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9:22

供应链管理认识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内涵;业务流程重构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60-02

1供应链管理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观念。

(1)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意识,建立起新型的客户关系。

信息技术使供应链管理者通过与它的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和知识流,建立起新型的客户关系。它使企业意识到不能仅仅只依靠自己的资源来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营效率,而要通过与供应链参与各方建立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企业间的隔阂,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合作,追求双方的利益,发展企业同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稳定的、良好的、共存共荣的互助合作关系,实现双赢。

(2)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是按照市场预测来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生产经营的,市场预测结果与实际需求往往不一致,风险较大,容易造成产品的积压与浪费。而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按照客户实际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的,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真正建立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基础之上。

(3)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库存观,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

在传统的“先生产,后推销”的影响下,库存是把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连接起来的剂,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都必须保有一定量的库存(即安全库存)。传统的交易习惯导致的不必要的过多库存,给企业增加了成本,企业与客户之间只是实现了库存的转移,而整个社会的库存总量并未减少,这些成本最终将加到销售价格上,降低了顾客的满意度。而供应链管理使参与各方结成了战略同盟,它们之间不仅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通过QR(快速反应)和eCR(有效客户反应)进行库存管理,使得供应链的库存总量大幅降低,减少了资金占用和库存维持成本,还避免了缺货现象的发生。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平衡机制。

现在有许多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供应商时刻监视其客户(这里是指零售企业)的库存,当库存下降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供应商会自动对其进行补仓。零售企业也会及时提供销售数据给供应商,为供应商决定补仓数量提供决策依据。而零售企业本身则从繁重的库存管理业务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用更多的精力研究客户需求,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商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4)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事务作业方式,实现了事务作业的无纸化和自动化。

供应链管理摒弃了传统的作业方式,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商品条形码技术、物流条形码技术(SCm)、电子定货系统(eoS)、poS数据读起系统、预先发货清单(aSn)、电子支付系统(eFt)等,提高了事务处理的准确性和速度,减少了人员,简化了作业过程,提高了效率。

2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产品不规范。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目的之是就是使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协调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行为,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而产品的原材料至产成品到最终消费品必然采用标准化形式则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缺乏规范性、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尤其以饮食等行业为甚。

(2)各企业间未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也成为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大障碍,在以往低层次的竞争当中,企业间形成一种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企业关系。

(3)信息滞后。

建设物质技术设施,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硬件保证。已有的信息反馈系统不外乎一些财务、统计报表及指标,且偏重于事后分析,反馈不及时,致使决策失误增多。

(4)管理不规范化。

各实体企业在内部实行画地为牢的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各车间、班组条块分割严重,利益趋动的短视化行为明显,难以形成强劲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之间亦无法形成统一的宏观调控系统。管理机构庞大重叠,效率低下,没有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的几个问题

(1)从整体上把握工作流程的重新设计。

过去企业在进行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某个瓶颈环节的效率上,很少从整体上考虑整个流程是否合理。BpR(业务流程重组)则不同,它一切从“零”开始,从企业整体来考虑流程的再设计。因此,以BpR为指导的企业组织变革设计策略强调首先在人们头脑中树立起对整体流程重新设计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将资源配置从一个企业扩展到多个企业,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的工作流程设计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部门重组,而且要把流程的工作特征考虑到相关企业中去。

(2)确定首要的企业流程重构的项目。

企业中有各种各样的作业流程,结构十分复杂。全面铺开势必分散力量,难以取得成功。应该首先选择一些关键性的作业流程作为实施BpR的项目,以关键流程带动一般流程的重构。

(3)分析和评价现行作业流程。

分析现行作业流程是为了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免在将来的流程中重新出现;评价现行作业流程是为了对将来的改进找到一个“比较”的基准。例如,如果目标是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成本,就要测出现行作业流程下生产周期和成本的准确值,作为将来评价供应链管理模式实施后在这两个目标上取得绩效的基准。

(4)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

现行的作业流程都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设计出来的,因而企业在工作流程上并没有与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支持体系有多大的关系。现在,在引入信息技术时,首先要明确定义企业职能部门和作业流程的实体,明确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运作的要求,然后再选择计算机系统和管理软件的开发环境。BpR强调在作业流程设计的初始阶段就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根据信息技术的能力确定新的作业流程。因此信息技术不仅是供应链管理的支持系统,而且还影响着新流程的构成。当前许多人都认为电子商务是21世纪企业经营的一个理想信息平台,因此在对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的重新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一问题。

(5)设计和建立作业流程的原型系统。

在对作业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现代计算机辅助软件工具建立原型系统。这里所说的原型系统既包括软件系统,也包括组织系统。软件原型系统是指为支持新作业流程而开发的软件;组织原型系统是指为了使新作业流程正常运作而重新组织起来的人员和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会发现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会获得对新流程应有的认识和技术。企业便可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好、更完善的作业流程,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打下基础。

(6)取得合作伙伴的支持和配合。

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业务重构不同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流程重构。企业除了要对其内部流程改造外,还必须改造与合作伙伴共同进行的业务,如与供应商企业的业务联系、与分销商企业的业务联系等。因此,在理想的情况下,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重构应该从整个系统出发,所有节点企业同步进行重构。退一步说,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允许有个先后顺序,但是应该着重做好有接口关系企业的协调工作,首先得到它们的配合,否则供应链的整体协调性就难以保证。

供应链应该是像网络一样联系在一起的合作伙伴的联合体。个体企业不再是以单独的形式进行竞争,而是以供应链网络的形式进行竞争。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竞争”时代,最终能够胜出的将是那些能够更好组织、协调和管理与其合作伙伴的关系,使其所处的网络能够提供更好、更贴近和更快的服务给其最终用户企业。

供应链管理认识篇2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者一直致力于提高供应链效率,高效的供应链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供应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潜在地增加了供应链的风险。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风险管理,充分考虑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避免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损失。

1供应链风险管理

1.1供应链风险的定义

供应链风险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是风险在供应链领域应用的一个特例。关于供应链风险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定义。Cranfield把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供应链的脆弱性,认为供应链风险不仅产生于供应链内部,而且是外部风险严重混乱的表现[1]。Christopher将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产品的传递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物料和产品流上的任何风险[2]。国内学者马士华从供应链外在环境和内在结构的不确定性出发,认为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并认为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存在一定的风险[3]。

总结众多学者的观点,供应链风险就是指可能对供应链中的节点或整个供应链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不确定性,是一种潜在的损失,它存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1.2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度量供应链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供应链风险,采用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供应链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并对供应链风险的处理建立监控和反馈机制的一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

2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首先把供应链风险识别做好,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在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目前来看,供应链风险识别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一种简单、容易操作又实用的方法,该方法广泛应用到各种预测和决策过程中。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对一些影响较大而又无法用分析的方法加以识别的风险时,德尔菲法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

(2)财务报表法

财务报表法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财务报表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各种详细附录就可以成为识别各种风险的工具。

(3)故障树法

故障树法是利用图解的方式将大的故障分解成若干小的故障,并且对引起故障的各种原因进行分解。由于原因分解后的图形呈树枝状,因而称故障树法。在对供应链风险识别时,该方法可以将风险发生的原因层层分解,排除无关因素,从而找到产生影响较大的风险及原因。

(4)风险问卷法

风险问卷法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设计问卷,并发给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内部各类员工去填写,让他们回答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风险因素。可以为风险管理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风险管理者来系统地识别风险。

