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开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6:39

教学资源的开发篇1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加强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开源才能活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合理开发与整合各类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深刻感受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的重要意义。

关于地理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发,笔者也曾寻寻觅觅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了几点肤浅的经验,希望与同行共商榷。

1充分利用教材,从备课中开发教学潜在资源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在未被学生使用时只是一种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教材的处理者,如果说编制教材是对教材的第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备课、教学就是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教师要能够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把其转化为适合自己班级的材料,从备课第一关进行教材资源开发。

新课程改革,教材内容的展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地理教材来说,内容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的展示,有地图的展示,有图表的展示,更有以活动形式来展示的,并且以文字展示的内容较少,但所有这些都是教材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把这些看似“紊乱”而“死”的知识变为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第一关去对教材资源进行深人的组织、整合、挖掘,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激活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当成为教材知识的驾驭者,教材资源的挖掘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学目标、备方法、备学生、备自己,更要备教材中存在的隐性的潜在的教学资源,不仅包括隐性的知识技能资源,还包括隐性的智能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性知识,备好教材资源第一大关,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资源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善于捕捉课堂信息,从课堂中开发教学动态资源

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舞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共同处于课堂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一种教育资源,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及其文化背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具有课程的意义,这样,课堂就是一种以文本或活动为载体的对话空间,课堂教学就成为多种教育资源的交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自主建构,对他人都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此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学习的信息。如: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疑惑,在争论中出现的困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引发的思维火花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情感的交融,进而产生的智慧的机灵;学生受现有知识和经验水平的限制,在回答问题或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这样和那样的困扰的制约,进而产生一些错误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听到一些富有创建性的想法,甚至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动作、一副表情、一种神态等非言语信息。有些虽然不是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却对教育教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课堂上所产生的这些信息,教师要善于捕捉,把握这些稍纵即逝的动态信息,及时记录下来,进行筛选、加工、改造,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补充,并可以直接用于以后的课堂教学。

当然,在这些生成的动态资源中,一切生成皆有可能,因此一定会出现与我们备课预设相差甚远的问题,也难免会出现教师始料不及的情况,甚至有故意背道而驰的情形出现,教师要机智应变,有效生成。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是大量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主要渠道,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除了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捕捉、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外,更要学会有效生成并能丰富和催生出更多的动态资源,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精彩起来,课堂内容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3巧设作业练习,从作业中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教学改革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1.生活性

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学生的活动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

探究性即教学资源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学。它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并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因此,开发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3.开放性

教学资源的内容要具有以科学为中心的开放性,即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开放,提供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即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科学教学开放性表现在科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新机会。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饲养并观察蚯蚓,但在没有蚯蚓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条件选择其他的动物来代替。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1.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是指开发者对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因,这决定着开发者将开发哪些科学教学资源,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如是想通过开发条件性资源改善科学教学的教学条件,还是想通过开发素材性资源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等。不同的开发目的将会产生不同的开发方式,导致不同的开发结果。

2.科学教学资源普查和分析

这个阶段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普查分析,普查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点,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并可以开发的资源。

3.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对第二阶段筛选出来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以通过改造、整合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原来繁杂的、被我们筛选出来的那些科学教学资源成为更加贴近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4.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是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它关系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活动能否有效地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目的服务,能否有效地为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服务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评价就是对科学教学资源利用后产生效果的评价。

以上四个环节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它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开发模式。并且在这过程中有些环节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如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方法

1.筛选身边的教学资源

我们身边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进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标、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实施条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改造就是指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具体实施对象和条件要求,对原有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变化、修改的过程。改造是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转化为科学教学要素或条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就是指将不同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经验的等,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统整,形成新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方法。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不同内容、不同形态、不同作用的科学教学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作用。如我们可以将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环境意识相结合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共享教学资源

共享是指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多个单位或个人使用的一种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学校科学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资源共享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与稀缺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的开发篇3

也用了来自生活的教学资源,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可为什么没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呢?

一位听课的老师课后说:我觉得我也是个“啃老族”。她的话激起了笔者的思考。也许问题就出在这里,“啃老族”是成年人更关心的话题,来自于教师而非学生的生活,并没有真正贴近学生;而且,“啃老族”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对就业、劳动的态度。一句话,这堂课教学资源选择不当。

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是教育资源,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所处环境、学识水平等的差异,并不是所有来自生活的资源都可以直接在课堂上使用的。我们到底要开发什么样的教学资源呢?如何开发呢?

