内部保障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9:59

内部保障规章制度篇1

第二条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行使劳动保障监察权,对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评估,认定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并实行分类监管的一项制度。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市管辖范围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四条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遵循下列原则:

㈠自愿申报评级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内部评级相结合原则;

㈡激励机制与监控机制相结合原则;

㈢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㈣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评定管理工作。

第五条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评定工作须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评定标准

第六条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分为劳动保障a级(诚信企业)、劳动保障B级(守信企业)、劳动保障C级(基本守信企业)、劳动保障D级(失信企业)。

等级评定实行百分制考核。考核得分达95分以上且没有不得评为a级或直接列入D级情况的,为劳动保障a级;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上低于95分的,为劳动保障B级;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上低于80分的,为劳动保障C级;考核得分低于60分的或有直接列入D级情况的,为劳动保障D级。第七条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考核内容包括下列事项:

㈠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建立情况;

㈡用工管理与签订劳动合同情况;

㈢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情况;

㈣企业遵守社会保险规定情况;

㈤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情况;

㈥遵守劳动安全卫生规定情况;

㈦遵守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

㈧企业遵守企业劳动保障年审规定情况;

㈨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等其他情况。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和国家对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要求,可以对考核内容进行调整。

第八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被评定为劳动保障a级:

㈠用工登记备案手续的办理率达不到90%以上的;

㈡劳动合同签订率达不到90%以上的;

㈢社会保险参保率达不到90%以上的;

㈣在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专项检查中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的;

㈤有发生30人以上大规模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

㈥未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

第九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直接被列入劳动保障D级:

㈠有非法使用童工行为的;

㈡因拖欠工资等原因引发30人以上大规模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事件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

㈢一年度内发生3次以上拖欠职工工资行为的;

㈣一年度内有3次以上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并经查处的行为的;

㈤有不配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执法检查行为的。

第三章评定办法

第十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结合劳动保障年审进行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的评定工作。对劳动保障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的企业,应及时给予升级;达不到原定级别或弄虚作假的,应予降级。

第十一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进行主动、长期的动态评级管理。

第十二条企业可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将评级结果告知申请企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重大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向社会公布,不受前款限制。

第十三条企业对评级结果有异议的,自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出具评级意见后10日内向属地管辖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书面提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收到书面异议后1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

第十四条全市每两年开展一次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示范企业评选活动。示范企业由各镇区从本地区连续三年获得劳动保障a级诚信企业中推荐。

第十五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建立劳动保障管理工作档案,并根据诚信等级进行监管。

第十七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建立等级升降管理制度,实行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按有关标准及时评定和调整诚信等级。

第十八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加强宣传,鼓励企业申报诚信企业评级。根据企业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定,对不同等级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对存在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企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并依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手段。

第十九条被评为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示范企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免予对其进行日常检查;被评为劳动保障a级企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免予1年的日常检查。

内部保障规章制度篇2

第二条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依法掌握的企业劳动保障诚信信息,将企业评定为不同的劳动保障诚信等级,并实现分类监管的制度。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包括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经营性事业单位、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第四条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管辖规定对企业进行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具体实施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定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按年度进行,遵循公正、公平、公开、民主的原则,执行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第六条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的内容:

(一)制订和履行劳动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招用职工的情况;

(三)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

(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建立、运行情况;

(五)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六)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七)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八)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九)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规定的情况;

(十)工会组织建立的情况;

(十一)执行其它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定的情况。

第七条劳动保障诚信等级分为a、B、C三级。其评价标准分别为:

(一)a级企业:对诚信等级评价内容进行逐项评定,均未发现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二)B级企业:对诚信等级评价内容进行逐项评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评定为B级企业:

1、发现2项以下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且企业已主动纠正或根据指令纠正,未造成严重后果,依法未给予行政处理和行政处罚;

2、虽然发现有3项以上违法行为,但情节均显著轻微,依法不予行政处理和行政处罚,且企业能够配合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三)C级企业:对诚信等级评价内容进行逐项评定,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评定为C级企业:

1、有3项以上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理或处罚;

2、一年内因同一类违法行为,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或连续两年因同一类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理或处罚的;

3、使用(介绍)童工或强迫劳动的;

4、违法行为情节严重,依法受到从重处罚的;

5、因违法行为导致集体上访、罢工等突发性事件或其他严重后果,以及引发集体劳动争议的;

6、无理抗拒、阻挠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

7、拒不履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的;

8、不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要求报送书面材料,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仍拒不改正的。

第八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不同诚信等级的企业实施分类管理。

第九条对a级企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激励措施:

(一)无举报或投诉前提下,在一年内减少或者免除日常巡查;

(二)授予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称号;

(三)优先取得与劳动保障工作有关的评优资格;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

鼓励a级企业主动申报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称号。

第十条对于B级企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正常开展监督检查,除举报投诉外,一年内实地检查不超过两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对B级企业加强监督和指导,帮助其提升劳动保障诚信等级。

