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0:33

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篇1

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希望培养能融入未来社会、健康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这种未来人才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基本专业技能、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恰当的情感态度就是我们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聚焦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求学校改变传统的重视“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局限,而转向学会思考、学会协同、学会沟通、学会表现的综合教育活动,并注重培养那些与个人幸福生活相关的素养,如人文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心理调适能力、合理的人生规划、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直、善良、真诚的品性品格,以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面对生活困难与压力。毫无疑问,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目标引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

一、“六年制”课程体系传统范式的优点

为了加强乡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提升乡村艺术教育质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从2010年开始实行“六年制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从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生员,培养期为六年,本科学历免费就读,毕业后必须回原籍乡村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六年制”的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于乡村音乐教育,整个课程体系由五个板块构成,即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和实践课程。[1]

(一)“二四分段”与“六年一贯”相结合

“二四分段”是针对“六年制”制定的一种特殊的学籍管理办法。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的六年的大学学习期间,分为两个阶段设置学籍,前二年为中专学籍,吸收传统师范教育的经验,采用综合培养的课程结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两年后参加转籍升学考试,取得学籍转换考试资格且通过考试的学生注册为本科学籍,升入本科阶段,并按学科方向进入对应的院系继续学习四年,毕业后获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证书。

“六年一贯”是指“六年制”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考虑初中起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前两年主要学习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教师基本职业素养,同时加强与年龄关联度大、可塑性强的专业技能技巧课程,如钢琴演奏、基础器乐、基础声乐、形体舞蹈和三字一话等课程的学习。后四年则对专业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并对知识从广度与深度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使学生在音乐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等方面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综合素质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针对乡村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与音乐教育的特殊要求,“六年制”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特别注重综合素质与专业发展双向并举。综合素质主要是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人品人格等整体素质,对应的人文通识课程有阅读与写作、儿童文学、基础英语、地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对应的科学通识课程有基础化学、基础数学、科学技术概论等。

专业发展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乡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歌唱教学与表演、乐器教学与表演、舞蹈教学与表演、儿童合唱与指挥等音乐技能及音乐教学技能,以实现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专业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基本乐科课程,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器乐、基础舞蹈等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中外音乐史及其音乐赏析、基础和声理论与应用、曲式与作品分析等音乐理论课程,以及钢琴配弹、儿童歌曲弹唱、儿童舞蹈创编、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小学音乐教育必需的综合技能运用课程。鉴于音乐技能形成的年龄要求,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从入校的一年级起就开设,以强化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演唱、演奏、舞蹈等专业技能高级阶段的训练课程,键盘和声、校本教材开发、小学音乐教育研究、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等理论与应用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理论深度,拓展学生专业成长的空间。

(三)专业主修与专业辅修相结合

专业主修是指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的主要修习专业。主修的专业要通过系列课程来发展专业能力,包括能够让学生了解并驾驭音乐理论体系与音乐理论分析方法,掌握演唱演奏等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音乐表演技能和音乐教育能力,掌握音乐创造的方法与技巧并能熟练运用。专业主修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契合了未来乡村基础音乐教育规范、科学、正统、专业的需求。

目前乡村基础教育师资极为匮乏,一名教师往往需要兼教多门课程。针对这种现状,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要注重一专多能、一岗多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六年制”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主修之外的辅修机会。即学生在其主修的音乐专业之外,还可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至二个辅修方向的模块课进行辅修,使其毕业后具备承担多门小学课程教学的能力,以适应当前乡村小学对师资的多向专业需求。辅修课程模块主要针对乡村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开设了培养本学科核心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约8门,总计16个学分。这?n专业主修与专业辅修相结合的模式既继承了“百年师范”、“综合培养”教师的传统,又顺应了时展的需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学科性与综合性,同时也为学生夯实基础、多元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能力培养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能力培养主要是立足于当今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注重培养包括音乐技能技巧和音乐教育基本技能在内的能力,能做好乡村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具有策划、组织、指导实施课外活动与音乐活动的能力。

课程体系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实践育人”,包括艺术实践、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达到了24.3%的比例,这还不包括课内的实训教学学时在内。尤其是在师范技能的实训与实践课程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实习时间与方式,不再采取实习与见习合二为一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及早介入教育见习,以充分熟悉乡村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在五、六年级分别设置了8周和18周的两次教育实习,使得教育实践短时与长时相结合,这种分散进行教育见习的方式与集中进行教育实习的方式相辅相成、互相结合,成为一种全程的发展式教育实习活动,使师范技能的实践方式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式的结合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以全程的、递进的方式进行,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供了足够的时间空间。

二、“六年制”课程体系传统范式的不足

尽管在过去六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六年制”乡村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充分体现了该课程体系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但是,它本身所蕴含的不足和问题也日趋明显,必须加以认真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从而不断完善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过于庞大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艺体素质与教育素质,传统的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多学科的全覆盖,且每一个学科的课程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以英语课程为例,开设了英语语音语调(一、二)、英语听说(一、二)、基础英语(一、二、三、四)和大学英语(一、二、三、四)等四门课程累计504课时。如此“高大全”的课程设置致使课程群结构复杂,周课时量过大,课后还要完成各科作业及大量的钢琴、声乐、舞蹈技能技巧?习,对于学生来说时间远不够用,不利于发展兴趣爱好,进行广泛阅读、自主练习和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影响了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思:综合培养是不是必须全科发展?全科发展是不是必须全面培养?

