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8:33

资源再生市场前景篇1

内容摘要:景区开发前的市场定位非常重要,而学术界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技术方法。本文在分析景区开发市场定位步骤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单体和资源组合所能开发的产品进行实例分析,以找出真正有价值的市场定位。

关键词:景区开发市场定位目标市场

景区开发前市场定位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大量资金涌入旅游行业,我国很多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然而,很多景区的盈利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开发商和规划专家对景区的市场定位重视不足,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方法。多数开发商将规划与营销相分离,即使有一些人重视市场定位,但是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市场定位方法,致使思维局限性太强。大部分的景区规划都是在休闲、观光等主流旅游市场内定位,很少有能够打开思维,跳出旅游看景区营销的。而近几年旅游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泛,那些产生营销奇迹的都是跳出传统旅游思维的景区。新景区在开发前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具有以下作用:

首先,开发前做市场定位,可以明确开发重点和顺序。在开发前不先确定目标客户群,很容易犯“品质高的资源优先开发”的错误。但如果某单体资源在本景区品质最高,比较竞争景区同类型资源处于劣势,最好不要重点开发。明确市场定位之后,就可以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重点。

其次,整体产品容易形成统一风格。最常见的景区开发是各种类型的人群都要照顾到,好像人人都能满足,实际上是谁都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果在开发前确定目标顾客,整个景区就主要为这类人群开发,这样产品对这一特定人群的吸引力就会增强,从而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

最后,各功能分区能够匹配。现在的规划开发主要依据地形地势来设计各功能分区,却忽视了景区目标客户群的诉求。这表面上是规划时各功能区没有匹配的问题,实际上是开发前没有对目标顾客进行明确定位。

相关研究概述

本文所说的市场定位是指为景区寻找能够给景区持续带来利润的客源市场类型,并以此明确所要开发的产品类型,通俗地讲,就是明确为哪些人提供何种产品。

学术界已认识到市场定位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定位,相关研究较少。

杨振之在《旅游项目策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一书中提出目标客源市场定位有四种类型,然后写到“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各细分市场的大小、增长率、变化趋势和竞争态势;各细分市场的进入门槛和收益状况;各细分市场间的相互联系和竞争;旅游吸引物的特色、规模和等级;目标吸引物及其他吸引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和空间竞争等”。可以看出,这里只是提出了如何选择细分市场,并没有谈到怎么做出细分市场集合。

禹贡和胡丽芳在《旅游景区景点营销》(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一书中提出景区在具体选择目标市场时,要考虑“景区实力和竞争格局、产品特性及生命周期、市场营销环境”三个因素,并没有给出可供景区管理人员实践的指导步骤。

景区开发前市场定位的步骤

新景区在开发前做市场定位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一)资源调查与评价

按照现代营销理论,应该先做市场调查,看消费者需要什么,然后决定生产什么。但是旅游业有其特殊性,一个景区所能生产的产品是有限的,主要受到景区内资源的限制。正确的思路是先分析自己的所有资源能够生产出哪些产品,再看哪些产品有市场竞争力。这个步骤要注重无形资源的开发。

(二)列举产品类型并区分等级

在正确调查与评价景区所有资源的基础上,先从单体资源开始看可以开发出哪些产品,然后再把各种资源进行组合,看还可以开发出哪些产品。将所有的产品类型一一列出来,并客观地对其等级进行评价。此时要对资源进行全面认识,尤其要注意其联想意义,才能开发出尽可能多的产品。

(三)与竞争对手对比分析

一般来说,一个景区可以开发出很多产品,但并不是所有产品都要推出。

首先要把可以开发的产品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分析哪些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其次要知道不同产品的竞争对手是不同的。要看自己的产品能够满足哪些消费者的何种需求,目前满足这些消费者这种需求的产品是什么,然后与其进行比较。

(四)选定目标市场

1.空白市场。目前还没有满足特定区域特定消费者特定需求的产品出现,自己做出来后独一无二,这种市场当然可以开发。比如海边沙滩和大海浪对于内地城市居民都极具吸引力,但是时空距离导致很多人无法体验这种乐趣。这里要注意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市场容量是否足够大;二是进入壁垒如何;三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否具有重复性。很多内陆城市的海洋世界刚开业时都是人山人海,很快就门前冷落,主要就是因为观赏行为的重复性不强。

2.市场上有竞争对手,但自己产品有优势。只要让目标消费人群知道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更好,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即可取得理想的市场反应。这里要注意研究的是,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市场份额,对手会有什么反击方法,应该采取什么应对策略。

3.市场上有竞争对手,自己的产品没有优势,但市场足够大,尚未得到完全满足。旅游开发初期,由于景区不多,投资者要注意的是本需求市场的持续时间、本次投资的回收期、潜在进入者的壁垒等情况。如果市场需求只能持续一段时间,而本次投资回收期又较长,那么不适宜投资开发。

因此,在景区开发之前,必须要先做市场定位。以上三种类型的市场,进入之后将其选为目标市场,接下来就是要对目标消费群进行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包装合适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景区市场定位实例分析

笔者曾经参与了河南郑州市郊临水石榴园开发规划,委托方想做成一个园林型的农家乐。经过各种比较分析,认为如果开发周末休闲市场,景区不占优势。但是考虑到国人关于石榴的联想,结合园区优美的风景和完善的餐饮服务体系,可以开发喜宴产品。

郑州市每年就有6-7万对新人结婚,整个郑州婚庆市场每年消费达到20亿元人民币。针对婚宴市场而言,一般每家婚宴从十几桌到五六十桌不等。假如以每天婚宴两家定40桌、每桌消费1000元计算,则每天婚宴收入为4万。每年婚宴以30周60天计算,就有240万的营业收入。

婚庆市场中的竞争对手是市内酒店。相比较而言,景区劣势是交通不便,但优势也很明显,景区的果林、水库、沟壑等景观给新人及宾客带来的附加利益是市内酒店不能比拟的。

这样具有针对性的定位,与周围的果园相比,景区充分利用了石榴的联想意义和花果树的美丽;与市内酒店比,景区也充分利用了周围的美景。所以,根据这个定位进行景区的开发规划,把景区打造成郑州市的婚宴胜地,开发者便可取得可观收益。

当然,这里提出的是纯理论性的定位技术方法,如果景区资源丰富,那么单体资源之间的组合过多,如何穷尽产品类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快速分析产品盈利能力是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在目前,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解决办法就是抓住主要的、有特色的资源进行单独和组合分析,找出景区真正的市场所在。

资源再生市场前景篇2

重庆交旅集团是著名的重庆“八大投”之一,原为从事高等级公路建设和运营的政府类投资集团,资产规模近300亿元。两年来,该集团以每年超过5亿元的投资强度,全面整合重庆市的旅游资源,一改积弱多年、各自为政的原有格局,展开了一轮波澜壮阔、除旧布新的旅游发展体制变革。

今年4月和6月,我应重庆山水都市开发有限公司邀请,两次飞赴重庆考察该公司正在投资建设的金佛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并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做营销培训。重庆山水都市开发有限公司系重庆交旅集团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7年4月,主要负责对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重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和提档升级。短短两年时间,公司投入金佛山景区的建设资金达5.8亿元,总投资预计超过20亿元,其投资强度和建设速度令人震撼。

在考察中我发现,该公司从公路工程建设转型进入旅游业,在景区管理和品牌营销方面欠缺经验,专业知识和人才匮乏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景区建设起点高,有品位,前瞻性强,管理层积极进取,富有忧患意识。有鉴于此,我在第二次考察时安排了一天时间跟公司管理层进行深度交流,并回答了大家提出的景区营销方面的诸多问题。现将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整理发表,以供国内其他大型国有景区的管理者作为参考:

问:金佛山景区今年5月1日正式开业之前,面向社会征集了2万多条广告语,目前选用的是“人到金佛山,一生天地宽”。您认为这个广告语能否体现金佛山景区的特色?

