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1:33

情境教学的核心篇1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核心素养

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经过备课预设,通过语境渲染,运用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情境资料,为学生创设学习场景或者实验模拟,引入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开展有效学习和探究。营造课堂教学情境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热闹的课堂氛围,而是在保证教学有序性的前提下,突破教学难点或者突出教学重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情境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避免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探究,问题指向要明确具体,不能似是而非。情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发展规律。课堂情境设置是否新颖、是否多样,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因素之一。

一、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

1.引入生活,搭建教学情境的感性载体

生活化的问题与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悉的情境使学生仿佛如临其境,其主要特点就是有形、有境、有情、有体验。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植被或者当地典型植被,很多校园绿化里都有樟树、广玉兰、山茶树等树种,可与水杉以及雪松等作比较,通过身边熟悉的人地环境作比较从而掌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等自然植被的概念和区别。在学习热力环流时,设置探究情境:夏天教室里开着冷气,突然开门,站在门口感觉空气流动有什么特点?夏季开空调制冷时为什么多把风口朝上?我国北方民宅暖气片为什么安装在室内墙壁较低处?这种直观、经验的生活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地理教材中关于问题探究材料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等,这些地理图像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如在欧洲乳畜业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欧洲著名景点,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发达的畜牧业及其发展的自然条件、特色的饮食文化、浓厚的人文气息等,使欧洲人的饮食习惯、区域气候特征等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

2.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角色扮演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学习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探究。如,在学习城市化时,可联系当地城乡发展实际,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如果你是环保局长或市长,将如何布局城市功能区?如何解决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如何调控房地产价格等?再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时,设置“北极熊的困惑”、记忆中的“快乐老家”、北极熊快乐生活的照片、“我们”的未来该去哪里等系列情境,以北极熊第一人称的角度,把学生引入气候变化的故事情境中,逐步推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的探究。在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可设置“选美中国”活动方案:(1)展示多张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地貌景观图,学生欣赏。(2)从中选出你(或小组)认为最美的一个景观。“美在何处?”引导学生描述地质地貌特点、特征。(3)“因何而美?”探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美的实质”,探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可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美丽的风景中”探究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美丽,认知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3.鼓励参与,促进个体实践能力发展

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布置地理橱窗、地理板报、墙报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经验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新知的生成与运用。“学习有用的地理”能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之主动参与地理学习,达到善学地理、乐学地理的效果,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课外运用的延伸。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小组成员往往得不到均衡发展机会。教学过程也应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热力环流时,比较垂直方向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的高低是个难点。这时不妨鼓励学生拿出携带的水杯并装满水,根据水杯中不同部位水压的大小引申到垂直方向上气压高低的探讨。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4.观点碰撞,促进地理思辨能力发展

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提问指向要明确、具体、科学且能层层递进,考虑学情层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个体会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教师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引发学生思考,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如,在学气的受热过程时,某老师设置了如下的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原因何在?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感觉气温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同一经纬度,为什么会“高处不俸”?学生对此产生了不同观点的碰撞,由此引申到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探究,并能加深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区别,进而能有效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在学习西气东输工程、三峡大坝工程的影响时,都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培养学生对不同区域地理问题的理解和思辨能力,学会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辩证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思想。

5.“点赞”引导,调控教学情境的方向

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点赞”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尊重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营造“正能量“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创造性的结论,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捕捉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神态、眼神等间接的反馈信息,从中判断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而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呈现的密度、方向、进程等。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暖时,教材列举了不少不利影响,指出它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暖完全是一件坏事吗?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梯田生产,了解梯田耕作和水土保持的关系。水土流失会导致上游土层流失以及河道淤塞等生态问题,但是它百害而无一利吗?如果没有水土流失和河流的搬运能力,中下游的河漫滩、三角洲以及沿海滩涂的养殖又从何谈起?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样在探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探究的结论可能集中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有其积极的价值,需要适时引入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关注城市化问题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地理实践力的养成。

二、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须注意的问题

1.注意分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情境设置要考虑班级里不同学情梯度的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情境,在课堂中留给学生适度的独立思考过程,尊重个性,鼓励创新,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有足够的发言机会和发言时间。

2.注重地理习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内容教学中,大到宇宙世界,小到家乡、校园的一河一路等,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地理习惯,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注重科学性

在创设、开发及利用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所选资源的科学性、思想性、适宜性,积极开发和积累问题情境资源,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时一堂“素课情境”同样会得到学生认可,如传统教学法中的语言讲授、板图、板画等同样能创设情境,在加强学生基础、引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情境教学的核心篇2

关键词:职业情境职业核心能力行动导向型教学校企合作

一、研究背景

随着各种电子技术的不断出现和进步,现阶段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发生了调整和升级,使得该产业的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作为一名就读于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中职生,首先必须了解到当今电子技术更新快、电子电器产品更新换代快的趋势,要完成电子电器类的岗位工作除了加强自我学习、学会发现和解决工作实际中的问题,还要更多地需要与整个团队的相互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所以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还需让其掌握职业的关键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二、研究意义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基础能力,适用于所有工作岗位和人员,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基础。

目前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从用人单位的调查来看,中职毕业生在“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改革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传统观念上的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而忽略了职业能力的另一核心组成部分——职业核心能力。这使得中职学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情境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培养要在职业活动中进行,具有高度的职业情境依赖性,所以职业核心能力也要放在相应的职业活动中进行培养。中职学校可以参照企业生产的工作过程,结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特点,创设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情境,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企业典型工作内容与过程。让学生身临职业情境以“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来了解企业和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整个过程有助于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1]

