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7:45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方法藏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06-02

一、计算机知识的基本概况

计算机基础是基础教育领域最年轻的一门课程,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以及深入学习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学习计算机最基本的课程,藏区教育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培养实用型、一人多能的计算机教学培养目标。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方法运用的现状

在现今的藏区,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远不如其他地区,其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尤其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存在着薄弱的问题。各类学校面临着教育的信息化思维浪潮,而计算机基础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关键。换言之,只有先做好计算机教学,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才能做好教育的信息化。学生在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受教学效果好坏的直接影响,而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计算机教学尤其重要。现今的藏区青年信息水平的高低,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地影响着信息化在藏族的水平和普及程度。由此可见,在全球信息化思潮下,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对藏区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十分重要。

三、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价值倾向,鼓励学生像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的实践与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凭借着个人的主观意志和自身喜好来批判学生的相应行为动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习惯于运用自己主观的个人情感,或者把自己认定的某些思维定势对学生进行强制的灌输,比如对学生灌输某种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告诉学生“美是什么”、“丑是什么”、“错是什么”、“对又是什么”,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价值与时代意义,但在当今的多元社会,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多元认识和个性发展进行鼓励。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2.现在的学校教学内容偏向于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这种情况也是由于教学方法死板单一而形成的。所以,在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重视全面培养信息素养。首先,要改变对单一信息能力的培养,使之向培养信息综合技能能力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管理等能力的开发培养。除此之外,要着重提升综合信息素养,而不是一味提高机械的操作技巧,使学生能在知识的增加中发展能力、提高能力。但在藏区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特别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从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教学对象来看,大多数学校教学方法的中心是教师的教而非学生主动的学。这样而言,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培养,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的接受。要做到尊重理解学生的学校学习自主性,减少教师擅自为学生制定方法的做法,提倡作为主体的学生可以再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4.从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教学过程来看,许多学校尤其是偏远的藏区学校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没有加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不够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就不能再实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也就达不到使学生深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

四、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1.创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课程与学习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就是对学校内容的兴趣,这样而来,学生才会自己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而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这是由于课程本身比较抽象与乏味,所以要写激发学生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课程内容来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改造。比如运用一些常见的课堂兴趣激励方法,如以物激趣,也就是指教师将实物用在教学之中。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组成的讲解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几台已经报废的计算机,学生通过对报废机的解剖与组装的过程中,自然加深了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还有如以疑激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索与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在有关图文混排等相关内容的word2003讲解完之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运用了本节课内容制作的一份十分精美的word文档,这些文档里面有表格及相关的表格处理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内容来判别此文档中的错误之处。学生的兴趣立即会被这份制作精美的文档所吸引,从而从教科书中找寻答案,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提升学习效果

有关计算机的很多知识都必须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才能完成,即在上机训练中来获得知识,这也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内容最重要的一大特点――实践性较强。所以,在藏区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手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老师讲完课之后,应该留下让学生实践动手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动手分析与探索。学生可以再练习实践中相互讨论、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想象力的开发与培养。总的而言,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多民族导致的差异化的文化背景下、文化基础相对而言叫薄弱、学生年龄相对差异较大的大前提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得到调动,才能对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这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运用与安排,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将来的工作生活、为进一步升华做打算,教师需要合理有效的进行教学教育,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3.重点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教师主宰教学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这种重教轻学的思想观念仍然深入人心。一方面,教师既不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只是一个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中的真实主体,其主体地位却又得不到体现与实践,甚至被严重的打压与磨灭。这个问题的存在,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结出几点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创新性方法。首先是范例教学法,如通过列举申请和使用QQ邮件的发送这一范例,能让学生在电子应用教学内容中得到启示,学生也可以掌握使用QQ邮件的方法,同时,在类似的电子邮件应用中也能有所启示。其次是模拟训练法,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也就要求学生动手训练与实践。例如,在教学内容是如何浏览网页是,可以运用电脑中已有的软件,让学生体验上网的感觉,这些方法可以为学生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基础与激发兴趣。最后是问题探究法,这是一种在学生拥有共同知识为基础上,以探究为基础的探索活动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出相关问题和资料,让学生主动进行假设、探索、验证等。

参考文献

[1]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关联性

一、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专业课程之一,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会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通常采用“就理论谈理论”的方式,而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实践课程,则多数依照配套辅助教材进行授课。配套教材大多只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熟悉掌握相关网络命令,并利用常用抓取数据包软件对相关网络协议进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教材相关配套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对该门课程很生疏,对于网络结构体系相关知识比较陌生,在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做基础的前提下,他们很难理解利用抓取数据包软件进行网络协议分析的真正含义,也会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

1.创新方案

综上所述,盲目按照教材配套实验教学方案进行授课,虽然可以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与其他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关联性的理解和掌握的不足。针对上述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的创新方案:实践教学不仅要与教材相对应,完成指导和锻炼学生掌握教材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更要考虑与其他课程知识的关联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才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对所学课程知识点的运用技巧。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此次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作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实例。