答:面向社会征集广告语的做法,不少城市和景区都用过。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好处是能以较少的资金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景区等于借此机会做了一次低成本广告宣传。缺点是应征者大多是非专业人士,缺乏对景区资源和市场的深入研究,所征集到的广告语通常流于表面,而且随意性较大,很难真正体现景区的产品特性和市场卖点。

一个好的景区广告语,总是便于记忆,易于传播的,能给人良好的品牌联想,使人产生旅游消费的欲望和冲动。比如云南丽江,卖的其实是“民俗风情+酒吧文化”,但他们把“艳遇”这个关键词嫁接过来,“艳遇在丽江”,给人的感觉就多了一份暧昧朦胧的小资情调。

景区广告语的成功关键,是以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一下子拎出景区的独特卖点。比如我们为广东梅县设计的旅游广告语——“山中田园诗,梅县客家情”,前一句说的是客家人世外桃源、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视觉美感,是一种铺垫。后一句说的是梅县与众不同的人文环境。客家人特别淳朴善良和热情好客,我们认为这样的人文环境是吸引旅游市场的最大卖点。所以,这句广告语的落点就是一个“情”字。

问:金佛山北坡索道今年五一期间曾在空中停运,市场反响很大。我们交旅集团投巨资建设的金佛山西坡索道,采用的是承建阿尔卑斯山脉索道的法国poma公司的原装进口设备,有极高的乘坐安全系数。这条索道7月份将会投入运营,您认为这条索道能否成为金佛山景区的一个独特卖点?

答:完全可以。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索道的滑雪和观光体验,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在北美,为了迎接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加拿大专门在惠斯勒和黑梳山之间建设了一条世界最长的跨峰缆车,并认为这是加拿大最新的旅游标志,“将为游客带来一种扣人心弦的体验”(加拿大国务部长加里伦恩语)。金佛山跟阿尔卑斯山和惠斯勒有相似之处,夏季景色优美,冬季适宜滑雪,这条索道为什么不能成为重庆旅游的一个新景点、新标志呢?

不过,金佛山索道要成为拉动景区效益增长的新亮点,还有三方面工作要做:一是要彻底打消游客对金佛山索道的安全疑虑。北坡索道五一期间在空中停运,天涯社区重庆版当天就有报道,负面影响很大。北坡索道虽不属于重庆交旅集团,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普通游客很难搞清楚金佛山北坡、西坡和南坡分别属于哪家公司。因此,西坡索道在投入运营时,安全问题应是第一宣传重点。宣传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要使用游客听得懂的语言,尽量少用专业术语。比如我们现在宣传说,这条索道是目前亚洲仅有的三条“单线循环脱挂抱索器8人吊厢式索道”之一,这样的专业术语,就很难让人听明白。应该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要有细节,有故事,人性化。比如,集团办公室陈主任昨天跟我说,负责安装索道的两个法国人太较真,工程技术人员都快被逼疯了。预定的工期结束时间还剩九天,法国人又提出为了安全起见,索道高度必须再降两米,这意味着要在山顶悬崖边填土20方,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法国人就是不让步。类似这样的细节,我们如果宣传报道出去,就会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二是突出强调空中游览金佛山景区的特殊体验。从资料上看,索道垂直高差896米,局部斜度超过40度,是目前世界上仰角最大的客运索道。那么,“世界上仰角最大的索道”到底能给游客带来什么样的特殊体验呢?这个要向市场说明白。索道很先进,只是从技术层面来讲的,关键是要研究游客乘坐索道的生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换句话说,我们要研究这条索道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这才是真正的卖点。比如,索道能让游客360度观景,那么到底能看到什么四季景色呢?重庆是著名的雾都,金佛山的云雾天气每年多达200多天,游客乘坐索道时是否会有腾云驾雾的感觉呢?索道仰角这么大,是否会让游客产生一种撞向悬崖的心理震慑感呢?索道全长2700米,游客长时间飘浮在空中,是否会有心理压迫感和恐惧感呢?营销人员不妨亲身体验一下,多做一些游客调查,再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能激发市场消费者的兴趣。

三是要建立金佛山索道跟本地市民的情感联系。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现象,重庆人和成都人喜欢比较两个城市的文化差异,经常争论谁是真正的西部老大,甚至在网上打口水战。这说明重庆人不仅性格耿直豪爽,而且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地方文化自豪感。金佛山索道作为西南地区引进的第一条超一流水平的观光索道,是重庆重塑山城旅游形象的重要标志,足以让重庆本地市民引以为豪。在索道投入运营的市场宣传中,营销人员不能满足于物质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理性表述,应将这条索道视为景区跟市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多做一些能够直达人心的感性诉求,强化重庆市民对景区的品牌偏好,增加本地游客对索道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迅速打开市场,并且有效延长索道产品的生命周期。

问:金佛山景区面积有441平方公里,目前在开发的有天星沟、碧潭幽谷、牵牛坪、石林等12个景点。从长远发展来看,金佛山应该定位为一个景区,还是一个旅游区?

答:金佛山的战略发展,可分为“两大块,三步走”:“两大块”,指的是金佛山体量很大,未来应分为两大区域:一是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二是金佛山旅游度假区。核心区以景区经营为主,缓冲区可以开发旅游地产。“三步走”,指的是金佛山要取得市场成功,应遵循“景点—景区—旅游区”的发展路径,先做节点,再做线路,最后做整体。

迄今为止,金佛山在重庆本地市场中的品牌形象,仍然是一个观光型的自然景区。游客到这里来,春天是为了看杜鹃盛开,冬天是为了看冰雪世界。这也就是说,金佛山景区目前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旅游产品,不利于长年经营。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对现有景区进行改良、转型和升级。目前山水都市公司已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景区大门、票房、游步道和游客中心设计得很好,碧潭幽谷的木栈道也修得很好,西坡索道更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下一步要丰富产品类型,开发亲水性强的休闲景点,比如瀑布、漂流和温泉,还应开发冬季滑雪项目,这样才能增强对休闲度假市场的产品吸引力。

早在1988年,金佛山就跟张家界一起被评为部级风景名胜区。张家界现已发展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单是武陵源核心景区就有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四大景区,每个景区又分为若干景点,周边还有猛洞河漂流、凤凰古城等14个景点,可以跟张家界连成30多条旅游线路。金佛山可以借鉴张家界的成功经验,将441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分成不同的区块来开发。但跟张家界相比,金佛山很难跟周边其他景点串线,更多的还是要依靠自身力量,加强景区开发建设,形成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的多样化组合。

问:天星酒店作为景区内的一个度假酒店,如何定位目标客源市场?酒店五一期间试营业,目前入住率较低,要在短期内迅速打开市场,采用低价竞争策略是否可行?

