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的成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7:38

航天技术的成就篇1

关键词航空航天知识普及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X738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尽管航空航天科技属于现代化科技的研究成果,但是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和航空航天科技就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历代史册还是民间传奇话本小说中都有着许多行有关的神话传说,比如我国最著名的“嫦娥奔月”这一神话小说,此外还有鲁班制作木鸟等的飞天尝试,这些丰富的想象和勇敢的尝试对于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航空航天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1航空航天的概念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所以取得的最大的成果就是航空与航天,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生活中人民一提到“航空航天”,首先想到的就是火箭、载人宇宙飞船等的发射,但是这种认识实际上是错误的,事实上,航空航天也并非是一个单词,而是一组词语,航空和航天分别有着自己的概念:所谓航空指的是地球的大气层范围之内,飞行器所进行的航行活动。而航天则是指飞行器在冲出大气层之后的宇宙空间所进行的航行活动。

1.2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

一直以来,人类都没有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和对飞翔的追求。在二十世纪以前,由于受到较低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民对于宇宙的探索和对飞翔的追求都只能通过想象来进行,尽管有很多先驱者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例如我国西汉时期的滑翔尝试等,但是都收效甚微。直到18世纪热气球的成功升空,人们终于拉开了实现飞翔梦想的序幕。而人类在天空翱翔这一梦想的真正实现实在二十世纪初期,第一架可操纵的飞机被发明出来,并且成功飞行。此后,许多专家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飞行科技,大大促进了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类探索和征服宇宙的信心。二十世纪中期,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是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人们开始正式对宇宙进行探索。

在二十世纪,航空航天进入了科技和事业双发展的“高潮期”。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有了质的突破,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大大提高,这都大大促进了航空航天研究成果的出现。尽管目前人类所进行的航空航天活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已经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航空航天知识的普及。

2普及航空航天知识的必要性

在现代世界追求和平的浪潮下,航空航天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以和平、为全人类造福为主要目标的。尽管现在的航空航天活动的初始目的都是为国家军事进行服务,但是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并非局限于军事领域,它对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2.1对人们探索、热爱科学精神的鼓励

航空航天技术是人们对于宇宙这一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具有着鼓舞人心的作用;此外,航空航天技术融合了当前世界各种高新技术,是对人类科技水平进步以及科技人勇往直前、不畏风险精神的完美展示。所以,大力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到当前世界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科技人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探索、创新精神。

2.2对青少年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向广大青少年进行航空航天技术的普及,能够极大地吸引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对自然和宇宙进行探索和改造的热情,提高他们对科学和自然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对青少年进行航空航天知识的普及并不代表要求青少年要将学习和工作方向定位为航空航天科技工作。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帮助青少年学会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了解到世界的广大和宇宙的浩渺,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2.3有着相当的经济价值

航空航天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结合开创出大量的新型技术途径,而这些技术途径的使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卫星通信技术,它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靠性、高质量和高容量以及超远距离等优点成为现代人们进行信息通讯的首选。除此之外,还有地球资源卫星的运用,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地球资源的普查的时候所消耗的成本,而且避免了各种意外的发生,大大保障了人身安全。

3结语

尽管目前我国在航空航天技术和事业方面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果,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航空航天科技水平仍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我国需要大量新鲜的航空航天技术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但是当前我国民众对于航空航天知识的了解远远不够,尤其是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技术的热情和兴趣非常的低,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普及航天航空知识活动,从而提高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培育一批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周露.航空航天知识与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航天技术的成就篇2

从“神五”到“神十”,我国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在全国上下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引发了一股“航天热”,很多高中毕业生希望报考航天专业,将来从事航天事业,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奉献终生。

那么,航天专业有着怎样神秘的内涵?若想投身于航天事业,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在大学时代要做好哪些职业准备?航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又如何呢?

专业设置特点

航天是个令人向往又神秘的职业。为了推出本期专题,记者在做了充分案头准备后进行了调查采访,现在,就让我们按照航天器的发射程序走进航天类专业。航天器升空的每一个步骤都涉及很多交叉学科与专业,本文中所列举的,是每一个步骤所对应的比较重要的专业之一,其中有些专业既涉及航空类,也涉及航天类。

小贴士:载人飞船升空分几步?

第一步,随着倒计时口令,点火升空。逃逸塔分离。

第二步,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一级坠落。

第三步,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5次变轨控制后,航天器进入预定椭圆轨道。

第四步,太阳能帆板打开。

第五步,航天员执行空间任务。

第六步,返回大气层。

航空和航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所区别。前者是研究近地面飞行环境及物体的,而后者是研究大气层外高空飞行环境及物体的。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研究飞行器的结构、性能和运动规律,培养把飞行器设计制造出来并送上太空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无论是飞机还是航天飞行器,都是综合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从广义上讲,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都是航空航天技术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又催生出航天运输与控制、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专业。

中国有7所国防院校,11家央属国防企业集团。涉及航天领域的专业,排名前三位的高校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中尤属哈工大的航天专业实力强,毕业生中有很多已成为各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马兴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等。

“关行器设计专业,一共包括三个方向:卫星、火箭和导弹。最开始觉得火箭和导弹都比较‘暴力’,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与航天工程紧密相连的卫星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大四的小和介绍说,北航宇航学院下设三个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和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其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主要负责航天器送入太空后,对其进行制导和各种变轨姿态调整控制;而飞行器动力工程主要负责研制火箭发动机。据宇航学院的学生介绍,这三个专业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最热门,而选择探测与动力专业的人数则要少一些。

航天专业的学业与素质要求

航空航天类专业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系统训练,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生在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在逻辑、分析、空间想象力、推理等思维上优势明显,知识面宽,适应力强,发展潜力大。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成功率也较高。

如果你想学习航天专业,那么,除了一腔热情外,还需要做好哪些心理上的准备呢?

