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9:47

微生物学教学篇1

1.1医学课程的设置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以基础课程为起点,掌握基础医学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进行实践课程。统观我国高校专科医学课程设置,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于大一阶段学生侧重学习通识课程,接触的临床知识具有局限性与零散性,临床知识的缺乏决定了医学微生物教学很难真正应用临床知识,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1.2医学教师专业素质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病案相结合,需要教师掌握专门、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毕业于非医学专业或是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很难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专业素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1.3学制与学时的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制与学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专科医学专业由于具备系统性、知识繁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的是三年制学制。现在改革之后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这直接造成学时的减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缩短后的学时使得临床知识的应用举步维艰,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运用临床知识的有效对策

2.1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适时应用临床知识

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临床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课堂氛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病案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总而言之,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然而,教师也应当注意,临床知识的应用不是越多越好,病案的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医学微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带有临床实践特征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对于其中理论性强、临床实践性弱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临床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一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2.2教师要精选病案,注重临床知识运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临床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中运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有效性,临床知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引入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典型的病案,通过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环节,使临床实践知识真正服务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之中。临床知识要难易程度适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总结反馈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二者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医学学科而言,医学教学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必然。面对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医学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掌握最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充实丰富医学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创造多样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一些教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走入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实践中学以致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只有同时具备顶尖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临床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微生物学教学篇2

当前教育形势下,中国高职教育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大胆创新,要积极建立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新机制以及新模式。在教育教学中采用真正有利于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微生物学》是高职院校多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无论是生物技术类、制药技术类还是药物营销类以及食品类等,都离不开《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质,提高其动手能力,对于其职业能力的迁移也有较大的作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更重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却忽视了实践性和应用性。这种偏重致使实际教育目标和原定的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也不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需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高度依赖教师,很少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法就能实现这个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来源于项目化教学模式,该模式最初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职业教育。当时德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行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即项目教学法的雏形。它以现代企业的行为为目标,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的设计、履行以及管理,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对高职学生而言,是帮助其在就业路上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一条很好的学习途径。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过程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一个或多个项目的设计。然后围绕这个预先设定的项目,由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内展开讨论并进行协作学习。最后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时,要依据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概括地说,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可分五个步骤,分别是立项、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五个步骤。归纳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不外乎如下几个: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以及综合性、开放性。

2《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2.1保证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任务的质量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老师一般会提前布置任务,比如让学生搜集资料,或者便于小组内讨论,进而更加顺利地完成项目任务。在布置任务时,老师一般会提供一定的资讯并作一些引导。但一个班级里几十名同学,而在课前这一环节,老师又不可能做到全程引导或监控。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也不够强,所以,这个环节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如下措施:为了解决老师不能全程引导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班导师制度。每小组配备一名“导师”,组织引导课前的准备以及课外的讨论。同时,有教师的加入,对学生讨论思路的引导也可以有更好的把握。在讨论过程中,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更有利于学生全程的学习。

2.2要做好实验方案的设计

比如在作食品微生物检测时,学生在收到实验项目任务后,就需要每三个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老师要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其自动搜集相关资料,包括纸质资料、基础实验技能等。在此阶段,教师要结合实验室条件以及资料,设计出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实验方案,并选择出需要用到的适宜的实验设备仪器和实验耗材。一般要通过实验初步设计,进行实验方案的确定。在设计项目教学法方案时,教师不对学生做过多的干涉,但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提示,以帮助学生逐渐适应独立实验环境。

2.3注意解决课堂内节奏不够紧凑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中通常离不开学生汇报的环节。在学生汇报中,总会存在一些小组汇报内容相似但缺乏深度的情况。采用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上述问题,不妨在布置任务时即根据小组不同的特点,布置稍有区别的任务,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应付和得出相似的答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微生物学》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实例

微生物学教学篇3

药学微生物是一种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业之一。侧重于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基本微生物培养技术中,药物制剂的消毒,杀菌处理,药品和其他内容微生物检验的各个方面的生态。药学微生物重点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微生物理论,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为主,大多是“一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模式,微生物繁殖不生动,形态逼真的内容,体育展示给学生。此外,教学条件,不能好学生的技能。出于这个原因,许多教师以提高教学效率做了很多工作。如制图,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后用长挂图也变得模糊,并不能体现空间感。这样一来,学生们会觉得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难以理解,微生物类变得乏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的兴起。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中合理教学手段的同时,逐步引入幻灯片,教学视频等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枯燥生动,可视化,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一定程度的兴趣。微课教学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微生物制药,呈现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多维空间。用图,文,声,像,传播的模式的各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的集成,生动,直观,表达教学内容切合实际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内容课堂教学中,克服了传统枯燥和教条式的教学,提高主动学习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微课教学的优势

