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与运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1:07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篇1

关键词:信息化;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信息化时代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G201522-300。

1《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概述

生产与运作过程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它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过程,它普遍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是社会组织竞争与活力的源泉,也是影响社会组织活动效益的重要过程[1]。生产与运作管理通常包括从生产与运作系统的战略规划、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到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运行和改进全过程。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其内容涵盖管理学原理、高等数学、运筹学、数理统计、会计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学科,旨在研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以提升组织的运营水平、满足顾客消费需求。由于其概括了现代企业运作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了一系列指导企业运营的战略、战术、方法和工具,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该课程内容在经济社会中应用广泛,不仅是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还是其他专业学生扩展知识领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选修课程[2]。

2信息化时代《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1、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企业组织生产与运作管理的面貌。当下较为先进的新型生产方式,如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等,都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才得以实现的。此外,S多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如电子商务、eRp、CRm、pDm、Bi、RFiD等在社会经济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对企业的生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成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核心内容,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必然要求。

2、服务业兴起带来的新要求

信息化的普及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兴起。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一般而言具有五大基本特性,即知识性、高增加值性、高素质性、高科技性和新兴性[2]。通常认为现代服务业大致包括通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证券、物流、中介和咨询服务、旅游、房地产等行业。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作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另一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已密不可分,突出表现在:制造业企业活动外置带动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现代制造业内部逐渐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因此,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需要加强对现代服务运作的教学内容。

3、全球化运作带来的新要求

信息化带来的全球化打破了原有的国界、地域壁垒,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资源配置范围由局部地区扩展到全世界,跨国公司间的兼并、收购和重组日趋频繁,全球设计、全球采购、全球制造、全球销售成为信息化时代企业运作的主要形式[3]。这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对企业管理尤其是生产与运作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树立全球化的运营理念,成为了迫切要求。

3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1、突出信息化内容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企业生产与运作的各个方面,因而在课程教学中亟需突出信息技术的内容,如详细讲解或演示CRm、mRp、eRp、CaD/Cam、CimS、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技术等各种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和作用,介绍各种信息系统与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同时,在实践环节注重学生信息系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eRp软件、microsoftproject等软件的掌握。

2、突出理论发展前沿

现代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很快,在教学中应注意与时俱进,将服务性制造、生态质量、绿色制造、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Vmi、联合库存管理等前沿理论纳入教学内容,并可作为专题邀请专家讲座。

3、加强现代服务业内容

传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无论是教材还是授课内容都是以制造业为主,而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而,现在的教学中应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现代服务业的教学内容,如针对金融业、it业、物流业等行业的运营管理,并在课时安排、课程设计方面有所体现。

4、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

传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往往局限于组织内部或企业及其供应链之间,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运作管理全球化已成为必然。因而,在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国际运营管理的相关内容,以案例分析等方式介绍全球化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和视野。

4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1、多媒体资料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当网络课程、慕课已成为一种潮流,素来以难讲、难懂著称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在教学手段上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引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在课堂讲授时辅以大量的多媒体资料如照片、录像、视频等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直观认识和感受,比如播放金蝶eRp生产计划、香港机场货运中心运作、蒙牛奶业集团生产管理、安徽烟草仓储中心运作等视频片段,展示双星鞋厂生产过程、波音飞机生产线、广州药厂生产等相关照片等[4]。通过这些多媒体资料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产管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增强了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应用excel软件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决策。而excel因其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被广泛地应用于报表处理、数学运算、财务处理、统计分析等方面[5]。将excel引入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将帮助学生解决生产与运作管理中复杂的计算问题,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可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用excel进行线性规划分析,解决最优厂址、最优订货(生产)批量、最优产品组合、排队模型等问题时,效果显著。

3、应用计算机仿真软件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型课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必然要包含大量的生产流程设计的案例,然而由于流程设计的专业化程度高,数学和专业知识都要求达到相当的水平才能够理解老师的讲授,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不高。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引入Flexsim仿真软件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由于Flexsim软件本身所具有的可视性与仿真性,使得教学中的许多流程设计和方案选择更加简洁易懂,同学们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流程设计的问题所在,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6]。同时可视性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窗口式设计又较易上手,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能体会到生产运作的理念。

以前的生产运作课程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必然会引入大量的模型,但这样的文字模型往往要配合晦涩的数学公式,同学们难以理解,互动性不强。而Flexsim的直观立体性可以使同学和老师即时交流、共同探讨,同学可以修改参数设置,增强了参与性和互有浴

4、运用eRp沙盘模拟教学

eRp沙盘实验目前被认为是很好的企业模拟工具,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沙盘演练课程。通过制造业沙盘和服务业沙盘的操作,学生能够对企业的运作管理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营销、财务等全过程有直观的体验,从而提升对课程的系统认识[7]。通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对沙盘教学的方式和效果比较认可。

参考文献

[1]付德强.《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人才,2012(6):80-81.

[2]刘萍.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4):78-79.

[3]冯根尧.“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教学研究,2009(1):118-120.

[4]张家俊.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高校讲坛,2010(25):591-592.

[5]段永峰.excel在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260-262.

[6]贾强法,王红梅.《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战线,2010(6):102-103.

[7]高翠玲.高职高专类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设计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3):48-50.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篇2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公路运输经济;创新路径

公路运输经济中,内容比较琐碎,工作量大,给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在整个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发挥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监控与数据分析作用,有效推动运输经济改革。但是,当前的公路运输经济中普遍存在活力不足、体制落后等问题,在信息系统运用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是必由之路。

一、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中的作用

对运输过程进行调控与监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到运输每个环节,在信息系统中输入客户与货物信息,不仅能够进行运输费用的计算,还能存储信息,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降低运输过程中的风险。由于公路通常建设在相对偏僻的地方,运输过程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挥信息技术的实时监控作用能够对一定范围内路面状况与天气情况进行监控与分析,并具有灾害预警功能,能够显著提高运输的安全性能;便于公路运输单位进行工作管理。由于该种单位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并且工作内容繁琐,很难避免在工作中不出现或大或小的错误。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能够记录公路运输管理不同环节,降低记录与查询信息的难度。另外,使用信息系统管理工作人员,保证考核的透明度,防止出现沆瀣一气等现象,营造公平、和谐的内部工作氛围。

