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7:44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篇1

在2014年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硕士毕业生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纤维材料的组织结构肌理与质地:利用针毡技术,大色块二维色彩构成语言,三维构成形态的肌理表现与拼接,抽象、利落的设计效果十分新奇,极具表现力。可以说,基于构成形态的服装材料设计创新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能够更加完美地体现设计师的创新理念,让服装材料更充分服务于服装设计。

二、解构与重构的构成形态表达

解构主义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具有很大的个人性和随意性,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与批评,具有很强的“反形式”“反美学”的特点。同现代主义相同,早期的解构主义一直在文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存在,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解构主义对设计领域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了服装设计领域。在服装设计中,解构设计的手法带有明显的“破坏性”,破坏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将设计的意义扩大到多元的范围。法国著名设计师让保罗•戈提埃(JeanpaulGaultier)是早期因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而轰动世界时尚舞台的著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克奎因(alexandermcqueen)后来居上,他们都从全新的角度以哲学家般的思想来创立新原则,颠覆传统审美标准,在解构的设计语汇中寻找艺术的支点。他们的设计思想与风格至今仍然对服装设计师们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是以中央圣马丁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为例,在2014年的作品中,散乱、突变、动态感、残缺等解构设计的表现语言很明确地强调与突出了服装设计的表现力与创意。从某一方面来看,构成形态的表意性已经超越了服装的实用功能。在作品4中,设计者从全新的角度来阐释服装的设计观念,颠覆传统审美标准,创立新原则,强调各元素的综合,把质素不同的面料重合在一起,通过荒诞组合、随意结构堆砌,呈现出不确定、破碎的设计语汇特征,把构成形态的观念带入设计语汇中;在作品5中,服装的结构被重新分割,服装结构的传统样式和细节被完全进行改造,抛弃比例、形式美法则等基本要素,没有优劣判断标准,整个作品在构成形态上有着极大的可再创造空间;在作品6中,传统服装的面料搭配方式被彻底改变,用破坏的方法解构了面料的完整性,同时不受限制地重构了服装的新面貌,这是一个拆解、重组的构成手法,其设计意义也在于不断流变的设计过程。当下,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逐步形成了一股影响世界的强大设计潮流,解构主义并不是设计思想上追求随心所欲、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重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特征。它打破了正统的设计原则与规矩,重构新的结构形态,以新的构成形态理念占据未来的设计空间。

三、构成形态的符号转译

服装设计是一种综合的语言符号系统,具有“表征”和“被表征”、“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在语言符号系统方面可以概括地分为三种符号类型: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图像符号服装设计的表层意义,是“所指”的东西,是服装材料与结构的外在表现;指示符号是“能指”的东西,是服装设计师想要表达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象征符号是服装设计构成语境的引申意义,是在一定的生活方式背景的观照下,经过设计与思考而呈现出的深层意蕴和象征意义。在构成设计活动中,设计者通常在动态的设计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种联想通常来自于设计者自身过去的审美经验和情感。当设计活动开始时,在相关因素刺激下,引起对过去情感经验的反应。服装设计作品的构成形态正是这种审美经验中的视觉与知觉作用联系起来的一种视觉语言,去除生活中具体的形象,并以抽象的几何构成形态作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强化了服装构成形态语言的抽象性符号化特质。“联想”是设计思维活动的关键,构成与服装设计的动因,服装设计构成形态中,通过“联想”进行设计符号的转译,最终会使服装设计产品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

四、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篇2

关键词:模糊取向服装结构;融贯性异构思维;非人体原型;设计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志码:a

GarmentDrapeCuttingBasedonFuzzyorientationConcept

abstract:thepaperexplorestheapplicationoffuzzy-orientation-basedgarmentdesignconceptsindrapecutting.itsummeduptheentirethinkingprocessofdrapecuttingandreversaldesign,andbasedonwhich,itanalyzessomeexamplesofdrapecuttingbasedonfuzzyorientationconceptandpointsoutthefeasibilityandimportanceofthismethodincreativeideasofdrapecutting,hopingthiswillinspirenewwaysofcreationandopenupnewthinkingofgarmentdesign.

Keywords:garmentconstructionbasedonfuzzyorientation;coherentheterogeneousthinking;non-humanbodyprototype;multiformdesign

1模糊取向服装设计

1.1模糊取向服装设计的思维过程

模糊取向服装的设计属于创意立体裁剪范畴,在实现方法上有所不同,其本质是由预设观念引导的具有差异性的支配逻辑而形成,总体包含4个理论模块。设计过程:空间―结构―造型(内空间―外空间);预设观念:预设方法与内空间相互介入,假设、猜想、再分析,理解与解决同步;支配逻辑:经验、直觉、非推理性的、不明推论式的逻辑;知识来源:创意立体裁剪概念。

立体裁剪的“本体”受外部时尚知识和技术手段的侵蚀,传统设计过程被逐步瓦解,模糊不清。模糊取向服装立裁受此启发,“推陈出新”的跨越传统技法的藩篱,从认识整体去认识局部,以多维度的视角思考服装空间。总结得出融贯性异构思维的立裁实现方法多元化趋势,用立体性的思维把握“人”的概念轮廓,通过设计元素的叠加重构突破逻辑形态的束缚。在多维的视野下,对人体各结构状态大胆设想,从非人体原型的概念入手,通过多个三维空间的聚集和离散分形方式,将人体拓扑为规则或不规则、抽象或具象的形体。通过预先设定服装内空间创作外造型,将内外空间的多视角和多层面同时作用于立体造型,里应外合、深入浅出,表现出服装结构错误、错位或矛盾的错觉形式。这是一种具备选择弹性空间的逆向设计思维方法(图1),这种方法弥补了立体裁剪实现方法形式的单一性,提升了对立体裁剪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2模糊取向立体裁剪实现方法

摆脱传统人体观念的束缚,在非人体原型模型上对传统服装款式重塑再现,得到模糊风格取向的服装廓形。日本设计师森永彦邦的“几何”系列设计(图2),是运用融贯性异构思维的立裁空间元素几何式拓展原理重塑的基本款造型。在满足最基本的穿脱开放的前提下,将人体拓扑成简单几何体塑造一个外观立体感强的内空间。以扭曲、非常规的分割解构思想对服装的各部件进行拆分重组。以适体性扩充服装内空间的概念加上面料挺括感属性,以放松量形成的具象实空间与比例表达的虚空间相互交融,堆叠出廓形模糊的服装造型。以内空间塑造外造型的方式凸显造型创作上的间接性和独特性。

其次,融贯性异构思维不仅表达了设计主体观念的转换,还体现出设计主体之间结构包容的特性。实现不同属性、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种群的实体以异质异构的形式有机重组,以硬廓形与软面料不同素材之间的摩擦碰撞,呈现一种颠覆视觉常规的服装造型。图3从融贯性异构思维的立裁结构仿生元素提炼发散的角度,将人与动物相融合塑造人体的非常规形态。在模糊服装结构的理念下,使用三角多边形作为基本单位,创作多个相似的小空间,使复杂性的内部大空间最优化。以内外空间的关联互动性关系塑造服装凹凸有形、虚实互动、灵动的造型感。

2模糊取向服装结构的立裁设计实例

2.1融贯性异构思维的立裁设计实例

考量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需求,结合空间观念从简到难的理解,本文以融贯性异构思维的仿形几何结构为切入点,以基本款针织衫设计为例,用纸杯造型为原型进行试验。服用属性使得模糊取向服装结构需满足人体结构和活动所需要的空间量,领口以3个相交等圆中的黄金分割点为定点,确定领围大小。在不考虑胸围和胸腰差等数据变量的情况下,以前片为例,整个大片延长侧缝结构线可得到一个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两侧缝采用扭曲倾斜法改变结构线位置,其两侧底角倾斜度符合黄金分割比的数值关系,以此增大前衣片的侧边量。衣身面料的分割关系以cB’∶cB=cd’∶cd=Bc’∶Bc=Be’∶Be=0.618的和谐性比例关系,把面料披挂在杯体上进行创意拼接设计。后片以同样的构想进行面料拼接,得到不同于常规版的版型(图4(a))。最后将此构想以CLo3D形式呈现,得到图4(b)的着装效果。

