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课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7:04

基础心理学课件篇1

关键词:软件设计能力;内容优化;实践教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既要求扎实而广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良好的实践动手和自我学习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面向信息领域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需求,坚持“基础、应用、实践”的原则,突出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优化设计。在基础能力方面优化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新增了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在软件设计高级理论方面优化了软件工程课程,新增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课程;在综合实践应用方面新增了Java程序设计、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兼顾了软件设计理论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更加符合以软件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主线要求。2.构建新型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软件设计和开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基础。通过深度剖析计算机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特点,总结以往教学经验,以培养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从程序设计基础到软件开发综合实践的四层课程体系,每层都有相应课程群以及阶段性培养目标。(1)基础理论层。以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奠定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2)基础训练层。以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为核心的课程群,目标是打牢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并初步掌握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3)高级理论层。以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系统掌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设计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为高级应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4)综合应用层。以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Java程序设计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面向应用,全面提高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四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设计开发功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it人才。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实践功底。鉴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立体化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层、综合训练层、实践应用层。(1)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编程应用能力。基础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组成。在课程实验设计中加大了综合设计类实验的比例,减少了基础验证性实验比例。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与课堂讲授同步,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紧跟老师引导完成练习。综合设计类实验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还需要提交实验报告。注重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组成。通过设计小型综合项目,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计的实施分为开题、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验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分组完成,最后答辩评分、评优。我们对课程设计考核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课程设计考核制度与考核方法,将课程设计考核变为答辩方式考核,包括小组答辩和年级优秀课程设计答辩两个过程和层次进行。(2)引导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层是由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毕业设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训和软件开发小组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培养和锻炼软件设计开发能力。

二、小结

围绕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突破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限,实现总体设计、综合布局、交叉穿插、协同配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谢中科,肖增良.程序设计系统化思维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4

基础心理学课件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课程建设

一、前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造成了新的挑战,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也开始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重新的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课程,它有了更深层次的定义。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普及,计算机基础应用成为很多人日常工作中的必需技能。各大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为了全力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当下这一课程的核心应当重在“应用”。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达,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都有个人电脑,而且几乎人人都会网上冲浪、网上聊天等。虽然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但对于办公软件等方面的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学生不会使用word编辑文本。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在工作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因此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施教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职院校对于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考核要求,在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中,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这是高职院校对应我国应试教育所指定的一项指标性的任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不仅仅是作为计算机高等课程的基础知识,也是高职院校其他课程中所必需的基础技能。在学生所学的其他课程中,例如市场营销课程,学生需要利用计算机来制作ppt演示方案;而在统计学当中,学生需要将统计的数据制成表格和图标的形式,这些都涉及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理论知识,学生只有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全面掌握了,才能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有更好地学习和发挥。

最终高职院校的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就业问题,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是做好一份工作最基本的前提,因此,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才能有效地获得更具有竞争力的职业发展。到了实际工作中,除了一些专业针对性强的工作,大部分的工作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其中很关键的一项就是计算机文字图形处理能力。试想,如果连word文档、ppt演示文稿都不会制作,那么工作也难有突破,因此,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核心的意义所在。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施教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中,懂得使用电脑的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在于学习计算机在工作中的应用,这与学生平常的电脑知识是不一样的。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这一领域的能力还是参差不齐。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施教方式占了主导的地位,课程的施教以学生通过考试为主要的出发点,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都非常强的,如果只是枯燥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理论,只是为了通过考试,那么也失去了开设应用课程的意义。

课程的名称中有“应用”两个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去实践,现阶段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施教模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讲授理论知识,并不考虑学生的吸收和乐趣,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个既缺乏实践又枯燥无趣的课堂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

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核心课程设计

(一)核心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在施教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全面改善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本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兴趣,考试与就业兼顾的课程设计理念,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吸收情况,适时改变教学内容,从考试的层面上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轻松的学习顺利的通过考试;从就业的层面上,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二)核心课程主要框架介绍

核心课程的设计摒弃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书本上的章节设计,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将课程知识重新编排。首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大纲作为基准,梳理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将枯燥的章节转化成人性化的学习流程。如今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课程的设计要更加贴近生活。

通常情况下的计算机课程主要分为四个章节:计算机理论基础、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办公自动化硬件。我们将课程的知识点重新归并,按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计算机的过程,在不减少考试大纲知识点的前提下,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编排为笔记本及台式机选购指南、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计算机单机使用、计算机网络使用以及计算机的周边设备。

五、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拓展课程设计

(一)拓展课程设计理念

拓展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强化实践。在前期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部分以及相关的基本操作。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通常都被安排在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第一个学年,所以有不少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很多计算机基础知识都已经遗忘,办公软件等的操作也逐渐生疏。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初衷,各大院校可以在最后一个学期以就业实践为导向,加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拓展课程。

(二)拓展课程主要框架介绍

拓展课程框架的构建主要基于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大纲,并且要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要和专业课程学习。在这一前提下进行拓展课程框架的建设和内容顺序的安排。依据大纲内容,我们将其中涉及的八个考试重点编排成四大块,分块介绍相关知识点。通过对这四个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入门知识,并初步理解办公自动化的软、硬件的初级使用方法。在充分学习完框架范围内的知识点后,学生将会对计算机的选购、维护以及相关硬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在联网及非联网情况下的应用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除了以上介绍的基础知识,课程中还依照学生的工作需求和专业课的学习需要,选定了一些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案例。通过具体知识在这些经典案例中的剖析与演示,充分地突出课程在先后编排上的特色与重点,并真正达到方便学生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华.浅谈高职“核心+拓展”的课程建设[J].课程建设-理论博览,2011,(05).