由于航天职业的特殊性,从事航天职业需要三种精神。

1.刻苦学习精神

航天专业要求高、课程多、任务重,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航天人,除了工科的基础课程之外,还要学习诸如发动机设计、自动控制理论、数字电路等专业课程。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一个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仅力学就要学习20几门,学生们每天自习到11点已是习惯性作息。

同工科专业一样,航天工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很强。学生除了修完课程、掌握理论,还要懂技术。因此,动手能力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考生学这个专业很适合。

2.吃苦奉献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被誉为“载人航天精神”。神舟成功发射,被大众熟悉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但是背后有数以万计的航天人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飞行工作更多的是辛苦,而不是神秘。工作人员需要比较强的抗压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位在航天一院702研究所做航天测试测量技术与设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时间上朝九晚五,但是来了试验任务,就要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把它完成。具体到个人的职业,航天火箭与飞船的设计制造需要反复测试某些零部件、程序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比如像飞机上的“黑匣子”之类的东西,以保证飞行器、导弹等执行任务时万无一失,并获得飞行中或执行任务时所需要测量的参数。

此外,航天工作人员会经常去酒泉、西昌的靶场执行任务,而靶场是炮弹爆炸或飞船起飞、卫星发射的地方。

3.团队协作精神

航天系统内部分工精细,一个课题需要众多研究者协作完成,团队协作精神在航天领域体现得更为充分。航天系统内部分工精细,一个课题需要众多研究者协作完成,有的时候自己的成果仅为别人做嫁衣裳而已,因此,在航天领域里少不了团队协作精神,一个人只能完成更多的任务,但是绝对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工作。正如一位在航天一院工作的孟先生所说:“航天是一项既神秘又平凡的事业,航天事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许多行业、许多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共同协作,需要每个人都具有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安于自己平凡的岗位,做一个螺丝钉,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

需求趋势与就业前景

近几年,随着神舟飞船的频繁发射,航天专业进一步升温。有媒体报道,最被看好的12类专业中,航空航天专业名列其中。

据哈工大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介绍,该校航天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成绩在全校是数一数二的,录取分数在全校最高,集中了校内的“尖子生”;在就业方面去向也非常好,主要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输送航天人才。学生毕业时国内的航天科研院所都抢着要。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唐国安教授预测,我国飞行器可供开发的空间很大。载人火箭发射成功,意味着我国准备开始对外空间进行和平开发,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党总支书记孟庆春介绍说,我国飞行器可供开发的空间很大,许多应该用到飞行器的民用领域目前还未开发利用,在私人使用上也几乎是空白,因此,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会是我国将来急需的人才。

航空航天产业将引发对航空航天人才的巨大需求,包括航空航天经营管理、航空航天飞机总体设计与研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零部件研发与设计、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等方向,其中航空航天产品光电通信技术、能源系统设计、力学及环境工程、计算机、仿真、可靠性技术等领域在内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

“我想以后在航天五院好好发展,做一名总体设计师。”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小和2012年6月份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去了航天五院深造,完成了他儿时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的梦想。

据小和介绍,宇航学院的本科生毕业之后也能找到工作,比如他们班当年就有人去了航天火工、东航、西安飞机强度研究所、北京现代、东风日产、陕西鼓风机等企业。也有很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读研或读博,并且几乎都去了十大航天院所,如航天一院、二院、三院、五院和八院、沈飞、成飞、西飞等等。“飞行器设计专业是国家自建国以来持续扶植的产业。我国的火箭技术相比于美国俄罗斯还比较落后,为了日后的载人登月计划,必须研制出更强大的火箭。我很看好本专业的就业前景。”

未来十年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需要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了加强对航空工程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航空专业技术队伍,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公司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设立了航空奖学金,金额每人每学年7000~11000元不等,以支持立志投身祖国航空事业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这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同时,除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等专业外,航空航天事业还涉及信息、能源、制造等技术的综合专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航空航天高科技领域的成果已不仅仅应用于航天飞船上,也在逐渐向电子、机械、汽车等领域渗透。也就是说,学习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同学一样能在其他领域大展才华。

报考注意事项

航天人才≠杨立伟

高校航天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航天工程领域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而非培养宇航员。形象地说,航天专业出来的人才可以当戚发轫这样的总设计师或袁家军这样的总指挥。要是想当杨立伟一样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现阶段在我国只能报考飞行员。

身体条件要求

一些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报考航空航天类专业,体检的标准要按照军检的标准来进行,其实不然。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考生的身体状况没有特殊要求,同学们只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就可放心报考。

航天技术的成就篇3

过去的痛苦即是快乐。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航空vs航天

先来解释一下航空航天专业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实,航空和航天有很大区别。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天器和航空器。

举个直观的例子,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还有,动力装置不同。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除此之外,在飞行速度、工作时限、升降方式等多方面,航天器和航空器都有差异。所以,航空航天类既是一个整体,两者又要独立对待。

前景篇

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无论从军事国防还是经济国力上讲,都有着中流砥柱的地位。

从军事意义上讲,在现代战争中,空战已经占据着主导地位。像军用飞机、导弹、航母这些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指标,和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从经济意义上讲,航空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因为航空航天产品往往综合了许多高、精、尖的先进技术。在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仅对航空航天事业是意义重大的,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另外,航空航天中像民用机这样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如大型客机。

就我国现状而言,航空航天水平还很落后,尤其是航空业,战斗机主要还是依靠国外进口发动机。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在最新的调查中,航空航天专业已经成为最被看好的专业之一。

学习篇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4个专业。第一个专业做的是飞行器的总体设计,包括外形和结构设计;第二个做的是飞行器动力装置和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属于核心技术;第三个在于“制造”,对飞行器的零件加工与成型工艺、装配工艺独成一门;第四个是学习民用领域的热能利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到了研究生阶段还要深入学习航空航天环境模拟与控制系统设计、航空航天生理和生命保障。但要注意的是,航空航天并不局限于这几个专业,它更包含像信息、能源、制造等的技术综合。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简单地讲,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最主要指的就是对飞机、导弹等飞行器的设计。这个广泛的概念既包括飞行器整体的设计,也包括飞机的结构设计与研究。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肯定不像网上的军事迷个性化地画一些飞机设计图那样简单有趣,而是需要在十分深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综合一切实际因素进行最优化设计的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参与飞行器总体和部件设计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学生对数学、物理、力学等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飞行器动力工程这个专业从广义上讲就是能源动力工程,而对于航空航天飞行器来讲,就是飞机和火箭上的发动机。航空发动机是提供飞行器所需的动力装置,被称为“飞机的心脏”。对于一架飞机而言,往往发动机的成本占了飞机总成本的一半,而发动机的制造技术又是飞机制造中难点中的难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飞行器动力装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机械工程设计、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飞行器动力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必备工具。

飞行器制造与工程能够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不一定能够制造出来。因此,许多关键技术的制约瓶颈不是在设计能力上,而是在制造能力上。制造能力越强,可设计的空间就越大,技术水平就越高。制造技术不仅仅制约着飞机制造行业,更影响着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就是标志着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的制造能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制造工程基本理论和飞行器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飞行器制造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对飞机机械原理感兴趣,希望做一名飞机设计师,这个专业就适合你了。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航空、航天环境模拟及控制、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在民用领域从事热能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航空航天生理、空间环境工程、热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人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体来讲,航空航天专业普遍对力学和数学、物理的要求非常高,这些课程往往比较难。更因为是工科,因此学生的课程学习会非常繁重。也就是说,如果考生的数学、物理基础不好的话,很难学好这些专业。

航天技术的成就篇4

2011年1月11日,“歼20”飞机首飞成功,中国第三个进入隐身战斗机俱乐部。

2011年9月29日,“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同年11月1日,“神州8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先后3次与“天宫1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2012年6月16日,3名航天员乘坐“神州9号”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宫1”号成功实施自动与手动交会对接,在轨生活工作13天后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中国将迈入空间站建造的新阶段。

