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年度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6:35

环保年度报告篇1

一、概述

20*年市环保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地震带来的巨大困难,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总体战略,努力服务*试验区建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组织领导得到加强、工作机构得到完善、政策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单位门户网站建设、新闻宣传工作、信息上报工作成效明显,有利地促进了广大群众对环保工作的了解,提升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公开内容

1、主动公开信息总数。具统计,20*年,主动公开信息总数为3836条(其中:全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为298条,所占百分比为7.8%;市环保局门户网站为2538条,所占百分比为66.2%;向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局、市委(2个部门)、市政府(2个部门)以及中央、省、市各大新闻媒体报送政务信息、调研报告和新闻稿件1000条,所占百分比为26%)。

2、主动公开信息分类。认真做好“全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信息维护工作,具统计,20*年市环保局公开信息298条(其中机构信息25条,所占百分比为8.4%;法规公文84条,所占百分比为28.2%;其他信息189条,所占百分比为63.4%)。

3、重点公开内容。20*年,针对“全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市环保局重点做好了三项信息的公开工作。一是机构信息的更新。由于人事变动和局内设机构的调整,市环保局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及时调整,公布了局领导和各处(室)职能情况,为群众和企业办事提供了方便。二是法规公文及时添加。为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及时完善了各类政策法规信息(如:关于印发《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审批办法》的通知、关于《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划定方案》的通知)。三是每天坚持添加政务动态。建立和完善了政务信息报送网络,做到及时、准确(如:*市以创建部级生态市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区(市)县建设、*市中心城区二氧化硫浓度首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环保局传达贯彻全国环评工作会议精神)

(二)公开形式

市环保局利用多种形式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是利用单位门户网站进行信息公开。将单位门户网站,按栏目特点进行了分解,各栏目分别由各处(室)和直属各单位分别负责,对其进行维护,随时将最新的文件内容、相关政策进行公开,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政策,为加速办事流程提供了条件。二是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类载体做好外宣工作。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4月15日,市环保局汇同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联合了《*市环境保护局*市公安局交通局关于执行国家机动车限制通行区域和时段的通告》和《*市环境保护局*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关于执行国家机动车第三阶段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为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参加了*市电视台33频道的“面对面”节目,主要就饮用水源保护相关工作进行了宣传;参加了*市广播电台“面对面”栏目,就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和禁煤工作进行了全面宣传并回答听众提问。三是加强信息的报送工作。制定并印发了《*市环境保护局政务信息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将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任务,积极组织全市环保系统做好政务信息向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局、市委、市政府的报送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四是做好环保咨询和项目审批工作。对政务大厅环保咨询窗口专职的2名同志进行了专业培训,并将所有审批项目统一制作了美观、易懂的宣传资料,并将原有涉及5个业务处(室)的7项行政审批项目,精简为4项审批项目,统一由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处负责,其它相关处(室)支持和配合,进一步缩短了审批项目办理时间,方便群众办事。具统计,政务大厅环保咨询窗口20*年共接收环保咨询4935人次。

三、依申请公开政务信息情况

按照《*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法》的要求,市环保局积极做好依申请公开相关工作,指定专人负责。20*年,市环保局暂未收到依申请公开事项。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20*年,市环保局没有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发生。

五、政府信息公开机构人员及经费情况

(一)机构人员情况

按照市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的要求,市环保局结合工作实际,在原有工作机构的基础上,对“*市环境保护局环境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党组书记、局长王文斌任组长,副局长林建良、张静任副组长,机构各处(室)和直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局办公室主任王亚滨任办公室主任,黄留成、刘涛、吴军、刘健国4位同志具体负责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局办公室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信息中心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技术支撑和网络管理。

(二)经费情况

为加强全市环保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起草并印发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保证各单位在组织领导、人员分工、专项经费上得到了落实。具统计,20*年市环保局用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经费为22.38万元(其中:设施设备为7.5万元,资料印刷为14.88万元),分别用于单位门户网站建设、新闻宣传、环保宣传资料的印制等工作。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环保年度报告篇2

市环境保护局局长20__年度述职报告

20__年,是环保工作艰难跋涉的一年,也是环保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党组确定的工作思路,个人与班子其他同志一道,紧盯目标、奋力推进、主动作为,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现将工作述职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全党开展的又一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当前党的建设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安排部署,全局2个支部、85名党员干部积极参加了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不仅带头学习提高,带头查找整改,而且结合工作实际,带领全局开展了“做推动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当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前沿哨”主题实践活动。同时,我把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加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而有效;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各项工作上,用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实现学习与实践两不误,活动与发展两促进。总之,通过强化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把握形势、思考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抓好环境保护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为班长,不仅要能够推动、推进工作,还必须带好队伍、带出干部。因此,工作中,始终坚持一手抓工作推进,一手抓队伍建设,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自己重大的工作内容,统筹考虑,齐头并进。

一是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从强化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入手,认真抓好党员、干部政策理论培训,不断深化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着力转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强化干部交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全年共选拔、调整和交流16名干部,达到了“用好一个人、调动一批人”的效果。

三是强化班子建设。在领导班子建设上,致力于“五好”标准要求,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对重点工作、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坚持民主集中,确保决策科学、民主;对重点工作定目标、提要求、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保证了班子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充分发挥班子整体合力。

四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认真分析环保局面临的廉政形势和工作重点,提出了“规范自由裁量权”和“制约行政审批权”的廉政建设制度化重点,同时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载体,组织开展“坚持廉政勤政、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一岗双责”意识,完善了责任体系建设;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工作切实加强教育、监督工作,解决党风、政风、廉政工作中的苗头性问题,做到权力阳光化、执法程序化、管理制度化,努力纠正损害服务对象利益的不正之风。制定和落实《攀枝花市环保局党风廉政建设若干规定》和《攀枝花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等制度办法;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环保部门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强化污染治理,积极推进总量减排

总量减排是刚性要求、硬性任务。工作中,必须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进一步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强力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的落实。一是强力推进So2减排。督促、指导和帮助企业克服技术、资金上的困难,推动各个减排项目建设、投运和效益发挥。目前,全市8家球团厂治理了7家,6台烧结机治理了1台、淘汰了2台、正在实施治理工程的有3台,8台火电机组治理了3台,淘汰了5台。二是强力推进CoD减排项目的落实,完成了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的减排任务4个,推动了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4个。三是强力推进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完成了监测中心、监控中心建设规划。

四、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不断规范企业环境行为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理念,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契机,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着力在“科技化监管、制度化管理、社会化监督”三个方面求突破,不断提高执法监管水平,全面加强执法监管工作。一是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破解环境执法难、执法成本高及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问题。二是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开展了贴近民生环保专项行动、饮用水保护专项行动、限期治理项目和重大环境违法行为整治后督察专项行动、在线监控系统执法专项行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环保基础设施运行监管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对群众反映较多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深入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和措施并督促落实,取得明显效果。二是创新执法方式。今年以来,采取市县(区)联动、统一执法,县区互动、交叉执法,部门合作、联合执法,专项治理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等方式,多次深入企业、深入现场进行夜查和巡查,把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噪声扰民、餐饮油烟污染、扬尘污染等环境问题作为检点,实施重点整治。对鼎星钛业等严重破坏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典型案件,坚决依法处理,始终保持了高压执法态势。四是强化环境问题后督察,切实加强环境问题的整改,并督促落实。全年纳入重点案件后督察的企业10家,涉及的相关环境问题全面整治到位。

通过加强执法监管,企业环境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企业环境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企业稳定达标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环境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严重、恶意违法排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环境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促进了环境质量持续有效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2%。

五、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强化效能建设,提高建设项目管理和服务能力。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和投资拉动战略,统筹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关系,从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体现有为、有位的角度,以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和服务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要求和强化源头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以强化项目服务、促进项目落地作为环保部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以提高项目管理和服务能力作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平台,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动建设项目管理和服务工作上台阶。在加快具体事项办理的同时,还积极推进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着力完善提高行政效能的体制机制,既体现环保法律和审批程序的严肃性,又体现提高工作效率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动性,既把住源头、控制新增污染,又推动项目、促进经济发展。全年共完成107个市级审批建设项目,总投资39.41亿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完成30个环保竣工验收项目,“三同时”制度执行率100%。其中20__年全市57个重大工业产业化项目已完成42个项目的环评审批。

二是增添举措、主动服务。通过建立《攀枝花市环保局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攀枝花市环保局联系重大项目联系制度》,实行环保与企业家定期恳谈、定期走访,倾听呼声,指导和帮助企业规范环境行为,共谋发展。实行了重点项目跟踪联系和服务制,对符合国家拉动内需重点投资方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实行环保服务专责制度,密切跟踪进度,主动沟通协调,及时解决难题,确保如期落地,保障了项目及早合法建设,积极推动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的实施。建立环保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企业环保整改的指导和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环保问题。今年以来,针对大互通钛业、鼎星钛业、钛海科技、天伦化工和锦利工贸等企业环保设施处理能力不足问题,我们组织环保专家进行现场评估,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企业全面整改落实到位。

六、统筹环保与发展,全面推进环保整体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首先是积极与规划编制单位沟通协调,加快生态市规划编制进度,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汇报,促进《攀枝花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与此同时,积极督促县(区)生态规划编制,目前,全市三区两县生态建设规划全部通过专家评审,县(区)生态建设工作得到积极推进。其次是积极推进限期治理项目。我市有两家畜禽养殖企业纳入省级限期整治。其中仁和区攀枝花市嘉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已完成治理并通过环保验收。盐边县亚热带作物示范繁殖场新民分场已基本结束。第三是按照典型带动、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等生态细胞建设。全年共安排200万元资金实施了5个环境优美乡镇(其中有2个已获省级命名,其余3个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申报材料已报省环保局,等待省环保局组织验收)、17个文明村、260户生态家园建设任务。

二是按照“巩固创模成果、营造宜居环境”目标,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监测专项指挥部牵头单位负责人,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推动环保工作的平台和载体,抓住机遇、迅速行动,及时制定工作方案,紧紧围绕“落实一个规划、实现两个确保、实施三项整治、开展六项行动”的工作重点,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效开展,促进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促进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米易、盐边两个污水处理厂现已投入试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米易垃圾处理场建设按期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了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监督管理,实现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确保了饮用水安全。加强了危险废物监督管理,实现了全市危险废物零排放。完成攀西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环评审批工作。通过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了我市核与辐射安全。与此同时,认真抓好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组织精干力量,精心编制了《20__攀枝花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年度报告》,在全省城考中得分95.59分,排名第三。特别是在20__年2月攀枝花市成功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验收后,积极推进了环保模范城市群创建工作,通过努力,米易县顺利通过了省级环保模范县考核验收,盐边县通过了省级环保模范县技术核查,使我市率先成为全省的环保模范城市群。

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增强环保意识。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和形式,全面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形成强大舆论声势,使广大干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提高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形成了“抓环保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环保”的共识。开展了5期环保法律法规培训班,培训1200余人次,增强了企业法人、管理人员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为规范企业环境行为、加强企业污染治理、防止发生污染事故奠定了基础。开展了7期执法专项业务培训班,培训执法监督人员500余人次,提高了执法人员业务能力。

七、加快机制建设,增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面对环保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经过深入思考,我确定20__年为“环保制度建设年”,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思路,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要求的长效机制,夯实管理基础,进一步推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全局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一是完善了执法监督制度。遵循“于法周严、遇事简便”的原则,规范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标准,明确了环保行政处罚程序和环保重大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建立了环保行政执法回避制度、环保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环保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环保执法责任考评制度。