用于供应链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多种,但是应该注意到每种识别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完全识别出全部的风险,在选择供应链风险识别的方法时,不但要考虑供应链的类型、规模的大小,还要考虑识别方法的特点,两方面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风险识别。

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供应链内生风险评估

3.1供应链风险评估

供应链风险评估是指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与度量。风险识别只是风险管理进行的第一步,还必须对可能出现的损失结果、损失的严重程度予以充分的估计和衡量。在进行供应链风险评估时不仅要考虑风险对供应链节点上某个企业的影响,还要考虑风险对整条供应链的影响。从风险造成的损失方面来看,不仅要考虑风险发生带来的经济损失,还要考虑风险发生带来的其他损失,如信任危机、客户的流失、企业名誉下降等一些无形的损失。

一般来说,根据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来源进行分类,可以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供应链内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内部因素造成的风险,一般表现为供应链管理风险、信息风险、合作伙伴关系风险等。供应链外生风险主要指由外界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发生,一般指自然灾害、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

本文主要对供应链内生风险建立模型进行量化评估,从风险发生的频率来说,内生风险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外生风险。进行风险评估时,选择内生风险中具有代表性的管理风险、合作风险和信息风险作为一级指标建立模型。

3.2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的建立

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可以评估供应链内部风险的级别,一般可以分为风险性高、中等和低3个级别。

3.3算例分析

对某供应链进行内生风险评估,根据历史数据及专家打分,可以得到对管理风险、合作风险和信息风险3个一级指标对供应链内部风险的权重,以及3种内部风险的5个二级指标权重,见表1。

为了评估该供应链内生风险的大小,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

(1)因素集的确定:一级指标有管理风险、合作风险和信息风险3个因素,一级指标的3个因素分别包括5个二级指标。

按照最大隶属原则,该供应链内生风险高。并且内生风险的3个一级指标的风险性也可以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得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管理因素风险性一般,合作因素风险性高,信息因素风险性较高。如果要有效地防范该供应链的内生风险,重点要控制信息因素产生的风险。

4结束语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供应链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系统地认识供应链风险,深入研究供应链风险管理,使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风险的预防以及规避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ranfieldSchoolofmanagement.Supplychainvulnerability[R].CranfieldUniversity,ReportonbehalfofDtLR,2002.

[2]Christopherm,LeeH.mitigatingsupplychainriskthroughimprovedconfide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4,34(5):388-396.

[3]马士华.如何防范供应链风险[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3):21.

[4]丁伟东,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4):64-66.

供应链管理认识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问题;对策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观念落后。我国许多企业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物流管理,只注重从节约资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努力,没有认识到供应链业务流程是由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链组成,完成由顾客需求开始到提供给顾客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整个过程,因而没有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更没有真正认识到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机会变动频繁,所需资源组合不一,单个企业的资源难以迅速和长久地形成竞争优势。

第二,社会整体信用环境差,企业之间合作力度小。我国市场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没有建立有效的整体社会信用体系,整个社会信任程度不高,制假贩假屡见不鲜,三角债纠缠不清,同时由于供应链的参与者是不同的经济利益实体,从而导致不能对供应链中的各项活动实行有效的整合和协调。

第三,由于供应链中信息流障碍,导致企业采购、生产、需求脱节,适应市场能力差。供应链运行是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其地域、时间跨度大,对信息依赖程度高,但供应链系统涉及到多个生产企业、运输业、配销业及用户,随需求和供应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运用好信息技术对供应链进行整合,并及时由供应链的管理人员依据相关信息流售出预测并调整生产线,相关信息能在供应链中及时、准确传递,但由于我国企业企业机构臃肿,应变能力差,结果往往造成企业采购与生产、供应与需求脱节。

第四,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不到位,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获得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必然要求供应链中每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一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供应链准确有效地衔接;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互相割裂,没有实现资源共享,有些企业先进设备闲置着,供应链内部信息集成落后,企业间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基础设施整体利用率较低。

二、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第一,加强企业供应链的内部管理,增强自身在供应链中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应大力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内部管理,具体举措有: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努力推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环节;在对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企业内部的物流、生产、计划部门的情况进行全面认知的基础上,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企业供应链发展的管理和远景规划;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互联网组织起企业较固定的购销网,从而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在供应链系统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使用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地协调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行为,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大力完善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提供硬件保证,注重事前分析、预测,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强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优势,形成供应链上统一的宏观调控系统。

第二,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发挥各节点企业的优势。提高企业全员的思想认识,真正树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观念,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为实行供应链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各节点的企业应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上,剥离不良资产,提高资金、资源效率,与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建立真正信任与合作的伙伴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共同发展壮大,确保供应链的竞争优势,适当时可以建立供应链联盟,从而降低风险,提高竞争力,促进效益提高。

第三,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树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观念,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供应链管理要求供应链各节点的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投资建设信息系统,制订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信息化方案,先完成企业内部的部分信息化,再逐步推行企业内部业务环节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进而建立企业外部网,增强与上下游企业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全面运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方案,为此,要培养节点企业的协作精神,保证合作方之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是要选择最优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这些合作伙伴,并且将这些不同的利益实体整合成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这必然要在地理上合理规划供、产、销企业之间的布局,加强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合理规划供应链的工作流程,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必须对所有供应商的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保障供应链高效、有序运行。

第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计划生产,加快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式。企业应针对顾客需要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通设计和规划,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最终用户的需求,减少企业生产的盲目性,企业必须引入即时服务、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企业资源计等先进的管理思想方式,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支持技术,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田扬王沁.如何让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供应链管理认识篇4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知识传递质量短板

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推进,使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从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有形资源迅速地转向知识、信誉、专利等无形资源,市场竞争的焦点从已有产品的成本竞争转向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知识创新的竞争。知识管理在企业经营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供应链上企业间有效的知识共享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效益,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共享成为供应链上协同质量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它可以有效消除供应链上的“质量短板”,提高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协同质量管理效率,强化各成员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质量水平,增强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目标、模式、影响因素和传递步骤等,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质量间知识的传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概念和意义

知识传递是由teece首先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nonaka认为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之一就是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传递。美国著名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和prusark认为,知识传递是把知识从知识源转移到其他人或部门的过程。美国知识管理学者Suenewell等人认为,知识转移时对组织中个人或群体创造的知识的再利用的过程。董小英从扩展知识价值的角度认为,知识转移就是把实践证明有效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以提高知识的产出和应用规模的过程。尽管对于知识传递尚无统一的定义,但知识传递包含有价值的知识在不同个体或组织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知识扩散,使得有知识需求的组织或个体通过吸纳这些有价值的知识,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或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运作效率等内容。因此,可以认为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知识传递就是企业间通过能够帮助其积累有价值的质量管理知识的转移,促进先进质量管理技术的扩散与应用,从而缩小供应链上各企业间质量管理的差距,提高质量协同能力,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知识的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传递,对各成员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升各成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避免出现“质量短板”

由于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拥有的质量管理知识参差不齐导致其质量管理水平各异,质量管理知识不足的企业成为“质量短板”,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质量水平。质量管理知识不足的企业通过吸纳供应链上其它企业所传递的质量管理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水平,消除供应链的“质量短板”,提升供应链整体的质量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创造出1+1>2的集体效应。质量管理知识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传递是互惠模式的知识交换,它使得某个成员企业所独有的质量管理知识被放大成为供应链质量管理知识的一部分,使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受益。知识提供者能够在质量管理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提炼和升华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促成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制度化,在企业内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

