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6:01

旅游产业调研篇1

一、导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导游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是导游服务层面,反映突出的是将导“游”变成导“购”,以及与此目的性质相同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加点”、“换点”,具体表现为导游诱导、欺骗甚至强迫游客购物和参加质次价高的自费项目,擅自变更行程计划、压缩计划内项目的游览时间,以便从购物点和景点拿“回扣”。第二个是在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服务和权益保障层面,反映突出的是“人头费”、“买团”,即导游按游客人数向旅行社支付费用以获得带团服务的机会,旅行社不向导游支付带团服务的劳动报酬,旅行社和导游管理服务机构不为导游提供劳动社会保障,甚至要求导游垫付、支付游客住宿、用餐、游览、交通等接待费用。第三个是在导游机制、体制层面,反映突出的是“零负团费”、导游公司监管缺位、导游进入-退出机制和监管考核体制不完善。第四个是具体工作层面,主要是在导游教育培训、年审、ic卡计分管理、服务监督检查、正面宣传引导和政府、协会的导游服务方面存在不足。

导游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机制方面的“零负团费”操作模式和体制方面的不适应。零负团费操作的基本情形如下:

起点:游客追求价廉物美而又不太了解和熟悉旅游产品的特性及相关信息,在报名出游时反复多家询价压价。

招徕、组团旅行社:为适应游客需要以争取客源和业务,竞相压低报价并低价促销、收客,不向游客收取目的地旅游接待费用,因此不向接待旅行社支付接待费用,搞“零团费”结算,甚至还要接待社向其反向支付“人头费”以获取、增加利润,成为“负团费”结算。

地接旅行社:不向导游支付劳动报酬,不为导游提供劳动社会保障,反而要求导游支付接待费用并解决旅行社和导游收入问题。

导游:与司机和购物、景点单位联合起来,通过诱导、欺骗甚至强迫游客购物、参加自费项目即“加点”、“换点”来获取“回扣”。

终点:导游“导购”、“加点”、“换点”严重影响了旅游质量和效果,且所购物品和所参加自费项目往往都是质价不符、质次价高的,向旅游和相关部门投诉。

导游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也直接影响导游服务质量、队伍素质、导游权益保障。一是导游入门条件偏低,主要是高中毕业的学历起点直接影响到导游知识量、服务能力和新导游的年龄起点,对导游服务质量和队伍素质产生直接影响。二是导游公司性质、经营服务内容及设立条件和程序、监管责任和方式等不明确,大量通过导游公司取得导游证并实际从事导游服务人员的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监督考核、管理服务严重缺位。三是导游服务的性质、地位及其与旅行社的关系不明确,“导游自由职业化、导游服务市场化”与“零负团费”、“人头费”、“买团”、“加点”、“换点”的产生、发展关系密切。四是导游ic卡计分管理、导游年审考核等制度需要改进和完善。

二、遏制、扭转“零负团费”操作模式

主要对策是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宣传、信息服务和认真贯彻《旅行社条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源头和起点入手,加强宣传引导和信息服务,让游客特别是国民游客掌握旅游的基本性质特征和有关旅游产品、价格的信息,认识“质价相符”、“品质旅游”、“理性消费”等基本理论知识,逐步调整改变报名出游反复询价、无限压价等行为,进一步重视品牌、质量。具体措施包括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公众媒体开展公益广告宣传和案例宣传、深度报道,组织开展“品质旅游”进社区等宣传活动,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收集主要线路、项目价格信息等。在这方面要注意的是,不能笼统地说“旅游市场不成熟”、“游客不成熟”、“游客消费不理性”,这有将责任推给游客的嫌疑,而应该使用“信息不对称”、“政府、行业引导和信息服务不够”等说法。

另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新条例在旅行社招徕宣传、签订旅游

合同和收取旅游费用、组团社向地接社发送团和支付旅游接待费用、地接社委派导游接待和支付接待费用等各个环节,做出规范、禁止和处罚规定,为遏制、扭转“零负团费”奠定了法规基础。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新条例的这些规定,特别是加大执法检查、监督和违规处罚力度,遏制、扭转“零负团费”,是从机制入手解决导游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三、加强对导游管理机构的监管

我国近60万执业导游,约有七成挂靠在导游管理服务中心和导游公司等机构。绝大部分导游管理服务中心是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成立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承担办证领卡、年审、人事档案管理等政府职能和组织培训、为导游介绍业务等的社会或中介服务职能,主要靠向导游收取管理费(挂靠费)、年审培训收费等维持运行。

加强对导游管理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的主要措施是,第一,明确其性质为面向市场(旅行社和自助游客)“提供导游接待服务的独立经营企业;第二,明确规定其经营业务为向旅行社和自助游客派遣导游人员、提供导游服务,承担导游的企业管理职责;第三,明确规定导游公司的设立条件、程序和监管方式;第四,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清理规范现有的导游管理服务机构,政府管理职责转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和社会服务逐步转到行业协会,导游管理服务机构逐步统一为导游服务公司(可以以介绍业务的中介服务为起点逐步发展成为导游派遣)。

四、明确导游的职业定位

《韦氏大词典》对自由职业者的定义是:独立工作,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人;不向任何雇主做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目前业内有观点认为应将导游变成自由职业者、让其脱离旅行社独立存在,管理、培训、就业、劳动权益保障等,都由政府或有关社会组织来负责。这个观点混淆了导游就业形式的“自由”与导游从业“不许”自由两个问题。《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导游必须经过“旅行社委派”才能从事导游业务,可见我国法律不允许导游单独提供服务,因此导游在法律性质上不是自由职业者。即使导游不是旅行社的正式员工,依据短期或临时用工合同为旅行社提供服务,但其服务是旅游产品不可分割的部分,导游是旅游产品销售者的履行辅助人,无法脱离旅行社单独存在。

由于我国对旅行社实行特许经营管理,如果导游不经过旅行社即可接待旅游团队,将会产生无数个不经许可从事旅行社业务的个人。不仅消费者的利益难于保证,市场也将陷入无序竞争的混乱,因此,倡导导游归入自由职业者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害无益。导游不是自由职业者,就不能靠自己“经营”获得收入,而必须由其雇佣者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所以,旅行社完全应该且必须将导游劳动报酬纳入旅游报价和费用之中。

五、建立合理透明的薪酬制度

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导游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应建立“以基本工资和导游服务费为主体,带团补贴为补充的导游人员薪酬制度”,是符合劳动法规定的。旅行社向其固定导游发工资目前已经基本做到,但是给社会导游发工资难以落实,因为数量巨大(占总数70%以上),又不是企业员工。

建立合理透明导游薪酬制度的任务和措施是,第一,要求旅行社在旅游产品报价中必须单独规定导游服务费并支付给导游,其幅度和数额由省市旅游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确定;第二,明确导游带团补贴的主要项目内容和标准,应该包括差旅补贴、超时补贴、加班补贴、通讯补贴等,具体幅度及数额仍由省级旅游部门协调劳动保障部门共同确定执行;第三,明确重申导游可以接受游客自愿、主导支付的小费,但不得以索要小费,并引导游客养成给付导游小费的身份消费习惯;第四,依法规范“回扣”、佣金,使其收受数量合理化和方式合法化,即消除占比过高问题和“公对公”并如实入账,同时要求旅行社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导游。

六、改革完善导游准入-退出机制

1999年颁布实施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学历起点为高中毕业,这在十年前是基本合理的。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及其毕业生大幅度增加,接受高等教育基本成为我国青年一代的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导游是依托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从事专业服务的人员,接受适当教育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基本素质的起码保障。调研反映的普遍意见是将导游考试的学历要求提高到大专,是比较合理的。对于少数民族和边远不发达省份,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

完善导游执业退出机制十方必要,重点是完善年审统计和ic卡计分管理制度。首先要解决年检和计分制度管理都缺乏法规支撑的问题,明确不予通过年审的导游证及其持有人如何处理。国家层面上,尽早出台导游ic卡有效时限及注销退出办法。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现有法规规章规定不完善、不合理的方法,如“导游人员必须参加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年审培训”,但未明确培训费用由谁承担及其标准和支付方式,出现了借机收费的现象,引起导游不满。此外,ic卡管理系统亟需升级完善,及早实现信息实时传输,充分发挥科技在提升管理水平上的作用。

七、完善导游分类和等级制度

导游分类问题首先体现在导游如何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上,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导游人员职业的研究,包括准入的研究,力争以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性质进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实现以导游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变革,在构架和改造导游职业教育、培训、鉴定、考核、竞赛和表彰系统的过程中提升导游职业,增强导游职业的凝聚力。

