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十篇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十篇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1:00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篇1

一、大数据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阐释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完成多种类型数据的高效收集和快速传播,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数据的系统分析。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解决我国税务征管中的诸多问题,有效预防税收征管中的诸多漏洞。同时,经过系统分析、精確处理的税务信息,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来讲,“大数据”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数据”技术有利于促进税收征管现代化,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双创”政策的激励,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税务登记户数日趋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税务机关的工作任务,税收征管能力欠缺的矛盾日渐突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提升了税务部门征管能力,在降低税务机关工作任务的同时,也降低了税务管理的成本,最终促进了税收征管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了税收征管的工作效率。 

其次,“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强化税务风险管理,减少税收流失。风险管理是包括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规避在内的一系列管理策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税收流失风险。税务机关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对税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效避免因税源监控不力而产生的偷税漏税现象,有效避免国家税收流失。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更加科学、透明,及时的信息传播、政策宣传,也有利于纳税人更加理解、配合税收征管工作。作为税务机关,可以主动利用大数据平台中的信息资源,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及时消除征纳双方的误解,强化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纳税款的意识。 

再次,“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强化税务信息预测,提高税务决策效率。任何税务政策的出台、管理体制的完善、具体工作的部署、工作绩效的反馈,都是建立在深入的市场调查,以及对海量数据的系统分析之下得出的科学结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平台,同时也是税务信息交流、税务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实现不同部门之间涉税信息共享的同时,通过对不同主体、不同时点、不同阶段税收情况的系统分析,及时发现、修订税收征管漏洞,并据以完善税务管理体制,提高税务决策效率。 

最后,“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改进税收征管理念,改善税收服务质量。大数据的典型特征,是“数据体量大、数据种类多”,但“价值密度低”。面对海量数据,任何个体(即使是经验和资历最为丰富的税务干部)的知识储备都显得微不足道。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性,不仅对税务机关满足纳税人知情权、参与权等大有裨益,还会对推进涉税信息共享、建立透明政策体系等形成倒逼,进而对税收征管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执法思维、组织体系的变革形成巨大推力。 

总之,“大数据”理念是转变税收征管理念的突破口:“大数据”为税收征管由传统的“管户”、“管事”转向“管数”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税收征管模式的转型。与此同时,税务机关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并据此测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税收负担率,不仅为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税务机关提高税收服务质量、改进税收征管效提供了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在税收征管实践中,针对纳税人可能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等违法行为,造成国家税款损失的问题,税收征管部门可以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有效的纳税人监管网络体系,将纳税人收入、财产、资金等数据纳入国家诚信管理体系,以此督促纳税人“诚信纳税”。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税务稽查分析,也可以及时揭露纳税人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环节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可以说,税收征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消除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加强税收征管风险管理、改善税收征管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税收征管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对改进税收征管工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对我国当前的税收征管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从涉税信息采集的角度来讲,我国目前的涉税信息采集,仍然存在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采集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税务部门涉税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申报的信息,税务部门缺乏与银行、工商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与数据共享,由于缺乏大数据技术分析和运用,难免造成信息不全面、不准确。特别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纳税人信息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纳税人信息采集难度不断增加,税务机关缺乏对大数据技术的充分运用,势必影响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效率,进而造成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影响税务工作效率和服务改进。

    其次,从涉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讲,目前对涉税信息的分析,大多是基于税收目的而展开,多局限于对某些具体数据的纵向比较。近年来,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税收征管工作改革深入推进,涉税信息、数据建模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尽管涉税信息分析已经初见成效,但却缺乏与财务数据、市场波动、宏观经济数据的联动分析,必须影响对数据、信息的利用。另一方面,由于软、硬件平台建设滞后,标准不统一、数据结构不一致,且存在功能交叉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 

再次,从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讲,大数据技术在使部分工作岗位技能趋于普通化的同时,也对部分特殊岗位(如软件维护人员、数据开发与分析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税务机关(尤其是基层税务机关)既懂税收业务又懂数据分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较少,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税收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一些税务干部年龄结构偏大、信息技术水平不高,许多新的软件上线,给部分税务干部带来了新的挑战,带来了学习和运用新软件的压力。同时,将大数据技术融入税收征管工作体系之中,也会对税务干部的信息保密、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等提出新的要求。 

最后,从税收征管模式的角度来讲,目前的税收征管仍然是“管户”与“管事”的结合,主要的涉税信息、涉税数据均由纳税人自行申报、填写,在纳税人税收违法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纳税人自行填报的信息和数据,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可能受到影响。作为税务部门,必须强化对纳税人信息的管理,税收征管也就难以真正完成向“管数”的转型,税收征管服务质量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三、大数据时代我国税收征管工作的改进策略 

针对大数据技术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应从以下方面促进税收征管工作的改进: 

首先,强化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税务数据的整合。具体来讲,一是要有效整合金融、工商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机制,从而为税务机关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平台;二是要建立健全涉税信息利用机制,在明确信息获取权限的同时,强加数据质量管理,彻底改变数据散乱、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运用各自为政的局面,为税务机关获取涉税信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强数据分析利用,主要是建立科学的数据分析流程,涉税信息既要有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又有行业分析、纳税人个体分析。要通过对数据及时、准备、全面的分析,找准税收管理的风险点,进而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环节的税收征管重点、管理难点、征管风险点,提高对涉税信息的系统分析和综合利用,将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思维真正贯彻、运用到税收征管和服务体系之中。 

其次,强化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提高税务管理水平。一是建立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纳税申报体系,主要是建立健全以自然人、企业法人等为完全责任主体的纳税申报体系;二是要同步推进纳税申报体系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税收责任落实到每个企业、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从而形成“自主纳税、自愿纳税”的良好税收氛围;三是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税务机关为主体,多部门密切配合的社会化税收征管体系,强化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税收的集合力和威慑力;四是要改进税收征管手段,通过构建强大的涉税信息处理平台,整合多方面的涉税信息和数据,提高税收征管的集约化程度,以此降低稅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五是要强化税收征管反馈机制和跟踪服务机制,在强化对纳税人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推进税收征管工作的动态改进,使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税收管理和科学决策。 

再次,强化税收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一是要在强化外部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强对广大税务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结合定期举办专业技术培训、专业技术交流等活动,提高税务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打造出一支既懂财税知识、又懂法律知识,既懂信息处理、又懂数据分析的综合型人才队伍;二是要强化税务部门内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建设。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指令传递层次多、管理成本和效率低下。因此,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构建组织结构更加扁平、职能划分更加灵活的管理体系,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的基础上,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改进税收征管服务质量。 

最后,强化税务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涉税服务质量。一是税务管理要实现由“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型,税务工作人员要实现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与服务并重”的转型;二是在涉税信息、涉税数据公告方面,要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实现税收政策、税收法律、管理措施、服务流程的在线化、透明化,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传播媒介,及时税收工作动态和税务政策调整信息,并为纳税人提供便捷的服务平台,使纳税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办理申报纳税;三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更好地界定数据归属和使用权限,在满足税务机关信息采集、运用的同时,避免对企业、个人正当权益的侵犯;四是要结合大数据时代特色,强化数据处理技术规范,从国家层面统一数据采集和运用标准体系,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篇2

 

通信指信息的传递,通信包括实物信息的传递及电子信息的传递。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的传递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通信行业成为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现代经济社会中,信息成为经济的主要劳动对象,而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通信技术。因此,信息通信行业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中,信息通信是现代经济社会产生的一般条件,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研究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与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促进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

 

1.1信息通信行业的需求特征

 

首先,人们的信息通信行业需求朝娱乐和商务方向发展。信息通信属于社会生活中比较基础的,低层次需求,而娱乐和商务在社会生活中是层次较高的需求。传统的娱乐性信息通信需求主要包括影视、音乐及游戏中的语音业务。商业性的信息通信需求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移动办公、远程教育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础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求,信息通信行业朝着娱乐化和商务化方向发展;其次,信息通信行业的价值逐渐开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信息通信行业积极重视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改进并完善信息传播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移动通信代替了固定电话,网络语言服务发展迅速,信息通信行业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满足人们的娱乐和商务需求上。

 

1.2信息通信行业的市场特征

 

首先,信息通信行业市场出现了赢者通吃的特征。在信息通信网络下,通信需求方规模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反馈机制使信息通信领域往往只存在一个赢家。需求方规模经济在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赢者通吃的现象。同时,搜索引擎市场也存在着赢者通吃的现象。赢者通吃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市场的新特征;其次,信息通信市场存在着合作共赢的特征。在当今平面化的世界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无论信息通信行业多强大都需要众多合作伙伴,因此合作供应是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信息通信市场中,电信价值链合作发展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在电信价值链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合作中心逐渐向客户需求转移。另外,信息通信市场合作共赢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

 

1.3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

 

首先,信息通信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行业竞争相互介入。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跨行业的盈利模式,电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通信产业的价值链变得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竞争优势,电信行业必然会在市场开发及企业运营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其次,现代信息通信业的微笑曲线受到信息通信行业的高度重视。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初期,电信企业主要追求市场扩大。而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技术能力成为通信行业的主要竞争力。电子通信行业的增值环节呈微笑曲线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2.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

 

2.1网络化发展趋势

 

首先,信息通信网络的ip朝融合化方向发展。随着ip的广泛运用,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合一成为信息通信行业的重要构想。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的发展,三网合一的构想开始逐步实施。网络无处不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愿望,为ip融合化发展能够促进网络融合;其次,信息通信产业的价值链朝网络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通信的发展,价值网络逐步生成,并且竞争不断加剧。价值网络的发展需要遵循互联互通原则、网络外部性原则、非线性增长原则等基本原则。

