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1:16

药理学特征篇1

[关键词]玳玳黄酮提取物;UpLC-mS;高脂血症;药动学

[收稿日期]2013-07-08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J01386);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10Y2004);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技术开发项目(闽发改高技[2011]1598号)

[通信作者]*陈丹,博士,教授,tel:13515026709,e-mail:

[作者简介]曾令军,硕士研究生,tel:15806026722,e-mail:

玳玳CitrusaurantiumL.vardaidaitanaka,属芸香科柑桔亚属植物,为酸橙的一个变种,又名回青橙、代代[1]。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玳玳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生物碱等成分[2],其含量高于同科中其余种属植物[3],目前已分离获得总黄酮含量稳定大于75%,且具有明显降血脂活性的玳玳黄酮提取物[4-5],其征活性成分为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为深入研究玳玳黄酮提取物药效物质的体内药动学规律及特性,及依据临床药效组分多用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理症状,实验比较了玳玳黄酮提取物特征活性成分在正常大鼠及高脂血症模型大鼠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药动学特性差异。

1材料

1.1仪器

watersaCQUitYUpLCtQD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美国waters公司),配四元高压泵,在线脱气机,自动进样器,柱温箱,tQD检测器(三重四级杆,eSi电离源),masslynx4.1工作站控制系统;XS2051/10万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SK-1快速混匀器(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tGL-18G-C高速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milli-Q纯水器(美国)。

1.2试药

玳玳黄酮提取物(自制,批号20120806,总黄酮质量分数80.70%,柚皮苷270.17mg・g-1,新橙皮苷320.32mg・g-1);柚皮苷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10722-201209);新橙皮苷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11857-201201);芦丁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00080-201206);总胆固醇测定试剂盒(液体)(氧化酶法)(上海科华东菱诊断用品有限公司,20130112K);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KHB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13041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试剂盒(直接法)(KHB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13041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试剂盒(直接法)(KHB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130112);甲醇、乙腈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

1.3动物

SD大鼠(200±20)g,SpF级,雄性,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YXK(闽)2009-0001。

1.4大鼠饲料

基础饲料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高脂饲料为74.2%基础饲料,2%胆固醇,10%猪油,0.8%胆酸钠,5%蛋黄粉,白糖8%,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混匀,制成条状,放入烘箱,在70℃烘干,备用。

2方法与结果

2.1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制备

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高脂血症模型组,饲养条件为每笼5只,温度(23±1)℃,湿度40%~70%,明暗各12h,早上9点投食,定期紫外线消毒,每日更换饮水及饲料,保持动物生活环境通风及清洁卫生。自由进食和自由摄水的基础上,正常组喂食基础饲料,高脂血症模型组喂食高脂饲料。共饲养45d,实验结束前1d分别从2组中随机取10只大鼠,饥饿过夜,当日称重,用10%水合氯醛3.0mL・kg-1腹腔麻醉后固定,腹主动脉取全血,室温静置0.5h后3000r・min-1离心10min,取上层血清,测定血清中tC,tG,LDL-C,HDL-C水平,见表1。

表1正常及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tC,tG,LDL-C,HDL-C结果(±s,n=10)

table1theresultsofserumtC,tG,LDL-C,HDL-Cinnormalandhyperlipidemiarats(±s,n=10)

组别tCtGLDL-CHDL-C正常1.43±0.351.26±0.070.14±0.020.77±0.17模型1.97±0.261)2.08±0.511)0.26±0.081)0.34±0.061)注:与正常大鼠相比1)p

高脂血症模型组tC,tG,LDL-C,HDL-C值与正常组比较,tC,tG,LDL-C值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

2.2UpLC-mS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2.1色谱与质谱条件色谱条件:aCQUitYUpLCBeHC18柱(2.1mm×100mm,1.7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25∶75),流速0.3mL・min-1,柱温35℃,进样量2μL。质谱条件负离子模式,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检测模式(SiR),毛细管电压2.8kV,锥孔电压(芦丁45V,柚皮苷40V,新橙皮苷45V),离子源温度110℃,脱溶剂气体温度350℃,脱溶剂气体体积流量600L・h-1,锥孔气体体积流量45L・h-1,芦丁m/z609.33,柚皮苷m/z579.48,新橙皮苷m/z609.57。

2.2.2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分别取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对照品约5.0m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加入甲醇适量,超声溶解后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混合对照品储备液(柚皮苷51.60mg・L-1,新橙皮苷50.90mg・L-1),4℃冰箱保存备用。临用前用甲醇逐步稀释配制柚皮苷质量浓度分别为30.94,10.32,5.16,1.032,0.516,0.1032,0.0516mg・L-1及新橙皮苷质量浓度分别为30.54,10.18,5.09,1.018,0.509,0.1018,0.0509mg・L-1的系列混合对照品溶液。

2.2.3内标溶液的配制取芦丁对照品约5.0m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入甲醇适量,超声溶解后稀释至刻度,摇匀,得内标储备液(53.20mg・L-1),4℃冰箱保存备用。临用前取1.0mL内标储备液用甲醇稀释至25mL得内标溶液(2.128mg・L-1)。

2.2.4血浆样品预处理取芦丁内标溶液150μL于离心管中,氮气流吹干,取大鼠血浆200μL置离心管中,涡旋溶解2min,加入甲醇600μL涡旋混合30s,17000r・min-1离心10min,取上清液置另一离心管,氮气流吹干,残留物加150μL甲醇涡旋溶解2min,17000r・min-1离心15min,取上清液,待测。

2.2.5方法专属性试验分别取大鼠空白血浆、给药后大鼠血浆、含对照品空白血浆200μL,按2.2.4项下自“加入甲醇600μL”起同法操作,测定。结果表明,在该色谱及质谱条件下柚皮苷、新橙皮苷与内标芦丁分离良好,无内源性物质干扰,专属性强,能很好用于待测样品的分析检测。色谱图见图1。

2.2.6标准曲线的绘制与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200μL,芦丁内标溶液150μL,置离心管中,氮气流吹干,分别精密加入200μL大鼠空白血浆,涡旋溶解,得柚皮苷质量浓度分别为30.94,10.32,5.160,1.032,0.516,0.1032,0.0516mg・L-1,新橙皮苷质量浓度分别为30.54,10.18,5.090,1.018,0.509,0.1018,0.0509mg・L-1的混合对照品血浆液,按2.2.4项下自“加入甲醇600μL”起同法操作,以对照品质量浓度C(mg・L-1)为横坐标,对照品与内标物峰面积比值Y为纵坐标,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计算标准曲线,权重因子为1/x2。结果表明柚皮苷在0.0516~30.94mg・L-1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8.134×10-1x+8.400×10-3(r=0.9999,n=7);新橙皮苷在0.0509~30.54mg・L-1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6427x+1.760×10-2(r=0.9999,n=7)。

2.2.7定量限考察配制浓度处于标准曲线末端并逐渐降低的系列混合对照品空白血浆溶液,每种浓度各5份,以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2.2.8精密度试验取大鼠空白血浆200μL,按2.2.6项下同法操作制备并处理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的混合对照品血浆液(柚皮苷质量浓度为0.1032,1.032,10.32mg・L-1,新橙皮苷质量浓度为0.1018,1.018,10.18mg・L-1)各5份,于1日内连续进样,计算日内精密度;连续测定3d,计算日间精密度。结果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对照品血浆液中柚皮苷日内精密度RSD(n=5)分别为2.3%,0.90%,0.30%,日间精密度RSD(n=15)分别为6.7%,2.4%,0.80%,新橙皮苷日内精密度RSD(n=5)分别为5.4%,1.4%,0.20%,日间精密度RSD(n=15)分别为5.6%,2.0%,1.2%。见表2。

a.正常组空白血浆;B.病理模型组空白血浆;C.正常组空白血浆加芦丁、柚皮苷、新橙皮苷;D.病理模型组空白血浆加芦丁、柚皮苷、新橙皮苷;e.正常组大鼠给药后血浆;F.病理模型组大鼠给药后血浆;1.芦丁;2.柚皮苷;3.新橙皮苷。

图1质谱总离子流

Fig.1themassspectrometrictotalionchromatogram

表2柚皮苷、新橙皮苷精密度试验(n=5)

table2theresultsofprecisionassayofnaringinandneohespiridin(n=5)

