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9:54

低碳经济的看法篇1

摘要:碳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同时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应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第415-416页.

低碳经济的看法篇2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

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实际国情推出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德、英、美三国政府倾向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清洁煤技术、开发世界级能源技术等方法,如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于2007年在“高技术战略”(High-techStrategy)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战略,预计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于2008年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美国政府在《能源政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充分利用技术进步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并计划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煤炭发电厂等措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大多把重点放在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政策,采取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低碳产业等措施,赶上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及发展现状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按照我国行业分类标准的界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集合就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oeCD)对产业的分类标准,将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且国家科学技术部等部门在其编制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资料中也采用了这一分类标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非常迅速。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63%,到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8434亿元,占到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8.75%。总的来看有两个主要特点:(1)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差异。根据科学技术发展部统计资料,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呈现很高的地理集中度,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等省份,中西部所占比重较小。(2)高新技术产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从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产值分布看,201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接近一半的比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规模位居第二,约占总体1/4的比重,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比重最小,仅为2.2%。

(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显著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节能减排和促进技术进步两方面(孟伟,2008)。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为例,按照上文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将北京市全部制造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计算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效率。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效率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碳排放强度非常低,而其能源消耗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制造业。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碳排放强度使得制造业整体碳排放强度大大降低,其高能源消耗效率又使得制造业整体的能源消耗效率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碳排、高能效的显著优势。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一)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在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遵循全面性、可计量性、反映低碳主题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表1)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

(二)样本省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低碳经济发展指数)

笔者使用“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这一指标值来描述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选取能够收集到相关数据的各样本省市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各样本省份连续五年(2008—2012)的统计年鉴及相关的统计信息网,部分能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2012)以及各地统计局官网。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何晓群,2004),得到如下主成分分析表(表2)、碎石图(图4)和主成分矩阵表(表3)。

三、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量化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以上文所选取的样本省市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数据作为基础,把高新技术企业所能影响到的所有指标作替换处理,得到不含高新技术企业影响的指标数据。即将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影响到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X6: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X7:技术研发人员占总从业人口比重、X8: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X10:碳排放强度)进行替换处理,按照相应指标传统产业的数据比率将高新技术产业数据替换成传统产业数据。各个指标的具体替换过程以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指标为例。可以看出,将高新技术产业煤炭消耗量替换为传统产业煤炭消耗量后,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指标由原始组的33.82%变成对照组的34.14%,其他指标替换方式同上。

(二)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比分析

按照上述替换方法,将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影响指标数据替换为传统产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得到一组处理后的数据,将处理前后的数据分别代入公式(1)和公式(2),得到样本省市原始组数据和对照组数据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比表(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在剔除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之后,各个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数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从前后指标数据的得分差额均为正数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是正向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分析

笔者使用“低碳经济贡献度”这一指标值量化表示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剔除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之后的传统产业指标体系数据为基础,用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正向促进)的程度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指标值,用符号C表示,计算公式如下:C=D原始组-D对照组D对照组×100%(3)其中,C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D原始组为原始组数据计算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指数;D对照组为对照组数据计算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至此,笔者能够计算出各个样本省市不同年份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的贡献度。由表7可以看出,各样本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各不相同,这源于不同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根据式(4)计算出各样本省市的权重及最终求得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如表8所示。综上所述,以各样本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观测值,计算得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为22.75%,与其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产业占比18.75%相比,显示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低碳经济的看法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16-03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次出现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该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的一种经济形态,是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同时低碳经济的出现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的技术创造了机会,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商机和就业岗位。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态,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当前解决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经济形态,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低碳经济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国内讨论的关于低碳经济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关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低碳经济的发展机制和低碳经济政策,建立低碳城市的思路等。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是如何突破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协调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仍是低碳研究的薄弱点。本文结合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特点,构建了河北省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也在有序进行。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11月26日,我国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2010年11月26日表示,“十二五”规划将考虑在两方面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具体目标,一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15%左右;二是树立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更凸显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行动起来,形成社会共同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局面。

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看,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环绕首都北京和天津市,北与辽宁、内蒙古为邻,西靠山西,南与河南、山东接壤,东临渤海,自古就是京畿要地。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72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在全国排名第六。从能源消费来看,2008年全国能源总消费总量为285000万吨标准煤,而河北省能源消费量为24225.68万吨标准煤,占全国总量的8.5%。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本省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京津自然环境质量的提高,更会为全国低碳目标的实现作出重大贡献,因此河北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京津以及全国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微观来看,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又有本省的现实基础。

河北省能源结构以及能源耗费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河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多、油少、气不足和新能源比例极低为主要特征。近30年来河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均以煤炭为主,所占比例基本在90%左右,2008年化石能源(包括煤炭和石油)占河北整体能源结构的98.98%,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92.35%,石油占6.63%,天然气占0.94%,水电仅占0.08%。这样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河北省主要的一次能源。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产生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碳排放量比燃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高比重的煤炭消费,直接带来的是二氧化碳的高排放,因此河北省排碳总量的“高碳”特征更加明显,要实现河北的低碳经济,必须建立在提高煤炭能源的利用效率的基础上。

2.河北省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从1981―2008年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可看到,1987年以前,河北省的能源消费基本可实现省内自给,从1988年开始,省内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费开始出现缺口,且呈现逐年拉大趋势,到2008年,全省的自给资源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9.1%,省内能源供给和消费需求严重失衡。由于省内能源供给不足,河北省对外界的能源依赖性逐步加强,加大了外界能源供给影响省内经济发展的风险性。要解决这一矛盾,需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增加省内新能源供给,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的相对需求量,使供求趋于平衡。

3.河北省资源能耗指标较高。2009年河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为1.64吨标准煤/万元,在全国排第八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2.999吨标准煤/万元,在全国排第七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1449.94千瓦小时/万元,在全国排第八位。通过河北省与国内其他省份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北省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相同产出需要较高的能源投入量,同时,在能源少且以煤炭为主的基础上呈现出的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特征,说明河北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低碳技术的创新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下将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低碳经济本身的特点为基础,在理顺三个行为主体关系的层面上,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1.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低能耗,是指逐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耗费量,提高投入―产出比率,使能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发挥单位能源最大的效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节能技术的发展水平,如化石能源的高效燃烧技术、能源的多梯度利用技术等。低排放和低污染,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运用清洁工艺处理废弃物,使之得到更好的回收处理,最大可能的减少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这又依赖于减排技术以及清洁回收技术的不断创新。以上分析建立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基础上,从长期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能源结构的转变,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比率,提高新能源的比重,从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高排碳和高污染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利用技术。由此可见,实现包括节能技术、减排技术和清洁回收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在内的技术创新,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没有技术创新,就无法谈及低碳经济。

