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十篇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十篇

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5:03

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篇1

no.1电子行业

薪酬水平:年薪5万~16万元

需求职位:电子工程师、质量系统工程师、生产课长等

行业背景: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战略性产业。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美国注重各种智能系统和先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在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重点关注医疗电子和光伏、光电子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

no.2健康管理业

薪酬水平:年薪10万~30万元

需求职位:育婴师、公共营养师

行业背景:它的准确定义为: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国家正在推广实行的“全民健康管理工程”,是一项系列化、数字化的庞大工程,必须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完成,其具体工作须由健康管理师来完成。保守估计至少需要200万个专业的健康管理师,而目前我国专业健康管理方面的从业人员只有1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非常大。

no.3医药行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5万~25万元

需求职位:新药研发、药物分析、制剂研发人员等

行业背景: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国家实施医改政策几年来,医疗产品需求的增长和医疗制度红利奠定了医药产业增长的基石。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它包括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其中医药工业按原材料来分,又可分为化学制药业、中药业、生物制药业及医疗器械业。

no.4旅游行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5万~20万元

需求职位:景区管理人员、旅游管理人员、导游等

需求技能:外语

行业背景:随着国民旅游需求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提升,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将释放巨大潜力,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在线旅游市场。途牛网、携程网等在线旅游的火爆可见一斑。

预计在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no.5文化产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6万~25万元

需求职位:动漫设计、游戏特效大师、会展策划、演艺经纪人等

行业背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文化资源进入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三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四是文化与旅游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五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

no.6现代物流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3万~25万元

需求职位:单证员、物流管理、物流项目经理、库管员等

需求技能:物流师、采购师

行业背景:在我国,物流产业是新产业,仅有20多年的历史。进入90年代,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并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由此而形成了物流产业,并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年“双11”的火爆,由此可看到国内物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no.7商贸零售业

薪酬水平:年薪4万~15万元

需求职位:商场管理、运营经理、督导\会展策划等

行业背景:我国零售业的竞争正在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开放而日益加剧。同时,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膨胀的业务规模,均对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no.8电子商务业

薪酬水平:年薪4万~20万元

需求职位:网站运营经理、网站策划人员、平面设计师等

需求技能:平面设计、网站设计、网站策划

行业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试水网络营销,中国电子商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平台的盈利问题一直摆在参与者面前,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目前仍没有在发展和盈利中找到好的平衡方式,而随着新型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和用户规模的扩大,大大地刺激了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前进。

no.9金融行业

薪酬水平:5万~30万元

需求职位:银行大堂经理、小额贷款客户经理、理财顾问等

需求技能:会计初(中)职称、注册会计师、精算师

行业背景:虽然金融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但在我国,它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金融业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来会有好的发展机会。

no.10建筑业

薪酬水平:年薪8万~30万元

需求职位:工程监理、道桥工程师、建筑施工人员等

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篇2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基于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传媒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建设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从传媒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定义出发,归纳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从合理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形成独特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等方面入手,以期加强传媒产业园的建设。

关键词:

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设计

1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体现

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媒产业园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以及地方发展史成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涵盖地方特色的习俗和当地市民日常生活特点。因此,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这两者作为重要标准,也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和设备等。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着力点放在文化资源链上,实现区域化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优势的文化内涵,同时,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着土地价值的增加,通过所获利润平均分配到子区域,以此改善城市环境,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广泛、丰富等特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文化资源包括环境、人文以及人力资源等自然元素,也涵盖经改造开发后的人为元素。因此,高效率将文化资源置于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是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如:影视文化基地--浙江横店,它已成为浙江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传媒产业园中文化资源体现。但当前国内也存在者很多“变味”的传媒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泛滥化开发利用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各区域使出诸如“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元素,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开采自身文化资源库,让“文化”这一定义泛滥化。同时,观念滞后、创意缺失以及落后技术手段等因素导致文化产品附加值降低,只能获得较小经济效益。泛滥化开发利用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绝大部分具有潜质的文化资源,甚至失去二次开发利用的机会。

2.2缺乏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属于投资见效慢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产业。文化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特点导致能够用于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不多。当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只有部分企业会有少许资金投入。若在短时间内未获得相应利润,便撤掉资金投入,从而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完整开发利用。此外,不完善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的获取。

2.3零散分布的文化资源

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零散性特点打乱整体规划布局,未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并且未能注重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把握。在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的大环境下,部分区域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全面评估与盘点。同样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盲目规划设计项目,最终却得不偿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竞争力分散等因素导致文化产业不能全面发展。

2.4缺乏文化创意

某一区域文化的成功为其他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效仿机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产业园景观设计中呈现严重的文化资源同质化现象,不具当地特色。比如横店发展起来后,国内各大城市都构建很多影视文化基地,如安源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在未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只注重数量,造成大多数景观趋向泛滥化。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分散了文化资源,再加上本身不具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2.5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传媒文化产业园严重缺乏专业并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部门缺乏专业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配备,同时缺乏当代企业管理领导班底参与。专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文化资源滞后不前。

3解决对策

随着新型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的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加强其文化资源建设是更好建设景观设计的主要路径。针对当前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

合理挖掘文化资源是当前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获取可从多渠道入手,如对具备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完备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具品牌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挖掘,从本质上与其他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划分。同时,更新观念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获取更具潜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把握其全面性,对规划有序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真正具备前景的文化项目,合理资源配置,集中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2形成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

传媒产业园应在现代企业相关领导精英的培养下,形成一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推动文化资源的快步前进。相关管理团队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制定独特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方案,组建实地调研项目组,重质重量,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优势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不仅集中公共区域的文化资源,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目光,为产业园带来经济效益。

3.3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

在传媒产业园充足并开敞公共空间内设立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此空间内包括:广场、休闲区、公共绿地等。由于传媒产业园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工作者以及部分办公人员和外来参观游客。因此,园区公共空间应该以主要群体需求为核心,进行人性化设计,凸显出人文关怀。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高层面原则即是人文关怀,它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向融合。所以,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是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最好体现,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传媒产业园的景观设计。

4结束语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资源上。各区域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利用各自特色发展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作者:张越衡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恩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J].新长征,2005,(1).

[2]邓晓辉.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6.

[5]鲍繁.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借鉴与思考[m].北京:中国传媒科技,2012.