四、创设职业情境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一)校内教学式职业情境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1、以行动导向型教学来创设职业情境

在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时,教师分析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创设职业情境,而后在所创设的职业情境里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像在企业生产工作中一样。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收集信息、制定工作计划、作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检查和评估等环节。采用行动导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也得到培养。[2]

2、职业情境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把教学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六步教学(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队学习,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3]

①项目的设定

教师按照电子电器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来创设职业情境,根据企业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定各个项目。

②项目的相关介绍

教师对各个项目的功能和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对相关的职业操作要求进行介绍、讲解。

③小组项目立项和制定计划

教师根据全体学生的个体的情况特点和人数进行分组,并且每小组选择一个小组长,负责和监督项目的进展。

小组成立后,选择要完成的项目,即立项。立项后,在组长的组织下,制定小组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实施的步骤和程序,确定各小组成员在小组中的任务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此阶段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

④自主学习和开展项目

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通过数字网络或图书馆获取相关的资料来进行,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组成员相互沟通交流学习或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此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数字应用和信息处理等能力。

⑤阶段小结和过程交流

当一个项目完成后,小组成员进行项目的交流总结,找出在共同完成项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产品还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等。此阶段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能力。

⑥“三方”评价

各小组通过多次对项目的调试成功后,提交项目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人员由企业技术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三方组成,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果评价和项目实施过程评价。三方共同讨论、分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校企合作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行学生第一、二学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长时间在企业中工作和生活,置身于社会化职业情境下,给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角色融入企业生产工作当中去,会让学生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而勤奋的工作态度,会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团队意识,会掌握岗位的操作技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4]

五、结束语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来创设教学式职业情境,运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有职业核心能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社会化职业情境的企业中去顶岗生产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丘东晓,刘楚佳.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J].教育导刊,2011(5).

[2]叶昌元,李怀康.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情境教学的核心篇3

关键词:《护理药物学》模拟病房情境教学高职护理核心能力

护理药物学实训并非只是用来进行相关理论的验证,而是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会利用知识解决用药护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学会用药前对患者的评估,用药中如何正确执行处方、医嘱及用药指导,用药后如何观察药物的疗效,监护不良反应并能采取初步的应急措施,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等,最终目的是提高护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未来的职业竞争力。但多年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高护专业《护理药物学》实验教学大多是沿袭医学专业的《药理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为纯理论验证型[1],其实践项目主要是动物实验和药物性质等观察与判断,缺乏用药护理的真实场景体验,与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

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模拟病房营造护理职业氛围,解决传统护理药物学实训中的实验室环境与医院病房明显脱节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通过情境教学,消除以往理论验证性实训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应用药物学知识,提高用药护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对象与方法

1.1实施对象

随机抽取某卫生高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1303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训项目;高职护理专业1308班为实验班,采用情境式模拟用药演练项目。两个班级进校时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授课内容为《护理药物学》实训,通过一学期实训实践,比较情境式模拟用药演练和传统药理实训在《护理药物学》实训课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2实施方法

1.2.1对照组实训流程:多照组采用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在传统药理实训室,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按照惯常授课形式进行:药物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目的介绍―实验对象―实验仪器及药物―实验步骤―分组实验―汇报结果―讨论分析―实验报告。

1.2.2实验组实训流程:通过创设护士未来的职业情境,以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依托模拟病房这一实训场地,打破传统药理学的实验体系,以学生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以情境为中心创设教学环境,通过“情境―过程―结果”[2]三个维度构建教学实施的基本框架,整合教学思路。

1.3效果评价

期末对学生核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量化考核。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

2.结果

学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指标[4]包括评估观察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临床用药思维能力、学习表达能力、护理操作能力5项。每一项分很好(10分)、好(8分)、一般(6分)、较差(4分)、差(2分)5个等级,结果见表1。

表1学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结果(■±s)

3.讨论

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药物学》实验除了可以验证理论、强化知识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的用药护理基本技能,提高评判性用药思维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贴切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高职护理专业《护理药物学》的实验教学大多沿袭医学专业的《药理学》实验,护理药物学实验内容一般为纯理论验证型[1],其实践项目主要是动物实验和药物性质等观察与判断,缺乏用药护理的真实场景体验,与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2],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职业能力[5]。模拟病房以其仿真的护理环境,通过职业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其中可亲身经历并体验护理人员的护理职业情景[6],从而真实地走进“临床”,走近护理角色,经历护理活动,实现知识应用。因此,模拟病房有效拓展了护理药物学实训环境,缩短了实践与临床的距离,是护理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实施“护理药物学”情境化实训教学的有效平台。

本研究打破常规教学程序,摒弃传统实训教材,结合学生未来岗位任务的需要及应具备能力的要求,编写情境式实训教材蓝本,依托模拟病房,营造职业氛围,按照用药前、用药中和用药后的护理程序序化教学内容,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发挥学生在实训中的主体作用,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情境实训教学)学生的评估观察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临床用药思维能力、学习表达能力和护理操作能力都较对照组(传统实训教学)有显著提高。

因此,依托模拟病房开拓《护理药物学》实训场所,借助情境教学模拟护士职业情境,营造职业氛围,打破传统药理学的实验体系,通过“情境―过程―结果”[2]三个维度构建《护理药物学》实训教学基本框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龚益生.“三步教学方法”改革护理药物学实训教学体系[J].职业技术,2011:90-91.

[2]张国方.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是中职学校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5:39-41.

