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景观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1:45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篇1

一、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前期,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来规划建设。要种植就要考虑种植物的产品种植、灌溉、储存、运输,还有游客的观光、饮食、住宿等一些列设施的统筹规划设计安排。

(二)良种培植,营造主题

现阶段的生态农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产品开发,很去延伸到深度现状的挖掘。因此,现今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应该以生态、农业、观光等主题作为开发农业生态的基础模式,形成独特的整体格局。

(三)效益兼顾,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园的指导思想就是规划设计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新型观光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过程涉及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学、设计学、管理学等多方位的知识体系。在此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分析和规划设计,生态园区主要以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二、观光园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府发展的引导下,突出理念特色,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倡“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设计策略方针,把握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势头,将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发展。在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整体发展中,要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对内、对外生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交流为重点,以丰硕的果园、优美的农田风景、自然景色等要素为依托,以生态、绿色、环保、自然为规划设计的主格调,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直接的衔接、融合。同时,也要重视多发问题,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策略。

三、观光园规划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与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产物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应该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园。要致力于规划设计具有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科研、教育、休闲、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同时融入知识性、艺术性、参与性的多元化要素,把旅游观光农业培植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片区规划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体现示范园区的性质,体现生态农业多功能模式的整体格局,从生态、农业、旅游的角度,通过生态学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保护和挖掘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生产力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同时,能够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带领示范性作用。

(二)观光农业旅游园

此区域可以根据当地现存的资源来开发,围绕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理念,充分利用周边植被、水资源、地势、风土人情,在呈现美化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学、美学、园艺学等科学,开发更具特色的农业附属产品,供应游客进行观光、参与、品尝、购买、度假等多项活动,从而建立特色性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园区。

(三)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生产园

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绿色、环保等话题成为热点。“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生态园的规划建立,是进一步加强绿色有机农作物从种植、生长、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透明化,让人们参与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购买一体化模式中,把绿色有机农业产品推向更加亲民的环境中,形成产业品牌。

(四)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园

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是从种植、培育、销售等环节实行透明化展示过程,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生长过程的知识学习,又能展示生态园区高科技的运用,更能充分地开展对游客和学生的教育及科学普及。同时,可以把生态园区的种植流程科学化,形成一个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

四、发展策略

当前,中国休闲农业生态园产业已经成为城市边缘地带发展的特色。由于城市的大力发展,拥堵的城市让人们想要逃离都市繁杂生活的欲望,去寻找一片静寂的田野。所以,在当今旅游业急速发展的时代,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开发是新型农业发展的趋势。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篇2

关键词:农业公园景观设计现代观光农业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现代农业公园景观概述

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加强了人类活动与农业系统联系的同时,也使我国农业景观的脆弱性不断增强,加之单一的物种与人工种植方式,降低了地区生态群落结构的丰富性和稳定性,导致农田生态功能进一步减弱,不利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研究资源利用、土地规划、以及景观动态结构与功能的景观生态学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接受。近年来,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资源重新定位和规划,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大趋势。

实践表明,具有现代科技理论支持的生态观光农业已经在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产生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蔬菜和有机粮食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热点,而随着多元化旅游模式的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也显示出其惊人的潜力,在闲暇时离开喧嚣的都市,观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时尚潮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生态观光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种以现代农村为载体的旅游产业,观光农业是指以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充分利用自然农业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使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吸引游客前来度假、休闲、品尝、体验、购物的生产经营形态。目前,观光农业主要分为观光农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以及农业公园等几种形式。观光农园以农业风光和游客的体验作为亮点;教育农园将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相结合;而农业公园则是依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兼顾农园的生产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农产品消费功能的一种经营模式。观光农园在我国开展的较早,赏花、摘果、采茶等活动形式多样,在民众中具有很高的认知度;而农业公园的起步则较晚,在多数地区都尚未形成发展规模,经营方式也未臻成熟,但鉴于其巨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潜力,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借鉴国内外农业公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集约型的资源利用和景观生态学的科学运用,早日形成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公园产业体系。

2景观生态学在农业公园规划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公园将景观生态原理与地域综合生态特点以及公园发展目标相结合,构建一个空间结构稳定,具有可持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区域农业公园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侧重于景观的美学性质,强调其游赏、观光等方面的价值。在景观效应方面,则包括对人文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及生态效应的综合考虑。在园林及旅游规划方面,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将农田、果园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串联成为观赏线路;并注重在社会、经济等大环境下,发展规划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无论从上述哪个角度研究,规划的关键都必须放在丰富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上。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既包括田间作物物种的多样性,也包括作物生境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等。如设立防护林作为景观中的廊道,既增加了区域景观的景观类型,也增强了农业景观抵御风害的能力,保护了不同作物的生境,是保持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一个有效方法。

3农业公园景观的设计

3.1综合思路

综合的规划思路就是从宏观尺度到单元尺度逐级进行细化,并在细化过程中不断结合宏观整体要求进行单元尺度规划。整个规划过程中,要确保系统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在此基础上注入文化层次和美学观念,使整个系统既有完整的骨架支撑着生态的循环,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底蕴。

3.2规划原则

3.2.1景观的异质性

生态规划必须强调增加农业系统中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各层次的多样性及空间异质性,保持斑块—廊道—基质的多元化。研究表明,提高作物种类的差异性越高,可显著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从斑块面积和形状而言,主要作物类型机械化耕作规模效益已被证明只在

3.2.2保护自然环境资源

保护环境是资源开发的前提,也是维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与长时间、纯自然形成的地域生态景观相比,人工系统在其复杂度、多样性、及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规划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合理继承原生景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维持、发展和修复。

3.2.3对关键生态要素的调控

规划中应全面分析对农业生产及景观建设具有关键影响的环境因子,选择合适的空间格局,抓住对景观内生态流有控制意义的关键部位引入并改善生态流,从而制约不利生态因子,创造并放大有利生态因子。此外,调控还应考虑到具体的地域环境条件,如对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而言,防护林区水量平衡是森林覆盖率的限制因子,考虑不同水分和风速等影响,半湿润平原区可采用宽带大网络,而干旱区宜采用窄带和小网络。坡地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和化肥农药等物质因重力作用而顺坡流动并在坡底积累,易造成养分过度流失与富集,这时斑块形状和边界结构设计则应对这种生态过程具有阻碍作用。

3.3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业公园的规划落实到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应用能力的建设,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积极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公园的生产能力和服务功能。应在处理好农户间利益分配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观光农业产业体系,并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提高其农业附加值。

4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前景展望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合理设计和利用农业用地,使其可持续地为城乡人口服务,就成为了建设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而现代农业公园的兴起和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农业景观可以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城市人口提供旅游、休闲、体验的环境空间,既弘扬了农耕传统和文化风俗,也促进了农民创收的实现。可以想见,随着城市和农村景观建设的不断发展融合,未来可能出现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连的农业公园,使其作为国家绿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以及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熊丙全,李谦,刘益荣,阳淑,蒋跃军.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1,(03).

