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十篇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十篇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6:03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篇1

【关键词】两型社会;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

一、两型社会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

(1)两型社会的内涵。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循环经济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用户,实施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和绿色消费,在从原料获取、加工制造、物流和逆向物流以及产品使用的整个过程中,以建立绿色供应链为目的的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3)两者的联系。通过对两型社会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绿色供应链管在理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而这正是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差异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其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1)传统供应链管理起始于原材料供应商,终止于用户,它强调的是在正确的时向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将产品送达到顾客的手中,是从“摇篮到坟墓”。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产品和原材料废弃后的回收处置与再循环利用过程扩充到供应链管理中,延伸了供应链的长度,同时由于返回物流的存在,将供应链由传统的链状变为环状,是从“摇篮到再现”。(2)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包含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四个目标,而绿色供应链管理除了具有上述四个功能外,还多了环境,即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它不仅关注产品的环保性能和价格,而且关注从原材料获得到产品最终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与成本。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论证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因素,使得产品对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最小。在绿色设计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绿色材料选择和绿色制造工艺。

2.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又称为清洁生产,是指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实行清洁生产的关键是确定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企业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一是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二是加强厂内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清洁生产的推行。

3.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求企业在选择和使用包装材料时考虑环境因素,同时,在包装物的标识图案和文字上也要体现绿色化特征,注明包装物的材料、用法和回收处理方法,让终端消费能参与进包装物的使用和回收程序中来。

4.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即供应链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论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5.绿色回收。绿色回收是是生态消费的最后环节。绿色回收是一种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行为。它包括:企业要及时回收发现有技术缺陷的产品,并负责免费矫正;企业要对消费者不满意的产品和旧产品负责回收处理;企业要回收自己生产的包装物;整个回收过程不能给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同时,绿色回收还倡导终端消费者参与回收过程,一起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1.改革企业的经营思想。(1)企业领导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要求各成员树立起集体协作、节约环保高效的团队精神。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层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绿色设计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2)制造商应当树立新型“双赢”的理念。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通过新型战略联盟之间的合作,对使用过的包装物进行回收,既节约了生产成本,获得商业效益;又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获得环保利益。

2.组织战略。企业必须从组织结构上重新设计,以便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以业务流程为中心,进行业务流程重构,重组管理部门,建立基于BpR的企业组织结构是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大趋势。建立供应链管理部门,使之能够真正协调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绿色供应链内的节点成员,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必须确立环境管理目标,树立集体协作、信息共享、友好配合的团队精神。

3.建立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绩效测量与评价体系。只有确切知道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效果,管理者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的特点是:更为集成化,反映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程度;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性,加强绩效管理的前馈性;除了对企业内外部运作的基本评价之外,还关注外部供应链的测控;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并重,并且注重指标之间的平衡;产品符合绿色环保指标等等。目前可以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方法有aBC成本核算法、平衡计分法等。

4.沟通与合作。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的是系统内组织间的合作与沟通,决定了所有成员的沟通合作的重要性。例如: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企业部门之间、班组之间。也需要系统内与系统外的合作与沟通。例如供应商、制造商之间在环保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处理总体技术及专题技术的研究、合作伙伴的选择和沟通、非绿色环保部门对企业的作用等等。而这种沟通与合作随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呈现出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选择好沟通合作的伙伴既是供应链管理的精髓所在,又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组建绿色联盟的一个重要方面。

5.全员参与,激励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只有这样市场导向战略才能发挥作用,促使企业为了应对市场需求不断绿色化。一方面,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绿色消费还可以通过健康、无污染的消费行为和过程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因此,必须在提倡绿色消费过程中转变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最终促进绿色产品的消费,从而促进企业的绿色化。

目前,我国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没有这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识,对绿色生产没有一种主动性和责任感。因此,在国内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但是在产业生态化发展趋势和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时代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残酷和经验教训将会加速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进程,对提高我国产品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型社会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和推广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积极合作,共同努力,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40~42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篇2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企业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紧密和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高等速度在世界各国之间传播。自从我国加入了wto,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在我国,我国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进行竞争,利用有限的资源,还要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能仅仅依靠单打独斗,这样是难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换言之,企业不仅要依靠内部的纵向管理,还要加强横向管理,与同行企业进行友好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成为利益同盟,实现共同发展。基于这种背景,供应链一体化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供应链一体化对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企业物流管理也是如此。本文重点研究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供应链一体化和物流管理概述

不管哪个国家,要想使经济建设获得稳定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物流。所谓物流,就是为了满足产品最终端的要求而实施的从产地向消费地移动的所有活动,旨在转移商品,将其顺利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使企业获得利润,使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现代物流的范畴更加广泛,不仅仅指商品流通,还包括人才、信息、资金等相关要素在内,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网络。另外,企业从购买原材料开始,一直到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物流活动始终贯穿始终。由此可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物流。目前,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些年来,由于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跨国公司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开放,面对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使得我们迈入了供应链一体化的时代。一个企业从生产产品开始,一直到销售环节,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其中的各个环节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供应链。其中,物流对产品供应链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三、供应链一体化对物流管理形成的影响

供应链一体化将企业所有活动联结在一起,其对物流管理也形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升物流管理效率。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必须第一时间响应市场需求,保持敏锐的感受力,这样才能使企业物流活动降低运行成本,防范资源浪费和闲置。实现供应链一体化之后,企业通过上下游的各种信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制定精细、灵活的物流管理标准,进而加快物流管理速度,使产品在最短时间内送至消费者手中。

2.使物流管理体系更加顺畅。供应链一体化着眼于最终的需求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实施各种物流活动。企业建立的产品供应保障系统,与上下游市场企业供应链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物流活动必须兼顾到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制造、采购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建起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品供求关系越来越强烈,上下游企业必须通过资源和要素交换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然后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供应链一体化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更加顺畅,上下游企业密切交流市场需求信息,使物流活动更叫高效地开展。

3督促企业提升物流服务质量。要想促使供应链一体化更加顺畅的开展,企业必须重塑服务理念,在各个环节都提升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比如在采购原材料环节,企业,企业要与材料供应商打好关系,选择优质供应商,才能降低采购成本,避免资金浪费。同时,供应链一体化的实施还要求企业在物流管理各个环节提升技术含量,这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供应链一体化就是高科技的产物,物流管理是供应链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必然要增加技术含量,方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四、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加强物流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背景下,物流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要处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相关要素,其管理特点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渠道关系变得更加战略化,有关联的企业处于同一个战盟中,再加上科学技术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更加明显,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商不断崛起,企业物流活动必须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方能提升管理水平。具体而言,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加强物流管理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整合物流体系。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一体化最大的价值就是高速度和高效率,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将产品送到最终客户端手中。物流管理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对当前的物流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搞清楚当前物流管理活动的所有节点和细节,并对各个节点和细节自身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和权衡。物流管理质量与这些节点的速度、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哪个节点出现了纰漏,很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活动,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节点越多越好,或者说节点越少越好,节点的数量与其自身作用与价值的发挥程度息息相关,只有让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匹配值实现最大化,才能使整个供应链顺利运转。企业对物流管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删减一些没有必要的节点,对一些多余环节进行简化,还要重塑业务流程,从而使整个物流体系变得更加透明和清晰,使物流管理节奏更加有规律,进而提升物流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企业还要对物流管理中的关键性节点进行确定,对其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保障整个物流体系能高效运转,而且层次分明。

2.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背景下,虽然每个企业的物流信息都非常重要,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对物流管理活动影响最大,价值最大的信息依旧是终端信息。企业必须了解终端消费者的信息,这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的质量。就终端消费者的信息而言,虽然获得他们的信息在当前技术背景下已经不是非常困难,但是对整个物流体系而言,终端消费者的信息是各方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想提升物流管理质量,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而要加强信息共享与交互,就要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社交工具及时交换信息,提高信息交流质量,使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能及时知晓彼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另外,我们都知道现代物流信息绝不仅仅只是物流商品信息,还包括企业物流能力、服务水平、物流信誉等项目。比如以市场上最普通的商品物流为例,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某种商品后,都需要物流公司将该产品送到自己手中,这个运输过程一般要经历一天以上的时间。如果消费者要想知道自己商品的在途情况,就要通过快递单号查询物流信息,这个信息对消费者而言十分关键,要提升消费者对这种物流信息的满意度,就必须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利用GpS、GiS、GpS、蓝牙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等先进的物流追踪技术,使消费者及时了解自己产品的运输情况,进而提升对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满意度。

3.培养供应链人才。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活动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从事物流管理活动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提升物流管理活动质量,企业要加大供应链人才培养,为这项活动注入新的活力。首先,企业要加强人才需求规划。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感受到“长期人才规划”已经不太适应当前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鉴于此,企业要制定更加便捷的短期规划人才需求方案,要结合对风险的系统评估来明确即时需求策略,使企业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拔出能在短期内上岗的人才。其次,企业要加强人才盘点,根据各岗位所承担的职责,明确各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并将各岗位的任职条件向全体员工公开,以便每一个员工能够及时了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自己今后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岗位。再通过各种渠道公开招聘信息,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招聘网站等,让所有愿意参加应聘的人员报名登记,然后对所有报名应聘的人员,从任职资格要求的学历、专业(技术)等级、工作经历、年龄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审查,以确定符合应聘条件的人员。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技术,还要掌握供应链知识,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处理各项物流活动。

五、结语

供应链一体化是时代的产物,旨在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传统企业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通常离客户比较远,无法及时把握客户的需求,而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能使客户管理内涵得到拓展,所有物流活动在一条供应链中展开,使客户的需求能得到及时响应,使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物流服务。总之,在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实施物流管理是大势所趋,使得企业不断探索,以此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彦婷.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崔鹏飞.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10).