2.2对模糊取向服装结构的立裁设计实例的思考

模糊取向服装结构的立裁实现方法以“见型仿作”思路,运用有意识、有目的性、强制性、反叛性的思维方式,实现设计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设计过程。借助直线型或曲线型等不确定、不规则的空间形体,预先设定内空间构想服装造型外空间。

实验过程的反思与拓展:(1)需要考虑好面料在包裹不规则形体时的分割关系。由于脱离了人体原型,服装解构主义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融入设计美学原理,如斐波那契数列或黄金分割比例思想,使最后的造型比例更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2)由于模糊取向服装结构的立体裁剪制作是为人所服用,对于部分关键点的数值需要特殊考虑,如领子开口不能小于领围最小值。同时,加入现代立体裁剪常用的立体或半立体的面料改造技法,如缝饰法、折叠法、褶皱法等,以及不同面料拼接手法塑造的服装,成为内空间与外空间完美契合的重要手段。(3)服装造型空间维度的扩展,将多维空间的思维引入到立体裁剪设计中,以多个独立空间体交融产生的特殊空间为基型,将布本身的创作空间与独特内空间共同作用于外造型,以此手法与“一衣多穿”的构想相结合,去探索更多的富有表现力的服装款式。

3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篇3

1体系完整,将美术对服装设计影响系统阐释,具有逻辑性

多数院校中,美术基础课以素描和色彩为主,素描课程的大量时间是在利用石膏像和静物来锻炼造型能力和空间感,即使有人体课程,也是以传统概念和手法描述人体的结构、体积感和空间感。这种传统美术基础课程不仅占用大量时间,还使得真正进入服装专业基础课程时,学生仍然很难将由石膏像和静物写生锻炼出来的造型能力和空间感运用在服装画上。素描课程上又要花费大量课时讲授人体结构、比例的内容,针对时装的风格和表现则限于时间而匆匆结束,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对设计课程的学习和掌握,也导致他们很难在时装画上形成自身风格,更好地表现设计。该书第一章从概论入手,介绍服饰素描的基础知识,先是介绍传统素描艺术与服饰素描艺术的相辅相成关系和它们在目的和功能上的差异,梳理了两者发展的历史脉络,强调服饰素描是一个年轻的概念,在今后的发展中也需要总结和完善,又向读者介绍了服饰素描的训练方向,从能力训练、学习过程、必要条件方面进行阐述,又提出服饰素描针对性的要求。在第二章中,作者从不同方面介绍服饰素描的基本概念,读者可以了解到透视的概念,形体、结构的概念,影调的概念,线条的概念,达到在实际运用中这些概念能够在实践中有具体的体现。第三章又提出服饰素描基础性训练,通过对几何形体生活器物及服饰品、人体造型、人物服饰造型等训练的系统阐述,帮助读者找到方法,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和造型观,在此章中,读者还了解画好人体是服装画的基础,也是一位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服装画人体不同于传统人体绘画,要适当拉长和美化人体,但是在绘画时不能随意拉长或者变形,在拉长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形要准确,骨骼的表现要到位,结构要对。向读者讲述了服装人体美术的基础概念,使得学生了解传统人体美术和服装人体美术之间的差别,并且掌握服装画人体和传统素描人体在画法上的不同。在第四章中介绍服饰素描表现技法,通过介绍工具与技法、明暗法与勾线法、服饰素描的质感表现,人物服饰素描技法的表现让读者在具体的案例中找到学习方法。第五章作者介绍服饰素描的主要造型手段的分类,全面具体,作者可以了解到阐述性服饰素描、特质表现性服饰素描、意象表达性服饰素描的不同表现形式与技法。第六章作者将目光投向服饰素描的语言表达,强调比例与协调是两个不同系统里的概念,视觉与平衡的手段可以用轻重、虚实及形体的消失点、支撑点的处理来完成形体归纳组件的摆放,还强调用对比与反差的手法来打动受众,触动最富含情感的那根神经。最后一章作者挑选在世界艺术史发展中的优秀作品,供读者借鉴。可以说,该书具有逻辑的将美术对服装设计影响系统阐释。

2内容丰富,全面介绍服装设计中有关美术的理论,具有完整性

作者在此书内容介绍上始终以育人为目标。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把握教育模式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其分析能力,此教材内容全面,并且指导课程设置,在本章开头,重点强调本章的难点、重点和专业技能,在创新上作者也做了文章,从具体内容的背景和热点出发,增加具有学科时代的新理论和内涵,更加引人注意的是,教材内容还从应用学科入手,增加了实践环节,更加具有针对性。在介绍方法上,作者通过直观的方式、丰富的表达,通过新媒体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表达作者的理念,表达服装人体美术的内容。绘画与服装设计两者之间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之间渊源却很久远。众所周知,在画中可以描绘华衣美服,在服装上绘制精美的图案,在画中描绘华衣美服,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该书整体内容都立足于服装发展的基础,并且结合绘画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和分析,为读者介绍素描基础知识、素描的基本技法以及服饰素描的主要造型手段,加之生动形象的作品展示,读者可以了解到服饰素描以软件物品为主要内容,与其他设计类素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描述的主要对象不是以硬件物品为主,而是大量软件物品,如不同质感的面料、不同纹样的面料、不同服饰配件配饰,以及它们与人物、人体的搭配表现,配合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技法和表现。服饰素描以人物造型为辅助参照,服饰素描的所有物品几乎都以人物造型为参照依据,都必须在人物造型上找到恰当的空间位置,并与之密切配合,不能出现物品与人物在空间存在上的矛盾,作为服装设计作品展示平台的人物,对此进行大量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训练,为服装素描的造型基础提供必要参照和基本支持。服饰素描还以服装服饰为应用对象,服装设计素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以服装服饰设计为应用对象,对其衍生出来的造型任务进行研究和训练,都必须在人物造型上找到恰当的空间位置,相对来说,准确表达服装服饰是服饰素描的第一要义,人物表达通常只是陪衬。该书论述完整全面,内容详实。

3理论深厚,生动传递美术在服装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具有实践性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篇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成衣设计的发展出现了两条轨迹:一条是独立的成衣设计,这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成衣设计方法研究也多藉此深入;另一条是沿着高级时装高级成衣大众成衣自上而下的设计,然其设计方法研究却鲜有提及。

1高级时装的概念与艺术特征

高级时装(HauteCouture)这一在时装界象征最高荣誉的称号,只有被“法国高级时装公会”授予“高级时装”称号的时装屋才有资格拥有。目前全球不过10余家而已。在近150多年的社会巨变当中,高级时装经历了从开创、繁荣、中断到复兴的大起大落。

在法国,高级时装享有极高的社会和文化地位,被认为是继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电影之后的第八艺术。上个世纪中叶,随着美英等国独立成衣业的迅猛发展,高级时装也顺应时代潮流,逐渐衍生出了高级成衣和大众成衣产业,继续发挥着时尚旗帜与时尚实验室的功能。

高级时装具有创造性、艺术性、思想性、前瞻性的艺术特征,设计师利用服装所特有的构成元素来进行创作,以天马行空的创意、立体夸张的款式、高档新颖的面料、层次丰富的色彩、精湛繁复的工艺、华贵优美的装饰,升华了服装的形态和内涵,赋予服装全新的艺术视角,拓展了现代艺术的范畴。它站在时尚之巅,其独特的艺术张力和超前审美对于整个服装流行趋势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2成衣产品的概念及设计特征