2.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方案实例

实验内容:模拟实现网桥的自主学习算法。

实验目的:锻炼学生对数据结构知识的运用,加深其对自主学习算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以及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

图1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

以上的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抓包分析数据枯燥难懂的低效学习方式;根据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运用程序实现自主学习算法,对于学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学生,不但加深了对mac帧结构模型的理解,对oSi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在结构系统模型中数据通信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数据结构理论基础上,达到了锻炼动手编程能力以及加深对数据结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的目的,也使学生对于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利用增强基础专业课程关联性的方法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论基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培养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能力,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构造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增加各个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只有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曹利.《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分析和设计[J].计算机时代,2008(7).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篇3

[关键词]: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故障学校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标准或者要求,这就需要学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老师在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者接受更高要求的挑战。在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计算机原理这门课程无论是对于老师的教育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直都被作为重点问题以及难点问题进行对待。

1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教授以及计算机相关故障的解决或者处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大部分的计算机教学老师对计算机原理这门课程进行教授的过程中,经常告诉同学们学习计算机原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其中具体来说就是计算机原理这门课程能够对以后更高层次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提供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帮助作用或者指导效果,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解决以及处理计算机故障问题奠定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

然而有些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不能够理解计算机原理课程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好好学习计算机原理课程。经过专业工作人员的调查以及分析,发现学生在初学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的主要原因,就是该门学科在实践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对于计算机原理相关知识或者基本技能的运用相对来说比较少,这样就使得学生们认为计算机原理课程不重要的或者不实用。这样的教学现状以及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原理以及解决计算机各种故障问题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兴趣,与此同时也使得部分计算机老师或者其他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2计算机在未来道路上的发展问题和计算机相关故障处理问题的内在关系分析。无论是对于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的不断前进,还是对于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有计算机相关故障的处理工作作为推动力量。从本质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假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发生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或者发展,可能就会使得相关工作人员解决各种故障的工作,没有了其相应的研究作用或者实际意义。与此同时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假如计算机故障处理工作被忽视,就可能使得计算机在未来道路上发展以及进步,失去其进步或者发展的动力。

3计算机原理相关者知识的教授和计算机相关故障处理问题存在的内部关系分析。对于计算机原理的相关知识以及计算机各种故障的处理工作来说,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一对矛盾,也就是说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与此同时也拥有相矛盾的一面。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够学好相应的计算机原理的知识或者基本技能,那么他们就能够在遇到相应的计算机故障的时候,利用计算机原理的知识具体的解释或者解决这些故障问题。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故障处理的问题的过程中,故障处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从反面的角度去证明相关的计算机原理知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计算机故障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计算机原理相关知识的进步或者发展。

4计算机原理的相关知识是计算机故障处理工作过程中,处理各种问题或者病症的基础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主要从几个重点方面入手,具体来讲就是关于数字电路的相关分析工作以及电路的设计工作,同时也对计算机中的各种运算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以及对于存储器、控制器甚至相应的操作系统的介绍。

计算机原理课程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不能够脱离学生以后的实践工作或者实际生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以后走向社会之后,对于计算机的各种运用以及相关故障的处理工作更加熟练。

计算机原理这门课程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代码以及各种数据的讲解,这些专业知识在实际生活以及学习中实战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也就说明了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案例非常少,从而使得教育教学老师在工作过程中更加的费力,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些计算机知识的现象,因而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失去学习计算机原理的相关知识的兴趣以及热情,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更加对计算机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或者基本技能的训练失去原有的兴趣。

5对于计算机经常出现的故障进行简单的分析以及概述。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了解到,当计算机的内存以及显卡的硬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或者遇到问题之后,它的小喇叭就会自动进行报警操作。然而在实践工作过程中,某些计算机可能会出现其小喇叭也出现故障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小喇叭就不会进行自动报警的操作。假如其检测的画面在这个时候停止,我们就不能够了解到计算机中具体哪个硬件出现了故障或者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能够通过自己的操作处理这些故障,然而假如学生在校期间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精通计算机原理的相关知识,那么这些问题或者故障就能够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雷宏业,张平.论计算机原理与故障处理的关系[J].硅谷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篇4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13-03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之中。在这一形势下,我国教育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纷纷在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形式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受到了计算机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与喜爱。但是,这一教学方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对其进行解决,以保证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简述计算机课程教学

计算机又被称之为电脑,其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进行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器,通过对其内部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进行运用,不仅能够对一系列复杂的数据进行计算,还具有储存记忆的功能。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现阶段的计算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1)运算速度快。目前,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一般都高达每秒几万亿次,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卫星轨道计算、大型水坝计算、天气预报计算等需要大量计算的科学问题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2)计算准确度高。现阶段,计算机系统在依据一定的程序对某一问题进行计算时,其精确度一般为千分之几,甚至有时能够高达百万分之几。这对于某些对数据有精确要求的行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有较强的逻辑能力。目前,计算机不仅能够对复杂的数据进行精确地计算,还能够将其运算的数据、过程以及结果等进行保存,以保证相关用户能够随时对其进行查看。此外,计算机还能通过一系列的编码技术来对各种信息进行算数运算与逻辑处理,进而满足计算机使用者的相关需求。(4)自动控制能力。人们可以通过对计算机进行编码,进而达到对其进行控制。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会严格按照相关人员制定的步骤进行计算与操作,不须人力资源的干预,即可自动执行。由于计算机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其受到了各行各业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因此,其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教育部门相关人员逐渐认识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并将其列入我国教育课程之中。计算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与操作应用知识,其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具有很高要求的学科知识,需要理论与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早期,我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粉笔黑板与上机辅导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室与上机辅导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虽然有一定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问题,影响着计算机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2]。针对这一问题,现阶段我国一些学校开始采用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形式进行计算机教学。