(二)课程体系比例失调

“六年制”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五个板块学时比例存在几个问题。首先,通识课时达到了54.1%,比例偏高。在没有高考压力的前提下,学习在于发展的需要,通识课程比例过大,课程过多,学生疲于应付,不利于吸收消化并最终形成素质与能力。其次,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不足,课时比例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通识课程课时量太大,留给专业课程的学时明显不足。第三,专业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偏低,专业选修模块空间不足。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发挥兴趣与爱好的动力作用,有针对有选择地进行课程学习与训练,这需要提供大量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如果选课空间不足,就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选课的要求,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范围与自由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专业技能课程失范

六年制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初中起点,对于专业学习来说他们具有良好的年龄优势,非常有利于演奏、演唱、舞蹈等专业技能的形成。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传统的六年制专业课程设置中,第一、第二学期只开设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舞蹈三门课程,待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才开设基础声乐和基础钢琴课,限于师资与教学设备,高校扩招以来,师范类的音乐专业技能课程大都采用大班或小组授课,六年制也不例外,且每一门技能课程的周课时均为二课时。入校一年之后才进入技能课的学习与训练,对六年制学生的年龄优势来说是一种浪费,不能充分利用其初中毕业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同时,专业技能课周课时的不足与通识课周课时的过多形成反差与矛盾,没有足够时间的专业训练,没有针对性的指导,没有切合学生特点的课程设置与合理专业教学进程,就难以有效形成专业技能技巧。

(四)学生专业思想、专业情意方面的课程缺失

六年制的学生来自初中毕业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情意,他们报考定向师范,并非完全源于对教师的职业崇高性的认可。据调查,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整体水平并不高。[2]鉴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六年制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情意和教师信念教育,促使学生认可教师职业,尤其是在当下乡村音乐教育环境恶劣、教师待遇较差、收入偏低的就业条件下,学生们不愿意到乡村从事基础教育成为普遍现象,这就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情意与职业信仰,以最终达到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目的。

三、新型课程体系的范式重构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新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方面综合发力。就课程体系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构。

(一)构建学科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它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它意味着课程改革从“以知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识课程正是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要特别注意通识教育的“通”并非培养通才,而是侧重于贯通和通达,即实现各种核心能力之间的融通。[3]因此,在课程开设上,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学科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把通识课程体系分为文化、技能和教育等三大类型,通过三类课程并举,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的感情、理智、素质与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构建“知识整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音乐专业素质结构方面,这种专业素质与能力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专业课程需要强调“知识整合”,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改变视唱练耳、基础乐理课程与基础钢琴、基础声乐、基础舞蹈等课程相互脱节、自成体系、封闭式教学的现状,整合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内容,构建合理的学科融合知识体系。[4]其次,在强调理论知识应用性的前提下,把基础和声理论与应用、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分析与写作、音乐创作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简化,以服务于基础音乐教学需要为导向,降低难度与深度,加强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并倾向于儿童音乐作品。所有“知识整合”的专业课程都要区别于传统的理论性与学术性的课程特征,转变为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作用。

(三)构建“多元与合作”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由集中性实践课程和课内实践学时两部分组成。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实践课程体系,首先要求教师要把课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开展多元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技能技巧类的课程,课内实践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往往需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同时,把教学音乐会、专业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教育专题调查研究与开发课程设计等以多元化课程的形式体现在培养方案之中,还要加强艺术交流、大师班、学术讲座、观看音乐会等隐形课程的教学,并按学分将其纳入实践课程体系。最后,在教育实践中,构建“生源地―中小学―培养学校”合作培养体制,通过观摩、见习、示范课、基础教育专家讲座等形式,充分熟悉基础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把教育实习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乡村教育,在长期动态的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进步、解决问题并进行反思。

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学科素养;审美能力

高中音乐学科如何以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培养人的新要求,认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时成为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本文试从音乐学科在高中阶段存在的教学改革问题分析入手,结合关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运用,谈几点改进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关的对策。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认识

谈到核心素养,目前众多国家将其作为深化课程,促进国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因,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等。日本学者恒吉宏典在《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一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核心素养与人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能力相关”。我国教育部在下发的相关意见中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表现为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以及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能力等。所以,理解核心素养,它应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其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

二、高中音乐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本位”,课程要“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而作出努力。所以,现行的音乐学科教学应该首先关注学生,为学生提供必需的音乐素养教育。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音乐感受与体验兴趣能力,如学生在实现音乐感受与体验时能保持较高参与音乐活动的意愿、能发展个性化的音乐爱好、能逐步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习惯等。

二是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如学生能熟唱百首知名歌曲,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创造性地改编音乐作品、能正确地表现熟悉的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表现形式等。

三是音乐交流与合作经验,如能熟悉并较好掌握数十首经典曲目、能用于与他人进行音乐交流合作、保持较高的参与意愿和合作意识,能掌握音乐合作规则与方法的经验、具有参与校内外音乐社团或综合性艺术活动的经验等。

四是音乐情感与审美态度,如能熟知数十首歌颂爱国、励志、勇敢、友善、忠贞的经典中外音乐作品、能够根据自己的心理情感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能与所选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能够对复杂的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等。

五是音乐文化与社会理解,如对若干首中外名曲创作背景、公众影响、社会作用的深刻理解,对中国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的了解与感情,能感受与体验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音乐文化的精彩,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以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鉴赏各民族音乐精华等。

三、高中音乐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1.改进音乐学科的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音乐教学要针对音乐学科对学生的美感体验及音乐学科的教化功能,促进学生人格与身心的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教学设计上首先要重视“以生为本的丰富而生动的音乐实践体验与感悟”,以及拥有不同人文语境和人文视野的宽度和高度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兴趣的培养的同时,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重视音乐学习中的学生与作品感情相互交融、涵养美感的过程指导,将音乐的鉴赏过程作为感情体验的深度与广度的体验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逐渐积淀和培养其音乐核心素养。

2.尊重音乐个性化发展的教学

普通高中学生音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而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的音乐潜能和人文修养最大化的挖掘和培养。具体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要关注学生间音乐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的个性化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交流、表达等音乐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体验。如在感知与体验山西绛州鼓乐《滚核桃》的教学中,教师击鼓示范,让学生感受中国鼓通过敲击不同部位产生出音色及力度的变化,以此来塑造和表现作品内涵,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以用击鼓、跺脚、拍手等不同的方式,按照作品中力度、速度的变化,从生动而惟妙惟肖的节奏合作练习中,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人们在丰收之时热烈欢喜的劳动场面,以及核桃晾晒中纷纷滚落的景象,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化差异,鼓励不同学生多听、多想、多说、多做,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个性化音乐体验。