2.2.9方法回收率试验取大鼠空白血浆200μL,按2.2.6项下同法操作制备并处理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的混合对照品血浆液(柚皮苷质量浓度为0.1032,1.032,10.32mg・L-1,新橙皮苷质量浓度为0.1018,1.018,10.18mg・L-1)各5份,测定,按标准曲线法求得实测浓度,与对照品浓度相比得方法回收率。3个浓度水平的柚皮苷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4.5%,106.1%,99.55%,RSD(n=5)分别为3.1%,1.6%,0.90%,新橙皮苷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6.1%,105.2%,99.54%,RSD(n=5)分别为1.8%,2.1%,0.10%。见表3。

表3柚皮苷、新橙皮苷方法回收率试验(n=5)

table3theresultsofrecoveryassayofnaringinandneohespiridin(n=5)

对照品质量浓度

/mg・L-1内标物峰面积对照品峰面积峰面积比值测得质量浓度

/mg・L-1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

/%RSD

/%2.2.10提取回收率试验取大鼠空白血浆200μL,按2.2.6项下同法操作制备并处理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的混合对照品血浆液(柚皮苷质量浓度为0.1032,1.032,10.32mg・L-1,新橙皮苷质量浓度为0.1018,1.018,10.18mg・L-1)各5份,测定,另取相应浓度对照品溶液测定,计算3个浓度水平的提取回收率及内标的提取物回收率。3个浓度水平的柚皮苷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4.65%,86.85%,88.02%,RSD(n=5)分别为1.7%,1.9%,2.1%;新橙皮苷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5.26%,83.64%,82.83%,RSD(n=5)分别为2.4%,0.90%,1.8%;芦丁平均提取物回收率为91.90%,RSD(n=5)为0.20%。见表4,5。

2.2.11血浆样品稳定性考察取大鼠空白血浆200μL,按2.2.6项下同法操作制备并处理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的混合对照品血浆液(柚皮苷质量浓度为0.1032,1.032,10.32mg・L-1,新橙皮苷质量浓度为0.1018,1.018,10.18mg・L-1)。室温放置0,8h,柚皮苷平均相对误差(mRe,n=5)分别为2.4%,3.4%,1.9%,新橙皮苷mRe分别为0.14%,0.14%,0.96%,表明样品在室温下放置8h基本稳定;血浆样品在-20℃冷冻,反复冻融5次,每次24h,结果与未冻融前相比,反复冻融5次后柚皮苷3个浓度mRe(n=5)分别为1.8%,3.1%,1.6%,新橙皮苷3个浓度mRe(n=5)分别为2.0%,3.5%,2.2%,表明血浆样品经反复冻融5次后基本不影响其稳定性;血浆样品在-20℃保存15d后,柚皮苷3个浓度mRe(n=5)分别为-4.1%,-3.5%,-3.6%,新橙皮苷分别为-4.3%,-3.2%,-2.4%,表明血浆样品在-20℃保存15d基本稳定。

2.3正常大鼠及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灌服玳玳黄酮提取物后的药动学特性比较

分别取正常大鼠及高脂血症模型大鼠6只,给药前禁食不禁水12h。分别灌胃等剂量玳玳黄酮提取物混悬液(160mg・kg-1,以总黄酮含量计,蒸馏水配置,用时温水浴至37℃)10mL・kg-1,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083,0.25,0.5,0.75,1,1.5,2,4,6,8,12,24h,眼眶取血约0.5mL,置预先肝素化离心管中,静置30min,3500r・min-1离心10min,分离上层血浆,置-20℃冰箱冷冻保存,备用。按2.2.4项下方法处理血浆,测定。血药浓度数据经DaS3.0药动学程序处理,使用非房室模型依赖方法求算药动学参数。柚皮苷、新橙皮苷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2,3;药动学参数结果见表6。

表4柚皮苷、新橙皮苷提取回收率试验(n=5)

table4theresultsofextractionrecoveryassayofnaringinandneohespiridin(n=5)

对照品质量浓度/mg・L-1处理前峰面积处理后峰面积回收率/%平均回收率/%RSD/%表5芦丁提取回收率试验(n=5)

table5theresultofextractionrecoveryassayofrutin(n=5)

图2正常及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口服玳玳黄酮提取物后柚皮苷体内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Fig.2themeanplasmaconcentration-timecurveofnaringininnormalandhyperlipidemiaratsafteroraladministrationofdaidaiflavonesextract

图3正常及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口服玳玳黄酮提取物后新橙皮苷体内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Fig.3themeanplasmaconcentration-timecurveofneohespiridininnormalandhyperlipidemiaratsafteroraladministrationofdaidaiflavonesextract

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组大鼠相比,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口服玳玳黄酮提取物后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最大血药浓度Cmax明显增大,半衰期t1/2和体内滞留时间mRt缩短,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实验分别考察了甲醇、乙腈作为血浆样品蛋白沉淀剂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血浆经甲醇处理后待测成分回收率较高,内源性物质干扰小,且溶剂易除去,最后确定甲醇作为血浆样品前处理溶剂。同时实验考察优选了内标物黄芩苷和芦丁,结果表明,选择芦丁为内标物,其出峰时间适当,响应和回收率更稳定。相关方法学考察表明,本实验建立的UpLC-mS分析方法准确可靠,能用于生物样品的分析检测,同时统计学分析结果也显示本实验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建立成功,能用于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药动学比较研究。

玳玳黄酮提取物征活性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正常大鼠及高脂血症模型大鼠体内均在15min达到最大血药浓度,45min后出现2次吸收峰。探讨可能原因,玳玳黄酮提取物水溶性及膜透过吸收较差,有研究报道[6-7],柚皮苷等成分可能是p-gp的底物,吸收过程可能受到抑制,当采用水浴温热溶解成混悬液给药后,其中部分已较快溶解的成分在体内得到先期吸收,在15min时达到最大血药浓度,而混悬液中部分成分在缓慢溶解的过程中受到p-gp抑制,在45min才出现第2次吸收峰。由此提示,应该通过玳玳黄酮提取物的现代制剂研究改善其溶解度以提高药效成分的吸收。

比较玳玳黄酮提取物征活性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正常大鼠及高脂血症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在高脂血症模型下,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明显增加,而半衰期t1/2和体内滞留时间mRt缩短。可能是因为在高脂血症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及小肠上皮细胞对原型药物的代谢和外排作用减少,相对提高了药效成分的吸收,同时由于高脂血症病理下可能产生大量的应激内源性物质及提高细胞色素p450活性,从而促进药效成分的代谢和消除,使其半衰期和体内滞留时间缩短[8-9]。实验结果提示,玳玳黄酮提取物在高脂血症病理状态下能更好的发挥降血脂活性,也进一步证明玳玳黄酮提取物的特征活性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是玳玳黄酮提取物发挥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

表6正常及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口服玳玳黄酮提取物后柚皮苷、新橙皮苷主要药动学参数(±s,n=6)

table6themainpharmacokineticsparametersofnaringinandneohespiridininnormalandhyperlipidemiaratsafteroraladministrationofdaidaiflavonesextract(±s,n=6)

[参考文献]

[1]陈丹,林超,刘永静,等.玳玳的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1):61.

[2]陈丹,刘永静,黄剑钧,等.闽产玳玳果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1):18.

[3]刘永静,陈丹,邱红鑫,等.不同生长季节玳玳果中总黄酮的定量分析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1609.

[4]刘永静,陈丹,黄庆德,等.玳玳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21):1826.

[5]邱红鑫,陈丹,刘永静,等.玳玳果黄酮滴丸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28(7):597.

[6]Levet-trafitB,GruyermS,marjanovicm,etal.estimationoforaldrugabsorptioninmanbasedonintestinepermeabilityinrats[J].LifeSci,1996,58(24):359.

[7]paulaSLeppert,JosephaFix.Useofevertedintestinalringsforinvitroexaminationoforalabsorptionpotential[J].JpharmSci,1994,83(7):976.

[8]毕肖林,杜秋,狄留庆.肠道转运蛋白和代谢酶在中药有效成分胃肠处置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3):397.

[9]何佳珂,于洋,陈西敬,等.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物代谢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1):2789.