3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的优势

3.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被动地听取计算机教学工作者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进而降低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3]。但是,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当计算机相关教学工作者运用计算机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学生能够及时地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与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同时,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也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整个计算机课堂的主体,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进而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计算机课程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与逻辑性,导致许多计算机教学工作者在对其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的操作而不能充分了解其意思,导致事倍功半结果的出现。但是,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这一形式能够有效克服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计算机教学工作者能够更加灵活的对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采用包括讲解与练习结合的方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问题牵引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对相关学生进行教学工作[4]。此外,学生在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诸如微信、QQ等聊天工具,对学生在操作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解决,以便获得更加好的教学效果。

3.3减少计算机教学工作者的任务量

在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中,为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使其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整个计算机知识,相关教学工作者往往会制作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对计算机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如果运用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方式,就不需要相关教学工作者事先制作课件,这大大降低了我国相关计算机教学工作者的工作任务量,减轻其负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所需讲解的内容分为几个小节,在对每一个小节进行讲解之后,留取一段时间让学生对刚刚所讲解的知识进行操作练习与交流讨论。采用这一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还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计算机知识。

4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机房环境问题

如果我国计算机教学工作者在对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的方式,就需要计算机学习者长时间的待在机房内。通常情况下,机房内会有几十台甚至几百台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在运行的过程中,都会散发出一定程度的热量。再加上空调、交换机等电力设施设备运行中所散发的热量以及学生与老师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整个计算机机房的空气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机房的灰尘、计算机所散发的辐射等都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或者解决。这就需要学校相关人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5]:(1)在机房内安装排气设备,及时进行通风换气工作,保障整个机房内部的空气质量。(2)制定一系列的条文规定,定期对机房进行打扫,以防止灰尘、垃圾等过多,避免其对学生的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3)对计算机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避免多节课连上等现象的发生,防止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4.2机房设施设备问题

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对于计算机设施设备具有严重的依赖性。通常情况下,计算机机房一般具有许多台计算机,每一台计算机在运行的过程中都会由于种种原因,出现问题,导致计算机课程教学工作受到影响[6]。如果当计算机发生状况时,需求机房管理人员的帮助,就会缩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时间,进而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计算机教学工作者应对常见的计算机故障进行学习与掌握。帮助学生解决其遇到的计算机故障,从而实现对课程的掌控与控制,促使计算机课堂能够顺利、高效进行。此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到达一段时间,对其计算机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解决,不妨碍计算机课堂的正常进行。

4.3学生注意力问题

计算机相关教学工作者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般每个人使用一台计算机。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位置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较为分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由于不能与学生进行眼神与肢体上的交流沟通,进而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监督与控制,因此,有一些学生容易受到计算机网络的诱惑,进而影响其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7】。针对这一现象,学校机房相关管理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1)在机房中的每一台计算机上安装诸如电子教室等软件,致使学生不能随意地对计算机进行使用。(2)学校相关管理人员与领导者应为计算机教学工作者配置无线话筒,使教师在对计算机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能够随意地走动,及时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尽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计算机知识上。

4.4教学方法转变问题

随着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的逐渐普及,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计算机学习者的相关需求,必须对其进行转变。1.教师应提前进行备课,根据所讲解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一个一个的教学单元。在对其进行讲解之后,给学生留取一定的练习时间。2.老师应将比较简单的计算机知识留给学生自己摸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知识进行讲解,其不仅能够提高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学能力。

4.5作业布置问题

作业是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与了解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机房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布置不同的课堂作业,包括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两大部分。其中课堂练习是对本节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与了解,因此,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应对其进行抽查。并将学生作业中的易错点记录下来,在下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5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由于其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受到了各行各业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现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内,在我国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国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积极将计算机课程引进我国教育课程中。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促使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减少计算机教学工作者的工作量等优点,受到了相关人员的欢迎与喜爱。但是,现阶段我国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时,仍面临着诸如机房环境、设施设备、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转变、作业布置等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以提高计算机教学人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邱兆新.基于机房教学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6):38-43.

[2]张慧如,尹强国.合理利用机房打造高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J].山东纺织经济,2010(8):88-89.

[3]徐文华.合理利用机房,打造高效计算机基础课堂[J].考试周刊,2014(7):124-125.

