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科学探索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3:17

人体科学探索篇1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教学方法

explorationofproject-basedteachingofHumanSportScienceexperiment

YUeJing-jing

(Henanmechanical&electricalVocationalCollege,Zhengzhou450000,China)

【abstract】withthemethodsofliteratureandexpertinterview,thearticle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ofthehighersportscollegesanduniversitieshumansportscienceexperimentteachingandpointsoutthemainproblemsoftraditionalexperimentteachingmode.Fromtheheightoftraininghigh-qualitysportstalents,itdiscussesthemainwaysofproject-basedteachingofhumansportscienceexperiment.inthispaper,thetheoryofproject-basedteachingisstudiedandproject-basedteachingisappliedonhumansportscienceexperimentteaching,soastograduallyimplementindependentexperimentteachingsystem,establishingreasonableevaluationsystemofexperimentalteachingevaluationandcreatehumansportscienceexperimentteachingmodemeetingtherequirementsofthepresentera.

【Keywords】project-basedteaching;human-sportscience;experiment;teachingmethod

高等体育院校不仅是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培养服务社会、服务一线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基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等体育院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教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一定的发展、政治、文化等社会功能〔1,2〕。因此,我们应该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工作产生新的认识,不断深化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是突出办学特色、促进教育不断走向优质的一条重要途径〔3〕。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教学是高等体育院校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地区经济和教学水平的差异导致高等体育院校的部分学生起点低,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基础很好,能熟练地掌握各种基本理论知识,甚至操作过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仪器很陌生,甚至基础的理论知识都没有理解,这是比较现实的问题,给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除此客观原因之外,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教师仍习惯于采用讲述灌输、演示操作,学生模仿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4,5〕。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活泼好动,且动手操作能力强,参与讨论热情度高。显然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模式显得过于机械化,这种实验教学只是将书本内容转化成了学生的一步步操作,缺乏开发性的课堂内容,不但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示范性教学的同时还要突出实用性、实践性,更要体现创造性。

因此,改革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提升实验课教学效果刻不容缓。本文主要探讨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尝试在高等体育院校基础理论课的实验教学中使用项目化教学,解决目前实验课教学中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使之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求。

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1?郾1实验课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被理论课挤压的情况长期以来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导致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不足〔6〕。加之实验课夹杂在理论课中间,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教师往往因课时紧张而挤占实验课的时间,导致实验课上课不及时,学生对许多理论知识缺少直观理解和操作验证〔7〕,对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一知半解。

1?郾2实验教学内容相互独立、自成体系

每门理论课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实验课,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有很多相近的课程,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等,这些课程内容相互关联、相互支撑。但这些课程在编纂的时候彼此独立,各自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交叉内容,也导致了与之相关的实验内容重复,学生难以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形成一个整体的清晰认识,也会导致实验室配置分散、功能单一、重复建设、使用率低,更不利于不同实验技术的综合与融合。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降低了实验课教学效果〔8,9〕。

1?郾3实验方法手段陈旧、滞后

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应用性不强,学生甚至不知道掌握的实验方法有何用处。实验课的实验方法和手段也基本采用固定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并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根据教师讲解的步骤进行模拟练习,然后填写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0〕。

1?郾4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缺失

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验课缺少一个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目前实验课主要以学生填写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初级考核,实验课不进行单独考试,而是在理论课考试的时候以很小一部分理论试题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只是以少许理论的形式进行考核是不科学的,其次,这种考核方法所起到的导向作用虽然使学生对实验课持有积极的态度,但因实验课考核成绩在理论课考试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小,学生们不得不转移或分散学习重心。

2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教学的发展对策

2?郾1逐步实行独立的实验课教学体系

针对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教学体系各自独立的现象,可以设定独立的实验课,把实验主体设计成一个涵盖相近学科及相关知识点的综合项目,并使课程内容尽可能与体育实践相结合,与就业方向相吻合,以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对自身运动训练、健身等体育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综合分析。

2?郾2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

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更为开放的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不要局限在教室里,实验的空间和地点可以充分扩大,任何有利的人和物都可以参与到实验里来。

2?郾3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现有的考核方法不能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加之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一部分学生只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对实验本身并不重视,这就违背了实验课的教学目的。要采用切实有效的考核方法,不但要进行书面考核,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实验操作技能、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报告内容及对实验结果的深度分析等加以综合评定。

3项目化教学概念

项目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若干个有实用价值的工作项目,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师生共同围绕完成该项目而开展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协同工作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特别对于培养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项目化教学中,教学项目的选择和设计是关键。教师对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充分解读后,设计一个或多个教学项目,供课堂教学和练习使用。在教学项目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根据其学习水平确定教学项目的难易程度。其次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教学项目,这样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项目任务。在选定项目的时候还要求项目所包含的综合性知识不能过于离散,各知识点之间的系统性要相对较强,并且教学项目设计要有足够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动手动脑,即项目要体现出一定的不完整性。

项目化教学一般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组织教学,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每个学习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四到六人,具体根据不同项目需求确定。但是总的分组原则是组别之间在知识水平和情感认知方面应均衡,组内则应是能力互补的学生,这样便于项目实施效率的提高,也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往往以卷面形式量化考核,更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教学的学习效果评价更关注过程性评价,并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作为项目化教学的评价方式。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充分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个人的知识能力,还要评价记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项目化教学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基于教学需求而完成的实际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从而使学生获得传统知识的方法,这对教材、教学设备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郾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