2.阻碍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低碳经济中存在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征,使得市场无法解决环境污染与企业发展的矛盾,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一方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生产的外部性问题,低碳经济中存在的是主要是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即企业生产排出废气、废水污染了环境,但并不承担治理污染的成本费用而由社会承担,此时,企业个人成本就小于包括企业成本和治理环境污染成本在内的社会成本,使得企业产量大于最有效率的产量,同时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更为严重。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公共物品的特性,使得市场无法通过价格约束企业个体。自然环境具备公共物品的特征,即非排他性和非竞用性,社会个体都可以不负任何费用的同时享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如果环境污染了,也同样会影响到所有人的生存环境,但行为个体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不顾及整体的发展,任意挥霍资源,毫无顾忌的污染环境,甚至会出现类似于“公地悲剧”的“环境悲剧”。因此,由低碳经济本身存在的特点决定,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企业不会主动采用高成本的低碳技术,也不会自觉地走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直接影响到低碳技术的研发动力不足,同时也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3.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由于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以及公共物品的特征,仅靠市场无法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必须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依靠政府对企业进行引导和约束,本文将在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三个行为主体的基础上,构建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对框架中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三个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说明:

政府和企业。企业是低碳技术的使用者和最终降低排碳量的实施者,更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由于低碳经济本身独特的特点,当使用低碳技术导致高成本、低利润的状况和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因此企业不会自愿使用低碳技术。政府可根据企业的排碳量征收碳排放税,并对低于排碳量指标的企业进行补贴或免征税费,对高于排碳量指标的企业课以重税,甚至勒令停产整顿,从而起到对企业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企业在双重作用下主动选择使用低碳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排碳量。

政府和研发机构。政府制定向低碳技术倾斜的政策以及资金补贴,为低碳技术创新和转让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不断提高我国自身技术研发水平,吸引社会资金流入,鼓励科研机构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从而加速提高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政府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下,企业向研发机构购买低碳技术的使用权并投入使用,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排碳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产生对低碳技术的新需求,企业对于先进的低碳技术的需求恰恰成为研发机构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研发机构通过向企业转让低碳技术获取更多的资金,在企业和社会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研发水平,为企业提供高层次的低碳技术,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上框架主要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协调,企业主动选择低碳生产,并逐步提升对低碳技术的需求层次,激励低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高水平的低碳技术又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的进程,二者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四、实现河北省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

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必对河北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优化能源结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河北省的具体特点,本文提出了适合河北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配套措施促进河北省的技术创新

1.根据河北省的能源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技术。河北省能源消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因此发展清洁煤技术对于河北省来说尤为重要。清洁煤技术主要包括直接烧煤洁净技术和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直接烧煤洁净技术是在直接烧煤的情况下,需要采用的相应技术措施,包括燃烧前的净化加工技术,燃烧中的净化燃烧技术和燃烧后的净化处理技术。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主要是煤的气化以及液化技术、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和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通过使用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可有效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不仅有利于减少河北省能源的相对需求,更能最大限度降低燃煤对河北环境的污染,实现河北的低碳发展。

2.在河北省现有的新能源技术基础上,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新能源技术使用的范围。在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中,我省就有两种类型,即逐步演进型和技术创新型的保定低碳城市以及技术创新型的曹妃甸生态城市。目前,有“中国电谷”之称的保定已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曹妃甸新区也以“曹妃甸新城”开发建设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宜居示范城市”。结合保定和曹妃甸的成功经验,根据河北省各个城市的特点,在推广新能源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例,促使能源结构逐步向以新能源为主转化,从更根本上解决能源供给和碳减排等问题。

3.推进河北省与国内外低碳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技术,不断提高我省的低碳技术水平。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地区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在此共同的目标下,在技术方面的合作不仅具有重要性,还具有必要性。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方面,已与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建立了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和技术示范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河北省更应抓住机会,通过技术合作提高我省低碳技术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低碳技术研究以及低碳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4.成立河北省专门的机构,以公共资金为基础,设立与低碳技术相关的基金,吸引私人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研发项目。一方面,低碳技术基金的设立可激励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研发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作为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流入、解决研发机构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社会资金也可以分享低碳技术转让后的收益,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二)以制度创新促成河北省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目标

1.依据河北省情,制定合理的碳排放税收制度。2008年河北省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为24225.64万吨标准煤,工业消费能源量为18242.87万吨标准煤,所占比例为75.3%,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6683.83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耗量高达14918.50万吨标准煤。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河北省的能源消费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而工业生产中又有81.8%用于六大高耗能行业。因此应根据全省的排碳总量以及单个企业的排碳量确定合理的碳排放税率,促使高能耗行业的企业放弃落后的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进行生产,实现全省排碳量的逐步减少。

2.创建全省的碳交易市场,并使之不断完善。碳交易市场是基于减排成本差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市场交易体系,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可对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我省目前还没有真正的碳交易市场,比较常见的碳交易只是CDm项目交易,就是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换取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河北省应立足于现实情况,切实解决好碳交易的标准和产品的设计,促进碳交易过程的不断成熟,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企业排碳量的减少。

3.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建立和健全河北省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如《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建议在健全已有法律的基础上,针对碳使用、碳排放和碳税收等方面建立新的立法,从而以强制性途径增加对企业的约束力度,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河北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低碳技术转让平台

建议设立河北省低碳技术转让机构,专门负责低碳技术转让的审查和评估以及具体环节的操作,为技术转让提供制度保证。通过健全的平台,保障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低碳技术从研发机构投入企业生产,同时帮助研发机构及时了解企业对低碳技术的最新需求。这样一方面企业及时采用了先进技术,降低了排碳量,减少了污染,另一方面研发机构转让技术后获得资金,可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以此平台协调低碳技术的供求,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和研发。

五、结束语

低碳经济作为备受瞩目的经济形态,不仅是解决能源紧缺,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更为河北省提供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河北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为主线,结合现阶段的省内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积极有序地推进低碳发展,在河北省营造一个政府推动、企业和研发机构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实现河北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青年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04033)。]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2.河北经济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3.何建坤等.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政治与经济,2010(4)

4.母爱英,张良.低碳经济中的河北――机遇、挑战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0(9)

5.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6.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7.孙耀武.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前沿,2010(9)

8.秦晓.“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政策选择与复苏管理[J].四川改革,2010(2)

9.纪玉山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基于制度设计的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

10.孙晓伟.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J].现代经济探讨,2010(3)

11.陈红英,唐芳.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J].改革与开发,2009(9)

12.胡雷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分析[J].消费导刊,2010(2)

13.李向阳,李瑞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五大挑战[J].经济论坛,2010(3)

低碳经济的看法篇4

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中国也在积极地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当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另外发展低碳经济也是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但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

(1)国际上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升温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影响,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碳排放对大气和生态的影响。很多国家都采取有力的措施控制碳排放量。英国是最早提倡低碳经济的国家,欧洲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碳排放,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也都积极推进本国的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投身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去。还有一些国家由于地处低洼岛国,温室效应使他们甚至有灭国的危险,更是积极呼吁全球减少碳排放。