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会成为课堂教学中最丰富、最便捷,开发上最经济,效果上最突出的教学资源。学生调研是学生资源开发最常见的手段。

笔者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学生调研――

1.请描述你最近一次花钱的经历。

2.你为什么购物呢?

3.你花过别的钱吗?

4.你最想知道关于钱的哪些知识?

5.请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对“钱”的感觉。

调查所用时间很短,但收上来的张张小纸条已经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

最近一次花钱的经历――为什么要花钱买?其他的纸不行吗?这张纸有什么特别之处?200年前的中国花的是什么钱?2000年前呢?更早呢?(从今天的纸币上溯到最早的一般等价物,引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你为什么购物呢?――漂亮,好用,便宜。(联系到使用价值、价值和消费心理)

你花过别的钱吗?――介绍不同国家的货币。(涉及外汇知识)

你最想知道关于钱的哪些知识?――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正是备课和讲课的重点。

用一句话描述你对“钱”的感觉――综合探究“金钱观”。

学生的回答虽然充满个性化的色彩,但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信息,建构起一个知识的平台。注重生活逻辑,注重体验性,首先是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这是新的课程观、学生观的要求。

笔者对“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进行了调整之后,为了更好了解学生学习的情感和经验基础,笔者选择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职业,涉及网络、文化、金融、保险、教育、社会公益等方方面面,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请学生对这些职业进行排序,以了解学生对于劳动、择业的基本认识。调研过程中有意隐去了排序根据的要求,因为不设定任何前提情况下的排序会更有利于真实表现学生的情感倾向和价值抉择。

请你给下列随机选择的职业从高到低排序:it工程师 山区支教教师 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工作者 电影导演 基金公司经理 保险推销员 网络编辑 创意小店老板 清洁工人 农家乐经营者 动漫设计师

调查结果显示:全班42名学生中,学生对职业认可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基金公司经理(35票)、it工程师(32票)、网络编辑(31票)、电影导演(30票)、动漫设计师(28票),农家乐经营者、保险推销员、清洁工人认可度最低。也有一些同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倾向,很认可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工作者、创意小店老板。

学生的想法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一些印记。在一个尊重财富尊重创造的时代,金钱成为社会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尺。我们怎样看待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在一个选择多元而又竞争激烈的时代,当张扬的个性遇到现实的铁墙时,我们怎样面对理想失落后的无奈?还有,透过荣耀与光环,我们怎样面对那些琐碎、平凡的劳动和那些没有什么荣耀和光环的普通劳动者?通过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劳动的多种形式,理性处理个人愿望和社会现实的关系,教学目标呼之欲出。

教师自身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堂上,教师曾经一直扮演着课堂教学资源利用者的角色,其实教师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除了其广博的知识,还有其生活经历、生活感悟,这些有时更具潜移默化之功。

在讲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时,笔者给学生们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仍然记得自己上大学后的第一次选举。我选了学校的总务处主任和一位在读的研究生。我选了学校的总务处主任,是因为当时我比较关心食堂的伙食,觉得总务处主任是管食堂的,选他可能会带来食堂的改善;选在读的研究生,是因为我觉得作为研究生的学长大概想法会和我差不多,所以就选他了。

我上大学后才有了自己第一次的选举机会,为什么?公民选举权是有法律规定的。

我选择这俩人做人大代表,觉得他们当选会对我有好处(体现我的利益),这是我最朴素、最直接的想法。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认真选出我们认为能代表我们利益的人,这样的一些人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就能更好代表我们大家的利益。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政治学科特别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懂得生活的教师是教不好政治课的。政治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将政治课上得“活灵活现”。

课堂教学资源开发

内容的选择

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它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载体与重要保证。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选择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内容,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适应课堂教学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身心特点,必须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的开发为根本出发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确定无疑、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过了乏味的教育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存结论,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育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和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和压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知识、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

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同不同形式的劳动、树立职业平等观呢?笔者选择了学生会组织的“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中介绍的杨绛的故事。

杨绛,著名学者、翻译家。她在“”期间曾经被罚扫过厕所。多年之后,她自己在回忆录中写了这样的两句话:

“我扫厕所得了第一。”

“我很不喜欢。”