2.1微课教学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成功率

在做一些实验教学,你可以实验原理,实验演示中显示的视频动画的形式,连同解释,使一些问题无法厘清的传统教学已经成为简化,学生容易理解。可以由学生自己和实验操作等关键信息的原则进行控制,如果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可反复观看这一部分,教师需要作出必要的解释和指导,减少对演示的复杂性操作时,在实验的成功率通常将改善。

2.2微课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主要由微缩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和教学等手段来实验教学,可以使实验具体,生动,动态显示方式,便于学生观察,探究实验产生的直觉,感知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上。

2.3微课教学有助于反馈实验信息

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的教堂,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反馈,所以老师在课件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验中,利用微课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实验教学过程。通过成像技术,将展示在大屏幕上的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讨论,实验操作的分析是标准化的,实验结果是合理的,这与传统的测试,直观,生动的对比。通过这些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效地检测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3运用微课教学的注意事项

3.1课件设计突出重难点,切忌繁琐、冗长、过于华丽

传统医药微生物学教学的教师由参考书,口语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手段来解释,这是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利用微型教学,解决一些传统教学的问题。利用微课,教师要备课时要注意,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幻灯片,紧扣考试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如使用的不同的字体颜色,大小不同的文字,但也乐音斑点,视频等。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容易理解老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弄清楚的重难点内容,容易掌握。微课的课件设计应清晰,美观,有层次感,短,但并不复杂。没有太多的文字,字体要清晰,厚重,要与背景色对比强烈,以及为避免视觉疲劳要注意色彩搭配协调。你可以使用一些小插曲,但不是太夸张了。总体来讲,涉及微课课件画面,然后选择你要简单,明了,没有过多繁琐的新奇的电影,太华丽,以避免分散学生,学生的注意力,以教学内容的干扰的注意。

3.2微课教学是辅助工具,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微课教学的应用和发展,在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集成,同步输出,同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带领学生到微观的现实世界,感受真正的实验环境。如果忽略微类是一个辅助工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这一点上,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部使用Cai播放模式,这将导致在一个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盯着文字,图像屏幕上,听着语音音频,形成了典型的计算机为主导的模式,老师只是计算机操作员,像一个剧场观众的学生,这种机械枯燥的教学,不仅模式降低了学习的学生的利益,也影响智力发育学生。因此,使用微课教学是不是教学的唯一模式,教学方法和微课教学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组合,以确保教师为主导,而学生主体地位,配套使用微课教学。形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4结语

微生物学教学篇4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因而“微生物学实验”在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它不仅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的一个学习过程,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奠定基础。因此,加强“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是培养高质量生命科学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这一认识,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

然而,就我校微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还远不能达到要求,还存在硬件设备短缺、实验室建设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力量较弱、教学管理欠规范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难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为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应该采取多种手段,从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入手,加强实验教学,硬件方面构成相互配套、资源共享,实验室类别层次清晰,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现代化实验室新体系;软件方面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加强师资力量队伍建设,改进和增强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1加强规范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造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

我校的实验室尽管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条件有限,例如,设备老旧,操作台套数偏少,实验教学中远远不能满足每个学生能动手操作,保证不了教学需要。为进一步加强微生物实验教学,必须加强基础实验室的建设,适当投入资金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进行改建及更新。购置新式电光源双目显微镜、新式摇床、灭菌设备、自动微量加样器、离心机等,以及适应并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电脑、多功能投影仪、视频展示台、显微摄像装置和电视放像系统等,改善教学硬件设施,为提高包括微生物学实验在内的基础课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达到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对现有实验室资源重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改变过去实验室重复设置、资源浪费、“小而全”的现象,实现实验室由单一性、封闭性、重复性、分散性向综合性、开放式、共享型、多功能、高效益模式的转变,为实验室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应进一步做好我校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工作,对教学计划外进行开放实验的教师给与一定的资助,开放实验项目既可以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也鼓励学生自选(带)实验课题,完成实验要求的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调动实验室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利用业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可使实验训练少的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激发他们对专业实验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提供发挥聪明才智和发展个性的场所,使他们尽早涉及科学研究。

实验室应具备完备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措施的实行都要严格落实到人。在每学期第一堂课,必须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的教育,结合微生物学实验这门课自身的特点,首先介绍实验室整洁及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并列举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举止及不严格的无菌操作造成实验失败的例子,最后强调实验室纪律及操作规程。

