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1:40

信息经济特征篇1

会计信息网络经济会计信息系统

1引言

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化,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适应于会计的增值服务。

2网络经济的特征

2.1爆发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爆发式经济,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和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征;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2.2技术性

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网络经济是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为产品或服务的共享提供了可能。非凡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是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必然出现的现象。

2.3正的外部性

这种特征有时也称为边际效应递增。对新增加的这些消费者来说,它所得到的效用比在此之前的其他用户更大,从而该网站对新用户更有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本来访问人数就少的网站的竞争力,导致了“强者恒强”的优势富集效应。

2.4可发挥转换成本和绑定效应

网络经济中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换用替代产品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一是购买、装配新产品的代价,但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成本。因此,用户一般是不愿意更换旧产品的。然而,当政府限定使用某种标准产品或用户使用的不是社会上流行的产品的时候,就不得不将使用的原有产品替换下来。这样,对用户来说就需要付出“换制成本”。而由政府限定使用的产品或社会上已经流行的产品,就具备了“绑定用户”的特性。因此,“转换成本”和“绑定用户”特征说明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者指顾客的付出,后者则指服务商的收益。

2.5全球化

网络经济是超行业、超地域、超国界的经济。网络使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都趋近于零。网络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物理距离,使不同地点之间的地理距离的远近变得无关紧要,把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又克服了信息传递上的时间约束,把远距离信息交流的时滞降到最低。这正是网络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的体现。另外,由于网络的强大信息容纳能力,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涵括进来,这样就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这种全球化趋向在前网络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网络使整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让分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强。网络是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是网络技术推动(不是唯一推动)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而且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互为表现形式。网络经济形成后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发现你的客户、供给商、贸易伙伴以及雇员。

上述特征反映出网络经济中的“先者最优”效应。网络经济的存在是以网络交易费用的低廉为基础的。正如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一样,网络交易比市场交易节约了更多的交易费用。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具有“互补效应”摘要: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工作,因而使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信息网络化可以让市场主体及时把握最新信息,有助于改变依靠经验和猜测的事前决策方式,转为依靠学习和适应的即时决策方式,从而产生“学习效应”。

3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特征

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时在线沟通成为现实,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演变为虚拟的市场环境,会计信息的网络化特征越来越突出。

3.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新问题更加突出

信息需求者希望提供信息的平安管理来保障信息的可靠性。网络环境下,至少两种方式产生不可靠的财务信息,第一,在网上提供未经审计过的财务信息;第二,不稳定的网站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因此,需要有关各方采取办法确保网络信息披露的平安可靠。由于eDi信息交换的平安性要求具有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不可抵赖性的特征,可借助eDi传输会计信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eDi工作组对eDi的法律定义为摘要:eDi是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对结构化的、标准化的信息进行自动传送和自动处理的过程。

可将会计信息转换为国际公认的eDi标准报文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文件传输。eDi的优势有摘要:一是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处理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无需人工干预。通过对数据进行电子方式的记录可以减少错误,提高总体质量,降低数据对人的依靠性,以及减少无意义的处理时间;二是eDi存储了完备的交易信息和审计记录,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好的信息,进而为商业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2会计信息的平安性日益重要

在互联网上传递的数字化信息,都需要进行加密。有了较强的加密技术,用户才不会担心会计数据的传输出现新问题。比如电子货币新问题,要想顺利地推进信用卡的应用,就一定要确实保证其平安性。电子货币最大的新问题就是平安新问题。电子货币和纸币一样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且多数情况下连纸币所具有的实物形式也没有,一切都是凭着计算机里的记录。那么,一旦银行计算机系统由于本身故障,或遭人恶意破坏而造成数据错误,后果将是很严重的。而且,电子货币在传输过程中,也有被篡改的危险。

平安电子交易(Set)协议是一种新型的平安交易模式,是实现在开放的网络(internet或公众多媒体网)上使用付款卡(信用卡、借记卡和取款卡等)支付的平安事务处理协议。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保证信用卡交易的平安性。平安电子交易使用的平安技术包括摘要:加密、数字信封、数字签名、双重数字签名、认证等。它通过加密保证了数据的平安性,通过数字签名保证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和数据的完整性,通过使用明确的交互协议和消息格式保证互操作性。

3.3用系统的观点审阅会计信息,建立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是以核心数据库为内核,以建立在数据库之上的企业管理系统为平台,以通过网络建立在企业和其供给链、客户及全方位市场需求之间的一系列系统为企业集成化的庞大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企业信息网络中的小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其组成要素为摘要:计算机硬软件、数据文件、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其核心部分是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应服从于企业、信息系统、会计三者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应是摘要:利用各种会计规则和方法,加工来自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的数据,产生和反映会计信息(其中多数是价值信息),以辅助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及更新换代,使用者新的会计信息要求的提出,都向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

3.4会计信息的集成性、动态性、扩展性

(1)集成性。“会计中心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高度集成,实现企业的业务和财务的协同,把企业各部门和财务部门、社会有关部门相通。

(2)动态性。网络的实时动态性,可使管理者了解最新的财务状况,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主体也可以随时上网访问企业的主页,可以获得企业的历史资料和最新的财务信息,减少决策风险。

(3)扩展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更加开放和公开,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从企业的生产部门、证监会、银行等企业内外有关系统采集。而企业内外有关机构和部门也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企业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企业会计信息,从而使企业信息实现高度共享。

3.5会计信息需求个性化新问题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需求的富有弹性及世界普遍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信息需求个性化实际上也体现了规模顾客化过程,信息提供的杠杆功能将日益显著,无视个性化意味着失败。因此这也就产生了一个会计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新问题,即针对不同需求者的独特会计信息需求进行独特的针对性提供。不能急于制订会计信息策略,而应以探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需求和欲望为中心;不应将自己会计信息强行推销给信息需求者,而应设计满足需求者的会计提供方式,探究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为满足其会计信息需求所愿支付的成本,着重考虑会计信息相关主体获得会计信息的方便性,加强和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沟通和交流。

3.6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双向互动

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信息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摘要: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搜寻有关价格分布、产品和劳动的投入,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并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费用。成本经济化表现在摘要:通过网络节约了会计信息的搜寻成本,会计信息取得费用低廉。对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了优势,真正实现了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正体现了成本收益分析原则。会计信息取得成本经济化为会计信息供给的宽泛性提供了可行性。基于互联网的商务应用,通信速度大大提高,国际范围内的双向互动信息交流更加快捷,克服了会计信息单项流动的封闭性,加快了会计信息反馈的速度,相应提高了会计信息服务的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面临许多课题和挑战,要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观点来审阅会计信息,比如采用公司治理的理论将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协调统一起来等。会计信息必将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家俊.网络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方略[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0(6)