二、基于信息化管理探究公路运输经济的创新

(一)基于信息化管理探究公路运输经济的创新原则

1、系统性。在进行公路运输经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系统性内容进行把握,重视整体上的设计,在排序中立足于各项工作内容,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系统的完善性。在信息化管理流程中,首先需要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然后设置订单与服务信息,在检查无误后才能开展货物运输工作。按照运输实际需要,分析货物信息、选择运输路线、进行装车等,完善运输体系。另外,在运输中需要跟踪实际信息,及时反馈客户运输情况,提升客户体验。2、经济性。在创新工作中,经济性为基础。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能够对运输中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发挥信息数据的作用对其进行完善,优化资源配置,尽量提高经济收益。另外,需要发挥现代大数据的信息分析作用,对其他公路运输企业与事业单位进行数据分析,借鉴其中有益部分改善自身存在的缺陷,提高对时代的适应能力。3、可持续发展。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为可持续发展。为满足国家发展要求,在创新公路运输经济体系时,需要全面把握细节,在进行资源调配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原则,优化运输资源的配置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循环使用运输资源。在进行管理时,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驱动的监控设备实际监控车辆运行状况,使用绿色环保型车辆运输货物。

(二)基于信息化管理探究公路运输经济的创新路径

1、完善信息化管理网络。在创新公路运输经济时需要对信息化管理网络进行构建,将整个运输过程每个环节囊括其中,提高管理结构的全面性。具体措施包括: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分析公路运输状况,制定适用性强的策略。另外,利用网络的信息传播作用引进成功经验,提高战略计划的科学性;使用信息技术管理内容进行落实,形成扁平化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系,促进信息之间的交互。与此同时,使用信息技术调配各种资源,智能调整管理体系,例如在管理中出现突发事件时使用自动化报警调整装置等及时预警与处理,能够使运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得到降低。2、构建信息分析与评估制度。将信息系统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相结合,不仅能够便于管理人员随时检查货物状态与运输状况,还能够对不同时间运行的公路运输管理进行把握,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对应解决措施。因此,需要完善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制度与评估制度的建立,在信息系统中查询信息,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3、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信息化服务内容进行把握,包括采集客户具体的服务需求、记录与分析客户信息、提供客户服务等。在明确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使用信息技术对其中每个工作环节进行补充与改善,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为便于客户操作,需要在服务平台上建立专门的服务板块,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另外,还需要进行评价板块的建立,积极听取客户意见,完善工作细节。4、建立评估机制。在进行评估机制建立时,需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原则,立足于市场需要,切实分析信息化管理环节与效益,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可靠性与经济性。运输单位能够进行人员评价与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从而对运输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持续完善,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公路运输单位需要加强人员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训,按照实际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进行针对性提高,有利于培养人员创新思维,并将这种创新思维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结语

信息化管理与公路运输经济的融合,能够将公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为进一步发挥信息管理监控、信息记录与分析等的作用,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创新中,需要完善信息化管理网络、构建信息分析与评估制度、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与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系统。

参考文献:

[1]彭婷婷,朱学坤.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公路运输经济分析与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

[2]吕圣杰.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探究[J].中国市场,2016.

[3]赵通,梁桂菊.公路运输经济中的信息化管理研究[J].文摘版:经济管理,2015.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道路运输;实践

一、包头市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现状

包头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准格尔煤田,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是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南方与北方、国内与蒙古国大宗物资和煤炭、稀土、钢铁、农产品等原材料输出的集散地和重要枢纽。目前,包头各类交通运输经营业户20379户,营运车辆36950辆,全市道路从业人员62889人。客运217条线路辐射国内1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类货运站场10处。近几年来,累计投资1350多万元,建成了的包头市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全市的营运车辆开始实施入网管理,实现全天候、大范围、多车辆的实时动态定位、调度、监控,适时掌控各种车辆的运营状况;建成了运政信息管理系统,信息资源得到整合并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中心相配套的管理规范化、费收网络化、会计电算化、稽查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和道路运输智能化的“六化”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二、信息技术在道路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实施“数字运管”,确定“三步走”发展规划

从2003年开始,包头运管处把道路运输管理的发展目标锁定为建立运政管理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加快对传统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造,推进道路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和道路运输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包头市交通运输管理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了“三步走”发展规划:第一步,加大硬件投入和全员计算机操作、应用的培训力度。第二步,建设信息中心。与中国卫通公司包头分公司合作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包头市交通运输指挥中心。按照交通部《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编目编码规则》和《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指标体系》等技术标准,结合目前先进的模块化技术(.net)开发环境建设包头市交通运输管理处信息中心管理系统,建立了“一个网络六个系统”的信息中心库(即:一个网络为运政管理虚拟广域网络;六个系统为货运管理、长客管理、出租车、维修企业、驾驶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和包头运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第三步,应用GpS和GiS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在全行业实施“15321”工程。即:1个中心,5个平台,3个综合应用系统,2个内外门户、1套信息化支持保障体系。1个中心,即:由客、货、修、驾培和运政管理机构五个分数字库组成。5个运政管理服务平台,即:企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GpS和GiS卫星网上运行监管平台、网上通报通告平台、网上货运配载平台、运政稽查管理平台。在3个应用系统中,办公自动化系统已开始应用;道路运输综合信息分析系统与道路运输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正在不断补充完善中。2个内外门户包括内部监控管理门户和对外运政信息传输、交换与共享,提供基础支撑的基础网络门户已开始使用;1套信息保障体系,即:交通运输客、货、修、站场、驾培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正在开发中。

(二)、应用信息化技术,努力提升运政管理水平

我们在加强体制创新的同时,切实加快了信息化在运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通过实施“数字运管”,努力实现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方式的转变。首先,从加强行业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促进行业信息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为出发点,切实保障全市道路运输信息化的统一、安全和快速发展。其次,在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方面,推行“一厅式”管理。其三,实现网络化管理,对各类信息资源实行集中管理,对各业务大厅实行工作时间全天候电脑监控管理。其四,建立功能强大、安全性高的全市运政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网上交互式办公和运政业务办理电子化、网络化。其五,加快道路运输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提高道路运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数据中心管理系统。我们已经建立了包头市全部营运车辆、业户信息的数据库,可以针对车辆和业户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对车辆和业户进行业务受理、相关证照的发放和征收运管费等操作都是联网进行,区、县运管所、稽查大队等部门利用虚拟隧道(Vpn)通过网络访问“信息中心管理系统”进行相关业务的操作。

二是适应全处“所辖各所管理职能与行政执法分离”的行业管理体制的转变,建立了全市道路运政稽查管理系统。将行政执法管理纳入网络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运政稽查违章处理相关制度,形成独立执法,集中处理,罚缴分离的“大网络、大稽查”格局,同时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实现稽查、违章信息的全市同步传输和实时共享,进一步加大了行业监管力度、统一处罚标准、规范行政执法等行为。