2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是当代科学研究的两大热点,其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必须与这一发展趋势相适应。因此,在“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已努力实现电脑化教学,将讲授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及相关多媒体信息资源输入电脑,通过多功能投影仪进行投影教学,通过显微摄像装置和多功能投影仪进行投影展示及讲解,尽量使教学形象生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加深入细致地看到实验操作的细微部分,并在感性认识上有更深的体会。

作为基础课,微生物学实验讲授的是微生物学研究方面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但这并不应该成为介绍微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的障碍,由于条件所限,有些实验目前还难以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实际操作,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新成果和新技术的讲解和多媒体演示教学。例如,在进行“细菌形态显微观察”时,可向学生介绍新发现的直径达0.5mm的肉眼可见的细菌,使同学们对“微生物是肉眼难见的,需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的一大类生物的总称”这一传统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在要求同学们掌握一些实验中常用菌种的学名时,介绍目前一些已被测定基因组全序列的微生物,以及获取这些基因组数据的重大意义;在介绍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强调他们现在正在学习的这些微生物学实验的最基本技术和方法是微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取得新进展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同时可使他们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因而更加重视微生物学实验这门基础课的学习。

3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严格考试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实验课程应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师主导型”而转化成“学生主导型”,在授课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及合作精神,努力改变“一人动手大家看”这种“放羊式”现象出现。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独立工作、多动手的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也使学生们具有成就感。对于有些实验由于条件所限不能人人动手时,则可采用分工合作,实行小组长负责制,争取小组成员一起协调配合完成。

4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联想”能力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联想”能力是决定学生科研素质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这一点。每次实验报告不能简单地将实验数据罗列,而必须对实验结果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当结果不理想时,绝不能不了了之,学生首先把主观操作及客观实验材料等方面的各种可能原因列出,然后逐一分析,最后设计一个方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以实验课得到的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对在理论课上得到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以及对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深入认识。例如,在做“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时,根据同学们所做实验的结果,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首先回答利用青霉素治疗疾病的原理,然后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医院里利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现状,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导致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面对这一挑战人类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作为一名未来的生物学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有意义的工作。再如,在介绍“高压蒸汽灭菌”时,首先让同学们联想在家利用高压锅做饭的情形,使学生能生动的了解到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时排除冷空气的重要性。这种由浅入深的“联想”式问与答促使学生根据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结果联想到在理论课学到的有关知识,并在深度和广度上对自己掌握的感性与理性认识有进一步的理解,亲身体会到科研的乐趣。

微生物学教学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一、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概念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仅在教学中照本宣读,不免失之枯燥和呆滞,而且极易招致学生的反感和厌学。因此,在讲解基本概念时,尽可能作到使学生的知识领域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星到体系不断地衍生。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教学法,使学生对讲解的概念有了一种可以触摸的感觉,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述“水对微生物的作用”这个课题时,我从学生很熟悉的现象和已知的知识出发,逐渐演绎出水的作用。

现象一:将氯化铁和氢氧花钠粉末混合,不断搅拌,发觉原本白色的粉末越变越红,约5分钟后,颜色完全变红;同样,将上述两种化合物的溶液相混合,倾刻间,原本无色的溶液就变成了红色。通过这个简单的却非常感性的化学反应,学生就很容易自己得出结论:水是生化反应的良好溶剂,很多反应在水中才容易进行。和以前讲述的“含水量较少(15%-20%)的芽孢和厚垣孢子处于休眠状态,而含水量较多的营养细胞活性较高”就能有机的联系起来了。

现象二:夏天游泳时,白天水中凉快,而岸上很热;晚上水里暖和,而岸上很冷,使学生了解,相对而言,水温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从而也毫不费力地接受“微生物含水量多,受外界温度影响较少及水分能带走代谢反应产生的大量热”这一结论。以上的讲述,不仅旨在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掌握基本概念,更旨在让学生体会到理化等基础学科对专业学科和专业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及个学科之间的相关性。

现象三:“宁城老窖”和“贵州茅台”无论从设备还是从工艺或菌种上讲,两者毫无二致,但前者的口味逊于后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的酿造水质不如后者。酒类和当地的水源息息相关:如洋河大曲、青岛啤酒、沱牌曲酒、山西汾酒等,使学生明白水质对发酵酿造工业重要性。