基础心理学课件篇3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软件工程教育兼属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范畴,软件工程的科学教育属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人类意识与智慧进行科学理解、增强运用软件本质特性(构造性与易演化性)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软件工程的工程教育属性主要是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等科学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方法,提炼和固化知识,通过创建软件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然而,mcKinseyGlobalinstitute2005年10月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我国2005年毕业的6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中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的不到10%,主要原因是中国教育系统偏于理论,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project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这对我国高等院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挑战,也为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1900多所普通高校中虽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但与当前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差距较大。为了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应用技能的工程型实用软件人才,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对此,本文结合CC2005、Se2004、SweBoK、国内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现有的研究成果,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1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策略

计算学科本科教学常用的课程体系设计策略主要划分为:课程启动策略、课程组织策略、特色课程设置策略。课程启动策略主要包括:1)围绕算法设计展开的算法优先策略;2)自底向上展开的硬件优先策略;3)从计算机导论展开的广度优先策略:4)强调编程能力的程序设计优先策略;5)强调系统使用命令优先策略;6)从面向对象展开的对象优先策略。

课程组织策略主要有:1)基于主题的组织模式,它把知识体系中的每个知识域组织成一门或几门课程;2)基于系统的组织模式,它把每类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置成一门或几门课程;3)混合模式,在课程设计时不考虑区分前两种方法,兼而有之。特色课程设置策略主要依据本校办学特色和研究专长来确定。

由于软件工程教育兼属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范畴,其科学属性和工程属性决定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规划,一方面要强调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复合型,另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软硬件知识在解决复杂软件构造和应用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对于课程启动策略而言,传统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课程启动方式并不适合于本专业,但工程优先策略似乎也不适合于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的本科生;同样,在课程组织策略上,基于主题的组织模式更多地具有科学研究属性,而基于系统的组织模式又不利于基础知识强化;此外,特色课程设置时,有时会缺乏全面综合考虑,因人设课会造成特色课程系统性差问题。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策略方面,应根据软件工程学科自身属性,综合考虑以上各种策略特点,全局思考,统一规划,避免课程系统性差、教学内容重复和遗漏并存等现象。

2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模型设计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其课程体系采用“夯实基础教育、提高系统认知、强化软件开发、推进工程实训”为主线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分层次、互动式、工程化”的课程体系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共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知识教育层、系统认知教育层、工程设计开发层和工程实践训练层。各层次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逐层递进的演进关系。该模型简化了计算机科学核心课程数量,突出基于主题的组织模式,沿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路径,力图实现“基础与编程一体化、编程与系统一体化、系统与工程一体化、工程与职业一体化”四位一体的工程型实用软件人才教学目标。

2.1 基础知识教育层

基础知识教育的设计思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编程意识,实现“基础扎实和编程意识强”两个目标。基础知识教育层结构具体划分为:数学基础类课程模块、外语类课程模块、软件基础类课程模块、其他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根据各模块自身特点,全面考虑各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在课程启动策略方面,主要采取基于基础的编程优先策略。在数学基础类课程模块中确定一门衔接较好的基础课作为软件基础类课程模块的启动,软件基础类课程模块率先启用软件设计基础课程,力图达到“基础与编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在课程组织策略方面,采取基于主题的组织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2.2 系统认知教育层

系统认知教育的设计思路: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对软件系统的认识能力,实现“编程能力强和系统级认知”两个目标。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对硬件系统和系统软件的知识要求,系统认知教育层结构划分为:数据库系统类课程模块、网络系统类课程模块、操作系统类课程模块和编译系统类课程模块。在课程启动策略方面,主要采取基于编程的系统优先策略。通过软件基础类课程模块的数据结构等课程和系统认知类课程模块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并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引导学生的系统级认识能力,实现“编程与系统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在课程组织策略方面,采取基于系统的组织模式,简化计算机科学核心课程数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3 工程设计开发层

工程设计开发的设计思路:以工程化方法为手段,依托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锻炼学生对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系统级认识,实现“更完整的系统级认识和软件系统工程化设计开发技术”两个目标。根据软件工程项目开发流程,工程设计开发层结构划分为:软件过程类课程模块、软件设计类课程模块、软件架构类课程模块、软件测试类课程模块、人机交互类课程模块、特色项目类课程模块、可扩充类课程模块。该层综合考虑核心专业课程和特色项目课程设置,基于专业方向设置若干动态可扩充课程,全面考虑课程之间的关联,强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学生在这个层次必修一些工程设计开发系列课程,选修可扩充类课程,达到“系统与工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课程启动策略采取基于系统的工程优先策略。课程组织策略采取项目的组织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2.4 工程实践训练层

工程实践训练总体设计思路:通过实验训练、专业实习、项目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采用校外实习实训、自主实习实训、校内实习实训和外聘软件工程师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场素质,实现工程与职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工程实践训练层结构具体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验与实习类课程模块,另一类是工程实训与毕业论文类课程模块。其中,实验与实习类课程模块的具体设计思路,通过基础实验、系统体验、编程能力训练三个环节,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完善学生的系统级认识,强化学生的开发技能;而工程实训与毕业论文类课程模块的具体设计思路,通过“软件工程项目实训”这个载体,采取“企业+实训+论文+就业”捆绑的运作模式,与多家国内知名it公司合作,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综合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技巧与职业素质结合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好平台。

上述四个教育层是彼此联系和互动发展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充分考虑衔接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交流、沟通、讲演、写作的培养更多体现在第二课堂科技学术活动中。

3 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3.1 课程设置原则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遵循六个基本原则,即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和模块化。1)先进性: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需反映国际上先进的软件技术发展成果和软件企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2)灵活性:课程设置需具有灵活性,应根据软件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3)复合性:课程设置需包括技能、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必要的综合技能和基本素质。4)工程性:课程设置面向软件工程实践,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技术从事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5)创新性:课程设置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以及勇于开拓和善于创新能力。6)模块化:课程应按照模块化准则设计,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交叉。根据软件技术最新发展、当前市场需求及专业培养方向、学生目前具备的领域知识等,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3.2 核心课程模块设置