二是积极探索环保社会参与机制。组织制定并落实了企业环保监督员制度,明确了市、县(区)分级管理办法,建立了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完善了企业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和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形成了重大案件后督查办法,健全了企业环境行为和执法人员执法行为可核查机制。“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上下协作、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八、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廉洁自律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在工作中始终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行政,定期召开党组会、局务会研究工作,健全议事规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一言堂,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二是坚持廉洁从政。作为一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深知“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始终坚持从自身建设入手,严格要求,严格标准,工作上带头,行动上表率。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清醒认识党风廉政建设新形势,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严于律己,勤政廉洁,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谨慎处理好环境执法监管与企业关系问题,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表率作用,影响和推动全局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九、工作体会及存在的不足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有几点体会。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打好攻坚战。攀枝花的环保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发展不科学、发展不环保的问题。环保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更好地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与搞好环保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必须在加快发展中统筹环保工作,打好主动战。发展是第一要务,环保部门必须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把解决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的最大现实问题和实现人居环境的不断好转,增强环境竞争力,作为环保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更加主动、自觉和有效地融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和中心工作中去,主动服务经济发展,为经济止滑提速、爬坡上行,加快推进“四个倾力打造”腾出环境容量。三是必须在服务民生中推进环保工作,赢得遭遇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危害群众健康为代价。环保部门必须紧紧抓住环保重点领域、区域、行业,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水、气、声环境,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切实规范企业环境行为,全面改善我市水、气、声环境质量,维护群众环境权益,让老百姓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拥有宁静环境。

环保年度报告篇3

2016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5年度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制度规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超过1/3的省份并未作环境报告,政府履行该项法定职责的情况堪忧。

13省份环境报告“爽约”

2015年起实施的新环保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然而,从全国人大环资委关于依法落实环境报告制度有关情况的报告中发现,这条规定似乎被部分地方忽略。

截至2016年12月7日,已有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云南、甘肃、宁夏、山东、海南、贵州、共18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听取和审议了省级政府关于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湖北省政府向常委会作书面报告)。

除上述已听取和审议报告的省份外,黑龙江、上海拟安排在2016年12月的常委会上听取和审议环境质量报告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还有11个省份(除港澳台)未作报告或拟定有关计划。

除了省级政府应当作环保报告外,全国人大环资委工作机构有关负责人介绍,法律规定环境报告制度的主体是县级以上各级政府,人大依法强化监督。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县、市级政府进行环境报告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据不完全统计,各省会城市或自治区首府中,也只有武汉、贵阳和银川向同级人大政府作了环境报告。

2016年8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给江苏省政府2015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审议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建议省政府督促各市、县、区政府尽快实施这一法定制度。

在湖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审议省政府提交的“环境报告”审议过程中,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邹学明也特别提出,报告制度在市县两级执行得不够积极主动,不够理想。

他举出的调研报告显示,到2016年5月11日止,湖南省有6个地级市人民政府已报告,有7个列入计划,还有1个没有列入计划(长沙市);在122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和3个管理区委员会中,2015年有14个已报告,2016年有27个已报告,有46个列入计划,还有52个没有列入计划。

“专项报告”不合规

作为一项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报告制度,在全国加大力度保护环境的情况下,为何这么多省份“按兵不动”?

“很可能是因为疏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主任梁鹰认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省份未作报告,一部分原因还在于缺少意识。“人大、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很多时候会有疏忽,两个都没觉得要去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则认为,地方政府未能依法作报告的原因在于,对于相关法条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与自己无关”。他表示,一直以来,政府对于人大的监督功能都不够重视,在相关工作上法制意识不够,这是造成超过三成省份违反新环保法的深层原因。

对此,不少省份也觉得有些“冤屈”。青海省环保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回答为何当年未作报告时解释道,“今年7月青海已经作了报告。”受青海省政府委托,青海省环保厅于2016年7月向青海省人大常委会环保法执法检查组汇报了相关情况。“主要是对去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青海省贯彻执行环保法情况作出了报告。”

这样的情况在未作报告的省份中不在少数。2015年以来,北京市人大审议了例如《市政府关于〈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的书面报告》等相关报告;安徽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法和《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检查,还听取和审议了“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并形成了审议意见书;福建省政府每年都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文件中,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情况。

那么,以此形式进行环境报告符合环保法的要求吗?一些省份认为“已经就此作过专题报告,就不用再作这一报告”的想法正确吗?

“从目前统计的情况看,各省份情况不一样。”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调研室副主任王勇解释说,“这些形式虽然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环保的相关情况,但法律对报告主体、报告对象和内容都有明确规定,如果严格依照法律,现在只有18个省份完成。”

全国人大环资委工作机构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有的省政府在一些环保相关报告中,也涵盖了环境质量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但不应看作新环保法规定的环境报告。他解释,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包括以上两部分内容,按这样算的话,所有省份都算作环境报告了。

“有的地方每年有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环保各方面的报告,但环保法要求的报告,是一个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工作报告。环境保护不仅是环保部门的工作,还涉及森林、海洋等环境领域,属于多部门的职能。”上述负责人具体解释了环境报告的含义。

那么一份规范的环境报告应该是什么样呢?对此,环保法明确了报告的主体、对象及内容,各地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报告。

这位负责人表示,“从法律规定上已经很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报告的主体,也就是说作报告的领导同志代表的是一级政府,而不是某个部门。第二,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是人大常委会报告。形式上有两种,如果是听取和审议是口头报告,单独审议可能就作为书面报告。从内容上讲,有两个主要部分,环境状况主要是环境质量状况,因为现在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后面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各级政府都有环境保护的规划、计划,其中的各项目标完成、推进、实施的情况怎么样,这也是报告的重点内容。这两条主线基本全面反映环境保护的整体情况。”

落实较好省份提供经验参考

作环境报告是法定义务,作为依法治理h境的制度性安排,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决心。在一些省份缺席的情况下,还是有部分地方积极响应、认真落实,为作好环境报告提供了样板。

2015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率先听取和审议了自治区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系新环保法实施后全国第一个落实上述条文的省份,也是新环保法实施当年唯一一个落实该条文的省份。

2016年9月,云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听取云南省政府关于2015年度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报告。“之后我们把人大审议意见的报告转给省政府研究,要求12月底前办理人大审议意见的结果,若人大常委会觉得还需研究,会继续监督,如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开展部门协调会等。这是我们人大的固定监督方式,一定要做好。”云南省人大环资工委法规处处长朱江介绍道。

云南省人大在作报告的时间、报告框架等方面参照了全国人大的做法。朱江说,明年还将继续听取政府报告环境状况。据了解,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拟每年安排听取和审议省政府的环保报告,建立省政府向人大报告年度环境状况的制度。截至目前,云南省是唯一一个形成制度的省份。

而江西则在组织形式上较为突出,2016年1月,江西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2015年的环保工作报告。把“环境保护”提升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不仅报告大气、水、土等环境质量状况,也把湿地、森林生态状况纳入报告。宁夏则结合听取和审议报告,对全区贯彻实施环保法和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进行了执法检查,开展了专题询问。

不少县市级人大常委会也在积极推动落实这项工作。通过一些地方人大官网发现,尽管有的省级政府未依法向本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作年度环境报告,但下属的县级或市级政府却将这一制度落到了实处。

加强人大监督常态化机制建设

依法报告是落实新环保法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倒逼环境治理有效实现的法治举措,不能对法律规定视而不见,更不能患上“拖延症”。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提出,对此项工作今后要形成制度化安排。而在13省份“爽约”的当下,如何确保这项规定的落地?

“地方人大和政府都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车光铁表示。

梁鹰也认为,环境报告属于专项工作报告的范畴,从程序上来说,人大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负主体责任;人大应积极履职,主动督促政府安排议程。

“报告应该由人大提出要求,并与政府进行沟通。人大将报告列入常委会议程,至于具体由谁来报告,则由政府决定。”梁鹰解释道。

全国人大环资委工作机构有关负责人还透露,个别省份存在上级领导询问后才报告的情形。“中央领导到地方进行执法检查,在询问当地政府是否向人大报告后,当地政府表示尚未作出安排。当晚,该地区举行会议,拟定了报告的时间。”

梁鹰认为,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提醒。下一步应当建立地方人大对政府的督办机制。地方人大应通过函询等各种方式,提醒、要求政府履行职责。

各级政府不执行法律规定怎么办?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认为,我国各级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一种政治监督,如果监督中发现被监督机构不执行法律规定,可通过人大自身的职权来改正,比如可以撤销有关单位领导的职务,可以通过作出决定废除错误的决定。

当然,向人大报告,不是形式上“走一遭”,而应该经得起人大代表质询,有助于环境治理。从根本上来说,“行动”比“形式”更重要,人大在督促政府作出报告的同时,更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促使政府作好报告。

“应进一步统筹抓好人大监督常态化机制建设,不断强化落实人大监督责任和政府主动接受监督意识,综合采取定期报告、专题询问、执法检查、专项调研、代表视察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基层环保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车光铁建议。

此外,人大常委会还可以通过专题询问、质询等手段对各级政府进行监督。

如果人大不履行监督职责又该如何?莫纪宏表示,人大自身目前是由人民来监督,当前人大的工作人员可以由人大常委会监督,人民代表由选民或选举单位来监督,“环保法的监督更是如此,如果环保部门不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可以由人大常委会主动发出监督指令要求有关部门提交专项报告,并对拒绝报告的采取组织人事措施。”

相关链接

富阳:率先推行乡镇(街道)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2015年下半年,为破解基层生态环保责任难落实的问题,富阳结合地方实际,以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以先个别试点再全面铺开的模式,出台了《关于要求落实乡镇(街道)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向属地“两代表一委员”、企业代表、村民代表等报告属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听取、收集社会各界对改善环境质量、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将实施情况纳入生态环保工作年度考核体系。

2016年,富阳区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乡镇(街道)人大听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的通知》,进一步要求从2016年开始,全区24个乡镇(街道)人大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在年中乡镇人代会、街道政情报告会上,专题听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题报告,并形成制度化安排。

环保年度报告篇4

摘要: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确立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但是,由于立法内容的不确定性,加上原国家环保总局的行政执法解释,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主动公开境地。在中央政府强力推动和重大环保事件层出不穷的双重压力下,环保部从2012年开始,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了由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简本到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全本的转变。然而,环保部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动公开的规范性和权威性明显不足,因此,最终还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尽管它在今后法律的实施中还需要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信息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污染源环境监管的信息失灵及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2BFX121)、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公众参与环评行为的自在生成与制度回应——以个案分析为中心”(项目编号:09SFB205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谦,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环境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问题的引出

虽然,2008年5月1日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信息公开问题,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中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值得称道的是,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对环保部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问题作出了积极地回应。新《环境保护法》第56条中规定,“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该项规定标志着我国环境基本法中确立了政府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动公开制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新《环境保护法》出台之前,随着我国环境法律实施大环境的不断变化,环保部也在通过政策的实施,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在一步步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动公开。因此,本文将针对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的公开,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制度是如何推进的?它在每一个阶段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新《环境保护法》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制度发展是如何体现的?其法律规范的实施将需要解决哪些现实的问题?