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篇3

1宁夏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条件1.1宏观经济形势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森林旅游不但是消费需求潜力很大的产业,而且是包括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一系列消费,能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直接拉动最终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最为直接,能有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2绿色、生态需求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追求生活质量的提升,再加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态优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向往绿色、回归自然、亲近森林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这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撑,也预示着建设发展森林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前景。1.3林业建设成效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多年来,在宁夏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林业建设的成效十分显著,特别是近年来,宁夏各市、县加大了城市景观林、景观带建设,连通水系,恢复湖泊湿地,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得到极大的恢复和改善,为发展森林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物质保障。1.4神奇独特的森林旅游资源为旅游提供了有力保证宁夏是一个小省(区),总面积6.6万km2,现有林地面积16.4万hm2,湿地总面积27.0万hm2,沙化土地面积126.0万hm2,森林覆盖率11.4%。虽然相对其他省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总量较少,但旅游资源密度大、特色鲜明,呈现出山岳、河流、森林、草原、戈壁、沙漠、沼泽、湖泊、绿洲等多种类型的奇特景观,几乎涵盖了西北地区所有的地貌景观类型,被人们称为“中国旅游的微缩盆景”,这是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再加上神秘的西夏历史、浓郁的回乡风情、雄厚的大漠风光、古老的黄河文明、秀丽的田园景色、奇特的丹霞地貌以及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融,构成了宁夏神奇的森林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旅游景区是宁夏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2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要处理好的关系2.1处理好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发展森林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只有保护好森林生态资源,才有森林旅游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基础。保护森林资源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是为了科学、可持续的利用资源,不能因开发而忽视保护,破坏资源环境,同样也不能一味保护而放弃对资源的合理、科学、适度的开发利用,浪费资源。只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好森林资源,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森林生态的有效保护,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2.2处理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坚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互动的原则,充分利用森林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辐射面广的特点,发挥森林旅游经济“兴一业旺百业”的带动作用,推动森林旅游业与社会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现代服务业互动,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和文化娱乐市场的繁荣。以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发展,加强森林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延长森林旅游产业链。同时,其他产业的发展,给森林旅游业创造有利条件,带来机遇,促进森林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2.3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重的原则,在开发自然景观的同时,结合森林文化和当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开发人文景观,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映衬、不可分割,通过人文景观开发,丰富森林旅游内涵,不断增强森林旅游吸引力。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人文生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从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人文景观通过自然景观得到保护和传承,自然景观通过人文景观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包容和协调发展,实现共赢。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平台和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枯燥、空洞的,而没有旅游的文化是难以传承和发展的。2.4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并重的原则。当前发展是长远发展的基础,长远发展是当前发展的继续。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注意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森林旅游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都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也不同于一般的休闲度假旅游,森林旅游更加强调对资源的健康永续利用。因此,发展森林旅游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要避免盲目开发、一哄而上,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2.5处理好森林旅游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森林旅游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赢的原则,发展任何一个产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强国富民,发展森林旅游业也一样,不能就旅游发展旅游,要跳出旅游发展旅游,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发展要求,培育一批相互配套和互为补充的特色服务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贫困人口和城镇下岗职工,不断扩大就业空间,努力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使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当地尤其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让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改善民生。发展森林旅游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发展森林旅游业真正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之中,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得到地方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共赢,实现森林旅游建设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齐头并进、互利互惠。#p#分页标题#e#3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对策3.1要更加解放思想要缩小宁夏森林旅游业同其它省区的差距,适应森林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创新经营理念,拓宽发展思路,彻底解除阻碍建设发展森林旅游的思想障碍。把自己置身于全国、全区的大旅游环境中来谋划发展,打破行业、部门、地域、条块的束缚,不图所属,只图所有,争取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人力、物力和环境支持,在管理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引进战略投资者,采取招商引资、集资入股等方式,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旅游风景区建设。3.2要认真搞好规划发展森林旅游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各市、县林业局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旅游景区要按照自治区旅游局全区旅游总体规划、自治区林业局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找准自己在全国和全区旅游发展中的位置,编制森林旅游发展规划,规划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要有科学性和符合实际,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准确定位、操作性强。3.3要争取政策扶持森林旅游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见效快的产业,要争取把建设和发展森林旅游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对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和森林旅游项目的投入。自治区林业局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旅游景区建设上,除帮助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文化建设项目、湿地保护补贴项目、森林旅游示范区等建设项目外,对一些重点森林旅游区,通过造林、管护、重点公益林补偿、林场扶贫、森林防火等项目整合,增加投入,给予支持。各公园和旅游景区要积极主动争取发改、财政、旅游等部门资金,夯实基础。3.4要不断强化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理念,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注重落实,切实履行管理职责,提升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公园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要加快制定森林旅游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规范森林旅游市场。加强森林旅游景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预防森林火灾,进行森林旅游安全排查,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活动,确保森林旅游运行的安全。3.5要开拓旅游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主动出击,多层次宣传、立体化营销。积极组织举办和参加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利用各种形式自我宣传和推介。要创新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和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高森林旅游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微博、手机短信、门户网站等现代新兴传媒,依托广告牌、宣传画册、网站、报刊、广播和电视台等,加大对宁夏森林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宣传。要依托宁夏丰富的民族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奇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底蕴,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作—批体现当地旅游特色、传奇美妙的名歌,编排—批有品味、有特色的节目,形成—首歌、—个创作,宣传好和炒红—个景区,谱写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新篇章,努力开拓宁夏森林旅游市场。3.6要提升行业素质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有优美的森林景观和良好的服务设施,还要有高质量的管理人才队伍。必须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坚持引进外来人才、提升现有人才、培育未来人才,不断提升公园和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创造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实现旅游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资源支撑向主要依靠科技、人才支撑转变。3.7要突出发展特色宁夏山、沙、川的不同类型,造就了森林旅游资源各具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景区森林旅游资源文化、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的内涵,加强自然景观的塑造,精心设计、开发、建设1批特色鲜明、品位高、影响面广、吸引力强的森林旅游项目,树立个性和品牌,优化森林旅游地的旅游产品结构,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构建起特色鲜明、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森林旅游产品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作者:张晶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政府农经站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篇5

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必然以生态区旅游管理为基础,作为一个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系统,其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密切重视生态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竭泽而渔。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尽管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先导,但这并非是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推销,需要保障生态区域旅游资源与游客、日常运作中的相关利益对象相互之间的共生共进。在进行旅游生态区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不仅需要尊重自然界演化的运动规律,还需要反应社会人文需求在生态区旅游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因此必然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然而就我国生态区旅游现有管理体系而言,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信用和旅游者满意度认知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偏颇化、对生态区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理解的不当等,在缺乏专业型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专业管理人员团队现状面前,必然无法完成利润和价值在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构建和管理需求。此外在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行业领导榜样性经典案例的缺失,也会导致各个生态景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本身并不属于行业管理,也不是离散性的单元式管理。在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要求下,各组成部分和环节的独立性管理,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相结合,均需要被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格里拉碧塔海景区的日常管理为例,管理者仅将生态区作为一个产品生产资源的供应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显然会给生态景区的旅游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入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蚀比较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证,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入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入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入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个方向入手,并合理地调整三个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个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入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个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息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个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入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个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入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个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

(二)不断完善现有旅游管理系统,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从生态景区日常管控需要角度,对现有旅游管理系统的功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在对系统上现有构架和功能结构分析的前提下,从生态资源环境管理、生态景区运营管理、辅助管理和主体管理三方面,来设计出延展性信息管理子系统,比如资源分析和评价系统、景区车辆监控和调度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游客救援系统、设施管理和维护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网络营销系统、电子解说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门禁票务系统、主体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景区电子商务系统等。从功能设计、存在的目的角度配设相应的操作说明、管理制度等。现有旅游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需要遵守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规律,按照由低到高的开发原则,从软硬件基础层向专题应用层逐步拓展,就其功能架构方面的改良,则需要从信息应用的角度,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功能模块,以辅助生态景区的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目前生态景区存在大量的如价格恶意竞争、购物诈骗、黑店、黑社、黑导、黑车等违法、违规现象,为保障广大旅游者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联合生态景区进行共同治理。在对生态景区市场整顿和治理的过程中,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必须引入进来,在生态景区主体管理者的配合下,逐步完善生态景区旅游价格的管理,促进生态景区区域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健康化、有序化发展。对“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管理方法的完善,不但可以提升生态区旅游品牌形象,对旅游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提升,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篇6