[2]张鹤.论观光农业旅游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文学界(理论版),2011,(03).

[3]于冰沁,王向荣.浅析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3).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篇3

关键字:乡村景观;景观规划;规划原则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ourcountryruraldevelopmentrapidly.theurbanizationdevelopmentofrurallandscapeimpacthuge,eatingintodestructionandthecultivatedlandunreasonablelayout,rurallandlayoutmessy,localfeaturesdestructionareendless.makethetraditionalagriculturalecologicalstudyagriculturalandruralcannotmeetthenee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refore,usingtheprinciplesoflandscapeecologytorural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wholeappearincreasinglyurgent.thispapersystematicallyanalyzedthecontentoftherurallandscape,introducesthecurrentsituationofrurallandscapeplanning,andthecountryofmodernlandscapeplanningprinciplesinthesystemarrangement.

Keywords:rurallandscape;Landscapeplanning;planning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景观的冲击巨大,很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显现。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晚,理论和体系相对不完善,景观规划发展没有和景观变化同步,造成很多生态问题的产生。。尤其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只有充分发展先进的乡村景观规划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对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乡村景观的内容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是人类以农业特征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和人为特征的综合环境。乡村景观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耕地、林地、牧业、种植和养殖业及村落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从大的方面来看,乡村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的内容。

1.1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是指自然界自身的面貌,包括地形地势、水文特征、生物结构、土壤作物等,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这些景观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展现着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特点。

1.2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人为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乡村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包括村庄聚落特征,街道布局、建筑文化、民俗民风、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反映一定历史和地域范围内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

国外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早,其研究内容有:乡村生态环境条件评价;乡村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乡村经济结构及地区布局;乡村人口密度、文化水平对乡村景观的影响;乡村景观类型、主要特点、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趋势。国外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世界农业和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到20世界80年代才有自己的雏形,对于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有了初步的研究,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性研究上也有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乡村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上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对农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很多乡村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伴随这一转变的是大量新事物的涌入,明显的标志是农业中大量机械、农药、化肥的使用,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生态以更加复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随着乡村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农村的景观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破坏等。众多的问题正警示着我们,必须运用更加科学的生态规划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

3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3.1经济性原则

1974年,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尔恩在《德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报告中,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内涵,并根据聚落形式的不同,划分出乡村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环境、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他认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单元,受到农业技术、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等的影响,农业的粗放性一直是困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3.2地域性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农村景观,这些景观反映了农村特有的地域特点。从自然景观来讲,必须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原则是以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充分尊重地域景观特性对于展现农村风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人文景观来讲,景观规划设计要深入农村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名人典故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农村人文品味,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以人为本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应以人的适居为引导,规划的主题是人,人人参与规划,规划为了人人。不少乡村地区贫穷落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住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3.4可持续原则

农村的景观设计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利益,牺牲了后代人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是对乡村景观设计原则的总结概括,他是对人类未来的重新认识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对于引导乡村景观规划向着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结语

受城市化的冲击,无规划的发展将会破坏山地乡村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最终无法满足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清乡村景观的内涵,看清目前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形式,以科学的景观规划原则,引导农村向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巍,王红英.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47-2850.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2-55.

[3]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篇4

关键词:乡村景观;城市化进程;乡村景观规划;观光农业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20.012

1989年,自从我国第一届景观生态学研究会召开以来,相关学术界人士在景观方面的研究注入了很大的精力,同时给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由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乡村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其良好、高效的发展是整个农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对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景观的发展也面临着相当大的机遇和挑战,为做好维护其特色和传统型原貌的工作,结合乡村的特点,建设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1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

我国乡村景观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起步比较晚,至今关于乡村景观的定义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概括。我国学者谢花林等在景观生态学的视角下,提出了乡村景观的研究范围在各个相邻的乡村地域内,由土地单位交叉形成的嵌块体,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形状差异、大小差异以及配置差异,因此也带来了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他认为乡村景观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而且还受到人类经营策略和经营活动的制约[1]。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存在于城市景观之外的空间,以自然环境为主,包括文化景观、经济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以及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体,以农业为主要特点的生产景观、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文化和粗放型的土地使用景观等[2]。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乡村景观的定义表达有一定的差别,但其共同之处是对乡村景观所包含的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人文景观、存在着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美学价值等观点的认可。

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主要是以发挥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出发点,在保护景观原貌的前提下,是一种合理设计、规划乡村景观的不同行为的行为体系,其规划设计是依据乡村景观所包含的自然景观的功能性、生态性、适宜性、经济合理性、社会文化性以及继承性这六大特性为基础,构建乡村景观发展的可持续模式。刘黎明提出,建好乡村景观规划,必须要考虑乡村土地使用合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打造一种舒适、安全、健康、优美的居民生活环境,形成符合我国乡村特色发展的生态系统[3]。

2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一是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在生态脆弱地区,比如西北农牧交叉带、黄土高原和城乡结合区为研究范围,采用景观生态设计方法和景观系统分析方法相结合,比如学者肖笃宁等出版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二是从乡村地理学和传统农业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如郭焕成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对区域乡村发展机制和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三是从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应用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土地使用的优化配置,合理调整乡村住宅地和农业用地,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改造乡村景观新面貌,但是对景观模型的研究和生态规划研究比较浅显,乡村景观的系统分析也没有得到深入的论证,这是研究存在的不足,也是以后需要学者更加关注的研究方向。

3乡村景观规划措施

3.1将观光农业纳入乡村景观规划中

伴随着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厌烦了城市的浮躁,开始向往乡村环境的大自然美景和具有其特色的人文景观,因此,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也带动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和观光农业的结合是发展的潮流趋势,观光农业不仅能够在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有效进行生产再分配、创新农村生产方式、调整乡(镇)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而且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借鉴国外成功的研究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特色的规划设计

和国外比较发达的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及实际应用水平相比,我国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引进国外提出的在新农村建设基础上,设计乡村景观的规划理念,结合我国实际,找出符合我国乡村地区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方案。国外在农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战略构想,并在韩国得到成功的应用研究。当今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新农村建设正符合目前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景观存在着地域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应结合乡村的地域性优势,构造符合我国乡村特点的景观设计。其中务必要考虑的是把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等景观相互结合,突出差异和特色,增强乡村景观规划的唯一性,同时维护景观的原貌的安全,保留其传统性,达到乡村景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03).