1)软件基础类课程模块设有:计算机硬件基础、软件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2)操作系统类课程模块设有:操作系统原理、LinUX系统基础、嵌入式系统基础等课程。3)网络系统类课程模块设有: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集成、网络安全检测与防范技术、网络协议与网络软件等课程。4)数据库系统类课程模块设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oRaCLe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等课程。5)编译系统类课程模块设有:编译系统原理、编译技术等课程。6)软件过程类课程模块设有:软件工程、需求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建模技术UmL等课程。7)软件设计类课程模块设有:C++高级程序设计、J2ee与中间件、.net架构技术、设计模式等课程。8)软件架构类课程模块设有:大型软件系统构造、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9)软件测试类课程模块设有:软件测试技术、软件测试与评估等课程。10)人机交互类课程模块设有: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11)特色项目类课程模块设有:软件工程项目案例解析、大型软件工程项目实训等课程。12)可扩充类课程模块设有:手机游戏开发、网络游戏开发、计算机图形学、嵌入式Linux网络及GUi应用开发、嵌入式Linux驱动开发、手持设备软件开发等课程。

4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是基于软件与工程的复合,将软件工程与领域应用相结合,强调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基础的同时,将专业课程重点放在软件新技术和软件工程新技术方面,通过对实践类课程工程化改造,增设软件工程项目实训环节,开设部分技能课程,试图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4.1 建立英语为主日语为辅的外语教学体系

根据it市场的实际需求,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除正常开设四个学期大学英语外,增开两个学期标准目语和一个学期专业英语,坚持外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旨在为学生选择日企或对日外包企业就业提供方便。

4.2 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四年不断线、三个层次相呼应、两大措施为保障”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四年不断线”是指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每个学期至少有一个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全过程”实践;“三个层次相呼应”主要是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考虑的,包括第一层次教学实验,第二层次课程设计及专业实习,第三层次工程项目实训与毕业设计;“两大措施为保障”主要指教学计划保障和考核制度保障。

4.3 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

针对工程化软件人才应具备的个人开发能力、团队开发能力、系统研发能力和设备应用能力,以必修课和选修课形式,开设四类特色化、阶梯状工程实践学分课程,即程序设计类实践课程、软件工程类实践课程、项目管理类实践课程和网络平台类实践课程,构成了系统全面的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4.4 提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验课时量

除个别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外,80%以上的专业课程包含实验或实习环节,实验或实习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以上,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以上机考试和答辩作为最终考试方式。

4.5 开设部分技能课程

在技能课程中,与该领域内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在课件共享、教师培训和资源投入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设计、讲授和评估课程。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提供的专业认证考试,或参加国家相应的专业资格考试,对此,学院将计算机网络、oracle数据库、J2ee与中间件等认证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中,全面体现学生的“多证多能”。

基础心理学课件篇4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1932-02

ReformandpracticeofteachingFundamentalsofComputerSoftwaretechnology

Xiaomin-lei,Xiaomin-lian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Hunaninstitute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Loudi417000,China)

abstract:thecourseoffundamentalsofcomputersoftwaretechnologyisanimportantcoursefornone-computermajors.thispaperanalyzesitsactualitiesandproblems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theBasicsofmyschool,andthensummarizesometeachingmethodsofthiscourse.

Keywords:fundamentalsofcomputersoftwaretechnology;course;task-driven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1]是我校面向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涉及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编程等方面础知识。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基本知识,熟悉软件工程基础概念、数据结果基本概念和结构等,并且具有一定的软件系统设计能力。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原理抽象、实践性强,学生难以掌握,本文中针对该课程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1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校开设的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从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现有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学生方面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以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作为基础,C语言作为软件技术的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太抽象,而C语言本身的概念多而复杂,学生掌握比较困难,大多数学生C语言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感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多,且缺乏内在联系,难以抓住重点,在学习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后,不知如何用C语言程序来实现,没有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精华及编程技巧,觉得学而无用。

1.2老师方面

担任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师感觉这门课程非常难教,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很多,分配给课程的教学学时数却较少(54学时,含实验教学学时),而分配给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更少(8学时),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基本概念等的讲述上,对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则往往只是点到为止。

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

笔者依据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经验,对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改进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阐述自己对该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2.1课程内容分主次且有偏重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为: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编程。由于该课程学时数的限制再加上内容繁多,通常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将学时硬性平均分为若干部分,这样就会引起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最后根本没有掌握软件设计的一般方法。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教学进度分配时进行适当的调节,我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课程内容分主次,有偏重的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具体方法就是以C语言课程内容为主线,穿插一些章节的内容,而不按书本设置独立击破。首先在开课时就对C程序设计中的结构体与链表部分,进行适当的复习,理解和掌握变量、指针、存储单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立足于对问题的抽象理解,对数据组织结构和算法思想的理解,然后适当增加对数据结构部分的时间,因为数据结构部分对软件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最后做小项目时引入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的内容,这样以C语言为主,其他几个方面为次,偏重C语言的内容。

2.2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2]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至关重要。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蕴涵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或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然后探究解决的方法。当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成就感驱使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再试着解决,循环往复,使他们最终完成总任务。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强烈的好奇心和满腔的热情驱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主攻方向,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