3.注重音乐实践积淀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艺术的本质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体,音乐形式是作曲方面的节奏、旋律、和声及演奏方面的强弱、速度、音色等的复合体,音乐的内容则体现出观念、思想等知识性侧面,以及气氛、情绪等情感性的侧面。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音乐教学,应注重音乐实践积淀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聆听构成音乐美感的各种音乐要素,以及诸要素的对比;另一方面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带着丰富的想象,品味音乐的气氛、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并将这种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逐渐促进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有效形成。

4.从合作与探究中培养表现能力

由于音乐是人类用于情感交流的媒介,高中音乐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做法上还应让学生自由徜徉和领略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采取多种音乐形式,如合唱、合奏、音乐戏剧或其他音乐形式,共同协作,广泛交流,尽兴表达,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表现能力。

5.把音乐审美态度作为教学评价关键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了解和认知热爱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同时更应以开放的心态理解音乐多元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本质,认识音乐的情感力量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充分发挥音乐“以美育人”的教化功能。把音乐审美态度为教学评价关键,就是通过唱奏和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直接体验爱国情感、道德情感、励志情感、友善情感和忠贞爱情等,逐步形成知美、懂美、爱美的正确审美价值观,同时也能对音乐活动与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选择,进而形成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符的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篇3

音乐课是小学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不仅是为了增强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可以增进人格发展,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古今中外的很多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等不乏在音乐上也颇有造诣的。音乐核心素养既包括音乐知识,又包括实际的表演能力。

1、音乐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的首要功能就是带给人们审美的享受。然而,对音乐的欣赏品味,多数都不是自然拥有的,而是受到了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如今,市场上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比比皆是,其中有很多包含着低俗、媚俗的内容,歌词、歌名都含有色情、暴力等危害性的内容,很容易以流行文化的形式被小学生所接受。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提升音乐核心素养的教育,进行优质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觉远离这些低俗文化。

2、音乐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创造能力。艺术需要人们运用想象力、创造力来理解,欣赏艺术是一个运用知识、经验、情感的发散性过程。音乐是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艺术形式,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往往会进行联想,思维跟随音乐中表达的意象来回跳跃,有助于激发人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产生,大多都是在瞬间得到的灵感,但是灵感的产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注重平时积累的结果。欣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启发他们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并增强音乐艺术的积累。

3、音乐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音乐教育应当既包括音乐欣赏,也包括音乐表演。表演是一个需要沟通、实践和合作的过程,演奏者既要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又要学会让观众理解自己所表达的内容,因此需要运用到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一些小學的音乐教育已经包含了可以提升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容,例如合唱比赛、乐团训练等,学生通过集体训练和竞赛,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实现沟通和合作。

二、现行的教育体系中阻碍培养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因素

很多年来,我国实行的教育体系都以主要升学科目为核心,音乐、美术这些副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例如,一些老师对教学安排和课标要求不在意,没能达到教学要求,学生对音乐课不重视,上课的时候得过且过,家长则只重视期末成绩,对音乐课漠不关心。教育体系的失衡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具体有如下几个表现。

1、缺乏对培养音乐能力的重视。大部分的小学音乐课教育模式,都是以听和唱为主,不重视对器乐演奏和乐理知识的教授。大多数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就跟着唱一句。由于现行教育体系重视文化课而忽略音乐课,很多学校并没有为学生和老师提供足够的音乐设施来进行课程的学习。一个音乐老师可能教授整个年级,甚至是多个年级的课程,一节课有50多个学生,教室里只有一架钢琴,这些因素都使得课程的安排只能以听为主。而家长和学生则把精力都放在考试科目上,没有认识到培养音乐能力对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2、缺乏对音乐综合素养的测评。一直以来,教育界和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评价,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文化课的成绩评定,都有规范的考试流程和试题,而对音乐素养的测评没有规范的体系,很多都是由老师自行决定考察内容、决定成绩。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得不到应有的反馈,也就不会重视音乐课的成绩。因此,缺乏一个合理、完善的测评音乐素养的方法,就成为让小学生轻视音乐课,阻碍其音乐素养教育提升的原因之一。

三、围绕音乐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课程安排

1、情境教学,注重塑造优质的上课氛围。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老师和上课气氛的影响。音乐是一种包含着丰富意象的艺术形式,不同的乐曲有着不同的音乐表达,描绘的情境也各不相同。音乐课的设置,应该要能恰当地表现出音乐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乐曲表达的感情。例如,将演奏、演唱、舞蹈等与音乐相关的内容一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或者介绍作者创作时的背景,提升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提升认知和审美能力。

2、器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音乐素养考察的是综合能力,不只包括一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演唱、演奏的实践能力培养。将器乐教学引入小学课堂,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演奏的过程,聆听不同乐器的声音,陶冶情操、提升创造力。很多孩子都对乐器感兴趣,却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也有些孩子在唱歌方面没兴趣,却唯独喜欢乐器表演。将乐器演奏增加到小学音乐课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发掘出他们在不同方面的特长。

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多媒体运用在教学当中,早就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但是大部分的音乐课只停留在用设备来放音乐的阶段。多媒体技术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呈现音乐,还可以用来游戏,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例如,对于较为枯燥的乐理知识,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带来教学,而对于五线谱的辨识,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学软件,甚至是鼓励学生利用简单的编曲软件进行创作,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篇4

一、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共通性

将音乐教育归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美育与音乐教育存在着许多共通性,下面列举其中四点简要说明。

(一)情感性

美育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③美育作用于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情”字。其实,“美学”“美育”概念的提出,主要涉及的就是人的感性认识和情感教育领域。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鲍姆嘉通主张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去研究人的感性认识问题,于是创立了“美学”。德国启蒙运动的美学家席勒则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认为要使人从感性的人上升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于是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开辟了一个新的协调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领域—游戏冲动,亦即美育。从美学史和教育史的角度来看,在西方从柏拉图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从孔子、孟子到苏轼、朱熹,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美育的性质问题,但都认为美和艺术可以陶情养性,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梁启超、王国维则明确提出“情感教育”和“心育”论的主张。情感性也是音乐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音乐表达着一定的情感,突出情感性是音乐教育所强调的。“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其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教育。”④