3?郾1?郾1项目计划的拟定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与学生讨论后最终确定要实施的项目任务。每个学生或每组学生的项目任务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确立,既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这里所说的项目必须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项目任务难度要适中,尽量使每个学生能够动手参与,同时项目任务数量要适中,从而能保证在规定学时内完成。

高等体育院校担负的任务之一就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专门的体育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锻炼的需求。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教学项目的设计和选择就应多参照健身场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设计出与健身锻炼、体育教学紧密相关的项目。项目设计切忌“顾此失彼”,项目不仅要联系实际需求,还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来源于健身锻炼、体育教学的一线,在形式上丰富多彩,所以项目涉及的具体任务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确定。项目的设计还要参照学校实际的教学环境、软硬件设施。项目不管大小、复杂程度如何,要能保证在现有条件下顺利完成。目前高等体育院校与健身会所、中小学校的合作给项目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方便,尽可能将部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课堂设在健身会所、中小学校,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项目化教学。

3?郾1?郾2项目计划实施

教师通过项目情境创设引出项目任务,开始进行学生分组和分工。分组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再由教师根据学生性格和能力水平进行适当调整,小组分工有利于任务分配和项目角色定位。各组长按要求填写小组分工表(表1),任务尽量安排到每个成员,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做好前期准备。

小组确定后,每个小组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确定任务完成时间,完成计划后由教师审核。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项目任务书发给每个小组检查核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订小组的项目行动计划,教师讲解各项任务工作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项目制订计划,并认真填写项目实施计划表(表2)。

3?郾1?郾3项目评估考核

项目评估由评估小组实施,评估小组由教师代表、项目小组代表及学生代表组成。评估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长处,同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从而完善以后的项目学习,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4运动人体科学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区别

4?郾1教学形式不同

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教学形式是整个课程由教师主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项目化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起一个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教师设计好项目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课堂内容的安排以实践活动为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郾2教学评价体系不同

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比较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了他们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项目化教学的考核在重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更全面。根据培养目标,运动人体实验课项目化教学的评价可分为以下几部分:考勤、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操作能力、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及态度。

5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项目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好项目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便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完全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项目化教学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行分组教学,小组之内相互协作,共同解决一个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既相互协作又相互竞争的教学氛围。项目化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化教学以小组为基本的工作单位,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下转第33页)(上接第29页)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成员之间要能够有效沟通,相互协作并且要具有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丁娟?郾项目化学习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郾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0-12?郾

〔2〕张晓鹏?郾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郾中国大学教学,2006(3):7-11?郾

〔3〕范凤萍,李俊伟,陈红琴?郾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收获〔J〕?郾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9~12?郾

〔4〕孙乃谦?郾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J〕?郾改革探索,2009(2):23?郾

〔5〕沈建华.高职微生物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11(34):l00?郾

〔6〕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137-l40?郾

〔7〕孙爱民?郾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郾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9-10?郾

〔8〕陈大鹏,孙尔康?郾开放教学实验室,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郾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2):15-17?郾

〔9〕钱铭佳,邓树勋,孙永明?郾创新体育教学:迈向新纪元〔m〕?郾北京:星河教育出版社,2000?郾

人体科学探索篇2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课堂;价值;可行性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改研究项目、2014年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JSUJGa04)

【分类号】G729.2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复杂,应用性强,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将知识学以致用。体育专业学生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但文化课基础较差,重术科轻理论。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常常出现教学主导、教学主体、教育资源“被分离的”的状态[1],“缺席的在场”是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课堂之常态[2]。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共享与应用。2011年翻转课堂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目前未见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本文基于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探索和可行性分析。

1翻转课堂的内涵、应用与研究现状

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前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知识传授,课内以师生、生生之间协作方式完成练习或家庭作业的学习任务,完成知识内化。传统课堂则相反。二者各要素的对比见表1。

2007年,美国柯罗拉多州woodlandparkHighSchool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提出翻转课堂理念并实施,发现教学效果较传统方式好得多。2011年“传统教育的颠覆者”萨尔曼・可汗创办了可汗学院,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翻转”成为可能。随着可汗学院视频课程风靡全球,这一概念也逐渐成了主流的教育思想,被北美很多国家和地区采用,快速并用于小学、初中、高中和成人教育。

目前,国内许多机构和学者也相继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谌晓安,等基于中国特定的国情(如班级人数、国内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和教师的教学思维习惯的改变等),采用Swot分析法对翻转课堂应用在我国教学改革发展中拥有的内部优势因素与劣势因素、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与威胁因素加以分析,目的是充分发挥、利用其有利条件,控制、化解不利因素,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和学习效果[3]。张金磊等基于Roberttalbert教授的翻转课堂模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了以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杠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定位于课前与课中两个重要的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提出模块化任务设计,尝试以技术的介入、活动为引领,建构有利于学习效果提升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4]。曾明星等将翻转课堂与研讨式教学有机结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克服二者弊端,大力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质量[5]。汪磊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压力的产生及其管理》专题为例,从四个方面重点(制作教学视频、指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教师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与考核等)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教学策略[6]。南京大学梁乐明等教授借鉴可汗学院的特色与成功,应用“教学微视频”和相应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体系,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与效率[7]。

上述研究结果为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实践上的借鉴价值。

2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探索

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steps);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attitude&values)。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沉闷、枯燥、机械化、形式化的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自由的”“人本的”“灵动的”新型课堂,可达到“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的目的。

2.1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旨在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及传授体育保健康复的相关技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才能将知识学以致用,指导教学、训练和科研。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把讲解与示范采用文本或在线虚拟课堂完成,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知识与技能的时间相应增加,加上学生课后的总结反思与巩固练习,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

