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十篇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十篇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0:34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计算机;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8-0000-02

我国自1990年设置研究生专业学位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之前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主要是以非全日制形式攻读的在职人员。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2009年教育部下达《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至此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该通知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政策保障的同时也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提供了新的机遇。计算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能否满足企业的职业需求。由于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才开始实行,所以其课程体系设置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为专硕,学术型研究生简称为学硕。

专硕与学硕是我国教育的两个方面。前者注重实践与应用,其目的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后者强调理论与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二、当前国内计算机专硕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国内计算机专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照搬学术教学模式。目前绝大多数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院老师对我国全日制专硕教育还存在不满意的地方。在部分高校老师和学生看来,计算机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体系设置只是“穿新鞋走老路”,这主要是由于部分高校缺乏专硕培养经验,仍然以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两者的课程体系设置大致相同,而达不到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要求。

在学生看来,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认为有些高校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是一样的导师,选修课程基本上也是一样,两者几乎没有差别,虽然专硕开设了比较注重实践的课程,但仍由学校老师负责讲授。

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主要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专业型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其培养模式的不同,如若两者上课方式及师资并无太大差异,势必会影响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2.教学模式单一。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授课形式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授课。这种教育方式使得老师成为传授知识的主动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大大削弱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老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思维跟着老师转动,课堂上缺少互动的环节,老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所讲内容,只能通过最后的考试成绩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3.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学位课的使命,是硕士生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而选修课则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它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摆选修课内容设置的首要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与个性化发展为中心。选修课的设置要基于学生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实际需要,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最终目的。

在我国大多数计算机专硕课程体系中,学位课和必修课在全部课程中占据了80%以上的比例。在学位课和必修课中,有些课程与学生本人研究方向不大。在学生获得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与学生未来发展相关的课程少之又少。这说明选修课所占比例少,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4.实践课程少,实践基地不足。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标准,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主线,更加重视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虽然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但是,相比于不断扩大大的招生规模,这些实践基地数量己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5.新兴学科少。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实力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北美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新兴学科的研究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国内计算机专硕在课程设置上滞后于计算机学科中新领域的发展。与北美大学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相比,对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课程,国内大学都设置得比较完善,而相对一些较新的课程,国内大学开设的就少一些,这在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国内与北美的大学之间的差距。

(二)对策分析

1.实行专硕课程体系改革。由于专硕某些课程与学术型合堂开课,导致专业学位课程与学术型课程在课堂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雷同,无法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点,所以在某些应用性课程上,专硕课程需单独开课。尤其需要增加实践课程,应鼓励相关学院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分为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这几个模块。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学位课这里不做分析,其中学校核心课程要每学期都开设,并要求学生必修。在选修课方面,应该逐年增加选修课比例,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促使学生选修课程与其培养方向一致。

2.积极拓展非课堂教学环节。非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达国家的非课堂授课比例远比我国高出很多。这说明非课堂授课方式已经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应通过加强非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并且具有灵活多样,内容丰富,不断更新,要求严格,注重效果等特点。在课堂实施上,应逐渐增加讲座与研讨,阅读与研究等非课堂比例。某些发达国家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研讨课教学,并且研讨课比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增强启发性,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参与学术交流创造了机会。通过加强研讨课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做法同样也值得我们借鉴。

3.逐年增加选修课比例。在计算机专硕培养方法上,发达国家远比我国有经验,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来思考我国计算机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高校计算机课程中,选修课占总课程的50%以上,学分构成中选修课比例也较高。这样一来,学生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塑造自己,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与主动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我国计算机课程设置应向选修化方向发展,高校应普遍开设灵活、广泛的选修课,并应逐步增加选修课比重。如此多的选修课为研究生充分提供了自主性研究空间。研究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志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有利条件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发展所长。导师可以根据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断提高育人的质量。

4.增设实践性课程,大力建设实践基地。我们认为应该大力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都要尽可能布置大的project,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另外,国外的考试是比较灵活的,而把实际动手等内容也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通过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着重建立校企互惠双赢机制、解决研究生在专业实践基地中的管理、安全、生活保障等问题,解除企业接纳学生实践的后顾之忧。同时鼓励相关学院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5.适当开设新兴学科。国内多数大学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覆盖专业面相对来说还不够宽,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北美大学开设的“不精确信息推理与决策”、“计算机图形的几何表示”,虽然与这两方面相关的研究国内也在开展,但将它们单独设课的学校还不多。

国内大学有必要开设一些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的课程,设置一些计算机技术新成就的课程,可以大大丰富学生关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激发其科研兴趣,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敏感性。

三、结束语

计算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培养模式的完善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各高校有必要根据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结合毕业生在it企业工作的情况加以总结,不断探索其教育规律,以it企业的需要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科学设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it企业的发展输送大量的高级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宝英.关于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7):7639-7640

[2]徐巍华.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87-314

[3]乔益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J].科技信息,2010(13):157

[4]俞继仙,苏玉亮,肖立山.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石油教育,2011(6):62-64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篇2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对计算机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在硕士研究生人数和新的硕士点数都在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仅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就达到了310余个,不少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硕士生年招生量都在百人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引起了社会的全面关注。

对目前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影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①许多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仍处在初级阶段,在教育理念、模式、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若干有待优化和规范化的问题;

②按照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课程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教材建设的矛盾更加突出。许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缺乏教材,而且不少教材处在“知识结构老化,更新缓慢”的状态,已成为制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建设新教材,使之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国外的优秀教材及时引进、消化、吸收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③国内既有研究生培养历史长、基础雄厚的学科点,也有刚刚发展起来,基础较弱的学科点,种种原因使得前者优势难以更好地发挥作用。表现在各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不能协作与共享,不利于把具有相同学术背景的人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强有利的教师共同体,广泛深入地进行教学方面的合作。

如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讨论如何在各式各样的教育中,提炼出一个公共的基本培养体系指导意见,给各个培养单位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开展培养工作提供恰当的参考,使之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同时,依照此体系进行教材建设,为促进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更多的支持。

为了使之更快、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在促进资源的共享上也作了相应的探索。研究成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及系列教材建设”获得了2006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与本科教育相比,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更强的多样性。如何在鼓励各个学科点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更好的满足学科及其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分析认为,有必要科学地构建一套完整、规范的培养体系指导意见,紧密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对相应的培养提出适当的要求。这对本学科目前存在的各个学科点差异比较大的现状尤为重要。该培养体系应该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和导师队伍、管理体制、外部环境以及评价体系等。