从就业形态上看,可以考虑恢复兼职导游。一方面,从完善导游劳动保障制度考虑,兼职导游没有以此为业,不必纳入导游职业的社会保障计划,其管理和劳动社会保障等主要由其所在单位负责。另一方面,他们所具备

外语或特定的知识、技能等,是旅游接待服务和提高导游服务水平所必需的。兼职导游资格及管理问题,要通过修订法规来解决。建议建立实习导游制度,这是适应高等院校旅游及相关专业教学和培养导游后备人才的需要。实习导游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地市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发证,以高等院校旅游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为对象。实习导游可以按照教学计划进入旅行社和景区景点观摩、学习和协助导游从事服务,不得独立开展导游服务,由所在学校负责监督管理和权益保障,毕业离校实习导游证自动失效。

目前导游实行了等级制度,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导游人员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联系不紧密,加上多年考试中断,中高级导游比例太小,严重影响了等级制度的影响和作用,应该继续坚持和完善。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职业技能分类,探索形成合理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以提高职业认可度和忠诚度。

八、促进导游协会的建设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导游脱离旅行社成为社会导游、签约导游或挂靠导游。随着导游与旅行社分离,其在利益上与旅行社的不一致出现并不断扩大后,就有必要有自己的组织来代表、维护其利益,同时发挥桥梁、纽带、规范、服务等作用。正因为如此,在一些重点地区和旅游城市,逐步建立起导游协会。这说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导游体制改革、队伍壮大,有必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导游协会等行业组织。

旅游产业调研篇2

为贯彻落实县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示精神,结合××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对如何加快××县旅游产业发展。近期我局深入各旅游企业、乡镇、景区点,进行旅游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端,位于滇中旅游区、滇西北旅游区、滇西南旅游区的结合部,是实现三大旅游区客源互流的连接部,北可引滇西北客源进入,南可入滇西南旅游区,是滇西南边境旅游区的“旅游引景门面”,也是普洱市北引客源的第一重要门户。

××县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开发建设,××旅游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逐步发展历程。尽管近年来××旅游业有了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因而旅游业发展无论是从观念更新到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从景区景点开发到各种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从宣传促销到政策措施的制定等等,均处于起步时期,诸多旅游资源成待开发状态。总之,××县旅游业发展正处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

(一)旅游资源状况

××,古老而神奇,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山川秀丽,风光迷人,资源雄厚,物产丰富。境内拥有哀牢山和无量山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有漫湾和大朝山两个部级大型水电站;有文庙和卫城遗址两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珍藏有珍贵物品4000多件。全县旅游资源丰富奇美。见证“名山大川、仙踪佛迹”和“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缩影。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融为一体,共同形成了××集观光、度假、科考和探险、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县具有群山云集、江河密布的地理特点,孕育出别具特色、古老而神奇的自然景观。独特的自然条件及千百万年大自然的默默积淀,为××孕育了一处处精美绝伦的自然精品:险峻的无量诸峰、“无量玉壁”、“无量剑湖”(羊山瀑布),大自然之精灵——黑冠长臂猿;世外桃源黄草岭、高山明珠杜鹃湖、鬼雕神塑××土林、奇山美景无量山、妙趣横生者后仙人寨、静谧安怡的川河田园风光和漫湾、大朝山电站的百里长湖景观,共同形成了××六大旅游资源区,即无量山旅游资源区、川河旅游资源区、哀牢山旅游资源区、澜沧江旅游资源区、安定温泉旅游资源区、大朝山旅游资源区,全县共有大小景点265个,其中重要景点25个,景点数居全市之首。

2008年6月,××县正式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2002年制定完成了《××彝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2003年完成了《××土林详细规划》;

2、全县已开发的景点有文庙、孔雀山森林公园、安定双河温泉、御笔山公园,共投入建设资金2700万元;全县有4家星级饭店,其中二星级饭店3家,一星级饭店1家,国内旅行社1家,aa级旅游景点1个;住宿设施日接待能力达2280人次。据统计2008年全县共接待旅游者25万人次,旅游收入766万元。

二、××县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

(一)××县旅游区位条件优势显著。××地处滇中旅游区、滇西北旅游区和滇西南旅游区的分界点上,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现祥临公路已开通,随着南涧—××—普洱路的修建和改造,可实现迪庆——丽江——大理——××——镇沅——宁洱——普洱——景洪的旅游大干线。同时,与普洱市其它县区相比较,××因濒临楚雄、玉溪,因而极有利于吸引滇中旅游者进入普洱市。

(二)××具有旅游资源丰富奇美优势。全县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全省六个纯彝族自治县之一。

(三)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提出实现旅游“二次创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县委、政府已将旅游产业列为全县的九大产业之一。

三、我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通过调研,目前制约我县旅游业发展存在三点主要因素:

一是交通制约因素。全县基础设施条件滞后,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条件差。南北出境公路虽已贯通柏油路,但公路等级差、老化、路险;通往各景区(点)的道路,通达条件较差,游客无法进入。为此,交通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是资金制约因素。县财政较为困难,政府无力投入更多旅游专项开发建设资金,旅游项目开发资金十分薄弱,景区(点)的开发建设缓慢。资金缺乏,是严重阻碍我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宣传效应不高。由于资金有限,宣传效应不够突出。

四、××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发展重点

(一)总体定位

根据××县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秉承天赋、自然天成的绿色宝库和深远古朴、底蕴浓厚的彝族文化的优势,遵循旅游发展的规律,××县旅游发展总体定位为:打造“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银生古城·××——无量山生态旅游”品牌。同时借助金庸《天龙八部》笔下奇山美景的无量山为亮点,开发无量山,以无量山为龙头,发展××旅游业。

(二)发展重点

主要依托无量山、哀牢山奇美的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开发无量山,以无量山为亮点,打造××旅游品牌。

五、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基础设施由政府主导投资完成,认真做好资源保护工作,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是进一步解决交通制约因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的可进入性。

三是借助银生文化、地方民族民俗文化、金庸文化。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建设。

四是积极申报哀牢山、无量山为部级风景名胜区,通过打造部级品牌,提高××旅游知名度。

五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通达工程建设,做好景区(点)开发前期工作。将旅游景区周边村社纳入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示范点要求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标准统一规划、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将涉及全县重要旅游景区道路纳入农村通达工程,优先列项建设,完善景区道路的可进入性。

旅游产业调研篇3

政府县长

旅游产业在世界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旅游产业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消费结构将进一步由温饱型、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旅游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正是看到了旅游产业这种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具有良好旅游资源禀赋的地区纷纷把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来抓,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批又一批新兴的旅游景点景区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起来。

__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濒临黄河,向东与山西省隔河相望,307国道穿境而过,是陕西通往华北、华东的桥头堡和东大门。全县辖8个乡镇,总人口8.3万,国土面积418平方公里,是陕西人口较少、面积最小,最为贫困的县份之一,也是革命老区和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__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33亿元,财政总收入257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5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77元。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始终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深入调研,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与开发煤炭资源并重的振兴__的重要举措来抓,并把旅游兴县确立为__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得到了全县上下广泛认同。为什么选择发展旅游产业?怎样发展旅游产业?是本文要着重阐述的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选择发展旅游产业?