二、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学习的目的,瞥开社会性和阶级性,应该是为了创造,创造出未知的东西。这种创造性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将受益非浅。因此,我认为,一个好学生,不应该为自己学了多少知识和得多少高分而洋洋自得,而是应该学会怎样学和怎样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非浅。比如,我在讲授微生物的发现和“生命自然发生说”的否定时,给学生讲解了现代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一个经典实验“空气过曲颈甑实验”,这个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生命的自然发生说。然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蛆的产生是因为苍蝇叮所至,而不是因为肉的腐烂造成的。一开始,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不免漏洞百出,不是忘了将肉要事先蒸煮,(因为在买来之前可能已经被苍蝇叮过)就是遗漏了将肉与苍蝇隔绝的过程。经过我不断地启发和引导,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案终于浮出水面。通过这种启发式地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注意到了试验过程的细节,而且思维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强化试验教学,重视动手能力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中专技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技能欠缺的问题。因此,利用现有分利的力所能及的各种条件,加强实验技能培训,是最快捷有效的弥补方法。比如,在课堂上,我教学生做酸奶,酿造葡萄酒,一边教学生们做,一边讲食品发酵的基本原理、发酵条件(如温度、酸碱度、氧气)对发酵产品的重要性。发酵完成后,学生们一边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一边对每组的实验发酵产品进行点评。在快乐学习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发酵知识,也强化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四、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微生物学教学篇6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论文摘要:针对教材的语音段学习,试从如何在课堂充分使用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的光碟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从而与推广普通话,与普通话等级考试相结合;如何使用课堂即时口语发音检测,使学生体会辅音、元音的发音特点;如何结合课堂口语检测与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的理论变化相结合;如何使用课堂口语发音贯彻音变、音位等一系列的语音理论等方面展开论述,力图达到使用一切立体的、师生互动的、口语练习成为主线索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四版教材语音段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使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而,在上述问题上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一、基础能力培养基础能力是一种积极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就要让学生有目标,有兴趣,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团结协作能力。1.上好绪论课,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要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首要问题是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最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绪论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第一印象往往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绪论课教学,既是课程入门的向导,又是师生合作的开始。如果绪论课的教学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就等于抓住牛鼻子,后面的“戏”就好唱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充分发挥第一堂课的作用。一是广泛收集材料,精心准备教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不轻易放过。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导出微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如从日常生活中的衣物发霉、剩饭变酸现象,到生产中酿酒、做面包馒头、制酱、制腐乳、豆豉等等引出微生物概念。三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微生物的发展史、关键人物及其贡献。由荷兰一个小镇上的布商列文・虎克从小喜欢磨制透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透镜能将小东西放大,在这个基础上,研制出了显微镜,至此引出了微生物的发现;由当今誉满全球的法国白兰地、巴黎时装引出巴斯德解决酒变质、家蚕病害等贡献,导出微生物的发展。四是采用形象的比喻与生动的语言列举大量的数据和典型的事例说明微生物的特性。由空气、土壤、水体、人体表面、人体消化道、人民币纸币等携带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介绍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五是以充满激情和向往的语气介绍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和热门话题。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研究的前缘领域如Dna芯片、微生物传感器、微生物燃料电池、定向药物、基因导入等,拉近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使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及争论的问题……。让学生在老师富有感召力的教学中,深切感受到科学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机会是给一个时刻准备着的人,从而对微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热切地希望跟随老师去探讨奥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2.采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微生物学是我校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检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有关微生物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内容如微生物的纯培养方法、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病毒等内容进行重点阐述,让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对资料性、一般演绎性的内容则“点讲”,即在介绍基本概念后,老师引导出章节内容主题和重点,留有更多的未知知识空间,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讨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微生物多样性这一章学习时,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课堂上,我们提出问题: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保方面的应用情况怎样?哪些微生物在这些领域有应用?微生物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前景怎样?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微生物资源?课堂外,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讨论:学生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分组(2~3人)讨论,通过查找资料,得出答案,每组确定一名代表公开作答,其他同学提问补充,教师讲评。由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是有限的,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无限的,这种方法的采用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了知识范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终生受益。

微生物学教学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微生物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2)06-0162-01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食品和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发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一直也是推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1]独立学院是我国高校体系中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需求,依据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笔者结合在独立学院微生物学教学的实践,对微生物学的教学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根据对象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一)独立院校学生的特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要施教的主动者,他所教授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目的是要解惑,故首先得对他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供其所需,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获得知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也能圆满的完成。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般公立院校的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基础差,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高考成绩虽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基础学科比较薄弱,比如英语,数学等。