(二)形象性

美育的形象性是指美育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式,不是抽象的理论和道德的说教,而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在美育中,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借助于具体生动的事物(如自然山水、艺术作品等),诉诸人们的听觉、视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也包含着真、善、知识等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已融合在美的形象之中并化为美的感性形象体系。所以说,美育不是用概念体系去引导教育对象作抽象的思考和判断,而是用美的感性形象体系的展现来引导人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众所周知,音乐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形象为基础内容的,形象性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造性的、非自然性的,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是模糊的、非对立性的,是表情的、非确定性的。因此,音乐要通过音乐语言高低抑扬的旋律变化,轻重缓急的节奏安排,以及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⑤

(三)愉悦性

所谓美的愉悦性是指美育依靠美的事物(包括艺术)的感染力,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中使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的一种特征,即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如人们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阅读好的小说,游览大好河山等所产生的愉悦心情。由于音乐的审美活动具有愉悦的心理效应,因此,“寓教于乐”是音乐教育特征之一。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那些优美的旋律以特有的艺术魄力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种‘快乐式’的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引导得当,把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悦耳’升华到更高层次,从而更好地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⑥

(四)普遍性

美育的普遍性指美育所具有的多种多样,丰富生动,可以不择时间、地点、对象和条件而普遍实施的特点。美育的普遍性表明了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点。由于音乐具有审美的功能,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美,无论什么类型的音乐课都是如此。正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言:“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⑦

二、美育与素质教育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是一个系统整体。何为素质教育,目前国内教育界对其内涵所指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众多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从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即发展层次对“素质”进行界定,将素质的构成分为三类:生理性素质(包括生理特征和生理机能特征等)、心理性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文化性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这样把素质分类与素质发展水平一致起来。这种分法早已为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所认可,并且运用于实际研究中。例如,在心理学领域,苏联心理学家阿•尼•列昂节夫认为人们很容易从“生物水平”“心理水平”“社会水平”来对人进行研究,“这些水平的存在,就提出了使心理水平与生物水平、社会水平联系起来的内部关系”。⑧这三个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构成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人(个体、群体)先天的自然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传统)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和质量水平。它既指人的身心发展潜能,也指社会文化因素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与内化。美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美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审美素质,主要包括审美能力素质和审美境界即审美精神素质的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欣赏、创造、评判能力,提高审美境界,走向一种审美的超越和自由、创造的人生。由于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美育中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音乐教育在作用于素质教育时往往遵循这样的思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此通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通向其他素质的教育,也就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而达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然音乐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那么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等必然都要围绕音乐审美这一“核心”进行。在音乐教育性质方面,“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它具有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审美教育,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⑨音乐教育的功能同样也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审美功能决定了音乐其他功能的实现。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基于同样的逻辑思路。“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同理,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课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课程。因此,我们在探讨音乐课程的价值时,就没有必要将其作为课程价值中的某一条例列出来,与其他方面价值相提并论。”⑩可见,创造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都是审美价值派生的。既然音乐教育的性质、功能、价值都定位在审美方面,那么,音乐教育的目标理所当然也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都有一个目标,即育人。但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于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⑪当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目标确定后,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教育内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⑫在这里,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歌曲和乐曲)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要体现在音乐的精品美、思想内涵美、现实生活美等方面。从这个标准出发,音乐教学所选内容应属于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美的中外音乐艺术精品。

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毋庸置疑,音乐教育对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都将产生特定的作用。在生理素质方面,身体行为在音乐中广泛存在,为了产生声音,人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身体中的手指、嘴、肺、横膈膜等,这便是身体行为。在歌唱中,声音就要由喉头与肺来产生,在乐器演奏中,乐器的演奏技术也会涉及身体行为。既然身体行为存在于音乐行为中,那么,音乐及其教育必然会对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作用。研究表明,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视觉、动觉会影响人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呼吸、血液循环、肌肉的张弛等。在心理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实现其价值的,如振奋、松弛、理智、悦人、认识、想象等。在社会文化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个体存在的“母体”。通过音乐教育我们可以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内容。实际上,“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只能说明可以通过音乐教育达到美育的目的,但不能说明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美育来设定,音乐教育并非仅仅具有美育的功能,它还有其他的非审美功能。这些非审美功能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如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等,它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发生影响和作用,这些非审美功能的效用也是容易理解的,如给人以理想,给人以教谕,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等。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不能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还有其他非审美素质的培养。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音乐教育的性质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音乐教育不能只讲审美而排除非审美的内容,音乐教育既能实现学校美育的部分功能,又有不属于美育任务的教化、认识功能,既是美育内容的一部分,又非“美育”一词所能涵盖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交叉融合的关系,不能画等号。如果以美育来规范、界定音乐教育,必然会遮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价值的存在。因此,从素质教育角度来审视音乐教育,其内涵不仅包含美育的内容,亦包含美育之外的内容,而这又带来了音乐教育的性质、内容、目标等方面的变化。首先,从性质来看,因为音乐教育是一种人类音乐文化得以保存、传递、延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所以社会文化素质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心和导向。音乐中的乐谱、乐器,音乐的观念、音乐表演、音乐审美心理、风俗等都体现了文化的特性,都包含了人的因素。音乐教育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将作用于人并形成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在这里,社会文化素质包含了审美素质,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形成并成为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的性质可以理解为: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音声、概念、行为”来理解音乐所承载的人类社会文化,以此提高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并作用和影响于人的生理性素质和心理性素质,从而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从教育目标来看,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都是以“育人”作为培养目标,但“育人”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这个方面,二者存在着不同。前者着重审美活动的教育,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境界,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后者是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包含审美素质)为导向,通过音乐对人进行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去“联通”其他素质。究其原因有三:第一,这是由素质的结构所决定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受到社会的文化影响而发展,因为不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承担何种社会角色,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有效地感受和理解生活、参与社会生活,都必须具备所处的社会文化所要求的基本道德、智能、情感素质。在素质分类的“要素说”中,实际上也是按照社会文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和规范建立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二,可以超越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中,仅以审美素质作为核心进行素质教育的狭隘性。因为社会文化素质包含审美素质,即审美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的音乐教育必定包含了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这必将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第三,音乐自身体现着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因为音乐是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音乐,人们可以理解社会、政治、经济、语言、宗教等人类行为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结构与体制。因此,“要想了解一个文化和社会的模式怎样通过人类组织起来的音响形式而体现出来,就必须掌握这种音乐在其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相应证据。”⑬所以说,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目标是通过音乐去了解、认知音乐中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富有人文知识、人文意义、人文精神的内涵内化于个体的行为中,从而影响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后,在音乐教育的内容方面,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与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其内容、范围也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来唤起、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后者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多元化音乐内容选择,因为音乐自身就是一个复合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认为音乐存在着十种功能:情绪表现、审美欣赏、娱乐、交流、符号象征、身体反应、强化对社会的遵守、树立社会机构和宗教仪式的权威、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服务、促进社会的凝聚。音乐中所蕴含的这些功能是审美所无法涵盖的,审美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美育的内容无法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以美育内容替代音乐教育内容将会遮蔽音乐自身的功能和价值,而使得音乐教育附属于美育,带来音乐教育内容选择的狭隘性,这与当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相悖离。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方面,要根据音乐的功能与人的素质的关系进行选择,而非仅仅选择“美”的音乐作品。社会上有丰富多彩的体现人类社会文化的音乐,所以说,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是以人们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包含了人的各个方面素质的内容。当今的教育学研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这其实也是素质教育转型下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是一种关乎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它所选择的内容亦包含了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容,如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的、文化传统的等等,这无疑将会超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仅仅关注审美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丰富和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