[2]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01).

[3]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01).

[4]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05).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篇5

而在林业方面,我国也从“森林旅游”或“森林游憩”,逐渐提出了森林休闲、休闲林业的概念。休闲林业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起来,利用森林景观等自然资源,向社会提供各具特色的风情感受、观光度假、科普教育、体育锻炼、林副产品(农业生产),达到消除疲劳、营造美好心情的目的,为人们提供林区生活体验的新型产业。既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永续利用,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地,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共赢。

然而,目前我国有关休闲林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森林区域的研究,对需求量大的城郊森林休闲进行研究的还很少,对不同的森林环境所适宜开展的森林体闲产品类型研究的也很少。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金梅园休闲农业园规划区主要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对林业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功能分区,探讨我国南方亚热带丘林地区休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丘林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1规划区简介

规划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境内,东经114°47′,北纬23°43′,距河源市区15km、广州170km,深圳150km,与通往河源的河紫路相接,交通便利。

规划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偏高,2010年平均气温21.0℃,全年气温变化异常,高温日数多;年平均降水量1742.0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33.9h,时空分布不均。地属山地丘陵地区,山岭与盆地相间,地势较为起伏,海拔高度为60~350m,园区内农业种植有小面积的水稻以及水果,农业产业薄弱。

规划区内满目青翠,绿水长流,空气清净,环境优美,群山绵延起伏,挺拔俊秀,最高峰为铜鼓祭,海拔325m,绿树常青,四季景色宜人。此外,规划区最高峰铜鼓祭是抗日文化古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

2规划区swot分析

2.1规划区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条件分析

1)规划区区位优势明显,处于“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

河源市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河源将全面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规划区位于河源市东北部,距离河源市区15km。区内有硬化公路与河源市区河紫路相通,区位优势明显,为该规划区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规划区生态环境良好,是珠江三角洲“后花园”

河源市江河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1-Ⅱ类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水平,森林覆盖率达70.3%,居全省第一位。规划区风景秀丽,生态优美,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山间溪水长流,竹林深深,自然景观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条件。

2.2规划区发展休闲农业的不利因素

1)服务基础设施不足

规划区处于自然状态下,除一些水田的灌溉设施外,目前没有任何的服务设施,由于天然森林茂密,区内的道路只有当地居民上山采松脂小路和已经荒废的农用机动车道,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处于自然状态,部分村庄道路尚未硬化。

2)特色景观稀少

规划区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有:悬崖地貌景观、山间小溪、成片的竹林。区内虽然拥有大面积的自然森林,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各色的景观资源,但是与河源市其他旅游景区比较起来,山景、水景还有历史遗迹都有明显的差距,特色景观稀缺,要想增强规划区的市场竞争力,需要人为的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旅游精品。

2.3发展机遇

1)珠江三角洲提出建设亚太地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为规划区发展指明方向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为规划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规划区以农业资源开发结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游和林下经济产业,寓生产于休闲,符合《纲要》的发展方向与要求。

2)珠江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需求,使规划区具备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可能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珠三角居民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河源将生态资源转化生态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规划区充分利用河源市珠三角后花园的地位,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物产,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整合与提升旅游资源,成为面向珠三角的农业休闲旅游基地。

2.4外部挑战

1)周边竞争激烈

河源市具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称号,旅游业发展迅速,河源市著名旅游景点万绿湖、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恐龙蛋化石自然保护区、恐龙骨骼化石自然保护区、龙源温泉度假区等旅游景点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各具特色。规划区必须拥有自己的特点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发展。

2)林区保护与农业开发模式有待探索

规划区内森林植被丰富,作为农业资源的开发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将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可持续性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又能保护好山林是该规划生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3规划思路

该规划的实施遵循当地农业特色,结合现代旅游业发展合理实施。发展思路如下:

1)加强农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农林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通过规划、设计与实施,把农林业生产、风景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使城市居民充分体验到农业科技、艺术与产品带来的乐趣。规划区依托山区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的农业特色,发展葡萄、林下经济、生态娱乐、特色农场度假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项目。依托特色农业,积极开发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区。

2)发展两大产业

规划区内农业生产活动仅有少量水稻、水果、采胶生产,农业基础薄弱,森林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林下经济的巨大潜力,目前林下产业发展处于空白状态。规划区规划建设林下种植生产和酿酒葡萄生产区,设立科技型企业,采取现代供应链理念,面向高、中端消费市场生产特色农产品。

目前,农林业旅游在规划区还是空白。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风景独具特色,溪水潺潺,水塘分布较为丰富,具有开发农业旅游的潜力。区内规划建设农业休闲和市民农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将规划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客家文化与河源旅游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使规划区农业旅游从零起点开始跨越式发展为规划区的一项主导产业。

4规划区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

规划贯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同步和统一。

4.1功能定位

规划的农业园依托规划区葱郁的森林资源及优越的气候条件,开发林下经济及葡萄产业;以规划区优美的生态环境为背景,遵从自然环境,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生态观光度假。努力把规划区打造成为广东省林下经济、集葡萄生产、展示、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使园区成为“引领林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休闲农业观光区、生态自然科普区”,将农业园建成以满足广州和珠三角东部城市富裕家庭等中高端消费者的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需要为功能的,以农业种植、加工及生态科普为特色的乡村式休闲度假胜地。农业园规划建设突出三大功能:林下产业生产的功能、传播葡萄及葡萄酒文化的功能和休闲科普旅游的功能。

1)林下产业生产功能

依托规划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等经营,开展灵芝等名贵中草药的种植研究,发展林下种植生产,充分发挥林木与其他经济生物的综合效益,提高林地经济利用率,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形成科技型山地森林开发产业基地。

2)传播葡萄及葡萄酒文化功能

依托规划区优越的气候条件,开展山地刺葡萄种植,形成“葡萄种植―酿酒―包装―出售”的葡萄酒庄经营模式,使农业园不仅是葡萄种植、酿酒生产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传播葡萄酒知识与文化的实体,通过参观使人们感受到葡萄酒是一种天然绿色食品,是有丰富营养与保健作用的琼浆玉液。

3)休闲旅游功能

在充分保持森林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下,适度开展农业生产,同时结合地形地貌开发观光、度假、保健、科普等为主要目的的户外游憩活动,形成融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科学性、参与性为一体的人地合一的现代农业观光景点。通过现代生态农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现代生产设施与科学技术及安全优质的生态产品吸引城乡居民观光、休闲、旅游、颐养。

