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养老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5:34

农村的养老问题篇1

abstract:pension,especiallyruralpensionisamajorproblemnowfacingChinasociety.Beingchallengedonthethinking,economicandsystemicofpensionofruralagedthankstorealisticfactorsofagingpopulation,weakingfunctionsoftraditionalfamily,lowcoverageofsocialpensionandinsufficientproductionofland,tosolvetheseproblemsisadefiniterequirementofbuildingwell-offsociety.thearticleemphasizesthecurrentruralpensionsituationsandchallenges.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constructharmonioussocietyandpromoteruraldevelopmentbysolvingtheseruralpensions.

关键词:农村养老方式养老问题老龄化老年人口

Keywords:Ruralareas,pensionways,pensionproblems,agingproblem,agedpopulations

我们任何年代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养老这样的大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据我国第十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约有60%的人住在农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严重的“三留”(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一我国目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

1.人口流动和老龄化速度加快。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这种人口流动使农村人的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农村6.74149546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764870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883170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8%。(2)据有关方面的估计,到2030年老龄化高峰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2.29%。这种现状会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会为家庭、集体、国家、社会增加负担,而且也显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

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特别是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农村根深蒂固。但从现实社会及调查材料看,养儿防老已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特别是儿子结婚生子之后,就要承担起一个小家庭的所有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老人。相反,在广大农村地区,现在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养老现象――养女防老,尽管计划生育政策要求每户只能生一个孩子,但绝大多数农村人家都是有儿有女。老人到了晚年,身体免疫力下降,不免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老人生病住院,在医院照顾老人的80%是女儿(数据来自我的调查)。但是农村的独生子女的家庭还在逐年增多,这就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3.社区养老发展滞后。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服务体系相比,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尽管近年来城市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社区扶持在少数地方也有所加强,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表现为:一是老年服务体系比如敬老院不仅没有普及,而且现有的许多都是条件非常差的,也没有专业的人员护理。二是对老年人经济上支持不足甚至没有支持。对60岁的老人,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会实行退休制度或按年龄给予补贴。这对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作用很大。但这只是中国农村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无缘享受这种补助。三是老年协会组织在农村还存在着组织不健全、不完善、不系统的问题。我们期待农村的老年协会组织在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也尽量调解和化解。(3)

4.社会养老保障严重不足,覆盖范围太小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9年底的2.3亿人,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647万人,比2008年底增加231万人(4)。这个数据显示,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但我国的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

5.土地难以满足农村的养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家建设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势必会忽视环境的破坏,影响农地的质量和收益,再加上我国人口在不断的增长,人多地少是我国目前的最基本的国情。据有关方面的专家估计,到2040年我国的失地农民将达到8000万―9000万。我国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之养老更是奢望。有的农民已经摆脱土地的束缚,参与到现实的社会保障中。但是,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

6.农村的经济落后为养老问题埋下了隐患。

农村的养老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经济落后是农村养老困难的最基本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是第一产业,创造生产力的效果没有其他产业那么明显,国家对其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也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发展主要在农村,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农业收入全靠天,如果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农民这一季甚至一年的劳动都白费了,温饱都难以解决,何谈养老。国家的管理也可能会因管理层级太多而导致对这些身处边远农村的管理的失灵。所以,由于农业产业的弱势,农村经济的落后,为农村的养老问题埋下了隐患。

二当前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1.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

农村老年人大多数没文化没知识,接受的教育不够,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都缺乏先进性,尤其是处在边远农村地带,老年人从未离开过土生土长的地方,接受到的都是传统的思想,他们的观念和认识仍停留在一个与社会发展逐渐不相适应的水平。除了家庭养老,养儿防老之外,根本不知道还会有社会等为他们养老,这种思想认识上的挑战,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所以,他们对国家在农村地区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了解不多,关心不够,有病不严重就自己撑着,病重有钱自费看病,没钱在家等死,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这就足以看出农村老年人对自己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观念需要更新,认识需要提升。

2.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与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中国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城乡差别大,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换句话说,80%的人占有20%的社会财富,而这80%人中的大部分在农村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今天“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落后又是导致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难以解决的直接原因。另外,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许多贫困村民无法投保,而少数村、乡镇干部利用职权、巧立名目、利用公款为自己投保,养老保险成了这些人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而筹集的养老保险金也不能专款专用,基金的管理级别也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这种经济上和管理上的挑战也是影响养老保险的运行和群众投保的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3.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滞后。

从1986年开始,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经过几次的调整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2002年2月,农保管理体制仍未理顺。(5)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6)。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虽然经历了几次调整,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涉及的覆盖面仍然很窄,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高昂的医药费,农民依然没有减轻多少自己的压力。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的准确的对法律做出调整。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几点思路

1.提高教育文化水平和对养老的认识,转变养老观念。农村养老困难的重要原因是教育文化水平低,经济落后,所以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适应新条件下养老机制的转变。其一,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包括依靠社区、依靠个人、依靠土地等等,这样可以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其二,改变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观念,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其三,改变合居才养老、分居则不管的观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变责任义务关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赡养父母老人。此外,应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爱老意识,努力维持家庭养老制度,为迎接老龄化的更大冲击创造雄厚的人力资源条件。