2011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免费提供定位服务,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运营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的国家。

2012年7月25日,中国“天链一号”03星发射入轨,“天链一号”卫星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为未来的空间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2年11月1日,网络消息显示,中国的第二种隐身战斗机样机首飞成功,中国也成为美国之后,第二个同时开发2种隐身作战飞机的国家。

……

这些标志性的事件不过是2010到2012年间中国航空航天领域众多成就的一部分,但这也足以让人们对2012年的第9届中国航展有所期待,而事实也证明了,本届航展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尽管珠海航展并没有展示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就,但有限展品所体现出的科学技术实力,所展现出中国科研人员的精神面貌依然令人欣喜。

印象之一,规模扩展明显

此次珠海航展,不但参加静态展示的飞机有所增加,飞行表演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提高,除了闻名遐迩的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中国的“八一”飞行表演队,还有使用L-39教练机来自法国的“百年灵”飞行表演队,此外,中国新型专用武装直升机“直10”、“直19”,巴基斯坦空军的“枭龙”战斗机也有着空前的吸引力。现场展示除了战斗机、运输机、客机、公务机外,甚至还包括了无人机。此次参展的单位除了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三大传统参展集团企业外,中国兵装集团、兵器集团也展示了相关军品。加上踊跃参展的众多民营企业,以往航展基本限于三个室内展馆,而此次又临时搭建了2个临时展馆,其规模的扩展显而易见。除了航空航天展品,此次兵装集团展示了多型地面装备,包括自行防空火炮,近程防御系统等,这不由得使很多人感叹,难道珠海航展真的要变成珠海防务展吗?

印象之二,专业化程度加深

任何航空航天产品都是集成产品,最终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都可以说与构成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工艺和技术直接相关,找到优质可靠、价格低廉的分部件、分系统以及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就意味着最终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有了基本的保证。航展的重要任务也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使整机厂商、分系统供应商、技术提供者、服务提供者能够各取所需,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交易。此次航展中,众多新材料、传感器、飞控系统、定位导航芯片、电源、航空轴承、飞行模拟器、先进加工技术等专业门类的展示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例如,在民营企业山西科泰微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台,笔者看到了激光导引头、组合导航系统、制导弹药飞行控制系统等展品。据介绍,由于民营企业在反应速度、研发周期、管理成本上具有优势,因此其产品价格在达到军用标准的前提下,价格更具竞争力,因此其中不少产品已被现实武器型号所采用。

印象之三,参与感、互动感更为强烈

航展发展的关键除了满足专业人士技术交流的需要外,还要能够拉近大众与航空航天事业的距离,激发起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空天梦想,此次航展在这些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俄罗斯“勇士”、中国“八一”飞行表演队、“直10”、“直19”的精彩表演使观众流连于机场。航天展馆里威武的各式导弹激发起中国观众强烈的自信心、自豪感。除此以外,此次航展还展示了中国空军的先驱机型,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冯如”号,人民军队的第一架飞机“列宁”,王海驾驶的击落击伤9架敌机的“米格-15”战斗机,此举鲜明地显示出我军对于历史的纪念,对于英雄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为了增加展览的知识性,中航工业专厅还设有飞机发动机的控制模拟台以及飞行姿态控制演示台,通过推拉油门,控制操纵手柄,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飞机内部各部件是如何运动的……一系列的交流互动措施,使得航展的参与感更强,不但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建立起一种对英雄前辈的敬仰,对祖国发展成就的自豪,对翱翔蓝天的向往。

印象之四,竞争更为激烈

当你周日前往家电卖场,你几乎铁定能够看到各个家电厂商促销员们的激烈对决,夸张点说,如今这种景象已经开始呈现在航展现场了。防空导弹、空地制导武器、火箭炮系统、无人机成为各大军工厂商激烈竞争的阵地。例如在远程精确打击领域,航天科技集团内部原本就是a100、a200系列与“卫士”系列一争高下,如今航天科工集团的“神鹰300”、“神鹰400”也不甘落后,射程一个比一个远,现在又都融合的卫星导航/惯性导航装置,精度也一再提高,甚至已经接近和达到战术弹道导弹的水平。在机载武器领域,除了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这传统三强之外,这次又加上了兵器集团和兵装集团的所属企业,于是“雷石”、“飞腾”、“天罡”、“天戈”交相辉映。竞争态势看似激烈,但总体来说格局还是合理的,一方面,上述技术领域的装备研发投资并不是特别巨大,需要协调的资源各公司完全可以负担,相互之间产品有所重叠,但性能侧重点又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上述系统基本上属于防务市场上需求量较大的领域,同时也是我国技术的强项,国际市场空间比较广阔。

印象之五,军工军贸、技术合作成效显著

2012年10月末,互联网上飞速传播着中国又一型隐身战斗机样机首飞的图片,而10多天后,人们赫然发现,该型飞机的缩比模型就出现在了展会的现场,这也预示着,这架刚刚完成首飞的隐身飞机是可供出口的,它也藉此成为中国军工军贸的最新代言人。

如果说这架先进概念机尚属“期货”,那么现成的两个军贸典范就是“枭龙”和L-15。2012年11月13日下午,在航展中心举办了L-15高级教练机的签约仪式。中航技与中航洪都公司签订合同,购买12架L-15高级教练机,计划于2013年提交给首个国际用户。中航技总经理马志平指出,这是自1994年以来大规模出口K-8教练机以来,中航技再一次向洪都公司成规模采购飞机,供应国外用户。而中航洪都公司副总经理,L-15总设计师张弘在签约仪式上还透露,目前已经有多个国际潜在用户前往中航洪都公司考察L-15,并对飞机的优异性能表示肯定。L-15征战海外的大幕由本届珠海航展拉开,这也是继2009年3月7日,中航工业与巴基斯坦签订价值10亿美元的“枭龙”合作项目之后,又一项新型军机的出口项目。

近10年来国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诸多成就举世瞩目,从“北斗”卫星到“天宫”、“神舟”,从地基中段反导到“歼20”横空出世,这些为中国科研和制造实力发展提供了最为鲜明的注释。而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也使很多国外军工企业认识到,目前看似先进的技术如果不抓住时机,一旦中国凭自己的能力掌握了,那也卖不出什么价了,于是技术合作,特别是军工技术的技术合作成为此次航展的一个亮点。