第十一条对于C级企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下列监督管理措施:

(一)加强日常巡查或进行重点监察;

(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他负责人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培训;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十二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于每年的一季度在对企业进行书面审查的基础上实施诚信等级评价,成立不满一年的企业不予评定等级。

第十三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已评定诚信等级的企业实行跟踪评价、动态管理。

凡企业有应当降级的情形时,自事实确认之日起降低其诚信等级。

凡企业符合升级条件时,自次年起提升其诚信等级。

第十四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由各职能机构组成的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小组,协调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工作。

第十五条对拟授予劳动保障诚信示范企业的,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示,异议期为15天。对有异议的,应当进行复审。

内部保障规章制度篇3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财政局提出的《宁波市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宁波市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财政局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甬政〔1997〕8号)精神,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的预算约束,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保值、增值,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保障基金是政府行使管理职能,建立保证广大职工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政府信誉担保,通过法律、法规强制建立的专项基金。它不同于财政预算内、预算外资金,只能按规定全部用于社会保障支出。

第三条、社会保障基金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职工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专项经费、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基金、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兵役义务费及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职工帮困基金等。

第四条、在国家财政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之前,社会保障基金先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实行预、决算制度。

社会保障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制定执行。

第五条、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是指按规定筹集并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由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安排的用于专项社会保障支出的计划。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实行“划分项目、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管理体制。

第六条、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按统筹范围和统筹层次分市、县(市)区两级,两级预算分别由同级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的预算组成。

全市社会保障基金总预算由市级和县(市)区级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组成。

第七条、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二章、预算管理职权

第八条、市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审查和批准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年度预、决算及年中预算调整方案;组织本级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执行;制定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重大的规定。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代行政府预算管理部分职能,预审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年度预、决算及年中预算调整方案;监督本级各部门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执行;协调处理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的有关重大事项。

第九条、市及各县(市)、区财政部门是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审核并汇总编制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年度预、决算草案及年中预算调整方案;具体组织本级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执行;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执行情况;贯彻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制定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规定;监督检查本级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和下级财政部门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审核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提出的社会保障基金结余额的安排;安排并拨付本级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业务工作经费;负责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核算工作。

第十条、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审核下属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拟定的各项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草案及年中预算调整方案;具体组织并监督下属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预算执行;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和本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制定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是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具体编制和执行单位,编制社会保障基金年度预、决算草案及年中预算调整方案;严格执行经本级政府批准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负责社会保障基金具体筹集和发放工作;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结余额存期和购买国债的安排;执行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制定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规定;定期向本级财政部门和相应的上级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执行情况;负责社会保障基金及其机构工作业务经费收支管理核算工作。

第三章、预算编制

第十二条、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由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支出组成。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收入包括: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利息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其它收入。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支出包括:各项社会保障金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其它支出。

第十三条、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草案由各级财政部门、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负责编制。

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必须在每年的11月份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下年度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草案。财政部门在审核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草案的基础上,汇总编制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当年预算草案,并在当年的3月份前经同级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查后报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各级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编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并坚持实事求是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按规定必须纳入预算的收支应该如实填列,不得隐瞒,不得少报或多报。

各级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开展业务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在财政预算中安排,除上级有特殊规定外不再从社会保障基金中提取或列支。

第十五条、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上年结余,全部用于下年度的社会保障预算支出。

第十六条、各县(市)、区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定后,在当年的3月份前由财政部门和有关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报市财政局和市相应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财政局应当会同有关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审核汇编全市社会保障基金总预算草案并提交市政府审查。

第十七条、经本级政府批准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为当年本级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各级财政部门应及时下达。

第四章、预算执行

第十八条、各级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

第十九条、预算年度开始后,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草案在本级政府批准前,可以先参照上年度同期预算安排正常运转的必需支出执行。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草案经本级政府批准后,按照批准预算执行。

第二十条、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超越权限,作出减少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收入、增加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支出的决定。

第二十一条、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负责的税务部门和相关的银行,必须依照各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筹集的有关规定,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各项收入,并按月及时将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划入同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按预算、按程序、按进度及时拨付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支出资金。

第二十三条、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必须严格执行经依法批准的预算支出和社会文秘站:保障基金使用有关规定,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和改变支出用途。

第二十四条、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应当按财政部门的规定,向相应的上级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和本级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报送有关预算收支计划执行情况,并附说明材料。各级财政部门按季向本级政府、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第二十五条、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有上解任务的县(市)、区和单位,必须按市政府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解。

第五章、预算调整

第二十六条、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执行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而部分变更收支预算,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

第二十七条、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在当年的9月份编制上报,并及时批复。

第二十八条、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调整方案应列明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措施及有关说明,经主管部门审定后,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并汇总后,报同级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查,经同级政府批准后执行。