质量管理知识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间的传递可以有效提高各成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进而可以有效保证产品质量流在各成员企业间更为顺畅的流动,不仅会提高产品品质,相应的也能促进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提升,提高及时供货率,从而在质量和及时交货两个方面增强客户的满意度。

3.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各企业间的协同能力

质量管理知识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传递是基于互惠模式的知识交换,交换行为的基础是信任。在质量管理知识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深层次地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间的协同能力,有利于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模式与影响因素

1.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的传递模式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的传递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1)自发模式。供应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的个体质量管理知识传递行为偶尔发生,没有目的也并不系统。

(2)竞争模式。成员企业间的相互竞争为交换基础,此时交换的多为通用型知识,所产生的利益也是很有限的。

(3)合作模式。此种模式下,知识交换的频次比较高,而且交换的知识多属专有型,所产生的利益也在局部范围内。

(4)利他模式。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为本企业获取更加长远的利益。这种模式需要核心企业采取强有力的激励措施才可能取得更加长远的效益。

为提高供应链上各企业传递质量管理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各企业间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知识传递,应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使企业间的知识交流模式向利他模式转化。

2.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知识需求不清

企业不清楚质量问题频发的原因以及需要知识供应者给予那些帮助。

(2)知识的吸纳能力差

知识接受企业吸纳质量管理知识的能力差,不能将传递过来的质量管理知识翻译为自己企业的语言,转化到或者纳入到自己企业的质量体系之中,生搬硬套,往往适得其反。

(3)知识供应者的输出壁垒。

由于行业的相似性,知识提供者自设传递壁垒,不愿意将自己独有的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给潜在的竞争对手,或者是有保留的传递,这样会导致知识接受者在接纳这些质量管理知识的时候,无法正确完整地理解,进而无法纳入到他们的质量体系中去。

(4)知识接受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协同能力差。

知识接受者与知识提供者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严重不对等造成两个企业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质量管理知识交流,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对方的需求或传输的信息,影响吸纳对方的先进经验。

三、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运行机制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模式是基于需求识别的知识传递。首先,知识接受者识别自己企业的质量管理知识需求,寻求上级供应商或核心企业的帮助找到知识供应源。然后,知识提供者将质量管理知识传送到供应链的共享知识信息库,并帮助知识接受者将这些质量管理知识编译成制度或指导手册,纳入知识接受者的质量体系之中。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1.识别知识需求

识别知识需求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核心企业发现供应链上总是因为某一成员企业的质量水平低下而影响整体的质量水平,由核心企业直接帮助该企业梳理质量问题和识别知识需求;供应商自己因为质量水平受限,严重影响企业发展,供应商自己梳理质量问题、识别需求;客户明确指出产品某一方面需要改进,核心企业召集所有供应商一起商讨,一起梳理质量问题,识别质量管理知识需求。

对提出的质量管理知识需求可以按照其影响程度分为三类。

(1)系统需求:企业某些产品的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知识需求。需要针对某类产品的全部过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传递,一般在建立供应链协作初期,或产品、设备发生重大革新,或核心企业质量系统出现重大变革等情况下产生系统需求。

(2)局部需求:涉及某类产品的某些过程的质量管控,发生在该产品的升级换代或客户提出更为严格或先进的质量要求等情况下。

(3)个别需求:需要某个产品的一些单个过程的质量管理知识需求,仅在为满足日常质量管理时发生。

2.确定知识接受者

根据知识需求的影响程度不同,知识接受者的覆盖面也不同。系统需求几乎包含全员的质量意识培训,需要拟定规划,制定实施目标、实施步骤,实施方案等。局部需求仅涉及某一生产线的工人、工艺人员和质量人员,需要核心企业或上级供应商的质量工程师驻厂进行短期指导。个别需求仅涉及个别工人、工艺,到质量管理知识共享信息库学习,或寻找知识供应源专门请教[5]。在确定知识接受者后,其知识吸收能力的是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要注意对知识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的培养。

3.寻找知识供应源

如果知识需求识别清楚,知识接受者定义明确后,就开始做知识传递中最为重要的一步了――寻找知识供应源。在供应链上,知识供应源应该从供应链上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核心企业或上级供应商等三个方面来寻找。一般能够提供有效知识的供应源包括:

(1)核心企业或上级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技术人员。

核心企业和上级供应商更加接近最终产品,能更加有效地感知产品质量,更为主动地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改进产品质量,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2)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类似企业。

竞争相关度不大,但运营模式相类似的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提供质量管理方面的帮助。

(3)外部的质量管理专家或质量诊断师。

质量管理专家或者质量诊断师可以根据其丰富的质量管理知识和企业质量诊断经验,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质量管理知识,解决企业面临的知识需求。

4.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为了保证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效率,让质量管理知识在供应链上有效传递,要建立起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包含所有成员企业在内的质量管理知识共享机制。

(1)完善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交流机制。以核心企业为发起人,定期组织所有成员企业有关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知识交流会议,促进知识共享。

(2)建立质量管理知识共享信息库。各成员企业将其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以及因质量管理不善导致严重质量问题产生的教训输入共享信息库中,以供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

(3)组建质量管理知识专家顾问团队。由核心企业为发起人,邀请国内外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和质量诊断师组成顾问专家团队,定期对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进行质量诊断,及时发现、消除供应链上的“质量短板”,提升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传递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间协同质量管理能力,打破质量短板,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本文对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模式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运行机制为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传递与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微徐向艺:企业战略联盟知识传递研究[D].山东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6.3

[2]王咏源汪波: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6.12

[3]易秋霞郭斌:知识密集产业企业间缄默知识传递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4

供应链管理认识篇5

关键字: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纵观近年来爆发的食品突然事件,绝大部分源自于食品产、供、销等环节对风险疏忽防范,从而引致食品供应链中安全隐患不断积聚而最终爆发。因此,从供应链的角度建立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是预防和杜绝食品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同时,借助供应链集成管理机制,将食品供应链风险、危机和突发事件纳入一体化管理框架中,从而有效遏制供应链风险的蔓延、危机的突变,从而有效控制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发生。

1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涵义和类型

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属于食品供应链危机事件范畴中具有突发性、灾难性的事件。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与食品供应链危机事件在概念上有相似之处,但却不同。主要区别是,食品供应链危机不一定属于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而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一定会导致食品供应链严重危机出现;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往往只有“危险”,没有“机遇”。

按照导致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因素可将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分为食品供应链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引发的两大类。食品供应链外部因素引发的有自然灾害型、恐怖事件型、能源资源型等,食品供应链内部因素引发的有意外事故型、系统运营型、原料供应型等。

2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三鹿事件”分析

三鹿奶粉事件的失败源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是企业一味追求利益而忽视和淡漠风险的结果,是企业对风险认识和估计不足的结果,是企业危机公关沟通不畅的结果,也是企业监督与改进机制缺乏的结果。

在风险管理方面,引发三鹿奶粉事件主要是由于三鹿集团没有很好的识别、评估、处理以及监控企业的内部风险,这其中包括信息风险、策略风险、道德风险。由于在这些关键风险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刻,又不能很好的监控和处理风险,从而导致整个事件的越演越烈,最终使企业倒闭。

在危机应对方面,三鹿集团在了解导致毒奶粉事件的原因后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只是简单的认为只要控制舆论就能解决问题,并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导致问题严重。

