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0:17

分子生物学总结篇1

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6.047

abstractBasedonanalyzingthecharacteristicsofelectroniccommerceandlogisticscourse,exploresfromthreeaspectsoftheprojectofteachingdesign,implementationandevaluation.

Keywordslogisticsmanagement;electronicCommerceandLogistics;projectteaching

1“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特点

电子商务和物流作为现代流通的两大手段,二者关系“虚实相应”。电子商务由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物流这四流构成,而物流作为特殊的一种实体参与者,其地位不可替代,没有物流的支持与服务保障,电子商务就不易落地,也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物流运营成本高,客户投诉率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低,运营效率较低,物流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运作活动、物流模式亟需探索。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在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相继开设。

为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的电商物流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以企业电商物流相关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为基础,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以项目作为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能力,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一体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第一,在深刻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能够对二者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第二,能够判断电子商务公司物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能够选择合适的电商物流的运作模式。第三,能够设计电子商务配送中心规划方案。第四,能够分析具体企业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情况,结合相关知识对供应链管理提出建议。第五,能够分析具体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表现,并能够对电商企业物流信息技术管理提供建议。

2“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工学结合教学体系,以工作岗位(群)的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为本位,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确定本课程的项目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具体见表1:

3“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实施

第一步,教师设计项目任务。教师按一定的项目规则、原则,将课程项目的知识点与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情境环境创设,设计的项目内容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项目任务的难度适中,且项目的最终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实际运用价值。此外,在项目的设计中,情境任务要贴近电商物流相关岗位技能素质需求的实际情况,做到项目任务与企业实际的项目基本一致,使学生体会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步,教师布置项目任务。教师围绕课程的知识点,将相关的项目资料、项目目标下达项目任务给学生,教师布置任务之前,需将项目的标准性、规范化给学生讲解清楚,使得学生在以后的项目中能够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第三步,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生对项目知识点理解、消化之后根据任务目标,组建项目团队,明确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学生执行项目任务。各项组成员在了解各自的具体任务后,设计任务的执行进度以及提出在项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难点;各团队小组在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沟通讨论中完成项目方案,项目成果按要求以研究报告、仓配方案、简报ppt、微视频等形式呈现。

最后,共同评价项目任务。项目任务结束后,项目组内部成员自评、各项目小组互评后,教师对整个项目任务的执行过程以及项目成果进行点评。点评后,各小组根据根据要求修改项目成果并提交该项目详细的书面材料。

4“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考核

(1)过程表现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注重过程考核的评定与管理。(2)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核。(4)分项目任务的模块进行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的总结性考核。

各学习项目评价可参照如下内容:

项目一:物流与电子商务概论,主要评价学生分析电子商务的各种运作模式的能力以及学生分析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模式的能力,采用总结性评价的评价方式,项目分值占总分值的10%。

项目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运作模式,评价学生选择某电子商务公司物流模式影响因素的有效性、学生分析B2B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的能力以及评价学生分析B2C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的能力,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项目分值占总分值的15%。

项目三:电子商务采购与库存管理,采用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设计的电子商务下具体的库存管理的方案的适用性以及学生提出的实现电子商务下冷库存管理的主要方法的适用性,项目分值占总分值的20%。

项目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仓储管理,主要评价学生设计的某电子商务企业仓储管理的方案的适用性以及学生制定的电子商务配送中心规划方案的有效性,采用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项目分值占总分值的20%。

项目五:基于电子商务的配送管理,评价学生选择的电商企业配送模式的合理性、学生设计电子商务配送中心规划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制定仓储业务流程规划的有效性,采用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项目分值占总分值的20%。

项目六: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评价学生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规划、分析的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及学生提出的优化电商供应链管理策略的有效性,采用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项目分值占总分值的15%。

参考文献

[1]张颖青.项目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和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

分子生物学总结篇2

1 教学内容: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本节包括: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学反应实质。

2 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物质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一节课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知道了化学键的概念,有助于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对于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分子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学情分析:初中化学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了钠离子和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只是了解,但对物质的形成即物质结构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样,对于化学反应掌握了简单的反应规律,至于其本质是什么并不明白。

4 内容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材以钠和氯气的反应来引入问题——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对氯化钠形成的分析引入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并通过电子式让学生形象掌握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材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引出第二部分内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通过分析氯气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引出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并通过电子式使学生形象掌握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材通过比较含共价键的单质和化合物对比讨论引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学生学习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对物质结构有了大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出化学键概念。掌握好化学键,以氢气氯气生成氯化氢为例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

5 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形成的好奇心;通过动画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引出问题;思考交流;动画演示;形成认识。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 引入: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然而由这些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以千万计。那么,元素通过什么作用形成物质呢?

2 新课教学。

(1)离子键:实验演示钠和氯气的反应,引出问题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并动画演示,然后让学生分析氟化钾、氧化钙、氯化镁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对这一类物质形成的分析引出离子键概念,并讨论分析离子键的成键微粒、键的本质以及成键原因:并形成认识。

(2)通常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物质,那么,像氢气、氯气、氯化氢又是怎样形成的,会和氯化钠一样吗?