[4]江芝蒙.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初探[J].科技资讯,2010(4):164.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26-33.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篇5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平台课程;知识结构;应用技能

计算机科技是信息社会的基石,广泛应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受到各行各业关注,尤其在石油石化领域倍受重视。计算机应用是模拟人工问题求解过程,并发挥其高效率、高精度和高存储等特点对问题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加工、管理和等。发挥计算机作用的关键是计算机应用系统,其基础是以计算机硬件为平台,利用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结合问题求解方法,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发。各专业许多成果需要以计算机为载体进行推广,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是科研的生力军,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和知识推广工作,急需充实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掌握研发技能。目前,该专业研究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计算机知识结构不足

我校肩负着石油石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计算机应用技能是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且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普遍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应用知识缺乏。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阶段,各高校推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以基本知识和办公软件为内容,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层次以计算机高级语言为内容,让学生掌握计算机问题求解基本过程;第三层次以石油主干专业应用软件为内容,让学生利用应用软件系统解决专业问题。可以看出,计算机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是计算机?怎么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缺少计算机应用知识和研发技能的教学。

2.课程重复设置或孤立。过程型计算机语言的编程以变量及其访问为核心,通过顺序、分支、循环结构控制程序的走向。不同过程型语言尽管语法、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不同,但具有相同语义和算法,因此,再开设过程型计算机语言课程时,并没有进一步涉及问题的形式化表示、数据管理、功能分析与设计等内容,也就不能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尽管本科阶段也开设Java、C++、网站建设等选修课程,但也只介绍了基本概念、语法、语义。这些程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也有交叉,在知识结构上,没能形成递进提升。

3.教学内容不适用。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其重点在计算机本学科内容,如《计算理论》《计算复杂性》《分布计算与并行计算》等,大部分不适合于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选修。即使部分计算机应用类和开发类课程,如《人工智能原理》、《高级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等,有部分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选修,也由于缺少前导课程基础,有许多编码实现的实验也难于完成,因此,这类课程学习也难于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与实践

1.重视课程建设,明确教学目标。针对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现状,以问题描述与形式化表示、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以及应用系统研发为核心,丰富和完善计算机应用系统研发相关技术基础,使他们掌握计算机应用研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经典处理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以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为契机,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主要涉及:①问题形式化方法;②数据表示及其处理算法;③数据管理与运算;④信息系统访问及操作;⑤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及软件开发技术与集成技术。

2.理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对石油行业的调研,我们总结出石油企业计算机应用主要应用包括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交互三大领域。数据处理主要用于油藏数值模拟、地震数据反演等,其核心是数学建模和智能建模及其参数优化;数据管理主要用于石油工程、地质工程和油田信息化建设等,其核心基于应用领域的数据模式及其关联关系和业务流程,借助于数据库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管理;数据交互主要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其核心是计算机网络结构和协议(机-机交互),数据可视化(人-机交互)。从计算机学科应用角度,综合考虑石油主干学科应用特点,优化筛选计算机应用知识构成主要教学内容。同时,理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确保计算机知识的连贯和提升,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3.联系实际应用,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核心,重视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理论、方法,确保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研发实践中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通过联系生产实际,强化计算机应用实践,增进计算机问题求解能力的应用性,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目的。在数据处理教学中,以“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分段线性逼近数学建模”为例,解决地震反演问题;在数据管理教学中,以“海相油气地质知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为例,解决油气勘探数据(包括知识)管理问题;在数据交互教学中,以“地震数据可视化研究”为例,结合图形系统平台,解决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问题。基于案例教学过程中,每一案例都可成为完整的系统,涉及到需求分析、问题形式化、逻辑分析、功能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等研发过程,最终形成软件工程思想。通过“问题提出-实际案例-理论学习”和“理论学习-实际案例-问题解决”,形成“实际案例和应用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显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培养,达到深入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目的。

4.发挥教师经验,确保教学质量。由教授牵头负责,组织副教授和博士构成教学团队承担课程建设和教学任务。在科研上,团队成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科研工作,富有计算机研发经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讲解深入透彻。在教学上,团队成员承担计算机教学工作,并且多门课程通过学校合格课程评估,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讲解、消化、理解。多年来,团队成员一直参与教改工作,并发表教改文章总结教学经验,编写教材和讲义,取得一系列教改成果。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科研经历,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确保了教学质量。

5.设计实践课题,提高应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习题实践,把课程习题分为基础类习题和应用类习题。基础类习题以数据表示、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等基本知识为要点,达到消化、掌握基本知识,为后续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而应用类习题结合教师的研发成果经验,设计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并要求以2~3人小组形式,按研发流程实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为了减少应用类习题的难度,涉及到的习题与课程技能性的内容有一定相似性,也可在技能性讲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于应用类习题,从需求分析开始,要求进行系统逻辑分析、功能设计、详细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界面设计)、编码实现等过程,完成相应的报告文档,体现了把计算机基础知识融合到计算机应用技能中,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6.加强实践答疑,增强问题理解。对于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选修的研究生较多,但他们拥有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和认知能力差异较大。完成应用类习题包括“问题—方法—算法—程序”,涉及到多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遇到难处都难于完成习题。研究生学习能力较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好,普遍能够顺利完成基础类习题,但对应用技能掌握较难,难于很好完成应用类习题。这些学生对自己专业相关问题较为清楚,也能较好地理解处理问题的有关方法,但在方法转变为算法上不很适应,导致后续程序难于实现。通过定时安排答疑,适当调整集中答疑和分散答疑。一方面,对共性的难题进行分析、讲解;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对个性的难题进行及时辅导。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答疑非常有意义,对研究生应用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不亚于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应用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形式,并为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的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中,要把完善计算机知识结构、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制定专题性的应用,使研究生计算思维的形成和应用落到实处,为培养石油主干专业信息化建设的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限制了应用的广泛性,导致此类课程通用建材建设的困难。这也是后续需要努力做好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1]叶含笑,江依法.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3):56-58.