首先,是因为__拥有很好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其中第一大宝贵资源当属__石城。石城的特点,或者说宝贵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历史非常悠久。__石城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当时为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__县时为县治所在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二是构造特别独特,全城皆由青石包砌而成。这种独特的构造使得石城尽管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战火摧残。但城垣及城内布局仍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其蕴藏的珍贵价值正如专家所言:“在陕西乃至全国的古代城防建筑中,以青石包砌的情况并不多见,__石城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延时之久(五代至清)和现状之完整都是全国鲜见的”。也正基于此,__石城20__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作为过去的县治所在地,石城虽然不大,但却“五脏俱全”,加之又始终兼有边防要塞的功能,因而在石城人们不仅可以考察古代边防要塞的军事文化以及封建官衙文化,还可以领略陕北的建筑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四是自然面貌雄伟而奇险。石城东临黄河,西北以石壑为堑,南有一条石径与现在的县城曲屈相连,地形非常险要,易守难攻,素有“铜__”之称。登上城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沟壑纵横、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风光一览无余。使人至此,无不为之感到一种强烈地震撼。黄河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二大宝贵资源。虽然黄河沿岸的县和市非常多,但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能够发展旅游产业的却并不多。我县丁家湾乡拐上村沿黄河有一处地方叫做大同碛,对面即是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山西碛口古镇。黄河在此处上下200多米范围内变为仅100多米宽,而且这200多米还有落差,因而造成了河水在此处汹涌澎湃、涛声震天,其气势不亚于壶口瀑布,同时又具有壶口瀑布所不具有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在此漂流,这对于那些喜欢刺激、喜欢冒险的年轻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横沟温泉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三大宝贵资源。横沟温泉目前日流量3000多立方米,水温39℃,是目前西至我市定边县、东至山西太原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温泉,而这一范围内潜在着大量具备高端消费能力的游客。除了这三大宝贵资源外,__还是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最后离开的地方,还是当代著名作家柳青以及中国当代特级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和陕北民歌大师张天恩的故乡等等,这些也都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可资依托的宝贵资源。总之,__的旅游资源禀赋是很优越的,在不大的面积上集中了文物、人文、自然、红色革命等多种旅游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在时空上立于黄土高原和黄河这个大背景之下,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两黄文化”将为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其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因为我们迎来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宝贵机遇。可进入性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在个性休闲化度假旅游日益取代传统的团队旅游而成为旅游主导形态的今天,是否靠近高速公路对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起着关键性的影响。而国家规划建设的青银高速(青岛至银川)已全线贯通,太中银铁路(太原至银川和中卫)也将于20__年建成通车,交通问题不但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而且还将成为我们发展旅游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一大优势。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青银高速贯通以后,将使得我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以__为中心,向东一天可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两个半小时可至太原、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向西四个小时可至拥有美丽沙湖的银川;向南三个小时可至革命圣地延安,四个小时可至壶口瀑布,六个小时可到世界文化古都西安;向北一个半小时可至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佳县白云山,两个小时可至塞外历史文化名城榆林,三个小时可至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也就是说,__基本上处于众多已经开发成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半天旅游圈的中心部位,将是未来多条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这为我们依托这些热点景区和景点,借势发挥、借力打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__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加快开发进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再次,是因为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更加适合__的县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__虽然人口不多,但人口密度居全市第一,加之过去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导致就业渠道相对较窄、人们的就业观念也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县委、县政府在就业问题上一直面临很大的压力。而旅游产业是一项

综合性、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同时由于这些行业就业和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从而又能进一步促进就业、刺激创业,因而不仅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社会和谐。二是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由于自然条件的极度恶劣,加之交通的不便、经济的落后,导致__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一直比较封闭保守,并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旅游产业具有经济文化一体性的特点,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有利于加快__对外开放的步伐,扩大__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三是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__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县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问题。而旅游产业是一项绿色产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压力较小,可以有效地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第四,是因为服务全市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需要。特色文化大市是市委、市政府确定要奋斗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那么,什么是特色文化大市?如何来建设特色文化大市?要回答这些问题殊非易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和开发,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其形式和内容,使之真正成为永不衰竭的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特色文化大市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坚持一手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展示,一手抓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就后者而言,我们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依托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和传承、传播文化的范例,比如镇北台、红石硖、白云山等,但这些相对于我市广阔的国土面积、丰厚的文化遗存来讲,仍显得有些单薄,也与我们所要建设的特色文化大市目标相距甚远,非常有必要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把一些文化遗存集中度高的地区纳入到全市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而__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前所述,全市像__这样集如此众多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于一身的县份并不多。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选择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是__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特别是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需要。

二、怎样发展旅游产业?

(一)发展的原则及思路。(1)、坚持“大手笔策划、高起点规划”。有没有一个好的策划和规划,直接决定着一个景区或一个景点的开发和建设的品位乃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旅游资源特别是文物旅游资源往往具有唯一性,一旦开发失误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2)、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由于我们的人力、精力、特别是财力和经验有限,不可能全面开花,所以必须要循序渐进,先行启动那些投入小、难度小、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再逐步启动那些投入和难度相对较大的项目。(3)、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开发。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很强,要求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时旅游产业的专业性也很强,而且往往投入巨大,政府既没有财力、更缺乏能力大包大揽,必须走招商引资的路子。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搞好策划规划、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具体的项目开发必须交由那些有实力的、专门从事旅游产业的企业去搞。(4)、坚持“高档次建设、精品化开发”。旅游产业具有“赢家通吃”的特点,精品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游客往往人满为患,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反之则举步维艰,陷入恶性循环。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开发和建设的始终,而决不能因一时之困难随意降低标准。(5)、坚持走互利共赢、区域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的路子。加强与我市的米脂县、佳县以及山西的柳林县、临县等相邻县份的合作,打造红色旅游、黄河风情游、古城(镇)游等精品旅游线路。(6)、坚持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路子。正确处理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始终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开发,在科学开发中促进保护。

(二)发展目标。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搞建设”的总体要求,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县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并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产业真正成为__兴县富民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三)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成立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及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公、检、法以及文化、财政、经发、交通、水利、林业、环保、供电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为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2)充实力量。给文化局加挂旅游局的牌子,同时增加编制,充实人员,明确职责,确保这项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推进。(3)加大投入。从20__年开始,县财政每年预算200万元用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同时积极争取中省市投资以及从金融机构融资。(4)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以达到在统一全县干部群众思想的同时,赢得中、省、市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旅游产业调研篇4

一、我县文化特点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高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境内有田野文物保护点162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城遗址及墓群、汉明长城),省级4处,县级保护文物47处。骆驼城古遗址始建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距今1832年,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汉唐古遗址之一。许三湾古墓葬群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密集型古墓群之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

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竞争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市场管理力度,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我县现有文化事业单位4个,即:高台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工团,在职职工44人。国有文化企业2个,即: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现有职工10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83家,从业人员200多人,经营面积15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约1700多万元,其中文化传媒公司2家,网吧9家,kvt娱乐场所10家,音像制品零售经营户8家,电脑打字复印43家,印刷企业3家,图书零售(出租)8家,祁连玉奇石馆2家,还有一些分散的文化产业经营户,如字画装裱、手工编织、艺术根雕、器乐制作等。总体来说,我县文化产业仍处于摸索徘徊、低层次、低水平始发阶段,规模小、结构单一,对经济的贡献率很低,XX年全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81.3万元,占全县gdp的0.85%,除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和旅游外,其它文化产品销售、广告印刷复制业、互联网经营与娱乐、工艺美术品加工销售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21.5万元,仅占全县gdp的0.4%,与全国2.75%和全省1.8%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为推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县在XX年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红色带动工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文化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近年来,我们按照确定的目标、既定的任务,总体谋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抢抓党的xx届六中全会决定、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争取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近年来,我县黑河湿地公园建设、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二期工程、祁连葡萄庄园旅游服务项目、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骆驼城遗址环境整治和出土文物陈列馆建设、月牙湖公园游乐项目配套建设、博物馆新建及大湖湾风景区崇文楼、会议中心、垂钓中心等建设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景区。依托我县特有的红色旅游景观、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丰富的水域湿地资源、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深度开发、培育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游,以黑河湿地公园(含大湖湾风景区)、月牙湖公园为主的湖泊水面游,以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墓葬群为代表的文物古迹游,以祁连葡萄庄园为中心的生态观光游以及许三湾—罗城段沙漠探险游,努力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扩充、改造、完善、提高”的思路,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资源,塑造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健全景区功能,提升景区档次和水平。

(三)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为把文化特色有机融入旅游业态,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共促共赢,近年来,我县利用节庆日、纪念日,依托县域内各旅游景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和旅游文化艺术节,全面提升了我县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从XX年开始,我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持续推进黑河湿地公园和湿地新区生态城市的共融建设,体现了县委、县政府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家园的坚强决心,也是文化与旅游、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的集中体现;组织开展的红色旅游文化艺术节紧紧围绕打造“红色高台、北凉古都、沙漠绿洲、戈壁水乡”这一文化旅游名片,组织开展了全省钓鱼大赛、端午游湖、龙舟赛、红歌会、红色经典音乐演奏会、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展、民间旅游文化产品展销会、全民健身展示等11项文体活动,通过文化与旅游的互补融合,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集中展现了我县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成果、积淀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各具特色的乡镇文化、原创生动的红色音乐、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从XX年以来,通过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连续三年举办了“红色旋律”、“红旗颂”、“红西路军精神永存”大型主题歌会和音乐歌舞剧,现已打造成为我县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每年在大湖湾国家3a级风景区举办的端午游湖暨龙舟赛活动,“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也已成为我县一项特色品牌旅游节会,是传承民俗文化、展现高台风貌的重要平台。广泛开展的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节、新社火调演、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灯展、读书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既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也成为对外展示我县文化旅游形象的有效载体,为旅游强县这一目标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旅游产业调研篇5