各县(市)、区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调整方案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在7日内由财政部门和有关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报市财政局和市相应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章、决算

第二十九条、社会保障基金决算草案,由各级财政部门、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时编制。具体编制事项,由各级财政部门统一布置。

第三十条、社会保障基金决算草案编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做到收支数额准确,内容完整。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要求编制本单位的决算,对全年收入和支出进行严格清理核对,不得估列代编,更不能随意调整收支数字,转移资金。

第三十一条、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编报的决算草案,应在规定期限内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复核汇总后报同级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查,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批复。

各县(市)、区的社会保障基金决算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在7日内由财政部门和有关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报市财政局和市相应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章、监督

第三十二条、社会保障基金结余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必需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财政专户。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社会保障基金在境内外进行其他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

第三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及其主管部门应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的要求,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第三十四条、财政部门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的监督管理,健全财政专户和预算管理制度,监督检查本级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和下级财政部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情况,提供优质服务,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保值和增值,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市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各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级和各县(市)、区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收支情况及效果进行考核。

第三十五条、各级审计部门依法对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支出、结余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十六条、市级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级和各县(市)、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各级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定期不定期对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支出等进行检查,并自觉接受主管部门和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各级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与财政部门要定期核对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内的基金收支及结余情况。

第三十八条、市级成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组成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委员会,具体职责和人员组成由市政府另行发文确定。

第八章、罚则

第三十九条、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纠正并处罚,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予以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变更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

(二)不按依法批准的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和有关的基金筹集使用规定执行,擅自扩大或缩小征收、支出范围,提高或降低征收、支出标准,改变支出用途或挪作它用的。

(三)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不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坐收坐支的。

(四)不按要求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

(五)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监督工作中、的。

(六)其它违反国家规定行为的。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条、各县(市)、区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意见,并报市财政局和有关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内部保障规章制度篇4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1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缺失

1.1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缺乏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方面,涉及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五保”供养,优抚安置,社会救济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作为其发展的支撑。但是,目前只有2006年3月1日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1992年民政部制定并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农村医疗保险、优抚安置、社会救济主要以政策为导向,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仅数量少,而且层次低,属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1.2已有的规章存在不足

农村养老保险由于《方案》的实施,获得较大的发展。《方案》对保险对象和参保年龄、保险金的筹措、缴费标准、保险基金的管理以及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化、规范化,民政部于1992年之后相继颁发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费提取使用办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计制度》、《关于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章程》等规章制度,地方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健全和完善起来。但《方案》本身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第一,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上,呈现出城乡差别。城镇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而农村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的方针,在农业税免征后,农村集体补助在大多数地区更加缺乏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变成农民个人储蓄的积累制,形同商业保险。第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方案》规定,基金保值增值主要是购买国家发行的债券和存入银行,虽然保障了基金的安全性,但使其保值、增值困难大。第三,基金违规使用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方案>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基金被挤占、挪用或贪污时有发生。

2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缺失的影响

(1)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挤占、挪用资金常有发生。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盗窃,致使资金大量流失,造成资金使用风险大,保值增殖困难,严重影响资金正常运转。

(2)农村社会保障政出多门。农村社会保障因项目的不同,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由民政部门负责,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负责,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教育、卫生等部门负责。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具体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政出多门,造成部门之间要么争着管,要么互相推诿。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稳定。由于立法的滞后,地方政府制定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出台的许多措施具有行政性、过渡性、临时性特点,靠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制定和执行政策不免存在随意性,管理漏洞多,监督不力,国家投入的资金浪费、不到位现象严重。

(4)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有农村社会救济、优待抚恤、五保供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刚刚开始全面推行,农村中大多数人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也十分低下,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乡村两级统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保障的程度,经济发达的乡村,社会保障程度高,经济落后的乡村保障程度偏低,而后者更为迫切需要社会保障。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主要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推行,容易产生主观随意性,造成“人亡阵失”的后果。因此,从广大农民的需要出发,必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依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明确农村社会保障的性质、对象、内容和标准,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解决了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资金短缺的问题,使五保供养从农村集体供养转为国家财政供养。新《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五保”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不仅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参考。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涉及救灾、救助等社会救济、五保供养、优待抚恤等社会福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项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空白。

(1)加快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对已经实施的农村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可在全国各地实施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制定部门规章,完善实施细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可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条例)》。此外,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特别对尚处于空白或者开始试点进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开展研究,具有前瞻性地制定农村社会保险的具体保障方法的规章或法规。在进行农村社会保障地方性法规立法时,既要考虑农村社会保障内容的特殊性,又要考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性及与城市社会保障的衔接性等问题,以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序规范地开展。

(2)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单项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和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急需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因此,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可在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救济、农村优待抚恤等法律法规,使农村社会保障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法律化,增加其可操作性。为国家出台综合性社会保障基本法律提供参考。