2.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由于独立学院学费比较昂贵,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周六周日寒暑假外出打工挣钱,他们更注重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学院举行的各项活动。

3.自卑感较强,因为入校分数较低,跟同龄人相比,特别是在学习上有很强的自卑感,另外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他们对自己的学校也缺乏信心,对未来就业甚是担忧。

(二)精选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历史较短、发展较快、纵横交错和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具有内容覆盖面广和跨度大等特点[2],目前,针对各类高校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微生物学教材版本很多,各种教材内容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3]。依据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材就特别重要。本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要是侧重培养“食品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虽然选择的是何国庆等主编《食品微生物学》教材,也没有整本书的内容全部讲解,像其中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章节,理论性较强,与后续课程关联不大,在实际教学中就不予讲解。微生物的发酵食品等章节考虑到与其它课程的重复,不做重点讲解,而是选择贯穿于各类微生物的章节中讲解。

另外,微生物个体微小,一般用肉眼看不见,种类繁多,所以微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且抽象,更因其涉及到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方面,因此微生物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单单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时常关注时事新闻,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动态,查阅专业文献以及浏览生物谷,食品伙伴网等一些网站,想尽办法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微生物学是真实存在的并富有活力的一门学科,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自信心。

二、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的教学手段

微生物必须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传统的板书很难让学生理解,空洞的微生物无处不在等话语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放映大量的图片,比如发霉的面包,显微镜下霉菌等等,让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播放一些视屏,比如蕈菌的繁殖过程等,使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使微小的物体变大,学生更易接受。不仅老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比较的知识点,比如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菌落的不同,让学生自主去查阅资料图片,然后上台进行讲解交流,这样他们知识记得更牢固,也引导他们慢慢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课程,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实验操作体系,如无菌操作,微生物的分离等这些基本的操作。由于独立学院一般建校较晚,实验室建设也不太完善,设备不全,师资力量不齐全,可开设的实验也不多。一般院校的实验都是由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学生依葫芦画瓢的验证实验即可。笔者选择让学生参与到准备实验当中,让学生配培养基,溶液,接种等,首先让他们把这些基本的操作掌握,另根据有限的实验条件选择比如测量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群等综合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查阅文献,最后自主实验,真正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对此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其中,很多学生还主动要求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为他们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适当的安排学生去工厂实习,例如大三学生去武汉远大豆制品厂参观实习就收到良好的效果,该厂生产的污水并没有直接排掉,而是建成沼气池利用微生物发酵供热,通过实地参观并讲解让学生对书上微生物的生长以及微生物生态等章节的内容理解的更透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使他们以后能更快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4,5]。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独立院校微生物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积极探索一些适合自身发展需求、切实提高本校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熊德之.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9(11):8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沈萍,彭珍荣.面向21世纪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0-931

微生物学教学篇8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绪论;pBL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较为重要的临床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包含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内容庞杂,各知识点相对孤立,没有明显的逻辑性,容易混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记忆,倍感疲劳和枯燥,甚至厌学。而且微生物学知识点在逐年增加,而学时不增,教师觉得时间不够,问题没讲透,而学生面对教师的课堂不停灌输,只能被动接受,应付考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思考和探索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是医学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自身及同行的教学经验谈谈微生物学教学的一些粗浅体会。

1重视并讲好绪论

绪论课教学是引导学生步入微生物课程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一门课程的窗口,通过绪论学生知道该“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同时在绪论部分教师和该学科给学生留下了第一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会影响到教师今后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绪论教学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绝不能马马虎虎,轻视此部分内容,相反,教师应努力在绪论部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1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绪论部分,教师要介绍什么是微生物和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研究方法及微生物学发展史等,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明确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方法,强调学生要按时到课,课堂上认真听课、记笔记、及时复习、预习、按时上交作业、对相似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等,例如可以对各种球菌或引起腹泻的细菌进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等各方面的对比分析,从而掌握其异同。提醒学生教师课堂上会经常随机提问,检查教学情况,严格要求和约束学生,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强调实验课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1.2举例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一些极端环境生长的细菌,例如厌氧性嗜热菌可在300℃下生长,一种芽孢杆菌的芽孢可在-250℃下存活三周,抗辐射微球菌抗辐射能力特别强;举列说明微生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微生物农药既可以杀灭病虫,又可以使植物无农药残留,使人们真正吃上绿色食品、放心食品;介绍弗莱明等科学家从青霉菌中发现和提炼青霉素并在二战中挽救无数伤员的事例,启发学生要善于抓住偶然的现象来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详细介绍我国著名学者汤飞凡发现沙眼病原体的感人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他曾经把沙眼衣原体先后两次接入自己的眼中,造成人工感染,四十多天后才采取治疗措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分离培养出沙眼病原体的伟大科学家。这些举例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