成衣产品是按一定规格、号型生产的成品衣服,以简洁、美观、实用、流行周期较短为特征。一般分为高级成衣和大众成衣2种类型。大众成衣是指以普通大众为消费对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成衣。高级成衣是指介于高级时装与大众成衣之间的,以中产阶级为消费对象,小批量、多品种的高档成衣。高级成衣与大众成衣的区别,不仅在于其价格高低、批量大小、质量优劣,关键还在于其设计的个性、品位以及品牌归属感等。

成衣产品的设计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设计师要通过信息收集和市场调研,了解目标群体的消费心理,把握市场规律;二是设计师要了解流行趋势,具有时尚资讯的整合能力;三是设计师要有品牌建设、整体策划、产品系列、结构成本、工艺流程、规模生产等相关意识;四是现代成衣产品的设计是团队协同运作的系统工程。

3高级时装与成衣产品设计的关系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高级时装、高级成衣、大众成衣呈金字塔关系,其中,高级时装位居塔尖,大众成衣列于塔底,高级时装对于成衣产品具有品牌辐射作用。据法国1995年的统计,仅3亿法郎营业额的高级时装能带来200亿法郎的行业产值。

从艺术价值层面来看,高级时装、高级成衣、大众成衣呈逐级递减关系,高级时装对于成衣产品的设计具有指引作用。高级时装通常只强调艺术表现,并不在意穿着的实用性。高级成衣既要求有较强的艺术感觉,又要求有较强的着装效果;大众成衣则以实用性为主,艺术性为辅。

4从高级时装到成衣产品的衍生设计方法

高级时装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为成衣产品设计打开了一扇门,高级时装的创新之处常常成为启发成衣产品设计的重要源泉。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来一套较为清晰、快捷、实用的方法,只需4个步骤,即可完成从高级时装到成衣产品设计的衍生设计。

4.1切入分析

切入是指对高级时装作品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全面诊断与分析,具体可以从“主题理念”和“表象特征”两方面入手。主题理念分析是基于艺术的审美原理,结合高级时装作品的创作思路,发挥感官感受的作用,展开心理联想,从而为成衣产品设计提供灵感;表象特征分析是利用视觉直接抓住作品的造型要义、材质特点、色彩搭配、细节元素、流行信息等,以此梳理出有价值的设计信息。

4.2联系整合

任何成衣产品的设计都有相应的设计要求,这是开展成衣产品设计的前提条件。成衣产品的设计要求一般由产品定位、设计定位和流行元素处理3部分组成。产品定位是对成衣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行定位,从而对产品类型,服装风格、产销方式、工艺品质、价位等设计属性进行有效确认;设计定位是对廓型、色彩、面料、细节、图案、工艺手法等设计元素提出有倾向性的要求,使成衣产品符合产品定位;流行元素处理是对各种流行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将其分为关键元素和次要元素。

将上述成衣设计要求与切入分析“联系”起来,寻找出两者之间的共性特征,进一步整合形成设计要素。

4.3概念图示

设计要素的应用有“直接应用”、“弱化应用”和“转换应用”等3种方式。直接应用是最简单的设计方法,不需要任何加工,是典型的拿来主义。这种方式设计出来的成衣产品与高级时装作品之间的关系最直观;弱化应用是指经过简化、分解、重构等手段将高级时装作品中较为夸张、怪诞、极端的元素进行柔化,设计出的成衣产品更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转换应用是对高级时装作品中的元素进行提炼,相当于二次设计。

二次设计是在掌握高级时装的设计思想的前提下,大胆采用放大、缩小、旋转、扭曲、变形等手段改变其外观,生成一种新的形态。用这种方法设计出来的成衣产品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性,甚至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流行。

根据成衣产品简洁、时尚、个性、方便、实用的设计原则,有效整合应用设计要素,构成具体设计概念,用最直观的线稿图表达出来,形成概念源稿。

4.4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在概念源稿的基础上,对整个设计再进一步深化、补充、完善的过程。拓展延伸的原则是主次分明,突出主要设计点。设计点可以是一条结构分割线,一个褶皱,一个图案,一个流行的纽扣,或是一种面料的搭配与拼接。只要能在服装上形成视觉焦点,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都可以成为主要设计点。拓展延伸的内容可以从造型、色彩、面料、细节、工艺、图案、配饰等方面深入,将这些内容单独或组合运用,综合表现,以求得产品的多变性和丰富性,达到成衣产品系列化、层次化、盘货化、整体化的市场要求。

4.5案例说明

以Dior高级时装为例(图1)。第一步“切入分析”,从表象特征入手(图1中a),梳理出造型夸张、材质挺括、折叠细节突出等有价值的设计信息;第二步“联系整合”,确定“折叠”的工艺手法作为设计要素;第三步“概念图示”,其一是将“折叠”的工艺手法这一设计要素直接应用,制成B图的高级成衣。其二是将“折叠”的工艺手法这一设计要素弱化应用,由原来夸张,艺术性强的细节转换成符合成衣生产要求的裁片分割、拼接等技术来表现,形成C图的大众成衣概念源稿;第四步“拓展延伸”,在概念源稿的基础上,确定“折痕”为主要的设计点,进行D图的胸部拓展延伸设计和e图的肩部拓展延伸设计,形成一个系列化的大众成衣产品。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篇5

关键词:包装结构;以人为本;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77-01

一、从环保角度出发的结构创新

(一)结构的功能延伸设计

人性化的包装结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外,还应考虑其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如何使商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后,其包装结构仍能发挥余热或继续具有使用价值。结构的重复使用对废弃物的减量是最为有效的,人性化包装结构设计是最终实现绿色包装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日本包装设计师秋月繁设计的展开式和可收缩式包装结构设计,将结构变成了既美观又实用的设计,并使消费者产生另作它用的欲望,充满了人性化和亲和力,拉近了消费者和结构之间的距离。

(二)结构的适度性设计

凡事皆有度。瑞典现代家具之父卡尔·马姆斯登(Carlmalmste)曾经说过:适度则永存,极端则失败。在20世纪80年代,简约主义作为一种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流派在欧洲兴起,并深得新一代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过度包装对经济和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我国解决过度包装的问题也进入了立法实施阶段。因此,包装结构设计在注重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满足其适度、简约包装的原则。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在不影响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使结构减量化,减小包装体积,降低容器壁厚,精简结构,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纸板的结构设计,降低消耗,在消耗中减少污染、减少垃圾。包装内商品空间容积率不应过大,简化其可有可无的结构形式,减少材料的无谓浪费。例如爆米花包装的结构设计被消费者认为是友好的,其体积小、结构简约并独特,很容易把它压平和展开,生产成本也相对较低。这类设计致力于提高单次使用类商品的携带方便性,可为旅途中的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选择。

二、从积极互动角度出发的结构创新

“互动”指的是事物之间有反馈的相互作用。从包装结构与消费者之间可发生积极互动的角度出发,应对包装结构进行情趣化和个性化设计的创新。为了使包装结构富有趣味性和积极的互动性,包装设计师通过对结构的设计活动,使包装呈现出既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又加入了巧妙的情趣化构造,使结构形态变得更加丰富,从而增进人与结构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激发购买者和使用者的兴趣和好奇感,使人们感到原本单调的使用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人性化,它的出现和发展符合人们的感性消费理念。设计师荒木志华乃arakisheen对茶包装结构进行了美妙的诠释,以莲花美丽的花朵外形为出发点,边缘穿上细绳,强调了消费者开启时的愉悦和情趣化的体验。国外一款酒包装被设计成衣服的结构形态,消费者拉开拉链露出的瓶口宛如美女的脖颈,整体结构恰似人的身体,结构与消费者心理相吻合,提高了商品的品位。又如国外某品牌的啤酒和饮料的包装结构,分别是对药品包装和灯泡外形的模仿,只是改变了大小和应用对象,打破了固有的结构设计思维模式,将个性化的设计注入在包装结构设计中,使消费者在不经意之间惊叹不止。当然,这些突破不是无理由的颠覆包装传统结构形态,而是在满足结构设计基本功能下的突破,最终实现包装结构更加生动、情趣化的创新。