Studiesonpharmacokineticsfeaturesofcharacteristicactiveingredientsof

Daidaiflavoneextractindifferentphysiologicalstatus

ZenGLing-jun,CHenDan*,ZHenGLi,LianYun-fang,Caiwei-wei,HUanGQun,LinYi-li

(Departmentofpharmacy,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122,China)

[abstract]inordertoexploretheclinicalhypolipidemicfeaturesofDaidaiflavoneextract,thepharmacokineticsfeaturesofcharacteristicactiveingredientsofDaidaiflavoneextractinnormalandhyperlipemiaratswerestudiedandcompared.thestudyestablishedthequantitativedeterminationmethodofnaringinandneohesperidininplasmabyUpLC-mS.Studycomparedthepharmacokineticsdifferencesofnaringinandnoehesperidininnormalandhyperlipemiaratsonthebasisofestablishmentofhyperlipemiamodel.ResultsindicatedthatthepharmacokineticsfeaturesofcharacteristicactiveingredientsofDaidaiflavoneextractinnormalandhyperlipemiaratsshowedsignificantdifferences.theCmaxofnaringinandneohesperidininhyperlipemiaratsplasmaafteroraladministrationofDaidaiflavoneextractincreasedobviously,whilet1/2,mRtandaUC0-24hdecreased,comparedtonormalrats.Buttmaxshowednodifferencestothatofnormalrats.theresultsfurtherprovedDaidaiflavoneextractwouldhavebetterhypolipidemiceffectinthehyperlipemiapathologicalstatus.andthecharacteristicactiveingredientsnaringinandnoehesperidinwerethematerialbaseofDaidaiflavoneextracttoexpressthehypolipidemiceffect.

药理学特征篇2

主题词:中药质量标准分子免疫学研究

一、免疫学研究特点

大多数植物的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因其专属性强,又可与化学对照品比较测定,常作为中药质量标准或指标性成分。但是单一化学成分所携信息量有限,不同亲缘种,亚种间常含相同成分,例如黄柏与黄连均含小檗碱。同一品种在环境因素作用下也可能含不同质和量的化学成分。至于动物类中药,由于缺乏特异的次级代谢产物,更难以某种“化学成分”进行专属鉴别。分子生物学研究决定遗传特征的信息大分子,包括Dna、Rna及蛋白质,故可针对中药的物种进行鉴别和质量评价。以分子遗传标记进行中药鉴别,由于可以区别亲缘关系的种、亚种甚至居群,对环境因素有较大保守性,将会对中药的分类学、药剂学及质量标准研究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我们认为以中药物种遗传特征作质量标准或者作理化分析的补充,有利于保护地道药材,有利于临床根据中医理论用药,也有利于市场防伪。由于国外容易接受药材种属遗传特征的质量观念,反而不理解诸如小檗碱作为天然黄连质量标志的习惯,所以也还有利于出口准入。对于动物类中药,甚至可能成为解决专属鉴定的基本方法。

二、免疫学研究现状

1、传统蛋白质分析早在20多年前即有人提出以种属蛋白特征进行中药鉴别思路,先后报道氨基酸含量、电泳、同工酶及免疫血清等,至今仍在继续。主要问题是不规范,难以重复。鉴于部分中药材及制剂中蛋白已有不同程度的水解,故近年发展的X衍射、核磁共振、质谱、Hp以及毛细管电泳等测定蛋白质的新技术,均难以直接用于质量标准。一般免疫化学法采用全价抗原分析,却不能用于亲缘接近的品种鉴别。

2、Dna分子标记 Dna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不受环境因素、个体发育阶段及组织部位影响。而且Dna化学稳定性高,在一般贮存条件下不易降解,所以近年Dna分子标记鉴别发展很快。从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首次报告随机引物多聚酶反应(ap-pCR或RapD)鉴别人参和西洋参以来,鉴别的中药已达30~40个品种,有的甚至申请了专利。但是目前Dna鉴别仍限于中药材的分析,对于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随机多态分析技术不适用于混合模板。建议加快建立重要中药材基因库,寻找出品种高度保守的特异Dna序列,合成专属的引物,才能真正应用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3、蛋白质分子免疫标记 从海王“金牡蛎胶囊生化免疫鉴别及含量测定研究”项目中,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蛋白质分析的思路。其核心是确证55KD多肽是牡蛎种属特征蛋白(抗原),纯化并制定该蛋白质的质控条件,制成免疫学对照品。然后免疫动物制备抗体作为检测药盒。采用不同方法可在10-3g及10-9g范围与其他贝类鉴别。其线性、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及回收试验等方法学考察,均接近理化分析要求。实际上已用于企业内部质量标准,其后证明用此方法可检出健民“龙牡壮骨冲剂”中极微量的牡蛎蛋白。

转贴于三、主要步骤及关键技术

1、免疫学对照品的设立和质控

1)中药材种属特征蛋白的确证:能否取得含量丰富、抗原性强,既是药典规定入药的各亚种间共同蛋白,又不与其他类似品种交叉的特征多肽(抗原),是整个质量研究成败的关键和难点。除经典的电泳分析(SDS-paGe、native-paGe、ieF、2D电泳、糖蛋白电泳)外,推荐“免疫吸收印迹电泳”技术。即先将药材提取蛋白质,免疫动物制备全价抗血清,逐一加入待鉴别品种“吸收”血清中交叉的抗体,然后用吸收后血清作一抗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未被吸收的组分极可能具特异性。再结合分子量,等电点及排除糖蛋白、脂蛋白后,可确定为该种属特征蛋白。

2)种属特征蛋白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目的是对初步确证的蛋白质作进一步考察。如果仅作市场防伪或企业内部质控,提取的蛋白质只要分子量明确,SDS-paGe基本上一条带,交叉免疫单一峰,再测定蛋白质含量,即可作为粗对照品。以此免疫家兔,测定抗体滴度大于1/64,制备igG酶结合物,已可满足应用的要求。特征蛋白纯化可从SDS-paGe直接制备,但多数情况下仍使用盐析(分子筛)或凝胶过滤(离子交换方法)制备。

3)种属特征短肽序列分析:天然纯化的蛋白质分子量仍较大,性质不均一,其质量受提取方法影响很大,与化学对照品技术要求距离较大。我们认为,用于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免疫学对照品,应当具有氨基酸序列清楚、抗原性专一、稳定性强及便于制取供应等条件,只有简单线性多肽能符合这些条件。

4)种属特征短肽人工合成:由于抗原决定簇表达只须一级结构,可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法制备,简单过凝胶柱纯化及验证抗原性存在,即达到免疫学对照品要求。至于采用噬菌体肽库技术确定特征短肽,简并寡核苷酸合成小肽CDna片段在噬菌体颗粒表面表达这一短肽,可能更快捷有效,但我们尚无这方面的经验。

2、检测试药——特异抗体制备

常规制备多肽抗体,可采用半抗原联接蛋白形成完全抗原,产生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近年来第三代抗体,即工程抗体技术已商品化。为提供标准化的抗体库,厂家备有多个系统试剂盒。只须从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或杂交瘤细胞,提取mRna与药盒的引物作pt-pCR克隆Vh和Vk基因,经Dna接头连接后与噬菌体pCantaB5重组,转化大肠杆菌制备抗体进行“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富集,再经转染即可得到高亲和力的抗该种属特征短肽的单链抗体。随基因工程技术普及,估计工程抗体生产成本还会降低。

3、专属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

1)一般免疫化学法:采用免疫沉淀技术,适用于10-3g~10-5g范围特征多肽的鉴别。例如免疫双扩散用在专属鉴别及火箭电泳用来进行含量测定。该方法假阳性少,质控好。

2)酶标记免疫法:有的中药含特征多肽量极微,如珍珠、牡蛎等,须高达10-9g以上才能检出。通常采用酶标免疫,甚至放大技术。斑点酶联免疫分析(DiBa)可以鉴别,将1~2μl中药提取液点样在nC膜上,用直接或间接酶结合抗体检测,阳性斑点呈红褐色。我们在牡蛎制剂鉴别中可达1ng。含量测定则用酶联免疫吸收分析(eLiSa),用双抗体夹心测定牡蛎特征蛋白,在0。05μg~0。90μg呈线性,RSD为6。6%,平均加样回收率110%,最低检测限5ng。近年来发展的增强化学发光及免疫pCR技术,使检测限提高到10-12g以上,将会使分子免疫学进行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更灵敏。

药理学特征篇3

依照“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制定的科研信息调查表”的要求,采集病例文本信息,包括:人口学资料、一般临床特点、抽动症状、治法及处方用药,利用SQLServer2000工具对数据进行提取,根据术语标准进行数据预处理,将其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临床数据挖掘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的Liquorice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建立以单个复方的组成药物作为节点,由连接某两个不同药物的边的权重表示这两种药物在多个复方中被使用的频度,根据处方配伍网络中的节点度分布挖掘处方配伍的核心节点,进而分析刘焯教授对抽动症的治疗思路及用药特点。