 

2.2行业经营发展趋势

 

首先,合作共赢成为信息通信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下,信息通信行业各方力量连横聚合,产业链条合纵贯通,本地化响应加速,共同促进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增强了信息通信行业的竞争力;其次,混合型盈利模式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心趋势。很多信息通信企业结合传统盈利模式和新型盈利模式,积极创新混合型信息通信盈利模式,以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2.3市场趋势

 

首先,信息通信市场朝着竞争和垄断交替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市场的竞争和垄断被强化,竞争日益激烈,进而催生了行业垄断。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通信市场朝竞争、垄断交替的方向发展;其次,信息通信市场还朝着增值业务方向发展,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小结: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通信行业不仅是社会经济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通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新的需求特征、市场特征、发展特征。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新特征要求信息通信行业朝着网络化、行业经营发展、市场等趋势发展。研究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不仅能够促进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信息化对策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范畴及特征

自从美国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正式提出教育技术的概念后,教育技术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充和优化,并逐渐形成了创造性学习的概念体系,促使教育过程向着以学为主,并且注重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充分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化音视频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空间。

1.教育信息化具有系统性特征。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是实体教育资源和虚拟空间的有机结合,实体教育资源的分类、收藏及传播是由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如图书馆等)来完成,而教育信息化将具有系统性的实体资料再现于虚拟的网络空间,是一个系统性再现的过程。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处理和表述,其本身也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及规律,也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

2.教育信息化具有创新性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经典学习理论的挑战,经典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像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以及杜威的建构说等,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哲学思辨的学习思维方式,形成了更加开放、互动共享的体系,求知的方式也由接受式为主转向探究式为主。

3.教育信息化具有经济性特征。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将实体空间的教育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构建跨区域、跨学科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因此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十分方便地找到所需的资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及人力成本,对于学校等教育机构来说,也是一次投资,长久受益。目前欧美高校比较流行校际图书资源共享体系或联盟就是一个例证。

二、美术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趋势

1.美术教育资源信息化进程加快

传统的美术作品(或资源)大多数收藏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个人收藏机构或个人家庭,普通美术教育机构获取大量的美术资源相对困难。国外一些高等美术教育机构为提高教育声誉、改善教育条件,往往是靠建设校内美术馆和资料室,并且尽可能多地收藏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大大增加了教学成本。随着网上图书馆、博物馆的兴起,美术资源的信息化已势在必行,一是信息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图像扫描、编辑、传输和存储等技术完全能够满足需要,文本处理的常用软件及格式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二是网络共享体系初步形成。国内外许多高校都构架了图书馆联盟,一些高校可与几十家甚至几百家的高校、博物馆、图书馆共享资源,网络检索、交流和学习十分普及;三是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式不断创新。多媒体现代装置、光影设计等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已被大众接受,而且在技术层面更易于网络化传播。

2.美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加速

美术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图像信息资源占主导地位,在信息资源的获取方面,一是间接方法,可以通过互联网采取免费或付费的方式,从相应的专业数据库获取,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数字图像,需事先签署协议,才能取得使用权;二是直接方法,采用扫描仪、数码照相机和专业绘图软件制取图像,间接获取的数字图像一般来源于专业机构,一般质量较高,类别广泛,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要渠道。而直接方法得到的图像能够有效展示个性化特色,可以更好地弥补间接方法的不足。

在信息资源的展示方面,大多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美术教育的课件一般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个性化特征,形成表达清晰、系统、连贯的教学体系,美术课件中除了有文字处理及表达外,更多的是以插图来演示,因此在所采用的软件工具中,除了大量使用powerpoint处理系统外,还会利用视频、专业绘图及flas等专业的处理工具,这对课件的创作资源、素材准备、内容制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讲,只有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美术教育资源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升美术教育信息化的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是决定美术教育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要积极引进高端复合型人才,将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具有美术教育基础,并且熟悉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师吸引到美术教育体系中;二是要引导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加强信息技术学习,特别是要提高师范类的美术专业学生信息化等级的要求;三是要鼓励专业教师主动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方式创新。

2.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是确保有效通讯,促进校园网内美术教育相关的系科和工作室的有效连接,实现任意时间、地点、人员的无障碍上网;二是动态改造校园网,注重升级改造,实现与中国教育网等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先进的宽带上网方式;三是加快智能化终端系统的普及应用,积极探索新型的美术教育方法,实现美术基本素质训练与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步。

3.提升美术教育资源信息化开发水平

首先,要构建并完善美术信息资源数据库,对于不涉及教学机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美术资源,应尽可能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行适应美术教学的分类编码处理;其次,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著名博物馆、美术馆、高等院校的数字化美术资料,形成国际资源共享联盟,实现教学体系与国际接轨;三是创新美术资源开发应用公共平台,组建由专业美术教师、信息技术开发专家、高级管理人才组成的开发团队,逐步形成开放式的教学管理体系。

4.提升美术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化水平

美术教育特别是美术创作一般比较注重个性化特征,比较侧重个人风格,相对而言,美术的信息化教育更加注重标准化程序,因此信息教育将更加强调将个性包含于共性之中,这里的共性指的是信息化的管理、开发和应用环境。实现美术信息教育的标准化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要确保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化,二是要确保操作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三是要确保美术资源管理的系统化。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篇4

新媒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形式,其自身的特点和传播的传播媒介,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是则是在以往信息传播的基础上,引进了更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越来越便捷的计算机系统,构建自己的信息传播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之中,调动各种媒体形态之间相互合作。如伴随着智能手机出现的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继以往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在求创新。这种新的通讯方式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可以更加快捷的为人民搜寻以及传播各种新闻信息之外,还更加有效的辅助人民开阔了视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甚至还深刻的改变了群众的思想方式。这些都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最为传播的生活方式。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形式将信息技术光放的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诸如商业、教育、管理业、文化业等等领域。与此同时,它也更加成为当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到来,对于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新闻的关注度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能力进一步激发出来。长此以往,这些能力对大学生会逐渐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的会对他们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的方式都会产生相应深刻而又客观的影响。这些变化都为当下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为新颖的环境以及良好的机遇条件。

二、新媒体时代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它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最为独特以及便捷的信息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伴随着这种新技术的面世,它对于自身的技术水准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以及实践要求。这种新型的技术也逐渐被各大高校所利用,逐渐地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逐渐被扩大优势加以利用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具体说来,新媒体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具体说来:

(一)新媒体所独具的权威性的特征。新媒体时代在继承传统媒体传播信息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了传统媒体的优良作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做出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正继往开来的为国家以及人民传播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与众不同的舆论监督力量是其他行业不具备的媒体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继成为国家进行宣传的窗口之后又一在高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阵地。

(二)新媒体所独具的覆盖性的特征。这里所提到的有关于的新媒体的覆盖性特征是指新媒体在面向社会公众的环节上,它充分的实现了向更广范围内的社会大众,更大面积的传播相应的信息,伴随着这个过程,也逐渐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强覆盖性以及强辐射性。众所周知,各种媒体类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都是各有所长,也存在着相应的不足和缺点。这样不同的媒介之间可以充分彼此搭档,优势互补,促进信息传播的最大化。新媒体充分受这一与特征的影响,结合高校学生这个群体的年龄夜店、性格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使其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做法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着巨大作用的。

(三)新媒体所独具的先进性的特征。新媒体以及自身所独具的信息技术优势逐渐扩大了信息在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信息的接受的便捷性、快速性。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所接收到奥的信息更为准确、及时以及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等特点。众所周知,大学生更为乐于接受和主动乐于尝试很多新兴的技术,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所独具的先进性的特征。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各高校在对本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痕迹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一)将新媒体作为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媒介。高校努力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将新媒体这一媒介广泛地应用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环节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技术,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创新,在通过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深入到其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网络群体的特殊作用,并且伴随着这个环节的开展,需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育人、树人”的教学观念,逐渐引导学生突出和强化自身的主体性学习观念,不断锤炼自身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品格。

(二)逐渐培养出相对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者。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逐渐成长为现代化的先锋,更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新的历史特点,及时地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感觉到时代竞争的压力,在充分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合理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把握好思想政治发展的规律,双管齐下,做好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引导以及教育的工作。

(三)需要充分发挥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之间优势互补的特征。熟悉和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并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就好好地利用,以便其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作。比如现在很流行的通讯新媒体形式,诸如QQ、mSn等等通讯形式,都可以辅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捷和实时性。例如email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并快速的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助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新的媒体形式,微博的出现。它同样是作为一种新的社交以及传播软件而在新媒体领域极度活跃的。伴随着社会上对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以及它自身的优点也在切实的显现出来,我们发现,这一新的媒介形式如果可以有效地应用到大学教学菱悦的话,其自身的优势可以说是极其明显的。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需要大力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在充分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的基础之上,只有这两点做到完美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学生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活动的互动发展。通过广泛的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对高校优秀课堂的广泛传播。

(二)着力扩建校园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校园相关负责人可以结合本校的特征,将本校的实际需求与当前甚为流行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在充分的时间内,与学生实现优势互补,沟通交流。积极调动起学校的其他组织机构。采用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进行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篇5

【关键词】整合;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发展了近30年。经众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层面,已经由部门内集成的财务软件发展为企业内集成的管理软件;在理论层面,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也逐步成形。会计信息化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引擎”,为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在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某种程度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问题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密切关注。

一、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若干现象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结构长期以来难以趋同