三、从概念性角度出发的结构创新

概念包装可定义为:“以技术或分析用户需求为先导到生成概念包装的一系列有序、有组织、有目标的设计活动”①。它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不断净化的过程。概念包装结构设计是属于最具有创造性的一种设计过程。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而产生,概念包装结构设计的产生是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的结果,它拓展了结构的视觉化设计,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结构的创新要求设计者具有独特的思维能力,具有概括、提炼的设计能力。用新的结构设计语言来诠释包装设计,并由此延展为为人而设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满乐趣,更加美好。如市场上出现的一种运动鞋包装,设计者巧妙利用了纸张的伸缩性和可折叠性,将鞋盒设计为蜂窝结构,既是鞋盒也是展示架,打破了固有包装结构的概念,进而产生新的概念化结构的创新。

总之,我认为企业和设计师需要将“人-包装-商品-环境”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在结构设计中寻找最佳平衡点,力求进行人性化包装结构设计的创新,以推动整个包装工程不断发展、更新和完善。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篇6

技术美是人们把审美引入技术活动中,用美的尺度衡量产品效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相互统一的深度[5],是从哲学角度对美学的思考。用于服装设计领域,反映出在人文、经济综合体系内利用技术创造有时尚元素特征和附加价值的形态自由化信息,满足服装造型与人体静动态实用机能的关系,以功用性进入市场;同时在一定消费条件下,服用者能用感知觉的变化清晰地表露个性特征。而技术与功用等的谐调整合能实现服装造型的精神和内涵演绎,符合消费者心理等多层面需要,故技术美赋予服装造型独有的特征:1)技术要素的情感化与艺术化。服装造型内涵以外在整体和内在局部形态传达,在物质满足无法适应的消费时代,有明确结构、材料、工艺等技术要素印迹的服装需要能够承载文化及象征性等非物质意义的情感符号作为传播手段,设计者依据审美变迁对技术要素的表达方式做形态美的感知、提取和优化,将具有明显非同步特征的各形态要素艺术化,使隐匿的技术情感转化为超越服装商业价值的艺术情感与文化生产力,使服装造型成为各时间段文化变迁的情感物化产物。2)造型形态设计中事、物的互助化。现代服装造型设计是通过建立在穿着状态基础上的、形而下的有形物质设计表达形而上的理念,符合着装者全面要求的外形和内在结构等方面的“人—机—环境”大系统设计,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会使其关注的不只是服装“物”概念,还包括特定时空下“人—人”或“人—服装”间行为的互动与信息的互通,即服装“事”概念,从而将相应环境下表层显性和深层隐性的文化意义联结,增强了设计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性”特征。

2服装造型多元形态技术美表达分析

2.1功用形态技术美表达

服装功用性是服饰文化成因之一,描述因功能所决定的基本形式无法满足精神需求,将“人”的特性和周围“物”的协调收纳进来,使处于多样化审美感知等环境中的受众产生一定生理、心理效用等,借用有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赋予服装动态系统相应的精神活动能力[6]。功用传统一直是服装造型设计的中心,尽管技术引发的物质丰富改变了受众价值判别标准内涵,服装造型形态自由性增强,但经异化的设计活动对被动的功用特征影响甚微,各类设计元素以理性技术手段按美学原则造型,用近于装饰的手法隐匿功用形态,让其呈现局部具象化或整体抽象性的艺术张力。如军服造型包括外廓型的功用差异和内饰物标识的功用差异,男女军服常服廓型采用“t”“X”型,用后腰横带、束腰等方式收腰身,既满足日常活动,又在形态上突出功能美感;姓名牌、级别资历章、绶带、胸标、臂章等内饰物则增强军服作为职业装的识别功用性。功用形态技术美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其语义传达全面考虑人在服用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行为、环境适用性的硬件要素,同时满足其感官审美体验性的软件要素。

2.2材料形态技术美表达

造型设计是有目的性的对材料和物体做组织、加工的综合五感创造过程[3]。人们对材料质地及服装产品整体意象等的感知是动态发展过程的,各生理器官感知材料自然原始的物理特征,通感与空间结合,互通人类感官世界的真实性,引发心理情感体验与共鸣。新材料涌现、新织造工艺、后处理技术与二次成型技法等都丰富着服装造型材料形态语言,使其与特定社会文化相联演绎出一定象征意义,反映服装的“物—物”关系和“物—人”关系。1)服材表面特性为基础,表现为已有质地、色彩组合和图案描绘等二维或二点五维平面与空间所打造的表面视觉一次肌理效应。技术美感染力融合传统与现代众多色彩、纹样的具象与抽象形式,从绘、泼、溅、染、磨等平面或肌理技术手法中汲取营养,用建立于材料本身特性基础上的特有语言、观念和感受触动着装主体的情感情绪。图1为etro2013春夏时装系列[7],材料形态注重材质表面的数码印花处理,和服与一块布的无结构造型、长袍式样与东方风格的鹤、凰、花卉等动植物图案巧妙组合,以廓型和冷暖配色的过渡与布局,共同描绘出东方文化意蕴与西方色彩热情的融通。图2为prada2013春夏女装[8],用段染、浸染、喷染等染色技术以色晕渐变把自然界的抽象为系列绸缎服的图案装饰;裁片染色色彩变换以无彩色为主,染色扩散的纯度明度色晕变化产生水色光影效果丰富材料视觉;衣身局部的纹样以柔美无彩色与淡粉色的互溶过渡实现色晕与硬质绸缎的和谐共存,用抽象性突出设计的东方风情禅意。此类技术美描述逐渐突破材料单纯色彩视觉影响,融入更多款式细节设计变化,将服装设计要素做充分组合。2)以服装材料二次形塑为延伸,在心理感知基础上依靠技术建立材料延展的虚拟特征属性与物质状态,或用织造形成内部肌理,或用表面立体、镂空处理、符号与细节质感和肌理的形塑演绎节奏韵律形式的空间层次感,由空间视觉纹理变化引发触觉、嗅觉等心理特征,传达成衣某些效用信息;二次形塑可用于整体或局部的体量扩张与空间延伸,包括拼合式形塑、复立体形塑和破坏性形塑。图3为邓皓2011春夏针织连衣裙[9],将伊斯兰建筑礼拜殿内柱上花朵式放射状小尖拱龛的抽象体作为裙身针织纹样,采取对称、连续、循环方式形成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点缀裙身;裙摆则以独有的针织技法织造纹理实现表面立体特征肌理,而抽缩堆积获取了人体空间由深至浅的立体廓型围合过渡,于流动的服饰变化中将伊斯兰建筑文化刚直而纤柔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来;图4的etro2012秋冬女装款式[10],用腐蚀加工在丝绒表面做对称的通透花式纹案,材料肌理层次视觉多变,人体肌肤和面料间的反差若隐若现,带出材质形塑中的色彩变化;皮革镂空款式中则将材料二次形塑中“二”的概念丰富化,在同一款服装中用镂空皮革与毛料组合,精致的镂空点、皮革边缘自然波浪褶的流线感与毛料厚实感共同演绎款式的刚柔特征。材料二次形塑增加了材质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感知,可通过表面肌理的不同程度处理达到五感交联的状态。