2结果

2.1多发性抽动症的核心处方及中药配伍情况

插页ⅩⅦ图1是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得出的抽动症病例的核心处方及药物配伍关系的复杂网络图,87条处方药物信息中的26项作为节点参与核心药物网络的构成,边权值较大的白芍、茯苓、钩藤、玄参、麦冬、合欢皮、珍珠母等中药为节点形成网络中心,形成网络的核心处方。使用的药物中频率居首位的是白芍,有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之功,其次依次为茯苓、麦冬、合欢皮、玄参、钩藤、珍珠母等有健脾安神定志、平肝潜阳熄风功效之品。图中每一味药物与周围药物的边表示配伍关系,药物节点之间的连接边的权重(即边上的数字)表示相连药物的配伍次数,白芍、茯苓、钩藤、玄参、麦冬、合欢皮、珍珠母等高频中药处于网络的核心节点。说明上述药物之间以及与其他中药关联度高,配伍使用频度最高,是治疗抽动症的核心处方药物,这与刘焯教授应用以自拟文静汤为基础方治疗抽动症的用药思路一致[4]。其次为僵蚕与石菖蒲、牡蛎、合欢皮、玄参、龙骨、麦冬、茯苓、钩藤、珍珠母、甘草配伍关系密切,再其次使用较多的为生石决、、龙胆草、葛根、桑枝等。

2.2治疗高频抽动特征的方药配伍规律

图2是药物和抽动特征相关联的复杂网络图,本次研究以居高频抽动特征前5位的眨眼动眼、清嗓、动颈、腹部抽动、张嘴努嘴、耸肩为示范分析图2显示的关联结果。以眨眼动眼为主要抽动特征时,图中显示对应的处方中除核心药物外,还与、龙胆草、沙苑子等药物组成的小核心方密切相关联;以清嗓为抽动特征表现时与浙贝、双花等关联度高;以动颈为抽动特征表现时除核心组方外,以葛根、桑枝为对药的出现频度较高;腹部抽动与半夏、瓜蒌等药物的小核心方关联度较高;出现张嘴努嘴的抽动表现时与连翘、藕节等药物组成的小核心关系密切。

3讨论

药理学特征篇4

【摘要】目的探讨道地药材的属性及研究对策。方法文献分析加理论探讨。结果道地药材具有科学和文化的双重属性。结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是道地药材研究的必由之路,与地理标志的接轨有利于揭示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连续变异的理念是揭示道地药材科学内涵的钥匙。

【关键词】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人文科学;连续变异

abstract:objectivetodiscoverytheattributesofchinesegeoherbsandfindit’sstudystrategy.methodliteratureanalysisandtheorymodelstructure.resultsbothnaturalscienceandliteraehumanioresareattributesofgeoherbs.conclusionsnaturalsciencecombinedwithliteraehumanioresisthenecessarywaytostudygeoberbs.theconceptionofgeographicalindicationswasfavorabletodiscoverytheliteraehumanioresproperties.thetheoryaboutcontinuousvariationwasthekeytofoundthescientificpropertiesofchinesegeoherbs. keywords:chinesegeoherbs;geographicalindications;literaehumaniores;continuousvariation道地药材的理念根植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它是一项古人评价中药材质量的独特标准。谢氏[1]指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为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称之。”近年来,不少学者就道地性的表现形式及科学内涵、道地药材的形成机理、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及鉴别等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并已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结果[2-9]。作为中医药的精髓,药材的道地性既有来源于历史和文化的属性,又涉及到遗传、环境及生产实践等方方面面。笔者从药材道地性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和文化属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其研究对策进行探讨。

1道地药材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道地药材的优良品质,除了中医临床疗效外,还包括药材的外观性状、采收加工和贮藏运输方式,甚至可能也可以包括它的传播方式、市场口碑等能让道地药材增值的任何因素。为此,肖氏[9]根据中药系统演进的三大动力——遗传变异、环境饰变和人文作用(含生产技术、临床选择、文化传播、市场交通、社会政治等),及其对道地药材形成的贡献大小不一致这一事实,将道地药材形成模式分为生境主导型、种质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传媒主导型以及各种多因子关联决定型。可见,道地药材不是个纯粹的自然科学概念,它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还同时具有它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有学者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比做人类的一双眼睛,指出它们是认识世界的两大工具。承认道地药材具有人文科学的成分,就不能完全套用自然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道地药材。只有尊重道地药材这个客观事实,分清道地药材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自然科学问题和人文科学的问题,并采用相应的手段去研究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认清道地药材的科学本质。

因此,必须要承认道地药材是个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不论其化学组成的特征是什么,目前药理药效学能否证明其良好疗效,也不论其遗传上的特异性是否被揭示,环境对道地药材的影响是什么,它作为一个被广泛称誉的地理产品,其经济价值、市场信誉及产品的号召力都已使它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优质”产品,既道地药材的身份无须怀疑。一个道地药材的产生可能起源于特点产地、特定加工、特定遗传背景、特定文化背景、特定传播方式等诸多原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因的共同作用,甚至不排除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它成为道地药材的原因可能会被最终揭示,也可能会永远遗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它作为道地药材的属性却实实在在地留了下来,这个特定的属性就是它产于某个特定的地方,并被广泛承认具有优良的品质,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为此,道地药材的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科学研究规律,不论是使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手段,都应尊重学科本身的要求和规范,最主要的就是不能用自然科学的结果去揭示和怀疑道地药材的人文科学内涵。总之,只有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完美结合,才能更科学更客观地揭示道地药材的本质。

2与地理标志的接轨有利于揭示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indications)和原产地命名制度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法国一开始主要利用该制度对其国内生产的香槟酒和其他一些酒类进行保护。wto成立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明确将地理标志纳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地理标志成了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项知识产权。我国自1999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以来,已对50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2005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新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正式施行。

trips第22条第1款将地理标志明确定义为“地理标志系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领域内,或来源于该领域中的某一地区或地方,而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标志来源相关联的标志”。简单地说,地理标志具有如下特点:①在汉语地理标志通常的结构是“地理名称+商品名称”,如绍兴黄酒、镇江香醋、(河南)道口烧鸡、(辽宁)盘锦大米等;②结构中的地理名称具有真实性,能够说明所标示商品或服务的真实原产地;③地理标志所表示的商品或服务具有独特的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④地理标志与其所标示商品、服务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是地理标志的最本质特征。一个普通的地理产品名称之所以能够发展为地理标志,关键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与该原产地内的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这里的自然因素是指该地域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水质、物种等;这里的人为因素通常是指独特的传统生产工艺、配方、秘诀等。如新疆葡萄、西湖龙井茶等,都是当地独有的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自然生态环境,加上千百年来独具特色的采制工艺,形成其独特的品质特征。

分析地理标志的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的关系。从形式上看,不少道地药材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芍、秦艽、辽五味、关防风、怀地黄、密银花、亳、宣木瓜、杭白芷、浙玄参、江枳壳、苏薄荷、茅苍术、建泽泻、广陈皮、泰和乌鸡、阿胶、代赭石等[1],这一点与地理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地理标志协议强调产品原产于某一地域,且其主要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与该地理原产地密切相关,这一点与道地药材完全一致。中药道地药材从选种、育苗、栽培、收获到加工成品,无不是当地人民数百年来辛勤的充满智慧的劳动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因此,其药材优良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天、药、人合一的作品”,即道地药材是自然的恩赐与特定地域人民聪慧大脑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道地药材的内涵里包括地理标志所要求的所有本质特征,即道地药材是一类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其具有的巨大的经济价值,体现为促成该商品具有某种独特的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的人的智力成果。与一般产品相比,地理标志产品是具有高质量、高知名度、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地理标志与其标示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功能。可见,将道地药材的概念与被世界广泛理解并接受的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概念接轨,不但有利于提醒人们重视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还可以借鉴国际上地理标志产品研究的理论体系及思路方法,来研究和阐述道地药材的科学内涵。同时,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通过地理标志产品命名及其控制手段,确定道地药材生产条件和生产标准,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特色,不仅有利于保护中药道地药材的文化精髓,促进道地药材研究和发展,也是道地药材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已有不少中药申请了地理标志,长白山人参、长白山的“中国林蛙”油、云南的“文山三七”等,为中药道地药材地理标志的推行积累了经验。

3连续变异的理念是揭示道地药材科学属性的钥匙

越来越多有关种内变异的研究表明,种内变异对中药材表型性状、遗传变异及质量变异有巨大影响[10-16]。如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是道地性的物质基础,但不同产地同种中药材中的同一个化学成分或有或无,或多或少,甚至存在数量级的差别,如甘草、龙胆、乌头、黄芪、大黄、麻黄等[6,17],有时种内化学成分变异会远远超过种间的变异,如苍术、关苍术[13-16]。对此,黄氏等[2]指出,道地药材包含的遗传变异越多,产生外部形态、组织结构及化学组成差异的基础越厚,其居群间的分化越深,这种分化又会随着居群地理分布范围的加大,表现为“地理宗”的分化,当“地理宗”间出现进一步趋异时就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而道地药材在生物学上就是指某一物种的特定居群,是由一定的土壤、光热及阴湿等生境所决定的,有着比较稳定的边界,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方居群”(loca1popu1ation),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生活着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同种个体群,即道地药材的生物内涵是同种异地。

