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十篇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9:12

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篇1

一、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

1、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容易引发矛盾的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做到“应评尽评”,分类规范简易类、普通类、敏感类、重大类项目,确保源头掌控到位。以规范稳评程序为重点,细化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稳评工作流程。

2、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分析。完善镇村两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员队伍,及早排摸苗头性、预警性矛盾纠纷信息。深入推进“四项排查”,健全重大矛盾纠纷快报、日报、直报、“零报告”以及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及时分析研判矛盾纠纷信息,增强矛盾纠纷化解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科学性。建立劳资关系监测化解机制,有效避免因企业主逃逸引发不安定事端。依托“市社会矛盾纠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条块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协作配合。

3、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健全镇村两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体系,创新公调、诉调、访调、交调、劳调、婚调、物调对接机制。深化专业调解组织建设,重点推进环保纠纷调解组织建设。继续开展人民调解员职称评聘工作,壮大专兼职调解员队伍。全面推进“村民联系卡”制度,将其纳入作风效能建设考核,着力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领导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及定期接访下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构建科学、高效、权威的问题解决机制和终结机制。

二、深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4、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快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按照市、区综治委部署要求,探索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在规模型拆迁安置小区推行实施“出租屋房产超市”,努力实现“以房管人”的目标。建立境外来苏人员管理联动机制,加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人员管理。

5、深化重点人员动态管理。建立刑释解教人员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衔接机制,健全出监(所)时必送必接制度。以镇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为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服刑人员风险等级评估体系。建立光福镇村(居)民心理健康干预机制,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干预,有效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以及肇事肇祸案(事)件。健全完善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人员、吸毒人员、艾滋病人、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定期排查机制,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控制。

三、严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6、严守国家安全人民防线。进一步健全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军地隐蔽斗争协作等工作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深入推进同、实际神等的斗争。加强国家全安、维护稳定工作调研,探索研究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完善警民联防防御网,建立健全信息员队伍,并定期开展系统培训,着力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

7、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掌握境内外敌对势力捣乱破坏活动的情报信息,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渗透破坏活动。组织开展反间谍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策反、窃密活动。组织开展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依法惩治制假售假、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逃税骗税、传销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8、严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健全完善情报信息研判、实战指挥、严打常态化、区域协作工作机制。加强街面巡逻防控、镇社区村庄防控、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技术视频防控、“虚拟社会”防控网络建设,完善信息研判、实战指挥、区域协作工作机制。对管理薄弱的区域,因地制宜开展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及时消除治安盲点,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9、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治安联防队员信息库,掌握治安联防队员动态,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加强日常动态管理,确保人员配备到位、工资待遇到位、职能发挥到位。深化“平安先锋工程”、“红袖标工程”、“治安信息员”建设,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充分整合以治安中心户(楼)长为代表的群防群治队伍,构建完善基层治安工作网络。

10、严格公共安全监督管理。坚持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严格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重点企业专业应急救援演练,提升突发事件预警、处置和保障能力。强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物品及枪支弹药管理,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

四、规范新型组织服务管理

11、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承担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建立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全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安心就业、安定生活。

12、规范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类组织注册登记,发展地域性基层组织。大力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深化“政社互动”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

13、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推行境外非政府组活动管理备案制度,健全财务监督、业务监督、内部监督工作机制。共同加强重点组织监督管理,强化情报信息搜集,防范打击其渗透破坏活动。

五、规范信息网络综合管理

14、规范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精神,建立网络网址、网民上网、网络互动信息实名登记工作机制,构建实时动态虚拟人口、虚拟社会、虚拟组织和网上重点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社会共同监督的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工作格局。

15、规范网络舆情引导控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建立网络舆情引导、网络监督、网络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响应机制和重大案(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配合相关部门加强与重点网站管理员、论坛版主、博主群主的沟通联系,实现网上重点人员、网上信息舆情、网上重点阵地动态管控,促进网络信息规范有序传播。

16、规范网络业界自我管理。加强互联网依法公开管理,强化网络运营商、网络服务商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网络媒体自律公约和网络信息安全评估机制。完善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加强网上技术手段和力量建设,提高网上网下发现处置、侦察打击、防范控制能力,严防形成网络平台为依托的隐蔽性犯罪组织和由网上向网下传导的社会动员破坏力量。

六、推进综治基层基础建设

17、推进综治网格管理。统筹社会力量和资源,深化综治网格化管理,建立“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机制和“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管理体系。发挥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的骨干作用,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网定责、服务到户,做到遇到问题就近解决,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18、推进创新项目建设。按照“2014年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征集表”,明确牵头部门、协作部门、职责任务、协作方式,实行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实体化运作。按照“目标阶段化、任务项目化、项目具体化”的要求,牵头部门抓好目标任务分解、细化、量化,协作部门主动研究、参与、配合,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整合化、规模化。

19、推进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建立镇村两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和村(居)民作用,拓展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功能聚合、工作融合。

20、推进综治组织建设。继续推进镇综治工作中心和村(社区)五位一体”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力争年内再建1-2家区五星级“五位一体”综治办。在规模型企业、大型拆迁安置小区推进综治办(站)建设,切实筑牢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

21、推进系列平安创建。围绕区委区政府旅游服务业提升工作计划,推进光福景区5a创建,深化“平安景区”创建工作。健全一家为主、多家参与、条抓块包、齐创共建工作机制,严格牵头会办、联席会议、领导述职、检查考核工作机制,推进平安村(社区)、平安小区、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单位为重点的基层创建活动。

七、强化组织领导和保障

22、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深化平安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政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考评体系,定期研究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形成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把平安建设和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23、强化齐抓共管。综治委(办)发挥策划组织、协调推进、指导服务、督查考评的职能作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督促整改存在问题。综治委成员单位组织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做到协作有序、配合有力。切实发挥综治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组的职能作用,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每年解决1-2个突出问题。

24、强化考核奖惩。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完善检查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对组织有力、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奖励,对进展缓慢的村(社区)、部门和单位给予警示,对工作不力导致发生影响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村(社区)、部门和单位,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负责人责任。

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篇2

1络化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1推动消防安全管理的社会化

网络化的消防安全管理可以及时有效的收集各种信息,一旦在区域范围内发生违规和火灾隐患等情况就会被立即的发现,然后相关区域内的负责人就会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且实施网络化的管理模式是属于一种区域责任制,所以可以有效加强区域内消防人员的巡查效率和执行力度,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以及消防隐患的改进工作的落实[1]。此外,通过后续的消防安全执行中也能够让相关人员充分了解各项改进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并及时发展改进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适当的调整,力求用最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1.2有利于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力度