在应急处置方面,三鹿集团在收到多宗消费者投诉,指饮用该公司的奶粉的婴儿尿液中出现红的沉淀物,并调查证实奶粉问题为三聚氰胺含量过高后,只是开始回收产品,并没有对消费者和经销商告知,而是控制舆论,对事件保密。这种危机应对方法并没有降低或化解危机,并把危机可能造成的危害减到最小,相反,他们的这种做法使大多数毒奶粉仍旧在市场上流通,其危机处理不当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在风险管理方面,三鹿不应单纯的用打价格战来提高销售额,应从改变营销方法、产品创新、扩大用户群体等方面来突破,单纯的压低价格只会挤压没有话语权的产业链前端环节利润,因此上游企业要想保住利润,就必然会牺牲奶源质量。同时作为与人们生活饮食息息相关的乳制品企业,应加强奶源建设,充分保证奶源质量,加强牛奶源头的质量管理。同时加强集团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对企业负责奶源收购的工作人员应定期调配,以避免工作人员与奶站供奶方暗中勾结,导致不合格的奶制品就在商业腐败中流向市场。在危机应对方面,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要本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来生产。在应急处置方面,企业应与媒体配合,在出现产品问题时,通过向媒体新闻稿的形式,间接透露有关信息,表明公司的立场和态度,安排好问题产品回收和赔偿等问题,并立即展开调查,不定期的通过召开新闻会的方式,向媒体和公众主动公开有关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传播信息,主动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安情绪,在调查清楚后应主动赔偿受害用户的一切损失并公开道歉。

3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机管理

面对错综复杂的突发事件,不能仅仅是预防,还要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有能力及时、妥善地解决,保证安全食品的平稳供应。在这一点,与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食品供应链危机管理注重“发现--预防”式的管理方法有着显著的不同。研究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使其更加有效和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与供应链风险、危机管理相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突发事件的风险潜伏期,就应该考虑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的突发事件问题,根据不同风险的来源及突发事件的构成因素,采取相应的食品供应链危机管理措施,将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消灭在潜伏状态。

②将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防范工作渗透到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危机预警之中,按照识别-评估-预警-应对-善后等过程形成集成管理过程,将非常规管理纳入常规管理工作之中。

③规范和优化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在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后,从识别控制到应急处置,应做到临危不乱、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防止事件扩大、演化,或在事件已经演化时能及时控制事件的发展。

④注重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善后管理。也就是在食品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事后,注重善后处置的工作,防止次生影响的产生。并在应急处置完成后,尽可能快速的完成善后工作,最大程度的缩短应急管理周期,降低突发事件对食品供应链的影响,以使食品供应链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供应链管理认识篇6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的概念并构建了供应链协同模型,在分析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主要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网络模型,并给出了在供应链中实现协同知识创新的系统架构,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知识流知识创新知识创造

供应链不仅是物料、资金、信息的供应链,更是知识应用与创新的组合体系,知识已成为推动供应链协同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过程和如何实现知识协同,对于促进供应链成员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协同的概念及其模型

(一)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国内外对供应链协同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其中比较典型的定义有:Romamo指出协同是供应链内合作伙伴之间决策、通讯和交互的模式,可以帮助计划、控制和调整供应链中所涉及的物料、零部件、服务、信息、资金、人员和方法,并且支持供应链中关键的经营过程。Sahin和Robinson认为供应链协同可通过信息共享、集成、激励、分配规则、折扣、定价策略和采购合同等措施来实现,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将有利于确保供应链内成员更加紧密的协同。Stanley认为供应链协同是一种能力,它跨越组织界限,建立和管理独特增值过程,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本文认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在采购、库存、销售、研发等方面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和效益。

(二)供应链协同的模型

在供应链的框架中,管理者需要识别竞争环境中的变化,然后适当调整组织结构和供应链中的资源以提高其执行力,供应链协同是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效方式。结合Stanley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本文以生产商为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协同的模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两类变量影响着管理者执行供应链协同的能力,即外部环境因素及内部阻力。外部环境因素也是供应链协同的动力所在,其驱动因素有要求更严格的客户、面对更强大的竞争对手等,这些因素都要求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协同作业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内部阻力包括缺乏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不愿意共享信息,抵制变革等有关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协同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通过战略、战术上的调整,减轻或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以获得更好的协同效益。

供应链协同中的知识创新

1913年,美国学者艾米顿提出:“所谓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

(一)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基本过程

供应链协同中的知识创新是建立在供应链成员相互信任基础上,以整个供应链为一体的协同知识创新。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

供应链协同中的知识创造。知识创造的实质就是“新知识”的出现,是在个人或组织的想法、直觉、经验、灵感的基础上,通过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间的相互转换,在供应链协同的影响下,将那些想法、直觉、经验、灵感等具体化,成为新知识的过程。供应链中的知识创造不只是由供应链企业自身决定的,还要受到供应链中其它企业以及供应链外部组织的影响。供应链协同中的知识创造是实现整个链条价值增值的必要手段,其作用和目的是实现供应链的知识价值增值。

供应链协同中的知识转移。供应链协同的知识转移是指供应链成员向合作伙伴学习,获得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把这些知识同自己的经营实践有效融合。供应链中的知识转移,对提高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它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的传播和交换,经过沟通、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链条中不同企业之间知识的相容性。

供应链协同中的知识应用。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更多的存在于知识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供应链协同中实现新知识的应用是知识创新的目的,而只有通过对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整合,并将其应用到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才能转变为新产品或新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当这种需求没有完全满足顾客的渴望时,创新过程将重复进行。

(二)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网络模型

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复杂程度和困难远大于单个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它不仅受链条内部环境的制约,还要受链条外部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激烈的竞争也将大力推动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进程,增强其竞争能力。以生产商为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协同中的知识创新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

模型中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它是链条中各企业与组织协同合作的产物,要保证知识创新的顺利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是基于供应链整体之上的创新战略,这不仅需要it技术支持,也需要加强链条内部协同机制的研究,以提高企业间的协作能力。对于生产商来说,链条内其它成员将为其提供不同的知识来源,这些都为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提供了保障。

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应不断吸收外部知识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供应链知识、信息系统平台。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不断转化,形成新知识,知识再经过创造方将被转移到接收方,最终被应用到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服务中去。

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要塑造分享、创新的企业文化,供应链协同中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同于单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其关系更加紧密,这就要求它们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要结合各个企业的文化特色,从全局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打造超越个体企业的紧密的联盟文化创新体系。

建立有效的知识创新评价体系,通过对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创新的各个指标进行评价,比较企业知识创新水平的高低,使每个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对整个供应链的贡献作用,并以此作为合理分配创造价值的依据。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企业对供应链知识创新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另外,为提高企业的被认同感和成就感,应保护知识产权,承认知识的来源,这一激励机制是针对那些对经济利益的刺激不太敏感,而对形象、声望相当重视的企业,以鼓励其取得更大的知识创新成果。

结论

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知识的价值不断上升,提高供应链各成员的知识水平及知识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协同知识创新的实施,能够有效利用各成员企业的优势知识资源,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减少重复创新造成的资源浪费,不但可以增加供应链整体知识的存量和提升供应链的创新水平,还有利于规避知识创新的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同时有助于提高供应链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进而改善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使得供应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彭双.知识链组织间合作知识创造的动因及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09

供应链管理认识篇7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主体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