信息经济特征篇2

一、新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美国国家商务部在1999年度报告中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指在过去的15年中,由于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高速的电子通讯以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的市场的不同名称加在一起的简称,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社会’以及‘风险社会’等。”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经济;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以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面向未来的经济。新经济对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以下两种挑战:

1.国际需求与国内需求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的发展造成资本和信用的跨国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经济与企业的发展与他国紧密相连,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方面要满足本国会计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财务报告使用者广泛化和多样化,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

2.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虽然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也导致不确定性,但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事前和事后不对称,相应地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后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都使会计环境的风险加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显得十分迫切。

二、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改进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因国而异,其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最具影响力。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两项,其中,相关性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包括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反映真实性;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特征。iaSC则认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项,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及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笔者认为,上述信息质量特征在新经济时代显得不够全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和完善。

1.公允性。这里提出的公允性不同于公允价值概念,公允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场的公允性,要求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公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二是会计计量的公允性,新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迅猛变化,使会计要素的内容得到很大扩展,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计量属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对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采用同一计量标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之客观准确。资产呈现多元化,会计计量的公允性要求会计计量方法从理论到实务也随之多元化,以求公允反映各类资产的真实价值。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

2.前瞻性。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美国未来会计学家汉弗莱。H.纳什在《未来会计》一书中也指出,经济社会最大的价值在未来。新经济时代,决策有用性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关注,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着眼于未来,要求充分披露未来预测信息、非财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要求会计信息披露更及时更全面。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使得会计信息及时报告成为可能,联机实时报告系统(oLKt)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计量。这也是会计信息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3.透明度。新经济时代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风险加大。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外,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透明度最早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1996年4月11日,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企业的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和认可,降低其在市场运行中的各种成本与风险。

4,相对性和动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相对性,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受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有关,又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有关,会计处理程序的可选择性与会计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②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权衡中,会计学者提出相对可靠性;③成本效益原则也使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呈现相对性特点。

动态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迅速变化引起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会计信息各质量特征均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不断变化,质量特征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故呈现出动态性。

三、关于我国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几点设想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规范进行阐述,具体包括如实反映、有用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十个方面。虽然形式上比较全面,但相互之间关系模糊,诸概念定义还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

1.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概念框架”一词是在1966年由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提出。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纷纷效仿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提高了会计准则制订的效率。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FaSB在其第1号概念公告中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报告主体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也将会计目标规定为“决策有用性”,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偏向于相关性,德日的会计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观”,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偏向于可靠性。

信息经济特征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采取的对策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及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指会计信息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即会计信息为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而必须具备的那些特征和特性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要想全面、正确地理解会计信息产品质量特征的本质,必须认识到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信息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基本本质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相对的概念,而不是固定的概念,即要求内含的质量特征和特性均满足用户需要,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诸特征的最佳组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起约束的作用,是提供信息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特征。投资者把资源投资于企业,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出于这一目的,投资者需要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等。这些人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他们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有: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

二、新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美国国家商务部在1999年度报告中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指在过去的15年中,由于功能强大的个人电脑、高速的电子通讯以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进的市场的不同名称加在一起的简称,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社会’以及‘风险社会’等。”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经济;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以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面向未来的经济。新经济对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以下两种挑战:

1.国际需求与国内需求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的发展造成资本和信用的跨国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经济与企业的发展与他国紧密相连,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方面要满足本国会计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财务报告使用者广泛化和多样化,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

2.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挑战。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虽然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也导致不确定性,但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事前和事后不对称,相应地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后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都使会计环境的风险加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显得十分迫切。

三、关于我国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几点设想

1.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概念框架”一词是在1966年由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提出。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纷纷效仿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提高了会计准则制订的效率。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FaSB在其第1号概念公告中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报告主体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也将会计目标规定为“决策有用性”,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偏向于相关性,德日的会计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观”,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偏向于可靠性。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目前并不十分明晰,但主要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这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但所有者缺位现象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实现。笔者认为,“决策有用性”是指对信息使用者有用,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委托人等相关各方,因此“决策有用观”实际涵盖了“受托责任观”。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大增加,“决策有用性”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的结合,这样才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变化相适应。

3.构建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立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模式,但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多层次化,第一层次为总体质量特征,即有用性;第二层次为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性;第三层次为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如实反映、公允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前瞻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的制约因素包括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及相对性和动态性。

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该采取的对策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有赖于企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产与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其中,企业会计信息生产是企业会计师在企业经营者领导下,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利用会计劳动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如实反映。为此,若将经营者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蓄意干扰、企业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低两因素搁置不论,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质量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由于审计问题已经成为今天的焦点,本文在此就不再赘述,本文着重从会计信息的生产方面来考虑,如何更好的生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信息经济特征篇4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最先是国外会计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概念,根据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下的定义,所谓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的是“通过审察会计信息使之成为有用资料的各项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反映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会计信息有用程度的标准。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包括会计计量和会计编报工作的规范,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葛家澎教授的划分,全国统一会计准则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对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会计工作的一般规范,反映的是对会计信息的一般要求。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反映具体经济业务对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时所应遵循的业务处理准则,它是对工作的具体规范,反应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在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里面。但尽管如此,基本会计准则也并非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等同。从内容上看,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而在会计报告准则中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会计报告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会计报告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从属于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会计准则健全完善与否,无疑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完成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是对企业的资财和外界对这些资财所持有的权利,以及对企业经营所得和所用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计量和传输以使人们了解管理经济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会计工作是一项自觉的有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作为会计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但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会计是通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要求,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和比较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产及产权结构。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因此深入分析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共同的以及特殊的需求,对于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大有帮助的。

由于我国当前制定的统一会计准则是一个有限定性概念,特指企业财务会计而言,不包括管理会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指外部使用者,相应的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是指企业对外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一般认为主要有投资人和债权人。因而对投资人和债权人需求的满足,便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取得有关企业业绩、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其目的在于了解能否从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现金流入量。当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还有政府机构和其它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它们要求通过会计信息获得评估该企业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由于这些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均有限,因而对其主要依赖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就要求具备一系列的质量特征,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地预计,比较和评估企业的获得能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在我国,对会计信息还有一类特殊使用者,即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而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这些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它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人而存在的。国家作为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企业的获得能力和偿债清算能力,而且还要求了解企业执行国家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政策的情况,以及企业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借以考核企业的业绩。对这些信息的需要是基于国家履行其宏观调控,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等职能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应该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多方面的需要,因此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各方面利害关系的协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有“中国特色”,下面就我国会计信息应具有质量特征谈一些看法。