俄罗斯带来了目前用于“苏-35”和t-50的117S发动机,以及RD-33/93的改进型RD-33mK,以及“甲虫-ae”有源电扫描阵列雷达。俄罗斯法佐特龙公司总设计师尤里·古西科夫甚至进行了现场讲解。他透露,俄罗斯带来这款雷达,并非寄希望于中方的整机采购,而是着眼于技术合作。笔者在航展现场还发现了一个稀奇的玩意,在美国汉普森航宇公司展位,展示了一个一体化飞机座舱盖,据该公司业务发展经理兰可介绍,这是一个真正的F-16战斗机座舱盖,大约属于BLoCK50/52系列。这种一体化座舱盖在技术上仅次于F-22所使用的产品,主要是强度稍低,同时考虑到隐身等因素,镀膜也有所不同。当笔者询问,参展是否意味着此类产品能够对华销售时,兰可的回答有些耐人寻味,“当然不行,现在此类产品还禁止向中国出售,我们带这个产品来参展是为了表明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可以开展合作。”

印象之六,航空航天军民融合初步显现

随着低空开放试点范围的逐步扩大,通用航空业巨大的市场效应已经开始显露端倪。航展期间,据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局长马欣透露,2010年底启动的低空空域改革将于2013年初在全国铺开,通用航空审批手续将大大简化。据行业分析人士保守估计,低空开放后,未来10年将撬动超过万亿元的飞机制造、航空服务等相关市场。这一庞大市场的启动后,中国的诸多大型国有航空航天企业将真正实现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此次航展,坐拥主场之利的中航集团除了继续推介“新舟”系列支线客机,推介C919国产大飞机外,中航商飞还展示了aRJ-21真机,首型自主研发制造的全复合材料“领航-150”六座公务机。被中航收购的美国西锐飞机公司还展示了在珠海组装生产的“西锐”SR20全复合材料公务机。

受低空开放恩泽的不仅仅是中航集团,有分析认为,生意最大的是定位导航系统。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预测,至2020年,中国将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届时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产业的用户规模将成为世界第一,每年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其中20%的贡献来自出口收入。因为未来“北斗”的市场目标是:实现80%的中国市场占有率,并力争20%的全球市场。

除此之外,无论是中航集团还是两大航天集团,在针对军事应用开发各种类型的无人机外,还在积极研讨无人机的民用。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王晓军副院长在介绍其“彩虹-4”无人机时,就曾透露,他们曾和中国移动进行合作,将基站设备安装在无人机上,该无人机具有接近40小时的滞空时间,可以在目标区域上空长时间滞留,保障若干条手机线路的畅通。一旦再出现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严重自然灾害时,它就能第一时间抵达,保证通信需要。

印象之七,动力瓶颈仍然有待突破

此次珠海航展展示了一些具有显著意义的产品,如航天科技集团展示了红外成像导引头,其产生的意义在于,采用这种导引头后,制导武器识别目标的能力将不再取决于硬件,通过软件和算法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软件的升级将导致性能的飞跃。中航洛阳空空导弹研究院展示了一种微型合成孔径雷达,可广泛用于无人机,轻小的有人驾驶飞机……这些技术的进步固然值得欣喜,但真正令国人关注的还是中国航空动力瓶颈的突破。

此次航展,中航展示了2型新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分别是推力5000千克级的“岷山”发动机和推力1000千克级的“九寨”发动机,以及一型商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尽管属于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最新技术成果,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显著的差距。与之相比,俄罗斯现场展示的117S、aL-31Fn、RD-33mK无疑更为引人瞩目。

对于中国航空动力发展的现状,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李方勇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总结中国航空动力瓶颈始终无法突破的原因时指出了三点:

首先,航空发动机是一个综合多学科高端技术门类,不是几个学科,几个门类的技术产生突破就能实现全局突破的技术,需要国家综合的技术基础和工业体系的全面建设。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工业技术基础,技术体系上与最先进的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其次,就自身来看,在几十年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没有重视系统全面的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发动机的发展一直在追赶飞机型号,没有时间来进行航空发动机自身的研究和积累,而是匆忙地去满足飞机主机的需求,很多的基础性的功课没有做充分。

航天技术的成就篇5

【关键词】通信导航系统防雷防护

一、引言

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智能化在我国航空,尤其是民航通信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先进通信设备对过电压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现代的航空地面通信导航系统设备对雷电较敏感,这样雷害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为了提高我国民航通信及导航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必须采取措施对地面的通信导航系统进行防雷电保护,以实现维护民航运输通信导航的稳定,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概念解析

1、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航空通信导航系统是一种多功能的航空电子系统。除通信外,还用机间的相对导航和识别本系统成员。随着电子对抗的发展,飞机无线电通信的保密、抗干扰、信号隐蔽等问题日益突出。机载电子设备日益增多,飞机负担不断增加,各项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也日益严重。鉴于以上的问题,航空运输迫切需要航空电子设备实现多种用途,能同时具有相对导航和识别本系统成员的功能,这样就出现了通信、导航、识别综合系统。通信、导航、识别综合系统能提供数字化语音、实时数据、精确测距、可靠识别等服务,并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可供各种飞机、各种指挥控制中心和移动的部队使用。

2、防雷技术。防雷技术是指通过组成拦截、疏导最后泄放入地的一体化系统方式以防止由直击雷或雷电的电磁脉冲对建筑物本身或其内部设备造成损害的防护技术。目前应用于航空运输中较广的防雷技术主要有:雷电探测及雷电机理技术、输电线路绕反击判别技术、输电线路降低雷击跳闸率技术、雷电流测量技术、直击雷防护技术、感应雷防护技术、侵入波防护技术、电子设备防雷技术、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技术、SpD技术。

三、地面通信导航系统设备防雷及保护技术应用

1、外部措施。航空通信导航系统的防雷外部措施主要是采用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或避雷带)和接地装置(接地线、地级)。接地是防雷工程的最重要环节,不论是直击雷防护还是雷电的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和雷电波入侵的防护技术,最终都是把雷电流送入大地。如果没有良好的接地技术,就不可能有合格的防雷过程。保护接地的作用就是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接地体之间作良好的金属连接,降低接点的对地电压,避免人体触电危险。定期检查外部防雷设备是航空通信导航系统的防雷得以长期保护的重要工作。例如,定期检查每个天线的电缆是否都已接到相应的天线插座,是否上紧;检查每个天线的平衡一不平衡变换电缆是否都已接上,是否出现绞扭,是否塞到天线的支架杆内;检查所有天线的电离片和短路片是否都已调到相应台站的频率检查所有边带天线的馈线是否都已接到机房内的aDS上,连接时要注意相应的天线参数;检查所有的接地线是否牢靠,尤其是地网接地,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欧姆。

航天技术的成就篇6

关键词:优化理论与技术;航空制造领域;应用

所谓优化,是指运用最有效的科学知识和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之对优化模型的解读,进而得出最合理的方案。目前,优化理论与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航空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航空制造企业当中,优化理论技术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内容,并且为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理论与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

(一)在制造前期的应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我国的航空制造企业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制造企业,它将许多尖端的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技术。这种新型的生产技术中包含了电子学、信息学、机械化、管理学、生物学等等多种高新技术,因而具有极其复杂的特点,仅凭人脑或是现有的技术难以保证航空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基于这一要求,引进了一种优化理论与技术。这种优化理论与技术在航空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在产品设计、加工和装配、管理等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航空制造企业生产前期,优化理论与技术能够为产品设计提供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尤其表现在设计产品的规格、功能等方面。优化理论与技术能够充分结合产品生产的总要求,并按照这一要求,帮助设计人员找到最合理的设计要求,对产品的各个功能、结构、规格都进行细化和分解,并将这些细腻的要求进行合理的组合,为设计人员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真正实现生产前期对产品设计的优化。

(二)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对航空制造企业来说,他们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想要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就要从所生产的产品入手,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成本以及生产工期三个方面。在生产前期,优化理论与技术能够有效的为这三个方面提供数据分析和预测,那么,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优化理论与技术又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呢?