[3]王娜.现代物流之领军价值——浅析现代物流的发展脉络和前景[J].中国包装工业,2012(7).

[4]李蓬实.曹牧.傅亮.浅析国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J].物流技术,2012(3).

[5]刘继鹏.董国庆.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

[6]庄九如.物流战略管理的运作[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5).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篇3

[关键词]收益共享;产品的绿色度;契约;绿色供应链协调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14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除对生活水平的追求外,也意识到生活环境的重要性。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绿色供应链模式产生了。[1]为使得其所管辖的企业重视绿色供应链问题,世界各国以及许多地区都出台保护环境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如何有效提高供应链绩效,为社会提供环保节能的绿色产品,成为供应链结点企业,包括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以及供应链下游的分销商和零售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2]由此,本文对绿色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共享契约进行设计,使其能够协调供应链,达到整体及各方利润最大化,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的。

自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被提出至今,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展开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研究对于绿色供应链的各种研究成果,通过总结可以了解到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对绿色供应链有效驱动因素以及供应链管理中的管理障碍因素的研究[3]、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的成本问题研究[4]、绿色供应链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其与制造商之间的博弈模型[5]以及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6]等方面,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相关文献均是对绿色供应链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文献不多。用契约来协调供应链在供应链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用契约协调绿色供应链,使供应链达到协调,总体及各方利润均达到最大化方面的研究较少。另外,如何表示绿色产品,用产品的绿色度来描述绿色产品,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产品的绿色度会直接影响市场需求。目前的研究中没有考虑产品绿色度对需求的影响,已经不能真实地体现现代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心理了,大家更希望买到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产品。本文综合考虑产品价格、零售商利润加成和产品绿色度等因素,建立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模型,进而设计收益共享契约协调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供应链系统。希望利用本文能够为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活动提供决策参考。

2绿色供应链基本模型建立及符号

本文考虑的绿色供应链模型中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两个结点企业。市场中包含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一种是普通产品;另一种是绿色产品。市场的需求受市场总规模、产品的绿色度和产品价格三个因素共同影响。消费者消费时,会结合考虑价格和绿色度两个因素。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物美价廉”的产品,即绿色度高、价格低的产品,必然占用最大的市场份额。本出如下假设。

5结论

我国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间成员合作问题,是本文考虑的焦点。综合考虑绿色产品绿色度、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建立两个节点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模型。同时利用收益共享契约协调绿色供应链,楣α唇诘闫笠档穆躺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在供应链集中控制模型中产品绿色度要高于其分散状态。在管理实践中,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协调绿色供应链,达到双方及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并实现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绿色度更高的绿色产品。本文所研究的绿色供应链模型是以双方信息完全为基础的,下一步可以考虑绿色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的情况。这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明绿色供应链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与协调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3]朱庆华,窦一杰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6):86-95

[4]GhoshD,ShahJaComparativeanalysisofGreeningpoliciesacrossSupplyChainStructur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2,135(2)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篇4

(一)物流和供应链Cooper[5]给出了物流管理的定义,即“物流管理是为迎合顾客需求而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107而进行的规划、及实施与控制过程”。该定义旨在加强物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囊括了管理控制、人力资源、市场、财务、生产、it等。基于此,当描述一个相互依存、紧密合作、以实现客户满意的共同目标的网络时,人们用“供应链管理”替代了“物流管理”[6]。据此定义,供应链管理整合了从初始供应商到最终用户流程中能够使价值增加的各层面关键环节[7]。由此,“供应链管理”(SCm)可以定义为“核心企业与其他乃至全部链上企业的内外部业务合作,以提高每个企业长期绩效的系统性和战略性协作模式”[6]。知识供应链(KnowledgeSupplyChain,KSC)由美国的“下一代制造项目”(nextGenerationmanu-facturingproject,nGmp)提出,是指通过需求与供应关系将知识的供应、创新、传播、使用等过程的相邻知识结点联系起来的,把概念转换为知识化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一个功能网链。Hall,andriani[8]从供应的角度提出知识链的概念,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管理供应链隐性知识的方法。知识链的管理过程其实就是核心能力的识别、培育和转换的过程。

(二)供应链整合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供应链是一种知识链条,企业在知识链上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供应链整合就是通过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关系从而获得供应链知识管理水平和整体绩效的提高。供应链关系是供应链成员之间为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支持,并同意在一定时期内分享信息、共担风险,以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双方绩效的一种意愿关系[9]。尽管已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了一维的供应链关系(供应链的线性关系),检验了制造商与其顾客或供应商的合作关系问题,但供应链整合仍然属于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10]。有学者研究了供应链成员间的二元关系[11],也有学者将供应链作为一个单一系统来研究,而没有研究将分散的子系统进行单独优化。对于供应链整合的定义,很多学者将重点放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物料流,或重点着眼于信息流、资源流和现金流的整合。尽管这些研究覆盖了供应链整合过程中广受关注的诸多关键要素,但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供应链整合的战略本质。“整合”的内涵是要将原本独立的一系列或相似的单元、特别是生产过程进行统一控制。相应地,“供应链整合”可以被定义为核心企业与其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战略合作以及组织内外部流程的协同管理的过程。其目标是基于有效的决策从而获得产品和服务、信息、资金等,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给顾客提供最大化的价值。此定义包含如下重要内容:第一,突出了战略协作的重要性。战略协作是一种能够持续获得共赢战略目标的伙伴关系,能够增进互信、延长合同期限、完善冲突的有效解决机制以及信息、回报和风险的共享共担。战略协作不仅能够产生运营效益还能产生战略收益。第二,强调组织内和跨组织流程管理。供应链整合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了物料、运输和管理等各种重点业务。第三,强调了供应链整合的本质———面向顾客,其根本目的是为顾客提供最大化价值。

(三)供应链整合的维度理解供应链整合的维度对于理解供应链企业个体运作、及其如何联合发挥作用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学者将供应链整合作为一个单维结构来研究,也有将之分解为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还有些人采取了包含多维的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分析供应链整合。尽管上述研究都展现了供应链整合的某一重要方面,但这些方面之间仍存在大量重叠,这使得梳理上述分析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可以将供应链整合的维度分解成三个层面:客户,供应商和内部整合。客户和供应商整合通常被称为外部整合。即,生产商与其外部伙伴共同将组织间的战略、业务和流程构架成为一个协作的、同步的流程。客户整合涉及与关键客户协作所产生的核心竞争力。同样,供应商整合也涉及与关键供应商协作所产生的核心竞争力。相应地,内部整合着眼于制造商内部的活动。即,制造商将自身的组织战略、业务和流程整合成为一个协同过程以满足顾客的要求并能够与其供应商有效地合作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4]。企业可以相机地采取一个或多个层次的整合作为其整合战略。内外部整合在供应链整合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内部整合是要使得制造商内部的诸多部门和业务模块作为整合整体的一个部分来发挥作用,外部整合是基于认识到核心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建立密切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为前提的。两个方面均旨在实现供应链成员以协调一致的方式行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的价值。