1.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讲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尸体和垃圾为什么会腐烂?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酸奶中含有什么细菌?喝酸奶有什么好处?林黛玉、茶花女死于什么病,凶手是谁?乙肝和艾滋病是如何导致的?”等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大部分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利的,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2重点内容开展pBL教学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学生对相似的知识点容易混淆,难以记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pBL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2.1pBL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首先,依据教学任务和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该把握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寻找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可讨论性以及具有启发性的案例,便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例如化脓性细菌、结核分枝杆菌、肝炎病毒、破伤风梭菌等,典型病例能使学生在讨论后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那些症状不典型的病例会使学生考虑太多的疑似病例,在不同疾病的相似症状上纠结,分不出所以然;其次,选取案例还要具有前沿性,能够反映出教学的新知识、新动向;最后,根据案例选取合适的问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选择和临床紧密联系的关键知识与较难理解的知识,对此提出问题。

例如我们设计了“破伤风梭菌”的pBL案例:某男,30岁,左脚在建筑工地被铁钉扎伤,当时简单自行包扎,一周后病人出现漏口水,易激动,大量出汗,随后出现角弓反张,苦笑面容。我们提出以下问题:“根据病例病人最可能患什么疾病,感染了什么病原体?该病原体的形态特征是什么?该病原体的致病条件是什么?什么样的伤口易患该病?该病原体的感染途径是什么?吃进该病原体会不会患病?为什么?该病原体产生的致病物质是什么?该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是什么?如何防治?如果你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病人你该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病例和问题设计,把患者的体征、病史等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不仅了解了破伤风梭菌的基本知识,而且了解了破伤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等知识,病例还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设计完病例后,提供给同学们参考书目和网址,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锻炼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综合各种信息和资料解答问题并提出病原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在对问题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找出案例中的不明问题,提出假设,归纳整理问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把病历资料提前1~2周发给学生。

2.2课堂讨论与总结

首先,分小组进行讨论前,尽量保证每一位同学在这之前对病例都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否则课堂上才看书或资料了解问题,势必影响组内其它同学,影响整个小组讨论的进程。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随机推举一个代表对病例进行讲解并回答有关问题,组内其他同学可帮助补充和修正,或提出异议。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对发言不积极的同学要进行鼓励,并与他们谈心交流,找出他们不爱参与讨论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勇敢的参与进来。如果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此时教师可适当介入,启发和引导学生寻找支持疾病诊断的最有力的证据,避开那些非重要问题的困扰,如果仍不能解决,由教师帮助分析,给出正确的诊断和诊断依据,剖析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最后,教师给予总结,梳理本节课所讲解的具体内容,对该病原体给予全面的总结分析,并重点讲解最重要的和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路,此过程是对阶段学习质量和效果的一次提升。此外,教师可以对学生点评和鼓励,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点评,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意识得到提高。

3增加学科前沿进展,激发学生励志图强

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进展,分子生物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色谱分析、各种免疫标记等新技术的建立和改进,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极其迅速,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知识,将其归纳、提炼、渗透到自己的课程中去,例如:在讲解流感病毒的复制周期时,插入“达菲”(以神经氨酸酶na为药物靶点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制过程,这样既充实了现代的新理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用最新的学科专业知识充实武装自己,把一些目前新发现和热点的病原微生物,最新的分子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疫苗免疫治疗的新进展等介绍给学生,并进行前沿性的补充和讲解。

总之,作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和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医学微生物学”关系到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发展,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认真钻研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应该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临床应用性和前沿性进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科研能力、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打造高素质的开拓型人才,使其将来能够完美的胜任自己的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卓娟,杨晓东.关于高校课程绪论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39-41.

[2]冯龙,梅雪,江华,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8:47-50.

[3]李晓华,黄小凤,曾怡,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探索与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o12,39(4):572-577.