4.2总体布局

遵循规划区土地利用特点和农业、休闲协调发展的功能定位,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制定广东河源金梅源休闲农业园产业发展空间,按照“一廊、一心、两区”格局进行总体布局。

“一廊”:即沿景区内主要道路打造生态景观廊道,在串联各个功能片区与景点的同时,建设道路两侧的景观,使之成为景观大道。

“一心”:指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要为农业园旅游管理、服务,以及农业专家生活场所,是整个园区的中心,位于规划区山谷平地。

“两区”:指生态农业种植区和农产品加工区。生态农业种植区主要是林下灵芝等菌类及葡萄的绿色种植;农产品加工区主要是灵芝加工及葡萄酒加工,两区位于规划区山林坡地。

农业园区的旅游根据山地环境空间、项目功能特殊需要的布局以及游客游乐行为的活动心理,依据各个景区内容与功能、特色与主题、地形与场地的不同,顺应地形,结合道路,融入岭南文化,形成“四区”的分散式组团结构形态,分别建设农业加工及体验区、休闲养身区、综合服务区及天然氧吧区。组团之间,或绿化、或水体,适当分离,以营造幽静的山林环境。

布局上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结构体系。结合规划功能布局及地形地貌,形成入口景观区、广场风景区、水景休闲景观区、富氧山林景观区四个景观区,结合各自不同的景观特征形成在空间、绿化、风格上各异而又相互和谐的景观风貌。

5结语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篇6

关键词: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原则;设计

1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1.1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

在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遵照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力,对园区进行适度开发。在园林建设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应该随坡就势,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不对原有地形做过多改变;尽量减少人工痕迹,不破坏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使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尽量选择与当地自然环境、土壤环境、气候环境相适应的乡土树种,保护古树名木,彰显地方特色。

1.2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原则

在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每个景观单元的特色,又要考虑相邻景观单元彼此间的联系和融合,实现园区整体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合理构建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的空间结构,使景观单元相互关联、空间结构协调统一。

1.3自然、社会、经济和谐统一,持续发展的原则

观光农业型园林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管理、运行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中,要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一个循环的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应用高科技生产技术、建设生活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现观光农业型园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自然、社会和经济在园林的规划、管理和运行中结合起来,实现整个园区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

1.4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原则

在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型园林的过程中,要将自然景观依托在当地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习惯、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饮食文化等人文因素,将其提炼升华后,融入到自然景观中,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让游人在体验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2观光农业型园林的规划设计

2.1农业生产区的设计

农业生产区一方面为当地农民提供经济来源,一方面也是观光型农业园林为游客提供的服务的一部分。农业生产区的设计可以保留其原有的特色,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水果、蔬菜、鲜花等经济作物。如形成植株专类园,如桃园、梨园、郁金香园等。形成不同类型的游客观光项目,既可以增加园区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当地农民收入,还可以丰富园区服务内容。

2.2农业观光区的设计

农业观光区主要以营造优美绚丽的植被景观为目的,通过植株不同形式的搭配,形成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例如,通过集中种植花卉苗木,形成一望无垠的花海;利用乔木、灌木、草本按照一定比例和高矮搭配种植,形成错落有致的绿色峰峦;利用草本与花卉相搭配,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别致景观等。在农业观光区的规划设计中要注意:控制观赏性植物的生长蔓延,不能影响威胁乡土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注意植株配置,根据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特色景观。例如,在商务会议区,采用色彩浓烈、枝繁叶茂、数量繁多的植物栽种在一起,形成相对严谨庄重的氛围;对建筑、挡土墙等突出的硬质表面进行立体绿化,栽植攀援植物以及固土能力较强的植物,遮挡的水泥墙壁或人工护坡。

2.3交通道路的设计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道路规划设计,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综合协调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视觉景观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方便游客进出,缩短游客浪费在路上的时间。与此同时,要重视交通要道上的景观规划,让游客将进出园区的过程也当成旅游观光的一部分,给游客留下良好印象。

2.4给排水工程的设计

完善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方便卫生的生活用水与游客和员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观光农业型园林的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可以采取以下方案:通过自然排水系统,让雨水随着自然地势坡度和暗沟排入附近水体;人工给排水系统应埋设暗管,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生活污水或者农产品加工厂污水可以通过排放管道就近接入城市排污管道系统,或者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入自然水系。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观光农业型园林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改善和美化自然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提高设计水平,使观光农业型园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篇7

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尝、娱、劳、购的农业类型,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复合经营型产业,具有“农游合一”的性质。

观光农业园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园的设计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一、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观光农业一般是在原有生产基地的条件上,进一步开发而成。因此观光农业园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同时,观光农业园必须结合所处地区的人文景观与文化,将生产、旅游综合考虑,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

(二)发展特色,营造主题。观光农业的景观资源具有地域性,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及特点,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挖掘资源潜力;同时,注重所处地区的人文与文化,加强对传统民间风俗活动和具有时代特色的项目的开发和乡村环境的营造,创造出有特色、有主题的农业观光园。

(三)效益兼顾,持续发展。农业观光园在保证游客使用舒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闲置空间,仅兴建必要设施,并且尽量使用当地传统做法和乡土材料,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一定要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观光农业的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好的生态效益。并通过观光旅游活动,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人们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以提高全民素质,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观光农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观光农业园规划方案

(一)观光农业园功能分区规划。依据园区的资源基础、景观特征,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重庆市铜梁桂圆都市生态农业园区为例。根据项目特点及综合现状评价,规划成“二心四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二心”即人口管理中心与综合交易中心;“四区”指生态养殖加工区、高效园艺生产区、生态农业庄园区与观光农业休闲区。

1.人口管理中心和综合交易中心

入口管理中心因经营管理农业园而设置的专用区域,主要为管理、接待等功能,方便游人集散。综合交易中心主要承担产品展示销售、产品信息、餐饮住宿、娱乐服务等功能。

2、高效园艺生产区

农业生产是观光农业的主体部分,是农业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分为种植和养殖两大部分。高效园艺生产区属于种植部分。该区域有温室、大棚、组培车间等设施,主要生产一些特色、反季节花卉及蔬菜,同时还培育一些花卉、蔬菜繁殖幼苗,并种植一些观赏价值高的乔木与果树。主要承担现代高效特色园艺生产、特色乡村景观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等功能。

3、生态养殖加工区

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生态养殖加工区属于农业生产的养殖部分。该区域主要承担生态综合养殖、绿色生态食品加工等功能。