2.3结构形态技术美表达

服装造型整体印象由外轮廓决定,并引出具有丰富直观感知的物质实体,而结构技术是外轮廓实现基础,能构成服装并展现与装饰相同的空间张力和生命感知韵律,提供与功用性相适的空间形式。其技术美感通过服装成型内外块面与人体凹凸区域的位置关系、相连或相拼块面边界线形态等信息传递,现将结构形态技术美语义概括为两类:1)借省道、褶裥、分割线或垫衬等内结构语言,按人体线、面差做空间维度动态软性雕塑体,服装体现“微建筑”的美感和流线性。图5为巴黎世家的设计师尼古拉•盖斯奇埃尔2012春夏女装用结构变化演绎先锋主义建筑形态服饰[11],以宽松式为原始状态,结合人体颈、胸、腰、臀的连续双曲面,利用面料折裥成型技术塑造颈前凹面、胸腰落差收式夸大腰腹臀凸面的连续空间变化,用“虚—实—虚”过渡的折裥式省缝划分为侧结构面和中设计面。设计面边缘虚化的省式折裥影响造型流动美观性,体现设计者对款式的结构感知和风格定位;结构面省缝折裥形态依据设计面形态变化,除能辅助塑造风格特征外,体现板师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保证成衣完整的塑形效果。2)用结构“破”“立”关系创造时代感知形象:一是突破人体比例、表面起伏和面面转折限制,以块面二次构建的体量感、层次感和错视感等形式法则,塑造建筑结构力量感;二是消解省道、分割线形态特征,以折叠、包裹、卷曲等灵变性、容纳性结构手段确立人体美感时代精神性的“无结构”模式;从结构创作理念等方面破理性、立感性。图6为比利时设计师马丁•马吉拉2009秋冬利用结构破立关系建立起肩部的屋檐建筑特征[12],“虚化”的结构性细节与“物化”的装饰性细节弱化人体肩形特征,用肩角耸起夸大廓型特征,领口及腰间的过渡曲线体现面料自然线性向结构力学建筑技术美的转变,取得刚硬与柔美相间的精致外观效果;如图7所示,川久保玲2012秋冬女装将强烈几何感的二维平面理念用于服装造型设计形成纸片装概念[13],融合材料性能的斗篷式阔摆、大斜度肩颈线、扁平的弧形香蕉袖、略微前置的衣袖窿位、边缘接口经压缝工艺处理的廓型等牵引出整件衣服扁平视觉效果的刻意立体造型,灵巧而坚硬的线性特征、纯粹且简化的空间状态演绎出二次元向三次元空间造型的认知。

2.4工艺形态技术美表达

服装工艺形态是传统手工制作和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技术与文化形态,是对现存事物作美化整理的动态历史过程,工艺师借助一定材料、工具、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实践活动[14-16]。按流程顺序划分为:前期生产准备、铺排料工艺、剪裁工艺、缝制工艺、整烫塑形工艺、质量控制、制订技术文件以及流水线设计等[17],其中综合物料特质、机械设备、后整理技术、生产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将传统和高新技术融合,获取形神兼备的审美载体。前期准备和铺排料裁剪工艺为后期造型技术做好材料形态、结构形态准备;缝制工艺是造型实现基础,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由静态向动态发展,按其制作特点和艺术形态分为基础工艺和装饰工艺;基础工艺缝接各衣片实现从平面向立体式样转变的工艺技术,如成衣开衩工艺、开门工艺等;装饰工艺用于体现设计理念或实现一定功用的工艺技术,或带有东方刺绣、镶滚等传统工艺美术的印迹,或以西方具象或抽象花边、排褶、镂空等立体装饰工艺,借服装承载或移植工艺的文化蕴义。整烫塑形工艺贯穿于成衣制作整个过程,涵盖产前、粘合、中间、成品整烫等几部分,是保证服装符合人体体表凹凸立体性状、实现特定造型结构稳定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归推拔是成衣造型二次塑形的重要整烫工艺环节,其技术美实现一方面对人体基本结构特征的观察和把握,了解人体凹凸曲面的表达与工艺实现的关系,确立归、推、拔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操作中要对成衣造型有连续性、系统性、区域划分性的充分认识,进而实现工艺操作的连动性。

3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篇7

关键词:创意时装;成衣设计;应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50-01

一、创意时装与成衣的概述

(一)创意时装与成衣的基本概念

创意时装指打破常规服饰理念,以独特的设计打动人心,满足人对美的更高追求。创意时装在满足产品本身的实用功能外,在外观的设计上融入时尚,是个性化的服装产品。

成衣指按一定规格、号型标准批量生产的成品衣服,是相对于量体裁衣式的订做和自制的衣服而出现的一个概念。成衣作为工业产品,符合批量生产的经济原则,生产机械化,产品规模系列化,质量标准化,包装统一化,并附有品牌、面料成分、号型、洗涤保养说明等标识。

(二)创意时装与成衣的特点

创意时装的核心主题是“创意”,不是在大街上各色的普通成衣。它除了满足保暖御寒外,还要能更好的满足对美的追求,还要具备外观、功能等各方面的创意点。每件创意时装的诞生都有设计师的心血和灵感,有很多艺术的东西暗藏在里面,而成衣设计的元素很少,更注重面料、款式、色彩等组合。

二、创意时装与成衣的发展

(一)创意时装的萌芽

创意时装最初是从高级时装衍生出来的,在现代服装设计出现之前,上层社会女性所穿服装都是精心制作而成。夸张的造型和繁复的装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虽然服装华丽,镶有各种昂贵的饰物,但是这些服装的基本廓型从未改变。

(二)创意时装引领潮流

二战时期,活跃着一大批引领时尚潮流举世闻名的服装设计大师如可可.夏奈尔和克里斯汀.迪奥等,这个时期设计师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为设计师个人风格和想象力的展现奠定了基础。

(三)创意时装对当代成衣市场流行趋势的影响

20世纪后期,西方艺术在观念、思维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自从伊夫.圣洛朗将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应用于时装后,使服装与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波普、欧普等当代艺术也开始直接用于服装,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作为实用艺术的服装,在当代艺术的熔炉中,也打破了自身的局限,从其他门类的艺术中吸取灵感。

三、创意时装在成衣设计中的运用技巧

(一)创意时装面料在成衣设计中的应用

面料是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无论是创意时装还是成衣设计几乎都要用面料来表现。创意时装的面料更是惊喜挑选制作,想要做出雕塑般的廓型就必须找到相对较硬的面料来表现,创意时装经常会利用新开发的特殊面料表现硬朗的廓型,设计成衣时只需将廓型的夸张度缩小即可让成衣变得时尚、有个性、有特点。服装材料决定了服装色彩,服装色彩依附于面料上,并因面料的质感变化色彩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所以服装的面料效果必须和色彩一统考虑,创意时装经常因为面料的特殊性让服装成为了亮点,成衣更是如此。

(二)创意时装的装饰技法在成衣设计中的应用

服装装饰是一种综合性的装饰艺术,它体现了材料、花色、款式、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协调之美,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朴素的家居服、职业服,还是华丽的礼服,都或多或少采用了一系列服装装饰技法。常见的装饰技法有省略、夸张、添加、巧合等手段。

(三)创意时装结构在成衣设计中的应用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想要将服装设计的特色鲜明,造型千变万化等都需要靠服装结构来完成。创意时装的结构更是体现在多变上。将过于夸张的结构设计委婉含蓄的表达在成衣设计中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领口的高度缩小,将多余的量转移到褶或者分割线中就可以化解过于夸张的廓型,进而适应成衣设计的标准。

四、结束语

创意时装虽然没有给生活带来直接的帮助,但是可以美化我们的心灵,提高设计者的创造能力,可以使艺术得到更大的发挥,让从事设计的设计师们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尽情的表现自己的才华。最终我们合理的利用创意时装的特色,将其引进到大众成衣设计中来,可以使得成衣设计表现出既时尚前卫,又不失传统要素的特色,为时装界掀起新一轮潮流做准备。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篇8

