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的安全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0:45

电工的安全基础知识篇1

这里所说的安全教育是指教师依据学科教学实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能力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安全保护能力和防范事故能力而进行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期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减少事故发生,保护生命安全。这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

那么,目前《电工基础》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的情况如何呢?

对当前《电工基础》教学实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笔者对绍兴市四所中职学校就《电工基础》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真正有目的能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教师只占8%,有时想到了对学生提醒一下的教师占22%,明明知道安全教育的重要但常常遗忘的教师占28%,尽管校领导经常讲学生的安全问题,但一进教室及实验室就没把学生的安全当回事的教师占32%,其他占10%。

笔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表明,中职学校的电工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安全观念淡薄,学科渗透不力,实施措施缺乏,教育效果不高等弊端。这不能不引起职教界领导、教师的高度重视。

另外,据笔者对本校及外出考察调研时对外校的一些电工实习设施设备的调查,发现的一个共同点是:一些设施设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老化、陈旧与损坏,有的迫切需要更换,否则会给学生的实习带来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仪器、仪表、电源、元器件等的损坏比较严重。面对这一现实,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中,把电工实验仪器的完好率要求仅定在80%的水平上。高校如此,中等职业学校电工实验有关实验设施的损坏率可能还要高。

总之,目前中职学校《电工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引起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关注。那么,如何实施呢?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1.联系学科特点,帮助确立安全意识

《电工基础》是研究电磁现象及规律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应用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与针对性的特点。教师应把握该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确立安全意识。

从理论性特点讲,该课程涉及直流电路知识、交流电路知识、动态电路知识、磁路知识等。这些知识有的比较形象、有的比较抽象。但不管如何,教师都应利用这些知识的传授适时渗透安全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或在备课中准备、或在讲课中进行、或在讨论中引导。方式可灵活多样,贵在得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树立安全意识、具备安全预防能力的重要与必要。

从实践性特点讲,本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都是为实际操作服务。如果学生只知理论不会动手,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而实践训练有可能涉及许多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譬如简单照明电路的安装,可能要蹬高安装,涉及爬梯、站立高处、安装、拉线、接线等环节。每一环节都要仔细、都要小心、都要认真,每一环节都存在着安全隐患。教师对于学生的实习训练,在实习前要讲清操作要领,强调安全操作,注意操作问题,做好操作示范,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努力促使学生在观念上树立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问题,清醒认识电工实习时时都有危险的可能,预防第一,高度重视。实习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采取预防措施,杜绝今后重犯,切实帮助学生确立安全意识。

2.结合教学内容,及时渗透安全知识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努力促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安全知识,理解安全内容,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第一,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明确安全的重要性。由于中职生在初中时的《物理》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弱,进入职高后,课程难度逐渐加深,课程内容逐渐增多,致使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加上教师在讲电工实习时可能会出现多种安全问题,一时难以适应,心理上出现畏难情绪。尤其是胆小的学生,一听到老师讲的电工操作时出现的不安全案例,及看到教师在视屏上播放的电工实习出现的不安全事故,畏难心理更重。因此,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对该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如明确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讲究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等。

第二,要把安全知识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对于安全知识的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贯穿在学科教学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教材各章节内容,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学要点,渗透安全教育知识。如《电工基础》运用安全用电知识解释供电系统的安装一节,应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保护接地,什么是保护接零和重复接地,为什么中性线不接地的供电系统,必须采用保护接地。为什么中性线接地的供电系统,必须采用保护接零。这两种保护措施为什么不能混用。为什么在中性接地的保护接零系统中,为了使用电更加安全可靠,可对中性线采用重复接地措施等。在这些知识的讲解中,应渗透安全用电、安全安装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懂得如果接错其后果不堪设想。又如对“三相异步电动机”一章的学习,教师在讲清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构造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明确在三相交流星形连接中,中性线电流是多少,中性线可否省去,总中性线上为什么不能接熔断器和开关,接上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在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等。教师在讲清这些知识点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安全知识内容,及时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懂得本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跟现实生活与将来工作的密切联系。如果现在不认真学习,不认真训练,没有过硬的技术,那么,势必影响将来的工作、生活及工作成效,甚至危及生命,或者给国家集体带来严重后果。

3.联系实践操作,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电工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电工实验设备去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积极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熟悉技能的机会,如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流、电压值;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启动的安装;室内外日光灯电路安装、三相交流星形连接、简单配电电路的组装等。在这些实验中除了完成理论学习后的实验验证外,也可安排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还可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强化训练,以期实现技能等级达标的目的。在这些实验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实验项目、实验材料、实验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操作、安全用电、安全防护措施等的教育与渗透;时刻不忘安全这根弦,时刻提醒学生实验及操作时一定要注意设备安全、人身安全,逐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电工的安全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电气;安全;师资

作者简介:杨勇(1979-),男,回族,河南太康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45-02

在涉及电气专业的实际工程中,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在保证以上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论及电气系统的运行问题,可见“电气安全”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1-2]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内容枯燥,知识点琐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电气安全技术在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电气安全意识和工程意识,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电气安全”课程主要包括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三部分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4]

1.综合性

“电气安全”课程包括电击防护、雷电防护、过电压保护、静电防护、电磁兼容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涉及“电路”、“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电磁场”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对学生上课前的知识掌握有一定的要求。

2.实践性

“电气安全”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工程实际,同时又要用电气安全技术知识指导实际工程应用。

3.系统性

“电气安全”课程涉及到材料选用、设备选型、结构设计等环节,各个电气安全问题不是孤立的,都是电气系统安全的一个方面,整个电气系统安全的保障是各个电气安全技术环节综合应用的结果。

“电气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电气安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气危害的途径和种类,更加重视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电气安全,远离电气危害;掌握电气危害的理论分析方法和电气危害防护的工程方法,具有安全意识和工程意识,能够应用电气安全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电气安全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探讨

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丰富,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书本上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被动地接受,会显得该课程知识点琐碎、枯燥无味,当然教学效果也不会好。所以,该课程应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案例分析等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感观刺激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电气事故,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5-8]

