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信用监管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9:31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业务;信息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面貌。人口的增加与生存环境的破坏,促使国家开展一系列环境保护业务管理的重点信息化工程和项目。环境保护已经从狭义走向广义并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需建立环境信息标准规范、环境信息运行管理、环境信息安全保障。

一.环境信息化技术架构设计

环境保护是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结合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与应用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的“城考”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的作用是当前环境保护信息建设中所迫切需要实现的功能,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环保信息网络的建成,实现信息传导与社会覆盖。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环保信息网络将环境普查。保障环境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环境资源检测保护。

(1)国家环境信息化环保措施有效地扩展延伸,总体技术架构建立在“三体系、四平台、五应用”框架基础上。实现对重点监控对象及每个监控环节24小时连续不断地检测与控制,提供统一应用支撑环境。防止严重环保污染事件的发生,实现环境信息系统软硬件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实现环境质量数据准确采集和及时传输,使其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对环保规划、措施的建议、评论,开展“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对破坏环境行为的监督、举报并加强对环保意识的宣传、强化,为环境保护各大核心业务应用提供基础信息化工作平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消除环保隐患。

(2)环保信息网络与政府网络、公安、消防网络连接,为政务管理、业务应用、社会公众服务提供统一的环境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共享把政府的环保政策及时于社会,支撑平台为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集成各类环境信息数据。对于重大环保事件构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一体化的监督与执法体系,通过信息资源目录提供统一的信息和共享交换服务。系统规划按照功能划分,围绕部级自然保护区形成统一的技术平台。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环境专题图,实现模块化和开放式特征的业务功能软件构成最基础的应用。基于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和监管一体化管理,构建一个功能全面的环保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以实现全系统的业务处理和功能控制。

二.环境保护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环境保护信息化应用主要涉及网络通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等信息技术领域,构成环保部门主管、环保监测人员对环保监视点的数据监测、管理、控制平台。信息技术作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环保信息化网络最主要和最基础的部分。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在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等环境管理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全系统的业务处理和功能控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完成环境数据采集、缓存、传输等功能。

(1)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由各业务服务器和相应软件系统构成。在掌握及时、充分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模块化和开放式特征的业务功能软件构成最基础的应用。使各项环境管理和决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提供多媒体业务。环境监测中心类似于电力调度中心,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可分项、分门类设置多个监测、控制座席台。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覆盖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监测站、城市空气监测站、近岸海域监测分站以及酸雨、沙尘暴监测站,在接入外网的情况下对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实施物理隔离。实现环境质量数据准确采集和及时传输,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

(2)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是环境管理的核心业务,通常由环境监测采样传感器与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比对、压缩编码、缓存等),传输接口以及联络电话等模块组成。通过在水、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管理、总量控制等业务管理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以统一管理的方式监视终端。为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实现环保信息咨询与合理化建议等社会信息覆盖功能。国家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工作中相继建立了重点湖泊水库调查基础数据库,分布于各个环境监视点。应用数据库技术为各级环境保护业务部门进行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提供了信息管理平台,帮助环保监测人员及时排除环保故障,消除环保隐患。为水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成为环境保护业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平台和业务管理门户。

(3)生态保护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解决并适应快速变化的多业务需求。围绕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等重点工作,系统与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开展一系列生态保护业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系统间的集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生态保护信息和数据进行动态化管理,使技术成果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建立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建设,使有效的信息资源得到重复利用。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形成整体开发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构建一个功能全面的环保业务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篇2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环境保护;信息化;数字化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的意义

计算机技术在现在社会中应用非常广泛,成为众多行业不可或缺的设备。计算机技术,有实现资源共享性、数据通信形式多样性、数据处理方式分散性特征,不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环境资源信息的管理工作,还能将数据进行检索、收集、管理、交换。首先是资源共享性,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在每个部门扎根,其中计算机的硬软件以及数据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众多的计算机在不同的地区连成巨大的网络,资源共享的性能进一步的提高。其次是数据通信形式多样性,计算机是当前人们获得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通讯服务有电子邮件、聊天、传真、文件远程传输、远程登陆、信息浏览等方式,这有效的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和信息的传播。还有数据处理方式分散性,计算机的分散性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已经被应用于各行业的具体工作中会,在各大职能部门中,此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连接性,从而数据的采集、处理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环境保护工程的实际操作很复杂,资料信息量也很庞大,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宏量数据信息库的建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以及数据的建立。环境保护会涉及到污染、生态、水质等各方面的模型涉及以及大量的计算操作。计算机的数据分析模型可以进行编程工作,同时解决庞大的数据计算量。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与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坏境的根源和危害,可大大提高环境保护工程的工作效率。

二、环境保护工程的信息化建设

环境保护信息化应用主要涉及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模型计算技术、数据存储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等信息技术领域。近年来,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在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生态保护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等环境管理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

具体来看,环境保护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是要发挥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化和智能化。首先建立环境保护信息数据库,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设立统一、配套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从而实现地域、流域监测数据共享,推进区域、流域污染变化分析的准确性,设立专家数据库系统,从而实现环保系统专家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的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网络的时时性、对应性、共享性特点,专家可对某一特定环境保护项目或数据进行评价分析,提出准确的分析评论,推动环境保护项目分析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此外,还可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系统内的环境保护业务、效能管理、队伍建设等进行改进和提高,以信息化网络为手段对相关环境保护信息进行统一的收集、加工、处理、传输、分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内的工作流程和人员、机构设置进行高效、综合、系统的处理。它综合了环境保护工程相关软件工程、环境保护资料数据库、自动化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多媒体等各种技术,系统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一)实现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科技化。利用局域网、广域网、环境保护系统内部监测统计、分析系统、在线监控系统以及数据报送系统等实现各种监测数据的分析、参阅、打印都可在网上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环境保护项目或区域环境保护负责人可以及时了解当地环境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并能向当地政府作出准确地报告,以便政府作出科学对策。从而推动系统从内部联系向外部联系延伸,由此形成一个以业务管理为中心网络系统。

(二)实现环境保护沟通和评价的自动化

通过举报网上受理系统和网上的在线聊天系统,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地受理,同时建立案件线索管理的数据库、限时受理、办理通讯报警管理系统及权限管理系统支持,实现管理案件的保密及快速处理。

(三)实现环境保护信息传输的即时化。利用局域网、自动化办公系统,环境保护项目或区域环境保护负责人可以通过网上信息交流和查阅,掌握全局的业务动态情况、干部职工及群众思想工作动态及关注的焦点问题,局领导及部门领导可根据各自掌握的情况在网上开展有关问题的讨论和处理,并可推进亲情式的交流进程。

三、实现环境保护工程的“数字化”

环境保护工程的“数字化”突出体现在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上。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只有在掌握及时、充分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前提下,各项环境管理和决策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计算机技术作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手段,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覆盖了全国范围,由涉及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监测站、城市空气监测站、近岸海域监测分站以及酸雨、沙尘暴监测站等组成,以此网络为基础建立的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环境质量数据准确采集和及时传输,为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及时、准确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判断环境形势,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及时应对环境突发事件提供了信息支持。

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开放式数据库接口可充分利用环保系统已有的数据库资源,把环境评价软件构筑于环境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图形库管理系统之上,能综合分析环境情况,实现环境质量的综合查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能获得数据评价结果外,专业软件可实现自动对区域环境状况进行直观表现,提供描绘全场平面,立体等值线图,各种数据可生成饼图、柱状图、线状图等多种表现形式,能动态外挂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数据,通过综合数据实现区域环境的立体显示。

小结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形势还较为严峻,环境保护任务还很重。将计算机技术与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可有大大提高环境保护工程进度,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静;浅谈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4,13:259.