笔者要学生思考杨绛“很不喜欢”什么。学生纷纷猜想。

真正的原因是:“可是我很不喜欢那些人把扫厕所和低贱联系到一起。”

请学生思考杨绛对待扫厕所这类劳动是什么态度。

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社会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很多的职业,你可以不选择,但是,劳动形式不同,劳动后边那个活生生的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

艺术创作要留白,资源使用也要留白。教师不一定把全部答案都交给学生,适当“留白”,会带来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化。

2.课堂教学资源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说:“好奇心是思维训练的天赋资源……教师的任务莫如说是提供材料和条件,使生物性的好奇心被引导到有目的、能产生结果的、增长知识的探究中。”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能激发学生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思维就会激烈冲荡,产生出创造力。

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苛刻的招聘启事,问大家“去还是不去”。思考几分钟后,学生分成了态度鲜明的两派:说“去”的同学说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主张“不去”的同学则指出招聘启事中有明显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关于就业和维权的探讨自然而然呈现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

教学资源的开发篇4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仍有所欠缺,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生活素材和问题加以启示和点拨。贴近学生生活是教材遵循的基本理念和编写原则,但是有一些素材,如引用《圣经》《诗经》《易经》中的语句,只有部分学生对此有兴趣,多数学生则敬而远之,见而晕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和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时,教师可从“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期末考试前要先制定周密详细的复习计划”这一问题入手;在学习“规律”时,可从“学习有哪些规律以及为什么学习要遵循学习规律”这一角度切入;在学习“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时,则可以“学校与班级”或“班级与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关系”为例;而“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则可引入“日常学习、复习与高考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等等。这些素材源自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们都有真切体验,不仅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哲学原理和方法论,还能提升日常学习生活的能力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赏析经典命题,彰显哲学教学内在特质

强调哲学教学要与学生自己的生活链接,并非唯学生自己的生活是从。源自学生自己生活的素材需要作出升华与提炼,需要有高于学生生活本身的智慧的介入。这样的教学方能走出庸俗化的泥沼,彰显哲学魅力,引领学生收获智慧人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外诸多哲学大师留下了闪耀智慧光芒的经典哲学思想。教师可适时引入一些哲学经典命题,师生与哲学大师对话,共同感悟、赏析、辩论乃至争论,在感受哲学魅力中,获得成长的智慧。

例如,在学习“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时,教师可引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和“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德谟克利特)这两个经典命题;在学习哲学“矛盾”时,可引入老子的经典哲学命题“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以及卢梭的经典命题“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在学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可引入笛卡尔的经典命题“我思故我在”及王守仁的经典命题“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等。此类哲学素材的积累和运用需要教师自身哲学素养的提升。哲学教师要成为一个善学、好学的有心人,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提炼素材。诸如庄子的“方生方死”、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毕达哥拉斯的“万物都是数”、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马克思的“怀疑一切”……这些经典的哲学命题凝聚了古今中外哲人的思想与智慧。教师如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定能与学生一起不断收获智慧人生。

三、善用传播媒介,服务哲学教学现场

教学资源的开发篇5

关键词:课程资源;用心挖掘;高效课堂

在改革浪潮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毫不犹豫地跨入改革的行列,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优化课堂教学,创建最佳效果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为此,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地促进美术教学,已经成为广大美术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现结合几年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创有效美术课堂的一点拙见。

1开发师生双边的人力资源,让课堂充满激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课堂也是如此,教师的激情就像那课堂中的“仙”、水中的“龙”,对学生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若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学生这个潜力最大、应用价值最广的课堂教学资源,使他们的天性、好奇心及求知欲充分得以发挥,形成一股向上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从而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如在教学《画汽车》时,发现大多数同学在车的形状上下功夫。其一名学生作品和其他的明显不同。他画的车造型和船差不多,而且还不在水里。于是我轻声地问他,他是个内向的孩子并没回答我。我又一次地问道:老师觉得你画的和别人不一样,很想知道你的想法,你能告诉我吗?他小声说:“我画的是未来的汽车,它可以海陆空三用,这儿有螺旋桨,这儿可以伸出来增加浮力……,多么好的构思,多么大胆的想象呀!尽管造型不在美,画得也比较粗糙,但能有这样大胆的参与就足够了。这不正是学生资源开发的表现吗?是我们教学的亮点,课堂因有它而精彩,是师生双边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晶。