结语

将音乐教育纳入美育的范畴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有效性”,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及其践行,教育的“核心素养”又被当今教育界所提出和实施。在当今教育发展趋势下,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审美教育”已无法适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需要,如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以及当今“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构建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等问题,对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来说是无法解答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跳出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组成部分的藩篱,而走向一种真正以素质教育本体与音乐教育本体相融合的教育发展之路,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应然诉求。

作者:刘小红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注释

①②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③转引自顾建华、张占国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④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⑤同注④。

⑥同注④,第24页。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⑧〔苏〕阿•尼•列昂节夫著、李沂等译《活动•意识•个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75页。

⑨同注④,第15页。

⑩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⑪同注⑦,第10—11页。

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篇5

一、中小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意义

第一,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更能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以及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中小学教育者精确把握审美教学内容是做好审美教学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最大化的展示其艺术内涵;更需要对所教内容做更为深入的挖掘,使教授内容真真切切的成为学习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美的熏陶,最终到达塑造其审美欣赏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是塑造审美精神最为直接,最为生动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是动态美的展现。它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形象、生动地呈现于课堂之上,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了审美的熏陶,最为有效的增强了其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修养。因此,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是音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二、实行审美教育的具体途径

就目前来说尽管许多大城市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很好地贯彻,但基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依旧有待加强与提高。如何有效的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础音乐教育依旧是个严峻的课题。那么如何作为工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老师们该如何做出积极反应;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呢?对此,我认为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需要首先明确以下几点,从而方能真正的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落到实处。

(一)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其最为直接的感受便是通过倾听获得没得享受。因此通过对音乐语言全面而精细的解读,是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都因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的教学观念需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之中不仅仅要牢牢把握歌唱声音所呈现的魅力,更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达要素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理解,这其中包括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节拍以及相关的表情记号等等,当然也包含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歌词等,从而更好的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学习音乐。这也能积极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其在听到看到的同时有所感、所思、所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首先在形式上要给予学生以吸引力,因此将现代化教学设施运用于教学之中,如,学生乐于接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在教课过程中老师通过熟练的课前准备,使音乐语言与音乐展开可以有效的同步进展。始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此一来学生在欣赏动听的音乐的同时,既能够看着大的草原画面,又可以感受到大草原的辽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专注的享受这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在不知不觉之中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通过长期的精心教学便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因此在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更应给予其无限的想象空间。除音乐音响带来的享受之外,还应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产生美好的联想,进而领悟到所听音乐的意境美。此刻教师需给予学生以相应的提示和引导,如旋律与歌词、音乐创作背景、图片等,让学生展开聯想,进入音乐想要展现的内涵,从而理解与感受到音乐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在审美想象力的过程中使既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又极大地增强了其审美的想象力。

(三)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门类,主要是通过声音的传递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审美创作力的培养呢?在我看来有一下几点:①审美演进,将学生已具备的各种审美能力演进到不同的行为习惯之中,如,《美丽的草原》一课体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同时可以想象到辽阔的草原如同一位胸怀博大的长者。在这一审美感知的前提下,使得学生对于长者更加的敬爱,这正是一种审美创造力的体现。②审美类比,将学生已具备的各种审美能力转移到相同或相似场景之中。同样是《美丽的草原》一课表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当学生在看到相似的场景中便会想起这部作品。这同样是一种小小的审美创造力的体现。

(四)培养学生审美评价力

首先审美评价取决于评价主体的个人审美能力。而音乐的审美评价能力则是受到了学生个人的音乐素养所限制。然而,就中小学的学生来说,其思想上以及音乐素养都还未得到完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持续提高学生的审美评判能力。对于音乐审美的判断力,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审美判断。这正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没类,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音乐教师正是这一审美艺术传播的纽带和中枢。因此,我们应以最为严谨的态度及责任意识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塑造出真、善、美的学生,使其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树立对美的正确观念。

三、小结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也不是教会学生识谱,而是为了使得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并喜爱音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素养及审美能力。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增加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其懂得欣赏音乐甚至是表现音乐。从而构建起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这也正是新时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与宗旨。

参考文献:

[1]陆莺燕.刍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2]丁文.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音乐大观,2012(11)