[2]陈俊勇;计算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J];祖国(建设版),2013,5:283.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篇3

1引言

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设施的总和。它具有运能大、速度快、安全准时、成本低、节约能源、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但是由于城际轨道客流密集、运输作业繁忙,如何高效、有序的对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保证行车安全,实现快速、高效、安全的优质服务,将成为我们首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基于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的需要,提出建立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的行车安全基础信息采集、信息增值处理、实时化安全分析、智能化安全决策系统。

2行车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结构及内容

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是针对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影响因素所采取的所有控制手段的有机结合,它是以管理人员作为控制者,以行车安全人、车、环境三个子系统作为被控对象的控制系统,从本质上讲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以“管理”为中枢,“人”为核心、“车”为基础、“环境”为条件组成的总体性的以保障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为目标的人-车-环境系统。www.133229.Com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划分为不同层次的两个子系统:安全综合管理子系统和安全对象管理子系统。安全对象管理子系统分为人员安全保障子系统、设备安全保障子系统和环境安全保障子系统。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图1)。

1)安全综合管理子系统

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管理包括对人的安全管理、设备的安全管理和行车环境的安全管理。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综合管理子系统不是单独对人的安全管理、或者单独对设备的安全管理、对环境的安全管理。它是对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总体的安全管理,是凌驾于人、机、环境之上,又渗透于其中的安全管理。从功能上看,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基础管理起着系统软件的作用,它既是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又对整个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的行车安全起着控制、监督作用。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管理子系统主要功能有(1)收集、记录、整理、传输、存储行车安全信息;(2)进行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行车安全分析、评价;(2)行车安全管理决策支持。

2)人员安全保障子系统

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依赖高效、安全、可靠的人的行为,在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作业中,都是由人来参与并处于主导地位,人操纵、控制、监督设备状态,完成各项作业,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与其它作业协调一致。大量事故统计表明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影响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的人的因素包括行车系统内部人员和旅客等。人员安全保障子包括直接安全保障和间接安全保障。直接安全保障通过对城际轨道交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行车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行车安全素质。间接安全保障是指通过对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针对不同作业环境,进行相应的劳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保障子系统通过行车安全相关人员实时状态监控,保障不因人为因素导致城际轨道交通事故的发生。人员安全保障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行车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实时动态监控;(2)劳动安全评价分析。

3)设备安全保障子系统

城际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是除人以外,影响系统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运输设备的好坏,不仅影响整个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的效率和效益,而且对行车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的设备因素主要有行车安全基础设备(例如线路、桥梁、机车、信号设备等)以及行车安全技术设备(例如行车安全监测设备等)。

设备安全保障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行车安全设备运行状态实时动态监控,采集设备实时动态运行数据,为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使设备因素对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降低到最低限度。

4)环境安全保障子系统

影响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作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安全保障包括作业环境安全保障和自然环境安全保障两部分。

①作业环境安全保障通过对行车作业人员作业空间的温度、湿度、照明、噪声等作业环境指标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保障作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作业环境。

②自然环境安全保障通过对车站及区间的通风、空调、给排水、照明、自动扶梯等设备状态以及气候环境等进行动态监测,以便对设备的不良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的不良状况作出及时和适当地反应,保障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具有安全的自然行车环境,旅客具有舒适的乘车环境。

环境安全保障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影响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的作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动态实时监控,获得各项环境指标的实时动态数据,为系统安全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以降低环境因素对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的影响,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3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行车安全保障体系模块分析

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采用模块化逻辑结构,各模块间采取纵向横向联系结合方法实现安全多维制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共享。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从逻辑上分为三个模块:行车安全决策分析模块、行车安全控制模块、行车安全信息监测模块。

1)行车安全决策分析模块

行车安全决策分析模块主要功能是进行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的决策分析,为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行车安全规划、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行车安全决策分析模块包括三个子系统:行车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行车安全信息分析系统、行车安全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1)行车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信息数据处理工作,将信息监测模块采集的数据加工组织形成信息,将信息提炼形成知识。其功能包括行车安全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共享及信息等。

(2)行车安全信息分析系统:从行车安全信息系统中获取行车安全信息数据,负责行车安全宏观数据分析工作。从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可靠性、安全评价以及事故预测等角度分析行车安全信息,进行行车安全评价,为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数据。

(3)行车安全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根据行车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数据和行车安全分析系统的分析结果,结合行车安全历史数据信息和安全专家决策模型制定行车安全辅助决策方案,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2)行车安全控制模块

根据行车安全分析决策模块以及行车安全信息监测模块的数据信息,进行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控制。

3)行车安全信息监测模块

该模块是行车安全基础数据采集模块,是行车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以及分析系统运行的基础,一般为三层结构,即数据采集单元、数据接收单元、数据处理/输出单元。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信息监测模块由以下监控系统所组成。

(1)列车运行状态实时监控系统主要是负责对列车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以获得列车运行的各种参数。

(2)牵引动力设备实时状态监控系统主要是保证控制中心对城际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供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数据采集。

(3)线路设备实时监测系统主要负责对线路、桥梁、隧道等线路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以采集线路设备的实时动态安全数据。

(4)信号设备实时监控系统主要负责对车站进路信号、区间通过信号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采集信号设备动态运行数据。

(5)环境监控系统负责对车站及区间的通风、空调、给排水、照明等设备、作业环境、自然环境进行动态监测。

(6)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负责向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有关的工作人员(列车调度员、公安指挥人员、车站行车人员及司机)提供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车站各个部位列车停靠、启动、车门关闭、客流以及安全状况等方面的现场实时图像数据信息。

(7)作业人员工作状态监控系统负责对行车作业人员实时工作状态进行监测。

图2为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逻辑结构图。

4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共用信息平台

1)安全信息需求

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高效运行依赖安全信息监测模块采集的数据:列车运行状态参数数据、牵引动力设备实时运行数据、信号设备运行状况数据、线路设备监控系统提供的线路设备运行状况的监控数据、环境监控系统提供的环境指标数据、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提供的车站实时状况信息以及相关行车作业人员的安全信息。