2利用非生成性资源,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非生成性的资源一般是指教科书、教学挂图、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在教学中,这些资源通常是需要我们精心地准备。《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此教师必须对文本仔细研读,教学设计必须独具匠心,既符合学情,又有利于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发展。为此我们应积极巧妙地挖掘教材所蕴含着的资源,在此基础上,若多媒体运用得恰如其分,就能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化难为易;若运用得巧妙,则可以有效地渲染了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谁画的鱼最大》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动漫精心设计了能够游动的大鱼,其各个色彩斑斓、姿体各异,生动有趣地畅游海底,此时立刻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美术的孩子也活跃起来了,进入老师设制的情境中,这种强烈的视、听冲击力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画大鱼的学习兴趣,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从而实现了知识的主动构建,合理开发和正确选择教学资源,丰富了教材内容,有利于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加之多媒体的使用,我们的教学如添双翼,达到最佳的理想效果。

3巧用课堂生成资源,让课堂增添新亮点

教学资源的开发篇6

关键词:经验资源;开发;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27-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0.011

心理学家德・波诺曾提出过“注意滑过”现象,意即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日益趋于高端的背景下,教师往往会被“高大上”的有形教学资源“牵着鼻子走”,舍近求远,舍简求繁,几乎无视学生已有的内隐的、无形的经验资源。此种现象折射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以及对教学资源的发现眼光和开发意识的缺失。

所谓经验资源是指学生拥有的具有教育意义和连续性的各种经验和体验,如生活经验、认知经验等。可以说,经验资源是学生进一步认知的下位知识和“先行组织者”,是促进学生智能生长的基础和原动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将有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目标,降低办学成本,有助于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有如下表述:“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1]”

一、开发学生的生活原型资源,促进知识类比迁移

秦亚平认为,“从已有的其他事物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心理学上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2]”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可成为启发思维和优化思路的生动鲜活的原型资源。奥苏伯尔认为,全部教育心理学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原理即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确定教学设计中的“先行组织者”和“最近发展区”。但生活经验作为一种内隐型的资源,只有被有效地诱发和唤醒,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从而在新旧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实质性联系。

案例1:化学反应的有效碰撞理论是一教学难点,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在篮球场上的投篮经验来展开讨论。其一,若运动员没有足够的能量,球不会落入篮筐;其二,若球有足够的能量,但没有合适的取向,同样球也不会落入篮筐,只有球具备足够的能量和合适的取向,球才能落入篮筐。与此类似,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分子要有足够能量,即必须是活化分子,二是分子碰撞时的取向要正确,即有效碰撞,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以上案例表明,原本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置于学生的经验背景之中,并与之相契合,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轻松地被突破和化解。

总之,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反思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图景”、潜在的生活感受灵活地迁移到学习新知上,经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等阶段,逐步形成自己的智力技能,从而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利于触类旁通,引起感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学科历程、社会发展、生活经验的多重联系,从而提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水平,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与价值。”[3]更多案例如下表1。

二、开发学生相关学科知识经验,达成知识“横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有如下表述:“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4]对学生而言,经过多年的知识积淀和技能习得,已掌握了多学科知识,而其他学科知识就是一个极具潜质的学习经验资源。科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的重要表现就是“知识横移”加剧。那么对于化学学科教师来讲应重视知识背景在选择性知觉中的作用,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条件资源,通过巧妙借力而发生知识“横移”,为化学学习服务,进而建构更加丰满的综合性学科知能体系。

案例2:在盖斯定律知识的教学设计上,笔者充分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相关学科经验的学习条件资源这一事实,巧妙地将数学学科的向量代数运算等知识移植过来,顺利地与盖斯定律对接,打通了学科间“壁垒”,使原本孤立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形成了完整的综合知识网络,提升了学科综合能力,产生了增殖效应,真正达成意义建构。

例题:根据盖斯定律和图1所示,判断各对应的反应热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aFΔH=-ΔH6

B.aDΔH=ΔH1+ΔH2+ΔH3

C.ΔH1+ΔH2+ΔH3+ΔH4+ΔH5+ΔH6=0

D.ΔH1+ΔH6=ΔH2+ΔH3+ΔH4+ΔH5

分析:盖斯定律内容是:“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物的初始状态和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此题是有关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分步焓变之间关系问题,但实质上就是应用数学上的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建模问题。在此问题上,数学和化学的学科思想高度吻合。对于a项,可以将aF视作Fa的相反向量,即ΔH=-ΔH6;对于B项,由向量的加法运算规则可得:aD的ΔH=ΔH1+ΔH2+ΔH3;对于C项,首尾相连的若干向量组成的封闭折线,其和为0;对于D项,由C项可知,ΔH1+ΔH6=-(ΔH2+ΔH3+ΔH4+ΔH5)。所以不正确的选项是D项。