微生物学教学篇9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作为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理论与实践联系的重要任务,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它综合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及相关的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基本的科学素养非常必要[1,2]。我们在近几年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整合现有的实验内容、引入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改革实践考核环节等手段,不断完善与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来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3-6]。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项目操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提升实验课堂教学的质量。

1整合现有相关实验项目,构建系列鉴定实验

以往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实验项目一般彼此独立,虽有交叉,但之间联系不强。以粪便标本中痢疾杆菌检验为例,它涉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消毒与灭菌,分离与培养技术等)、生化检验技术(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及免疫学检验技术(抗原抗体,eLiSa等)。如果单独进行这些实验项目,易造成知识的碎片化,导致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因此,整合现有的相关实验内容,构建系列实验,是深化学科间联系、构建有效知识链接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中,我们将内容相关的不同实验项目进行有机组合,打造成系列实验。例如将上面提到的以粪便标本中致病菌检验涉及的实验内容整合成培养基的制备与消毒灭菌,标本的采集与分离培养,碳、氮生化代谢反应,抗体的制备(视频教学内容)与血清学反应等系列实验,改变了单一零碎实验项目的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及其检验相关知识的整体理解,加强了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对实验内容及实验操作的兴趣,同时也对教师的实验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达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

2理论联系实践,围绕病例讨论,开展设计性实验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仅要丰富与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选择适宜的教学形式来承载教学项目。大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直接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而且是维系社会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如何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构建系列实验进行教学外,在具体的授课形式方面,我们尝试开放性实验这一教学形式,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开设设计性实验。病例:章某,男,24岁,某饭店餐饮部经理,因高烧,食欲不振,腹部不适,并伴随全身乏力一周入院。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随腹痛腹胀以及便秘,无恶心、呕吐,茶饭不思,乏力,曾判断呼吸道感染,用药不祥。入院检查:t:40.5℃,p:88次/分,神清,消瘦,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退色。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粒细胞占56%,淋巴占38%,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大氏反应结果:to1:320,tH1:160,pa1:20,pB1:20,入院后第八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1:1280,tH1:640,pa1:20,pB1:20。根据上述病例内容请设计如何开展微生物学检测,并根据实验检验结果判断选用何种抗菌药物来治疗?我们在实验前往往提前一周将实验主要内容和病例材料提供给学生。每班根据实验分成7-8组,每组3-4人,将已有的病例材料作为基础,讨论具体的实验方案。这类实验由系列基础性实验组成,设计操作较多。在具体实施前,汇总每组学生讨论的实验方案,结合教研室现有的实验条件,整理出可以实施的详细方案,并在课前进行反馈给学生。该病例主要是沙门菌引起的感染。可根据这一主题,整理一套可实施的方案,并且以一个系列实验形式开展:培养基的制备与消毒灭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动力学实验,双塘铁生化代谢实验,染色显微观察技术,血清学反应,药敏实验等。整个设计性实验的实施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利用示教、虚拟仿真实验网络教学资源指导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实验技能,辅助监督实施并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实验的开展对学生搜索、整合知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无形中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实验过程中组员之间还可以相互沟通、学习、协作,共同提高。开放性实验中,每组学生提交的初期实验方案可能不完善。通过集中讲解、分析及整合,不断完善,从而促使学生在考虑问题时细致、全面,有助于锻炼科学思维。

3引入优秀数字网络视频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涉及很多形态学方面的内容(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菌落特征、动力学结果等)以及基本操作的技能(如接种环的使用、细菌标本的涂抹与制备、细菌染色、显微镜的使用等)。如果不进行示教而只靠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教师进行课上示教又很难保证全部学生都能清晰观看。基于此,结合教室的多媒体系统,可以购买现有的视频教学材料,也可自行录制视频,并利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多途径提供丰富的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在实验课前播放这些视频,对提高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丰富实验教学手段。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可充实课下活动,有助于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也是对课堂实践操作的有益补充。

4完善实验考核内容与形式,加大考核力度

有效的考核是检验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质量最直观的评价。虽然强调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考核机制,就很难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建立合理考核内容和行之有效的考核形式,要全面、多形式地考核和评价教学效果。同时,根据考核内容和形式,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既要引起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促进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能实现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对实验教学的考核,我们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核:一方面授课教师到实验操作现场进行操作考核,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基础的实验知识掌握情况,如接种环操作动作要领是否标准,仪器设备能否使用,病原微生物标本的制备与染色及各种相关实验结果的识别等;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实验理论知识,进行书面考核,这主要从实验报告来反映,如实验后有无完整、详细的实验数据、图片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资料。

5关于提高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与体会

5.1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这种兴趣又能作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内在驱动力。通过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对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起到了一定作用。它能刺激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相关的资料,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药敏实验中,实验指导书上采用的是滤纸片法。学生通过前期对相关知识的搜集,选用玻璃打孔器直接在琼脂板上进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同样也能获得的实验效果,培养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涌现出许多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并获得了多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如2014年、2019年,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直接以微生物培养与生理代谢活性有关为研究内容申报了大创项目,并成功获批。与此同时,通过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也提高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