(2)中国面临更严峻的国际压力。据Bp统计数据分析,2010年中国基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占世界份额的20.3%和25.1%,均占世界第一位。面对这样尴尬的境地,中国自然成为世界国家关注的最主要对象之一。很多国家都要求中国更多的承担减排的义务。虽然从人均角度看,我们国家排放量很低,远低于美国,且我们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已经排放很多年了。但是,毕竟我国的排放总量又创新高,高排放及高能源消耗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各次气候会议要求中国承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国家都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中国势必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3)征收碳关税趋势更加明显。很多国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如欧洲各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国内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的推行也将逐渐影响国际贸易。很多国家威胁对不能完成碳排放的国家或不符合低碳要求的产业征收碳关税。虽然现在大部分国家还没有正式征收,但趋势越来越明显。欧盟自2011年年底至今,一直致力于航空碳税的国际协调和征收。碳关税如若征收,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及国内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国家要未雨绸缪,尽早推广低碳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形势

(1)碳排放依然严重,高耗能行业仍未有效控制。我国虽然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更加恶化。我国的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总量都已成为世界头号大国,环境容量压力巨大。我国的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仍没有彻底改变高耗能的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投资基本投到了铁公基上,这些行业本身看也是高耗能的。其他一些高耗能的产业如冶金、化工、医药等行业也未受到有效控制。

(2)低碳技术发展不力,碳交易市场不完善。我国低碳经济的推进也有一段时间了,但低碳技术并未有长足的发展。企业的热情也不高,尤其是高耗能行业,按照成本收益进行生产,没有兴趣从事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低碳技术由于缺乏足够的需求,导致科研力度不足,技术落后。我国碳交易市场虽然也有几个,但都不成规模,影响力也有限。

(3)碳排放的管理控制还不够合理。2006年时,国务院节能减排计划要求“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从结果来看,我们是在2010年提前一个月实现了目标。但是过程明显存在设计不合理、操作不规范、推进力度不统一的问题。这违背了我们节能减排的本意。我们希望能通过制定节能减排计划,促进社会重视低碳问题。企业能够积极节能减排,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但由于我国缺少相关的法律保障,2008年又遭遇金融危机,政府忙于救市,很多企业忙于自救,无暇顾及低碳排放问题,这也是导致我国减排前松后紧的重要原因。新的减排计划还需充分尊重科学发展的要求,使减排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健康发展、生态环境的改进的手段。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及中国在碳排放中所处的位置,全球对中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已经很难将发达国家减排承诺及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补偿作为挡箭牌,因为中国毕竟成为超越美国的第一大碳排放国。中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挑战。

1、国际方面

(1)国际压力大,时间紧迫。从波恩到德班,再到多哈气候大会,发达国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由于中国和美国是碳排放的头两号国家,且都没有减排承诺,很多国家都或明或暗地要求中国也要加入减排承诺,甚至包括美国。发达国家总是有意回避对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和资金的扶持义务。虽然综合来看,我国人均碳排放还很低,且国外发达国家比我们多排放很多年,但压力仍然越来越大。综合考虑国内的经济状况,我们不会随意接受减排承诺,但国际社会的压力没有办法忽视。

(2)低碳大国发展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很多低碳大国都积极制定相关法法规,完善本国低碳市场,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如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都制定了详细而明确的低碳发展战略。这为他们在未来全球低碳市场抢占先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低碳市场规模很大,但发展还远远不够规范有效,这将导致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处于被动地位。

(3)低碳技术转让障碍重重。联合国气候大会大部分时候都会讨论低碳技术的发展创新,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应给与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和支持。但在近几期大会中,发达国家往往纠结于技术的探讨,有意忽略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依靠技术援助显然不现实。低碳技术作为新兴重要技术,转让也会遇到种种壁垒,这对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非常不利。

2、国内方面

(1)产业结构仍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已经调整很多年了,但是一些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巨大的产业仍广泛存在。尤其是遇到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调整遇到很大问题,政府忙于救市,其刺激计划虽然也考虑了清洁能源的重要性,但大部分资金还是流向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忙于自救,很大程度忽视了低碳技术的应用,高耗能企业仍然没有有效的降低能耗,我国最终成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头号国家。

(2)企业尤其是高耗能的企业低碳意识仍然不足,缺乏技术创新。企业更多的关心现有的成本、收益。低碳技术的采用、创新都会使得成本增加,尤其在短期内,增加成本比较多。虽然长期来看,低碳技术的采用是发展趋势,长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很可能会使企业更有竞争力。但由于缺乏激励,企业不愿在低碳技术上过多投入。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这也都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3)人们的消费习惯距离低碳生活还有很大差距。发展低碳经济,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很重要。一方面低碳行为可以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但我国的消费习惯很难短时间改变。人们仅仅是有了一个对低碳的认识,具体生活中,还远未做到低碳。尤其是私家车的消费,近年来呈急剧上升的态势。由此而导致的城市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越发严重,更不利于节能减排。

(4)缺乏系统有效的减排安排。我国减排的决心很大,但减排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2010年下半年,为了达到“十一五”的减排目标,出现了拉闸限电、禁止企业用电、企业用柴油自行发电的情况,可以说违背减排的初衷。而且,我们的减排计划很早就订好了,直到最后,地方政府才仓促出招,这与我们的减排计划和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有很大的关系。

(5)碳交易市场不完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很不完善,虽然已经有几家碳交易所,如山东单县碳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但基本都运营惨淡。还有几家碳交易所准备上马,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交易平台。相关政策、体制不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面临的减排压力更大了,无论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全球的发展趋势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当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也是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但目前状况下,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力促产业结构升级,鼓励技术创新

我国一直在努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以往对基础能源的过度依赖。高耗能的产业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减少碳排放量,促进产业向低耗能产业发展,才能有力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此过程中,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采用低碳技术的行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创新,淘汰电力、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高耗能的产业。我们国家仅依赖低碳技术援助和进口是不现实的,也是成本高昂的,我们要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创新,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低碳市场占有有利地位。

2、将科学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要避免再次出现通过拉闸限电实现减排的目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有法律保障。发展低碳经济仅有决心是不够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低碳技术的创新、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减排的实现都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要将科学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倡导并推进低碳生活

虽然人们对低碳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具体到低碳生活,做的还远远不够。政府应当继续加强这一方面的宣传,并积极倡导,政府官员要以身作则,鼓励人们低碳消费。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采用低碳技术。

4、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

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还很不完善,鉴于碳交易市场的巨大价值,我国应积极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方式处理碳排放问题,效率是最高的,发展前景也是最好的。国际上欧洲一些国家,碳交易发展的很好,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除了以上政策建议,还有其他一些我们可以做的,比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培养低碳方面的科研人才、提早针对碳关税制定相应的政策等。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经济活动相互影响,减少地球的碳排放量依靠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发展低碳经济也需要积极进行国际合作,进行经验技术的交流。

【参考文献】

[1]乔晓楠、马世珍:后京都时代的国际产业竞争研究[J].经济学家,2010(7).

[2]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

[3]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5).