以上案例基于“审视化学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回归化学意义”思维脉络,在较宽阔的科学视野中形成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全局认识,使问题迎刃而解。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化学上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类比于物理学科上的楞次定律、生物学科的负反馈调节,甚至可以类比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化学学科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的关系类比于地理学科的经度和纬度关系等等。

总之,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经验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潜在的学习条件资源。根据系统论观点,优化的系统整体功能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e总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e联,即e整=e总+e联,(e联可正、可负、可零)。[5]这一原理启发我们:不仅要发挥各部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结构功能。因此,教学视野不要仅仅局限于本学科,要放眼相关学科,通过师生互动,师师合作,去消除学科壁垒,形成系统性思维方式,以达成教学效能的“低耗高效”。

三、让知识经验在有效活动过程中拓展和升华

教学经验表明,学生的知识经验作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生长的。随着时间推移,如果经验在课程活动中得不到有效刺激、充实和强化,就可能逐渐消减、模糊乃至被淹没。科学研究表明,实施有效课程活动能有效激活知识经验,促进原有知识经验体系的不断解构和重构,使学生的认知经验得到更为广泛的拓展,进而获得新的经验。“学习金字塔”理论也为之提供了重要依据。

所谓“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成果,它以数据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该理论启发我们,在教学中应大力开发小组合作学习、学讲活动等活动资源,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诸如“兵教兵”、情景剧展演、师生交往互动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张扬个性,体验历程,充分在过程中激活学习经验,实现从经验到能力的转化,从能力到观念的内化,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科学素养,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案例3:进入高三二轮复习阶段,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但从测试结果来看,很多知识板块之间以及板块内部各知识点之间还存在诸多“断点”,导致彼此之间未能建立起实质性关联,于是在大脑中也就无法形成完整而且清晰的概念“图式”。针对上述现象,笔者以“氧化物分类”专题为例,设计了小组内游戏化的互动复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具体游戏规则是学生甲先想好一种氧化物名称,但不要说出来,在规定时间内,其他小组成员想方设番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向学生甲发问,以探知学生甲所想的物质名称,而学生甲只允许答“是”或“否”。例如,学生甲想的是Co,小组成员的提问有“是金属氧化物吗?”“常温下是气体吗?”“是酸性氧化物吗?”“分子中原子个数比是1:2吗?”“是有毒物质吗?”“原子间是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吗?”等等。这种学习方式对问答双方的知识储备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富有挑战性。对于学生甲而言,他要能快速地对各种无法预料的问题进行准确判断,以免浪费时间和误导同伴。而对于提问者而言,要根据甲的回答和同伴的问题而快速有效地转换提问角度,并对获取的诸多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判断,从而不断缩小范围,最终指向答案。

以上案例将学生的知识经验置于多维互动之中,多管齐下,多点开花,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在这种生态学习活动中,不同能力水平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各自收获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促使原有的认知经验不断升华提升。

总之,适当的教学互动能给学生以多角度、多层面的信息刺激,缩短化学科学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稳固已有经验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经验,这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代替的,教学效能将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无论是有形资源还是无形资源,物力资源还是经验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都将是一个永无止境、意义深远的课题,“是评价教学创作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是否从被动走向主动、教学手段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6]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课程理论,大胆实践,“走一条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到用资源教的专业发展之路。”[7]作为学生,要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学会分享,学会反思,不断提高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有了师生共同努力,才会形成开发化学课程资源的“共振”,不断拓展化学课程资源的领域,让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真正走进生活、走向生命。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40

[2]秦亚平.原型启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3,(9):21

[3]周仁鸽.论教学问题情境化的方向与策略[J],化学教学,2013,(4):51

[5]闫立泽、韩庆奎.化学教学实验研究[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7:117

教学资源的开发篇7

一、开发利用文本资源,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握文本,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根本。学生只有进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去,潜心涵泳,咀嚼品味,才能发现文本的无限风景。开发文本资源的重要策略是填白和续创。