(四)供应链绩效大量的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供应链的绩效,以及供应链整合与绩效的关系。但是,对于供应链绩效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指标。学界与业界在相关文献中曾选用如下指标中的一个或多个作为绩效的度量指标:客户满意度、订单交付周期、市场反应速度、企业利润增长率、成本水平、存货管理效率、产品质量控制水平销售增长率、市场份额增长率、新产品研发速度。大多数关于供应链整合的研究认为供应链整合的水平对绩效有正面影响,并认为内外部的业务整合是改善绩效所必需的。Braganza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织的部分功能模块整合将会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的绩效水平。Lau,Yam认为上下游企业的整合水平越高就越容易获得更多的利润。Droge,etal.通过实证表明,内部整合直接影响企业收益水平,客户和供应商的外部整合直接影响市场份额,间接影响收益。然而,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例如Stank,Keller,Daugherty认为并没有证据表明供应商整合与企业绩效间存在显著关系,甚至Swink,narasimhanandwang[30]和Koufteros,Vonder-embseandJayaram[18]研究发现供应商整合与企业绩效间竟然存在负向关系。可能的原因是相关供应链整合的实施者或许并没有认识到对于供应链外部的客户、供应商整合而言,其各自的内部整合是先决条件。此外,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供应链绩效与其整合等级间存在对应关系,并指出从一个等级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等级,往往是源自相关企业实施了最佳做法,改善了企业战略和业务流程。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本研究认为供应链整合是现代经济环境下影响企业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相关文献回顾发现,目前学界并没有成熟方法研究供应链整合对绩效的影响。因此,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及企业实践情况,本文构建了如下研究路径:根据研究框架,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供应链管理实践与供应链整合度存在显著关系H2: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竞争能力存在显著关系H3:供应链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关系H4:供应链整合度与竞争能力存在显著关系H5:供应链整合度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关系H6:竞争能力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关系

(二)指标设计及变量根据路径设计以及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三级指标体系,如下表1: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资料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获取,调查对象以山西本土企业为主,涉及机械制造、制药、软件服务、金融等行业上下游供应链成员企业。由于这些行业产品替代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为提升竞争力,相关企业无不希望组建稳定的供应链联盟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问卷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法(Seven-pointLik-ertScale)进行测量。从1-7计分,表示从“很低程度”到“很高程度”7个等级变化选择,请被调研者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四)问卷收集为提高调查数据的可信度,调查问卷在经过小范围预调研和参考部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最终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389份,回收率77.8%,其中有效问卷342份。就受访者年龄来看,30岁以上的占了92.5%,工龄超过5年的占88.6%;就受访者任职部门来看,以相关管理和财务部门为主,共占83.5%。同时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基本以大专以上学历为主。因此,受访者无论就工作经历、职务或学历而言,均能够较为准确的回答问卷中所列问题。有效问卷中,山西本土企业比例88%,基本均匀分布在各个地市;75.3%的企业为制造业企业;83.6%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平均员工人数382.2人,以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为主,占到总企业数的85.3%;80%的企业年营业额处于2000-3000万水平。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主要运用SpSS和LiSReL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之前,首先要分析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和数据的有效性,即问卷指标信度和效度检验,这是研究结果成立的前提条件。

(一)信度分析首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信度和分析。运行SpSS做可靠性检验,对每一分类下的观测指标分别做可靠性检验,得到4个研究变量的Cronbach’sα值如下表2:再对总体所有指标运用SpSS进行可靠性检验,得到全部指标总体的α值,α=0.951。所有α值均大于0.8,证明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二)效度分析调查问卷在经过小范围预调研和参考部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最终的调查问卷,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对全体指标做因子分析,首先运用SpSS做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得到相应的Kmo值为0.761,Bartlett球形检验f值为0.703,表明变量间存在共同因素,因此采集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运行SpSS主成分分析得到了9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4.389%,表明设计的观测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结构方程模型运用软件LiSReL对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首先用pReLiS对数据进行基本处理,然后用LiSReL做验证性因素分析,剔除掉因子载荷小于0.5的观测指标Smp11、Smp25、Doi22、Doi23、Doi24、CC37、poC12、poC33。将剩余30个观测变量做结构方程分析。计算的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以及潜在变量之间的所有t>1.96,证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t值图略)。根据研究架构和模型估计分析,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如表3、4所示的最终结果。同时,根据LiSReL的计算结果,模型拟合优度值大于0.8,表明模型拟合程度比较好。结果表明,只有假设H2、H4、H5通过显著性假设检验。

四、结论与启示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篇5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管理会计;创新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2016年1月27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而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不断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在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得我国的经济实现良性的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僵尸企业清理掉,要将产能落后的企业清理掉,将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落脚点放在创新上,进而使得供给产品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也使得供给结构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使得大众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的经济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

在掌握了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笔者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进行了如下分析和研究。第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创造财务和价值的增值体系发生了变化,更加强调惬意的供给端,所以企业管理会计的建设思路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催生了很多与传统商业模式有很大区别的新的商业模式,所以,企业要想在此时代下发展生存就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改变既有的商业模式,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和改革。第三,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全新的价值理念,更加强调人文、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管理会计既有的模式需要发展和创新。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理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掌握供给侧改革内涵和精髓的基础上,落实好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工作。以下是针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加强对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发展力度

总的来说,生态型管理会计是适应时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的环境现状不尽人意。在人口逐渐增加,需求逐渐膨胀的背景下,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愈发严重,此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在此背景下诞生了生态型管理会计,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相比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生态型管理会计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在企业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型管理会计模式在强调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活动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最终在找到环境与企业发展平衡点的基础上使得生态型企业和生态型管理会计都得到发展和进步。所以说,就当今我国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国际背景来看,加强对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发展力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上着手来提升管理会计的价值

现阶段企业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动力逐渐转换的时刻。此时要想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从整个价值链上着手来提升企业管理会计的价值,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这一重要组成部实现价值最大化。在实际发展与创新的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就像城市智能生态家居一样,能够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提升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为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顾客的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在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使得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力度

当今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加强创新与发展的力度。而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效率和质量。所以,管理会计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其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这就需要企业能够从以下几个基本点着手,一是在产品端,要以开发环保、节能、健康的产品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在渠道模式端,要加强对客户体验和服务生态的重视程度,并能够将其落到实处;三是在供应链端,要将客户关系和产业链生态作为重点关心和关注的内容。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将财务、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我国的管理会计实现价值最大化,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企业。

四、结语

总的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有助于企业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从目前我国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经济环境来看,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下,管理会计将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改革发展。而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对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相关建议仅是探索性分析,愿意抛砖引玉,笔者也将在今后的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一己之力。

作者:李思锦戚丽影李婷婷单位:大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静.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的作用及发展[J].江苏商论,2016(29):151-152.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篇6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和情报内容也发生变化。首先,根据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国家时政方针,总结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然后,引入创新链理论,构建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最后,以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为例,对提出的服务策略进行应用,验证可行性和有效性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可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创新发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链;产业竞争情报;情报需求;情报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6.003

[中图分类号]G25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016―08

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我国产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将处于创新驱动为主的阶段,产业竞争力及国家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大小。产业竞争情报需求与服务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和情报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传统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将不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企业及产业竞争情报的需求。在创新驱动产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应以创新为切入点,以更全面、准确地满足特定区域某一产业的情报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决策支撑。基于此,本文根据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及国家时政方针,总结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特征,分析新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的特点,然后将创新链理论引入产业竞争情报服务中,探索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以期为产业竞争情报机构提供新的服务视角和思路。

1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i新特征

波特认为国家经济繁荣与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国家经济表现可以体现该国产业及产业集群的竞争特点。波特将国家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其中,要素驱动阶段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所有产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竞争力;投资驱动阶段,政府和企业对投资的需求和重视程度大,投资活动较为活跃,国家、产业和企业倾向利用投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创新驱动阶段,国民收入增多,需求增强,高等国民教育普及,国内竞争激烈。该阶段的企业、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单纯依赖生产要素和投资已经不能保持竞争优势,更多的企业乃至产业开始转向自我创造力的提升,以创新促进发展。创新成为国家、产业乃至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财富驱动发展阶段,整个国家依赖已有的财富驱动发展,创新活动止步不前,经济开始衰退。

十以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方针指出,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增加产业转型的技术供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要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三部委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的通知,文件指出要推进科学、技术、教育、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创新要素资源的联动机制,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和增强产业联动,推进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根据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方针,可以看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生产等方面的创新,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产业发展要由传统生产要素主导转变为创新要素主导;技术和产品的差异化是产业竞争的关键,而产品的差异化体现在产业技术的高低;产业技术多依赖于国内自我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支持,产学研主体问的联动增强,科学、技术、产业之间深度融合;产业发展的链条延伸,产业发展更加依赖产业活动的上游――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2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特点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特点,尤其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的产业也具有与此背景相适应的特点和竞争优势来源。产业竞争情报是一种受社会环境制约,且具有意识性的社会活动。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作用对象等都应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产业特点和竞争优势来源的不同决定了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的不同。