根据县委、政府《关于开展重大课题调研的通知》(永通〔20**〕11号)文件要求,由县人大副主任李茂春同志任组长,县旅游局局长杨希会、文体局支部书记毕金华、宣传部文产办主任刘景明、民宗局副局长范桂英等组成的调研组一行6人于9月13日至15日历时3天先后深入德党忙海湖aa景区、勐汞观音洞、永康镇仙根风景区、班卡的石洞寺、树包塔、乌木龙的桑沼哩和金厂坝水库等10大景区(点),对我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踏看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4场,广泛听取了有关乡镇和景区管理人员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6年9月底我县旅游总人数为9.1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8人,一日游4.82万人,占总人数的52%。旅游总收入达2138万元。这些游客多数是前来参加节庆、会议、商务和探亲访友,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朝拜、度假、观光旅游者并不多。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且发展缓慢,到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

(一)规划不完善,实施缺乏恒性。虽然在2000年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如忙海水库、勐汞观音洞等景区景点未制定详细规划,影响了深度开发。

(二)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五)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宣传促销经费不足,宣传工作得不到深层次开展。由于我县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各级给予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不足,没有专项资金对旅游景区(点)投入开发,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深层次开发利用。为此出现旅游收入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包装、打造、宣传、炒作、营销方面,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大部分只有形式而未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娱乐性、竞技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不多,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融入不深,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在宣传促销方面,没有系统的宣传促销计划,缺乏足够的宣传促销经费和健全、长久、高效、新颖、密集的宣传机制,未能把全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使得全县文化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不高,辐射范围狭窄。

二、重点开发的旅游线路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以开发预期的效益为基准,根据景区资源特色与开发价值,交通区位与景区开发建设依托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等要素分析而确定。从景区价值看,大雪山、aa级忙海湖景区、万亩芒果园、仙根、观音洞等景区(点)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1、大雪山观光、探险与科考旅游地

开发条件:大雪山探险考古区以部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周围一些民族村寨和景色秀丽的山区水资源。大雪山距县城德党约170公里,距市府临沧90公里,景区内有成片的常绿阔叶林、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气势壮观的瀑布、险峻造型的地貌景观,冬春季银装素裹的冰雪景色,景象万千、变幻莫测的气候等,共有高科研价值的珍稀动物466种,植物1639种,其中有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色孔雀等为代表的5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桫椤、千果榄仁、水青树等为代表的1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是观光、探险、考察的旅游胜地。

开放方向:在严格保护大自然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发展以探险、科考、观光休闲为主的旅游。

2、永德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观光旅(含仙根景区)游区

按生态旅游、商贸城镇的要求,充分发挥永康自然、地理、区位诸多优势,在对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的开发中,结合对仙根景区的开发,建设营造万亩芒果园生态观光旅游地,突出亚热带风情。随着景区的进一步开发,逐步将万亩芒果园生态旅游、仙根景区、班卡树包塔、石洞寺等景点连接成一条旅游专线。

4、忙海湖、勐汞观音洞休闲度假区

以勐汞观音洞为中心,将忙海水库、观音洞、温泉连成一线,形成忙海湖光、宗教朝拜、民族风情、温泉康体中心、勐汞大理石工艺精品等综合一体发展目标的旅游景区。

5、棠梨山森林公园。棠梨山属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333公顷,海拔2649米。保存着大面积原始状态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等生态系统。动植物类型繁多,植被丰富,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团队和驯化繁育野生动物等活动。目前,已有电视转播塔,人行便道畅通,是旅游、科考、居家休闲的好地方。棠梨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县城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个场所,可结合松山公园的开发,在棠梨山铺设游路、建休闲亭等,适当时候引进一家二星级宾馆,集住宿、娱乐、餐饮为一体,填补县城无休闲娱乐场所的空白。

三、要采取的措施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快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省内一些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高潮,为进一步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统一思想,坚定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高度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旅游市场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宽广平台,抓住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正视差距,坚定信心,知行合一,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奋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明确思路,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认识文化也是生产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来投资、管理,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前提和基础;经营性文化产业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按市场规律办事,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对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要根据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加文化旅游产业专项经费,用于规划编制、项目包装、宣传促销等。

(六)立足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要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规划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植招商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进行资本运作,放大资本乘数效应,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二是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三是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用好县政府的钱,集中财力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七)务实创新,稳妥推进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二是要分类指导,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三是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以优势资源引资金、以优势产权引资金、以优势项目引资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国内外企业、组织或个人,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

(八)营造环境,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人才资源是文化旅游资源中最活跃的核心因素,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决定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要想方设法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来永德创业,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场运行规律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基本功扎实、德艺双馨的艺术表演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篇7

孝昌生态旅游业现状

孝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碧波千倾、山水一色、风光旖旎的国家4a级旅游区――“绿色天堂”观音湖,有富有浪漫传说的金盆湖等水体生态旅游资源:有奇峰峭壁、怪石嶙峋的大悟山、小悟山等地貌生态旅游资源;有1000多种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资源;有小河明清古街、观山禅寺等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有湖北省农业示范点――观音湖茶果基地、周巷苗木花卉基地、花西鹿园基地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目前,全县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卓有成效,旅游市场日趋旺盛,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旅游体系基本形成,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旅游产业地位得到确立。孝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了“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龙头产业和富民产业。目前,全县旅游业基本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规划了旅游产业发展蓝图。2008年,孝昌县委、县政府聘请清华大学专家在原有四部规划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孝昌县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新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旅游活县”战略目标,提出了将观音湖打造成为“绿色天堂,山水印象,武汉休闲第一湖”的科学构想,突出了生态旅游的主题地位。

配套了基础设施。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实现了各景区路、电、水、通讯、有线电视的“五通”,开发了观音湖至黄陂清凉寨、大悟龙潭湖、孝感双峰山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二、三星级宾馆4家,农家乐40余家;开发了莲台迎客、海豚石岛等景点10多处,大型农业观光园16个,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

加强了宣传促销。一是加大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力度。编印了景区画册、挂历等旅游宣传资料;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播放旅游专题片、刊登旅游文章及旅游信息。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如观音湖旅游景区成功承办了“湖北省孝文化节”、积极参加在武汉举办的孝感旅游产品推介会和招商项目洽谈会,极大地提高了观音湖的知名度。三是加强了景区对接。主动与武汉青山区、黄陂十大景区、东西湖四大景区对接,并就观音湖融入武汉城市圈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有关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努力打造知名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唱响了旅游品牌。为了充分利用、开发、保护好孝昌独特的生态资源,县委、县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成立了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观音湖旅游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改造升级了多项景区硬件设施,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区,提升了观音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引进了旅游项目。观音湖景区已建成三星级电力度假村和全洲山庄,去年又引资近10亿元,拟建设的旅游项目包括湖北观音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建设项目、武汉亢龙太子集团投资2.6亿元的钻石会所项目和君悦体育公园项目、总投资额3000万元的金盆湖三岛开发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会有效地拉伸旅游产业链条,更好地促进孝昌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孝昌县生态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集山、水、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天然氧吧”、“绿色天堂”,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是孝昌65万人的饮水源,如何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迫在眉睫。二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全县旅游促销投入不足,旅游市场开拓乏力。三是旅游人才储备不足,需要大量经过正规培训、既有较强专业技能又有综合知识的人才。四是景点开发不够。旅游景点开发明显滞后,不够成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独特的孝文化、观音文化、民俗文化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一部分景点甚至没有文化底蕴。