(一)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核心最根本的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之所要提供财务报告,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归纳起来,应包括合法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相关性、可靠性、明晰性、成本效益原则等内容。这些质量要求的最终目的在于是否对决策有用,因而可以看成是决策有用性派生出来的具体特征。

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如: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两权分离的经营方式下,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手中的资金是否停止投入或继续投入该企业,同样需要进行决断,决断的依据只能是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

(二)作为决策有用性的派生特征,合法性与可比性应是会计信息首先应具备的质量特征。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均以“合法”作为其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较之以往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会计核算的很多内容仍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财务、税收等制度和法规的制约。至于企业会计核算,还要受到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如投资法、企业法等等的约束,是很显然的。

可比性是国家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而对会计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含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横的方面看,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均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以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能够相互可比,这是统一性方面。统一性的存在,有利于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有利于国家对各行业各部门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各类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客观上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位置上,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统一性是发挥会计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中价值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统一和集中又会带来各个方面的弊端。为适应深化会计改革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统一性,但非常重要的是要掌握统一的度。

从纵的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时间上的一贯性。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可以选择确定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损益计算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一旦确定,便不得随便变动。如确因企业规模扩大或其他必要原因需要变动,必须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批准后方可变动,并且还须将变动的原因和因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报告中加以详细说明。一贯性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基于满足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必须连贯一致,互相可以比较。只有这样,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通过前后各期财务报告的对比,计算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同一种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其相关程度也会不一样。一种会计信息对这个决策者相关。但对另一个决策者可能不是很相关。因此,决策相关性取决于不同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的要求。同时,这种相关性还依赖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具体的决策模式。具有相关程度的会计信息如果对于不同的决策人,采取不同的决策程序,其结果也会是不一样的。

(四)可靠性是一个概括性的质量特征,它以真实的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基础,并通过计量和检验等手段向信息使用者做出保证,所以它的内容不仅包含真实性、公正性,还应包括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

真实性和公正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来面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从凭证到账薄再到报表,它们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是真实的,反对弄虚作假,账实不符。公正性又称无偏性,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带偏见,不偏重于任何特定利益者的影响,不追求预定的结果,对会计信息不施以任何主观的影响。真实性和公正性其实是一致的,缺乏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的公正性,反之亦然。

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是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所采取的手段这个角度来说的。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最终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另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在时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会计业务处理上不得提前或滞后,在范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充分反映性,同时遵循重要性原则。

(五)其他特征。

信息经济特征篇5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建立概念框架的迫切性进行了阐述,提出应当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之中的构想,分析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多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构想。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理论(或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体现着会计目标在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处理程序和基本方法标准的原则性规定,直接受到质量特征的指导。质量特征的作用是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它不是准则本身,对会计工作不具有约束力。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等规范进行阐述,虽然形式上比较全面,但相互之间关系模糊,诸概念定义还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

一、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是这个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我国财政部于2003年9月加快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组织了42项会计准则重点科研课题,由会计准则委员会和部分会计准则咨询专家承担。其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像我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财务报告的目标都是多个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来自多个不同的群体。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大增加,“决策有用性”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的结合,这样才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变化相适应。

从理论上分析,多个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在一个体系中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准则制定都提出了挑战:一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究竟应该重结果还是重过程。笔者认为,结果与过程都应关注到。这里说的结果除了企业最终披露的财务报告本身外,也包含了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过程是指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尤其是会计政策的决策及其运用。二是即使在关注结果时,也应针对不同的使用者群体分析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只有那些既关注过程又关注不同使用者群体的经济后果的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才会有比较好的运用价值。就会计准则制定来说,对会计信息质量关注的切入点应当是程序先于结果。以前我们都曾听过这样的说法:在出台某项会计准则前,有关部门专门测算了该准则如果出台实施会减少多少国家财政收入。正是由于过分关注这种可能的结果,要不然就修改了该准则,要不然就干脆放弃了该准则。在只注重可能结果的方式下,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时连基本的保证都不会有。

因此,在政府主导会计准则制定的条件下,从会计信息质量角度看,透过程序民主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协调,从而达成对不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平衡的是必要的。同时,会计作为一种通过持续不断地将内部信息转换为外部信息,从而有效协调经济组织利益相关者冲突的机制,其信息质量特征必须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列报与对外披露四个环节。

三、构建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立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模式,但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即要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会计基础等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体现出多层次化:第一层次为核心质量特征,即公允性、有用性;第二层次为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性;第三层次为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如实反映、公允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前瞻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的制约因素包括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及相对性和动态性。

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改善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信息质量概念框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指导会计监管,尤其是会计准则的制定。

参考文献

[1]邱玉莲,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理论月刊,2006,(03)

[2]康霞,邸丛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01)

[3]张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初探[j]经济师,2007,(03)

[4]张丽红,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01)

信息经济特征篇6

【关键词】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权益理论

一、权益理论的变化

会计权益理论是以企业产权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权益内涵和外延的不同界定,进而构建出企业会计的理论框架。不同的权益理论所认为的权益持有者不同,强调不同的权益持有者或利害关系群体在企业的中心地位,这决定了会计所反映和进行会计处理时所围绕的中心会存在差异,也会从不同角度去反映并解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权益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权益的持有者有哪些,企业的产权归谁所有,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谁,净收益的受益者是谁,以及不同理论指导下的会计处理等。业理论和主体理论是两大主流的权益理论。会计实务受到业理论和主体理论的共同影响。

FaSB在现有的概念框架中采用的是业理论。业理论认为所有者是企业权益的唯一拥有者,企业不是独立于业主之外而存在的。企业在本质上是能为业主带来利益的一项特殊资产,企业的资产是企业对所有者的价值,企业的负债是所有者要承担的义务,会计应为业主服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业主在企业中的净财富。因此,在业理论下,财务报告反映的是业主的资产,业主对信贷者和其他债权人承担的负债,以及剩余的业主净权益。业理论反映的是业主终极产权观。但是业理论主要适用于独资或合伙企业。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确立,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业理论的局限性开始日渐显露。这一理论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作为法人的公司与作为自然人的股东之间的关系。因此,很快就受到了来自主体理论的挑战。