2.1情报需求的新特点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相应地,与以往相比,产业竞争情报需求也会具有新的特点。

1)从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来看,既要服务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也要满足大学、科学院所等科研机构的情报需求。当前,产业竞争情报服务是满足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共性竞争情报需求j的过程,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还是多面向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作为产业转型的技术供给,大学、科研机构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掌握产业竞争态势,为产业提供技术竞争优势。因此,产业竞争情报要满足产业产学研主体的情报需求。

2)从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来看,既要关注产业生产要素情报,又不能忽视产业创新要素的情报。通常,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多以技术、资金、资源、市场等传统的生产要素为主,忽视了创新对产业竞争力产生的重要作用,因此,少有研究将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等创新要素作为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发展要由传统生产要素主导转变为创新要素主导,因此,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应不仅限于传统的生产要素,更应将创新要素纳入到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中,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背景。

3)从产业竞争情报的关注对象来看,既要关注产业或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态势,又要关注大学、科学院所等科研机构。当前,多数产业竞争情报活动关注的对象为具体的产业领域,如风能产业、工程机械产业、太阳能电池产业等。产业竞争情报的关注对象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产业对象本身,较少的产业竞争情报活动关注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机构。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内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支持,产学研主体间的联动增强,更重视和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因而,产业竞争情报要兼顾“产方”――产业和“学研方”――大学、科研机构。

4)从产业发展链条来看,产业竞争情报既要面向产业链,也要涵盖产业技术链。当前,研究人员多从上游的原料供应到中游的产品生产再到下游的市场销售等诸多产业链环节来获取产业竞争情报,尚未考虑上游产业技术链对产业竞争产生的影响。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产业之间联动能力增强,并且成深度融合趋势,产业发展的链条逐渐向上游延伸,产业发展更加依赖产业活动的上游――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因此,产业竞争情报要兼顾产业链和技术链。

2.2创新链理论

国内学者蔡翔对创新链下了一个定义,即创新链是科学知以、技术知识经过技术创新转移转化从而实现商业化、产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系统分析优化创新过程,创新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需求,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功能性链节网络结构模式:该定义所提到的“功能性链节”主要是指具有可以满足有种需求功能的节点链接。

20世纪末,不少学者依据创新职能对创新链的结构进行划分,他们一般将创新链分为3部分。如tinmers将创新链分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部署3部分,turkenburg认为创新链涉及研究、示范和扩散3个阶段。之后.有学者对创新链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Bamfield认为创新链由试探研究、工艺开发、试制、市场、生产及销售5个阶段构成。Sen指出创新链包含创新思想、发明、研究论文、许可、产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Larson和BrhmakulamJ为创新链涵盖三大环节,首先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其次是把应用转移到企业中去,最后是将企业利益及用户对象由地方扩张到整个国家。

基于创新链的创新活动是知识转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依附不同的创新参与主体。创新链的参与主体是多元化的,如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有利于创新的链式流程,共同推动创新链的发展。其中,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并不实际参与创新链活动,主要负责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及指导。

综合上述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产业创新链定义为涵盖将问题设想转化为科学理论、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将实际应用转化为可生产产品、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将商品转化为产业化生产的一系列有产业创新活动目标集合的链式流程。根据产业创新链中不同创新活动的目标,可将产业创新链条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转移转化、商品化和产业化5个环节的创新活动。其中,本研究将基础研究定义为将问题设想转化为科学理论,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已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转移转化是将实际应用成果由实验室转移到企业(市场/产业),转化为可被生产的产品形态;商品化是指转移转化后的科技成果以独立存在的产品形态,通过市场交换,将产品属性转换为商品属性,从而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产业化是指商品化后以商品形态存在的科技成果,其销售和生产达到规模化程度的过程。产业化涉及的创新活动范围要远大于商品化的范围。因此,不同的产业创新活动环节有不同的创新目标,这些创新目标之间是上下衔接的,通过这种衔接,将整个产业创新活动串联起来(图1)。各个环节的产业创新活动有若干功能节点组成,他们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创新活动参与人员,甚至各种创新要素,只要对各环节的创新活动产生相应功能作用的,都应纳入节点的范畴内。

产业创新链是一条由知识供给、技术供给和产品供给等产业创新活动链接起来的功能链接。首先,产业创新链可以兼顾技术创新活动和产业创新活动,实现知识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面向产业创新链的产业情报研究,可以既包括产业分析,又兼顾技术创新分析,兼顾生产要素与创新要素。其次,产业创新链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产业创新链不仅面向整个产业,而且涵盖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面向产业创新链的情报研究,可以满足产学研主体的情报需求。再次,产业创新链贯穿产业创新活动的全过程。一方面,产业创新链具备向产业创新活动上游延伸的能力,即涵盖以知识和技术产出为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另一方面,产业创新链也具备向产业创新活动下游拓展的能力,即涵盖产业活动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环节。综上,面向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研究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的需求特点,可以全面、系统分析产业活动全过程,全面、准确把握产业竞争情报。鉴于此,本文在创新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以期提供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的新视角和思路。

3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

3.1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

根据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情报需求的新特点,本研究将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对象划分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企业是传统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将政府、科研机构(大学)纳入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对象范畴。一方面,政府需要以产业竞争情报为决策依据,高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同时,科研机构(大学)也需要利用产业竞争情报,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学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这3类对象作为政产学研的主体,利用产业竞争情报,可以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促进产业的发展。

3.2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模块

产业创新链是由5个具有不同创新目标的产业创新活动组成的链式流程,各产业活动环节的创新目标不同,决定了不同环节的创新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活动内容,将产业创新链引入产业竞争情报服务中,本研究将产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作为产业竞争情报的分析模块,以全面满足产业竞争情报需求。

基础研究环节的目标是将问题设想转化为科学理论,应用研究环节的目标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基础研究环节和应用研究环节所涉及的活动都与科学技术相关,主要参与对象为科研机构(大学),分析产业在这两个环节的创新活动,可以满足产业技术相关的情报需求。同样,转移转化环节和商品化环节的活动与市场相关,可以满足市场相关的情报需求;产业化环节可满足产业相关的情报需求。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模块具体如表1所示。

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模块可以较好的满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首先,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是产业创新链的主要参与者,利用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可以更为全面的关注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相关情报。其次,产业创新链既涉及传统的生产要素,又涵盖各类创新要素,同时,涵盖技术、市场、产业相关的活动内容。所以,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内容更为全面;最后,情报结果呈现上看,可以将某一模块的情报分析结果单独呈献给用户,满足个性化的情报需求,还可以将整个产业创新链的分析结果呈现给用户,以掌握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分析在情报结果呈现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3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策略

依据创新链理论,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具体(图2)如下:

首先,将产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作为产业竞争情报的分析模块。

其次,根据产业创新链各环节的创新目标及活动内容,确定各模块的情报分析内容。其中,基础研究分析模块可以提供科技文献为主的相关产业技术的情报服务;应用研究分析模块可以提供以专利为主的相关产业技术的情报服务;转移转化分析模块可以提供相关产业技术转移转化的情报服务;商品化模块可以提品的市场潜力、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市场情报服务;产业化分析模块可以提业集群内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和布局等方面的产业情报服务。

再次,本研究利用多来源数据满足不同分析模块的情报服务内容,基础研究分析环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学术资源数据库。应用研究分析环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专利数据库。转移转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分析环节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网站以及经济数据库,再根据不同的分析内容从数据源获取和组织情报服务所需的数据。

然后,将文献计量法、专利计量法、统计分析法、专家意见法等多元信息分析方法应用于各个分析模块,完成不同模块的情报分析。

最后,根据政府、企业或科研机构(大学)的情报需求,可以将某一模块的情报分析结果单独呈献给有不同需求的用户,或将整个产业创新链的分析结果呈现给用户。

4应用案例研究

基因工程疫苗是新型疫苗类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点发展分支之一。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关乎国家的战略安全,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选择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作为案例,受篇幅所限,本研究仅对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进行简单应用,考察基于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的可行性与效果。

本部分研究的分析数据来源于webofScience知识平台中的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和德温特创新专利索引(Dii)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数据库。基础研究环节采用文献计量法,应用研究环节采用专利计量法,这两个环节以从事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科研机构(大学)为对象。其他环节采用统计分析法,以基因工程疫苗企业为对象。最后,利用专家意见法对产业竞争态势判断,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信息分析。