(3)共价键:学生阅读共价键部分内容。讨论并交流氢气、氯气、氯化氢的形成过程,教师总结并动画演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水、甲烷、氨的形成过程得出共价键概念并归纳共价键成键微粒、键的本质、成键原因,并形成认识。

(4)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讨论氢气、氯气、氧气中的共价键与氯化氢、水中的共价键有什么不同。并以此引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让学生明白形成共价键双方对共用电子对的引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5)化学键:让学生比较离子键与共价键有什么区别联系,总结物质的形成,引出化学键。让学生知道键的本质,强调化学键是相邻原子或相邻离子问的相互作用;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化学键。

(6)化学反应实质:从化学键角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实质。教师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元素的原子可以通过离子键作用也可以通过共价键作用形成物质,并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认识了化学反应的实质。请同学们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课堂内容,并在实际练习中学会运用。

六、课堂练习

1 下列物质中含有离子键的是(

)。

a.KCl

B.H2

C.H2o

D.Co2

2 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mgCl2

B.naCl

C.H2

D.H2S

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两个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B.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分子生物学总结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说课;Dna复制;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2-01

说课是教师将自身现有的知识储备经过再加工,设计出一套易于接受、理解的方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达到传递知识的初衷。设计方案主要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利用短暂且有限的课堂教学,理清知识,整合体系。之于教,这是提升的途径;之于学,这是反刍的过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和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生物学)三部分。对于医学院校学生,修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有助于整体性、概括性的理解生命体,进一步探讨疾病、亚健康和健康间异同点,指导临床实践中的诊断、治疗。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作用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遗传信息的传递部分,关于复制特征的总领性概括,是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开始。就知识体系而言,承接构成生命的物质、机体代谢及其调控两部分学习之后,围绕中心法则展开对生命的探索。

接触任何知识,搭建整体框架尤为重要。Dna复制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其特征是分子生物学部分的总概。首先了解一般性、基础性规律,有助于知识从共性到个性的迁移;有助于理论从浅显到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教学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

2、教学目标

学习的目标:根据遗传信息的传递(分子生物学)学习特点,围绕中心法则逐步展开。掌握Dna复制的三大基本特征,同时着重强调遗传的保真性。

教学的目标:通过基本特征的讲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整合知识体系。将Dna复制的基本特征与之后学习的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进行联系;与之前学习的核酸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梳理知识、体系间巧妙的相关性,建立一套适宜的思维体系。

3、教学重难点

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医院校二年级学生,已经对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健康与疾病问题有了相关了解。鉴于本部分内容从微观分子水平阐述遗传物质的传递,掺杂较多新名词、新概念且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想象,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全面分析,结合教学大纲要求,以复制叉为主线,串联讲解重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及具体讲授专业情况,将本章节(第十四章第一节《Dna复制的基本特征》)安排为1课时(40min)。教学内容设计为:新课导入(5min),主要内容教学(30min),归纳总结(5min)。整体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推进。

首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回顾、总结,将《生物化学》大致分述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已完成学习,而后接触到遗传物质传递(分子生物学)部分相对较为微观、抽象,联系中学阶段已接触到的重要概念――“中心法则”进行讲解。其次通过“中心法则”叙述的Dna、Rna、protein引出三条主线,而本次课程讲授Dna的生物合成。最后利用“复制叉”串联第一节Dna复制基本特征。

三、说学法

课堂上主要采用课件加板书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利用学科特点(从实验归纳出结论)从经典实验入手,学习Dna复制的三个基本特征。同时,利用“复制叉形象的记忆,达到课后复述、应用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5min)

回顾中学阶段“中心法则”内容,构建基本学习框架,即Dna、Rna及蛋白质相关内容。本课时以Dna复制的基本特征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经典实验回顾、分析,梳理Dna复制基本过程,导出“复制叉”概念。

2、讲授新课(30min)

围绕“复制叉”,以课件加板书的形式呈现其图例。依次结合常用实验技术(同位素标记、示踪,密度梯度离心,放射自显影等),从经典实验中得出相关结论。教学过程以启发式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理性推导,自我总结。从原核体系入手,由简到繁,将相关结论推及真核体系。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填鸭式”,增加讲授趣味性。

3、归纳总结(5min)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是复制过程的综合提炼,利用“复制叉”这一重要概念将全过程串联,便于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拓展涵盖相关知识,如冈崎片段、前导链、后随链等。

参考文献:

[1]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唐炳华.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林凡.高冬.王一峥.等.生物化学“糖代谢”说课设计方案[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54-55

分子生物学总结篇4

1小标题总结法

这种方法是指把整堂课的内容用几个简练易懂的小标题概括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好的记忆和复习。如绪论部分我们可以归纳为“六个特点、三个阶段、两个方向”,即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生物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生物学今后发展的两大方向。

2表格总结法

这种方法运用于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结构或生理过程的比较。如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运输课本上主要提到两种形式,①自由扩散,②主动运输。对于这两个过程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列表来进行比较总结: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一堂课最后来完成这样一张表格,既分别总结了两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又把这两种运输方式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上可以进行列表比较的内容较多,再比如学生往往很难判断某一种生物是属于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我们可以把这两类生物的特点归纳为以下表格:

这样能使学生对这两种生物的异同点一目了然,帮助其更好的判断。

3图形总结法

3.1网状图总结法。它主要是指用箭头把多个个体联系起来,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使这些个体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如细胞内膜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结构,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用一张流程图归纳起来,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就清楚而便于记忆:

3.2坐标图法。坐标图在生物学的数据分析上是相当有用的,课本上酶的活性等都是以坐标图的形式反映出一定规律,对于其他一些有规律可循但课本上没有明确以坐标图形式出现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利用坐标加以总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Dna、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把这几条曲线放在同一坐标轴中,还能反映出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分裂各时期细胞的形态。

4公式总结法

生物中牵涉到的很多计算题往往是学生们比较头疼的问题,在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后,可以总结出一些公式,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对于蛋白质和多肽中肽键数的计算可总结为:在设氨基酸数为m,肽链数为n,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的情况下,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m-n,而这个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ma-18(m-n)。对于双链Dna中碱基数的计算更是可以通过已知的a=t,C=G归纳出多个计算公式。

5练结法

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把一堂课、一个章节的重点内容概括进去加以总结也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把握重点、理解难点。

6前后联系总结法

“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本的整体,从而为高考中解决综合题型的打下基础。如在讲完减数分裂后,应把有丝分裂一起进行比较总结,进一步突出各个分裂的特点防止混淆。在讲完呼吸作用后,应将其同光合作用联系起来,从而强调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可逆过程。