FaSB在2008年5月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的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草案》中指出,一般目的的财务报告应该关注所有资本提供者的需求,财务报告是从企业的角度提供信息,而不是仅仅为权益投资者或某一类的资本提供者。可见,FaSB选用的权益理论有理由由业理论转向主体理论。主体理论与现代公司制度一致,企业提供财务报告不能完全基于其权益资金提供者。主体理论认为企业本身是独立存在的,将企业自身人格化,企业与市场其它主体之间只存在资源的流入与流出或义务的发生与解除关系,不存在所有与所属关系,所有者权益也和负债一样被视为企业的义务。股东确实具有企业留剩权益的最终分配权,但这只是企业对他们回报的方式,而并不代表一种拥有关系。主体权益只有在确定分配给业主时才转化为所有者权益。主体理论是一种法人产权观。会计主要是对企业负责并为之服务,而非对企业所有者负责和服务。财务报告面向所有利益主体,没有优先与偏好。因此,FaSB指出不同的资本提供者(capitalproviders)为企业提供资源,他们都获得了对企业经济资源的要求权(claims),这些要求权有不同的优先权和权利。财务报告应从企业的角度披露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企业的资本提供者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

但是FaSB同时指出,采用主体理论并不意味着要去掉财务报告中那些主要为权益投资者或其他资本提供者服务的附加信息。因此,FaSB一方面没有减少对所有者的关注;另一方面又强调对除了所有者以外的其他资本提供者的关注。主体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和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方面,但是在概念框架的其他部分如财务报告的要素,报告企业的界定等方面还没有体现。权益理论的变化究竟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工作产生哪些影响,FaSB并没有明确指出权益理论变化的意义。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

财务报告的目标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谁是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使用者对信息的主要用途;财务报告能提供哪些主要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不可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必然有所侧重,而侧重对象是与企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利益群体。因此,不同的权益理论强调不同的权益持有者或利害关系群体在企业的中心地位,权益理论的变化也引起了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

(一)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

FaSB在草案中指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企业的权益投资者、信贷方和其他的债权人。权益投资者包括股票持有者、合伙人和其他权益所有者。权益投资者一般是向企业投入经济资源的同时,要求从企业得到现金回报或者是股票价值的提升。因此,权益投资者直接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的信息。由于权益投资者通常拥有投票权,能够参与管理者经营决策,所以他们也需要知道管理层是否有效地利用资产,是否值得信赖。信贷方是指企业债券的持有者或贷款的提供者。信贷方要求从企业获得利息的支付、本金的偿还或者债券价值的提高。因此信贷方也需要企业现金流量和偿债付息能力的信息。同时,信贷方的债务约束也能影响管理层的决策,那么管理层如何解除受托责任的信息对于信贷方也很重要。对权益投资者和信贷方的界定没有很大的变化,对其他债权人的界定采用了列举的方式。

FaSB认为有一些企业资源的提供者,虽然可能不是企业资金的提供者,但是他们仍然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例如,企业的员工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以获得工资报酬,供应商向企业提供赊销,客户提供资金,要求企业提交产品和服务。这些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直接或间接为企业提供资源,对企业有一定的要求权,他们也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但是FaSB认为企业的管理层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管理层与企业的主要关系不是资本提供者的关系,因此管理层不应作为主要使用者。而且政府组织也被排除在主要使用者之外。财务报告是为了满足资本提供者对直接和及时信息的需求,当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和员工不是作为企业资源提供者的时候,财务报告不能满足他们特殊的信息需求,他们只能和政府组织一样,从针对资本提供者编制的财务报告中获得有用信息。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内容

FaSB现有的概念框架提出的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即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三个方面:(1)提供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的有用信息;(2)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估计一个企业预期现金净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为基础估计他们自己的现金流入;(3)提供一个企业有关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以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资源和资源的变动影响的信息。

FaSB在草案中揭示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仍然是决策有用性,受托责任观作为决策有用的一个部分。一般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权益投资者、信贷方和其他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有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评价现金流量方面的有用性;二是在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层受托责任的有用性。而经营状况和管理层受托责任的信息也有利于评价企业的现金流量。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资源的信息,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这些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化。

三、信息质量特征的变化

(一)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财务信息有用的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基本特征和加强特征。同时有用的财务信息的提供受到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限制。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两个方面。如实反映包括完整性、中立性、无重大错报这三个要素。加强性质量特征是对基本质量特征的补充,加强性质量特征用于区分有用性较小的信息和更有用的信息。加强性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证实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1.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能够导致使用者的决策差别。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预测价值是指有助于使用者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并不是说一定要提供预测的会计信息,预测价值是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被使用者用于预测,而不是指财务报告的信息本身有预见性。因此对于不同目的的使用者,信息的预测价值不同。确证价值是指能够加强或改变使用者以前或现在的预期。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是相互影响的,有预测价值的信息通常也具有确证价值。例如,关于企业现阶段的经济资源以及对经济资源要求权的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把握投资机会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这些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同样,这些信息也能够加强或改变使用者过去对于企业能力的预期。

2.如实反映

只有如实反映的信息才有可能是有用的。FaSB用如实反映代替了可靠性,如实反映包括完整性、中立性、无重大错报。完整性是指包括了所有能够如实反映经济现象的信息。任何信息的遗漏会导致卡信息的错报或误导使用者。中立性要求没有偏见地反映经济现象意欲反映的信息。FaSB没有将谨慎性作为一项质量特征,认为谨慎性与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相冲突的。虽然谨慎性并不意味可以故意低估资产和收益,但FaSB认为谨慎性会导致财务报告存在偏见。而且对一个时期资产的低估或者对负债的高估,将会导致以后的会计期间对财务业绩的高估,反而导致不稳健。而且FaSB认为实质重于形式也不应该作为如实反映的组成部分。因为如实反映就要求按照经济实质反映经济现象,而不是按照法律形式,这已经包含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含义。按照不同于经济实质的法律形式来反映经济现象的话就会导致无法如实反映的结果发生。

3.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披露的信息能够使使用者识别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似和区别。一致性是指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或同一期间的不同企业之间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一致性是实现可比性的方式。由于做决策就是在不同的方案中做出选择,如果不同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信息都可比的话,那么提供的信息也将更有用。基本质量特征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强可比性。如果企业都能如实反映相关的经济事项,那么企业提供的信息也将更可比。虽然某一经济事项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如实反映,但是允许同一经济事项有多种可以选择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将会损害可比性,也是不合适的。

4.可验证性

可验证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能被使用者验证是否不偏不倚地如实反映了经济事项。验证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验证性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没有偏见地如实反映了经济现象意欲反映的内容,并且没有重大错报;二是采用了适当的验证方法,并且没有偏见和重大错报。