我们把准备好的实例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来驱动教学,精心设计各个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各任务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任务,并注意根据学生不同水平采用分阶段的教学方法。课程开始时,用任务驱动法着重讲解程序,结合程序讲解语言点,提高学生进行简单程序设计的能力。课程的中间部分用任务驱动法着重讲解流程图,使学生理解程序流程和事件过程之间的联系,能根据不同任务确定所需的事件过程,根据算法编制程序,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编制程序的能力,同时在程序设计的实践中进一步熟悉语言知识。难度较大的任务做示范讲解,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栈的概念,传统讲解只知道是一种存储单元,具有后进先出的特性(Last-in/First-out),学生学完后并不知道其有何用途,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迷宫问题为例引入栈的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栈的用途,能够解决类似迷宫问题等的深度优先搜索问题。并能够应用栈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2.3建立开放实验,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除了尽量提高实验的课时数外,还必须增加学生业余自由上机时间,所以,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以缓解课内上机学时少的矛盾。教师提出系列任务目标,结合具体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提示实现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参照实验学习指导计划,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通过个人的理论学习、操作训练、任务实施,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如存在疑问,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控制,适当予以启发指导,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去继续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小结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文中针对该课程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实践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基础心理学课件篇5

关键词: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数控技术

1.前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等工科院校制造大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技术等专业,且都将该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通常称“公差”。该课程包括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两方面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机械技术工人和产品质量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011年3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数控技术专业作为骨干建设专业,将全面提高课程教学内涵建设。数控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人才和数控加工人才,因此该专业的核心对象是数控机床,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核心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逐渐认识、熟悉、操作数控机床的情境,因此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核心课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对象——数控机床展开教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任务对象,将数控机床引入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使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技能和专业核心对象对接,进而融入专业岗位。

2.引入专业核心对象,融入专业岗位

2.1课程的服务性

首先针对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性质,它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其前导课程是《机械制图》,提供识读零件图的技能;其后续课程之一是《数控编程与操作》,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是识读机械图纸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测量加工零件的尺寸。另一门后续课程是《数控机床结构与装调工艺实训》,主要是应用测量技术检验数控机床装调的精度。因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服务性质课程,从服务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核心课程对象——数控机床。

2.2重构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要从专业岗位出发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地,专业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共有八个课题,分别为①测量技术基础、②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③形位公差与检测、④表面粗糙度与检测、⑤光滑极限量规设计、⑥圆锥和角度公差与检测、⑦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⑧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对于数控技术专业来说,《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识读带公差的机械图样、能准确测量零、部件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能使用通用测量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简而言之主要是读加工图纸、测量零件尺寸和按装配要求装调数控机床,与岗位关系最紧密的两个课题是“②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和“③形位公差与检测”,因此要适当多分配课时,而“⑥圆锥和角度公差与检测”与专业岗位关联不大,可不设课时,以自学形式完成。

2.3理论教学改革

相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来说,将专业基础课程融入专业岗位,难度要大些,但既然专业整体设计时需要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说明这些基础课是和专业岗位间接相关的,可以把课程内容融入专业岗位。把数控机床零件、部件之间的原理和结构、数控机床装调精度融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七个课题,变空洞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操作对象,思路如下。①测量技术基础课题:将数控机床装配时所用的计量器具和测量数控机床精度的方法作为示例引入。具体为量块、塞尺、千分表等工具的使用;在线测量、接触测量、镭射检验等方法的应用。②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课题:以数控车床主要部件间的配合性质为例讲解这一解课,如尾座和底座硬轨间为平面接触的间隙配合,如图1所示;主轴和两个轴承零件(22)斜角滚珠轴承、(24)深槽滚珠轴承皆为过盈配合,如图2所示,需通过热胀轴承加力装配;线轨和滑块是小间隙配合,如图3所示,学生可以亲手装调操作领悟配合性质。③形位公差与检测课题:数控机床的装调精度主要取决于形位公差,形位公差比尺寸公差更显重要,因此把数控铣床装调精度引入该课题,讲解14种形位公差。如数控铣床工作台和立柱之间垂直度公差t为0.015mm/300m,如图4所示,立柱(Z轴方向)相对于工作台前后(Y轴方向)及左右(X轴方向)垂直方向的最大偏移量为0.015mm/300m,形成一个横截面为t×t的立方体公差带形状,便于学生理解垂直度形位公差。又如工作台的X方向和Y方向的直线度公差为0.04mm/m,以此讲解直线度形位公差。再如引入线轨的直线度、两个滑块间的平行度、主轴的圆跳动和全跳动来讲解其他形位公差,对照数控机床讲解理论容易理解、真实、有效。④表面粗糙度与检测课题:对照数控铣床工作台讲解该课题,如图5所示。工作台的表面非常光滑,表面粗糙度Ra数值为0.2μm;⑤光滑极限量规设计课题:将友嘉企业质量检验科设计的卡规、塞规应用于该课题的教学,具体讲解企业里如何设计轴、孔的专用检验量规。⑥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课题:数控机床中单健、花键、螺纹、轴承较多,这一课题容易结合数控机床讲解;⑦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课题:将数控钻孔攻牙机床主轴箱里的齿轮啮合引入该课题,如图6所示,小齿轮和马达相连,通过和大齿轮啮合在Z轴上得到较大扭矩,以带动刀盘,数控机床里的齿轮精度高,可和其它齿轮比较讲解。将数控机床引入各课题后,容易形成知识和技能具体的记忆点,有利于和后续课程融会贯通。

2.4实验教学改革

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部分应加强专业实践应用,将数控机床上的主要零、部件作为实验对象引入实践教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一般开设四个实验。实验一:量块的清洗、研合、组合与维护;实验二:形位误差测量与检验;实验三:用螺纹百分尺测量螺纹;实验四: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与公法线长度变动误差测量。这次教学改革强调和专业的融合性,将专业核心对象引入实验,具体如下:实验一为量块实验,它是测量技术的基础实验,需要保留,但增加量块的实际应用实验。量块是精密量具,数控机床也是精密机器,增加用标准组合量块检测工作台移动精度实验。实验二中原实验测量对象为箱体零件,如图7所示,主要测量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和跳动等形位公差。箱体是一个常用件,没有专业特征,实验后同学们只知道原理而无具体应用之处,而实验测量的形位公差项目都能在数控机床上找到,为此增加形位公差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测量实验,如实测底座硬轨的直线度、两条硬轨间的平行度、工作台的平面度、立柱对工作台的垂直度、主轴的圆跳动和全跳动等形位公差。实验三为螺纹中径的测量,原测量对象为普通螺纹,改革后可增加数控铣床底座螺纹的测量实验,并对比两种螺纹的精度。实验四中用来测量的齿轮可增加为两个,原普通齿轮和数控钻孔攻牙机床的齿轮,通过实验对比被测对象的精度。这样同学们既掌握了各种形位误差的测量原理,也由此尽早地接触了数控机床。将数控机床作为被测对象,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认知,这一重构实验对象的思想对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同样有引导、启发作用。