2.2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翻转课堂从微观层面来看,具体实施步骤可用“流程说”来解释,即学生先观看教学视频,再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萨尔曼・可汗);宏观层面上则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的颠倒,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8]。由此可见,翻转课堂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学习速度和进度方面,未掌握知识和机能的学生可反复观看相关资料(如文本、在线平台上的视频、音频等),已经掌握的学生可深入学习;教学方法方面,广泛采用的研讨式、项目驱动式学习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学生完成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后,根据在线测试的效果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和体育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进步程度进行客观评价。通过教学流程和方法的改变,实现了时空限制、思维限制和教师角色改变,缩短了师生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构造学习者新的认知方式,让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满足其学习需求,体验到学习的愉悦,获得个性化和人性化教育体验。

2.3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场所,教育的本质首先应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上,具体表现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在线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成果展示、情境设置以及师生的交流、生生的合作等手段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育贤ā⒆橹、协作、创新、团队协作精神等,体现了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对“人文性”的重视和以学生为本的特点,而不能像传统课堂教学一样把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看成教学的全部。

3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3.1课程特点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重理论,强实践,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服务。翻转课堂把学生掌握知识的作业过程转变为课内和课余交流学习成果、从事科学实验、项目协作探究的过程,符合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特点。

3.2学生特点

体育专业学生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善于表现,肯吃苦耐劳,但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重术科轻理论、“学”“用”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如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则仅能完成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内化效果势必受到影响。

3.3教学资源与学习条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学生们获取信息渠道增多,所能接触到的知识域更为广阔,方式也更为灵活,参与信息互动的平台与互动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高校教师能够胜任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软件开发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与等任务,具备开发教学资源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

[2]荆雯,池静莲.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15,38(7):98-104.

[3]谌晓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应用翻转教学模式的Swot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125.

[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2012(11):46-52.

人体科学探索篇3

【关键词】科学探索;科学探索精神;创新;实验

学习物理知识是重要的,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更是会让学生受益匪浅。那么以下为本人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一.让学生用心体会生活、感受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的过程固然曲折、复杂,常常不被人理解甚至要为科学探索付出生命。如哥白尼活活被烧死。这是我们要有的科学探索精神,为之牺牲的信念。但是不是所有的物理探索都是如此惨烈。正如牛顿所说:“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其实很多物理知识还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发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如,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也不忘科学探索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地了,耐心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是自然科学,我们人生活在自然中,所有物理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那么息息相关,只要你用心去体会,总会有收获。当你坐车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自己看成静止的,那么路边的树就动起来了,当有人在屋子外面喊你的时候,你未见其人却闻其声,你就可以感受声音可以衍射……这样就在无形中体验了科学家们科学探索的思维和推理方法,可以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去探寻科学知识。

二.通过耐心实验、理论联想实际

物理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去体会,更应通过实验去验证让人信服。物理知识只有理论是不够的,还要实验的验证。正如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理论,许多物理学家对此持怀疑的态度。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注意到感应线圈高压电极的间隙处有时会产生火花放电现象。他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为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当然物理学是离不开实验的科学,物理知识是可以通过实验去验证的。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不会觉的物理知识的抽象,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更能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实验过程,是耗时,耗力的,要足够的耐心,严谨,认真。实验不是粉饰理论,应该实事求是的实验,允许误差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得出了物理知识;培养学生通过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耐心且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人们为物理学的理论大厦几乎完美的结构感到自豪的时候,普朗克为了解释当时困惑人们的黑体辐射问题,将不连续性引入了物理学,提出了能量量子的概念。这种勇于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学生们在学习中应该培养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内涵之一。正是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运用普朗克的量子思想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可是不管是量子思想还是光量子概念,都与经典物理学格格不入,人们很难接受量子的思想,普朗克也曾对量子论产生过动摇。可是正是有了这种敢于打开禁锢人们思想枷锁的科学探索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可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去揭开一个又一个物理奥秘;才有如今,量子理论成为物理学,甚至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当你用红外遥控器转换电视频道时,当你去买东西的时候,看到的黑色条码……这种勇于进行科学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培养的,这将使学生读书而不唯书,在学好物理知识的同时,敢于对未知领域或现行物理知识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小心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行科学探索,逐步的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科学探索的学习习惯。

四、持之以恒、团结协作

科学探索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当然一个科学探索过程往往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因此科学探索的方向和目标应该在团队中形成共同的目标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当然科学探索的过程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吃的了苦,懂得坚持到底才会胜利。科学探索过程有了共同的探索目标和方向那么就要求同学间关系和谐通力协作,因此要学会集思广益,懂得倾听团队成员想法,互相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团结协作中互相学习,积极进取,共同成长。因此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创造学生间同学协作的机会,让他们在科学探索中深厚友情,培养团结协作,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这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叶仁辉《论科学探索精神》

人体科学探索篇4

摘要:创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技能训练队是技能竞赛机制的创新,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新建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新建地方高校图书招标采购实践与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系统建构与长效机制建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尝试与探索新建地方院校大学英语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技能竞赛推动高职院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新建地方性工科院校教学工作创新体系研究与探索地方院校本科专业创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举办技能竞赛的实践与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3年1月21日.