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简本公开:环保部第51号文

(一)拒绝公开的环函[2008]50号文

自《条例》和《办法》在2008年5月1日实施始,涉及到环保部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办法》第11条的规定,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后,在其政府网站或者采用其他便利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和“审批结果”。然而,这里的公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以及审批信息是否包含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本身,则不是很清楚。事实上,环保部门只是仅仅主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受理情况”和“审批结果”,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实践中,会存在许多公众要求环保部门主动或者依申请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基于此,2008年1月30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答复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执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请示》(沪环保管[2007]397号)时,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为此作出过《关于公众申请公开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函[2008]50号)行政执法解释。①在环函[2008]50号文中,明确规定环保部门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获得的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等,不属于《办法》所列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对于《条例》中涉及到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规范,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办法》将其公开的范围与内容进一步压缩,变成环保部行政执法解释中的不需要主动公开。客观地说,各级环保部门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本来就比较消极,更何况还有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规章作为支持其不予主动公开的依据。

(二)环函[2008]50号文的废除

在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与潮流的今天,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函[2008]50号文必须得到纠正。好在环保部终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2012年10月9日了《环境保护部关于废止环函[2008]50号文件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年第60号)。在该公告中,环保部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此前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8年1月30日印发的《关于公众申请公开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函[2008]50号)有关内容与该条例的规定不相符合,现决定予以废止。”⑧

对于环保部2012年第60号公告,应该给予其积极的评价,毕竟是自我改正错误。但是,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在环保部2012年第60号公告中,特别提及到两个时间点,即2008年5月1日《条例》的实施日期,另外一个就是2008年1月30日环函[2008]50号文的印发日期。环保部强调这两个一前一后的日期,其实就是想说明,环保部环函[2008]50号文时,《条例》还没有实施,即便是环函[2008]50号文中的内容与《条例》规定不符,也是很正常的。然而,环保部的这种责任推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条例》确实是在环函[2008]50号文实施后的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但是,环保部非常清楚《条例》是在2007年1月17日由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7年4月5日予以公布。其二,在环保部2012年第60号公告中,提出了环函[2008]50号文的“有关内容与该条例的规定不相符合”,但是,这里的“有关内容”到底是指什么内容,则不得而知。因为,在环函[2008]50号文中,既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动公开内容问题,也涉及到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依申请公开问题。另外,环函[2008]50号文,究竟是与《条例》的哪些规定不相符,也没有明确说明。当然,如果认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属于环保部门主动公开的环境信息的范围,那么,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属于主动公开的情形下,公众也就自然不需要再去向环保部门申请公开。

(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简本公开:环保部2012年第51号文

事实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在环保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废止环函[2008]50号文件的公告》之前,2012年8月15日,环保部已经《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的公告》(以下简称“环保部2012年第51号文”)。环保部2012年第51号文内容为:“为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精神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和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更好地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自2012年9月1日起,建设单位向各级环保部门报送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同时提交报告书简本;各级环保部门在本部门网站上公示项目受理情况,应同时公布报告书简本,并附审批部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⑤

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信息公开来说,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年第51号文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开与公众环境保护的参与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行使进行了关联,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动公开更加具有正当性基础;第二,明确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开的内容范围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并且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编制内容提出了很细致的要求。⑥第三,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的公开形式提出了要求,即各级环保部门在本部门网站上公示项目受理情况,应同时公布报告书简本。

2012年,环保部在推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信息公开方面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明确宣告,2008年初的环函[2008]50号文,因为不符合《条例》的规定而被废止。尽管,环保部并没有具体说明,环函[2008]50号文究竟不符合《条例》的哪些规定,但是,它毕竟主动收回了环保部门拒绝主动或者依申请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的“挡箭牌”,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可能被主动或者依申请公开。其二,为了防止环函[2008]50号文被废止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处于无章可循的境地,环保部在废除环函[2008]50号文前,已经为此作出了安排,相应地出台了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年第51号文,主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是需要主动公开的。因此,可以说,2012年是推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制度进步非常重要的一年。

(四)环保部2012年第51号文的影响因素

然而,对于环保部通过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推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制度的行为,我们需要冷静地加以评价。为此,非常有必要对环保部的废、改、立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事实上,环保部在2012年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行为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其内在的环境信息公开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更多的是受到外部有关因素的影响而不得不作出如此的反应。那么,这种外部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呢?

从现有的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环保部2012年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规范性文件的废、改、立行为,主要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在国家层面,国务院已经意识到政府信息公开领域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加大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力度。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在2012年4月28日《关于印发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2]26号),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贯彻落实经国务院同意的《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在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特别强调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其中包括“要加强环境核查审批信息公开,着力推进建设项目环评、行业环保核查、上市环保核查等信息的主动公开”。同时,规定了环境保护部负责落实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也正是基于此,环保部办公厅在2012年10月30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134号),要求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结果以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等相关信息予以全面主动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作为项目受理条件之一,应当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同时在具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网站上公布。其二是,在社会层面,公众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开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对环保部不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不满。在这些方式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公众通过环境信息公开的诉讼和引发大规模的环境群体性抗争事件,形成对环保部既不主动,也不依申请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行为的现实压力。比如,由于环评公开和公众参与的不充分,宁波镇海炼化扩建项目、大连福佳pX项目、四川什邡钼铜项目、江苏启东王子造纸等项目引起了当地大规模的群体抗议事件,直接促使环保部在2012年废止环函[2008]50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的公告》(环保部公告2012年第51号),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在本部门网站上公示项目受理情况,应同时公布报告书简本,并附审批部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为公众参与创造方便条件。这一文件的出台成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规范的关键转折点。⑨

(五)环保部2012年第51号文的局限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信息公开,环保部门实际上并不是积极主动,即便是在《条例》实施后,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也可以从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办法》以及之后的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得出这样的结论。环保部在2012年10月的环办[2012]134号文,虽然要求环保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时,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但是,它离公众的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第一,环保部门公开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范围,并不是针对所有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而只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并不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事实上,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尽管其对环境的影响可能较小,但是公众往往对其还是有强烈的需求的,因为它可能直接影响公众的环境权益。比如,餐饮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它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一般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或者登记表,但是,由于它往往是在社会敏感区域内,其油烟、噪声污染通常是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第二,从环保部门公开的内容来看,并非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全文信息,而只是其简本。但是,环保部门是很清楚的,无论是公众通过诉讼方式,还是通过群体性事件的方式,来表达对建设项目环境问题的关注,都是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内容的,也就是说只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全文才是公众最需要获知的,他们可在此基础上表达对相关建没项目环境影响的意见和建议。既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属于环保部门主动公开的环境信息范畴,环保部却并没有通过各种方式来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只是要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而不是报告书的全文。第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信息公开并不是一直处于公开状态,而只是在环保部门受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到环保部门对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作出审批决定的这段时间,一旦环保部门审批结束,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信息也就随之撤销。

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全本公开:环办[2013]103号文

(一)外力推动下的理念更新:环办[2013]86号文

2013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一次《关于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3号),进一步推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要求环保部明确相关要求,指导全国环保部门实行环评受理、审批和验收全过程公开。为此,环保部办公厅在2013年9月14日《关于当前环境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环办[2013]86号)。在环办[2013]86号文中,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环保部进一步意识到环境信息公开的意义和作用。由于环境信息公开已连续两年列入围务院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既是国务院对环境信息公开高度重视的充分体现,也是针对社会各界对环境信息高度关注和迫切需求提出的重要举措。环境信息只有充分公开才能获得公众的理解,才能动员更多的公民和组织参与、支持环境保护工作。第二,将推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作为环保部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2013年内《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指南(试行)》,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审批结果、验收结果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公开的基础上,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批复文件,公开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作出的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在全国环保部门实行环评受理、审批和验收全过程公开。环保部将对地方环保部门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指南(试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第三,认识到了要处理好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的关系。认为主动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凡是《条例》和环保信息公开规章制度中规定应该公开、能够公开的信息,都要及时、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补充,各级环保部门首先要积极做好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工作,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对环境信息的普遍需要,同时依法依规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满足部分公民和组织对政府信息的特殊需要。依申请公开比较集中的重点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大主动公开力度。

为了落实环办[2013]86号文,2013年11月14日,环保部办公厅文件《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3]103号)。该指南相较于环办[2012]134号文,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信息公开方面,有了很明显的进步:第一,明确要求环保部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全本的主动公开,不再仅仅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第二,扩大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开的种类,即由原来的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类型,扩大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报告表,基本涵盖了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第三,在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报告表,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利的同时,也考虑到环境信息公开的例外情形,即公开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删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内容。

(二)环保部环办[2013]103号文的不足

尽管,环保部在近两年里由于各种原因,在一步步强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动公开,也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性审视环保部近年来的各类规范性文件。

第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环保部是基于外部的不同方向的压力,针对《办法》的条款,根据其不同时期的政策需要作出的解释,而并没有通过修改作为部门规章的《办法》来相对稳定地确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信息公开制度。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信息公开,主要是通过政策和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来推进,其法律位阶很低,权威性不足,这也必然影响其有效实施。目前,环保部没有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开的全国平台,公众需要到各地环保部门网站进行查找。比如,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实施以来,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通过观察环保部、31个省级环保部门和119个地级市环保部门落实指南情况,发现截至2014年3月28日,只有北京市、河北省和广东省等13家省级环保部门和珠海、成都、昆明等12个城市的环保部门在其官方网站上,就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全本实现了公开。在其观察的范围内,超过1/4的环保部门在落实指南情况方面没有任何行动,也就是环评信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得到实质的公开。

第二,环保部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的主动公开,并不是发自其“内心”的观念转变,真正确立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制度。无论是2012年的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还是2013年的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报告表全本,都是基于来自国务院关于强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的“点名”要求。或者说,假如没有2012年和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强化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并就环保领域环境信息公开“点名”需要环保部加以贯彻落实的话,环保部也不可能在2012年10月9日《关于废止环函[2008]50号文件的公告》。之所以作此推测,也并非没有依据。因为,虽然环保部废止了环函[2008]50号文,但是,该文中的“影子”依旧反映在《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3]103号)之中。比如,在环函[2008]50号文中,环保部一方面认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属于其主动公开的环境信息,而另一方面又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开的义务引向建设单位,即告知公众可以向建设单位获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逃避其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的义务。在环办[2013]103号文之中,虽然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全本,但是,却同时规定,“建设单位在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前,应依法主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信息,并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同时附删除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内容及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时,应对说明报告进行审核,依法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信息”。这里对于建设单位的要求规定,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建设单位在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前,应依法主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信息,那么环保部门在建设单位自己已经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全本信息后,再去公开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全本信息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实质上就是转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之义务。其二,建设单位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同时附删除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内容及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时,应对说明报告进行审核。这种规定本无可厚非,但是,实践中往往存在建设单位滥用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等抗辩权,从而肆意扩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等内容,从而达到规避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全本信息公开制度,而环保部门的所谓审核,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公开理念下,恐怕只能是走走形式而已。

第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的目的,还是仅仅局限于服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中的公众参与,缺乏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开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全面的、更深刻的认识。在环办[2013]103号文之中,只是规定环保部门自收到建设单位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之日起20日内,要按照规定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也并没有涉及到被公开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开时间维持多久。但是,从环保部2014年1月1日执行环办[2013]103号文开始,被主动公开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也只是维持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被审批这个阶段,一旦环保部门作出了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决定或者不予审批决定,在环保部门公开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的同时,被主动公开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也就随之撤销。⑩

四、新《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本公开

(一)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开制度的确立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自2008年《条例》实施以来,环保部门主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制度,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推动下,逐步向前迈进的。虽然,在不同时期,环保部通过各种规范性文件的试图构筑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开制度,但是,在没有权威性法律支撑的背景下,这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开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策的推动,与真正的具有强约束性的法律制度的最终确立还是相距甚远。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制度的确立重任,就理所当然地落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身上了。2014年4月24日通过的新《环境保护法》第56条第2款规定:“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这是我国法律层面上正式确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开制度。之所以如此认为,是因为:

第一,法律规范的权威性。过去,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的法律规范,在《环境影响评价法》、《条例》、《办法》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大多数是通过环保部的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其规范效力不高。这次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法律规范,是通过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来表达的。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它具有统领其他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作用,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信息公开,成为各级环保部门主动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定义务。

第二,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明确性。在过去多年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的法律实践中,不论是主动公开形式,还是被动公开形式,不可否认的一个严峻事实是,负有公开环境信息义务的环保部门,常常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形。正如有学者所言:“实践中,因捆绑上了过错追究和行政问责,非制作的行政机关持有信息,也不愿公开,宁可把当事人呼来唤去,也不愿‘蹚浑水’、沾惹是非。”⑩在新《环境保护法》中,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为“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一般来说,我国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是根据法律、法规实行分级行使审批权的,也就是说,一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为其审批主体的环保部门通常是特定的。

第三,信息公开范围的确定性。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众需求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最为引人瞩目而成为一些重大环境事件的聚焦点。因为,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行为的实施,就是依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大小为标准,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类型的。通常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项目,往往都可能对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公开,正是抓住了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信息公开的重点和热点,也是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对重点领域环境信息需求的立法举措。

第四,信息公开内容的全面性。为了使得公众能够全面获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信息内容,新《环境保护法》要求环保部门应该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全文。当然,法律在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对作为第三人的利益保护的问题,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涉及到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内容,环保部门可以不予公开。

第五,信息公开方式的主动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内容,作为环境信息公开的客体,法律上既可以设定其为主动公开的信息,也同样可以设定其为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信息需求角度来看,采取主动公开方式,无论是对社会公众,还是对于环保部门,都是一种既节省信息公开或者信息索取成本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大大提升信息公开效力,促进公众有效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

第六,信息公开责任的约束性。环境信息公开既然构成环保部门的一项法定义务,那么,对于不履行环境信息公开义务的行为,应该有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承担。新《环境保护法》在第68条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二)新《环境保护法》实施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可以认为,我国新《环境保护法》中已经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动公开制度,但是,该项制度的实施,还将遭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关于主动公开的主体是否仅限于负责审批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保部门的问题。在新《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界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公开的主体是审批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环保部门,这对于环境信息公开责任到位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实践中,一些行政级别层次比较高的环保部门,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机关,在对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过程中,往往采取委托属地的行政级别比较低的环保部门进行初审,并在初审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审批决定。比如,《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中规定,建设单位在向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表时,是需要同时提交项目所在环保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初审意见的。⑩既然如此,那么初审的环保部门在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初审时,是否需要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之所以法律上规定环保部门要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不仅是为了实现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告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环境信息,使得公众能够在知情的基础上,有效地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过程中。现实中,环保部门的初审意见,往往实质上决定了审批机关的最终审批决定,因此,采取初审方式,实施初审的环保部门也要征求公众意见,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的公开义务,也就相应地落在实施初审的环保部门身上了。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上级环保部门往往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委托下级环保部门进行审批。尽管,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委托审批过程中,接受委托的环保部门是以委托的环保部门名义实施审批行为的,但是,整个委托审批过程都是由接受委托的环保部门来实施的,因此,此种情形下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开和征求公众意见,接受委托的环保部门也应该有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的义务。

第二,关于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否仅限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问题。在环保部办公厅文件的《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3]103号)中,要求环保部门在受理建设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后,应该全文公开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种类,包括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报告书和报告表,基本涵盖了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然而,在新《环境保护法》中,法律明确要求环保部门公开的只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没有涵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这是否表明,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今后将不再能够主动公开了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新《环境保护法》第56条第2款主要是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比较大、公众参与度高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文件,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考虑,但是,它并不表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甚至环境影响登记表文件的信息就不需要公开了。由于此次新《环境保护法》专门增加了“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同时在第53条中确立了公众环境知情权和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权,并且明确了环保部门为实现公众这些权利的相应法定义务,其中就包括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因此,环保部门的环境信息公开义务的范围,除了新《环境保护法》中的有关列举之事项外,还受到第53条公众环境知情权条款的概括规制。基于此,法规、规章依旧可以规定,环保部门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的主动公开,即便在没有相关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环保部门也有相应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具体情况,以及公众参与的需求,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当然,即使环保部门不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那么,公众依旧可以依申请向环保部门获取相关环境信息。

第三,关于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时限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信息何时主动公开以及信息维持多长时间。根据《条例》第18条的规定:“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从《条例》第18条规定来看,环保部门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信息期限,应该是依照“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的要求去执行。因此,它需要看新《环境保护法》对此期限是如何界定的。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动公开的期限是“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至于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几日进行公开并没有明确规定,这恐怕要等今后有关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进一步予以细化。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环保部门大多在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后的10日内予以公开。如环保部一般是在7日内,将这段时间内获取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予以公开,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申请审批公示程序之中。比如,在《环境保护部关于2014年7月21日-2014年7月25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的公示》中,环保部就是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将2014年7月21日-2014年7月25日环保部共受理的7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受理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4年7月25日-2014年8月7日(10个工作日)。在受理公示中,7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也同时以公示的方式予以主动公开。㈣应该说,环保部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信息的期限都不会很长,因为,它是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程序之中的,受到《行政许可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总的审批时限的约束,因此,各地的环保部门可能在具体的期限上有很小的差异,但基本上是能够做到及时公开的。此处比较大的问题是,已经主动公开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信息,能够维持多长期限,这将直接关系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信息公开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以及能否实现的问题。因为,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目前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的公开最有效率,也是最方便告知获取的当属环保部门的政府网站。从现有的情况看,无论是环保部,还是地方环保部门,在其政府网站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信息时,只是维持比较短的时间。一种情形是,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信息公开时间维持在公示期内,其期限为10日。另外一种情形是,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信息公开时间维持在整个审批期内,其期限具体情况要看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审批的程序复杂程度。后一种情形占大多数,即在环保部门公告拟作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审批决定意见以及正式审批文件时,都将受理后主动公开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信息全部撤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包括环保部在内的环保部门一直认为,环保部门主动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为了审批该报告书的需要,通过公开环境信息而引入公众的参与,听取公众对报告书审批的意见,供环保部门对报告书作出审批或者不审批的决定。既然,环保部门已经作出了审批或不予审批的决定了,那么行政许可程序也就结束了,其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环保部门再撤回报告书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认识,实际上也体现在新《环境保护法》之中,因为,新《环境保护法》第53条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信息公开似乎也主要是针对环保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而言的。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混淆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以及审批过程中征求公众意见的时间期限的要求与环境信息公开保持期限的要求。在新《环境保护法》以及《条例》中,都没有规定政府主动公开的环境信息在一定公开期限后就可以撤回。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新《环境保护法》确立了公众环境知情权与环境保护参与权,并明确要求环保部门应该为公众获取环境信息以及参与、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因此,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信息的公开,其目的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这个阶段,而应该扩展到建设项目的建设、运行直至生命周期结束的全过程之中。为此,环保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过程中公开的报告书信息,不仅有利于公众在环保部门审批报告书过程中进行参与,而且,一旦该报告书被审批过后,那么,环保部门的审批决定文件就与报告书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不仅成为环保部门全过程监管该建设项目环境行为的依据,而且也同样成为公众继续参与对该建设项目环境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督的依据。

环保年度报告篇5

我国环保部于2010年9月14日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规定,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16个行业为重污染行业。本文利用统计分析、随机抽样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采矿、纺织、石化、冶金、煤炭、造纸、化工、制药8个行业中197家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分析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措施。

一、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位置与形式

(一)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情况,本文将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为14个方面,具体包括:(1)企业环境政策、目标、方针。(2)企业是否通?^iSo环境体系认证。(3)对企业经济活动可能产生影响的环境风险。(4)企业的环境责任和义务。(5)企业执行环保“三同时”的情况(《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6)企业是否有来自独立第三方的鉴证意见。(7)企业的节能减排情况。(8)企业进行的环保技术研发与创新。(9)企业是否受到环保部门的处罚。(10)企业是否得到环保拨款与补贴。(11)企业的循环再利用情况。(12)企业环保设施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13)企业的废料回收循环利用情况。(14)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本文不考虑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无法准确用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

(二)环境信息披露的位置。根据国内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环境信息披露的位置分为补充环境报告与独立环境报告,即从企业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等几个重点位置搜集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根据对各报告及公告的阅读和手工筛选,整理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位置的总体情况。

(三)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分为定量披露和定性披露两种,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环保情况。本文将环境政策、目标、环境责任和义务等信息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描述,将污染物排放达标量、环保拨款与补贴、环保研发与创新等信息通过定量的方式进行描述。定量披露又分为非货币化定量和货币化定量,如污染物排放达标量、废料的回收利用量等信息更多的是通过非货币化的定量数据进行披露,而环保处罚、环保拨款、环保研发与创新等信息可通过货币化的定量数据进行财务方面的披露。

通过上述对环境信息披露内容、位置及形式的界定,将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与本文的界定作比较分析,可以揭露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样本选取。本文按照《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环办函[2008]373号)的认定以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对重污染行业的规定,对从16个重污染行业中选取8个行业随机抽取的197家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选取的8个重污染行业为污染相对严重、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多的行业,具体为:采矿业共计50家,纺织业共计34家,石化业共计22家,冶金业共计59家,煤炭业共计42家,造纸业共计29家,化工业共计139家,制药业共计164家上市公司。为了保证统计分析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样本,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的纺织、石化、造纸、煤炭4个行业的抽样比例达到各自行业总数的60%,其中选取纺织业20家、石化业13家、造纸业17家、煤炭业25家上市公司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上市公司数量较多的采矿、冶金、化工、制药4个行业的抽样比例达到各自行业总数的30%,其中选取采矿业15家、冶金业17家、化工业41家、制药业49家上市公司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

(二)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根据本文收集和整理的2013―2015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数据资料,197家样本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上表现一般,分为总体披露内容情况和总体披露位置情况两个方面,如表1、表2所示。

首先,从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总体情况来看(表1),样本公司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从披露内容的整体情况来看,披露环境信息的样本公司数量在2013―2015年呈逐年增长态势。三年中,除环保处罚和独立第三方意见这两个项目外,其他项目指标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以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和环保设施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这两个项目最为突出,以2013年的数据作为对比,在2015年这两项分别增加了36.3%和43.8%。与此同时,环保处罚呈下降趋势,较之2013年的数据,在2015年该项减少了20%。说明随着环保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基本上能对环境信息披露有较好的认识,能很好地遵守政府的环保政策,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二,从披露内容的数量来看,数量最多的项目是环境政策、目标,其次是环境责任和义务,再次是节能减排实施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数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都能制定出本公司有关环境保护的章程和目标,并落实到公司制度上,能够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比较注重自身的节能减排。

第三,披露内容数量最少的项目是独立第三方意见,其次是执行环保“三同时”情况,再次是通过iSo环境体系认证情况,同时,环境风险这一项的披露内容数量也不容乐观。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样本公司虽然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但当要落实在具体措施层面上时,缺乏执行力和行动力,并且对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相关环境风险认识不足。在独立第三方意见上,2013―2015年仅有两家样本公司对所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了鉴证,占比较低,说明样本公司的环境信息只是自己单方面公布的结果,未能获得独立第三方的审查和认定,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由此可见,保障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独立第三方鉴证是目前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中一个亟待发展的工作重点。

