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7:20

农药污染现状篇1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提取方法比较研究刍议中药材资源的现状及对策动物来源中药材、饮片质量现状及原因分析关于我国中药材物流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中药材中农药多残留样品普查与监控建议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分析及对策研究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浅谈中药材的现状及中医医院药房管理恩施州中药材Gap实施现状及建议康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宁夏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济南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探析浅谈泸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武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南陵县特色水果与中药材栽培现状及发展优势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广元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怒江州福贡县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发展建议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55]李永,陆华圣,段琼辉,等.中药材Gap十年回顾[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3,27(1):8.

[56]宋稳成,叶纪明,单炜力.国际食品法典对我国农药残留标准制定的借鉴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3:56.

[57]Kozonagayama,Satoshiwatanabe,KazuoKumakura,etal.DevelopmentandcommercializationoftrichodermaasperellumSKt-1(ecohope@),amicrobialpesticide[J].JpesticSci,2007,32(2):141.

[58]Sunm,RenQY,GuanGQ,etal.effectivenessofBeauveriabassianasensulatostrainsforbiologicalcontrolagainstRhipicephalus(Boophilus)microplus(acari:ixodidae)inChina[J].parasitolint,2013,62:412.

[59]陈婷,杨新萍,刘玉娇,等.农药浓度、共代谢底物和接种量对SphigobiumindicumB90a降解六六六效率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2):345.

[60]吴萍,张海燕,李梅,等.对硝基苯酚降解菌pseudomonassp.HY1的分离与活性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3):25.

[61]王丽娟,张彩庆,冯树音,等.人参喷施“战氏生物农残降解剂”效果的试验[J].吉林林业科技,2010,39(4):34.

[62]段海明.蜡状芽孢杆菌不同菌株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特性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9):1608.

[63]汪键沃.我国将建立农药容器回收制度[J].农药市场信息,2013,4:12.

[64]王文燕.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8):42.

[65]李宝芬.中药材农药残留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12,53(22):1969.

[66]刘义梅,陈科力.当前中药材市场几种常见假劣药形式[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8):1089.

[67]张俊,蒋桂华,敬小莉,等.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最新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5):5.

[68]张荣超,辛杰,郭庆梅,等.中药优良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J].种子,2013,32(7):53.

[69]王镇.水稻新品种港源3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7,4:27.

农药污染现状篇2

【关键词】环境污染;农村;现状;措施

0.前言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日益进步,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明显,受到人们的关注。农村环境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导致生态环境及农作物受到破坏,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及安全,对人类社会造成伤害。污染得不到改善,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害,因此,要从基础做起,将整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出发点,根治环境污染问题,为农产品的生产创造一个环保的环境,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

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地区,随着人们对于农作物需求量的增多,农民对农作物产量的要求,同时方便农作物的除草与治理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除草药剂等被施用,农药随着土壤渗入水层,给水质带来严重的污染。同时,农业污水的任意排放也给水资源带来污染。造成土质破坏、土质营养流失,农作物受病害、产量降低,也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2.1.1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

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呈现无秩序、分散性的养殖,数量多且处理没有规范性,禽类、畜类的粪便直接排放没有进行管理及处理,由于堆积给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同时给气味的排放给大气环境带来损害。农村养殖污染严重部分来自于集中养殖地区,粪便的排放量大且长时间没有得到治理,造成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畜类、禽类养殖带来的大气、地表水等造成的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2.1.2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

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637万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2.1.3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有待完善

由于农村排水系统及垃圾的清理受到限制,没有得到完整的治理,导致生活用水无牌得到排放及治理,迫使污水排被排进水沟等地表面,给地表水带来污染,同时,给生活用水带来污染。

2.2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分为3类

由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由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由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

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较小,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大部分作为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

3.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村环境管理单位应该落实法律法规的规范,保证农村尽在在法律规范下进行。同时,使环境保护在依法保护下进行,加强环境管理体制,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效的进行宣传,并使人人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内容,积极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将农村建设为具有规律性、法律性、规范性与环保的地区。

4.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

5.总结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能够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与监督体制,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使农村经济规范化,并得到良好的管理与监督。环境保护部门应该与各个单位加强联系,相互协调、监督、促进,在保证农作物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环境保护治理手段的实施。制定环保法律,制约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并引导人们做好环境保护的基础,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了解环保重要性,使人人参与环保工作。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同时为农村居民创造一个环保、清洁的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农药污染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原因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涝起着调节作用,同时又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因此,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1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在农村大部分集镇周边河流均存在被污染的现象,不仅造成粮食减产[1],而且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据调查,我国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数的33%都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2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使用

我国农村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水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2]。我国农药总量由1989年的20.62万t增加至1997年的39.45万t。www.133229.Com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漂移沉降进入水体;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2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废水排放达30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300万t,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000万t,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实行对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后,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小城镇,一些电子、机械废旧垃圾性物品也转移到农村。目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20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2.3污水灌溉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安全。污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处理跟不上,污灌水质超标,城市及工业废水排放量低,缺少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二是污水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污水灌溉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农民在缺乏正常灌溉水的情况下,自发引用污水作为农业用水的水源。虽然颁布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但由于污灌水质无人监管,灌溉部门没有按标准把关,导致污水灌溉面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三是河道灌溉功能退化,在城市郊区大都变成污水排放的河道。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河道的管理未纳入城市的规划,致使有些污灌用水的河道变成城市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的河道,久而久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水河。

2.4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消费需求增大,消费种类也从猪向牛、羊、禽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场,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为集中养殖,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

2.5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我国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存放,不仅占用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累积,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3-4]。

3参考文献

[1]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2]彭举威,汪诚文,付宏祥,等.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2):44-45.