[3]钱美娟,姜声扬,沈建新,袁俐.“课业”作为新型评价方式在整体护理能力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研究,2012,26(12):3433-3434.

[4]华危持,孙丽芳,陈玲.五年制高职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江苏卫生保健,2008,5:12-14.

[5]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总317).

情境教学的核心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感教学;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6006201

目前,大多数政治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导致很多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不大,这样不仅学生学习成绩不见提高,而且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的负面情绪、负能量在悄悄地累积。他们情感中的空白、空虚、冷漠、无望就像定时炸弹,给学校、社会带来巨大隐患,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频发学生拿刀砍人、投毒杀人、跳楼自杀等现象。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本文将从情感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方面探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情感教学法与核心素养

情感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内在情感出发,通过多样的情感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内化知识、掌握能力、升华情感,最终使学生形成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的核心素养,是指人们为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的情境所必需的能力和道德,主要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一方面,情感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概念本身就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等,其所提倡的理念与情感教学法蕴含的理念不谋而合,故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二、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的运用方法

1.语言激励法

语言激励法就是教师通过一些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激励性语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根据成绩给学生贴标签,应全面看待和评价学生。学生是越鼓励越优秀的,不管怎样,教师都应以鼓励表扬的语言为主。例如,在上课时,有学生回答错误或不敢作答时,教师应该鼓励:“不要紧张,放轻松,再想想,老师相信你可以的!”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说:“太棒了,大家掌声送给他!”语言激励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等核心素养,这对学生将来踏上社会有重大意义。

2.心理需求法

心理需求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知识的讲解,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其主动学习,就要让学生对政治有需求感。从教材内容本身入手,借助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将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联系,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结合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对高考信心不足的心理特点讲解为什么发展过程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最后导出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这种心理需求法可以紧扣学生心理,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点,还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同时积极向上的个人修养和注重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便自然而然得到培养。

3.故事体验法

故事体验法是指教师通过故事讲解或者学生自己编排、表演故事等形式,使学生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理解知识并培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一种方法。

政治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利用故事体验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将内心情感投入情境故事,这样知识点的学习便水到渠成了。例如在讲解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权益时,可以将书上的个人权益知识编排成小故事,每个故事都在课堂上讲出来,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关键词去编排故事。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知识点,而且在编排故事、体验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核心素养。

4.音乐、图画熏陶法

音乐、图画熏陶法是指教师借助适当的音乐、图画从听觉、视觉方面调动和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的一种教学法。

情境教学的核心篇5

职业能力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适应课程特点,强调业务和实际操作,以会计核算对象为情境载体,按电算会计工作流程确定各情境工作任务,利用涉及整个会计工作循环并具能力递进关系的两大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

关键词:

职业能力;会计电算化;学习情境;情境设计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已成为共识,高职院校进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与改革迫在眉睫。会计电算化是与财会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也是财会类专业必修课程。职业能力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逻辑为主线,并融入工作全程。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分析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会计工作的能力,是会计上岗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财务软件操作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学习该课程前应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具备基本的手工会计处理技能,这是学习该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如学生不具备这些能力将影响课程学习的顺利展开。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应能利用财务软件独立从事会计工作。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涉及的理论知识主要是软件系统的构造及其操作原理,也会涉及相关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前续课程中已掌握的,不应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门课程要学生将已学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软件理论知识相结合,用软件完成财务核算工作。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与课程内容,该门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紧密的任务。任务设计应根据实际岗位工作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处理,并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熟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流程,掌握会计软件构造及操作原理。从笔者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一方面,学生对纯粹的软件理论讲解提不起兴致,对尚未在操作中运用到的相关理论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软件操作比较感兴致,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能深入理解软件操作相关理论。另外,为了激励学生,每个任务要有明确的成果,提升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方便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思路

职业能力导向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工作过程及职业特征,将课程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即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设计的关键是根据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确定学习情境载体类型,如可以选择以问题、活动、产品、设备、生产性零部件制作等为载体。选择了学习情境载体即确定了按什么样的工作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选择载体之前需要考虑,期望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做哪些他们在学习课程之前不会做的事情。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单位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学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应能用财务软件对单位以货币表现的基本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核算。因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可为企业基本经济活动的核算,包括总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采购核算、销售核算和库存核算六大具有并列与包容关系的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在核算内容方面具有特殊性,如固定资产核算主要内容是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计提以及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等;工资核算主要内容是工资的计算、计提和分配等。但与此同时,各学习情境在核算工作流程方面具有一致性,按照系统初始化、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凭证账簿查询和报表生成与输出五个步骤开展工作。综合以上六大情境载体以及各学习情境在核算流程上的一致性,每一学习情境将按核算流程设计学习活动,即按核算流程设计学生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以上设计思路既考虑了企业各项基本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又考虑了会计核算流程的同一性,既有新的知识技能注入又可以不断地强化相关职业能力的训练。一方面,不同学习情境的不同核算内容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企业各项基本经济活动的财务核算,且六个学习情境的核算内容难度是递增的。总账核算情境涉及基本的记账凭证填制、审核和记账等内容,固定资产核算情境涉及资产卡片管理及计提折旧等特殊业务,工资核算情境会有工资计算、个人所得税计算与工资分摊发放等特殊业务,采购、销售及库存模块会涉及大量原始单据的结算及审核问题,一项业务的完成往往要运用软件的多个模块,形成较复杂的业务流转及勾稽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习情境工作流程的趋同,按工作流程设计的工作任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反复或递进性,能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执行中强化训练核心职业能力,并在情境变换过程中培养相关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