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将各区域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小单元,而且每一个单元内都会相应配备消防管理小组,这个小组主要就是负责这个单元内的各项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巡查和执行等工作,并将所了解到的情况定期向上级汇报,方便相关管理人员做出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案。而且区域内的各个小组在工作中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受到过多的约束和限制,只需要定期对管辖区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即可[2]。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小组成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还可以及时有效的检查出区域内存在的各种火灾隐患,极大的提高了区域的消防安全管理力度。

1.3增强了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网络化管理模式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其主要形式就是以区域责任人制度进行具体的实施,所以,可以充分的保证这一区域内各项安全消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减少这一区域内发生火灾的机率,降低火灾隐患。通过对各种实际情况的有效处理,不仅可以提高区域消防团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区域内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网络化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2.1明确区域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单位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区域的消防安全管理都是由建筑物的所有权单位负责的,而对于那些没有归属单位的建筑物区域的消防安全管理则是由相关物业费的收取机构负责的。但是,当前还存在一些老旧的小区建筑不需要交物业费,那么这一区域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就交由相关的社区街道的办事处负责。只有明确各个建筑区域的消防安全管理单位,才可以保证区域内消防安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2.2多方联合实现统一管理

由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极其重要,如果只通过建筑物区域内负责单位进行管理是不够的,所以,为了提升建筑物区域内的消防安全管理力度,该单位应该与建筑物所在辖区的相关单位进行相互协调,明确各相关单位的具体管理在指责[3]。例如,公安机关主要负责消防安全的各项指导工作,它不仅可以保证区域内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进行,同时还可以有效监督区域内消防安全管理的各项资金的使用,确保经费可以及时发放;而辖区内的消防委员会可以对建筑物区域内的各项消防设备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更换,有效排查建筑物内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并且结合建筑物区域的环境和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加上一定的责任实施奖惩制度,有效提升区域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促进建筑物区域的健康、安全发展。

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篇3

 

数据中心基础网络设计

 

网络是连接数据中心所有资源的唯一通用实体,构建坚实的网络基础设施将为数据中心业务运行、管理与运维提供保障。浙江省人力社保数据中心采用同城双数据中心架构,之间配置4台CwDm设备,用裸光纤通过CwDm链路复用技术实现ip网络和San网络的互联互通。每一对裸光纤复用出4路1GB链路用于ip网络连接,4路2GB链路用于San网络连接,并将两对裸光纤复用的光纤通道进行捆绑,以提高互联链路可靠性。数据中心按照分区、分层、分级、高可用的建设原则,用于提升系统平台和业务数据集中运营的抗风险能力。

 

分区建设:良好的逻辑分区设计与安全域划分是数据中心网络的必备基础,根据业务系统的相关性、数据流的访问要求和系统安全控制的要求等,把数据中心基础网络分成内网区、外联区和互联网区,每个区有自己的核心交换、服务器、安全边界设备等,之间做好严格地逐级访问控制。

 

分层建设:建立核心、汇聚、接人三层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架构体系,为以后数据中心资源“池化”打好坚实的网络基础;两个数据中心各部署两台高性能的H3C12508交换机构建网络核心层,实现各功能区域间的高速数据交换能力和突发流量适应能力;每一中心采用4台H3C7506e交换机作为汇聚层,采用虚拟化技术以及跨设备的链路聚合技术,在保障冗余性的同时合理规避环路可能带来的影响,提供大密度Ge/10Ge端口实现与接入层互联,并部署各类安全、应用优化业务,如在交换机上集成防火墙、负载均衡板卡等;接入层采用H3C5800系列,支持高密度千兆接入、万兆接入,支持堆叠,有较好扩展和上行双链路冗余能力。

 

分级建设:在网络上实现三级的服务器应用访问架构,web层、应用层和数据层之间通过交换网络的互连,层层的安全保护,形成结构清晰的易于部署的服务器接入架构。

 

高可用性建设:双中心通过良好的整体规划设计,实现汇聚层、接入层和服务器接入的高可用性。具体来说汇聚交换设备之间采用VRRp,而安全、应用优化设备之间的VRRp,则旁挂到汇聚交换机上,尽量消除性能瓶颈。接入到汇聚层采用三角型接法,VLan跨汇聚层交换机,链路冗余,故障收敛时间短,并采用iRF技术,实现分布式设备管理、分布式路由和跨设备链路聚合。服务器用两块甚至多网卡捆绑,采用多链路上行接入。另外,在设备及链路层面建设时考虑了以下因素:硬件设备冗余;物理链路冗余;二层路径冗余;三层路径冗余;快速故障检测技术;不间断转发技术。

 

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体系设计

 

浙江省人力社保数据中心承载着浙江省人力社保核心业务系统和数据,同时与地税、公安、银行、医院等部门有业务交互和数据交换,因此数据中心的网络安全必须与业务系统实现融合,并且能够平滑的部署在网络中。浙江省人力社保数据中心的网络安全建设中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层次化的分级安全,把安全分成多个等级,划分不同的安全域,这与数据中心对安全的内在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数据中心在内网、外网、外联网等网络边界部署防火墙,用于对服务器访问的端口安全控制;在各个网络区域的访问接入处分别部署入侵防御系统,用来防御来自应用层的攻击,实现对网络应用、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性能的全面保护;通过网闸确保内网与外网网络隔离,同时实现数据的安全交换;在内、外网分别部署网络防病毒系统,保护全网的服务器和用户终端;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访问控制策略、攻击抵御策略、渗透抵御策略、病毒控制策略、流量控制策略、风险管理策略、补丁管理策略等等。

 

具体来说,就是按照业务类型分为不同的逻辑区域,每个分区制定不同的安全策略和信任模型。从实际部署来看,又分为:边界访问控制、深度智能防御和智能安全管理。

 

边界控制是最基本的要求,用于控制各类用户对数据中心的访问。为此,在汇聚交换机上部署H3CSecBladeii万兆防火墙实现多业务集成,数据交互通过背板直接进行,具有高性能和高可靠的双重优势,避免交换机在线部署的性能瓶颈和单点故障;与防火墙旁挂部署方式相比,又具有配置策略简单、不改变数据转发路径、流量转发过程清晰、部署维护简单等渚多优点。

 

深度智能防御中,针对数据中心的各类DDoS攻击、木马、黑客入侵层出不穷,ipS部署在网络的关键路径上,通过对流经该关键路径上的网络数据流进行2到7层的深度分析,能精确、实时地识别并阻断或限制黑客、蠕虫、病毒、木马、DoS/DDoS、扫描、间谍软件、协议异常、网络钓鱼、p2p、im、网游等网络攻击或网络滥用,从而可为客户网络提供三大保护功能:保护网络应用、保护网络基础设施、保护网络性能。

 

在智能安全管理领域,部署H3CSecCenter管理主流厂家的安全与网络产品、流量与攻击的实时监控、海量事件关联和威胁分析、安全审计分析与追踪溯源。数据中心除了大量的网络设备在运行外,更多是各类服务器、操作系统之间的业务交互,海量的告警、监控、Snmp、wmi等消息不断的在网络中传播,必须要对这些安全事件、网络事件、系统事件、应用事件进行统一的收集和管理,并通过智能化的分析把原始数据转换、筛选为智能安全的有效信息。