孝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定位

根据生态旅游的特点,结合孝昌县旅游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将孝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作如下定位:立足生态景观、山水兼备的自然资源,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内抓景点开发和行业管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提升特色文化内涵,培育精品景区:优化旅游环境,完善配套功能,强化市场营销,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态旅游层次,唱响观音湖“绿色天堂、山水印象、武汉休闲第一湖”品牌,全力把观音湖打造成为“中原一流、湖北知名,集休闲、度假、会务、户外拓展为一体”的中南旅游胜地。

具体工作思路是:

1.围绕一个目标: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突出三大特色:重点突出纯净水资源、生态山体森林资源、特色文化资源。

3.开辟四条旅游线路:根据景区特色和交通情况,开辟观音湖旅游、孝昌县域旅游、大武汉旅游线及小河古镇游――金盆湖爱情之旅――观音湖群山故事游――大悟山访仙等四条旅游线路。

4.规划四个旅游区域:即观音广场商业(接待)区、金盆湖民俗游乐区、观音湖水源保护及游览区、大悟山观光体验区。

5.开发和完善其它二十个旅游景区、景点,如小观山寺、东篱山居、坝外听涛、双狮望月、阳氏宗祠、大悟仙踪、金顶论道等。

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建议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观音湖品牌。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景区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定期对环保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和检查。二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景区内项目的立项审批制度,强化现场执法检查。三是狠抓农业污染控制工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发展无公害食品,做好农业改水改厕、农业资源利用和畜禽粪便还田等工作;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快农业生态建设,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四是加强旅游业科学管理,加强观光、住宿游客的环境保护教育。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拓展旅游市场。一是挖掘市场抓营销。结合观音湖旅游产品特点,以武汉客源市场为重点,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促销。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突出观音湖水上游、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商务会议等特色。二是采取“借船出海”方式,全方位地宣传造势,提升观音湖的知名度。三是利用媒体抓营销。继续以省内报纸、电台、电视台为平台,推介孝昌旅游产品。四是加大观音湖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实现旅游商品个性化、多样化。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业发展平台。主要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通过大项目带动景区大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景区景点建设;逐步完成景点的包装升级等。

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篇8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还未建立起来。民营文化产业由于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加上投资优惠政策的不明确,使民间资本一般不敢大胆进入,社会力量兴办文化的投资渠道不畅通。第二,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从事文化经营的主体大多数在运行机制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因为他们主要脱胎于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方面,习惯于“国家拿钱,文化唱戏”,不善于运用市场的手段和社会融资的办法来发展文化事业。第三,观念滞后。由于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仍旧沿袭着过去的行政管理办法,习惯于按行政指令开展工作,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产品生产、轻经营管理。不研究市场、找市场,不按市场的需求生产文化产品。第四,文化与旅游没有找到有效的结合点。(1)文化与旅游宣传各自为阵,没有充分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业本身是文化特征很强的文化经济产业,文化品位越高,吸引旅客的磁力就很强。目前,遂昌旅游景点、景区文化含量不是很高,在解说推介时,往往“重景点介绍,轻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的宣传推荐”,难以让游客获得更多的人文资源信息,降低了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灵魂作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没有完全形成实际。(2)景区、景点缺乏必要文艺演出队伍和相关文化产品宣传销售的文化服务性经营行业。旅游演艺市场还未形成。(3)宣传手段单一,形式简单,规模较小,必定势单力薄,效果不明显。形象包装缺乏吸引力。主要原因是缺乏整体策划,缺乏专业人员,缺乏对旅游的定位、分析和论证。(4)景区、景点文化娱乐设施严重不足。如:民俗展馆、射击场、健身房、等等在景点上基本没有。第五,缺乏熟悉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的文化产业管理者。我县目前还没有一家演出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中介机构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县文化产业演出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遂昌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要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结合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文化产业管理结构进行重组。逐步建立符合艺术团队特点的单位用人制度,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用人机制。促进管理的社会化和科学化。二是只有树立市场观念,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文化艺术精品,才能在市场大潮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艺术团体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遂昌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把独有的、丰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地域、民族特点和民族特色。同时,注重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完善景区、景点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当地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提升文化内涵,突出特色,通过融合、包装、推介,打造旅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求知性强的文化项目,提升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政府通过扶持这些文化与旅游联系紧密、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内涵丰富,又具有民族特色文化项目,辐射、带动我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三是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要抓紧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科技、会管理的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四是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逐步建立相应文化经营、演出、经纪机构,并通过他们,去推动艺术生产和演出市场的发展,使专业表演团体走向广阔的市场。五是宣传推介方面力求新的突破。通过整体策划、精心包装,融合旅游、文化部门的力量,调动各景区、景点的积极性,参与性,依托全县文化资源,利用旅游促进文化销费,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组织1~2次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重点参加国内重大旅游文化节会,展销、推介一些市场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项目。让更多人知道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品进行对外宣传。旅游地图、旅游画册、旅游挂历、户外巨型广告牌对外宣传。六是组织生产、旅游工艺品方便旅客购买。各景点的主要旅游商品要突出该景区的文化特色,让游客在赏购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南尖岩景点的突出全国优秀摄影作品为主,兼营其他工艺品。还有突出竹碳工艺特色产品。各景点的传统故事,甚至解说词均编印成册作为旅游商品出售。另外,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崛起,表演艺术成为旅游观光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会为自然风光增添人文风情。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都市品位的提升,不少地方开始举办规模不等、品种不一的“艺术节”民俗活动等等,这些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正是舞台表演艺术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大好时机,对塑造都市整体形象、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拉动地区“三产”和消费等都有明显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文化产业真正当作地方经济独具优势的资源来看待。要更新发展理念,改变工作模式,利用自身的条件、资源的优势,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把文化产业由小到大,做强做好。

本文作者:李慧清工作单位:遂昌县文化馆

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篇9

窦文章,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项目管理协会(pmRC)常务理事,中国旅游协会休闲旅游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帚区协会会员,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项目管理协会常务理事。以及多个政府、企业发展顾问。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从事企业管理、区域旅游规划咨询活动20余年。

曾参与并主持上百个区域(景区)旅游规划,研究方向包括旅游经济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区域发展规划等。1 文化对景区景点旅游观划的建设有什么影响?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什么现实意义?

文化不仅丰富了景区景点的内涵,更扩大了外延,拉长了景区旅游产业链。

文化对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者靠文化去与自然景观对话,靠文化去与人文景观交流,旅游与文化一体化态势日益显著,得到了众多部门的关注和认可。“十二五”规划提出,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机会。其中,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 以文化作为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对景点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提升?