教材是基本教学内容载体,好的教材号可以在教学方法上提供相应的参考。所以,教材不仅为教学提供基本依据,而且还会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全面改革。所以,要在建立的规范的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组织一整套充分体现高水平研究生教育要求的、规范化、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通过规范的培养体系的构建、推广活动和教材的组织等,实现各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协作与共享。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组织国内一些高校的、具有影响力的计算机教育专家组成研究组和编委会,并组织国内外教育界和产业界在教学和科研一线长期工作的专家进行了系统的研讨活动。通过调查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现状和需求,深入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和本学科自身的发展、结构及特点,系统地总结国内外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共识,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培养体系指导意见。然后依据此指导意见,进行教材建设,并在培养体系指导意见的构建和教材建设中建设跨地区、跨学校的团队教学协同开发平台,有效地支持教学资源建设的协作与共享。

三、具体实施

依据上述思路,2002年10月,清华大学出版社与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聘请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等13所高校的计算机教育专家组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研究组”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编委会。通过努力,形成并出版了专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它一出版便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书共分为10章:

第1章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简单地介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

第2章讨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描述、学科的基本任务分析、学科的特点、学科的形态(过程)与人才定位与培养、学科方法论的12个基本概念、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

第3章具体讨论培养定位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的层次、人才的类型、不同来源学生问题、课程与研究问题等;

第4章讨论培养模式,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导师、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

第5章将分别按照学科构成和知识领域划分讨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结构,同时提出了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生源的补课要求、研究生教育期间的跨专业选修有关课程的要求;

第6章全面讨论本学科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问题,包括听说读写能力、4大基本学科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工程能力以及其他能力;

第7章介绍了培养方案的制定、调整和描述,给出了培养方案应该包含的9个方面的内容;

第8章论述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将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分成公共课、一级学科(学位)课程、二级学科(学位)课程和学科方向课程,同时给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方案作为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举例;

第9章给出了22门课程的描述,包括这些课程的课程名称、基本描述(课程要求与目的)、主要内容,它们有的是学位课、有的是选修课;

第10章讨论优秀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包括品牌意识与品牌人才培养、优势学科的中心及带头作用、激励机制的建立、广泛的交流,以及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培养水平等问题。

其中不少内容参考了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些基础雄厚的学校的培养方案,请一些专家帮助撰写了一些典型课程的课程大纲。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为指导,全国已有许多高校根据其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具有本单位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了研究生教育环节、促进了培养体系的规范化,提高了教育水平。相应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出版发行。它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培养定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描述、教学方法、基本课程描述、课程设置与要求示例、优秀研究生培养、教材建设、导师作用以及实践教学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是目前国内理工学科中唯一的一本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论著。

(2)提炼了硕士研究生系列课程体系和新的教学大纲。规划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出了集中覆盖核心内容的22门重要课程及其相应的教学大纲。该课程体系体现了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特别地在体系结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与本科计算机教育有良好的衔接。

(3)设计了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该部分内容已经确立为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研究项目),强调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充分考虑了本学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强调理性思维应与实践教学相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实现学科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教材的建设中,对应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地从各个层次上完成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

(4)组织出版一套全面实施研究成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这套教材的作者在全世界范围征集,并请国内外著名计算机专家审阅、检查,形成国际性的合作教材,突出了求新与求实的风格,反映了所属领域系统的理论和新进展,做到了学科先进性和教学适用性的统一。这套教材以自主版权的中、英文教材为主,既有在国内教学和科研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的中文版教材,又有在国外著名大学工作的教授撰写的英文版教材,还引进一些世界著名高校的最新教材。

在表现形式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同时配合适量的多媒体教材,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实验指导书、多媒体课件等。

(5)为支持教学资源的协作共建与共享,提供了跨地区、跨学校的团队教学协同开发平台。除在网上长期提供教育平台服务外,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教师培训中心也为系列课程的广泛交流推广发挥很好的作用。

四、实施效果

研究组成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实践、交流和推广应用活动,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并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进一步推动了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目前,已有数许多院校参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有效地促进了各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性。经过2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其中的教育思想已逐渐被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实施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指导。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安全;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introduction)

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和合理性之所在,一旦这种价值与合理性遭到威胁和侵略,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1]。因此,世界各国家对保护本国民族文化安全的越来越重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环境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相关国家国家政府,哪怕是强势文化一方,也都态度鲜明而坚决。2003年2月和2007年3月,欧盟先后通过了《关于建立欧洲网络信息安全文化的决议》《关于建立欧洲信息社会安全战略的决议》。2011年5月和7月,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两个互联网政策文件[2]。民族文化安全问题,同样也已经引起了我国政界的高度关注。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信息化背景下培养面向民族文化安全的国家特需

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oftrainingofmastertalentsin

computertechnologyprofessionaldegreeforthe

nationalculturalsecurityspecialneedsunderthe

backgroundofinformatization)

2.1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对民族文化安全的工程性

支撑作用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文化侵蚀与威胁正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转化成为对他国的现实威胁。《世界文化发展报告》对发展中国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危机曾明确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依赖于国际资本实现其文化遗产数字化,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格局中再一次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高价进口国,那么,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对自己文化的解释权,而是整个文化遗产的基本含义发生的变异,从而使一个民族迷失最基本的文化认同感[3,4]。

2.2培养国家特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

it人才,在“数字化文化中国的边陲”担负起“戍

边”使命

我国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捍卫及其安全问题应对等方面亟须一批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国家特需人才。培养应对民族文化安全问题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结构以及我国民族文化安全问题规模、问题表现形式的现实需求;培养应对民族文化安全问题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类、复合式人才,源于当今各国的文化安全问题须臾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性支撑以及此类国家特需人才必须既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技术,参与设计、研发、实施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的相关计算机项目,又能够在民族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等方面达到国家特需人才的职业行为要求。只有让这些业务和文化素养都过硬的国家特需it人才担负起“戍边”历史使命,“数字化中国的边陲”才会安宁。

3面向民族文化安全的国家特需计算机技术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thetrainingpracticeof

mastertalentsincomputertechnologyprofessional

degreeforthenationalculturalsecurityspecial

needs)

3.1教育理念凝练与培养目标优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8月下达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是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现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难以满足培养需求,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少数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研究生并授予相应学位的人才培养项目。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了通知,大连民族学院(现已更名为大连民族大学)被正式列为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获批专业学位类别为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为获批领域之一。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以“服务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突出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特色、创新国家特需人才培养模式、严格国家特需人才培养标准”为基本教育理念,首先,对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从相关领域与学科的角度进行内涵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特殊需求优化专业方向,其次,凝练并优化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与以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术硕士培养有何不同?与普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业硕士培养有何不同?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领域与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而领域通常是置于行业、职业的视野中予以考察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硕士的培养,前者不仅仅依赖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国家标准》和《it职业分类方案》,更是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等行业为依托,与“it主体职业”等职业进行对接。而服务我国在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则更加特别,从依托的行业看,不仅仅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根据国家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行业与产业在英语中均为industry),还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类别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软件服务”等行业密切相关,从对接的职业看,不仅与“it主体职业”进行对接,而且还与“it应用职业”“it相关职业”“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等职业进行对接。在民族文化安全特殊需求的总领下,相关产业已经得到国家的极大关注,如,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就明确提出发展民族软件、民族文化等七个方面的特色产业,加强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等五个方面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根据以上学科基础、行业依托、职业对接以及国家扶持相关产业的客观情况,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工程实践优势和办学特色优势,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7]为指导,凝练了专业方向,优化了培养目标。本领域凝练出的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本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需求、面向政府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特殊人才需要,培养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有具有计算机技术领域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还通晓民族文化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创新人才。所谓创新人才,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饱满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的创新活力。