(3)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律。全国人大根据地方性法规和单项法律法规实施的情况,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原则、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与发放、保障项目的标准、社会保障的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统领各单项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确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4)增强农民社会保障的法律意识。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重点是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但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出台后,农民是否接受,是否满意将影响着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农民社会保障法律意识这一问题。农民养儿防老,以地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较低,缴纳社会保障金比较困难,因而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还很淡薄。增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社会保障法律意识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是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实施的保证。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从而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宋斌文.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陈佳贵、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内部保障规章制度篇5

【关键词】武警;后勤保障;社会化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武警现代后勤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减员增效、降低成本,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和质量的重大举措。20世纪90年来末以来,武警部队依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后勤保障化改革逐步展开、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运行机制不畅、保障标准滞后、法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影响和制约改革向纵身发展。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有效破解发展瓶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证后勤保障社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深化理论研究、搞好全局规划,为后勤保障社会化提供系统的理性思路和政策指导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必然结果,也必然引起保障方式、手段以及利益关系等的根本性调整,迫切需要理论先行,解决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模式、路径、步骤、措施、目标等理论问题。特别是武警部队驻地分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警种、不同单位保障需求各异,更加需要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一是,搞好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本质特征、内涵、外延、规律,以及与其他相关后勤领域社会化改革的关系等,形成具有武警特色的理论框架,为改革政策的制定提供全局性指导。二是,深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问题研究。紧紧围绕武警部队职责使命,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阶段武警后勤保障社会化推进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举措,确保发展规划相互衔接,不同警种、不同地区部队协调发展。三是,推进警地融合发展理论研究。研究武警部队内部以及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后勤保障社会化中的相互关系、权利和义务等,为招投标、合同监督、职工分流等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四是,搞好全局性规划。立足全局,用系统的理念和方法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制定好全局性改革政策。当前,特别是应对前一阶段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

2尊重市场规律,顺畅运行机制,为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逐步完善,为武警部队依托社会力量进行后勤维修、绿化保洁及水电气暖供应管理等保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宏观看,后勤保障社会化属于市场经济大循环的消费环节,只有尊重市场经济规则,规范化运行,才能实现减员增效、节能降耗和提高服务品质的改革初衷。一是,更新保障理念。后勤保障社会化后,保障利益关系由“无偿服务”转为“有偿服务”;管理对象由对部属和士兵的管理转为对承包商的管理;管理方式由行政命令式转为合同规范下的协商式。这种根本性的变革,需要各级后勤部门主动适应,学会利用价值规律优化配置后勤保障资源,利用竞争机制、合同监督等市场经济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保障质量。二是,理顺运行机制。后勤保障社会化涉及众多单位和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按照政府部门主导、部队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市场机制运作、法规制度保障的要求,建立部队、政府、社会力量协调运作的联动机制,界定权责、分工协作,在政策制定、规划谋划、具体实施等过程中搞好协调配和,共同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健康发展。三是,规范保障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严格执行和落实后勤保障社会规章制度,确保其规范运行。如,社会力量承担的后勤保障项目,应积极推行招投标制,并严格按总部规定的程序、办法和要求,引入合格的承包商,防止暗箱操作等问题的发生。又如,社会化保障实施过程中,业务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合同条款的落实和监督,保证服务质量。

3加快立法进程、协调保障关系,为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后勤保障社会化跨越了部队后勤与社会经济两个不同领域,保障主体所处领域不同、宗旨目标各异、利益关系交错复杂,加之武警后勤保障特有的军事属性,如何调整利益关系,如何确保军事安全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从制度层面认真研究解决。唯有如此,才能稳步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应解决制度不接轨、不配套的问题。针对部队和地方二元保障体制带来的体制性、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界定权利义务、规范保障行为、调整利益关系,及时破解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如,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质量监督、法律咨询、服务仲裁等方面的规章,特别是围绕职工分流难题,完善工资、保险以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相关制度,搞好警地两个领域“接口”设计和规范,做到部队规定与国家和政府的相关制度衔接配套。另一方面,应结合武警部队任务特点,完善相应规章制度。武警后勤保障社会化,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军事服务采购,保障方式、手段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军事后勤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其保障行为也必须符合军事后勤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如针对营区军事安全问题,在地方企业招投标范围、保障实施过程等方面要制定严格的保密规章。又如,针对武警部队任务的军事性、应急性,应根据应急采购的有关规定,在相关法规和条款中增加相应内容,确保社会动荡、资源紧缺等特殊情况下部队后勤保障的应急需求。

内部保障规章制度篇6

论文摘要:有无完备的法律规范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志,只有社会保障法规健全,才能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作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给农村的社会保障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性障碍。因此,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不管是专门针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还是相关的法学研究,都要远远落后于城镇社会保障。因此,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问题是十分紧迫的。