文化注入景区:

第一,丰富了景区的资源,提升了景区的开发潜力。

第二,丰富了景区产品,为景区产品多元化提供了支撑。

第三,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延伸旅游文化的经济附加值,为景区延长生命周期提供保障,为景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以往经验,在文化旅游发展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文化为基础、创意为核心、旅游为载体、产业为目的”四位一体模式。

文化为基础,即文化是文化创意旅游的价值基础,是创意的源泉,旅游的内涵,产业的财富。

创意为核心,即创意是文化创意旅游的价值核心,是文化旅游的精髓。简而言之,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通过创意重新包装已有的文化,推动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动漫、影视、主题展示等。

旅游是载体,即旅游是文化创意旅游的价值载体,是文化创意的反应堆,是产业价值转换的媒介。

产业为目的,即产业价值的提升是文化创意旅游的终极目的,是文化创意的标的。

在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基础上的“旅游文化”四位一体的开发模式,正是旅游景区实现景区效益与文化传承“双赢”的秘诀。3,如何利用文化来提高高景区景点的知名度?

关于文化提升景区知名度,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以历史文化创意的成功旅游产品: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浙江杭州的“宋城”,陕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

第二,以绚丽的民族文化作为创意的核心旅游产品:如云南的“印象云南”、“纳西古乐”,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等。

第三,突破传统的观念文化打造旅游品牌:江苏张家港市是闻名全国的文明城市,当地政府一直苦于缺乏资源,没有旅游品牌。实际上市郊有一个地方叫古黄泗浦,是公元754年鉴真和尚受日僧荣睿、普照邀请东渡日本的地方。目前中日关系的发展急需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平台,古黄泗浦恰恰具备了历史渊源和现实契机,可以开发为优秀景区。

第四,依托当地特有的文化提高知名度的景区:山西省盂县藏山的自然景观一般,但其却因“赵氏孤儿”的故事而出名,忠义文化就是藏山的旅游卖点,游客络绎不绝正是冲这个文化而去。

旅游景区的美誉度、知名度,以及整体的旅游氛围的营造,都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持,需要通过发掘利用该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宗教文化传统、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等,对其进行形象的塑造、品牌的打造、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4,如何挖掘和开发景区景点的旅游文化?在景区景点的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延伸旅游文化的经济附加值是景区旅游文化开发的根本要求。

但现在很多地方对旅游景区提升和文化包装走入误区,一窝蜂地盖寺庙、造佛像、建纪念碑,似乎这就是文化提升,其实是庸俗化、跟风化的表现。因此我们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以下三种开发策略:

第一,表现本土文化,凝练景区主题。

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前景篇10

关键字:风景名胜区;功能;保护;价值

DiscussiononSomeproblemswithnationalKeytouristattractions/Xiening-gao

[abstract]touristattractionsarethetreasureofhumanbeings.itisthereforeourmissiontostudy,appraise,protectandpreservethemandto

passthemdowntoouryoungergenerationsforcontinuousutilization.Specialattentionmustbepaidtosuchaspectsofthetouristattractions

asthecharacterofvalueandorientation,functionandprotection,planningandconstruction,managementlegislationandmonitoring,benefit

andscientificeducation,etc..

[Keywords]touristattraction;Function;preservation;Value

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主要有以下特点:①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主体是具有或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②与自然有精神理念联系的文化或人文景观融于自然景观之中,不是相加,更不是强加于自然之上的人为物体。③风景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即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④范围较大,资源丰富而集中,是包括地上——水圈、生物圈和气圈、地下——岩石圈、洞穴和日、月、星空等各种景观要素有机结合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1、风景区的价值、性质与定位

风景区的价值,主要指有关自然科学、自然美学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三者,前两者必居其一,后者不一定都具备。

自然科学价值,主要指从地质、地理、水文、生物、生态等科学的角度,或从生物多样性、特殊生态系统及濒危物种栖息地等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其价值如是部级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或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如果是世界级的,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同理,从自然美学的角度看,亦作类似的评价。我国传统的名山大川,其美学价值较重视如形式美——雄、奇、险、秀、幽、奥、旷等形象,还有色彩美、动态美、音响美等等。历史文化价值,则包括从历史、考古、民族、宗教、建筑、等角度评价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级别。传统的名山风景建筑、构筑物,均以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与天地精神往来”等理念而融于自然。如帝王之封禅、道家之“道法自然”、儒家之“乐山”“乐水”,佛教之深山净土和不杀生等教义以及普遍崇信的风水观念和神秘观念等,形成农业文明朴素的生态环境观,在此理念指导下,又形成以自然为主,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名山文化。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非常珍贵的有着自然文化双重价值的遗产。

自然科学价值是客观的反映,没有国界,全世界有统一的标准。自然美也是客观存在,而审美主体却有主观性和民族性,但总地看来也是大同小异。把传统的山水审美与的科学美、生态美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亦是必然趋势。文化是主观创造的,必然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尤其是环境文化、山水文化,应该继承和,保存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和地方性,这正是《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所要求的,而不是去抄袭外地、外国的文化景观,改造、取代风景区的地方、民族文化原作。对自然文化遗产来说,照抄外来文化景观不仅没有什么新的价值,而且是破坏遗产证据。

价值是确定风景区遗产地的品位、级别及其保护利用的基础。国家风景区是国宝,是无价之宝,它不仅是珍贵的物质财富,而且更具有难以用金钱的精神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价值体系。所以风景区自然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取代、永续利用的资源。它不仅直接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需求,而且间接地产生风景区外乃至整个国家巨大的、和环境效益。对于这样一份价值很高的遗产,如何定性、定位是极重要的。

从历史上看,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帝王封禅泰山、颁旨保护天下名山、“禁樵采”、“禁渔猎”之事实。自古儒者,乐山乐水以比德;道者,视为仙境求得道;佛者,视为净土以修行;文人学士视为求美求真之灵境;百姓视为风水宝地以求福。可见名山大川是寄自然于各种精神文化活动之胜境,从皇帝到老百姓各有所求,都可享受。它的定位,比最高统治者的皇帝还要高。

世界进入时代,产生于美国的国家公园,经100多年的国家公园运动,现已遍及全球各国,足见其生命力。美国国家公园是经国会通过、由总统批准、并立法保护、通过国家管理。国会中有国家公园委员会,总统有国家公园顾问,民间有国家公园保护组织。他们认为国家公园是“国家最完美的象征”、“爱国主义激情的胜地”、“生态实验室”、“环境课堂”,是美国引以为荣的创造物。有一位美国家说,“如果说美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作过什么贡献的话,恐怕最大的就是设立国家公园的创见了。”可见,国家公园是保护性的以精神文化科教功能为主的社会公益事业,它在和国家形象中的定位也很高。

我国国家风景区是在名山大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且多数风景区早在唐宋时代已是名山了。它与国际上国家公园接轨是为满足现代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动,从感性基础上向理性发展的需求。由国务院批准公布,“属国家所有,任何单位部门,不得出让或变相出让。”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是国土景观的精华、壮丽河山的缩影,是国土资源中价值、品位最高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国宝,其中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就是全人类的瑰宝。这应当是国家风景区的定性和定位,可是还没有落实在国家的立