2)安全信息处理模式

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各子系统对于数据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1)基础数据采集的共享性

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依赖行车安全信息监测模块采集的行车安全基础信息数据。

(2)现状数据与历史数据积累的需求差异

各个子系统对数据的时间要求存在着一定的需求差异,比如各个监控系统关注的是现状信息以及有关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状态的实时的、动态的信息,而行车安全分析系统以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关注的是积累的系统行车安全信息的历史和现状数据的结合。

(3)数据详细程度的需求差异

系统的信息管理模块需要提供的数据要相对简单,而决策分析模块所需要的行车安全数据信息要详细的多,为此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应当采用共用数据详细程度层次方法,来满足不同的数据服务需求。

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信息数据采用分级处理模式,其分析处理层次依次为:数据采集层、初级处理层、隐患分析层、决策分析层、全局分析层。行车安全保障体系采取安全数据信息逐层数据行车安全分级控制的处理模式。各处理层功能和任务如下:

(1)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负责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信息数据的实时动态采集。

(2)初级处理程

初级处理层负责将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初步过滤,根据内置的处理模块过滤出有价值的数据,为其他层次的数据处理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3)隐患分析层

隐患分析层在初级处理层的处理结果基础上,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等相关理论和模型对数据的安全性进行分析,逐一给出其安全指标,然后搜索其中安全度最差的数据作为隐患数据。

形成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第一级控制,同时为决策支持层信息处理提供数据支持。

(4)决策支持层

决策支持层结合上述两层的处理结果,运用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的措施和建议,为城际轨道交通行车管理部门的安全政策、管理措施提供辅助决策,形成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的第二级控制

(5)全局分析层

全局分析层从整个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安全的角度,结合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发展趋势,提供决策与效果的相关性分析,形成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第三级控制,为最高决策提供支持信息。下图为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信息处理模式(图3):

3)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共用信息平台

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安全信息数据从数据源角度可以划分为:原始采集数据、初步分析数据、辅助决策数据和全局安全数据;从数据性质可以划分为:安全信息数据、一般信息数据、隐患信息数据、危险信息数据和事故数据。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各子系统在直接通讯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在各子系统直接进行数据信息传送的情况下,存在系统共用信息数据缺乏明确的数据维护责任,数据的统一性难以保证,系统接口设计受到其它子系统功能要求的牵制等问题。为此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共用信息平台的方式进行系统共用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共用信息平台担负系统共用信息的中转的职责和任务,各承担信息数据采集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系统规则将共用信息发送给共用数据平台,由系统共用信息平台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加以存储,根据需求规则或各功能子系统的请求,采用规范化格式将数据信息发送出去,采用共用信息平台后的城际轨道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的数据流如下(图4):

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共用信息平台的确切含义是对整个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行车安全共用数据组织结构和传输形式的一种规范化定义,以及一个对共用数据信息进行组织、存储、查询、通讯等管理服务数据仓库系统。共用信息平台的功能如下:

(1)从各子系统中提取共享信息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相互不一致的信息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

(2)完成对于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避免数据冗余。

(3)根据服务请求和查询权限对客户系统提供信息服务,对于自身存放的数据直接加以组织输出,对于其它子系统存放的细节数据由共用信息平台提供查询通道。

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共用信息平台具有分布式数据仓库的特征。下图(图5)为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共用信息平台的结构:

5结语

城际轨道交通具有客流密集,运输作业繁忙等特点,为了保证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本文提出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在分析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结构及其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了城际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的模块化、信息处理模式以及共用信息平台等问题。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对于保障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行车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保障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构思框架。

参考文献: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篇4

【关键词】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95-01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发展大体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的阶段。而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体系的建立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变了人们的意识。尤其是在对环境的保护方面,人们不再盲目的向前走,而是停下来看看经济飞速发展的弊端。工业污水、污气的排放,使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逐渐形成并建立。

(二)体系的发展

在建立初期,各方面的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直到人们开始注意到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实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才猛然悔悟。于是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各项关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但是还存在很大一部分人无视环境的污染,无视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空气越来越浑浊,水质越来越差,以至于很多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的稀奇八怪的疾病越来越多。以上种种这些方面,足以证明了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综合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等主流信息技术,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加工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各地区之间的传输与交流,是一个基于网络软硬件一体化的环境质量监测系统。

(一)环境监测信的息来源和组成

环境监测信息主要来源于环境质量、污染源和自然条件等监测数据三个方面,它分为数据、文档、图形、地理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等几类。合理的环境监测信息分为监测信息收集层、信息分析处理层和监测信息层三个层次。

(二)环境监测信息化的作用

环境监测信息网络以共享环境信息资源为主要目标,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体系通过通讯设备和线路的连接,实现互联。它可以连接各种与环境质量监测有关的信息源,实现环境信息的快速传输与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

(三)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流通范围

环境监测信息的流通范围包括环境质量监测站内部、环保监测系统内部、上级监测部门和社会公众。环境监测站内部人员主要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录入、查询和处理,产生中间数据并编写出综合环境质量报告;环保监测系统内部和上级部监测门的环境管理与决策人员主要通过查询、筛选环境监测站内部录入的信息,从而获取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社会公众主要包括关心环境质量的普通群众和有环境信息需求的非监测人员。

(四)环境监测信息的网络架构

在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的信息网络前,需要进行线路设计和网络分布,线路设计应全面,网络分布应合理规划。如市级环境监测信息局域网络就具有网络信息技术先进、相关数据传输速度快、内容升级扩展方便等特点。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环境监测在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此类问题必须要得到相关专业人士的重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监测的实践,使同行在实践中少走弯路,使监测结果更加完美,从而有效的、有条不紊的进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

三、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与国际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监测系统落后,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低,环境质量监测的技术配套设施老旧,可监测的项目少,经费投入也不足,各个地区的检测技术发展不平衡,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应不断升级。西部大开发使我国环境监测面临三十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使环境监测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对于国家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的需求,今后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创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

(2)完善部级、省级、市级环境监测网络。

(3)加强对有毒害作用污染物的研究。

(4)加强对突发性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

现代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改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而划分的越来越细致。最终实现“监”与“测”的分离,这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将带动自动监测系统的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将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交给承包经营的运营公司负责,其监测部门主要负责质量监督和数据分析的收集处理,这种分工有利于自动监测的发展,不断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提高系统运行与管理水平,实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的良性发展。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篇5

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落实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重要任务,是环境保护履行环境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工作对于摸清环境质量现状,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满足广大群众的环境知情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现就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环境监测的新作用。环境监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各级环保部门为评价环境质量状况,掌握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污染物对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实施环境监督管理,检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必须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数据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基础,是环境管理、执法、统计、信息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把环境监测和公布信息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部署。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要求“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2009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期环境监测的工作目标,即真正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三)环境监测的新任务。坚持以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统领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在探索环境保护工作时必须统筹考虑环境监测的发展,使环境监测工作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尽快实现环境监测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地面到天地一体化、从分散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转变。