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会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出来。我国会计类课程群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相当不稳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大同大异”的特征,相同之处高度趋同,相异之处又有很大差异。限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现象是很正常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涉及计算机技术的其他相关课程中也有表现,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但是与这些课程相比,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不仅在内容上稳定性不强,甚至在结构上也缺乏相对稳定性。基本上是在侧重开发、侧重应用、侧重复合三条线上摇来摆去,长期以来有关各方各执己见,难以趋同,课程结构难以定型,再加上相关内容必须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与时俱进的调整,某种程度上难免给人造成课程体系较为混乱的印象。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复合性内容的比重不高

会计信息系统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一身,边缘性和复合性突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接受教育者达到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水平。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这一教学目标,有关各方是高度认同的,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方面也形成了复合派这一流派。但是分析众多复合派的教材内容结构,发现基本上是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知识进行结构化合并,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重复较多,真正能够体现出会计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课程“整合”特征的内容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不高,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一体化程度不高,交叉特色不明显。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受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

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某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学者在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师座谈会上,向几位同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aiS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同行提出,现在aiS已经快要被eRp代替了!以后很快就没有aiS这门课了。至今,众多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对此仍有颇深感受。

笔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源于实践层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诺兰阶段模型非常吻合。即率先在各种组织的财务部门开始初装,随后开始在其他部门蔓延。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会计信息孤岛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催生了具有财务业务一体化特征的所谓企业级会计软件,并很快升格为集成程度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eRp),这种趋势迅速蔓延并普及。许多国内会计软件厂商,如新中大、用友、金蝶、浪潮国强等知名厂商等,因此纷纷转型为管理软件公司,并不再推出单纯的财务软件。这迫使教学单位使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软件开展配套的aiS实验教学。eRp软件所蕴涵的理念已超越出传统的会计观念,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知识与技能,才能使软件流程运行下去。目前已经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众多专业的师生共同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所谓的“沙盘大赛”的局面,其必然会对传统的aiS形成冲击。

伴随着会计信息孤岛的消逝,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地位也在动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出现边缘化倾向。

(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人才的复合特征不明显

目标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人才应该是复合性人才,即所谓的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通人才。通过我们的观察,真正达到这种水平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在教师层面,与其他会计类教师相比,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方面差异非常大,基本上可划分为强计算机强会计,强计算机弱会计、弱计算机强会计、弱计算机弱会计(如部分由管理信息系统转型的教师)的分布格局。除第一类教师外,其他三类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复合特征弱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要求,部分教师纷纷离开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岗位,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

在学生层面,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会计类专业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化方面的复合能力不强,处理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技能有限。在人才市场上被评价为不精通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既不懂会计又不懂计算机”,这类型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会计信息化岗位,经常被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替代,目前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不理想。

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交叉性知识是表现学科特色的关键构成

如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知识的交叉成份不浓厚,个性特征不强。与相关学科知识相比,就没有显著的区别。这将导致学科特色淡化,这也许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应是会计学科相关知识与计算机等支撑性技术学科相关知识经过“内生性”融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整合”特色的知识。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相对独立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在复合性基础上,对会计知识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支撑知识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与源知识既要有联系,更要有区别,如果能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的程度,就非常理想了。

二是整合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具有会计信息系统个体属性,其有关概念应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套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比喻,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既不是“会计类”,也不是“计算机类”,而应是经过系统整合后的新类,即“会计信息系统类”。

三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难以被替代。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既难以被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替代,也应难以被单纯的会计专业能力替代。计算机专业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财务部门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也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

三、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知识建设,应坚持牢固树立“整合”观念、强化交叉性知识的研究和积累、突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集成性的原则,才能凸显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特色,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独立学科地位,避免被边缘化。

在众多学科专业领域中,有许多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具有边缘性、复合性突出特征的学科专业,如工程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建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建筑学与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思路值得移植和借鉴。

(一)建筑学与工业设计专业复合特征分析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建筑、城市、园林”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上述专业的复合特征分析:

1.建筑学专业主要从事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要求既懂土木工程基础,又精通建筑艺术。其形成的专业能力形成两个依赖关系,一是土木工程师要依赖注册建筑师,土木工程师虽然也具备建筑学基础知识,但是其建筑物设计水平难以超越建筑师;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也依赖建筑师,虽然房地产开发商可聘请艺术家帮助其设计建筑物产品,但是由于普通的艺术家不懂工程结构,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建造出来。基于建筑学专业知识形成的既懂建筑工程又懂艺术的复合专业能力,很难被工程师或者艺术家的专业能力替代,其工程与艺术整合的特征突出。

2.工业设计专业主要从事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专业能力的特征本质上与建筑学专业类似,只不过领域不同。例如汽车造型与功能的设计工作,汽车工程师和艺术家很难替代汽车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3.上述两个专业具备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目标产品(如住宅或汽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阶段,基本上不涉及“具体做”方面,产品的实现依赖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二是非结构化思维与结构化思维的有机融合。技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化特征,艺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结构化特征,两方面的知识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及技巧差异较大,将二者整合起来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一旦通过专业培养,形成以复合知识为支撑的具有整合特征的专业能力,就具有非常强的难以替代性;三是知识结构具有强艺术含量和较强工程技术含量的复合属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上述专业的比较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总体上可以看作是基于会计专业需求的软件工程,需要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专业知识的高度融合。会计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非结构化特征明显;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结构化特征明显;二者的整合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

软件工程从根源上说,是移植了建筑工程的原理,模拟建筑工程分为勘察、设计、实施三大阶段的思路,将软件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大阶段。即按照依次解决系统“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问题的先后顺序,逐步搭建软件系统,避免返工,降低风险,最终实现系统目标。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一软件工程来说,会计专业知识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尤其是在系统分析阶段,作用明显,价值凸现。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适应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的要求;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在系统实施阶段的价值体现非常明显。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类似,专业能力价值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做什么”与“怎样做”阶段,科学与艺术整合特征突出。

(三)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初步设想

1.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专业能力的目标定位。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目标,通俗地讲,就应该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要求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处理会计业务。而且要掌握软件工程的方法,结合会计业务需求,分析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并具备一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会计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主要应用于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阶段,形成强会计较强计算机的能力强度分布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和设计环节,至于软件的实施(编程),应交给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2.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应该是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知识和系统设计知识。除传统的软件工程知识并结合会计业务与相关管理业务加以整合外,为提高整合效果,还应该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专业的思路,增加软件设计美学、软件设计心理学、软件安全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支撑知识。所有核心知识均应体现出突出的“整合”特色。

在具体的构建路线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层次,可以考虑设立“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专业。以本科专业设计为例,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适当增加计算机类课程;专业课程分成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审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三大模块,丰富并强化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性内容;毕业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职业定位应是会计软件系统分析员。二是课程层次,应对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强化整合性内容,弱化合并性内容;强化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应用方案设计与管理方案设计能力,弱化系统实施(编程)能力;显化会计信息系统知识,淡化管理信息系统知识。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应在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结合处狠下功夫,强调会计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形成难以被替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复合性知识,突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特色,维护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篇6

互联网有一些重要的设计理念,例如端到端透明原则、用户自律原则、简单开放原则等;一些技术特征,例如统一编址和域名查询机制、泛在连通性、动态路由、分布式网管、无连接分组转发等;一些外在特征,例如tCp/ip协议族、浏览邮件等典型业务、最广泛的参与性、全世界范围、海量信息、大量用户等。这些设计理念、技术特征、外在特征以及使用者的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互联网在设计之初,其中最重要的几条设计理念就是:端到端透明原则、用户自律原则、公平平等原则、简单开放原则。

互联网技术主要有下列特征:统一编址和域名查询、泛在的连通性、动态路由机制、网管分布实施、无连接分组转发、业务在终端实现,独立于网络、网络与低层技术无关、管理和信令带内传送、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质量、只依据目的地址路由等。

这些技术特征中,一部分是互联网设计理念所决定(例如业务在终端实现,独立于网络、网络与地层技术无关等),反过来也直接支撑上述技术理念。一部分技术特征设计理念没有涉及,是所采用的技术引入的,原则上不违背设计理念,但是反过来又将设计理念定死,不能轻易修改。

上述技术特征,无论是设计理念所决定还是所采用的技术所引入,只有专业人员关心,普通用户既看不到也不关心。在普通用户看来有互联网如下外在特征(所采用的技术本身由于广为宣传也成为外在特征):使用tCp/ip协议族、提供浏览邮件新闻等典型业务、不断有新东西(业务种类无限可能)、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海量信息,免费资源、可以方便找人聊天(便捷的交流平台)、可以做个人网站写博客展示自己(广泛深入的参与性)、计算机终端(终端智能),能边打电话边浏览(多样业务)、有时很慢有事不通(无服务质量保障)、到处是病毒垃圾(没有安全保障)、业务大多免费(建立商业模式困难)等。

这些外在的特性一部分是由设计理念所确定的技术特征所决定,其他外在特征是所设计和采用的互联网技术所决定。有些外在特征例如网络全世界范围,包括海量信息,大量用户、具有最广泛参与性等虽然不是设计理念所决定,但是已经被使用者广泛接受,成为互联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些外在特征无论是设计理念所决定还是所采用技术所引入都是使用者不需要的,例如无服务质量保障、没有安全保障等。但是这些需求可能需要修改完善互联网技术(协议),也有可能受当前技术限制无法改进,需要引入新技术作替代。

在修改完善或引入新技术的同时,可能对互联网设计理念产生影响。互联网的成功是设计理念所直接决定,因此对设计理念的变更必须慎之又慎,对设计理念不恰当的变更可能会扼杀互联网的生命力。但是设计理念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因为普通使用者看到的是互联网的外在特征,核心理念以及核心理念决定的技术特征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几乎不可见的。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增加,设计理念和应用的技术也可能因为使用者的需求有所变更和进展。