1.发展优势凸显。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凸显了我省旅游产业的相对优势与巨大潜力。从资源产品导向向旅游市场导向转变,我省的区位交通和客源市场优势不断凸显;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优势;区域旅游竞争从景区景点竞争向以城市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城市密集的优势;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优势;随着休闲度假成为主要旅游方式,我省的山地度假和乡村度假资源优势彰显;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可以充分发挥我省产业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

2.发展需求旺盛。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300美元,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左右。“十二五”期间预计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3.发展条件优越。“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交通将呈现网络化、高速化、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我省将依托交通网实现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无障碍对接。京港澳、大广、二广、连霍、宁洛、沪陕等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贯穿我省全境,高速公路网络日趋完善,我省将成为全国自驾游的枢纽。以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和城铁架构,将形成连接北京、西安、武汉、徐州、济南、南京、太原、合肥等重要城市的“两个半小时旅游圈”。至、、、、、、、济源等城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的贯通,将形成覆盖3000—4000万人口的核心都市旅游圈。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涵盖1.5—2亿人口的经济区域和市场空间正在形成。另外,至首尔、台北、香港、新加坡、泰国的直航常态化和新郑国际机场的扩容将促进我省的国际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我省的游客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大西北、大西南的重要城市实现空中对接,将形成两小时旅游圈。

4.发展机遇难得。旅游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导产业,是扩大内需的主导产业。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41号),确定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对旅游产业的定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省把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来培育,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来打造。“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机遇期。

(二)面临的挑战

旅游市场化程度不高。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划分割现象突出。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知名旅游品牌不多,龙头企业不强,部分景区、星级饭店经营机制不活,应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推向市场,应该改制的没有改制到位。

旅游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我省旅游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投入少、应用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发展不平衡,信息服务基础薄弱,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旅游人才支撑力不强。全省旅游人才数量少,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特别是中高级旅游人才极为缺乏,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主要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产业链条短、效益低,总体处于“门票经济”阶段。

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较弱。集散功能不完善,缺少为散客服务的咨询、标识、食宿、购物、娱乐等完整的服务体系。

客源结构不合理。国内客源主要依赖省内与周边省份市场,境外游客比重偏低。游客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综合经济效益差。客源波动性大,节假日热,平时偏冷。区域旅游整合不足。旅游景区(点)布局分散,整合不足,缺少“航母”,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弱。

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商贸、信息、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其关联性、带动性作用发挥不够。

旅游产业调研篇6

[关键词]旅游业;金融业;耦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3-0074-11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7.03.013

引言

产业间互动协调发展是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必然趋势,可以在产业间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互相繁荣和互利共赢。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既是金融服务旅游经济,推动旅游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也是旅游培育金融业增长点、增加金融衍生品的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和适应新时期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要推进旅游与金融互动协调发展,鼓励旅游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加大金融支持旅游实体经济力度,使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得到改进和提升,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等一系列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由此可见,旅游业与金融业通过整合两者高度互补的优势资源,可以打造出具备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的双重优势产品,全面提升旅游者的需求和体验,顺应并推动我国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的趋势。

国外学者对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的研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展开,主要集中在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方面的研究。Vogel从生产运营、经济特点、企业融资等方面入手,对旅游业中的重要产业部门――航空、饭店、游船、主题公园/游乐园等进行了分析与论述[1]。peric等分析了1991―2009年由国际金融公司(iFC)投资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担保的旅游及酒店产业发展情况,得出国际金融机构的项目融资对发展中国家旅游及酒店行业的促进作用[2]。Hawkins和mann分析了世界银行在旅游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3]。markandya等通过世界银行在旅游业项目投入的分析,指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认为要获得更多收益应加大银行对旅游业的投资[4]。

国内对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学术研究大致有两类观点:一是金融业支持和助推旅游业发展的单一方向思考和研究。如杨建春和施若运用贵州和浙江两省的金融、旅游产业发展数据,运用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两省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动态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省金融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存在较大差距[5];叶春明和赵宇华认为金融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目前我国旅游金融支撑存在政府投资、银行信贷投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旅游市场投资效率、金融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并提出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6];胡文琳[7]、江锋[8]、王智勇和赵越[9]、胡海燕等[10]分别以江西庐山、广东梅州、云南丽江、新疆可可托海景区为例,分析了当前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症结,提出了消除金融抑制,加大相关金融支持的对策与建议。二是将旅游业发展与金融业的具体板块进行互动融合。如王一林从银行视角来将银行业务与旅游产品进行结合,确立了“创建旅游金融特色银行”的战略定位,并在产融结合、养老金融及个人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11];杨复兴和舒海通过“旅游金融”概念的提出,借用物理学的耦合概念,分析其耦合发展的逻辑脉络,并从银行、证券及保险等3个方面对旅游金融产品进行了创新思考[12]。

随着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金融支持或助推旅游发展的文献相对较多,而忽略了金融业如何借助旅游业来发展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使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这一最终目的;同时,由于数据和资料局限,这一问题也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此外,两个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机理研究方面尚处于空白。而两个产业的互动协调发展又亟待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鉴于此,本研究从产业耦合的视角切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分析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借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东部经济大省――江苏省为例,对两个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两个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结论与建议。

1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发展作用机理分析

旅游业与金融业之间互动耦合发展的理念来源于产业边界模糊[13]、金融中介[14-15]、金融约束[16]等理论,其耦合发展过程在市场需求、企业推动、政府引导等驱动力下形成的,可视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融合过程,并能使产业资本得以积聚及增值[17]。一方面,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明显,旅游消费不仅直接拉动了交通、食宿、娱乐、购物等传统产业,也对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带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金融业通过加快和改进自身服务,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保险服务、培育企业上市,助推和支持实现旅游繁荣,并实现金融业价值的增值。两个产业系统相互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图1)。

3江苏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3.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1研究区概况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大省,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广东,旅游业与金融业发展水平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以“吴韵汉风”著称的江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改革开放30年多来,江苏省旅游业稳步增长,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江苏省旅游总收入7195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全国24.41%;接待境内外游客5.22亿人次,增长10.9%,占全国15.44%;旅游业增加值3212亿元,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5.43%1。江苏省金融业在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34],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2013年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5604.1亿元,比上年末多增332.3亿元,占全国8.2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1836.5亿元,比上年末多增652.1亿元,占全国8.60%;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筹集资金283.7亿元,比上年增加75.2亿元,占全国4.12%;全年保费收入14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占全国8.40%①。整体看来,旅游业和金融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加。

多年来,江苏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耦合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是产融结合力度加大。根据2012年的《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2012]32号)精神,江苏省旅游局与省邮政公司签署游邮联合战略合作协议,将乡村旅游建设作为贷款融资的重点;2014年江苏省旅游局与农行江苏省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包括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支持下,坚持旅游与金融互动耦合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旅游发展模式。二是融资渠道得到拓宽。2012年全国第一只智慧旅游产业基金由江苏物泰发起成立,该基金将为有竞争力的智慧旅游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扶持。2013年,为支持江苏旅游项目的发展,省财政厅和省旅游局联合设立了江苏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旅游企业融资难问题。

综上所述,江苏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厚实的经济基础以及政策的扶持必将使其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程度得到提升,一方面,旅游业在金融业的支持和助推下,打开投融资之门,优质企业必将脱颖而出;另一方面,金融业在服务旅游经济同时,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

3.1.2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江苏全省及其省辖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2001―2013年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02―2014)、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3)、江苏旅游业年度报告、江苏13市统计年鉴及1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3),保证了数据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权威性。在已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两个产业综合评价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值高达0.971,结果表明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耦合互动发展关系。根据公式(3)~(6)对江苏旅游业和金融业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进行了计算(表2)。

3.2实证分析

3.2.1全省情况分析

据上述耦合评价模型,分别计算出2001―2013年江苏全省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各项综合评价值,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数值(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江苏全省的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表明两个产业13年间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来看,2003年、2013年出现下降情况,其余年份均为上升状态。形成以上情况的可能原因在于1999年实行的黄金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苏旅游的迅速发展,2001年、2002年旅游业增速明显。2003年受SaRS疫情的影响,使旅游业发展出现了下滑。2004年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同比增长率达到225%。从2005年开始每年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的奥运会对江苏旅游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未见明显提升。2010年上海世博会带动了江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2012年后世博时代使旅游业发展趋缓。2013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人民币升值、食品安全、雾霾天气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导致海外游客减少,造成江苏入境游出现了“双下降”1。从金融业综合评价值来看,各年均呈F上升趋势,其中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09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0%。究其原因,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好转和各项扩大需求的政策作用下,2001―2003年江苏金融业保持稳定的增长。2004―2007年江苏省经济连续保持高位平稳发展,金融业综合实力增速明显。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金融业吸引外资大幅减少,增幅有所下降。2009年银行机构数大幅提升,共设立各类银行机构44家,相当于前5年机构设立的总和,全年新增贷款9137.6亿元,创历史新高2。2010年以后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金融运行平稳,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直到2013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增速又出现加快势头。根据旅游业与金融业的发展水平,2004―2012年为>,表明旅游业发展情况优于同期的金融业,而金融业发展的滞后性,说明了金融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制约了江苏旅游业的发展。