利用幻灯片展示和讲解“电气安全”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概念,展示电气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方式,分析电气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机理、可能造成电气危害的位置,使学生掌握电气危害的规律、特点和防范措施等基础知识。对于“电气安全”课程幻灯片的制作,应避免文字太多,如果文字太多则显得知识点琐碎,应尽可能地采用图形图像来展示教学内容并配合任课教师的讲解,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采用图片展示各种变压器、开关、隔离器、熔断器、断路器、剩余电流保护器、接闪器、人工接地体、避雷器、电涌保护器等电气安全保护器件的形状和外观,解释保护器件的型号以及各参数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能认知各种电气安全保护器件,为以后工作中的应用打下基础。利用图片展示电气绝缘老化和损坏的情况、常见的触电情况等,使学生对可能出现电气危害的场所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图片展示发生电气危害和电气火灾后的画面,使学生知悉电气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一旦发生电气事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利用视频播放,向学生展示电气危害发生的过程。例如:雷击过程的视频、带负荷隔离开关动作时的视频、电气火灾视频、不当操作引发电气事故的过程和造成严重后果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大脑的视觉、听觉等神经中枢都比较兴奋,视频中所展示的知识点会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将案例分析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并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探讨和良好的互动。对于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并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才会应用电气安全技术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发言。例如,讨论住宅中的电气安全设计,[9-10]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使学生掌握等电位联结电击防护措施的原理、分类、作用和工程实施方法,掌握漏电断路器的选型、作用和工程实施方法,掌握住宅防雷的知识和电涌保护器设置方面的知识;讨论电气设备维护时,涉及到保护接地、漏电保护器的设置、安全电压等方面的电气安全知识,不但可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小电气危害发生的概率;讨论新房装修的电气安全问题时,[11-12]涉及到导线材质和截面、电气布线方式、漏电保护、插座和开关的选择与安装、等电位联结等电气安全技术知识,由于卫生间的湿度较大,还可组织学生讨论卫生间内的局部等电位联结问题、插座的电气隔离问题、电气设备的防水防溅问题、设置单独的供电回路问题等,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们都可能会用到这些知识,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电气安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小型变电站、电工房、高压试验室等,让学生走进生产实际,真实地了解工作现场的电气安全布置措施。例如,在组织学生参观高压试验室时,可以给他们介绍高压试验室为什么要拥有单独的接地网、接地网的形状和构建方法、接地电阻的大小要求和测量方法、在进行试验时接地的重要性、安全阻隔、安全间距等知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更加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深化电气安全知识、强化工程意识。

另外,作为电气安全知识的扩展,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观看一些电力系统专业工作人员违反规程时所造成的电气危害,使电气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三、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

电力、通信、自动控制等诸多技术领域都面临着电气安全问题,“电气安全”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不但要求任课教师掌握“电路”、“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电磁场”等多门课程的基本知识,最好还要有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和熟悉电力安全操作规程,这些都将增强“电力安全”课程的讲授质量和效果。

四、教学效果

1.课堂和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与教师共同探讨一些工程和生活中常见的电气安全技术问题,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学生学习电气安全知识的兴趣有所提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提出在某些特殊场合下(例如卫生间和浴室)加强电气安全的技术措施,能够运用所学的电气安全知识来大致评价某些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对实际生活中的用电安全问题有了较深的理解,增强了电气安全意识。

在实践课上,学生对工作现场的电气安全布置措施非常感兴趣,积极向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请教各种电气安全技术方面的问题,加强了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基本掌握了防止触电的基本知识,增强了电气危害防范意识,取得了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2.大作业反馈教学效果

从学生上交的大作业中随机抽取30份,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选题上得到了充分发挥,选题涉及电气安全技术的多个方面,如居民住宅防雷、电气火灾的预防、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形式的选择、“滚球法”在变电站防雷设计中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电气危害的预防、电气设备用电安全、农村用电安全、对人体电击防护安全的探讨、实验室电气安全技术、笔记本电磁辐射、计算机机房电气安全的讨论、家庭装修电气设计中的电气安全问题等,涉及到电气安全技术的多个方面。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和个人积极思考,初步掌握了电气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巩固了课堂和教材上的内容。

总之,多媒体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电气安全”课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应用电气安全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岳.电气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崔政斌,石跃武.用电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3]陈晓平.电气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杨有启.电气安全工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5]崔海文,王松廷.“电气安全”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S3):237-238.

[6]杨宝兰.利用案例讲解与创新实验开展电气安全课程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135-138.

[7]蒋智化,张展.案例教学法在“电气安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50-51.

[8]缪秀平,吴小娟,等.电气安全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1,(12):57-58.

[9]樊文生.住宅设计中的电气安全[J].山西建筑,2004,30(6):80-81.

[10]戴圣霞.浅谈住宅电气安全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安装,

2006,(1):45-46.

[11]解统森.浅谈住宅卫生间的电气安全设计[J].青海科技,2007,

电工的安全基础知识篇3

1信息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等应用学科,法律、管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因此,信息安全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从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的角度来讲,涉及到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还与安全服务、安全管理以及公共信息安全等密切相关,因此,信息安全技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密切相关。因而,对信息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1.1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类型

第一类:信息安全技术人才。这类需求来源于以信息安全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岗位有:系统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程序员、业务流程分析师、window内核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产品规划工程师、技术文档工程师、病毒分析工程师、数据集成工程师、网络安全高级人员等。除信息安全产品系统集成商外,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领域也需要大量的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安全服务付费,因而安全服务的人才缺口更大。安全服务涉及到安全咨询、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以及安全集成等,既需要能够提供咨询服务、风险评估的高端人才,又需要能够进行安全集成、工程实施的技术人才。

第二类: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及信息安全管理人才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正常运行。从国家利益的角度,需要一批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人才。以前我们国家的企业主要是跟从型,很少参与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大棒使得我们最近屡屡吃亏。在国际上信息安全领域的标准才刚刚开始重视,单从国内来看,真正符合安全标准需要的人才非常少,安全标准职业也是今后安全领域的一个热门需求职业。