低碳经济的看法篇5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v),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1)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2)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3)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二、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应该包含四个核心要素:发展阶段、低碳技术、消费模式、资源禀赋。低碳经济可用如下概念模型表示:LCe=f(e,R,t,C)。其中,e代表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R代表资源禀赋,包括传统石化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显然,此处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也包含人力资源,没有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得到高效利用:t代表技术因素,指主要能耗产品和工艺的碳效率水平,通常情况下,技术水平是发展阶段的产物,但对低碳经济来说不一定如此,一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超越许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的低碳发展:C代表消费模式,主要指不同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对碳的需求或排放。

三、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基础

“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有现实的社会背景,又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综合派”将对GDp的研究当作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在研究一个国家的GDp。而“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并不是仅仅只是研究各个国家的经济,同时还要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人类发展。从他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对于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思想中的低碳经济理念。

(二)低碳经济的相关学科比较

当前四种主要的经济体系: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这四种经济模式,都体现了从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低效率向资源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转变的经济思想。生态经济的思想就是要让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服从生态规律。循环经济是将生态化通过循环的手段加入到经济活动中来。绿色经济是通过节约资源来达到对自然资源消耗量减少的目的。对于低碳经济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升高而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所提出的,人们开始觉得不能以高碳的排放量来获得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低碳经济理论的构建

低碳经济是属于经济学分支,是运用经济学有关原理和规律解决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之间不协调的学科,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问题,从本质上看低碳经济属于生态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内容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运用“看不见手”和“看得见的手”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高排放量之间矛盾。

研究低碳经济时,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1)以传统经济学为基础,充分掌握各类实证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以及均衡分析等)。同时,了解并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碳排放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2)从环境经济学中汲取养分,如波及性分析、碳循环以及成本有效性分析等;(3)大气中C02含量超标问题,往往是少数国家的碳排放失控造成的,所以,需要利用到制度学中的相关原理展开分析。

四、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值得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新名词,如“碳足迹”“碳货币”“低碳生活”“碳贸易”“低碳发展”“碳期货与期权”“低碳技术”“碳关税”“低碳城市”等。虽然其中很多概念还有待完善,但是已经给金融学、虚拟经济等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低碳经济立足于国际经济整体收益角度看待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低碳经济理论应纳入国际经济范畴,拓宽国际经济学原有狭义研究视角。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发展经济思想和碳交易、碳贸易等解决办法,有助于化解国际经济合作困境。

(二)提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理论基石。拓宽了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近来产生的相关经济理论,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这些理论有各自内涵,有各自研究内容,但都不以低碳为研究重点。温室效应目前是全球最主要环境问题,其根源是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所导致的。如何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指导,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完善的低碳经济理论能够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引低碳经济发展。皮古曾经提出通过增税手段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使得资源得到帕累托最优配置,或者通过对产权的界定来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配置。但是对温室气体的产权却很难界定,也无法确定征税对象,此时就可以借鉴“低碳经济”中有关碳关税等概念来设计解决方法。

(三)促进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现在人们日益关注生活质量的高低,若仍然以物质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不仅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而且对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不仅促使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求人们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低碳经济能够促进消费方式的良性转变,从过度物质消费渐渐转移到精神消费,让后者取代前者成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结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全球大趋势,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应立足实情循序发展,不能盲目调整产业、能源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淘汰过剩产能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但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当前还不能脱离高碳发展的发展方式。盲目追求产业、能源结构的调整甚至会带来打着调整结构的名义进行“污染转移”的尴尬后果。

(二)应加快完善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完善和制定包括:国家监测考核管理标准,财税、价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开征碳税、试行碳交易等)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相关的规范以指导企业开展低碳发展的探索。

(三)加强宣传引导

低碳经济的看法篇6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能源的持续紧张,低碳经济被提到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日程上来,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应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改变现有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

一、低碳经济简介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都多种手段,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其实就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其核心方法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创新,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当前碳密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它主要通过降低碳排放,加强碳捕捉,碳存储降低人们能源消费中的碳强度,有效遏制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其次,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新能源,通过在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新能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消耗的脱钩,既能实现经济增长,又能实现碳排放的低增长、零增长或者负增长。最后低碳经济是面向个人的,因为碳平衡是全球性的碳平衡,只有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养成良好的低碳消费倾向,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当前在我国实施低碳经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我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等使得我国的碳排放量持续不断增长。据推测,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其次,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接近70%,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相比,我国的能源结构极不合理,按照当前能源结构和发展趋势趋势来看,我国的煤炭能源使用量在2020年仍将占到能源结构的60%以上。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相当于煤炭的80%和60%,因此,我国的能源消费呈现明显的高碳特征。另外,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阶段,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的主体产业,据统计中国的能源强度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让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最后,由于我国低碳经济的起步相对较晚,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存在许多法律空白。目前,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给予了低碳经济以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在低碳经济上,可许多政策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各项财政政策尚处于变动之中,这种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创新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首先应进行制度创新,笔者以为在制度创新中应做好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创新,财政政策创新和税制税种创新三个方面。第一,法律制度创新是将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层面,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各项产业政策的目的,基于低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促进居民、企业、政府低碳意识的形成,以采取低碳行为。第二,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创新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低碳经济财政补贴或补助制度,引导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2.要建立财政预算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节能设立专项经费,并规定经费的增长额度和幅度。3.要完善政府的低碳采购制度,在政府采购政策中应优先采购清单中的低碳产品和节能产品。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认证标准、采购标准,每年动态调整采购清单和指南,加大强制性的购买规定。第三,对当前税制税种进行完善,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征收较高的增值税,对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征收较低的增值税,对于使用清洁能源生产的无污染产品尽量少征税或者不征税,推动社会更多使用清洁能源。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法创新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能源使用效率是指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一个国家内部能源消耗总量与国家GDp的比值,主要与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能源种类以及能源效率具有较大关系。我国可以通过减少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数量,调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例如,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关闭小火电、地炼企业,就是对国家的产业机构进行调整,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最根本的办法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例如,近年来钢铁行业采用大型先进焦炉、高炉气、转炉、电炉等设备,实现联合技术供电和发热,比传统的连铸连轧节能75%,大幅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其他高耗能行业有着相同的效果,在合成氨的生产中采用一些新技术之后,能够节能40%。可见,通过技术研究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实现降低碳排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进步都伴随着新能源的产生或者利用方式的巨大改变,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改变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扩大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所占比重,降低目前煤在我国能源机构中的比例,由于风能和太阳能不产生温室气体,因此能够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当前大幅增加其他无碳能源仍不太现实,可以扩大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向着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减少地下富碳能源的开发力度。

(三)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广,以及对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他们对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低碳技术,而且需要将各种低碳技术应用到各种实际生活中去,以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低碳经济的看法篇7

[关键词]低碳融资金融创新石油美元

众所周知,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逐步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单极,其领先优势几乎无可撼动。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但令人困惑的是,美国对此的态度却与西方其他国家大相径庭,甚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退出《京都议定书》;美国在低碳融资上的发展也落后于欧盟和日本。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美国在低碳金融战略上的态度也是一波三折,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其战略意图。