2、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要因地制宜,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即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缴费能力的不同,适时、适当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只有当地区经济有剩余而且不影响生活消费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而当农民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时,谈养老保险是不可能的。目前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应包括社会养老机制、社区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机制和个人养老机制。这几方面各自不同但又是一个整体。社会养老主要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社区养老机制主要是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补助,家庭养老体现了子女对老人的回报,个人养老是农民在年轻的时候积攒一定的资金为今后养老做铺垫。所以,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险机制,特别是社会和社区的养老机制,与家庭养老和个人养老相结合,确保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但是我认为,农村养老除了社会等养老外,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养活自己。

3、加大对农村老年人养老的资金投入。

农村养老困难,归根到底还是钱的问题,资金短缺是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原因。所以,这就需要政府、社区等好好规划农村养老资金的问题。首先,基金的筹集现阶段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财政与政策支持。但考虑到农村家庭收入的不平衡性,保险费的交纳标准一定要灵活,实行高中低多档次。还要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大社会救济和社会慈善对特殊的农村老年人的救济力度,特别是对“五保”老人和其它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帮助。最后,完善立法,确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教育水平,加大投保的宣传力度,发展农村经济是确保农民养老基金投入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八--城乡人口―乡村[J]

[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五―年龄构成[J]

[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浅析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J]

[4]2009年国家统计年鉴[m]

农村的养老问题篇2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非商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城镇人员支付一定的劳动所得,在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取得帮助,享受养老金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这种保险制度主要是为了给农民在老年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生活上的保障。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功启动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但是占人口主要比例的农民基本还在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之外。这使得许多农民在晚年老无所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越来越有其必要性,直到近年,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才在一些地区开展了新一轮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又出现了新的复苏趋势。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处于艰难起步阶段,目前的现状决定了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2.1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也指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在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如何缩小城乡差距,这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

2.2农民对养老保险的实际需求,也促使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

因为现在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富裕,使得农民接触外面的世界更多了,现在网络媒体的发达,也使得农民可以接触到养老保险这个问题,通过对城市养老保险的了解,以及年轻子弟全部流向城市,导致留下的全是老年劳动力,老年劳动力无生活保证,促使农民也要求要实施养老保险制度。

2.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的扩张,促使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因为青年劳动力为了生活的更好而选择流向城市,使得城市化加剧,在加剧的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趋于城市化的生活,为了是自己生活更加有保证,农民开始要求获得保障,进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就建立了。

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

3.1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制度保障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的养老模式基本上还是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美德,并基本上形成一种制度化的传统。家庭养老在农村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是与中国的崇老文化、道义责任的约束、法律规范的强制、社会保障替代水平低下等因素分不开的,因而有其相对深厚的、现实的、法律和经济及心理文化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养老具有超稳定性。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可支配收入更低,所以在大多数地区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农民投保的保费很低。这样,农民年老时得到的保险金就少,少到无法满足农民老年的基本生活需要。据1998年《中国统计摘要》数据,农村65岁以上的6000多万农民的养老问题,仍主要依靠家庭养老解决。

3.2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结构错位

农村养老保险运行多年的实践表明:资金来源问题是养老保险的核心问题,缺乏政府财政支持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据测算,在1990年至1999年期间,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者人均累计农村养老保险费仅230元,月均养老金仅3.5元,根本无法保证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与此相应,从1998年至2000,我国农村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从8025万人下降到6172万人,截至2002年底,又下降至5462万人。笔者认为,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结构错位是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的根本性制度原因。

3.3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小

现行养老基金筹资模式为“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而实际上,集体补助、国家扶持不到位。除规定具体的个人缴费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尚未投入。所以,当一种社会保险没有福利性可言,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只得依赖于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而这又与自愿性原则相悖。

3.4缺乏相关法律的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一直是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进行引导,强调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参加的原则。但政策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很容易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较大风险。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之所以进展不力,举步维艰,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有关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工作非常重要,它对农村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5保富不保贫的制度局限

目前农村采取的完全个人账户式的养老保险,即完全积累型的养老保险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大部分是收入较高的居民,而这部分居民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今后的养老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但最需要养老保险的低收入和贫困农民却不能从养老保险中受惠。这就造成了非常突出的“保富不保贫”的制度缺陷。而且在许多地区,干部和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的差距过大,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或不补,又加剧了原来就存在的制度缺陷。社会保险的目标之一是减少贫困,减少收入不平等和地位不平等,显然这种“保富不保贫”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这一目标是相违背的,不符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衷。

4、结语

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制度尚不完善,还需要改进,但是这需要我们政府和农民一起努力,良好的政策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实现的。(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毅.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财政,2003,(8).

[2]赵殿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中国金融,2007,(6).

[3]马学颖.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8,(4).

农村的养老问题篇3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问题;解决措施

1现在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我国现在的模式是出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的农村中除去一些比较发达的区域外,很多的农村所呈现的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和社会救助供养”相互结合,这种模式也反映出了我国现在的发展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1.1在农村养老问题中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

家庭养老,也就是要以家庭为主要场所,有家庭中的人员大部分是年轻的子女或是孙子女来养活家庭的老者。在家庭养老中主要包含了经济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注、情感方面的关心等多个层面。怎样看待家庭养老问题的好坏,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子女对其关心和支持状况;第二就是自身的情况,像是身体状况、经济状况,人际交流等元素。

1.2社会养老起辅助作用

现在,我国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五保供养;第二是养老保留或是商业养老保险;第三就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四就是在帮扶对象中优先对待部分老人;根据现在我国农村中老年人的经济模式状况来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农村的老年人很多都是保持在家庭养老阶段,供养的方式比较单一,供养的种类也不健全,过去的养老形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1]