一、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家的立法理念和立法实践从来都以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而有所区别,在社会保障立法方面尤其表现出“城乡二元制”的特征,从而导致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法律的规定性。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

立法滞后,制约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行。

从总体来讲,立法还缺乏合理的理念,社会保障立法的机制和程序也有问题。如法律法规的起草由不同的机关负责,社会保险的立法由劳动保障部承担,社会救助的由民政部门负责,这不仅使法律法规增加了很多部门色彩,有时甚至法律本身服务于部门利益。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对制度非常不自信的表现,很容易造成各地各自为政、层次低、制度统一难等问题。尽管《宪法》对社会保障作了明文规定,但迄今为止,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在许多方面仍属空白。目前还没有《农村社会保障法》,仅有一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五保对象作了较为明确规定,其他方面均缺乏法律的规定性。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标准不一致、保障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又如对权利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条用语多属于原则性的宣示,缺乏程序性保障等等,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元章可循。

(二)立法层次低法律规范强制力差

现有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社会保障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其效力应该仅低于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社会保障法》仍处于起草阶段。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颁布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大多以“规定”、“决定”、“意见”、“通知”的形式出现,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内容,主要散见于政策文件、部门规章、相关机关的通知、命令等等。如民政部出台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办公厅颁发的(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等。各地分散的地方立法使社会保障制度难以统一,它带来的结果将是社会保障立法严重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在许多方面仍属空白。同时,在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规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无法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现行社会保障法规适用范围窄

从各种有关社会保障行政法规、规章的适用范围来看,其适用对象主要为城镇的各种企业。如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基本医疗保险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失业保险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广大农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如《劳动法》中关于社会保险的规定简单、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性,覆盖面仅限于城市的一部分人,农村劳动者等未被纳入保障范畴。正在起草的《社会保障法》等有关法律,也把广大的农民排斥在外,这种享受社会保障对象的有限性客观上剥夺了农民应当享有的宪法赋予的社会保障权。

(四)管理制度欠缺监督机制薄弱

管理机制欠缺,监督机制薄弱。合法的筹资机制、稳定的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力的监督机制都不够健全。当前,由于缺少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不规范,混乱无序,缺乏约束,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可靠。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掌管的社会保障基金的便利条件而挤占、挪用和挥霍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挥霍,致使农民的“保命钱”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基金正常运转。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严谨的操作管理程序,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监督机制极为薄弱,随意性大,给社会带来不应有的消极影响。社会保障监督机构没有与管理机构严格划分开来,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行为和拖欠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保险金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对非法挪用、挤占保险金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惩处,保险基金的运营处于不安全状态。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对策

在我国,要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在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出一整套集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应当把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快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必须立足农村实际,建立起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立足农村实际、实事求是原则。具体而言,应当从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在进行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时应坚持“全覆盖”、“低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等具体原则。“全覆盖”要求社会保障立法必须考虑全体公民的平等性,不得把广大农民排斥在外,以便让所有中国公民都充分享受宪法赋予的社会保障权。“低水平”要求在农村社会保障法规明确规定,农民在保障水平方面只可以享受到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并承认不同地方社会福利和救助水平的差别。“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要求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宏观要求,既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出发,又要体现出社会保障同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一体化社会保障”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应与城镇社会保障有所区别,但理论体系、社保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必须相互衔接且立法一致。

(二)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首先,尽快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全国人大必须把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提到立法的议事日程上来,对农村社会保障应遵循的原则、受保人与社会保障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社会保障的监督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依法对农民实行社会保障。其次,根据《农村社会保障法》的要求制定相关条例。国务院应根据《农村社会保障法》的要求,制定《农村养老保险条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农村生育保险条例》、《农村失业保险条例》、《农村社会福利工作条例》、《农村社会救济工作条例》,《农村优待抚恤工作条例》等条例,使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内容的法律规定具体化,以增加其可操作性。第三,根据各地农村实际情况,抓紧地方立法。由于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各地在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未出台前,用地方法来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极为重要。即使基本法出台后,各地区也可根据基本法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适合当地情况的地方法规和规章制度。

(三)农村社会保障法要与其他法律部门的立法相衔接

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问题,不仅需要制定相关领域的专门法,还要解决其他法律部门的协调问题。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内容应当与其他法律部门的立法内容相衔接,以保证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法要与物权法、劳动法、侵权法、刑法等法律相衔接、相配合才能达到立法的预期效果。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制裁违法挪用、挤占社会保险金的行为,所以,至今无法追究挪用、挤占保险基金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为保证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时增加对挪用、挤占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制裁措施等内容。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司法保护

内部保障规章制度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社会劳动中介服务机构的劳动监督检查。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劳动监督检查,是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社会劳动中介服务机构和劳动者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情况(不含劳动安全卫生监督)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劳动违法行为进行制止、纠正或予以处罚的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行为。

本办法所称社会劳动中介服务机构,是指社会劳务中介机构、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社会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以及承办境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介绍公民个人出境就业的机构。