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篇6

音乐美学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审美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情智培养过程,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得到培养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音乐教学内容本身,这就要求老师在音乐教学中注重选择具备良好欣赏价值,以及能够激发孩子们发现音乐美感的乐曲或者歌曲。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能展现音乐文化精神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教学中领悟音乐的表现力,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得到审美体验。优秀的音乐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欣赏音乐赋予生活和自然界的美好。学校的音乐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为立足点,深入音乐课堂的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音乐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内在潜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教学中美的音色、美的和声、美的节奏、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进而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唱、欣赏等教学活动,将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殿堂。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程的根本价值也在于通过聆听、表现音乐和相关的音乐创造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初始阶段,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本文就当前教学实际淡谈如何做好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期为今后的音乐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一)培养审美能力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艺术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音乐艺术欣赏者,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和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对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学的音乐教学需要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审美体验,将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老师应当通过音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和爱好,全面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对于初中阶段的教育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历练学生良好品格的重要体现,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对于老师来讲,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世界中的美,而对于学生来说,应当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得到一定的启迪和感悟。(二)进一步完善音乐教学理念。音乐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念,这种独特的观念要求老师应当树立起以学生的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体验放在第一位。现阶段,由于受到了传统教育理念一些不科学的方法的影响,音乐课程一直都是非考试科目,导致中学阶段学生音乐教育同学生的审美能力分开来,音乐教学理念存在严重的问题。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通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音乐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结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进一步引导教师认清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下,探究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在审美教学的不断推动中,教师能够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通过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从而构筑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课堂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因为,多媒体工具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使音乐教学社会化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三)改变音乐教学的过度专业化倾向。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特有魅力,“以丰富充实的课堂内容,呈现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形成学生学习音乐持久的情感态度”。总结教学经验,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随着老师的指挥棒陀螺似地运转,学生只会对音乐课堂保留些许好奇下的心动、愉悦,对学习的满足感也只能在课堂最后的十分钟里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现阶段,初中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倾向特别严重,比较注重强调学生对音乐技能及乐理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也违背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变音乐教学专业化倾向比较严重的现状。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不能像对待专业学生那样强调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而应当让孩子们的听、唱、跳等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得到重视。二、音乐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音乐教学是中学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课以其特有的载体和形式传递着、沟通着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以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因素激发中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以对美的感受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进一步理解,中学生的音乐教学要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美丽心灵、使中学生得到健康全面成长为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教学始终。(一)重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完成德育、教学工作。由于受智力、身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乐曲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情趣,让他们在动听的音乐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感悟。就对中学生的音乐教学,应该以进行节奏、音准训练为主,并适当进行识谱教学,让学生在节奏、旋律中感知音乐的美,从跳动的乐符中寻找、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他们领略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所在,感悟到音乐学习的深刻内涵,继而对学生的身心进行审美启蒙教育。#p#分页标题#e#(二)积极创设艺术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情景教学,积极创设艺术意境,将情境贯穿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促进学生整体的提高,进而把唱歌、活动训练和欣赏等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带领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到音乐的魅力,感受学习的快乐,使学生掌握音乐的技巧和技能,并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情境之中,让学生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激发起对学习音乐的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有个性地学习。比如在外国作品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到台上扮演各种小动物,其他学生则跟随老师的演唱有节奏地拍手和熟悉歌词,通过将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音乐的节奏感。当学生对于节奏和音准能够准确把握时,可由老师带领共同演唱,感受歌曲中愉快的情绪,了解到音乐中的快乐,帮助学生用正确、愉快的声音演唱,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展现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三)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是感知审美过程及审美对象的能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完整地把握音乐的节奏感悟音乐形象。在课堂导入设计中,音乐老师应当以教学内容与学生特征为出发点,让学生在音乐体验及分析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是用艺术的形式表达、流露自己的情感,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表情达意,因而,音乐教学应当注重音乐的学习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起来的,那些凡是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四)重视学生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音乐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但只有通过幻想、想象和感悟,才能亲临其境,有所观赏和领悟。音乐给学生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幻想世界,音乐教师要在这个世界中,当好导游,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有智慧、有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健康栋梁之才。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让学生积极感悟。结合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思考,教师需要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梦想得到放飞。例如,通过自主探究模式,采用“表现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程的学习中,自主地、创新地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美丽梦想,进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三、结语总而言之,中学音乐教学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只有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培养计划,运用多样的教学培养模式,全面把握,具体落实,抓住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实际作用,让学生通过音乐感知世界的真善美,真正做到“让音符润泽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音乐教师既应是园丁又应是伯乐,既要全面地把握学生整体的音乐审美教育,又要发掘个体学生的音乐天赋。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具体作用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审美教育开始受到关注与重视,并成为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审美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使其在音乐教学的影响下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到熏陶,其重要地位更为显著。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简述音乐审美教育

为有效了解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根本概念,我们主要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理解。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需要将音乐审美素养作为基础,进而对艺术审美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以音乐艺术为基础,领会到更多艺术中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改变学习者的思维模式与思维观念;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音乐作品或音乐形式为基础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音乐认知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音乐教育本身便是以音乐审美为基础而开展教学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素养,才能在后续掌握音乐知识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感体验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内涵、魅力与价值。因此,音乐教学是以理性的知识与感性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如果这两方面中有任何一部分存在欠缺,都会严重影响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职业院校学生本身音乐基础存在一定欠缺,音乐审美素养整体上参差不齐,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与内涵,这将会导致音乐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审美素养,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强化音乐课程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使职业院校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训,其对学生艺术类素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因此,音乐教学也成为职业院校重视的教学内容。虽然已经有部分职业院校投入大量的教学精力与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之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一个原因便是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因为素质偏低,对音乐艺术的了解较少,无法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魅力、价值与内涵,也无法真正体会到音乐艺术中所突出的美感。这样一来,整个音乐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流于表面形式,根本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与情感深处,自然也无法达到原本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教学,在此辅助之下,学生便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进而真正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涵与情感,有效提升学校音乐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音乐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已经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发展的必然渠道。结合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广义上的音乐审美教学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的三观心灵思想受到渲染与美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除此之外,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便处于身心成长重要时期,有些人还未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思想状态上也存在一定欠缺。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课程便是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引导下感受到生活中所有表达传达美的事物,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始终坚持正确道路[2]。