填白。书中有些课文作者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去推测,想象,交流,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这里桑兰如何练习刷牙、穿衣、吃饭就是一个补白点。教学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当时,桑兰被医生诊断为脊髓神经完全性损伤,全身只有两个手臂能动,手腕以下除双手大拇指有知觉,其余手指和身体自胸以下均无知觉。在这种情况下,她坚持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那是多么不容易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此时,你来到了桑兰的病床前,桑兰正在吃饭,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桑兰连筷子都拿不住。”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桑兰好不容易夹起一口饭,但刚送到嘴边,筷子连饭都掉到地上了。”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桑兰又捡起筷子,艰难地拿起来。”这样的补白既是对课文内容空白处的填补,也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升华。填白的过程也是师生投入文本,并与之交流、碰撞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造力增强了,个性得到发展,原有的文本内容也被激活了。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文本,去发现、探索和填补作者在文本中有意无意地留下的空白和空缺,填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续创。有好多课文言尽意未尽,抓住此机会进行续创,让学生对文章的某情节进行合理的延伸,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如《争论的故事》一课教学中,在学完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续写故事:看到早已飞得无影无踪的大雁,兄弟俩会说些什么?这种续创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是对文本主题的升华。

开发利用文本资源,应立足文本,活用文本,给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时间和空间,从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到创造性的阅读,阅读教学就会有锦上添花之美。

二、开发利用文外资源,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据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还要引领学生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生活。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要开发和利用文外资源来增补和延伸学习内容,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把书读“厚”,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增补。文本中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遥远,适时适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扫荡”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前,教师在网上搜集一些日本鬼子扫荡的图片,教学时播放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你想说什么?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他们对“扫荡”一词的理解,已不仅仅是停留在词语的层面,而是从心底升腾起一种对日本鬼子的憎恨感。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只是点一下,并未能展开,当这些内容又极具价值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开发增补,对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里,结尾有这么一段话:“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理解这段话即“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的共同之处”是本文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及时补充宋庆龄的生平资料,从资料中学生能感受到宋庆龄的坚强不屈、与敌人作斗争的高贵品质,这也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延伸。教师要走出文本,开发文外资源,让学生开展与文本有着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进入广义上的大课堂,把我们的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教学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后,我要求学生上网或从课外书中进一步走进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去探秘,去了解世界上还有许多像金字塔这样的文化遗产,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并拓宽其视野。

学生走出文本,开发文外资源,留给他们的将是深深的思考,学生带着资源再一次对话文本,他们对文本的意义将重新构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将养成探究的习惯,增强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资源的开发篇8

一、基于学生,整合教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靠建构而不是传递的。教学并不是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帮助学习者从他们自己的经验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知识建构是从活动中产生,所以知识是嵌入于活动中,我们无法将知识从经验中分开,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何克抗,1998)。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充分利用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和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联系起来,为新知识的呈现铺路搭桥,为新知识的运用创造条件。

我们在采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oforit)教材教学时,坚持“以话题功能为主线,以意义为中心”的原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在每个单元教学前必须整合相关单元话题材料的内容,如在教授Unit2whatshouldido?B2(Goforit)时,该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向他人倾诉生活及学习方面存在的烦恼与困难并且学会给他人提建议,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该内容与学生曾经学过的八年级上第二单元whafsthematter?某些内容相关。在导入时我们采用听力中的4副图片,再现学生已学的内容:what'sthematter?ihavea……Youshould…等关于问题与建议的句型,再用whafswrong?提问,带出5个问题即:1.myparentswantmetostayathomeeverynight,2.mybrother playshisCDstooloud,3.idon'thaveenou曲money,4.iarguedwithmybestfriend,5.myclothesareout0fstyle,自然引出新单元的话题whatshouldido?巧妙地围绕着“提出烦恼与困难并给他人提建议”的话题开展教学。

为了更好的温故知新,我们列出16个话题,即1.个人情况2.家人朋友与个人情感3.日常活动4.学校生活5.兴趣与爱好6.文娱体育健身7.旅行与交通8.个人成长经历9.动物,环保世界和环境10.社交礼仪11.人际关系,打电话12.天气,自然13.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14.文学与艺术15.社会16.语言学习,把三册教材中有相关的话题或功能项目的单元进行了整合。