农药污染现状篇4

关键词: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农药及化肥污染;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0803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安全无公害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在果树种植业发展中,农药及化肥的应用是造成果品食用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果树的病虫害急剧增长、对农药的需求,以及果树生长,对化肥的利用日益增多。施用化学农药及化学肥料对果树的防治及生长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就会对果品造成污染。现阶段,在果品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肥料较多,防治及施肥方法单一,不规范也不科学,对果品造成了污染,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重点分析了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造成的污染现状、原因,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2农药及化肥污染的现状

2.1农药污染的现状

农药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药特别是化学农药造成果品农药残留超标和果园环境污染,从而影响了人类身体健康。主要污染和危害为:

(1)对果树的危害。果树施用农药后,有一部分残留在果树枝叶、果实表面,另一部分却渗透到果树角质层或组织内部,在植物体内输导,残留于枝叶、果实各器官内,造成药害。这种污染轻者造成果树光合作用减弱,果实成熟期延长,重者可造成叶片黄化、落叶,果实发生果斑、褐果、落果,甚至植株死亡。

(2)对果品的污染。果树使用农药后,果品中含有一定量的农药残留,如果在采摘前几日仍使用高毒、残效期长的有机磷或者氨荃甲酸脂类农药,就会造成果品生产中农药残留量超标。

(3)对果园土壤的污染。喷洒农药时,一部分农药直接进入土壤,被土壤颗粒吸附,以及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和叶片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落入土中,与土壤微生物接触,并且杀死它,而影响土质的腐熟和透气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能力,抑制植物生长发育。

(4)对果园周围水体的污染。喷农药时,农药微粒随风飘移降落至水体;同时,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于水体;另外,向水体施用农药,影响水中生物成长繁育。

(5)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一是喷洒农药时,农药微粒随风或随气流飘荡,污染空气;二是农药用量增加,农作物被害加重;三是病虫抗药性增强,病虫害防治越发困难;四是大量杀伤天敌,害虫失去自然抑制作用。

(6)对人畜的影响。施药时,农药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等途径直接进入人体内;同时,农药残留在果品、土壤、水体、人畜饮食或由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内,如超量将导致生理代谢失调,轻者头痛、头昏、恶心、腹胀,重者致癌、致畸,影响人畜健康。

2.2化肥污染的现状

化肥污染仅次于农药污染,主要有:

(1)土壤污染。一是促进土壤酸化。肥料对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物理性质恶化,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酸化,一旦土壤中某种营养过剩,会造成土壤对其他元素的吸收性能下降,破坏了土壤内在平衡,使土壤板结;二是增加土壤重金属有毒元素;三是导致营养失调,造成土壤硝酸盐累积;四是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2)对水体污染。一是对地表水的污染,使用的氨肥、磷肥随排水进入水源使水质恶化,改变水体微生物种群,影响水环境及生产生活;二是对地下水的污染。使用化肥随灌溉和降雨,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磷酸盐含量增高,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3)对大气的污染。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含量增加,化肥中的氮元素进入大气后,增加了温室气体,导致环境温度升高。

(4)使河川、湖泊、内海的营养恶化。主要是水中氨、磷的含量增加,使藻类等水生植被生长过多,而且导致水草繁生,水塘、湖泊变臭,成为死水。

(5)食品、饲料有毒成分增加,危害人畜健康。

3农药及化肥污染产生的原因

3.1农药污染的原因

(1)农药产品存在问题。农药产品上主要存在着农药品种不足、结构不合理、农药剂型落后、农药产品合格率低、高效低毒农药少等问题,以致果农用药单一,对新农药使用率不高,而加大农药对果树的污染。

(2)农药的使用量日益增加。一是气温逐渐变暖,有些病虫无越冬休眠期、发生周期越短;二是果树种植面积增大及个体种植,为有害生物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化学农药依赖过大及使用不合理,对农业、机械、物理等防治措施应用不多,破坏生态平衡,天敌减少,病虫猖獗,以及农药使用负面影响,而施药后刺激害虫繁殖;四是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而加大用药量及次数。

(3)缺乏用药常识,用药不当造成药害。一是部分树种、品种用药造成药害;二是盲目加大用药浓度;三是随意混配农药,而有些农药则不宜混合使用;四是盲目喷药,致使有些树上喷药过多而浪费农药,并且造成了环境污染。

(4)粗放使用农药。一是粗放的喷洒方法造成农药污染,大水量粗雾喷洒方法,药液流失量极大,损失了农药,且造成药液对土壤、地表径流水等污染,喷洒时气流吹到周围环境,而造成环境及其他作物污染;二是粗略的农药取量,使用高毒农药中毒风险加大,实际使用时药量加大,造成农药损失及环境污染。