5.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在信息丧失影响决策的能力之前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能够增强信息的有用性。FaSB在草案中没有将及时性作为相关性的组成部分,认为及时性影响多个信息质量特征,不能作为相关性的组成部分。及时性是针对不同的使用者和不同的决策需要而言的,一些及时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具有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而一些延迟的信息仍然具有相关性。FaSB认为及时的信息能够增强相关性,并如实反映,因此可作为加强性质量特征。

6.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通过对信息的分类,表述信息的特征,以及清晰简明的表述都能提高可理解性。可理解性取决于信息使用者。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应该对于企业和经济活动有合理程度的知识,并且愿意花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不必要的、冗长的信息和不相关的信息都会降低可理解性,并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是如果经济现象本身非常复杂,只有少数使用者能理解,这种情况下很多使用者需要求助于分析师来做决策。对于这些复杂的且相关的并能如实反映的信息,不能因为难以理解而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FaSB认为应当区分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和使用者理解财务报告的责任。可见FaSB把可理解性的重点放在信息使用者一方,相对减轻了信息提供者和准则制定者的责任。

7.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信息的忽略或错报将会影响使用者基于信息所做的决策。由于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不同的环境的,因此没有统一的、重要性的界限。重要性与各项质量特征相联系,在如实反映经济事项时应考虑重要性。因为遗漏重要的信息将导致信息的不完整、存在偏见或存在错报。衡量相关性时也需要考虑重要性,不重要的信息通常也不相关。同样,提供过多的不重要的信息也会损害可比性、可理解性。

8.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是指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考虑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带来的效益。成本不仅包括了信息提供者的成本,还包括信息使用者的成本。提供信息的成本包括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成本、证实成本,以及信息的成本。使用者承担的是信息理解和分析的成本。遗漏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样也会增加成本,它会增加信息使用者收集信息或利用不完整信息进行估计的成本。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能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这将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从而降低的资本成本。这对非上市公司同样有好处,例如可以改善公共关系,降低资本成本,并且还有利于做出更好的管理决策。但是成本效益包含的内用还难以界定,并且难以量化。FaSB指出衡量成本和效益时,需要考虑是否可以降低一个或多个质量特征来适当减少成本。

(二)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

FaSB没有再次采用结构图的方式表述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而是采用了描述的方式。对于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可靠性)之间的权衡,FaSB在以往的概念框架中都回避了这一问题。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认为可靠性优于相关性,认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时,应该从符合可靠性的信息集合中,选择最相关的信息提供。葛家澍(2003)也认为可靠性是财务会计基础的、本质的属性。FaSB在此次草案中明确提出相关性应比其他信息质量特征优先考虑。FaSB认为相关性用来建立经济现象与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为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衡量相关性来判断经济事项是否应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然后再考虑如何如实反映相关的经济事项。

相关性和如实反映这两项基本质量特征,从不同的方面保证了信息的有用性。如实反映的、不相关的信息是不具有决策有用性的,同样没有得到如实反映的相关信息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在权衡各质量特征时,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是最基本的特征,加强性质量特征是次要的,是用于区分有用性较小的信息和更有用的信息,它们不能代替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但是这并不是说加强性质量特征可以忽略。及时性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验证性又有助于使用者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如实反映,增强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信赖。因此加强性质量特征可以提高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增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同样的,相关性的提高或如实反映的加强也能使会计信息更可比,信息的可理解性增强。可见加强性质量特征和基本质量特征是相互促进的,而加强性特征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但没有设定的优先顺序。有时削弱一个或几个加强性质量特征可以加强其他的质量特征。FaSB对于加强性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没有具体的说明,不同的企业要根据各自的情况衡量成本效益,权衡各质量特征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总体有用性。

四、结论

FaSB与iaSB于2006年7月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初步意见)》,2008年5月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质量特征草案》。针对征求的意见和疑问,2009年1月FaSB在再次的讨论会议中做出相应的结论,即仍然用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将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将可验证性、可比性、及时性、可理解性作为加强性质量特征;重要性和成本效益作为财务报告的限制条件。对于如实反映的组成部分做了细微的调整,如实反映包括中立性,完整性和没有错报。同时又解释没有错报并不要求财务报告百分之百准确。对于财务报告目标和质量特征的问题,FaSB将继续考虑其他的征求意见和疑问。例如,是否应在准则层面上更清楚地解释主体理论及其影响;母公司理论是否继续适用;不同的资本提供者的信息需求如何协调;如何确定财务报告的成本和效益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3]李平.权益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C].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库,2002.

[4]FaSB:ConceptualFrameworkforFinancialReporting:theobjectiveofFinancialReportingandQualitativeCharacteristicsandConstraintsofDecision-UsefulFinancialReportinginfor?鄄mationexposuredraft,may29,2008.

[5]FaSB:ConceptualFrameworkBoardmeeting,January20,2009.

信息经济特征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会计准则

abstract:theaccountinginformationtosatisfytheusertoneedtohavemanykindsofqualitycharacters,whatismostmainistherelevanceandthereliability.analyzesitsrelevanceandthereliablecharacteristicthoroughlyandunderstoodfullyitrelationsregardingimprovethe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tobeveryimportant.inaffectsthe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heightinthefactor,suchasmonetaryvaluechange,accountantfuzzinessandsoonpropertythefactorsareunabletoeliminate,onlythenunderstandsandreducesitsinfluenceiswitheveryeffortfullycorrectandtheobjectivechoice.

keyword: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character;influencingfactor;accountingstandards

引 言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比较并分别认识中外会计权威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是全面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种常规方式,下面我们将在初识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认识及分析。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感性认识到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制度性规定。

2.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3.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决策主体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是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现行会计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

3.关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对于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其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对于可靠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只有可靠才相关,相反,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分析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管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特殊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二)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即通货膨胀),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三)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四)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1)会计主体只能对外报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2)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本文来自98论文在线。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3)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五)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其产生的原因:(1)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3)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4)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葛 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2006,(4):232.