3.教学实施

3.1教材的选取

高职院校通常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这种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专业的需求,教材内容更侧重于基础性和通用性,也就脱离了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造成专业基础课内容和专业核心课内容衔接不紧密。为此应推进落实专业基础课教材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由专业教师参编教材,使基础课教材打上特定专业的痕迹。

3.2任课教师的工学结合要求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决定了高职教学必须是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容易实现工学结合,专业基础课程也应带有专业特征。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最好是本专业的教师或具有相关企业经历,以便于从专业的整体角度出发设计、讲解课程内容。

3.3教学地点

实施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营造一个和专业岗位关联的教学情境,因此除了一般的多媒体教室外,还需要本专业的实训中心。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新建成数控装调维修实训中心,能够对数控机床进行软装、硬调,是教学改革后现场教学和实验检验教学地点。

4.总结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注意力往往放在专业核心课上,忽略了专业基础课,使专业基础课停留在旧模式上,没有吸引力,影响了专业核心课的学习效果,所以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应从专业整体的需求角度出发,重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变枯燥的理论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专业对象,提高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达到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和专业岗位融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建中.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2.吴晓苏.数控机床结构与装调工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3.孙金荣.《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08第13期.

4.沈艳芝.浅谈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的新模式.教学研究,2007第2期.

5.邓清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F12期.

作者简介:

基础心理学课件篇6

论文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学者和专家以及担任着这门课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基础”课课堂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尝试,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系统地分析和梳理这些文献,是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客观需要。

一、学者对“基础”课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1.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张丹华、陈海青认为教学语言要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语言体系的转化,就是把较为抽象和复杂的内容用比较形象和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语言体如何转化,其基本依据是学生的理论接受程度,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学生“爱听”而刻意去迎合学生。既结合当前社会和大学生中流行的健康话语的实际,又继承中华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创新教学语言。贲国栋认为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稳定性的特点。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有完整严密的体系,这是不能随意变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照搬教材体系就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基础”课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并最终还原于教材;既不能照搬教材,又不能脱离教材。多媒体课件应是对教材的提炼、综合和再创造,是教材有机的延伸和补充,它立足教材,又深化和充实了教材,是教材体系艺术化、生动化和形象化的体现。王东莉认为要处理好课件与教材的关系,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应当力求达到简洁凝练、一目了然。教师讲授课程内容时尽量通俗易懂,形式尽量活泼多样,切记简单生硬和照本宣科。

2.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实际的转化

贲国栋认为要妥善处理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具有多样性、即时性、流变性的特点。要针对学生欢迎知识含量高、文化通博性强、信息覆盖面广、学生气息浓的需求心理开展针对性教学。臧宏、王立仁认为“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首先要找准“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其一是学生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二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目标的差距问题。在处理“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内容;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教学的基本逻辑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不同的方式和合力作用展开”。汪先平认为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相结合。王东莉认为要处理好课件与学生的关系。

3.正确合理地选取教学案例

汪先平认为要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既要反对仅对学生展现历史和现实的积极一面,而对一些社会消极面闭口不提;又要反对一小部分教师过多地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揭丑”,过分渲染和扩大负面现象。教师要把握准所教授知识的科学性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艾国认为选取案例应当审慎,既要说明问题,又要避免负面影响。

4.道德和法律是“基础”课规范方面的内容

贲国栋认为要明确教学目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道德和法律作为调整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主要通过调整人的内心思想进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法律主要通过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进而调整人的内心思想。既不能用法律代替道德,也不能用道德代替法律。

5.课件的制作、使用

多媒体课件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有更多的优越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个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在使用多媒体课件,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王东莉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课件与教师的关系。多媒体课件应体现教师的思维逻辑和理论视野,而不只是一些多媒体元素的简单展现。二是要处理好课件与教学的关系。课件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但是它不能代替理论教学本身。

6.“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课堂讨论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毛泽东说过:“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对重点问题一定要讲深讲透,怎样才能讲深讲透呢?基本的方法是透过事物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从说理教育法到心理疏导方法。心理疏导方法是指针对人们心理和思想上的各种问题进行疏通和引导的方法。在一次作业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现在的我心中埋着太多的令我不快的事,我想要是我不尽快地把心中的这些事清理出去,终有一天我会被压垮的。

邵龙潭认为“基础”课可采取“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

二、“基础”课课堂教学的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多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调查研究法对于“基础”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必须研究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在了解他们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学生接触的事物很多,他们在需求方面既有以往大学生的共性,又有他们自身这个时代的特殊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角色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局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婚恋、就业等非常现实的几个问题。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更多地关注眼前目标,比如顺利地完成某个专业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己某个方面的技能,获得某项奖励等;同时他们更多关注个人目标,例如不断学习以期找到满意的工作,赚许多钱,使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一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后这样写道:“半丁强者无足照样踏遍天下,无足者都有路,我们有什么资格退缩。沈浩热血洒满小岗内外,那才是人生真正应该追求的价值,大公无私,默默奉献,一心为民。任长霞巾帼不让须眉,一个女人,是什么让她放下家庭、亲情,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正义的大旗,为民除害、匡扶正义,是忠、是义,是对国家的忠、对人民的义,心灵上受到了莫大的震撼。在她面前,我堂堂七尺男儿都会感到自惭形秽,惭愧不已。我们每天只想着自己的那点破事,无论是生活、爱情等都是那么的卑微,就连自己的梦想都是那么的可怜,要么找个好点的工作,要么找个好人结婚,然后匆匆了结此生。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人生梦想应该是与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相连,我们的行动也应该与服务人民相连。”