其次,从环境信息披露位置总体情况来看(上页表2),样本公司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从披露位置的总体情况来看,样本公司2013―2015年披露的环境信息位置主要集中于定期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且逐年递增。在2013―2014年间,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位置的主体除了定期报告外,还集聚在董事会报告中,而在2015年的披露位置中,因大量样本公司以管理层研讨与分析替代了董事会报告,所以其环境信息披露位置从董事会报告中转移至管理层研讨与分析和重要事项中,且以重要事项的披露位置为主。

第二,2013―2015年,样本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位置数量最多的一项为定期报告,其次是社会责任报告,并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定期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这两个位置的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91.4%和34.5%,这两个类型的报告一直居于环境信息披露位置的主体地位。

第三,除定期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和重要事项这四项,样本公司在2013―2015年披露环境信息的其他位置,数量都明显偏少。独立的环境报告所占比例仅为4%,可持续发展报告、独立的环境报告、监事会报告和重大风险提示在这三年中呈上升态势,存在一定波动,但增幅很小、不明显,在这三年间可默认其情况基本保持不变。较之2013年和2014年,管理层研讨与分析这个披露位置在2015年有了较为迅猛的增幅。

综上,目前在我国,环境信息披露还是以定期报告为主,披露的环境信息分散于其中的董事会报告、管理层研讨与分析等位置。少部分环境信息会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公司治理和监事会报告中披露。独立的环境报告是上市公司专门为披露环境信息而编制的报告,应将所有环境信息都集中在这个报告中进行披露,但就目前而言其占比较低。由此可见,独立环境报告模式在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更多地倾向于利用补充披露的方式。

此外,从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来看,样本公司基本以披露定性信息?橹鳎?且所占比例较大,而披露的定量信息较少,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样本公司的整体环境情况。

(三)不同行业三年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根据本文收集到的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数据资料,对各行业2013―2015年的披露内容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如表3所示。

第一,从整体上看,2013―2015年样本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政策、目标和环境责任与义务这两项上,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60%以上。冶金业在三年间对这两项的披露比例甚至全部达到100%,煤炭业在2015年对环境政策、目标和环境责任与义务的披露比例也达到100%。独立第三方意见的披露比例是最低的,仅石化业(2.56%)和煤炭业(4%)两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对其有所披露。

第二,8个行业的披露内容相对集中在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研发与创新、环保拨款与补贴、循环再利用、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用、废料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排放污染物的达标量上,且各项占比基本都能达到40%以上,尤以冶金业和造纸业最为突出。这说明,各行业上市公司大体都能明晰明确自己的责任,也在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努力,积极研发和生产清洁能源和新的生产技术,在治理后期的废料上,也得到了政府的专项补助资金作后盾,大力整治污染。

第三,较之其他指标而言,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情况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在通过iSo环境体系认证、环境风险、执行环保“三同时”及独立第三方意见上,8个行业样本公司的披露情况较差,所占比例最低的是独立第三方意见,在2013年和2014年仅煤炭业中的一家样本公司有所披露,在2015年则仅增加了石化业的一家样本公司。由此可见,大多数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存在一定的自利趋势和对披露内容的选择性。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对不利于自身的情况轻描淡写,在披露环境信息方面内容不够完整,在遵守某些硬性制度上执行力度不强,在披露内容上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没有出具独立第三方意见来客观地阐述本公司的环境信息。

(四)不同行业三年的环境信息披露位置。依据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等几个重点位置搜集样本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根据对各报告及公告的阅读和手工筛选,整理出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位置的总体情况。对各行业2013―2015年的披露位置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如下页表4所示。

第一,从整体上看,各行业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位置所占比例最多的为定期报告,其次为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表明目前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还是以补充披露方式为主。此外补充环境报告和独立环境报告中间的过渡方式,即社会责任报告也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重要方式。

第二,在独立的环境报告这一项上,8个行业中仅有5个行业的样本公司有所披露,且数量占其所在行业的比例非常低,其中石化业为7.69%,造纸业为7.84%,化工业为2.44%,冶金业为15.69%,制药业为2.04%。表明目前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独立环境报告仍处于低水平。

第三,在可持续发展报告、监事会报告、重大风险提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这几项上,只有零星的1―3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对其进行了分散披露,且所占比例很小。表明目前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位置虽趋于多元化、多角度化,但执行的力度依旧不足。

第四,在管理层研讨与分析和重要事项这两项上,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虽都有所披露,但披露的比例和水平参差不齐,波动性较大。在管理层研讨与分析上,披露比例最高的为18.67%(煤炭业),而披露比例最低的仅为1.67%(纺织业);在重要事项上,披露比例最高的达到了30%(纺织业),而披露比例最低的只有15.45%(化工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综上,根据2013―2015年的数据变化以及根据变化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与上市公司自身的不断发展中,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能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对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在现如今环保舆论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迫使某些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开始细致化和多元化,但显而易见的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仍处于较低水平,披露环境信息的位置仍旧比较单一化。

(五)不同行业三年的环境信息披露形式。结合上页表3、表4及其分析结果和本文所统计的2013―2015年数据变化情况来看,不同行业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形式表现为两方面。

首先,在定性内容的披露方面,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在环境政策、目标和环境责任与义务项目上的披露情况是最好的,三年的披露数量比例基本都能达到本行业样本量的60%以上,而冶金业在环境政策、目标这一项上三年的披露比例都达到了100%。在通过iSo环境体系认证和环境风险这两项上,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在这三年间披露数量比例一般,部分行业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在执行环保“三同时”项目上,8个行业的样本公司披露数量比例较低,在三年中出现的最高数量比例仅占到该行业样本量的15.56%(采矿业)。披露情况最差的环境信息就是独立第三方意见,在三年间,仅有2家样本公司进行了该项披露。由此可见,独立第三方意见在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在当前环境信息鉴证发展不足的状况下还是有待考证的。

其次,在定量内容的披露方面,从环保拨款与补贴和环保处罚这两项看,虽然在三年中各行业样本公司披露数量比例情况都较好,但样本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存在一定的自利趋势,愿意对收到的政府下发的专项环境补助资金进行较为详细的披露,但对于因环境事故而接受的处罚,都倾向于避之不谈,或是轻描淡写地用一两句话略过,只披露了罚款的金额,而未明确披露其原因事由、对环境造成了何种程度的危害以及未来的改善措施等信息。在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研发与创新、循环再利用情况、环保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废料的回收循环利用情况和污染物排放达标量的披露上,各行业样本公司三年的披露数量比例基本在30%―50%之间,处于中等水平,情况相对较好,有一定程度的披露,但披露的还不算完整。在节能减排、废料回收利用和污染物排放达标量这三项上,样本公司更多地倾向于利用简单的文字性描述来披露这些可定量分析的内容,而未使用清晰直观的量化方式进行披露。大多数样本公司会使用“本年度,我公司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口号性文字进行披露,基本没有样本公司能够完整详细地披露每一种废弃物的排放量、每一种废弃物的再回收利用量,以及对减少排放、循环利用所投入的资金使用情况。数字更易让人信服,文字性描述始终无法博得信息使用者的信赖。

总体而言,8个行业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形式的特征主要是以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较少,因而环境信息披露形式较为单一。

从2013―201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就总体情况而言,制药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最差,纺织业和冶金业相对较好。由此可以得出,行业制度不同,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具体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三、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缺乏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意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可能会耗费企业的成本,虽然环境信息披露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声誉或收益,但当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不能满足其为披露环境信息而耗费的成本时,企业不愿意耗用大量的成本去全面披露环境信息。加之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不到位,与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行业规范尚不健全,也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而,至今也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系统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规范,这就使得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仍旧处于“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自愿披露环境信息”。

(二)披露的信息不够全面,披露方式不够规范。在197家样本公司中,在2015年仅有137家样本公司出具了相应的环境信息报告,占到总数的69.5%。绝大多数样本公司在披露环境信息时以文字性描述为主,对重要的信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严重缺乏数据和图表支撑,并且样本公司多报喜不报忧,隐瞒了重要的情况和信息,准确性和可信性难以判断,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独立第三方的鉴证意见。企业是否披露环境信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十分重要。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更多的是?榱巳霉?众看到企业为环保而做出的各项努力和成绩。企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在披露环境信息时难免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事实的客观评价稍差一些。因此,在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企业不能单纯地为了获得良好的声誉而夸大其词,必须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让公众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真实情况,让利益相关者做出最优决策,这就需要独立第三方即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鉴证。

四、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主要对策

(一)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针对目前环境信息披露缺乏规范性制度的现状,除了建立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以外,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出台较现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而言更加规范、对实务工作指导性更强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与强制性制度相结合,共同指导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新指引可以由证监会、环保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商议,从不同角度、不同关注点上全方位地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深入探讨和融合,制定一套权威的并且切实可行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指导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把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提升到较高水平。

(二)加强独立第三方对环境信息的鉴证。所谓独立第三方即会计师事务所,环境信息鉴证就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审查和验证,针对环境信息提供可信性保证的服务。环境信息鉴证服务正逐渐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服务的一个新领域。国外的环境信息鉴证较我国而言发展较为成熟。美国颁布的《议会综合环境的反应、补偿与责任法案》《净化大气环境法》等法律为环境信息鉴证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独立第三方的鉴证目前在我国实施难度较大,复杂程度较高,但随着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制度的完善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由独立第三方鉴证环境信息必然会成为今后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环保年度报告篇6

关键词:造纸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18-04

造纸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型产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一方面,造纸业的原料是木材,主要用于煤和外购电能源消耗,传统的造纸业需要大量砍伐树木,出现植被被破坏、荒漠化、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的问题,使生态系统不断被破坏;即使是新型的造纸工业,多多少少也会影响环境。另一方面,造纸生产工艺过程复杂,整个环节里的排污节点都会有很多的臭气、污水、固废废物、噪声产生,导致源头遭受到污染,人们出现身体上的不舒适,甚至引发疾病,严重伤害了人类身体健康。因此,造纸业上市公司有责任也有义务来保护环境。为了可以让相关利益者来监督造纸业企业有没有认真在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造纸业企业有必要以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同时,根据2010年环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造纸业属于16大类重污染行业之一,属于每年都应该年度环境报告,定期披露环境信息,包括环境保护管理、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情况、节能减排、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信息。基于以上原因,不管从制度还是企业层面,造纸业上市公司都有必要公开披露环境相关信息。而实际造纸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如何呢?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环境信息披露现状。

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南》,选取我国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造纸企业共31家(不包含11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样本,剔除了St股,因这类企业近几年的财务状况变动异常,所以把St美利和St南纸剔除了,以及在2015年5月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新联通,确定28家上市公司,其中沪市11家,深市17家。查阅企业2012―2014年三年的年度报告、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环境信息,对样本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2012―2014年环境信息披露的比例逐年增长,从2012年22家增长到2014年的25家,上升了14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但从披露的内容和形式看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环境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

通过对28家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分析(见表2)我们了解到,无论对环境法律法规的规范或在政策压力之下,企业都在义务式地披露环境信息。企业依据我国规定的应披露事项以及自身企业的偏好,选择性地在年度报告、或单独社会责任报告、或环境报告,形式不一。

从表2可知,第一,造纸业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所披露环境信息的比例最高,一年一年地增长,从2012年披露企业所占比例的78.57%增加到2014年的89.29%。第二,全面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编制一个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保护环境的象征。然而,我国企业主动编制报告的积极性不高,只有8家企业持续三年社会责任报告。这些企业分别是青山纸业、恒丰纸业、华泰股份、界龙实业、博汇纸业、太阳纸业、东风股份、鸿博股份。第三,企业环境报告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载体,公众监督机制是建立企业环境保护行为的主要依据。整个造纸业中仅有民丰特纸和景兴股份两家企业了环境报告书,即占较低比例为7.14%。如果企业能够从环境报告后获得收益,则对企业来讲是正面激励。