4、观光农业休闲区

观光农业休闲区应与环境相协调,注重环境质量与生态保护,强调文化内涵与旅游参与性。其设施包括老年公寓、度假村、服务接待中心、儿童游乐园、野营烧烤、水上活动中心、露天茶座、濒水茶室、景观建筑。主要承担休闲娱乐、商务接待、生态渔业综合开发。

5、生态农业庄园区

生态农业庄园区其设施包括高档别墅群与水库建筑、水上娱乐、休闲茶场、野外露营与烧烤、森林球场、森林游戏、景观与绿化建设等。主要承担开发高档别墅住宅、农耕文化体验、水上娱乐。

(二)观光农业园其他规划。1、园路规划

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农业园的使用功能出发,建立循环路网。园区道路采用3级道路系统布局。1级道路即主干道,为园区的骨干道路系统,满足各种车辆通行;2级道路为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重要景点;3级道路即游步道,主要为观光农业园展示区的游赏道。

2、园区绿化设计

园区绿化设计从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为突出“桂都”特色,规划选择桂花为主要树种,并搭配其他常绿树种香樟、天竺桂、杜英等,做到四季常青的景观效果。

三、小结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篇8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所承受的负荷越来越大,在某些大城市碧水蓝天已经成为奢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享受,这也是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备受青睐的主要原因。农业生态观光园区的建设是在地区特有的农业资源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因此以农业观光旅游为支撑的生态观光园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心理需求分析旨在总结出人们对农业生态旅游环境的整体要求,进而提出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区规划应注意的问题,为农业生态旅游环境规划设计提供有实效性的指导意见。

一、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特点

(一)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前景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规模扩张、自然环境不断被挤压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生态观光旅游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互融合形成的,与传统景点旅游相区别的一种新型田园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形式。人们对生态旅游的热衷实际上是体现人们对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追求与渴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以及政府部门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必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一种可居、可观、可游的综合旅游形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带给人的的是回归田园、体验农业生产的快乐,农业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是第一要素,游客以小规模散客为主环境负荷小,有利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传统旅游往往是大规模旅游团队以参观浏览的形式进行,旅游区规划设计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改造较明显,同时传统旅游时间过于集中、游客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因此传统旅游区每逢旅游高峰期在社会服务、环境设施保护等方面压力倍增,这种模式不适合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农业生态观光游客特点

农业生态观旅游多为以家庭主体短途游客,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农业生产寓教于乐是这类旅游的主要目的。

(一)向往田园、环境保护素质高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者大多是周边城市居民,在紧张的城市工作、生活之余向往没有污染的田园美景和区别于城市喧嚣的特色文化,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农业生态观光游客以欣赏生态环境、体验农业生产为目的,环境保护素质比传统旅游的游客普遍较高。

(二)欣赏农业、教育意识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对于很多城市年轻人尤其是生长在城市的儿童来说普遍比较陌生。家长对孩子的传统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态光旅游者重视子女农业生产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这是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近年来倍受青睐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提供了良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休闲娱乐、消费潜力高

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人们旅游消费已经趋于理性,传统观光旅游纪念品、购物消费表现明显后劲不足。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休闲娱乐为目的短途旅游,旅游活动总体消费不高,这就为以农产品主导产品销售让出了足够多的空间,同时生态农业旅游的形式也使人们愿意为自身参与的生产活动消费。

三、农业生态观光游客心理需求特点分析

农业生态观光园区规划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在原有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特点对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游客的需求是影响农业生态观光园设计的重要因素。

(一)放松身心,追求健康的心理

当今社会城市生活节奏快,各个行业的工作压力和竞争都普遍较大,因此人们非常渴望能利用短暂的时间出行来调节身心、放松心情。农业生态观光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的喧闹形成的鲜明的反差,人们可以在欣赏美景、体验农业生产带来快乐的过程中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争名逐利,使身心接受一次自然的洗礼。

(二)走进自然,体验农业生产快乐的心理

农业生态旅游者与传统现代旅游者在心理需求上是有一定差别的,前者对自然环境的心理需求更高,心理上对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的亲和力更强,因此针对上述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应侧重体现自然文化与采摘农业相关的经营项目。

(三)寓教于乐,开拓眼界的心理

走进自然生态、认知农业科技、体验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动机,在欣赏自然田园与体验农业生产的同时丰富知识、了解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珍惜劳动果实,这正是生长在大城市的人们尤其是儿童所缺失的东西,农业生态旅游这种环境保护与农业知识的教育性是其他传统旅游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四、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建设意见

针对上述对农业生态旅游者心理需求的分析,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在规划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生态观光园区规划设计尊重原始自然条件

农业生态园区设计是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一种形式,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对自然环境中原有景观生态造成影响,因此规划设计开始前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充分认识、理解环境自身固有属性和价值,结合地形、地貌、植被等特点因地制宜的设计建造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景观项目,做到尽可能少的破坏和影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人造生态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适应游客心理需求采摘农业和观赏农业相结合

农业生态观光园最大的特点就是使人们参与农业生产的同时领略现代科技农业丰硕成果,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之余即放松了心情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生态农业观光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以上两点即采摘农业与观赏农业相结合的原则,参与的是科技农业的成果,观赏的是农业科技支撑的自然生态奇观。

(三)结合农业生态观光游客心理合理引导消费

生态农业观光园服务项目设计首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与分区,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区、娱乐休闲区、餐饮住宿区等。生态农业区规划设计中可以设置如农业体验区、科技农业观光区、产品销售区与生态养殖区等;娱乐休闲区规划设计可以结合园区景观设置儿童游乐区、农作物展品艺术展示区、餐饮住宿区等,充分挖掘每个园区潜在的经济价值,整体的规划设计都应是生态性、艺术性、科技性、经济性的综合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篇9

生态农业旅游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注重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和民俗文化、获取生态知识与农业知识[5]。生态农业旅游规划是依据生态经济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和生态旅游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3S”技术、系统仿真、建模分析等技术,对目标区域在景观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和群落以下层次进行规划与设计[3]。生态农业旅游以景观格局的水平优化、景观单元的垂直优化为基本方式[6-7],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充分提高能量与物质投入的效率,提高总体生产力(如土地水体生产潜力)和稳定性;优化和美化景观,发挥景观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价值(经济、生态与美学价值),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国内外的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价值、发展方式、规划方法与技术,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害虫灾变机理等[8],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建设实践中还存在相互抄袭、特色不明、辐射能力弱,甚至人工干预过度、不符合城乡地域特征、不可持续等问题[2]。