(三)、强化政务公开,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一是在互联网上开通包头市运政网站。“包头运政网”的成功开通,在包头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和服务对象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将运输管理的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监督予以公示,并将执法内容和行业管理动态及时在网上公布,让服务对象了解运输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让社会监督运政管理工作。

二是加强统计工作。建立了道路运输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查询服务系统。采用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统计报表计算机自动生成技术,分级分类向社会公众提供道路运输业相关统计信息、行业规划及产业发展政策以及车辆户籍验证等专业信息服务,增强行业发展的透明度,为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公开的信息咨询、产业导向和决策参考。

(四)、加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运政管理系统从客运、货运、维修、驾培、车辆运营安全、市场稽查等方面,基本涵盖了全部运政业务。实现了对业户管理、车辆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客运站场管理、客运线路管理、安全稽查管理、数据统计管理等功能;营运车辆的基本情况、维护保养、技术检测、年度审验、规费解缴、客运路线及违章记录等信息记录在中心数据库中,实现业务台帐电子化,准确、及时、快速地反映各种业务数据。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篇4

关键词:信息管理技术;电力变电运行;重要应用

引言

当前,我国电力变电运行正全面推行自动化的无人值班运行模式。依靠信息技术实现的监控、远程操控、指令传达与信息反馈是电力变电自动化运行的关键。因而,对自动化的电力变电体系中的信息的管理,越发显得重要起来。与此同时,电力系统作为国家的关键体系,其安全问题涉及到许多层面。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起到了减员增效的成效的同时,也加大了电力系统从信息网络中遭受外来攻击或被利用的风险。两大方面的问题,促使对自动化的电力变电系统进行信息管理,成为电力系统运行中的重点之一。

1当前电力变电运行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一直以来,电力变电运行中的信息管理不受人们的重视,很多时候电力变电的运维人员对信息管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信息的存储上面。但是随着电网运行的自动化及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力变电运行中的信息管理问题开始凸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自动化信息管理不完善

当前,电力变电运行中已经在大规模推广无人值班的自动化运行管理。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自动化的监控和调度体系。监控体系负责变电系统设备及运行状况信息的采集并传递给调度体系,调度体系生成操作指令,通过信息网络传达给监控系统进行远程操作,或者更进一步下达给一线操作巡视人员,进行现场操作。这个过程,监控传感的信息采集与传递,指令信息的下达,都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是,当前在电力变电系统中,对这两方面的管理还缺乏有效的流程。常常使得参与自动化运行管理的各方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够通畅,信息管理的责任不够清晰。

1.2指令及操作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当前,电网的安全包含物理安全与信息安全两大方面。物理安全主要是防范物理性的破坏与事故。但是信息安全有些时候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电网的通信以及远程操作。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控制之后,电网的通信与远程操作都依赖于系统的信息传递网络。但是,一旦有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进行破坏,很有可能导致电力系统瘫痪等重大危害的产生。尤其是近两年,国内恐怖势力有猖獗作案的动向,电力变电系统也必须对此加以防范。

1.3业务信息管理混乱

自动化的电力变电运行中,各种业务以及事故信息需要进行有条理的归类、分析、存储等管理。但是,当前的电力企业,刚刚过渡向无人值班运行模式,很多时候对于一些次要的业务信息的管理做的不够到位,显得有些混乱。尤其是在业务信息的追溯性管理以及信息分析方面的管理工作,还有待于改善。

2信息管理技术在自动化电力变电系统中的应用

2.1病毒防护技术

计算机系统很容易感染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其本质是一种不断进行自我复制,并且占据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的一种程序。针对电力变电系统的监控中心与调度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专门设置病毒防护。全面地预防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破坏,可以有效保护系统内存储的信息并且保证自动化体系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的畅通。

2.2防火墙技术

当前,电力变电运行中,有很多操作采用的远程控制技术。针对远程控制技术而特别设置防火墙。将能够进行远程操控一级设备和部分二级设备与非信任的外部网络进行隔离。执行强制性的网络信息安全检查,只有正常的指令信息,才能够豁免从而操控远程设备。

2.3系统数据备份技术

电力变电实现自动化运行之后,大量的业务数据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递到电力企业的数据库之中。通过建立电力企业数据信息备份中心,运用数据回复技术与加密的存储技术。对电力企业重要的业务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备份。以保证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或者遭到破坏时,能够及时快速地将系统恢复并且保存数据,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4设备安全监控联动技术

将远程变电设备的监控与应对操作进行联动。比如对变电设备的温度进行监控,其温度传感器的信号不仅会传递到监控中心,还能够直接传递到应急联动系统。应急联动系统中,设置相应的安全信息的应对程序,超过安全阀值,即直接自动联动操作,这样即使远程操作遭到破坏,也能够在危急的情况下进行自动的简单操作。

3结束语

自动化控制中的信息管理是电力变电运行中的重要环节,是自动化与智能化电网能够可靠运行的保障。下一步,更多的信息技术将被应用到电网自动化控制当中,实现电力变电的全面信息化的建设涉及到变电的设备维护、生产计划制定与执行、现场监控及信息实施反馈与指令下达等一系列信息管理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必须尽早建立并完善电力变电的信息管理系统。另外,安全问题在电力系统变电运行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尤其是在自动化技术应用广泛的今天,远程操作成为电力变电自动化运行中的主要操作手段之一,必须防范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对电力系统进行利用和破坏。所以,对电力变电运行进行信息管理是极为有必要的。当前电力变电运行中虽然已经有许多方面已经在应用信息管理技术,但是,随着电网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大,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也要随之不断改进,拓展。

参考文献

[1]李光.浅析信息管理技术在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08):41.

[2]覃郁培.信息管理技术在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0(08):11.