从2001―2013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分布来看,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耦合度在0.855~1.000之间,其均值为0.979,表明江苏省13年间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耦合性良好,要素之间互动强劲。与此同时,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在0.238~0.949之间,其均值为0.643,呈现逐年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2001―2004年为失调阶段,该阶段旅游业与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低且协同度较弱,两个产业之间促进作用不强;随着2005年江苏经济总量、三大需求、工农产值、城乡居民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创近年新高3,旅游业与金融业的综合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两个产业在特色旅游金融服务、旅游多元化融资渠道、旅游保险市场、旅游企业支付环境、旅游消费贷款、旅游金融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耦合发展,产业间的互动耦合也进入协调阶段,2005―2013年协调程度越来越高,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逐步增强。

3.2.2分区分市情况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情况,依据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2001―2013年江苏省3大区域及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各项综合评价均值,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值(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江苏省13市的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综合评价均值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基本呈苏南、苏中、苏北递减态势。从两个产业综合评价均值来看,苏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均值分别为0.770和0.673,苏中地区次之为0.419和0.379,苏北地区最低仅有0.292和0.261,苏中、苏北的旅游业和金融业综合评价均值都低于全省平均值。由此可见,苏中和苏北的旅游业和金融业综合带动效应远不如苏南地区,对整个江苏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也较弱。从分市情况来看,旅游发展水平最高的是苏州,均值为0.938,而金融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南京,均值为0.882,全省两个产业发展水平最低的是宿迁,仅为0.045和0.152。南京、无锡和苏州的旅游业和金融业综合均值超过0.70,为两个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常州、镇江和南通的均值低于0.70超过0.40,为两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扬州、徐州和连云港的旅游业均值低于0.70超过0.40,金融业均值却低于0.40,为旅游业发展中等而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泰州、淮安、盐城和宿迁的两业均值低于0.40,为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将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综合评价均值进行对比,>的地区有南京、常州、苏州、镇江、扬州、徐州、连云港,表明以上地区旅游业发展整体情况优于金融业,而其他地区则为旅游业发展滞后于金融业。

从耦合度平均值来看,2001―2013江苏省3大区域及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均处于高度耦合状态,除宿迁(0.840)外,其余地区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度值都大于0.90,表明各地区两个产业系统要素之间达到较好的共振耦合。同时,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非常显著,13市的耦合协调度在0.316~0.951之间,其均值为0.643,协调度最高的是南京,最低的是宿迁。苏南地区的耦合协调度(0.842)显著高于苏中(0.582)和苏北(0.479),苏南5市均为协调状态,其中,南京、苏州达到了优质协调;苏中3市虽然也均实现了协调,但协调等级低,南通和扬州为初级协调,而泰州仅为勉强协调;苏北5市大都为失调状态,仅徐州和连云港为勉强协调。

3.3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影响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程度的因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基础、区位、资源条件及政府政策支持,而影响两个产业耦合的内部因素则由产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外部因素角度来看,南京、无锡、苏州等苏南城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带,紧临上海,经济基础较好,各种生产要素流动便捷,“苏南模式”“昆山之路”“江阴板块”等一系列优质发展模式成为支撑苏南经济高速增长的生力军[35]。苏中、苏北距中心城市的位置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比较弱,经济基础远不如苏南地区发达。同时,苏南旅游资源丰富且知名度较高,截止2014年10月,江苏拥有4a级以上旅游景点160家,其中,苏南5市就占有98家1。相反,苏中、苏北大多地区旅游资源欠缺,高品质的景点和项目不足[36],导致金融业无法对旅游业进行有效投入,出现南通、泰州、淮安、盐城和宿迁等旅游业发展滞后型城市。此外,政府政策对产业间耦合发展方面提供指导,宽松的政策有利于产业分工和协作,从而促进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江苏在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发展的政策支持方面整体较弱,且在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向旅游企业流入的引导资金不足、政策执行的长效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地困难、推进缓慢及实施过程中缺少明确的牵头部门等问题。

从内部因素角度来看,旅游业与金融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影响了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江苏旅游业虽然在过去35年实现规模从小到大的跨越,产业地位明显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苏南地区旅游发展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市中南京、无锡和苏州属于旅游发达地区,镇江和常州为旅游较发达地区[37],且金融业支持力度较大,两个产业耦合紧密,协调度等较高。而苏中、苏北部分地区由于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产权不明晰、信用等级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出现融资渠道受阻、融资成本高等现象。对于2004―2012年江苏出现的金融业相对旅游业发展滞后现象,表明金融业中资本市场在利益最大化原则下固守风险规避,要求资金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收益率,而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的投资量大、周期长、风险难以控制,相悖的供需加大旅游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另外,按照信贷配给理论,银行倾向于贷款给抵押充足的企业或者项目,而部分景区采用经营权、收费权等未来收益的方式抵押,由于潜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严重制约了金融对旅游的支持。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在分析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互动耦合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和耦合指标体系,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2001―2013年旅游业和金融业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江苏全省旅游业与金融业在研究期内发展较快。旅游业和金融业的综合评价值在13年间得到了大幅提升,分别从0.032、0.101增加到0.883、0.918。2004―2012年为>,表明旅游业发展超前且金融对旅游支持力度不够,两个产业间的联合多为旅游资本追逐金融资本。

(2)旅游业与金融业两个系统存在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江苏省13年间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耦合度变化不大,其均值为0.979,说明两者要素互动强劲。耦合协调度变化幅度较大,从2001年的0.238提升到2013年的0.949,协调等级也越来越高,2005年作为耦合协调度的分界点,之前为失调阶段,之后进入协调阶段。

(3)旅游业与金融业区域间发展具有显著差异。两个产业综合评价均值呈苏南、苏中、苏北递减态势。13市中>的地区有南京、苏州、常州、镇江、扬州、徐州、连云港,表明以上地区旅游业发展整体情况优于金融业,而其他地区则为旅游业发展滞后于金融业。

(4)旅游业与金融业区域间耦合协调度有待提升。江苏3大区域及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皆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而耦合协调度数值显示达到优质和良好协调的城市只有南京、苏州和无锡,尚有淮安、盐城和宿迁处在失调阶段,其余地区虽然实现了协调,但协调等级低,仅为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

4.2建议

综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江苏旅游业和金融业的耦合协调发展不仅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产业自身的特点更是制约两业耦合的重要因素。为促进江苏旅游业和金融业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务。在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互动过程中,旅游业的资金缺口大与信用等级低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所以要实现金融的支持,首先应提升旅游业的信用等级。江苏旅游企业通过探索项目“Bt”(建设―移交)、“Bot”(建设D经营D转让)、“tot”(转让D经营D转让)等模式[38],转让一定时期特许权、运营权或一定比例收费权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信用保证,增加信用等级。其次是拓宽金融业的信贷方式。针对旅游景点投资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对于江苏“三圈三带三轴”规划内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可发展信贷组合管理工具――银团贷款,而中小旅游企业可以实行联保联贷等方式,实现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最后是强化旅游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完善旅游区各项网络基础服务设施,为旅游者提供线上、线下支付、消费等旅游电子化服务。在江苏全省推行金融旅游卡,金融机构联手旅游企业结成战略同盟,集信用卡和旅游服务、消费功能于一体,实现“一卡在手,玩转江苏”。此外,金融机构应简化个人旅游信贷的申办程序,鼓励使用个人信用担保来实现贷款业务。

另一方面,新耦合发展模式。为促进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借鉴已有的参考文献[39-41],江苏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可采用以下3种模式:主动耦合模式、互动耦合模式和重组耦合模式。耦合协调均值处于失调阶段的淮安、盐城和宿迁适用主动耦合模式,旅游业主动争取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金融业则跨越该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来促进和助推旅游产业发展,此模式是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发展的最基本模式。对于已经达到协调但等级较低的镇江、常州、南通、扬州、泰州、徐州及连云港可采用互动耦合模式,该模式强调两个产业要素相互渗透、两个产业资本互动耦合,实现由产到融和由融到产的两业产融结合历程,最终达到改变对方产业链的目的。随着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的不断深入,对于耦合协调度达到优质和良好的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地区,可以采用目前两个产业耦合发展最高形式――重组耦合模式,该模式引入金融业的理念和做法,通过旅游资源、产品等方面的资产化,放大和创造旅游要素价值,扩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使旅游业在重组发展中提升自身的价值链,形成新型的旅游金融发展方式。

本研究从产业耦合角度研究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发展,利用耦合评价模型测度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对两个产业的良性耦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耦合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对研究模型的运用不够深入,导致区域内横向比较和区域间纵向演变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VogelLH.entertainmentindustryeconomics:aGuideforFinancialanalysis[m].SongRui,LinHong,trans.Beijing:Citicpress,2003:7-16.[哈罗德・L・瓦格尔.旅游经济学:金融分析指南[m].宋瑞,林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7-16.]