三、电算会计各工作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

电算会计工作流程五个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如下。

(一)系统初始化

系统初始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管理账套,进行财务分工,设置系统及模块的基本信息、参数、数据等,包括进行系统级初始化和模块级初始化。系统级初始化包括建立、修改、引入和输出账套,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员及其操作员权限,设置系统公用基础信息;模块级初始化包括设置模块控制参数,设置模块基础信息以及录入初始数据。

(二)凭证填制和审核

凭证填制和审核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凭证的录入、修改和审核,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折旧计提和分配、设备管理,进行工资数据的收集、员工工资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费用的汇总和分摊,处理应收应付款项的收回、支付和转账,核算存货的出入库和库存金额、余额,确认采购成本、分配采购费用和确认销售收入、成本和费用。

(三)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

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已审核的凭证完成自动记账;定义并生成各类转账凭证,包括进行自定义转账生成和期间损益结转;完成自动对账工作,包括总账和明细账、总账和辅助账、明细账和辅助账户核对;进行期末自动结账工作,包括计算和结转各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终止本期账务处理。

(四)凭证、账簿查询与输出

凭证、账簿查询与输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凭证查询;进行科目账的查询,包括总账、明细账、余额表、多栏账、日记账的查询;进行辅助账的查询,包括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个人往来、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的辅助总账、辅助明细账查询;进行查询凭证和账簿输出。

(五)会计报表生成与输出

会计报表生成与输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报表模式设置,包括定义报表尺寸、行高和列宽、画表格线、定义单元属性、定义组合单元;进行报表公式设置,主要是计算公式的设置;进行报表数据的自动生成;进行报表数据的保存与输出。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各学习情境工作任务设计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以及每一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遵循工作任务编排的职业成长性原则,以及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单项到综合的认知规律。为了将完整的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整体认识,课程分为两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第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企业财务链的核算,涉及总账、固定资产和工资的核算。三个学习情境将以某企业某月发生的前后连续的财务链经济活动核算资料为对象,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情境一“总账核算”和学习情境二“固定资产核算”包含核算流程中的四个步骤,只有学习情境三“工资核算”包含完整的五个步骤,因为最后一个步骤意味着一个会计基本工作循环的结束。第二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企业供应链的核算,涉及采购、销售和库存的核算。这三个学习情境将以某企业某月发生的前后连续的供应链经济活动核算资料为对象,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学习情境四“采购核算”和学习情境五“销售核算”包含核算流程的四个步骤,只有学习情境六“库存核算”包含完整的五个步骤,完成第五个步骤即结束了这一轮会计基本工作。遵循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第二轮完整的工作循环比第一轮更高一层。另外,根据教学设计原理,一是认知需要被强化,即任何知识技能均需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被掌握;二是要进行教学迁移,即要借助多样化的项目任务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因此,课程除了这两个完整工作循环的核算资料外,还将结合对应强化任务资料,促进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技能。

五、会计电算化课程单个学习情境设计

真正意义的教学是“有目的地安排外部事件以促进学习过程”。课程学习情境确定之后,要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学习情境编排达成应有的效果,需制订学习情境目标、工作内容、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等,对各个学习情境进行具体设计。学习情境目标应该是整个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是能力导向的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学完该学习情境能做什么来进行描述。学习情境目标的达成通常需要许多节课的学习及嵌于其中的学习活动的完成,工作内容即为预期目标,在规定的课时内学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应完成的简明扼要的工作任务。这种不同于以往教学内容的工作内容描述是职业能力导向学习的一大特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教学方法而言,与职业能力导向教学设计对应,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建议除了不得不讲授的内容外,多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环境即实现情境目标、完成工作任务、运用相关教学法需要的硬件设施及软件条件等。考核评价方面需廓清评价的主客体和评价的内容。此外还需确定学生学习该内容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师组织教学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对每一学习情境具体的设计可以通过对学习情境的描述直观地表现出来。根据以上观点,以学习情境一“总账核算”为例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的描述。其他五个学习情境的描述方法同上,不再赘述。对各个学习情境进行描述需重点关注各学习情境能力目标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工作内容的职业针对性、教学方法的行动性、教学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考核评价的多维性。

作者:谢英姿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情境教学的核心篇6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滴灌”教育;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1-0082-03

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滴灌”教育模式便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滴灌”本是一种现代农业灌溉技术,主要是由动力枢纽、管路系统和滴头三部分组成的高效节能灌溉系统。“滴灌”根据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通过管道将水分和养分直接送到农作物的根部,既可以避免杂草争肥,又可以让水分和养分及时吸收,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滴灌’引申为一种教育方法,强调的是点对点、面对面的教育引导和沟通协调,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触角的延伸和切入。‘滴灌’教育方法能够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危机,对症下药,施以耐心、持续和恰当的思想工作,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滴灌”的优势在于贴近根系、点滴渗透,在追踪反馈的基础上,将营养和水分及时送达、高效利用。把“滴灌”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滴灌”教育的原则

以“滴灌”教育原则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2]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也提出了“以人为本”、“三个贴近”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原则。“滴灌”教育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滴灌”教育原则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1.“滴灌”教育契合“以人为本”原则。“滴灌”是一种以农作物的丰产丰收为目标,以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为根本,以高效利用水分和养分为技术手段的现代农业灌溉方法。“滴灌”转化为一种教育方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服务于大学生的长足发展,致力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滴灌”教育是“为了人”且“通过人”实现的。“为了人”就是着眼于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着力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和引领大学生向着“四有”目标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模糊到清晰、由困惑到信守。“通过人”就是既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