[3]陈希.探讨信息技术在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1(21):295.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影响;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在先进技术的带领下,形成一种以电子计算机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交通运输改革。

1、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1信息流替代旅客运输造成的影响在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中,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信息流对旅客的替代在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出来。在以信息作载体的人流对电子信息的传递方式在成本上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制约,电子信息的完善和相应的法律条款都对电子信息比较认同和赞许。使电子化的方式越来越占据优势。电子化信息的成本也快速的下降,这在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中将处于不断地上升地位。

1.2信息化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运输能力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大问题,然而信息技术的到来为这一头疼问题提供了很好地解决办法。电子化信息的传递模式方便了人们出行的途径和方法,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样信息化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对这一模式逐渐熟悉和接受。运输能力的供求关系也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运力过剩的情况,只有有效结合信息化的发展方式,才能积极有效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从而使人员的利用率和运输能力都大大提升,推动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2、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2.1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面对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思想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受一些新的知识,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通过技术的改革创新为人类留下历史性的成果。信息技术的到来是人类进化的形式体现,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慢慢发展起来的,为我国人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条路依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进步,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发展。

2.2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特征比较信息的传递因为受到实物化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传递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传递成本的特征,在信息流借助实物传递的过程中,通过非实物化的传递节约了一部分的传递成本。运输载体必须与货物进行空间移位,这样的方式对能量的损耗是巨大的,而且成本也较高。其次,传递速度存在很大的差距,实物化交通运输模式与信息化的传递速度存在巨大差异,不能等同来说。最后,传递载体需要的空间,信息化的载体需要的空间相对于交通运输的传统模式小很多,这种优势是交通运输无法相比的。

3、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信息化建设意识缺乏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导致对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转变和改革存在认识上的一些局限性。运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仍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道路桥梁的建设上面,而并没有考虑交通运输管理的长远发展,疏忽了基础建设对交通运输管理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现象存在于大多数的运输单位。因为没有资金的支持,信息化的建设始终停留在的表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教育和培训等基础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3.2资金分布不均匀交通运输部门的上级部门下拨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加之地方部门交通运输单位本身资金不足,使得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不能及时的开展实施。同时,信息化建设的运算没有归到各级部门的年度预算中去,没有成立专项资金管理系统。除此之外,对于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没有其他的方式方法来弥补这块的资金不足问题。资金的滥用、挪用是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障碍。管理人员的建设意识不强等这一系列的原因

造成了信息化建设不能有效进行。

3.3专业人员匮乏和硬件设施落后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批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来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必须非常精通和熟练,而目前这样的人才相对缺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现有的一些技术人员因为长期工作的繁忙,没有得到相应的学习和进步,在技术更新上没有与时俱进。同时部门中的设备也不齐全,对于一些资料的打印和信息查询等存在一定的阻碍。

4、交通运输管理中信息化运用的策略

4.1以“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为指导方针通过对交通基础设备、运输基础装备、环境升级改造等措施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运政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选择上做到高性能、低成本和节能有效的统一结合。使在功能上满足可控、可看等基本原则。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引领着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完善和进步,在加强信息化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紧密结合的同时,强化科学组织信息化的重大工程建设。

4.2建立客运及物流信息化系统以政府部门为向导,在明确自己身份定位的情况下,根据交通运输业难以独自完成信息技术化的建设和完善,执政部门就必须做好专业的引导工作,确保资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在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物流业的信息化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道路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企业间的人员资质、信用审核等动态管理中去。通过对物流信息化的推广和平台示范性的约束,要求做到由点到线的逐步开展的工作流程,在采取一些先进技术的同时,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提高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4.3应用行政制度促进信息系统完善系统硬件的相互连接和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了对系统信息的有效整合。而作为影响互联网基础互通的运政部门体质条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政部门的主管部门应该对信息化的标准化制定一个较为规范的制度。在信息采集和交换合作上依照原本的工作流程展开,按照要求严格履行制度的各项条款和相应章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确保信息流的顺畅和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整体建设,培养部门专业性人才以满足工作分层的需要,提高运政部门工作的效率。

5、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提高交通运输的任务量。通过对传统管理系统的调整和改革,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以管理思想的转变为开端进行深入的改革。对信息技术与货物运输的关系的比较和讨论,充分验证了信息科技带来的优势和创新改革理念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不断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施伯香,吴桂平.信息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发展[J].交通企业管理,2001(12).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篇6

【关键词】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建设

将国家的公共信息设施体系作为重要的基础,交通运输推广、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交通产业结构调整、行政管理和服务,以及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的畅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实现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交通运输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科学、高效、合理的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效率,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化。

1.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快递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机动车辆越来越多,交通出行的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因此,人们对于交通运输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充分的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构建科学化、智能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设,是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的重要载体。1.2提高交通运输管理质量与水平。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出行的规模的扩大,人们对于交通运输管理的需求逐渐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有助于促进科学、智能服务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服务效率,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有序的运行,从而提高交通运输管理质量与水平。1.3转变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交通出行的规模的扩大,机动车辆的增多,造成了一定的交通压力,交通运输业也面临着难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问题。而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如信息共享业务的积极拓展、精细化管理和电子政务的应用,有利于优化、调整现有交通运输结构,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效率,转变当今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满足当前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

2.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金投入不均衡。交通运输业相关部门在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中资金比较紧张、有限,没有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计划与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少社会融资渠道,导致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均衡。此外,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资金管理透明化程度较低,导致建设资金被滥用、挪用现象的出现。2.2信息化建设人员匮乏、业务水平低,硬件设施落后。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比较匮乏,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比较少。此外,现有的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培训,业务水平较低低,加上缺乏系统、专业的基础设施配备、硬件设施落后,无法满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限制了交通运输的发展。2.3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部分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员受到了传统思想影响,从而没有重视交通运输管理的长远发展,以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资源功能的充分发挥。许多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部门缺少系统、科学的培训,加上信息化建设人员匮乏、业务水平低,硬件设施落后,因而导致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2.4交通运输信息系统整合程度较低。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整合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交通运输信息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缺少完善、科学、可以支撑科学决策的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构建。(2)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站点范围广、数量多,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导致交通运输信息的收集、整理难度比较大,具有滞后性。(3)交通运输信息的管理系统的功能缺乏全面性,缺少科学、高效、实时的动态监控功能。(4)由于交通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中,各系统之间具有开发模型、数据格式、应用构架的差异性,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衔接、互通共融,从而导致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整合与交互存在难度。