分子生物学总结篇5

钩吻是马钱科植物葫蔓藤(GelsemiumelegansBenth.)的全草。药用钩吻分为两种,一种是北美钩吻(G.sempervirensait),产于美洲;另一种是中国钩吻(GelsemiumelegansBenth.),产于亚洲,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1]。

中国钩吻又名断肠草、野葛、毒根、大茶药等,味苦、微辛,性热,有大毒。由于钩吻有剧毒,民间一直以外用为主,忌内服,多为捣碎或研磨后调敷患处,也可以煎水洗或烟熏,具有祛风散寮、消肿止痛、攻毒杀虫的功能。近年来,我国对钩吻的应用有了进一步发展,已从过去的仅供外用发展为酊剂、浸膏、合剂、注射剂等多种剂型,临床上用于恶性肿瘤、神经痛等治疗;局部滴眼给药用于扩瞳;此外,还用于促进畜禽生长。

中国钩吻的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为吲哚类生物碱,包括钩吻素子、甲、寅、卯、辰、丙、丁、戊、己、庚以及胡蔓藤碱甲、乙、丙、丁等40多种单体,其毒性大小不同,钩吻总生物碱或粗提物具有抗肿瘤、镇痛、抗银屑病等作用。近年对其研发日趋活跃,开始瞄准生物碱单体,如钩吻素子抗肿瘤、抗银屑病的研发。现对其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钩吻的化学成分

赵承嘏等曾从国产钩吻中分离得到钩吻素子、钩吻素甲、钩吻素寅、钩吻素卯、钩吻素辰、钩吻素丙、钩吻素丁和钩吻素戊等八个生物碱[24],其中钩吻素子含量最高,钩吻素寅具剧毒。杨峻山等从广西钩吻中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其中有4个新的氧化吲哚生物碱,分别是胡蔓藤甲、胡蔓藤乙、胡蔓藤丙、胡蔓藤丁[5]。不同产地的钩吻中生物碱含量略有差异,如福建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甲、子、卯、丁、戊,广东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子、卯、丁、戊,各生物碱的含量还随着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国外钩吻与国产钩吻所含成分存在差异,如北美钩吻以钩吻素甲为主要成分,含量最高,北美钩吻分离到的成分还有14β羟基钩吻素乙、21羟基钩吻素绿碱、nmethoxyanhydrovobasinediol、Gelsegine、11methoxy19Rhydroxygelselegine、19R羟基二氢钩吻绿碱、19R乙酰二氢钩吻绿碱、19R羟基二氢钩吻素甲、20Hydroxydihydrorankinidine、n脱甲氢基胡蔓藤碱乙、15羟基胡蔓藤碱乙等[6]。

几种主要钩吻毒素的化学结构研究进展:(1)钩吻素甲(Gelsemine):wormley在1870年全面研究了美洲钩吻的活性成分,得到了无定形的钩吻素甲。1883年Gerrad得到了钩吻素甲的结晶。1959年Lovell等人通过X衍射、Conroy等人利用核磁共振谱才最后确定了它的复杂结构为氧化吲哚型生物碱[1],分子式为C20H22o2n2。陈忠良等用丙酮重结晶得到钩吻素甲白色针状结晶,测得熔点为178℃[7]。(2)钩吻素子(Koumine):钩吻素子是中国钩吻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其分子式确定为C20H22on2,为一种假吲哚型生物碱,用丙酮重结晶得到白色柱状结晶,测得熔点为168~170℃[79]。(3)钩吻素丙(Sempervirine):钩吻素丙是在1915年由Stevenson和Sayre首次从美洲钩吻中分离得到,我国由赵承嘏亦从植物中分离得到,1959年Janot等人又从中国钩吻中得到,统称为Sempervirine,有两种互变异构体[1]。分子式为C19H16n2,熔点为258~260℃[1011]。(4)钩吻素丁(Koumicine):刘铸晋等从广东钩吻的根和福建钩吻的叶中提取获得钩吻素丁[4];金浩仑等确定其结构,其晶体为无色片晶,分子式为C21H24o3n2,熔点为248~249℃[12],后杜秀宝等修正为252~254℃(分解)[13]。(5)钩吻素戊(Koumidine):晶体为无色片状结晶,分子式为C19H22on2,熔点为202~204℃[12]。(6)钩吻素己(Gelsenicine):丙酮重结晶得白色块状结晶,熔点171~173℃[9],分子式为C19H22o3n2[13],毒性为已知国产钩吻生物碱中最强。(7)钩吻素乙(Golsemicine):由thompson最早提取出来[14],最后确定其分子式为C20H26o4n2,熔点为171℃,毒性在已知北美钩吻生物碱中最强[1]。(8)钩吻素寅(Kouminicine):为一种不纯的无定形产物,是钩吻中活性较强的有毒成分,毒性仅次于钩吻素乙[1]。(9)钩吻素庚(Gelsenidine):由杜秀宝等从广西钩吻中提取获得,分子式为C21H26o3n2,熔点为143~145℃[13]。(10)钩吻素丑(Kouminine):钩吻素丑为不纯的钩吻素甲[4]。(11)钩吻素卯(Kouminidine):纪育澧等将钩吻素卯的分子式定为C19H25o4n2,刘铸晋等改为C20H26o4n2,熔点为299℃(分解),可溶于水[4]。(12)钩吻定(Gelsedine):最初由Schwarz等从美洲钩吻中提取获得,后金浩仑等从广西钩吻中分离得到,熔点172~174℃,分子式为C19H24o3n2[12]。(13)葫蔓藤碱甲(Humantenmine):杨峻山等从广西葫蔓藤根中分离得到葫蔓藤碱甲,丙酮重结晶得到的是无色块状结晶体,分子式为C19H22o3n2,熔点166~168℃;其盐酸盐丙酮结晶为无色粗针晶,熔点182~184℃;其氢溴酸盐在丙酮中结晶为无色粗针晶,熔点208~210℃[5]。(14)葫蔓藤碱乙(Humantenine):丙酮中重结晶为无色透明树胶状物,性质不稳定,分子式为C21H20o3n2[15]。(15)葫蔓藤碱丙(Humantenidine):为无色透明的树胶状物,分子式为C19H22o4n2。催化加氢后丙酮结晶得到块状结晶,熔点216~219℃[16]。(16)葫蔓藤碱丁(Humantenirine):为无色块状结晶体,分子式为C21H26o4n2,熔点为168~169℃[17]。