3.2使用“纵向耦合,横向拓展”方法确定国家特需人

才培养规格

3.2.1专业方向与学科方向的纵向耦合

服务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专业方向与图形图像与模式识别――这一学科研究方向相耦合,主要包括图形图像算法应用、视频监控与行为模式识别,通过物体的视频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状况对物体的视频行为进行状态预测。本方向以民族文化领域的先进多媒体i/o设备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中动作的数字化运动捕捉和公共安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开发为需求驱动,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安全获取复制与传播、民族文化导向的民生科技和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服务。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专业方向对应的学科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主要包括结合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智能计算等相应理论和技术对多民族生物计量特征、民族语言和文字以及民族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安全保护。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对应的学科研究方向是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网络的测量与流量预测,网络业务建模及其统计特性分析,通过网络业务的特征及其变化的状况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以及信息的加密传输、信息安全与认证技术,以民族地区的网络与信息化建设需求为驱动,建立各种安全可信的应用系统,为民族地区的信息安全服务。

3.2.2各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根据前面所述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需求、政府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特殊人才需要,我们对人才培养规格的三个核心要素: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进行了剖析和提取,并且既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学科层次,也没有停留在普遍的领域层次,而是在采取了“纵向耦合――专业方向和学科研究方向相耦合,横向拓展――领域传统需求与国家特殊需求相衔接”的方法,分析得出了“专业方向+研究方向+领域+特需”的大连民族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等三个方向上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

其中,在知识要求方面,我们规划了学科基础知识、学科与专业方向耦合所需的衔接知识、专业方向专门知识以及特殊需求知识等四部分内容,其中,学科基础知识与学科相对应,工学科与专业方向耦合所需的衔接知识、专业方向专门知识以及特殊需求知识则与专业方向以及国家特殊需求相对应。表1给出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需求。

化实践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位论文

评价方法

3.3.1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课程设置往往是侧重于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体系性和逻辑性,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构建课程体系,因此,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课程体系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而对于专业学位而言,其职业背景、职业能力导向非常明显,因此,其课程设置不应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为主要目标,其课程设置应该更重视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8],一般适宜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模式[9]。针对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及国家在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我们作为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开展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调研,结合多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中我们加开了民族文化类课程,并进行it职业行为优化渗透教育,it职业行为优化案例均来自企业和行业专家;领域核心课程模块和领域方向课模块旨在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学科基础,但是与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不同,我们分别基于“问题驱动”和“做中学”来授课,这些“问题”需要用“做”来回答,“问题”内容会在开课前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进行设置;企业课程是我们专门开设的实践型课程,聘请企业的兼职导师讲授,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方向所确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等能力需求,结合企业的特点进行定制。学生在中期考核合格并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后进入企业实践环节,时间为一个学期,原则上需要集中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完成。企业实践主要从事学位论文(设计)前期研究和特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把以上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我们确定了“课程模块――特色描述与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知识需求支撑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能力需求支撑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素质需求支撑矩阵”等两级四类矩阵系统。表4给出了处于顶级的课程体系矩阵。

表4课程体系矩阵

tab.4thematrixofcoursessystem

课程模块特色描述与教学目标

公共必修课在教指委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加开民族文化类课程,并渗透it职业行为优化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升学生职业道德

领域核心课“问题驱动”,校内集中授课,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

领域方向课“做中学”,校内集中授课,使学生做好与职业对接的学科知识储备

企业课程“项目制”,在企业进行。通过实施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等专业方向的企业或行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特需职业能力

企业实践使学生融入真正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重点项目,成为合格的国家特需it人才

3.3.2基于CDio教育理念构建mDCD特色教学模式

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实现“问题驱动”“做中学”“项目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CDio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起了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改革,这四个过程来源于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涵盖了绝大多数工程师必要的专业活动[10]。事实上,我们认为CDio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项目开发流程契合度非常高,比如,一个实际的、完整的软件开发项目通常需要以下流程:需求调研与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交付与维护。显然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和design对应,编码与测试和implement对应,交付与维护与operate相对应。但是,项目流程中的需求调研与分析能否与conceive对接,怎样对接才能在“需求调研与分析”阶段就体现出鲜明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特色,而不是通常的“纸上谈兵”?“需求调研与分析”可不可以和学科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构建了mDCD方法,mDCD代表:module知识模块、Demo平台演示、Communication交流问题、Development开发实践,具体如下:(1)module层次理论知识基础:主要涉及学科基础知识等。这部分知识内容的设置原则是“要精、要管用”;设置方式是模块化。(2)Demo层次平台知识基础:主要涉及各类主流技术平台。这部分知识内容,设置方式是举例式:基于实例讲解主流技术平台。(3)Communication层次民族文化知识基础:主要涉及我国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一体”特征,还有当今世界各国家的文化交流、融合、侵蚀乃至威胁。这部分知识内容,设置方式是以交流文化安全问题的实例为主。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涉及文化安全领域问题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起到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提高人才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4)Development层次实践训练:以上述内容为基础,进行实践训练。基于mDCD方法的教学模式主要在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中应用,以上(1)―(4)既是一个小循环,又在公共必修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程阶段立体化地解决了领域软件需求分析问题,成为了CDio中的C,与conceive对接。综上,在公共必修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程阶段已经通过mDCD方法为完成从学科到职业的嬗变打下了基础,并与企业课程、企业实践一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CDio链条,形成一个大循环。

3.3.3基于计算机技术领域特点设置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明确规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中的一种,产品研发型论文是指针对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或关键部件研发。工程设计型论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也可以是某一工程设计项目中的子项目的设计或关键问题的改进设计。应用研究型论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是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我们规定: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学位论文要在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根据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实践项目完成。学位论文撰写,研究生本人有以下成果之一作为依托的,将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中予以倾斜:获得发明专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实习实践基地和项目发包方共同开具了学生所参与开发的产品已投入使用的证明。为了做好校内外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环节的一体化衔接,我们于研究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即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工作,为企业课程、企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项目基础。