第四条劳动监督检查遵循专职检查与群众监督、监督检查与指导服务、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市、县两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劳动监督检查工作的主管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劳动监督检查机构和经市政府批准的受委托组织(以下简称“劳动监督检查机构”)具体负责实施劳动监督检查工作。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用人单位和社会劳动中介服务机构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六条市劳动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对市属用人单位、社会劳动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区范围内外商投资企业、外地驻石单位的劳动监督检查。县(市)、区劳动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和社会劳动中介服务机构的劳动监督检查,已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下列情况属于劳动监督检查的范围:

(一)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

(二)招用、招聘职工,裁减人员;

(三)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

(四)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五)劳动工资报酬;

(六)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

(七)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八)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事项。

第八条劳动监督检查实行劳动年审制度。用人单位和社会劳动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按规定如实填报《劳动年审手册》和表格,并提供有关资料。《劳动年审手册》,须经本单位工会审核签章。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劳动年审中不得违反规定收费。

第九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劳动年审手册》和表格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用人单位和社会劳动合格的,在《劳动年审手册》上加盖劳动年审专用章,对经审查不合格的,应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条劳动监督检查机构应建议劳动监督检查举报制度,受理对劳动违法行为的投诉。对超出管辖权范围的事项,应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或告知举报人向有管辖权的受理机关投诉。

第十一条劳动监督检查机构查处劳动违法案件,应按《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劳动监督检查机构对劳动违法行为轻微、没有危害后果的,应大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劳动中介服务机构签发《劳动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受送达的单位必须按要求进行改正。

第十二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招收、使用童工。违反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并对单位按每招收、使用一名童工一千五百元至三千元的标准处以罚款,对个体经济组织按有关规定处罚。招收、使用的童工发生伤、残、亡的,视情节轻重,对用人单位按每名童工五千元至一万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十三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其它载体招用人员广告,须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未经审查擅自刊登、张贴、散发、播出的,由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二百元至一千元的罚款。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遵守劳动力管理的有关规定。违反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予以处罚:

(一)用人单位不得擅自招用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域招用无外来人员就业许可证件人员进城(指市区及县(市)政府所在地)务工。违反规定的,按每名二百元至五百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二)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违反规定的,按每名五十元至三百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三)用人单位不得招用与其它单位未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违反规定的,按每名五百无至一千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四)用人单位不得违反规定向职工收取集资款、培训费、风险金、抵押金、保证金等及其它不合理费用和非法扣留劳动者证件、档案。违反规定的予以警告。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按规定选定某一个银行建立一个工资基金专户和实行工资总额使用手册管理制度。违反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违反规定坐支、套支现金发放工资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纠正,并按违规金额的5%处以罚款。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违反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责令支付赔偿金,拒不支付的,按每名三百元至五百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十七条单位和个人应遵守职业技能开发的有关规定。违反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

(一)职业培训实体的开办、更名、撤销和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应按有关规定办理。违反规定的,可视情节轻重处以三千元至五千元的罚款。

(二)职业培训实体应与学员或用人单位签订培训合同。培训合同应明确培训目标、内容、期限、费用和毕(结)业后就业方式等。违反规定的,可处以二千元至三千元的罚款。

(三)招用和从事技术工种工作的劳动者,就业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和取得资格证书。违反规定的,可视情节按每名二百元至五百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劳动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违反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

第十九条企业裁减人员应按有关经济性裁减人员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违反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予以警告。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和社会劳动中介服务机构不按规定参加劳动年审或在劳动年审中弄虚作假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对个体经济组织处以二百元至五百元的罚款,对其它单位处以三千元至五千元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警告和罚款:

(一)无理阻止劳动监督检查工作人员进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的,处以二千元至五千元的罚款;

(二)拒绝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或拒不提供有关资料、证据和情况的,处以五百元至一千元的罚款;

(四)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处以三千元至五千元的罚款。

内部保障规章制度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权农村社会保障法立法

社会保障法是指根据社会政策制定的,帮助公民克服生存风险、扶助弱势群体生活安全或促进大众福利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的方针。确定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基本价值取向。我国宪法已经确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地位,目前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80%以上,但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的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体制以外。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偏低,使得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成为必然要求:第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市。这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是由于城乡之间在生产社会化程度、就业、社会分配、收入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因而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不宜采取统一的模式,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同样都需要发展。第二,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不到位,国家在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太小,使得在缺乏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下,仅靠政策难以使社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扩大。第三,农民觉得“保险无保障”,不能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缺乏参保积极性。例如:按民政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表》计算,每月交2元,交费10年后每月可领4.7元,15年后每月方可领取9.9元。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新时期农民生产、生活保障的需要。在计划体制下的农村以集体保障为主体,家庭保障和国家救济为补充,随着农村市场改革深入,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据立法享受的,由社会提供必要物质帮助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现阶段农村家庭保障逐渐瓦解;工业化与城市化使很多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二、三产业,往往没时间照顾家庭;生育观念的转变使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传统的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其次,土地保障功能降低,农业的收益小,在遇到自然灾害和年老、疾病时无法保障基本生活。特别是对于被征地农民,除了土地补偿、安置费外,其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也需要获得法律保障。再次,社区保障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社区保障适用于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社区,其实施范围比较窄。虽然现阶段农村家庭保障、土地保障、社区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发挥主导的作用,但从长远规划来说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又为农村社会保障实施提供法律保证。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实现社会保障权,维护人权的需要。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人权。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我国于1997年10月27日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要实现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必须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二、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不足