人们仍试图从钩吻中发现新的生物碱单体,2006年岳建民课题组从云南产的钩吻中分离出3种新生物碱:Gelsebanine,14αhydroxyelegansamine,14αhydroxygelsemydine。Gelsebanine是一种白色无定形粉末,分子式为C30H36o5n2;14αhydroxyelegansamine分子式为C29H36o7n2;14αhydroxygelsemydine为无色针状结晶,分子式为C29H36n2o7,与14αhydroxyelegansamine是同分异构体[18]。

2钩吻的药理作用

2.1抗肿瘤作用有关钩吻抗肿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已有大量报道。早在上世纪70年代,广西肿瘤研究所采用了钩吻治疗原发性肝癌,总有效率达到60%,平均生存期延长4月,肿块缩小1/2,腹水明显减轻;其毒副反应远较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低,对造血系统不仅没有损害,反而促进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19]。福建省同安县人民医院、海军416医院曾先后用钩吻总碱注射液治疗肝、肺、食管癌等,取得一定疗效,不仅缓解癌症症状,还有很好的镇痛效果[2021]。90年代陆建敏等报道,钩吻总碱注射液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肿瘤细胞对60Coγ射线的敏感性,提示钩吻可作为放射增敏剂与放疗合用于肿瘤的治疗[22]。近来王寅等报道,钩吻总碱对HepG2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诱发细胞凋亡有关[23]。丁建农等研究了钩吻总碱对Hela细胞生长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发现钩吻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可诱导其凋亡,存在着明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24];细胞周期发生明显变化,钩吻主要阻止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化,并在此阶段诱发调亡。因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钩吻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钩吻生物碱单体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如迟德彪等发现钩吻素子对人大肠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并可以阻止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化,诱导其凋亡[25];2007年又报道了钩吻素子体外诱导人结肠腺癌LoVo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可能与钩吻素子可降低LoVo细胞跨膜电位、线粒体跨膜电位,能降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加入eDta可使游离钙升高,能增高LoVo细胞的活性氧及细胞间通讯有关[26]。吴达荣等则证实钩吻素子在体内外均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7]。

2.2镇痛镇静作用我国民间一直用钩吻原植物治疗各类疼痛,尤其慢性神经性疼痛与癌性疼痛。20世纪60年代,海军422医院和416医院用钩吻总碱配制成“止痛灵”注射液院内用药,发现其对多种疼痛均有良好疗效。1970年代有学者报道了吗啡、汉防己、延胡索等6种生物碱镇痛作用强度的对比研究,发现钩吻总碱提高痛阈的作用强度仅弱于吗啡,而强于其他生物碱。谭建权等的研究发现,钩吻总碱不仅可提高动物痛阈,而且能增强戊巴比妥钠与水合氯醛的催眠作用,其镇痛作用不产生耐受性,也无明显解热作用,提示钩吻的镇痛作用机制可能既不同于阿片类镇痛药物,也不同于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抗炎药[28]。钩吻总碱除有肯定的镇痛作用外,较之常用药物吗啡、度冷丁有更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1)无成瘾性及耐药性(2)镇痛有效剂量小;(3)钩吻总碱口服或注射均无抑制消化功能的副作用,而且可增进食欲[21];(4)钩吻无吗啡及度冷丁的便秘、尿潴留等副作用;(5)钩吻碱在治疗剂量时,对瞳孔无影响[29]。因此,钩吻可能作为镇痛药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2.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在整体动物实验中,周利元等研究显示,钩吻乙醇粗提物可显著提高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产生抗山羊红细胞抗体的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率也可显著提高,提示钩吻乙醇粗提物可能具有对抗环磷酰胺对小鼠免疫抑制作用[30];但钩吻总碱除可显著促进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外,对正常小鼠其他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在体外实验中,雷林生等观察到钩吻粗提物对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1]。孙莉莎等研究则提示钩吻总碱中的主要免疫抑制成分可能是钩吻素子[32]。王志睿等研究表明,钩吻素子能显著抑制小鼠CD4+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此抑制作用可能与钩吻素子抑制小鼠CD4+t细胞iL2的分泌相关[33]。这种整体实验和体外实验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可能提示,钩吻对免疫功能可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或者钩吻整体给药情况下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可能是间接作用,如可能是通过保护骨髓造血功能而发挥作用。

2.4促进造血功能作用王友顺等研究表明,钩吻总碱对受到放射性损伤的大鼠具有造血保护作用[34]。黄兰青等发现钩吻提取物对环磷酰胺化疗小鼠的造血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35]。王坤等的实验中,钩吻提取物对受到γ射线照射的小鼠30天存活率和死亡动物平均存活天数、内源性脾结节的形成和骨髓有核细胞含量的影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钩吻对急性辐射损伤有保护作用,对机体造血干/祖细胞有刺激增殖作用[36]。

2.5心血管作用罗开国等研究发现,钩吻总碱能对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和氯化钡引起的家兔室性心律失常,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降低蒲氏纤维四期除极速度有关[37]。黄仲林等报道,钩吻总碱对狗血压具有显着降压效应,其特点是降压效应快,维持时间长,其降压机理可能与兴奋心血管中枢的胆碱能神经以及兴奋外周m受体有关[38]。