信息经济特征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层次结构

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会计目标理论中有两大学派:决策有用学派和受托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以提高其“决策差别能力”;而受托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以确认、解除受托经营管理人员的“受托经济责任”。无论从哪个学派出发,只要是与会计目标相关的信息,会计主体就应该提供。但考虑到使用者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成本等许多因素,提供“全信息”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会计主体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才是高质量的?为回答这些问题,许多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相应地制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求。比较有影响有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以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

一、FaSB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在第二辑《财务会计概念》中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里提到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根据FaSB的解释,会计信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性”的需要,应基本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两种主要信息质量特征――除了受到所花代价以及重要性的限制之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越大,可靠性越高,越是合乎要求。如果这两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不完全存在,会计信息就不会是有用的。会计信息要具有相关性,必须及时,还必须具有预测性或反馈价值,甚至两者都满足;信息要具有可靠性,必须是反映真实的、可核的而且是无偏的;在次一级的质量层次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还包括一贯性、可比性。另外,会计信息的提供还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信息可能是有用的,但提供信息所花的代价太大,所以必须使得到的信息产生的效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即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二是一切会计信息质量还必须立足于“重要性”基础之上

一是首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主要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第一,相关性。相关的会计信息有三种表现方式:影响目标―目标相关性;影响理解―语义相关性;影响决策―决策相关性。目标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使用者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关,目标相关性是评价相关性的最好概念。由于使用者的目标要比他们的各种特定决策更加明确,而且比较容易把握,所以,目标相关性往往比决策相关性更易于达到。语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能够使使用者了解财务报告的用意,理解会计信息比了解使用者的决策和目标更为容易。决策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特定经济决策相关。其中,决策相关性是最重要的标准,也是FaSB所认定的终极目标,同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特别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要求相关性成为贯穿会计报告的主线。对于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要成为相关的,必须能够帮助信息的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能够证实或纠正信息使用者先前的预期,从而增强决策者预测的能力。因此,相关性应该具备三个特征,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第二,可靠性。会计信息以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又保证它必须具有这种反映情况的质量。当会计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会计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可靠性包括可核性、中立性和反映真实性三个方面。

二是次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和一贯性。特定主体的会计信息如能和其他主体类似信息进行比较,又能和本主体其他会计期间或时点的类似信息比较,则它的有用性将大大提高。具体来说,可比性是指能使信息使用者从两组经济情况中区分其异同的质量特征,它要求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政策具有相同的基础,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也应基本一致。当经济情况相同时,会计信息应能显示相同的情况;当经济情况不同时,会计信息亦能反映其差异。它是表明两个或几个信息之间关系的质量。可比性并不是要求各企业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而应该按各企业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一贯性是指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政策应保持一致,不能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一贯性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而始终呆板的坚持一贯性,也会减弱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降低其有用性。

二、iaSC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划分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编制财务报表框架》中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其分级与FaSB基本类似(如图1)。它认为,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和评估受托责任所需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考虑两个约束条件: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iaSC同时认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除了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外,还包含有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次要的质量特征有:一致性、中立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同时,稳健(谨慎)原则是提供各种信息时所必须注意的底线。

图1iaSC关于信息质量特征的分级体系

三、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划分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5年11月了一份完整的原则公告的征求意见稿,在其中的第二章――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有一些新的见解:一是财务信息的质量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而言的,因此实际上可以把质量分为两类:与财务报表中内容相关的质量以及与财务报表中信息表述相关的质量。前者的质量特征主要是指相关性和可靠性,而可靠性又包含如实表述、中立性、完整性、谨慎和实质重于形式等次要特征。与表述相关的质量特征主要指可理解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和充分披露等。二是质量特征的约束条件除了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外,还有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性和及时性。所谓协调性是指由于各种质量很难全部达到,它们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因此需要加以协调。三是英国一向注重“真实与公允(trueandFairValue)”原则,它经常被视为信息质量的最高标准。

四、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有关规定

我国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并不是以质量特征的名义出现的,而是一直把它作为会计准则中的一般原则来看待。[0]我国2006年2月15日的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这说明:(1)客观性是最高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客观性,说明会计信息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前提。(2)相关性是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说明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决策有关,并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在这里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相关性结合起来可以协调传统观点中关于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矛盾。(3)明晰性、可比性、及时性是会计信息次要的质量特征。明晰性,说明会计信息必须简明、易懂、准确、清晰能简单明了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可比性,说明应尽可能减少备选的会计方案;及时性,是指任何信息如果要影响决策,就必须在决策之前提供,否则便成为无用的信息。(4)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有用性的前提。实质重于形式,说明对一项交易或事项的报告,必须反映其经济实质而不能只反映其法律形式而导致错报、误报;谨慎性,说明在准则与制度允许选择的前提下,宁可多报可能的损失,而不多报可能的收益;重要性,说明它对决策不是无足轻重。由于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FaSB、iaSC和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划分是比较清晰的,也基本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主要质量特征的组成不同。实际工作中人们似乎更倾向于FaSB的观点,即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然而,即使是在这两者之间,正如FaSB所认为的那样,相互间的矛盾仍然不可避免。简而言之,相关的信息未必可靠,而可靠的信息未必有助于决策。例如在FaSB的体系中,预测值是相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预测值是有助于决策的,但这些预测值却与可靠性相违背,因为它们至少在发生前是不可核的。而且,有用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使用者具有不同的决策与评估的相关性,而对于任何使用者而言,可靠性的程度差别不大。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也不能以牺牲两者之一来换取另一方的最大,因为缺少了任一要素的保证,决策有用性也就无从谈起。怎样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是各国政府、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2006

[2]魏晓卓,吴君民,盛永祥.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0(36)

信息经济特征篇9

关键词:电信产业;信息;发展

一、信息与信息经济的概念界定

信息是数据的载体,与物质和能量一起是构成世界的重要因素。申农(Shannon)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指出,一个系统所接收的“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纵观电信产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使得电信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

关于信息经济,国内外学者并无统一的定义。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是一种与物质经济相对应的经济结构,是指与信息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换有关的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这一转换过程包括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流通、分配和利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所以,信息经济是一个经济过程,其中从一个经济实体到另外一个经济实体的转换构成了经济过程的内容。

二、电信产业信息经济环境的特征分析

《电信产业经济学特征分析》主要阐述经济学角度意义下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外部经济性、电信生产的服务性以及电信产品的公共产品性。虽然给出了经济学意义的特征,但是忽视了电信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整合性。所以,很有必要就电信产业的信息经济的特征作综合分析,以便进一步研究。

(一)电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对称特征。信息在于消除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导致信息的主体不可能完全拥有全部信息,即信息的不完全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使各个经济行为主体在认识市场环境状态上存在着差异,并导致每个经济行为主体所进行的市场活动及其结果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地传递。不完全性导致信息的成本增加,减少资本的积累率,使得电信运营商的经济活动受到限制,影响电信市场的和谐发展。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使得信息交流双方很难得到对方的信息,体现了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实践中,有效地获取潜在的市场客户的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应尽可能地避免非对称信息。