2现在我国农村养老中出现的不足

社会保证制度的产生是在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工业化所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很快就覆盖了整个社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环境是“二元经济”的模式,经过城乡的分割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2.1有关的社会政策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相关法律也表现出了对所有老年人权利平等的保护和国家需要承担和履行的义务,但是在农村却没有很好的实施到位,我国的社会保障中不但包含了比较健全的“五保”供养制度,还有养老保险、计划辅助、低保、新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的发展,但是和实际的发展状况还是存在差距的。现在我国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农村养老法。其中关于养老问题的规定也就在《明法通则》、《老人权利保障法》和《继承法》中有些粗略的规定。但是在和老人权利关系最为紧要的养老保险环节中,现在的法律却没有从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方针政策来改变这个现状。现在,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中发展比较缓慢,实施力度不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保险制度比较落后,我国现在的养老问题在法律中不但分布比较分散,而且没有统一的操作性。

2.2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没有进行统一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

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社会保障像是养老金、医疗保险这个方面,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十分紧急的情况,过去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也还能够发挥它的基础效用,政府没有必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当然,也有人认为我国各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不同,所以各个地方有自己的选择和所面临的情况。像是一些沿海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是十分紧急的,也具有建立的条件和空间。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对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涵、项目的重点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联系等层面的深入认识不到位。像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很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离开土地,但是因为户籍的问题造成城市不能接纳他们。怎样使城乡保障制度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从而促进城乡的一体化的进程,实际上人们还是缺乏一个相对认真的态度。

2.3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放不充分

首先,因为对于法制认识不全面,还有就是现在的乡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比较落后,从而使得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资金投入不充足。还有就是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是从当地的政府出发,进行定向属地管理。中央财政会对一些比较贫穷的地方实施补助策略,但是中央和省级的财政力量毕竟有限。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两级政府还要承受大部分的低保资金。这种情况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是可以实行的,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其中管制市县两级的财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很多都是实行的“吃饭型”财政,能够使用于社保的资金还是比较充足的,特别是一些农业地区、工业薄弱地区、财政管县等造成了财政的巨大压力。并且市县两级农村低保资金的收集也是比较艰难的。[2]

3健全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强化传统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化作用

道德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所借助的平台就是社会舆论,它可以让人们为了符合自身道德而感到自豪,如果自己有不道德的行为,就会感到十分的愧疚,并且及时的改正。家庭道德是为了更好的约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为处理家庭矛盾和纠纷提供了客观依据。如果一个人把它转化为内在的因素,就会成为支持他自身行为的内在动力。要强化舆论的力量,要让青年农民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要学会尊老爱幼、供养老人等优秀的文化传统。农村中人们活动的区域比较小,时间情况大致相同,所以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很强。那么社会舆论就会在农村中占据优势的地位,人们大多数都比较在乎别人的议论。所以要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道德建设活动,像是进行“好儿媳”和“文明家庭”的评选和宣传等活动,要找出代表,以便更好的建立一个爱护老人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使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来宣扬尊老爱幼的观念和行为,对于损害老人合法权利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抨击和指责,要从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去做到关心老人。要树立供养老人是每个做子女应尽责任的观念,从而在农村中形成良好的家庭养老环境。

3.2采取法律的手段来保护家庭养老

道德是自我行为的约束,法律就是要依据相应的制度进行管辖,如果没有法律作为支撑和保护,道德的自律性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必须要在农村家庭养老中加入法制的因素,从而使得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约束相互合作,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养老氛围。

现在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比较完整的农村养老法,很多的农村养老问题都是表现在《老年权益保障法》、《保险法》、《婚姻法》、《民法通则》、《继承法》等法律中,这种分散的局面会使得彼此的协调性出现问题,还会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执行。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家庭养老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在1996年国家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主要为了保护和落实家庭养老的问题,是为了切实的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一部法律,但是这部法律中只是指出公民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违反的人没有起到约束作用;所以需要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一些调动,在中间增加一些惩罚的规定,还有增加农村养老的法律法规。现在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经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农村老年人的权利。因为没有设立有关农村养老问题的相关法律,我国虽然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很多的农村老年人的权利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维护。如果子女不供养老人,农村干部人员也只能进行思想方面的劝说,希望子女最后能够悔改,做到赡养老人,不是采用强硬的办法。制定农村养老的法律制度就可以让农村干部依法行事,使用法律的武器来让子女进行养老,从而更好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利益。

3.3使用有效的措施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民收入的负担也会对家庭养老造成一定的阻碍,从而减少家庭养老的保障作用。要更好的进行家庭养老,就需要使用有效的措施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使得农民在自身富足的情况下更多的为老人着想。首先,要适当的调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处理农村就业问题。农民的就业问题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就业问题。现在最主要的就是寻找转移的突破口,从而找准位置,进行三个结合:首先是岗前训练和岗位训练的结合;然后就是内部处理和外部输出的结合;再者就是出口产品和出口劳动的结合。还有就是要加入科技因素。我国的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还是使用的传统的生产模式,这样就造成的农民的收入增加变得缓慢。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操作,改变农业的生产状态,更多的注重质量和效益问题。最后就是要加强农业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农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所以要加强农业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进行改革,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加快增加农民的收入,建立一套完整和完善的保护体系。

3.4进行物质激励,加强农村家庭的实际效用

政府可以使用物质激励的方法,对于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进行经济帮扶。第一,政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尤其是一些高龄老人的贫困家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实行物品的帮助或是现金的帮助。对于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家庭,在房屋面积方面进行适当的拓展,实行一些优惠政策,保证老人的住房问题。[4]