互联网特性

互联网外在特征是普通用户直接看到的内容,实际上是对用户需求的一种满足。也许有专业技术人员会认为特性是外在的,只有符合设计理念的网才是互联网,改动设计理念的网络就不是或者说很可能不是互联网了。但是绝大多数用户会直观地认为有这些特征能满足这些通信需求的网络是互联网。当然由于技术限制,并非所有的特征都是用户所希望的。站在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的立场,我们说互联网具有下列特征。

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族是当前互联网技术核心之一,经多年潜移默化的宣传也已经成为互联网显著特征。当前互联网使用tCp/lpv4协议族,tCp/ipv4协议族也因互联网的成功而得到最广泛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所有的应用都被实现在tCp/ip协议族上。tCp/ip协议族符合互联网所有的核心理念,但是并不是说互联网必须采用tCp/Jp协议族。至少当前ipv4协议族已无法满足互联网发展要求。因此tCp/ip协议族是当前互联网显著特性,但不是必然选择。

浏览、邮件等典型业务:当前互联网上最典型的业务是web浏览、电子邮件业务、文档分享业务、BBS业务等。上述业务也是当前互联网上使用最多的业务,这些业务使互联网成为资源共享平台、实时快速的第四媒体、虚拟社会、游戏平台等。因此无论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何去何从,上述典型业务将在很长时间内长期存在。因此web浏览、电子邮件、文档分享等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互联网典型业务特征。

业务种类无限可能: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多业务网。包括web浏览业务、电子邮件业务、分组语音业务、文件交换业务等等。除了已知的业务应用外,互联网上还不断涌现新的业务和应用,例如BLog、p2p等。虽然互联网是ip网,同时everythingoverip,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能在互联网上开展好。只有真正适合互联网,对互联网有合理预期的业务才能开展好。该外在特性是业务在终端实现,独立于网络和网络与底层技术无关所决定。无限业务可能是互联网必要特征。

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互联网是一个遍布全世界的网络,互联网有数以亿计的用户。网络的价值与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因此互联网网络价值难以估计。互联网上大量的用户带来虚拟社区、海量信息、互动游戏等多种多样的业务应用,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用户。虽然电话网也是全世界范围,也拥有大量用户,但是电话网主要用于人与人沟通,不能用作获取海量信息。

海量信息,免费资源:互联网上有数以亿计的海量信息。当前采用Google等搜索工具时,大多数关键词都能得到数以万计的结果。而且上述信息绝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海量信息和免费资源是互联网必要的条件。便捷的交流平台:在互联网这个沟通交流平台上,可以很便利地使用一对一交流(QQ、mSn、skipy等),一对多交流(web网站、BBS、流媒体等),多对多交流(聊天室,视频会议等)。虽然当前电话网非常便捷,但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认可的交流沟通平台。

广泛深入的参与性:互联网提供了最广泛的参与性。互联网骨干网只是一个提供泛在连通性和无连接分组交换的平台,只有加上了无数的服务器和所有用户参与才成为互联网。所有用户的参与给予互联网无比的活力。也许可能有公司能建立一张与互联网一样大的网络,但是不可能有公司能提供象互联网一样多样化服务,海量信息的网络。最广泛的参与性不但体现在对互联网业务的使用,信息的索取,还体现在业务的创新,信息的提供。广泛参与性是互联网必要的特征。终端智能,多样业务:由于网络只提供无连接分组服务,业务在终端提供,因此复杂的业务逻辑都在终端

实现。同时由于互联网在单一终端上提供多种多样的业务,终端必须实现一定的智能才能实施。与智能网络,傻瓜终端的传统电话网络相比,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智能终端,傻瓜网络。该外在特性是业务在终端提供,独立于网络的技术特性所决定,也是互联网必要特征。

无服务质量保障:当前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没有服务质量,这样的印象来自于互联网上的某项业务的服务质量,例如邮件收不下来、页面打不开、ip电话断续等。实际上虽然ip网只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质量,但是当前互联网俨层服务质量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差。大多数服务质量问题都处在终端(主要是服务器端)。服务器实施了有效的业务层接纳控制以后,互联网业务服务质量可以有效提高。因此没有服务质量保障是当前部分互联网特征,但不是互联网必然必然特征。

没有安全保障:当前网络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绝大多数安全问题聚焦在互联网上。网络安全主要体现在网络设施安全,网络设备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以及网络行为溯源等。在互联网建设初期,网络设备和网络设施稳定性可靠性不够;用户相互信任,对信息安全问题较少;网络行为溯源没有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信运营商介入骨干网建设,ip网络稳定性急速上升;终端/服务器可靠性没有随之增长,当前大部分业务不可用都来源于服务器大部分网络不可用都是由于终端/服务器不稳定引起。网络行为溯源虽然出现需求,但是由于ip网络的技术特点,难以实施。没有安全保障也是一时现象,不是必然特征。

建立商业模式困难:电信业认为互联网没有商业模式,主要来源于建设互联网骨干网后没有预期的利润,而这种预期来自电话网、传输网等电信网络。实际上用户愿意为接入付费,在享受免费服务的同时也愿意为感兴趣的业务付费,也愿意使用互联网作便利的中介,因此互联网并不是没有商业模式,只是互联网商业模式中缺少骨干网这一环节。当前互联网商业模式在不断探索和丰富中。

下一代互联网特征需求

下一代互联网外在特征需求,是对下一代互联网需求的体现。需要研究当前互联网外在特征中哪些是需要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继续保留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在用户看来满足下面所分析特征需求的技术才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采用可行技术构造满足下面特征需求的网络才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

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网络的价值与用户规模的平方成正比,网络的吸引力同样与用户规模密切相关。全世界范围的网络才能使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可能。因此全世界范围,大量用户是下一代互联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海量信息,廉价便捷资源:当前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已经是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平台上有海量的信息以及大量免费的资源。下一代互联网上海量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免费信息中充斥垃圾信息,下一代互联网获取有效价格合理支付便利的资源更重要。

典型互联网业务:就现在看来,当前互联网上的典型业务都应当在下一代互联网上继续提供。下一代互联网依托上述典型业务作为资源共享平台、快速实时的第四媒体、虚拟社会、游戏平台的功能还会保持。此外下一代互联网上还会出现更多的新业务。

智能终端,多样业务:互联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业务的新颖性、多样性和实用性。要在网络上提供多样业务,终端必须拥有相当的智能。因此下一代互联网一定是一个提供多业务的网络,而且不应当仅仅提供事先设定的几种特定业务的网络,而应该是在用户广泛参与下拥有无限的业务创新能力的网络。因此智能终端,多样甚至无限业务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必要条件。

用户参与广泛深入:互联网骨干网的优势不仅仅来自泛在连通性和无连接分组交换的物理平台,更重要的是来自无数用户参与。当业务完全由运营商设计和提供时,一方面因为运营商精力有限不可能关注所有需求,另一方面运营商也不可能也有时不愿意完全符合用户需求,业务受制于公司规模与投入。下一代互联网必须能使用户广泛而深入地参与进来,不但在业务的使用上,而且在业务应用的创新和提供,才能像当前互联网一样成功。

服务质量保障:当前互联网没有服务质量保障,实际上是指当前互联网没有针对某个业务或者某个特定用户使用的特定业务保证服务质量。互联网总体服务质量还是有一定程度保障的,或者说与使用者得到的服务质量与付出是相适应或者相对其他网络超值的。下一代互联网是否对每个用户使用的某个业务保障服务质量取决于技术可行性以及代价。就现在看来在技术上即使可行的,但是付出的代价过高,而且当前互联网可以一定程度保障业务总体服务质量。因此基于用户的特定业务行为的服务质量保障在下一代互联网不是必要条件。

相关安全保障:互联网由于历史原因,安全设计考虑不多,因此安全问题备受争议。网络与信息安全内容广泛,下一代互联网中应当区别对待。下一代互联网骨干网安全例如维持网络的连通性、可用性、防攻击(控制面,管理面和数据面)、设备安全、链路安全等应当由协议设计以及iSp保证;业务安全应当由业务提供商保障;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应当由通信双方保障;网络提供业务溯源合法监听用户数据由相关业务提供者保障安全;终端安全由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用户共同负责;所有协议设计中都应考虑防治非法使用、恶意攻击等。因此下一代互联网必须考虑安全,但是不能由网络包办一切。

商业模式建立:互联网定位早已从科研转为商用,但是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建设一直不顺畅。运营商一直声称互联网建设没有收到预期回报,这种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互联网业务模式特点原因。既然下一代互联网以及不可能是一个网络完全控制业务,也不可能是一个没有骨干/骨干网免费,在下一代互联网设计之初就应当考虑商业模式和价值链。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玻璃;陶瓷;信息;“李约瑟难题”

一、西方玻璃与中国陶瓷

西方玻璃技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国际考古界逐渐确认了公元前20—15世纪,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为世界玻璃制造的发源地,公元1—4世纪罗马时的吹制玻璃器皿已很完美。显然中国是陶瓷大国,中国瓷器发展经历三次飞跃。中国古代玻璃无论相对瓷器还是相对西方玻璃都处于弱势地位或从属地位。

一定意义上,玻璃仪器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没有玻璃的生产与使用就没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我们知道,西方丹家及炼金术士很早就在实验室中普遍使用玻璃仪器,显微镜发明的事实使人类的眼界走入微观世界,它的发明对生物学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望远镜的发明有革命性意义。“日心说”的胜利归功于伽利略的直接明证,而他的证据的取得就在于自1609年后他首先使用望远镜对天体加以观测研究。伽利略的观测结果使哥白尼的理论得到同代人的认可,如,开普勒将哥白尼的圆周运动改为椭圆轨道后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接着牛顿在此基础上将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于数学公式,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二、玻璃与陶瓷中的信息、文化世界