(二)电信信息的共享特征和再生特征。信息的共享可以促进信息商品的流通速度,有效地节约成本,信息的再生特征可以增加信息商品的价值,以便形成新的价值链,众多的信息价值链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电信的信息产业链,有着积小成大的含义,在实践中应该给予充分地利用。

(三)电信的信息非公共物品特征。电信信息元素一般来说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它不属于公共物品,一般来说在技术条件下和历史条件下要尽可能地完善价格体系。我们认为,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是由客观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提高了,技术成本就会降低,导致价值的生成成本降低。同样的材料,成本降低了价格也降低了,但价格与价值的差值有可能大幅度地提高,既服务了广大电信用户,又提高了利润。从根本上说,还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体现科学主义。

(四)电信信息商品的边际收益递增特征。边际收益递增,是指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的投资越多,经过一段特定时间的获得的收益也会越多。电信信息商品就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这是paulRom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新增长理论的内容之一。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它表明投入的要素越多,收益就会越多,这一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区别之处,在实践中应好好地把握。

三、信息的不确定理论和风险管理促进体系

申农(Shannon)曾经给出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熵的减少,这里的熵是指系统状态不确定程度的一种度量,在现实的经济市场环境下,经济问题大多属于不确定性决策范畴,概率论也上升到不确定性度这一标准术语。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导致风险,所以风险管理的促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风险管理促进体系包括了下面的内容:风险的存在性分析、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态度以及风险的识别。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必须采用灵活的决策方案使风险度降到最低,尽可能地减少电信信息商品的不确定性,从而自然地降低风险,降低成本,获取利润。

四、电信信息商品的供需体系促进

信息需求是信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消费的动力资源。信息需求的主体是人,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为人服务。由于需求的多样性、社会性、发展性以及潜在性和有效性,使得电信信息需求具有动态性,是一个动态系统。而供给是指信息供给主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和在一定的市场内向需求主体提供信息的过程,电信信息商品必须在市场内达到供需平衡,这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体现科学主义。当需求高涨时,依赖科学技术进步,就必须增加供给,当需求低落时,仍然依赖科学进步,提高新产品的技术研发,降低技术成本,扩大产品的市场,刺激需求,达到平衡。因此,要促进电信信息商品的供需体系,就必须尊重科学,尊重人人,达到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完美结合。

五、电信信息商品消费体系促进与发展

电信产品的消费是信息产品及服务的最终归属。消费体系因素很多,首要的是国内国际消费环境因素,政治环境是主导。提出“感知中国”的核心理念后,我国电信部门提出“宽带中国”的价值观,这些成为电信消费的宏观环境,在体系上起着主导作用。一般的信息环境是指人类信息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组织周围一切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其次,是信息消费的市场因素,包括信息产品的质量、价格、新颖性、实用性(实用主义)、易用性。再次,需要从从需求方的时间、精力、信息素质、消费习惯以及示范效应和收入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具有不可逆性,也使得消费体系更具复杂性,在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效应。

六、电信信息商品市场体系促进

电信信息商品市场有其特殊性,表现在其主体结构、客体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的特殊性,使得电信信息商品市场形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交易广域性、双重性等特点,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具有扩张性。一个需求会导致另一个需求的增加,一个客户获益后可能导致其他相关的客户同时受益。由于信息市场的物理载体是网络,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商品市场的管理也具有客观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利润。另外,信息服务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增加服务的渠道和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的质量,扩大服务的对象。

七、电信产业信息经济体系发展核心思路

电信信息经济是电信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整合,体现整合主义,这意味着信息的高技术化即信息化成为电信信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信息化是高科技物质载体在信息领域的渗透,自然地,整合主义体制下电信信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依赖于科技进步和研发,其实质上是科学主义,但是信息的主体是人,必须符合人的需要才有价值,所以电信信息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科学和人本的矛盾,只有处理好这两种因素构成的矛盾才能够协调发展。我们发展必须遵照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电信产业信息经济体系发展的主导,这是结论。

八、电信信息经济的新发展观

电信信息经济的新发展观是未来新事物出现的不可战胜性认识论,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经济成为未来的主流。这是因为社会的前进性使得在人本主义意义下的人类个体会出现思想的极大解放,从而提高人类个体本身的素质,导致一种以知识主义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它必将以新的生机活力展现在世界经济的舞台。1996年oCeD科技工业部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阐述了知识经济的定义,就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电子商务信息经济是未来商务活动的主流。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移动电子商务前景广阔,这是因为移动通信给商务活动提供了类似于计算机网络一样的平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系统可以相互移植,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移动用户的身份验证和法律保证问题。

(三)移动物联网是战略性产业的重要部分。发展移动物联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云物计算的提出还是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而言的,是两者的整合,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云物系统的整合问题,这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信息生态主义是一个重要方向。其实质是生态学与信息经济的整合,它强调人类因素的重要性。

信息经济特征篇10

一、财务经济监控与预警:一般原理分析

财务经济监控与预警的一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

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就是从复杂的财务经济过程中,选择能够反映财务经济运行中主要方面的运行特征和各个方面关系特征的财务经济指标,这些指标主要由现行会计系统提供。财务经济景气状态在性质上的差异会表现为数量上的差异。不同景气状态下单一变量和综合数量指标的取值和走势均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景气状态下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征和变动倾向也有所不同。财务经济过程种类繁多,关系复杂,不可能—一进行观察,而且—一观察结果也不会有助于人们对总体运行特征进行把握。所以,监测系统中只包括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特征的指标。

(二)财务经济变量的预处理

各个特征变量的具体观察值有其产生的客观条件,也存在着观察误差的可能性。财务经济监测所依据的是财务经济变量循环波动相互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财务经济过程受季节性变动的影响也不利于反映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所以,有必要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依据逻辑关系选择的指标进行筛选,经过筛选后的财务经济变量作为特征变量。对特征变量的预处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对极端值的剔除和修正;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

(三)景气状态数量特征的确定

根据历史经验划分各个时期所属的景气状态,确定不同景气状态的数量特征。景气状态的划分是数量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产物。根据特征变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把景气状态相同的时期合并为同类,这样处理就是把各个历史时期分为若干个不相同的类别,然后计算每一类各特征变量的取值范围和集中趋势、离散程度,从中找出各类之间差异显著的数量特征,以此作为确定具体时期景气状态归属的依据。

(四)财务经济景气状态的评估

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财务经济运行状态进行估计,并结合状态变量的数值,对其所属的景气状态进行评估。