[2]张敬玲.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3]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4]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人体科学探索篇5

关键词:探索性实验;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6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通过健全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通过调整课程类型,优化实训课程,着重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部在2014年度提出,一部分本科院校需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着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围绕其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地方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未来各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但是在高校具体办学过程中,如何调整培养计划,“培养什么样的应用人才”“怎样培养应用人才”,还是一个有待探索和研究的方向。[1]

一、实验课程在大学课程里的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课程,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是各高校的标准培养方式之一,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实验课程,让学生在理论的学习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以实验来实际应用理论知识,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基础理论,更加灵活地运用各自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本科院校现有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现阶段各本科院校的基础教学核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各院校普遍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课程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是指学生在通过理论学习后,在一定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参与实验课程,并运用所学知识或相关联课程的知识所完成的复合型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任课老师给出基本的实验目的,学生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根据相关实验原理,运用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完成的实验。

现有的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实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性实验的开展对本科院校的益处

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方式都比较单一,多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学生只要按照老师提供的步骤进行,就能够完成实验项目。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制约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得不到应用型的训练。[2]

探索性实验是学生以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为线索,以学生为主导,自行设计、动手、验证、得出结论的新型教学形式。学生对探索性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的猜测有着浓厚的兴趣,自行设计实验有着较大的创造空间,学生进入主动角色,以积极的心态和活跃的思维投入教学的设计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指导老师通过几个选题,让学生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学,查阅相关文献,从选定实验课题、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步骤安排,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的实验形式。学生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共同构思实验模型,协同运作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性实验作为新型实验教学培养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案策划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自行查阅中外文资料,并达到最终得出实验结果的过程,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推动本科的应用型培养。[3]

通过探索性试验,用实训实践来引导学生进行更主动的理论学习,让学生的理论、想法、思考能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提炼。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能将各学科的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运用,把握各学科各理论的结合点,让学生能从纯粹的理论学习,转变成以实践运用为导向的主动学习,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4]

四、本科院校开展探索性实验的制约条件

但是,本科开展探索性试验,还是存在很多困难,具体障碍有两大方面:

1.偏离基础理论课程,与课本内容衔接不够充分

探索性实验,基本是作为教师科研项目转化而成,与本科院校的课程基础理论内容衔接不够充分。探索性实验的培养计划调整存在周期,这是由于探索性实验由选题到真正完成实验,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需要学生及老师做大量的文献搜集工作,确定实验目标,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5]

2.实验条件不够完善探索性实验还存在经费、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方面欠缺的问题,这是因为探索性实验师是由教师科研项目或任课老师的构思转化而成的,新的科研项目或构思转化针对本科实验教学时,就存在本科院校现有实验条件满足不了学生实验需求的情况,导致学生很多有创意、有想法的实验项目无法进行。[6]

五、本科院校对探索性实验开展的制约条件可做的改善措施

(1)针对偏离基础理论课程,与课本内容衔接不够充分的问题。探索性实验如果单独作为正式课程,通常内容和实验体系尚不够成熟,但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实验项目开设。本科院校可以提出并建设相关课程,或者作为毕业实习类的实验训练开展,最终纳入某个课程实验项目,从而在培养系统上完善实验体系,在传统实验体系上增加探索性实验类型,达到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针对实验条件不够完善问题,本科院校需要进一步改善现有实验设备及条件。毕竟企业现在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在实验条件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会影响本科院校

的培养质量。所以在保证实验仪器资源充分的条件下,要有充足的实验经费作为保障,使实验条件更加完善,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01):1-40.

[2]舒明勇,开放性设计实验改革与探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26(06):118-120.

[3]段志芳,付莉.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肇庆学院学报.2005,05:78-79.

[4]李久会,赵星,张东旭,熊晓路.探索性实验引入实验教学的意义[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123-124.

[5]段志芳.探索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01:34-35.

人体科学探索篇6

关键词:科学活动;引导;主动探索

引言

现在幼儿园教师普遍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在活动当中对幼儿的主动发展、主动探究以及主动学习的行为和习惯进行培养,使幼儿能够主动的接受知识,将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当中的兴趣激发出来。要想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笔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选择的科学知识与现象必须要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

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各种事物出发,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引导,这样不仅能够对孩子的好奇心起到培养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将他们的探究热情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够独立的进行观察和发现。笔者在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时候从幼儿身边的各种现象出发,由于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都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事物,并且与幼儿的兴趣、认知特点以及发展目标相适应,这样就将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使其主动性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比如在选择科学活动内容的时候与幼儿生活中的重大节日相联系,像什么“红彤彤的年”、“话说端午”等,这样就使幼儿能够联系社会生活环境进行学习,不断的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1]。

2.将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热情激发出来

幼儿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动以及活泼的特点,所以应该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作为根据开展科学活动。因此笔者在设计科学活动的时候都会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因此能够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很好的激发出来。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以及形象的特点,所以在导入科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采用游戏化以及形象化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在科学活动“多彩的手套”当中,在导入主题的时候笔者就是用捉迷藏的方式来进行的,首先让他们寻找椅子下面藏着什么东西,这样小朋友就会很开心的找到手套,然后在自己的手上带上手套,这时笔者就会问:你们带上手套有什么感觉呀、谁的手套更漂亮啊?小朋友会很积极的响应老师的问题,最终教师将活动的主题揭示出来,原来一双双的手套就是一对对的好朋友,这样就能够将小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充分的调动起来。

3.将幼儿对科学主动探索的氛围营造出来

教师应该将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出来,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当中。教师要对他们的各种疑问和问题进行鼓励,让他们将不同的意见发表出来,并且还要学会对别人的观点给予尊重。与此同时,在科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创设出来。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对物体进行主动操作,让他们在感受到亲自动手的快乐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鼓励,这样就能够使幼儿将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并且对科学活动产生热爱[2]。