3.2化肥污染的原因

化肥污染主要是由于不科学、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的。

(1)施肥用量不当。随意增加化肥施用量,以盲目追求产量。

(2)施肥方式不合理。忽视果树不同时期需肥规律及肥料效应发挥。

(3)施肥配量不科学。长期偏施氨肥,忽视有机微肥施用,加剧了土壤营养元素的结构性失调及因产量提高有机肥含量相对不足。

4控制农药及化肥污染的措施

4.1控制农药污染的措施

果树病虫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监测、检疫力度。以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优先选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保护和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有选择性地使用化学农药,科学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次数。

(1)加强农业防治,预防控制病虫害。要创造有利于果树生长健壮条件,增强对病虫害抵抗力;要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繁殖,而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一是合理建园,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种及健壮无病虫苗木,把好检疫关,控制病虫害传播;二是做好清园,清除病虫残体,深耕除草;三是科学管理,增强果树抗体。施肥、浇水、松土除草、合理密植、修剪及间作,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果园生草、果实套袋,创造出有利于果树生长发育,不利于有害生物孽生的环境条件;四是定期观察,搞好测报。

(2)提高生物防治技术。一是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或在果园大量释放天敌,以虫治虫;二是利用生物农药及生化农药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线虫等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果树病虫;三是利用昆虫激素诱杀昆虫等。

(3)开展物理人工机械防治。根据病虫的某种生物学特性,辅以较简单的机械或措施直接将病虫害消灭,最常用的有捕杀、阻隔、诱杀、黑光灯、糖醋液、性诱剂、高温处理、射线处理、涤白、果实套袋等方法。

(4)科学安全规范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一是合理用药,使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允许使用的高效、低毒、污染小或无污染的农药;二是对症用药,准确识别有害生物种类及药剂特性后用药;三是适时用药,应把握好防治时期,最好在病虫害发生前用药,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同时忌在暴雨前施药;四是适量用药,使用时要根据病虫情况、果树状况及农药特点,采用常用浓度;五是专性用药,一些杀螨剂杀蚜剂仅对螨、蚜有毒杀作用,却对有益生物无害或毒性小;六是混合用药,同一时期发生几种病害或虫害,科学采用两种或多种农药混合使用,可兼治几种病虫,又能抑制或延缓病虫抗药性;七是轮换用药,可防止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八是选择用药,利用有害生物与天敌在生物学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使用药剂只杀伤有害生物而对天敌不影响;九是创新用药,改进农药使用性能,以提高药效,如在农药中加入展养剂、渗透剂、缓解剂等,既节省农药又提高药效;十是规范用药,尽可能地采用低容量细雾喷洒技术,淘汰大水量粗雾喷洒机械。

4.2控制化肥污染的措施

控制肥料的污染应放在肥料新品种研制和施肥技术研究上,要科学施肥。

(1)强化环保意识,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防止土壤化肥污染,注重管理,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

(2)严格化学肥料使用原则。使用的化肥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登记认可及生产许可,质量指标达到有关标准要求,严禁使用的肥料坚决不能用,如含氯复合肥和硝态氮肥(硝酸铵)等。

(3)制定防止化肥污染的法律法规和无公害果园施肥技术规程。使施肥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控制化肥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4)把握使用有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长效肥料、沼气肥等无害肥料。

(5)不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肥料,科学掌握施肥时间、次数和用量。采用分层施肥、深施肥等方法减少化肥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6)化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增强土壤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使土壤疏松,防治土壤板结。

(7)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加磷肥、钾肥和微肥的用量。通过土壤中磷、钾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硝酸盐的含量,提高作物品质。

(8)改善施肥方法,发展节肥施肥技术。一是改进化肥生产技术,研制与推广高浓度、缓效、控释肥料及肥料增效剂,减少施肥次数及肥料流失;二是配合使用脲酶及硝化抑制剂,延缓脲酶对尿素的水解,抑制硝化速率,减缓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三是提高肥水综合管理技术。基肥用无水层混施,追肥用铵态氮带水深施,减少氮的流失;四是提倡耕地土壤修复工程。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及土壤pH值变化,可采用施用石灰,增加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降低果树对重金属元素吸收积累,并防止过低pH值对果树生长的毒害作用,或用翻耕等方法去除或稀释土壤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有毒元素的污染。

参考文献:

[1]成利霞.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及治理措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

农药污染现状篇5

关键词: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种植业

plantingnon-pointsourcepollutionand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ChaohuLakebasin

wuChunlei1wuJian1maYouhua2

(1、Collegeofeconomicandtechnology,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2、instituteofResources,environmentalandinformationtechnology,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Hefei230036)

abstract:thisarticledescribedtheconditionsofplantingnon-pointsourcepollutionofChaohuLakeBasin.Unreasonableapplicationoffertilizers,pesticidescoupledwithtraditionalfarmingsystemsandirrigationmethods,resultinginmassivelossoffarmlandnutrientsandthepollutionofsurroundinglakes,ditchesaswellashavingseriousimpactonfarmersontheChaohuLakeareainproductionandlife.forsuchagrimsituation,wehaveproposedaseriesofpracticalimplementationofprogrammes,inordertopreventandreducethepollutantsfromthesourceandmitigationChaohuareasofagriculturalnon-pointsourcepollution