3.4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双导师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原则,搭建集成学校、沿海开放地区和民族地区企事业单位为一体的培养平台,实现国家需求、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2012年我校获批国家民委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培养基地。

本领域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由校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联合组成,每个导师组设组长一名、由若干名主管导师组成,每名研究生由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企业课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均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

3.5搭建可以满足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与

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

本领域所凝练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等三个专业方向具有鲜明的工程实践特性。要想在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企业课程等课程教学中贯彻三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实践特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一定要在教学中借助先进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领域为满足以上教学需要,为每个专业方向搭建了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CaVe沉浸式虚拟仿真系统、三维运动捕捉与分析系统,用于开展虚拟现实教学工作与机器视觉工程实践工作。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苹果设备和Kinect体感应器,苹果设备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工作以及民族文物特征高维后期处理、文物建模的工程实践工作;Kinect体感应器用于多民族面貌生物特征分析等工程实践工作。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网络卫士入侵防御系统及网络卫士安全网关系统,用于开展入侵防御策略部署等教学工作和工程实践工作。

3.6确立全面、全过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体系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方面,我们确定的第一要义就是:工程实践。并在全面的贯穿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各类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工作等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中,我们就严把入口关,由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双方共同组成复试小组负责复试工作,重点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综合能力、政治思想、团结协作、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领域核心课课内实验环节的考核成绩、以及紧随领域核心课程之后开设“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践”集中性课内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生领域核心课程的总成绩,并规定:实验及集中性课内实践环节不及格的学生,其对应的领域核心课,不能给出及格及以上成绩,做到“实践环节一票否决制”,真正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企业课程要求教学内容要为企业实践做铺垫,主要聘请企业中资深技术人员授课,授课教师需采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软件开发训练。企业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对学生的代码验收、项目验收作为主要考查方式,企业课程的成绩作为中期考核的重要观测指标,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环节。中期考核的主要内容设定为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实践环节评定,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计算机技术领域中相关满足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工程部门所要求的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要在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突出对学生是否可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考查,要求学位论文要源于满足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应用课题或工程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承担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学位论文送审之前,要组织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专家对学生所完成成果进行工程性验收,学生要接受专家评委的检查、验收与质询,专家评委做出工程性评价。工程性验收要严格把关,突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本质区别。工程性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学位论文送审。

4结论(Conclusion)

国家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着眼于国家相关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引导相关高校合理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在试点工作中,以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国家特需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和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mDCD特色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特色硬件平台搭建、实践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学位论文评价等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等工作中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较为宝贵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何跃,高红.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教育问题

[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news/136340.

htm.2010,12(26)

[2]U.S.DepartmentofDefense.departmentofdefensestrategyfor

operatingincyberspace[Z].2011,7.

[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李媛.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外国文化侵蚀及防范研究[D].成

都: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

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2011]54号,2011-8.

[6]GB/t4754-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

准[S].

[7]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计算机技术领域工

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Z].2012,11.

[8]孙若红,孙妍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

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4):60-63.

[9]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

教育管理,2012,(9):115-118.

[10]于福莹,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28-31.

作者简介:

云健(1975-),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

社会计算,民族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领域研究生教育.

刘向东(1967-),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计

算机网络技术与民族信息处理.

刘爽(197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多媒体技术与

民族信息处理.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篇4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选题方向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强化培训;光学工程;虚拟仪器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46―03

一、引言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任,对于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实现民族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由基础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社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诸多环节组成的一个缜密、严谨的知识架构和体系,它直接服务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了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采取优化顶层设计、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和强化学位论文研究等多种手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为推进研究生培育机制创新,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启动了“硕士研究生强化培训计划”。计划以满足“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需求,以夯实数理基础,培养实践技能,提升外语水平,拓展学术视野,强化创新能力”为主要着眼点,进行专题性强化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奠定基础。本论文以主要面向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虚拟光电仪器与综合实验》强化培训课程建设实践为例,从硕士研究生强化培训课程设立的必要性、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应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探索硕士研究生强化培训课程建设。

二、硕士研究生强化培训课程设立的必要性

多年来,国内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中知识性课程仍偏多,实践性课程偏少。我校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学习要求24个学分,其中实验课程仅3个学分,可选的课程也只有2门。这导致一般硕士研究生在专业实践能力上培训不足,在进入课题研究时,对专业研究所需的重要手段、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部分研究生课题开展前期进展缓慢。其次,课程设置普遍性较强,针对性不够。近年来,国内研究生培养单位鼓励跨学科人才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来源比本科生和博士生都要复杂,学生经历也千差万别。有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即经过了创新实践训练,动手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则完全没有基础。跨专业报考学员对本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部分导师会要求学生选修部分本科生课程来弥补专业知识的缺失。面对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的生源,我们缺乏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和方案设计。第三,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脱节。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以基础专业知识为主,虽然有部分涉及学科前沿的800级课程,但多为介绍性质,而相应的研究手段、测试技术以及实验方法几乎没有涉及。硕士研究生了解和掌握的学科研究技术与实验室实际使用的技术存在较大差别。

产生以上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现有课程体系灵活性不足,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改革通常要求一定的稳定性,改革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不可能及时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其次,研究生进入课题后的研究方向比较分散,不是所有学员都对某方面技术感兴趣,组织开课比较困难;另外,最新的科学仪器和实验技术通常价格昂贵、数量有限,科研工作安排也非常繁重,科研人员一般不愿将其投入到教学中去。

但是我校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通常以教研室当前项目为依托,一般要应用到最新的实验仪器、测试手段和研究方法。而这些学员又没有得到培训,这就造成了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脱节。学员需要较长时间,通过边干边学的形式逐步掌握。但是这种方法的不足是培训效率低,学员进入角色慢,加之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时间有限,在掌握专门技术后用于真正课题研究的时间就不足了。我们调研了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光电研究中心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物理系对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发现他们研究生跨学科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不少跨学科研究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独立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与他们在研究生入学后的专题技术培训有关。他们采取的措施是针对研究生课题研究中可能用到的实验技术和科学仪器,结合前沿研究内容开展集中培训。该培训既可以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对研究室的研究内容有一个深入了解,又可掌握最新的实验技术和科学仪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整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同时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三、硕士研究生强化培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案例分析