2.6扩瞳作用钩吻在大剂量时可引起散瞳这一特性早在50年代黄幕哲等在用钩吻浸出液进行家兔扩瞳试验时就观察到。王友顺等用1%盐酸钩吻总碱眼药水对69例志愿者126只眼进行了散瞳和调节麻痹作用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盐酸钩吻眼药水对人眼具有显著的散瞳作用,其特点是散瞳起效快、作用强,而且恢复快,在给药后6h内瞳孔直径、远视力、近视力等几乎全部恢复到给药前水平[29]。就其散瞳后瞳孔调节的恢复时间而论,明显优于现行使用的后马托品,甚至优于托品酰胺,提示钩吻制成眼药水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扩瞳剂。

2.7对皮肤病的作用Calarasu等用北美钩吻的水提取物制成口服液及注射剂治疗神经性皮炎和银屑病,尤其是注射剂对神经性皮炎疗效显著[39]。钩吻的传统功用是“攻毒拔毒,杀虫止痒;用治湿疹、体癣、麻风,并可杀蛆虫,灭孑孓”。我国民间一直应用钩吻生物碱治疗皮肤病。近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提示,钩吻生物碱治疗银屑病作用显著,可能具有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40]。

2.8畜禽复壮作用钩吻作为一种兽药在我国民间应用已久。《唐本草》云“人或畜食其叶皆死,羊食则大肥,猪食之能治热性病”。《广西中药志》记载“当猪胃纳不良时,用以饲喂,能增进食欲”。《广东中兽医常用草药》中有“钩吻,常定期对猪羊服本药,有杀虫、健胃、肥之效”。香港植物园前园长格林氏(H.Green)曾将钩吻叶少许,加于猪的饲料中,非独食之不曾中毒,且猪的皮毛反增加光泽而呈现一种滋补作用。

3钩吻的毒性作用

钩吻总碱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小鼠的中毒症状多在几分钟内出现,主要是兴奋,阵发性惊厥、呼吸困难,最后呼吸衰竭而死亡。半数致死量(LD50)雄大鼠(265±44g)腹腔给药为1.2(0.8~1.7)mg/kg;雌小鼠(22±2g)肌肉注射为1.5(1.4~1.6)mg/kg;小鼠雌雄各半(20±3g)静脉注射为1.56(1.4~1.69)mg/kg[28];小鼠尾静脉注射为3.07mg/kg,肌肉注射LD50为3.60mg/kg[41]。有文献报道钩吻总碱大鼠长期毒性研究,每天静脉给药1次,连续给药90d后处死,取心、肝、肺、肾、脾及胃肠组织观察,发现钩吻总碱高剂量组(0.8mg/kg·d)大鼠均不同程度出现步态不稳、身体拉长、眼球突出、阵发性痉挛等症状,肝、肾有颗粒变性以及脂肪变性等形态学改变,而中剂量组(0.4mg/kg·d)、低剂量组(0.2mg/kg·d)大鼠在给药期间均未见异常反应,肝肾等脏器也无明显病理变化[42]。

钩吻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吲哚类生物碱,已知的国产钩吻有毒成分有17种,其中以钩吻素己毒性最强[43],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0.185mg/kg[13],北美钩吻则以钩吻素乙毒性最强,皮下或腹腔注射LD50为0.1~0.3mg/kg[43]。

钩吻全株有剧毒,根、嫩叶尤毒,根部生物碱含量最高,其中又以根皮为最高。钩吻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很强,钩吻中毒时神经系统主要症状有眩晕、言语含糊、肌肉松弛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肌麻痹、共济失调、昏迷,还可见复视、散瞳、眼睑下垂等,甚至出现沉睡;消化系统症状有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腹胀等;循环和呼吸系统症状为中毒早期心跳缓慢、呼吸快而深,继之心搏加快、呼吸慢而浅、不规则,渐至呼吸困难和麻痹,体温及血压下降、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虚脱,最终呼吸麻痹而死亡[1]。钩吻碱对迷走神经中枢的抑制作用可适量应用阿托品对抗;对抑制运动神经元而引起的肌麻痹,可用新斯的明予解除;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可清除水溶性药物,特别是游离或解离的小分子毒物。我国民间采用新鲜羊血趁热灌服解毒疗法,疗效甚佳,但羊血中是否含对抗或中和钩吻毒的化学物质尚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钩吻是剧毒植物,钩吻生物碱毒性强,总碱的中毒剂量与有效治疗剂量相接近,被认为是已发现的生物碱中毒性最大的,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但由于其临床疗效显著,希望在此基础上避害就利,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出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钩吻生物碱新药。参考文献

[1]陈翼胜.中国有毒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71376.

[2]ChoutQ.thealkaloidsofChineseGelsemiumKouwenGelsemiumelegansBth.[J].ChineseJphysical,1931,5:345352.

[3]ChoutQ.thealkaloidsofChineseGelsemiumtaChaYen[J].ChineseJphysical,1936,10:7984.

[4]刘铸晋,陆仁荣,朱子清,等.钩吻生物碱Ⅰ.国产钩吻生物碱再研究和钩吻素子的构造[J].化学学报,1961,27(1):4758.

[5]杨峻山,陈玉武.葫蔓藤生物碱的化学研究Ⅰ.生物碱的分离与葫蔓藤碱甲的结构[J].药学学报,1983,18(2):104112.

[6]SchunYeh,CordellGeoyrey,markGarland.21oxogelsevirine,anewalkaloidfromGelsemiumrankinii[J].Jnotprod,1986,49(3):483487.

[7]陈忠良.钩吻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J].中药通报,1987,12(5):41.

[8]张兰兰,王志睿,黄昌全,等.钩吻总生物碱中钩吻素子的提取与分离[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9):10061008.

[9]王志睿,张兰兰,黄昌全,等.粤东产钩吻生物碱提取物的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1):5456.

[10]SaxtonJe.thealkaloids[m].newYork:academicpress,1973(8):83119.

[11]manonL.thealkaloids[m].newYork:academicpress,1952(2):430434.