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规划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在对职业院校完成音乐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的高质量。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不良内容,则会导致学生本身音乐审美素养受到不良影响,进而使其音乐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规划设计时,应当重视教材本身的安排,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完成整个课堂的科学设计,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素质更高效率、更好的音乐审美服务。例如,教师在进行《欢乐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准备类似的音乐作品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如《月光》《梦中的婚礼》等。在找到这些教学资源之后,就是需要将教学资源与《欢乐颂》之间进行对比,罗列他们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所学钢琴去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比较性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对比与共同感受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寻找到音乐的魅力与艺术感。

(二)全面优化音乐教学方式音乐审美素养教学本身并不是仅让学生了解音乐知识,还需要学生在反复听取音乐作品过程中,以更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方式了解相关音乐艺术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借用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音乐衣服的思想情感。因此,结合理论的知识性教学和结合感性的情感类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本质,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理性教学与感性教学,使整个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在理论教学的烘托下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开展。在实际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利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理论知识与情感体验之间的融合,并将其融入到所欣赏的音乐作品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整个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情感,能够更好地对整个音乐作品进行解构[3]。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保证职业院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对艺术类事物了解较少,尤其是在音乐审美方面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等待教师与个人去涂抹。对音乐审美素养概念了解较少的学生们根本无法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能够明白音乐充满人们的每一个生活角度的同时,了解音乐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人群,有音乐的地方便会有情感的互通性和艺术的连贯性。若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将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培养自身音乐素养,使自身的艺术涵养不断降低。音乐审美本身是将因为艺术融合在生活之后进行探索研究与感悟,因此,音乐审美与探索生活之间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与审美意识。

(四)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分析仅仅是音乐审美教学的其中一个部分,而情感内涵的深层次体验才是整个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部分。学生在接受教师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音乐审美素养,否则对于整个音乐的欣赏只能停在较为粗浅的层面上。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以实践为基础开展各类音乐艺术学习,例如演唱、乐器演奏等方式,都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本身所表现出的魅力与价值。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力对于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性,除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之外,音乐创作也是音乐审美素养中应当包含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较为简单的音乐创造,使学生能够在创造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音乐审美素养,使其创新创造意识不断提高,为其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重视音乐审美与综合素养的结合随着素质教育与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直接挂钩。教学本身便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要保证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需要将其与综合素养结合,以综合素养培养方式强化音乐审美素养教育,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成长。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爱我中华》等歌曲时,教师可以将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主题提炼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在进行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爱国歌曲作为本节课的拓展教学资料。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爱国歌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在课堂活动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歌唱比赛,使学生能够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对爱国的认识[4]。

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81-0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影响学生一生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导向。小学音乐教学要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要培养他们的音乐素质和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一个人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审美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自然之美,山川大地,花草树木;人文之美,爱与和平,互助和谐等。同时,美也存在于教育中的各个领域,语文体会文学之美;美术感受线条色彩之美;体育体味运动之美。本文研究的是如何开展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正处于提高阶段,所以音乐课堂对他们来说更易于接受,以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课堂意境教学也就更容易开展。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意境教学呢?

一、合理安排内容,优化教学

音乐集合了美的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双重理念,通过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对艺术的感知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美的理解方式,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音乐大多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讲述一个故事,体现一定的美感,儿童音乐也不例外。音乐类型各异,教师备课时不应局限于教材,应适当进行拓展,要选择恰当的音乐素材。选取音乐素材时,需先自行体会音乐的美感,并记录,以便课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还应考虑音乐的音质、音乐的美感、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年龄与审美能力等多种因素,以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意境教学,旨在培养美的思维,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提高审美素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素质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得到深化。培养学生发现音乐之美,必须向学生普及音乐相关知识。在这一点上,并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可接受程度及认知程度,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普及。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还不透彻,较为浅显,就应先从简单的儿歌、朗朗上口的歌谣入手,主要以学唱为主。到了三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则开始慢慢普及音阶和曲谱知识。五六年级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更加有所长进,老师就要结合音乐的社会人文背景进行讲解,这时就不单单是学唱那么简单,更要引导学生体会旋律之美,体味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调动学生兴趣,激活学习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教师通过故事讲述、情景再现等方法引入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习兴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形式,可通过歌唱比赛、小组竞赛、学生自编音乐等方式来实现,引导学生参与审美的过程,发挥自己的特长了解音乐风格和特点,使他们发现美并创造美,从而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比如,教学一年级学生《摇篮曲》歌曲时,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每天睡前所做的事,比如父母有没有给他们讲故事或唱歌等,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请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回答,然后引入《摇篮曲》教学。播放该曲目时,教师领学生唱,学生合唱,教师指导。然后,让大家交流感想,体会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的调动与培养,不仅要通过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来实现,更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三、营造良好氛围,快乐意境

小学生天性烂漫,活泼好动。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该符合学生的特点,在保留他们的童真和活泼性格的同时,将其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起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调的是环境这一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创造相应的意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审美联想。学习氛围可以体现在多方面,如教室环境、课前讲述、影像资料等。比如,教学《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可以搜集该曲目创作时期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或者展开户外教学,举行升国旗仪式,开展红色故事讲述等,让学生学唱《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旋律的特点。

四、结束语

综上列举了开展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意境教学的几个主要内容。开展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意境教学,是社会发展及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客观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也是音乐教学开展的目的之一。此类教学理念的发展将为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打开思路和开启道路,同时也将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病。相信随着教育管理手段及教学设备的不断创新,会出现更多有利于开展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意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乃至全民的审美素养也将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篇9

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创新人才

一、前言

创新是时代的特征,是发展的动力。同志就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中学的音乐教育正面临着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创新中学音乐教育成为广大音乐教师所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音乐课不但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一门必修课。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育改革翻开了新的篇章。新课程重点突出了一个“新”字,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新”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内容,所以说,怎样在中学的音乐教育中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

二、中学音乐教育及特征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跟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不一样,中学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性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大纲中有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所以,素质教育是音乐教育的目标。