一、美国低碳融资发展并无先发优势

一般认为,低碳产业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即“可再生能源”、“低碳型服务”、“化石燃料的低碳化”和“能源效率化与低碳化消费”。从综合竞争实力来看,欧盟在前两项位居世界第一,日本在后两项上列世界首位,没有一个领域美国能独占鳌头。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也是如此。世界上三个主要的配额市场——euets欧洲排放计划、nsw新南威尔士计划和c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中,芝加哥交易所的市场规模远远小于欧盟,2009年其交易量仅相当于欧洲交易市场的2.23%,交易额仅相当于后者的0.34%。欧洲气候交易所2009年的交易量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近80%,而美国的区域配额交易体系rggi交易量仅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9%左右,位居其后。从碳基金的发展情况来看。截至2009年,全球共有89只碳基金,资金规模达到161亿美元(折合108亿欧元),此外还有6只基金在酝酿中,资金规模为32亿美元。但国际主要碳基金大部分集中在欧洲和日本,没有一支是美国的。国际碳交易中,美元计价占比也远远低于欧元。

二、美国对于低碳融资战略的态度一波三折

美国低碳融资发展的比较劣势与其战略选择不无关系。总的来说,以此次危机为标志,美国低碳融资战略态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危机之前美国对于低碳战略态度消极。2001年3月,布什总统发表了他给共和党参议员的一封信。信中称,作为联邦政府不应该强制性地要求美国企业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为这种做法的经济代价太高,会阻碍美国的经济增长。几天后,美国政府堂而皇之地宣布退出京都协议,导致整个世界的低碳进程遭受严重阻碍。

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成为低碳经济的坚决倡导者。2009年4月,美国国会提出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并于6月26日顺利通过。这个长达1,201页的法案在33个不同的领域为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是所有处于讨论阶段的气候法案中最为全面也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该法案提出了较为激进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比欧盟现行的气候变化法案的覆盖面还要广泛。该法案要求所有的电力公司都需要在2020年时以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改进的方式满足其电力需求的20%,其中15%需要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5%来自能效提高。此外,该法案还为住宅、家电电器及相关工业规定了应达到的能效标准。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从危机中开始复苏,政府的积极态度再次逆转。2009年11月,美国决定2020年的减排目标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远小于各国预期。在此后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美国的态度也让各国大失所望。态度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奥巴马在2009年的政治任务要通过医改法案,而清洁能源法案不可能与医改法案同时在参议院通过。更何况,清洁能源法案在其国内遇到的阻力更大,主要是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和石油出口国的利益。

三、美国低碳融资战略演进的驱动力分析

1.危机之前,美国是高碳经济模式下世界融资格局的受益者。

第一,头脑-肢体的国际分工格局是高碳经济模式下美国游刃有余的根本。根据微笑曲线理论,美国正处于价值链的两端,即价值最高的部分,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集中在低价值环节。换句话说,美国在分工体系中是“头脑”,而其它国家则是“肢体”。从美国自身来说,国内经济的主导产业是金融业等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主要依靠技术和创意,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较低,gdp的增长受自然资源的约束很少,因此,促进经济转型,走低碳之路的紧迫性,对于美国而言,明显小于其他国家。

第二,金融创新是美国经济长期扩张的重要动力。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创新激活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了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从全社会资金配置来看,金融创新通过丰富资金供给、完善融资渠道,增加了经济中的资源活力,并且分散投资风险。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美国出现了高效的资本市场和各种投资基金,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了资本的可获得性,原来可能不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或产业,通过金融创新,可以由新的融资工具来予以满足。灵活、多样化的投融资体制成为使经济增长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

第三,美元的独特国际地位是美国源源不断获取世界融资的保证。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作为中心国家主导着新兴市场的分工格局:一方面,美国通过世界货币发行国的独特地位,源源不断地对外输出美元和资本,将许多产品或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市场,从而降低国内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新兴市场通过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换取美元,同时又以购买美国证券的方式回流美国,支撑着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增长模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贸易赤字其实正是美国向世界融资的具体表现。

第四,石油美元定价机制是美国抵御高油价冲击的重要砝码。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获得的好处大致上有三个。第一是征收国际铸币税。正如美国一位前外交官所言:“从此之后,美国财政部就可以通过印刷钞票来购买石油,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特权”。第二是影响和控制油价。既然石油交易以美元计价,美国就可以通过国内的货币政策影响甚至操纵国际油价。至于货币政策如何调整,要看美国国内的经济情况以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考虑。第三,虽然美国并没有宣布美元与石油的直接挂钩,美国也不是通过美元钉住石油价格的方式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但是由于美元垄断了石油交易的媒介地位,美元即使出现汇率的波动也不至于发生崩溃。

第五,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能够用下图来说明危机之前美国的融资体系。可以看出,高碳经济模式下,美国通过“石油-美元”、金融创新以及控制世界分工,成功地从世界其他国家融入源源不断且不需要归还的廉价资金,几乎摆脱了化石能源对其经济增长的硬性约束,甚至可以说,美国是高碳经济模式的受益者,这一模式有利于美国掌控世界资源及综合竞争优势。

2.危机之后美国的优势地位遭遇全面挑战

首先,金融创新的全球融资功能趋于弱化。金融创新在危机前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也受益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危机前,全球范围普遍经历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大量的资金迫切需要寻找投资渠道。第二是美国的金融创新的领先优势全球公认,大大增强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吸引力。而这两个原因在危机之后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从国际资本流动来看,各国金融机构的争相“去杠杆化”导致证券资本回流。另一方面,从美国自身来看,其金融创新也将受到极大约束。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普遍加强了金融监管,突出体现了对过度金融创新的约束,必然在短期内约束创新,弱化金融创新的融资功能。

 

其次,石油美元的全球统治地位受到挑战。石油美元定价机制存在先天缺陷,它客观上会造成各国国际收支的极度不平衡,造成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进大出,容易引发危机。石油价格和美元汇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根据weller和lill的测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因此,只要油价上涨,美元就相对贬值。高油价和低美元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更高的石油价格--美国更大的贸易逆差--美元更加疲软—石油价格进一步推高。

再次,危机之后,美国也需要倚仗低碳产业拉动实体经济。如果说危机之前能够依靠虚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那么,危机之后这种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仍然需要回到实体经济上来。对于美国而言,选择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应当符合几个标准:第一是来源于实体经济,且具有先导性;第二,符合美国的竞争优势;第三,要符合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人类根本利益。无疑,低碳产业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这一产业是朝阳产业,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也逐渐显示出可观的商业利益,能够为危机后美国金融体系寻找到新的投资机会。

再次,低碳金融已经成为规划世界经济新格局的新规则。《京都议定书》之后美国的态度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不满,严重影响了美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希望通过重新回到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改变美国的形象。另一方面,美国在过去100年当中,几乎所有的技术是全球创新的领导者,但是唯独在低碳经济的时候或者说在可再生能源、在新能源研究方面,进入了一个困境。所以,大力发展低碳融资,支持低碳经济,关系到美国长期的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低碳美元能够替代石油美元继续发挥世界融资功能。最有代表性的手段就是设置环保壁垒,制定环保标准。但凡进口到美国的商品或设备,必须符合美国碳关税的标准。碳关税的融资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保持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美国的碳排放限额措施会增加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但通过征收碳关税,将会同时增加其他国家企业进口美国的成本,从而保护国内企业。其次,从进口国来看,由于向美国进口制造品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美国的环保标准。真正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只有美国自己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大量的“低碳美元”必将回流美国,并将部分取代石油美元,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第二驾马车。

总之,此次危机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金融危机,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引发了世界经济重建,一个新的经济范式和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将构建。它的影响范围之广和程度之深超出人们预期,即使是美国,也不得不顺应这一趋势,加快经济转型,以再谋世界领导地位。相比西方各国,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融资的发展相对缓慢,但从美国的低碳战略演进过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转型势不可挡,低碳金融大势所趋,它既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民族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在规制世界经济格局中,争取更多的碳币发行权和货币话语权。

参考文献:

[1]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00-2010

[2]theworldwatchinstitute.stateoftheworld:innovationsforasustainableeconomy,2008.