由于旨在弥补第三方物流发展中的局限性、提供满足供应链整体物流需求的优质物流服务,第四方物流这一名词一经提出便受到了业界的广泛重视。但是,迄今为止,真正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并不多见,多数的第四方物流服务还只是一种假设。那么,如何将假设变为现实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明确第四方物流的运作主体,即明确哪类企业最有可能成为第四方物流服务的真正提供者。本文将从第四方物流的含义入手,结合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条件,深入分析我国第四方物流运作主体的发展趋势。

一、第四方物流的含义

第四方物流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安德逊咨询公司(andersenConsulting)提出的,该公司还对该术语进行了商标注册。美国物流经济学家约翰・伽托拿(JohnGattorna)最先在其专著――供应链战略联盟中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定义:“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能进行整合和管理,并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应该说,该概念是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深入理解第四方物流的含义。

1.第四方物流首先是“物流资源”的整合者。虽然在第四方物流概念的内容中没有提及物流,但是概念本身却含有物流二字,究其原因在于该概念是在第三方物流局限性日渐明显的环境下提出的。换言之,该概念提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解决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进而满足不断变化的物流需求。

第三方物流由于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使得物流需求方能够专注其主营业务,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管理和服务能力的不断延伸,特别是企业经营面临的业务内容越来越复杂,活动越来越细,客观上要求物流管理不仅是针对某项或某几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运作和管理,而是能有机地整合各种物流活动和相应的业务以及信息,从事多功能、系统化的物流管理。而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运输,仓储等功能化服务方面,而且服务功能往往较为单一,已经无法较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物流的要求。因此,第四方物流应首先通过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多功能、系统化的综合物流服务。

2.第四方物流应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整合资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逐渐被广大企业认同。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将其经营管理的重点由企业内部的一体化转变为企业内、外部的一体化。竞争已经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不同企业所处的不同供应链间的竞争。在这种环境下,物流企业不能仅限于为某一企业提供多功能、系统化的综合物流服务,而应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为供应链上的多个甚至全部节点企业提供多功能、系统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因此,第四方物流也必须站在供应链的角度去整合物流及相关资源。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分析,第四方物流也可做如下表述:第四方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理念下物流及相关资源的整合者,它的服务对象不是某一企业,而是由若干企业所组成的供应链,它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提供满足供应链整体物流需求的物流服务,进而提高其所服务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二、供应链管理理念下第四方物流主体的运作条件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关系转变为战略合作关系。在战略合作关系下,供应链的稳定性明显增加了,组成供应链的各个企业间通过信息共享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能力,提高了最终用户的满意度。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而战略合作关系的形成是以战略选择合作伙伴为前提的。换言之,只有具备供应链管理基本条件的企业才能在供应链中稳定地存在,进而稳定地发挥作用。因此,第四方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理念下物流及相关资源的整合者,作为面向供应链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者,其有效运作的条件应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具有强大的物流资源整合能力。这是第四方物流有效运作的根本条件。只有强大的物流资源整合能力才能应对整条供应链上多个企业所提出的大范围、大规模、综合化的物流需求。第四方物流服务的提供过程本身就是通过物流资源有效整合获得强大的物流服务能力,进而达到供应链上大范围、大规模、综合化物流需求有效满足的过程。

2.具有战略合作的理念。这是第四方物流为供应链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思想基础。第四方物流应清醒地认识到它同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不是简单的物流服务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战略合作关系。它应该成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3.具有供应链综合服务方案的策划能力。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物流需求往往是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按这种需求提供的综合物流服务往往不能实现供应链物流系统最优的目的,从而影响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因此,第四方物流除具备整合物流资源,为整条供应链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外,还应具备站在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综合服务方案进行有效的策划的能力,进而确保供应链上物流系统的最优化。

4.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这是第四方物流有效运作的技术前提。

(1)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有效的信息共享基础之上的。没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第四方物流同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第四方物流是无法成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的。

(2)现代物流就是以高效的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正是诸如自动识别系统、货物跟踪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才有效地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水平。

(3)第四方物流要整合物流资源,需要有各参与者都可以共享的信息平台,才能高效整合并利用各参与者的物流资源。

三、第四方物流运作主体发展趋势分析

1.关于第四方物流运作主体的两种认识。目前业界对第四方物流的主体,即第四方物流服务的真正提供者有两种基本认识。第一种认识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均可能成为第四方物流的主体。第二种认识认为第四方物流的主体应是上述三种企业的动态联盟,也就是多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的所组成的动态联盟。然而,本文认为,上述两种认识均存在不足之处,在我国实现的可行性较低。

(1)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条件,但它们往往不能全面地满足条件。而第四方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理念下,面向供应链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者,仅满足部分运作条件的任何组织都不能成为第四方物流的主体。因为这种组织在为供应链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各类局限性。

(2)虽然第二种认识是基于全面满足第四方物流有效运作条件的思想提出的。但是由于在我国现代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物流策划能力或信息化水平方面明显高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和物流信息技术公司还非常少见,因此动态联盟很难实现。而且,即使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许多高水平的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和物流信息技术公司,也还需要对物流资源、管理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才能使上述动态联盟有效运作,其难度不言而喻。

2.我国第四方物流运作主体发展趋势的提出。适合我国现状的第四方物流主体的提出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要具备第四方物流有效运作的基本条件;第二要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基于上述两条基本原则,本文认为:我国第四方物流的主体应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产生,但是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其应是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这里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是指依据现代物流理念、能够为客户提供如运输、货运、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咨询策划等多种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而“大型”是指在企业规模、服务范围、人力资源等方面均占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该类企业往往在某一区域或行业内处于物流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将成为第四方物流运作主体的发展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物流实力使得该类企业比管理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更有机会获取供应链综合物流服务订单。首先,该类企业已经在物流服务提供的过程中积累较多的客户资源,其次该类企业本事具有较为强大的物流实力,很有可能业已具备为某条供应链上多个节点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同时,当自身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供应链上综合物流需求时,该类企业可凭借其对物流供应市场的了解,通过对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来满足需求。目前“转包”、“互用物流资源”、“物流战略联盟”等已经成为该类企业常用的物流资源整合模式。

(2)多数的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战略合作的重要性,它们在提供综合化物流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同供应链的链主及其他节点企业形成了战略联盟关系,加之它们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使其业已具备了供应链综合服务方案的策划能力。

(3)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企业实力的具体表现。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都是建立与本企业向适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因此,当其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关系后,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为整条供应链提供高水平的综合物流服务。

(4)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拥有的向供应链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理念,例如安德物流等企业已将自己战略定位为第四方物流企业。与此同时,部分“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四方物流企业。新近在深交所上市的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它们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力地证明了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在实际超作上的可行性。

上述的原因分析充分证明了“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能够较好地满足第四方物流主体运作的基本条件,其理应成为我国第四方物流的运作主体。而每一个“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都应清醒地认识到提供满足供应链整体物流需求的服务不应仅是企业的一种想法,而应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必然目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物流市场上,发展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应是每一个“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的战略定位。

参考文献:

[1]GattoRnaJ.Strategicsupplychainalignment[m].aldershot,Hants,england:GowerpubCo.,1998.45~60

[2]黄亦:浅谈第四方物流及其在我国发展[J].商业研究,2006(5):177~179

[3]梁文宾,卢丽,程航东.基于供应链整合服务的第四方物流[J].中国农机化,2007(3):13~15

供应链管理认识篇8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供应链管理是基于劳动效率分工和资源最优化配置原理的与传统一体化管理有着本质区别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产业盲目扩张与企业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以上下游产业成员之间的战略合作机制和互惠互利共赢为基础,通过内部流程和供应链业务流程的整合实现业务协调和相关机制匹配从而获得整体协作优势。