奥运礼服包容万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同地域文化的不断交融碰撞,在服装款式、色彩、配饰及配服的关系中,国际主流社会形成一种穿着惯例即tp0着装原则的文化现象。这种国际惯例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世界各国,将tp0着装原则运用于奥运礼仪入场式服装成为一种定式。据统计,奥运会约有70%参加国按照国际惯例着装,而一般宗教国家和受本地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影响较多的国家,其服饰的民族文化性较强。以沙特阿拉伯为例,阿拉伯大袍、披风、白色包头巾和头箍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服饰,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入场式中沙特阿拉伯便以这种服饰尽显民族信仰与生活习性。

与阿拉伯国家相比,俄罗斯则是相对国际化的国家,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俄罗斯的服装明显受到国际化着装的影响,上下装采用浅灰色同质同色的精纺织物制成,这是西服套装的基本特征,驳领运用董事套装的形制,口袋为线无袋盖型,这是典型的塔士多礼服元素(tuxedo礼服属晚间正式礼服,在此表明奥运会开幕式的进行时间),深色领带是黑色套装的基本语言,这些要素的运用表明西服套装采用了升级板的格式。对于民族元素的渗透,它的成功之处就是不露痕迹。装饰巾图案是俄罗斯国旗图案,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块,帽子采用与服装同质同色的贝雷帽,这种帽子最早出现于军队,现在成为了军服便装化的时尚设计语言,表达了俄罗斯的军旅情怀。这种国际惯例原则与民族概念的结合被广泛使用,且成为主流。总之,俄罗斯的奥运服装整体造型以西服套装(suit)为基础,借鉴了塔士多、董事套装和黑色套装的标志性元素,通过国旗图案装饰巾展示其国家属性,整体造型是既遵循了国际惯例又展现了国家风貌。

国际惯例tp0着装原则并非强制性的指令或法规,它具有较强的变通性,对地域文化和本土服饰系统具有包容性,对接受国际惯例和保持一个国家民族服装语言系统的本质并不矛盾。随着国际化男装近一百年中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西服套装成为tp0规则系统中通用的国际服,它以其主体结构为核心的正装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后,形成了当前男装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为适应这种国际化需求,2008北京奥运会入场式服装的主体结构采用常服体系中Suit(西服套装)、Blazer(运动西服)和JacKet(休闲西服)基本元素和造型原则,以保持和延续tpo规则之下的国际社会经典程式语言,为奥运礼服设计提供了基本的国际化语言平台。

在国际着装惯例前提下,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式服装力求做到中国风貌和国际形象的完美结合,并在色彩、装饰图案和局部结构处理上体现中国概念,通过对立统一、辩证施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太极理念和方法,即整体风格以柔见刚、造型特点以曲鉴直、视觉效果以简释繁、内含隐寓以虚诠实和科学合理以静制动的设计手法实现两者巧妙有机的结合(图1)。

饰物细节设计中运用水墨太极图标与中国奥委会标志的有机组合作为装饰图案,内含隐寓以虚诠实,充分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国际接轨交流融合的寓意,凸显了奥运服装的设计理念(图2)在准确把握太极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基础上,使中国文化气韵在奥运服装中自然流露。

太极凝神奥运礼服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世界给了中国十六天,中国将还给世界五千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中国的深厚文化将成为设计的重点。奥运服装不能简单地堆砌民族元素,只有浓缩民族文化之精华,将中国元素巧妙地融入基于tp0国际惯例的服装设计理念中,遵循不露痕迹,神似大于形似的设计原则,才能真正树立当代中国体育真实的国际形象。以太极设计理念作为切入点,结合国际规则和惯例是个有价值的概念。

《周易・系辞上》载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这一派生过程中,“太极”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太”是一个时间概念,“极”是一个空间概念,合在一起表示中华传统的宇宙观。太极图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最本质的特征,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其对立统、永恒运动、周而复始和生生不息的特征可以延伸到中国很多文化形式中。太极理念表达的是种既朴素又深刻的世界观,是自然、和谐与完美的象征,其核心价值就是和谐。太极之乾坤归一,寓意争为上,和为先,竞争与合作生生不息,亦充分体现了团结拼搏,友谊竞技的奥林匹克精神。理解“太极”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延其“意”传其“神”,将太极文化之精髓融入中国体育代表团服装设计中,寓意和谐奥运,和谐世界的奥运理念。

太极图标神形兼备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篇9

1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的定义

为了充分利用“概念驱动”思想促进武器装备发展,需要构建面向装备发展的作战概念———新型装备作战概念,并建立相应的设计方法。就其内涵而言,新型装备作战概念是在新型作战理论指导下,以装备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武器装备的使命或任务、作战运用方式、系统构成、关键能力、实现途径等进行的综合描述。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设计是通过分析、推理、运算、综合、归纳等过程,发现合理满意的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以使论证人员发掘武器装备运用需求,构想装备运用方式、体系构成、能力指标,实现军事需求向装备发展要求的前瞻性映射。

2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的作用

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在军事需求生成过程和军事需求牵引装备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1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是武器装备发展的起点每型交付部队使用的装备,都是在新型作战理论指导下,通过构想作战概念而获得其基本蓝图的。任何武器装备都需要经历从概念到实体的演变过程,因此,新型装备作战概念作为起点,必然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的映射过程,它在整个武器装备的研发过程中处于上游阶段,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阶段。

2.2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是武器装备发展的主线新军事变革时代,装备发展已经演进到“战争从实验室打响,概念从实验室走向战场”的模式。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贯穿于装备发展的始终,在武器装备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牵引作用,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完善。整个装备发展过程处于不断的生成概念、改进概念和实现概念的过程,服从螺旋式上升规律,每次提高都使新型装备作战概念更好地牵引装备的发展。

2.3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平台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有机融合了作战研究、装备策划、仿真评估等设计过程和论证过程,以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为平台,将充分吸收作战、装备、后勤部门,基层部队以及科研机构人员的群体智慧,实现研制的装备项目最大可能地满足实战需要,确保论证对装备发展的有效牵引。

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基本要素、设计机理和设计方法

1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基本构成要素

为了突出作战需求牵引装备发展、装备发展旨在作战运用的本质,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基本架构需包括四个方面。(1)使命任务,是在一定的作战环境、约束条件和作战对象下,武器装备达成特定的作战目的所执行的行动和担负的责任。

(2)运用方式,是规划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作战样式,形成完整的作战概念方案解,实现对武器装备作战运用的初步分析判断和创造性构想。

(3)系统构成与交联关系,是为了进一步物化作战行动,将作战运用方式映射到武器装备具体的作战装备和保障装备上,提出和勾勒实现武器装备使命任务的战斗装备和保障装备连接关系及编配关系,从装备体系的层面构建武器装备运用构成。

(4)关键能力需求,是提出武器装备在一定作战环境下完成特定使命任务需要具备的性能指标、能力特征以及关键技术体系。

2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设计机理

依据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基本构成,对各个要素进行细化,将抽象层次的概念进行具体化,随着作战概念主要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标志逐渐清晰和细化,设计出装备的系统结构和交联关系,并在行为和性能层次,提出武器装备主要性能指标。

3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设计方法

3.1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生成和描述基础

新型装备作战概念涉及到作战、指挥、装备、技术等许多领域,属于复杂系统的范畴。系统工程中,体系结构是指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制约其设计与随时间演进的原则和指南。从体系结构的视角考虑和描述新型装备作战概念,是做好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外对体系结构的研究标志性成果是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DoDaF以及DoDaF中的视图描述思想。美国国防部根据国际系统工程领域的技术进展和美国最近20年来的军事系统研发经验,先后颁布了DoDaFv1.0、v1.5、v2.0作为指导所有军事工程项目研发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基于DoDaF,一些国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体系结构框架,如英国提出了moDaF,北约提出了naF。本文利用较为成熟的体系结构描述工具进行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以多视图方法为指导,采用图形、图像、文本、表格和矩阵等直观的形式,从多个视角生成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主要活动和基本要素,描绘作战能力需求、任务分配、结构组成、性能参数、信息交换和其它相互关系等,实现新型装备作战概念每个细节层次的设计。