二、强化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保障环境管理需求

(四)建立环境质量考核机制。改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目的,各级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质量的变化,将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补偿机制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对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公布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对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地方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限期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监测的执法力。

(五)把环境管理需求作为环境监测主攻方向。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满足环境管理”的基本方针。切实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数据的作用,提高环境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环境监测要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努力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环境监测数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环境监测信息。

(六)理顺监测行政管理和技术的关系。环保系统实现了监测行政管理与业务技术的分离,监测行政管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快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测体制机制、制定各项监测制度、编制规划计划、加强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协调解决重大环境监测问题上;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将工作重点从过去的协助环境监测行政管理转到抓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上来,尽快实现“技术立站、科学监测”的定位转型。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能和职责,使环境监测机构在技术上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任务、经费、能力相配套,监测队伍稳定,发展势头良好,不断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

三、深化环境质量监测,说清环境质量状况

(七)健全环境质量监测和公告制度。各级环保部门要健全环境质量监测制度,科学制定本辖区环境监测方案,确定环境质量监测范围、项目、频次和任务承担机构,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根据本辖区的环境监测数据评估和预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组织开展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对环保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对资源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对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实施预警。要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统一综合性环境状况报告和重大环境监测信息。

(八)加强例行监测,扩大监测领域。县级以上城市要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和实际监测能力,严格按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开展环境要素监测。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拓展环境质量监测指标,针对臭氧、pm2.5、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开展监测,把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纳入例行环境监测,要探索扩大环境监测领域,逐步开展土壤、生物、振动、光、热等监测,加强辐射环境监测。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成果,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建立“天地一体化”环境质量监测体系,重点开展敏感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三湖一库”等重点水域的水体富营养化等监测工作。

(九)明确划分环境质量监测范围。按照环境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环境质量监测的责任主体和监测事权,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开展本辖区的环境监测工作。国家在地表水方面主要监测各大流域干流及满足一定条件的支流、重点湖库和跨国界水体;在环境空气方面主要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重点区域和大气环境质量背景地区;国家监督性监测主要覆盖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等领域。上级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要让下级环保部门共享,实现全国环境监测数据共享。

(十)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联动监测。进一步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联动监测。加强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等重点流域水质联动监测。要针对区域、流域污染特征、主要环境问题,采取手工、自动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要按照联动监测方案,加强协调配合,实现数据共享,及时报送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为区域、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

(十一)统筹城乡环境质量监测。各省(区、市)环保部门要按照环境保护部关于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部署,组织开展农村环境监测试点工作,以“以奖促治”村庄(乡、镇)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农村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下饮用水水源、空气、土壤等要素监测。加强重金属排放区环境质量监测,摸清重金属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要用城市环境监测技术和力量带动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充分发挥县级环保部门的作用,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

四、加强污染源监测,为污染减排提供支撑

(十二)建立和完善污染源监测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排污企业自行开展排放污染物的监测制度,规范企业自测行为;理顺企业自测、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监测和环保部门对污染源排放的监督性监测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监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和规范建设项目环保验收的监测技术和程序,完善建设项目环保验收监测工作。同时要尽快制定各行业污染物排放监测规范和企业达标排放评价的办法,深入分析研究污染源监测管理和技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污染源监测管理、业务和技术体系,全面推进污染源监测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十三)规范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说清污染源状况。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的管理,确保各行业按照排放标准的要求监测,实现特征污染指标的全覆盖;要督促排污企业加强污染源监测基础设施如排污口、监测平台等规范化建设,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提供基础保障。要建立完整的污染源排放基础信息档案,组织编制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要做好核与辐射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要加强对企业排放重金属的监测,统计区域重金属排放总量,分析其与周边区域环境质量的关系,逐步开展污染源温室气体监测工作,为温室气体减排奠定基础。

(十四)做好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促进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使用自动监测数据计算。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精神,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安装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并确保自动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的监督考核,通过对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监督其正常运行,保证其监测数据准确和有效使用。

五、做好预警与应急监测,说清潜在环境风险

(十五)加强环境预警监测。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加强对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或者显著变化的,应当分析原因并及时向同级环保部门提交异常报告或者预警信息报告。要加强省界断面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站建设,根据不同流域的污染特征,适当增加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要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的预警监视作用,研究开发预警表征平台,准确把握环境安全隐患所在,提高说清潜在环境风险的能力。

(十六)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急监测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理顺应急监测管理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本行政区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和应急监测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应急监测演练。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针对当地环境风险源状况,建立环境风险源应急监测数据库,包括应急监测人员、设备、方法、标准、防护要求等,确保在发生污染事故情况下,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及时为污染事故处理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六、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科学性和规范性

(十七)实施全过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加强采样、样品运输和贮存、样品前处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加强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要研究制定污染源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等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技术规范,实现监测全程序质量管理。

(十八)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重点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研究和设计,建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准入制度,加强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设备的适用性检测,定期和更新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设备适用性检测合格产品目录,加强环境标准样品研究与开发,逐步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十九)加强质量管理考核工作,形成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要求,定期对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执行情况、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要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检查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形成监测机构内部的自我监督、上级机关的监督制约机制。尽快制定环境监测机构资质管理办法,推进环境监测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考核评价制度。

七、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二十)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要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布点方法、监测技术方法、评价方法、表征技术研究,以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污染源监测和应急监测为重点,完善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标准方法、技术规范体系,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认真执行各项环境监测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开展监测工作,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要优先采用国家标准的监测分析方法,对尚未建立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的项目,可以参照行业标准方法或epa、iSo标准方法。要不断创新监测数据分析手段和表征方法,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努力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入研究主要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积极探索依据环境质量确定减排目标,分配减排任务,考核减排成效的体制机制。

(二十一)加强监测技术交流与培训。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监测人才培养和储备,制定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规划,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要安排专项培训经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每年对在职监测人员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培训。要严格执行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适时组织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提高基层监测站管理和技术水平。要大力引进监测技术骨干,形成老中青相组合、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合理配置、专业和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监测队伍,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完成新时期环境监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八、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

(二十二)定期报送环境监测报告。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定期组织编制各类环境质量报告、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等,并每年向同级人民政府及上一级环保主管部门报送。

(二十三)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要求,环保部门负责环境监测的信息,各级环保部门应在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对外上一年度环境状况公报,并定期环境质量报告。要规范环境信息的内容、方式,进一步扩大范围,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要协调处理好与有关部门的关系,促进各部门间信息交流和共享。

九、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领导,关心监测队伍的发展

(二十四)加快能力建设,保障运行经费。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大幅度增加了环保投入,各级环保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使用好中央补助资金,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奠定能力基础。要按照加强省级站、全面配齐地市级站、逐步完善县级站的建设思路,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监测技术人员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监测用房面积不够、监测仪器设备缺乏、监测运行经费不足等问题,各级环保部门要足额拨付环境监测运行经费,保障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篇6