3.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具体要求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充分认识其发展形势,制定科学、可行、合理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从而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交通运输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互相协调,为交通运输行业的进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3.2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协调可持续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之间,以及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立足于长远发展的建设目标,使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满足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3.3立足于实际,不断创新机制。合理、科学的机制对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不断创新机制,能够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顺利建设。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交通运输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的情况,督促机制的优化、创新,制定科学、统一、可行的政策与指导方针,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3.4加速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牢牢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落实政府相关职能,构建多角度、多层次、全面的电子政务体系,推动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时、高效、准确的分享公共信息服务资源。此外,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促进自动化的工作流程、模式的发展,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使政务实现“透明化”,实现交通运输信息化动态监管,使人们得到更好的服务。3.5提高交通运输信息系统整合程度。将行政、技术、制度作为依托,通过行政完善、协调信息化标准制度,编制、完善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增强信息系统功能的应用,提高交通运输信息系统整合程度,保障信息流转渠道的通畅,以及交通运输信息采集、整理的高效、准确,从而保障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实现高效化、规范化的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化建设。3.6均衡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计划与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增加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增加社会融资渠道,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资金管理透明化程度。在政府的帮助、引导下,均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3.7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建设人员业务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意识。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的对建设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建设人员业务能力,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意识,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完善与优化,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4.结束语信息化的建设对于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有助于提高交通运输质量水平与管理效率,推动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交通运输部门关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比较的薄弱,因此,我国交通运输部门需要加强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与普及,将建设业务系统作为基础,重点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信息化的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的信息化管理质量与水平,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冯兆武单位: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参考文献

[1]林永贵.关于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技展望,2017(05):14.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篇7

[关键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研究内容

[分类号]G201

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各个时期。信息作为事物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同样具有有机生命体的典型特征,其生命周期过程经历生产、、加工、利用和处置等不同管理阶段。因此著名信息资源管理专家Horton等提出,信息是有生命的,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此后,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思想或理论;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与数字资源快速增长,海量资源的存储与管理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促使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日益增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却始终难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量基础性理论问题始终未得到真正解决,例如:何谓信息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有何异同,信息生命周期阶段如何划分,信息运动与生命周期怎样测度等。因此,要真正实现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必须对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与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1 信息生命周期概念辨析

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自产生到消亡整个过程中运动的客观规律。万事万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因此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信息也必然持续运动并表现出周期性与阶段性特征。基于此,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必须首先透彻把握其概念内涵,从而为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由于以往信息生命周期概念往往只是基于信息管理活动进行简单的流程描述或阶段划分,并未深入反映与揭示信息自身的内在运动与变化规律,因此还必须明确区别信息生命周期过程中信息自身运动变化与管理活动变化两个概念。

1.1 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

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Levitan在1981年指出,信息或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特征,具体包括信息的生产、组织、维护、增长和分配。――的“特殊商品”。taylor在1982年提出了包含数据、信息、告知的知识、生产性知识和实际行动5个阶段的信息生命周期过程。1985年Ho~on在《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其生命周期由一系列逻辑上相关联的阶段或步骤组成,体现了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并据此定义了两种不同形态的信息生命周期:一是基于信息利用和管理需求的信息生命周期,由需求定义、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利用7个阶段组成;二是基于信息载体与信息交流的信息生命周期,包括创造、交流、利用、维护、恢复、再利用、再包装、再交流、降低使用等级、处置10个阶段。然而,信息生命周期真正进入主流视野还是源于iSo/tCl71文件成像应用技术委员会于2000年10月召开的伦敦年会,会议通过的405号决议建议将iSo/tC46“信息与文献技术委员会”的一个分委员会改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委员会。该决议称“信息无论是以物理形式还是数字形式管理,其信息生命周期均包括信息的生成、获取、标引、存储、检索、分发、呈现、迁移、交换、保护与最后处置或废弃”。。此后,emC、Legato、Storagetek、iDC等存储服务商也纷纷基于组织管理需求与数据服务层级变化,提出面向企业级数据/信息存储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并推出了基于该理念的数据存储与管理解决力案。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者对于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的认识可分为三类:①基于信息运动的信息生命周期,从信息运动角度出发,将信息生命周期视为信息自身内在运动的一种循环往复过程与规律性特征;②基于信息管理的信息生命周期,从管理的视角,将信息生命周期视为一种管理过程或一系列信息处理程序的组合;③信息存储服务商提出的信息生命周期概念,从组织成本收益的角度,将信息生命周期作为一种实现组织数据/信息存储管理优化与价值最大化的工具。鉴于第三种概念主要作为信息存储产品存在于各种商业报道宣传中,并未进入主流学术视野,因此目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前两种理解,即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生命周期两类认识。

1.2 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自20世纪80年代taylor和Ho~on等学者提出信息生命周期概念以来,围绕着信息生命周期学界纷纷开展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相关概念,如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管理周期、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等。然而通过文献调查可以发现,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内涵这一基础性理论问题实际并未得到深入研究。

以信息生命周期和infoitnationlifecycle为关键词,利用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eBSCo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和SpringLink电子伞文期刊检索系统等数据库,共检索出外文文献200多篇,中文文献160多篇,其发表时间集中在2003年以后,可见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才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文献往往绕过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内涵这一理论内核,直接将信息生命周期作为理论前提应用于分阶段或分层次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研究之巾,而专门针对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文献却少之又少。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大量文献将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等同使用甚至混为一谈,而没有认识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信息运动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抽象运动而非物理运动,同时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使得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运动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存在很大困难。正是缘于此,研究者往往将信息管理作为切入点,从管理角度考察信息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操作与措施,并借助信息在生命周期中实施的管理流程来间接反映其生命周期运动阶段与规律特征。诚然,将具体的信息管理过程作为研究抽象的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角度和策略未尝不可,然而久而久之却造成了当前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两者的混淆,进而导致信息生命周期研究中重视应用性管理研究、忽视基础性理论研究的误区。

实际上,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存在着根本差异:①研究目的不同。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关注信息在生命周期中的运动状态、阶段与特征,其研究目的是要对信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运动的本质及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信息生

命周期理论在信息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其目的在于对信息进行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帮助组织以最小的整体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②研究性质不同。顾名思义,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内容是整个生命运动过程中的特征与规律,属于理论研究范畴;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型,是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阶段性管理措施,以保证信息在完整生命周期中管理绩效的最大化,属于应用研究范畴。③研究角度与对象不同。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从信息运动的视角,考察这一客观运动的自身规律,具体研究对象是信息本身,通过对信息客体运动特征的定量化描述与测度来深入剖析其内在规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从信息管理的视角,研究如何在信息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采用适当的操作与策略对其进行主动管理,具体研究对象既包括信息自身,也包括信息机构、信息用户、信息环境等信息主体与环境。

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之间不仅存在区别,而且也有着密切联系。从理论角度讲,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则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实施的一种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一种贯穿信息生命周期全过程的主动管理过程和策略。从实践角度讲,研究信息生命周期归根结底是为了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以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反之,通过针对信息生命周期中各管理阶段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信息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规律,从而丰富完善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2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的认识