3.2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流程

本文借鉴DoDaFV1.5版、V2.0版以及moDaF体系结构框架,通过对视图的针对性改造和构建新的视图,实现对新型装备作战概念中的每一个基本要素的生成和描述,图1是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方法流程图,它由7个基本视图构成。

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基本要素设计

1武器装备使命任务设计

武器装备的使命任务运用“全视图”的方式进行表述,主要采用文字的形式,简明扼要地阐述需要执行的使命任务的环境、条件、目的、意义等基本情况。设计内容可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作战环境,主要描述武器装备在执行特定任务时所受的所有外界环境及其影响的综合。主要分析自然环境、诱发环境和对抗环境,重点分析:战场环境对武器装备发展和运用的影响,未来作战可能面临的战场环境,战场环境可能发生的改变等。

(2)约束条件,是在武器装备作战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武器装备在执行特定任务时所受的几何、运动、电磁等各个方面的限定和制约。

(3)作战目标,是需要毁伤或夺取的对象,包括敌人任何直接或间接用于军事行动的部队、军事技术装备和设施、工厂、城市等。武器装备作战目标是指武器装备在执行特定任务时所要打击的对象或要控制的领域。

(4)作战目的,是武器装备执行特定任务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效果。

(5)意义地位,主要描述武器装备在执行特定任务中所起的作用,明确武器装备在我军武器装备中的重要性,以及发展该型武器装备的意义。

2武器装备运用方式设计

武器装备的运用方式采用“视图+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即:采用“高层作战视图”对整个作战构想进行初步生成和描绘;采用“作战活动模型图”对各种作战活动进行生成和描述;采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对武器装备具体作战构想、想定进行宏观顶层描述。

2.1高层作战视图设计

高层作战视图是将武器装备的使命任务描述成在一个前后关联的战斗环境中的一组任务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概要图形。图2是远程打击高层作战视图示例。高层作战视图为装备发展决策者和装备研发人员提供清晰明了的武器装备作战运用的基本情况。由于图形中隐含着许多不能直接表达的信息,因此除了给出图形之外,还需要给出关键的文字,辅助描述高层作战视图。

2.2作战活动模型图设计

作战活动模型图描述武器装备在执行一项使命任务过程中正常开展的各种活动。作战活动模型图是作战活动与装备能力建立关联的关键视图,准确绘制作战活动模型图中的各个作战活动,是提出新型装备作战概念“关键能力需求”的必经环节,也是实现军事需求向装备能力的映射关键步骤。作战活动模型图有两个模板,其中,作战活动层次图以武器装备特定使命任务为背景,依据作战阶段和节点功能对整个作战过程进行分解,形成树状的作战活动层次图,如图3所示。层次作战流图是在作战活动层次图作战过程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作战活动与各个作战子活动之间的关系。图4是根据图3中分解的作战活动所设计的层次作战流图。

3武器装备系统构成与交联关系设计

武器装备系统构成与交联关系主要采用“作战节点连接描述图”和“作战节点关联矩阵”两种视图描述装备作战节点之间的信息连接关系,反映武器装备系统构成以及相互的交联关系。

3.1作战节点连接描述设计

作战节点连接描述图,是利用图形化的方法描述武器装备体系构成以及作战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要求。其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双箭头表示双向信息交换,如图5所示。作战节点连接描述图的设计有利于明确武器装备的系统构成和相互的关联关系。

3.2作战节点关联矩阵设计

作战节点关联矩阵,是以矩阵形式表达三个基本体系结构数据元素(作战节点、作战节点和信息流)之间的关系,反应武器装备体系的交联关系以及信息的相关度。矩阵的列是信息发出的作战节点,行是信息接受的作战节点。

4武器装备关键能力需求设计

关键能力需求采用“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关系映射矩阵”和“装备能力谱系矩阵”描述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以及关键性能指标。

4.1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关系映射矩阵设计

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关系映射矩阵,是将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进行相关,建立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的映射,提取武器装备在完成作战活动中的关键作战能力,并作为输出汇聚到装备能力谱系矩阵。

4.2装备能力谱系矩阵的绘制装备能力谱系矩阵,是以矩阵的形式,提出武器装备高级作战概念图所描述想定的具体作战性能属性和量化需求。

案例研究

为了更好地阐述本框架,现以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作战概念设计为实例,进行简要描述。

1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使命任务

1.1作战环境

某型飞机实施对抗任务在临近空间与在航空空间大为不同,重要区别在于作战环境的不同。临近空间作战环境:一是大气密度显著降低,随着高度的上升,临近空间大气密度显著降低,发动机进气条件逐渐恶化;二是气温变化剧烈,对飞机的材料和电子设备带来考验;三是气象条件相对简单,20千米~40千米的临近空间更有利机飞行;四是侵蚀现象逐渐显现,臭氧和紫外线对飞机各种材料损害加剧。

1.2约束条件

一是作战高度约束,从大气密度影响,临近空间突防有利,飞行器动力技术发展等综合情况分析,在20千米~30千米内作战,是未来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最佳作战场。二是作战速度约束,从临近空间对抗目标,冲压发动机工作要求,突破敌防空体系、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等情况综合分析,具备3马赫的飞行速度对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最为有利。

1.3作战目标

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主要目标有三类:一是低速/亚声速(小于1马赫)临近空间飞行器;二是超声速(1马赫~5马赫)临近空间飞行器;三是高超声速(5马赫以上)临近空间飞行器。

1.4作战目的

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主要目的是拦截飞经临近空间飞行器平台,截断飞行器在临近空间的飞行通道,同时在临近空间遂行其他作战活动,形成临近空间制权。

2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运用方式

2.1高层作战视图图6是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高层作战视图,初步描绘某型飞机在临近空间中对抗作战构想,反映临近空间交战和防御,临近空间干扰与压制等对抗任务。

2.2作战活动模型

以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作战任务为背景,依据高层作战视图中所描绘的作战阶段和实现的功能任务等对整个作战过程进行分解,形成树状的作战活动层次图,如图7所示。在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作战活动层次图的基础上,按照iDeF0(功能建模方法)的iCom(输入、控制、输出、机制)标准,将各个作战活动按照高层作战概念视图中所构想的作战流程进行关联,形成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层次作战流图,如图8所示。

3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体系构成与交联关系

3.1对抗作战节点

以临近空间对抗为核心,对作战节点及其交联关系进行简化处理,绘制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作战节点连接描述如图9所示。

3.2作战节点关联关系

为描述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三个基本体系结构元素(作战节点、作战节点和信息流)之间的关系,反映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装备体系的交联关系以及信息的相关度,绘制表1所示的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作战节点关联矩阵。

4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的关键能力需求

4.1作战活动与作战能力关系映射

根据某型飞机临近空间对抗作战活动的模型,提取主要作战活动,并分别映射出其临战空间对抗应具备的各种能力,见表2所示。

4.2对抗中某型飞机所需关键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篇10

【关键词】解构主义;服装设计;服装结构

一解构的概念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

解构主义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是民众反对西方几千年的哲学思想束缚而创立的全新哲学体系。主要表现为对不容置疑的传统信念发起挑战、重新构建,并且解除传统的规格与结构。时装界的解构浪潮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追求潮流的设计师们将解构主义与时尚结合,将解构主义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让时尚焕发新的生命力。服装解构放弃了程式化的模式,完全建立一种新的观念,与众不同的同时令人耳目一新。服装解构就是摒弃传统的服装结构模式,创立风格独特的服装结构的一个过程,这种形式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完全根据设计师的理解而定,不同的设计师对服装的解构的表达形式也不相同。