答:天星酒店的目标客源市场,首先应锁定景区所在地重庆南川区的商务会议市场,而不是景区的团队和散客。南川区有八十多个部委办局,还有好几个特大型国有企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跟南川区的商务酒店相比,天星酒店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天星酒店一开始就是按照四星标准建造,设计理念先进,度假体验良好,有300间客房,能接待不同规模的商务会议。而南川区目前只有2家三星级酒店,设施陈旧,管理较差,市场竞争力很弱。因此,如采用“四星档次、三星价格”的低价策略,很快就能占有南川区商务会议市场的最大份额。相反,如果仅仅依靠景区的团队和散客,酒店经营将会遇到很大困难。因为金佛山目前的客流量还没真正上规模,游客的住宿需求不足,难以支撑酒店的日常运营。

天星酒店在目前阶段应该采取低价策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装修的酒店通常会有一定的气味,这会直接影响客人的住宿体验。此外,酒店的会议功能和娱乐设施还有待完善,管理和服务也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低价策略刺激市场人气,能使酒店迅速进入紧张运营状态,有利于发现问题和改进服务。等到市场出现供不应求,再提高价格不迟。

问:金佛山距离重庆市区很近,只有1小时车程,客源也以本地市场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景区应该如何看待旅行社的作用?如何处理跟旅行社的关系?

答:金佛山目前的客源主要来自本地市场,旅行社的作用的确不大。从过去三年的客流量数据来看,景区团队游客人数比例很低,这可能有两方面因素:一是金佛山目前还是一个地区性景点,在国内市场缺乏知名度;二是重庆旅游起步较晚,本地旅行社的地接量还没有形成规模。但是,重庆旅游市场也是不断发展的,旅行社的地接量也会逐步上来。上海春秋现在已经开始大力推介重庆旅游,广之旅也推出了大足石刻双飞4日游的线路。因此,如果我们放眼长远,景区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应该重视旅行社的渠道作用。

我第一次来重庆的时候,在飞机上看了一份资料,重庆的显著特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现有的3000万人口中,城市人口只有560万,农村人口高达2400万。这也就是说,景区所面对的重庆本地市场,实际规模其实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景区要取得良好业绩,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不断开发新景点、新项目,刺激本地游客多次消费;二是打开远距离的客源市场,这就必须发挥旅行社的渠道作用。

景区要处理好跟旅行社的关系,其实并不难,关键是做工作要扎实,不能浮于表面。对于重庆本地旅行社,无论规模大小,营销人员都应逐一登门拜访,虚心听取旅行社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国中青这样的龙头旅行社,景区总经理应该亲自登门拜访,跟他们的老总真诚地交朋友。我第一次来重庆的时候,当天晚上跟国中青三位老总一起吃饭,我感觉他们的专业素质很高,对重庆旅游市场前景看得很透彻。他们告诉我,重庆国中青三家旅行社门店超过150家,目前已形成紧密合作的联盟关系。这说明重庆以后很可能像广州一样,逐步进入由少数几家大型旅行社控制本地市场的寡头竞争时代。对此我们应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

问:金佛山景区目前还处于建设期,在景区配套设施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市场营销工作应该如何开展?是否应该等到景区建设完成之后,再开展大规模的营销宣传活动?

答:金佛山作为山水都市开发有限公司的重点投资项目,景区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等到景区全部建好之后再做市场营销,应该尽快让景区产生现金流,形成投资和经营的良性循环。在过去的一年中,山水都市公司在金佛山投入了五个多亿,景区建设起点很高,只要营销得法,完全能做到边建设边开放,同时又赢得游客满意。

看待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视角。金佛山如果跟张家界相比,当然还有很大差距。但如果跟一年前相比,哪怕是跟两个月前相比,金佛山的变化都是令人震撼的。我在四月份来的时候,这里到处是工地,当时根本无法想象五一节景区能开业。这次过来,景区已经初具规模,面貌焕然一新。等到西坡索道正式开通,完全可以大张旗鼓地对外宣传。既可以宣传刚建成的新景点、新项目,也可以宣传山水都市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金佛山的新思路、新做法和新进展,还可以面向国内旅游市场开展品牌推广活动。

问:金佛山在品牌建设方面应从哪里入手?如何处理企业品牌和景区品牌的关系?

资源再生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资源再生市场前景篇4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资源再生市场前景篇5

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城市与工矿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露天采矿剧烈扰动了矿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景观要素,对区域土地与环境的破坏尤其严重,支离破碎的景观随处可见,已经成为土地、环境等方面亟需研究解决的焦点问题。

露天煤矿废弃地景观可以用景观设计手段来解决废弃矿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废弃矿山的地形、矿业设备、地质遗迹、矿坑、水体、植物等可利用的资源,以景观生态学与相关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对废弃矿山景观进行设计与规划,恢复矿山的生态的同时开展矿业遗迹展示、工业旅游、科普知识教育、生态游憩与观光,以此来完成使废弃的土地重新利用和变矿业弃置地为绿色环保公园的目标。

从景观生态学来讲,采矿地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是人类为获得矿产资源而对土地进行剧烈利用的区域。在开采前后,采矿地会表现出十分不同的景观。采矿之前,当地生态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内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具有正常的生产功和保护功能。而开采后景观的稳定性往往会被破坏,景观的改变超出了自然系统的调节和物种的适应能力。因此采矿废弃地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采矿废弃地表现出比采矿前更大的景观异质性。采矿活动实际上就是将原来较为均质的景观进行异质化的过程。开采后的采矿地往往包括采矿点、尾矿、堆场、排土场、采空区、塌陷地等景观类型和厂房、矿井、采掘设施以及道路、水渠、积水坑等景观要素,原本均质的景观变得破碎化,同时具有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典型镶嵌格局特征。

其次,强烈的干扰会超出了当地景观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恢复能力,干扰甚至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其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丧失、土壤养分维持能力和物质循环效率降低以及外来物种入侵和非乡土固有种优势度的增加等。随着干扰加剧,生态系统自身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会受到破坏。

第三,由于采矿地及其周边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采矿活动势必会影响到区域生态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的连续,如水的过程、物种迁徙的过程,同时造成污染扩散。