2.愉悦性

在进行音乐的实践活动中,一定会产生相应的愉悦的心情,而且积极的、高雅的艺术能够让生理愉悦上升为审美愉悦,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3.审美性和创造性

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以及创造活动,培养起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和表现,并提高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具体可以表现在形象性和情感性两个方面。音乐中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强弱、和声的张驰以及音色的变化等,都可以直接的表现人的情感,从而塑造一种美的形象,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4.实践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教学都无法离开音乐操作的实践活动。因此,要想更好的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在音高、节奏、力度、调式以及曲式等方面的技能操作,使得学生能够在歌唱、欣赏、奏乐、创作活动中去表现音乐,张扬个性,抒感,并从中接受教育。

三、如何培养音乐创新人才

1.更新教学手段,符合时展的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教育科学技术的引进一方面能够极大改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也能够尽量的减少主观因素,使得音乐教学更加的直观。比如在技能课上,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电声技术、视听等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声音的波形以及同步的五线谱,并且亲耳听到自己训练或者演唱时的声音,从而给予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声音调整建议,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与此同时,通过对实际音响的聆听,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激发其演奏与歌唱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其理想的声音形象以及目标。如果教学条件允许的话,教师也可以将上课的情况进行录音录像,并在课外观看联系,使课堂教学得以向课外延伸。

2.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以合作为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一种和谐与民主的教学氛围,也突出了以学习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新思想。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摒弃传统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消除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恐惧心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春之声》的曲子,让其反复的倾听,展开想象,但是不要急于向学生发问而使其产生一种紧张的情绪,限制想象力,而是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各自想象的空间,在音乐的气氛中追寻春天的脚步,让思绪自由的飞翔。另外,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乐器来让学生在乐器上敲打视听,寻找音乐里的音色进行伴奏,让教学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3.加强音乐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毫无疑问,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以及影响力,它是以其知识传递知识,以其灵魂塑造灵魂的伟大工程师。因此,只有音乐教师自身拥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够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笔者个人,首先,要改善目前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状况,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加强对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其次,中学音乐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水平。最后,要培养中学音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一切挑战,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创新型的教师。

4.倡导学生采取自主评价,弱化教学考核

在新课程的要求中,考核标准逐渐的开放,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但是,就目前我国中学的音乐教育而言,成绩考核的形式还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不仅内容和形式单一,而且考核的标准也非常的僵硬化。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味的迎合教学的考核标准,这就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让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发挥其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如在乐器考试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乐器来进行演奏,并根据相关的评分标准,先让学生自我打分,再让大家一起审评,最后确定分数。这种新的考试方式,不但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往往会为了一个同学的正确评分,激烈的进行争辩。由此,争辩产生不同,不同产生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俊莹.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思考.文学与艺术,2010,(3).

[2]陈晓梅.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刍议.科技信息,2009,(14).

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篇10

关键词:钢琴教学核心本质审美教育

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国民教育当中对于钢琴教学越来越重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和家长的重视,钢琴教学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钢琴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素质教育当中,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审美和修养,不断的丰富学生内心的感情体验,陶冶学生自身高尚的情操,这种音乐教学所需要的钢琴教学的理论、知识、能力以及素养是不断的提升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享受,同时能够学习音乐,不断的培养良好的素质的开始。

一、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当中,人们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更加美好的生活。钢琴教学往往在中小学的日常教育当中作为一项业余的课程,并没有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钢琴教学而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没有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往往没有能够充分的认识到钢琴教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理念当中,不同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也就导致了学生家长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生活相对比较富裕的家长往往会认为日常的钢琴教学是一项有意义的教学,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家长和学生而言,钢琴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却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这样的话就导致了,学校的钢琴教学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展开。另外在当前的中小学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钢琴教学往往是作为一门副课安排到学生的日常教学安排当中去。所以说,当前的钢琴教学尽管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但是对于学校而言,钢琴教学开展的却没有那么的容易,当前的钢琴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

二、钢琴教学的核心本质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品质追求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能够提升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力度,还能够传递一种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和美感,往往更多的寄于了人们更多的情感的表达方式。钢琴是生产音乐的一种工具,钢琴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够生产音乐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钢琴教学的核心的本质就是为了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审美素养,通过这种审美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当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的一种追求。钢琴教学作为提升学生综合审美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不仅能够将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起来,让学生在日常的钢琴教学中完美的感受到了钢琴所带来的来自于声音上的美感,这种美的音乐是可以传递的。所以说,在学校当中开展钢琴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弹奏钢琴,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这种弹奏钢琴的过程中,感受钢琴所发出的美妙的音乐,将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同钢琴所发出的声音,融入到钢琴的弹奏当中,让学生慢慢的养成那种审美的素养。钢琴教学的主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的培养,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学校提供审美教育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校的钢琴学习、熏陶、提升,不断的完善钢琴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钢琴弹奏的理解和对于音乐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这里往往主要取决于的就是学生的家庭的文化的层次、修养,以及学生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的经历,这些内容往往是导致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对于美的感受的不一样,也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于审美意识培养的不一样。

三、审美教育与钢琴教学之间的关系

钢琴教学和审美教育从对于音乐美的追求的角度来说,应该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于钢琴的学习的主要目的一个是完成学校的课程,另外一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能够不断的提升自己对于钢琴的认识,通过对于钢琴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审美意识的培养。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从很大的程度上是从声音的这个角度来提升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其实也就是在日常的钢琴教学当中能够以学生为本的一种体现,毕竟在这个教育教学的活动中,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来欣赏美、感受美。让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意义上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另外钢琴教学还是一种学生胆识的锻炼,由于钢琴的演奏往往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这样的话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训练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提升面对广大观众的能力。在钢琴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反映。钢琴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钢琴教学更是多姿多彩,方法各异。但我们仍然应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实践,把审美教育作为钢琴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以更好地为钢琴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钢琴教学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的意识,同时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养成感受美、欣赏美的意识,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美的音乐的存在,同时能够在培养出审美意识的同时,来更好的促进学校教育中对于钢琴教学的认识,不断的提升钢琴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苑韵,苏建华.试论钢琴教育中的审美效能[J].大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