[2]pericJ,mujacevice,Simunicm.internationalfinancialinstitutioninvestmentsintourismandhospitality[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CulturalStudies,2011,(1):1-17.

[3]HawkinseD,mannS.theworldBank’sroleintourism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7,34(2):348-363.

[4]markandyaa,taylort,pedrosoS.touris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LessonsfromRecentworldBankexperience[R].Bizkaia:BC3-BasqueCentreforClimateChange,2014:20-25.

[5]YangJianchun,ShiRuo.Comparisonofthedynamiceffectsoffinancialsupportforthedevelopmentoftourismindustry:acasestudyofGuizhouandZhejiang[J].SocialScientist,2014,(6):88-92.[杨建春,施若.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动态效应比较――以贵州、浙江两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4,(6):88-92.]

[6]YeChunming,ZhaoYuhua.StudyonfinancialsupportforthedevelopmentoftourismindustryinChina[J].Financialtheoryandpractice,2009,(10):57-61.[叶春明,赵宇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57-61.]

[7]Huwenlin.Suggestiononfinance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tourismculture:acasestudyofLushaninJiangxi[J].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2012,(12):80-82.[胡文琳.金融推动旅游文化发展的建议――以江西庐山为例[J].金融与经济,2012,(12):80-82.]

[8]JiangFeng.StudyonfinancialsupportforthedevelopmentofHakkaculturaltourismindustry[J].ChinaStatistics,2014,(5):44-46.[江锋.金融支持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统计,2014,(5):44-46.]

[9]wangZhiyong,ZhaoYu.Study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inancialsupportforYunnanculturaltourismindustry:acasestudyofLijiang[J].inquiryintoeconomicissues,2007,(7):113-116.[王智勇,赵越.金融支持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丽江为例[J].济问题探索,2007,(7):113-116.]

[10]HuHaiyan,HuangLin,LuoHonglian.Developmentoftouristresourcesandchoiceoffinancialsupport:withfinancialbackupforthedevelopmentinnational5aKeketuohainaturalattractionasacase[J].JournalofXinji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2012,33(6):32-38.[胡海燕,黄林,骆红莲.新疆旅游资源开发与金融支持路径选择――以金融支持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可可托海景区发展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6):32-38.]

[11]wangYilin.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ourismfinancialinnovation[J].internationalFinance,2012,(7):9-11.[王一林.旅游金融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金融,2012,(7):9-11.]

[12]YangFuxing,ShuHai.Studyonthedevelopmentoftourismfinance[J].tourismResearch,2012,(3):20-22.[杨复兴,舒海.旅游金融的发展思考[J].旅游研究,2012,(3):20-22.]

[13]ChoiD,ValikangasL.patternsofstrategyinnovation[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01,19(4):424-429.

[14]ShawSe.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m].ShaoFujun,XuXiaoming,trans.Shanghai:ShanghaiJointpublishingCompany,1988:20-26.[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邵伏军,许晓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20-26.]

[15]mckinnoniR.moneyand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m].LuCong,trans.Shanghai:ShanghaiJointpublishingCompany,1988:15-21.[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m].卢骢,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15-21.]

[16]Hellmant,murdockK,StiglitzJ.Financialrestraint:towardsanewparadigm[J].economicHerald,1997,(5):42-47.[托玛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1997,(5):42-47.]

[17]ChengJin,LuLin,ZhuFubiao.onthestudyprogressoftourismindustrialmerginganditsenlightenment[J].tourismtribune,2011,26(4):13-19.[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4):13-19.]

[29]GongYan,GuoZhengrong.StudyontheefficiencyandcountermeasuresofJiangsutourism:analysisbasedonsuper-efficiencyDeaandmalmquistindex[J].eastChinaeconomicmanagement,2014,28(4):7-12.[龚艳,郭峥嵘.江苏旅游业发展效率及对策研究-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4):7-12.]

[30]ZhuYingli,LiXiaojian.empiricalanalysisoftherelationoffinancialdevelopmentwitheconomicgrowthinHenan[J].GeographyandGeo-informationScience,2009,25(5):69-73.[祝英丽,李小建.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69-73.]

[31]wangYongsheng,aoHaiyan,ChenHang.Researchonevaluationof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offinancialinnovation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J].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2014,7(4):304-308.[王永胜,敖海燕,陈航.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4):304-308.]

[32]HeYiqing,Liaowenqiang,BaiCaiquan,etal.astudyonthecouplingdevelopmentbetweenfinancialagglomerationandregionaleconomicgrowthinsixprovincialcapitalsofcentralChina[J].eastChinaeconomicmanagement,2014,31(7):70-75.[何宜庆,廖文强,白彩全,等.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31(7):70-75.]

[33]HeRuiya,ZhangYuxi.Studyonthecouplingcoordinationbetweenreg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systemandpublicfinancesystem:empiricalanalysisbasedon28provincialregionsofChina[J].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2014,28(7):31-37.[和瑞,张玉喜.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耦合协调评价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级区域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8(7):31-37.]

[34]projectGroup.thecountermeasuresresearchofJiangsufinancialindustry[J].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2008,10(5):47-55.[课题组.江苏金融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5):47-55.]

[35]panLinyuan,Jiwenlin.thecauseandcountermeasureoftheeconomicdevelopmentgapbetweennorthandsouthofJiangsu[J].Contemporaryeconomics,2008,(5):89-93.[潘林元,吉文林.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8,(5):89-93.]

旅游产业调研篇7

国外对旅游供应商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建立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模型、供应商奖惩体系以及与供应商维持稳定合作关系的因素与方法等进行探讨。国内对于旅游供应链上企业关系的研究,早期主要是对旅游企业组织和合作联盟的探讨及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讨论。对于旅游供应商管理的研究也较多,主要是以构建相应的模型来进行问题的探讨:张晓明等对于旅游服务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应用博弈模型、经典报童模型进行了具体研究;吴琳萍通过建立基于时间价格(成本)的期权合同模式构建了旅行社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了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协调;吴春尚等用委托模型在分析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企业的协作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企业有效协作的条件。

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旅游企业关系研究的重点在于旅游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合。由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差异,国外以旅游企业实证分析为研究基础,重点在如何评价和选择供应商,以及如何维持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方面。国内旅游供应链管理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探讨、供应链诚信问题、与供应商关系等研究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运用各种方法解决旅游企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旅行社与供应商合作问题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将立足于旅行社的产品开发,探讨供应链上各旅游企业的关系,划分支持旅游产品开发供应商的管理层次结构,提出旅行社供应商策略的管理。

一、旅游产品特点及旅行社在供应链上核心地位分析

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流通过程不同,旅游产品的流通是在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之中实现的,旅游者旅游消费的过程就是旅游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的过程。从供需两方面来看,旅游产品以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为核心,以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消费与生产同步性、异质性与雷同性并存等特点,是一种以旅游设施为依托,以供应商的产品为原材料,经旅行社的设计、组合或营销等开发活动后被销售给旅游者的商品。

旅行社的供应商是为旅行社生产旅游产品提供必要生产要素的企业,在旅游供应链上位于旅行社的上游,包括饭店、交通部门、景点、娱乐购物等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有需求的企业。从旅游产品的定义可以看出,旅行社是联系众多供应商的纽带,起到组织者、生产者的作用,它受饭店、交通部门、景区、娱乐等各供应商的委托,以合同规定的价格向旅游者出售旅游产品。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除主要承担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各项产品的组合与出售工作外,还承担了收集旅游者信息并反馈给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供应商的任务。现阶段,虽然我国旅游供应链的发展还不十分完善,对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确立还有很多争议,但按照发达国家旅游供应链的发展方向看,旅行社作为核心企业的潜力非常大。在完整的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既直接和旅游者接触,又根据游客需求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的产品进行集成。在这一过程中,旅行社具有其他单个旅游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承担着供需双方信息汇集交流、服务等各方面调度、旅游行程安排、各环节关系协调以及资金往来结算等工作。旅行社作为游客与其他旅游企业连接的纽带,在旅游供应链上具有链接组织的特点,并承担了核心企业的大部分任务。从旅游供应链的发展现状看,旅行社特别是大型旅行社在实际工作中的确发挥了核心企业的主要作用。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特征分析