信息是物质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关于信息运动,许多学者已从不同方面开展研究,如Coren将信息作为运动主体,考察了信息的自组织运动。mcLuhan将信息视为知识客体,考察信息载体的时空运动。皮亚杰将信息作为主客关系,在人类个体或群体认知过程中考察信息运动。Boisot等将信息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与组织架构中考察信息运动。实际上,信息运动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极其复杂的,它由信息内在价值和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决定,并具有抽象性、多样性、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2.1 信息运动的抽象性

信息运动的抽象性是指信息运动更多地是一种抽象运动而非具体的载体形式变化或物理空间改变,因此无法通过观察直观地看到信息运动,而只能通过信息运动过程中一些外部特征的变化间接对其进行研究。例如,承载信息的图书、期刊从甲地被移动到乙地,此时信息只是随载体介质发生了物理位移,其内容及所包含的价值并未发生变化,因此笔者认为信息并未发生运动;而如果图书、期刊所包含的内容被阅读、参考与引用,则认为信息发生了运动。

2.2 信息运动的多样性

虽然目前还无法完整地解释信息在其生命周期中的运动轨迹,但从本质上讲,信息生命周期中的信息运动是一种客观状态。在实际信息活动中,这一抽象运动过程又表现为载体变化、空间移动、价值衰减等多种具体形式。因此,通过考察信息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多样化运动方式,可以分析出信息生命周期运动的阶段性特征与内在运动规律。

2.3 信息运动的周期性

信息生命周期之所以被称为“周期”,在于它并非单向单次运动,而是一个周期性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信息自创建到传播再到利用直至处置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其价值始终随着生命周期阶段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总体而言,该趋势应当是一个价值逐渐衰减的过程,但此种规律性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如处于生命周期晚期价值已严重衰减的信息随时有可能随着某一学科领域甚至某一知识点的突破创新而在极短时间内重新跃迁至活跃期,从而开始一轮新的生命周期循环。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趋势的日益深入,这一现象在数字资源中可能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要完整地理解信息生命周期,就必须动态地看待信息运动,将其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周期性循环过程。

2.4 信息运动的阶段性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以往研究者大多是将信息作为一种具有生命的资源,并从管理角度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相互关联的阶段。如“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委员会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信息的生成、获取、标引、存储、检索、分发、呈现、迁移、交换、保护与最后处置或废弃;国际科技信息委员会则将数字信息资源生命周期划分为创建、采集、编目/鉴别、存储、长期保存、访问6个阶段;此外,emC等数据存储服务商也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将信息管理过程分为搜集、组织、保护/恢复、复制/监控、访问/共享、迁移/归档、删除/销毁几个相互衔接的阶段。

事实上,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就内部阶段组成而言,显然是有差异的;但就其周期的时间跨度来说,通常却是一致的。因此,许多人往往将信息管理阶段混同为信息运动阶段。从本质上讲,两者既存在显著差异,又有着一定关联。一方面,信息管理活动的阶段性是由信息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信息的阶段性管理必须依据信息运动的阶段性规律来进行;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运动是客观的,是由内因决定的,但对信息实施不同管理方式与手段却可以影响信息的运动过程。例如印刷型文献经过数字化加工并通过互联网后,其传播方式、范围、速度均会有所改变。总而言之,信息生命周期考察的是信息在生命周期不同运动阶段的内在规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探究的则是信息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管理方法与策略。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以及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均存在着相互关联,因此信息运动阶段与信息管理阶段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3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目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已被广为接受,许多专家学者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开展了大量管理应用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其并未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体系,使得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应用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理应成为目前该领域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3.1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其核心是对信息从产生到消亡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运动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万里鹏《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范式及理论缺失》一文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运动。然而信息运动作为信息存在的表现形式,即信息如何随时间、空间而运动变化,其主体归根结底仍然是信息,因此信息生命周期本质上观察的也仍然是信息。所以笔者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信息运动,也不是信息管理,而就是信息本身。

3.2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内容

目前来看,信息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问题主要包括:①不同类型信息的生命周期有何异同;②信息生命周期存在哪些阶段;③信息在生命周期中的阶段递进

与跃迁机理如何。对于上述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而是仅仅停留在初级探索阶段。具体来讲,信息生命周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

3.2.1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规律研究

信息生命周期的核心在于如何科学地揭示信息运动的内在规律,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自产生到消亡生命周期中的内在运动规律、运动轨迹及描述方式等。

3.2.2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阶段性理论研究关于信息生命周期阶段的理论研究始终是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热点问题,taylor、Horton等相关学者以及国际科技信息委员会、iSo/tCl71文件成像应用技术委员会等国际机构乃至emC等信息存储服务商均对此有过论述。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信息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及依据、阶段之间的内部关联、阶段递进与跃迁的机理、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各阶段的异同等。

3.2.3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信息运动的抽象性、多样性特征,目前还无法直接地改变信息的运动轨迹,但却能够利用信息运动的影Ⅱ向因素分析,结合信息利用结果以及信息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联等,分析信息的生命周期运动并通过改变其影响因素间接对其施加积极影响,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3.2.4 信息生命周期测度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信息生命周期测度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然而该领域既是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研究的关键性难点。如果不能在信息生命周期测度领域有所突破,那么相关研究就难以深入开展。既然信息从最初产生到最终消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期,那么该生命期的长度应该是多少,如何对其进行测度,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3.2.5 不同类型信息生命周期差异性研究信息依-据其内容、载体形式、传播渠道等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不同载体类型信息的运动轨迹有何异同,不同学科领域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在何种差异,不同类型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存在哪些区别,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3.2.6 信息生命周期应用领域研究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信息的内在运动规律,为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例如,基于信息生命周期内的运动规律对信息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可以改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状况,从而促进信息的价值实现,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3.3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方法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涵盖多种印刷型与数字资源类型,同时研究内容涉及信息老化测度、影响因素分析、信息内在关联的揭示描述等多个领域,因此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与研究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推进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具体方法包括:

3.3.1 因素分析法

信息运动及其生命周期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学科领域范围与发展状况、信息增长与老化规律、信息介质类型、信息管理方式方法、用户利用习惯等。因此,必须借助因素分析方法针对各种纷繁芜杂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与影响效果展开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信息运动与生命周期的内在机理,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度关联分析法等。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篇8