[3]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中国经济出版社

低碳经济的看法篇8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2]尹小平.王洪会.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J].现代日本经济.2008(06).

低碳经济的看法篇9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注重对能源高效利用、能源开发,以其低能耗、少污染、少排放的特点受到人们青睐。

它的出现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气候发生的改变,其对能效的利用、能源改善和先进能源结构让人们看见未来经济环境和平共处的无限可能。其目的不仅仅关注气候变化,其新时代的变革意义早已渗进全球发展的各个层面,对国际经济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法也必须适时改变适应时代的进步。

一、国际贸易法与低碳贸易

(一)低碳贸易发展现状

当下为有效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改变,所新生出的新型低碳经济形态,已经说明环境与经济俨然变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新的政策不断推出,碳标签、碳足迹等都成为新贸易体制下的衡量标准,国际贸易法也在新形势下不得不做出些改变。

碳标签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它是一种新型的标注方法,就是将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有的碳排放量预计出来标明出来。碳足迹越大,产品整个消费周期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就多,对全球变暖的危害就越大,这些消费者都可以在产品的标签寻见。

在欧美就可以在许多超市中找到碳标签。以英国为实例,2007年起英国最大的tesco超市就将碳标签加在其7万多种商品上,以供有环保理念的消费者通过碳标签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商品。与此同时,英国也积极加入环保行列中,以碳基金的方式将碳标签推广到中小企业中。目前,美、日、法、韩、等国正在积极推广碳标签。

(二)贸易自由化之间的冲突与低碳贸易

众所周知,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应采取非歧视原则,低碳贸易的出现则放缓了其自由贸易的进程——碳标签的出现成为了低碳贸易经济中新的壁垒,影响着非关税贸易政策,甚至影响到产品的制造与供应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关系,从而自由化进程放缓。由于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准确测量碳足迹的技术,不得不在贸易中被迫购买低碳技术而至失去成本优势。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以垄断高端科技为核心,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在破坏国际贸易自由的同时,也体现出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这不仅仅没有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达成的在气候变化领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也无视wto的基本原则。在国际自由贸易领域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仅为发达国际提供初级产品加工,而且还承受着发达国际用碳关税和碳标签所构成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冲击,使国家之间的歧视日益严重。

(三)国际贸易法的变革趋势

国际贸易正向着倡导低碳经济、开展低碳贸易的方向发展。而贸易自由与低碳理念的冲突则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法的变革来调节。第一,在《京都议定书》后,发展中国家对于减排的责任明确,而发达国家不能以任何形式对先进的环保技术进行垄断,其中就包括以专利或技术的名义。发达国家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起碳减排的责任,以“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相处。积极地向发展中国际转让低碳技术,使发展中国家积极健康地向低碳的经济模式型转变,进而发展中国家在外贸经济模式中的地位将得到改善。第二,在发达国家国内立法时,对于涉及到低碳贸易的法章,应放缓其高标准的推进进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给发展中国家留些空间,并不以此为借口垄断技术,阻碍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第三,借助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法规,让低碳贸易逐渐转变为国际贸易的核心,不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会渐渐受益。

二、国际投资法与跨国低碳投资

跨国低碳贸易投资时国际间利用投资发展低碳的方式,这其中既有来自本国对外的投资,也有国外对内的投资。如今碳投资热点倾向于循环利用、能源再生和环保产品的制造三大方向。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国际投资法产生的意义何在,以我国为例,大量三资企业的入驻,加剧了环境破坏,这都是因为其大多以加工贸易为主,加之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注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利益。国内立法也被包括在国际投资法之中,发达国家普遍遏制国内碳排放的加剧,通过各种各样地措施,比如说碳税政策、碳排放交易机制、对高能耗企业地整改和遏制等等。而发展中国家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利用外资来发展本国经济必不可少,但同时也应提高其入驻标准。一、阻止发达国家高碳排放量企业入驻国内,禁止碳污染的转移。二、鼓励并支持高洁能源、新型能源新型低碳材料企业地进入。三、争取高新能源外商企业入驻,给予其优惠,并积极吸收其节能减排、制造新型能源的技术和方法,减轻因经济而给国内带来的环境压力。改革后的国际投资法势必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鼓励对外谈投资抵制对内碳污染转移。这也必将改变我国旧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消除对外贸易中隐藏的碳污染,减轻国内行业失衡度。

对于资本输出国也不能仅仅使用道德制约,各国应以多边条约为彼此约束,进行绿色的贸易投资,使发展中国家不再是发达国家的碳污染排放国。

三、国际金融与法碳金融

在《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指出了三个提供碳排放交易的市场体制:国际排放交易,是指发达国家间利用制定机构减排;联合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间相互帮助减少碳排放量;清洁发展,这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指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减排工作、完善减排流程、改进减排技术。其目的在于明确温室气体交易中大体方向和各个国家在其中的职责。也说明国际碳金融市场在逐渐繁荣,各项体制得到完善。

国际碳交易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基于项目的交易和基于配额的交易。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分配和买卖碳排放量的机制。以欧盟为例,早在2005年1月1日就启用了其碳排放交易体制,即在预估本国的排放量总量后分配给国内指定单位排放权,如果其碳排放量低于预估值,也就是还有剩余的碳排放量,其剩余的碳排放量就可以用于出售,反之则需要购买。欧盟作为一个碳交易的先锋阵营将国际经济的形式融于低碳经济中,使低碳经济有迹可循,内容逐步完善。其所存的低碳经济交易环境也完全是出于各个国家自愿,使碳交易有法律依靠。

目前低碳经济正促使着国际经济体制向着绿色经济迈进,金融投资方向向着高洁能源、低碳排放的新方向发展,同时在新经济体制下的国际金融投资也发生着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愿意投资低碳经济市场,银行搬出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一系列碳经济的衍生产品,为搏得新兴的低碳经济市场,保险业也通过计划融有低碳环保的新型绿色产品提升自身业内的可持续增长。在国际低碳经济市场中,银行承担着碳经济信贷资金的配属与约束的责任,保险业承担着转移低碳经济风险的责任,机构投资者承担着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而碳基金就是其中交易主体,承担着自身的金融价值。随着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金融与国际碳金融之间的触碰会日益增加,但相应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