法、决策和实践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部门、有些地方,把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定位于资源,造成性质、品位错位,导致错位开发,破坏风景区、遗产地的价值。旅游资源是部门、行业和专业的概念及称谓,不是游览地的本质属性。从国家和政府或遗产科学出发,应以本质属性给予定位,如泰山、黄山,它们的本质属性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而不是旅游资源。这是由泰山、黄山的价值、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它们有多种价值、多种功能,游览只是其功能之一,而且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

的,风景区遗产地是保护性的以精神文化功能为主并象征国家形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两者的性质、品位价值不同,如果定位错误,必然导致破坏性的错位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风景区的功能与保护

风景区的功能,主要是指人与大自然精神联系的种种形式及其发展和演进。也就是人们利用风景区价值的方式,如因风景区的科学价值而相应产生科研和科教功能,因美学价值而产生审美、游览功能,因历史文化价值而产生考古的、研究历史的功能。由于多种价值的交叉感悟,而激发爱国情怀和山水文化创作的灵感等等。

功能是发展变化的,也是因人而异的,从泰山的摩崖石刻中可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素养的登山者,各有心灵上的

追求:帝王封禅;百姓求福;僧人修行;羽士求仙;隐士避世;君子“洗心”、“涤虑”;雅士“超然尘表”;文人审美;学

者求知;画家“师法自然”;诗人寻求灵感;而“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的志士仁人,则以“直上危巅休怯险,登

天毕竟要雄才”的气慨,“登高壮观天地间”,“张志气、拓胸襟”,悟“国家柱石”、“民族精神”以及“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等等。这就是人们通过登泰山,体验泰山“精神”,而得到心灵上的感悟和满足。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于名山大

川中的独特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各种不同名山胜水,各有不同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意蕴。

风景区的功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有的功能随着封建帝制的结束,而成为历史,如封禅祭祀、隐居读书等。有的功能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产生,如上世纪初,地质学家发现了泰山古生物地层,这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为泰山发展科研、科教功能写下了新的篇章。还有许多功能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如游览、审美、创作体验等等。

中国的山水文化精神历史悠久,丰富,充分体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山水文化精神的特有价值。吸取其精华,使其延续和发扬,并吸收现代国际共识的国家公园主要功能,综合形成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及创作山水文化体验等现代功能。尤其是科教功能,它是发展国家风景区功能的基础,没有科研,就不能鉴定风景区遗产地的价值,更不知道如何保护和利用;有了科研成果,才能向管理者和广大游客传播遗产知识,为规划建设提供依据等等。现在,国家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在与科学接轨

上存在很大差距,科教功能需要赶上。

风景区功能的发展,保护是前提,无论是古代名山,还是国外国家公园,今天的风景区无一例外,原因是经济功能与精神文化功能的矛盾,不可能在同一空间内解决。好比天安门广场,是升国旗、瞻仰、参观、游览等社会公益性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场所,不允许在广场上建旅馆、开餐馆、在中轴线上空架索道、坐缆车观光。如要吃、住、购、娱,请到前门、王府井、西单等等商业区去。这就是功能分区的常识。

名山、风景区、国家公园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无时无刻都有人有意无意地破坏其精神功能,尤其是缺乏文明素养的决策者和开发商。因此,风景区遗产地始终都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历史上也有不少名山,因为没有保护好,改变了性质,成为普通经济山地而销声匿迹了。

古今中外,保护风景遗产,就是限制、禁止其经济开发,发展其精神文化功能。如古代的“天下名山”,从作为经济开发对象的普通山岳中分离出来,保护起来,专为精神文化活动场所。在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名山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社会性保护体系,如帝王下诏:“凡五岳及名山⋯⋯皆禁樵采”(《大唐六典·尚书工部卷》)。具体到一座山,如“天台山中避封内四十里,为禽兽草木生长之福庭,禁断采捕者”(唐睿宗《复建桐柏观数》)。文人从欣赏、歌颂山水去保护名山(规划设计名山建设),批评破坏行为;宗教保护其仙山佛国境界;百姓以风水宝地、宗教意识保护名山大川。除了战争、动乱年代,名山一般都

能得到有效保护。

各国的国家公园都是以立法《国家公园法》严格保护。世界遗产,更是以全世界的力量,以“公约”形式共同保护。各签约国都庄严承诺要“竭尽全力”,做好世界遗产的“鉴定、保护、保存、传播,并传承后代”的工作。保护的标准是保护保存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所谓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是遗产的“原作”。对自然遗产——大自然的“杰作”来说,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生态环境的原生性及其自然关系中全部或大部分有关的相互依赖的有机系统。如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不仅要保护好石英砂岩峰林地质地貌及其地区土壤、植被、水文景观的真实性,还要保护好与其成因相关的周围地质地理环境的完整性。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指保护保存反映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原作”,包括其设计、建材、施工及环境等方面都符合真实状况,还包括保护其遗产的法规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其完整性主要指文化遗产本身的系统性及其相关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如清东陵,包括整个皇陵建筑群的地表地下整体格局及其周围风水环境的完整性,而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陵区曾建了不少旅游服务设施,破坏了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后来按《公约》要求,拆除了,恢复了清东陵的原作风貌,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必须立法,无法就难以有效地保护。如果以保护性的精神文化功能为主的国家风景区的立法滞后于经济开发性的立法,后患无穷。现在风景区的错位,超载开发,以及由此造成的“三化”现象,都是套用经济开发区法规的结果。

因此,建议国家立法保护风景区遗产地正是当务之急。

3、风景区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的要旨是在风景区科学和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落实和解决风景区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规划的基本原理是以风景遗产资源的综合调查、鉴定、评价为基础,并以相关的法规为依据,根据资源类型、价值和功能的空间分布,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在保护风景区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分区保护利用,并使之可持续发展。

功能分区是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因资源的特点、类型、价值不同及其空间分布不同,可分为大分区和小分区。所谓大分区,即指在风景区内外,主要解决区内外的不同功能,即区内以精神文化和科教功能为主,区外以经济功能为主。区外依托附近原有城镇,新建旅游镇或设施齐全、高度现代化的旅游城,作为旅游服务基地,作为由“旅”转“游”的“旅游码头”,其规模大小,视风景区大小而定。少数大的,个别特大风景区,因区内原有历史城镇,自然可成为旅游服务基地,但因处在风景区内,产业结构、城市景观风貌应体现地方文化的延续和风景环境的协调。风景区内的小分区,有多种分法,综观国内外分区,我国风景区宜分5个区为宜:

(1)生态保育区:面积较大,生态科学价值高,只对科学工作者开放(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对游人开放。

(2)特殊景观区:美学价值、科学价值高,对游人开放,可建步游道、解释系统、观景点(选择适当景位、以自然山石为主),个别可建得体的亭台厕所等,游时游程较长的可建小型茶饮点,但不建餐馆、住宿设施和机械。

(3)文化遗产保存区:历史文化价值高,供参观游览,按文物保护法利用,可建防火、文保、卫生等设施。在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下,有的古建筑可用来展示风景区历史文化价值。有的价值一般的老建筑,可设置茶室、休息。本区不能兴建营业性设施。

(4)服务区(游憩区):在大风景区内,除以上3区外,如环境容量允许,可选择交通、供水、供电较方便,景观影响较小的地方,建过夜服务区—游憩区。有的国家称宿营地,有的称山庄,有的称接待站,其性质是体验性。服务区的规模、建筑高度、密度、体量、材料、色彩等都要与景观、地方文化协调。美国研究认为“必需的公园内宿营地应根据自然景观来设计和操作,豪华宾馆无疑是不合适的”(Ronalda·Foresta,1986)。防止商业化和城市化。本区与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性质不同,严防错位。