【关键词】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发展策略

引言

现代化的市场运营机制打破了传统的经济秩序,促使全球化经济体制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现代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铁路运输行业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正面临着打破现有市场运营的机遇和挑战,如果铁路运输企业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就可能被信息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所淘汰。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行业必须解放思想,革新战略运营观念,合理的理由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铁路运营体制的现代化和高效化运营,为国家带来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相对其他铁路运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的市场服务意识较强,信息化建设处于以企业内部生产为主向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转变阶段,以内部生产管理为主的各类信息系统与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结合是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2)随着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新服务产品不断推出,管理质量不断提高,信息系统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和升级,做好信息系统的整体设计、技术标准制定、模块结构划分、数据库优化设计、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方法是关键的技术问题。

(3)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信息化中,不同行业信息交换技术的复杂性。铁路专业运输企业根据市场定位,采取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航空运输为辅的运输服务模式,同时根据业务需要与银行、海关等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的应用环境,建立不同行业的信息交换平台是一个技术难题。

(4)铁路专业运输企业具有网络型服务的特征。保证运输网络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安全传递与共享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

(5)铁路专业运输企业需要既懂运输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型人才。设计方便客户和现场操作的货物流、单证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问题。

二、铁路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铁路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还远不能满足铁路现代化的要求,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

(l)缺乏一个先进、可行的总体规划,系统建设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2)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条例和监督,某些大型信息系统的实施进程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3)信息系统的网络支撑环境尚不完备。(4)信息化的各项前期和基础研究工作(如基础信息编码、系统安全性、信息共享方案等)还有待于加强。(5)对信息的组织、集成和共享还存在不少问题,对如何用好信息的意识还需加强。上述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铁路运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建好和用好信息系统有较大难度;另一方面在组织、管理、规划和研究开发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难以适应的地方。

三、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1、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编码设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对货物运输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提供货运信息跟踪服务已成为许多生产企业产品运输服务招标的必要条件。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是使客户用最简单的方法,准确、及时、方便地获得所需的货物运输信息。一批货物的运输服务可能由一种运输方式完成,也可能需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完成,而客户只有运输企业提供的货物运输凭证和发票。因此,铁路运输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词应该设置为客户的运输凭证编码,客户在运输企业的网站或信息查询平台上输入运输凭证编码,就可以得到所需的货物运输信息。将单据编码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词也可以使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更加优化和科学。将运输凭证编码设计为12位,零散客户在公司网站首页专项栏目中输入运输凭证编码,即可查询到货物承运时间、装运时间、到达时间、交付给收货人的时间和货物签收人信息。

2、科学设计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铁路专业运输企业是网络型经营方式,采取集中分散式还是大集中方式,应根据企业的运输服务产品、经营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信息化投入等因素进行科学决策。企业应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方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大集中的信息系统整体结构,信息系统结构由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辅助系统、对外信息服务平台、与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信息交换平台组成。建设初期实施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对外信息服务平台(网站、客服中心)、与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信息交换平台,其次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和资金计划,逐步建设了辅助系统和大客户信息交换平台,并不断完善已建成的信息系统。保证核心基础数据库的相对独立,其他经营管理、辅助等信息系统采用专用服务器和船闸式交换信息的结构,不允许直接访问核心基础数据库。

3、实现模块化设计。为了适应客户对运输信息的不同需求,运输基础数据的频繁更改,以及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业务部门工作质量要求的提高,信息系统必须进行模块化设计,以保证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模块化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设计。①分层设计,首先按照不同运输服务产品设计大的模块,再按照该运输服务产品的货物流程、单据流程、信息流程、运价、计费里程等分别划分模块。②基础数据和业务流程分别形成模块,适应基础数据频繁修改的要求。③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分别形成模块,适应经营管理不断变化的需要。

4、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1)信息管理措施。①严格实行内外网的物理隔断,严禁外网计算机进入企业内部信息网。②对允许进入企业内网的计算机,采取ip地址、计算机内部号码、使用人姓名和密码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③建立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监控系统。④制定严密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流程和技术标准。⑤制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办法,并抓好严格执行工作。

(2)信息系统网络的安全管理构建方式。①公司信息系统与铁道部专线连接和专机使用的铁道部内部办公网;②公司中心机房与铁道部信息中心专线和船闸式结构的信息交换网;③采用Vpn技术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公司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网;④公司财务与银行的数据交换网;⑤公司外网网站和电子信箱。铁路运输公司应严格执行铁道部有关信息系统安全的规定,实行内外网物理隔断,建立了应用管理子系统与核心数据库船闸式交换信息的结构,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振权,尔玲春,潘光艳.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4(12).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篇9

【关键词】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1、引言

随着山西煤炭生产量的不断增加,阳泉站作为晋煤外运的重要铁路通道,货物发送量逐年增加,原有的运输信息管理技术手段和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运输生产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运输生产管理信息自动化程度低,生产管理信息的处理基本上由手工完成,造成整个车站的货运数据处理速度慢,工作效率低;

1.2数据处理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较差,车站的生产信息管理手段落后;

1.3生产决策层部门与生产现场的管理脱节现象严重,管理职能部门不能实时的掌握生产现场的现车数据,影响车站的综合管理与监控效果;

1.4生产管理需要的工作统计表,数据的差错率较高,造成了各种数据档案不利于保存与管理;

1.5整个车站的信息统计分析缺乏手段,运输生产信息查询自动化程度低。

落后的运输生产管理方式制约了运输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设计开发阳泉站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提高运输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

2、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思路

2.1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根据阳泉站货运需求分析,车站货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实现12个模块,这12个模块分别是车号管理模块、钩计划管理模块、站调模块、值班员控制模块、车站总控程序模块、货检模块、区长报点模块、本务机管理模块、车站十八点统计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列检模块和动态实时分析及预警系统模块。

2.2系统体系结构

根据车站货运管理信息使用范围广和实时性强的特点,系统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和运行。车站在初期建设中已构建了部分监控和管理设备,监控管理设备和系统主要有:货车车号射频识别系统、铁道部开发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调度指挥系统和小站现车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与设备之间存在兼容性较差,设备之间存在异构性问题,系统不能很好的协同工作,需要根据阳泉站的实际生产情况设计完善系统体系。阳泉站运输管理信息的基础数据采集依靠货车射频识别系统,现车调度管理依靠调度指挥系统。

2.3系统网络结构

该系统的基础是阳泉站射频车号识别系统和调度指挥系统,系统对数据的共享性有较高要求,并且货运管理对数据的时效性要求也很高。按照车站发展的需要,系统要在车站构建至少100个站点,阳泉编组站是个综合性的车站,职能部门较多,根据职能部门的实际需要,在车站机关内部设立了60个客户端,这些客户端根据实际的操作情况为整个职能部门提供数据库服务和统计分析服务。系统的主要网络流量是传递现场操作数据和调度指挥信息,数据业务的传输主要是货车射频信息的传输