解构主义从哲学和建筑的条块里被引进到时装界,具有解构风格的服装与传统的服装风格有所区别,并且这种时装带给人们不同以往的乐趣。解构主义是当今服装设计界非常流行的词语,尤其是当服装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的今天,解构主义服装以其独特的外观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以崭新的视触觉感受开拓着我们的思维。

(二)解构主义的特征

在设计中,解构主义的特征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散乱。解构主义在总体形象上一般都做得支离破碎,疏松零散,变化万端。在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传统服装的形状。二、残缺。即强调不完整状态,故意破损某些局部,力避完整,不求齐全,有的地方故意做出残损状,缺落状,破碎状,不了了之状,令人愕然,又耐人寻味。解构主义中的种种元素和各个部分的连接常常很突然,它们好像是碰巧偶然的撞到一起,大量采用颠倒、扭转等表现手法,使人的视觉惊愕以达到一种美感的追求。三、突变。即以几种毫不相干的元素进行组合,巧妙改变或者转移原有的结构。四、失重。即用倾倒、扭曲、弯转等造型制造失稳的不安全状态。好像即将滑动、滚动、错移、翻倾以至于似乎要坍塌的不安架势。有的也能令人产生轻盈、活泼、灵巧的效果。五、超常。即超越常规,标新立异,在创作中总是努力标新立异,视反常为正常。力求避免常见、完整、对称的结构。解构主义的意识渗入到服装设计师的“肌体”中,设计师通过偶然机遇、荒诞组合、随意堆砌等手段来进行创作。

二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的一种设计风格,具有很大的个性、随意性和丰富的表现性,是对正统服装设计理念的否定与批判,设计方法与视角的多样性,为服装设计领域带来了多样化的设计表现手法。

(一)解构主义对服装形式的影响

解构主义对服装形式的影响,不仅给人们带来一种感观上的愉悦,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刺激。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将解构主义理念用于服装创作,无疑是将解构主义所推崇的反常规的、颠覆性的精神表现于设计作品上。他们拒绝服装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它们所做的是对传统服装文化的一种破坏和重构,是要对服装创作本质进行重新定义。他们不再毕恭毕敬地遵循固有的创作理念,所采取的态度更不是后现代主义那样“温柔的”批判,而是采用彻底的态度,叫嚣式的宣言和一个个试验品的作品重新制定一套新的艺术形式游戏规则。

(二)解构主义对服装风格及表现形式的影响

解构主义将不同类型的元素解构、重组,以全新的形象给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体现服装创作的原创性和震撼性。解构主义的这种游戏式的表现特质,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游离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表现空间,颠覆传统、解构现实、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设计形式和内涵的变化来表达创意的主题,使得越来越多的服装创作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设计风貌和审美取向,从形式到主题都颠覆了原有的设计理念。解构主义是设计者根据设计的主题,通过自己的艺术修养、设计技巧,把设计观念在创作上的充分展现。它也是设计者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修养、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服装创作在创作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解构主义将人们熟知的事物有意识地视为陌生,对完整的形体有意识地进行破坏,打破原有秩序后再创造出更为合理的秩序,有效传达信息使其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大胆地运用解构主义进行服装设计创作,实现了按常规思维方法所不可能得到的转换,让人们透过神奇诡异的大胆创造,使艺术创作的创意空间得以拓展,解构主义使服装设计的表现手法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服装设计中解构的表现

(一)具有典型解构主义特征的服饰风格

1朋克风格

pUnK风格的服装的装束,多用大型别针作为装饰,而用料采用的是苏格兰风的大方格子料,这种图案的料子,多为pUnK服装的首要标志。另外,pUnK采用的图案装饰,常见的有骷髅,皇冠,英文字母等,在制作时,常镶嵌闪亮的水钻或亮片在其中。展现一种另类的华丽之风。但pUnK虽然华丽,甚至有些花哨,但整个服装色调是十分整体的。pUnK装束的色彩运用通常也很固定,譬如红黑,全黑,红白,蓝白,黄绿,红绿,黑白等等,当然,pUnK的另外特征是,服装的破碎感和金属感。pUnK系列多喜好用大型金属别针、吊链、裤链等比较显眼的金属制品来装饰服装,尤其常见的是将服装故意撕碎破坏的地方用其连接。pUnK的破碎感多是来自外部装饰和人为刻意破坏完整度的设计。

2哥特风格

GotHiC风格服装根本不使用骷髅,皇冠之类风格的图形来装饰服装。GotHiC风格的服装,基本上是无图案的纯色面料(除蕾丝的装饰性之外),并且艺术性更强、感觉更沉郁。带有GotHiC风格的图形都是较抽象的,线条化的,不似pUnKi的具体、平整。GotHiC风格的报装,不会使用两种以上的颜色来拼接。GotHiC基本上属于贵族气息浓厚的正统服装,不可能使用亮金属重金属制品来装饰服装,连珠宝类首饰或者其他任何首饰都极少采用。GotHiC的装饰更依赖蕾丝花边和布料本身。在服装的破碎感上,GotHiC和pUnK非常相象,但极其明显的是,GotHiC的破碎感多是来自它服装本身的垂吊,基本上不是人为剪破或者撕碎的。

(二)现代服装中解构主义表现特征

1形式散乱性

解构主义服装在外观形象上一般都做得支离破碎,疏松零散边缘上纷纷扬扬犬牙交错变化万端。在形体结构和尺度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传统审美观点中己有程序和秩序,避开对称式组合。色彩则具有突兀性、跳跃性,充分体现出奔放感。

2意识残缺性

解构主义设计形象别着意强调出作品现时的不完整的状态,许多地方故意做残损、缺失、破碎状态。不了了之而令人愕然,又耐人寻味,常使人有残缺美之感。在当服装艺术设计中,艺术家们更多地基于现代审美意识而进行创作,由于服装材料的特性,这种不了了之的状态往往更容易实现,而服装材料残损之后伴随着人行走的律动而变化无常,本身就是一种对于艺术抽象概念的美的延伸。

3组织突然性

组织突然性即为无预示性,不同性质种种介质元素的结合和各种材料的组合常常很突然,没有预示没有过渡,表面形式上或生硬或牵强,风牛马不相及,它们如同是碰巧偶然地接到一起,有神秘莫测之感。

4动势特点

动势特点是指在作品中大多采用倾倒、扭转、弯曲、波浪等富有动态的造型,给人一种失稳、失重的不安势态,有的也能令人产生轻盈、活泼、灵巧以至潇洒飞升的印象。

四结语

解构主义从哲学和建筑的条块里被引进到时装界,具有解构风格的服装与传统的服饰风格有所区别,并且这种时装带给消费者的不同以往的乐趣。解构式样的服装反常规、反对称、反完整,超脱时装己有的一切程式和秩序,在形状、色彩、比例的处理上极度自由。有的地方故做残损状,缺落状,不了了之状,令人愕然,又耐人寻味。处理得好,令人有恰如其分缺陷美感。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注重对服装本身结构的研究,其设计理论是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对服装的原有造型、款式等进行大胆改造,把服装原有结构分解拆散,然后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结构。解构主义服装往往采用不对称结构,外观带有未完成的感觉,似乎构思全凭偶然。在新科技、新工艺的辅助下,服装的材质在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崭新的视触觉感受诠释了服装设计的解构主义内涵。

参考文献

[1]孙跃杰,孙涛.谈解构[J].山西建筑,2006(3):20-21.

[2]张春单,王福魁.从解构主义哲学到解构主义建筑[J].山西建筑,2007(8):39-40.

[3]汤建龙.德里达解构主义评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10):30-35.

[4]朱广宇.浅谈解构主义与历史主义[J].山西建筑,2008(4):31-32.

[5]周荣胜.解构的双重性[J].西方哲学,2005(4):77-78.

[6]赵新平,张兴全.解构主义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意义[J].设计平台,2007,(12):82-83.

[7]赵坤阳.德里达解构理论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