1.基础性

强化培训课程虽然是一种专题培训,但目标是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教一些具体的技巧。同时为了扩大收益面,应尽量选择适合面更广的教学内容。我们在《虚拟光电仪器与综合实验》硕士研究生强化培训课程内容选择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虽然我们光学工程的学员在本科阶段都学习过c、fortran等编程语言,但不少学员从来没有利用这些语言解决一个实践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语言与硬件结合困难,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学员往往会选用单片机、DSp或FpGa来实现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完成这一任务需经历硬件知识学习、电路制作及软件编程等几个阶段,同时要开发硬件,导致开发周期长,甚至会让部分学员望而却步。虚拟仪器技术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LabView是集成高效软件和模块化硬件的开发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虚拟仪器技术性能高、扩展性强和开发时间短的优势。硕士研究生如果掌握了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技术,配合必要的硬件模块,对于完成课题研究将会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选择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技术作为强化培训课程的基础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专业实验仪器和测量技术的教学工作。

2.实践性

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多认同性而缺乏创造性。分析原因,除了长期“单向灌输式”教育方式的惯性外,硬件制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研究生专业方向多,实验仪器要求多样,使得配备实验设备困难。加之仪器设备更新速度较快,易使实验设备过时。另一方面,这些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实验条件更难满足需求,最终导致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实践性较差。《虚拟光电仪器与综合实验》强化培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开展研究生课题研究奠定技术基础,因此非常重视实践性,要求每次课都有操作或练习内容。利用虚拟仪器技术的模块化硬件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实践操作所需的成本,缩短实验的时间。在讲授数据采集技术时,我们购置了一批ni公司的myDaQ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并结合实验室已有数据采集设备,保证上课的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甚至可以把设备带回去继续练习。在仪器控制与远程通讯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员笔记本电脑配备了USB转RS232数据线,使学员不仅可以相互之间进行串口通讯,还可以带回实验室对光电仪器进行通讯和远程控制练习。

3.针对性

针对性是强化培训课程的重要指标。强化培训课程教授的内容应该是针对传统课题教学的薄弱环节、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短板进行有益的加强。我校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计算机测试应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一般学员只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或数据处理,但是不会用计算机进行信号采集、信号处理和设备控制。《虚拟光电仪器与综合实验》强化培训课程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计算机测试应用能力不足,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并结合典型光电测试系统开展信号采集、数据处理和仪器远程控制方面的培训。

4.前沿性

我国研究生教育非常注重前沿性,一方面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与时俱进,另外开设专门课程介绍学科前沿技术。但是,一般课程教学以前沿技术理论介绍为主,对最新的实验仪器、测试手段和研究方法涉及较少。不少硕士研究生会感觉当前科技很先进,但是自己掌握的手段很落后,很难完成课题研究。其实,我校光学工程学科通过985和211项目的支持,已经建成了非常现代化的实验室,各种先进实验仪器已频繁地在科研中得以应用,《虚拟光电仪器与综合实验》强化培训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学员介绍一些常用先进光电仪器的操作和应用。

四、《虚拟光电仪器与综合实验》研究生强化培训课程实施

1.招收确实需要的学员

强化培训课程是面向各个学科方向的有特定需求的学员开设的专题选修课,目的是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尤其是在课题研究中所需的能力的提升。比如,生物学方面的学生希望采用光学的方法进行相关课题研究,这种强化培训课程对他们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我们采取广泛宣传和导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招生。我们通过宣传让学员和导师准确地知道本强化培训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内容,学员根据自己能力提升或课题研究需要,并经导师同意后申请报名。通过这种形式,基本保证学员都是带着目的来学的,不要浪费学员自己的时间和宝贵的教学资源。

2.实践环节成为课程主题

强化培训课程是针对硕士研究生某方向能力的专题培训,目的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员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并具备在后续课题研究中应用的能力,因此实践性尤为重要。《虚拟光电仪器与综合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掌握光学工程相关研究中的数据采集、仪器控制、基本信号处理和简单控制反馈方法,因此每次课我们都安排了课堂练习。比如在数据采集教学过程中,我们配备了数据采集卡给学员,让他们在课堂上对实际信号进行采集;在仪器控制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USB转RS232数据线,让学员实现相互之间的计算机通讯和与多种光电仪器进行数据通讯。最后我们还设计了光纤迈克尔逊干涉仪,要求学员利用学习的知识实现信号调制、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报告生成完整过程,充分体验科研实践的全过程。

3.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虚拟仪器技术不仅具有强大的功能,而且具有巨大的灵活性,可以解决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中的绝大部分问题。如果一门课程可以解决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引发学员探索钻研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开课初期就对学员征集科研过程中的工程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整理,我们提炼出典型案例,并给出初步解决方案,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让学员知道哪些课程内容可以解决相应问题。比如,有学员提出多光路大功率激光泵浦的安全监测问题,我们设计了用ni6251对32路温度传感器进行同步采样,通过LabView平台进行信号处理,并用电脑内部音频输出设备发出报警信号的方案。还有同学提出如何对飞秒激光器相位补偿单元进行控制的问题,结合系统的硬件条件我们提出了利用LabView图像处理插件进行误差量解算,再通过多功能卡输出控制电平调整相位补偿单元的方案,学员对整个工作豁然开朗,明白了自己的核心工作应该在误差信号的解算上,其他问题通过虚拟仪器技术就可以完全解决。学员带着问题来学习,主动性会大幅增强,问题得到解决后成就感也较高,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灌输式教学方法。

五、结束语

硕士研究生强化培训课程是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创新探索,通过专题培训的方式可以对硕士研究生能力薄弱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使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本文以《虚拟光电仪器与综合实验》硕士研究生强化培训课程的建设为例,探讨了硕士研究生强化培训课程建设应该重视的特点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的重点,为硕士研究生强化培训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述,龙云飞.本科生与研究生仪器分析实验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3).

[2]王庆,蒋小满,张斌荣.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0(03).

[3]林军,邓艳,王昆.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虚拟仪器,动态切削力,测量,应用

 

引言

切削力是切削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作用和现象,它不仅是描述切削过程的基本参数,而且也是设计和使用机床、夹具、刀具,制定工艺规程以及评定切削加工性不可缺少的数据。动态切削力的变化规律是研究切削机理和机床动刚度的重要依据。硕士论文,应用。在现代制造工程中(包括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无人化工厂等),切削力是状态监测的重要参数。在机械加工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常常需要能够对切削力进行测试的装置,即各种类型的测力系统.它不但是进行相关试验研究的重要工具,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切削加工工艺系统的一个组成环节。

虚拟仪器(Vi:Virtualinstrument)的概念由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nationalinstrument)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虚拟仪器是计算机、测量和微电子等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和仪器硬件组成。通过软件将计算机硬件资源与仪器硬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从而把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和仪器硬件的测量、控制能力结合在一起,大大缩小了仪器硬件的成本和体积,并通过软件实现对数据的显示、存储以及分析处理。