关键词数字环境;保护;监测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119-02

自从数字环境保护概念被提出以来,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在国内一些大城市诸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展开了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目前,如何加强环境的保护工作已引起了全民的关注,尤其是在对环境的监控工作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针对当今监控环境的数据类型复杂、统计数据量较大、而且区域范围广等特点,如何利用新的环境检测方法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数字网络技术来监测环境保护具有良好地效果。

1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的介绍

1.1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的概念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统计能力,首先将能够反映环境保护的数据进行大量的统计采集;其次,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功能,将采集的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处理数据中,为了提高效率,对其进行分类,规划到环境管理的不同部门,方便进行有效地数据信息决策;最后,借助于网络技术,将处理过的环境保护数据进行网上公示,便于公民的查阅了解和环境管理部门的管理。通过数字环境保护监测,既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力度,又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1.2数字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

在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建设工作中,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数字环境监测网络硬件建设工作,另一方面是数字环境监测信息管理技术系统化建设工作。在数字环境监测的网络硬件工作中要注重加强网络硬件的基础性建设,并能够提供网络信息的基本服务项目,方便数字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在数字环境监测的信息监测系统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信息监控的应用系统的建设,例如,加强办公条件的改善、建立符合标准化环境监测站、完善环境保护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维护数字环境的监控数据库。数字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内容将在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1.2.1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用户管理

在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用户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电子身份的认证。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要求每一位成员都应具有一个固定的电子身份,以区别不同的用户身份,同时,用户的电子身份还能够决定用户的权限。通过电子身份验证,用户就可以进行对数字环境监测系统的访问,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查询。

1.2.2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存储

在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同时对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合理的汇总,可以采用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数据的存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地数据的存储有助于环境保护检测工作的开展。对此,对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存储采用集中存储为主的策略,要求将大部分的数据存放在一起,集中处理存储;同时将需要特殊处理的数据存储到相关环保部门,最终将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确保数据的有效管理。

1.2.3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备份

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保护对象,对保护环境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笔巨大的非物质财富,我们一定做好数据的存档工作。在这些数据中,为了避免因发生意外情况而造成的数据丢失,造成巨大的损失。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保护现存数据的工作,另一方面,一定要有数据备份。这是保护数据的重要的步骤,可以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数据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1.2.4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管理

在数字环境监测工作建设中,大量的监测数据都被存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加强数字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2.5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分类

在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所采集的数据必须经过专业的处理分类,否别,价值不大。因此,根据环境监控工作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归类划分,进行相应的总结归纳,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开展,为环保信息工作提供方便的数据查询。

2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信息标准化

实施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信息标准化,是做好环境保护监督工作的基础,只有具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才具有环境保护监测的基准。同时,通过数字环境保护监督信息标准化制度的实施,环境保护各部门之间加大协商沟通力度,加强交流合作,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2.1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在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管理系统中,具有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是实现数字环境保护的最重要环节,管理系统可以直接将处理的数据输送到环境管理的各个部门,最终帮助用户实现现代化管理。因此,环境管理的各部门必须重视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工作。为了完善管理系统,我们需要开发统一标准的环境监测数据系统,通过这一标准化系统管理的应用,我们可以方便的进行数据查询,交流沟通,对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2.2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信息服务

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我们开展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信息服务项目,在此工作中,将采集的数据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合适的处理,满足用户的需求。

2.3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信息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处理的信息进行,为公众提供环境变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借助于网络的优势,将反映环境指标的各项数据进行定时的和更新,最终形成一个反映全国环境变化的数字环境保护平台,方便大家随时的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

2.4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的安全管理

目前,在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中,几乎所有的数据都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在工作过程中,会存在着一些漏洞,具有计算机网络风险,做好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安全管理体系中,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防止非法对数据进行访问;同时,还要做好数据的完整性工作,避免数据在输送过程中的失真和丢失,防止数据的人为改动,确保数据的完整,保证所采集的数据能够应用。同时,定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检测,维护数据的正确显示,如果系统发生故障时,要尽快的进行修复,确保用户的应用。

3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建议

实施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为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方便,有利于环保工作的进行,尤其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局势下,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对提高环境质量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并不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字环境保护监测提出几条建议。

首先,数字环境保护检测的工作应该具备整体规划。具备整体的规划,能够更有效的开展数字环境保护工作。在规划中,内容要完善,包括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当前环境现状的分析、应用的技术手段、具体实施的步骤过程、人才装备、管理体系、资金预算以及相关单位的调配等。在这些内容中需要进行详细的概述,合理地安排,统筹兼顾,为实现整体规划做好充足的准备,保证数字环境保护检测合理有序的进行。

其次,在数字环境保护检测工作中全面工作和重点工作相结合,做好数字环境检测资源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在环境保护监测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水资源检测、大气空气质量检测、工业排水检测、土壤检测等工作,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输入到数据库中,便于后面对数据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既要对数据统计全面,同时又要对重要的项目进行详细的开展,最终为实现数据信息化和网络化奠定基础。

最后,根据需求,开发合理的数字环境保护网络系统。目前,数字环境保护管理网络并不十分完善,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行合理的改善。针对这种情况,通过考察调研,可以开发新的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网络系统,能够更加合理的反映环境保护现状,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良好的效果。

4结束语

数字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的产物,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道路。数字环境保护监测能够更加有效的反映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数字环境保护检测进行论述,更加清楚的展示了数字环境保护检测的优势,为将来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广霞,陈默,傅德黔.我国环境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2009,25(5).

[2]王淑梅,张芳,李英芹.谢娜.wangShumei.ZhangFang.LiYingqin.Xiena加强环境统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19(4).

[3]李学斌.LiXue-bin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江西化工,2009(3).