露天煤矿废弃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景观的破坏,同时也是一种土地资源的浪费,生态恢复与现代景观设计改造手段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利器,本文就是从这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尊重场地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与景观并重之,尊重并科学分析矿山废弃场地的景观特征,采用保留、利用和改造等手段,将场地上典型的景观保留和保护下来,注重矿业历史、遗迹、文化信息的保留与采集。

矿山生态恢复是考虑矿山开采前的原生态条件和采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征,应用生态学原理,在采前、采中和采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设一个良性的矿9山生态系统的活动。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定义为:“指在废弃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自然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指导因采矿活动所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进而服务于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育等理论与实践活动”。

矿山废弃地景观更新指对因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的,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它主要包括采空区土场、废石堆、尾矿等矿业废弃地(包括采矿点、尾矿、堆场、排土场、采空区、塌陷地等景观类型和厂房、矿井、采掘设施以及道路、水渠、积水坑等景观要素)的利用、改建或再开发,整治,保护以及“人性化”设计。因此,矿山废弃地景观资源再利用是指在对其进行生态恢复设计的基础上,用景观设计的途径通过对矿业元素的利用、重组,整合现有场地的矿业景观资源,再现矿业文化艺术价值,条件成熟可将其利用为极具观赏、文娱

休闲、科普教育等价值的园林景观形式。

面对为日益严重的世界问题,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目的是使人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矿山废弃地景观资源再利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如今,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它的宗旨是既不污染环境又不破坏自然资源,同时也能发展经济。在短期内,经济过热会带来表面的繁荣,但随之会带来严重生态破坏和社会动荡,这种发展模式只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污染和破坏,生存质量下降,最终导致环境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的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我们应该考虑将自然资本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与经济发展的措施相结合,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措施。同时必须考虑规划设计的因地制宜,因地造景和考虑节约成本。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矿山废弃地以及再利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旧资源,如废料,废金属,废砖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废旧资源,使这些工业废料能够再次物尽其用。例如,工业建筑拆迁后产生的碎片可以用于路面或建筑物的墙面装饰材料。一方面,经济上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景观规划后也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色和风貌,而不是完全新建的花园,这样的铺路材料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

对于重点的特别能代表时代的废弃工业,特别要注意保护性原则。工业遗存的非再生性特点,决定了它们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对它的保护是任何形式的规划和再利用必须先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以前矿山废弃地给人印象始终是一派破败不堪的景象,但正是这些破乱的工业遗存,直观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科技水平,这些可以规划和再利用的工业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工厂、矿山、精炼厂、仓库等一些和投入生产,运输和其他所有行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活动。

市场性原则主要是指在矿山废弃地景观资源再利用的决策过程中,我们必须先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准确的了解当前市场空间的需求和风险程度,并结合当地居民的消费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的确定规划利用的规模、主题和进度。

该原则要求理解和掌握市场需求状况,包括需求的内容、满意度、趋势和发展规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

资源再生市场前景篇6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价值再利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theCulturalValuesandReuseCountermeasuresofindustrial

HeritageintheDevelopmentofCounties

――aCaseStudyoFGongYi,Henan

Bonanlin[1],FenGLei[2],weiYe[1]

([1]artDesignDepartmentofChengGongCollege,He'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GongYi,He'nan451200;[2]DepartmentofarchitectureofHenantechnicalCollegeofConstruction,Zhengzhou,Henan450000)

abstractthearticleanalysestheculturalvaluesofindustrialheritageinthedevelopmentofcountiesbycalculatedthefeaturesofindustrialheritageresourcesinGongYi,andthenputforwardtheindustrialheritagereusecountermeasuresbasedonthedevelopmentandreuseofculturalresources,inordertopromotetheconstructionofcharacteristiccultureofcitiesandthedevelopmentofcountyeconomic.

Keywordsindustrialheritage;culturalvalues;reusecountermeasures

0前言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复兴旨在强调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在城市空间建设和城市生活中重新发挥其活力。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主要关注在老工业城市,如天津、上海、无锡等。但在我国广大的中小县市,工业遗产资源就如颗颗繁星,分布于平凡的民间土壤中,为社会积攒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资源。河南省巩义市作为新兴工业城市,是我国中小县市的典型代表,其古代和近现代工业遗产资源具有典型的广大县市工业遗产的特征,反映出县域工业遗产面临着是否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严峻问题。而这些地区工业遗产的环境保护与活力再生研究对于县市工业遗产地的未来发展和城市更新具有重大意义。

1巩义市工业遗产资源特点

1.1历史价值大

据笔者统计,巩义市现存工业遗产16处,其中8处古代工业遗产,7处近代工业遗产,1处现代工业遗产。每一处都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如黄冶唐三彩窑址、铁生沟冶铁遗址、水地河瓷窑遗址等记录了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对于史学研究和工业科技研究具有重大价值。驻驾河铁路桥、孝义兵工厂旧址、钢铁大会战遗址等近代工业遗址,代表了郑州地区甚至河南省辛亥革命以来的工业发展事迹。

1.2地理分布跨度大,局部集中

巩义市工业遗产分布具有以下特征:(1)零星分布,各乡镇几乎都有;(2)分布具有组团特征;(3)现代工业遗产距市区近、其他工业遗产距市区较远。第二特征的形成是受矿藏和水系流域影响;第三特征则是受政策扶持及交通分布影响,地理位置比较方便。这种分布特征对于现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非常不利。

1.3占地面积差异大,规模差别大

16处工业遗存的规格各不相同,工业类型多样。手工业和近代工业遗存皆有,且近现代工业遗址普遍比古代工业遗址占地面积大。这要求我们在保护政策和保护措施上区别对待,既要保证价值大的重要遗址不被破坏,又要实现经济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工业遗产在县市发展中的的文化价值体现

2.1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定位

城市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城市的定位。巩义是一座定位于工业旅游发展目标的城市,工业是其经济发展支柱。在此情形下,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工业遗产资源,不仅能奠定城市的文化基础,修正伴随着乡村城镇化带来的农民文化、农村文化的弊端,同时能加强健康的城市形象和良好的城市公关印象,也能加强市民的荣誉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2.2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景观塑造

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文化的凝聚体,具有典型的地区差异性。工业文化作为巩义经济发展的载体,对该地区文化资源的形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作为工业文化(下转第113页)(上接第85页)残留的工业遗产表现在城市景观方面就形成了特定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观。所以巩义工业文化景观的塑造既有助于保存和理解城市工业历史,又有助于发掘城市地方文化特色、改变城市面貌。

2.3工业遗产与区域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工业的发展决定了巩义地区的发展和壮大,工业文化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成为巩义地区文化的发展动力。巩义的工业遗产文化不仅承接了真实和相对完整的历史信息,也见证了今天巩义工业发展的辉煌,极具地域性和独特性。这种工业文化的不可再生性和独特地域性正是区域文脉的表现,而其强大的生机正代表了区域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3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对策