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电子商务供应链有以下特点:电子供应链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物流运作或管理的单元不是大件货物而是每个顾客所需的单件商品,虽然其运输也是以集运的形式进行,但是客户在任一给定时间都可以沿着供应链追踪货物的下落。在电子供应链条件下,由于客户可以定制订单和库存,因此,其流程是双向互动的;作为制造商、分销商可以随时根据顾客的需要及时调整库存和订单,以使供应链运作实现绩效最大化;电子供应链完全是根据个性化顾客的要求来组织商品的流动,这种物流不仅要通过集运来实现运输成本的最低化,同时也需要借助差异化的配送来实现高服务。

二、电子商务下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观念淡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树立供应链管理思想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在国内只立足于企业内部的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这样,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从而失去了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的可能,这严重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和效率。所以,企业观念的改变是影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根本问题。

(2)人才问题。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以保证在供应链某个环节发生故障时,他们能统观全局,给予合理的解决。

(3)企业的核心能力问题。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只有企业本身具有核心竞争力,对供应链中其他企业才具有吸引力,供应链业务伙伴关系才会稳定持久。但是,在目前,虽然不少中国企业已经能认识到核心能力,但很少有企业能够有意识地去规划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且逐步付诸实施。

(4)牛鞭效应严重,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随着供应链水平层次和垂直规模的增多,委托关系的梯次也就增加,利益目标和博弈决策之间的二次选择也就被多次重复,而每一次重复都意味着次优选择的进一步优化,这是牛鞭效应随供应链长度、宽度增加而逐渐放大的原因,因此,供应链中的成员个数越多,信息被加工的次数越多,其被扭曲的现象也越严重。

三、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势及对策

(一)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现有客户和吸引新的客户。

(2)有利于保持现有业务增长,提高营运绩效。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缩短需求响应和市场变化时间,提高运营绩效,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实现最大增值。

(3)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对策

(1)加强企业管理,树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观念。企业实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最为关键的是对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为此,我国企业必须树立电子商务意识,主动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给企业所能带来的真正价值,并清楚认识到电子化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区别,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及企业经营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积极促进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发展。

(2)引进和培养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当各个行业竞争前景改变了,建造和管理有效果并且有效率的供应链将是生存的关键。而目前,国内这类人才很少。企业对此重视的也不多,即使有这样的经理,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权利来做决策,并进行管理。所以,我国企业要想顺利实施供应链集成,就应首先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战略的重大意义,并引进人才,或通过各种业务培训来培养与锻炼这方面的人才,然后建立合理的报酬和激励体系,使其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道路。

供应链管理认识篇9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

一、引言

我国企业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市场竞争的多变性、残酷性,企业竞争异常激烈。wto背景下新一轮的企业竞争已不单单是企业与企业、产品与产品的竞争,取而代之的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角逐。企业在竞争中至胜的法宝将取决于卓越的供应链能力,这包括快速响应能力、信息整合与通透性、高作业弹性、高资产利用率、稳定的营运绩效和低营运成本。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外部环境差异、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等因素,导致各种供应链风险的存在。要保证企业供应链在选择和实施过程中的正确性,必须提前预见合作的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规避。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证明,能否加强对供应链运行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关系到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二、供应链风险管理概念和发展现状

一般认为,供应链是针对市场需求,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将产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储运商、批发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功应链组织结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有效配置和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能力。按照美国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概念诠释,供应链囊括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供应链管理包括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备品备件的采购、制造与装配,物件的存放及库存查询,定单的录入与管理,渠道分销及最终交付用户。

我国企业供应链发展和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相比存在许多不足。我国企业普遍对供应商缺乏分类管理,缺乏长期合作意识;对维护合作伙伴关系缺乏风险意识。此外,在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特别是当选择国外供应商时,往往对外部风险因素考虑不周。在企业合作过程中,我国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往往忽视其他伙伴的利益和伴随的相关风险,缺乏高效的利润与风险分享机制。此外,我国企业缺乏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许多企业承认他们应履行合同上规定的义务,但仍企图尽可能地把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责任转加给供应商。虽然这种做法看上去转移了公司面临的风险,但是没有解决化解系统风险。

三、企业供应链风险的特征和分类

供应链不同于普通单个企业,由于其结构的独特性,供应链风险有不同于普通企业风险的特性。供应链上的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彼此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之间是一种协作关系,企业对于外部企业的依赖性比以前增加了,这种对外部企业的依赖也增加了供应链的风险,并且依赖关系本身也比以前复杂。此外,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还要面对由于供应链的特有结构而决定的企业之间的合作风险,技术与信息资源传递风险,合作利润在不同企业中分配的风险。

1.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风险

供应链作为一种虚拟组织形式,打破了企业的传统边界。供应链系统原则上要求各节点企业,用系统的思想以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是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以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企业间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供应链管理机制弱化,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大,给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带来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供应链在控制管理上的缺陷为成员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条件。在控制管理欠缺的供应链内部,只要采取机会主义的收益高于其成本,成员企业就会偏好于机会主义行为,加大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最终使企业供应链联盟走向解体。

2.企业供应链的合作风险

企业供应链合作风险是指合作企业不合作或者合作不力的风险,企业供应链合作风险的产生源于利益的冲突,以及供应链内各合作伙伴之间都不存在控制或归属关系,除合同或协议之外,链内企业并不存在其他强制的约束或控制。供应链成功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以伙伴间的长期合作和他们对利益和风险分担的能力为保证基础。目前,我国供应链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激励和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利润和风险还不能合理地在他们之间分配,同时也没有快速有效的协调机制,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积极性不能完全激发出来。此外,由于企业供应链涉及多个独立的企业,信息流和物流的拉长会增加反应时间,对市场的反应不够迅速,丧失柔性。

3.企业供应链信息风险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信息风险主要形成于节点企业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过程中,来源于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扭曲。高效的信息交换会使一些个人秘密信息外泄,导致企业之间由合作关系到供应链活动的断裂。通过公平、互信互利的信用机制,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信息流的传递,可以简化供应链系统的级数,强化需求信息,可以减少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然而,这些条件和措施在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都暂时不具备或者发展不成熟。

四、今后我国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具体有效措施

1.大力加强我国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认识

以往,由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缺乏防范风险的事前准备,风险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企业的不少管理者盲目热衷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整个管理系统缺乏灵活性。为了实现真正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企业必须纠正侥幸心理和盲目追求效率的心理。管理者不但要树立风险防范的意识,而且要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员工,注入到公司每日的运营和决策中去。提高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认识充分体现在供应链的设计上。最初企业在设计和构建供应链时,就应充分认识到供应链存在的风险,根据其结构、环境等特点分析风险因素,区分风险类别,有利于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合理选择风险工具。企业供应链成员之间在合同设计、契约订立中要互相提供柔性设计,可以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因素,及时准确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此外,构建供应链时应发展多个供应渠道,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供应商或物流商,否则一旦该物流商出现问题,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2.不断促进供应链企业之间进行密切合作