在航空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优化理论与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产品生产的管理和控制上,包括对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以及生产的工期等方面。优化理论与技术能够对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和生产工期进行有效的控制,生产人员通过对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并且严格按照优化理论与技术提供的数据参考进行生产和制造,进而生产出科技水平和质量含量非常高的航空产品。另外,优化理论与技术还能够对产品生产的成本和所需要的时间进行准确的估计,这不仅能够为航空制造企业提供有效的成本和工期控制,同时还能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和工期消耗,为航空制造企业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优化理论与技术作用下的航空制造领域前景

近些年来,世界航空领域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我国的航空市场竞争力也朝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发展,那么如何在这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就成了各航空企业急于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航空制造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为航空制造企业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传统的航空制造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航空领域发展需求,这就需要航空制造企业在进行生产制造时充分的运用优化理论与技术,并在优化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之下,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短工期的航空产品,不断提高航空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航空制造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的航空制造企业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这五十几年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是在研发高科技高质量的航空产品、批量生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改进和提高。同时,与发达国家的航空事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了满足航空产品的发展需求,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脚步,我国的航空制造企业必须充分的运用好优化理论与技术,并且在优化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下不断生产出性能更佳、质量更优、成本更低、工期更短、可靠性更强的航空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航空制造企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优化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之下,我国的航空制造企业将会稳步前进,立足中国航空市场,进而向世界航空市场进军。

总结:

优化理论与技术将传统的只进行部分环节优化的系统,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进而使系统达到了整体的优化,这使其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发展的速度也存在越来越快的趋势。并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优化理论与技术还会在航空制造领域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

参考文献:

[1]李福娟,王鲁平,刘仲英.优化理论与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5).

[2]黄文强.优化理论在航空收益管理若干问题的应用研究[D].中山大学:应用数学,2006.

航天技术的成就篇7

关键词:太阳帆;航天器;推进技术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航空事业当中取得了骄人成绩,“神舟”系列飞船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但需要意识到,航天器发射重量以及在轨工作寿命在一定程度制约了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为避免依靠传统燃料或者工作介质推进航天器,航空研究者们开始尝试核燃料推进器、电脉冲推进技术等。其中太阳帆推进技术能够将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进行利用,受到了很多航天研究者们追捧研究。其最大亮点是不依靠化学燃料和工作介质,直接利用太阳光子在高反射薄膜表面反射产生推力。太阳帆可以替代现有航天器的推进系统,利用太阳光压持续加速,获得数倍于传统航天器的速度,对化学燃料的需求很低,且结构简洁轻便,发射风险小,能够实现航天器的长距离空间飞行。太阳帆推进技术对将来的太空任务更便宜和更有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太阳帆推进技术的研究现状

早在1873年的时候,maxwell就已经提出了关于太阳光压力模型,后来wie、mcinnes等学者都对太阳帆压力模型进行了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后,国内外航天技术研究者开始逐渐对太阳帆推进技术展开了多方面研究,并在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当中获取到一个不错成绩。其太阳帆推进技术的研究现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maxwell在研究太阳光压力模型的时候,就提出了关于光的实质为电磁波这一假说,并且也准确了预言光照射到物质表面的时候,能够对照射表面产生一个压力作为。这为以后航天研究者研究太阳帆推进技术的时候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

为了能够证实maxwell的电磁理论所预言光压现象,俄国物理学家彼得.列别捷夫通过一系列研究,用实验成功测出了光对固定以及气体的压力作用效果,从而也就证实了maxwell的预言。

人类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太阳帆概念是由俄国科学家康奥尔.其奥尔科夫斯基和弗里德里希.灿德尔在1924年的时候提出的。他们认为在航天器的推进结构当中是可以用超薄型的金属帆膜包裹在轻质硬塑料骨架上。但从那之后,因为缺乏工程技术方面的背景支持,所以太阳帆推进技术曾一度被认为“幻想中的宇航技术”,其研究一度停滞不前。不过在1998年之后,欧洲空间局、德国宇航研究院等航天研究机构展开了关于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的合作,其在1999年12月的时候进行了太阳帆模型地面展开实验,这也成为了人类成功研制的第一个实体的太阳帆模型。

近年来,naSa支持的太阳帆研究项目当中在GSFC、JpL、LaRC、mSFC等项目研究当中都是有所涉及到的。其中LaRC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太阳帆地面试验台、刚性支撑试验、太阳帆材料的研发、超轻超薄航天器等方面进行研究;其mSFC空间帆项目是对先进空间运输计划、mSFC内部的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研究;JpL太阳帆项目是对环形帆、旋转太阳帆的研发、挥发性膜材料、帆体支撑架等方面进行研究。

3中国太阳帆推进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通过对太阳帆推进技术现状进行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在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当中需要注意到充分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和失败教训,并结合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对太阳帆推进技术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太阳帆推进的开展当中需要对帆体薄膜研究与工艺、太阳帆的控制方法、测量与试验技术、帆体的压缩包装与展开方案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这也将会是太阳帆推进技术的发展趋势。

其超薄帆膜技术当中需要对超轻太阳帆材料、薄膜的纤维增强技术、薄膜的激光减薄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其帆体设计当中目前比较流行采用的是四方型帆体设计,其能够具有受理均匀、帆体变形小、展开方案灵活等优点;超轻支撑结构当中主要对重量轻、强度高、弹性好的材料展开研究,而这材料也将会作为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当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当然在对于帆体的压缩包装、轻量帆体结构在空间的展开、太阳帆的控制、太阳帆计算模型等方面,其航天研究者在太阳帆推进技术当中都是有所进行研究的。

当然在对于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当中,是需要对关键技术研究进行突破,那么这样才能够实现太阳帆技术的工程化。笔者认为在太阳帆推进技术实施工程化当中需要进行如下的循序渐进道路:

(1)考虑到先进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在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当中是需要参考国际最流行的四方型基本布局。

(2)在太阳帆选型方案当中首先就应该需要在远离上解决太阳帆飞行器的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方案。

(3)需要对合适的帆体、支撑架材料进行选择,从而能够降低太阳帆的制造成本。

(4)对最关键的展开方案及对应的支撑架结构和展开机构设计,并且需要充分的论证和试验。

4总结

对于比传统航天器的推进技术,太阳帆推进技术的研究还仅仅只是出于一个初步阶段。随着发达国家相继成功发射了太阳帆航天器,其各国在太阳帆推进技术当中投入了比较多关注。中国对于太阳帆推进技术研究也是在近几年当中有所收获,不过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是对太阳帆推进技术发展状况以及研究现状展开研究,希望通过这两方面研究得出我国太阳帆推进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彪,冀棉,张静静,高鸿,杨士勇.大型太阳帆材料研究进展[C].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2.