(5)一般控制区:除以上4区以外,皆属一般控制区。本区内一般多有数量不等的农田、村落,或从事其他产业如林、牧、渔业等产区。本区应限制发展,居民出而不进,限制影响和破坏景观的产业,发展与景观协调的产业,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改粗放农业为精细农业、生态农业,山坡地改成果木园并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禁止伐木和扩大用地的开发。随着国家城镇化计划的发展,逐步引导居民迁居区外的旅游城镇,发展经济。少数大、特大风景区,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暂时迁不了的,有的长期共生的,对于村落民居建设高度,应体现地方民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形成现代田园风光。有的可设置家居宾馆,不过更多的家庭宾馆应在区外发展。

此外,风景区的应有保护地带,其范围大小,视地理环境条件而定,如上游上风不准建污染的工业,四周要防止破坏植被和对地形的开发,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风景区规划,应始终贯彻限量开发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对原生自然景观的干扰和破坏。功能分区解决了错位开发的问题,而超载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容量和视觉容量加以限制和纠正。我国风景区不但存在普遍的错位开发,而且也存在严重的超载开发,国外把“人满为患”视为破坏景观生态的严重现象,国家公园中的重要景区、景点,采取限量游览,如韩国智异山国立公园中的古塔,一天只准许400人参观。但对我国风景区遗产地来说,“人满为患”已习以为常,更严重的是“屋满为患”,风景区内,甚至在核心区(生态保育区、文化遗产区、特殊景观区)内,大兴土木,如泰山架索道、建岱顶闹市,武陵源建观光电车、电梯,黄山建豪华宾馆饭店、高坝水库等等,把具有世界级价值的自然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的核心区,改造成为灯红酒绿、吃喝玩乐的山区小集镇。“人满为患”,踏坏了草、灌木,还有恢复的可能。“屋满为患”,则工程所到之处,彻底破坏岩石、地形、土壤、植被,并造成视觉污染和精神损害。因此,限制利用,首先应严格限制风景区遗产地建筑物、构筑物的建设,减少服务设施是减少观光客的有效办法。限制的标准就是不影响风景区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就是保存大自然和祖先的原作。

规划还应修复被错位、超载开发所破坏的“污点”,“残迹”。比起现代地学和生态学对国家公园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要求,我国农业时代的名山开发度,就已相当高了,而近几十年来的过度开发,非整治疏解不可了。

有人形容风景区遭破坏状况是有些地方决策者与开发商违规开发,造成“先上车,后补票”、“先建设,后规划”、“先

破坏,后整治”现象。这也反映了规划与建设脱节,地方决策者无法无规的行为。总规—详规—设计—建设,这是实现总体规划的程序,“管理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因此,必须健全规划设计和审批的程序,来纠正错位、超载开发的错误导向,整治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风景区遗产地的破坏性开发,尽可能恢复原作的度、美感度和灵感度,这是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风景区详规与项目设计,都应严格选择景观空间的位置—景位,做到“点缀得宜,不掩其胜”(徐霞客)。任何设计都应融于自然,不夺自然之胜。尽可能不破坏自然,少干扰自然。防止规划设计者迁就甲方,或本身误用城市设计手段误导“三化”。

要利用风景区自然遗产地,无疑要开发建设。为了明确风景区建设不同于一般城乡开发建设,更不同于开发区的建设,需要明确风景区开发建设的概念,以免在实践中产生误导。风景区自然遗产地的开发建设可分为有形开发建设(或称硬开发建设)和无形开发建设(软开发建设)。所谓硬开发建设,是指一切人工的有形物质形态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开发建设;软开发建设是指对风景区遗产地所蕴含的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深入体验,并不断发现新的价值,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平。根据不同功能区而言,硬开发建设有禁止的,有限制的,有控制的。

总之,风景区硬开发的总量要小,小到为游人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国外这种规定很严。这些有限的硬开发建设在定位定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并以小散、藏的形式融于自然。软开发建设,是没有止境的,因为人对自然的研究认识,对山水审美,以及管理人员、游人对风景区价值的认识,以及素养的提高,都是无止境的。硬开发以尽量减少对风景区遗产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和破坏为原则,而软开发则以不断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达到可持续利用和为目标。在当前普遍存在错位(包括软硬开发的错位)、超载开发的状况下,加强软开发建设,整治错位、超载的硬开发建设,是当务之急。建议政府下令,不准在风景保护区内招商引资。

4、风景区的管理、立法与监察

管理是贯彻实施上述各项,保护利用好风景区遗产地的关键。现在管理权关键在地方政府,中央有关部门只管“业务”。由于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管理上较为混乱的局面。国家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含量很高,价值很高,是国家和全人类的瑰宝。地方政府管理有一定局限性,再加上被眼前经济利益所驱动,法制不全,决策靠领导人说了算。有的地方领导认识水平高,管理很好;有的领导水平低,无知加武断,管理就很糟;有的这届领导管理好,换了一届就遭了。现在很多都出在这里。这样的管理,很难使风景区安全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很难实现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庄严承诺:“竭尽全力”,做好“鉴定、保护、保存、传播、并传之后代”的工作,很难贯彻国务院关于风景区管理的方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风景资源及其土地是国家所有,任何地区和部门不得出让或变相出让。”有些地方政府违背国家法规,把风景资源与土地及其设施出让、拍卖、上市。何以置之不理呢?

纵观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和世界遗产,都是国家立法,国家直接管理,地方政府相应管理其地区级遗产,形成国家公园(包括世界遗产)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系统。如韩国只有20个国立公园,国家直接管理,中央一级管理机构就有67人,负责人由总统任命。我国有151个部级风景区,可只有1个风景处,这惟一的风景处只有3个人办公。

因此,建议成立国家遗产管理局,直属国务院,直接管辖部级和世界级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自然文化遗产,地方政府相应管理地区级遗产。国宝要由国家管,代表国家的地位、形象和权力。只有这样,才是名符其实。如果一时成立不了国家遗产管理局,建议建设部把现在的风景处提升为风景管理司,提高其管理地位和权威性,也有利于与国际上国家公园体制接轨。先把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直接管理,取得经验再直接管辖国家风景区。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国宝的命运。

国家也要投入管理、保护、科教等经费。151个国家风景区,每年只投1000万元,平均每个风景区只有6万多元,能解决什么问题呢?韩国(与浙江省面积、人口差不多)20个国立公园,每年的投入相当于6亿人民币,美国2001年投入国家公园的经费是43亿美元。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就借口国家不给钱,“以景养景”,“靠山吃山”,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大兴土木,进行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于是借“文化”搞“神文化”、“鬼文化”,如桂林有一处唐代就已开发的科学美学价值很高的溶洞,塑起“天上玉皇”、“地府鬼神”;有的借“生态旅游”,由旅游公司接管自然保护区,将保护区管理人员“扫地出门”,进而大兴土木建宾馆、饭店于保护之核心区。还有不少人造的旅游资源(名符其实的)、主题公园,错位入建风景区,造成自然文