[4]王肖娟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1(1).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保护3S环境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D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59-01

一、引言

信息技术是当今全球科技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它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渗透,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面貌,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信息技术也已逐渐发展为中国环保工作所倚重的重要服务与支持手段。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具体的污染防治技术相结合形成的环境信息化技术,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支撑,对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提升环境监管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主要信息技术

1、3S技术

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它们是现代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建立和高效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

在GiS平台上开发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重点流域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应急预警预报系统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利用GiS建立起地图数据库,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地形图,而且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输出各种专题图;使用GiS,建立各种环境空间数据库,把各种环境信息与其地理位置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与管理,以实现空间数据的输入、查询、分析、输出和管理的可视化;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利用GiS技术可对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显示、分析,实现为环境决策提供辅助手段的目的;在进行自然生态现状分析过程中,利用GiS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砍伐面积等,客观地评价生态破坏程度和波及的范围;GiS用于环境应急预警预报,能够对事故风险源的地理位置及其属性、事故敏感区域位置及其属性进行管理,提供污染事故的大气、河流污染扩散的模拟过程和应急方案;此外,还广泛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和水环境管理等方面。

RS技术可以实时、快速地提供大面积地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几何与物理信息及各种变化参数。实现对大气环境中气溶胶、沙尘暴、臭氧层等的监测;实现对水体富营养化、泥沙污染、废水污染等的监测;在海洋监测及地表监测中也有广泛应用。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环境要素、污染源进行定位,并利用GpS数据采集的功能对其属性进行记录,详细记录环境要素及污染源的各种环境信息,包括排污企业的企业信息,污染源类别划分,排污企业历史排污量记录,事故记录,排污企业等级等信息的记录。GpS作为GiS系统的数据更新采集的工具,可以详细记录各种监测设备,包括大气污染监测设备、烟雾排放检测设备、噪声监测设备、污水排放检测设备等的安放位置及监测数据的采集,对新增或改动的监测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中GpS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办公自动化

基于weB方式实现政府信息化网上办公综合平台,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使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3、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

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是集合自动化、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模拟实验室人工分析的智能设备为一体的复杂的系统过程。运用安装在污染物排放口的监控监测设备(CoD、toC等水污染物在线监测分析仪,二氧化硫、烟尘等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分析仪,流量计等),通过传输设备(数据采集传输仪)利用无线信号传送到环境保护部门监控中心系统(计算机信息终端设备、监控中心信息管理软件和数据库等),按照国际协议解析硬件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并保存到数据库中,从而实现对企业废水、烟气排口的排放量和主要排放因子等指标的实时自动监测。对预防污染事故,加大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工作力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4、网络技术

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出环境统计、质量监测数据处理软件,及时快速处理各种监测统计数据。设立环保网站和内部网络,通过环保网站进行政务公开、公布办事指南、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和环境标准法规。通过设立论坛,方便技术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并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单位内部网络则可实现站内文件资源共享,文件传达等,既减少资源浪费,又方便快捷。

三、环境信息化发展现状

由环境保护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环境信息化迅猛发展,相应的应用系统也应用而生。如全国环境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系统、环境事故应急响应信息管理系统等。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生态保护和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等信息系统,对实时收集大量准确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支持。通过建立环境信息系统,突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限制,最大程度地保障环境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增强环保执法能力。通过建立环境实时监测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有利于对环境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并通过环保信息的公开和政务公开使环保工作增加了透明度,加强了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全民的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环保管理。

参考文献

[1]高艳强,张松枝.3S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7,24:103-104.

[2]崔侠,范常忠,孙群,何江华.计算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3,03:327-330.

[3]胡新丽.信息技术对政府环境决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李树文,周继红,杨卫华,张瑞棉.??环境信息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01)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篇8

关键词:环保;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66-02

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环保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级环保部门建立了一些信息化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环保工作的信息化发展。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已经逐渐增大,人们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环保管理却相对滞后,特别是环保类执法以及环境监测方面缺乏有效的辅助手段。基于此,提出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的应用,并对其进行设计与实现。

1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应用目标及原则

1.1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应用目标

移动执法系统就是利用环境检查部门现有的硬件建设与信息化软件建设的基础,充分利用无线通讯、数据交换、数据库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技术和软硬件设备,建设一个开放、可拓展、自适应的环保类移动执法管理系统,进而为环保执法提供便捷,加强监管范围以及监督体系的完善。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的建设,需要满足移动化、全面化以及综合的执法平台,最终能够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监管、统一执法、统一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信息”的五个统一,一个分享的应用建设目标。进而为整个环保领域提供便捷,发挥出环保行政权力的公开性,是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具体目标如下:

第一,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的建设完成之后,能够符合国家环保部门的基本要求。

第二,系统建设完成之后,需要建立前端应用与后台管理的一体化发展,保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环保执法监管环境,强化整个执法能力与效率。

第三,系统的运行能够直接对执法设备以及污染源等因素进行信息的整合与处理,在能够实时查看企业的方案信息、环境信息以及对重点区域监控的实时与历史数据,能够将检查与执法的结果生成记录档案,发挥出传输功能。

第四,实现现场笔录制作、环境执法信息查询、档案调查取证等相关功能。

1.2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应用原则

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的应用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的基本原则,在上述的表述当中已经得以明确,包括五个统一的实现。当然,遵循这一原则的基础之上,执法系统在具体执法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国际、国家以及环保部门的相关规定及标准,采取更加规范性的措施,增强与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与共享。

1.2.2扩展性原则

由于当前计算机和网络等领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应用环境、系统硬件软件都会随之更新。这使得系统所面临的环境具备可拓展性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应用系统用户需求与发展功能的提升。基于此,本次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的适应调整、扩充与删减。充分借鉴接口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1.2.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的原则,则主要是针对环保类执法系统的实用性而言。系统的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强调技术指导。将具备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系统功能,发挥出可靠性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而发挥出更好的连贯性与平滑性的基本原则。

1.2.4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的基本原则,则强调系统的严格保密措施,发挥出安全认证的基本价值。还能够充分运用数字证书技术来确保系统的用户身份真实性。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采用高可靠性的产品和技术,充分考虑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策略和机制,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良好的恢复能力,保障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在安全设计要全面考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用户安全。

2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框架及建设内容

2.1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框架

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的框架,依据《2012年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项目申报指南》、《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等基础标准,强调内在的价值与关联性[1]。本次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市、区二级架构设计。在整个框架体系当中,包括市级监察移动执法平台、区级检查移动执法平台、市级环境监察支队以及区级环境检查大队等。进而实现双向的信息传递以及市级对区级的指挥调度信息。同时,系统建设需要秉承“五统一,一共享”的基本建设目标,发挥出信息传递的价值与优势。

2.2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内容

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的建设内容当中,通常需要在全方面进行执法系统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出环保执法力度,优化环保执法环境。

2.2.1执法系统基本构成

包括环保类数据库、现场执法业务管理软件、后台业务管理支撑软件、基础设施建设。

2.2.2环保类执法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设,主要目的是存储与应用环保所涉及的各项基础信息,为数据交换、数据管理、数据查询以及数据展现等基本功能进行展现,更好地将执法业务及管理软件进行处理,完成各项基础的执法业务。数据库的设计,分为标准层、采集层、数据库层以及服务层。

标准层:基于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的基础之上,确保数据输入能够标准化。采取标准编码,使得数据库的数据格式能够共享,真正意义上为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数据集成形成标准[2]。

采集层:为应对当前环保监察的实际情况,采集层是数据的收集层。但依据收集的类别进行划分,能够被分为两组类别,一种为批量导入,而另一种则是手工输入。采集层对数据进行处理与校验,一旦验证合格之后归类到数据库当中。