2.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不仅体现在课堂中而且伴随着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关心爱护大学生不仅是授课老师的责任,而且是所有为学生服务人员的共同责任,曾经有人说大学教室的前三排没有学生,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不愿意上课,这是一种错误看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大家平时看东西,平视和稍微低一下头会更舒服一些,而坐在大学教室的多媒体屏幕前三排的学生需要一直仰着脖子。这就要求多媒体设置人员要有以学生为本的胸怀。

3.让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有了宣泄的通道,有利于提高“基础”课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的失落首先应是源于现实中的大学跟我憧憬的大不相同吧!失望是踏进大学的第一个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接着困扰我的就是生活习惯、方式等方面。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饮食等等顷刻间把我弄得头昏脑胀的。再接下来的问题便是人际关系了。来到大学后我却发现在我身边的某些小群体似乎已围上了铜墙铁壁,不管我怎么努力都无法插足其间。再有就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了。大学的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早已习惯高中的教学方式的我一下子手忙脚乱起来,成绩也就难以跟上了。可见,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学习是大学生三大困惑问题。这几个问题不解决好,不利用他们的健康成长。”笔者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调查,使大学生的情绪得以宣泄。

基础心理学课件篇7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高校为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办公软件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做好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从学校的教学层面来看,由于该课程涉及面广,且较多知识与技能仅是“点到为止”,所以容易被师生打上“简单”、“低端”的标签,从而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导致该课程的实际收益非常有限。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来看,微软office办公软件占据办公软件市场的主流地位,已是办公自动化的必备工具。据微软一项针对全世界企业实施的办公应用技术能力的研究调查显示,会使用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工作者,实际程度只达到20%~25%。事实上,大多数人仅了解office软件的简单基本操作,掌握的操作知识非常有限,以致无法适应学习、工作的要求或是在工作中走了大量的弯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加强计算机应用论文基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打造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个投入少、收益高的途径。 

2经管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 

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金融与证券、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经济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这些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服务于企业营销、财会、采购、物流、客服等职能的专门人才。不同于计算机类专业更多地将该课程定位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课程的先修课程,经管类专业更加突出课程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结合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特点,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 

2.1提高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 

在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的诸多岗位中,绝大多数都会遇到文档编排、数据计算、统计分析与决策等情况,例如项目策划书编排、合同编排、工资计算、库存与销售情况分析、生产与物流决策等。尽管这些工作也可以用一些专门开发或购买的信息系统来完成,但开发与学习一个新的信息系统具有较高的成本。微软office办公软件具有学习难度低、功能强大、可扩展性强等特点。在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情况下,日常的文档编排、数据处理分析等工作都可以轻松快速实现。所以,将office办公软件作为核心内容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众多课程中最具有“学以致用”、“终生受用”特点的课程,值得重视与加强。 

2.2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考查;等级考试通过率是对教学质量非常直观的展示。由于等级考试通过率具有横向可比较性,越来越成为主管部门对各学校、各系部考核的指标之一,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各系部的重视。以四川省高等学校计算机一级考试为例,从2013年开始对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进行了大幅度地改革,增加了与实际工作案例联系紧密的实践操作性题目,更加强调了对学生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查,且考试内容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越来越能客观地检测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看,近几年在二级考试中增加了office高级应用的考试科目,打破了以前只有程序设计类考试科目的传统。这个考试科目的增加,几乎可以认为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学生量身定制的考试科目。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兼顾“认证”需求,低者可以将一级作为教学目标,高者可以将全国二级作为考试目标,为经管类学生提供一个考证的完善通道。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日常教学应当将提高学生对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目标,随着等级考试的不断改进,这两个目标并不冲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3经管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实现以上两个目标的核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涉及范围宽、知识比较散的特点,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面面俱到又要深入讲解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围绕以上两个目标对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 

3.1选择与设计教学内容的原则 

3.1.1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原则 

作为一门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地体现了其“公共性”,即相同的课时数、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重点。这种面向各专业的无区别式授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综合表现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强。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发现,学生往往对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感兴趣,并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培养目标和技能需求,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重点设置、案例设计等环节上密切与专业技能需求相结合,与培养目标接轨,突出其专业倾向性,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中的原码、反码、补码知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需要重点讲解,而对于经管类专业显得过难也不实用,应该忽略。文字输入部分,对于一般专业能够快速进行中英文打字即可,但财务会计专业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突出数字小键盘的输入训练。函数应用部分,对于大多数专业而言,掌握SUm、aVeRaGe、maX、min、iF函数的基本使用,能进行简单计算即可,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到通过函数嵌套进行复杂计算和数据分析的程度。典型地,会用函数嵌套对个人所得税进行计算,会对身份证号码进行分析。

3.1.2适当提高难度原则 

90后学生出生在计算机普及的过程中,成长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学会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掌握了互联网的简单使用,所以他们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比十多年前的新生具有更高的起点,也具有更好的接受理解能力。基于这种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在学生已有经验系统基础上,引入具有更高难度,与实际工作案例联系更加紧密的教学内容,缩短常识性知识讲解和基本操作练习的时间。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不少同学已经会一些基本的文字输入及格式编排操作,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就要缩短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操作练习时间,将练习重心转向诸如长文档编排,邮件合并等高级应用的内容。适当提高教学难度,给出一些有挑战性的操作案例,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经管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框架 

围绕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和提高等级考试过级率两个目标,经管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当包括如表1所示的内容。 