而作为一个种下的特定居群,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居群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性和模糊性。肖氏等[7]指出,中药的优劣是源于种内居群的连续变异,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间既连续又间断,是量变、渐变。道地药材本身的模糊性与质量评价工作的明晰性、品质变异的复杂多样性与品质评价等级的阶层正是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产生困惑的根本原因。黄氏[18]进一步分析了道地药材的分子机理和遗传本质,指出“道地性”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如性状特征、次生代谢产物等的连续性是多基因控制的结果,即“道地性”是多基因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并指出道地药材性状变异、化学成分变异所呈现出连续变异的特点,是其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地理环境的连续变异的结果。

针对多基因的表达容易受环境影响,以及环境连续变异的特点,道地药材研究中应高度重视尺度效应(包括遗传学尺度、生态学的尺度及由此引起的药材质量变异的尺度)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同时,只有借鉴数量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频率、均数、方差等统计学指标,同时,配合适当的多变量分析手段或模糊综合评判手段,对道地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居群水平上研究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充分认识道地药材居群内和居群间(组内和和组间)的连续变异,并最终揭示道地药材的品质特征和生物学本质。郭氏等[19]针对苍术种内的连续变异,利用单株取样大量的方法,结合均数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揭示了苍术道地药材挥发油组分的特征,即总挥发油含量显著低,其归一化百分含量大于1%的组分数目显著高,苍术酮加苍术素的含量极其显著高,而茅术醇加β-桉叶醇的含量极其显著低,苍术道地性在挥发油组分中的表现主要为苍术酮、茅术醇、β-桉叶醇及苍术素呈现出的一种特定配比关系。作者同时采用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方法,证实茅山苍术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已经发生遗传分化。类似研究,为道地药材的居群生物学研究探索了方法。

总之,道地药材的优质性具有连续性、相对性和模糊性,它只是个量的概念,表现为适度的含量,特定的配比等,而非质的差别。连续变异作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必然结果,在某个特定的域值表现为药材的“道地性”,因此,连续变异的研究必将成为揭示道地药材生物学本质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谢宗万.论道地药材[j].中医杂志,1990,40(10):43.

[2]黄璐琦,张瑞贤.“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9):563-566.

[3]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23.

[4]王强,徐国钧.道地药材图典[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1-32.

[5]肖小河,陈士林.论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j].四川中草药研究,1991,5(2-3):15.

[6]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论丛[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74.

[7]肖小河.中药材品质变异的生态生物学探讨[j].中草药,1989,20(8):42.

[8]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9-92.

[9]肖小河,夏文娟,陈善墉.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6):323-328.

[10]葛颂,洪德元.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ⅰ.表型的可塑性[j].植物分类学报,1994,32(6):489.

[11]葛颂,洪德元.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ⅲ.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分类价值[j].植物分类学报,1995,33(5):433.

[12]葛颂,洪德元.濒危物种裂叶沙参及其近缘广布种泡沙参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遗传学报,1999,26(4):410.

[13]osamitakeda,eijimiki,makotomorita,etal.variationofessentialoilcomponentsofatractylodeslanceagrowinginmt.maoshanareainjiangsuprovince,china[j].naturalmedicines,1994,48(1):11.

[14]osamitakeda,eijimiki,susumuterabayaslli,etal.variationofessentialoilcomponentsofatractylodeslanceagrowinginchina[j].naturalmedicines,1995,49(1):18.

[15]osamitakeda,eijimiki,susumuterabayaslli,etal.variationofessentialoilcomponentsofatractylodeschinensisgrowinginchina[j].naturalmedicines,1995,49(1):543.

[16]osamitakeda,eijimiki,susumuterabayaslli,etal.variationofessentialoilcomponentsof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growinginshanxiandhenanprovinces,china[j].naturalmedicines,1996,50(4):289.

[17]胡世林.现代道地论概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7):7.

药理学特征篇5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课程特点;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1(b)-145-02

themethodsoflearningauthenticationofChinesemedicine

DaiLipingYanGJingfanwanGLiliZHenGYan

Collegeofpharmacy,He′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nanprovince,Zhengzhou450003,China

[abstract]authenticationofChinesemedicineisnotonlythebackboneprofessionalcoursetotCmprofessional,butalsoaverypracticalapplicationofdiscipline.Howevertheknowledgestructureissimilarandtherearealotofcomplexknowledgepoints.thekeytoimprovetheteachingeffectivenessofauthenticationofChinesemedicineistousethepre-academicknowledgepointsreasonablelyandestablishasuitablemethodtolearnauthenticationofChinesemedicine.thestudydiscussestheestablishmentoflearningmethodaboutauthenticationofChinesemedicine,byanalysingthecharacteristicsandcorrelationoffouridentificationmethodsofauthenticationofChinesemedicine.

[Keywords]authenticationofChinesemedicine;Coursefeatures;Learningmethods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它不仅是一门“保持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更是中药专业一门骨干专业课程,也是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是中药鉴定学常用的四大鉴别方法。要从总体上宏观把握,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求同存异、重在存异”。

中药鉴定学分类特点是根据药用部位分类的,这样便于掌握每类中药的性状与显微特征,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是进行中药真伪鉴别的主要手段,也是本门课程很重要的一部分。涉及药材多,知识结构雷同,对于初学者不易识记且容易遗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属分析:

1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重在提炼共性,侧重鉴别点。如皮类药材共性之一:从入药部位上,皮类药材是双子叶植物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共性之二:其形状多为双卷筒、复卷筒或单卷筒,少数药材外形平坦[2];共性之三:外表面粗糙,不去栓皮者可见皮孔;内表面多平滑。将上述三个相同点提炼出来后,概括为一般共性常识。断面特征是皮药材的重要鉴别点,将之提炼出来就相当于掌握了药材鉴别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例如黄柏断面具有层片状结构、肉桂断面近1/2处可见一条金黄色的线,习称“隔沙线”等,学习过程的建立先提炼共性,再侧重提炼鉴别特征的方法,做到将共性内容转化为知识储备中常识性内容,突出分化每味药材的鉴别点。将之提炼出来,重点内容重点掌握,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依据:“分类,提纲,挈领,重在鉴别点”。大纲中涉及到的根及根茎类药材百余味,逐一掌握其四大鉴别特征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但此类药材又有明显的可聚类性,把其共性的知识点做为“纲”,把每味药材的鉴别点作为“领”。“提纲挈领”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以占大纲中大部分内容的根及根茎类中药为例,从显微鉴别的层面进行如下总结:

2.1分类

根及根茎类药材依据植物分类特点可将其划分为蕨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中药鉴定学》教材中也是如此划分的。

2.2提纲

首先按照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组织构造、单子叶植物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组织构造及蕨类植物一般组织构造进行分类,其次分别提炼其“纲”。在学习过程中将“单子叶植物根药材的一般显微构造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广阔的基本组织、内皮层明显、辐射型维管束、小型的髓,单子叶植物根茎类药材的一般显微构造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广阔的基本组织、维管束散列、无髓、基本组织中多含草酸钙针晶束,双子叶植物根茎的一般构造由外向内依次为木栓层、相对狭窄的皮层、形成层向外分生韧皮部、向内分生木质部、小型的髓,双子叶植物的根则无髓,其基本组织中通常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作为常规的“纲”,同样要完成“纲”性知识常规性转化,将其熟记于心,并在大脑中构建常规知识点文字与显微图像的对应关系,突出实践性强的课程特点的同时,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服务于生产实际,服务于社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3挈领

所谓的“领”是指一般构造以外的知识点,即“鉴别点”。例如黄连的组织鉴别可概括为以下四点:①具备双子叶植物的根茎的一般构造。②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类三角形。③皮层外部具有根迹微管束及叶迹微管束。④味连皮层、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髓部偶见石细胞分布。雅连则在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可见大量石细胞分布。云连组织中无石细胞[2]。后三点即为黄连显微组织的“领”,是重中之重的内容。