4.1基础研究分析

国内基因工程疫苗领域SCi论文排名前19的机构中(表2),科研院所有5所(因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已发论文的引文量较大,本研究特把2所机构列出作为独立机构分析主体),占26.3%,其论文总量为72篇,占44.4%,篇均引用量为10.36,表明国内基因工程疫苗领域研究的科研院所数量虽然较少,但是其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多、影响大,是基因工程疫苗领域的研究中坚力量。

除5所科研院所外的14所高等院校中,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论文总量为16篇,占9.9%,篇均引用量为12.65,表明这4所农业类院校虽然论文数量很少,但是其研究影响力大,他们在国内基因疫苗领域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剩余的高校绝大多数为国内实力一流的“211”工程院校,表明国内基因疫苗的基础研究仍然依赖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这些高校成为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主要参与力量。

4.2应用研究环节分析

分析拥有10件以上基因工程疫苗相关专利的国内机构(表3)发现,国内共有3l所机构(科学院具体到各个研究所)拥有10件以上基因工程疫苗相关的专利,共有539件专利数。这些机构可分为3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其中,高等院校14所,占45.2%,专利270件,占31所机构专利总量的50%;科研院所12所,占38.7%,专利200件,占37.1%;企业5家,占16.2%,专利69件,占128%。这表明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仍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但是较之基础研究,企业数量和专利数量占一定的比重,企业开始在应用研究中发挥作用。

14所高等院校中,农业类院校有5所,占16.2%,专利80件,占14.8%,其他院校全部为“211”工程院校,说明农业类院校在应用研究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基因疫苗的应用研究仍然依赖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

国内基因工程疫苗领域SCi论文发文量top19机构中(图3),中国科学院、中农业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都处于领先地位,表明这3所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力非常强。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论文量和专利数量差别不大,说明这5所机构在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方面兼顾基础和应用研究,综合研究能力较强。第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专利数量较多,论文数量相对较少,说明这些机构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研究较强,基础研究相对要弱。

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论文数量大于专利数量,说明这6所机构偏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相对基础研究较少。其中,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没有申请基因工程疫苗方面的专利,表明这3家机构对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主要在基础理论层次,涉及或开展基因工程疫苗相关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4.3转移转化分析

国内现有58家符合资质的疫苗生产企业,81种疫苗,其中基因工程疫苗仅有5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0细胞)、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肠溶胶囊),占5%,而对比国内数量较多的基因工程疫苗相关专利,说明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疫苗产品的水平不高。

当前国内有4家疫苗生产企业拥有基因工程疫苗相关专利(表4),但是仅有1家企业生产基因工程疫苗,这也说明疫苗生产企业将其拥有专利转化为基因工程疫苗的水平很低。

4.4商品化分析

国内商品化的基因工程疫苗中,商品化产品数量规模比重最大的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占61.9%(表5),表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已成为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市场使用最广泛的商品。

国内实现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的企业有10家,其中深圳康泰、北京天坛生物、大连汉信、华北制药金坦的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程度高,占90.4%,说明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集程度高,绝大多数的商品化集中在少数几个企业中。葛兰史克和博尔纳生物为国外企业,商品化规模总量比重比重仅占4.3%。这表明本国企业是当前国内基因工程疫苗的商品化的主要力量。

分析2007―2015年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疫苗批签发数量发现(图4),基因工程疫苗占全部疫苗的比重一直在25%以下,表明传统疫苗仍是国内主流的商品化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商品化规模一直不高。

4.5产业化分析

4.5.1生产规模分析

通过对国内基因疫苗生产企业分析发现(图5),国内现有58家符合资质的疫苗生产企业,但是可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的企业只有10家,占17.2%,表明我国疫苗生产主体规模不大,但是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主体规模更小,这可能会制约基因工程疫苗产量,易导致疫苗供不应求的局面,直接影响基因工程疫苗的产业化。

4.5.2销售规模分析

通过对已获得数据分析,全国共有447家疫苗销售企业(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平均每省约有14家企业(图6),其中,共有14个省份的企业数量高于平均水平,占45%,表明我国疫苗行业的销售主体整体数量水平不高,销售主体数量少也表明当前每个销售主体面临的销售市场份额大,无论是传统疫苗还是基因工程疫苗的销售市场潜力巨大。

分析疫苗销售企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企业数量介于10~19之间的省份数量最多,占39%,其次分别是介于1~9、介于20~29以及数量在30以上的省份,分别占26%、20%、9%,无疫苗经营企业的省份有2个(新疆、青海),占6%,表明多数的省份存在10家以上疫苗经营企业,约1/3的省份的疫苗销售企业数量不足10家,疫苗销售企业几乎遍布全国,但是各省份之间的企业数量存在一定差距,有相当数量的省份的疫苗销售市场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开发。

4.6基因工程疫苗产业的当前态势

通过对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的定量分析,首先国内基因疫苗工程疫苗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实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力量,但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转化为商品的数量很少,转移转化水平低;本国企业主导国内基因工程疫苗商品化,但是较之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商品化水平一直不高;国内疫苗产业,乃至基因工程疫苗产业的生产主体规模很小,我国各省(直辖市)以及各地级市的拥有的疫苗销售主体数量水平不高,且分布不均衡,销售市场潜力巨大。同时,领域专家认为当前段受生产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基因工程苗使用量和种类较少,短期内或是常规疫苗的补充。但长期看,基因工程疫苗优势明显,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传统疫苗的替代产品。总体上,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多,整体影响力还不大,应用研究成果有一定数量,但是转移转化为可生产产品数量较少,市场化和产业化不足,发展空g较大。

5结论与讨论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篇7

生产管理是以产品生产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为重点的管理模式。生产管理是一种最古老的经营管理模式。营销管理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重点考虑消费者的需求,把发现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营销管理是市场管理、销售计划管理、营销过程管理、客户管理的总和。物流管理是指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管理模式。物流管理包括:用户服务、需求预测、定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就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基于in-ternet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管理目标,以有效满足客户需求为实现手段,即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和价格,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客户。

二、四种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共同点

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四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

(1)它们均是一种管理模式,体现了一种管理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导着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

(2)四种管理模式均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四种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均是通过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利润。

(二)不同点

1.产生背景不同

生产管理是一种最古老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最为典型。生产管理的产生背景是: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于是就通过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表现得最为典型。营销管理理念产生于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纷纷把增加销售额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重点。营销管理的产生背景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品充斥市场,商品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销售产生困难时,也就是第一利润达到一定极限,很难持续发展时,便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表现得较为突出。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管理产生的背景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场所上的不一致,顾客要求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通过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更好地提供服务、扩大销售,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新利润增长源泉。供应链管理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供应链管理的产生背景是:企业面对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纵向发展会增加企业的投资负担,这就迫使企业从事并不擅长的业务活动,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行业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纵向一体化”的弊端,为了节约投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转而把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业务外包出去,自身则采取集中发展主营业务的“横向一体化”的战略。原有企业和为它提供材料或服务的企业就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形式下,对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信息沟通、物流速度、售后服务以及技术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就是适应这一形式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管理起点不同

生产管理以产品生产为管理起点,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均以最终客户需求为管理起点,而这三者在满足最终客户需求的方式上又是有区别的。

3.管理重点不同

生产管理的管理重点是生产规模、生产成本;营销管理的管理重点是销售问题;物流管理的管理重点是降低流通成本;供应链管理的管理重点是供应链上的合作关系、合作成本。

4.创造利润的途径不同

正如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他的著作《物流———降低成本的关键》中所谈,企业的利润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重点的转移而变化。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四种管理模式创造利润的途径有较大差别。生产管理通过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即第一利润源泉;营销管理通过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这就是第二利润;物流管理通过需求预测、定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等处理,以尽可能低的总成本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即第三利润源泉;供应链管理依靠供应链上企业间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建立商业伙伴关系、业务外包、流程的整合与再造,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社会流通系统的资源整合等手段,实现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成为第四利润源泉。

5.反映的管理理念不同

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反映的管理理念是从企业本位主义到社会资本主义的体现。生产管理从企业本身出发,是企业本位主义的典型体现;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理念,是社会资本主义的典型体现;而营销管理、物流管理是介于企业本位与社会资本主义之间的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本身又包含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等管理理念。

6.行为主体不同

生产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生产企业;营销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需求的一般性满足);物流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物流公司、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需求的及时性、准确性满足);供应链管理的行为主体有: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批发商、消费者(需求的及时性、准确性、长期性满足)等。