[2]李国和,袁林林.加强计算机教学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J].石油教育,1996,(12):27-29.

[3]李国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J].石油教育,1999,(5):19-21.

[4]李国和,王泽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2003,11(2):8-10.

[5]吴卫江,赵建辉,刘博.也谈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1):24-27.

[6]连远锋,王新,李莉.“因专业施教”的数据结构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6):5-7.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篇6

计算机软件产业是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重要产业,在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已成为独立于计算机硬件的能够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型产业,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就计算机软件依据缺乏足够深入的认识,尤其是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依据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相关条规中的规定,计算机软件应当涵盖计算机程序、辅助资料及程序的描述等,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均是依据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定义,在结合自身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

一.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概述

依据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计算机软件作为不同于其他的知识产权的客体,其特殊性呈现于较多的方面,这也强调着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计算机软件作为人类智慧的表现形式,同时具备着作品性及工具性双重属性;计算机软件在研发设计的过程中,实现着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的高度融合,两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界定区分较为困难;计算机软件所具有的更新周期逐渐缩短、更新换代逐本文由收集整理渐加快,增加着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计算机软件的研发设计成本普遍较高,但复制推广的成本却相对较低;计算机软件具备着较强的国际通用性等。计算机软件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的知识产权的客体的以上诸多性质,强调着计算机软件并非一般的作品及技术,强调着不可将计算机软件这一知识产权客体与传统知识产权客体一视同仁,要综合计算机软件的特殊性给予知识产权法律上的相应保护。

二.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纯粹专利保护制度之下的保护无法满足保护需求

纯粹专利保护制度之下的保护要求相对较高,且保护条件相对有限,该种立法保护的弊端与问题需要新立法模式予以解决,进行立法保护的相关条件及要求的合理适当降低;产品的专利申请时间长、申请成本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计算机软件作为较为特殊的知识产权的客体,申请保护中也同样存在着该种问题。就国际大环境而言,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经历着针对著作权的单维保护向著作权及专利权的双维保护模式的转变。针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实现着与计算机发展技术的紧密结合,该种发展变化趋势就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产业化以及计算机软件的独立,最终导致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法律保护类问题的出现。在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之初,某些国家尝试依据计算机软件程序的是实用性及技术性,采用专利法对其实施保护,但某些软件程序并不符合专利的特征要求,利用专利法对计算机软件实施保护的效果并不显著。

2.知识产权保护践行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虽然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已经完成从无到初具规模的发展脱变,在法律层面上著作权法律法规已将计算机软件收入到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体系中,同时的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采用以著作权法的保护作为主要切入点、计算机软件产权保护的单行法的制定与完善的保护制度,就保护制度的总体架构隶属于著作权法之中,这与国家制定的其他的行政法规存在较大区别,也与其他发达国家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就其专利保护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致使计算机软件的盗版较为猖獗。计算机软件侵权的打击存在着政府部门的大包大揽的传统管理观念,社会动员程度较低。计算机软件盗版现象猖獗的其他产生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的发展现状、计算机软件的价格、计算机软件使用者的法律水平及计算机软件研发者的法律维权意识等,广泛的开展计算机软件的盗版综合治理也是实现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途径。

三.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改进对策

1.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问题的解决对策

计算机软件产业逐步实现与计算机硬件产业的分离,使得计算机软件逐步的成为市场价值更为广阔的高新技术,适合计算机软件行业发展的保护措施需求的紧迫性变得越来越强烈;而到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的时候,针对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体系确立的必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国家开始强化针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但就立法保护的效果而言,仍需要立法保护中适当的降低软件在进行交易方面的成本,确保软件开发者合理的社会收益,从而推动计算机软件的产业化发展;在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新的立法保护模式中,明确的指出保护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的要严格依据保护条例来执行,而没有做出规定、规定不够明确、条件发生变化的要依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同时实现软件的有效保护及软件交易成本的降低。

2.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践行问题的解决对策

转变计算机软件侵权的打击的理念,将最终的违法打击途径确立为良好的司法环境的组建,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要将软件的行政及司法保护确立为重点,充分利用行政执法这一国家执法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将行政调查及处理力度的强化确立为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核心,给予软件研发使用的相关权利人以足够的法律保护,并给予侵权者以应有的制裁及惩处;软件行业内的诸多协会是软件企业中形成的自治性的组织,虽然并不具备行政执法及司法等管理权限,但却在市场调查、信息的咨询评估、业界信息的交流、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具备法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要充分的发挥软件行业内相关协会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篇7