供应链风险管理依赖于整条链上成员间的协作。只有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协作,如共同建立意外事故计划等,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整条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首先,供应链的成员需要加强信任,建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来降低供应链结构成本,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其次,应该加强企业供应链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只有链上伙伴坚持并最终执行整条供应链的战略决策,供应链才能真正发挥成本优势,占领市场份额。再次,建立规范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加强契约规定等规范建设,促使伙伴成员以诚实、灵活的方式相互协调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同时,供应链也是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网链,而决不是简单地从供应商到用户的一条链。由于供应链是一个业务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核心企业的领导作用有利于在整个供应链上保持强大的改进压力,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供应链上的企业尤其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柔性,对用户的需求及时地进行产品变型、工程更改,缩短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小的成本将新产品送到用户的手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3.继续加大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程度

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平台,运作良好的通信系统是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运作协调的重要条件。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有利于提高供应链反映速度和执行敏捷度,从而提高企业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信息共享主要包含了库存信息、可供销售信息、订单信息、用户的需求信息,以及货物运输状态信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GpS、eDi等技术,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度,减少信息失真,及时、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大大降低供应链的风险。通信系统包括了供应链内部的一套电子商务系统,目前通过虚拟专用网(Vpn)建立供应链企业间的通信系统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总之,完善的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可以让各成员企业能从信息共享平台中获取充分、对称的交易信息,为其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分销等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4.重视做好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

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必须定期重复风险管理过程的各个步骤。但由于风险的性质和情况是随时随地变化,一定时期内所选定的最佳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随时间的推移可能不合时宜,因此,应对其供应链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定期的评价,并将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新经验或新知识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并反馈到供应链相关经营活动中,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今后需要建立企业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是在供应链核心企业一把手的统一领导下,由计划、财务、生产、营销等部门参加的,运用预测、预审、预报、预控等措施,及时掌握产生供应链风险的诱因,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是供应链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风险预警部门定期汇总分析计划、财务、生产、营销等部门中的情况,作为供应链风险预测的重要依据。企业风险预警部门牵头定期召开供应链预警会议,由计划、财务、生产、营销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对当前工作中的突出矛盾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协调处理意见。预警机制中重点需要建立合理的物资安全库存,在调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同期物资消耗情况与购买单位近期需要,编制库存规划,做到以需定存,保证库存规模和结构合理。

五、总结

企业供应链充满风险,对其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加以有效的管理,能让成员企业分享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增加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利润,从而降低经营过程当中的风险。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供应链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亮点,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供应链风险在实践上还有大量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克服。我们相信,只要采取一定有效的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就可以产生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增加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获利,同时规避多企业运作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桑圣举王炬香杨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6,(9)

[2]祁莉丽季建华: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4)

[3]韩东东施国洪马汉武: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J].工业工程.2002,(5)

[4]倪燕翎李海婴燕翔: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J].物流技术.2004,(12)

供应链管理认识篇10

abstract:withtheinteractionieffectsandtheriseoftheconceptofcommunity,knowledgesharinganddifferencesbetweenindividualsgetmoreandmoreattention.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supplychainmanagementcourseandtheexistingproblems,thispaperdesignsatwo-stageteachingmodelwithadvancedcommunityasknowledgeconstructionsitefromtheperspectiveofconstructivistlearningtheory.thefirststageisthepan-communitylearningformwhichisbasedontheindividualstudentsasthemainbehaviorofsupplychainanditsmanagementtheoryteaching.thesecondstageisthesecond-ordercommunitylearningformwhichisbasedonthecommunityasthemainbodyofthesupplychainmanagementapplicationteaching.inaddition,thisarticleclearstheteachingidea,theframe,therealizationconditionandtheteachingaspectandtheprocess.italsogivestheadviceofmodelpractice.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course;teachingmodel;community;constructivismlearning;mooC

?S着产品同质化和消费者诉求多样化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已从内部转向外部一体化角逐,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固此,人才市场对于职业者是否具备相关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要求。为了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顺应需求,我国各大高校开始深化教学改革,实践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技能和素养[1]。

由此,近年来关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研究课题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李君[2]从现阶段供应链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基于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情境教学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法。杨剑锋[3]分析eRp沙盘模拟对供应链管理实践教学的作用、运用模式等,并就其实施提出建议。潘恒和黎青松[4]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设计出适合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封俊丽[5]则将生命周期理论与eRp沙盘模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探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设计问题。李建颖[6]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啤酒游戏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改进。以上研究主要提出或优化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某一具体教学方法或课程内容,呈分散状态,未曾构建具有整体性的课程教学框架或模式。齐军领[7]的文献弥补了这一研究空白,其根据供应链运作的特点,建立了一个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框架,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然而,其研究主要侧重于设置整体的教学结构和章节内容,并未涉及到与教学方式相关的教学模式,更未能从学生出发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关键。在实际运作中,企业要求供应链管理应用者具有较强的自主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

目前,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能有效增强学习者的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思维和创新能力,规避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所出现的单向授课缺乏启发式、体验感等缺点[8-9]。续润华[10]亦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应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的教学思想,培养个体的主动求知的习惯和态度。此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化发展,学生的搜索能力加强,信息可得率变大,学生群体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交流、分享和学习需求[11]。例如微信朋友圈、知乎、wiKi等社群作为新型的学习场所引起一股追捧狂潮。从学习者个体出发,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社群环境中,个体/社群之间相互学习,又相互竞争,并由此产生一种正向压力。这种压力可以促进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有效构建新知识。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不少学者已对社群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梁展锋[12]将微课与微信结合,构建适用于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生活的移动社群教学形式。陈磊等[13]则利用微信公众号和普通微信账号等建立相应的在线教学型社群。以新浪“新媒体研究”课程微群为例,对学生的参与数量、参与深度等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内容与深度均有相应提升,能激发实习者自主求知热情,实习效果较好[14]。

因此,针对已有研究的欠缺及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与理论性均很强的特点,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设计以进阶社群为知识构造场所的教学模式,其中包括以个体为中心的一阶社群和以社群为中心的二阶社群教学阶段,并明确了进阶社群的教学理念、框架、实现条件及教学环节与流程等,最后给出了模式实践的建议。期望为高校构建、??施供应链管理课程社群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或为其他也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提供帮助。

1基于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主要研究供应链构建与优化、供应链的需求与供给规划、运作与管理等基本规律、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较强,要求学生能掌握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战略方法,且具备供应链设计、构建、协同规划等问题的解决能力。固此在教学中,需从理论渗透、强化操作的角度出发,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而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均很强的特征,本文将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利用学以致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篇幅有限,部分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不做罗列,仅列举主要的教学和实践内容,详见表1。

2基于进阶社群建构主义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结合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将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框架、实现条件及教学程序共四方面来阐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15]。

2.1基于社群建构主义的供应链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理论。其认为知识构造和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主动的过程,并非教授者向学习者传授的过程,教学只是一个手段,学习的真正内化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和吸收,从而构建出更具有个人特征的学问[16]。其次,知识不再是以往所认为的信息、文字等的表征,更不是只有唯一的标准,而是在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对其的个体理解或形成私人技能。

社群是基于某种需求、特点而形成具有边界性的一种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其可表现在地区、领域上,亦可为虚拟、抽象的空间里。在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社群会产生独有的社群精神、感情和文化。同时,社群文化等对个体亦会造成影响和产生作用,促使个体向某个方向发展。

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群中个体认知有差异的特点,而被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群体间通过相互分享和作用,实现个体知识建构的修正、完善和巩固。因此,群体的认知、社群的氛围和文化等外部环境促使学习者更好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自主学习、社群互动、个体分享等思想,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内化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供应链的运作协调、库存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等内容,构建个人知识。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作为供应链课程教学里的主导者,教师作为个体、社群导师的身份出现,课堂教学结构由教―练―评的直向模式转变为学―享―导的融合模式,学生学习活动在个体身上体现的是与社群内个体或社群与社群间的互动、分享而主动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以上教学理念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享等教学活动,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达到能构建个体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2.2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课程教学框架。根据上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本文从个体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出发,利用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了进阶的个体―社群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包括一阶社群和二阶社群两个阶段的教学形式。具体的教学框架如图1所示。