1.立法层次低,法律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效力仅低于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社会保障法》仍处于起草阶段。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颁布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大多以“规定”、“试行”、“暂行”、“决定”、“意见”、“通知”的形式出现,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内容,主要散见于政策文件、部门规章、相关机关的通知、命令等等。如民政部出台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办公厅颁发的《200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排》等,立法层次偏低。各地分散的地方立法使社会保障制度难以统一,它带来的结果将是社会保障立法严重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在许多方面仍属空白。目前还没有一部基本法来规范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仅有1994年由国务院颁布,2007年3月由民政部等相关部门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一部较高层次的行政法规,其他方面均缺乏法律的规定。民法、刑法、劳动法等部门法中缺少相应的配合,现有的零散颁布的各种条例、规定、通知和规定,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不能形成配套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

2.现行社会保障法规、规章适用范围窄。从各种有关社会保障行政法规、规章的适用范围来看,其适用对象主要为城镇的各种企业。如1999年1月国务院259号令《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失业保险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广大农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

3.实施机制弱、缺乏法律责任机制。现行社会保障法规中缺乏法律制裁措施,目前最为突出的是对挤占、挪用、截留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惩治。我国刑法缺乏对这些行为规定为犯罪进行惩治的条款。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掌管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便利条件而挤占、挪用和挥霍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挥霍,致使农民的“保命钱”大量流失,一些地方将农保基金违规存入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有的因经营不善亏损破产,致使存入的农保基金无法取出造成损失,形成支付危机。

4.缺乏法治环境,维权意识差。在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缺乏法治宣传与教育,农民缺乏法律知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强。法治意识淡薄,办事靠经验、凭感觉。长期以来,形成了政策盲区,维权弱势。如:有的企业通过召开职工(或股东)大会,拒绝参加社会保险。2004年12月1日颁布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加大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执法力度,在各地成立了专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使社会保障“执法形象”得到改善。加强覆盖农村的劳动保障监察员队伍的建设和执法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维权意识,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执法环境的重要途径。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议

1.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首先,建议正在起草的《社会保障法》将农村的社会保障放在与城市同等重要的位置,有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基本法才可以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纳入统一的法制轨道。然后在社会保障基本法律的基础上,进行急需的《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立法工作。以及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福利;农村军人及军属优抚等单行法规、规章的制定。其次,建议在修改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时,将能够适用农村的内容包括进去。将其中歧视、排除农村和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加以删除、把农村和农民纳入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覆盖范围,如修改《劳动法》时,适用对象包括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在此基础上逐步制定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2.强化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建议在人民法院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庭,专门从事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争议案件,在条件成熟后,可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专门法院审判方式,建立我国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既可以增加人民法院的办案效率,又可以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农村长期以国家救济和农民互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的权利意识淡弱,更缺乏法律知识,由于权利主体的强势地位,难以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昂贵的诉讼费用,因此,还可在农村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争议仲裁和调节机构,既节约司法成本又可以省去农民的讼累和诉讼费用。另外,要加强对农民解决纠纷的法律援助和律师协助。目前律师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而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难以得到律师的帮助。诉讼费用的高昂也使困难农民望而却步,法律援助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难题。

3.与其他法律部门的立法内容衔接。为保证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建议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时增加对挪用、挤占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制裁措施;必须通过立法解决社会保险费的收缴问题,加大强制收缴社会保险费的力度,对欠缴、拒缴社会保险费的,建议在正在起草中的《社会保险法》规定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民法中增加对于企事业单位拒不为员工支付社会保险金的,致使员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害的,该员工可通过提起侵权之诉寻求救济。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办理。而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规定土地补偿费、安置费中没有包括社会保障费用。因此,建议失地农民的养老、就业、医疗所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从征地补偿费、安置费和政府土地出让金中安排,计入征地成本,由用地单位或当地政府交付。

参考文献:

1.朱崇实。社会保障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崔秀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环境条件[J]。当代经济,2004(1)

3.九三学社中央信息中心。

4.申长永。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思考[J]。集团经济。2006(26)