Keywords:ChaohuLakeBasinagriculturalnon-pointsourcepollutionplanting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最为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污染排放的种类和数量不确定、污染负荷时空差异性显著、滞后性、模糊性等特点,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时至90年代,巢湖流域湖泊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甚至出现全湖水质超V类的严重状况,氮、磷浓度分别达2.94mg/l,0.264mg/L。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整个湖泊以蓝藻为优势群落,鱼类资源面临枯竭之危。根据巢湖水质富营养化状态评价标准[1],目前巢湖已进入富营养一极富营养状态[2],其中流失的氮、磷营养元素大部分来源于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三峡大坝库区1990年的统计资料也表明.90%的悬浮物来自农田径流,n、p大部分来源于农田径流[3]。在21世纪.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利用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面源污染的控制关系到农业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巢湖流域基本概况

巢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省中部,距省会合肥约十五公里,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是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和巢湖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全流域面积13486km2,涵盖居巢区、庐江县、无为县、和县、含山县、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舒城县等9个县(区),204个乡镇,2963个行政村,总人口790.6万,农耕面积501686.67hm2[4]。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与养殖区,目前.造成巢湖水质污染之一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造成面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氮肥施用量过大,施肥结构极不合理;农药使用强度高,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高、中毒农药使用率较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露天焚烧现象严重;畜禽粪便露天堆放,经日晒雨淋,流失量大;水产养殖饵料投放量大,水体残留多,导致水质恶化;人畜生活废水直接排放,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率低,直接还田;农村生活垃圾无序堆放,污染生产、生活环境[5]。

2.巢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情况

2.1巢湖流域种植业基本情况

巢湖流域以地貌为主的自然条件复杂,从皖西大别山北坡延伸到沿江平原,按照水稻、旱粮、经济作物等栽培的土地类型,可分为水田、冲田、旱地等耕地类型。是长江中下游主要农业区之一,也是商品粮基地。其中农业用地占57.52%,林业用地占16.29%,农村集镇街道、道路、居民点用地占18.79%,水域和湖滩芦苇地共占7.4o%[6]。1997年农业总产值52.2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5.1亿元占48.1%,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种植业。

2.2巢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

2.2.1化肥使用量过大,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当

我国每年农田养分被植物利用的部分很少,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35%~50%[7]。据统计,巢湖流域的9个县区2004年化肥使用量达283364吨,其中氮肥168041.9吨,占59.3%,磷肥59633.6吨,占21.0%,钾肥55688.5吨,占19.7%,平均每公顷耕地达547.4公斤,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水平225kg/hm2,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0kg/hm2。这些多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流入水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生长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氮磷钾比例不协调,且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8]。90%以上的农户追肥方法不当,基本以撒施为主,有的甚至在雨前撒施,很少使用深施、浇施等措施,加剧了肥料的流失和垂向淋溶,不仅损失了肥料,还严重污染了地上和地下水源。

2.2.2农药使用强度高,施用量大,施用技术落后

我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但有效利用率不足30%[9]。据调查,喷施的农药若是粉剂,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液体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飘游于空中。大量使用农药,虽然控制了病虫害,但是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巢湖流域9个县区2004年农药使用量达2779.162吨(实物量),其中杀虫剂1678.52吨,杀菌剂460.86吨,除草剂578.27吨,平均每公顷耕地达23.3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13.97公斤,高出9.33公斤。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多数农户采用手动机械施药,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导致大部分农药以大气沉降和雨水冲刷的形式进入水体、土壤、空气和农产品中,农药利用率低;用后农药瓶、袋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

2.2.3传统的灌溉方式和耕作制度加剧了水体的污染

巢湖流域9个县区2004年灌溉总面积为463307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为91709公顷,仅占总面积的19.8%,同时,污水灌溉面积达32208公顷,占总面积的7%。平均每亩水稻的排水量达603.1m3,灌溉次数为4.46次,且大多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造成污染物质随水进入河沟里,汇入巢湖,直接导致流域水体污染。农业经营比较集中,主要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籽、小麦等作物,绝大部分耕地一年两熟,并进行水旱轮换式的耕作模式,土壤被频繁翻耕,养分在降雨或流水的冲洗下,大量流失。进而污染周围的水体,并使突然的地力发生退化。

2.2.4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低露天焚烧现象严重

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有直接放置在农田沤制作有机肥培肥地力,有的经加工制作成饲料,饲养牲畜,还有秸秆薪材、秸秆沼气。其中真正被利用的只占极少一部分,大量的秸秆都被废置或焚烧。夏、秋收时,农户在田间就地焚烧油麦秸秆、稻草等,过火面积在13333hm2以上,污染空气。同时,农户将秸秆长期弃置堆放或推人河沟,日晒、雨淋、沤泡引起腐烂,产生污水,污染水体。

3.种植业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依法治农

首先,要重视舆论宣传,通过各大媒体让农民们了解农业面源污染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通过多形式向他们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于重点污染地区进行跟踪、引导,指导他们如何科学合理的种田。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制定和完善农业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依法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2科学合理的施肥、施药,提高利用率