四、低碳经济对国际税法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向着“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势必会对国际税法产生影响。发达国际在发展其低碳经济的前提下,将可能产生的化石能源需求降至最低,同时分配国内碳排放压力,将企业密集区中的部分企业转至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也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过程中势必产生国际税收问题。本国内,为支持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而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比如征税、补贴等都将影响着国内税收问题。在国际,国际税法作为调节跨国征税对象,即跨国财产价值和跨国所得的法案,必定在低碳经济体制相对成熟后出台新的财税鼓励政策,明确价格形成机制,统筹考虑资源、能源、环境与碳排放量确立税种、税率。

碳关税具有税收的一般规律,通过提高对密集型企业区碳排放量的控制,达到抑制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减排和遏制全球变暖的作用。其中发达国家借助促进低碳经济为借口,在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公约的共同作用下大肆推广碳关税。而此时碳关税作为新型的国际经济壁垒正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出口经济。发达国际利用碳关税进行其环保产品的出口行为和利益交换,而碳关税作为一种国际关税标准也同时是一种惩罚措施,帮助了发达国家提升自身低碳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遏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经济。由于碳经济尚处于新兴时期,其法律强制性尚未普及到全球,加之各个国家内对碳排放量的标准与测定不尽相同,所以碳关税很可能形成一种经济的报复体制,不利于全球的自由经济。此外,低碳技术在发达国家中所处相对平均状态,换而言之,其关税贸易壁垒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而碳关税的推广和提出也对wto国民待遇原则和《京都议定书》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相悖。在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的同时,也是其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和国际影响力为本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多利益为目的,使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落后产业分置给发展中企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失偏颇。

但统筹来看,碳关税的出现也具有其一定意义和作用,尤以从环保角度考虑,碳关税的征收是有积极健康的作用的。而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应积极与国际公约提出合理性建议和要求,达成可以切实在碳经济中保护自身利益的条款,并以国际条约为依靠实行其法律强制力。而发达国家应履行其为减少碳排放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履行其大国职责,使发展中国家在碳经济体制中得到平等对待,并能够得到先进的碳减排技术援助。

低碳经济的看法篇10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增长;VaR;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B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落幕,加紧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和世界各国共识。甘肃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国内外大背景的要求,更是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甘肃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并加大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等项目的实施力度。

2009年12月,《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目前,甘肃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高耗能、高排放、资源依赖性的特征比较突出,全省既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低碳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因此,在“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加大对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命题的研究力度,对于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王中英、王礼茂[1](2006)、巴曙松(2010)从时间序列角度,通过计量经济方法进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互影响的对比分析,认为中国过分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第二,王锋等[2](2010)从驱动因素角度,通过指数分解和结构分解方法,分析经济与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第三,易艳春、宋德勇等(2011)从经济学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碳排放产生的部门,模拟和预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变化;第四,郑长德等[3](2011)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各省域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的自相关性,以及各省域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已有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资本存量以及劳动力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碳排放(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一些学者还对甘肃省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较为简单的定量分析,提出或评价了相应的低碳政策。李端(2010)选取甘肃人均生产总值、碳排放总量为指标,对1994-2008年间的碳排放与甘肃经济增长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结论为:甘肃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既不是“倒U型”,也不是“n型”,而是线性图。

综上所述,前人研究为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这些研究基本集中在国家或若干跨省区域层面上,可能由于相关数据的缺失,有关我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区及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动态演进关系的实证研究较为少见。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多以描述性方法或传统的时间序列相关分析为主,且对碳排放指标的选取以及具体的建模形式还有着不同见解。本文借鉴以往研究成果,根据1985-2010年甘肃省相关数据建立VaR模型,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甘肃省科学制定低碳发展整体方案和管理指南提供若干有借鉴意义的理论与实证基础。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三部分是指标选择、数据来源和模型构建;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对策建议。

二、指标选择、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一)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1.经济增长水平。本文主要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甘肃省经济增长水平,其数据来源于历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部分数据来源于历年《甘肃统计年鉴》公布的当年地区生产总值,以1985年为基期,单位为亿元,用GRp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为了消除价格波动给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带来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生产总值指数平减甘肃省1985-201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

2.碳排放量。目前,关于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各异,主流的计算方法为ipat方法,但因难以体现技术进步影响、不能确定各地区减排责任等原因,ipat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4]。本文主要借鉴其他两种方法,即Kaya恒等式模型法和碳化学燃烧公式法来核算碳排放量[5]。

第一,Kaya碳排放恒等式模型法。由日本能源经济学家茅阳一(YoichiKaya)[6]在1989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会议上率先提出。Kaya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与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子建立起联系。Kaya碳排放恒等式为:

在式(1)中,C为碳排放量;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为一次能源的消费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p为人口数量。式(1)的右侧将主要碳排放驱动力分为乘法因子,而左侧对应于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式(1),碳排放量主要是由人口、生活水平、能源使用强度(即为ei与e的比值)和能源的碳排放强度(即为Ci与ei的比值)决定的。

第二,碳的化学燃烧公式法。根据碳的化学燃烧公式:C+o2=Co2,可得碳在完全燃烧后,碳的燃烧值约为34070kj/kg,而每吨标准煤释放的热量为7000千卡,即约为29302kj,这就可以粗略的计算出每吨标准煤完全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碳。

考虑以上两种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并结合构成标准煤的元素,还有氮、硫、磷、氟、氯、砷等和不完全燃烧因素,因此采用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每吨标准煤的碳排放系数介于2.277和2.72之间,本文取两者的算术平均数作为每吨标准煤的碳排放系数,为2.499[3]。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甘肃统计年鉴》的“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单位:万吨标准煤)”所列举的甘肃省数据乘以2.499,得到的数据即为碳排放量“Carbon”。

(二)VaR模型的设定

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来描述变量关系的模型,但经济理论通常并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一个严密的说明,而且内生变量在方程两端都可以出现使得估计和判断变得更加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0年西姆斯(C.a.Sims)[7]将VaR模型引入到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在式(2)中,yt是包含碳排放、经济增长这两个内生变量的列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列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k×k维矩阵Φ1,…,Φp和k×d维矩阵H是带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k维扰动向量,它们之间相互同期相关,但不与本身的滞后值相关且不与式(2)右边的变量相关[8]。

三、实证研究

(一)平稳性检验

计量分析采用eviews7.0软件,为了确保变量的平稳性,先对单个变量运用标准的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最佳滞后阶数由SiC准则确定。为了消除在计量分析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等因素,对1985-2010年甘肃省GRp、碳排放量Carbon取自然对数值,分别计为lnGRp、lnCarbon。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lnGRp、lnCarbon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中。如果某个变量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为了较为清楚地解释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可对序列lnGRp和lnCarbon进行滞后长度为4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在滞后长度为2期时,经济增长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甘肃经济增长对其碳排放具有较为显著的Granger影响,即存在从序列lnGRp到序列lnCarbon的较为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