理论研究依然是以个案和表象分析为主,存在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强,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9],并且对近郊与远郊的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差异探讨更是少有报道。所以,笔者以分析近郊和远郊在基础要素、景观与生态系统结构的差异为基础,探讨了近郊和远郊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整体发展思路、优先发展模式、配套建设、景观优化内容与方法的区别,以期为广大学者深入研究两者的差异,更加科学规划生态农业旅游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根据王茂军、曹广忠等人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与距离的研究[10],以及《中国统计年鉴》[11]和城市地理学[12]的相关内容,该研究对近郊和远郊界定如下。近郊是离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30km以内,或者离常住人口30万左右城市10km以内的区域,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城乡结合部的特征,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纳入市政建设规划,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区域尺度在10km2左右,行政区划一般属于地级市的市辖区或者县城的周边乡镇。远郊则是距离城市30km以外,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山水相融、野趣横生,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区域尺度在20km2以上。

1近郊和远郊生态农业旅游规划差异产生的原因

1.1社会与经济基础差异中国大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差距,加之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条件,导致了近郊和远郊的许多要素产生了差异,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差异有以下4个。

1.1.1交通条件。近郊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发达,十分方便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也便于鲜活农产品的输出,远郊则反之。

1.1.2客源特征。近郊型的旅游者通常都是散客和短时游,客源呈现总量大而批量小、节假日多而工作日少、一日游多而多日游少、季节差异不明显的特点。远郊型的客源呈现总量小而批量大、多日游多而一日游少、季节差异明显和长假期间集中等特点。

1.1.3土地特征。城市主要建立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城市建设则占用了大量土地,因此近郊一般地势平坦且土地资源稀缺;远郊则地形地貌多样,土地资源丰富,景观丰富,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1.1.4文化特征。近郊受城市影响大,开发力度强,“都市化”特征明显,“现代化”气息浓厚。远郊则能较好地保留传统农耕文化、完整的农业生产工序,具有明显有别于都市的农家风貌和地方民俗风情。

1.2景观与生态系统结构差异近郊型生态旅游区时空尺度小、景观异质性高,是“人工-半自然”景观。景观基底是高度人工化的农田景观,破碎程度高、优势度低。景观斑块主要是居民点、池塘和小山丘,种类多、数量多、平均面积小,斑块多被道路分割成规则的多边形。景观廊道主要是错综复杂的交通道路、灌溉水渠和小河道,廊道的总体网络连通性高,但是自然廊道较窄、连通性差[7]。同一个城市郊区的各个地方的景观格局多相似程度高,景观动态主要由人为控制。近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和稳定性差,独立程度低,并且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强烈地影响着近郊,因此需要从系统外输入大量的物质和人工辅助能,信息流和生物流几乎完全由人类控制,脱离人类控制之后,系统会迅速退化[3,8]。远郊型则相反,是“自然-半自然”景观。基底是山水相融的农田,斑块主要为湖泊、森林和村落,斑块平均面积大、边缘触须多,廊道主要是河流和防护林带。不同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明显、特色突出,景观动态主要受自然调控。远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比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强,系统能自行完成信息反馈控制生物流,脱离人类控制后系统不会迅速退化[3,8]。

2近郊型和远郊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差异近郊和远郊的生态要素差异决定了两者的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在整体思路、优先模式、景观优化和配套建设方面要有所区别,才能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建设。

2.1整体发展思路的差异近郊型的整体思路为以城市发展格局为主导因子,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以旅游引导生产,加强人工对自然的修饰,以集成创造特色,以精美别致的小景、娱乐休闲和农业科普知识为主要吸引力,以建立游客圈子和树立良好口碑为主要推介方式,以家庭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远郊型的整体思路为以乡村特色为主导因子,注重组团发展、旅游圈组合布局。旅游以生产为本,尽量保持自然美感,营造地域特色,以辽阔气魄的大景、养生休闲、民俗文化和大型主题旅游活动为主要吸引力,以现代传媒宣传和旅行社带团为主要推介方式,以大型旅游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

2.2优先发展模式的差异理论上凡是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都可以采用合适的发展模式,但是基于不同的优势条件,不同的优先发展模式在近郊和远郊的适宜度不同[13-17]。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4种。

2.2.1特色产业带动模式。农业资源占优势,拥有特色农产品,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相应的产业集群的区域,可以围绕某种或几种特色优势生态农产品和产业链,实行“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经营,走主题辐射式发展道路。如水果采摘园,以优质特色水果为核心,将自然风光和果园赏花品果、DiY果汁(果脯)加工体验结合起来,丰富景观内涵;将“猪-沼-果-菇”立体农业和餐饮住宿结合起来,完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将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结合起来,延长和复合产业链。能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区域一般在远郊。

2.2.2民俗风情带动模式。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都不占优势,但是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居建筑、历史记忆,尤其是在吃、娱、购3个方面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歌舞表演、生活习俗体验、民俗文化展览、手工艺品制作等方式,走以学习民俗文化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典型范例遍布湘西、桂北、滇西、汉中、关中、鲁中等地区。

2.2.3自然风光带动模式。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但却不具备明显特色,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同时还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山清水秀、风景绮丽、田园整洁、民居独特的区域,可以通过对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进行精心包装,走以领略自然风光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最适合旅游城市的近郊,或者作为自然风景区的二线旅游产品。

2.2.4科技娱乐带动模式。那些各方面都没有显著特色,但是风景较好,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且交通便捷,高档鲜活农产品和休闲娱乐需求都旺盛的区域,可以将“农家乐”与“农业高科技园”结合起来发展。通过开展垂钓、采摘、小型租种、户外运动、野餐DiY等活动,建设休闲山庄、农业奇观园、农耕科普文化园,走休闲娱乐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最适合大中城市近郊。

2.3配套建设规划的差异近郊的配套建设要适应城乡结合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农林景观要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补充[18]。居民点要尽量逐步集中建设,集约用地。远郊的配套建设要注重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以及生态乡镇(村)的建设。景观改造要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功能、环境净化功能、产品提供功能[8]。居民点一般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不建议按小区式集中居住,依山傍水分散居住更有利于营造风格各异的优美庭院景观,也更有利于将优质土地资源集中用于生产。

2.4景观优化的差异景观优化主要包括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优化,即整体的景观格局优化和景观单元的土地利用方式优化。

2.4.1选址与景观识别。近郊型的选址主要考虑目标地点的人为因素,城市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度、居民积极性、农田系统完整度、土地资源可开发度。景观识别一般采用实地踏勘为主,以近年来基本的社会发展信息查阅和地图信息识别为辅,对“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专业分析要求低。远郊型的选址主要考虑目标地点的历史人文特色、自然景观特色、生态系统完善度、农业产业规模、居民积极性和投资意愿。景观识别要采用实地踏勘、历史资料调研、“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专业分析并重的方法,进行较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辨识。