三、研究启示

(一)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四者之间是相互关联和不断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各种管理理念产生背景的分析,不难发现,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互相关联、不断发展的。单纯的生产管理很难适应经济发展中客户的需求,便产生了营销管理理念;单纯的营销管理理念又很难满足客户个性化、快捷式需求,便产生了物流管理理念;物流外包使供应链由内部供应链转化为外部供应链,由此产生了供应链的优化和改造问题。营销是物流的基础,物流又是供应链形成和连接的关键活动,并促进了供应链的改造和优化。从学科角度分析,供应链管理离不开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离不开营销管理基础,而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又是以企业的生产管理为发展基础的。

(二)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管理的变革过程

生产管理是一种纯粹的内部管理,注重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充分运用,尽可能地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营销管理已经开始从纯粹的企业内部环境研究向外部环境研究转移,开始关注市场上客户的需求,并把客户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的方向;而物流管理在营销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客户需求的深入分析,开始了对社会资源的深入挖掘、开发,开始通过对社会力量(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利用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更体现了通过对社会资本的充分挖掘、整合、利用,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从对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到对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管理的变革过程。

(三)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体现了管理理念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发展过程

生产管理只注重企业的生产,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管理理念;营销管理则开始着眼于市场需求,相对开放;物流管理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则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管理理念。所以说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体现了管理理念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发展。

(四)从生产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反映了管理领域从纯粹竞争到合作发展的过程

生产管理强调企业生产出比竞争者成本更低的商品来提高竞争力;营销管理强调企业生产出比竞争者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渠道建设、有效定价、产品促销等方式)提高销售量、提高销售额,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物流管理强调企业除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外,借助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提高货物配送速度,降低货物配送成本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供应链管理又是在营销管理、物流管理的基础上,依靠供应链上企业间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建立商业伙伴关系、业务外包、流程的整合与再造,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社会流通系统的资源整合来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从纯粹竞争到合作发展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篇8

关键词:关系质量;供应链关系;合作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3-0027-07

theimpactofSupplyChainRelationshiponCooperativeBehavior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frommanufacturingFirmsinChina

SonGYong-tao1,SUQin1,LiZhao1,DanGJi-xiang2

(1.Schoolofmanagement,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2.northwestauditCentreofChinaQualityCertificationCentre,Xi’an710068,China)

abstract:Supplychainrelationshipandcooperativebehaviorsarevitaltobusinessoffirmsinsupplychains.thispaperanalysesthecharactersofsupplychainrelationshipandinvestigatesthedimensionsofsupplychainrelationshipquality,andtheimpactofsupplychainrelationshipqualityoncooperationusingSemwithLiSReL.aquestionnairesurveywasconductedto136manufacturingfirmsinwestChina.thefindingssupportthehypothesisthatsupplychainrelationshipquality,definedasahigher-orderconstructofcommunication,trust,cooperation,adaptation,andatmosphere,hasasignificantpositiveimpactonpersistence,frequency,anddiversity.Keywords:relationshipquality;supplychainrelationship;cooperativebehaviors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加快,企业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很多企业开始利用供应链与外部其他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1],因此便产生了很多企业间合作关系。供应链的出现得到了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采用不同的理论试图对供应链关系的本质进行解释,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制度经济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1~3],另一方面,企业也开始与供应商和顾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很多企业都倾向与选定的主要供应商保持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同时,企业间合作程度和合作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双方的合作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供应链关系的关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早期的很多研究测量了服务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质量、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质量及售货员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质量。这些研究对买卖关系的本质和机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4]。但这些研究大多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为背景,关注的是企业与企业(Business-to-Business,B2B)关系质量的维度,关系质量对满意、忠诚和绩效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开放性、友谊等)对关系质量的影响等。在供应链环境下探讨B2B关系质量对企业合作行为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涉及中国企业供应链环境下B2B关系质量对企业合作行为影响的研究更少。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关系质量的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异[5],对中国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的研究对于中国企业应对快速多变的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回顾了已有的供应链关系质量的相关研究,构建了供应链关系质量的维度,通过对中国陕西、新疆、甘肃三地区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供应链关系质量对企业合作行为的影响。

2理论背景和假设

2.1供应链关系质量

现有的理论在解释供应链关系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1],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供应链关系的本质。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间长期交易关系的形成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变化导致了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并且将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作为影响交易成本的关键因素[6,7]。资源依赖理论将企业间的关系看作是对不确定性及依赖性的一种战略反映[8],企业通过相互间的关系获取外部资源。随着关系营销的发展,关系质量成为研究个体间关系的焦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识别了B2B关系质量的维度(如表1所示)。虽然关系质量这一术语已经大量应用在买方―卖方文献中,而事实上管理实践者和学者们对关系质量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关系质量的定义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9],woo和ennew认为造成研究者对关系质量认识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不同的顾客群体和商业市场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关系[10]。正是由于不同的顾客群体和市场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关系,因此在对不同背景下的关系质量进行研究时,应该突出各种关系的特点。

供应链关系的产生是通过供应链双方的交互实现的,双方的交互过程除了短期交换(产品或服务的交换、信息等的交换)外,还包括长期关系行为,而长期关系行为是供应链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Keller研究发现,供应链成员之间长期、互利的关系能够增强供应链[11];Lages等人在对进口企业和出口企业供应链关系质量进行研究时也把长期关系导向作为关系质量的关键维度之一[5]。imp(industrialmarketingandpurchasingGroup)交互模型作为B2B营销领域的重要模型,识别了关系中交换的四个维度(产品/服务的交换、财务交换、信息交换和社会交换)及两个代表长期关系的术语(合作和适应性)[1],并且提出了关系氛围的概念,认为氛围包括双方力量平衡的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冲突和合作程度,反映了双方力量的平衡及最小化机会主义[9],从企业角度来讲,imp模型的这些要素对供应链企业建立成功的合作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供应链关系的特点,本文将交流、信任、合作、适应性和关系氛围作为供应链关系质量的维度,分别对这些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的合作或交易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这种合作或交易可能是一次性的或长期的;可能局限在某一项目或某一领域,也可能是多项目或多领域的;在某一时期内,企业可能频繁地与供应商交易或合作,也可能没有交易或合作行为。企业的上述合作行为往往与企业对双方关系的感知有关,企业对双方关系的感知不同,所采取的合作行为也不同,供应链合作的效果也就不同。本文分别用关系持久性、关系多样性和关系频率表示这三种合作行为,在分析供应链关系质量维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供应链关系质量对供应链企业合作行为的影响。

2.2模型假设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2.1交流

交流困难是关系双方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5],anderson和narus将交流定义为对企业之间重大的、及时的信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共享[12]。组织间的交流一般包括对共同目标的交流和理解以及对冲突的处理,有效的交流是成功的关系的基础,因为它能够消除争议,纠正大家错误的认识,因此Lages等人认为交流是保证企业间成功交易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且交流对关系质量有正向影响[5]。Luc也提出,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潜在的供应链企业间充分的交流[13]。因此交流是供应链企业建立关系必不可少的因素。

2.2.2信任

在关系营销背景下,信任表示顾客相信售货员是可以信赖的,并且能够为顾客的长期兴趣提供服务[14]。从信任的定义可以看出,信任是一种期望或态度,它是在双方间的交互过程中逐渐产生的。Doney和Cannon认为信任支持交易,并且促进合作双方进一步发生交易[15]。当买方对卖方比较信任时,就会认为卖方提供的产品/服务是可靠的,双方的关系就会得到持续发展。信任和交流可以看作是关系质量的两个相关驱动因素。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流得越及时、越有效率,对企业间关系的发展和维持越有利;同时,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水平越高,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也越容易。

2.2.3合作

大量的研究都把合作看作是B2B关系质量的关键维度[1,2,10,16]。anderson和narus认为合作涉及企业达到共同目标所处的环境[12],Young和wilkinson将合作定义为“与有同样兴趣或利益的一方共同进行的所有活动”[17]。可以看出,双方的合作表现在各个方面,而供应链关系双方的合作表现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对双方冲突和抱怨的及时处理、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信息的共享等方面。在供应链中,由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以及供应链中供应、需求等的不确定性,企业为了获取外部资源、消除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需要与供应链中其他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是一个长期关系行为,而不是短期交易行为。

2.2.4适应性

供应链企业合作的过程也是双方的交互过程,Hallén等人把这些交互过程看作是双方的适应过程,认为双方要想发展长期关系,就需要持续地适应对方的需求[18]。而专用资产投资或交换则是双方相互适应的基础,这种专用资产的投资即关系双方的适应性[19]。Brennan认为适应性预示着一方或双方对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由于这些投资通常是不可转让的,它限制了企业对合作伙伴、顾客等的选择,能够在企业之间建立一种持久的经济约束[20]。资产专属性越高,企业相互依赖的程度也随之提高,越倾向于维持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因此,适应性对供应链中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影响,它把关系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2.5关系氛围