5.2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种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新的实验教学方式下,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需要授课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加之指导教师少、而学生相对较多,在讨论实施方案耗时过多。同时受实验经费、时间、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学生有了好的设计思路,如何保障其顺利开展?单凭有限的实验课时间无法完成设计性实验。此外,对于实验技能考核环节,虽然采用现场考核,但是由于考试内容及参与考试人数等各方面原因,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实施。因此,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如何更好地将这一教学模式持续下去,还需继续探索。

5.3体会

一项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何能兼顾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及新教学手段的使用,这对培养学生整体能力非常重要。基础性实验着重强调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综合性实验往往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为将来从事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作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它们之间的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授课体系的完善,丰富了授课手段,使实验课的内容进一步贴近了临床与科研实际,既满足了班级内学生不同类型的要求,也达到了培养不同类型实用人才的需求。同样,在教研室人员、时间以及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实施改革,对我们自身也是一种挑战和锻炼。

参考文献:

[1]李端,郭利伟,邓保国,等.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4):277-280.

[2]葛新,屈野,毛立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3):93-94.

[3]杨成,刘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改及其考核制度的构建[J].生物学杂志,2016,33(4):124-125,129.

[4]杨成,刘辉,董群.病原性球菌鉴定系列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80-381.

微生物学教学篇10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等和本科医学教育之间,使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医学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乡村和社区医疗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科教学中分属于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共占140学时左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因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所占的课时不能太多。结合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明确学习不是以研究高深的理论知识为目标,而是以“必需、够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我院将这门名课程精简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占用36个学时。针对课时少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学到相对多的知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以模块教学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思想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药学相关专业均开设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但是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以基本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这两门课程是新生刚入校就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本院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以教学模块为中心进行教学。例如,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菌、病毒及真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入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模块进行教学,可从学生最熟悉的计划免疫着手,一步一步引入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水平

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进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后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与以往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不同在于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即尽可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诱导式教学,诱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文字、模型及图表形式叙述医学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信息容量传输通道少、速度慢、效果差,学生很难掌握,因而运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资源以及电教、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逼真,利于学生进入情境教学境地,便于接受理解。免疫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较多,诸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文字、声音、图像及形象动画等进行交流,将黑板、语言难以描述的、微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声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图形处理技术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抗体的产生时,插入疫苗种植全过程的录像,立即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加深了印象,增进了理解。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如果一味地强调课件的作用,教学手段单一,让学生从头至尾见到的都是大屏幕上的图像,这就成了典型的电脑“满堂灌”,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并不见得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媒体演示是为主或是为辅,是先演示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演示,或是边讲解边演示,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要将教学的内容全打进课件里面,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甚至有可能把教师的课件拷回宿舍学习,不来课堂学习。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对医药高职高专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这时还沉浸在考入大学的幸福之中。如果一开始进度很快,很多学生还局限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就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快节奏打懵,从而自信心受挫,对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课程刚开始时进度一定要慢,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应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拓宽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发展个性。21世纪是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飞速增加,教材也相应更新,课程内容将会不断深化、拓展。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只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养成掌握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自学能力,这就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讲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一些不懂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不仅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这样逐渐地通过自学也能掌握应学会的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都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今后知识更新的需要。医学基础课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易懂难记的特点,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教师要导在方向上,导在关键上,导在提高学习能力上,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要培养学生系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归纳总结是人们深化认识的过程和升华知识的重要手段。每学完一个阶段,先把所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列在一张大纸上,然后再逐条归纳提炼,做到一目了然,一看到某几个字,甚至是某几个符号就可以回忆起每一节每一段的内容。平时可以经常看看加深记忆,最后复习时就会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在病毒这个教学模块,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一下其中一个病毒知识的学习方式,例如:上网查找乙肝病毒相关知识,总结和归纳内容,然后再讲述给学生听。接下来,给学生分配任务,将其余的几种病毒按上网查找几个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这个模式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显微结构的绘图和细胞病毒的辨认能力,显微镜和解剖镜的使用技术、临时制片等技术和技能,以及消毒、防腐、无菌等操作技能。在免疫学教学方面,有抗原抗体检测技能。

综合评价成绩各科的成绩不能仅以期中、期末成绩评定,必须综合评价,结合课堂纪律,平时学习态度,实验课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考试的考纪考风等综合打分。

以上是我院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改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时所做的改革,此项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陈晔,陶劲松.多媒体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4-95.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