1.教学配套设施方面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会计教学。会计电算化教学除需要传统的教学设施(如:教室、教师、黑板或者投影仪等)外,而且还必须要配有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及财务系统软件。虽然一些高校针对会计专业建立了实验室,但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及其使用任然不能正常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使用。一方面:部分高校为了节省成本,所配备的计算机都是一些较为老旧的、快淘汰的电脑,或者是采购的二手的电脑,其硬件配置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另一方面: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把会计电算化教学老师等同于实验室管理员,对于实验室并没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实验室的使用和维护不合理,作为会计电算化所涉及的计算机实验室,所安装软件较多,硬件配套不达标,计算机并没有定期进行维护,这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师资力量的及教学方面的问题。

因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不同,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师要求也就不同于传统会计教师。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师不仅要求有较强的会计理论、计算机相关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相应实践能力。目前,一般高校任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师只具备会计理论知识这一条,对于计算机也只是简单的应用,实际的会计工作,特别是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基本没有。既具有会计和计算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目前较为缺乏。部分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能简单操作财务软件,并且相关教材只是单纯针对软件的操作流程进行介绍,对于软件的维护和如何运行并没有太多涉及。教材中所涉及使用账套业务也是只涉及简单的会计操作。账套练习资料也相对匮乏。

二、改进电算教学的措施及策略

1.课程设置合理。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全面。会计电算化所应涉及的课程不仅包括财务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包含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及会计实践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课程时特别是针对计算机这部分要合理设置。首先,针对会计电算化使用的主要工具财务软件的运作原理要做相关的课程设置;其次,对于财务软件运行中的数据的处理应开设相关的课程如数据库。对于,财务软件的选用不能仅考虑成本,对于财务软件所涉及的教材和配套资料也应纳入考虑范围。在学习完财务软件之后还应开设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能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汲取,在学习完成后,还能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对于财务软件学习的考评。

2.配套教学设施、设备完善及加强实验室管理。

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有专门的配套教学设施、设备。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会计电算化,其教学必备的设备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相关的教学设施。虽然一些高校专门设有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但其设施、设备陈旧,不完善。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需要配备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应配备专业学生电脑桌、学生椅、计算机、财务软件及教师电脑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对于学生使用计算机,时间较长,人数较多,应采用较高的配置,做为财务软件,其安装和使用对于系统环境具有一定的要求,所安装软件除了教学使用的财务软件,不建议安装其他软件。对于会计电算化所涉及的实验室应制定实验室使用准则并应该配备专门的实验员,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为保障学生能正常上课和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实验室需要实验管理员定期对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进行维护。实验员不只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检修,还得对计算机使用环境进行维护,包括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的系统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两方面。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篇8

计算机知识结构不足

过程型计算机语言的编程以变量及其访问为核心,通过顺序、分支、循环结构控制程序的走向。不同过程型语言尽管语法、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不同,但具有相同语义和算法,因此,再开设过程型计算机语言课程时,并没有进一步涉及问题的形式化表示、数据管理、功能分析与设计等内容,也就不能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尽管本科阶段也开设Java、C++、网站建设等选修课程,但也只介绍了基本概念、语法、语义。这些程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也有交叉,在知识结构上,没能形成递进提升。教学内容不适用。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其重点在计算机本学科内容,如《计算理论》《计算复杂性》《分布计算与并行计算》等,大部分不适合于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选修。即使部分计算机应用类和开发类课程,如《人工智能原理》、《高级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等,有部分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选修,也由于缺少前导课程基础,有许多编码实现的实验也难于完成,因此,这类课程学习也难于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与实践

重视课程建设,明确教学目标。针对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现状,以问题描述与形式化表示、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以及应用系统研发为核心,丰富和完善计算机应用系统研发相关技术基础,使他们掌握计算机应用研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经典处理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以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为契机,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主要涉及:①问题形式化方法;②数据表示及其处理算法;③数据管理与运算;④信息系统访问及操作;⑤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及软件开发技术与集成技术。理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对石油行业的调研,我们总结出石油企业计算机应用主要应用包括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交互三大领域。数据处理主要用于油藏数值模拟、地震数据反演等,其核心是数学建模和智能建模及其参数优化;数据管理主要用于石油工程、地质工程和油田信息化建设等,其核心基于应用领域的数据模式及其关联关系和业务流程,借助于数据库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管理;数据交互主要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其核心是计算机网络结构和协议(机-机交互),数据可视化(人-机交互)。从计算机学科应用角度,综合考虑石油主干学科应用特点,优化筛选计算机应用知识构成主要教学内容。