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

传统的旅游产品从本质上讲是提供给旅游者的一种服务,是由包括旅行社在内的所有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的组合。虽然最终是由旅行社将产品按顾客要求组装,但是旅行社对于旅游产品各要素质量的控制远超其本身力所能及的范围,产品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个旅游产品。要使旅游产品质量得以保证,仅靠旅行社一方努力不行。旅行社作为组织者,要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以旅行社产品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供应商的合作,能够加强旅行社及其供应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对旅游市场上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并提高旅游产品整体服务质量。

降低旅游产品成本

旅游产业调研篇8

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旅游企业关系研究的重点在于旅游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合。由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差异,国外以旅游企业实证分析为研究基础,重点在如何评价和选择供应商,以及如何维持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方面。国内旅游供应链管理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探讨、供应链诚信问题、与供应商关系等研究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运用各种方法解决旅游企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旅行社与供应商合作问题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将立足于旅行社的产品开发,探讨供应链上各旅游企业的关系,划分支持旅游产品开发供应商的管理层次结构,提出旅行社供应商策略的管理。

一、旅游产品特点及旅行社在供应链上核心地位分析

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流通过程不同,旅游产品的流通是在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之中实现的,旅游者旅游消费的过程就是旅游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的过程。从供需两方面来看,旅游产品以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为核心,以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消费与生产同步性、异质性与雷同性并存等特点,是一种以旅游设施为依托,以供应商的产品为“原材料”,经旅行社的设计、组合或营销等开发活动后被销售给旅游者的商品[7]。旅行社的供应商是为旅行社生产旅游产品提供必要生产要素的企业,在旅游供应链上位于旅行社的上游,包括饭店、交通部门、景点、娱乐购物等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有需求的企业。从旅游产品的定义可以看出,旅行社是联系众多供应商的纽带,起到组织者、生产者的作用,它受饭店、交通部门、景区、娱乐等各供应商的委托,以合同规定的价格向旅游者出售旅游产品。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除主要承担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各项产品的组合与出售工作外,还承担了收集旅游者信息并反馈给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供应商的任务。现阶段,虽然我国旅游供应链的发展还不十分完善,对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确立还有很多争议,但按照发达国家旅游供应链的发展方向看,旅行社作为核心企业的潜力非常大。在完整的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既直接和旅游者接触,又根据游客需求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的产品进行集成。在这一过程中,旅行社具有其他单个旅游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承担着供需双方信息汇集交流、服务等各方面调度、旅游行程安排、各环节关系协调以及资金往来结算等工作。旅行社作为游客与其他旅游企业连接的纽带,在旅游供应链上具有链接组织的特点,并承担了核心企业的大部分任务[8]。从旅游供应链的发展现状看,旅行社特别是大型旅行社在实际工作中的确发挥了核心企业的主要作用。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特征分析

(一)面向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的意义1.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传统的旅游产品从本质上讲是提供给旅游者的一种服务,是由包括旅行社在内的所有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的组合。虽然最终是由旅行社将产品按顾客要求组装,但是旅行社对于旅游产品各要素质量的控制远超其本身力所能及的范围,产品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个旅游产品。要使旅游产品质量得以保证,仅靠旅行社一方努力不行。旅行社作为组织者,要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以旅行社产品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供应商的合作,能够加强旅行社及其供应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对旅游市场上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并提高旅游产品整体服务质量。2.降低旅游产品成本旅行社和交通、金融、饭店、景区等相关的供应商实行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可以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旅行社与供应商通过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形成联合经营网络,提供优势互补的产品,不但有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这种稳定的协作关系还可以减少旅行社寻找合作伙伴、评估合作伙伴和维持合作伙伴关系的支出,对于旅行社和相应的供应商而言都意味着经营的稳定,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的特点相对于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而言,在以往供应商管理研究中,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处于主动地位,而提供旅游产品其他组成要素诸如食、住、行、游、购、娱的供应商,相对而言处于被动的地位。旅行社对各旅游要素进行采购时,考虑最多的是价格因素,有时也会以质量、合作诚意等作为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标准,但是总体而言没有从战略角度管理旅游供应商。从与供应商合作的现状来看,当前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仍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买卖关系,在利益上,很多时候双方处于对立面。当市场需求变化较大的时候,如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双方更加注意在每一次买卖过程中如何使自身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一味讨价还价,最终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品的质量。与以往的供应商合作与管理不同,在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的管理行为中,存在以下特点:旅游产品开发不再是旅行社单方面的行为,供应商也不再是旅游产品各组成要素简单的提供者;供应商要介入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双方建立起联合开发的团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9];旅行社应当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注重供应商的发展;各供应商之间应制定共同发展的战略,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防止为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在利益分配方面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

(三)构成层次分析旅行社组织出售完整的旅游产品给旅游者,它与旅游产品各要素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核心实际就是一

种经济合同关系,供应商本身属于企业,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目标,因此在利益分割上必然会存在矛盾。为了防止供应商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对整个供应链和其他企业利益造成损害,旅行社要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对供应商关系进行协调,并建立共同发展目标。旅行社通过与旅游企业共同合作,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形成旅游产品外形部分与延伸部分的差异性,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最终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出发,可将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即基础层、运作层、机制层和目标层(图1)。从图1看出,四个层次联系紧密,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再是旅行社单方面的工作。为了达到设计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以及形成产品和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信息技术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基础。运作层则强调各旅游供应商的优势,发掘旅游供应商最大的潜力,发挥核心企业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作用,组建合作的团队,提高旅游供应链整体效率。机制层主要强调激励、协调机制的建立,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协调与激励机制能够提高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供应商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三、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的策略

(一)构建协作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旅游市场竞争,许多旅游网站应运而生,扩大了旅游市场供求的规模,也为旅游市场供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但在现阶段,大多数旅游网站也只是信息的平台和一种新的宣传媒介,部分可以实现与用户之间的简单互动,对于游客更多的需求信息无法了解,业务还是通过一些诸如电话等传统人工服务的方式完成。旅游者虽然可以通过专业旅游网站选择旅游产品,设计自己偏爱的旅游线路,但除了选择自由之外,对于产品其他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更多情况下,游客还是希望从专业人员那里得到丰富的信息和建议来完成旅行。旅行社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的销售者,无论对于游客还是供应商都有自身优势。一方面,旅行社是其供应商(如航空公司、车船公司、景点等等)和旅行者之间的桥梁。游客通过旅行社可省去一一筛选的烦恼,由旅行社帮助其设计产品,除了价格优惠之外,还可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旅行社将根据游客的偏好聚合和组装产品,向旅游者提供更特殊化的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旅行社直接面对游客,更易得到游客对交通、饭店、餐饮等服务的真实需求信息,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供应商,可使供应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应对变化。因此,旅行社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供应商只有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共同建立企业外部网络,互通信息,才能更及时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提高整条旅游供应链的效率。旅行社可以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即外部网,使其成为开展电子商务的平台和企业窗口,并通过这个窗口与顾客和供应商更畅通地沟通。供应商加入该网络更能准确地把握游客需求,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旅行社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他们就具有共同、共享的目标,并相互依赖。网络的建设可以包括旅游目的地介绍、产品咨询、产品预订、旅游者需求调查、产品反馈、网上营销,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图2)。网站的建设主要由旅行社来完成,旅行社构建中央数据库,与供应商和顾客连成网络结构,合作的旅游企业能从免费的数据库中获得信息,建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及时发现市场变化,提高企业效率。通过健全网上交易,最终实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在网络结构的中央数据库中,供应商可以获得关于市场和游客更加详细的资料和需求,旅游者可以获得关于旅游产品最新和最完善的信息。供给与需求信息沿着旅游供应链流动。作为中介机构的旅行社,整合游客需求信息,并与供应商共同探讨和开发产品,从而设计出最符合游客要求的旅游线路。在这个协作网络中,三方面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时也都是信息增值的受益者。