 

数据中心网络智能及虚拟化

 

配置F5、H3CSecBladeLB等网络链路和应用负载均衡设备,解决服务器任务调度和资源占用不均衡的状况,提高业务系统的整体性能。通过对各种应用进行识别和区分,并对服务器、防火墙进行健康检测和性能检测,采用自适应智能算法将各种网络及应用访问请求均衡分发至不同设备上,极大地提高了应用访问速度。另外,随着业务的持续发展、系统的更新升级、设备的不断增多,数据中心面临着资源分配与业务发展无法完美匹配的难题。在数据中心基础网络及安全建设中,采用虚拟化技术,将不同的业务隔离开来,彼此不能互访,从而保证业务的安全需求,也可将不同业务的资源隔离开来,从而保证业务对于数据中心资源的需求。具体来说,核心、汇聚交换机可采用虚拟化以及跨设备的链路聚合技术,防火墙可采用虚拟化功能集成或旁挂在汇聚交换机上,配合网络虚拟化完成数据中心资源的虚拟化等。

 

总结起来,浙江省人力社保数据中心基础网络建设具有以下特点:双中心三层网络架构,实现各功能区域间的高速数据转发;故障收敛时间短,系统运行可靠,业务持续性强;各区域问安全关系明确,各自安全实施,不会影响其它区域;根据不同区域和层次功能按需建设,业务部署灵活,可以非常方便的增加新业务区,而不改变原有的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清晰,便于日常运维和问题定位。这些为数据中心业务应用和数据存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发展瓶颈

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地逐步提高和对外经济发展程度的逐渐加深,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制约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瓶颈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金发展瓶颈。随着国家建设力度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交通运输业开始进入了一个上升的发展通道,各个地区开始进入了紧张的道路建设阶段。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网络主要集中在山区和丘陵等地形崎岖的地区,这部分的交通网络建设任务比较艰巨,建设施工成本相对较高,而且随着建设工程量的逐渐增加,道路建设的资金缺口必然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经济危机之后我国开始加紧对银行等其他金融领域的管制,同时中央进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些都造成了交通道路网络建设的资金短缺,但是随着城市规模地不断扩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要求了公路建设的发展水平不能滞后,资金供应量无法满足公路建设的投入,这就造成了资金瓶颈的限制。

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不平衡。我国的幅员广阔,但是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同时因为地形条件限制,进一步造成了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不平衡,地区之间的供需矛盾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城乡之间没有实现交通网络的互联。除此之外,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和资金壁垒,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交通网络建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交通道路都会遇运输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单位时间内旅客和货物通过交通实现转移的次数和转移距离空间也日趋扩大。因此道路安全问题也逐渐被相关部门提高到日常议程当中。特别是近几年来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国的交通运输本身安全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形成体系,安全管理工作做的不强,忽视了安全工作,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甚至有小部分交通运输企业单纯为了自身利益,在日常经营中存在超载、超速等现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害;其次,客运和货运本身的安全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尤其是客运站工作的安全管理工作,各项安全指标不过关,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工作水平比较低,对于安全服务的意识比较差,部分司机在进行货运或客运的过程中存在违章操作、疲劳驾驶等现象,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出行安全。

道路交通运输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在经济领域当中主要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其他主体活动或者周围环境产生的有害的或者有益的影响,是除了交易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外的第三方成本。交通运输业本身对社会产生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交通事故、噪音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众多问题。除此之外交通运输业本身也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部分交通道路网络的建设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环境,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但是又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去降低这种外部不经济的影响。另外,交通运输单位在进行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综合运输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燃料成本难以控制以及技术方面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各个交通运输企业不得不付出较大的成本,但是这些成本的投入反过来又会提高交通运输业本身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目前道路运输问题的应对策略

建立多种方式资金筹集和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供应机制是能够解决公路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做到多渠道的资金筹集,首先应该由政府牵头负责,建立好运用于公路建设的转向资金设置,这是最需要解决的直接问题。交通道路网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建设主体就应当承担公路交通网络的投资、建设和养护等工作,各级政府也要协调合作,合理建设城乡协调的交通运输网络,确保城乡之间的道路协调发展。

要在道路交通网络的建设中加强各方面的综合管理,特别是安全性管理。目前我国的交通信息网络的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了中央和各级政府要在建设工作部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个部分的建设条件和已有的建设基础。只有加强了道路交通网络的综合性管理才能够保证这个市场的经济活性。可以在部分地区将养路管理工作和检查机构向结合,设置共同进行管理工作的市场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分级和分部分管理,对交通运输网络进行合理的分级。建设好交通道路网络中的市场基础设施,提高相关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好机构负责的一级市场规划和合理的二级道路交通管理服务等等。地级交通管理部门要负责辖区内的市场整体规划,县级和县级以下的重点行政单位要设置相关的交通市场管理机构的派生机构,负担起地级管理机构的责任等等,通过及时和其他地区的积极合作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以保证各级交通网络的均衡协调发展。

最后要加强交通网络的安全管理和综合性管制。我国每年因交通运输事故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人财资源的损失,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抓好运输安全管理时刻不能放松。针对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交通部门要加强对各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的提高和本身业务技能的精熟程度,加强对交通运营单位的考核和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设置严格的客运货运准入和审批制度,完善交通道路网络的服务功能和提高安全系数,从源头上遏制交通道路网络的安全隐患以及提高服务能力和综合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交通运输网络的整体发展状况对经济的影响和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都十分显著,不仅是现代社会的生存发展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区域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纽带。只有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交通网络建设的质量和综合服务水平,才能真正体现交通运输网络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尚官,孙晓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运输经济问题及反思[J].改革与开放.