在该模式中,学习过程被分为两个阶段:一阶社群和二阶社群。一阶社群学习阶段主要是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是围绕学生个体,由班级、微信朋友圈、QQ群等所组成的泛社群形式。学生通过泛社群与其他同学、朋友等相互交流,探讨课本、mooC或wiKi上的知识,在各类情景中建构各自的意义。二阶社群学习阶段则是针对课程后期的实践教学而开展的,是在泛社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社群域和边界的精社群形式。其由班级学生自行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过程,促进群内个体产生交互作用,形成社群知识结构、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实践模式。其次,社群间通过观察、会话、定期交流等方式,产生交互影响,在同化或顺应社群外部情景的过程中,促使社群对知识的意义重新建构或完善,并用于其实践项目中。最后,在考核期中,各个社群展示其意义建构下的实践成果。

2.3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教学对象和实现条件。在一阶社群教学模式中,课堂的课本知识、mooC课程等为主要的学习情境,且学生个体作为教学行为主体的基本单位。个体通过与班级其他个体、朋友、知乎好友等建立起的泛社群,进行知识共享,同化或顺应其他个体的经验和见解等,从而充分理解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完成个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则作为学生个人导师的角色出现,主要为学生讲解核心内容和答疑。因此,教学场所除黑板、讲台、桌椅等必备教学条件外,还配备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能够利用课本外的mooC课程或wiKi知识。另外,配备4~5个流动性的立式移动黑板,用于学生交流、讨论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构建线上泛社群,例如供应链课程微信群,可供学生自由分享案例、名家访谈等。

而在二阶社群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实验操作、项目实践等为主要的学习情境,而教学的行为主体则以社群为单位,每个社群由4~6个学生组成。在导师指定的学习情境下,社群通过内部个体的协作、会话以及与其他社群的沟通和交互影响后,形成关于实践任务的一致性社群知识意义建构、文化和实践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社群的导师,引导社群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实践任务和建构起社群知识意义。基于社群的团体特点,教学场所应设在活动空间较为广阔的新多媒体课室或者需操作实验的实验室。新多媒体课室,除了具备传统多媒体室的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和音响设备等教学工具之外,还应具有较为广阔的活动、行走空间,里面配有数个移动黑板(以学生社群个数为准)、数张讨论圆桌,便于社群讨论和交流以及社群与社群之间的沟通。而实验室则应为教学一体化的教室,具备教学、讨论、实验操作、工具储备等空间,其中教学区类似新多媒体课室,配备讨论圆桌和移动黑板,实验区除了操作系统外,亦应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配置。

2.4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环节与流程。根据以上教学理念和框架,进阶型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课程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两阶段多环节:

2.4.1一阶社群阶段

(1)个体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个体在听教师讲解供??链课程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学习mooC课程或wiKi上相关的知识,补充和加深了对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明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对供应链及其管理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2)泛社群形式下的知识共享和交互作用。在课堂上,个体与班级内其他个体分享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其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经过同化或顺应其他个体的知识和认知,完善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更优化的知识意义建构。另外,利用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与外部个体、组织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和交流,增强个体与其他外部个体之间的学习互助作用。

(3)教师对(1)和(2)环节的指导。教师作为一阶社群阶段的组织者,需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泛社群中个体间的交流等环节,令学生通过自学、展示、反馈三个环节,能自我形成对知识的辩证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在该阶段的学习周期中需为学生解难答疑。

(4)形成最终知识意义建构并参与考核。经过(1)~(3)环节,个体已将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自我认知和个体间的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此时,个体应接受来自教师或者其他权威部门的考核,以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效果和目标。考核形式多样化,可选用开卷或闭卷测试、论文、知识陈述展示等。

2.4.2二阶社群阶段

(1)教师制定实验操作或项目设计实践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事先制定相应的实验操作内容或者相应的项目设计等实践任务,设计好活动情境,规定内容水平应达到的标准、报告的撰写规范、要求等。

(2)社群建构知识意义。在一阶社群的知识认知基础上,针对实践任务要求,社群内部进行会话,利用群内个体的知识结构,共同建构实践内容的知识意义。同时,社群与其他社群进行交流,同化或顺应其他社群的知识,完善自我社群知识意义的建构。

(3)社群确定实践模式及开展实践。在第(2)环节的基础上,每个社群明确自身任务执行的实践模式。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社群成员共同协作开展实践活动。

(4)定期参加社群间的交流会。在实践的过程中,社群与社群之间定期开展交流会,相互探讨和研究任务实践过程的相关内容,解决遇到的共性问题。

(5)教师对(2)~(4)环节的指导。在社群知识建构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给予指导。而当存在一些学生无法解决的特殊问题,教师需给予指引和建议。

(6)形成实践成果并展示。每个社群按照要求和规范,结合社群的项目设计、实施过程和结果等各类事件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撰写各自的实践报告。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专家、企业人员、学生等组成评价团。每个社群依次上台展示其实践成果并全员参与答辩和提问。

3教学模式实践建议

3.1巧借平台,激发学习主动性。新一代大学生,尤其是95后,行为特征较为显著,其爱好分明、个性张扬、渴望交流、乐于表现、自我意识强等。在生活中,他们喜欢使用各类社交平台例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平台,表述个人心境和见解。因此,供应链课程教学可将个体常用的交流场所发展为知识构造场所之一,充分利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设计部分教学场景,激发学生个体探讨供应链问题的主动性,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社交平台带来的问题分享、朋友圈的回复、微信订阅号的好文转发等不但能吸引学生关注,还能激起个体探讨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3.2创设情境,促进意义建构。情境设计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也是个体吸收知识和建构知识意义的主要影响因素。构成情境的内容很多,例如书本、网络知识、人物言论等客观事物,也可以是个体间的情感、社群文化氛围等抽象场景。将供应链知识融合到学习、生活中,管理和规划知识构造过程,创建有利于个体建构意义的情境,促使个体能动地思考和创新,为师生、个体间、社群间互动交流提供有效的知识和内容。

3.3整合资源,增强交互影响。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教学资源和学习交流场所穷出不尽。例如mooC,不但提供优质的线上微课程,还创建了可供互动交流、探讨分析的板块区。又如新浪、网易的公开课,以及微信的订阅号等,资源和交流方式丰富多样。教学中,将线上与线下可交流和沟通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移动端等工具,促进个体间、社群间、个体与社群间的分享,增强他们之间的交互影响,令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充分吸收来自其他外部的知识和理解,从而同化或顺应建构的知识意义。

3.4多方合作,加强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是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令其分解、内化信息和建构知识意义。但不少普通教师受其知识能力和视野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面地辅助学生或提供其想要的资源。而联合企业、协会对学生进行共同培养,更契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供应链课程教学中,指导主体可由校内教师、盟友学校教师、企业人员、行业协会成员构成,从多角度和多方向指导学生,使得学生视角会更开阔,实践能力更强。另外,多方指导除了有利于完善学生理论理解、活动、项目设计或实验操作等知识或技能外,还能帮助学习个体从学生到企业职员角色的快速转化。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