在玻璃与陶瓷的生产和使用及其不同作用中,笔者以为,生动地体现着西方与中国的两类不同的信息、文化传统。

从信息论角度说,人与其工具系统存在着“全息统一、相协进化”的关系。因为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进化着的体外的物化工具的中介而展开、来完成,在新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方式的进化中集中体现着新的物化工具的进化水平,而在新的物化工具水平上也直接凝结着新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方式的进化。这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的文化就像陶器一样,中国陶瓷作为“体外的物化工具”就是从华夏大地上生长出的有代表性中国文化,同时,陶瓷反过来又塑造着中国文化。

因为,从认识论看,人,作为一个高级的智能系统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怎样把外部世界存在的客体信息转变成为知识(认知)”。而显然正是“信息”在多重意义、层次和尺度上构成了人的认识发生和过程展开的中介环节,或者说,“信息”是认识构成一个现实的过程的主客体之间的“中介”。

我们同样认为,人类的信息认识活动有其共同的特征和普遍规律,但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都自有其特点。这是由于同一信息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中传递,而人的感官功能的特异化,恰恰可以对自身统一的混沌客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进行相对于某一感官的抽取;这种抽取产生的固然是对客体某一方面特征的映象,但是,它却是依赖于感官结构的相对映象。这个相对映象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感知对象的哪一方面的特征依赖于特定的感官结构,如眼睛看不到气味,耳朵听不到颜色;二是就某一感官映象的状况来看,它也不能不受到产生这一感觉映象的感官结构的限制,如人的视觉不同于青蛙和猫头鹰的视觉,有色盲的人的视觉也不同于正常人的视觉。由于主体的这种参照系作用,客体的映象是在主体状态对客体信息的整合和规范下在主体中建构出来的,主体对这个建构出来的客体映象并不是一个纯粹外在的观察者,而是一个直接内在的建构者。所以,我们创造的世界既是真实世界的“影子”,也是我们的“特定”精神世界的“影子”。

通常的共识,我们中国人所把握的特定世界的特征,如表现在文化方面,中国文化是人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内省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外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重情的文化,西方文化是重理的文化;中国文化注重直觉体验,西方文化注重逻辑分析等等。显然,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国陶瓷中的信息、文化世界与玻璃中的信息、文化世界的区别。陶瓷中的信息、文化世界更注重“悟”、“内省”与“心智”的力量,它更多地表现为真实世界的多级间接存在的信息、文化世界。而西方玻璃中的世界更是一个注重视觉影像、眼睛观看的一个外向的、透明的信息文化世界。

应当说明,一方面,眼睛并不是单独工作的,而是作为复杂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工作的,眼睛看什么、怎么看,都受整个身心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眼睛只是人的感官的一种,除了视觉,人类还可以利用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来感知外在世界。但是,视觉,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人类的认知方面则具有特别重要和特殊的意义。人对视觉的依赖感是很强的,正如“视觉思维”研究开创者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视觉是人类活动中最有效的感官。”因为,在人类所有的认识器官中,眼睛最敏捷,人脑获取信息,来自它的信息比例最大。如此,通过具体的有所侧重的信息活动方式,或者视觉中的影像信息、文化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探悉认知主体是如何思考与理解世界的。这正显示了不同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人的不同的信息、文化特征。

三、信息度与“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一般表述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对“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本人的“破解”是因为中国是“官僚体制”,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我国学者对于“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李约瑟本人的回答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决定论”,与此相似的还有“科举制和激励结构论”等。用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的不同特征与不同方向予以解答“李约瑟难题”是可以接受的,但这是一个宏观的视角,还没有回答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的不同特征与不同方向之所以发生的根源,从而以更微观视角分析这种现象。在笔者看来,科学技术可以视为一种信息、文化现象。它是把握、创造和实现信息、文化的过程,而就科学技术表现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方面来看,它是人所创造的信息、文化的实现了的形态。在科学技术中,创造和实现信息、文化的过程和这一过程所达到的结果直接地统一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过程和这一过程的产物直接统一着。因此,从信息、文化的不同传统来回答“李约瑟难题”是一个有效的思路,而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活动方式与其赖以展开和完成的物化工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必然的相互作用、影响与规定,所以,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国陶瓷与西方玻璃作为实例分析是问题破解的一个突破口。

从现象上说,玻璃仪器在近代科学革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重要角色。中国古代虽然也存在玻璃业,但它的发展及影响可以到忽略不记的地步。显然,中国是陶瓷、冶金大国,所以,中国古代丹家主要使用陶瓷和金属器具。中国古代丹家不研究气体及对液体反应研究不多,无疑都和使用器具的不透明性有很大关系,这使我们不能像西方人一样利用玻璃的透明性直接用眼睛观看物质反应、变化的现象,进而错过了许多发现的机会,消弱了中国古代化学的成就。因此,可以认为,玻璃技术的落后使中国化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中国古代化学向近代的演进。同样,在天文观测和生物观察上,由于玻璃仪器发明的欠缺也不能作出相应的重大发现。所以,仅从仪器工具的角度看,这在技术条件上使中国失去了发生近代科学革命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科学是一个探寻知识信息的系统,而探寻知识信息的途径必需依靠科学方法。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所获取的结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体系,科学的方法是统一规范的,可重复的。陶瓷中的信息、文化特征是一种崇尚悟性的文化,所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多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也不能模仿的东西。如果没有先天的智慧和悟性,一般是不可能取得多大成就的。例如中医,文学,哲学,戏曲等等。讲求悟性,不注意寻求方法论,往往不善于对方法进行积累和简单化。而任何知识信息如果没有方法论,如果没有对知识信息进行总结、归纳,一般人就很难进入这个领域,即使进入了也要“从新”开始,这本身就影响了知识信息的继续积累更新和发展进化。

在笔者看来,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还在于方法论上不注重眼睛的观察,不重视视觉影像信息。这里,可以由我们引以为豪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至今仍在使用的汉字进行说明。古老的汉字更多的反映了再生的影像信息世界。然而,这种所谓可直接“视读”的再生的影像信息世界,所视之世界更多的非着眼于描摹客观事物。因为,象形之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是直觉、主观体验。虽然,一方面,可以说每个象形字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创造性思维信息,但是,它更多地表现为真实世界的多级间接存在的文化信息世界,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更多的是对自然的、客观事物的神秘想象。相反,玻璃中的视觉信息世界是一种近乎“直接”的思维,它根据对事物的生动视觉印象,“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条件是社会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化。然而,不透明的陶瓷,一定程度上“封闭”了中国人的视野,而把中国人神秘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内向的世界意识;而西方人借着玻璃的敞亮把其世界向外穿越,形成了一个开放、扩张的世界意识。

以上的事实不能不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不透明的中国陶瓷及其相生的信息、文化传统使中国人困顿于对自然的神秘想象,而西方人却借着玻璃的敞亮开创出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实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篇8

关键词:测量信息化;工程测量;技术展望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

1.1从技术角度上,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经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发展形成的,它依托数字化测绘体系,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生产与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增值服务,使测绘信息与技术产品社会化,为社会提供多尺度、多形式的服务,是“后数字化测绘技术”时期的发展走向。面对以tB级计的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和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使我们面临着“数据又多又少”的矛盾局面:一方面数据多得无法处理;另一方面用户需要的数据又找不到,无法快速而及时地回答用户问题。因此,对地理空间信息加工与处理提出了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的要求,这恰恰体现了对数字化的提升,也符合复杂巨系统的格局。

1.2随着全球信息网格(GiG)概念的提出,人们将要面临在下一代3G(greatglobalgrid)互联网上进行网格计算,即不仅可以查询和检索GiS时空数据,而且还要能利用网络上的计算资源进行网格计算。在网格计算环境下,目前的GiS数据面临着空间数据的基准、空间数据的时态、语义描述以及数据存贮格式不一致的4大障碍。因此,建立全球统一的空间信息网格对实现网格计算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从用户需求出发的空间信息多级网格(SimG)的概念,用带地学编码的粗细网格来统一存贮时空数据。其基本的思想是在地理坐标框架下,根据自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将全球分成粗细不等的格网,格网中心点的经纬度坐标和全球地心坐标系坐标作为参照标准,存贮各个格网内的地物及其属性特征,这种存贮方法特别适合于国家社会经济数据空间统计与分析。如果能解决空间信息多级网格与现有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库的相互转换,GiS的应用理论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空间数据挖掘也可望得到更好的应用,使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对信息化测绘体系提出了明晰的目标和方向。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时空框架下进行的,地球空间信息是它们的载体和数学基础。在信息时代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加上计算机终端的便携化,使时空信息服务的大众化代表了当前和未来的时代特征,也是空间信息行业能否产业化运转的关键。

二、信息化测绘的任务与特征

信息化测绘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等测绘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体系、自动化处理体系、网络化服务体系等。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是测绘事业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要途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两大目标:一是要着力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方法,建设现代化的测绘基础设施;二是要着力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这两个目标密切相关。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手段和条件;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前一个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终极目标。因此,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切实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当然,要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提升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的角度上看,信息化测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2.1测绘保障服务的层次有显著提高。在强化测绘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测绘的“提升”作用。

2.2测绘保障服务的模式有显著变化。测绘应该从被动服务、普遍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按需服务。这不仅包括测绘服务和成果的提供模式,也包括测绘成果的应用模式和后续服务模式等。