数据库层:在不同的数据库当中存储环保信息[3]。

数据服务层:数据服务层主要是针对当前的数据服务提供具体的功能,实现接口与数据库的连接。为整个数据库提供服务内容,及时的针对指令做出数据的反馈。

2.2.3现场执法业务管理软件

现场执法业务管理软件的模块当中,涉及的主体模块内容较多。包括移动办公模块、信息查询模块、任务办理模块、现场执法模块、稽查考核模块以及环保手册模块等。该管理软件的应用,在登录环境中,需要输入相应的用户名与密码,经过身份验证之后,才能够进入到系统当中执行操作。

移动办公模块:集中显示个人待办以及已办公文、邮件、通知公告、新闻以及最近日程等信息。

信息查询模块:涉及的基本标准、企业信息、环保审批、排污收费、限期治理以及污染源信息等多项信息查询功能[4]。

任务办理模块:实现任务的集中管理及下派人物,执法人员可以通过便携移动终端进行相关任务的查询与管理。

现场执法模块:现场执法模块的应用,是整个移动执法系统的核心因素。该模块执行过程中,是对各项执法模块进行操作,使得执法价值与执法效果得到诠释。

稽查考核与环保手册模块,主要是针对其中的内在价值进行阐述,得出环保类的各项信息。

2.2.4后台业务管理支撑

后台业务管理支撑,为整个执法系统提供保障。其中主要包括电子地图、任务管理、综合查询、检查考核、统计分析模块、队伍管理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等。

电子地图:后台业务管理体系,电子地图能够为整个环保类执法系统提供执法便捷。当然,电子地图需要充分依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详细划分。输入本地区的电子地图[5]。

任务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针对检查内容进行分模块的管理,得出其中的各项分配人物与执法情况,并将人物管理进行划分,以便于执法系统更好的执行。

综合查询模块:综合查询模块当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环保的法律法规、应急处置方法、科技标准以及相关制度文件等。

检查考核模块:该模块能够对执法人员巡查路线,了解与掌握执法人员的人物完成情况与实际的落实情况。进而在整个核对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建立评价制度,并未评价制度的落实与价值奠定基础[6]。

统计分析模块:在该模块当中,对环保类执法的相关人员、处理单位数量、处置状况以及责任人上报等基本数据与情况,分析执法的相关内容,进而健全任务类型与相关比重。

队伍管理及系统管理模块:对整个执法队伍与系统技能型管理,设置具体的权限,以便于确保管理的价值,实现授权。

2.2.5基础设施建设

为整个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提供便捷,包括后台支撑硬件、现场移动执法装备以及车载移动视频监控与传输设备等内容,保证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传达出内在价值。

3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的应用与测试

完成设计之后,将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进行应用与实现。环境执法类数据库当中的各项信息,在应用该系统过程中,反馈与信息处理的便捷度较高,在不同层级提供的数据支撑良好[7]。现场执法业务管理软件,针对执法系统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因素进行处理,进而更好地发挥出内在价值及作用,在系统测试与验证的过程中,得出的执法系统操作效用较好,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执法系统的高效性。后台业务管理支撑,是整个管理体系的基础核心因素,只有在执法系统的应用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后台支撑的重要性。在强有力的硬件与软件的支撑作用下,系统在测试及应用过程中,表现良好。不单单能够及时的反馈关于环保类的各项数据,还能够对整个执法环境进行确定与优化,实现队伍的管理与各个模块的管理,便于维护。增强执法人员的执法效率,考核机制更加健全。经过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的应用与测试,验证环保类移动执法系统的实效性与便捷性,为营造良好的环保体系奠定基础[8]。

4结论

综上所述,应对当前的环保与污染问题,在新形势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针对换将检测移动执法系统的建立,进而实现快速信息查询与现场执法处理。有效的提高环境执法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推动完善环保管理体系,能够促进我国环保管理水平的提升。经过环保类执法系统的应用与测试,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价值,验证了移动执法系统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潘丽丽.卫星定位技术在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10(24):140-142.

[2]姜涛.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3,10(5):182-187.(下转第71页)

(上接第67页)

[3]郁蕾.应用于3G网络平台环保移动执法系统的构建[J].污染防治技术,2010,10(4):177-180.

[4]闫莹莹.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的应用与实现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2(20):35-37.

[5]周聿泓.浅谈深圳市环境监督管理全覆盖移动执法系统的建设和应用[J].四川环境,2012,4(4):143-146.

[6]张巍,冯涛,朱锐.智慧环保物联网监控应用与系统集成研究[J].北方环境,2012,5(5):194-197.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篇9

关键词:环保;物联网

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以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将各行业带入了互联网比拼的时代。时下,一些政府各业务部门也开通了微信、微博,希望以此为依托,建立广大市民的信息反馈平台。但目前,仍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环保监察、巡查移动智能平台,本文仅就我市环保工作结合互联网进行一些研究和讨论。

一、环保物联网总体目标

物联网是利用条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anything、anytime、anywhere)。总体来说要做到:

全面及时掌握环保管理对象各要素的状态、变化和行为;

全面掌握环保管理部门对管理对象的监管到位情况;

全面及时掌握环保管理人员的履职情况;

串联、关联和驱动环保各管理环节,形成管理闭环;

为各级环保管理人员,提供数据分析支撑,服务管理决策。

(一)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有效监管,可以对突发环境风险预警预测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水、气、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特别是对核与辐射、危废、医废等危险源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展开全面、有效的监管,从而能够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全面反映环境风险和质量的状况和趋势,实现对突发环境风险的预警预测、应急准备、应急指挥和响应以及事后管理,形成环境风险应急的全过程管理,成为防范环境风险的有效保障。

(二)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借助技术手段对污染进行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应用物联网建设全方位的环境质量和污染要素的监测、监控体系,通过实时监测、过程监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手段,增加和丰富环境信息数据,保证环境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从而节约管理成本,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为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在线监控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环境管理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的变革形成推动力量。

二、环保物联网建设思路

我市以现有业务工作为基础、以市环保局数据中心为云服务依托,针对环保现场监管、河流水质监测等进行环保物联网试点,检验成熟技术,进行全市一体化环保物联网示范建设。

(一)环保现场监管。环保现场监管按照“检查任务驱动、网格化管理、清单式检查和重要部件电子标签自动采集”的应用管理模式由县环保局监察大队和街镇(乡)环保队伍进行环保现场检查;发现环保违法行为、新增污染源,处理环保投诉等。环保现场监管主要实现以下三大效果:1、保障业务工作常态化。通过现场监管,串联、关联和驱动环保各管理环节,形成管理闭环,把已建立的业务工作机制与考核机制常态化。2、助推“大环保”监管机制。把现场监管不仅包括县环保局监察大队,并且延伸到街镇(乡)环保队伍和相关责任单位;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环保现场自检。3、服务“环境监管全覆盖、精细化、效能化”目标。