总之,各造纸业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信息披露方式,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企业首先选择在年度报告里披露。披露方式总体情况是相对分散、格式不规范、缺乏系统性。企业所要披露的同一个信息项目,在不同时期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则无法进行具体的比较操作。环境信息披露模式主要在“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和“报表附注”三项中进行披露,或者在其他地方点到为止,很少以单独的项目在社会责任报告或环境报告反映,总体披露形式比较单一。信息使用者在获取相关信息时,会因为披露方式的不统一而出现一定的难度,很难准确地知道企业披露的所有环境信息,不利用户查找和利用。

(二)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缺乏可比性

本文据国家环保部2008年起实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指南》中有关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规定,并结合自己从各文献里收集到的数据和手工整合,对造纸业上市公司2012―2014年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3)。

从表2可知,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呈现以下特点:(1)定性指标披露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披露内容丰富详细程度不一。从样本公司披露的内容来看,披露定性指标的公司在逐年增加,如关于iSo环境认证和荣誉的披露,从2012年14家增加到2014年17家;但另一方面,披露定性指标的内容有的过于简单,如有的企业只在年报中简单穿插一段文字描述,其披露的内容是有限的,并且空洞,而且披露内容具有非持续性。(2)定量指标缺乏可比性,主要以政府补助为主。造纸业是我国传统支柱型、高污染行业,受政府的支持与保护,政府给予环保拨款补贴披露占比逐逐年上升。但这无法反映企业为环境所做努力。一方面,对于排污、绿化和环保费用、排放量等这些能真正反映企业环境绩效的量化指标披露情况却令人不满意,另一方面,数量增长缓慢,特别是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量在年度报告中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数据,使得环境信息缺乏可比性。(3)公益慈善等强制性要求披露较多。其他事项中主要表现为公益慈善活动、专设环保机构委员会以及环保事业,其中慈善是报告中最浓重的一笔。在国家强制要求下承担社会责任,慈善的背后是否真正在回馈社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多的是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而社会公众很难发现企业掩盖的事实。

总而言之,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数据不明确,披露形式也没有规范统一,不同企业采用的环境信息计量方式不同,不同企业在同一项目上也可能采取不同的计量方式,所披露的信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难以进行比较。

(三)环境信息披露缺乏可靠性

针对28家造纸业上市公司2012―2014年的年度报告分析结果表明,审计报告均没有由特殊的验证机构给以专项鉴证。由于缺乏专项第三方鉴证,环境信息披露结果的真实性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可信度存在一定的局限。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分开采资源和随意排放污染物,漠视环境效益,破坏人类生存空间,企业在自主公示环境信息时偏向按照对企业发展利好的信息进行披露,而政府机关没有严格把关,对企业有所疏忽,欠缺强力监督,披露的信息都没有经过第三方机构鉴定,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让人怀疑。一些企业疏于对内部的监管,擅自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染物;还有一些企业只是考虑自身利益的发展,钻法律政策的空子,即使是在政策压制下也还会有可能把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隐瞒起来,甚至把应当披露的真实环境信息进行人为修改,加上缺乏信息管理和监督,导致环境会计准则缺乏规范审计行为,信息既不对称,又缺乏真实可靠性。

(一)环境信息披露成本过高

我国企业在研究建立社会环境报告机制方面相对滞后。造纸业上市公司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目的是想在经济上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不是出于社会环境责任。一方面,造纸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在主动考虑环境问题上的观念程度不高,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仅是为了应付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企业是否自愿披露环境报告书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能否为企业降低其他成本。与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对比,环境会计所要核算的模块要复杂很多,核算内容的难度也大很多,包括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的获得的收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对大自然环境所负有的保护义务、对社会公众利益和企业内部劳动力资源的责任,以及编制环境报告书需要取得内部认可、经第三方独立查证等工作量大而程序复杂,耗时大、成本高,所以企业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与金钱去编制环境报告,而是更多愿意在年度报告中补充披露。

(二)环境信息披露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

我国在环境保护立法和执行相关法律时都有很大的漏洞,大大降低了对企业外部的监管,影响了造纸业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在我国现阶段,企业钻法律空子却不能严格按法律规定去惩罚,所以会出现虚假披露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和发达国家对企业恶意损害环境、资源浪费的管制相比,我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以及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力度方面还是远远不足的。我国颁布的规定在表达形式上趋于笼统、模糊,实际操作上也没有明确的指南,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很认真地去贯彻执行各项基本法律制度。这也就导致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在格式和内容上都不统一,缺乏可比性。其次,我国开展环境信息鉴证的工作并不积极,独立专项审计工作仍未充分介入,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缺少了一层强有力的保护伞。

(三)利益关系者对环境信息需求不足

所有者和股东、地方及国家政府、媒体公众利益群体等利益关系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环境信息,企业披露的信息所造成的结果和利好消息对企业来说影响重大。企业在对环境信息进行统计录入到报告的输出,导致影响披露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因为信息使用者对此信息的需求量强弱的程度。如果对环境信息的需求量非常弱,环境信息的提供者就不能从信息的供给中得到相关的利益回报,甚至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那么会计主体就会缺乏披露的动力,能够做到主动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就会越来越少,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就更加难能可贵,而且国家部门颁布的环境信息法律法规、体系机制也难以健全,就会造成环境会计方发展与创新停滞不前。只有当信息使用者迫切需求环境信息时,才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因为环境信息需求不足的问题。信息需求量的多少取决于利益关系者对环境信息需求是否得到了充分补充。

(一)降低环境信息披露成本

如果要从实际意义上提高造纸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会计披露质量,除了要靠企业积极自觉对环境信息进行公开披示,更需要监管部门进行强制规范,企业才会更好地披露环境信息。为了更有效地降低环境信息披露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企业可以编制独立环境报告,采用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工作提供环境信息,这样可以使企业与企业之间所披露的环境信息更具有可比较的意义,在这前提是要形成统一的规范,包括披露形式和披露内容。其次,企业的管理层应深谋远虑,深刻清楚地知道到环境信息的披露不仅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丈量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重要内容。企业要不断改善内部治理机制,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提高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水平。最后,企业也要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定时举行教育培训,培养有关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方面使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更加全面和可信,降低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潜在的负债和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缩减由于编制环境报告书的不熟练而导致的时间过长,降低时间成本。因此,只有财务人员把环境会计的相关知识应用于企业实际日常经营活动中,才能使经济利益与环境两者到达更高的层次。企业只有循序渐进地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体制,做好每一步从源头开始才能减轻其中的成本。

(二)加强环境会计法制建设和社会监管体系建设

环境会计的会计主体是企业,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来核算企业在环境资源保护和履行对社会承担应有责任的具体情况。在当今激烈的环境经济竞争当中,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不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太多的考虑,造纸业上市公司想要持续发展就要深刻了解到环境会计的必要性,而不能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作为惨重的代价,隐晦披露各个项目的细节、不能真实的披露出所有的信息,为了避免这些企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应该协同政府机关和社会中介机构一起合作对企业进行大力的监督管理,包含企业对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监督披露情况以及专项环境报告审批,在环境保护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下,让环境会计法制建设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源保护,提高一个新台阶。

首先,加强环境会计法制建设。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交叉性的学科,核算方式比较复杂,应鼓励不同学术界、高校和企业对环境会计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可以参考学习前沿的研究结果,与我国实际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更加明确、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管理和监督,相关部门应做到零容忍,大力惩处那些随意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破坏人类家园的黑心企业。再次,制定相关政策,对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政府补贴;同时,建立一套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制度,规范企业自愿性信息的披露,提高其公开透明度。

健全审计机构环境审核制度。为了避免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积极维护投资的相关权益,需要专门的审计机构对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第三方鉴证,出具审计报告,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深入的监管,有利于环境会计的发展创新。专业注册会计师可以依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对企业独立环境报告的合理性、全面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评,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强化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整控制与干预,促进企业做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使企业不断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逐渐提高披露报告的质量。

(三)积极宣传环保强化企业和社会公众环保意识

社会资源与保护是关乎到全人类社会生存的大事。仅仅只是依靠政府部门强制性要求保护环境,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提高全民族社会的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破坏问题。企业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时是否能够充分地披露,可以从几个方面表现出来,包括企业能否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披露的内容是否全面等等。在一个企业里,不单是管理层以上的企业主导者应该具备必要的环保意识,更应该依赖于企业里每一个员工发自内心地承担应有的义务,并做出很好的表率作用。如果环境造成的地球危机和环境保护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的意识能够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里,那么不仅是投资企业者、企业员工、社会公众、金融机构者等全体人员都密切地关注环保事业,企业也会做到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积极对外公示环境信息,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融为一体。所以,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环保思想为全体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并付诸实际行动,才可以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表明,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2012―2014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主要以年度报告为主,社会责任报告、独立环境报告的比例仍然不高;造纸业上市公司受到相关政策的制约及政府部门的强加管理,在政府的环保补贴支持和其他对企业发展利好的因素下,越来越多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其中政策压力的影响很大;披露比例逐步有提高的趋势,但总体水平还是不容乐观;环境信息披露体系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项目的披露内容口径不一,披露方式不规范,企业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信息量的供给不足。结合我国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研究得出一些优化建议。首先,加强政府和企业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制定更加严格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及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其次,积极探索实现环境信息披露的途径,并且研究出与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工作相符合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再次,企业应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满足各相关者的信息需求。通过这些做法,希望能循序渐进地完善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健强.关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7):51-57.

[2]代勤,敖特根巴雅尔,那仁图亚,包诺敏,赛希亚拉图.企业环境报告书的产生与发展及我国环境报告的现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学科版,2014,(7):84-89.

[3]冯明亮,吴春晓.企业信息的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关系研究[J].科技视,2014,(8):10-17.

[4]刘海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3,(7):22-25

[5]刘宇会.现阶段中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6):68-75.

[6]王汉玉,谷兰,万鹰昕.企业环境报告书及政策研究[J].环境可持续发展,2013,(6):58-63.

[7]岳燕.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J].会计之友,2014,(21):86-92.

[8]赖惠明.基于环境报告书的中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较与借鉴[J].财会月刊,2016,(7):14-19.

[9]张继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性动机及其规范化[J].现代国企研究,2015,(11):14-19.