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篇5

1、紧紧围绕兴华街道党工委及兴华街道办事处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水平。在社区建设中,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社区居委会紧密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周围,带动社区干部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立足本职,一心为民,社区党支部结合当前形势,用先进的理论思想激励每一位社区干部,奋发向上,努力工作;用严格的制度约束每一位党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协作,增强凝聚力。

2、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组织建设。坚持每周二政治学习制度和社区例会制度,做好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各种专题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对社区干部进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城市管理、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并举办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信息报送技巧等知识竞赛。不断提高他们联系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素质。

二、构建“四”个网络:

1、党组织横纵共建网络。在社区成立党总部、在条件成熟的小区、楼栋、商务楼宇、集贸市场、商业网点、建筑工地及巷道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双方配备一名党建联络员,定期联系,开展共驻共建。社区与辖区单位建立责任区与在职党员责任区,签订责任书,负责责任区内的党员协调联系、环境卫生整治、治安巡逻、计划生育宣传、扶贫帮困等。每个社区与辖区单位协商,建立两个以上的特色小区、特色楼院、特色家庭。同时,辖区单位在开展评优创先表彰、发展党员、精神文明单位创建、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要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

2、城市卫生管理网络。继续完善“靓丽星期五”工作机制。加强辖区日常生活垃圾、冬季积雪的清扫清运管理,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加强社区卫生设施建设。

3、综合治理网络。建立由社区干部、党员、楼(巷、户)长、居民代表、爱国宗教人士等组成的社会治安信息员队伍,形成覆盖社区全体居民的社会治安信息网络,健全社情民意定期报告制度和汇集分析制度。社区要建立出租房屋管理、流动人口工作站。全面实行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做好“五种人”登记制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切实做好辖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变化情况当天清、动态准。

4、居民服务网络。全面推行“四进四访”、“四知四清四掌握”和错时工作制,坚持社区干部“一岗双责”、分片包户,及时准确的掌握辖区每个居民家庭、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社情动态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镇副科级领导联系社区,机关干部包社区,机关、社区干部包巷道三级网络,开展“六个一”活动(社会治安查一查、流动人员问一问、党员人家聊一聊、老弱病残陪一陪、宗教场所走一走、卫生督促扫一扫)活动,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网络化。

三、完善“六”站服务

“六”站即社区服务站、劳动保障站、党员联络站、文化工作站、法律援助站、计划生育服务站。

1、开通社区服务专线,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社区实现“一门式”服务,为居民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

2、广泛开展创建再就业先进社区活动完善职业介绍机构,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全面实施“零就业家庭”援助工程,做好劳务派遣工作。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工作联动机制,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3、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在居民居住区建设配套文化活动中心(含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和居民健身设施(含户外活动场地)。培养一批社区文体辅导员、社区文化骨干和专业文艺人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活动。

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篇6

今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宁波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处、宁波市发展规划院、宁波市信息中心组织开展了社会管理创新课题调研,在深入了解宁波市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成效

(一)社会管理服务更趋人本化

宁波市自2010年先后被列为省和国家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以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从源头上减少了社会问题的诱发因素。

1、公共服务供给创新不断强化

不断深化81890公共服务平台建设。81890服务已在全市实现全覆盖,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免费安装81890“一键通”电话5600多部,并开通了18条24小时电话热线,群众服务满意率达99.88%。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2010年以来,共投入资金630万元,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项目300多个,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2、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断加强

进一步健全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修改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政策和“五险合一”社保政策,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制定下发外来务工人员培训考核办法,率先启动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工作,全市累计新培训进城青年农民工7968人。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已结对农民工子女6200余对。研究制定加强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办法,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模式。

3、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

全面落实“城乡一体、标准一致、零门槛”的医疗救助办法,今年上半年共救助城乡患重大病困难群众2.74万人次;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和城乡低保标准,保障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建立困难群众物价补贴联动机制,1―6月累计8.36万人得到实惠;建立高龄老人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和孤儿发放生活补贴;加快保障房建设,新开工各类保障性房源122.6万平方米,开工率达63.7%。

(二)社会管理主体更趋多元化

通过进一步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激发全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发挥各类“两新”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逐步构建主体多元、互联互助的社会管理网络。

1、社会组织加快发展

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机制,放宽条件、降低门槛,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截至目前,宁波市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4772个,较2006年增长30.38%,另有备案社区社会组织7000多家,平均每个社区10个,参与居民30万人次,成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力量。同时,在海曙区成立全省首个区域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资金、场地、项目和技术支持等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良好的服务,发挥社会组织“孵化器”作用,促进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目前已有40多个社会组织进驻中心,“百名高龄孤独老人新年圆梦”、“自闭症家庭社会支持与指导”等20多个服务项目启动实施。

2、新经济组织建设深入推进

加快落实“三个普遍”工作,推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目前,全市拥有基层工会1.8万多家,覆盖企事业单位6.3万家,4万多家企业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已建立职代会制度企业1.34万家。深化“和谐企业”创建,研究出台《宁波市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和谐企业参与创建面达70%以上,3700多家企业成功创建。

3、基层自治组织创新发展

深化“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实现和谐组织向基层最末端延伸。截止到今年6月,全市建成村、社区和规模企业和谐促进会3909个,协助排查矛盾纠纷1.42万件,调处成功1.38万件,成功率达97.4%。加强基层政法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有14个创建成为省级“示范综治工作中心”。推进民间调节力量品牌化,宁海矛盾调解“老何说和”、江北劳动争议“老娘舅”等一批好的基层自治经验得到推广。

(三)社会管理手段更趋智能化

1、“智慧城管”建设稳步推进

出台了《关于推进宁波市智慧城管建设的工作方案》,在原有数字城管和整合各方资源的基础上,投资1亿多元建设宁波智慧城管平台,实现相关部门业务系统的信息互联和实时交换。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区重点部位适当增加智能探头,现有的3000多辆公交车实现与110指挥中心联网,能实时报警、录像和图像传输,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盗抢案件。“社区警务e超市”全市推行,并应用于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提高了城市管理整体智能化水平。

2、食品卫生智能监管进一步加强

在全国率先建立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系统,全市290家食品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实现联网共享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出台《宁波市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以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宁波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网上监管系统和药品及医疗器械安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正式投用,检验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

3、网络社会管理创新力度加大

在江东等区级层面试点成立网络管理中心,组建了由新闻发言人、社区网络引导员、网络志愿者组成的网络管理队伍,通过舆情搜索收集、网上和评论引导等应用平台,实现对网络舆情动态管理,有效维护网络社会稳定,目前已有1万多家商务网站、35家电子商务平台和1.1万余家网店纳入全市统一的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开通民生咨询网、网络问政平台等网络渠道,向群众提供在线民生服务,引导群众知政、议政、参政,提高了亲民为民服务水平。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经验

(一)高起点谋划

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高标准谋划,高起点推进试点工作。立足宁波实际、顺应群众期待,研究制定《宁波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按照总结推广、完善提升、创新突破三个层面,圈定8大体系、38项工作和12个重点推进项目进行部署。同时,市委、市政府把12个重点项目全部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提升生活品质”战略部署,实行立项管理,进行项目化建设,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二)大力度推进

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挂帅的试点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和任务部署。同时,对社会管理创新的“12个重点项目”进行了责任分解,由市领导与重点推进项目实施地区、市级牵头部门领导签订责任书。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定期通报试点项目进展落实情况,加强工作推动力度。

(三)主动

适应当前社会矛盾燃点多、燃点低的特点,全力保障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社会矛盾。如在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上,继海曙区创建81890服务热线之后,江东区顺应网络普及的新形势,建立了社区网络发言人制度,并开通了民生咨询网,通过搭建网络沟通平台,发挥服务民生需求、化解矛盾纠纷等作用,形成了与群众进行“零距离沟通,面对面引导”的工作新局面。在法律援助上,继建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服务网络之后,宁波市成立了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部门干部组成的法制工作促进员队伍,进驻城乡社区(村)、重点工程所在地,主动走访服务群众,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有效改变了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的传统观念。