其次双子叶植物的根茎除具备一般构造外,部分药材尚存在异常构造,如大黄根茎的髓部具有外木式的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其射线呈星芒状射出即(星点)、商陆的组织构造中具有多轮同心环状排列的维管束(罗盘纹)[3]、怀牛膝组织构造中具有异常维管束2~4轮(筋脉点),还有一些科属的药材因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而在其断面组织构造中可见分泌组织,例如伞形科、菊科、芸香科药材多含挥发油因而组织构造中可见油管、油室或油细胞;五加科植物多含有树脂而在其组织构造中可见树脂道;桔梗科植物多含乳汁故组织构造中可见乳汁管。这些均是要重点总结的“领”,即每味药材的“鉴别点”。建立提纲挈领的学习习惯,重中之重的内容,重点掌握。

3小结

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知识点相互渗透与联系,共同应用于中药真伪与优劣的评价。四者相互独立,又彼此统一,在中药真伪与优劣的评价过程中是互为佐证的。

性状特征与显微组织特征是有机统一体,即宏观性状与微观性状的统一性的问题。换句话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组织特征就有什么样的性状特征,微观构造决定宏观性状”。例如何首乌显微组织特征中除具备双子植物根的一般构造外,在其皮层部位具有4~11个异常维管束。故何首乌性状特征具备“云锦花纹”;显微特征中大黄根茎的髓部具有外木式的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其射线呈星芒状射出。故大黄根茎性状特征中有“星点”,也就是说正因为其髓部具有异常构造才导致其性状上的“星点”;同时大黄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呈黄色。与之相应的大黄显微组织构造中,在其基本组织中可见大量的大型草酸钙结晶盐,其韧皮部外侧则含有大型黏液腔。同时大黄中主要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故能使唾液染成黄色。所以对于一个药材其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及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印证的。在学习的过程切忌把它们分离成独立的知识块,死记硬背。反之建立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理化鉴别紧扣药材及其混伪品中主要物质基础的性质,构筑好和前置学科的关系,首先要把前置学科中生物碱类、蒽醌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皂苷类成分及挥发油类化合物的一般理好性质提炼出来为中药鉴定学服务;其次明确其在药材中的分布特点与含量;最后了解其常见混伪品所含化学成分的性质与特点。例如季胺型生物碱类、对二苯乙烯苷类、香豆素类化合物因结构中均含共轭双键,因而在365nm或254nm下均显现较强的荧光,故主要含有上述化合物的药材均可以用荧光反应鉴别之。例如秦皮中含大量的香豆素类化合物。故秦皮药材日光灯下就可见碧蓝色荧光[4];大黄正品有三种即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而伪品即所谓的“土大黄”近30种,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的性质可知正品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伪品大黄中蒽醌类衍生物的含量比正品还高,但除此之外,尚含有对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对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因结构中含有较长的共轭双键,在365nm或254nm下可显现较明显的亮蓝紫色荧光,而正品则显黄棕色荧光。故在理化鉴别项下,就可设计荧光鉴别法,快速鉴别正品大黄和伪品大黄。中药鉴定学和前置学科联系紧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纲中要求掌握的药材近300种。每味药材知识结构设置基本相似。真伪鉴别项下大量的知识点需要识记,优劣的评价中有大量现代的方法和技术,同时不能脱离中医药的临床特点,即建立“功效相关”的质量评价方法[5]。

综上所述,在牢固、灵活掌握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等前置学科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建立适合中药鉴定学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2]蔡少青.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

[3]陈虎彪,赵中振.药材鉴定图典[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4.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54.

药理学特征篇6

【关键词】中药鉴定中药标本类取象价值教学应用

对中医药院校中制药、中药、中医以及营销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中药鉴定能力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达到这一要求,为了更加充分的利用珍贵的教学资源,在中药标本馆中结合各类中药标本讲授部分中药鉴定课程,理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将其具体方法作如下探讨。

1要求学生对结合标本的学习要有足够正确的认识

中药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时须结合大量标本才能切实提高其鉴定水平,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中医药人才。而中药标本馆正是具有大量标本的地方。我院中药标本馆始建于1959年,现有面积500m2,设有浸制标本展室;药用动物、矿物标本展室;腊叶、生药标本展室,共有各类标本1500余种,其中不乏稀有与珍贵标本。虽然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幻灯片、图片以及某些实验室的部分标本,使学生对中药材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真实性及品种、类型、规格、数量等方面与标本馆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至于贵重、稀有类标本的状况,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提高中药鉴定水平。

2中药标本馆应有良好的陈列方式

现在我们以腊叶、生药标本为例,对其陈列方法作如下探讨。我们将腊叶标本与生药标本置于同一个展室,腊叶标本放在展架上,展架的下半部分是一个柜子,柜子的台面可以用来放置与展架上相同品种的生药材标本和中药饮片,台面下的柜子里可以放置备用药材。这样在讲解时可以互相参照,使学生既能看到原植物的特征,又能看到生药材及中药饮片的特征,更况且有相当一部分药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中药名称,其功效主治亦不尽相同。这样将原植物与其药用部分放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比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可以听、还可以摸、可以闻、有些药材甚至还可以按照规定进行少量的品尝。我们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题,谈感受。这种集近距离教学、实物教学、联想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易于理解,记忆深刻。

3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3.1精要讲解,分组教学由于中药品种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往往耗时、费力、效果差。另外,由于标本馆的场地不同于教室,需要将学生适当分组,排列整齐,使秩序井然。讲授时也要不同于教室授课,应该密切结合标本,牢牢地把握标本的典型特征,精炼、准确、生动地进行概括描述,方可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2参照标本,比类取象根据中药标本的具体特征,教学时恰当地采取比类取象的方法,往往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所谓中药鉴别的比类取象,就是把中药最富有鉴别意义的特征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联系和比较,找出相似的某一点或某一部分,以简洁形象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比喻。这种归纳形容中药特征的方法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可见到这一方法的运用,如雄黄为“黄金石”[1],乌头为“乌喙”[1]等。

3.2.1用动物的全体或某一部分来形容比喻药材的形态如对于药材的外形,常用“……头”“……尾”“……形”“……状”表示。一般将根或根茎上端称为“头”,如人参的“芦头”、西党参的“狮子盘头”[2]、防风的“蚯蚓头”[2]等。将根及根茎下端称“尾”,如白薇的“马尾”,水独活似“牛尾”等。将药材的整体外部形态称为“形”,如补骨脂“肾形”、鸦胆子“卵形”。“状”指整体状态,如川芎“拳头状”、味连“鸡爪状”等。

3.2.2用熟悉的物体形状比喻药材外形常用的有“圆锥”“圆柱”“纺锤”“球”等形容药材的外形。如黄芩“圆锥形”、党参“圆柱形”、香附“纺锤形”、天南星“扁球形”等。另有一些用生活中其它事物或形象来描述药材外形的,如黄连的根茎形如“过桥”[3]、巴戟的根部状如“连珠”[3]。松贝母形如“怀中抱月”[3]、炉贝母具有“虎皮斑”“马牙嘴”[3]等。

转贴于

3.2.3以药材表面的“纹”“皱”“沟”“槽”“疤”“点”“眼”为药材鉴别的要点“皱”“纹”“沟”“槽”是由于药材干燥皱缩出现的各种凹陷或突起。天麻的“竹节环纹”、黄芪的“纵皱”远志的“横皱”何首乌的“纵沟”、拳参的“凹槽”,这些都是存在于药材表面不同凹陷程度的特征。“疤”多指较大的痕迹,包括叶柄痕、支根痕、皮孔等。“点”多指较小的痕迹,如饮片面上的维管束、须根痕、根上的生长点。“眼”则是药材表面呈现出来的凹陷或细孔。如天麻的“肚脐眼”、银柴胡的“砂眼”。

3.2.4以药材的不同颜色为鉴别要点在以不同颜色为鉴别要点时,常常使用复合颜色及大家熟悉的物质进行描述,如、银白色、金黄色、桔红色、炭黑色等。如把血竭比作“猪肝色”,天南星为“粉白色”,珍珠母为“色如彩晕”,北苍术断面有“黄棕色油点”[3],这些都属于颜色的特征。另有一些药材具有光泽,如生石膏白色有晶体样光泽,朱砂具“镜面”光泽,紫灵芝显生漆样光泽等。

3.2.5对药材断面的鉴别

药材的横切面:主要观察其皮部与木部的状态,维管束的排列和射线的分布所形成的图案以及有无油点等特征。如、甘草的“菊花心”,防己的木质“车轮纹”,大黄的“星点”,苍术的“朱砂点”,大黄、何首乌的“云锦花纹”,黄芪的“金井玉栏”,商陆的“罗盘纹”,肉豆蔻的“槟榔纹”等特征。

药材的折断面:药材的折断面同样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折断时要看其有无尘粉、响声、折断难易程度等。断面要看其颗粒性、纤维性、粉性、油性、角质状况、平坦或粗糙以及有无胶丝等。如甘草折断时有尘粉;杜仲折断时有胶丝;苦楝皮折断面分层;厚朴折断面有亮星等。