参考文献

[1]张雪梅;黎万和;刘先莉;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02)

[2]吴蓓;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2012(05)

农村的养老问题篇4

摘要: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快,因而“维权护老”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社会性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原因,我国农村老人赡养纠纷问题十分严重。本文将针对我国现阶段农村老人赡养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养老;赡养;保障;维权护老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赡养老人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位儿女应尽的义务。然而,家住湖北省郧西县河夹镇的老人周云丈夫于1968年不幸病故,自己一人将二子二女抚养成人并成家立业。她的子女有的在企业上班,有的甚至当了公司老板,经济条件都不错。随着时间流逝,周云因年老体衰无法独立生活,无人照顾,而四个子女却以种种理由相互推诿,拒不履行赡养义务。2013年5月30日湖北省郧西县人民法院审理了这起赡养纠纷案。赡养纠纷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更加要对农村现有的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找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使农村老年人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一、农村老人家庭赡养的现状

根据调查所知,当前农村老人主要存在四种生活方式,分别是分担赡养型、不分不离型、三世同堂型、独自生活型。分担赡养型在多子女的老人家庭中颇多,分担赡养型又分两种,一种是子女按一定的比例分担老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用品,老人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另一种是老人在子女中轮流居住,老人生活的必须品由子女购买,这种类型一般是单身老人占得比例较多;不分不离型是指老人与子女虽没有分家,可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生活费用由子女提供,这种类型在子女少的家庭中居多;三世同堂型就是老人与子孙生活在一起,而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或者儿媳决定,老人只需要有时干点家务活或者帮助照看下孩子,生活比较单调;独自生活型是指老年夫妇或单身老人独自生活,生活费用由自己承担或者靠国家提供的补助,地里的农活靠自己或者左邻右舍的帮忙,这种类型的老人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孤寡老人、多子女和单子女的老人。

二、农村老人家庭赡养存在的问题

我通过调查走访,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因为各个村、各个家庭有不同的情况,所以产生赡养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有一定的共性,现就以重庆市巫溪县凤凰镇为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农村经济条件差,子女经济困难,确无能力尽赡养义务。

现在的农村老年人长寿的比较多,而其子女本身也已经步入老年,有的已经年老体弱,生活无法自理,丧失劳动能力,自己也需要有人赡养,因此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给老人帮助和慰藉。还有的是没有什么致富技能,在贫困线的边缘挣扎,自己生活都不能保障,更别说赡养自己的父母。

(二)农村子女选择外出务工,无法照料老人。

现在,打工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老人留在家里,这些人员长期在外务工,不与家中老人联系,也不给老人经济帮助,老人无人赡养,心里得不到慰藉。因此造成家中的老人觉得自己被子女遗忘,衣食无着的他们只能靠自己拖着残体去打零工、捡破烂度日。

(三)赡养人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差。

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的子女道德观念缺乏,法律意识淡薄,觉得老年人是家庭的负担,在他们看来老年人既不能劳动,又不能给家庭创造财富,而他们还要供老人吃、住和养老送终,很不划算。这种人只想向父母索取,却不知尽“反哺”的义务,错误的把老人当做家庭负担,漠视对老人法律上的赡养义务。还有些人认为“养儿防老”是千古不变的定率,错误地认为出嫁的女儿对父母没有赡养义务,尽孝道是儿子的事。

(四)子女之间以财产分割不公平或老人偏心为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在农村,很多家庭在儿女结婚后就会采取分家生活,一些老人不知道维护自身权益,把家产都分给了子女,而自己的生活就完全靠子女供养。在分家的过程中,各个家庭当时的经济条件、财产状况和老年人的观念差异等因素,导致财产分配不平均,于是就有了以老人偏心的借口,拒绝尽赡养义务。但是要知道以父母偏爱某个子女、分家不公为由拒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是与法律相悖的。

三、农村老人家庭赡养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导致农村老人赡养纠纷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一是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受到严重冲击;二是传统的孝道几经冲击已被歪曲;三是干预弱化、教育不力致使伦理道德滑坡;四是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造成孝文化在家庭养老中功能的削弱;五是农村社会养老发展缓慢。

针对以上农村老年人的赡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特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民赡养老人的法律意识。

要深入基层和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民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赡养老人不仅是道德义务,更是法律义务,有能力赡养而不赡养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同时要让老年人意识到,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利益。

(二)在农村开展好儿媳,好儿子、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形成浓厚的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

在农村定期评选好儿媳、好儿子、五好家庭,对孝敬老人的媳妇、儿子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树立道德模范,要让子女认识到,孝敬老人是光荣的事,推卸责任就是违法,促进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好风尚在社会上的形成。

(三)积极建立老年人生活、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

当前,农村六十岁以上老人不需要交养老保险费,每人每月就可以领到六十元生活费,医疗方面,建立了新农合制度,再加上承包地的收入,让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基本就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物价日益增长、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就医难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政府多做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帮助老年人尽快解决赡养问题,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民政、妇联等要经常到农村去走访,关心问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态。针对子女不在身边而寂寞、生病时无人照料的情况,可以建立农村养老院,集中供养老年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四)建设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也要依靠制度建设。可是目前我国没有一部单独的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只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使农村养老制度的不能贯彻落实。我国法律体系中农村中老年人处于最底层,权利少,义务多,因此更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依赖宪法和法律让老人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的法制教育,加大对老年人的维权保护力度。(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农村的养老问题篇5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解决途径