2.4.2景观与生态系统优化。与农业景观密切相关的参数主要是斑块大小、斑块形状、斑块密度和廊道的连通性。景观格局的优化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和引进新的景观组分(如生态缓冲区)等,加强景观单元之间或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在功能和景观动态上的有机联系,疏通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渠道,建立可持续的农业景观生态格局[2,5,6,19]。

首先是对原有斑块格局进行优化组合,根据生态一致性进行空间单元合并整理,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达到适度农业规模。

其次,引进生态缓冲区,特别是增加林地、防护林网、水渠网以及农田边缘面积,以提高食虫鸟类等有益动物的生境面积,减缓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传播速度[7,20]。

再次,加强自然态的河流、防护林、树篱等廊道的长度和宽度。廊道改造要遵循景观和生态系统的需要,符合景观序列的要求,人工廊道要与旅游路线相结合,最好形成环路,有明确的引导性,尽量避免尽端路的产生[21-22]。一般认为,斑块平均面积达到2.4hm2、廊道密度8.90km/km2、生物多样性指数2.10、最大多样性指数2.60、优势度0.49的综合效益比较好[3,7-8,18-19]。

近郊的整体布局要注重生产性(农田、鱼塘、果菜园等)和非生产性(道路、河流、防护林等)景观功能区的划分,以利于斑块“大集中”,实现造景的规模化与丰富性的平衡。在旅游区边缘、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区域之间,加大生态缓冲带的建设,利用庭院空地、园地和田埂绿化增加绿地面积[3,7,19]。

道路系统规划要适当“取弯避直”,以利于斑块边缘多元化,加速景观流。加强道路绿化、防护林带和水渠水景建设,营造生态廊道,使得以道路为主的廊道网络能适宜生物流动。主题公园、休闲广场的布局要切合节点的需要,造景要强化绿化和亲水性[22]。

近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生物量少,缓冲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差;地域狭窄,人口密度大,物种间距离小,因此在配置物种时,要更加注重生物他感作用的影响,即加强相生性,避免相克性,特别要注意物种对人体的影响,严格监控引进的外来种[3,8]。受地形地貌和土地总面积的限制,近郊的景观立体化主要体现在庭院景观设计和农业景观单元设计上,农业景观通常局限于作物的套种轮作和循环农业模式。远郊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村庄和农田分别集中,因此整体布局要注重依山就势进行景观分区,实现斑块集中,要充分利用山水景观实现丰富多彩。生态缓冲带的建设主要是保护好现有的山林、草地、水域。通过河流、水渠、防护林、道路对斑块进行分割构造边缘多元化,通过在相邻区域内种植不同种类作物对斑块进行间隔[3,7,19]。景观节点选址要以自然廊道节点为主,设计要充分利用山水特色、民俗风情特色[22]。

远郊要发挥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的优势,依托大的山体、水域划定种群源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林病虫害的生态防治能力、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远郊野外不易受人工控制,因此为了保护本地种的安全,要最大限度避免人工引进外来种[3,8]。

远郊的景观立体化,有条件在景观格局层面上利用地形地貌进行设计,例如,按坡度和等高线设计垂直生态景观模式,依次为:山顶水土保持林带,稀树、中灌、密草结构;山腰果树复合带,构造“果-菇”、“果-牧-鸡”等立体模式;山底特色水域带,形成“稻-鸭-鱼”和“藕-鱼”等格局,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于一体[7];居民住户建设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庭院小景,建设通透性围墙。

生态农业景观规划篇10

关键词:岭南观光果园;规划设计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做出的战略部署,因此,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已把它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而岭南观光果园建设是集果品生产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产业,立足于果品生产,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果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最终实现果品生产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的目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但如何更好的认识岭南果树以及对岭南观光果园合理规划设计,这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1关于观光果园的概述

1.1国内外发展概况

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关注观光果业,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提高果业生产,大力开发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观光果园;如美国主要在苹果、葡萄、西瓜、蓝莓的成熟季节,招揽游客观看果园景色,休闲旅游;法国巴黎城郊建有许多以葡萄为主的观光果园,专供游客观光休闲、品果品味;日本也属于较早研究观光农业的国家,形成了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等观光园类型,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园区景观的观赏、采摘及摄影等融为一体进行观光活动;我国的观光果园70年代始创于台湾。台湾的观光果园具经济、游憩、教育等多功能,现台湾观光果园已遍布全岛,分布广、种类多、功能综合;如台南有芒果、草莓、梅等,高雄有香蕉、荔枝、龙眼等,台东县有番荔枝、香橙等,台中有葡萄等不同的观光果园。国内的观光果园于80年代后期,形成以民俗旅游、文化、农家乐及高新农业示范园等模式,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杨梅节、柑橘节、桃花节、批把节等丰富多彩的时令节气活动,并与地域文化、果文化和商贸紧密结合,推动果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它的发展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都市与农村和谐的历史进程。

1.2岭南地区发展观光果园的意义

观光果园是绿色果品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能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它是以果品生产为基础,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展示果树“春花秋实”的季相景观,集果品生产、休闲旅游、科普示范、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果园,可有效的将岭南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但不同区域有不同特色果树和效益,每个种又有不同品种,它们可构出异质性斑块和层次错落的立体景观与生态果园,既展示了独特区域景点,又是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川秀异,地貌多变,生态参错。原产的果树种类繁多,如荔枝、龙眼、香蕉、橄榄等等,数不胜数,发展岭南观光果园,无论是从经济或社会效益,还是生态效益的角度,都远超出常规农业,其经济效益高出常规农业的数倍,其社会与生态效益则无可比拟,产生了“三赢”效益;它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2岭南果树的种类与特征

2.1岭南果树的种类

岭南果树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原产和新引进的热带、亚热带果树隶属51科125属275种(含变种);树形较好,易于在岭南园林中使用的部分树种有:如椰子、槟榔、波罗蜜、荔枝、龙眼、柑橘、杨桃、枇杷、人心果、面包树、莲雾、番石榴、杨梅、香蕉、萍婆、蛋黄果、红毛丹、橄榄、甜橙、番木瓜、蒲桃、黄皮、第伦桃、无花果、神秘果、文丁果、石榴、芒果、油梨、桃、柚佛手、西番莲等,其树型各异,从草本、藤本、灌木到乔木都有,而且许多形态优美,非常适合为园林观赏树种;在定植布局时可根据果树不同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按照观光果园规划原则进行有机配置,将会给园区增色添彩。