本文主要研究利用虚拟仪器实现测力仪数据采集与处理,与虚拟仪器技术相结合,开发出可以测量X,Y,Z三个方向的力。硕士论文,应用。

1硬件组成

由虚拟仪器构建的测力系统与传统电子仪器一样,其功能由图1所示的三大模块成:信号采集与控制、信号分析与处理、信号显示与输出。

图1虚拟仪器构建的测力系统功能结构图

利用虚拟仪器实现测力仪数据采集与处理,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测力仪、应变仪、数据采集卡、计算机和系统软件(如图2)。

图2测力仪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的功能图

基于数据采集的虚拟仪器系统,通过a/D变换将模拟、数字信号采集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显示等,并可通过a/D变换实现反馈控制。根据需要还可加入信号调理和实时DSp等硬件模块。利用仪器实现虚拟仪器系统,VXi总线为新型计算机查卡式仪器提供了标准。硕士论文,应用。计算机完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显示、存储、打印、分析和处理等功能,提供给用户一个简洁直观的动态切削力测量过程。

2软件组成

软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i/o接口软件、仪器驱动程序和测力系统环境。硕士论文,应用。

i/o接口软件存在于仪器与仪器驱动程序之间,是一个完成对仪器内部寄存器单元进行直接存取数据并为仪器与仪器驱动程序提供信息传递的底层软件层,是实现开放的、统一的虚拟仪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仪器驱动程序:主要是用于完成仪器硬件的通信及控制功能。硕士论文,应用。当设备驱动后,由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整理而实现测量功能,并求去测量结果。硕士论文,应用。

测力系统环境:基于语言平台,如C、VisualC++、VB等;基于图形化工程环境平台,如LabView等。

测力开始时先必须对测力仪加载以标定(以X方向加载力为例)。作为一个非理想的多向测力系统,当在X方向加载力时,Y方向、Z方向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扰输出,本试验所得数据如表1:

表1X方向加载时数据表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知识;增长;累积性增长;结构性增长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20-03

人的存在是文化性的,也是知识性的。人的文化性存在主要指人的“人化”过程,或者指人的存在方式、习惯和传统等,亦即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传统等。人的知识性存在主要指人生下来后便不断学习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并不断地将其内化成智力和能力等素质的过程,以及成为社会人后,人更是将知识作为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力量源泉,终身地学习知识、使用知识和探索知识的过程。就文化的“人化”意义而言,知识乃是文化的客观性存在,换句话说,知识的发展在人的社会层面的体现就是文化的发展。所以说,人获取知识是“人化”的主要方式,而探索人的知识增长的方式(模式)是认识“人化”过程的主要方法之一。笔者认为,人的知识增长主要有两种模式:累积性增长模式和结构性增长模式。

一、知识的涵义

按照《汉语成语辞典》,知识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总和,即知识是主体认识客体获得的理论和经验的总和。根据韦伯斯特(webster)词典1997年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对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知识按内容分为:关于“知道是什么”(what)的知识,记载事实的数据。关于“知道为什么”(why)的知识,记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的理论。关于“知道怎样做”(how)的知识,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关于“知道是谁”(who)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的信息。英国科学家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用书面的文字、图标或数学公式表达出的知识,即能够用各种语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称为言传(explicit)知识。另一种是非系统阐述的知识,能够把握经验,重组经验,对理智进行控制,使学习者相信被理解的知识才是真的,并使学习者知道什么样的外在知识可以内化成内部知识,称为意会(tacit)知识。在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的关系上,波兰尼认为意会知识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的思想。

二、人的知识增长主要是累积的

客体――作为主体认识的对象,可能是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其被主体认识所获得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将丰富多彩的知识系统化之后,人们得到了科学,将科学分类之后,人们得到了学科。学科知识的发展逻辑与人的认识思维的推理方式有着内在一致性。所以,人们学习知识往往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中学、小学教育就是按照学科知识进行的。

在高等学校,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分工结合起来,便得到了用于培养高级专业性人才的本科专业、研究生学科专业。培养高级专业性人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其内容是由若干个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内课程间的关系就是课程所内涵的知识间的关系。与中小学课程一样,大学的高年级课程知识往往也是低年级课程知识发展而成,学生学习即是知识的连续性积聚或知识的层层增加。我们将这种知识的获得是连续性的增长的方式称为知识的累积性增长模式。如果知识累积性增长是线性的,我们称之为知识的线性累积增长模式。如果知识累积性增长是非线性的,我们称之为知识的非线性累积增长模式。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其培养计划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本科生培养计划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的,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在引入技术结构后,知识增长还存在着结构性增长模式,这种知识增长模式主要发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

三、内化是知识增长的基本方式

对于学习者而言,知识是外在的,是“前人和他人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下活动的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间接经验。外部知识需要经过内化的过程,成为学习者的内部知识。法国社会学者迪尔凯姆认为,内化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从学习者角度来看,知识内化指“外部新知识经过主体(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智力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的过程。其产生的原因是“由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元认知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认知结构是学习者“以知识经验为内容所具有的认知功能的心理结构”。同化是“学习者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解释新知识,即将新知识吸取到原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顺应是“修改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知识”的过程。元认知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来威尔等认为的“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与自我调节”。也就是说,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即对认知的自省。

将上述人的知识内化过程用概念图表示,如图1。

在概念图中,认知结构就是言传知识在学习者心里已经形成的内部知识结构。言传知识是波兰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由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所组成。言传知识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即能够用各种语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

在概念图中,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来威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对象是认知过程和结果,其方法是内省,其思维是反省思维。元认知的知识内容主要是波兰尼提出的意会知识,其内涵主要指人对事物的内在理解力、判断力和内省能力。按照波兰尼的观点,意会知识能够把握经验,重组经验,对理智进行控制,使学习者相信理解的知识才是真的,并使学习者知道什么样的外在知识可以内化成内部知识。

在概念图中,同化和顺应是外部知识内化成学习者内部知识的两种机制。外部知识如果是认知结构下位的知识,则内化过程是同化。内部知识如果是认知结构上位的知识,则内化过程为顺应。

学习者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元认知能力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将外部知识内化为内部知识,这就是学习者知识增长的基本方式。

四、知识的累积性增长模式

1.知识的线性累积增长方式

研究中发现,学科内部概念的逻辑递进形成了知识按照逻辑线性地发展。同样,学习者在学习单一学科知识过程中,其知识的累积性增长也具有这种线性特征。所以,我们将学习者学习单一学科知识所对应的知识增长方式称为知识的线性累积增长方式。现举例说明。

例一:线性增长的直线型结构。几何学中,点是我们最初的认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条相交的直线确定一个平面是后来的认识。进而我们逐渐认识了二维平面的各种图形,而基于面与面的组合构成了立体三维空间。正是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递进,使我们的几何学知识有了线性累积性增长。其逻辑过程为:点线面体。