第三类:公共信息安全人才。主要来源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安全系统,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国家重要部门和安全系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以保障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安全。因此,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法律和信息网络犯罪侦察技术,具备电子安全对抗技术。

第四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教育人才。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许多高校非常重视信息安全学科的发展,从信息安全专业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

1.2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1)素质要求

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与管理、法律、道德和文化相关,因此,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素质,特别是应当具有较高水准的道德素质。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思维素质、能力素质、创造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虽然这些素质要求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特别强调专业特色的要求,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而言,创造素质是指学生具备分析和处理变化多端的信息安全事件的基本素养,善于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途径,能够采取适当的应变对策,而不固守书本知识。道德素质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因为本科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防御技术,但反过来,不掌握好攻击技术,很难学好防御技术。如果学生滥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危害社会,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特别强调学生的道德素质。

(2)能力要求

①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一定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运用外语的能力。

②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硬件系统、操作系统、网络系统等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③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方法、实验技能与方法;掌握信息系统、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和技术;重点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信息安全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对典型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在信息、信息过程和信息系统中进行信息安全分析、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初步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

2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

信息安全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课程。除通识基础课程(外语、数学等)外,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离散数学、高级程序语言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技术、网络程序设计等。通信相关课程有:通信系统导论、数字通信原理、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电信网络、电磁场理论及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有:信息安全导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和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等。

3信息安全本科教学计划及实施

3.1本科教学计划

我校实行的是“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共设置有学校定课(必修和选修课)、学院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环节、课外必修项目和课外选修项目七大模块。学校定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新体系。以我校2005级教学计划为例进行说明。

学校定必修课(基础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体育、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识图、现代经济管理基础。

学院定必修课:电路与电子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电路、离散数学。

学院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信息安全数据基础、数字通信原理、密码学。

限选课:信息安全导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导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数据库概论、电子商务概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学科前沿、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DSp芯片原理及应用、电信网络、电磁场理论、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

任选课:计算机病毒、操作系统安全、windows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internet技术、典型数据库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等。

实践环节:密码学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

课外必修项目和课外选修项目:军训、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讲座等。

3.2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学计划从时间上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夯实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既加深对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掌握,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是以工程实践训练为主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用图1来描述。图中的三个圆盘分别对应教学实施过程的三个阶段。

图1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知识学习偏多,实战演练编少。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工程应用占有很大的分量。从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信息安全攻防编程、工程应用实战、产品应用实训等比较薄弱。从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虽然学历普遍较高,但大多以理论见长,软硬件产品开发经验不足。

(2)实验室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学院拥有一个能容纳50人的信息安全专用实验室,能开出的实验大多为软件仿真,属演示型实验,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加强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程度,但是,这离真实网络环境和实际的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3)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正常的。本科毕业生不等于是人才,只有在实践中经过锻炼能够派上用场时,才能称得上是人才。在大学期间,只能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不同于高职院校,它没有明确的职业类型。大学教育在理论上、思想观念上往往是超前的,它担负着引领时代和未来的历史使命,不可能为某个具体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培养“规格”的人才。用人单位还需进行适当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学历教育与培训应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电工的安全基础知识篇4

r>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4-02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直接面向工程、面向应用的专业领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良好专业素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自2001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新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开始,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了十年。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课程建设等,尚在研究、摸索阶段。而且,由于各个高校的特色专业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主要从学科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信息安全专业特点

信息安全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泛的领域,而且其内涵在随着信息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归纳起来,信息安全专业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多学科交叉。涉及到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生物、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熟练、灵活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专业素养高。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素养。这样才可能到一些很重要的部门承担信息安全工作;系统工程。鉴于“七分管理,三分技术”的木桶原则,绝不可忽视法律、管理、教育的作用;整体性和底层性的特点。从整体、底层硬件方面系统采取措施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二、教学体系建设

1.学科设置。信息安全的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延伸,从最初的仅对信息进行保密(保密性)发展到防止信息被篡改(完整性)、可用性和抗抵赖性,从而涉及到攻、防、测、控、管、评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所以,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科设置也随着其研究重点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而不同。目前,在学科设置方面,信息安全仅仅是高校自设的二级学科。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将信息安全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者信息与通信工程的二级学科。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之下的,以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重点;而设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之下的,一般是以通信和密码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高校将信息安全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为其侧重点;有的高校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在安全工程系,以安全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信息安全专业设在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充分利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发展信息安全专业,培养通信保密方面的专业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考虑信息安全专业的交叉学科特点,提出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求覆盖的领域知识面宽。美英等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有层次性。有的院校将课程分为两类课程,即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基础课程开设了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管理与评估、数据库安全、网络攻防技术;特色课程开设了安全编程技术、信息犯罪、网络协议安全性分析、计算机/网络取证、无线网络安全等。而有些院校将课程分为技术、管理、安全三大核心或者是技术、策略、健康和管理四大核心。而在国内,由于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开设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因此课程设置差别很大。如“数字信号处理”“编码理论基础”“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信息网络基础”等科目则使得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更倾向于密码学和通信安全;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嵌入式系统”“windows分析与应用”等科目使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定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上。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专业。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课程设置为基础课程、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保持了如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基础等通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专业课程设置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和网络安全技术,同时还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方面设立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这种三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了学生可以从事信息安全、通信、计算机方面的工作,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规避就业风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由于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算法分析基础,因此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包括了“算法设计与分析”“组合数学”“网络计算和高效算法”“计算数论”和“计算机数学”等基

础性的课程。这些课程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密码学、入侵检测、信息论等专业课程,而且对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上海电力学院结合自己特色明显的电力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同时兼顾电力信息技术、电子、通信、数学、物理、电力信息网等课程。