同时,理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确保计算机知识的连贯和提升,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联系实际应用,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核心,重视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理论、方法,确保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研发实践中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通过联系生产实际,强化计算机应用实践,增进计算机问题求解能力的应用性,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目的。在数据处理教学中,以“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分段线性逼近数学建模”为例,解决地震反演问题;在数据管理教学中,以“海相油气地质知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为例,解决油气勘探数据(包括知识)管理问题;在数据交互教学中,以“地震数据可视化研究”为例,结合图形系统平台,解决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问题。基于案例教学过程中,每一案例都可成为完整的系统,涉及到需求分析、问题形式化、逻辑分析、功能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等研发过程,最终形成软件工程思想。通过“问题提出-实际案例-理论学习”和“理论学习-实际案例-问题解决”,形成“实际案例和应用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显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培养,达到深入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目的。

发挥教师经验,确保教学质量。由教授牵头负责,组织副教授和博士构成教学团队承担课程建设和教学任务。在科研上,团队成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科研工作,富有计算机研发经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讲解深入透彻。在教学上,团队成员承担计算机教学工作,并且多门课程通过学校合格课程评估,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讲解、消化、理解。多年来,团队成员一直参与教改工作,并发表教改文章总结教学经验,编写教材和讲义,取得一系列教改成果。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科研经历,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确保了教学质量。设计实践课题,提高应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习题实践,把课程习题分为基础类习题和应用类习题。基础类习题以数据表示、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等基本知识为要点,达到消化、掌握基本知识,为后续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而应用类习题结合教师的研发成果经验,设计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并要求以2~3人小组形式,按研发流程实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篇9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现状综合以下几点:

一、学生轻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实际会计电算化培训中,由于时间、场地和学生素质所限,学习内容往往注重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讲解较简单;忽略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介绍,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虽然在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之前曾经进行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简单学习,但是不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紧密结合,造成学生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认识模糊,不能了解系统的全貌,自然更谈不上软件功能的全面深入应用;有的学生仅能操作财务软件,对其他应用软件一无所知,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

二、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不够牢固,报表部分的学习尤其薄弱。由于近年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素质较差,

科学文化基础和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差,虽然曾经学习过一部分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的极其有限,等到学习会计电算化软件时,常用快捷键和常用命令都比较生疏,并且在学习报表时,由于eXCeL表格的基础不扎实,而导致学习报表编辑、设计和格式生成都有较大的阻力,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习的会计软件经常比社会上发行的软件要落后若干年。

当前,网络时代对财会人员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在网络时代,从网上支付、网上销售到网上理财等等都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一些新技术、新观念将贯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过程中。而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将不可避免地使现代财会人员的知识库面临着严重的冲击。为此,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所培养的财会人员必须具以下知识结构:

1.更新专业知识

随着财务软件向着电子商务方向发展,人们对网络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络会计、安全会计以及研究与开发会计也会随之产生,由于实时系统和数据传输通道的快捷与畅通也给远程审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会计电算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出现了“网络财务”、“全能eRp软件”、“数字化管理”等多种定位。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必须适时充实或增加上述内容。

2.学好计算机知识,努力适应社会发展

网络时代的财会人员除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及简单维护以及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外,在互联网(internet)的使用方面,更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学习和训练,掌握其常规使用方法。如电子邮件(e-mail)的编辑、收发,常用网址中相关信息的搜寻和检索,专业网页(web)的设计和维护,相关文献的上传、下载等等。另外,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学习一定要加强,这样在学习会计软件时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因此,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应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的教学力度。

3.学好一门外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根据国际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internet)信息量中,有93%是以英文为基础的,常见的网页设计及一般程序都以英文为基础。虽然近年来中文网站显著增加,但无论是信息搜寻、文件编辑,还是电子邮件的收发,都仍然是大量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另外,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商品交易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国际之间的交往已存在大量外语的商业信函,重要合同文本,往来凭证,支付手段。因此,作为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财会人员如果不掌握一门外语,在将来的时代里,就很难算作一名合格的优秀会计人员。

4.熟悉相关学科知识,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在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里,能否熟练掌握诸如网络应用知识等财会专业所必修的“边缘知识”,将成为衡量一名财会人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必须及时充实、更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使学生不仅掌握既有的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更能掌握随时展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及边缘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在未来的网络时代有立足之本。所以我们设置课程时,一方面要有学生必修的一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应有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供学生选修,以便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通过对相关现代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可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使其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状况,本人发表一点拙见,主要归纳如下;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学生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

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学生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四)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带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于计算机的知识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群;课程建设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无论其规模扩展还是应用范围的拓展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计算机网络已经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方向,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内容;同时计算机网络同其他学科方向广泛交叉,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对其他学科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方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同时,由于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不能采用简单的一门课程来覆盖,需要一个经过规划的课程群才能较为系统地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基础知识。

1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知识体系总体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三大部分,如图1所示。

(1)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基于分层结构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各层的设计要点、基础理论、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以及主流网络协议的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的未来发展等。

(2)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构建、使用和管理的各种实用技术。

(3)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到各个应用领域和学科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学科方向及其技术。

图1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体系

由于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庞大,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多种多样,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覆盖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是不现实的,所以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知识体系的三个层次中精心挑选重要的内容,在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组织建设若干门核心课程,建设好理论知识和实践两个环节,为学生奠定一个比较坚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