3.1基于教育意义和商业价值的整体旅游开发

巩义市工业遗产特色鲜明,因此,对于工业遗产的利用可采取整体旅游开发对策。并且近年来,巩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重点发展,对城市发展定位来说,以工业促旅游、以工业带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对古代铸造、冶炼等传统手工业的再现与宣传也具有强烈的历史教育意义,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作用极大。

3.2基于功能再利用意义的单体空间重塑

巩义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主要分布于市区及城乡结合部,保存较好,一般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场地设施等,地理位置优越,市民印象深刻。因此,对其利用可采取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场地再开发和城市空间重塑。即将占地面积较大,厂房、设备等具有较大遗存价值的工业遗产,将其改造为公园、广场等市民活动空间;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单体工业构筑物以及设备、设施可改造成城市景观小品,既保留了其文化价值,又为城市形象作出了贡献。

3.3基于历史教育和文化展示意义的模拟重建

为更加准确地展示城市历史风采,再现文化生机,可将历代工业发展中的典型场景及特色工业情景通过模拟重建,塑造为城市环境中的公共文化设施、工业文化景观等,扩大工业遗产对市民和游客的文化影响力。或者在构建大型社区时,以历史人文特色为表现主题,将传统手工业场景元素与现代大机器工业模型构建为社区景观设施加以表现。这种方式的教育意义和文化熏陶意义不言而喻。

4结语

资源再生市场前景篇7

【关键词】生态风景园林;重要性;建设内容;施工;问题

一、生态风景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风景园林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园林、人、城市之间和谐关系的必然举措。园林作为我国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起到了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主要是在不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功能上减少对现有资源的浪费,节约不可再生能源,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风景园林建设的主要内容

1、节水型园林

节约用水是生态风景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水技术。主要包括:⑴雨水的收集和利用;⑵污水和废水的再生利用;⑶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运用;⑷减少绿地对水资源的消耗浪费。

2、节地型园林

在城市绿化工作中既要保证绿化用地,同时也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利用最小的土地面积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使长期以来的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在建设节地型园林的过程中,为了让城市绿化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拓展城市绿量时,应不断改进土地的质量,不断开发其潜能,加强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将环境效益和和生态功能发挥至最大化。

3、节财型园林

生态风景园林施工不仅要考虑生态效益,而且还要考虑经济效益,如果仅为了达到绿化效果而大肆投入资金,虽然生态效益提高了,但是却造成了资金浪费。因此在园林建设中,应节约资金成本,根据实际情况对投入成本进行合理规划。很多城市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在园林设计环节中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高价引进外来品种,但是很可能外来品种并不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而本地的物种不仅成本低,适应力强,而且也能体现出当地的文化风貌。因而为了考虑经济效益,多选用本土植物更能体现节财型园林的价值。

4、节能型园林

打造节能型园林,应该减少能源消耗,充分运用自然界的各种资源,比如太阳能、电能、风能等,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将这些自然界赋予给人类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在设计园林的照明时就可利用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在园林的建设和维护中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三、生态风景园林施工关键问题的探索

1、施工图纸的问题

施工图纸是进行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的蓝图,整个建设施工都要紧紧围绕施工图纸开展,因此,设计好施工图纸是做好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的基础。在每项工程环节开始之前,都要求施工人员对于施工图纸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防止理解出现误差。工程技术人员要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编写好《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指导和促进相关施工人员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施工。在现场指挥施工的时候,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图纸,对照图纸中需要注意的细节等问题,保障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结合图纸设计按照实际去完成。

2、施工准备的问题

生态风景园林施工需要进行充分准备,需要准备的材料和设备比较多,包括钢筋水泥、混凝土构件、安装管线等,还有草皮、苗木、农药以及植物养护材料。在施工设备方面,包括了挖掘机、搅拌机、电焊机等不管哪方面的设备或材料,都要进行严格把关,统筹管理,制定严格的施工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掌握施工操作规范。在施工开始之前,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勘察,并做好勘查工作与设计图纸的衔接,为施工做好准备。

3、施工工序的问题

施工工序是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的细节保障,不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施工,就可能给生态风景园林施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造成生态风景园林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不相协调。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要注意与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随时进行有效沟通,做好配合工作。通过与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沟通,及时确定好每一个施工工序的具体方案,对那些涉及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施工环节和一些重要的项目,要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科学合理施工。有时候,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场所的环境等因素影响,施工工序不能够按照设计图纸的规定进行,项目负责人要及时与技术人员协商,找出相对最合理的施工工序,防止施工项目的连续性被破坏,避免对后续施工造成恶劣的影响。项目负责人必须要亲自到场,或者指派专业人员到场,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指导和监督,保障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每个施工工序都能科学合理。

4、生态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定点放线问题

生态风景园林定点放线的施工中首先是放样前的准备工作:项目放样前准备工作应做到周全细致,否则会因为施工地点分散或者场地过大,容易造成窝工甚至返工。因此项目部组织施工人员充分了解了公园设计意图,并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技术交底。每份设计图纸交到施工人员手里,都同时进行技术交底,并邀请设计人员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设计意图,以及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使每个施工人员在施工放样前对整个公园园林景观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是勘察现场,首先确定项目施工放样的总体区域;施工放样同地形测量一样,必须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局部”的原则,因此我们先建立了施工范围内的控制测量网,通过放样前的现场勘察,充分了解放样区域的地形,考察设计图纸与现场的差异,确定放样方法。开始进行清理场地,在施工工地范围内,凡有碍影响工程稳定或者工程开展的地下物和地面物都进行清除。最后是准点、控制点的确定,要把公园种植点、景观建筑放得准确,我们首先选择定点放样的依据,确定好基准线、基准点或特征线,同时要了解测定标高的依据,因需要把某些地物点作为控制点。

四、结束语

生态风景园林建设对净化城市空气、改善生活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还可以减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因此必须加强生态风景园林施工关键问题分析,从而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宝根,刘来红.浅析生态风景园林施工中关键问题[J]门窗2014.