2.3测绘保障服务的质量有显著改善。测绘产品及服务不仅要优质化,更要增值化。测绘成果的内容、形式和质量应适应应用的需求,特别是成果的现势性应得到明显改观。

2.4测绘保障服务的效果有显著增强。测绘保障服务要适宜、及时和有效,并应以其为其它业务的成功而提供的支持程度作为衡量保障服务效果的基本标准。

三、信息化测绘的若干关键技术

3.1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由于标准化工作未得到重视的危害有滞后性,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发现失误再去弥补,代价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来。因此,信息测绘体系建设应十分重视标准先行。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涉及地理模型、数据获取、组织管理、共享服务等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基础框架与地理信息分类标准、数据质量标准和分发服务标准等。

3.2现代化城市测绘基准体系。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主要包括:GnSS虚拟参考站技术、坐标系转换技术、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分米级交通导航技术等。该技术不仅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城市测量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空位置服务,将带来城市测量的历史性进步。

3.3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空间同步技术、自动提取技术、移动信息实时传输等技术的总称。目前典型的产品有:基于pDa的野外全息数据采集技术;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Dmi)信息提取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专题热点数据采集,有利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大众化、社会化、灵性化与实时化。

3.4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主要包括:长航时无人飞行器技术、传感器姿态控制技术、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与应用、航空摄影二维及三维信息的提取技术等。此项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摄影测量作业方式,大大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测绘成本、提高测绘生产与成果更新的效率,并可为三维仿真提供高分辨率纹理数据。

四、结语

信息化测绘是数字化测绘的延伸和发展,是信息社会测绘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条件下,空间数据生产的劳动强度极大降低,技术含量极大提高,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历史将有力证明:建设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工程测量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殷切期待工程测量行业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资料

[1]张清浦.关于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8年04期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篇9

[关键词]企业形象数字化表现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平面广告、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动态影像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数字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体系。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改变了现代企业形象的传播途径,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优势来拓展了企业形象设计的创作空间。尤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相对传统艺术来讲具有明显的开放、共享、融合的特征,对于艺术本身也影响巨大。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属于静态的、固定的、单一的形态。而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则是动态、多变、丰富的表现形态,通过设计师采用计算机创作的数字语言进行多维立体化的表现,为企业形象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极大地丰富了企业形象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范围,其设计的形式和风格也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互动性、多维性、虚拟性、媒体的融合性、商业化和娱乐性等主要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借助后现代的表现方式来创作出新的数字语言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就是一个非物质和艺术化的数字虚拟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这些新的特征将推动着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新发展,下面将针对这些核心特征进行分类阐述。

一、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互动性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指的是用户通过某种数字技术平台而进行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我们称之为互动性。在数字媒体艺术作用下的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互动性,是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通过文字、图形、视频等数字信息而进行互动表现的。这种互动性为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理念,也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好的应用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

在数字媒体时代下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使得企业形象的设计与传播推广过程中加入了互动思维。这种互动思维效果依赖于受众的体验,现代企业可以根据受众的体验和感受来调整相应的经营策略,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由于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者是设计师,接受者是消费者,这种设计是单向的,消费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其缺乏兴趣感。而企业形象的设计则不同,它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设计师引导人们参与并把选择使用权交给受众,他们的选择和参与的意识形态,会形成一系列的数据,通过企业设计师和相关人员整理和反馈,使企业及时掌握消费者一手资料信息,最终形成一种大家普遍认同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在这个过程里,消费者成了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的一份子,这样消费者变为主动获取信息从而提高了积极性,对于现代企业形象的推广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互动理念和互动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媒体艺术类型,“参与和互动”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的美学价值,现代企业形象打破了传统的在特定地点与特定时间中来进行传播。如数字电视技术接入互联网、点播视频节目等,使电视开始加入于互动的功能,这种充分互动是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特征。又如现在一些电视栏目在开播中接入网友的提问,或者以短信和电话的形式与主播气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提高该栏目的收视率,还为本栏目的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如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拥有超过千亿的中文网页数据库,可以瞬间找到相关的搜索结果。这里的互动不仅在于企业外在形象的互动表现,还有其内在企业文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优势和特点,同时表现出企业形象设计的人性化的特征,体现了企业形象设计的优势。

在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其互动性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活动创造了双向的、互动的、可交流的空间。消费者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积极参与企业形象的宣传与传播中,成为企业形象推广的一员。同时,消费者在更多的互动环节中更深的了解企业文化和服务,这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因此,互动性是数字化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潜移默化参与企业形象设计,甚至可以成为企业形象的传播者。

二、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多维性特征

现代企业形象设计表现出提供多维趋向特征。数字媒体将传统企业形象中的各种信息(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带给受众以多维角度的综合体验。在多维视觉元素的影响下,现代企业形象设计改变了传统企业形象的设计观念,让企业形象设计从平面的、二维的表现形态中解放出来,给企业形象设计带来新的多维视觉效果。这种多维视觉效果具有多层次的、立体化的表现空间,给消费者带来惊喜。多维性特征还体现在动静结合上。传统的企业形象是静止、信息一次性释放展播的,而企业视觉形象设计是将过程性包含其中,增加了动态的展现画面。动态化的形象设计是二维化向三维化、四维化的发展结果,使画面图像更具有人性化和立体感,形象设计更能贴近消费者。

企业形象在数字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多维性的特征,数字媒体传播方式是呈网状的,可以对数字信息进行存储与再现。企业信息利用数字媒体进行传播的时候,这是数字媒体具有超文本链接传播模式,这种超文本链接的传播方式是多维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超文本传播可以改变传统的单向的传播,它将企业形象中的带有视听效果的图像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并与之产生互动关系。因此多维性的传播特征可以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传播企业形象信息,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交流平台,使企业形象和文化理念更好的传达给他们。另外这种多维性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进行传播。

三、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虚拟性特征

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企业形象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企业形象的传播方式。我们知道传统的企业形象展示出来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虚拟性能够将企业形象中的元素通过虚拟技术呈现出来,这样消费者不一定到实体企业中去感受该企业的环境和文化。所以虚拟的时间和空间使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无所不能。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得益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强大的虚拟能力,在设计中加入其他学科(机械、人体工程学、声学等)与新的生产和艺术(3D效果、非线性编辑和多媒体技术)帮助下,在各种数字化技术结合下,使传统的虚拟视觉效果在数字化编辑与整合中得以实现的。在现实中,同一个地域的人很难近距离或多角度的游玩异地的各个角落,虚拟仿真、数字化生产技术却可以。如“虚拟博物馆”帮助人们在互动与漫游的自由选择中访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与独特的科学信息。“虚拟博物馆”也是实现我们畅游世界、游历各国各地名胜的游历途径,它同样也为自身的形象宣传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设计师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来实现人们难以达到的理想,企业形象采用的虚拟技术使得受众更直接的接触企业本身。如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将数字虚拟技术广泛用在“走进世博会”全国巡展中,在这个巡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参观者们对于虚拟翻书多媒体功能非常感兴趣,使用时只要在装置上做着翻书的动作,虚拟图书随着人们的手势进行前后翻动书页。能在屏幕上采用可触摸式投影系统呈现出立体景象、世博会美景、规划模型沙盘世博会的相关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形象的展示给参观者,增强了观众的可看性。这就是数字化虚拟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真实感受。展馆各类内容由参展者提供,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网上世博会运用了三维技术,浏览前请按提示安装相关插件。还有企业形象在推广和传播中,采用的虚拟游戏和动画与用户互动,用户可以在瞬息之间通过物理身体无法逾越的障碍,甚至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数字虚拟空间不再意味着距离,而是成为用户自由竞技的舞台,人们通过改变空间和离开感觉习惯的空间以后开始与极具创意精神的空间进行交流。因此数字媒体系统打破真实世界中的地理空间限制,艺术创作、虚拟交互空间上的无限自由在这里呈现。

四、媒体的融合性

媒体的融合性是指在媒体世界里计算机融合了各种各样媒体特征,所有媒体形式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种通用的相互共用的平台的媒介,这一形成共同平台的媒体我们称之为媒体的融合。现代企业数字化形象设计的创作和传播是在计算机数字平台中进行,在这种通用平台上的艺术创作打破了传统中许多限制性,因为计算机数字平台有统一的数字语言、技术平台等,它能利用数字媒体的无限复制和广泛传播。现代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媒体之间的融合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同时各种媒体的相互融合既发挥了个体媒体的优势作用,又能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企业形象信息。

现代企业的数字化形象融合了视频、文字、图片、花絮等元素,可以建立专业论坛、博客和微博等互动专区的方式来传达给观众。如一部影片进行宣传和推广时,使观众通过网络或电影频道来观看相关宣传预告片,提前预热以此来让人们关注它。在推广的同时开通微博、博客的网络宣传平台随网友进行实时传播,同时可以通过互动专区网友直接与嘉宾展开互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影片初期通过电视、互联网、平面媒体以及多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些多种媒体的融合为电影宣传创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空间,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下取得最大的宣传力度。即时通信软件、手机短信已经从简单的信息交流工具成为当今年轻人表达自我、抒发感情的必需品。这些媒体的相互交融的传播让很多人都记住了湖南卫视的名字合品牌形象,很多观众甚至会锁定湖南卫视,因为相信它能为自己带来轻松的观赏感觉。可见,顺应时代潮流,融合各种媒体,对于建立数字化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如国内一些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充分运用了互联网、手机微博和短信的等多种媒体与其进行实时互动,集成在线直播、幕后新闻、选手微博、实时投票、社区论坛等方式,使观众充分参与其中。在这影响下多媒体渠道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最大限度使整个节目与顾客互动,已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些电子商务企业成功运作可看出数字媒体传播的融合性初踞锋芒。因此媒体的融合性将贯穿企业生产、终端使用、传播渠道、产业链等各个环节。不同宣传环节之间的的融合为企业形象的推广奠定重要的基础。