实施种植业污染源治理,大力削减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有机肥与无机肥平衡施用;氮、磷、钾素平衡施用;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针对目前的状况,我们应该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作物生产布局;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以产定肥,制定合理的配方,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应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控害等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

3.3合理灌溉和布局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减少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和耕作措施,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进而流失的养分会污染周围的湖泊,河流。大力推行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优化作物间的布局,建立不同根系农作物的间套作,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还有节水剂、保水剂的应用。

3.4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力度,积极做好调查研究,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青贮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方法和还田模式,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净化农村生态环境。

3.5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

利用生物杂交、生物遗传技术培养出具有特殊降解、吸收能力的植物、微生物等,利用它们吸收过滤地表径流、净化污水。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生产出抗病虫的农作物新品种来防治农业有害生物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由于在某些方面我们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在这方面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和锻炼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组建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专家队伍,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金相灿,刘树坤,章宗涉等.中国湖泊环境(第2版)[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150-197.

[2]张之源,王培华,张崇岱.巢湖富营养化状况评价及水质恢复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45-48.

[3]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与对策探讨.环球教育

[4]石润圭.巢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的对策.安徽科技,2006(1):30-31

[5]石健,石润圭.治理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思路.安徽农学通,2006,12(12):44-46

[6]阎伍玖,王心源.巢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初步研究.地理科学,1998,18(3):263-267

[7]张绍冰.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及防治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07(8):110-111

[8]徐宏军,管卫东.居巢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建议.安徽农学通报,2006

[9]李伟华,袁仲,张慎举.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措施.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84―1078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07BaD87B06)资助和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08ZX07103-002)资助。

作者简介:

农药污染现状篇6

论文摘要分析了桃源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总结了围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并提出加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1桃源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重

1.1.1化学肥料污染。全县2007年化肥总用量(实物量)约12.268万吨,平均化肥施用折纯量为564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16%;施肥中有约1/3的n、p营养元素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漏而进入水体,由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n、p营养元素对水体污染的问题不容忽视。

1.1.2化学农药污染。全县2007年农药总用量1388.4t,其中有机磷农药725.1t、除草剂517.2t。农药施用量很高,农业面源污染的隐患显而易见。

1.1.3农膜污染。全县每年农膜使用总量约为752t,平均回收率为26.2%,即每年大约有555t农用薄膜残留在土壤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1.1.4生活废弃物污染。全县年生活污水排放量达1788.5万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70.3355万吨、生活用洗衣粉用量3880多吨。

1.1.5畜禽粪便污染。全县畜禽粪便年产生量1295.5万吨,养殖业废水排放量467.4万吨,其中规模养殖户废水排放量27.74万吨,每年直接进入水体的污水有8.8万吨;养鸡专业户鸡粪年产生量13.286万吨,其中进入水体的有10.6万吨。

1.2工业“三废”的污染在加剧

2000年前每年约146万吨废水进入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灌溉用水和水库、河流,10.9亿立方米废气污染物通过气流运动或随降水向农区扩散。2007年底增加到废水960万吨、固体废弃物14.55万吨、废气195亿立方米。如此多的污染物,给产粮大县的粮食及其他大宗农产品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

2围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

2.1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监测工作

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畜禽粪便及污水排放成倍增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明晰环境质量情况,查清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我们从2004年起在水稻、柑橘、蔬菜等作物上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长期监测点,2008年完成了全国第1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2.2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

严查未取得登记证、无登记证或假冒登记证的肥料以及质量不合格的肥料、农药,突破对农资质量案件查处的瓶颈,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对较大规模的批发商进行重点监控;同时开展以农资打假为主要内容的“夏季百日行动”。

2.3依法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几年来,共开展了包括常张高速公路建设因施工导致的农作物污染受损事故的调查与鉴定;创元铝业含氟废气污染农作物事故的调查与鉴定;陬市镇东林村农作物遭受水泥厂废气、粉尘污染损害情况等多次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2.4摸索整治农村面源污染的途径

2.4.1大力推广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全县共建户用型沼气池4.2万个,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渣、沼液,促进了全县多种类型的种养模式发展。如全县共发展猪—沼—稻模式、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猪—沼—鱼等模式4.2万户,沼渣、沼液作茶园、菜园、果园有机肥,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目标。县百威有机肥厂利用畜禽粪便和食用菌栽培废弃料以及农作物秸秆,加工成优质有机肥,既符合国家有机肥商品化的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又为我县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利用方式。

2.4.2大力推广资源高效实用技术。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7年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近6.67万公顷,增效节支375~450元/hm2。二是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全面普及稻草还田,提高了地力,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三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威胁,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水平。四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蛾技术。2007年我县在水稻、棉花、茶叶等作物上推广频振式杀虫灯2667hm2,减少了农药用量。

2.4.3开展乡村清洁工程示范。一是乡村清洁工程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二是乡村物业管理力度加大;三是通过沼气、乡村清洁工程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农村“五改”工程明显加快;四是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2.4.4大力发展农业“三品”生产基地。全县已建无公害大米、茶叶、蔬菜、水果等基地3.73万公顷,绿色食品基地3333hm2,有机食品基地67hm2。