(三)VaR模型滞后阶数p的确定

VaR模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滞后阶数的确定。在选择滞后阶数p时,一方面欲使滞后阶数足够大,以便能够完整反映所构建模型的动态特征;另一方面,滞后阶数越大,需要估计的参数也就越多,模型的自由度就减少。所以,通常进行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既要有足够多的滞后项,又要有足够数目的自由度。这里将采用LR、Fpe、aiC、SC和HQ等准则,检验VaR模型最佳滞后阶数p。表3的结果显示,在LR和SC评价准则下滞后阶数p应为1,而在Fpe、aiC和HQ评价准则下滞后阶数p应为2。paulsen(1984)[9]指出aiC评价准则倾向于选择过大的滞后阶数,滞后阶数p为2,即VaR(2)。

(四)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在1988年及在1990年与Juselius一起提出的,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是一种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较好方法。在滞后阶数为2,假设模型中无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情况下,对lnGRp和lnCarbon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表4给出协整检验的结果显示,根据迹统计量和λ-max统计量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lnGRp和lnCarbon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从表5可以看出lnGRp对来自lnCarbon的扰动并没有立即做出反应,lnGRp在第一期的响应为0,随后这种冲击对lnGRp的影响缓慢增大,且有发散的趋势,表明甘肃省碳排放量的扰动冲击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且一直为正向效应;lnCarbon对来自lnGRp的响应扰动立即作出了响应,第一期的响应为0.009209,随后对来自lnGRp扰动的响应有所下降,在第4期左右达到最小值,且为负向的。之后lnCarbon对来自lnGRp的响应缓慢增加,也为负向的,在整个前10期的响应期内,lnCarbon对来自lnGRp扰动的累计响应值为-0.133594,表明在绝大部分响应期内,甘肃省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会产生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先逐步下降,后略有回升。但总的来看,甘肃省经济增长会导致碳排放量的缓慢下降,而碳排放量的增加则会在较长时间内推动甘肃省的经济增长。

本文采用方差分解方法分析VaR模型中的变量lnCarbon、lnGRp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方差分解的结果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甘肃省经济增长预测方差中有39.54%的部分是由碳排放冲击所引起的,60.46%的部分是由自身冲击引起的;在甘肃省碳排放波动的方差分解结果中,碳排放预测方差中只有10.46%的部分是由经济增长冲击引起的,89.54%的部分是由碳排放自身冲击引起的。综合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发现:在前10个预测期中,甘肃省碳排放的波动主要来自于自身,而碳排放冲击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度较大,且在40%以内。方差分解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的结论。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通过1985-201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VaR模型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在较短的滞后期内,存在从经济增长序列到碳排放序列的较为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甘肃省经济增长是导致其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而能源消费所带来的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全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第二,从长期来看,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碳排放量增加对甘肃省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且一直为正向效应,碳排放冲击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度较大;反过来,甘肃省经济增长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的缓慢下降,但经济增长冲击对碳排放波动的贡献度较小。这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随着甘肃省快速的经济增长,碳排放量在短期内有所增加,而碳排放量的短期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双变量经过短期的微调后,从二者之间的长期动态演进关系来看,碳排放量的增加是甘肃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之一,甘肃省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大量的碳排放作为基础,而且碳排放量波动对来自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较小,说明这种“高速增长、高碳排放”的“双高”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较强的“刚性”。

第三,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地、廉价劳动力、水、电、煤、气等生产要素和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仍主导甘肃省经济发展,而优质资本、创新、核心技术、自主产权、研发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2010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801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2.2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是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2.1倍。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67.03%,工业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3.89%[10]。另外,甘肃省是以工农业为主的后发地区,工业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尤其是以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为主的重型工业,如有色冶金、石化、机械、建材等传统行业,是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11],但这些产业多为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是甘肃省节能减排的压力所在,也给本省的低碳转型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针对以上结论,为推动甘肃省低碳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重视低碳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实现能源低碳化。从结论部分中不难看出,碳排放是甘肃省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发展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是甘肃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的内在需求,这就使得甘肃省石化、机械、冶金等大型、特大型重工业项目比例持续增长,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势必造成能耗增长需求难以减缓,工业高能耗、低能效的格局短时间很难改变。如果此时一味要求上述所有企业降低能耗,无异于踩了甘肃省经济前进的“刹车”。因此,在求发展的今天,能源低碳化对甘肃保持经济高速持续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低碳能源是朝阳产业,前景广阔,但也因为技术落后、耗资巨大、电价高等因素制约了它们的发展。要增强低碳能源的竞争力,使其进入甘肃寻常制造企业,就必须重视低碳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利用技术创新来不断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使其与传统能源在价格上具有可比性,从而快速推广使用,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主力。

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低碳投融资体系。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甘肃省不仅应着力推进能源低碳化,还应充分拓展融资渠道、引导其他要素资源向低碳产业集聚。

首先,多渠道拓展促进全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途径。积极通过各类债权融资产品和手段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低碳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大力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上市融资。

其次,全面改进和提升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对由国家、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支持的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零”排放等减量化项目,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和轮胎翻新等再利用项目,以及废旧物资、大宗产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城市典型废弃物、冶炼废水、污泥等资源化利用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综合考虑信贷风险评估、成本补偿机制和政府扶持政策等因素,要重点给予信贷支持,通过动态监测、循环授信等具体方式,积极开发与低碳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

再次,加大利用国外资金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鼓励低碳经济主体申请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甘肃省综合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低碳经济项目申请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相关职能部门还应加强对低碳经济项目投资企业的辅导,帮助其熟悉CDm项目基本规则和运作流程,同时引导一些潜在企业开展CDm合作,并支持开展相关的方法学研究。

3.低碳示范先行,鼓励全社会参与。借鉴国内外城市低碳发展的成功经验,宣传低碳经济,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提高甘肃省各个社会层面的低碳发展意识和能力。重点建设低碳科技示范区、低碳产业示范区和低碳建筑示范区,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化生产和低碳化支撑体系三大板块的上下游低碳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先导,推行低碳消费方式必须从培养市民观念入手。除了从消费习惯入手提高社会对低碳产品的认知度,地方政府还应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推广低碳产品,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形成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88-91.

[2]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2):123-136.

[3]郑长德,刘帅.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80-86.

[4]Goldsmith,Raymondw.aperpetualinventoryofnationalwealth[J].Studiesinincomeandwealth:nationalofeconomicResearch,1951(14):5-61.

[5]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3-15.

[6]Kaya,Y.impactofcarbondioxideemissioncontrolonGnpgrowth:inter——predationofproposedscenarios[m].paris:paperpresentedattheipCCenergyandindustrySubgroup,ResponseStrategiesworkingGroup,1989:18-26.

[7]C.a.Sims.macroeconomicsandReality[J].econometrica,1980(48):1-48.

[8]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67-268.

[9]paulsen,J.orderdeterminationofmultivariateautoregressivetimeserieswithunitroots[J].JournaloftimeSeriesanalysis,1984(5):1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