二、树立多元智能学生观,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其核心是人的智力结构是多方面的,在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中,包含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人的智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发展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多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这些智能彼此关联、相辅相成(钟祖荣,2003)。开发学生智能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主要是根据学科特点,单元或阶段教学内容,以班级或年段为单位推出周或月学习展评活动如手抄报、海报评选、讲故事、朗读比赛、英语歌手比赛、课本剧表演、教具制作、贺卡制作评比、合作项目成果、学习计划、心得交流、分类单词竞赛、收集XX景点英语广告,路标_等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搭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推出菜单式的评选活动,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水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

三、革新作业的布置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作业的布置

1.“板块式”作业

制作句子本。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子的结构与类型包含着一定的语法规则和思想内容。句型可以说是语法的克星,学生不断地识记各种句子成份,接触各种句型,其语法概念就会越发清楚,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宁淑梅,2005)。学生可以收集课文里出现的典型的或有用的句子,也可以从相关练习册和其它资料如英文报刊、杂志、词典或语法书中学得并进行编号。按每周每个学生接触10个典型句子计算,一个学期可以积累200多个句子,坚持数个学期,把句子本合订在一起就是一本《句子大全》。

2.项目化作业

“项目”是指由若干交际任务或学习任务构成的一组旨在解决某一问题的活动。教师所设计的项目作业都是根据相关的课文内容,并和某一话题有联系,如制作名卡和地址薄,给好朋友或老师打一个英文电话,讲一则英文幽默故事,自制圣诞和新年贺卡,编英文报,写配图短文,设计英文晚会的活动(如圣诞party),收集自己所崇拜名人的个人信息档案。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相结合,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型作业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作业的“独立型”,变为“伙伴合作型”。坚持互动协作的原则,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在学完课文后,可结合智能活动项目布置学生合作自编英语短剧、搞调查活动、办手抄报、辩论赛等课外作业,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会知识。

“板块式”、“项目化”、“合作型”作业可以突破传统交作业的时限,每个学生不一定每天都要交作业,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任务即可。教师只要每天有目的、有重点、分层次地抽查一部分学生的作业,保证每人每周至少被抽查一至两次,其他学生的作业可由科代表或小组长督促和检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能力,还可以纠正只为应付老师而交作业的态度。

(二)作业的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变过去单一的评价形式为多向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让家长参与到评价系统中,请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社会上的表现做正确客观的评价,真正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真实化。以下提供的周自我评价表可以对一周的学习情况和“板块式”作业进行评价(见表一)。

2.评价手段多样化

(1)成果档案袋评价。建立成果档案袋,记录学生每一个月或半个学期最好的句子本、录音带、试卷、剧本、手工制作、评价表……定期开展展示活动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成功。

(2)重复性评价。采用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自评、互评、师评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不仅有利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自我评价的成效主要反映在学生对其自身的作业反思上(ScottG,paris&LindaR,ayres,2001)。学生通过对作业的自我评价、同学的相互评价和教师的反馈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进行深刻地反思,然后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生对作业的反思有四点:思得,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什么收获;思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存在一些什么问题;思效,要研究和分析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达到程度如何;思改,通过对课后作业中得与失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存在问题的客观分析,特别是失误之处和离学习目标有一定差距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进一步考虑学习之失的原因是什么,学习效果不佳的症结在哪里,尤其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改进的措施。

教学资源的开发篇9

生物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从概念上而言各种有利于实现教学宗旨的因素集合就是课程资源。生物实验室、校内课程资源、教学实践基地、教学设备、图书馆等是当前生物教学主要的校内课程资源。生物教学还拥有较为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例如校外的博物馆、科技展览馆、企业、农村、研究所等都是生物教学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方便,丰富了生物教学的信息来源,这些都是生物教学可以充分开发利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大胆探索,敢于实践。要在具体的利用与开发过程中学会对各种资源与信息进行分析、筛选。

根绝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扮演着主体性的角色,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积极为自我学习创设条件,提高自身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设条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一、重视生物教材的价值与功用

新课程改革是时展的要求,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其价值与意义已经为广大教育界所肯定。基础课程改革关乎到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保障基础课程改革成功化的前提条件。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切实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将提升学生的知识发展与技能发展并重,强调方法与过程的重要性,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念教育并重。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关注学生业已形成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是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精神。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此同时重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等都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要求。课本教材是教育教学最基础的课程资源,也是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载体。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利用好课本教材的价值与功用,科学化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标准》是生物教材编写的主要指导依据,生物教材集中汇集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精神,是众多专家、学者、科教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晶。生物教材内容知识体系的设置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资料分析”“科学探究”“观察与思考”“科学·技术·社会”、课外实践”等内容都紧贴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旨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这些都是相当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因此广大生物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生物教材的应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我潜在的创造力,创新力。