二、基本构思:对几个问题的讨论

如前所说,宏观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以指数的形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反映财务经济状况的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它是整个经济监控预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财务经济的一种晴雨表,其主要功能一是监测,二是预警。所谓监测是指通过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特征的指标对财务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观察,对观察结果进行识别,判定观察到的财务经济过程特征属于何种景气状态以及预示着何种景气状态;所谓预警是指预报财务经济运行过程将要走向的景气状态。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财务经济监测与预警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财务比率的设计和选择

财务比率的设计和选择是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重要前提。预警离不开监测,监测离不开财务比率。财务比率的经济内容就是财务经济过程的数量特征和财务经济过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征。因此,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必须首先在分析系统的环境、目标、结构。功能及其与整个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科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宏观财务比率。

财务经济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灵敏性、超前性和稳定性原则。灵敏性是指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要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财务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超前性是指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应当有一定的先进性;稳定性是指对被选择的财务经济指标的变化幅度进行不同状态划分后,划分的标准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应特别注意的是,计人财务经济指数的宏观财务比率不在于数量的多寡,关键是要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所谓相关性,是指宏观财务比率与财务经济现实之间内在相关的一种特性,这种内在的相关性是确保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具有科学性的先决条件;所谓可靠性,是指宏观财务比率本身应当是如实的、不偏不倚的、可以验证的,这种自身的可靠性是确保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证宏观财务比率具有科学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构成财务经济指数的主体财务比率,应包括有关财务经济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四个方面,以便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综合反映财务经济状况。具体地说,评价债权人所关注的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应选择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评价投资者所关注的盈利能力和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应选择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评价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社会贡献能力,应选择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

(二)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

为了分别反映国民经济整体和各行业的财务经济状况,财务经济指数应包括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和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两大类。

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应当分制造、商品流通、金融、房地产等行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样本”,采用适当的权数,将各个“样本”的财务比率相加,得到行业平均财务比率,再选定一个行业平均财务比率的基期数,将以后各期的行业平均财务比率与基期数相比,计算出百分数,便可得到以后各期按行业的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据以反映各行业的财务经济状况。建立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几何平均法等等。分类财务经济指数除采用基期数表现形式外,还可采用当期数表现形式。

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综合财务经济指数的建立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种是在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理的权数,将宏观分类财务经济指数相加,从而得到综合财务经济指数,据以反映国民经济整体的财务经济状况。另一种是在国民经济整体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样本,直接建立宏观综合财务经济指数。

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有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1、样本的确定。国民经济中的企业千姿百态,纷繁复杂,决定了财务经济指数的制作需要从为数众多的企业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样本,通过这些企业的财务经济状况来反映国民经济整体的财务经济状况。因此,样本的选取就显得十分重要。

2、权数的选择。无论是建立分类财务经济指数还是综合财务经济指数,都存在着一个权数选择的问题;权数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指数的科学性。可供选择的权数有财务比率的重要性程度(计分确定)、被选取样本的资产规模等等。

3、综合评价。计人财务经济指数的财务比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度,这就使财务经济指数的宏观综合评价变得比较复杂,不过,这一计量问题在计量经济学界已经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从我们要建立的这一系统考虑,似乎最佳的选择是,用多目标规划的原理进行综合评价。其思路是:把各种不同量度的宏观财务比率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同度量指标,然后再将这些同度量的指标加权平均,得出一个综合指数,并用这个综合指数去评价综合经济效益和财务能力。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来源于“系统工程”和“多目标规划”。

现实地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应有计划地逐步进行,首先可考虑建立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这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比较规范、完整,且容易取得。由于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可以先建立“100家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简称“财务100指数”),据以反映上市公司整体的财务经济运行态势。当条件成熟时,再建立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完整的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

(三)系统的运行和调控

1、财务经济指数的主体和时间。分类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综合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共同,上市公司财务经济指数应由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会同中国证监会共同。的时间应当按月至少按季定时进行。

2、财务经济指数的运行轨迹和合理界限。财务经济指数在长期的运行中客观上会形成一个合理的数量界限,这一界限是判断财务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指数的运行轨迹一旦偏离这一界限,就发出了财务经济的预警信号。

3、财务经济指数的失真、误判及其修正。财务经济指数可能由于某些突发事件或由于“权数垫高指数”的现象而出现失真或者误判,这需要对指数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便使指数能够如实地反映财务经济状况。

三、系统有效性的假设与检验途径

财务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选择适当的财务经济指数来反映财务经济运行动态的可能性,因此,建立我国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技术上的有效性。

(一)财务经济指数能够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与一般统计信息系统相比,这一特性是十分明显的。用统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建立的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状态或行为时,存在着一定的“残差”(residualerrors),当引入财务经济指数后,更易于消除随机波动因素,对这一部分残差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因为制作财务经济指数的先行宏观财务比率是在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基础上建立的,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实际上是消除随机波动因素干扰的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财务经济指数的精确性,增强财务经济指数的解释能力。

(二)财务经济指数不会出现高频波动

财务经济指数的方差发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高频波动的现象。当我们取若干连续季度或月度的财务数据,计算出财务经济指数,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对这一假设作出经验检验。

(三)财务比率的宏观“加总”具有经济意义

这是由于我们可以提供前面已经提到的概念上的理论基础,即用多目标规划的原理,把各种不同量度的财务比率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同度量指标,然后再将这些同度量的指标加权平均,得出一个综合指数,并用这个综合指数去评价综合经济效益和财务能力。而且,在合理选择宏观财务比率的条件下,我们还可以证明财务经济指数与其说明的财务经济现象之间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财务经济指数的效力可能在于解释长期趋势,因为它不像价格指数那样具有短期的敏感性。

四、对现存理念的挑战

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赖以建立的信息基础主要是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为此,有必要对现存财务理念和会计理念进行更新。

(一)对现存财务理念的挑战

人们一般把财务看成是一个纯粹的微观范畴,这是一种误解。由于这种误解,现有财务理论研究注重研究微观财务问题,忽视宏观财务问题。事实上,财务是具有层次性的,微观财务和宏观财务就是财务的层次性在范围上的一种体现。虽然我们对宏观财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其理解为国家对财务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有的将其理解为宏观财务主体的财务问题,但无论如何,宏观财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从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出发,也是从财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有必要重新审视财务的范围问题,确立“财务不仅具有微观属性,而且具有宏观属性”的观点。确立这样的观点,就是要求我们既要研究微观财务问题又要研究宏观财务问题,这对于拓展财务学的研究领域,促进财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就是宏观财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问题,是微观财务向宏观领域扩展的一种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