(二)河流水质监测。河流水质监测建设包括建立河流及湿地部分断面的五参数实时监控与视频监控、建立河流“河段长”管理制的管理系统两部分内容。环保现场监管按照“检查任务驱动、网格化管理、清单式检查和重要部件电子标签自动采集”的应用管理模式进行环保现场检查;发现环保违法行为、新增污染源,处理环保投诉。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统一的区域调度中心

功能描述:对区域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包括:环保对象、环保对象电子标签、网格化划分、网格化查看、移动设备进行管理和查看。

对现场的监察任务进行管理:包括任务的下达、查看、筛选、处理、甄别等。

对移动端事件进行管理:调度中心在接到现场检查人员检查发现的疑似新增污染源记录时,在对该对象进行甄别后,确定是新增污染源的要在系统中登记录入该新增污染源的相关信息,并根据相应管理办法发放相应电子身份,纳入到环保局正常业务管理范围内。

(二)移动端建设。移动客户端是利用移动设备的3G网络和多媒体功能,在监管单位现场记录现场检查记录、取证数据(文字、录音、摄影、录像),并事后上传到局内的现场检查、取证数据库中。现场检查、取证数据一经上传便不可变更,不可删除,达到加强取证规范化,保障取证数据的严谨、公正、权威。

(三)功能设想。1、任务提示。移动客户端按环保管理对象和事件类别,列出现场检查人员当前任务需进行现场检查的环保管理对象(同时显示该企业未必检的监控点数)和事件(同时显示未处理的事件数)。2、环保管理对象检查登记。现场检查人员收到由现场检查管理系统发出的现场检查任务后,通过移动设备提醒后,到任务要求现场扫描检查对象电子标签,启动检查记录功能,然后按照检查记录模板要求,逐项记录检查结果。其中,对软件中显示的重要部件的电子标签进行扫描,并勾选(记录)信息并拍照,对其他检查内容进行勾选(记录)信息,可选择拍照。后立即填写现场检查记录后反馈到现场检查管理系统中。3、环保事件检查登记。(1)新污染源现场检查。现场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新污染源,通过移动客户端填报新污染源基础信息(名称、地址、类型)并拍照、定位,提交新污染源记录到县环保局,由专业环保人员对新增污染源进行甄别,以确认是否纳入环保管理范围。(2)疑似环境污染事件。现场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疑似环境污染事件,通过移动客户端填报疑似环境污染事件信息(时间、地点、事件描述)并拍照,按照相应的模板提交疑似污染环境事件记录,判断是否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污染事件甄别工作由环保局专业人员进行,街镇环保机构人员仅对污染事件信息进行情况汇报。(3)投诉事件处理。现场检查人员在投诉事件处理中,通过移动客户端填报投诉事件处理信息(时间、地点、事件描述)并拍照。4、河段管理。预警在璧南河流经的三个街道设置简单的水质五项参数监测设备或监控视频,系统需进行接口,当有异常情况,显示预警信息。

环保信用监管体系篇10

物联网监控水、大气

按照相关规划,成都市将通过物联网智能技术在环境管理中的全面应用,逐步实现对水、大气、噪声、危废、核与辐射、机动车尾气等环境要素及管理对象的适时监测。

截止到2012年,成都已经完成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监测管理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自动检测系统。通过在重点污染源的废水、废气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能24小时不间断地获取污染因子排放数据,实现中心管理控制平台对污染源全覆盖、全自动、全天候地监控,为相关的管理者提供环境保护的决策依据。

“今后重污染企业休想乱排、多排污水!”这一成果是如何实现的呢?

据成都市环保信息中心主任彭理谦介绍,2007年时,环保部门曾对全市的污染源进行普查,结果显示,成都有污染源5万多个,有效污染源2万多个。今天,2万多个有效污染源的具体排放情况有没有变化?数量有没有增加?相关负责人坦陈,只能依靠工作人员的日常巡察,且因为投入过大,监督难免形成真空。以2万多个污染源来进行测算,要实时监控需要投入12~13万次的巡查,这对于成都目前只有600个环保监督人员的人员队伍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前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和排污申报,我们都是通过现场走访来获取;今后,这些污染源的排放申报情况,直接通过一个动态管理系统,就能尽在掌握。”彭理谦介绍,从2012年起成都的所有排污企业都必须在网上进行数据申报,通过这个动态管理系统,主管部门只要鼠标一点,就能及时掌握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与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申报登记对象是全市各辖区内所有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的企业、事业、个体工商户、部队、社会团体、党政群机关等一切排污者。凡是有污染产生,就必须申报。每一个污染企业,必须逐一在网上进行资料填写,包括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排放设施等。这些翔实的内容通过数字化管理以后,可以让环保部门对污染源进行一目了然的监督外,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据了解,成都市获“国家物联网环保应用示范工程”授牌后,将在2014年前,逐步实现以物联网技术智能监管机动车排污、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等环境风险,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目前成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加上盆地气象条件,导致机动车排气污染严重,但尚未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据成都市环保局介绍,在物联网环保示范工程中,成都将建设污染源智能监控系统、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系统、水资源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监测管理系统等。

利用物联网可以增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成都拟以中心城区约300公里长的22条主干道为建设范围,约每10公里建设一个路边站,完整反映近地表面机动车污染物浓度以及环境质量状况。根据机动车尾气排放强度,实时道路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及时疏导车流,减少局部污染浓度。同时,成都将在绕城高速主要入口和城区主要道路安装高排放机动车排气污染遥测监控系统。

成都还将采购物联网识别、定位、称重、电子关锁及通讯等设备,对23家三级甲等医院、9家危险废物处置单位、100家重点工业危险废物企业的贮存及转运点,进行物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危险废物联单在线管理、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在线申报、企业危险废物转移在线监控等。

更智慧的环保

根据“十二五”污染管理减排的实际需求,为确保减排污染物数据“查得清、摸得准、核得严”,结合强化结构减排,实化监管减排的具体要求,必须采用信息化技术,强化污染源监控,完善污染减排信息资源,形成总量减排的决策支持能力。

根据这一需求,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污染源监控体系,对污染产生、治理、排放等在线数据进行监测、采集、分析,为其他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以物联网技术为主导构建环境数据采集和利用体系,是实现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和持续更新的最佳途径,物联网技术是实现各类环境数据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应用的不二之选。

按照彭理谦的观点,应该引入先进成熟的Fea架构对成都环保业务系统进行分析,确保成都环保信息化过程中整体体系方向正确、框架健壮,各业务系统边界明确、流程清晰。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急于求成,而是按照再现、优化、创新三段式发展,循序渐进地推动各应用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成熟化进程,最终形成以技术支持机制创新和变革的成果。

为保证共享平台的建立,要在完整的信息化体系下针对上端采取云计算的技术途径,着力构架共享机制,完全实现数据的全面集成和自由流转,将网络和安全等基础设备、数据中心、GiS中心、统一门户以云的方式向各业务应用提供服务,同时利用各种高级技术手段实现对决策的智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