[2]沈自才,张帆,赵春晴等.iKaRoS太阳帆的关键技术分析与启示[J].航天器工程,2012,21(02):101-107.

[3]杭观荣,康小录.美国aeHF军事通信卫星推进系统及其在首发星上的应用[J].火箭推进,2011,37(06):1-8.

[4]姜文龙,杨成虎,林庆国.高性能卫星用490n轨控发动机研究进展[J].火箭推进,2011,37(06):9-13.

[5]张敏贵等.太阳帆推进[J].火箭推进,2005,31(03).

[6]CharlesGarner,etal.DevelopmentsandactivitiesinSolarSailpropulsion[R].aiaa-2000-3858,36thaiaa/aSme/Sae/aSeeJointpropulsionConference&exhibit.

[7]Davidmmurphy,etal.Demonstrationofa10-mSolarSailSystem[R].aiaa-2004-1576,40thaiaa/aSme/Sae/aSeeJointpropulsionConference&exhibit.

航天技术的成就篇8

中国“神七”宇宙飞船将于9月25日晚发射升空,此次将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这一具有中国航天事业里程碑意义的宇航计划。太空行走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航天员为什么要进行太空行走?不同历史时期其目的不一样的。当1965年3月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第一次由上升2号飞船飞出舱外时,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在载人航天活动中进行一次技术性的突破,二是使苏联在航天技术方面走到了美国前边,在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也不甘示弱,同年6月,美国人怀特在乘双子星座4号飞船飞行时也飞出舱外。从此,出舱活动的技术就为两家所共有,在这时人们才谈到太空行走的实用意义。

从多次出舱和登月过程中的月面活动看来,太空行走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其近期的意义与作用是完成太空作业。例如,修复载人航天器或其它航天器上的受损部件。美国人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天空实验室”、“太阳峰年卫星”和“哈勃”空间望远镜。组建空间站。苏联航天员则通过太空行走修复过礼炮号空间站和组装、维修和平号空间站。当前正在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更是需要航天员进行多次出舱活动,才能在轨组装建成。登月活动更是体现了航天员在太空行走和太空作业的巨大作用,为人类进入外层空间和其它星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2008年9月25日夜之前,或许没有多少中国人关心这个问题。这一天晚上,神舟七号成功升空之后,一名航天员将要出舱执行外太空行走任务。在我们头顶遥远的星空,当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脚“太空步”的时候,我们用什么单位来衡量他的步长?

从神舟五号搭载杨利伟首次升空,到如今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的舱外活动,翟志刚的步长,其实也是中国航天的步长。就在过去的数年时间中,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静止到运动,从舱内到舱外的历史进程。尽管对于这项事业来说,我们或许等待得已经够长够久的了,但是近年来的连续突破,带给中国人的振奋与惊喜,却快得让人目不暇接。

这一步有千里。从技术角度上来说,航天员出舱行走,将是中国人在外太空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技术保障。实现了这一步,也就为今后在外太空建造空间站,并且进行长期试验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宣告了中国航天事业零的终结,那么翟志刚三人就确立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航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我们在追梦的旅途中走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远。

这一步也有千年。每一个民族走出刀耕火种的历史年代,都曾经想象过我们头顶的星空,并将其作为我们的过去。人们曾经用神话构想过我们和头顶星空的关系,也曾经用科学幻想勾画过我们对这种关系的改写和更新。中华民族历史中关于太空的所有一切,都源自我们这个民族从未撼动过的理想与信念,我们等待了千年。

这一步更有千辛万苦。航天是一项精彩的事业。因为航天事业的根本追求,是突破人类对于高度、长度甚至是时空的极限概念。而也正因为如此,航天事业也是一项充满了风险的事业。每一个民族在外太空的征途上,都要承担汗水乃至生命的付出。但是我们的确再也不用羡慕其他航天大国,羡慕他们讲述从外太空看地球的瑰丽与灿烂。因为千辛万苦的付出,就是为了更多的辉煌升腾。

2008,让宇宙看中国翱翔。此刻,世界都在仰望中国距离,世界也都在等待中国时间。技术的发展,不但推动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发展。无论是酝酿中的“国际太空公约”,还是各国登月与外太空开发的合作,中国人的参与让世界找到了继续进行外太空探索的理由,也找到了人类征服外太空的新力量。

航天员的步长,只能用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来衡量。这一步的跨越,代表了民族航天梦从远古到将来,代表了中国航天技术从已有到更新,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在外太空探索中的坚持与执着。撼天难,撼民族意志更难。正因为如此,航天员们在外太空的脚步才走得从容,也走得坚实。

航天技术的成就篇9

43岁的李洪正值壮年,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军里却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兵”。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李洪就将自己的青想编织进了中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中。20年过去了,他对中国运载火箭的热情依然如故,唯一变化的是,当年的莘莘学子已经成长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领军人。自从接过研究院院长的大旗,李洪深感责任重大,他说,“这是一份荣耀,也是一副重担,自己一定会全力以赴,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这份重任。”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的20年间,他先后负责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等多项工作,涉及了运载火箭研制管理的许多重要环节。航天技术特有的严密性、精确性让这些工作在旁人眼里都十分艰苦,但李洪认为,这些工作就像一趟神奇的旅行,让他享受其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个人兴趣爱好广泛,但更热爱祖国的航天事业,只要投入到火箭的研制发射中我就信心十足,就精神百倍。”在这片诞生光荣与梦想的土壤,每一枚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都能让他兴奋不已。

遨游太空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也是几代航天人的心血结晶。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时,李洪就在发射现场,他知道此次发射任务的重要性,毕竟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人命关天啊”,李洪的脑海里不时闪过这句话,兴奋而紧张。当发射成功的消息被大声宣布出来,李洪从座位上一跃而起,与身边每一个人紧紧拥抱,满眶热泪痛快地潸然落下。

“神舟五号”的发射,是李洪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之一,他坦言,不管过去多少年,只要想到这一幕,他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更上层楼”的责任心