一、关家村养老现状分析

关家村地处大连市金州区向应镇中心,南距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25公里,北距普兰店市14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总人口数2376人,其中农业人口1939人,总户数749户,其中农业户数664户,劳动力970人。

根据对关家村的调查分析农村养老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农民收入低导致养老资金短缺

关家村有农民1939人,他们的收入分布在0到2万元不等,从低收入到高收入的农民人口数呈现阶梯型的下降趋势。村里收入贫富差距比较大,大部分农民的收入都集中在6000元以下,经济收入较低。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作物,而种粮成本逐年增加,售价却难以提高,这样土地收益就没有办法得到保障。除了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农民收入还要支出其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消费,因此农村家庭可用于支配的收入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金钱剩余作为养老资金。

(二)老龄化人口所占比重大,增加了农村养老的难度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该村的年龄构成情况为:0―20岁人数为311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0.1%;20―40岁人数为452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9.3%;40―60岁人数为537人,约占总人口数的34.8%;60―80岁人数为210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5.8%;80―100岁人数为34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2%。

由上面的数据分析可得60以上人口数达244人,其构成比例高达15.8%,表明该村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状态。

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大就意味着青壮年人口比例小,我们用上面的饼状图分析,我们暂且把0―20岁的人划分为不具有经济实力的人(婴幼儿、在校学生)60岁以上是不具备劳动力的人。由上面的饼状图可以看出64%的人必须去养活36%的人(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而关家村大部分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和较多的储蓄,因为他们一直依托着土地为生活来源。一旦因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只能依靠儿女外出打工或者自己微博的积蓄老养老。

(三)独生子女增多,农村养老走向艰难化

关家村有独生子女数162户,二胎子女的有202户,三胎的有54户,三胎以上的有30户。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该村农民生育子女大为减少,仅独生子女的户数就占了很大的比重,约占36%。人口老龄化和独生子女使得家庭在规模、性质,人口结构方面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家庭多为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妻加上父母和下辈孩子)为主;家庭的人口结构变成了倒金字塔型,这样一来,原来由多个子女赡养一个老人变成了由少数子女赡养多位老人。如果家里需要照顾的老人多,那么他们就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务农,但是农业收入一般都不是很高,所以农民基本上没有多少积蓄。这样就给农村养老带来巨大的困难,使年轻一代的养老不堪重负。

(四)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农民对社会养老认识不足

关家村老人在60岁以上的人口数共224人,其中在问卷调查中,回答养老靠自己的有140人,回答要依靠儿女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又67人,回答靠村里或政府的又17人。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部分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养老都有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经商或者打工,无法直接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在关家村也不例外,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关家村,老年人只要不到体衰力伐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生活,所以,靠自己的体力种田或者是年轻时候的积蓄养老占了很大的比重,占总体老人人口数的62%。留守在家的许多老人身体欠佳,有的疾病缠身,有的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大部分老年人生活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而靠村里或政府的社会养老则是无足轻重,可见,农民对社会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和认可。

二、解决途径

(一)倡导家庭养老为主,重视道德教育

“农村人口多,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还没有能力全部统揽农民养老问题,所以在解决农村养老的问题上还是要倡导以家庭养老为主。”[2]虽然当前农村养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养老的方式将被淘汰。不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了老人与子女的代沟,带来了许多不好的影响,比如子女孝道的下降。同时,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支持与日常照料都有所下降。另外,由于受当代日益发展经济市场的冲击,人们心中传统家庭和道德伦理也日渐滑坡。所以,要加强农村的宣传教育,可以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组织大家看电影,唱台戏等的方式宣传尊老爱老养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强农村养老支持力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认为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才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最终出路。第一,社会和政府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且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从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土地上的收入仍是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所以,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的作用是解决农民经济收入的第二个途径。例如可以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还可以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种类,比如以前以种小麦和玉米为主,可以适当引进外来物种,比如种植山药、花生等可以获得更高利润的农作物。

(三)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强化社会保障功能

“农村养老体系是建立在农村发展实际和老年人特征基础上的,应该包括社会养老机制、社区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机制和个人养老机制。”[3]首先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了那些家庭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在农村实施一段时间,并且很有成效,政府应当将那些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定位法律法规,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和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后要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比如可以以乡或者镇为单位,建造养老院,为那些“三无”老人提供生活的地方。

(四)推行医疗保障

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都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对中国农村养老难问题,我觉得该制度应该给予老年人一定程度的倾斜,比如政府加大了对老年人的合作基金补助。其次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在各农村建立老年人医疗点,从而可以及时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果有条件可以定期为老年人定期做检查。

通过对关家村养老状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农村的重视,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实施,我相信农村养老面临的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刚.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65,12.

农村的养老问题篇6

关键词:养老保险 欠发达地区 政府作用 

 

一、贵阳市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经济水平和社会传统的不同造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化,但就各地的社会保险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贵阳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如何?现从三个方面来做一个简要分析。 