资源再生市场前景篇8

关键词:旅游地产前景分析旅游距离

一、婺源县旅游地产的现状分析

《婺源县2009-2030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婺源县作为上饶市域内的一个版块中心城市,应把建设具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空间和发达的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应充分依托和保护自然山水环境,尽可能不破坏原生态而展开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城区生态环境及景观建设,积极营造山水文化旅游城市,贯彻和体现生态和旅游至上理念。同时该规划还指出要逐步把婺源建设成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功能突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全力打造成为著名旅游目的地。

从上述总体规划中可以看出,婺源县经济是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前文笔者给出的定义中,旅游地产是以旅游目的地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自然和人文景观及良好的休闲度假配套设施为主要特征,以周边省市富裕或高收入人群为主要销售对象的房地产项目。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婺源县发展旅游地产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以及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具备的,但是因为婺源县周边县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江西省与周边省市中相比经济也处于追赶阶段,居民手中财富相对较少,再加上本省地理气候环境的趋同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必然对婺源旅游地产的需求很少,这样婺源县旅游地产的发展必然要依靠周边尤其是沿海省份的高收入阶层来进行拉动。一直以来婺源的旅游业主要是以观光为主,来婺源的游客中度假旅游的游客相对较少,并且在婺源的逗留天数较少,旅游者基本是晚上到酒店,第二天早上离开酒店。酒店对于客人来讲多仅是一个睡觉功能。并且婺源县旅游客源淡季以团队为主;旺季散客为主。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年婺源县的旅游客源依然以散客为主,在这些游客中一般旅游者偏重于价格在100元以上的经济型酒店,这就决定了婺源县的旅游地产项目市场非常有限,这个现实从表4-1中可以看的非常清楚。

另外,婺源县距离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较远,当沿海高收入人群在作出购买旅游地产作为自己度假的选择时,一般比较少的选择距离自己常住地较远的地方。在婺源购买旅游地产并作为自己的度假场所的消费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属于所在地高收入阶层;其次,闲暇时间较多,这个特点决定了异地购买旅游地产的消费者可能是自由职业者,比如画家、作家,或者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退休的资产较雄厚的人员,还有可能是政府高官;再次,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婺源不同于大理、丽江等云南旅游城市,也不同于九寨沟、张家界等景点,有点类似浙江余姚、乌镇、周庄,但是婺源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历代远离战乱,保留下来很多古迹,所以笔者认为,在婺源购买旅游地产作为自己度假场所的消费者一定要对婺源古迹有认同感,即使其目的不是作为自己度假场所而是要进行投资,在考虑投资回报率的时候,这类消费者也应该要将婺源文化考虑进去。

二、婺源县旅游地产的前景分析

基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对于婺源县旅游地产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在短期内,婺源作为一个距离南昌市较远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城,

婺源县政府的财政赤字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作为婺源县的支柱产业-旅游业,2004年到2008年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尚处于观光游阶段,并且在短期内这种旅游模式很难有大的转变,从这个角度,旅游业发展对婺源县财政紧张的起不到很大的缓解作用,像中国很多地区一样,婺源县政府也会在土地财政做文章,鼓励房地产企业开发房地产,包括在景区开发各种旅游地产,如前文所述,婺源旅游的淡旺季泾渭分明,如果投资旅游酒店,那么风险会相对较高,但是因为现在婺源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仍然保持高增长状态,因此,现在投资旅游酒店仍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是,时间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这种推测一个是基于婺源的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婺源旅游市场的统计,在2011年左右,进入婺源的旅游人数将接近于顶峰,以后的旅游人数增加率将越来越少。还有就是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现在全球经济正面临二次探底的可能性,现在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正在受到来自实体经济资金的刺激,所以当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反而出现异常的繁荣,当然这种繁荣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这种繁荣不是宏观经济发展出现的结果,而是流动性过剩、实体经济衰败所造成的,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再分配,一旦这种再分配结束,这种以泡沫为特征的繁荣就会消失,到时就会出现前文所讲的日本式的经济危机。

资源再生市场前景篇9

关键词: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水资源;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p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272-02

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标准、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目前建设部正在组织相关研究与示范工作。与此同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不断完善。2002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规范了污水再生利用设计工作,也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已经启动,国家和地方都开展了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一些城市和地区正在全面规划和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有的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例如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地积极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在制定地方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发展再生水用户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目前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为30%,2008年达到50%。在2008年前北京将新建再生水厂9座,敷设再生水管线400Km,新增再生水处理能力40万m3/d。届时,清河、北苑、肖家河、北小河等再生水厂分别向北郊地区、西北郊地区、清河集团、望京地区提供再生水,并为清河、北小河提供景观用水;酒仙桥、东坝再生水厂分别向东北郊地区、酒仙桥地区、东坝集团提供再生水,为坝河、亮马河、水礁湖等城市河湖提供景观用水等等。在再生水厂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再生水管网。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城市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可替代优质水,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景观、市政绿化、生活杂用、地下水回灌和补充地表水等。应用先进的膜技术,可生产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再生水。澳大利亚、新加坡在这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应用,将优质再生水用作电路板加工过程中的超纯水,工业生产中的工艺用水和空调冷却水,也在尝试将部分再生水送人水库,对原水水源进行补充,有效地解决了缺水问题。

必须充分认识到,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城市补充水源,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措施。在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时,应当首先立足于本地自有水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再生利用,籍此增加可用水量,提高城市供水的可靠性。尽可能的降低对外部水源的依赖程度,减少或避免远距离调水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远距离调水除了经济成本外,还存在潜在的生态影响和工程控制成本问题。各地在制定城镇节约用水发展规划中,应该充分重视污水再生利用这一有效途径,将再生水作为水资源的组成部分,直接纳入城镇用水供需平衡中,实行综合管理。

2 污水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各地污水再生利用尚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小,利用范围窄。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总体进展缓慢,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是:

(1)污水处理率低,管网不配套,污水再生利用缺乏必要的条件。近年来,虽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速度加快,但仍然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已经建成537座污水处理厂,但污水处理率仅为40%左右,污水再生利用率更低。特别是一些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成后,由于难以落实配套管网的建设资金,造成设施闲置,而难以发挥投资效益。污水处理厂出水未经有效利用而排入水体,既浪费了水资源,又对水环境构成潜在的污染威胁,这种状况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极不相称。

(2)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污水再生利用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目前的水价调整是以补偿供水运营成本,减少财政补贴为目的,没有体现水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水价形成没有充分起到对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控作用,城市供水水价、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收费之间尚未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尚未形成有效的污水再生利用激励机制。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不高收费率低,不足以补偿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更谈不上落实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资金。

(3)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再生利用认识不足,污水再生利用缺乏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目前有些地区没有把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工作摆在重在的位置,特别是一些水资源目前比较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水的城市和地区需要节水,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和地区同样需要节水,也要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现在很多城市在解决缺水问题时,往往采用开发新水源、跨流域调水和开采地下水等传统的方式,对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城市补充水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缺乏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和政策措施,结果一方面城市用水紧张,另一方面本可以使用再生水和园林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等却在大量使用十分紧缺的优质水源,出现了非常不合理的现象。

(4)要严格再生水水质管理,运行单位对正常运行的再生水设施需定期化验再生水水质,确保安全用水。改变再生水供水管网结构,提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再生水生产系统在设计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灵活性,配水系统要便于实现分质供水,以降低成本。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事业的发展必须紧密依靠科技进步,要有高新技术的保证和支持。必须重视和加强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5)宣传力度不足,公众的污水资源化意识有待加强。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对污水再生利用的宣传不够,公众对再生水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水的再生利用工作的推进。