环保年度报告篇7

关键词:珠海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01-02

“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已实施一年多,新环保法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明确企业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主导力量。因此,企业如果能披露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坚持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原则,更能促进企业本身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研究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务方面都逐渐增多,查询国内期刊论文发现,多数的实务研究主要是围绕某些行业,尤其是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针对区域性上市公司研究,在知网上查找到的如有上海市、陕西省、安徽省、山东省等省级地区的研究,但鲜有学者针对某一个地级市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广东省珠海市a股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旨在为其他区域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珠海市a股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蓝色珠海、科学崛起”是珠海市的发展战略,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网的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1日,珠海已有以医药生物、房地产、运输物流、电子、家电、化工化纤等产业为主导的23家a股上市公司,板块方面涉及沪深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作为珠海龙头的a股上市公司,更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但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政府、投资者和社会的需要,社会各届齐心协力共建绿色珠海的需要。

(一)样本选取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广东省珠海市辖区范围内共有a股上市公司23家,剔除*St博元后,最终本文以22家公司2015年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这22家上市公司2015年的年报、招股说明书、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用以探讨珠海市a股上市公司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本文涉及到的上市公司信息,是从22家公司2015年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招股说明书等资料中逐项查询相关信息手工统计得到的。文中数据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网、巨潮资讯公开披露的公告资料。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分析

1.披露位置。由于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方式很多,要完整统计所有数据难度很大。本文着重关注年报、招股说明书及社会责任报告三种披露比例较高的方式,不再对其他的披露位置或类型进行统计。通过以下表2可见,22家样本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通过2015年度报告、企业的2015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及2015年的招股说书等方式来进行。通过统计发现珠海市a股上市公司在整体上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定,披露情况各种各样。

从表2可以看出,77.27%的样本公司在2015年年报的中提及了环境会计信息。说明多数珠海上市公司在贯彻落实和遵守《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的态度和行动。说明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维护企业与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样本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位置包括有“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公司治理结构”、“重要事项”和“财务报表附注”四个部分。综合表2及表3可见,54.54%的企业通过年报中的“重要事项”来进行信息披露,而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报表附注”的来进行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约1/3,“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提及率只有13.64%。“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主要披露在“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这个部分,“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公司业务概要”披露,“重要事项”主要在“社会责任情况”中反映,“财务报表附注”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体现在“政府补助收入”及“管理费用”。

2015年只有全志科技一家企业发行ipo,查阅其招股说明书发现在“募集资金运用”一项中披露“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环保情况”,并提到“上述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业经珠海市环境保护局高新分局审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仅会产生一定的施工噪声及少量施工废料,技术开发、产品测试等环节中均不产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环境不产生污染。”

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只关注社会责任报告,不再对环境报告书、可持续发展报告等独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从单独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珠海市这22家a股上市公司只有18%左右的企业在2015年了社会责任报告并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2.披露形式。通过统计发现样本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包括两种:一种是货币式,即用货币的形式去描述企业的环境活动或者环境活动带来的影响。样本企业的货币式记录体现在财务报表附注的“政府补助收入”和“管理费用”,从表3可以知,共有7家企业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货币式披露。“政府补助收入”具休明细有“减排专项资金”、“节能奖睢薄“节能技改项目”、“环保引导资金补助”、“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补助”和“节能补贴款”等。“管理费用”的明细项目如“环境卫生费”、“环境保护费”和“绿化费”等具体金额进行描述。第二是非货币式,就是用文字叙述,也是最基本的形式,这种披露方式在样本企业中占比很大,除“报表附注”外,其他位置的披露基本上为非货币式。内容是关于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环保理念、环保应急预案体系、环保产品、是否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三废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治理措施和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是否属于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重污染行业等方面作出描述,最为常见。

二、珠海市a股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一)披露方式不规范,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

由表2、表3可知样本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形式是多样的。即使同是年度报告,披露位置及方式的选择有较大的差别。即环境绩效信息分布散乱,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详细性,导致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取相关公司的信息。另外,公司披露时多以非货币性文字描述,方法单一,缺少量化指标、图表,且各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无占绝对优势的一种披露方式,造成企业、行业间环境会计信息不能进行横向比较。

(二)单独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比例较低

由表2可以看出,样本上市公司公布单独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偏低,仅为18.18%,共4家,有2家来自沪市主板,另外有1家来自深市主板和1家中小板。由此可见,样本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等单独报告的自觉性、主动性还有待提高。

(三)披露的内容模糊,缺乏直接的可利用价值

样本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无论从信息数量还是质量都较简单。根据表3统计,有12家样本企业在“重要事项”的“社会责任情况”提及环保信息,其中有5家只是在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是否属于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重污染行业上的“是”或“否”处打上勾,除此之外没有提及更多的信息。“公司治理”中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也只是说把“安全、环保事故对公司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情形认定为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没有解释说明如环境政策、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等多个方面的重要,至于负面的环境信息则少之又少。另外,目前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是考虑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需求,而其他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可能被忽略。因此,多数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披露的信息不明晰,对于利益相关者的使用无太大帮助,难以进行决策,利用价值较低。

(四)披露内容缺少独立第三方审计

公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良莠不齐,大多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采用非货币性描述,而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等如果没有经过独立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和鉴定,相关信息使用者难免会对信息的可靠性产生质疑。但是法律法规上对审计组织在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尚未明确,缺乏具体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使得环境审计难以顺利开展。

三、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建议

(一)改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位置总的来说有独立报告书和传统年报两种。我们可以在这两个位置的基础上,建议一方面可以对现行年报加以改进,借鉴财务报告的思路,将环境有关的财务影响用合适的会计科目列示于财务报告或单独制定环境财务报表等方式来披露。这个方法特别适用非重污染性的上市公司,可以在年报财务报表中适当位置对本企业涉及的环境事项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另一方面可以对于在年报中不能直接列示的内容增加单独披露或者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书。这个方式对于重污染行业、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与环境相关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建议采用,以保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披露的信息要尽可能采用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这样不但有助于国家的审计和监督,也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信息的需求,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及监督

政府应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报告信息的需求,促进企业更好地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加大对企业环境事务的宣传,让企业接受公众监督。引导企业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所在地区环境保护。另一方面社会群众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压力,使企业不得不认真履行自身的环保责任。

(三)完善环境会计法规,建立环境会计审计制度

我国虽有一些与环境要素有关的法律法规,但仍缺少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或详细相关规定。如果能尽快出台细则给企业一个可参考的规范和标准,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相当重要。同时,政府部门应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引入环境会计信息审计体系,要逐步规范环境审计工作,让环境审计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等走向制度化,制定具有操作性强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引入第三方独立环境审计,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充分保证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

改进和发展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付诸实际行动,才能保证珠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波.化工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2(9)

[2]李朝芳.地区经济差导、企业组织变迁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1)

[3]郭秀珍.环境保护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经验数据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5)

[4]曹彩,程克群.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以安徽省a股上市公司2011-2012年数据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3(7)

[5]王小红,王海民,李斌泉.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效应域研究――以陕西省上市公司槔[J].当代经济科学,2011(7)

[6]刘梅娟,李永强,吴屹菲,张长江.我国林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1)

[7]何晶晶.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之友,2011(11)

[8]王军会,寇娟娟,张西乾.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1(11)

环保年度报告篇8

多名高官回应财产公示制度

【本刊讯】(实习记者王丽娜)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上,官员财产公示备受舆论关注,多名高级官员对此问题作答,并表示只要中央决定,“愿意公开个人财产”。

2012年11月9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回答会否公示财产的提问时表示,只要中央决定,自己很容易公开。“因为我没有多少财产。”俞正声说。上海市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实行财产公示制度。同一天,广东省委书记针对此问题说,广东也在试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我们会继续探索”。

11月1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受访时也表示:“关于财产公开,我会按照中央的安排,如实填写相关的情况,如果有要求,我愿意,没有任何问题。”

此前,在2011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张春贤针对官员财产公示说:“第一,我已经按照中央现有的规定,如实填报我自己的有关情况;第二,如果将来需要向全社会公布财产的话,只要有这个制度设计,我会率先公布我所有财产。”

近年来,官员财产公示的呼声不断。前不久,陕西“表哥”杨达才和广州“房叔”蔡彬事发,更添公众期待。

与此相对应的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就进入官方视野。1988年,全国人大就曾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立法动议,起草了《国家行政工作人员报告财产和收入的规定草案》。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财产申报法》正式列入五年立法规划,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启动,迄今仍无进展。

取而代之的是官员财产内部申报,并不向社会公示。199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要求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半年向单位人事部门申报个人收入。2001年6月,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又联合《关于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报告家庭财产的规定(试行)》,要求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每两年向中央组织部报告家庭财产,并“由报告义务人在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内或者规定范围内通报”。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修改后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

内部申报由于在实践中缺乏审查、问责等配套制度,效果大打折扣。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有“阳光法案”之称。目前,全世界已有90多个国家推行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公认的反腐利器。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开始探索破冰之路。2008年,新疆阿勒泰率先在全国试水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并开通阿勒泰廉政网。2009年,浙江慈溪宣布该市试行官员廉情公示制,湖南浏阳和宁夏银川紧随其后相继尝试。

至2009年2月21日,阿勒泰廉政网共公示了1000名官员的财产。不过,目前这一网站已无法打开。今年9月17日,阿勒泰地区纪委书记杨振海受访时说:“不再按照原来制度做了。现在只有申报,没有公示。”

针对反腐,十报告中称,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报告中还提及,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案讯

湄公河惨案四犯一审被处死刑

【本刊讯】11月6日,湄公河中国船员遇害案在云南省昆明市中级法院一审宣判。

六名被告中,主犯糯康被判死刑,桑康、依莱、扎西卡均被判死刑,扎波被判死刑缓期执行,扎拖波被判有期徒刑八年。同时判决六被告人连带赔偿各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共计600万元。

宣判后,各被告人均当庭表示要上诉。

法院经审理查明,2011年9月底至10月初,糯康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即被告人糯康、桑康·乍萨、依莱等策划劫持中国船只、杀害中国船员,并在船上放置栽赃陷害船员。

同年10月5日,“华平号”和“玉兴8号”两艘中国货船在湄公河泰国水域遭武装人员袭击,船上13名中国船员全部遇害。

法制

环保部34条异议环保法修正案

【本刊讯】10月31日,在《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一审稿公布两个多月后,国家环保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开了《关于报送对〈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意见和建议的函》,其中提出34条反对意见。

环保年度报告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信息披露

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是指企业自愿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披露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行动、业绩和未来目标的活动。随着政府对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报告在中国不断涌现。本文拟对“可持续发展报告”潮流下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作一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现状

1989年挪威norskHydro公司的企业环境报告是世界上最早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至2008年5月,全世界超过4300家公司了16800份以上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已成为世界潮流。在我国,随着科学发展观、绿色GDp、清洁生产等意识的深入,作为企业履行责任的一种积极表现,可持续发展报告近几年不断升温。2006年前报告数量一直在低位徘徊,此后井喷式增长。2008年工商银行、南方电网、南方航空等第一次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石油等已经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了。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分别在2000年、2002年、2006年和2014年了四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环境业绩作为“三重底线”之一,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三大主要内容之一。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报告采用了GRi指南进行编写,并将其作为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

GRi2014年版指南指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报告质量的六项原则:平衡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可靠性。下文从这6个原则出发对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进行分析。

(一)平衡性方面――报喜不报忧

中国企业对环境信息的选择性披露痕迹较重,“报喜不报忧”现象较突出,部分企业过多披露正面和积极的信息,如生产事故下降、废水排放量减少、环保设备投入等,缺少对潜在负面影响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流于形式,成为一种广告和公关手段,大大削弱了信息可信度。其实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负责任的公司应该坦承而不是回避。例如,壳牌中国在2005年报告中承认2004年发生4起死亡事故,Bp石油公司在2006年报告中披露了公司2005年在美国德克萨斯的爆炸事故,这些公司主动地坦承不足反而容易获得谅解和信任。

(二)可比性方面――环境信息披露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

中国企业的大部分报告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只是简单拷贝国外企业的报告,可比性较差。目前,国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标准较多,部分企业参照了全球契约十项原则,较多企业参考GRi指南,日资企业大部分依据的是日本环境省制定的《环境报告指南》和《环境会计指南》;中央企业多参考2008年1月《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深交所上市公司参考2006年9月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另外,也有企业参考行业指南,譬如《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林产业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写指南》等。标准不统一导致报告可比性不足,影响了企业间环境信息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三)准确性方面――定性描述多,缺少有说服力的案例和定量信息