2.“滴灌”教育契合“三个贴近”原则。“滴灌”农业的优势在于将输水管道直入农作物根部,贴近根系、点滴渗透,将营养和水分即时送达、高效利用。“滴灌”转化为一种教育原则,符合“三个贴近”,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实做深做活,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3]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滴灌”教育而言,“三个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化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贴近生活”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滴灌”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生活现实,助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力和提升力。“贴近学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滴灌”教育要根植于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做到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滴灌”教育契合“因材施教”原则。“滴灌”农业是在科学测定农作物所需水分、营养的基础上,通过管道将营养和水分直接送达农作物根部的灌溉方法,它契合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使营养和水分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滴灌”转化为一种教育原则,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滴灌”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材施教核心是要坚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滴灌”教育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要紧贴学生心事,把握学生心路,直入学生心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多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滴灌”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滴灌”教育的特色

渠灌、喷灌和滴灌是人工灌溉农作物的三种基本方式。“渠灌”就是开渠放水,先修渠后放水,水到渠成,水分充足,水流急速,如同“急风暴雨”,不利于持久渗透。“喷灌”类似人工造雨,大面积覆盖,持续性喷洒,便于清洗枝叶,但不利于根部吸收,容易蒸费。“滴灌”是以科学测定农作物所需养分和水分为基础,把输水管道直接对准农作物的根部,将水分和养分点滴滋润,从而达到节约资源、高效灌溉、增产增收的效果。持续滋润、久久为功是“滴灌”教育的本色;潜移默化、深度渗透是“滴灌”教育的风范;不尚声势、唯重效用是“滴灌”教育的追求。“滴灌”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滴灌”教育的优势能够不断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1.“滴灌”的本色是持续滋润、久久为功。“滴灌”凭借其小若檐角之水、绵若涓涓细流,却能催生片片春意,吹绿大漠孤烟,根本原因在于“滴灌”具有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积小为大,积少成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持续滋润、久久为功的品质。“滴灌”注重以铁杵磨成针之恒心,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持续发力,日久功成。因此,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滴灌”教育,贵在以水滴石穿的耐心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培育学生心中的善端,以“滴灌”的持续滋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博大精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信念和行为准则,要耐下心来深钻细研,踏踏实实跟上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和引领风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此,要把“滴灌”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通过持续发力,霏霏细雨般滋润,不断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认同。

2.“滴灌”的风范是潜移默化、深度渗透。“滴灌”如暖暖温泉般滋养,汩汩小溪般渗透,以点滴之情润禾苗之壮,凭持久之功见长久之效。“滴灌”教育通过汇集一点一滴的凡人善举持续滋养大学校园的道德生态,让大学生如置身幽兰之境,感受浸染之香,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滴灌”的风范在于潜移默化、深度渗透,把“滴灌”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效果往往如春风细雨,把绵绵柔情和关爱持久地渗入学生的心田。“滴灌”教育无声而有力,虽滴滴量小却款款情深,能够真正达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的教育佳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滴灌”渗透应该以立体化、网络化和全程化的方式来实现。潜移默化、深度渗透的基本方式包括党团组织渗透、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渗透、网络传播渗透、生活园区渗透、社团活动渗透等。

3.“滴灌”的追求是不尚声势、唯重效用。“滴灌”既无甘霖天降、彩练当空之美,又无碧波荡漾、激流奔涌之势,却点点入脑,滴滴入心,平凡不见其形、滋润不闻其声,以细流润物替代“水漫金山”,以“精确瞄准”替代“地毯轰炸”,具有不尚声势、唯重效用的品性。[4]“滴灌”把管道埋藏地下,把滴嘴扎入根系,默默无闻的“滴灌”,无声无息的滋润,于无声处见真情,于点滴处见精神。“滴灌”教育重整体更重细节,重形式更重效用。大学生深层的难点问题,往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以饱满的热情一点一滴去溶化;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通常事关自身利益,情绪激昂,需要以冷静的思考一层一层去解决。以“滴灌”方式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使教育内容让学生充分地接受和吸收,能够使教育资源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和利用,避免师资、场地、器材、时间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亲和力、凝聚力、可信度等信用资源的流失,极大地提高教育成效。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滴灌”教育的方法

“滴灌”是从现代高效农业灌溉中引申而来的如同“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滴灌”方法能够“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架设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真正把工作做到教育对象的心坎上,达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效果”。[5]“滴灌”方法强调高校党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系统,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立体化、网络化的育人环境,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滴灌”方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互动、互补、互融,把系统的理论灌输与生动的文化渗透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教育过程的持续性和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有利于切实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认同。

1.“滴灌”教育的系统渗透法。“滴灌”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灌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程序控制、管道、阀门、滴嘴协调运行。系统协调、管道畅通是实现高效“滴灌”的基础。以“滴灌”教育方法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系统,通过不断提高教育系统的渗透能力和渗透程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全方位、多维度地系统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包括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整体渗透力是增强系统渗透效果的前提。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融入和贯穿到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各个领域、方面和过程是增强系统渗透效果的关键。其中,课堂教学、校园环境、校园活动和校园媒体是系统渗透的主要路径。

2.“滴灌”教育的环境熏陶法。校园环境不仅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客体,而且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载体及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和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6]环境熏陶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产生潜移默化教育影响,实施“滴灌”教育要致力于优化育人环境。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高校的政治环境、道德环境、学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滴灌”源头。政治环境表现为爱国进步、团结向上、民主活泼、安定有序,它能够激励、引导学生和党心连心,和人民共命运;道德环境要坚持以师德为先导,以公德为基础,教师应当以德化人,为人师表,在大学校园形成处处讲文明、人人懂礼貌的道德氛围;学术环境在高校具有特殊的地位,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活跃且浓厚的学术氛围,宽松且自由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应该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地,引进外来文明的窗口,既要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真正成为先进文化、健康文化、高雅文化最有市场最有人气的地方。