内部保障规章制度篇9

一、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学习重点,有效提高广大干部职工法律素质。

根据我局“四五”普法总体规划和县委普法办的具体要求,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普法学习,并始终将此项工作作为局内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年初制定了普法计划,并认真实施。针对“四五”普法工作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我局严格按照规划的安排和计划,在抓好全体职工学法用法的同时,着重抓好局内领导干部和执法监察人员的普法工作。在每月至少一次的职工集体学习中,专门安排一些法律法规的学习内容。半年来,我局干部职工学习了《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行政许可法》、《××××××自治县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在工作中,坚持把学法、普法和依法行政相结合,自觉依法办事。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渠道,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制定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公开、透明、高效、规范政务公开制度体系。

通过学习使全系统干部职工基本具备了现代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法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全系统干部职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实现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用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了依法行政的水平。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按照目标规划,狠抓落实。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内部保障规章制度篇10

摘要:民办高校章程不仅是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实现依法治校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高校明确内外部的权利与义务,促进学校完善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通过对民办高校章程制定的重要性、原则、可行性实施保障以及意义四个方面阐述了民办高校章程制定及实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章程;制定及实施;制度建设

大学章程是高校坚持依法治校、推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章程有大学“宪法”之义。从学校建设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章程是推动和规范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基本依据。大学章程上承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下启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其制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浩繁复杂,涉及到对学校过往运转惯性的衔接与调整,对学校已有的各类、各级具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清理与修订。尤其是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章程既要符合法定要求又体现学校特色,而且要获得广大师生员工认同。民办高校章程的制定可以进一步理顺内部治理结构的关系,明晰党委、行政、学术的权力边界,确定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权责关系,构建共享、制衡、监督的内部治理模式,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通过章程进一步保障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完善师生员工维护合法权益的机制。

一、民办高校章程制定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章程就是指:“为了保证民办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和正常有序运行,由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按照一定程序,以条文形式,对有关学校办学宗旨及根本使命、管理体制及议事规则、学科设置及师生权益、资产来源及财务活动等重大事项做出原则性、基础性规定而形成的规范性文件。”【1】

学校章程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础性自治规范,是学校举办者规范、监控学校行为的重要手段和媒介,也是保障学校独立人格的前提和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依据。作为学校依法成制定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实施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现在民办高校从外延规模扩展为主转移到以内涵质量提升为主的发展轨道。民办高校要实施内涵式发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二是以现代大学制度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而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制定学校章程,既是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学章程是大学的根本制度,其他制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根本制度。大学章程是大学内部管总的制度,主要对大学性质、任务及其组织构成、治理结构和主要行为等最基本的内容作出原则规定或设置基本框架。因此,章程是学校层次最高的权利法、组织法和程序法。在大学章程框架下,还需要制定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配套。基本制度指履行大学基本职能,保障大学正常运行,而且适用范围广、稳定性强的制度,包括机构设置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科学研究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决策运行制度等方面。基本制度下面又包括若干具体的操作制度。从这个体系来看,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处于核心的、最高层级的位置,是学校的“最高法”和“纲领法”。因此可以说,民办高校章程的制定和施行,是现代民办高校制度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二、民办高校章程制定的可行性实施保障

高校章程的制定工作是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章程是国家以公权力为依托制定的“硬法”之外的“软法”,并且是校内各“软法”之中的“根本法”,在程序上和实体上居于双重性质上的“根本法”地位,重要性可想而知,其法律性质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因而,在制定工作中应当依托法学院师生的专业素养,制定一部真正的,具有可行性的治校“根本法”,而不是制定出仅仅突出政治方向正确的政策纲领。在“立法”的过程中,如果校方不能从技术的角度尊重和听取法律共同体中的人士的意见,将不可避免的制定出难以实际运用的“宣言性文件”,以后的管理工作中也就不得不将该章程架空,使其不发挥效力。学校的管理人员的权力也必然会凌驾于该章程之上,失去制定章程的意义。所以如何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高校章程成为保证高校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

三、民办高校章程的意义

民办高校章程是学校治校的最高纲领性文件,它的出台结束了民办高校无基本法的历史,是现代民办高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里程碑。民办高校章程着重总结和升华了高校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范了校内各种关系,明晰了领导体制、治理结构、管理模式,规定了教职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章程应该成为全校各级组织和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超越章程的规定开展活动。民办高校章程的出台对民办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必将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概括地说,依法制定高等学校章程,是法律法规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举措,是依法自主办学的重要保障,是举办者加强对高校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3】高校章程不仅是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实现依法治校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高校明确内外部的权利与义务,促进学校完善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3】高校章程的编制既是教育部的明确要求,也是高校办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章程编制要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体现大学特色和时代特征。要通过开展对大学章程的编制,进一步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推动各部门、各院系的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梳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完善学校治理结构;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法治意识,通过民主讨论、上下结合的过程,对学校的办学优秀传统进行梳理总结,让制定章程的过程成为理清思路,积聚智慧,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