与合作和适应性一样,关系氛围也被看作是关系中的一个关键因素[10]。woo和ennew认为氛围是关系的结果,是关系强度和关系紧密性的度量指标,与环境相同的是关系氛围同样是在企业外部,与环境不同的是它是关系的直接结果和象征[10]。关系氛围存在于双方的交互过程中,在双方建立和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只要有交互就会产生关系氛围。从长期关系导向(合作和适应性)和关系氛围的定义和具体表现可以看出,合作和适应性代表了关系质量的行为指标,而氛围则表示了关系的状态,与现有的基于信任、承诺的关系质量测量维度相比,氛围更加复杂,它超越了信任和承诺,从合作方的角度提供了认识关系质量的更广阔的视角。

Huntley认为,关系质量不仅仅局限在关系的相关过程中,不能只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因素如承诺和信任来衡量,而应包括关系的各个方面,如交易过程中的经济和社会因素[9]。本文认为,交流、信任、合作、适应性和氛围代表了关系的所有方面,交流、信任和合作代表了关系的相关过程,适应性和氛围则代表了关系过程中的经济和社会的因素。关系质量的这些维度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本文把这些维度作为供应链关系质量这一高阶变量的测量指标,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H1供应链关系质量是一个高阶的概念,它由(a)交流、(b)信任、(c)合作、(d)适应性、(e)关系氛围构成。

2.2.6持久性、关系频率和多样性

关系持久性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对以往关系的满意以及对继续发展长期合作关系的预期两个方面。在B2B市场中,与供应商保持持续的关系可以看作是维持竞争地位的源泉,它能够使企业在生产、交付质量、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更加有效[21]。Saad等人也认为长期、稳定的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征[22]。供应链环境下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而形成长期的近关系是一种能够降低不确定性和管理依赖的重要途径[2]。Gummesson认为,买卖双方高的关系质量对顾客感知质量有促进作用,能够加强长期交易关系[23]。从顾客感知角度来看,在供应链中,当企业认为双方关系质量比较好时,就愿意与对方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对企业的生存及建立长期的核心竞争力都是非常关键的。由此我们提出:

H2供应链关系质量与关系持久性直接正向相关。

持久性反应的是企业对以往关系的满意以及对今后长期合作关系的预期,而关系频率反映的则是企业在某一段时期内发生交易或进行合作的次数。本文将关系频率定义为关系双方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合作的次数。从顾客感知角度来看,对买卖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来说,在不存在转换壁垒的情况下,只有当他对目前的关系比较满意时,才有可能继续与对方保持交易。可以看出,关系双方进行经常性合作的前提是双方的关系质量比较好,并且双方都对当前的合作关系感到满意。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H3供应链关系质量与关系频率直接正向相关。

合作关系的多样性是指关系双方合作活动所涉及范围和复杂性[24]。一般而言,伙伴间的合作关系既可能只在某一个固定的领域展开,同时也可能涉及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合作领域。关系双方合作涉及的领域越多,合作范围越广,说明关系双方合作关系越具有多样性。显然,合作关系的多样性客观地反映出了双方关系质量的好坏。当双方刚开始合作时,关系的多样性较差,合作往往局限在某一个领域。随着双方关系质量的提高,关系双方的合作领域就会随之扩展,双方关系就会逐渐显现出多样性特点。一方面高的关系质量能够带来双方关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关系双方合作的多样性又反映了高的关系质量。由此可以认为:

H4供应链关系质量与多样性直接正向相关。

3研究方法

3.1调查设计

本研究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西北评审中心合作,对陕西、甘肃、新疆三省企业进行两轮问卷调研。所选的调研对象都是通过第三方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都具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和管理实践。本研究采用5刻度Likert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我们首先选取陕西省45家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进行预调研,根据结果对问卷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调查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尽量使共同方法偏差最小化。podsakoff等人[25]提出了两种控制共同方法偏差的方法:(1)程序控制;(2)统计控制。本研究主要采取了两种程序控制的方法,首先,我们允许调查对象匿名填写问卷,其次调查中我们告知调查对象没有正确答案或错误答案,确保他们如实填写问卷。

在预调研分析中,采用因子分析中的方差极大旋转法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因子载荷大于0.5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因子,样本整体α系数为0.8316,除了第一个因子外各因子的α系数均大于0.6,如表2所示。其中因子5包含8个指标,前三个指标很明显表示交易双方之间的氛围;后面两个指标表示双方已经合作了很长时间并且愿意继续保持合作;最后三个指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双方交互的次数。根据氛围、持久性和关系频率的定义,可以把这8个指标划分为3个变量(氛围、持久性和关系频率),正式调研的结果也支持该结论。虽然Cm1、Cm2和Cm3都可以归为第1个因子,但Cm2的载荷只有0.335(小于0.5),对这三个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将Cm2删除后因子1的α系数变为0.6396。通过对问卷中该问项(“我们双方经常通过非正式途径交换信息”)的进一步分析以及对调查对象的访谈,发现调查对象对“非正式途径”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偏差,因此将Cm2删除。删除后,问卷中所有问题都能很好地反映各潜变量,问卷整体具有很好的信度。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第二轮调研。在第二轮正式调查中,我们采取现场访谈和传真的方式对陕西、甘肃、新疆三地区制造企业负责采购的高层管理者或质量管理部门主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55份,在扣除数据不完整、存在明显矛盾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36份(问卷有效率为87.74%)。

3.2样本描述

对正式调研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8672,每个潜变量的α系数均大于0.6,显示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

4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LiSReL8.53对假设进行检验,采用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首先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测量模型的拟合参数。测量模型整体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表明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通过路经分析对结构模型进行拟合:卡方(χ2)为137.30,自由度(df)为62,卡方和自由度之比(χ2/df)小于3,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为0.088,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7,非范拟合指数(nnFi)为0.96,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87,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81。从拟合指数可以看出,模型和数据拟合效果可以接受。

表5显示了结构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γ)、标准误和t值。从表5可以看出,所有的路径系数也都是显著的(t>1.96),并且都很高(γ>0.20)。综上所述,本结果支持了本文的所有假设,即供应链关系质量由信任、交流、合作、适应性和关系氛围构成,供应链关系质量和持久性正相关(0.84),供应链关系质量和频率正相关(0.75),供应链关系质量和多样性正相关(0.48)。

5结论与不足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中国西北三地区(陕西、甘肃、新疆)制造企业为背景,对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关系质量的维度(交流、信任、合作、适应性和关系氛围)及关系质量对企业合作行为(持久性、关系频率、多样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供应链环境下关系质量由交流、信任、合作、适应性和关系氛围构成,这一结论不同于Fynes等人[1,2]、woo和ennew[10]提出的基于信任、交流和合作的结构以及学者们提出的基于信任和承诺的结构[3,9,26]。这是由于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的合作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充分的交流和信任,以及适应性和关系氛围对于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供应链关系质量对持久性、关系频率及多样性的显著影响说明,高的关系质量能够强化供应链企业的合作行为,加强企业对合作方的信心,促进双方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范围。

对企业自身来说,要想建立长期供应链合作关系、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必须对当前双方的关系质量予以重视,通过提高资产专属性等方法消除合作关系中的短期行为,避免合作过程中非经济因素和个人偏好行为对合作关系的不良影响。同时应正确认识信任和交流对供应链关系质量的影响,在合作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资源依赖观点认为企业间不应过度依赖,避免由于过度的依赖性而导致无法终止合作关系[27]。因此,管理者在明确适应性对关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过高的适应性所衍生的高的转换成本对双方合作带来的不利影响,要适当控制双方合作中资产的专属性。对供应商来说,应该更早地参与到企业产品/过程设计及质量规划中,通过在早期参与和交流,更好地了解到企业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最大程度上避免在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供应链关系质量,研究结果深化了对供应链关系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为我国企业实施有效的供应链关系管理提供了指导。本文是对供应链关系质量的探索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我们选择的调查对象都是制造型企业,没有对服务型企业进行调查,而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结论的推广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ynesB,VossC,BúrcaSde.theimpactofsupplychainrelationshipqualityonquality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5,96:339-354.

[2]FynesB,BúrcaSde,marshallD.environmentaluncertainty,supplychainrelationshipqualityandperformance[J].Journalofpurchasing&Supplymanagement,2004,10:179-190.

[3]KwoniwG,Suht.trust,commitmentandrelationshipsinsupplychainmanagement:apathanalysis[J].SupplyChainmanage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l,2005,10(1):26-33.