4经管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改革 

教学过程涉及到课时安排、教学方式与方法等内容,它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 

4.1优化课时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对几所高校的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普遍安排的是48学时或64学时,以48学时居多,总学时中理论课学时和上机课学比例为2∶1或者1∶1。这种课时安排的前提假设是利用理论课时对课程的教学章节进行全面的介绍,然后在理论课后再进行上机实践操作。事实上,理论课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对诸如windows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操作性强的章节进行系统性地讲解是没有必要的,这种讲解无论是多详细、多生动,也仅能让学生对相关软件的功能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而已。对于类似于office办公软件这种内容,只有当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将对功能的认识应用于具体的案例,学会解决相关问题并形成经验之后,才能称之为有效的学习。所以,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应该大幅度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比例,缩减理论课时数量。以总课时64节为例,建议将理论授课课时调整为16,上机实践课时调整为48,形成1∶3的课时结构。在16节理论课时中,仅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如数制转换、信息表示与编码、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常识等理论知识做必要的介绍,将操作性强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部分完全放到上机实践课中进行,以边讲边练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2引入微课教学手段解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所谓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而展开的课程片段,它可以是理论知识讲解,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微课视频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主题突出等显著特点。考虑到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有限,微课视频通常只有5~8分钟的时间长度。 

尽管现在的大多数新生了解一些计算机及网络操作知识,具有较高的学习起点,但也存在着部分来自于边远山区或因家庭条件原因,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讲解内容,有些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并接受,有些学生则可能完全跟不上教学节奏,没法按要求掌握应有的知识。通过开发微课教学视频,并建立大规模在线课堂(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给学生提供一个全天候的学习环境,通过让后进学生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可以弥补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使全体学生掌握应有知识技能成为可能。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中一些有难度的知识,例如数制之间的转换、函数的多层嵌套、数据透视表等,有必要将其制作成微课视频,供学生反复学习。微课教学手段的引入,有助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使进一步引入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5结语 

提高经管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要转变观念:它不仅仅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更是能够学以致用、终生受用的课程,是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需要对经管类毕业生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特点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确保教学内容能紧密结合工作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设计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而优化课时结构、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多措并举,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使其真正发挥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是需要不断探索与总结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毕丛娣.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12):46-48. 

基础心理学课件篇8

存在的问题

1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有失偏颇

本次调研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等于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越精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就越紧密。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调研也发现,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是现代化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认为依靠信息技术可以将所有教学环节用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这种认识造成的必然结果是教师成了多媒体课堂的操作员,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只是教师展示的最终结论。

2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

本次调研发现,部分学生还不太习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认为在网络学习中不能把握学习重点,容易迷失方向;甚至有学生认为,网络对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帮助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还未摆脱教师主导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探究式自主学习的训练和习惯。

3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深度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本次调研发现,尽管大部分教师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多媒体课件主要由网络下载后经简单改造而成。在访谈中也发现,目前教师普遍掌握的多媒体制作工具是ppt,制作技术简单实用,而其他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3Dmaxs等很少有教师能熟练应用。在网络资源应用方面,也很少有教师把网络资源直接应用于学生的学习进程中,经常使用网络课件的教师数量偏少。这些情况表明,在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已经进行,但起点层次较低,仅限于辅助教学的层面上,教师缺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技术素养和理念。

4学校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本次调研还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不丰富,特别是适合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优质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网络课程中存放的教学资源很少。这一问题可以从教师调研情况中得到印证,即愿意将教学课件进行共享的比例仅为16.2%。这说明共享观念滞后和缺乏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是造成优质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策与建议

1加强指导,纠正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整合中出现的理解偏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于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也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手段在课程教育中的运用,而应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需要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工作者加强学习,自觉用建构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让信息技术既适用于教师的教学,又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服务于教学管理。校方可以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开展讲座,分类指导,纠正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中出现的理解偏差。

2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对探究式学习方式暂时还不能接受。因此,要推进教学改革,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环境和条件,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实现“被动型”教学模式向“主动型”教学模式的转换。特别是要发挥学校现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优势,将教师精心搜集和组织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提供资源评价。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深度整合的水平

教师的课程整合理念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要加强对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基础课程深度整合的水平。一方面,要加强课程整合教学理论培训。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教学中能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解决如何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让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学会用论坛、微博等进行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把计算机当作备课、授课、组织教学、调控学生活动的工具。通过熟练掌握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汇集专题资源,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专业基础课程的结构、内容和方法中,实现深层次整合。

4加大投入,促进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优质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前提。缺少这个前提,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现状就很难改变。因此,学校要加大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奖励办法,提高教师主动共享优质资源的积极性,让教师愿意、乐意将手头上的好资源贡献出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采取项目立项的形式,组建团队开发、整理优质教学资源,不断充实学校专业课程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途径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

基础心理学课件篇9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效性

[作者简介]耿茹(1975-),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李国明(1974-),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河北 张家口07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2010年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教研项目“普通工科院校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2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工科院校,基础课教学面临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大班教学等不利条件,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教学、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的问题。如何针对自身实际来提升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成为基础课教学研究的重点,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

教学、科研、学生思想工作等都要依靠教师完成,师资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基础课质量的高低。目前,我院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专业理论水平。基础课不仅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而且充分吸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其他三门课程最新的理论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综合性,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专业理论水平。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时刻关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热点,提高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师资培训、外出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其次,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一方面,建立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集体备课来研究教学重点难点,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大科研精力的投入,密切关注本学科有关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在教学中积极应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善于总结教学实践和经验,及时将教学实践和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形成研究性论文。