[12]金浩仑,徐任生.钩吻生物碱的研究钩吻素戊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2,40(12):11291135.

[13]杜秀宝,戴韵华,张常麟,等.钩吻生物碱的研究Ⅰ.钩吻素己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2,40(12):11371140.

[14]王洪章.家畜中毒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9597.

[15]徐常富.胡蔓藤碱乙溴酸盐结构和绝对构型的测定[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7,9(2):95.

[16]杨峻山,陈玉武.葫蔓藤生物碱的化学研究Ⅱ.葫蔓藤碱丙(humantenidine)的化学结构[J].药学学报,1984,19(6):437440.

[17]杨竣山,陈玉武.胡蔓藤生物碱的化学研究Ⅱ的结构测定[J].药学学报,1984,19(5):399;1984,19(9):686699.

[18]XuYK,YangSp,LiaoSG,etal.alkaloidsfromGelsemiumelegans[J].Jnatprod,2006,69:13471350.

[19]广西医学院肿瘤研究小组.钩吻治疗原发性肝癌525例临床分析[J].广西卫生,1974,(3):20.

[20]陈忠良.钩吻碱的提取及初步临床应用[J].海军医学,1984,3(2):5253.

[21]高英立.钩吻的初步研究与探讨[J].海军医学,1983,1(3):50.

[22]陆健敏,齐子荣,刘国廉,等.钩吻碱注射液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J].癌症,1990,9(6):472474.

[23]王寅,方云峰,林文,等.钩吻总碱对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抑制作用[J].中药材,2001,24(8):579580.

[24]丁建农,安飞云,曾明.钩吻提取液对Hela细胞生长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230232.

[25]迟德彪,雷林生,金宏,等.钩吻素子体外诱导人结肠腺癌LoVo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9):911913.

[26]迟德彪,李琳,孙莉莎,等.钩吻素子诱导人结肠腺癌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7):994997.

[27]吴达荣,秦瑞,蔡晶,等.钩吻素子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5):67.

[28]谭建权,邱成之,郑林忠.钩吻碱的镇痛作用和无依赖性[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4(1):2428.

[29]王友顺.盐酸钩吻眼药水散瞳与调节麻痹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6(1):68.

[30]周利元,王坤,黄兰青,等.钩吻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2,4(4):1415.

[31]雷林生,孙莉莎,杨淑琴,等.钩吻碱类提取物对对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6,16(2):7475.

[32]孙莉莎,雷林生,方放治,等.钩吻素子对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及体液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6):1012.

[33]王志睿,黄昌全,张忠义,等.钩吻素子对免疫磁珠分离纯化的小鼠CD4+t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5):562564.

[34]王友顺,高英立,刘上云,等.钩吻总碱对照射大白鼠血液系统的作用[J].海军医专学报,1988,10(1):1.

[35]黄兰青,王坤,佘尚扬,等.钩吻对环磷酰胺化疗小鼠的造血保护作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4,16(4):57.

[36]王坤,肖艳芬,余晓玲,等.钩吻对小鼠急性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2):111112.

[37]罗开国,皇甫秀英,陈忠良,等.钩吻碱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23(1):108109.

[38]黄仲林,黎秀叶.钩吻总碱Ⅱ对狗血压的作用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5,17(1):16.

[39]CalarasuC.pharmaceutialscontainingdiphenhydramineandechinaceaandeupatoriumandgelsemiumandlachesisextractsforthetreatmentofpsoriasisandneurodermatitis[J].Chemicalabstracts,1989,110:412.

[40]王志睿,黄昌全,张兰兰,等.钩吻生物碱治疗银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药材,2003,26(12):892893.

[41]周跃平,徐伟,陈先瑜.葫蔓藤碱甲的毒性及呼吸抑制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5,9(1):6972.

分子生物学总结篇6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pH3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请用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完成以上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pH3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请用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完成以上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分子生物学总结篇7

关键词:苦豆子总碱;浸渍法;菜蚜;桃蚜;棉黑蚜

中图分类号:S476.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项目编号:200891106)

为本文通讯作者随着化学杀虫剂引起的害虫抗药性、农药残留污染农产品及环境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植物质杀虫剂的开发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系豆科槐属植物,适合生长于我国北方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在新疆有广泛的分布。其体内的有机物种类繁多,含有生物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有机酸、氨基酸、黄酮、甾体等物质[1]。其中,天然药物苦豆子总碱是从苦豆子的干燥全草或种子提取而得的总生物碱,全草中苦豆子总碱的含量可达6.11%~8.03%,种子中的含量约为8.11%[2]。有关苦豆子生物碱对害虫的防治作用也散见于一些文献中[3~7]。本研究以苦豆子生物碱为对象,将其对棉黑蚜、桃蚜、菜蚜的毒杀作用进行了研究,旨在评价苦豆子生物碱对三种蚜虫的毒性,为从天然植物中寻找具有杀虫作用的物质提供理论根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药剂

苦豆子总碱为本实验室以苦豆子种子为原料,经提取和浓缩所形成的膏状物。

1.1.2供试昆虫

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棉黑蚜(aphis atrata Zhang)。

1.1.3供试昆虫来源

供试三种蚜虫均来自伊宁市达达木图乡田间。

1.2试验方法

1.2.1室内触杀活性试验

1.2.1.1试验处理

试验设置膏状苦豆子总碱浓度分别为:600.0mg/L、800.0mg/L、1000.0mg/L、1200.0mg/L、1400mg/L 5个处理浓度,另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