3.2.6气味的鉴别

气味由药材的内部成分所决定,故能反映出药材的固有特性。如山豆根具有豆腥气;薄荷有清凉气;大黄、牛黄有清香气;八角、肉桂有芳香气;阿魏有蒜臭气;白鲜皮有羊膻气;紫河车有腥气;琥珀有松香气;黄精有焦糖气;鸡矢藤有鸡屎样臭气等。

3.2.7滋味的鉴别

以口体验药材的味感,具体的应用方法有舔、嚼、品尝或吞咽等。用舔的方法可体会药材表面的舌感,如龙骨有吸湿性、舔之黏舌;石斛、黄柏舔之滑腻。用嚼的方法可体会其黏牙、砂砾感和唾液的颜色,如茯苓粘牙,大黄有砂砾感,黄柏可使唾液染黄等。品尝或吞咽则可体会其滋味或刺激性,如细辛“味辛辣、麻舌”[4]麝香“香气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4]。有些药材滋味复杂,我们可以根据感觉的先后不同加以形容,如蟾酥“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4],天然牛黄味“微苦后甘”“芳香清凉”[5]等。

4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学生对中药材鉴别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反复渐进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细心,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同时要求学生学习时要有重点,有准备,最好是带着问题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意见。这样,师生之间互动起来,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安徽中医学院.增图神农本草经通俗讲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185,282.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838.

[3]李家实.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9.

[4]张钦德.中药鉴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410.

药理学特征篇7

一、总体思绪

充分应用本区域中医药卫生资源、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系统和服务收集,结合实践,落实完成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形式的规划,完成中医药收集二次掩盖即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之中,知足群众分歧条理的中医药需求,推进全区中医药治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二、创立目的

经过创立,力争2012岁尾,构成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为基本,分工合理、便利快捷、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中医药特征融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方案生育技能指导之中,为社区居民供应“安全、可及、价廉、便利”的中医药特征医疗服务,切实缓解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成全区居民可以享有社区传统医疗服务的工作目的,然后构成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药并举的社区卫生服务新形式。

三、创立准则

(一)坚持公益性准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应不以营利为目标具有中医药特征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坚持以人来源则。增强、拓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保证群众享有中医服务的公道性和可及性。

(三)坚持合理结构准则。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坚持原有结构的基本上,统筹安排、合理规划,设立富有中医特征、便利群众诊疗的中医康复科。

四、首要任务

(一)坚持较为完善的中医药特征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系统。严厉依照国家中医药治理局以及省、市相关部分制订的政策和规范,具体打造符合我区实践的中医药特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坚持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设置规划,构成功能健全、特征光鲜、群众承认度较高的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收集,构建中医药“15分钟健康圈”的内在,为社区居民供应“简、便、验、廉”的零间隔优质服务。

(二)逐渐构成具有武昌区特征品牌的中医药服务。针对我区老年人多、贫穷人群多的特点,充分应用湖北省中病院对口帮扶的优势,延聘高年资的中医科主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知足居民群众的中医诊疗需求。以运用中医药适合技能为打破口,围绕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方案生育技能指导“六位一体”服务功能,重点推行针灸、按摩、拔罐、刮痧、薰洗、敷贴等中医药适合技能,普遍使用于社区经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

(三)加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应用省、市级中病院技能资源,打造全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基地,为构成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夯实基本。经过有方案地增强对社区中医药人员中医药常识的培训,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加速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技能主干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育,不断提高中医医疗保健的技能质量及服务程度。

(四)坚持规范化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监管体制。严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等服务要素的准入准则,制订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准则、相关职责、服务规程,探究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监督评价规范。

五、施行步调

(一)预备阶段:(2012年3月---4月)

成立区创立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指导小组,组建创立工作专班,制订创立工作方案及有关文件,召开发动部署大会,做好各类材料预备工作。

(二)施行阶段:(2012年4月---5月)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力打造中医药服务硬件设备,营建优越的中医药服务气氛。区创立办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进行督导。

(三)功能建设阶段:(2012年5月---6月)

增强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实践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合本社区状况进行中医药“六位一体”功能建设,还针对本单位特有的中医药优势进行提炼深化,全力打造出符合武昌区实践的中医药特征社区卫生服务。

(四)增强阶段:(2012年6月---7月)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成响应的中医药特征,并在区创立办统一部署下着手开端进行大规划的中医药进社区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

(五)迎检阶段:(2012年7月---8月)

区创立办进行具体督导,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厉自查复审,迎接检查验收。

六、保证机制

(一)坚持工作协调机制。按期召创始建工作指导小组大会,研讨创立有关事宜,实时协调停决社区中医药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保证创立工作有序进行。

(二)坚持督导考评机制。区创立办详细负责对创立工作任务进行分化,明确工作目的,落实工作责任,并随时进行督导检查。

药理学特征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医药分析鉴定中医药辅助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迅速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和其它学科一样也十分普遍,尤其是在西医药领域,各种应用应运而生,而中医药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起步却比较晚。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方法、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应用的速度和质量稳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药分析鉴定识别

由于中药材品种数量日益增多,因此一些珍贵的中药材出现大量赝品,虽然传统的中医药检验方法经历长期实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个人主观经验、地方局限性、中成药组方和工艺的复杂性以及方法的准确性和广泛性等原因,鉴定分析结果容易造成失误。而计算机具有下面几大功能:强大的数据检索功能;图像被完全格式转化后,可用特定的图像分析程序进行分析测定;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衍化为聚类分析和模式识别技术。正是利用了计算机的这些功能与常规的中医药分析鉴定方法相结合,才形成了独特的计算机中医药分析鉴定技术。

1.中药材质量及真伪鉴定。应用计算机图文管理功能,将生药原植物图、生药标本图、药用部位图(多幅),通过彩色扫描或者数码照相摄像采集信息,形成GiF或piG图像文件,经过图像标准化、压缩、编码、分类建立图文数据库。同时选用生物标本对生药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等特征建立特征代码库,其特征代码库可以包括近红外图谱、提取物的紫外光谱、毛细管气相色谱裂解图谱、挥发油成分的闪蒸气相色谱图谱等。鉴别时只需输入其外形的特征代码,通过计算机检索其图象,利用辅助特征代码数据检索来确定某种药材,提高鉴别速度和精确度。

2.中药制剂成分分析。药物分析是计算机应用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特别是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引入,给药物分析注入了更强劲的活力,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计算分光光度法,如双波长分光光度法、三波长分光光度法、导数光谱法、正交函数法、导数光谱等值点法等,在中药制剂的分析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方法均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可不经分离用紫外光谱法直接测定混合物的组分,通过数学方法消除干扰因素。但由于中药本身因原料来源等的差异,一些干扰组分的不确定性,有时会造成试验重复性不理想等问题。为此一些学者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也衍生了不少新的方法,如遗忘因子分光光度法、双波长回归分光光度法、导数光谱系数倍率法、互补三刺激值法等。特别引起关注的是一种全新的模拟人脑功能的信息处理方法一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它主要借鉴了人脑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过程,以数学网络拓扑结构为理论基础,以巨量并行性、高度的容错能力、信息加工和存储的一体化、自组织自学习功能为特征,其处理复杂信息量的速度和能力是传统的处理方法无可比拟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中药制剂分析中已初步得到了应用,随着方法的不断完善,其应用将会更广泛。

二、中医药辅助设计

中医药研究各个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最为多见,是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了解复方相关组分的信息,采用计算机模拟筛选方法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再利用实验加以验证,方便实验进程的实施,快捷地达到实验目的。

近年来,应用各种理论计算方法和分子模拟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已经成为国际上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其中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将大大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高通量药物筛选是集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操作、高灵敏度检测、数据处理和自动采集和处理于一体,以药物作用靶点为主要对象的细胞和分子水平为筛选模型,通过样品于靶点结合表现,判断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从而实现药物大规模、快速、微量的筛选。高通量筛选促进中药研究主要体现在:①对中药中各种成分进行大规模生物活性筛选和开展全面广泛研究,真正做到对中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②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阐明中药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提高研究水平和层次。

药理学特征篇9

关键词:抗感冒药;成分;药理特征;用药

感冒是由多种病毒的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病毒种类增多、环境变化等导致感冒的发病率随着季节的变化逐年增多[1],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流涕等,给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甚至转化为其他严重疾病[2],但是随着患者重视程度低,临床治疗通常简单开药,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甚至引发严重不良反应[3]。因此临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感冒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冒药对于快速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探讨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性及临床用药分析,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6月在我院临床开具抗感冒药处方患者450例,其中男性患者207例,女性患者243例,年龄为4~79岁,平均年龄为(31.93±1.01)岁,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等,均符合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的诊断特点。