2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与建设

2.1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

做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工作,首先需要界定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确定哪些方面的知识涵盖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去。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划分,要涵盖进网络课程群的重要内容包括现行主流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现行主流网络的核心协议的分析与设计、下一代网络的关键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网络规划与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以及有影响力的计算机网络

的应用。

依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做了如下规划,如图2所示。

图2计算机网络课程群规划

(1)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基础性课程,为课程群中所有课程的先导性课程。主要讲授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参考模型,网络中各层的设计要点、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流行网络的网络协议的模型和原理等内容。

(2)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实践环节之一。主要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提供实验和验证环节,以及网络各层中核心协议的分析和原理性实现。

(3)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另一个实践环节。同样为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提供实验和验证环节,与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同的是,所选取的实验是一些粒度更大、综合性更强的实验,需要学生利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和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技巧,并具备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背景,才能出色地完成实验内容。部分实验内容需要学生具备网络编程的知识。

(4)tCp/ip协议分析:tCp/ip参考模型是事实上的工业标准,为internet所采用的协议族,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分析internet中广泛使用的主要协议。主要包括internet的设计原理、编址和路由选择技术、基于tCp的编程技术和一些应用,如:域名系统、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电子邮件和万维网等应用。

(5)下一代互联网:针对现有internet存在的问题(主要是ipv4存在的问题),现有internet会最终缓慢过渡到下一代internet(ipv6),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延伸,主要包括ipv6的寻址结构、扩展头、身份验证和安全性、对任意点播和组播的支持以及对相关协议的影响,以及ipv4向ipv6过渡的策略和应用。

(6)网络规划: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之一。本课程从系统方法学和网络工程的角度探讨网络分析、规划和设计方面的问题,系统地介绍网络规划及逻辑设计流程中每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内容、原则、方法、实践指导等。主要包括、网络互连技术概述、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工具、需求分析、流分析、技术选择、网络拓扑设计、网络编址和网络命名、路由设计、网络性能保障设计、网络管理设计、网络安全设计、案例分析等。

(7)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日益复杂化,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就是为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稳定、高效运行而对网络设备所采取的方法、技术和措施。在本课程中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核心协议(主要是Snmp协议)、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工具以及简单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机制等实践环节。

(8)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兴的应用学科方向,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课程为一系列课程,如电子商务、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系统、网格计算、web服务等课程,在教学中可以自由开设。

2.2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经过我校计算机学院网络课程组全体教师若干年的努力,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已经初具规模、成效显著。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已经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基础学位课,必修)、“计算机网络实验”(基础学位课,必修)、“计算机课程设计”(基础学位课,必修)、“tCp/ip协议分析”(专业方向限选课)、“下一代互联网”(专业方向限选课)、“网络规划”(专业方向限选课)、“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方向限选课)等核心课程,并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课程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方向任选课)和“网格计算课程”(专业方向任选课),并计划开设“分布式计算与分布式系统”课程(专业方向任选课)和“web服务”课程(专业方向任选课)。在每一门课程(实践课程除外)中,理论性知识讲解的同时,鼓励增加实践环节。这些课程基本上满足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需要。

(1)“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tCp/ip协议分析”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等课程为学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基础,该层次的课程既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体系结构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又介绍现在internet的主流协议族――tCp/ip协议族的进一步剖析,并介绍了未来internet的发展和主流技术――ipv6。

(2)“网络规划”和“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实用性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网络管理和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直接的技术基础。

(3)“电子商务”、“网格计算”等新兴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在进一步巩固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开阔了眼界,提供了接触新兴学科前沿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

教材建设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关键和课程群建设的成果体现形式,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一贯得到了重视。

(1)注重引进相关课程的优秀教材[1-7],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中引进了世界经典教材――andrewS.tanenbaum著的《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这些经典教材使得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国内外优秀大学的课程教学站在了同一起点上。

(2)重视针对一些缺乏精品教材的课程开展了自编教材的工作,鼓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教材的成果,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计算机网络实验”采用自编的内部指导教材。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教材已于2009年6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从2007级学生开始在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启用新编的教材。

“tCp/ip协议分析”及应用教材于2007年2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已在“tCp/ip协议分析”课程中采用,该教材荣获2008年北京市精品教材。

“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教材已经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现在已完成初稿编写工作,计划2009年10月份完成校稿,2010年2月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2009~2010学年第2学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中采用。

此外计划编写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相关课程的教材还有:“网格计算”课程教材和“网络规划”课程教材。

此外,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重视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升华,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8-9]。

3结论

本文结合作者承担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的实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目标和规划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把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体系分为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并结合作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实践,对三个知识层次中所包含的课程进行了介绍,给出了一个课程群的初步的轮廓,希望能够对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andrew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m].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周明天,汪文勇.tCp/ip网络原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3]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3版.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杨云江.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杨家海.网络管理原理与实现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6]李明江.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ianFoster,CarlKesselman.网格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王勇,杨建红,任兴田.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任务编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94-95.

[9]王勇,姜正涛,杨建红,等.“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目标导向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4):68-70.

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ComputernetworkCourses

wanGYong,RenXing-tian,YanGJian-hong,FanGJuan

(CollegeofComputerScience&technology,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