3.“滴灌”教育的个性指导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滴灌”教育是一种注重个性指导的方法,它关注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主动介入、点滴指导,在解难释疑中助推发展。“滴灌”的优点是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教育一个人,“主要是针对单个的学生,即平常所说的个别教育”。[8]个性指导法坚持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以面对面、点对点的沟通交流为依托,为大学生提供的是一种对症下药、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点菜式”教育服务,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滴灌”系统的末端即“滴嘴”是落实个性指导法的关键。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第一线,是直接产生教育影响的“滴嘴”。个性指导的方法要求针对每个学生在理论指导、理想信念、价值选择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个一个立专题,一点一滴解课题,一层一层答难题。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到教室、宿舍,融入学生活动之中,开展面对面、膝碰膝的交流与互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李维意,张春荣.高校“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文汇报,2003-12-08.

[4]高潮.理论教育,让“滴灌”唱主角[n].辽宁日报,2008-02-02.

[5]陈昕.“滴灌方法”的启示[J].湖南教育,2004,(13).

[6]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22.

情境教学的核心篇7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地理教学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化,也预示着中学地理教学“话语体系”的整体转换。所谓的“深化”建立于第八次地理课程改革以来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是继承性的深化;所谓的“转换”,并不意味着“转向”,而是在继承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直面课程改革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的调整与提升,是发展性的转换。可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有继承与保留,也有发展与创新。如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然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热门词汇,教研评课中如果不说出“核心素养”这个词,似乎就意味着跟不上潮流。透过“核心素养”词汇本身,澄清其背后的深层理论结构与意义,避免其沦为“皇帝的新衣”,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前提。从继承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性质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广大地理教师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C合性

回顾我国地理课程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三维目标”取代“双基”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教学的传统,力图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维度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提出在过程中掌握地理学习方法,获取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认知心理学提出的,由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结果等组成的目标陈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受到广大地理教师好评,已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得到普及。但是“三维目标”有其局限性,缺乏对学生应该具备的内在性、整体性、关键性素养的刻画与描述,无法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要问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下综合应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它具有综合性,换言之,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为一体的整体表现。它描述了学生进行地理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能力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品格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描述中采用地理主题+核心素养+表现水平+问题情境等几个维度进行综合呈现,相较于三维目标的陈述方式,核心素养陈述更为综合与完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展现了地理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与作用,又体现了地理学科独特育人价值,从而促进地理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学科价值回归。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知识、技能与品格的关系。纯粹的地理知识灌输与训练是无益于核心素养形成的,只有将地理知识融入地理实践中,成为地理探究过程的对象,才能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因此,探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等注重地理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依然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大概念”

目前确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可以看出,这些组成要素都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即学科的“大概念”(bigideas)。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地理知识更新与发展也随之加快,掌握所有的地理知识变得不可能,也不必需。学生已经通过媒体、家庭以及社会生活获得了大量地理信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超越生活常识的、具有结构性的地理知识,是关于地方与环境的强有力知识,缺乏这些知识的学生将被视为未接受过地理教育[1]。2014年英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就曾提出将地方、空间、环境以及地理工具作为地理课程的“大概念”,并依此统领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如果用语言学习来比喻地理学习,学习单词就像学习地理的事实性知识,而学习语法就像学习地理的“大概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大概念”,就是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作为“透视镜”与“语法”,去审视与串联整个地理学科内容,并以这些概念为逻辑起点,把握地理学科内容的内在结构与关联,从而梳理出地理教学逻辑结构,再以教学逻辑结构为指引,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从作为“大概念”的核心素养出发,梳理教学逻辑,再指导教学实践,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可避免由核心素养直接到教学实践,导致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无从下手的局面。理解核心素养的“大概念”,能够帮助教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统领全局,进而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

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相对性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相对性,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既有各自的内涵,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要素两两之间都存在交集,不能绝对分开。从类型上看,“人地协调观”是基本价值观,“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是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是基本活动经验,每个要素都有自己独有的内涵与作用。从相互关系看,“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利用地理学特有的学科视角去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用联系与区域的视角观察、解释世界。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使用地理技能与方法,动用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生通过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发展。至于“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两个要素更是联系紧密。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就曾提出“作为地球表面区域科学的地理学”观点,主要强调两个层面,一是“地点和地点之间的差异”以及“毗邻存在事物的空间联系,即地理组合体和地理体系的存在”;二是“结合在同一个地点上的各个不同自然界和各种不同现象的因果联系”,他强调“地理学的本质在于运用这两种观点”[2]。可见,在认识地理问题的过程中,“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向概念”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向概念”,具体而言是指核心素养可以分级,具有阶段性、连续性。首先,核心素养可以分级。根据核心素养的维度、表现水平和问题情境,目前为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分为五级水平,随着水平层次的上升,问题的情境越复杂,对核心素养具体维度的表现水平要求也越高。从课程结构看,水平1~2级对应必修模块,水平3~4级对应选修模块Ⅰ,水平4~5级对应选修模块Ⅱ。从评价层次看,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达到2级水平,高考则要求达到4级水平。其次,核心素养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学习能力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这就意味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阶段性是指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接受与其学习能力相匹配的素养教育,具体到地理学科,从高一到高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要求是逐渐递进的,如高一第一个学期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要求是学生能从两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随着地理学习的深入,则要求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并能结合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连续性是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段上是一个整体,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核心素养的层次性、阶段性与连续性,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以及核心素养的前后衔接,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后天性