1.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人均耕地少,地貌复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下降速度慢,人均产值低。贵阳市2004年年末总人口350.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78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53%。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889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91%,全市每个农业人口占有土地6.9亩,不足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55亩,为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且多属高原丘陵,不利机械化操作。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77亿元,占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443.63亿元的7.2%,不难看出农村的人均产值不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2.贵阳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总的来说是收入偏低,保障水平偏低,城乡差距大。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509元,仅占城市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的31.25%,不足三分之一,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全市农村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达0.44。200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200元/人月,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最高的两城区为140元/人月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3.贵阳市农村养老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少数集体养老、储蓄养老、征地补偿养老、房屋出租养老、困难救助和低保养老。贵阳市农村目前社会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占63.1%以上;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绝大多数边远地区的农民根本谈不上存钱,当农民进入老年,靠储蓄积累养老的为16.2%;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为数不多,这一人群属于养老无保障之列。随着农村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农民养老问题逐步凸现,已到了必须研究解决、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贵阳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结合贵阳市农村的现状,要建立贵阳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面对和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根源。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思路决定了城乡发展的差异,贵阳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大体各占一半,但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还不到第二产、第三产增加值的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3.2倍,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200元/月,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70元/月的2.8倍。

2.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关键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尽管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结构不均衡,贵阳市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大型机械的使用,就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而言不能形成规模,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种植面结构不合理,围绕省会中心城市服务的多种经济农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同区域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由于贵阳市城市规划、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贵阳市不同区域的农村各方面差异都较大。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对处于不同区域农村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贵阳市经济目前呈放射状,由城市中心向边远农村逐渐减弱,经济区域差异十分明显。 

4.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目前国家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性政策框架,基金主要依靠参保农民的缴费,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考虑到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老保险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如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不进行补助,其差异性和不公平性是显而异见的,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如果要让绝大部分农民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的财政补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政支出的加大,会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农村这一块。 

三、解决贵阳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矛盾的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笔者认为,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主线。政府应结合贵阳市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城镇带动农村发展,从政策、经济、财政上全面扶持,即使暂时减缓城镇的经济发展,也要千方百计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特别是偏远、困难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缴费承受能力才能提高,农民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才能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才能持续。反过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又能有力的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使城镇能全面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完善农村社会保险的地方性法律体系 

农村的养老问题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劳动力;养老保障;农业政策;政府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中国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总资源为5.3亿,其中70.8%仍从事着第一产业。虽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尚未建立起适应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而客观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间接造成农民经济状况恶化,严重阻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违背社会主义的公平性原则。

一、农村留守劳动力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1.政府财政不支持。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至今未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农村社会保险运作中,政府财政的不支持体现在农村社会保险基层部门的运营方面,一是自收自支,二是保险基金的运营并未得到国家的充分保护和优惠[9]。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仅以土地作为对农民的保障,而真正的资金投入很少。缺少政府关注和资金支持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2.农民投保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全国统一的制度,只是地方的一些行政法规等,使得农民对投保社会养老保险产生不信任也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投保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持,而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不高。

3.统筹层次低,基金管理难以有效运行。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由地方县级政府的下属机构来管理,管理执行性责任由基层政府承担,一方面造成对农保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农保机构和人员的办公经费、工资多数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制度的交易成本强制地转嫁给了基层,农保基金被挪用、挤占和挥霍十分严重,农保基金严重漏损[4]。同时,由于县级统筹的基金资源有限,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受限,也大大降低了农保基金的保障性。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方面,目前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3],使得农保基金的增值能力受限,难以应对将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二、农村留守劳动力养老保障缺失的消极影响

1.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缺失给农村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2]。养老保障的不足使农民无法摆脱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结果使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步履维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2.农村养老保障不足严重地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得不到保障,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因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而受到严峻的挑战。

3.农村社会保障的不足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农村的贫困问题和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在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仅仅依靠子女养老,老人和年轻一代都难以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这将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有限的资源支撑着庞大的人口,生存竞争日益激烈,农村社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社会分层,使处于农村社会最底层的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民处于相对较高的社会负担之下。

三、从农业政策措施中探寻农业的养老保障功能

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力度,是农业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对农业实施支持政策不仅是因为农业具有准公共品性质,还因为中国农业承担了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任务。

2.通过法律途径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化,合法保证农民的土地使用、转让等经济权益,使土地切实成为农民的最低基本生活保障。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对于农民来说可出租获得进城就业的资本,无业时又可退回。陶然、徐志刚在一项研究中[9],提出过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观点;在农村设置专门土地权益管理机构,向农民所承包土地发放长期土地使用权证,明确农民对于土地的使用、转让和处理权利,允许土地进行转租、转让与抵押,农民拥有自主谈判权。

3.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对农业主导产业实行多层次的优化组合,推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应加快推进农业机械的应用,逐渐用资本来替代农业生产中的劳动,以应对中国农民整体老龄化的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把目前城市中适合在农村发展的非农产业扩散到农村,同时以政策积极吸引城市以及国外资本进入农村地区投资于农业产前与产后的生产领域,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4.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从经济上激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中国价格上涨较多的是副食和食用油价格,而粮食价格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在农资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下,低粮价事实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压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关于构建农村留守劳动力养老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1.继续发挥家庭的保障功能。家庭保障是中国农村传统的保障方式,尊老爱幼、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照顾好年迈的父母,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的要求,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5]。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社会保障功能无法取代,中国自古就有“老有所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思想,家庭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养老这一传统职能。

2.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把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转变提倡、鼓励的“旁观者”角色,成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力量,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应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但是农民收入的增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加大在保障基金中所交纳的份额。把公共财政的重点支出由城市转向农村,特别是确保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得到保障。

3.为农民制定不同标准的缴费额。根据2001年统计数据,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为2366.4元,而农村小康标准农民人均收入为1531元,据此有人把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分为三个地区[1]。第一类地区,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十个省。其农民人均收入等于或超过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366.4元。第二类地区,基本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有湖南、湖北、山西、广西、河南、吉林、四川,其农民人均收入高于1531元。第三类地区,要创造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条件。有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五个省,其农民人均收入低于1531元。