3.实践教学环节。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一定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不仅要有合理完备的理论课程体系,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信息安全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由于信息安全实验大多比较复杂,所需要的计算机设备也较多,而目前的教学条件通常很难满足大量学生并发进行实验。因此,有的高校采用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可以有效减少实验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点对于要频繁进行恶意代码实验的信息安全实验来说至关重要;而有的高效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训项目和毕业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采取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式,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有的高校将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人文社会科学实践、自然科学实践、工程技术实践及综合实践四类规划;有的研究针对信息安全的专业实验设置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试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基础验证实验约占总学时的40%,内容与理论课内容相衔接,且相对固定;综合性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设计,提高综合设计能力。4.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研究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更新快、教材知识相对滞后等特点,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提出“参与式”的教学手段。首先提出具体问题,然后推荐一系列参考资料,教师从研究思路和关键问题上给予引导,最后请学生将自己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阐述。这种互动式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实践性很强的入侵检测技术课程,如果按通常的注入式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还是不能建立网络攻防的完整体系。但是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学到更多他感兴趣的攻防内容,从而在理解和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知识和技术后自主搭建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扫描攻击实验,查看和分析“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而针对密码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重点是结合实际应用来进行阐述。例如RSa算法在网上银行,数字证书等方面的应用。还可以通过举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研究者还提出将工程化思想融入课堂教学。教师给出一个需求,并对需求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和知识点进行联系;然后结合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最后要求学生选用一种仿真工具进行实现。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软件工程中的一些系统开发思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另外,一些研究者比较强调的是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文秘站:本科生工作之后从事了信息安全领域的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具备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专业技能,但是对信息安全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进一步的教育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5.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安全专业虽然与传统计算机、通信、电子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所以,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师要涉及到信息学科的多个领域及物理等基础学科,同时还要了解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关注最新安全动态,当然较强的动手能力也是必备的。因此,信息安全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出国研修是很好的进修途径。另外,可以考虑以区域为纽带,建立信息安全交流平台,实现共享机制,请信息安全方面的大家、名家做一些讲座,培养优秀的信息安全教师。

6.教材建设。目前信息安全方面的教材很多,但是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写的过于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和实际结合紧密的典型案例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信息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学生无法运用现有知识完整解释安全现象;有的教材操作性很强,但是理论性不够通俗,这样学生还是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外,由于没有系统、完整的信息安全领域教材,课程标准之间、教材内容之间重叠现象非常严重。不但与传统课程内容有重叠现象,而且专业课程之间也有明显的重叠现象。例如,网络安全课程中涉及到了入侵检测和病毒方面的介绍,与入侵检测和病毒原理课程相互重叠。又比如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评估中有关于标准的介绍,而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中又涵盖了相关内容等。因此,迫切需要有

组织地编写一套系统、完整的信息安全专业教材。教材既有通俗的理论基础,又有操作性,同时包含一些信息安全典型事故分析,这样才能辅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专业,对该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各个高校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体现出了不同的办学思路。他们依照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格局,对信息安全学科初期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探讨了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体系设置,探讨了设置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及要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广明,高晓兴,朱志良,等.高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55-57.

[2]李晖,马建峰.结合学校特色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3-4.

[3]董理君,宋军,王茂才.信息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2):142-144.

[4]谭云松,王海晖,伍庆华等.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教论坛,2006,(5):82-84.

电工的安全基础知识篇5

摘要:本文结合电力工程建设投资庞大、建设工期长、建设工序多、专业性强、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严重等特点对安全教育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重点提到了“三级”安全教育、专职安全员教育和经常性安全教育对于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安全教育电力工程重要性

安全生产教育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离开了安全教育的安全管理就象一座房子的基础不牢靠一样的危险。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思想的宣传教育;安全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业卫生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安全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经验教训的宣传教育等。既有针对安全的技术知识的教育,也有安全思想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涉及内容非常广泛。

电力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安全生产非常重要。同时,电力工程建设与其它工程建设比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专业性。

1、电力工程的建设投资一般较为庞大,建设工期长,涉及的工序多,从“三通一平”到最后的正式投产,工序的繁多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而当中的任何一道工序都有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而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工程的建设投资呈现越来越庞大的趋势。

安全生产工作也更加重要。如何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宣传教育自然是基础和前提了。

2、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程建设。前面已经提到电力工程建设的工序繁多,土建工程、电气安装工程、水工工程、设备调试工程等许多专业都要用到。很多专业的关联性不是很大,有的甚至根本沾边。而要把这些专业糅合在一起,安全管理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3、电力工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电力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一个小的失误和事故,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危及整个电网的安全。电力工程建设也同样如此,尤其在设备调试阶段,在调试之前,一定要对参与设备调试的人员进行培训就是这个道理。一旦在调试中出现一个误操作,不仅影响到安装设备的安全,甚至危及到与之相连的电网安全。所以在调试之前,反复要求调试人员熟悉调试手册,也就是安全教育中的技能和技术教育。只有先熟悉调试程序,才能进行正确的调试,也才能避免调试中发生安全事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了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否则,很难管理好工程建设的安全工作,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

4、电力工程建设同其它工程建设一样存在着合同工、临时工、农民工并存局面。尤其是“三通一平”工程和土建工程阶段更加突出。这些工种的存在无形中就降低了企业的安全素质,而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的最主要手段是对他们进行频繁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安全;从技术上掌握安全操作规程;从行动上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员素质保证,才能在工程建设中更好地加强安全管理。为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5、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要求要对职工加强安全教育,电力企业一般是大型国有企业,非常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同时,电力行业性质决定了提高供电质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影响正常的供电。从这两点来说,安全教育对电力企业的重要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国内一些著名的电力企业如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华电集团公司、华能电力等企业的企业文化都非常出名,也有各自的特色。而安全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发展、弘扬,通过常态化的对职工进行企业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目标、安全技能、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通过运用企业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安全文化自觉成为员工安全生产的思维框架、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使他们自觉自律地遵守企业制定的各项安全纪律和安全规章制度,自觉地按正确的方式行事,从而形成独特的安全文化和企业文化,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电力企业的安全教育按企业的规模和形式分为大小不同的层级,有行政领导的安全教育,专业技术干部的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普通员工的安全。教育的形式有:三级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专业教育,定期安全教育,特殊情况的安全教育和经常性安全教育。