3 推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进程的任务和措施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制定城市水资源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明确污水再生利用是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处理和再生水设施建设是供水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要根据城市可用水源的特点和具体需要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统筹安排城市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发展污水再生利用,当务之急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污水收集管网能力,为污水资源化人为创造必要的条件。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以实现污水综合利用为目标,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处理规模和工艺方案,促进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和协同发展。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建在城市水域的下游,没有考虑日

后再生利用的发展需要,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许多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很大,污水收集管网很长,造成长距离输送,而处理后果的再生水需要重新敷设管网送至利用地,造成处理成本增加。所以应重新调整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规划。只要确保规划合理,就会确保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有机结合,将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发挥规模效应。随着水价的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污水资源化将成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为减少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污水再生利用应尽早考虑,统筹规划。

(2)积极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在城市污水和资源化的管理方面,政府有指导的义务和职能。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必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也必然难见成效。因此有必要充分考虑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的特点。既要靠市场推动,也要加强政府行为。今后城市污水和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建设,应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和建设,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法律约束,促进污水处理及资源的市场化,把行业利润推向市场,形成健康市场化运行机制。

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产业化,实现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良性循环,就要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尽快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要充分发挥水价杠杆的需求调节、水资源配置和节水、污水再生方面的作用,促进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

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用水单位积极利用再生水资源,扩大再生水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市政、绿化、环卫和工业用水等方面要率先推荐使用再生水。

(3)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艺,推广使用符合标准的再生水。实施污水资源化,将城市污水处理的战略目标由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转变为以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的水的循环再用,相应地要调整污水处理技术路线。目前建设部正在组织研究制定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政策,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尽快提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工艺技术水平。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不一样,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再生水利用方案,优先选择水质要求低的再生水使用途径,尽量缩短输水距离,降低再生水利用成本。积极开发适应当地条件、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工艺。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力推广污水再生利用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水质监测和设施维护,建立应急预案,保障供水安全。

资源再生市场前景篇10

关键词: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价格程序

自1982年我国第一处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批准建立至今,我国共有森林公园1540处,其家森林公园503处。自1990年始,我国森林旅游人数每年都保持30%的高增长率。①2002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1亿人次,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收入37亿元,森林旅游综合产值达850亿元。全国已涌现出张家界、千岛湖、太白山、瓦屋山等一批旅游收入超千万、上亿元的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了带动当地旅游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龙头产业。②

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指对森林旅游资源一定时期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是一种法律上的用益物权。广义的经营权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已进行一定程度开发或投入的的森林(主要表现为已建成的森林公园)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可直接称为森林(或森林公园)经营权;另一种是对未来进行开发或投入的状态的森林(也即拟建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可称为狭义的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但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的经营权都是在资源国家所有下的占有权、在合同约束下资源的使用权和部分的收益权,以及受到严格限制的资源处置权的结合。

一、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法律性质上看,森林资源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中最典型的一种,作为近十年来旅游业兴起的全新领域,对旅游业、林业的发展有巨大的力,但如开发不当,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从人类理性上讲,均能认识到森林旅游必须以生态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并非纯粹地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森林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经营者外,还必须包括当地居民和当地经济、未来居民和未来经济,这也就是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的特别之处。

我国《宪法》是从物权的角度对森林资源的属性进行明确的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我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依据宪法对森林资源的归属做出了具体规定。我国的森林旅游绝大多数也就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过了的十多年的发展,固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各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日益体现。

首先,由于森林旅游开发的投资大、回收慢,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建设和管理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已是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尚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应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保护管理事业经费大多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而林业部门自身对森林公园的投入能力也相当有限,原有的体制也无法从市场上吸收资本进入,这就造成大批森林公园设施落后,对环境的维护、文化遗迹的修缮保护显得力不从心,更有大量的森林资源优势不能尽快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这制约森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我国森林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水平低,多数林业部门仍然将建立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作为国有林场的多种经营项目来对待。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规模小、分布散、精品少、知名度低、服务管理质量差,在全球森林旅游业中的竞争力低,与我国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优势不相称。

究其根源,最根本的就是目前我国森林旅游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我国森林公园主要是由管委会来经营和管理的,管委会作为行政单位,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无偿使用资源,没有任何风险,缺乏相应的责任感和压力。此外,森林旅游资源管理的“婆婆”众多,地方政府、林业部、旅游局、建设部都有依进行行政管理的权力。对投入少收益快的项目,大家抢着管,都要管,对要找投资、收益期长的项目,大家互相推诿。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的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森林公园内乱批、乱占、乱建,破坏了生态环境,还有一些地方将森林公园划入风景名胜区、旅游区,借招商引资之名,随意改变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原有的隶属关系,上述情况均严重影响了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了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这已是一个为我国建设实践所证明的命题。我国土地资源二权分离改革首先在进行,实践证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没有影响到土地的国有,反而促进了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包括森林旅游资源在内的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实践也有七个年头了,虽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但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供评鉴。

1997年,湖南省分别以委托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方式出让了张家界黄龙洞和宝峰湖的经营权。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二大景区均显示了勃勃生机。2000年安徽省旅游局也出让了歙县牌坊、安徽宏村等部分景区的经营权,目前经营状况良好。2001年2月,四川省旅游局向海内外宣布出让包括九寨沟、三星堆遗址等的十大景区和100余个景点经营权,这使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市场化从小打小闹、悄悄推进发展到了有计划地、系统化的推广,在旅游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下,上述行为的合法性有待进一步探讨。2001年3月,国家建设部在《关于对四川省风景名胜区出让、转让经营权问题的复函》中指出,任何地区、部门都没有将“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权向社会公开整体或部分出让、转让给经营管理”的权利。2002年5月,国务院[2002]1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特别就风景区和文物保护问题作了严格规定,并指出“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土地也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等。”换句说,在地方政府尤其是旅游部门大力推行经营权市场化的过程中,建设部门、林业部门所持的均为否定态度。建设部提出了两个反对理由:一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评估旅游景区无形资产的标准,经营权转让价格远远不及其潜在价值,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担心在出让经营权时过分注重眼前利益,介入的民间资本只顾逐利,对资源竭泽而渔,而忽略了对长远资源的维护和投资的限制。而实际上,前一问题是一个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后一问题是个管理问题,可以通过立法进行规制。从实际情况看,并不见得国有资本开发经营就一定有利于保护资源,反面的例证不胜枚举,而四川、浙江的民营资本成功开发了4a级景区的先例也确实存在。

笔者认为,有关森林公园景区经营权是否可以分离只是问题的表面,因为在市场经济社会,由谁来经营是个市场问题,只要是符合市场的法律规定,谁都有权力来经营。目前有关争论的本质是因为森林公园的所有权不明晰、部门与部门之间利益纠葛不清造成的。如前所述,从法律规定看,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属于国家所有,各级政府是国家这一所有人的人。从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到省政府这一级的所有权应该更集中的应表现为税收的收益权和立法权;而地方政府作为直接的人行使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将森林公园的经营权有偿出让本身就是其行使收益权的一种形式,这与其他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并无差异。当然基于森林公园的生态属性,政府应精心制订整体规划,对开发商人员的资格进行必要的限制,并加强对经营者经营过程的必要监督。