4.为幼儿提供科学活动中的指导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指导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是科学活动的主导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主动探索来构建知识和经验,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幼儿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用其态度和指导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造成影响。通过教师的指导,幼儿才能够完成探索式的学习。因此,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指导作用,为幼儿的主动探索提供支持,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

教师可以在科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提问,或者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其进行探索。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遇到问题时,要对其进行鼓励,给予幼儿支持和必要的帮助,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并指导幼儿通过操作来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证明。在此过程中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想法,这正是其创新思维的一个体现,当幼儿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立即为其解决问题,而是要给予幼儿耐心的鼓励,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验证自己的想法,支持他们的探索活动,教师要理解和欣赏幼儿不同于成人的独特视角。

以“转动”这一科学活动为例,幼儿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中进行摸索,有一个幼儿突发奇想,想要将长条木头转动起来,但难以成功。此时教师及时的给予其支持和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他用筷子穿过了木条,此时长条木头也完成了“转动”,幼儿非常兴奋,探索的热情高涨。

5.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索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科学探索材料样式越多、可操作性越强,幼儿对探索活动也就越有兴趣。作为引发探究欲望的刺激物,材料是幼儿进行探索活动、认识事物的桥梁,教师要为幼儿准备结构适宜、与生命密切相关、便于操作的材料。材料过于简单会使探索活动缺乏挑战性,过难又会使幼儿无从下手。仍然以《转动》这一探索活动为例,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系列可以转动的物体,例如录音机、磁带、风扇、陀螺、球、伞、圆纸片等等,还有一些辅助工具,例如筷子、牙签等等[3]。

6.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顺序进行安排

科学探索活动要遵循科学兴趣形成的一般规律。幼儿要先获得一些科学知识,再进行探索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合理安排科学探索活动的顺序,使其循序规律,便于幼儿更顺利的在探索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力的探索》中,教师可以先用一个与力有关的童话故事《滚滚和蹦蹦》进行导入,使幼儿对方向、状态、作用力等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再进行旋转、滑动和滚动等科学探索活动。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先扫清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一些障碍,使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更加顺利和有效。

7.结语

科学探索活动能够带给幼儿快乐与激情,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教师要积极发挥作用,帮助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提高幼儿的主动性,使科学探索活动更加有效、生动。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活动,能够培养幼儿对生活、对科学的热爱,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荣.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在发现中提问[J].小学科学(教师).2012(01)

人体科学探索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专项(2011FSZJ01)

1问题提出

按照Super的生涯发展观点,15―25岁是人生的职业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了解职业信息、选择职业生涯方案、决定职业以及开始工作,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种探索阶段,此时的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整个人生的生涯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并不强,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危机的到来,促使许多大学生开始逐步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从而进行一些职业生涯探索和尝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探索本身带来的动荡、不安、怀疑、努力、试探与不确定,大学生常常会出现抑郁或焦虑的情绪,显得无所适从。

考虑到样本的特殊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职业目标有限、教育教学方式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作为被试群体。期待发现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的独特性,从而帮助师范类学生尽可能地减少职业生涯探索过程的盲目性,理性做出职业决策,顺利择业就业。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阜阳师范学院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包括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理科、文科、艺术体育科学生。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23份,回收率85.3%,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94.3%。

2.2研究工具

采用由曲可佳(2009)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该问卷共39题,包括五个维度:即自我探索、环境探索、自我-环境匹配、探索信念、探索意向。其中自我探索指个体对于自我内部特征,如人格特征、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的了解和评价;环境探索,是指个体对于不同职业的性质、内容和前景等各方面职业信息的了解和认识;自我-环境匹配度探索指个体在了解自我特征的基础上,寻找与自我特征、需要和能力相匹配的职业发展方向;探索意向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所持有的态度中具有主动倾向的动机;探索信念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所持有的一种认知。

问卷采用5点式计分方式,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计算各维度项目的平均分作为各维度的得分,各维度均分之和为维度总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探索程度越高。各维度内α系数在0.78-0.91之间。本次研究中五个维度α系数依次分别为:0.78、0.84、0.83、0.91、0.79。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1.1《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信度分析

对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见表1-1。由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83之间,且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1.2《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效度分析

根据心理测验理论,一个问卷的总分与各分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衡量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标。本研究的内容效度见表1-2.由表1-2结果可以看出,该问卷总分与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呈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2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特点

3.2.1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总体特征

根据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发展不平衡。从各分量表的得分来看,探索信念得分最高,其次是自我探索维度、环境探索、自我与环境匹配探索、探索意向。此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差异非常显著。且从各个维度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发现,各维度均分差异显著。同时,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到,探索信念的标准差较小,离散程度低,而探索意向的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高。

3.2.2高师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级主效应显著,F(15,2877)=8.037,p

3.2.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以专业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专业主效应显著,F(10,1912)=1.93,p

2右上角的字母代表存在显著差异的组别:a=文史专业;b=理科专业;c=艺术体育专业

3.2.4城乡与是否独生子女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比较

以不同生源地(农村、乡镇、县城和城市)和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源地的主效应显著,F(15,2865)=2.432,p

4讨论与分析

4.1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整体较好,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高得分25分,最低分11分,标准差为2.45,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另外,研究发现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师范类大学生的探索信念的得分最高,说明师范类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持有积极认知,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探索,且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求职择业和未来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4.2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