(四)多方面引导

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如在农村社区建设上,北仑区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注重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区域联合党组织、公共服务中心、和谐共建理事会“三位一体”的现代新型农村社区,吸纳村委会、社会组织、外来人口以及社会贤达人士代表自愿参与,自觉结合,推进各类群体协商、协调和议事,促进区域和谐共建。在城市社区建设上,江东区创新社区服务理念,注重通过党组织凝聚社会力量,建立了“社工+党员+居民”的服务模式,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带头作用的同时,引导社工、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和自我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在社会矛盾化解上,镇海区率先成立区、街道两级社会矛盾联合调处机构,整合、维稳、司法、政法等单位资源,开设群众诉求窗口,集中处理全区案件、调处社会矛盾和处置,实现了社会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

(五)重基层建设

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尽可能从源头上防止、减少和弱化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产生。如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适应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大力推广发展以村级和谐促进会为代表的融合性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管理外来务工人员的纽带和平台作用,有效化解因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融合性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形成了新老宁波人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在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方面,大胆创新,在乡镇(街道)一级设置公共安全监管所,推动公共安全监管网络向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延伸,整合现有的村(社区)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队伍,在村级建立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监管网络。同时,创新监管方式,赋予乡镇(街道)安监站(所)公共安全监管的职能,以辖内企业安全监管为主,同时承担环境保护、食品药品、消防、道路交通等领域的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强化了基层安全监管薄弱环节建设。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建设方面,海曙区主动下放基层执法权限,成立了由城管、公安、交警、工商和卫生5部门人员组成街道联合执法组,并被赋予辖区内各类违法违章行为的全权、全时、全管、全责的执法职能,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管理权责划分还不到位

政府部门与社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城乡社区承担的行政性、社会性事务依然偏多,影响了自治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完备,政府部门之间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边界和职责范围尚未完全理清,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现象仍然存在,强化社会管理合力的工作机制还有所欠缺。

(二)社会管理主体培育还不到位

尽管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有所提高,渠道有所拓宽,但总体而言,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仍较淡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程度不尽如人意,文明素质还待提高。同时,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尚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转移发展空间、专职工作人员等还相对贫乏。另外,宁波市社会组织的结构还不甚合理,法律、环境保护等维权类组织所占比重偏低。

(三)社会管理服务提升还不到位

与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宁波市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有待加快。社会管理力量相对薄弱,财政投入不足,公共财政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基层服务网络尚未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还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四、推进宁波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好民计民生问题等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难点,不断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夯实基层管理基础

根据权责统一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规范市级垂直管理部门与城乡基层政府的关系,合法合理地调整社会管理事项,明确事权,科学分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形成全市上下共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第一,进一步明晰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各自的职能,强化街道“组织公共服务、社区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指导自治组织”的职能,提高街道对辖区事务的综合协调能力。

第二,加强街道对“七所八所”等双重管理部门的属地管理,从人、财、物等方面,强化街道对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话语权,充分发挥“七所八所”在落实基层行政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推广海曙区试点综合执法的做法,在街道平台上整合资源、优化队伍,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地管理社区事务、推进社区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第四,合理减轻社区(村)工作负担,尽量减少不必要和不重要的行政性和社会性事务,对于一些转移委托事务确实需要社区落实和办理的,应提供相应的人员和经费保障。

(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使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的诱发因素。

第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推行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力度,逐步将外来人口纳入到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范围,提高全体居民教育品质。

第二,打好医改攻坚战,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进新一轮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着力提高居民就医的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平性。

第三,加快国家创业型城市创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同时,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适时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第四,以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推进医疗、养老、工伤等基本社会保险的市级统筹,并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待遇。

第五,在落实国家调控政策,抑制过高商品房价格的同时,适度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公共廉租房的建设规模,注重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三)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构筑和谐温馨家园

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广北仑、江东等新型社区服务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切实解决好“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后的服务管理问题。

第一,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吸纳区域内所有部门、单位、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管理,不断完善和谐促进会、“村民说事”等平台建设,有序扩大基层民主,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二,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积极挖掘辖区内各部门、单位、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实现辖区内服务资源的整合优化,打造各方积极参与的立体化、多层次社会管理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第三,以信息化为手段,积极构建无形和有形相结合、实体化和网络化相联动的社区生活服务模式。完善社区热线的服务功能,借助加盟单位网络为居民提供家政、教育、购物等多项服务,特别是针对困难人群、老年人群等特殊群体,设置助老、康复、暑托、晚托等项目,丰富社区服务内容。

第四,进一步拓展志愿者服务领域,在继续开展服务大型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加快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联动机制,形成“社区工作者引领志愿者拓宽服务,志愿者协助社区工作者加强社区管理、改善社区服务”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顺应宁波市当前经济发展水平高、民主政治推进快、民间结社热情高的新形势,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第一,加快制定并兑现各项社会组织发展扶持政策,在会费收取、财务制度、票据管理、税收减免、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鼓励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社会组织,支持兴办养老助残、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科技、法律援助等民办非企业机构。

第二,积极创建宁波市社会组织发展孵化基地,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推介、信息、政策咨询、培训交流等服务。尽快制定出台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和承接政府有关职能的实施意见,把相关社会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项目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社会组织办理,有效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

第三,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建议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并争取将每年购买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逐年递增,从资金上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时在运作上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和培育有活力的社会组织,引导其向产业化发展。

第四,注重人才的输送培养,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到社会组织创业就业,为社会组织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第五,按照“谁主导、谁负责”和“谁登记、谁监管”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登记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落实责任,建议由登记管理部门牵头,建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登记管理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社会组织的日常监管工作。

(五)加强公民文明素质教育,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畅通民主参与渠道。同时,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注重从传统的应急式、灭火式、被动式转向前瞻性、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服务,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群众支持、协同创建的良好氛围。

第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公民理性表达合理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法制促进员、法制辅导员等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法用法宣传和实践指导,提高广大群众依法参政议政、实现自我管理的水平。

第二,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大力推广民情信箱、居民接待日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引导广大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个人意愿。充分发挥网络在畅通社情民意、推进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广“部门网上发言人”、“社区网络发言人”等制度,强化舆论监督和引导。

第三,结合新一轮换届选举,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优秀干部,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实现班子内各类专业人才的优化组合。同时,扩大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在干部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篇7