1.2方法将收集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开具处方信息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同时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处方中用药情况等展开回顾性分析,统计处方中涉及抗感冒药物的成分和药理作用,对不合理、不对症以及药物成分重复的处方进行筛选和记录。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处方分析结果450例处方中不合理处方56例,不合理处方率为12.44%;重复开具处方49例,重复处方率为10.89%;开具处方不对症8例,处方使用不对症率为1.78%。其中处方不对症率最低,均显著低于不合理处方率及重复处方率,两者比较差异显著,且p

2.2抗感冒药成分分布情况分析统计450例抗感冒药处方中主要有解热镇痛、抗病毒、镇咳祛痰、抗组胺的作用,其中抗感冒药中含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成分382例,所占比例为84.89%,药物可以缓解发热和头痛等症状;处方中应用最多的酚麻美敏片247例,所占比例为54.89%;抗感冒药处方中右美沙芬应用278例,应用率为61.78%;抗组胺作用在抗感冒药处方中应用303例,所占比例为67.33%,成分以马来酸氯苯那敏为主;抗感冒药处方中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兴奋中枢的作用,应用16例,比例为3.56%。

2.3不良反应情况45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48例,不良反应率为10.67%。其中胃部不适者21例、所占比例为43.75%,恶心呕吐者10例、所占比例为20.83%,血压升高者9例、所占比例为18.75%,心跳加快者5例、所占比例为10.42%,过敏者3例、所占比例为6.25%,其中胃部不适患者显著高于其他不良反应,且p

3讨论

目前抗感冒药物的种类和名称繁多,药物成分有较大的相似,但是也存在诸多不同,临床在治疗时应全面了解药效的侧重点,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合理选择用药,对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效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4]。本研究通过统计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结果表明主要有镇痛清热解毒成分,主要针对感冒引起的发热,同时能有效缓解肌肉酸痛,其中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人体前列腺素的合成酶,进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解热镇痛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的作用主要通过血管扩张,可以在短期内缓解头痛,但是该类药物易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胃肠道溃疡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5]。抗充血性成分,感冒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呼吸不畅,抗充血性感冒成分能有效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进而间接发挥拟交感神经作用,并且选择性地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消除鼻咽部勃膜充血、肿胀、减轻鼻塞症状[6]。止咳祛痰的成分,该成分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延髓的咳嗽中枢进而达到镇咳的作用。抗病毒成分,主要针对临床病毒性感冒,抑制病毒复制。抗组胺成分,能达到抗过敏的疗效,其中扑尔敏可以对抗组胺引发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微血管扩张[7]。

临床用药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婴幼儿不适合使用含有中枢兴奋成分的药物,对于由高血压等老年疾病患者不易服用缩血管药物,阿司匹林解热镇痛疗效显著,但是药物引发胃部不适,甚至导致胃出血,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应禁止服用,含有镇咳成分的抗感冒药不适用于咳痰患者,祛痰成分抗感冒药物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诱发呕吐等症状,因此忌空腹服用,抗组胺类药物催眠效果显著,因此高空作业者、司机等职业不宜服用,酒后不可服用。

综上所述,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复杂,临床应用时应对患者病情和药物有全面了解,针对患者特点合理选择药物,在提高治疗效率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永青,周迎春,马丽.关于抗感冒药合理应用的研究与探讨[J].医学信息,2010,5(6):1525-1526.

[2]徐高翔.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与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5):162-163.

[3]郭效东.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分析[J].当代医学,2012(16):150-151.

[4]罗明兰.抗感冒药物的应用与不良反应浅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0):523-524.

[5]左营.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07-208.

药理学特征篇10

关键词:影响血糖药物;药动学;药效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改变,运动量的减少等因素致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将成为21世纪主要的慢性疾病。影响血糖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较广的药品。目前国内有关药品信息咨询系统已有多个[1,2],但基本沿用药物手册的编写体例,只是把纸质版的药物手册电子化,方便查询,没有进一步发挥计算机的特点,进行信息特征的归类总结。影响血糖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相关信息是临床医生与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结合临床医师与护士在临床用药与观察药物疗效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经过收集和整理,经过咨询计算机专业编程人员自行开发了《影响血糖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查询系统》。该系统可检索查询到常用影响血糖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相关信息资料,旨在为临床药理,医疗与护理提供比较全面、及时、详实的信息资料。

1操作平台

本系统软件为单机版,适用于windowXp/window2000/win98/win95,采用微软access数据库;程序编写采用VisualBasic6。

2结构与功能

本系统是以临床常用影响血糖药物信息检索查询管理为中心,对临床常用的影响血糖药物资料的收集、整理、查询和维护。影响血糖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信息特征有文字式与数值式两大类,依据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查询方法,把不同药物之间的对比信息集中显示,有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功能。

文字式信息依据关键词分为包含和不包含两大类,关键词可以自由选定。

数值式信息如持续时间多表现为一个数值区间(如3~6h),而较少的表现为一个单一数值(时间点),将该信息的最小值(下文中以min表示)在不同药物之间横向比较,会提供给临床药师,医生与护士有用的信息,持续时间的最大值(下文中以max表示)情况类似。

3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是系统开发的前提。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防止过分冗余,且便于管理和进行数据维护,我们在程序中设计了一个数据库。它包括影响血糖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相关信息资料。包括药物名称,组成成分,临床应用,药效学,药动学,代谢途径,极量,受体,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给药说明,用法与用量,制剂与规格等14个字段的文字信息与起效时间(min),起效时间(max),达峰时间(min),达峰时间(max),持续时间(min),持续时间(max),药物清除半衰期(min),药物清除半衰期(max)等8个字段的数值信息。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及不同给药途径因相关药学信息的区别而单独记录,数据库中共计48条记录。

4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1资料收集本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临床药师,医生和护士,因此收集的范围以《临床用药须知》(中国药典2000年版第二部)为蓝本,以《新编药物学》(15版),《内分泌代谢疾病合理用药》(人卫版)等书籍为参考,并以药品说明书为补充,收集了常用影响血糖药物42种,即提供了资料的信息量,又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4.2资料整理因本系统设计的初衷主要是为临床药师,医生与护士服务,方便临床药师,医生与护士在临床用药治疗和观察过程中能方便快捷的查询有关资料而设计。所以,本系统结构设置的信息,只包括影响血糖药物的部分临床信息资料,这也是本系统的局限性。

5系统功能

5.1查询本系统允许使用者在22个字段中进行相关查询,检索到所需影响血糖药物相关信息资料。

5.1.1影响血糖药物的文字信息查询表现为以关键词为中心的分类式查询,有2种方式,包括按系统默认关键词,自定义关键词查询,查询途径简单、方便、使用频率高。

5.1.2影响血糖药物的数值信息查询表现为以数值大小为中心的比较式查询,有2种方式,包括按升序,降序查询。

5.2维护为了确保数据安全,使用者只有检索查询权限,不可更改相关信息。我们会在以后根据相关药物信息的变化及时修改、增加数据库信息。①修改:是对某一种影响血糖药物的信息进行补充、更新、修改;②增加:是增加数据库表信息记录,对一些新的影响血糖药物及时增加到数据库表中。

6系统特征

6.1界面简洁大方本系统面向使用对象编程、界面简洁大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功能较为完善,同时系统配置较低,适合各级医院使用,只要鼠标一点,信息一目了然。

6.2内容实用性好本系统把影响血糖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文字与数值信息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随时可查询到影响血糖药物相关临床信息资料。见图1。

7讨论

一般的药物手册是以某一药物的纵向信息为主线编写的,本系统是依据不同药物临床信息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横向查询方法,最大限度的把隐含在药物手册中海量信息中的特征与规律集中对比显示出来。影响血糖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数值信息来自该药物的临床常规剂量检测得来,具有可信性,依大小比较有可行性,可为临床药理,医疗与护理提供有价值信息,如某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时治疗作用最大,同时也最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该时间是护士观察药物疗效的关键时间段;影响血糖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关键词为中心的分类式查询可让使用者自由定义感兴趣的关键词,分成包含及不包含该关键词,将相关信息快速集中显示,方便药师,医生与护士在繁杂的工作中快速解决临床问题,节省时间,本系统可以增加药师,医生对药物使用的精确控制能力,特别是某些患者有肾病时,要避免使用从肾脏代谢的药物。希望本系统成为药师,医生与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一个辅助工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