3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政府要真正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3.2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财政资金不够,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应当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

3.3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建议以一个乡(镇)或村为建设单元,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问题。办法是在行政村内合理布局建设垃圾回收池,并解决运输工具,做到户有垃圾分类回收筒、组有垃圾集中收集池、村或乡有垃圾填埋场,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乱扔乱丢的问题。

3.4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

农药污染现状篇7

近年来,随着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养分逐渐匮乏,农药的使用量逐年上升。从而引起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乃至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农产品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为了响应中国科学学会的号召,在校团委以及老师的与鼓励下,我们自发组织了一个6人的大学生志愿行动小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深入了辽宁省抚顺市新民村进行了走访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对农民的环保知识与环保意识进行了一次调查。同时,再辅以走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情况,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同时,我们还对农药的使用,化肥的使用以及一些科学的耕作方法对村民进行了讲解与宣传。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整理,我们志愿小组对农村的环保意识与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较深层次的了解。

二、调查准备工作及流程

(1)前期准备工作

1、7月2日~7月16日通过网络、图书馆以及请教相关专业人士,对调查内容有了较为全面较为正确的认知。

2、7月17日~7月20日,小组成员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设计问卷内容确定问卷题目,并请教老师以确定问卷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普遍性、适用性。

3、7月21日下午4时出发到达了辽宁省抚顺市新民村,准备实地调查。

(2)开展实习活动

1、7月22日~7月25日,进行问卷调查。

2、7月26日~7月27日以走访交谈的形式与当地农民沟通,进一步了解情况。

3、7月28日召集村民,进行环保知识科普工作。

(3)后期总结工作

1、7月30日~8月17日,进行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2、8月18日~8月30日,对调查情况进行组内交流,分析并确定调查结论。

三、调查内容及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共设置25道题目,内容涉及此地区主要种植的作物和化肥、农药的选择与正确使用、禽畜养殖业对水源、空气等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及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情况等内容。旨在了解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新民村位于离清源县清原镇约10公里处,人口约1830人,耕地面积5400多亩。

四、调查结果以及结论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走访交谈,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总结当地环保方面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当地村民意识到污染问题,但素手无策。

通过多问卷调查结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当地村民有67.5%的人对蔬菜水果有农药残留问题处于担心状态。但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并没有解决办法。而对于长期使用农药等化学杀虫剂的危害亦有近40%的人并不清楚。同时在调查中,有近97.5%得饶人认为使用农药会对土壤和水源产生污染。可见在当地,有大部分的村民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但苦于并没有明确的办法可以解决,所以也只能任由其发展。

现状二:缺乏科学的农业知识,接受科普教育程度不深刻。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调查中有80%的人并不能接受到科技人员的下乡指导。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有42.5%的人并没有接受过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方面的只是教育。同时,几乎近99%的村民认为自己需要进行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技术培训并认为农村很有必要进行环保工作的宣传,这表明,现如今农村村民对环保意识有较高的需求渴望得到相关机构的科普宣传有关单位的科普宣传并不十分到位,从而导致农民环保知识的匮乏。

现状三:污染源比较广泛,村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村民家有很多畜禽的棚舍,但这些棚舍的排泄物处理方式并不科学。大部分都是直接进入村里的排水沟。同时,农民在进行农药的配制时,取水多由附近的水渠就近取水。引起水质变质。水中生物大面积死亡,同时,村民中仍有乱砍伐者。他们在房屋建设或者自家土地扩建时肆意砍伐树木,导致村子周围的树木破坏严重我们还发现村民的生活垃圾处理比较随意,多数是随意堆放。炎热的夏天气味十分难闻污染问题严重这些并没有引起村民的重视。

现状四:村民施用化肥并不科学,同时有机化肥与无机化肥比例失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75%的村民在农业生产中主要施用的肥料是无机肥,而这些肥料有92.5%用于粮食作物中。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村民对农药、化肥施用过程中各种比例配制并不了解。多数人存在比例偏高,施用过量的现象。而我们知道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甚至是地下水污染而村民对农药的使用标准也更偏向效果为主。对污染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现状五:面对农业污染,相关部门投入不够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村委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往深了说,这也是上级领导对环保问题的忽视。一直以来,农村的建设都以“增收”为主,而对环保并不十分重视。同时,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建设多围绕城市污染、工厂污染,对农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不够。

五、农业环保现状的改变策略

对策一:政府牵头,带动村民解决污染治理问题,化束手无策为治理有方。

在政府的推动下,解决村民在面对污染问题上的难题,投入资金,推动农村环保现状的建设,加强人才投入,鼓励现代科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科学种田,从根本上清除污染源头。村民们的“束手无策”说白了,无非是知识不够,资金不足,只有政府出头,才能更彻底的解决问题。

对策二:加大农业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调动农业人才积极参与,全民环保。

村委会应联系有关部门,加大农业环保知识下乡的力度,是科普知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同时,加大教育力度,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同时引进农业人才,在人才上“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同时鼓励引导村民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学习农业环保知识,只有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共同努力,这一问题才可得到更好地解决。

对策三:建立村民自治体系,规范各类污染源的治理方法。

村委会应建立相关制度,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离处理,分区域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对破坏植被的村民给予批评管理。同时,鼓励村民自我监督,相互监督,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