网络社区管理的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网络社区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活动形态,网络社区在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丰富公众社会交往、推动网络文化和网民素质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受当下管理机制和监管技术的限制,网络社区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现行政府监管体制难以适应网络社区发展需要。按照职责分工,网监和网管部门负责内容管理,公安机关负责涉及违法犯罪管理,信息产业部门负责技术管理,但实践中管理部门之间存在越权、越级管理现象以及执行冲突。同时,网络管理人员严重不足。陕西省目前网警不足400人,网络内容管理不足100人,远远低于国家每一万人可设一名网警的要求,无法实现真正有效的监管。另外,网络社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私密性,管理部门很难了解和掌握其内部信息,而现行法律法规条例仅仅是原则性的,不足以规范网民行为,在实际操作方面有很大缺陷。网监、网管部门在内容管理和审查中缺乏法律依据,关闭网站或删帖面临风险,管理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如何对网络社区实施正确的引导、推广和监管等等,对政府的现有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第二,实名认证制度推行难度较大。由于使用习惯或者害怕遭到报复以及担心个人信息泄露等原因,大部分网站和网民对推行真实身份认证不够积极。比如:由于注册会员担心实名制不能自由发帖、自主表达意志,华商论坛仅强制要求版主实名认证。此外,实名制限制了用户的注册。西安交大BBS实名制限制了校内与外校学生的交流,西飞家园BBS仅限于内部职工,严格限制用户的注册资格,导致注册会员仅占员工总数的十分之一,网络社区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第三,网络信息内容监管难度较大。网络社区海量的信息内容、纷繁的文化生态、多元的价值取向,很容易成为不良舆情和情绪的策源地。国家有关“先审后发”的监管要求难以落实,管理处于被动。同时,大多数网络社区注重“眼球经济”,即热衷于炒作一些热点或负面信息,以提高点击率和访问量,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责任意识缺失。信息内容监管难度的增加,使得网络污染及不文明现象凸显出来,网络环境受到污染[5]。第四,网络社区引导水平亟待提升。网络社区引导是项长期工作,既需要有专人坚持不懈,又需要不断提升引导水平和技巧,以适应网络社区的不断发展需要。但目前来说,网站对于网络社区管理实行松散管理,网民可以随意开通微博、博客、论坛、贴吧等,网站仅通过通讯部门备案即可开通,甚至不少网站存在异地备案逃避管理,属地管理并未落实到位。加之缺乏大批熟悉网络引导技巧的综合人才,甚至有时引导弄巧成拙,引发更广泛炒作,对地方政府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网络社区引导的有效性、时效性和针对性都亟待提升。

提升网络社区管理水平的路径选择

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

[作者简介]林咏梅,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拉萨 85000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7―0165―04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属学校安全范畴,不是通常所指的网络技术安全事故,而是特指学生因不当使用网络而导致的危及自身或他人的身心、财产,危及社会的现象。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分为两类:一类为危及自身的网络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由于各种不当上网行为引发的逃课、离家出走、突发疾病、自杀,甚至成为诈骗、、故意伤害、杀人、拐卖等刑事犯罪受害者的事故;一类为危及他人及社会的网络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由于各种不当上网行为引发的各种违法或犯罪。如因“网资”不足而引发的抢劫、抢夺和盗窃等违法犯罪;因网上黄色内容及网恋引发的性犯罪;因网上暴力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引发的绑架、杀人等暴力型犯罪等。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预警的目的是排警,排警就是危机干预,它是安全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预警能对学校可能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提出警示,那么能否有效控制并消除警情,杜绝事故的发生,还需有完善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

一、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的内涵和外延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是指为预防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各种影响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干预而涉及的机构、人员、分工、制度、方法、程序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联系、有效运行的系统总和。它有以下内涵:第一,干预机制是一种事前机制,适用于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前,如果事故已经发生,就已进入救助阶段,应启动应急机制;第二,干预是对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现状进行客观、准确分析判断基础上采取防止事故发生的恰当措施;第三,干预的目的是消除网络安全事故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第四,干预机制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有效运行。

干预是根据预警作出的防范行为,是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预警机制的级别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可以分为政府、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级,其中,政府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又可划分为镇、县、市、省、国家五级机制。

根据干预的时间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又可以分为长期干预机制和短期干预机制。长期干预机制是常态下的日常干预机制,短期干预机制是针对预警采取的紧急干预。

二、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建立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由干预与预警、干预与救助的关系所决定的。

从干预与预警的关系来看,预警是手段,干预是目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预警只是根据存在的警情对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预先警示,如果要避免事故的发生,还必须针对预警的警情采取措施进行防范,预警不是目的,通过预警进行预防才是整个预警机制的目的。如果只预警无干预,预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要避免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相应的干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从干预和救助的关系来看,干预与救助是安全问题的两种处理方法。干预是事故发生前的处理工作,救助是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工作,显然从工作主动和避免损失来看干预是事前必不可少的;救助是干预失败后的补救行为,这决定了建立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是必要的。

三、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建立的基础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建立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预防为主的观念基础

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的知识经济时代,“安全第一”、“安全为大”、“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即“安全第一公理”,体现了21世纪人类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大安全观、安全系统观、安全人因工程观和安全文化观。在这些观念的倡导下,社会各行各业都高度重视安全事故的预防。如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重大流行疾病的预防等。在学校安全预防方面;教育部近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就学校各种安全防范工作了一系列通知,使学校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得到不断强化,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观念保证。

(二)丰富的经验基础

以往各种危机干预的工作实践,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已发生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可为干预工作如何避免失败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为成功干预奠定了经验基础。

(三)科学的预警基础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的建立是以科学高效的预警机制为基础的。预警的过程实际就是为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的过程,是在对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警情及其成因进行周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界定警度并提出安全警示,使干预行动有的放矢,为干预机制的建立打下实际操作的基础。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便是在预警基础上进行的排警,其干预的主体、干预的范围、干预的手段和方法等都要根据警度的大小、警情的成因等来确定。

四、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建立的原则

(一)配备完备的机构及人员

完备的干预机构及人员配备是学校网络安全事故预防机制的组织保障,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构应尽可能地引入家庭、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效应,机构人员除了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家长外,还应有心理、法律等专业人士的参与,有社区工作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二)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

高效的机制必须有健全而完善的制度支撑。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应建立必要的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工作制度、快速反应制度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使其趋于严密和完善。

(三)制定完善的干预方案

任何干预机制必须具有完备详尽的干预方案,否则整个机制就是空壳。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应事先制定出完善的干预方案,明确不同警级的预警发出后干预机构及其人员应立即采取何种具体干预行动作出快速反应,包括干预机构组成人员的具体分工、干预手段等,以保障预警发出后的干预行动有章可循、有效进行。

(四)综合运用干预手段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基于多种因素的,如主观上的个体因素,包括心理特征、网络成瘾、基于性别的行为差异等,客观上的因素,包括学校教