1.2.1.2活性测定方法

试验采用浸虫法,将膏状苦豆子总碱用蒸馏水分别稀释成上述浓度,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挑选大小基本一致、健康的3种蚜虫,将其放入圆桶状滤网中,浸于药液中5s后迅速取出,用滤纸吸干多余药液,每个浓度做3次重复,每个重复处理30只,用空白对照溶液做同样处理,处理后的蚜虫置于有新鲜叶片并垫有保湿滤纸的培养皿 (φ=9 cm) 中,用保鲜膜封口,用昆虫针刺上多个通气孔,贴上标签。将培养皿置于培养箱[t=(25±2)℃,RH=70%~80%,光照/黑暗=12h/12h]培养。处理后注意加适量蒸馏水保持保湿滤纸湿润,防止叶片干枯。

1.2.2调查方法

处理48h后调查蚜虫死亡情况,统计死亡率,计算校正死亡率。蚜虫死亡判断以毛笔触及足和触角时完全不动为准,空白对照组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试验。用“SpS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统计,以药剂浓度(mg/L) 的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死亡率机率值为应变量y,建立毒力方程式,求出该药剂的LC50、LC50的95%置信区间[8~9]。药效计算方法按下列公式进行:

死亡率(%)=(虫数/实验前总虫数)×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苦豆子总碱对棉黑蚜室内毒力

测定结果计算得苦豆子总碱作用48h的毒力回归方程是Y=4.18X-12.565,R2为0.9164,其LC50值为1011mg/L,95%置信区间为894.627~1157.4mg/L.

药剂(mg/l)48h测定结果死亡率(%)校正死亡率(%)60017.810.880034.428.9100045.641.0120063.360.2140073.371.1清水对照7.8

2.2苦豆子总碱对桃蚜室内毒力

测定结果计算得苦豆子总碱作用48h的毒力回归方程是Y=3.481-10.653,R2为0.9426,其LC50值为1 149mg/L,95%置信区间为899.319~1249.826mg/L。

药剂/(mg/l)48h测定结果死亡率/%校正死亡率/%60017.515.480028.623.7100039.135.6120053.35114006361.2清水对照4.7

2.3苦豆子总碱对棉黑蚜室内毒力

测定结果计算得苦豆子总碱作用48h的毒力回归方程是Y=4.36X-12.967,R2为0.9378,其LC50值为941.67mg/L,95%置信区间为830.182~1060.213mg/ L.

药剂/(mg/l)48h测定结果死亡率/%校正死亡率/%60021.119.380041.1 35.4100046.741.5120064.458.3140083.379.1清水对照2.2

3结论与讨论

由室内测定结果可知,苦豆子总碱对三种常见的蚜虫均有较好的杀虫活性。苦豆子总碱对桃蚜的内吸毒力较高,LC50为941.67 mg/L,其次是菜蚜,LC50值为1011mg/L,桃蚜的LC50值为1149 mg/L。但从全面了解药剂特性考虑,仍应对该药剂进行防治蔬菜蚜虫的田间试验,以进一步确定其对蔬菜蚜虫的毒杀作用和持效期。

参考文献

[1]杜保民,李家实.苦豆根生物碱的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89,4(02):15-16.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3]王永卫.菜叶蜂及其防治[J].新疆农业科学,1962,(05):191-192.

分子生物学总结篇8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

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3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表示的意义:

(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四.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

3.原子和离子:

(1)

(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

五、化合价

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

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

六、化学式

1.意义:(以H2o为例)

(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

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

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

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

分子生物学总结篇9

关键词:Dna结构;学生动手;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34-02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遗传和进化》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包括Dna分子的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不能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内在原因,即Dna应具有作为遗传物质所应有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此有更深的理解。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了解Dna结构发现的过程;概述Dna分子的结构及特点;探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制作Dna双螺旋模型和彩色卡纸贴图拼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组内讨论、学生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生物发展史过程的再现,培养学生科学性思维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生物科技发展历程的艰辛,培养坚持不懈的毅力;通过揭示Dna结构和功能的相互统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通过学生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Dna分子的结构;学生动手自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教学准备

教师编制学案,准备课件;学生分组;每组准备40对脱氧核苷酸塑料模型;每组准备一样大小的(18cm×10cm)红、橙、黄、绿四色卡纸(红色代表a,橙色代表G,黄色代表t,绿色代表C),磁铁或双面胶。

5教学过程

5.1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复习,提出为什么Dna能作为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这一功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导入新课。

5.2问题创设,层层推进。

5.2.1问题1:组成Dna分子的元素及单位是什么?

【任务1】认识脱氧核苷酸的结构。了解五碳糖结构中1'端连接碱基,5'端连接磷酸的特点,为脱氧核苷酸相连形成长链做好铺垫。

5.2.2问题2:4种脱氧核苷酸是如何相连形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的?

【任务2】每组学生组装一条含有20个脱氧核苷酸的长链。老师提及磷酸二酯键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加深对脱氧核苷酸相连形成长链的理解。

5.2.3问题3:Dna分子含有几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任务3】每组学生组装另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5.2.4问题4:Dna分子两条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任务4】请3个同学前后站立,左手搭左肩;另外3个同学前后站立,左手搭左肩,两组同学无法握手。若一组同学回头前后站立,两组同学可以顺利的将右手相握。从而形象地模拟出Dna分子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

5.2.5问题5:Dna分子的平面结构。

在前面的推导下,学生顺利的掌握了Dna分子的平面结构。

5.2.6问题6:Dna分子的立体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配对,G与C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3小组合作,继续探究。

5.3.1各组卡纸相同,任意拼接Dna分子模型。

每组发一样大小的(18cm×10cm)四色卡纸16张。红色代表a,橙色代表G,黄色代表t,绿色代表C。其中每种颜色各4张。每张卡纸代表一个脱氧核苷酸。

【任务5】每组派第一位同学上黑板,拿组内任意8张卡纸在黑板中上下拼接,用磁铁或双面胶粘住。

【任务6】每组派第二位同学上黑板,拿笔画出磷酸二酯键,将8个脱氧核苷酸相连并形成一条长链。

【任务7】每组派第三位同学上黑板,将另外剩余的8张卡纸在黑板中进行配对,用磁铁或双面胶粘住。

【任务8】每组派第四位同学上黑板,拿笔画出磷酸二酯键和氢键,形成完整的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模型。