电力工程建设也离不开上述的几种安全。尤其是三级安全教育,专职安全员的安全教育和施工人员的经常性安全教育。

三级安全教育是员工能否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施工的前提,是工程进行有效安全管理的基础。只有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并通过严格的安全考试才能掌握员工的安全素质,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通过严格的考试合格准入制度组建一支安全素质相对较高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建设安全顺利的前提。

专职安全员是工程建设安全保证体系正常运行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安全员素质的高低和工作责任心的大小,对工程能否安全顺利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专职安全员的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而安全员的教育主要是进行安全法规和政策的教育,最新安全知识和安全理念的教育、前沿安全成果的教育,让他们掌握最新的安全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并通过他们的贯彻实施和宣传,使新的安全知识和安全理念能快速在工程建设得到推广与应用。

由于电力工程建设不象其它产品的生产,有生产流水线,有固定操作规程,而是随着工程建设进展到不同的阶段,安全工作的重点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因此,在职工中,开展经常性安全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活动适时提醒他们警惕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对于加强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避免工程安全事故无疑是必要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推广使用,安全教育在各行各业的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

1、安全教育是掌握各种安全知识、避免职业危害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安全教育才能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明白:只有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真正掌握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知识,遵章守纪,才能保证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对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2、安全教育是企业发展经济的需要。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这就要求相应的安全技术同时应满足生产和安全的需要,而安全技术及相应知识的普及则必须要进行安全教育。

3、安全教育是适应企业人员结构变化的需要。随着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企业员工的构成日趋多样化、年轻化。合同工、临时工、农民工并存,特别是临时工和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淡薄,冒险蛮干现象严重;青年人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与老一辈员工有较大差异,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而不稳定,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能力较差,技术素质和安全素质有所下降。因此在企业加强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

4、安全教育是搞好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其它五大基础性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5、安全教育是发展、弘扬企业安全文化的需要。安全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人的管理的最好方法是运用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使安全文化成为员工安全生产的思维框架、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在自觉自律中舒畅地按正确的方式行事,规范人们在生产中的安全行为。安全文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宣传、教育。

电工的安全基础知识篇6

论文摘要:针对“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以及实验设备模块化、装置化的弊端,结合三明学院的具体改革情况,提出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优化,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电工学”是三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理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延续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电工学”教学工作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目前“电工学”课程只安排了51学时,其中还包括17个学时的实验课,真正上课讲授的时间只有34个学时,面对教学内容不变、课时不断减少的现状,“电工学”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第二,由于实践教学设备模块化、装置化,从而减少了各个分立元件的接线问题,造成一些重要的实际操作没有达到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目的。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们讲好这门课程需要认真思考的,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一些“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措施。

一、教学内容优化

1.“电工学”课程特点

“电工学”是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作为技术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电工与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非常广泛,现代一切新的科学技术无不与电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电工学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能够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训练实验技能,并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1-5]

2.“电工学”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由于“电工学”课程课时少而内容多,理论阐述的内容抽象难懂,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很难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如下优化。

(1)结合课程特点,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电工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课程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组成的内容,要继承下来,比如电路理论知识和基本定理;要把电工学科前沿的、新的知识及新技术、新产品及时介绍给学生,使引进的新内容与当前发展的新技术水平相适应,如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及仿真软件。淘汰过时陈旧的知识、删除不实用、偏难的内容、删去与专业无关的内容、避免重复与其他教学交叉的知识。比如对于物理学课中已学过的知识,如磁场的基本知识等不再重复。因为直流发电机越来越被半导体整流设备所替代,对直流发动机的介绍就可以简略。

(2)针对不同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电工学”课程具有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特点,应针对不同专业优化教学内容。“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授课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进行增减。上课时多联系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案例,特别是应该结合实例讲授概念与原理的应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电工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作用和意义,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课程有兴趣,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另外,不同专业对“电工学”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要根据专业的需要、学时的多少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决定取舍。比如,物理学专业要对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知识内容进行重点分析讲解;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可适当增加pLC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方面的内容;机械专业可多介绍一些电动机、发动机等方面的内容。在做教学课时安排时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课时安排也不同。我校针对不同专业安排“电工学”为34、45、51、60学时等。

(3)承前启后,讲解详略得当。“电工学”作为高校理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是后续“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电学课程的基础。比如电阻电路基本定理及电路分析作为电工学的基础知识要作较详细的讲解,即对这一部分的定理、概念,都要讲到位,让学生理解,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果这些知识掌握不扎实,后续课程学习时难度就会比较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将新技术、新产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未来社会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3.实验课的优化

“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结合方式。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手段与实践技能,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

现在实践教学的弊端在于设备过于模块化、装置化,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只要插几根线即可,减少了各个分立元件的接线问题,造成一些重要的实际操作没有得到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目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已具备实验技能的前提下,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情况,完成一个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设计。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室现有元器件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路线,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提出实验预案,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独立操作完成设计性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这样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引入高新技术实验,如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引入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实验。

还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课堂教学转到实验室,提供给学生一个主动获取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良好环境。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工测量等理论教学。

总而言之,应该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二、“电工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

1.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电工学”知识内容比较多,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些高科技的知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需要结合实际讲解才能更有说服力。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不用板书、节省时间等明显优势,有助于解决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将一些抽象的公式、原理、定律,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清晰展示给学生,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交流电动机这一章,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电动机及其结构,并在演示的过程中细致讲解,用动画效果来介绍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使学生能够有较强的感官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转贴于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学习。

2.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电工学”课程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而知识更新、补充快的特点。课堂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对理论性强、难度大的内容一定进行课堂讲授。而对应用性、概述性或难度不大的内容,可结合学生特点,专业要求,安排学生课外自学。