五、商业化和娱乐性

后现代生活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趋势,大众文化从表现上可以定义为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及传播文化的有机组合的复合体。从技术上看,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以电子和数字媒介)为手段、按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现代企业不只限于本身的市场价值和促进消费的理念,它在创新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积极主动地加入消费者行列中,体会其中的欢快,刺激,享受消费者追求美的概念,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它的商业性和产业性。

所谓商业性是指整个企业形象的产品互动。在现代企业看来,娱乐的地位远远大于美的地位。通常,民众喜爱的产品都比较便宜、实惠、偏向大众化。所以,数字媒体的崛起使得普通人们可以向有钱人迈进,使企业形象拉近了与大众消费之间的距离。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企业形象从物态化本体向信息化本体迈进。对物态化本体而然,原著是最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信息化本体却不同,它认为原创作于拷贝的信息没有两样,它注重信息本身。比如消费者都会从企业形象网站上随意拷贝一些图片,但通过修改、保存、打印就变为自己收藏,这种行为在无形中为企业形象传达了信息,所有这些过程都体现了商业化和娱乐性。由此可见,未来的娱乐和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将必然是如影随形,未来数字化企业形象中商业化和娱乐性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六、结论

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呈现出动态、多变、丰富的表现形态,这种表现特征将在传播方面形成互动性、多维性、虚拟性、媒体的融合性、商业化和娱乐性等主要特征。作为设计师而言,他们将采用数字媒体艺术视觉进行多维立体化的表现,为企业形象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的提供新的表现途径,尤其是企业形象设计的形式和风格也表现为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清堂,王忠华,陈迪.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罗军.数字媒体品牌形象推广[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于方.数码信息时代企业形象设计的心发展[D].天津工业大学.2007.

[5]高颖.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6]王洪亮,吴颖,戴璐.视觉传达与媒体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篇10

【关键词】软件行为android应用安全检测动态行为分析技术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mobileinternet,mobilesmartterminalsbecomeanindispensablepartofpeople’slife.Subsequently,thesecuritythreatofmobilesmartterminalsisbecomingmoreseriousthaneverbefore.theprincipleanddevelopmentstatusoftraditionalsoftware’sdynamicbehavioranalysistechnologywereintroduced.theapplicationsofdynamicbehavioranalysistechnologyinapplicationsoftwaresecuritydetectionbasedonandroidsystemwereanalyzed.withspecificcases,theimportantroleofdynamicbehavioranalysistechnologyinandroidbasedapplicationsecuritydetectionwaselaborated.

[Keywords]softwarebehaviorandroidapplicationsecuritytestingdynamicbehavioranalysistechnology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用户规模和性能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与传统终端相比,移动智能终端融合了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丰富的功能给人们带来了便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CnniC(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近5年来我国手机网民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14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接近6亿,如图1所示。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移动智能终端以android、ioS这2种操作系统为主,其中android操作系统采取开放源码和免费授权的商业模式,获得了许多手机厂商和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支持。据应用跟踪平台appFigures报告称,2014年Googleplay应用商店增加的新应用数量首次超过苹果appStore,开发者社区增长连续第3年超过苹果,开发者数量达到38.8万[1]。

目前,android应用已成为数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软件之一。由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开放性,除官方商城外android还拥有大量第三方应用商城及其他应用分发渠道,如电信运营商运维的mm商城、天翼商城,终端制造商运维的华为商城、小米应用商店,以及安卓巴士应用分享论坛等。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在带动产业链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根据CnCeRt(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监测结果显示,近5年来移动互联网恶意应用走势居高不下,如图2所示,仅2014年上半年新增恶意应用就超过了36.7万,传播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网站域名811个,存在移动恶意程序的应用商店大于300家。据统计,目前移动恶意应用99%以上是针对android系统的,其中恶意扣费类应用占恶意应用总数的55%,资费消耗类占总数的12.9%,隐私窃取类占总数的12.9%,可见android恶意应用有很强的趋利性,如图3所示。

android恶意应用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给广大手机用户带来了财产损失和安全风险,并且危及了移动互联网网络空间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软件进行安全检测,遏制移动互联网恶意应用的泛滥,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基于这种情况,将对android应用安全检测技术开展研究。目前,android应用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有特征码扫描、静态源码分析、动态行为分析3种。从是否需要执行被测试软件的角度分类,特征码扫描、静态源码分析属于静态测试,动态行为分析属于动态测试。从测试是否针对软件结构与算法的角度分类,特征码扫描、静态源码分析属于白盒测试,动态行为分析属于黑盒测试[2],本文主要对android应用软件动态行为分析技术进行研究。

2软件动态行为分析技术原理

2.1技术原理介绍

软件行为是指软件运行时作为主体,依靠其自身的功能对实体的施用、操作或动作。软件行为学研究的内容是软件行为的特性、状态、模式和结构[3]。

软件最基本的行为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条指令,包括算术处理、逻辑处理、执行控制、表格处理、字符处理、存储处理和i/o处理等。但研究一条孤立的指令是没有意义的,从软件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完成某个特定功能的一系列命令视作一个软件行为,如一系列系统调用、读写、计算、输入和输出等。软件行为分析主要研究程序设计行为与实际行为的关系,如软件实际行为是否与软件声明一致,软件实际行为是否与程序设计行为一致,软件实际行为是否出现非程序设计、未授权行为,软件实际行为是否有破坏系统、窃取个人信息等恶意行为。

软件行为分析技术是安全检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软件行为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检测出恶意的软件行为,进而鉴别出恶意软件,还可以发现软件行为导致的实际后果是否会造成漏洞,通过软件行为模型的建立快速筛选出恶意软件。

软件动态行为分析技术主要由2个部分组成。第一,对软件运行时实际行为的获取;第二,对所捕获到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目前,软件行为的获取分析主要从主动、被动这2个角度入手,即内部行为的主动发掘方式与外部行为的被动监控方式,一般通过动态监控软件实现。动态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对软件程序进行植入或者拦截系统调用,并在全局范围内更改源码以添加额外监控操作,最终实现软件行为特征的捕获和提取。对软件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目前主要以软件行为特性的识别为主,如识别行为类型、识别行为主体、识别行为客体、识别行为条件、识别行为属性、识别行为环境属性等。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一系列软件行为建立行为模型,采取自动化方式分析软件行为特性的检测技术已经出现。

2.2软件动态行为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目前软件行为分析技术主要有沙盒技术、钩子技术、动态―静态混杂模型等。

沙盒技术是指让疑似病毒文件的可疑行为在虚拟的“沙盒”里充分表演,“沙盒”会记下它的每一个动作;当疑似病毒充分暴露了其病毒属性后,“沙盒”就会执行“回滚”机制:将病毒的痕迹和动作抹去,恢复系统到正常状况[4]。但是现在很多恶意软件都有分辨环境的能力,使得沙盒的有效性大大削弱。

钩子技术(hook)是指将一段用于处理系统消息的程序通过系统调用挂入到系统。钩子技术能够将应用程序截获并处理发往指定窗口的消息或特定事件,当特定的消息发出后,在到达目的窗口前,钩子程序先行截获此消息并得到控制权。此时在钩子函数中就可以对截获的消息进行各种修改处理,甚至强行终止该消息的继续传递[5]。基于钩子技术的主动防御技术被广泛用于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软件中,目前很多安全检测工具都采用钩子技术进行软件注入。

HFa(hybridfiniteautomaton)模型是一种动态―静态混杂的模型,采用模块化特性设计更适用于动态链接的应用环境[6]。HFa模型解决了纯静态分析模型不能解决的间接函数调用和跳转问题,与传统的上下文相关自动机模型相比具有更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针对移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软件动态行为分析研究,国际最新的成果是abhijitBose等人提出的针对系统调用对象,采用基于因果关系的时间逻辑来描述移动智能终端上应用软件的行为模式,并使用SVm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异常检测分析,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移动智能终端异常检测模型[7],但目前这个模型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3基于android系统的应用软件动态行为

分析技术

3.1动态行为分析技术在android应用安全检测

中的作用

android应用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可分为特征码扫描技术、静态源码分析技术、动态行为分析技术。

特征码扫描技术能从被检测应用的二进制文件中提取关键特征,通过将其与特征库中各种已知恶意应用的特征码进行比对来进行检测。特征码扫描具有操作方便、检测效率高的特点。但特征码扫描技术只能对特征库中已有的恶意代码进行比对和识别,对新出现尚未进入特征库的恶意应用无效。同时特征码扫描技术只能对应用进行是否为恶意应用的简单判定,不能对恶意应用的代码或行为进行分析。另外,随着应用加壳技术的发展,恶意应用很容易绕过基于特征码扫描的检测。

静态源码分析是指在不运行代码的情况下,阅读反汇编代码来掌握程序功能的技术,静态分析android程序有2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阅读反汇编生成的Dalvik字节码;一种是阅读反汇编生成的Java源码[8]。静态源码分析技术能从应用的安装包中提取出可执行文件,反编译得到源代码,对源代码的程序流程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预定义的恶意行为规则进行匹配。目前,静态源码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目前针对android源码的反编译技术还不完善,汇编指令种类纷杂,缺少源码级别的代码结构信息和类型信息,导致反编译后的代码可读性差;第二,android应用普遍采用代码混淆技术、软件加壳技术以对源代码进行安全加固,增加了反编译的难度和反编译代码的可读性。此外由于软件代码设计与软件运行时实际行为存在一致性问题,对软件进行静态代码分析仅能判断应用程序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不能确定存在真正的恶意行为。因此在android应用软件安全检测中,静态源码分析技术只能作为辅助。