在享受工作带给他快乐的同时,李洪也在运载火箭事业上领受过悲痛的回忆。1996年,中国一枚运载火箭在发射时出现意外,李洪的两名同事还因此殉职。

火箭发射失败让李洪震惊并痛心,而同事的殉职更是让他伤心不已。此后发生的事情则更让人忧心,在这次事故之前,中国的运载火箭在国际上口碑良好,价格较低,在运载火箭商业发射市场上有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原本已经签下了不少发射合同,但随着发射的失败,客户对中国运载火箭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并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没有再拿到一份运载火箭的商业发射订单。

正因如此,李洪在负责质量管理工作时,坚持实行“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严格对待产品质量,在这一点上,原本随和、幽默的李洪异乎寻常的严厉,他表示,航天企业是特殊的“三高”行业:高投入带来高产出,更伴随着高风险。高风险在于其产品一般是在恶劣环境中使用,而且一旦使用,就不可逆转。因此,指挥员按下发射启动按钮的瞬间,既宣告了对产品的正式使用,又检验着无数航天人的责任心。

即使在“神七”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后的今天,李洪在谈到运载火箭的质量问题时仍显得严肃而谨慎:“中国古语有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个航天型号产品都是由数以万计的元器件、零部件构成的整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一根导线、一个焊点出了问题,甚至一个细微的多余物存在,都将导致整个型号任务的失败。细微程度比蚁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一枚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试验费用价值不菲,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辛勤劳动,一旦发射失利,将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特殊的风险决定了特殊的质量,特殊的质量要求更上一层楼的责任心。航天高科技企业的质量观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利益层面,上升到“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的高度。这种质量,关系着国家的地位和形象,关系着国防建设大局,关系着民族尊严,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更是与人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势必要求更为过硬的技术,更为严丝合缝的质量标准。”

在介绍近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采取的质量管理体系时,李洪说:“我们在零缺陷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在产品出现问题前就做出了有效地预防,比如,谨慎、细致地制定设计试验发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落到实处,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从产品的设计方案提出到最终开始正式生产的过程中,都加以严格的监控,找到问题后迅速将其解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模式,不给问题的产生留下任何接口。”担任研究院院长后,他依然把加强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长征二号F遥七火箭质量评审会上,李洪严肃地要求:“我们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以最严最慎最细最实的工作作风,确保载人航天的工程质量。”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十几年严格质量管理,使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捷报频传,自1996年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连续69次成功发射,其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运载火箭已经连续49次成功发射,中国长征火箭在国际市场的良好口碑重新铸就。2008年,在成功将一颗尼日利亚卫星运送进太空后,又成功发射委内瑞拉卫星,长征火箭重新回到了国际市场中。

“新时期”有“新挑战”

近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狠抓运载火箭质量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李洪认为,发展军工产品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历史使命,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容不得半点马虎,而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对实现研究院更好更健康的持续发展,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经历了一个发展中的动荡时期,当时,政府放开了对研究院经营权的管理,研究院的很多员工开始三五成群地组织民用产品的生产,但产品都不具备过硬的市场竞争力,很快就被市场淘汰,另外一些员工选择了跳槽,李洪介绍,当时的人员流失相当严重,以至于一些知名企业都直接将接送员工上下班的班车停到了研究院门口。

这段经历让李洪痛心不已,不少当时的同事、战友都在那个时候分道扬镳。他暗下决心,再也不能让“班车停到大门口”的事情发生,而要想彻底杜绝这个现象,一是要实现内部职工的个人价值,二是要军品民品两手抓。

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的坎坷,李洪接任院长后,把打造职业化团队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制定干部员工量化考核标准、职位晋升标准和任职资格体系,实现岗位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原本酷爱篮球的李洪这样向我们解释了他关于职业化团队的理解:“搞火箭这么多年,我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个人的力量是重要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一枚火箭的研究开发,我们需要有一个团队。这就像组织一支球队一样,要万无一失地打好比赛取得胜利,就一定要把球队状态调整到最好,把这支队伍各个环节可能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隐患找出来。怎么找?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努力,需要每一道程序的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这样,整个队伍才能被串联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而事实证明,这种向心力远比每一个个体的力量要强大得多。”

近年来,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发展规划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在“十一五”规划中,280亿的经济指标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占有180亿的份额,已成为研究院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在谈到最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上取得的成绩时,李洪笑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近些年来确实有了不小的突破,航天煤气化等新技术的应用,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设备的开发,以及碳纤维、缝编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生产,为我们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在这一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我们曾经落后,是因为起步晚,市场的规律还没摸透,然而我们相信自己能够继续前进,毕竟我们有先进的技术和航天人特有的迎难而上的精神作为后盾”。

在最后谈到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展望时,李洪足足沉默了一分钟之久,当他开口时已明显有了一些激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展示大国地位和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我们可以说,确保型号研制生产任务按期完成,确保型号任务发射成功,不仅是研究院发展的需要,更是富国强军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把对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转变为责任心的全面提升,把对成功的愿望和信心转变为对成功十足的把握,把发展的机遇期转变为能力的成长期,始终坚持遵循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吃透技术、吃透状态、吃透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加强型号质量管理,有效控制技术状态,提前认识并控制或消除型号研制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始终坚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质量,从源头抓起;从严控制、关注细节;坚决落实“零缺陷”质量管理,以更加求实的精神钻研技术,以创新的精神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确保产品设计的可靠性。”这是一名“航天老兵”的心声。

《经济》:在今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会以怎样的理念来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

李洪:以前我院在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时走过弯路,就是因为没有从航天技术特点出发。当前,我院会充分利用航天技术优势,大力加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在做大做强一些重点项目的基础上,辐射其他的中小项目,实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经济》:如今,中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开始回暖,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李洪:目前,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要得益于我院拥有一批技术精湛、作风过硬、勇于攻坚的人才队伍。正是因为他们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才保证了长征系列火箭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成功发射,在国际上打响了长征火箭的品牌。同时,我院把运载火箭的质量视为生命线,在每一枚火箭的设计、试验、生产、发射的过程中,严格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在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上下功夫,对火箭性能进行改进和完善,做到精益求精,提高我院火箭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当前,中国的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而我院也会不断的加强技术创新和提升整体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经济》:您觉得中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的潜力还有多大?

李洪:现在是一个“太空经济”的时代,对于“空天”的需求不断扩大,比如气象卫星,资源普查、通讯、广播电视、导航、速传等方面,这些技术都是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带来的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航天技术的支撑和带动,尤其是中国火箭技术的支撑。伴随着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航天技术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这必将给我院火箭的未来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因此,我院一定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面向市场,提升能力,满足国内国际对中国运载火箭的需求。

航天技术的成就篇10

余爱水,空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少将军衔,经济学博士,兼任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版专著《军事与经济互动论》、《解放思维》、《军事与经济互动论》被专家认为是一部集战略性、创新性、思想性、前瞻性于一体的开拓性专著,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构建了一门新的学科体系,在世界上也处于这一领域研究的领先水平,《军事与经济互动论》分获全军首届政治理论优秀成果、第二届许毅财经科学奖励基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怎样理解和认识军事空间力量?