比如安全用电这部分知识非常直观、易懂,可不讲或略讲,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电工测量这章可以从课堂教学转到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自学,用实验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电工学”课程理论性强,应结合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和电动机的控制部分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配电房、校内供配电线路,介绍计算机房配电线路和实验室配电线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对于安全用电的知识结合校园中学生违规用电,造成的安全隐患给以深刻剖析,培养学生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我校还经常开展进社区家电维修活动,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登记维修记录,有的在一旁帮忙,有的则埋头检查电器旋下螺丝,拆开电器,认真仔细查找原因。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动手操作中得以升华。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电工学必备的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电工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和考试过程的管理,规范课程成绩的评定,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结合“电工学”课程特点,制定下列考核办法。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四部分构成。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5%)+(实验成绩×25%)+(期中考试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50%)。

根据学校关于平时成绩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确定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5%(平时成绩由出勤和作业二部分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占25%(可根据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得出)。

这种考核方式,使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考核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收到了很好效果。

四、结束语

“电工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但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不懈的努力,才能使“电工学”教学工作取得更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飞.电工学(第一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鹿晓力.电工学(第一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电工的安全基础知识篇7

电工技术课程体系由基础知识、应用技能、综合测试和课程评价四个模块组成。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电工技术的最基本内容,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技能模块包括实验、基本技能实训和电路仿真等与电工技术理论内容相配套的重要实践环节,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综合测试模块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结合《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的要求,注重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课程评价模块包括学生、任课教师、专业教研室等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组理论内容,夯实理论基础

电工技术课程所包涵的内容较多,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通过与相关专业沟通、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需求,结合维修电工考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电工技术基础知识模块按内容属性分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和变压器及电机电器四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下设若干个基本课题。各专业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组合出适合本专业的电工技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各基本课题的内容要简练、实用,避免过多的理论推导。同时要贴紧实验和基本技能实训内容;贴紧维修电工考证的内容,力求达到基础知识、应用技能、电工考证的高度统一。

三、整合实践内涵,提升应用能力

1.实验教学,以仪表使用为主。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手段才能正确建立,实验教学环节在电工技术教学中至关重要。实验内容安排上力求做到以电路基本元件、基本电路及仪器仪表使用为主线合理安排,弱化理论验证性实验,强化应用性实验。通过实验巩固电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其内容包括电位、电压测量及基尔霍夫定律验证、常用阻容元件识别与测试、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三相电路负载、单相变压器特性的测试和三相异步电动机测试与使用。

2.基本技能实训,注重打好基本功。电工技术应用能力的落脚点就是岗位的工作能力,基本技能实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内容包括安全用电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电工仪表的使用;照明系统图和平面图的识读及照明电路的安装;低压控制电器的拆装;电动机的拆装;电气控制图的识读及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逐步积累电工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设虚拟实验,拓展学生视野。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一是解决了由于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常规仪器难观察得到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实验场地不足的问题。学生通过仿真实验,既预习了实验,又学习了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锻炼提高实践技能。为其今后设计电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革考核方法,理论、技能并重

考核是对学生知识、智力和技能的一种测量、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验。综合测试模块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实验考核、基本技能实训考核三个单元。基础知识考核含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课堂发言、完成作业及单元测试的情况,占40%;结果考核要围绕教学大纲,贴紧中级维修电工考核标准,贴紧实验、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建立试题库,以客观题(填空、选择、判断、画图、计算)为主。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合理考核,占60%。实验考核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仪器仪表使用的能力、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基本技能实训考核以实训课题为基本单元进行考核。将考点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考点进行练习,注重实训结果的考核。

电工的安全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自动化;实践;特点;作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制图测绘、基本技能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环节,是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手段,是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依托学校现在的实训设备,开展课程实训工作。学校现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机械制图室、机械原理陈列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和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基本可以满足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开设课程的内容适当比例地安排一定的实训时间。原则上理论课的时间与实训时间比例多于1:1。

一、实验

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不同课程情况,实验有两种安排:一是将实验安排在相应的章节讲授完毕进行;二是在学完或即将学完某一课程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的基础上,集中一周(实验专用周)实践。在相应的实验室里进行。

课程设置安排物理、公差配合和测量课程开设实验专用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指导书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实验领域的实践者和积极探索者,训练学生调试、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技能以及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实验占重要地位的课程和开设实验专用周的课程,实验要单独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实验在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要作具体的规定。

二、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习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维修电工操作技能实训、无线电装接工操作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计12周。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常识,使学生获得有关机电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中级技术工人必须的基本操作训练。基本技能实习应以培养基本技能的实习为主,通过钳工、车工、电工电子、数控加工和计算机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具有机电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知识。

每次实习完毕,必须进行操作及理论考核,同时结合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情况,评定总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三、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时,安排在校外工厂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工矿企业的生产概况、生产过程、设备维修、设备管理、产品装配以及企业生产组织和车间管理的一般情况。以获得本专业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初步培养观察分析生产现场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维修方法,了解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习一般应选择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工厂为基地,并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习指导书。专业认知实习安排3周。

专业认知实习中,要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四、企业实习

学生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第三学年安排同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学校尽力联系尽可能多的企业单位让学生实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习的单位有:东风仪表厂集团、西光集团、惠安集团等各类机械加工和电子企业。

电工的安全基础知识篇9

摘要:安全与质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安全是着眼点,质量是着手点;安全是开展高质量活动的结果,质量是获得安全的基础和保障。树立全员质量与核安全的意识,提升全员质量与核安全文化的理念是开展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这种意识的树立和理念提升的过程中,教育培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培训质量核安全文化提升

一、教育培训加深全员对质量和核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要得到应有重视。从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安全文化与每个人的工作态度和思维习惯,以及单位的工作作风是联系在一起的。它强调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即和单位有关,又和个人有关。质量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质量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精神理念。同样,先进的质量文化也是和企业本身的质量管理体制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说核电站的质量文化和安全文化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核电站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同时考虑质量文化和安全文化,二者在核心价值观、意识、工作行为等方面有着同样的约束、激励和规范作用。