动态行为分析技术是指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如沙盒、虚拟机、物理隔绝的主机等)执行软件的安装、运行等操作,借助受控环境监测并记录该对象的行为,如api调用及参数、网络通信、文件读写、进程操作等。通过对实际行为的分析识别来检测软件是否具有窃密隐私、恶意吸费、系统破坏、非法内容传播等恶意行为。

综上所述,动态行为分析技术能实时地监控待测应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并记录相关的操作和数据,与静态代码分析相比检测结果更加真实可信,动态行为分析技术在移动应用安全检测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主流移动智能终端开源操作系统android的应用软件动态行为分析技术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3.2android应用软件动态分析技术

比较与浅析

对android应用软件进行动态分析是指在应用运行时对应用的运行情况或操作系统层面的调用进行可视化显示,进而对行为进行分析和识别。以分析环境划分,行为分析可以分为基于应用的动态行为分析和基于受控环境的动态行为分析。

(1)基于应用的动态行为分析技术

基于应用的动态行为分析重点在于对应用本身的代码级分析。依据行为分析者对应用的代码掌握程度可以分为源码级和非源码级分析。源码级分析主要用于开发者对自己的应用程序进行分析,非源码级行为分析主要是测试人员对应用进行逆向分析,添加相应代码之后进行分析。下面对几种常见的基于应用的动态行为分析工具和技术进行介绍。

DDmS:DDmS是DalvikDebugmonitorService(Dalvik虚拟机行为分析监控服务)的简称,DDmS是android虚拟机提供的行调试服务。开发者可以通过android集成开发平台(eclipse、intelliJ等)调用DDmS,也可以从androidSDK路径中直接启动DDmS,如图4所示。DDmS为应用动态行为分析提供了强大的功能,可以对测试设备截屏,查看应用正在运行的线程和堆栈信息、Logcat、查看应用进程内存分配情况等,同时也可以进行模拟电话呼叫、接收短信息和模拟地理坐标等为应用动态行为分析提供辅助功能。DDmS是在应用前对应用进行动态行为分析的必备工具,功能稳定、易用性高,可以将源码级动态分析能力发挥到最大。

Smali插桩:Smali是Dalvik的寄存器语言,同时也是开源且注释清晰的一种.dex格式文件的汇编器。插桩是一种借助往被测程序中插入操作来实现动态分析的方法。对于没有源码的应用程序,测试者主要是通过应用输出的日志信息来进行分析,而对于已经的应用程序,应用一般不会主动输出日志,所以测试者需要通过插桩操作控制应用的关键日志输出,以实现动态分析。Smali插桩可以在不破坏应用原有逻辑完整性的前提下,在应用的相应位置添加探针,用于应用的日志信息获取,探针本质是信息采集的代码段,可以是赋值语句或者是采集覆盖信息的函数调用,测试者可以通过探针的执行并输出动态行为分析所需的应用运行特征数据,揭示应用的内部行为和特征。

反汇编定位:是将应用逆向至汇编语言,在汇编语言基础上定位调试位置,添加调试代码并进行动态行为分析的过程。比较常用且最为成熟的反汇编工具是iDapro,这是interactiveDisassemblerprofessional(交互式反汇编器专业版)的简称,iDa是一种递归下降反汇编器,通过iDa视图和交叉引用,可以快速了解程序逻辑并迅速定位代码片段。虽然iDa只能逆向至汇编语言形式的代码,但通过其内部逻辑,以视图化尽可能呈现给行为分析者接近源代码的表现形式,通过数据类型信息,派生变量名和函数名称最大化的注释反汇编代码。iDapro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它可以对动态链接库(.so文件)进行动态行为分析,如图5所示。

(2)基于受控环境的动态行为分析技术

通过搭建一个受控的运行环境,在受控环境内对应用的行为进行动态分析。受控环境具备完整的智能终端硬件功能、运行标准的终端操作系统并提供相应的应用程序框架。应用在受控环境下运行,可以检测并捕捉应用和外界的交互,包括api调用、网络活动、文件读写和进程操作等行为,分析应用的运行时行为,进行相应的动态行为分析。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基于受控环境的动态行为分析实现方式。

Hookapi:Hook可以是消息处理中的一个环节,主要用于监控消息在系统中的传递,并在消息最终处理前进行某些特定操作。Hookapi的本质是劫持api函数调用,通过hook技术获取想要进行动态行为分析的api函数地址,并将该地址重新定义,最终应用运行时调用的为自定义api而不是系统原始api,以达到动态分析的目的。使用该方式可以Hook框架层(Java)api和Hook系统层(nativa)api。

JpDa动态分析:JpDa是JavaplatformDebuggerarchitecture(Java行为分析体系)的简称,是一套用于开发Java行为分析工具的接口和协议,该体系是Java语言规范的一部分,任何JDK实现都必须提供与标准相兼容的JpDa功能,具有跨平台特性,同时不依赖于虚拟机的实现方式。JpDa动态分析可以基于JpDa实现专用的动态分析器,在需要进行动态行为分析的api位置设置断点,在应用运行时获取类和方法名称、参数信息、调用栈等相关动态分析信息。

定制虚拟机和内核:由于android本身是一个开源的系统,开源体系支持更深层面的受控环境开发。应用在运行时需要调用许多操作系统层面能力实现相关功能,利用更底层的定制环境来完成应用程序的动态行为分析,行为分析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搭建一套定制行为分析环境,对应用程序进行深层次的动态分析。

(3)动态分析技术比较

基于应用的动态行为分析技术,重点利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应用行为分析,通过在不同程度的逆向代码中添加相关信息以获得应用当前的运行情况。优点在于对行为分析环境没有很高要求,可以获得应用代码级信息。但是随着应用自身安全性的提高,广泛采用加固方式保护源代码,非开发者的静态分析变得更加困难,很难对应用进行全面的基于代码基础的动态分析。

基于受控环境的动态行为分析技术多用于应用软件的安全测试,通过对运行环境的受控机制,记录应用对操作系统的敏感调用。这种动态行为分析形式不需要对每个应用进行代码级修改,缺点在于受控环境自身的开发工作量较大,并需要适配多种应用。

总的来说,基于应用的动态行为分析适用于开发者和针对单个或少量应用的动态行为分析。而基于受控环境的行为分析是适用于大量应用以及与操作系统能力密切相关应用的动态行为分析。

3.3在android系统里使用动态行为分析技术监

控恶意应用的实例

为更直观地体现动态行为分析技术在应用软件安全测试中的作用,以一款已知恶意应用为例,使用动态行为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析。

已知恶意应用为一款卧底软件,安装后会隐藏在手机中,并随着手机开机而自动启动,应用启动后即转入后台运行。使用控制终端通过短信向其发送窃取指令,目标终端无任何异常反应,包括并未显示收到新信息,但此时控制终端已收到由目标终端发送的包含联系人信息的短消息。在未使用动态行为分析技术对恶意程序进行监控的情况下,目标终端在用户不知情时即被窃取了联系人信息。

在上述场景中,以基于Hookapi的检测工具为例,对目标终端进行监控。如图6所示,通过手机客户端可发现,在目标终端收到窃取指令后,首先读取了联系人信息,然后通过短信向指定号码发送了包含联系人信息的短消息。

使用电脑客户端对终端进行监控,可获知此时终端行为的调用栈信息,如图7所示:

本测试工具通过Hookapi技术,监控消息在系统中的传递,并在消息最终处理前插入弹框操作,对用户进行提示,达到监控的目的。通过分析可知恶意应用会监听手机接收到的短信,若某条短信的内容为特定格式的指令字符串,则会在后台执行该指令,读取联系人信息并发送短信,同时会将指令短信与发送短信屏蔽,使其不显示在系统的短信收件箱内。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软件行为分析技术的原理以及软件行为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软件动态行为分析技术如何在android应用安全检测中发挥作用。目前,针对移动智能终端上应用动态行为分析的研究少之又少,而动态行为分析技术不但可用于移动应用的安全检测,而且对移动智能终端测试技术的发展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这一领域将成为未来被关注的热点,潜藏巨大的研究价值。

软件动态分析技术能够解决android应用安全检测征码扫描与静态分析中不能解决的应用加壳问题以及间接函数调用问题,但是目前用于android系统的应用软件动态行为分析技术多数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自动化程度较低,且难以将待测软件的所有可能路径都触发,很难用于数量规模巨大的应用安全检测。与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创建android应用软件行为模型,建立恶意样本序列库来描述恶意应用行为轮廓,检测时将被测应用与样本序列库进行比较以及匹配两者的相似度,根据两者的相似度对被测应用进行判断,提高动态行为分析技术在android移动应用安全检测中的检测性能和准确度,将是软件行为分析技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riel.appStoresGrowthacceleratesin2014[eB/oL].(2015-01-13).http:///app-stores-growth-accelerates-in-2014/.

[2]陈能技.软件测试技术大全:测试基础、流行工具、项目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屈延文.软件行为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JohnHoopes,aaronBawco,FredShore,etal.虚拟安全――沙盒、灾备、高可用性、取证分析和蜜罐[m].杨谦,谢志强,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JeffreyRichter.windows核心编程(原书第四版)[m].黄陇,李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李闻,戴英侠,连一峰,等.基于混杂模型的上下文相关主机入侵检测系统[J].软件学报,2009,20(1):138-151.

[7]abhijitBose,XinHu,KangGShin,etal.BehavioralDetectionofmalwareonmobileHandsets[C].proceeding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bileSystemapplications&Services,newYork:aCm,2008:225-238.

[8]丰生强.android软件安全与逆向分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