育管理、家庭、社会、网络因素等。因此要预防网络安全事故事故的发生,用单一的手段对引起事故的多种因素进行干预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五、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干预手段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干预手段是根据影响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因素,有针对地采取的具体的、综合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一)网络认知与网络道德教育

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网络认知教育,帮助学生认清网络安全事故问题的成因及危害,了解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会自我控制的方法。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需要,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摆正网络在学习生活中的位置,正确科学上网。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判断能力,使他们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网络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

(二)对问题学生及早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

对存在网络安全事故隐患的问题学生,学校应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上网,正确认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差别,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掌握克服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的基本技巧,学会网络不良行为自我控制的方法,增强其自律性,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

校园网络建设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力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措施,加大投入,充实校园网站的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在校园网络管理上,要结合本校实际,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校园网络安全事故管理办法,规范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要建立校园网信息的审核程序,对反动、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清理,对有害信息和有害网站的进入用技术手段加以过滤或堵截,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四)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严格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补充相应的网络行为准则,从日常行为管理方面控制学生不当上网行为的发生。如四川某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制定了《学生宿舍内电脑管理暂行规定》用以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其别规定“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不得将电脑带入宿舍”、“期末考试重考后,两门课不及格者,其电脑要搬出寝室或加以封存”,其《宿舍管理办法》也对学生上网行为有相应规定:“上课时间不能在寝室玩电脑游戏,文明使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生在宿舍的不当上网现象。

(五)力求家长的配合和参与

在干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要同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保持信息的有效沟通,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不当上网行为。学校还应在正确看待与疏导孩子上网行为、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等方面对家长提出有效建议。

(六)积极发挥社区的作用

每所学校都处于一个社区之中,可以说社区环境的好坏反映着学校周边环境的良莠。“社区中的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服务”,“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即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学校应建立与社区的合作,依靠社区的积极参与,在网吧监督、舆论宣传、信息沟通、净化不良环境等方面,发挥学校自身职能难以发挥的作用。

(七)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学校的职能毕竟是有限的,在影响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网络环境、学校周边环境的净化方面,学校必须依靠且要善于依靠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如“在中小学校园周边设置营业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的,由主管部门予以关闭,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允许未成年人进入,或者没有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同时,学校可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自身掌握的情况,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六、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的运行机制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动态逻辑过程,是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有机联系的有效操作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危机干预和事后评估两个大的环节(见图1)。

(一)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对可能引起网络安全事故的警情进行合理干预,以防警情演变为事故。学校网络安全事故预警机制发现警情并预警后,相应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干预机制就要立即作出反应,其干预机构应迅速投入到干预工作中去。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干预机构的组成人员应严格按照工作制度、事先制定的干预方案,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等多方参与和配合下,综合采取各种手段积极帮助干预对象克服和纠正各种不当上网行为习惯,消除或尽量减少客观环境对学生上网行为的不良影响,将警情尽量控制并消除。

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篇9

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质量、高可靠性的网络支撑。从更宏观层面思考通信业未来的走势,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诠释本届电信日的主题,通信人有义务更有责任建设更高质量、更安全的网络,为信息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网通在持续扩大网络规模和容量的同时,积极改造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加快优化网络布局,不断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传输能力,增强网络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网络运营质量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连续五年将信息化项目列为年度“双十”工程进行重点建设,“数字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信息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在3月16日召开的全市信息化暨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又将今年确定为“信息化应用年”,这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通作为××地区主导运营商,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部级诚信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山东省服务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网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关爱,得到了社会的肯定,××网通有义务有责任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通信软环境。在推进全市“信息化应用年”活动中,我们坚持“减少重复建设,减轻财政压力,不让政府投入,不用单位投资、无需农民集资”的原则,所有网络建设、维护和升级等一切投资均由网通承担,并制定了“充分利用网通网络优势,积极推进全市信息化进程的方案”,充分发挥××网通的网络、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致力于以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信息化提升工程”——针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信息资源分散、信息进村入户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实现村村通互联网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建设,优化整合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网络覆盖,增强网络可靠性,提升业务提供能力,加大业务技术创新力度,不断丰富通信服务手段;加大对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投资改造农村通信网络,通过进光缆退铜缆、综合接入等手段,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实现农村通信网的网络转型。

助力构建现代化社区服务体系的“社区信息化提升工程”——做好社区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营造现代生活方式,对做大、做强城市,增强城市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同样意义重大。××网通的目标是结合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通过建立全方位的社区电子政务、网上社区事务管理、社区服务系统和社区热线电话系统等信息平台,形成高起点、高标准的社区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力争“十一五”期间,实现全市所有社区接通光缆,社区内60%以上的家庭实现宽带上网,推动电子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在具体的实施环节,××网通将重点加强社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新技术,建设覆盖广泛、结构合理、带宽充足、内容丰富、运行可靠、具有灵活快速业务提供能力和较低运营成本的社区网络平台;以fttx+lan、adsl等技术为主,适当选用无线局域网(wlan)、宽带无线接入(wimax)等无线接入技术,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网络承载和接入能力,促进社区基础信息网络的发展。

社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篇10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数字化和谐社区服务示范工程是借助感应式智能卡为信息载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全面实现小区资源共享,科学化、自动化管理的现代管理手段,它不仅可以突出小区生活的高度便利性能、服务于促进计划生育管理、个人诚信管理、上门移动查询登记小区人员情况等信息管理的现代化,还可实现小区内部一卡通行和人车分流.这对加强社区各住宅小区的安全保卫、提高楼盘管理水平及树立和谐而高尚的数字化社区整体形象有着显著作用。

和谐社区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重要的城市品牌,生态环境、社区服务数字化水平、政治文明建设是3个主要方面,社区服务数字化的程度,应是评价体系的一个扩展重点。评价“社区服务完善”与否,应涵盖小区的网上服务水平以及电子政务的建设程度,要求用网络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为此,我们启动了“咸嘉数字化和谐社区服务示范工程研究项目”。

1咸嘉新村社区简介

咸嘉新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占地面积44hm2,规划总人口1.4万人(现入住近1.2万人),是湖南省首个按“留地集中安置,综合开发建设”模式建起来的农民安置小区和现代新型社区。1995年以来,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贯穿绿色、阳光、和谐、安全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营造了一个“绿、净、亮、畅、美”的安居环境。社区已建成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及高档商品房139栋3800套,总建筑面积达52万mz,并建有占地4hm2,极具欧陆风情意蕴,全省最大的社区绿化休闲广场,绿化率高达60%。

社区对文明创建常抓不懈,统筹推进学习型社区、数字化社区、和谐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围绕便民利民、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康复4大服务系列,构建起无偿、低偿、有偿“3大服务网”,居民可免费享受“贫困救助基金”,呈现出居民生活有序、人际关系和谐、社区服务便捷、文明新风荡漾的良好氛围。成嘉新村社区不仅先后获得“湖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全国十佳学习型社区”“全国科普进社区先进单位”等殊荣,而且先后接待了中央、省、市领导及社会团体视察参观500多批2万余人次,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11人。2003年1o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视察咸嘉新村社区后,以咸嘉农民安置模式好、居民安居乐业好、社区环境好、文化氛围浓“三好一浓”给予了高度评价。