二、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建立生物教学素材库

许多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制作课件、设计学案、出题选题等,这些资源储存后都可以循环使用。可以将这些资源作为生物教学的素材库,随时供广大师生利用。

1.利用动画、视频建立教学素材库

可以利用动画来增强生物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某些生物知识特别抽象,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共同制作动画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以Dna的半保留复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繁殖过程、基因的表达这这些生物知识课堂教学为例,完全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来进行过程模拟,增强生物课堂教学的直观化、形象化,降低教学难度,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将摄像与视频采集应用在生物教学的多个方面,例如学校可以将学校内教师的公开课情况、学生的试验指导内容、学生的课外活动等都制作成视频素材,存入教学素材库,方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还可以将网上现成的优质课存入到教学素材库,将各种资料进行资源共享,丰富教师教学的参考资料。

2.成立电子化教学资料库

学校教研活动中形成的教研资料可以形成电子化资料存入资料库,包括电子教案、各种类型的试题、学生实验资料、课外活动案例等。可以将学生与教师整理的资料进行归类划分,设定资源共享,方便师生在日常教学与学习中应用。

3.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

现代多媒体丰富了生物教学的资源,各种声像资料、文字等增强了生物教学的实效性,是现代生物教学中的优势化课程资源。

(1)倡导学生正确地使用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学校的图书馆、家庭的报纸和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这些都可以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利用。例如,学生学完“青春期”这部分内容后,对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及一些注意事项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又不好意思向他人咨询。这时,倡导学生通过正确的使用报纸、书刊以及网络资源等信息化资源,来了解青春期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也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经验。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活中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图片,资料以及最新的生物科技发展的相关报道。例如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禽流感生物病毒入侵、健康与营养(瘦肉精案件)等,制作相关的音像资料,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主题,从而实现与时俱进,更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兴趣。

三、重视将乡土资源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

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的乡土资源是指学校周围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源。例如当地的民族文化、地理特征、生产模式、生活经验等都属于乡土资源的内容。对于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要协调别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要想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必须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素质,强化教师的业务能力。广大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完善自我,能够与时俱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此才会提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才会切实为学生在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提供实质性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资源的开发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

如果在语文课堂当中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就很难开展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本文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希望能够对广大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意义

要想保证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要对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教师应该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借鉴,不断地完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使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并且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对语文进行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对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保证因材施教的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利,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有效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性创造能力的提升;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十分有利。

二、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使教师充分地认识到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很少有人对相关资料具有清楚的了解。在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问题上,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只有一知半解。与此同时,在针对已经开发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应用的过程当中,很多教师只是对教学资源中一些内容具有浅层次的认识,而没有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导致没有实质的变化出现在课堂教学当中。

作为教学资源的接受对象,学生的语文成绩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学生没有对语文具有足够的兴趣,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授课方式具有直接的关系。要想使课堂教学的单一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变,就必须加强开发语文教学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大大地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同时还会增强教师的授课热情。

三、如何有效地开发初中语文教学资源

1.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相适应

在针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要立足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品质等四个方面。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对学生的品质进行培养。同时良好的学生品质也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其不仅能够使学生热爱课堂教学,还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以提升。初中学习的重要保障就是记忆力的培养,在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学生在学习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记忆力增强的目的。如果学生的记忆力和品质提升上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2.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对事物进行全方位以及多层面的解读。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使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明显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教师利用影像以及音乐图片等进行综合教学,可以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情境建立起来。比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对古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具有直观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并且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3.通过扩大阅读的方法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

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对更多的信息进行收集,而且阅读这种形式对学生眼界的开拓也十分有利。因此,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最终能够将自己独特的见解产生出来,这样能够对学生评价、欣赏、理解以及感受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锻炼,想方设法使学生的阅读量得以提升,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得到有效增强。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以自身的特点为根据有选择地开展阅读活动,从而对其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

总之,积极地开发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可以改变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将文学知识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最终全面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庞淑平.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7):17.

[2]吴新丽,蔡冠群.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论教学资源开发的改进[J].中小学电教,2011(Z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