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关环境的定量信息除污染物排放指标外,较少有其他指标,更多的是定性描述。有些报告充斥着各种口号式的内容,缺乏详细深入的描述;有些报告缺乏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有些报告行文宽泛、流于形式,未能结合企业及行业特征来分析环境问题。这些报告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研究显示,上市公司报告中,关键定量指标平均披露个数不足2个,56%的公司没有披露任何关键定量指标。再以环境类指标为例,不足1%的上市公司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耗水量指标。

(四)时效性方面――各年内容重复较多

时效性是指报告应定期适时公布以便信息用户做出决策。从报告期看,招商银行的第一份报告涵盖了从1987年到2007年共20年的信息;中化化肥则涵盖了2007年之前的所有相关内容。从第二份报告后,多数企业一年一次,少数企业两年一次,如大众汽车公司。总体看,报告所披露的环境信息还算及时,但各年内容重复较多,有的过于宽泛,似乎放进哪一年度的报告都可以。如果未指定报告年度,内容上根本看不出报告期。还有很多报告中都有“明年我们会在环保上投入更多”的履责计划,实际上是无效的。

(五)清晰性方面――简明易懂不够

目前,多数中国企业的报告注重整体设计,图文并茂,有些报告还以专栏形式介绍环境信息的相关知识,在增强报告可读性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报告缺少必要的图表对环境信息中的大量数据进行列示,不便阅读。部分报告看起来像“公文报告”,降低了用户的阅读兴趣。

(六)可靠性方面――缺少第三方审计

提高报告可靠性的常见方法是聘请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如果一个报告没有审验的话,就只是一本企业的宣传册,而不是报告了。毕马威2005年的调查显示,全球250强和各国100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附有独立审核报告的比例分别达到30%和33%,其中,近60%是由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核。在我国,由第三方机构独立审验的报告数量虽逐年在递增,但与国际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

(一)正反两方面的信息

企业报告要遵循平衡原则,及时披露负面信息及相关的整治处理成效,如附近居民的投诉次数,环保局的罚款数,污染物排放超标数等。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8年5月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自2009年末起,一部分企业开始实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制度,承诺公开环境信息,包括公开因环境违法违规被环保部门调查,以及受到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的信息。

(二)建立相对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

1997年成立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是可持续发展报告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机构,目的是在全球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并推广全球适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指南,帮助企业更好地披露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取得的业绩,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质量。笔者建议中国企业适应世界潮流,以GRi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作为主要的报告标准。

(三)规范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

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推荐采用资源消耗、废弃物产出和污染物排放等共10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环境业绩,为世界各国的企业广泛采用。在此基础上,国内理论界要加大对环境业绩考核的研究力度,要结合不同行业企业的实际,加强对企业环境业绩考核内容和体系的研究,才能在实务上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这项工作制度。

为了解决各年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重复问题,2008年《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提出了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法:把报告内容分为常项和变动项,对常项部分不要求企业每年重复报告,而对变动项部分则每次都必须报告。这种方法能否奏效,还有待探讨。

(四)采用简明易懂的格式,如案例、图表和数据等

案例的大量应用能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图表使报告更具清晰性和直观性,数据使用则避免了报告的空洞,更有说服力。例如,壳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列示了岳阳煤气化项目和南海石化项目,并附加了三个小的案例,值得借鉴。类似的,中国远洋、中国移动、宝钢股份等在定量信息披露上表现突出,虽然这些公司的数量有限,但它们已经能够准确地识别关键的定量指标,并采用国际标准对数据进行披露,大大增加了横向和纵向上的可比性。

在语言版本问题上,有必要时应同时中文和英文版本,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一些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应同时推出繁体中文版,以符合香港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要求。

(五)加强第三方审验

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精通环境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对环境信息进行专业审计,并出具专业的环境审计报告。另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担保约定国际标准(iSae3000)和社会与道德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是国际上两个比较重要的第三方审计认证指南工具,我国应考虑符合国际相关的认证标准。

现在我国会计界对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关注较少,2014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G4报告指南已公布,笔者认为由于财会人员天生对报告比较熟悉,理应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嘉兴学院商学院)

[作者简介:李梦娟,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122班本科生。李郁明,嘉兴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会计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新华网,正德至远社会责任咨询机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R].2015-1-15.

环保年度报告篇10

绿色证券制度最早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背景下,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凸显,发达国家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其社会责任,并有意地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企业自身形象,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通过立法或者标准,规范上市公司年报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环境绩效报告。例如,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继美国开始实施绿色证券政策之后,英国、日本、挪威、欧盟等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多种证券市场绿色化的尝试和探索。相比发达国家,中国证券市场的“绿色化”起步较晚,始于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随后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陆续了相关政策,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2003年,又出台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自此开展了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工作。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对存在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发生过重大污染事件、主要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或者核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公司,不予通过或暂缓通过上市环保核查。该《规定》对核查对象、核查内容和要求、核查程序作了具体的规定。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以及《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工作指南》,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了环保核查工作。此外,该《通知》还规定了环保核查结论的公示制度,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地方各级政府也陆续开展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2008年1月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要求“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的,申请文件中应当提供原国家环保总局的核查意见;未取得环保核查意见的,不受理申请。”此通知被社会各界称作“绿色证券制度”并备受重视。2008年2月28日,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的绿色证券制度的正式建立,并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绿色证券存在的问题

1.环保核查部门衔接及监管不力

首先,关于核查信息公开的问题《,规定》未作要求,而《通知》仅规定了对环保总局进行核查的结论予以公示,对于由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核查的信息是否也应当进行公示,该《通知》未作明确规定。其次,由于大部分企业的环保核查由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而申请上市的企业多是地方的利税大户,省级环保部门是否会迫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压力而做出有失公允的核查结论,仍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再次,目前的环保核查是由环境保护部门一家进行,如何保证其核查结论的公信力尤为重要。对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涉及到证券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问题,对于企业能否顺利上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上市是市场行为,环保行政部门作为行政机构,其行政权力对市场行为的介入是否适当的问题,尚需探讨。最后,环保行政部门的核查意见对企业的利益具有重大的实质性影响,因此,如何救济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若企业对于环保部门的核查意见不服,是否可按照《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寻求救济,目前的环保核查政策尚未解决这一问题。

2.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通过对国外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可以看出,披露环境信息的主要是上市公司和一些大型企业。信息披露内容具有多样性,但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信息披露的形式多样,但以环境报告书为主。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主要还是依赖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政府环境管理部门、会计执业组织在信息披露中的作用明显。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比我国,可以发现我国绿色证券信息披露目前上存在一些问题:(1)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不全面。目前我国已开始有环境披露制度,但主要集中在申请上市的企业或重污染企业,并且通过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还非常不规范不全面,所披露信息主要为企业环保认证、环境风险、财务信息等,其中包括关于环保投资、资源利用、税收优惠等,而尚缺乏关于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物治理措施及效果、环保负债及收益等公众关心的重要信息。(2)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标准。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不全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2003年起,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要求力度加大,并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及《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等进行了要求,但对公开是否强制、哪些企业哪些情况下可自愿公开、哪些企业哪些情况下须强制性公开以及公开的内容等并未做细致的规定,导致目前企业信息披露仍不统一规范,且实用性较差。(3)信息披露形式较为单一。虽然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公开办法中规定了“自愿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可以将其环境信息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方式,或者通过公布企业年度环境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但在实践中,企业大都通过企业网站或公司年报等形式公布信息,报刊、多媒体等方式应用极少。(4)披露信息内容陈旧,连续性不强。通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很多企业的披露信息不够及时,或信息内容已过时很久,并不能体现本年度或本季度的环保信息;同时披露信息缺乏连续性,因此也就达不到通过信息披露帮助公众及股民了解企业环境保护实施情况并决定是否选择这家企业进行购股投资等的目的。(5)缺少对公开披露的环境信息的鉴证。萧淑芳等在对1000家公司的年度报告的分析过程中发现,在审计报告中完全没有涉及到环境披露方面的内容,而在报告的其他地方也没有发现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的鉴证。这点反映了我国环境信息披露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须加强对环境信息质量的鉴证。

3.持续改进机制欠缺

2003年,我国出台《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对重污染企业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环节提出了环保核查的要求和规定,但对于上市或融资后的时段却是一块空白,并没有环境保护持续改进的机制,环境绩效评估只是在国际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国内并未形成制度化的机制,推广并不普遍。(1)欠缺适于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诸多国际组织都将一些先进的环境管理手段应用于中国,以帮助中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改善环境质量。环境绩效评估就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环境管理手段之一,以评估环境政策实施后的环境效果。亚洲开发银行(aDB)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先后在中国的云南省和国家层面就环境绩效开展了评估。2007年12月,亚行又启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战略框架(Ⅲ)项目,该项目将在“压力———驱动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下进一步推动次区域的环境绩效评估,并在中国将评估区域扩展到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但就我国而言,目前并未有一套适于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持续改进评价体系。(2)欠缺上市公司持续改进评价机制。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导致100吨左右的苯类污染物进入了松花江水体,造成严重水环境安全事故。2011年初大连大孤山新港码头附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灭火使用的500多吨泡沫及20吨干粉再加上泄漏的原油污染了至少数百平方公里海域。由此可见,上市公司不仅在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时段,而且在上市或再融资后的环境情况对环境和社会也十分重要,诸如此类环境污染事件一旦发生,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重大且长期的影响。建立对各个时段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持续评价和改进的机制,才是避免重污染企业等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出现环境问题,推动其不断在节能减排上做出新成绩的有效途径。而上述事件的发生,正说明了目前重污染企业上市后的环境保护持续改进机制尚有所欠缺,通过环保核查后的评价和改进机制十分必要。

三、完善我国绿色证券制度的对策建议

由于绿色证券主要是政府部门行政推动的结果,目前尚处于政策性探索阶段,其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许多问题,正确认识并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运用绿色经济杠杆,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的良好转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转变。

1.完善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制度

目前,国家对上市公司在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时段要求进行环保核查,但证监部门的人员对环保知识了解很少,环保部门拿出的核查报告对企业能否申请上市或再融资成功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此重要环节亦缺少监督管理。因此,可以设立环保核查监管部门,并对证监人员进行一定的环保培训,对于重污染企业的主要污染物防治、排放标准、治理措施等做到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协助环保部门完成环保核查,同时对环保部门起到监督的作用。

2.建立基于动态评价的绿色证券持续改进机制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同时也更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重大事故。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环境效益把好关是防治重大环境污染发生的有效措施。然而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仅针对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环节,缺少上市后其他时段的环境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

3.完善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于督促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护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和防范环境风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环境保护总部副部长潘岳的说法,2007年之后要重点推进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加大公司上市后的环境监测。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主体,以证监会的一系列关于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为具体规范的较为完善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框架,以及首次披露(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定期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重大事项报告)三部分组成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信息披露制度中尚未专门包含环境信息的披露。国家环保总局2008年2月22日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上市公司重大环境事件的临时报告制度,对重大环境事件予以明确界定,这一临时报告制度也应纳入到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中。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会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应当要求企业(主要是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定期编报企业环境报告,专门披露上市公司在报告期间内的环境信息,其报告内容可参考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报告制度。此外,还可借鉴上市公司的其他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按照要求公开其财务报告的同时,披露其在该报告期间内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重大事项。环境监管部门应当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的进一步合作,环保部门应及时向证监会通报并向社会公开上市公司受到环境行政处罚及其执行的情况,公开严重超标或超总量排放污染物、发生重特大污染事故以及建设项目环评严重违法的上市公司名单,由证监会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理。对未按规定公开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名单,也应及时、准确地通报中国证监会,由中国证监会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