一个核电站安全文化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决策层如何将其对核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制定安全政策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来实现。在核电厂各级管理会议与核电厂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划中,核安全的事项始终排在首位。人类在利用核能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上世纪70年代之前,核电站在设计上采用和采取了许多设备和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及限制事故的后果。但设计的前提是认为所有的意外均在设计考虑中,成熟而理性的操作员按照规程正确操作,从而保证安全。但是,两次核泄漏事故改变了这一观念:经过三哩岛事故,人们认识到出现操作员误操作的可能性;而通过切尔诺贝利事故,则进一步认识到,紧急情况下,核安全管理对一个核电站的决定性作用。而日本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再次唤醒了人类对于核电质量与安全重要性的重视,这也说明了安全与质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安全是着眼点,质量是着手点;安全是开展高质量活动的结果,质量是获得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对核电站建造阶段来讲,安全的首要就是质量。实际上,每一次事故的本身都是一次很好地教育和警示,这种警示对人们的教育效果更直接、更深刻。辅之以正面的宣贯教育,更加能够加深对核电质量与核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育培训是质量与核安全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

核安全文化主要是指决策者和员工共同接受的核安全意识、核安全理念、核安全价值标准,能够反映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质量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由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主要领导倡导、职工普遍认同的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采标原则、检测手段、检验方法、质量奖惩制度的总和。质量文化与核安全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教育培训无疑是最好的手段。教育培训是基础工作,如果员工没有经过适当的培训,将很难有效执行各项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质量安全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很难落实。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提升工作技能。对于公司来说,质量安全教育和培训应作为一种具有高回报的投资行为,而不仅仅是成本支出。有效和高效的质量安全教育培训应经过周密的策划,与公司的安全目标和管理理念紧密联系,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完成培训。通过文字、图形、声像等载体,传播“核安全重于泰山”、“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培养全员对于标准化与规范体系、奖励制度和法律体系、核安全法规和核安全规章制度执行的态度和自觉性;通过质量目标、核安全目标的制定,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核安全意识,提升质量安全素质;督促员工自觉学习质量管理体系与核安全规章制度,承担维护核安全的义务和行动。

三、教育培训提升全员质量与核安全文化理念

核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已被所有核电企业所采纳,在核安全文化教育培训过程中,必须要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文化作为一种与现代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化特征。通过培训教育,引导员工具有正确的安全观,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一次做对,持续提升”等质量安全理念,并使这些理念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

1.教育员工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意识。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核安全文化的灵魂,把“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作为核电站安全文化的精髓,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作为核安全文化的制度保障;三是把先进的设计、设备,标准的作业环境作为核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通过开展各种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全员质量安全知识竞赛,加大对质量、核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理念,有助于员工良好行为的塑造,从而使核安全和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以建立和保持有效的纵深防御,实现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遭过量辐射危害的核安全总目标。

2.教育员工树立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念。安全管理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安全管理就是为实现安全生产而组织使用的人、财、物的协调分配过程,其目的是为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减少事故损失,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做好危险分析、风险分析,防患于未然。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源,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

3.教育员工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核电安全,重在预防。预防工作中,要强化教育,坚持思想预防,抓好核电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这是增强员工的核电安全理念,提高工作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基本途径。要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帮助员工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打牢安全生产的思想基础。强化行为约束,提高员工的核安全防范意识,真正做到“一举一动,规章至尊”,改变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要坚持刚性的原则与行为控制。

4.强化质量文化与核安全文化的理念渗透。通过教育和培训,督促干部员工将质量体系、核安全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牢记于心,使之在工作中遵章作业,互相监督。核电安全知识培训是核安全培训的主体内容。质量文化则通过培训沟通员工的思想,使员工产生对公司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规范的认同感和作为公司一员的使命感。对所有从事与核安全有关活动的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从培训需求分析阶段、培训计划的制订、审批,到组织实施和管理,直至监督评估全过程的pDCa规范化管理,培训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培训需求分析阶段,对不同层次的员工提出不同的要求,培训不同的内容,并编写不同的授课内容,切忌“一刀切”。例如对领导培训的内容应以经营理念、决策方法等着重于发挥领导作用所需的较广泛的战略知识和概念为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内容应注重核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注重核安全管理的技术内容和人文因素;而对于施工人员的培训内容则以本岗位安全保证和安全控制需要的知识为主。每年进公司的新职工和其他单位调入的技术干部等,必须经过政治思想、法制法规、质量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核电知识、保密和职业健康、安全、环保教育等。对岗位的专业知识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5.重视新员工的质量和核安全文化教育。随着核工业的发展,核电领域新员工比例不断增加且分布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他们处理核安全问题的几率和场合更多一些,新员工质量文化和核安全文化教育的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质量文化其中的导向功能使新员工具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归属感又潜意识地对公司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其成为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同时加强员工自身的专业基础,扩充知识面,切实掌握本职专业及质量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在日常的工作中提高能力。就个人而言,要求工作人员要有探索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这三者之间互为联系、缺一不可,三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一个优秀核行业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也是需要每个核电员工工作中慢慢培养。质量文化引导员工形成共同的核电安全价值观,形成自觉以理念指导行动的良好风尚,并让安全行为成为员工的工作生活常态。

四、教育培训有助于全员质量与核安全行为的养成

在企业的文化长廊、广场、餐厅、作业现场等场所,设立反映质量与核安全理念的牌板,使质量与核安全的警句标语处处映入员工眼帘,举办质量安全文化的教育培训,实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念引导,让质量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要通过教育培训督促行为养成,把着力点放到行为养成上,采取引导、宣贯等多种方式增强员工践行质量安全理念,用质量安全理念规范日常安全行为的自觉性。严格按照员工的日常行为、着装穿戴、作业状态等方面的要求,使员工自觉做到行为规范。强化员工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出手就干标准活”的良好习惯。

五、重视技能培训的作用

电工的安全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39-02

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是电子商务在部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首要环节,它要求电子商务系统在实现为客户服务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泄密,并要具有强大的抵御攻击能力,避免非法入侵带来的损失。电子商务的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管理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从2005年起,结合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信息安全方向课程体系,为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电子商务安全》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信息安全》课程。以《电子商务安全》课程为例,教学内容涵盖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知识、密码学、信息和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电子商务安全评测和管理等。下面结合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多年来在《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教学团队的体会,希望有助于国内兄弟院校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专业的信息安全课程设置,有助于互相学习交流,整体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安全领域的教育水平。