4.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为了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广覆盖、高保障,必须建立能鼓动农民积极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先,政府要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连续性,形成全国范围内适用的法律,让农民对自己未来能获得保障有信心,这样才能保证农民自觉自愿地加入到养老保障体系当中,从而扩大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在引导农民按时缴费的前提下,允许农民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来选择缴费时间,使其不必为交纳社保基金造成生活上的暂时困难。其次,积极开发农保账户的附加功能。在个人缴费达到一定数额时,允许农民以个人账户为抵押进行借款,解决其生活、生产的暂时性资金困难。

5.寻求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途径。农保基金不应仅局限于高息国债和存入银行,农保基金应以更为灵活的方式直接参与到政府的基础建设当中,特别是政府的三农建设,不但为政府提供了融资,而且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还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允许养老保险基金适当放宽投资领域,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这样既可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又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基金运营方面,国外许多国家保险基金运营都很成功,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营运模式的选择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又符合中国的国情,具体来说是建立“市场化管理,专家理财”的基金管理运营模式。

6.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逐步实行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养老基金筹资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事、财分开的制衡机制;内部监督、审计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中央、省、地三级政府主管部门保留行政机构,负责政策制定、建章立法、组织推动和行政监督。县、乡两级负责保费的收缴、个人账户管理、养老金发放等具体事宜,不承担基金管理职能;中央、省两级设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其性质为金融企业法人或具有金融职能的事业法人,承担基金管理人的职能,从而保证农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刘翠.天大的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黄丙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71.

[3]林义.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马学颖,李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8,(4).

[5]崔庆五.农村养老保障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7,(4):35.

[6]文帜.论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7]赵慧珠.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七大难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4).

[8]任月,陈科.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农村的养老问题篇8

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现状

1.1从村民角度考虑农民养老保险建设的现状

1.1.1村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关注情况及了解途径

通过调查可以反映出村民对农保的关注情况,其中有65.8%的村民表示对农保比较了解,30.7%的村民表示对农保不了解,而仅仅3.5%的村民表示对农保非常了解。由此看出,农保在农村普及不广泛,仍然有很多村民对农保一无所知。农保的宣传与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从图二可以看出村民了解农保建设的普遍途径为电视,他人告知、报刊、广播等媒介。提高公民对农保建设的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强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的宣传力度。。

1.1.2村民关于农保建设的基本态度

经调查可知,有96.7%的村民支持农保的建设,0%的村民不支持该建设,持无所谓态度的有3.3%。此次调查突出表现村民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意识较强。而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须做到农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从表中可以看出,57.9%的村民参加了农保,而37.8%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参加与否,剩余的4.3%则是不参与。公民持不参与态度,说明了该地的农保建设还不够深入人心,要加强建设,从而切实符合村民的利益。--!>

从这四个方面可以归结出:在现今阶段,农保在农村的实施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村民本身还是政府的执行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知道,农民医疗保障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如何巩固已有的宣传教育途径,探索并完善新型的了解途径将直接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的成效。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应该自觉地参与到农保的行列中。

1.2从法律实施的角度考虑农保建设的现状

由图三可知,居民参保意识淡薄是农保在实施上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高则居于次位。加之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没有硬性的参保指标,导致干部为了出政绩并没有很重视农保的工作。

2.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保建设缺乏法律的有力支撑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保险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只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使得各地在制定本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时找不到比较有力的立法依据,只好各自为政,把办法确定为暂行办法,从而大大影响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2.2农村养老保险资金运行低效

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基金的流失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正常运转,加上银行利率和债券利息的不断变化,物价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失去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2.3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范围小

现在农村人口中素质较高、有一定能力和经济头脑的人都已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入城市,享受城市的部分公共资源,余下的多数是经济相对较差、年龄相对较大、水平相对一般的人群,这部分人更需要关心、更需要农村养老保险、更需要社会保障。--!>

3.对健全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议

3.1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考虑到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险的复杂性,应该本着“公平与效率兼顾、权利与义务和谐”的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初衷去建立保险法体系,通过立法提高各级政府和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视和认识。

3.2现代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政府本身也是养老保险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政府在建立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应当而且也能够主动地利用对社会的干预手段,通过立法,调整利益冲突,推动建立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国家拨款的具体操作方面,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或者通过发行等措施来巩固国家的财政支持。

3.3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依靠家庭养老,在短时间内可能不能接受大面积的推广养老保险制度,即使在已经倡导使用农保制度的地方,由于基金监督不够或者挪用现象的存在,使农民对养老保险还不够信任

4.结束语

总之,现阶段农村养老体制需要完善,而且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农村养老走上正轨已迫不及待。农保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秩序的稳定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认真研究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乐章.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向[J].2004.(5)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5)

农村的养老问题篇9

关键词:养老保险欠发达地区政府作用

一、贵阳市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经济水平和社会传统的不同造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化,但就各地的社会保险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贵阳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如何?现从三个方面来做一个简要分析。