此外,经营权的出让还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使知名旅游景区与知名企业强强联合,产生共振效应。企业在资金、人才和信息方面的优势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市场的开拓。更进一步讲,把经营权分离出来,容易消除政府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所有者的人)存在的弊端,这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一个具体体现,便于政府充分发挥监督与管理的职能。

我国政府在入世时对景区开放做出了承诺:外商可以在中国投资景区,景区景点可以对外资实行转让经营、出租经营、委托经营等新的模式。包括森林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业的市场化步伐已迫近。采用合资、独资、股份制合作、租赁、承包和出让开发权等方式,将景区的开发经营权从资产中剥离出来,通过协议的形式出让给一定的法人主体,在相应的约定期内进行开发经营成了必然。当然针对不同的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资源资状况不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意识不同,对新思想、新观念接受能力不同,旅游资源市场化的步骤和具体方式应因地制宜。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托管方式也值得我们尝试,因为专业化的运作机构和运作方式更有利于森林公园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这里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无法举办这类微利或纯粹公益性质的运营机构,现阶段我国任何企业介入森林旅游资源的经营还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营利的目的。

二、森林资源经营权的价格形成和确定

在情况下,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就是由于缺乏具体的管理办法及的评估机构,很容易导致经营权以低价的形式转让出去,从而间接地导致了国家资产的流失。而且目前经营权的转让,通常的做法还多是与景区所在地方主管部门签订开发经营协议,其他利益主体并不参与协议的商定,如此也很容易引发国有资源利益受损或寻租行为。

从学上说,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是其标的——森林旅游资源一定期间的资本化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价格的形成,符合一般价值的作用,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

1、森林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按照管理级别,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可分为世界级、部级、省级和市(县)级四种类型。上述类型较准确地反映了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品位的高低,是其价格形成的价值基础,是价格确定的主要因素。

2.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包括该资源的空间范围、地理位置、条件等,这直接决定了开发的前期投入和投资回报效果,是确定旅游资源价格的重要因素。这里还应考虑国家政策导向、旅游状况等动态条件。

3.投资者对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市场需求,也即在自由的市场上,投资者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选择相类似的经营权,这将直接决定其交易价格。

4.现有收入,即资源目前的收益状况,这也是确定其经营权的价格的重要因素。现有收入的确定应从总收入中扣除周期内的实际经营成本,并合理地考虑到物价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

5.经营权的年限。经营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相关法规的规定,同时也与资源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有关,一般从30年到50年不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某些地方的实践中采用经营权买断的方式,是不合法理的,这实际上变成了所有权的买卖。

森林旅游资源定价还有几个问题也需引起重视:一是目前相当部分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的交易除进行公开拍卖的外,大部分表现为“点对点”方式,即分散的地方政府对具体的企业进行谈判的形式,或形式上的政府对若干企业的招标行为等实质上的非市场化运作,这在一些面积较小的地方性森林公园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不利于国有森林资源的利益保护,也与入世后所要求的统一、透明和可预见的原则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在现有低效率经营的巨大财政压力和一哄而上急于出让经营权的激烈竞争下,过分压低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的价格,甚至出现“零转让”,这显然是有违两权分离的基本出发点。三是森林资源作为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其价值有长期与短期之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其利益主体包括国家、当地、企业等不同方面;保护和开发森林旅游资源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投入,而不同的利益主体投入的是不一样的,比如国家更注重社会大环境方面的投入,当地政府可能会在大的基础和公共设施比如道路等项目上投入,而企业则更注重于在可以直接赢利的缆车、饭店上投入,其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必须正确处理全社会、当地社群和开发商等利益群体的关系,部分经营权市场化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前期投入对经营权价格的影响。

对森林资源经营权价格的确定,应由专业的评估机构按照法定的评估体系实行综合评估,以评估价计算市场价。林业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从技术层面上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

三、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的基本程序

由于经营权市场化过程中,一方是代表着国家所有权的管理者,另一方是纯粹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因此,从制度层面上确立市场化的基本程序,建立省、市两级旅游资源经营权出让市场,通过经营权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以市场价的形式实现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市场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1.明晰权属。拟进行两权分离的森林资源必须具有完备的林权证书。属于集体属于的森林资源应在经营权市场化前完成收归国有的基本手续,并给予原所有权人相应补偿;在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内及与待开发的森林旅游资源相毗邻可能影响开发的农田、农舍等应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征用,避免经营者接受经营权后发生纠纷,导致无法继续顺利经营,拖延开发进度。由于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出让在我国还是试行阶段,对于有世界文化遗产性质的景区,一方面由于其本身的影响力和收益能力基本不错,另一方面如发生决策错误,后果不堪设想,故应在对经营权出让管理有一定的经验后,再考虑其市场化。

2.行政审批。根据森林公园或森林资源的管理级别和涉及到的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审批,以保证经营权的合法性。

3.资产评估。对经转让的经营权依据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评估,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价值。评估结果要报集体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

4.合理确定底价。凡采取招标承包、竞标拍卖和租赁经营方式的,要合理确定出售底价。底价应以评估价为依据,并考虑资源所有者收益、管理费用及投资回报率等因素综合测算而定。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确定底价过程应予以公开。

5.坚持公开招标。不论采取何种具体经营方式,都必须坚持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招标要预先公示,广泛宣传。条件允许的可以在全省、全国甚至更大范围内公开招标。同等条件下,原经营者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6.签约。要制定详尽的经营权转让合同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报林业和旅游主管部门备案,出让方要建立档案。为对全国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转让进行规范指导,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或旅游主管部门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起草经营权转让范本。合同内容中必须强调森林生态的保护。

7.合同履行与监管。经营者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以森林旅游发展规划为基础依法进行森林旅游资源的经营和建设,支付有关费用。如经营者有违反合同的行为,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制止,拒不改正的,可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如经营者的行为损害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管理者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予以处罚,经营者不服的,应通过行政诉讼解决。在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应定期对森林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测评,如发现有生态恶化现象或其他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性保护情况,应及时提出,要求经营者作出说明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8.经营权的收回与延续。合同规定的经营期限届满后,经营权应当无偿收回,经营者应按现状移交相关财产,管理者应对相关森林资源进行全面清理、盘查评估。再次转让经营权时,原经营者在前次经营无过错、无严重违约的情况下,有优先受让权。

如前所述,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并不会妨碍国家森林旅游资源所有权的实现,相反,市场化的经营权是国家所有权得到实现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并不是说将经营权市场化了,所有者及其者只需坐享其成即可。作为所有者,科学编制完善的森林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严格完善的环境评价体系,有步骤地推进森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全面确立,监督并协助经营者做好相关调研工作,是其应尽的法定义务,也是实现保障其所有权的根本途径。

[1]王小润、黄秋雨.旅游景区出让经营权是祸还是福[J].旅游管理,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