[4]Ulagaw,eggerta.Relationshipvalueandrelationshipquality:broadeningthenomologicalnetworkofbusiness-to-businessrelationships[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2006,40(3/4):311-327.

[5]LagesC,LagesCR,LagesLF.therequalscale:ameasureofrelationshipqualityinexportmarketventure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5,58:1040-1048.

[6]williamsonoe.transaction-costeconomics:thegovernanceofcontractualrelations[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79,22(2):233-261.

[7]williamsonoe.theeconomicsoforganization:thetransactioncostapproach[J].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1,87(3):548-577.

[8]pfefferJ,SalancikGR.theexternalcontroloforganizations:aresourcedependenceperspective[m].newYork:Harper&Row,1978.

[9]HuntleyJK.Conceptualizationandmeasurementofrelationshipquality:linkingrelationshipqualitytoactualsalesandrecommendationintention[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6,35:703-714.

[10]wooKS,ennewCt.Business-to-businessrelationshipquality:animpinteraction-basedconceptualizationandmeasurement[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2004,38(9/10):1252-1271.

[11]KellerSB.internalrelationshipmarketing:akeytoenhancedsupplychainrela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1,32(8):649-668.

[12]andersonJC,narusJa.amodelofdistributorfirmandmanufacturerfirmworkingpartnerships[J].Journalofmarketing,1990,54:42-58.

[13]LucC.Collaborationplanninginasupplychain[J].SupplyChainmanage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l,2006,11(3):249-258.

[14]CrosbyLa,evansKR,CowelsD.Relationshipqualityinservicesselling:anionterpersonalinfluenceperspective[J].Journalofmarketing,1990,54(3):68-81.

[15]Doneypm,CannonJp.anexaminationofthenatureoftrustinbuyer-sellerrelationships[J].Journalofmarketing,1997,61(2):35-51.

[16]wooKS,ennewCt.measuringbusiness-to-businessprofessionalservicequalityanditsconsequence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5,58:1178-1185.

[17]YoungLC,wilkinsonLF.thespacebetween:towardsatypologyofinterfirmrelations[J].JournalofBusiness-to-Businessmarketing,1997,4(2):53-97.

[18]HallénL,JohansonJ,Seyed-mohamedn.interfirmadaptationinbusinessrelationships[J].Journalofmarketing,1991,55(2):29-37.

[19]FynesB,VossC,BúrcaSde.theimpactofsupplychainrelationshipdynamicsonmanufacturing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productionmanagement,2005,25(1):6-19.

[20]BrennanDR,turnbullpw,wilsonDt.Dyadicadaptationinbusiness-to-businessmarkets[J].Journalofmarketing,2003,27(11/12):1636-1665.

[21]waltera,müllerta,HelfertG,etal..Functionsofindustrialsupplierrelationshipsandtheirimpactonrelationshipquality[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3,32:159-169.

[22]Saadm,Jonesm,Jamesp.areviewoftheprogresstowardstheadoptionofsupplychainmanagement(SCm)relationshipsinconstruction[J].europeanJournalofpurchasing&Supplymanagement,2001,8:173-183.

[23]Gummessone.thenewmarketing-developinglong-terminteractiverelationships[J].LongRangeplanning,1987,20(4):10-20.

[24]YoungJa.Strategicalliances:aretheyrelationalbydefinition[R].workingpaper,indianaStateUniversity,2000.

[25]podsakoffpm,mackenzieSB,LeeJY,etal..Commonmethodbiasesinbehavioralresearch:acriticalreviewoftheliteratureandrecommendedremedie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3,88(5):879-903.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篇9

关键词:Vmi策略供应链应用层面必备条件

一、传统库存策略在供应链环境下暴露的弊端

传统库存控制策略虽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是从本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库存成本最低的优化管理,每个企业都独自运行,只负责自己的库存、生产、分销和采购等活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订单或现金形式反馈物流和信息流。图1为传统库存控制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状态,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分销商、零售商、顾客六个节点,共五个层次。

而在如今供应链的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供应链整体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上存在的不确定性,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将库存成本的负担转嫁给供应链中上游或下游的其它企业,增加了供应链体系中的整体库存,给供应链节点企业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负担。在供应链环境下,传统库存管理策略暴露的问题主要包括三大类:供应链运作问题、信息问题、供应链战略规划问题。

因此,如何突破传统库存控制策略的束缚,建立适合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有效的库存控制方法,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Vmi策略的提出

供应链上存在着由各种不确定因素形成的库存,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库存策略也应随不确定性的来源而发生变化。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信息共享,以最小的成本提供最大的客户价值,这就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活动同步进行,对库存管理职能进行必要的整合,以集中管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库存,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在此背景下,一些新型的库存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Vmi)便是其中一种。

Vmi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化产品的可获得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在Vmi策略下,各节点企业共同帮助供应商制定库存计划,要求供应商来参与管理客户的库存,供应商拥有和管理库存控制权,本质上是将多级供应链问题变为单级库存管理问题。

三、Vmi策略的两个典型应用层面

以制造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有两个典型的Vmi应用层面:一个应用于供应链上游层面,即制造商与其供应商之间,被称为前端Vmi,与制造商的采购物流体系有关;另一个应用于供应链下游层面,即制造商(供应商)与分销商之间,被称为后端Vmi,与制造商的销售物流体系有关(如图2所示)。

四、实施Vmi策略的必备条件

1.目标的一致性

Vmi的顺利实施依赖于一个共同的平台,即供应链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有在这个平台上,供应商和下游企业才能很好地实现集成与合作,在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共同设计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 2.利益的共享性

互利性是Vmi实施的动力源泉。Vmi直接使客户因库存消除受益,供应商则可能通过长期调整和重新分配库存而受益。但供应商也可能因承担客户的库存成本而增加自身的管理和处理成本,这时需要实现Vmi必须存在其他的动因,如满足客户零库存的要求、竞争压力等。

3.操作的协同性

实施Vmi,要求双方在合作时采取积极响应得态度,以实现快速反应(QR),减少原材料到销售点的时间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大限度的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努力降低因信息不畅而引起的库存过高的状况。

4.客户库存状态的可视性

供应商为了能随时跟踪调查客户的库存状态,必须建立能够实施处理海量信息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和通畅的信息通道,对业务处理进行实时记录,以使所有参与整个业务流程的人员能够实时查询到货物的每一次位移或加工转换,保证客户状态的透明。

参考文献:

[1]王瑛孙林岩:供应链物流平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黄胜延:基于供应链下游企业间的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6

[3]黄翔: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经济效果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4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篇10

1.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效应: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3.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探析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5.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及过程方法

6.质量管理自评模型的实证研究

7.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改进实证研究 

8.论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

9.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扩展知识路径的研究视角

10.中国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

11.供应链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新思路 

12.品管圈管理在门诊静脉配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3.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14.基于流程化视角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1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 

16.从新的医院评审标准看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理念 

17.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18.本地化项目的分层质量管理

19.猪肉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垂直协作与企业营运绩效的实证分析

20.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研究

2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

22.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

23.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24.德国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

25.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6.浅淡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管理 

27.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审视、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28.基于企业特征变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9.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30.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3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

32.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上的应用 

33.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34.质量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以我国制造类企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35.关系质量对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的调节效应

3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

37.质量生态学研究(2)——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化 

38.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9.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

4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预防医疗纠纷

41.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

42.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43.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44.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5.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6.航天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

47.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 

48.面向过程的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 

49.以医院评审为契机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5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认证的有效性研究综述 

51.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

52.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53.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54.我国制造业背景下质量管理活动的量表开发研究

5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

56.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

57.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58.基于Bim实施的工程质量管理

59.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

60.手术室三级无缝隙质量管理的落实及效果分析

61.线性加权法在质量管理体系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62.关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

63.不同情景下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

64.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

65.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

66.基于SpC的车间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研究

67.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68.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69.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70.供应链协作关系、外部激励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行为分析

71.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现状——基于五省调研

72.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认识和方法 

73.浅议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74.大学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探究 

75.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76.基于pDCa的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流程分析

77.基于质量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研究

78.大数据背景下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79.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读《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80.论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中的数据质量管理

81.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

82.护理质量委员会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83.中国石油a1a2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84.质量管理过程知识创新研究 

85.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8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

87.iSo9000与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的整合应用研究

88.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89.全面质量管理思维下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90.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从院校竞争走向国家整体协调

91.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

92.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93.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94.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

95.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同质量管理系统

96.三级联动专项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97.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98.公共行政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