对策四:统一规范村民农药,化肥使用比例引导村民科学施肥。

村委会每年开根据本地区土地状况,生产状况。统一计算出各种肥料在不同作物中的使用比例,也可引导村民进行集体大型机械化统一施肥撒药,这样既可以避免农药化肥的滥用现象,又能节约耕地成本。

对策五:政府统筹城乡建设,加大对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

资金是解决农业污染问题的重要保障。政府在统筹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六、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农药污染现状篇8

近年来,随着农村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养分逐渐匮乏,农药的使用量逐年上升。从而引起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乃至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农产品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为了响应中国科学学会的号召,在校团委以及老师的与鼓励下,我们自发组织了一个6人的大学生志愿行动小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深入了辽宁省抚顺市新民村进行了走访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对农民的环保知识与环保意识进行了一次调查。同时,再辅以走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情况,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同时,我们还对农药的使用,化肥的使用以及一些科学的耕作方法对村民进行了讲解与宣传。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整理,我们志愿小组对农村的环保意识与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较深层次的了解。

二、调查工作流程

(1)前期准备工作

1、7月2日~7月16日通过网络、图书馆以及请教相关专业人士,对调查内容有了较为全面较为正确的认知。

3、7月21日下午4时出发到达了辽宁省抚顺市新民村,准备实地调查。

(2)开展实习活动

1、7月22日~7月25日,进行问卷调查。

2、7月26日~7月27日以走访交谈的形式与当地农民沟通,进一步了解情况。

3、7月28日召集村民,进行环保知识科普工作。

(3)后期总结工作

1、7月30日~8月17日,进行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2、8月18日~8月30日,对调查情况进行组内交流,分析并确定调查结论。

三、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有25道题目,内容涉及此地区主要种植的作物和化肥、农药的选择与正确使用、禽畜养殖业对水源、空气等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及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情况等内容。旨在了解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新民村位于离清源县清原镇约10公里处,人口约1830人,耕地面积5400多亩。

四、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走访交谈,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总结当地环保方面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当地村民意识到污染问题,但素手无策。

通过多问卷调查结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当地村民有67.5%的人对蔬菜水果有农药残留问题处于担心状态。但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并没有解决办法。而对于长期使用农药等化学杀虫剂的危害亦有近40%的人并不清楚。同时在调查中,有近97.5%得饶人认为使用农药会对土壤和水源产生污染。可见在当地,有大部分的村民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但苦于并没有明确的办法可以解决,所以也只能任由其发展。

现状二:缺乏科学的农业知识,接受科普教育程度不深刻。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调查中有80%的人并不能接受到科技人员的下乡指导。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有42.5%的人并没有接受过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方面的只是教育。同时,几乎近99%的村民认为自己需要进行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技术培训并认为农村很有必要进行环保工作的宣传,这表明,现如今农村村民对环保意识有较高的需求渴望得到相关机构的科普宣传有关单位的科普宣传并不十分到位,从而导致农民环保知识的匮乏。

现状三:污染源比较广泛,村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村民家有很多畜禽的棚舍,但这些棚舍的排泄物处理方式并不科学。大部分都是直接进入村里的排水沟。同时,农民在进行农药的配制时,取水多由附近的水渠就近取水。引起水质变质。水中生物大面积死亡,同时,村民中仍有乱砍伐者。他们在房屋建设或者自家土地扩建时肆意砍伐树木,导致村子周围的树木破坏严重我们还发现村民的生活垃圾处理比较随意,多数是随意堆放。炎热的夏天气味十分难闻污染问题严重这些并没有引起村民的重视。

现状四:村民施用化肥并不科学,同时有机化肥与无机化肥比例失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75%的村民在农业生产中主要施用的肥料是无机肥,而这些肥料有92.5%用于粮食作物中。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村民对农药、化肥施用过程中各种比例配制并不了解。多数人存在比例偏高,施用过量的现象。而我们知道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甚至是地下水污染而村民对农药的使用标准也更偏向效果为主。对污染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现状五:面对农业污染,相关部门投入不够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村委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往深了说,这也是上级领导对环保问题的忽视。一直以来,农村的建设都以增收为主,而对环保并不十分重视。同时,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建设多围绕城市污染、工厂污染,对农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不够。

五、改变策略

对策一:政府牵头,带动村民解决污染治理问题,化束手无策为治理有方。

在政府的推动下,解决村民在面对污染问题上的难题,投入资金,推动农村环保现状的建设,加强人才投入,鼓励现代科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科学种田,从根本上清除污染源头。村民们的束手无策说白了,无非是知识不够,资金不足,只有政府出头,才能更彻底的解决问题。

对策二:加大农业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调动农业人才积极参与,全民环保。

村委会应联系有关部门,加大农业环保知识下乡的力度,是科普知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同时,加大教育力度,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同时引进农业人才,在人才上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同时鼓励引导村民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学习农业环保知识,只有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共同努力,这一问题才可得到更好地解决。

对策三:建立村民自治体系,规范各类污染源的治理方法。

村委会应建立相关制度,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离处理,分区域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对破坏植被的村民给予批评管理。同时,鼓励村民自我监督,相互监督,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