例二:线性增长的树型结构。数的概念中,我们先学习的是正整数、正分数,然后是负数,进而是有理数(整数、分数的统称,可以表示为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再就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不能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往下就是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其树型结构见图2。

例三:线性增长网状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离散数学和C语言是数据结构的先修课,而数据结构是算法设计的先修课(见图3)。

离散数学中的图论为数据结构中的基于二叉树的查找、线索二叉树、图的矩阵存储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C语言所编写的程序则是将离散数学中的关于图、树等抽象的数据结构用计算机语言加以描述,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数据结构的意义。

在算法设计中,递归算法是数据结构中栈的知识的应用,贪心算法中的霍夫曼编码技术则是对离散数学中的树、数据结构中的最优二叉树遍历等知识的应用。

2.知识的非线性累积增长方式

研究中发现,当一个学科知识发展需要将另一个学科的知识作为工具借用时,这个学科概念的逻辑递进就有了非线性的特征。同样,学习者在学习这一学科知识过程中,其知识的累积性增长也具有非线性特征。所以,我们将学习者这样的知识增长方式称为知识的非线性累积增长方式。为方便,现举例说明。

例一:数学作为化学的工具借用。化学反应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化学反应中能量(质量)是守恒的。所以,化学方程式即是借用了数学方程的表达形式,以等式的形式表现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这一规律。例如C燃烧生成Co2,在化学反应方程式(见式1)中可以看到,根据分子量计算出的等式,表明反应平衡时的状态。同样,数学方程的计算方法为化学反应的计算提供了工具性手段。

式1C+o2=Co2

123244

例二:计算机科学将数学作为工具借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概率论和线性代数是离散数学的先修课(见图4)。即在离散数学中,组合数学借用了概率论中的排列、组合以及相关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图的矩阵表示借用了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矩阵的知识。

例三:电子电路将逻辑代数作为工具借用。逻辑代数表示数的逻辑关系,它有0和1两种状态。逻辑代数的运算规则有与、或、非三种。将逻辑代数作为工具借用到物理的电路中,关于模拟电路的认识从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正弦波振荡电路和直流电源的研究,发展到数字电路的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信号等方面的研究。电子电路便从模拟电路发展到了数字电路。

五、知识的结构性增长模式

1.一个结构模型

在技术学中,有一个技术结构模型,这个结构按照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将要素分成主体要素、基础要素、通用要素、相关要素。

主体要素:代表系统发挥功能的要素。此要素往往是系统功能的主要载体,即此要素在系统内发挥的作用与系统对外功能的作用是同性质、同数量、同方向的。

基础要素:支撑主体要素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此要素的基础地位是相对于主体要素的,是主体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

通用要素:同类系统都有的相同要素。

相关要素:与主体要素发挥作用有关的要素,一般是系统内其它要素。

四种要素关系图(见图5)如下:

2.研究生的两个培养方案分析

(1)两个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随机抽样的二个(同一学科专业的硕士、博士培养方案)案例中,我们将主要信息制表(表1)、(表2)如下:

案例一:某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硕士、博士培养方案(见表1)。

案例二:某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专业硕士、博士培养方案(见表2)。

硕士授权学科博士授权学科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研究生课程结构与本文结构的对应关系

研究生的课程一般是由学位专业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公共课、学位选修课四种类型组成。与本文引入的技术结构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见表3)。

学位专业课――主体课程

学位基础课――基础课程

学位公共课――通用课程

学位选修课――相关课程

(3)案例分析

由案例一可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选修课(相关课程)成为博士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主体课程),俄语语言文学硕士授权学科的“俄语语用学”、“俄语修辞学”和“俄语词汇语义学”等选修课程(相关课程)去掉“俄语”后变成其博士授权学科的“语用学”、“修辞学”和“语义学”等学位专业课程(主体课程)。

由案例二可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主体课程)成为博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授权学科的学位专业课(主体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课程是其博士授权学科的学位基础课(基础课程),且“专题”二字已去掉,成为内容更为宽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

3.知识的结构性增长模式

对照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博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我们看到,硕士生的主体知识(专业课)成为博士生的基础知识(基础课),硕士生的相关知识(选修课)成为博士生的主体知识(专业课),这就是博士生较硕士生的知识的结构性增长。由上,知识的结构性增长应有两种方式:

(1)厚基础式。指的是硕士研究生的相关学科知识变成博士研究生的基础学科知识,或者是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学科知识变成博士研究生的基础学科知识,宽阔了博士生的基础知识,宽厚了博士生的基础理论,宽广了博士生的基本方法,使博士生的基础夯实了。这是知识结构性增长的一种方式。

(2)宽方向式。指的是硕士研究生的相关学科知识变成博士研究生的主体学科知识。对同一研究生而言,硕士生阶段的相关性知识成为了博士生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知识,即主体性知识,这是研究方向的宽广,即主体知识的宽广,所以,博士生的研究方向更加系统深入,这也是知识结构性增长的一种方式。

六、知识增长模式研究的主要意义

1.研究探索学习者累积性知识增长的基本规律

这对学习者学习活动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2.研究探索研究生结构性知识增长的基本规律

这对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和研究生学习活动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平.高级学位候选人知识结构升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2]周天梅.知识内化的心理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2004(7).

[3]陈佑清.论知识在教育中的价值与地位[J].江西教育科研,1998(3).

[4]程素萍.元认知思想的历史演变[J].心理科学,2002(3).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篇8

西安理工大学坐落于古城西安,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现设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理学院、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印刷包装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高等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防生教育学院、研究生院等15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设有23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有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个国家技术推广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7个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分属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位授权点覆盖全部本科专业。学校还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程硕士(涵盖17个工程领域)、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单独考试权,是全国第一批可接受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单位。有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水文学及水资源等5个二级学科)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并建有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9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截至目前,我校已先后招收各类研究生16500余名,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0000余名,在学研究生5000余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校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坚持“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为实现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篇9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

1引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已经从9个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1千多人,发展到2010年的241个培养单位、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8万多人、在校生21万余人。在这种趋势下,如何保证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工程硕士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对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其中张士峰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和责任体系来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合格与否。王庆金等构建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价。黄秋萍对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数进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审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李庚建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态度,制定科学标准,精确评分,公正评比,以评促进,加强监督,确保长效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实践的经验,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必须注重的环节。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者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与指标体系建立两方面,而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却为罕见。鉴于学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大多是定性评价的方式,专家评阅标准各不一致,导致论文评估时的主观性很强,论文的质量优劣难辨,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评审专家在评阅论文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能够使评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判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解决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

2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该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理得出最终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据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按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集:

步骤2: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ahp来确定。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利用1~9比例标度,对在同一准则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在xi与xj之间比较赋值,其中xij代表i指标对j指标的重要性。其次,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比较赋值,可以得到若干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专家将其转化成一个综合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从而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果构建的判断矩阵为a如下,求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对这个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

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难以确保评价者对多因素评判的思想逻辑的一致性,因此为了保证层次单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时,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才认为是满意的,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根据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将指标评语分为若干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通过采用德尔斐法对各评估指标所隶属的评语等级进行考察,从第i个指标对第j个评语等级vj的隶属度rij,由此得出第i个因素u1的单因素评判集ri=(ri1,rr2,…,rin),那么m个单因素的评判集就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3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ahp和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类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研究类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如下图所示。评价指标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为:

步骤2: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中,作者邀请了多位工程硕士领域专家与教育专家给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评分。然后,利用加权算数平均综合向量法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依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本模型将待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等级分为5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文中以某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为例,采用比值法确定单因素的隶属度,即每一级所占的数目与该指标所有评价项目总数之比为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详细的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标的隶属度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属于(优,良,中,较差,差)的模糊隶属度为(0.1349,0.5044,0.3607,0,0),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求解的最大隶属原则,我们可以确定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估的结论为良。

4结论

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论文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量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评审专家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中的片面性。同时,本文充分考虑了评估系统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评价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使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更加科学客观。该评估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可实现软件化,即用计算机编程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从而达到简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该评估模型在其余类型的论文质量评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81-82.

[2]王庆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统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综合模糊评价[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99-103.

[3]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72-74.

计算机硕士的研究方向篇10

【关键词】遗传算法;高校经济规模;生均成本

一、高校规模经济的有限性

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管理成本的降低,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然而,这种规模的扩大是有限的,同时也是局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负荷过重,引发增量成本,导致规模不经济。高校不同于一般组织,它最主要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一定规格和数量的人才,这使得质先于量,离开教育质量这一前提,规模经济便无从谈起。要保证办学的质量,高校规模扩张超过资源最大承重量时必须加大对资源的投入。当新增成本超过一定量时,规模扩大非但不能带来效益的增加,反而引起生均成本上升。

2.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低下。第一,承认高校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机构合并,减少冗员,管理成本下降。但是任何成本的节约都是范围化的,当超越一定范围,这种经济性就荡然无存。第二,随着规模扩张,组织、机构中上下级和平级之间相互关系的数量急剧上升,这必然导致管理的层次增多、幅度增宽,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3.生师比的两难选择。生师比是高校办学结构中的一把双刃剑,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生师比过低,不符合国际公约在公民受教育权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也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但另一方面,如果生师比过高,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谈不上潜心科研。

二、基于遗传算法的高校经济规模模型

本文在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评估方案的指标要求,选取生师比、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等9项指标,针对高校的教学资源分布,构造高校经济规模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通知,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个部分组成,另外加计科研经费的30%。

设某高等学校现有标准学生数为x,其中本专科人数为x1,硕士生人数为x2,博士生人数为x3;高校教师人数为y,其中教学人员正高职称人数为y1,副高职称人数为y2,讲师职称人数为y3,助教职称人数为y4,非教学人员为y5,正高职称中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为k1,可以指导硕士生正高职称人数比例为k1'(k1'包括k1,即可以指导博士生的教授同样可以指导硕士生),副高职称可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k2;学生培养总成本为C,教学行政用房面积b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c元、图书总数为d册、学校占地面积为e平方米、宿舍面积为f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g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h个。

由于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教师指导研究生人数没有规定,考虑到教师精力,研究生招生规模不可能无限制扩大,因此,假定教师可指导研究生数如表1所示。在表1中,一名具有指导博士资格的教授可以同时指导m名博士和l1名硕士,或者和只具备指导硕士生资格的教授一样,可以指导l2名硕士;具备指导硕士生资格的副教授一人可以同时指导硕士研究生人数为l3。

表示按照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指标中的要求,标准生数要小于或等于学校现有资源的限制,该模型中的资源限制是以综合类大学办学指标作为标准,并不妨碍对模型的讨论。在面对具体高校建模时,可以考虑具体学校的特点,将资源限制条件调整为具体类型学校的办学指标。其中函数floor(x)表示对x下取整;

x1-3,y1-5∈n依次表示本专科人数x1、硕士研究生人数x2、博士研究生人数x3、教学人员正高职称人数y1,副高职称人数y2,讲师职称人数y3,助教职称人数y4,非教学人员人数y5都是自然数,符合现实定义。

(三)模型的求解方法

可以看出模型2-1是一个多变量、复杂的非线性整数规划问题,我们采用遗传算法来解决。遗传算法研究历史较短,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的JohnHolland与其同事、学生们研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方法,从解释自然系统中生物复杂的适应过程入手,通过模拟生物进化的机制来构造人工系统模型。遗传算法解决问题是柔性和并行性特征,它通过简单的复制、杂交和变异对初始级解空间不断变化,以达到全局的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本文根据优化指标、计算精度寻找出最佳参数,充分发挥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性。

三、基于遗传算法的高校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

a高校是一所江苏省省属高校,占地1156004.53平方米,行政用房455016.61平方米,宿舍面积172413.54平方米,图书157.9456万册,教学仪器234584283.4元,教学用计算机2472台,多媒体教室与语音教室座位数1742个。2006年教职工1760余人,其中正高126人,副高351人,讲师492人,助教434人,非教学人员357人。2006年学生人数及生均成本构成如表2所示,表3为正副高职称可指导研究生数。

根据2006年a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构成和高校各种资源分布及占用情况,将参数带入模型2-1中,利用matLaB7.0软件中遗传算法模块编程,设初始种群20,交叉概率0.7,变异概率0.3.,迭代次数50次。a高校在现有资源条件下,高校经济规模的输出结果如图1所示,遗传算法收敛曲线如图2所示。即:本科生15694人,硕士生2147人,博士生12人,生均培养成本14556.62元。因此,该高校在以后的招生过程中,适当增加本专科学生数量,逐步向科研型高校转变,加大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力度。

四、结论

(1)利用模型得出的结论,为有关政府部门、高校管理层的宏观调控分析,提供决策参考,避免高校规模的盲目扩大;

(2)遗传算法在解决复杂非线性问题上,具有收敛速度快等特性,在问题的优化及寻找满意解上优势明显;

(3)根据高校内部院系的自身资源数量以及分布特征,改进此模型,用于寻找院系学生规模,突出个性发展,重点发展,内部整合,实现院系资源优化。

【参考文献】

[1]化存才.高校招生规模与教育经费的数学模型及政府宏观调控[J].工程数学学报,2007,24(8):1-6.

[2]闵维方,丁小浩,郭苏热.高等院校系和专业的规模效益研究[J].教育研究,1995:7-11.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