一、制订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

中央财经大学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紧密结合本校学科领域的特色,借助金融、会计等优势学科的智力资源,结合国际电子商务发展前沿,为学生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应能够掌握信息科学技术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和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手段从事调研、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电子商务安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响应我国国民经济对不同层次信息安全人才的急迫需求。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本课程是以培养信息安全的应用能力为主,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广,但是课程重点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方面又较集中,本课程的针对性较强,满足政府、工商、税收、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具备信息安全背景的强烈需要。与工科院校信息安全学科课程分类细化,既重视培养研究型信息安全人才、也重视培养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双轨并举的目的不同,《电子商务安全》课程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及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的教育理念,注重以工程实践为主,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收获可以用于实际工作并终身受益的信息安全知识功底及应用能力,将信息安全技术不断发展所引起的电子商务安全要求的更新提高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保持课程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安全实验、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灵活思维、应用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二、选择适合的课程教学内容

《电子商务安全》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课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eDi电子商务,到90年代初期的internet电子商务,再到本世纪2010年开始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信息安全学科的知识点一直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保障部分并融入当中,同时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演进,也促使信息安全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应对新环境下的困难与威胁,因此《电子商务安全》成为一门既专业又综合的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以课程建设目标为纲,重点讲授基础知识理论在电子商务实际环境中的应用方法,概括介绍前沿性知识,同时注重与学生的科研能力相结合。

1.以基础知识为根本。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信息安全中的基础概念、算法、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作为教学内容的根本,为学生今后学习并进一步掌握电子商务中的安全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避免使学生在电子商务安全方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以实践能力为主导。结合电子商务专业所属的管理学学科需求,以及学生对于信息安全在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兴趣浓厚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以后,能自主发现电子商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设计出合理的安全解决方案,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与职业内容紧密结合,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3.以前沿知识为补充。由于近些年在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和电子商务需求相结合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安全的研究愈来愈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配套编写的教科书也在尽量做到与电子商务的新技术融合,淘汰过时的知识点。然而,教科书的更新速度远滞后于该领域新思想、新研究成果的涌现速度,这使得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活动难以达到课程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因此,课程教学团队也通过不断补充前沿性知识,为学生开拓新的学习空间。

4.以科研能力为提升。本课程不仅给学生提供电子商务安全中已下结论或者正在研究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讨论分析目前尚无定论的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本课程与专业体系中的其他课程融会贯通,积极思考电子商务部署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及解决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设良好的课程教学环境

1.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环境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教学团队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不同的知识点,采用行之有效的综合多种手段的教学方法,在每次课短短2个课时时间内,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效果。首先,可以制作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对于《电子商务安全》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原理,尤其在课程前期密码学知识讲授阶段,利用动画手段或者实物照片、影片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复杂的内容,可采用业内优秀的信息安全算法模拟软件Cryptool和课件相结合的教学互动手段,将重要的密码体制逐一展示成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动态演示过程,通过屏幕直观、清晰地分解算法的每一步骤,使学生和软件之间实现互动,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此外,密码机制的创立问题以及应用场景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可以在知识点讲解中适当引入流行电影或者纪录片片段来缩短与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如在讲到playfair密码机制时,可让学生观摩《国家宝藏2》开头的密码破译片段,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及动手操作。其次,编写适用的配套教材。在完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同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外尚无完善的针对电子商务安全的高等教育教材,已有的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学团队正在积极开展适用于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安全》教材的编写工作,着重于信息安全在电子商务中的实际应用,突出案例丰富的特色,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适宜的参考资料。再次,开展互动的讲授方式。鼓励学生在有了创新的思路之后,上讲台向其他在座同学宣讲,在座同学则可以举一反三或者通过提问交流达到共同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则针对所讲内容进行拓展,如要求学生运行Cryptool软件或调用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wincrypt库实现DeS、mD5或RSa算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锻炼相应的电子商务安全应用或编程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密码体制的理解。

2.完善课外教学环境。课外扩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另一个途径,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学习手段的多样性,课程教学团队给学生学习提供的途径也逐渐向多方面、多层次发展。开设同步的在线课程网站。2011年本课程开设了与教学内容同步的“电子商务安全精品课程”网站,网站包含了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及答案、课外参考材料等资源。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站预习、复习课程内容,又可以以网站提供课外参考材料为向导,自主独立开展学习和科研创新活动。本课程网站在借鉴同类站点特色的基础上,特别增设了BBS论坛一项,以供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解决了传统的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给学生答疑的方式,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记录均可以以帖子的形式保存在BBS论坛中,以供其他同学或者后面即将学习该课程的低年级同学学习。同时,教学团队也可以从学生发帖的内容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对课程的难度和进度及时做出调整。建设实用的实验教学环境。2009年购买了西普科技开发的SimpleiSeS新一代信息安全试验教学系统,该系统已经过3届学生的使用,效果良好。该系统是基于真实网络、信息安全环境及安全设备下搭建的一套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通过独立操作或者分组合作,进行电子商务安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和配套实验操作,学生通过该系统的学习与未来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基本一致。

四、汇聚创新型的课程教学团队

教师是承担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的主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建设团队以严谨的知识结构、广泛的信息涉猎、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平易近人的教学风格、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博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和尊敬。教学团队通过定期开展内部教学经验交流会,交流教学进度、方式,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对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教学团队也多次组织或派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安全学科教学经验的研讨会,把我们的课程建设体会讲述给其他兄弟院校同仁讨论,积极吸纳他们的优秀建议和经验,从而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课程建设。

《电子商务安全》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程之一,实践性较强。因此,在课程建设当中,我们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理念。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和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逐渐走向成熟,受到师生和社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李凤华.关于国内计算机学科本科生教学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4,(12):54-55.

[2]马建峰,李凤华.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11-14.

[3]李晖,马建峰.结合学校特色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5):3-4.

[4]杨义先.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建设――体会与案例[J].计算机教育,2007,(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