从年级的角度来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在不同年级间变化明显,总体上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随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经过进一步比较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差异(见表4-4),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5个维度在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各维度的发展趋势又有所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有关。刚上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也充满了困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大学生活学习的未知性是导致大一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较高的原因。进入大二后,大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的环境、方式,因此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动机降低,而此时又处于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探索期,此阶段的探索任务在于发展职业兴趣、确立职业价值观,这些任务的完成都与了解自我特征密切联系,因此到了大二,更多的高师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大二也是专业课开始的时期,这时但由于对专业的认识还很不够,对职业与未来发展的思考也很不清晰,因此环境探索及探索信念和意向的得分都不高。而到了大三,许多学生对专业已经有比较多的了解,职业目标逐渐明确,因此又重新开始思考专业、前途、发展和自我的关系,同时开始为实现职业目标而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因此,大三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有所起伏,尤其是在环境探索和自我与环境的匹配度上探索水平起伏明显。

4.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在环境探索和探索信念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自我探索、匹配度探索和探索意向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师范类大学女生认为职业生涯探索更有意义和价值且在职业信息的搜索上表现更突出。这与国内部分研究不太一致,李亚真(2005)、王辉(2008)发现在生涯探索上大学男生比女生更成熟。究其原因可能与师范类院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师范院校女多男少,女大学生少了一些性别自卑感,也多了一些竞争机会,尤其是在兼职或某些专业实习方面实力更强,因此在环境探索上表现的比男生更积极。而严峻的就业压力更容易使女生产生危机意识,因此表现出高于同年级男生的探索信念。而在其他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陈欣怡(2000)的研究结论一致,她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在生涯探索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推断这可能与日趋变化的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态度观有关,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态度观已逐渐进入中国社会和家庭,同时由于高学历女性所承担的双重社会角色将给她们带来更大的生涯发展压力,因此高师女生表现得更积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4.4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不同专业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除了自我探索外)主要集中在文科与理科师范类大学生之间。文科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显著高于理科生。这主要与文科专业性质和择业范围较宽广有关,理工科的学习负担较重,相比较而言,文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要更多,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行为也更多,因此其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要更高。

4.5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城乡和独生子女差异

人体科学探索篇8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组织策略

科学一般被定义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既是传授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教育,更是训练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为了能让新生一代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科学活动,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来?以下是笔者在组织活动中得到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要让幼儿喜爱并能主动参与到对科学的探究,首先必须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一)了解科学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其了解科学技术产品内容及给社会、人们带来的方便。如电灯、电话、汽车等的发明和运用;提供各种书籍、图片,让幼儿查阅等等,从而使幼儿知道科学无止境,永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使他们产生热爱科学的态度。

(二)与幼儿共同搜集探索科学的材料,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活动环境,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所选择的内容必须从幼儿当前的生活与经验出发,确定主题后,便可与幼儿一起收集所需的材料。一次户外活动,幼儿玩得满身大汗,有的幼儿便用手当扇子扇起来。于是我们便开始了有关风的话题,继而形成探索《风》的主题活动。在组织活动时,师幼共同寻找日常生活中能产生风的物体及有关风的资料。将收集来的材料在班级的显眼处摆放,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动手试验,看看风是怎么产生?不同的材料产生的风有什么不同?通过幼儿自主寻找材料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很快地掌握了有关风的一些粗浅知识。这样的形式,让幼儿既掌握知识,又激发他们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师幼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良性的氛围,促进师生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及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我们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现有资源,如种植园地、饲养角、草地等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幼儿感受到科学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存在我们身边。

(一)利用自然角开展科学教育

班级自然角是根据季节变化和幼儿年龄特点,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布置的一个微型自然界:动物、水果、蔬菜,还有各种干果及科学小实验等。幼儿在这里知道什么季节有哪些花、水果、蔬菜;还能观察小蝌蚪从卵成长为青蛙的全过程,也知道了蚕是如何变成蛾的……利用自然角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自然角设置一块小菜地,共分成三大块:沙子、木屑、土壤。提供相同的种子让幼儿种,每天护理并观察种子在不同土地里的生长情况。以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在很自然的氛围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可以激发和培养其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这就是说,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由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向注重儿童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组织各种活动中,应充分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寻结果,教师在这过程中则充当指导者的身份。例如:《拱形的秘密》,让幼儿通过试验探索用相同大小的纸皮做成的拱形桥和平板桥各能承受几本相同重量的书?拱形与直线所能承受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建筑用到了拱形的原理?通过这一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注重幼儿的探究欲望,结合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渗透

教育是存在于生活各个方面的,如怎样快速地把钉子从沙子中全部找出、水往哪里流、运动后的感觉等等。我们除了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有机渗透外,还要注意发现、支持并引导幼儿自发地探索活动,对于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应及时地进行探索、引导。例如:一次玩沙活动,我打开水龙头浸湿沙子,当孩子们看见一大股水流瞬间变得无影无踪,都很奇怪,便一起讨论起来:水怎么没了?是被沙子吸走了?……见此,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幼儿挖开沙子,看看沙池底有什么?再用力抓一把沙子,会发现什么?通过让幼儿带着问题动手验证自己想法,依据观察的事实得出结论,并在同伴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形式,使幼儿很直观地了解到沙子到底会不会吸水。

三、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功能给幼儿带来愉快。儿童如果很少或长期得不到成功的经验,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要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认真观察和倾听,了解幼儿有哪些需要,及时地提供给他们所需的材料。

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很多种:(1)让幼儿体验由自己努力而获得的胜利,如让鸡蛋在水里浮起来,幼儿必须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搅拌,直到鸡蛋上浮,试验的成功让幼儿感觉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获得胜利的,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2)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如种植园里的蔬菜成熟了,把它们摘下来,送到厨房里炒,让每个幼儿都来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他们都会争着吃,哪怕是自己不爱吃的菜。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每天浇水、每天管理下长大的。这种体验会在幼儿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他们更乐意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等等。

总之,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必须实施以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基点的科学教育的组织策略,使幼儿从教师控制和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5).