5.3.2各组色彩迥异,总结Dna分子结构特点。

黑板上形成了各组色彩迥异的碱基配对方式,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每组拿着一样的脱氧核苷酸,却可以组合出颜色迥异连接方式不同的Dna分子?学生由感官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可以顺利推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多样性: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2)特异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3)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不变;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共同决定了Dna分子的稳定性。

5.4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中,a配t,G配C。而且a与t之间是两个氢键,G与C之间是三个氢键。由此可推出:

(1)G与C含量越多,Dna分子越稳定。

(2)在Dna分子中:

a=t,G=C;a+G=t+C;a+G/t+C=1;

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和相等,并为碱基总数的50%;

嘌呤碱基总数=嘧啶碱基总数。

5.5归纳总结,梳理体系。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本节课主要的知识体系:(1)Dna分子的结构(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含氮碱基在内侧靠氢键相连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

5.6适当留白,留下思考。关于Dna结构的发现过程,涉及到哪些学科?生物学发展的历程,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6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通过设计问题层层推进,学生很顺利的掌握了Dna分子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制作Dna模型,学生列队模拟Dna连接方式,通过在黑板上拼接四色卡纸,学生很好地掌握了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强调小组合作与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了一个非常流畅的生成性课堂。

参考文献

分子生物学总结篇10

关键词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的科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生命科学之一。[1]目前,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因此,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案,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保证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1分子生物学教学现状

(1)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教学单位往往会根据教师上课需求以及市场需求来选择教材,然而,却有可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程度的考虑。部分分子生物学教材内容高深莫测、专业词汇多且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严重降低了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条件限制。在分子生物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部分教学单位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难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3)分子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生物学过程,大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直观感受。(4)理论知识更新快,实验技术发展快。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老师需及时接纳最新知识,充分备课。

2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pBL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式学习)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Barrows教授创立,并引入高等教育,很快在高校中广泛应用。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流程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解决问题。[3]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则主要起到辅导的作用。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复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课堂效率不高。在课堂中适当引入pBL教学法,可改善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在进行pBL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查阅大量的文献,充分考虑在讨论案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控制好课堂节奏,同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强调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知识要点。[4]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pBL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开展pBL教学的时间不宜在课程开始的阶段,而应在课程中后期,学生具有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后再开展。pBL教学讨论的主要题目应该是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的讨论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组织者的身份。(2)人员组成。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考虑到团队的高效性,将每个班级分成4~6组,每组包括4~6名同学。分组结束后,要求各组成员选拔出该组的组长并选定拟解决的问题,然后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每个成员应完成的内容和时间节点。老师负责全程把控,掌握教学的整体节奏与进展,及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包括进程、主要观点、存在问题、后续进展等。鼓励各组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对成效较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问题较多或进展较慢的小组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小组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路径。(3)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开展充分讨论。主讲老师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对学生的成果、讨论的主题、各组的亮点、学生关注点较集中或争议较大的问题、学生未掌握到的知识点、研究时未关注的部分、下一步学习或研究中需要改进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改进意见。[5](4)考核评分。考核评分是对pBL学生成果的集中体现,评分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课件制作,占比30%,评价标准主要是内容正确、重点突出、课件美观、清晰易懂,能综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课件展示,占比40%,准备充分、逻辑正确、条理分明、落落大分,能清晰的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观点等;三是课堂讨论:占比30%,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能够抛出富有启发意义的论点,回答问题时中肯全面。

2.2提倡分组讨论,开展小班教学

在讨论课开始前2周,老师将要讨论的内容告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各小组成员间可以进行分工协作,分头寻找资料、讨论并汇总;课堂上以小组形式提出问题,介绍小组观点、结论,老师也会对该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复习,增强学习效果。小组学习活动的意义既体现个人的价值和责任,更强调成员间彼此赋予信心和力量,通过体验团队的智慧和协作,培养了学生间可贵的团队合作精神。分子生物学的课堂提倡小班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加师生间互动的频率。由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生物学过程,大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直观感受,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小班教学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另一方面,小班教学易于实施多种教学形式,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3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强调的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构造者自己进行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反映了教学向个性化、创新化、自主化、多元化过渡的趋势。分子生物学作为前沿科学,信息量大、更新快,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和借鉴优秀研究成果、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由照着教材讲变成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课堂的参与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当前科研的最前沿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6]让学生由被动受教变成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形成教学工作“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主动介绍国内外优秀的生物网站、资源库、期刊、论坛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科专业知识、前沿信息、专业词汇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也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2.4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是由斯克里文1967年所著《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它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因此,形成性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8]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分子生物学学习习惯和实验习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期中或期末考试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显得更加科学和必要。具体如下:一是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60%,包括课堂考勤,占总成绩5%、课堂作业,占总成绩10%、课堂提问,占总成绩5%、pBL讨论会,占总成绩10%、实验考评,占总成绩30%。二是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40%。由于形成性评价是强调过程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情况,大大减少了学生考前突击的可能,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2.5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其研究方法及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当中。[9]通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实用性、综合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因此,增加分子生物学实验学时数,开展综合实验也是课程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特点,选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操作性、设计性实验,并做好不同实验之间的关联与衔接,建立实验的逻辑体系。一是分组分工,辅助实验老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并提前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二是教师针对前期准备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阐述,并对实验流程、操作方法、各环节中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与演示,指导学生开展实验。三是讲解与演示结束后,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应注意注意观察过程和细节,对共性问题,要及时统一纠正,对个别同学的个性问题,要个别指导。既确保操作的准确性、严谨性,也要保证实验质量,通过实验检验教学情况。

3结语

生物技术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教育环节的方方面面。课程教学是其重要的一环,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师要积极发挥作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丰富灵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习内容掌握能力及应用效果,为国家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