余爱水:空间力量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所拥有的进入空间、利用空间和控制空间的力量,包括民用、商用和军用空间力量。军用空间力量以航天部队为主体,以航天武器为主要装备,在空间进行军事活动。大力发展空间力量是新军事革命的重要任务。空间力量主要依赖军事航天技术。军事航天技术与军事微电子技术、军事计算机技术、军事光电子技术构成四大“军事骨干技术”。

太空是信息化战争的制高点。是否可以这样说,在信息化战争中,没有强大的空间力量,就不可能有制天权?

余爱水:实践证明,夺取制天权已成为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和制信息权的先决条件,成为夺取和保持战场主动权的关键,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空间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高边疆”和战略制高点及战争制高点。空间“盾牌”是继“核盾牌”之后,确保国家安全的又一“盾牌”,通过空间力量维护空间的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战略的迫切需要。可以说,谁拥有航空航天优势,谁就能捷足先登外层空间高地;谁控制外层空间,谁就能支配未来世界。

布热津斯基认为,哪个国家控制了太空,哪个国家就可以控制陆地,又控制海洋。控制太空斗争是控制海洋斗争的继续。对太空的控制会很快转变为地球上的重大地缘政治利益。对掌握了太空霸权国家的政治要求,其它国家必须默从,否则就将还手乏术,自取灭亡。

世界上主要军事大国在发展利用太空方面都是怎样做的?

余爱水:俄军认为,未来战争中制天权将成为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的主要条件之一,太空武器对抗的结果对达成信息化战争目的将起重要作用。陆、海、空、天一体化和综合集成的特点也迫切需要航天部队的加盟。因此,俄军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把航天装备纳入正规的军事编制序列,相继组建了航天司令部,把太空作战行动视为现代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将太空划分成2个战区,即近地太空战区和月球太空战区。

美国为谋求新的绝对战略优势,早在1985年9月就成立了联合军事航天司令部,集中执行太空作战任务。1998年4月首次提出实施空间战的长远规划《2020年构想》。《2020年构想》的出笼是21世纪美空间作战理论正式出台的标志。它首次明确提出要从空间使用武力攻击陆、海、空、天设施和目标。其中规定了未来空间作战的四大作战原则:空间控制、全球交战、力量集成、全球合作。

控制空间即确保美国及其盟国在空间自由行动和阻止对手利用空间的能力。全球交战要求美军充分利用包括天基激光武器、天基微波武器、空间作战飞行器等各种武器在内的一体化的军事航天系统,进行以空间为基础的弹道导弹防御和从外层空间攻击各种航天器、弹道导弹、飞机、舰艇和地面重要目标。力量集成要求空间力量与陆海空作战力量密切协调,联合攻击敌人。全球合作则要求充分利用民用、商用及国际航天系统,以加强美国的空间战能力。

根据“力量集成”的原则,美防务专家于1999年初又提出了以联合航空航天力量为主体的作战理论新构想。它规定,将组成一支各军种联合的航空航天力量,通过协调一致的行动去达成作战目的。航天部队负责发射航天器,夺取制天权;空军部队负责快速投送兵力,实施纵深打击,夺取制空权;天基情报侦察系统进行全球监视,夺取制信息权:海军舰载机部队负责协助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对敌实施近距离作战。其作战样式具体分为,联合航空航天力量独立实施的空天一体战;地面部队协同联合航空航天力量实施的空天一体战:联合航空航天力量协同地面部队实施的联合作战等。21世纪美国将把航空航天力量作为维护其国家利益,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

各国面向外层空间发展军事力量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

余爱水:充分利用航天技术成果,提高侦察、通信系统的效能和增强战场监视能力,特别是军用卫星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侦察卫星可以全天候、全时域、无国界地侦察、监视和预警,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大,通信距离远,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高,生存能力强:导航卫星(如GpS系统)可以高精度、实时地为军队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确时间信息:测地卫星可以为陆基洲际导弹和潜基弹道导弹提供准确的目标位置数据和地球重力场数据。目前,美国和俄罗斯通过航天侦察所获取的情报数量,已占其军事情报数量的70%以上。军事航天技术中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通信卫星成为远距离通信的主要手段。

主要军事强国在航天武器装备研发运用中有些什么特点?

余爱水:美国的航天飞机发展及军事应用遥遥领先于各国,他们已进行了50多次航天飞行试验。俄罗斯、西欧、日本或有了航天飞机或正在进行试验。美国已登上火星,并将在2015年前完成新一轮登月计划。2005年7月26日至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着陆,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宇航员3次进行太空行走。“发现号”创造了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修理等多个第一瞬间。

外层空间将成为战略防御与进攻的基地,防天、航天兵器趋于与防空、航空兵器融为一体,在永久性航天站的基础上形成“航天母舰”、“装载天军”。在未来战争中,从空间直接攻击地面目标或拦截弹道导弹,将成为重要作战手段。

航天装备是空间力量的物质基础,具有高度信息化的特点。一方面,航天装备是先进信息技术的物化,是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核心和基础,集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一体的总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航天装备也是进行信息化战争的最佳装备。空间拥有比陆、海、空更高的位势,加上其广阔性和无国界性,使得航天装备较之陆、海、空装备更具信息获取和信息攻击的优势。

空间力量发展是如何改变现代战争作战样式的?

余爱水:空间力量的发展导致了武器装备效能、武装力量结构、作战方式、军事战略和军事理论的重大变革,产生了空间威慑理论。空间威慑是指以强大的空间力量为后盾,通过威胁使用或有限使用空间力量来震慑和遏制对手。美前国防部长科恩曾指出,任何国家试图采取不利于美国国家安全的行动,都要顾忌美国的航天部队。空间威慑将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重要战略手段。

空间力量的发展改变了作战的深度和广度,导致了远程精确打击战法的出现。空间力量对远程精确打击的保障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地球重力分布、地磁场分布、地球的形状实施测绘和测定地形地貌信息;二是快速发现目标并提供高精度的目标指示;三是提供全天候、全时空和各种地形条件下的高精度导航信息:四是远程打击效果评估。可见,空间力量是实现远程精确打击的核心。精确制导弹药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的使用量分别为8%、30%~40%、60%~70%,到伊拉克战争中超过80%,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GpS制导武器在整个精确制导武器中的比例,由海湾战争时的10%急增至伊拉克战争时的98%以上。在空间力量的支援下,远程精确打击迅速成为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战略、战役、战术三者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战场已高度非线式化,无明显的前沿和后方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