1.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人均耕地少,地貌复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下降速度慢,人均产值低。贵阳市2004年年末总人口350.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78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53%。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889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91%,全市每个农业人口占有土地6.9亩,不足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55亩,为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且多属高原丘陵,不利机械化操作。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77亿元,占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443.63亿元的7.2%,不难看出农村的人均产值不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2.贵阳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总的来说是收入偏低,保障水平偏低,城乡差距大。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509元,仅占城市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的31.25%,不足三分之一,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全市农村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达0.44。200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200元/人月,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最高的两城区为140元/人月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3.贵阳市农村养老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少数集体养老、储蓄养老、征地补偿养老、房屋出租养老、困难救助和低保养老。贵阳市农村目前社会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占63.1%以上;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绝大多数边远地区的农民根本谈不上存钱,当农民进入老年,靠储蓄积累养老的为16.2%;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为数不多,这一人群属于养老无保障之列。随着农村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农民养老问题逐步凸现,已到了必须研究解决、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贵阳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结合贵阳市农村的现状,要建立贵阳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面对和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根源。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思路决定了城乡发展的差异,贵阳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大体各占一半,但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还不到第二产、第三产增加值的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3.2倍,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200元/月,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70元/月的2.8倍。

2.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关键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尽管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结构不均衡,贵阳市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大型机械的使用,就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而言不能形成规模,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种植面结构不合理,围绕省会中心城市服务的多种经济农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同区域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由于贵阳市城市规划、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贵阳市不同区域的农村各方面差异都较大。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对处于不同区域农村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贵阳市经济目前呈放射状,由城市中心向边远农村逐渐减弱,经济区域差异十分明显。

4.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目前国家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性政策框架,基金主要依靠参保农民的缴费,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考虑到今天为自己的晚

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老保险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如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不进行补助,其差异性和不公平性是显而异见的,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如果要让绝大部分农民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的财政补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政支出的加大,会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农村这一块。

三、解决贵阳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矛盾的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笔者认为,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主线。政府应结合贵阳市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城镇带动农村发展,从政策、经济、财政上全面扶持,即使暂时减缓城镇的经济发展,也要千方百计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特别是偏远、困难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缴费承受能力才能提高,农民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才能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才能持续。反过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又能有力的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使城镇能全面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完善农村社会保险的地方性法律体系

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根据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对农村老年群体实施的社会保障,是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其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最后,应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3.构建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制度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基金的筹集应以个人为主、集体为辅、国家支持为原则。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初期,各级地方财政更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财政在为参保农民提供资金扶持时,按照农民交费的标准进行补助,并坚持多交多补、少交少补、不交不补的补助原则;在养老金领取时,实行“多交费,多受益”的原则,这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根据目前贵阳市的情况,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应由个人、集体和财政共同承担,财政的支持力度应该大一些。在特别贫困的地区,可由中央财政进行扶贫支持,以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胡豹,王厚俊.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及启示[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1):47-52.

[2]庹国柱,朱俊生.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4,(4):60-66.

[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5-12.

农村的养老问题篇10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51-02

自中国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流动人口也从1997年的3890万增加到2010年的2.6亿,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的37%。如今,打工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成为“空巢老人”。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将面临怎样的困难?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家庭结构在慢慢消失,农村“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所以,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探讨其养老可行性,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现状分析

1.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负担加重。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中国养老的基本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因为赡养老人的主体是青壮年,他们不仅要完成成家立业的重任,还要肩负赡养多位老人的义务。这种状况下,对“空巢老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主要只能靠自己,处于自养状态,必要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活动,他们自我经济收入预期下降,其额外经济收入主要看儿女的收入状况或道德水准。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是可想而知的。

2.精神空虚,缺乏情感上的慰藉。一方面,在空巢家庭中,子女远离父母外出求学、工作、生活,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公共资源有限,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非常缺乏,空巢老人没有活动场所,也时常无人聊天。精神空虚会使病残率提高,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3.健康状况下降,又缺乏日常生活照料,患病率较高。家庭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尤其是很多患有慢性病、大病的老人,更无法照顾自己基本的饮食起居。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有限,儿女又不在身边,社区资源有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使空巢老人患病,面临着很大的生存风险。

4.养老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养老资源不足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不足,空巢老人本就独自居住,对养老设施的需求很大,但是社会却无法提供其所需的场所;二是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本应有子女赡养的父母无法得到应有的照料,只能代由社区照顾或者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与老年需求项目,其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1.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2.思想观念的改变。传统家庭的观念是养儿防老,大家庭以血缘为纽带,共同生活,一起劳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注重伦理关系转变为重视经济关系。父母和子女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活动方式上差距加大,因此,双方都更倾向于分开居住,由此产生了空巢问题。

3.人口老龄化和子女出生率的普遍下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目前,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4.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缺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缺乏保障。由于受到现实中国经济实力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仍没有保障,这些老人尚未被真正纳入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之内。同时由于当前中国对人的社会化资源的照料上更偏重于青少年,农村空巢老人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城市的社会化养老机构、社区便民服务及志愿者的照料资源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奢望。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绝大部分空巢老人仍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比较规范的、能够有效付之于实践的、符合农村现实情况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还没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来。

三、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基本思路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合理优化配置养老资源。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养老、敬老、爱老的法律法规,从思想上认识到空巢家庭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发展财政拨款、个人缴费、社会参与、慈善捐赠等多种形式,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开设资助项目,比如对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发展养老服务体系;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整合养老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2.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发扬传统“孝文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村空巢老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同样有物质的需求,也渴望得到子女亲情的关怀。然而他们的子女很多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来说,子女理应赡养年迈的、曾经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父母,发扬中国优良的家庭养老传统。子女当自己不在父母身边之时,除了应托人照顾家里的老人之外,还要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老人家,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让空巢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3.加强农村社区的引导,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出门的老人提供保洁、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入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

4.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其社交领域,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语

老年人是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巨大影响。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老人安享晚年的愿望,而且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严重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戴卫东.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2).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