旅游产业调研篇9

关键词:旅游服务系统供应链管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实施。应链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业,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制造业,自从有了企业那天起,质量、成本和时间就一直是企业的三个核心要素。围绕这三个方面,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生产产品的方法(即生产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生产制造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制造技术、管理战略(理念)与手段,使得厂商有机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生产(Jit)、看板(Kanban)等,在企业界与管理学界非常流行。为实施与完善这些战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尽头。因为单纯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是不能适应基于时间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协同动作,才能真正从整个供应链降低响应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他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与此同时,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广泛采用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1997年,美国的制造企业投入在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活动中的费用达到8620亿美元(占全美当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国集团,如DeLL、p&G、Hp、waL-maRt作为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在企业界广为传诵,也引起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极大热情。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但对于什么是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比较常用的提法有,“供应链是由在满足一个顾客需求(直接或间接的)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企业所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一个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运商、仓库、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本身。而在每一个企业(如制造商)内部,供应链包括其所有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分销、资金与顾客服务”。

LeeandBillington(1992)给出了一个更直观的描述,“一个供应链是由若干设施组成的一个系统,分别完成对物料的采购、零件或产品的加工、直到将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尽管目前为止对于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但供应链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各个企业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形成更强的竞争力。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它以多品种、变批量生产代替大批量生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者为满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娱、购、游方面的需求而引发了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组合产品的整体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别,由此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也决定了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业内各企业之间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起到了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纽带作用。通常,旅行社通过采购相关的服务项目形成满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体性组合服务产品,再把组合产品销售给顾客。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组合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依赖于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能力。

旅游业内这种相关企业以旅行社为核心,联结成一个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系统。这种对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条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供应链。虽然旅游服务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但目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其运作机理和管理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

旅游服务业如何提供优质的、特色化的、全程的旅游服务,跟上国内其他成熟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步伐,接轨世界现代化旅游服务业的进程,是值得日后旅游服务供应链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外资旅行社可以在我国成立独资公司,并可直接与交通和饭店经营者交易。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无论在规模、经验和管理理念方面同国际旅游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体系,形成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的垂直分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顾客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其获取信息也越来越便捷,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所以顾客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去应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掌握旅游者的需求,对旅游服务系统的管理进行创新,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服务,成为旅游经营企业的主要职责。我国旅游企业目前总体来说,数量多但规模偏小、且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单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很难满足顾客的多样需求,旅游企业只有通过相互合作运用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模式才可能满足当今顾客易变、多样性的需求。

能使旅游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具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服务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如今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刺激公民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逐步放开旅游服务业,使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既面临机遇,同时又面临巨大挑战。我国旅游业运行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管理的力度,是实现旅游业顺利运营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相关协调政策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系不顺,政策不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磨擦碰撞现象仍很多,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协调旅游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见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机理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它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适应于旅游业各企业,特别是对一些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旅游企业显得尤其重要。像2006年国家旅游总局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目的就是要帮助革命老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如果没有一种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作指导,则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旅游资源并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旅游业起步较早,目前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市场发展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旅游服务基础研究,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部门来研究旅游服务的特点和作用;旅游服务感知研究,主要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他们对旅游服务的期望、满意程度等,并研究影响旅游服务的感知因素;旅游服务质量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去衡量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电子旅游服务研究和旅游电子商务,主要的研究是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上述这些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在游客的感知和满意度方面,研究方法也多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及地理学的角度而进行的。这些内容大多是从服务的角度谈服务的存在问题,其宏观性不足,较少地从服务的角度系统诊断旅游服务系统或旅游业的缺陷问题。而国外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也是比较罕见的。

但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服务的一些实际做法却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相符合。欧美国家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旅行社业内部进行了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的垂直分工,而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又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力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了水平分工,实现了专业化的经营。在澳大利亚,各种旅游产品先通过众多的零售商销售给客户,再集中起来批发给旅行社,这种先分散经营后集中的方式可充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西方发达国家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便游客对各种旅游产品的选择。这些做法都是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一致的。

国内研究现状

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可以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所以在对于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国内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企业服务人员对游客的心理、态度和技巧等方面。

在我国关于旅游服务系统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其中邹慧萍等(1996)探讨了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atS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构想;赵洁(2002)构建了基于Browser/Server的旅游服务系统tSS,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特点、网络结构、软件结构和关键技术;张文建(2001)则分别从旅游和服务两个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务系统模式以及旅游服务传递系统等;杜文才(2003)分析了旅游业的信息特征、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引起的旅游业经营环境变化,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过程重组;张英姿(2005)提出构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意义,但并未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起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是用于制造业,而旅游业是属于服务业。那么能否把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用于旅游业呢?下面本文就对其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旅游(或称旅游活动)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主体(旅游者)、中介体(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经营企业)和客体(景区或景点)之间,表现为客流(旅游者出行路线及安排)、信息流(旅游开发规划、市场营销)与物流(物质的供应与流通)的统一。而客流和信息流可以作为特殊的物流,因此可将现代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旅游的开发管理中。

其次,在客体——中介体——主体这条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质量、成本和时间同样是三个关键要素。质量要素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进一步决定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从而影响到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成本要素则决定旅游业的获利能力,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间要素是决定响应旅游者需求的速度,与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感知有关,也与旅游企业的效率有关,从而又影响到质量和成本。所以,为质量、成本、时间三要素提供基本保证的旅游服务运作模式及其管理在旅游业的地位不容忽视。

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种适应目前环境的最为先进的运作模式,而且作为一种协调参与者的相关活动的全面整合系统观,着重强调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和整体运作,对客观上已经存在的旅游服务分工协作的系统以及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运作管理可以提供理念的启发、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参照。

借鉴供应链管理模式,旅游业就可以根据实际,围绕实现顾客需求的有效合作方法的研究,探索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模式。

旅游服务供应链进一步研究方向

根据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对旅游业的重要作用,要真正发挥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主要探讨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景区、景点三者之间应如何进行协调,才能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部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又使供应链各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

旅游服务业是一种基于需求的行业,尤其是对信息的需求强度高,它们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而非有形产品,特别强调顾客服务与信息传递的关系。对服务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大量的专业与经验以信息流的方式对顾客进行传达或服务,从本质上与电子商务的精神是相通的。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效率、协同、敏捷、快速,不仅有助于服务业有效地提高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服务业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可以进行及时、丰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物流的瓶颈对服务业电子商务影响甚微,地域分散的资源非常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集聚和共享。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是旅游服务供应成败的关键。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旅游经营者

旅行社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组成部分,起着协调相关旅游服务企业的作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解决旅游社、交通、餐饮、住宿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集成问题。如旅行社与航空公司之间关于定票的协调机制研究,作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航空公司希望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时多购票,而在旅游旺季时少购票,而作为旅行社的实际情况则正好是相反的,那应该如何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则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重点。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能协调一致、抱成一团迎接外来供应链的威胁与攻击,必须要有对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有利地巩固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下游结点之间的忠诚度、保证了风险及利益的共享,业务集成,有力地减少了企业的无效率的重复运作。

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集成问题主要是应该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集成,以达到快速、高质量、低成本去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如何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及如何对其绩效进行管理的问题。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基础:旅游资源与环境

景区或景点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要发挥景区或景点吸引力,必须要做好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里的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旅游资源分为两种:有物质的、有形的,如山川、园林等;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民俗文化、旅游服务等。

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破坏、特色不受削弱,而且还涉及到其周边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保护问题。注重资源环境保护,防止破坏性开发,尤其要重视对自然保护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如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经济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如何开发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而关于景区、景点与旅行社的协调问题,主要是研究多委托人和多人的情况下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问题。因为一家旅行社会同时开辟若干条旅游线路,而一个景区、景点也会同时与若干家旅行社进行合作,对于应该如何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破坏当地的旅游生态资源,同时又不能使旅行社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是旅游服务供应链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英姿.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2(1)

旅游产业调研篇10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森林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系统和路径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动力系统理论视野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研究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茶产业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价值链重构的物流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与实现机制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及效应分析河南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及发展路径研究河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析美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国内外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综述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旅游目的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4]杨强.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动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20-24.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eB/oL].[2015-08-29].

.

[6]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关于开展全国体育旅游专项调查的函[eB/oL].(2011-05-11)[2015-08-20]..

[7]王艳,刘金生.体育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7):7-10.

[8]郑明高.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68.

[9]杨强.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7):3-10.

[10]陈虎.后现代视角下韩国旅游消费者行为特性分析[J].旅游学刊,2014,29(8):11-12.

[1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

[16]杨一枫.旅游盯上世界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6-21(07).

[17]梁璇.以体育旅游的名义,中国人要“出国转转”[n].中国青年报,2014-09-19(08).

[18]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8-20]...

[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eB/oL].[2015-08-20].

.

[23]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旅游局.关于促进上海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Z].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