3、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系统核心功能

编组站现车管理是整个铁路运输生产管理工作的核心,现车的管理情况是铁路运输生产完成情况的实时指标。在编组站货运管理中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现车管理系统,通过对现车的管理为车站的货运提供实时的监控,从而提升铁路运输生产的效率和效益。现车管理所要处理的内容是:值班员作业管理、车号作业管理、列检作业管理、商检作业管理、区长作业管理、现在车查询、现车动态实时分析及预警系统。

3.2系统关键技术

3.2.1利用串行化实现局域网内图像共享

串行化技术是指将利用内在缓存区存放对象,在网络中是以二进制方式传输数据,数据处理时通过反串行化方式重新构建一个与原始对象相同的对象,反串行化可以从原来构建的连续的字节中读取数据。例如机车周转运行图的串行化处理,当操作员创建了机车周转运行图后,系统将自动的处理该机车周转运行图,处理后的数据能够支持网络浏览,机车周转运行图数据生成后,通过串行化处理的数据将保存到数据库,其他的用户浏览该图形时,通过反串行化将机车周转运行图的串行化数据转换为原始图像。

3.2.2微机联锁系统的硬件接口技术

微机联锁系统主要是采用了计算机控制设备的一种车站联锁系统。微机联锁系统采用了同步通信方式,系统对信息的传输采用了特殊的编码,并应用重复发送的冗余技术,系统预留了与其他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硬件接口,利用接口信号驱动货运管理信息系统内部程序的运行。

3.2.3利用双缓冲技术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种图形应用很多,在整个图形中会有不同的刷新时间,过多的时间差别导致系统窗口闪烁,由于在绘制这些图像的时候涉及的图元数量很大,单独采用普通的绘图方式会使得整个程序的性能下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采用双缓冲技术用以提高整个程序的性能,实现系统的一次刷新全部显示。

3.3系统的关键模块实现

3.3.1车号管理模块的实现。车号管理模块的主要职责是:对车辆做出到达确报处理、预报转到报、核对确报、到报转股道、取消转股道、生成出发确报、核对出发确报、列车出发等。工作流程如上图。

3.3.2钩计划模块的实现。车站生产作业中,调车作业是整个生产作业的关键,在阳泉编组站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中调车管理是整个系统的主体。调车作业主要是通过钩计划的编制实现对现车的管理。系统的钩计划编制能够实现调车作业中的具体功能,主要功能是现车的作业通知单的生成、保存、按照标准的格式输出,同时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要提供对历史数据的查询操作,对于历史数据,系统要求严格禁止修改。系统的调车作业流程主要是通过调车作业通知单进行车站现车信息修改,对于当班的调车作业通知单,调车计划编制人员能够进行查询、执行、回推和计划编制操作。工作流程图如下: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篇10

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管理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将油田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以数据更加精确、直观的显示为基础,以便捷操作为重点实现了油田企业管理信息通路的优化。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具有信息准确、快捷的优势,同时以软件基础的设计以及油耗界面设计实现了操作人员的直观操作。而且,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还能够为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人员提供直观数据图形,为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信息数据准确性奠定基础。随着现代油田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油田企业应认识到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以原有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为基础,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进行整合与改造,以此为企业管理工作能力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奠定基础。

2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油田企业的应用分析

2.1注重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需求分析,促进现代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中,油田企业首先要对自身信息管理需求进行分析与论证。可针对企业管理现状、信息管理内容以及企业发展规划进行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需求的论证。以这样的方式使企业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过程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够使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具有明确方向,为后期系统功能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在进行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需求分析中,油田企业应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长远规划为重点,结合企业管理工作需求进行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需求的分析与论证。以具有科学性的、具有针对性的、具有可扩充性与可发展性的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为目标开展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2.2加强油田企业计算机基础调研,为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为了实现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科学运用,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经济性。现代油田企业在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前还要对自身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计算机硬件设施基础、网络设施基础以及人员计算机运用能力的调研,了解企业计算机基础情况。以计算机信息自动化需求为基础进行硬件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尽可能利用油田企业现有计算机硬件设施,以减少系统的投入。同时考虑企业发展后对系统扩充的需求。以重合考虑系统应用与发展为前提进行系统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企业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中能够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油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经济性。

2.3借助专业机构进行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设计,促进油田企业信息优化目标的实现

针对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专业性强、规划设计要求高等特点,现代油田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应积极借助专业机构进行相关调研与设计工作。聘请专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企业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对企业的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油田企业计算机信心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以这样的方式使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符合企业的实际应用。在进行专业机构的选择中,油田企业应通过多方面考察进行招投标选择。以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整合企业进行基础调研后的设计方案为基础,聘请专业人员对不同企业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从性能、投资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以此选择适于企业发展与应用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为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奠定基础、为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有效运用奠定基础。

2.4注重系统组建过程的质量监控,保障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用

在确定中标企业后,油田企业应聘请专业监理单位对系统的组建、安装、施工等过程进行监控。从设备型号、线缆铺设、材料控制等方面强化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构建与建设质量,为保障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另外,油田企业还应由专业项目管理人员进行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通过监理单位与油田项目管理人员的双重监督管理保障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质量,为促进油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2.5注重系统调试与试运行,促进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完善

在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后,油田企业还应根据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对系统进行调试与试运行。以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人员的参与为基础,由系统整合企业专业调试人员为重点对系统进行试运行与调试。根据油田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以及实际管理情况的运行检验系统的适用性。同时征求一线人员、系统使用人员的意见与建议,油田企业进行汇总后,反馈至系统整合企业。由系统整合企业对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对系统进行完善。以此确保系统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促进企业信息通路的优化。

3强化人员培训,促进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的运行

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油田企业的应用对油田各岗位职工的计算机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油田企业在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组建与调试完成后进行系统的培训。针对油田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操作需求、人员素质需求等进行岗位人员基础操作的培训工作,以此为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奠定基础。在培训过程中,除注重基础操作的培训外,还要针对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培训。通过基础操作培训与注意事项的培训,避免实际运用过程中误操作等情况的发生,保障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的有效运行,促进油田企业信息通路的优化。为了保障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企业还要构建自身的信息管理与维修部门。聘用专业人员对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进行学习与了解。在此基础上担负企业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工作,实现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