2工程建设的意义

①成嘉新村数字化和谐社区服务示范工程是借助感应式智能卡为信息载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全面实现小区资源共享,科学化、自动化管理的现代管理手段。它不仅可以突出小区生活的高度便利性能、服务于促进计划生育管理、个人诚信管理上门移动查询登记小区人员情况等信息管理的现代化,还可实现小区内部“一卡通行”(门禁通道控制、代收费、停车场管理实行一卡通),实行有限度的封闭式物业管理,有效分割小区内外,尽可能地阻截闲杂人员以便有效保障住户人身与财产(含汽车)安全,实现人车分流(人、车进出小区通过各自不同的系统(方式)进行控制),这对加强咸嘉社区各住宅小区的安全保卫、提高楼盘管理水平及树立和谐而高尚的数字化社区整体形象有着显著作用。

②通过建设基于网络的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

协同支撑平台,实现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设施和社区人口等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和三维地理信息扩充技术,实施智能化小区建设,为城市社区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体制、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发展产业等示范经验。

3工程建设现有的基础条件

设备与接口安装位置已合理预留,所有门禁机连带后备电源箱除挂在大门上的门禁机外均可采用埋墙的方式进行安装,并能避开圈梁等构件;小区内部已规划有弱电设备专用电路系统,可由其向一卡通系统所有设备供电(小区出人口人流和车流控制闸机除外,其可由最近一个电源分配器直线供电);住宅小区各户基本具备网络布线;小区已有商业网点8个,监控室4个;由教授、博士、硕士为主要成员的项目研发组已筹建,小区信息化管理队伍正在配备。

4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4.1项目方案论证与设计

追求系统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稳定性、成熟性的最佳平衡点,避免有争议的、片面的产品和技术在小区的试验性应用;按不低于省级商业小区智能化系统的一般标准建设;在满足小区内住户生活和物业管理方面智能化需要的同时实行适度配置在系统设计、建造和整合过程中充分考虑日后系统使用时对操作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在强调系统智能化程度的同时尽量满足物业小区管理上人性化的需要。

4.2系统模块(子系统)研发与集成

项目研发组将围绕中心卡管理、计划生育管理、个人诚信管理、小区人员情况管理、大厦门禁管理、停车场出人口管理等系统进行技术引进开发与集成。

4.3管理卡的设计

①可视信息(卡面印刷)。“成嘉小区”标志、持卡人照片、卡号、姓名、性别、职务(内部员工)、签发日期和住宅单元号等信息。②内部信息(卡内存储)。个人密码、发卡日期、钥匙数据、水电费及管理费欠缴、私家车况等信息;常(暂)住人口计生基本信息:持卡人和配偶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证件号码、职业、民族、文化程度、户口性质、工作单位、户籍地、联系电话等;持卡人现居住地;持卡人现居住房屋属性及户主姓名、私有或租赁;持卡人户籍地;持卡人工作单位;持卡人联系电话;怀孕情况(孕次、怀孕时间、生育证号、领取生育证时间、怀孕终止时间、终止类别);子女情况(孩次、子女姓名、出生时间、性别、子女健康状况、子女属性、领取独生子女证时间);避孕措施及落实时间;生殖健康情况;流人时间;流动人口婚育证号码及持证情况;查、验证情况。

4.4平台项目网络布线与硬件配置

需要进行网络通讯的设备共有数据服务器、管理微机和各型感应式ic卡读写机具两个大类。所有门禁机连带后备电源箱除挂在大门上之门禁机外均采用埋墙的方式进行安装,并避开圈梁等构件;小区地下车库出人口车道旁边的ic卡控制设备则采用立柱遮阳防水式支架进行安装。所有设备之安装位置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并严格防水。

数字化和谐社区服务示范工程网络通讯线路的敷设比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相关布线规则进行设计和施工。采用从设备安装点最近一个电源分配器直线无接点供电。系统防雷主要是考虑网络通讯和电源两个环节。

采用目前世界上迅猛发展的通用型电子身份认证手段——感应式ic卡技术,其先进及便利性能非传统的磁卡、条码卡或接触式ic卡可以比拟采用全球感应式ic卡技术的主流体系。拟选用被世界范围内业界公认为安全性较高的通用卡型。中心系统配置核心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防火墙、微机、后备电源、打印机、扫描仪、发卡器、中心管理软件,由街道政务中心操作员承担管理职能

4.5社区范围内局域网整体接入internet

在提高网上服务水平以及电子政务的建设程度同时,利用互联网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5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5.1平台项目设计

建设标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ic卡读写机具通用规范》和《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并成立由教授、博士、硕士为主要成员的研发项目组。

5.2系统模块(子系统)定位

中心卡管理系统;计划生育管理、个人诚信管理、小区人员情况管理系统;大厦门禁管理系统;停车场出入口管理系统。

5.3系统构成与网络布线

业主或住户、访客、社区管理部门和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等三方面构成了智能小区一卡通系统管理对象的主体。系统拟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rs一485或can总线网络结构,将后台电脑与各种发卡门禁、收费、考勤和人车流筏制设备等机具相连软件系统由中心卡管理系统(发卡中心)以及人员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大厦门禁管理系统、车辆出入口管理系统、小区消费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

5.4管理中心定性

管理中心是整个“一卡通”系统的核心,也是所有数据的存放中心,考虑到整个小区数据量大且重要,采用专业的数据库服务器,各工作站(终端微机)应用程序在本机运行,数据从管理中心的服务器上读取,并可把数据写入到服务器中。各工作站根据登录用户的权限,来控制其访问的范围。出于数据安全考虑,系统要求发卡中心必须保证唯一眭。

5.5社区局域网整体接入internet

业主或住户实现一卡式低费或免费享受lntenet信息服务。

6工程建设的效益

6.1住户效益

享受在社区局域网基础上接入internet的服务;在感应式ic卡的表面上为住户制作住户卡,卡上印刷“咸嘉小区”专用标志景观及卡号、住户姓名、照片、楼层单位等个性化资料;住户出入小区各苑、车主进出停车场一卡通行;业主缴纳物管费、水电费、停车管理费做到消费一卡通。基于ic卡强大的安全性能,住户及物业管理公司员工进出小区及各大楼、停车场时将不再需要进行密码确认的操作。

6.2社区管理效益

促进计划生育管理、个人诚信管理、上门移动查询登记小区人员情况等信息管理现代化。

6.3物业管理效益

通过住户卡履行小区内正常的物业管理职能——收缴物业管理等费用、代收水电费和小区消费结算等,起到结算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