化遗产地的严重破坏等等。至于架索道、建豪华宾馆、、商业城等等经营性项目,都是在“以景养景”,“靠山吃山”的借口下建的。然而,这些项目多数不是“靠山人”,或“景中人”建的,而是政府部门、外地、海外公司招来的。结果是毁景牟利,经济外流。本地富起来的只有小摊、小店、小旅馆及相应的服务行业等。地方政府应合理组织当地居民按功能分区经营服务业,使他们更好地富起来。“以景养景”,“靠山吃山”先决条件要保护好景,定好经营性服务设施的区位、景位,即“内景外商”、“内名外利”。功能分区、协调发展,才是正道,政府应从区外的商业利税收入中,返回部分给风景区作管理保护费用。这是世界国家公园的普遍做法。政府做不到这点,那么,管理部门靠收门票来“养景”、“吃饭”是无可非议的、合情合理

的。因为收门票不破坏景观,一旦国家增加投入,门票随时可减可免,毫不损害风景遗产。而有的地方政府利用门票当摇钱树,不断提高票价,那就不合理了。

现在,国家、舆论和百姓都关注风景区的保护问题。不少风景区开始整治,有的认真治本,如九寨沟下决心彻底拆除沟内7000多床位的错位开发,恢复九寨沟的原始风貌。但有的只整治百姓的小商、小摊、建筑,而不治核心区的“三化”,如泰山违规工程中天门索道、岱顶商城,黄山不治核心区北海、西海城市化,武陵源不治张家界核心风景区的锣鼓塔街、旅游电车、观光电梯等等。还有的多数只治民间小商摊,而不治部门宾馆、饭店、培训中心等等。凡此种种说明管理权在地方政府局限性很大,管不住大于他们的条条系统和利益集团。同样说明,没有法是不行的。古代保护名山有皇法,国外有国家公园法,唯独我们《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暂行”了十八年还不立法。保护性的法律滞后,欲行破坏牟利者,就拿经济开发的法规错位套用于风景区遗产地,后患无穷!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对世界遗产要实行定期监察和反应性监察,一旦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轻则批评整治,重则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如不采取措施恢复原作风貌,就要被《世界遗产名录》取消。监察机构有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此外广大人民和各种媒体都有保护和监察国家遗产和人类遗产保护状况的义务。我们还没有监察机构,群众组织也没有监察的权利。监察是保护风景区遗产地的重要手段,它对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提高全保护利用好风景遗产意识,都有重要意义,这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手段,我们应当。尤其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应当根据相关法规和风景遗产科学进行保护。

5、科教兴风景名胜事业

科学是反映客观的学问,是无疆界的,无所谓“国情”,风景遗产事业的科技含量很高,应当吸收世界上先进的世界遗产和国家公园科学,来保护和利用好我们的遗产。如果没有科教作基础,那就无法鉴定风景区遗产地区的价值,也不知保护什么,利用什么,建设什么,开发也就成了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强加。由于缺乏风景遗产科学知识,几十年来,风景区遗产地,在“抓革命”时成为“破四旧”的对象;在抓生产时,就去开山取石、伐木毁林;抓旅游开发时,就大兴土木、盖宾馆、架索道、造“鬼文化”,建“三化”的“吃喝玩乐综合体”。结果,风景区自然度、美感度、灵感度急剧下降。大自然历经几亿、几十亿年所记录的史册,祖先用几百、几千、几万年所创造的杰作,被改造、降格为任何地方都可建造的商业性的大众游乐园。

如今,应更好地发挥名山风景区科教功能,鼓励人们到世界或国家独一无二的“天然博物馆”、“生态实验室”、“历

史文化博物馆”和“爱国主义和环境教育课堂”研究、学习、游览和体验,而不是让无知决策者和毁景牟利的利益集团把“一流大学”——人类瑰宝,改造成惟利是图的“吃喝玩乐综合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游憩活动必然要发展,除了风景区自然遗产地的功能之一——高品位的游览以外,更需要寻找价值一般、环境较好、自然度较高的非风景区遗产地,创建各种类型的现代户外游憩区,如主题公园、游乐园、度假区、休闲地、山地机械运动游乐园等等,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对户外游憩活动的需求,以分散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的压力,建立户外休闲游憩系统,这是大有可为的、必需的事业,其数量与容量应大于风景区遗产地。这好比中小学的数量与学生

数必然大于大学一样。进而有效地制止那些破坏风景遗产、毁景牟利、降格使用的行为。坚持高品位资源高利用原则。韩国公立公园画册上有一标题很好,“韩国公立公园无与伦比的美丽,这里只邀请热爱大自然的客人。”美国npFF的研究则认为,“容许国家公园被用于商业目的的旅游,是对一种国家公园的独特、绝妙财富的浪费,并且所有这类旅游都应被制止。”我们的国家风景区世界遗产地,为开发商业性旅游,架索道,盖豪华宾馆,建观光电车、电梯、火车、滑道、等等设施,不惜破坏地形、生态、文物,破坏国家和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博物馆”和“一流大学”,再去“打造”、“包装”成一个没有文化的吃喝玩乐的山区旅游城。这是违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也是与现代国家公园科学和功能背道而驰的。

风景区遗产地呼唤科学与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山水文明与山水精神,尽快结束错位的功利开发对风景区遗产地的破坏威胁,恢复壮丽河山的庄严和美丽,让世世代代都有享受的权利。

6、风景区的效益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既是物质财富,更是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财富。这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取代的无价之宝,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和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遗产,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对所在地区和国家来说,都是无比的荣耀!它是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圣地,启发心灵感应的源泉,陶冶情操的净境,探索自然规律的本底,凡此种种都是无划师pLanneRS法用金钱的。

这种不可再生、无法打造、搬不走的国宝,吸引着全国和全世界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包括科学家、家、家和旅游者。它们留下不尽的财源。对于风景区经济,我们要全面看,不能光在风景区内计算经济效益,其实它的经济效益更多地在区外,所以要全面。20世纪80年代以前,九寨沟的价值未被发现,它的经济产业就是林场伐木及几个自给自足的小村寨的农牧业生产,根本不存在因九寨沟内的精神文化功能的发展而连环产生沟外、国内和国际经济效益。风景区遗产地经济效益的大小,直接取决于风景遗产的价值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价值越大,吸引力越大。破坏遗产,价值下降,吸引力也随之下降。看不到风景区内外价值的互动、转换作用,功能错位,必然破坏风景的价值,效益自然下降。九寨沟原规划规定“沟内游、沟外住”原则,但开发者以沟内经济利益驱动,进行错位开发——沟内游,沟内住,结果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给游客造成很大的精神损害,国内外专家、游客纷纷提出批评,后来把旅游服务设施拆迁到沟外,还九寨沟原始风貌,如果不

改,后果非常危险,一旦自然科学、自然美学价值丧失,还有什么吸引力,还有什么经济效益呢?

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地,作为种质资源库、环境教育课堂和地区生态平衡的本底,对扩大和改善地区乃至国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也是难以估量的。

可见,保护和利用好风景区遗产地,为地区、为国家、为世世代代带来巨大的文明、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风景区遗产地是源,各种效益是流,只有保护好源泉,才能长流不息,水到渠成,反之,则两败俱伤,悔之莫及。

7、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