“素养”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学习环境下获得的,具有后天性,并非先天具备的心理特征,而且素养的习得过程持续终身。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非“天生”,并且不是“全面”的地理素养,而是地理素养中作为“关键少数”的、最为“核心”的素养。这些后天习得的素养能使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各种挑战下,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做出合理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与行动[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后天性是核心素养可教育、可习得的基础,认识这一基础对核心素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核心素养的后天性要求教师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特别是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地理实践活动的m织,规避直接的、灌输式的“知识倾销”带给学生素养的损伤。其次,核心素养的后天性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某种程度上,素养教育与素质教育更容易被认同,是因为素质教育包括先天遗传性与非教育的因素,素养完全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学生的地理素养都能靠有利的地理教育获得,学生个体间不存在先天性地理素养的差异。但同时,学生的素养习得水平却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应该在平等基础上,考虑学生个体学习水平的差异,进行针对性培养。

总之,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出推动中学地理教育走向“素养本位”时代,是在十多年地理课程改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话语的转换,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升级。最为重要的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理论”走向“实践”,由“应然”走向“实然”需要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LambertD.Reviewingthecaseforgeography,andthe‘knowledgeturn’intheenglishnationalCurriculum[J].CurriculumJournal,2011,22(2):243-264.

情境教学的核心篇8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1]。

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对提高我国人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具有知识背景,还具有能在社会上良好发展的综合能力和思想品德。核心素养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概念,而是由几个方面共同组成的概念。核心素养是一种对于新时代高中生的具体要求,也是青少年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品质。

二.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指向核心素养

设定科学的历史教学目标是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分不开的[2]。高中历史老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作为指导原则,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具体教学要求与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衡量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与核心素养的内容相一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首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否存在差异。其次,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实现性,是否能进行细化和具体化。第三,教学目标是否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是否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结构相适应。

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这二项核心素养,我们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应该将其设计为:“通过比较西周疆域图和秦朝疆域图,知道秦朝疆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明确掌握秦朝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承秦制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培育核心素养

“教有常法,教无定法”,针对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就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这其中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历史情境教学法是老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个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将知识深刻记在头脑中[3]。老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题情境应该与历史知识相一致,不能脱离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另一个方面是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历史世界中,从而产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神权下的自我”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的情境,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非常多的艺术家,包括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老师可以事先布置,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当时闻名于世的艺术品的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的方式进行了解,然后在历史课上将自己的理解和同学分享,每个学生介绍完自己选择的作品之后还要谈一谈自己从文艺复兴这段历史中感受到了什么或者对文艺复兴对世界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无疑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素养。

(三)合作探究的开展提升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老师转移到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前提是老师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为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个研究的课题,让学生在小组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另外,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能从其他成员的想法中发现自己没有想到的知识点,合作学习还能起到对于知识查缺补漏的作用。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百家争鸣”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学习课题“百家争鸣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哪些作用?”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这个研究课题在小组中分配任务,有的学生查找“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有的学生查找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有的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分析,有的学生将所有成员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一个结论在课堂上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在这过程中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都得到了培育和提升。

又如,我们在学习《一代雄狮拿破仑》一课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任务,一部分找对拿破仑正面评价的史料,一部分找对拿破仑反面评价的史料,还有一部分找拿破仑的名言。讲完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后,用多媒体展示同学所找的材料来对拿破仑进行评价。通过学习让同学了解史料有第一和第二手之分,它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运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问题,把特定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的方法。

(四)爱国情感的体验内化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要求当代高中生不仅要将理论知识深刻记在头脑之中,还应该对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感悟和情感方面的体验,这些都能转化为优秀的品格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是一门能将知识与情感体验完美结合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历史背景得到一定程度的感悟[4]。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情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结合到历史讲解中,使学生的精神得到熏陶。

情境教学的核心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教学初步探索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94-01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的语言类学科,相较其他学科而言,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教学和学习的难度都是较大的。初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而传统的英语教学通常是一味的填鸭式教育,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与吸收,严重阻碍了初中学生英语语言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积极探究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提升初中英语语言核心素养的措施十分重要。本文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英语实际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1优化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部分初中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意识还都是迫于课程标准和应试教育的硬性要求,由此不得不去强迫着自己去死记硬背的学习英语,极少数是因为对用于产生兴趣,在兴趣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所以初中英语学习环境的优化首先应该树立初中学生正确的英语语言学习目的。这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语言的思想不仅会对初中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的效率有影响,并且对他们英语成绩的提高也有极大的影响。英语是目前世界交流默认的通用语言,学习英语是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之下的基本要求,因此,英语语言的学习对初中学生的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语言学习观念之后,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意识,并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英语学习过程的乐趣,以便于给他们创设更优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帮助初中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语言。

比如说在基础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搜罗相关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再通过搭建问题链的逐步引导下,不断启发同学们去思考文本的表层和深层信息,来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及评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只有通过认真阅读,才能很好地解读标题与图片,解读文体、结构、解读语段与语义。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要做到readbetweenthelines,更要做到readbeyondthelines,只有这样,才能理顺作者的意图。教师需要从读者视角、作者视角、学生视角及教师视角等多维角度去解读文本,最后形成综合的视野。而不同的解读角度,则将决定最后学生的输出方向与效果。