对策四:统一规范村民农药,化肥使用比例引导村民科学施肥。

村委会每年开根据本地区土地状况,生产状况。统一计算出各种肥料在不同作物中的使用比例,也可引导村民进行集体大型机械化统一施肥撒药,这样既可以避免农药化肥的滥用现象,又能节约耕地成本。

对策五:政府统筹城乡建设,加大对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

资金是解决农业污染问题的重要保障。政府在统筹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六、调查收获与反思

农药污染现状篇9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环境污染主要是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大,再加上工业污染不断地向农村转移,从而造成了流域内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污染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农村环境的污染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主要对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主要原因分析

随着主要使用化肥、农药、机械为主工业化农业和现代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乡镇企业的兴建,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也就导致了农村环境的原因比较复杂。

1.1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1.1.1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为了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成为了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农药化肥使用国。农药化肥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面积最广、使用量最大的一类有毒化学品。农民为了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对农药化肥进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有:(1)威胁生物的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在有些农村存在轻视农药瓶的危害,到处乱扔农药瓶,从而造成蚯蚓、青蛙、鸟类等生物数量急剧下降,农作物的生长结构受到破坏,农业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农药对益鸟、益虫以及其它害虫的天敌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为了杀灭害虫就增加用药的数量和次数,这样就更加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2)农药化肥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农药化肥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不断的积累引起人体慢性中毒,严重的还会导致癌症发生。农药化肥进入环境会对土壤、水体、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目前我国的黑龙江、松花江、长江都受到了农药化肥的污染,这样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一定的威胁。

1.1.2农村畜类和禽类养殖造成的污染

目前,农村畜类和禽类的养殖分布还比较分散,大多是小型养殖场,它们成为了中小型点状污染源。农村畜类和禽类养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1)畜禽粪便在夏季比较容易滋生苍蝇,造成一些疾病的传播,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2)冲刷圈舍的废水以及畜禽粪便,这些如果直接排放或者露天存放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1.1.3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垃圾和食品包装袋等塑料制品的大量增加,再加上农民的环保意识不高,造成了农村乱扔垃圾现象还较为突出,在垃圾的处理方面还处于无序的、无组织的状态,从而造成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秸秆焚烧产生的大量粉尘、路边的树木花草上挂满塑料袋、村庄周边垃圾无序堆放、河水发臭发黑、死禽垃圾漂浮、河道垃圾较多等,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和视觉的污染。

1.1.4乡镇企业快速无序发展带来的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大量的乡镇企业主要兴建在农村,工艺比较落后,分布较为分散。由于乡镇企业为了减少成本,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和工业垃圾处理配套设置建设,从而使当地环境造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

1.2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2.1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

农村经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素质还比较偏低。因此,很多农户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后果还没有充分了解,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往往是过于追求眼前利益,缺乏环保意识,环境维权意识较差。

1.2.2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以及相关标准还有待完善

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以及相关标准还有待完善,例如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养殖污染等方面立法基本是空白。

1.2.3监管机构力量薄弱,污染防治设施不到位

很多乡镇也设立有环保机构,但是监管人员不足,多属空架子,没有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明确的职责,工作人员也没有真正履行环保职责。我国对于城市以及大型企业污染治理都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申请财政资金贷款贴息、排污费返还使用等。而农村污染的治理没有制定同样的优惠政策,从而导致难以形成治污市场,农村污染治理较为滞后。

1.2.4农村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缺乏技术指导和支持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在工业发达地区和城市已经得到很好地控制,而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工业还较为薄弱,有些地方温饱才刚刚解决,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污染质量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的欠缺,对于农村自身污染和工业转移污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级政府对营造和谐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环境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2.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当采取的一些措施

2.1要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级相关部门要增强做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环境污染治理提上议事日程。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使群众能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让他们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处。通过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增强。

2.2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认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农业就是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系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环境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农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共赢。逐步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体系,合理组织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活动,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科学调整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环境保护科学有序发展。

2.3加快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减少农药化肥污染

加快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推广,改变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农药化肥的做法,要大力推进物理防虫、生物防虫、科学施肥新技术。(1)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应当认真进行推广。(2)要认真推广测土施肥、平衡施肥,做到合理施肥,防止过度施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3)为了确保农产品安全,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当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残留、低毒、高效的农药。(4)应当推广垃圾堆肥,广泛使用微生物肥、有机肥,以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目的。

2.4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法制,切实改变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要从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实际出发,依据环境保护及畜牧业、农业、卫生等法规法律,制定长效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规则制度,用行政及法律手段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

2.5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合理规划,认真做好污染治理

有关部门要认真对乡镇企业进行综合治理、合理布局、统一规划。要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和监测,认真做好控制新的污染源。要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建设污水处理厂,对于乡镇企业污染物要进行科学处理。政府有关部门要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科]

【参考文献】

[1]李晓丹.浅谈新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原因及对策[J].科技风,2011(22).

农药污染现状篇10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 .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长江,门万杰,刘彦军,等.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3]何文初.加强中国农药污染环境法治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陈曙阳,王鸿飞.1992~1996年我国农村农药中毒报告发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