人体科学探索篇9

关键词演示实验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物理探索演示厅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大学物理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课程,演示实验是大学物理教学中最具活力的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演示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理论和实践并重、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是大学物理教学的新模式。①为更好地配合大学物理教学,我们在加强课堂演示实验、建设物理探索演示厅和开设物理探索演示实验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建立课堂演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演示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的演示实验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

1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1强化课堂演示实验,将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有机结合

增设多项演示实验项目,丰富课堂演示教学内容,演示实验紧密配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力学部分,中学没有学习角动量的概念,我们利用“茹可夫斯基椅”、“直升飞机模型”、“进动仪”等多个装置来演示角动量守恒、进动现象;在振动与波部分,驻波的特点、反射点形成波节、波腹往往难于理解,利用驻波演示器、弦线驻波等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这些现象,从而轻松地突破难点。实物演示能够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同时进行讲解,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很好。

对于一些不适合实物演示的特殊物理过程和现象,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计算机模拟来进行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现物理过程,如:可以模拟微观粒子的无规则运动,小球的运动轨迹、热机的工作过程等。讲授驻波时,先用弦线驻波演示仪进行演示,使学生对驻波的波腹与波节有直观认识,而学生对驻波形成的过程很难理解,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在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时,可以利用动画演示光波干涉和衍射的形成过程。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将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克服演示仪器数量不足、现象不明显、可观察范围小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可互为补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2建设物理探索演示厅,创建课外学习探索的环境

为使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进一步延展,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学习物理的环境,我校于2007年建成物理探索演示厅,该厅整体为椭圆形复式结构,使用面积约600m2,厅内净高11.5m。目前拥有设备100余台件,设备总值70多万元。演示实验覆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近代物理以及物理原理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等内容。物理探索演示厅中既注重物理图像和物理概念的定性展示,又突出物理原理,集展示性、探索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每项实验都力求以简单的形式来揭示复杂的科学原理。课外学生进入物理探索演示厅学习、参观,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多课堂所接触不到的物理现象和趣味性的物理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物理探索演示厅已对全校本科生长期开放,也为其他院校学生、全市中小学生及社会团体定期或预约开放,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很好地配合大学物理理论教学,突破课堂演示实验的局限。经过多年建设,物理探索演示厅201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普基地”,2012年已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1.3开设物理演示实验课,丰富物理教学体系

为弥补大学物理课堂演示的教师操作为主、学生参与少、课内学时有限等不足,我校利用物理探索演示厅为学生开设演示实验选修课程,将课堂演示实验与课外实践性实验结合,丰富了大学物理教学体系。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演示实验,不仅能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探索能力,比仅仅观察教师演示印象更深、收获更大。②我校利用建成的物理探索演示厅,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物理探索演示实验”全校选修课(16学时),5年有2400余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在“文科物理”课程(文科专业)和“人文物理”课程(全校选修)中均开设8学时的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课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分为10~15人左右的小组。在指导教师集中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明确实验要点及操作注意事项后,由学生自行动手操作,观察物理现象、做出解释并对一些实验仪器提出改进意见。我们将演示实验项目按力学、热学、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和近代物理等知识结构划分为6个系列实验。力学实验包括角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进动、液体的表面张力、风阻、举力等。热学实验包括概率分布、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热机与制冷机原理等。电磁学实验包括尖端放电、静电现象、平行板电场分布、高压放电及涡流效应、平行线圈间的磁场分布、电磁感应等。振动与波动实验包括共振、弦线驻波、简谐振动合成等。光学实验包括视错觉、光的反射、干涉、衍射和偏振、光通信现象等。近代物理实验包括低温超导体的迈斯纳效应、新能源、激光无线通信、全息照相的特点等。

1.4建立演示性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原有的演示性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开设一些探索性的实验项目,建立学生充分参与、体现个性化学习的演示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性实验主要以教师引导为主,采用灵活的辅导方式,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定性或定量测量实验结果,课后查找资料,探究实验原理,做出相应的软件设计或改进的仪器,并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③如:可以利用热机实验进行热机及致冷机的p-V曲线的研究;利用空气动力仪验证流体力学的伯努利方程,研究各种结构的流体力学性质等。许多学生对探索性实验充满好奇,能够对一些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刘鹏利用傅科摆实验装置详细研究了傅科摆运动规律,对傅科摆运动轨迹进行数值模拟,并撰写了研究报告;何江涛利用a调制实验仪完成《a调制的原理及实验》1项,自行采用双光束干涉的方式自制了a片。

2结束语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配合物理演示实验,将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有机结合,建成物理探索演示厅,突破课堂演示实验的局限,开设物理演示实验课,进一步丰富物理教学体系,建立课堂演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演示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模式。演示实验现象直观、操作简单,受到学生普遍欢迎,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激发了他们和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梁法库,路峻岭,汪荣宝.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物理与工程,2002.12(2):28-30.