比如说在学习九年级英语Unit7阅读课时,基于本单元的核心话题为“规则”的情况下,在讲Sectiona中以母亲对女儿提出的要求时展开话题“规则”,同时引入单元核心语法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接着是针对上面的规则向同学们讲解关于这节内容的自己的理解。而本课时用诗歌的形式在课本上构建了一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教导的情境。在学习本节课这节课所要记忆理解的知识点的同时,利用细节的刻画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对课本上的情境产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理解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潜移默化的对青少年进行了情感教育。

3加强初中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都知道熟练掌握英语最基本的词汇以及语言技巧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但是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感才是促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精髓,是提升初中学生英语语言核心素养的关键。而提升初中英语语言核心素养应该更加重视初中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在这里,教师的在教育的过程里的引导作用就非常重要。

比如说在初中学生在有声朗读英语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同学们朗读时的语调和语速,在体现语言感情的前提下积极的加以引导,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语调和起伏的语速感受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这样他们的英语语感也会在不断地朗读中得到提升和积累。并且在他们的朗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在不同的情境下,同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让他们尝试去分析文章中感情的起伏变化,把握住整体文章的感情大纲。在总体把握住学生总体的阅读语感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加真实感受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比如说播放与文章相呼应的乐曲来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

4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清楚的明白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教学之间的关系。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包括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张开眼界,去广泛地吸收和借鉴不同的优秀文化来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因为只有教师本身的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才能更好的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全面素养和文化价值观。

5结语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我们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不同层面的措施。在政策方针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新课改对英语学科的要求,制定一些教师可以参考、操作性又很强的教学实践方面的提议。在实践教学方面,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细节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在教学中去扎实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他们优秀的文化品格。可以在教学时根据初中英语不同阶段核心素养的要求,去设计不同年级的教学活动,形成关于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改革[J].中小学管理,

2016.02.

情境教学的核心篇10

关键词:《轮机自动化》;学习情境;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9-02

一、前言

学习情境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学习情境是项目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院进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积极倡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轮机自动化》是轮机工程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职业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自动化技术标准、规则等有关知识和设备调试、自动化设计、自动化操作等技能。《轮机自动化》学习情境设计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资源分析和教学过程的处理,从典型工作过程确定实际工作任务,转化成教学工作任务,把工作领域经过优化后转变为学生的学习领域。支撑轮机自动化设备调试员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轮机自动化》学习情境设计与项目开展

我们应以职业标准为依据,职业素质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岗位、工艺流程的不同,再考虑学院教学资源、教师和高职学生等实际情况的条件,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1.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学习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将课堂教学设在实训室进行。船舶动力装置专业的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好一些,学习态度积极,容易调动其积极性。在《轮机自动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创设学习情境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制作产品,遵循高职学生认知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心理特点,应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步骤,同时考虑项目任务的实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把握教学内客、教学目标,关注学生隐性知识的牵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展知识结构框架,理顺学习任务的难度层次。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模式,让学生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学习情境设计流程。学习情境是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学习情境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为学习情境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确认其与其他学习情境的界限,详细描述学习任务,确定教学时间,确定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确认教学条件和环境要求,如场地、人员、设备和学习资料,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可用“教学流程”的形式描述整个教学过程(表格或图形),内容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可供选择的教学媒体与学习资料等。在学习领域中,从船舶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中选择合适的载体非常重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本步骤是: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设计通过选择合适的载体来分担能力,使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相结合。通过对多家大中小型船舶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以及兄弟院校同行的交流,按照企业典型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工作能力分析,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和具体要求。分析和设计船舶企业的工作过程,设计合适的载体来承担教学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提炼,根据载体设计若干具有学习目标的学习情境,分担目标,保证高职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总结成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型任务。在全面了解船舶企业生产特点并依此来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新设计《轮机自动化》课程,实现学习与行动的一体化,把知识点穿插于工作任务执行过程。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知识”的思路,构建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内容需要选择教学场所,10-15人为1组。教师用典型岗位船舶辅机安装与调试工作任务和相应的技能点,设计、整理、提炼设计适宜教学的工作任务,在各个工作任务中,从船舶企业中寻找合适的载体用以承担教学环节,选择载体设计各种学习情境,加强对评价实施的重视。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对技能与知识的需求,把握生产任务流程,将技能与知识融入任务中,从学生拿到工作任务图纸到制定工艺过程,对船舶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加工方法进行学习研究。教师将评价放在对产品的质量检验和跟踪阶段。学生达不到要求,就要重新制定工艺路线。

3.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以船舶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来开发、设计思路,构建《轮机自动化》学习情境的课程体系,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组织课程内容,实现轮机自动化教学情境与企业真实场景对接。采用学生个人和小组协作的行动导向教学方式,不论任务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的复杂程序如何,都要经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全过程,使学生在完整辅助机械设备安装、拆装与调试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培养方法能力的目的。在《轮机自动化》教学过程中,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利用校外教学性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成绩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分项目考核,兼顾学习过程和项目终结考核,融入企业岗位考核标准和内容。对于课程教学评价则侧重社会评价行为评价(在工作中是否使用了新学到的东西)、产生的效果(职业教育培训为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学习领域的课程要通过多个学习情境来实现,学习情境设计是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源于职业而又高于职业的高质量的学习情境能够满足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要求构建《轮机自动化》课程体系,笔者只是从学习情境的设计出发,对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在今后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具体如项目评价指标调整,引入行业标准、学时分配和教学场地的合理安排使用等,有待于深入的摸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32.

[2]解存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学习情境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