2.2岭南果树的特性

岭南果树具有良好的观赏特性,有的叶片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各异,合理配置,可组成不同景观效果,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如在外观上千姿百态的油梨、菠萝蜜、莲雾、金酸枣、第伦桃、面包树等较大乔木,树冠大叶片宽,孤植和群植均可;酸豆、西印度樱桃、巴西红果等为灌木,叶小纤巧;星苹果叶背棕色,在绿叶丛中非常显眼;蛋黄果、人利果、樱桃叶色嫩绿,清爽宜人;金酸枣秋季叶色满树金黄,为较好的赏叶树种;油梨、芒果等嫩叶呈红色,菠萝蜜、澳洲坚果、人心果叶色浓绿,给人以生机之感。在风味上各具特色:如莲雾果形如小铃铛,果实清脆爽口,成熟时犹如风铃挂满枝头;菠萝蜜挂果期长,口感浓郁独特;百香果、文丁果、金酸枣、番荔枝、番石榴、芒果等具独特香味;它们均可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和景观特色。

2.3岭南果树的文化

岭南果树种类繁多,具文化意境,如龙眼的名称源于其果实的形状,中国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化身,曾供职于朝廷的园主,为感谢皇帝对其封官晋职,遍植龙眼,表达皇帝慧眼识人之意;又如枇杷,色黄如金,有“摘尽枇杷一树金”之说;木菠萝,因其果实在佛经中被视为“佛果”,其木材常用来制作佛寺里的菩萨、神兽等,果园或庭院种植了它,期望能增福添寿;岭南果树不仅具经济价值,还具绿化美化及防风固沙、绿色环保作用,更兼有“春季繁花似锦,芳香四溢;夏季绿荫匝地,遮荫送凉;秋季硕果累累、叶色万紫千红;冬季枝干婆娑、耐人寻味”的观赏效果,古诗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等,还有的果树具景观意境:如香蕉具宁静幽香;椰子具姿态优雅;槟榔与橄榄具挺拔俊秀;枇杷具黄澄清香,石榴具婀娜秀姿等等,这都是对岭南果树特有观赏价值和神韵的写照;也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意境之美。

3岭南观光果园总体规划要点

3.1园区总体规划

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的主题下,按照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的思路,首先对园区及周围社会及自然条件分析和目标定位,以及对果园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品种选择、景观意向与效果等进行总体规划;其次按片区性质进行设计:a.生产区规划,处于园区的中心地带,可分为生产区、示范区、栽培区等;b.观光区规划:为游览观光娱乐区,供游客参与游憩活动,并有配套的服务设施;c.物流区规划:既可作为服务管理区,也可形成果品展示交易物流的场所,可展示现代高新观光果园景观的魅力。

3.2生产性用地规划

观光果园是以果树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需要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的原则下规划生产性用地,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可把园地划分若干个大区和小班,进行景观分区与布局,其面积大小依地形地势和功能需要而定,主要生产区一般分成岭南特色水果生产区、岭南有机水果示范区、岭南名特优果树栽培区、果树苗圃区等生产性用地,既保持多品种的生产,又能丰富观光景点,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丰富园区观光景点,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3.3非生产用地规划

作为观光果园,在规划生产性用地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非生产性用地的综合规划,如根据建园规模大小、地形地势和整个园区布局,以及旅游观光线路等需要,需规划设置休闲区、服务区、物流区、以及交通运输的主干道、机耕道、作业道和观光步道等用地,同时,对园区绿化隔离带、生态防护林、水体景观、节水灌溉等,都应纳入非生产性用地范围进行规划设计,以增强园区综合效益。

3.4景观工程规划

园区建设还有许多景观工程,规划布局时要满足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如通过基础设施工程,解决道路与照明等工程;通过构建水系廊道工程,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通过主干道绿化带工程,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使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更融洽协调;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可营造喷灌、滴灌等景观;通过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荷池鱼塘、休闲绿地等工程,解决休闲娱乐项目;通过运用3S技术工程,为园区景观建设提供直接的数据服务;科学合理的进行景观规划,可突出园林景观艺术的意境效果,增强园区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4岭南观光果园种植规划要点

4.1种植设计

在园区的种植规划方面,可根据园区分布与用途、地形与地貌、经营主体、数量与特色、种植方式等进行规划:如按照观光果园的分布划分为:观光果园群或孤立观光果园等,既有适宜纯果林片植,也有适宜搭配或孤植或丛植等;按照地形地貌划分为:山地观光果园、平原观光果园等;按照果树分类划分为:单一品种观光果园、多品种观光果园等;按照果园经营主体划分为:个体承包果园、集体经营果园等;按照观光果园特色来划分为:景区休闲型、科普示范型、综合观光型等,形成最佳种植观光效果。

4.2立体设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区域,合理选择和配置适宜的果树品种,充分利用乔化、矮化、灌木、藤本、草本等果树的树形和高差,以及随季节和生长周期呈现不同的变化进行规划设计,以本地乡土品种为主,将观赏与生产相结合,特色果树与一般果树相结合,设计多层次的绿色复合空间,增加景观的层次感,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配以草坪与地被等特色作物,创造新的景观基质,构成良好视觉景观,既增加果农收入,又使园区景观立体色彩丰富。

4.3季相设计

果树生产具强烈的季节性,从长叶(下转第81页)(上接第67页)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可构成具有时间序列的园林景观,而许多岭南果树的树形与枝叶、花朵与果实等色彩和形态丰富多彩,因此,规划时要因地制宜,设计多层次的特色园区,如可规划设置春景区、夏景区、秋景区和冬景区等,体现春花夏叶、秋果冬姿等季相景观,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或根据果树生物特性、季节特征等进行季相设计,搭配适生的名优奇特新品种,选择上以花果俱优的果树品种为主,观赏果树为辅,或将不同花期的果树分片布局,或不同花色的果树混栽,延长赏花期,丰富季相效果。

4.4文化设计

岭南观光果园作为观光休闲场所,可充分利用果树资源、地方名牌果品等推出系列活动,开发历史渊源、挖掘果树文化,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开展水果产业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在果文化展区,将果树知识通过名言、典故、雕塑等主题,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名人轶事、民风民情;通过提供观赏游览、品赏选购,提升果业结构,增加果品附加值,将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将园区建成既能保护利用果树的特色区域,又能展示岭南果树的群体实用价值和观光价值。(收稿:2013-09-06)

参考文献:

[1]王友军,浅谈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3)

[2]赵志刚等,生态型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J];北方园艺;2011(11)

[3]杨定海等,观赏果树在岭南居住环境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8):64-66

[4]李敏.深圳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陈鑫辉.几种热带果树在闽东南园林应用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4):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