在我院办学经费紧张的实际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加强基础课课程建设的新途径。首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现有的教学案例、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教案、教学资料、考试试卷等进行分类整合纳入教学资源库,为基础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其次,积极拓展其他教学资源。加强我校同其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本市其他高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他高校课程建设经验,完善自身课程建设。最后,继续推进基础课精品课程建设。2007年基础课已被评为院级精品课,但与省级精品课程还有差距,要对照省级精品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课程自检自查,找出不足,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

二、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基础课作为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尤为重要。首先,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学内容应当以学生为本。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紧紧围绕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把学生关心的学习成才、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理想信念等重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帮助他们分析、解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学环节要紧扣实践,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要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体的教学方法体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避免空洞的说教,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多去感受和体会基础课对其人生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由平等地与教师探讨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再次,教学效果凸显实效,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基础课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运用所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独立思考、自主分析解决所碰到的问题;能够结合自身特点谋划自身发展道路,进行成才规划,明确大学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储备好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能够紧扣时代脉搏,知道社会所需,顺应社会大势,在时代主流中有所作为。

三、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脱节是影响基础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坚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更新和增补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要贴近大学生活。基础课教学是德育教育,只有在思想和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选取,不仅要反映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思想动向,而且还要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省悟自身行为。其次,引导学生贴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新闻、报纸和网络等方式了解国内外时事,关注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工科院校,不少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国家大事浑然不知,这不仅不利于我们达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所以,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终是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所以,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知行统一。再次,贴近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往往依赖性强,独立生存能力较弱。进人大学后,他们面临着生活自理、学习自主、人际关系自处的难题,在心理上往往都会产生种种不

适应,形成心理困惑和不解。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和疏导,大学生就可能产生自卑、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所以,基础课要贴近学生心理,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走出心理困境。

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深入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基础课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的原则,我们对基础课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在教学方式上,我们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自主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生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将影像、文字和声音等多种教学载体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自制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一是建立基础课精品课教学网站,不断充实网站内容,将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参考书目、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上网公开,便于学生学习浏览。二是积极利用网络开展课程辅导,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开自己教学用的电子信箱和QQ号,便于学生利用网络向老师提交作业,与老师交流思想,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教师则可以在网上批改作业,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此外,教师还积极引导学生登录相关网站,如《法治在线》《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实践教学也非常重要,这是提高基础课实效性的关键环节。面对我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十分薄弱的现状,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首先,制定实践教学实施制度和考评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开学伊始,由教研室统一安排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制定实践教学配套的各种实施细则,由教师根据班级的情况组织实践教学小组,各个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实践教学。同时,制定实践教学的考评办法,将实践教学的评价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平时成绩的30%。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各个班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开展欣赏爱国主义影片、热点问题讨论、社会调查、道德情景剧、模拟法庭等活动,有效促进基础课学与用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改革过去“注入式”“满堂灌”的单向式教学,向师生良性互动式教学转变。运用案例教学、讨论、辩论、学生讲课式、主题班会等互动式教学法,配合多媒体课件和电化教学、网上交流与辅导等多样方式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探索。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基础心理学课件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教育;高职教育;高专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92-02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

1.计算机基础教程:现代信息技术及应用,进制及转换等;

2.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windowsxp的特点、软件的安装与删除、系统的设置和维护等;

3.word软件的使用:文档格式化、文档图文混排等;

4.excel软件的使用:工作表的编辑、数据计算、管理,图表的建立等;

5.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幻灯片的建立、编辑、放映等;

6.计算机病毒:病毒的概念、传播媒介、种类,病毒的预防、检测、清除等;

7.网络基础知识。

二、关于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的几点建议

1.课程的安排,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因《计算机机基础》课要求掌握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需实操,所有应该多安排一些上机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做上课的主人,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2.上理论课时,备好课。教师应该慢速的阅读《计算机基础》书本中的内容,把重点难点的内容,在书本中做标记,然后快速的阅读课本两遍,把漏掉的内容做标记,在写电子教案时,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还要参考至少两本课外书籍,反复推敲,这样的教案内容才会更加清晰明朗,内容才会更加丰富,知识面才会更广。编写的教案内容应该细分到每次课,而且这次课的所讲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课堂总结是什么,以及讲完后课后感想是什么,都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上理论课时,教师应当采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首先通过视觉知道,什么样的效果是图文混排,在这个图文混排实例中包含需学习的知识点是艺术字、插入图片、分栏、文本框、页眉页脚、水印等等,这些知识点的意思是什么,以及以实例中的文字为例,讲述如何通过操作步骤达到最终的效果。

4.在上上机课时,教师应该充分准备实验的内容。在上机时,老师说明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和原理。要求学生做出实验的效果,及时对所做的内容进行检查,指出需改正的地方,课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写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与分析等等。5.附加题。虽然一批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免修,但剩下的同学基础还是有差异,在上机时,老师既要顾大体,又要顾个体,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能完成任务,也能让基础好一点的同学能吃得饱。所以,老师准备实验内容的同时,应该还有附加题,让那些先做完的同学有时间再做附加题,使他们有事可做,也不会影响速度慢的同学。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首先上课时应严格考勤。很多学生都是有惰性和侥幸心理,每次课,老师都应考勤,多次旷课和多次迟到的同学,找他们单独谈心,问原因,做思想工作,说清问题的后果。通过和他们谈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其次,对于上课睡觉的同学应及时的叫醒他,让他站起,清醒头脑,最后对于上课讲话的同学,应及时制止。

7.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管是年轻老师,还是老老师,都应本着学海无边、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去听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学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等,把它记下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对于年轻老师还应该经常参加培训班学习,或者深造读硕士、博士等等,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好的育人。

8.及时下班辅导。老师每周应该定个时间到班上进行辅导,及时解决学生有疑问的内容,给他们耐心讲解,对于普遍的问题,可以集中在上课时讲解,对于个别同学的问题,应该对他个别辅导,直到明白为止,使学生每周学的内容,每周都能消化,反之,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最后自暴自弃,一点都不想学这课了,会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教学目标实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