人体科学探索篇10

【关键词】自主探究;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2

一、问题提出

1、自主探究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自主探究,就是让幼儿以类似或模拟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教育培养的人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主动学习,创新精神与探究发展的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而“自主探究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也是幼儿学习科学、培养科学素养、体验科学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这里,我们尤其要强调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儿童天生好奇、好问、好动、爱探究,而幼儿年龄阶段是儿童科学素养初步养成阶段,幼儿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关注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感到惊讶和产生疑问,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奥妙,从而对周围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或感到不可理解,因此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索原因、试验结果、追寻答案和解决疑问。我认为,幼儿学科学探究的过程比获得科学内容和事实更为重要。这说明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2、《纲要》、教育家对自主探究的观点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可见,现代教育的任务不再仅是教人以知识,授人以学问,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幼儿学习的基础是幼儿的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幼儿的自身探索,尽可能地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世界中亲历亲为,从探索中发掘知识。

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皮亚杰也曾指出,只有儿童自己建构的知识,才是真正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和他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知识,也是最牢固的、不会遗忘的知识。正如一位儿童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因此幼儿应通过亲身的操作和体验,学习知识,丰富经验,获得发展。

二、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的策略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精神氛围,给予探索的空间,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孩子对活动内容有兴趣,他才会去参与、探索、发现。我平常在选择的科学内容贴近幼儿认知和生活实际,便于幼儿探索并能从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如:在小班年龄阶段,我选择了“运水游戏”,在中班年龄阶段,我选择了“沉与浮”“好玩的磁铁”的实验,在大班年龄阶段,我选择了“溶解实验”“电的秘密”“转起来”“小灯泡亮起来”。

在平常的科学活动中我认为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评价都会对幼儿其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经常用语言来激发幼儿,如“你来试一试,你一定能成功的,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我都耐心的启发,循循善诱,用“你再来试试看”等亲切的话语,经常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参与探索。

(二)提供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我认为首先提供的操作材料要体现一定的科学活动目标。如:在开展大班“做一做真神奇”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在“智慧王国”投放了《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材料:可操作的简单线路(包括5号和7号电池、导线、灯泡),导线一连接灯就会亮。当曲别针、勺子、毛线、纸、吸管、钉子、橡皮、木块分别与它们三者相连接时,灯会有相应的反应;并且这些实验材料是孩子身边的、熟悉的东西,探索电的科学现象也贴近幼儿的生活。还投放了《转起来》的实验材料:筷子、光盘、易拉罐、硬币、串珠、绳子、纸盘等,让幼儿想办法让物体转起来,在操作中发现转动和力的关系。在“奇妙的溶解”的实验中投放了冰糖、盐、花生油、石头,碘酒,冰块,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的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糖放在水里慢慢不见了,盐和冰块不见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深奥的科学现象。再次操作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操作的、观察、比较的材料,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如在《好玩的磁铁》活动中,提供了纸、积木、石子、塑料及铁制玩具、回形针等材料,让幼儿去发现磁铁的秘密。在《转起来》活动中,提供厚纸片、火柴棒让幼儿制作彩色陀螺,提供纸张让幼儿制作彩色风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转时颜色的变化。

(三)教师巧妙、适宜的引导,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在幼儿探究学习活动前后,教师应有效指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巧妙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1、寓于自主学习,留出探索空间

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幼儿学科学的助手,是一位观察者、引导者,而幼儿才是科学学习的真正主人。当幼儿进行活动时,我不急于介入,而是先做个旁观者,观察幼儿的表现,同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所以,在“智慧王国”投放了新的玩具“小灯泡亮了”后,我并没有告诉幼儿怎样玩,而是让幼儿去观察、去探索玩具的多种玩法。然后教师再适时地介入。

2、观察发现,获得知识经验

《纲要》中提到:教师应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尝试着采用最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观察。即运用感官(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去获取资料。如:灯泡亮了的实验中,幼儿自主的操作实验后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灯泡亮了,有的灯泡却不亮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我并未一一回答,而是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寻找答案。

3、提问质疑,幼儿主动探索

教师要教给幼儿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提问时逐步增加探究的问题,如“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知道什么?”等,鼓励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大胆猜想结果,合理进行解释,敢于质疑。其次,教会他们象科学家一样动手“做科学”。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对这个问题作多方面的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要有思考并制定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不断地反思矫正,善于搜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

4、适时介入,提升自主探究

在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只有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地介入,启发、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幼儿自主探究积极性。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常会遇到经验、认知上的难题,使得孩子的探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比如:当幼儿的探索活动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我会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和幼儿共同游戏,并通过“咱们来试一试这样连接行不行?”等语言,鼓励幼儿再次进行探索和尝试。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探索活动当中。可见教师及时地介入、富有支持性的鼓励和引导,可以有效地使幼儿的探索欲望得到延续。

5、记录表达,体验乐趣,提升经验

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我经常组织分享交流活动,引导他们在实验结果中使用多种语言如:文字、图画、符号、照片……用别人能听懂、看懂的话把探究经验、结果写下来、画出来,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如:在“奇妙的溶解”活动中,幼儿讨论哪种东西能不见了?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认为石头会沉到水底,冰糖会慢慢地溶解,盐也会溶解,在活动中,他们记录绘画自己使用的材料以及在水中的状况并互相讨论,分享经验。从幼儿不同的回忆描述、各类的记录中,我发现了幼儿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思维表达方式。幼儿在浅显易懂的图表、记录单中分享到其他幼儿的学习经验,也间接地学到知识经验。

自主探究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的灵魂,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关键。科学活动不但可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而且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发现,去探索,去学习。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