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责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1:19

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篇1

2008年10月,原菏泽联通拆分与原菏泽网通融合组建了新的菏泽联通,王宁新出任新菏泽联通的党委书记、总经理。面对深度融合的艰巨任务和生产经营的巨大压力,如何在新形成的通信市场格局下抓住发展机遇,成为菏泽联通面临的重大挑战。

早在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王宁新就开始关注社会责任的相关报道,他隐约感觉社会责任将来可能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路径。

“在之后的几年中,我十分留意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动态。”或许技术出身使然,王宁新养成了务实的工作、学习作风,这点从他对新公司干部“勤、明、思、学”的要求中可以看出:联通团队除了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还必须具备从实际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有着多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长于“明思”的王宁新几经摸索,最终成功地把社会责任理念嫁接入菏泽联通的管理体系。

作为菏泽市主导通信运营商和信息化建设的领军企业,2009年,菏泽联通贯彻集团公司、省公司的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培养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做山东省内领先的宽带通信和信息服务提供商,成为菏泽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3-5年内成为鲁苏豫皖交界地区通信行业领军企业”,王宁新给菏泽联通描绘了一个宏伟蓝图。

以下是本刊记者就如何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等问题对王宁新的专访。

责任管理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wto经济导刊》:作为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重视并建立新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您当初是如何考虑的?

王宁新:通信企业下一步的竞争力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作为通信业,有时我就感觉到有些层面的竞争是恶性的――不惜任何代价、不计任何成本的竞争。这种竞争对国家不利,对企业不利,对员工自身发展更不利。因此,作为服务行业的通信企业如何能够服务社会、服务好地方经济,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第二是企业的管理模式,我考虑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是标准化计件管理;第二是全面质量管理;现在就到了第三个阶段,即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阶段。菏泽联通作为中央企业地市级分公司,落实集团、省公司发展战略,总结基层责任管理经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全员、全面、全过程地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是管理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途径,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把社会责任真正纳入到企业管理中,是我们想做的。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答中外记者问时,提到“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我认为责任管理体系就是一个企业把正确的经济学和高尚的伦理学有效结合的科学载体。

好政策关键在于“落地”,如何在政策范围内更好贯彻,更好发挥,这些都是我们这个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体系,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如果我们的员工都理解了什么是社会责任,当国家规定下达的时候,企业就不需要强制性执行了。也就是说,在我们员工内部如何营造一个比较好的企业管理、责任管理氛围,也需要建立一套体系。

《wto经济导刊》:相比此前的全面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全面责任管理在内涵方面有何提升?

王宁新:从基础上考虑,我觉得既要给员工从思想上灌输社会责任理念,也需要慢慢地渗透,慢慢地深入。在员工内部,我们开始向一线倾斜。在某种概念上这也符合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要求。

另外一个方面的责任就是员工权益保护。在这方面,实际上国外标准并不完全适合国内企业,在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当中,员工权益保护方面,都有国家标准,在这方面没有问题。

我们讲责任管理是菏泽联通“新名片”,主要是针对外部而言,我们现在实际已经履行和正在履行很多社会责任,比如员工自身在社会扶贫救助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我们在尽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以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总结。

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

《wto经济导刊》:社会上有一些观点认为: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先集中精力搞经济发展,社会责任可以先放一放。不知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王宁新: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大小、强弱无关。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作为企业的一种定位和一种社会意识来担当,是内在于企业的发展之中的。只是由于企业的规模、性质和实力的不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也会存在区别。社会责任是一个大概念,有很多内涵,可以逐步实施,履行与否不能强求,应该是一个逐步实施深化的过程。并不是让你一次性拿出多少钱做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内部社会责任;二是外部责任。现在经常说欠农民工工资,欠员工工资,这只能证明欠薪企业根本就没想做大,没有想尽社会责任。

《wto经济导刊》:您认为社会责任能不能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或者是说企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社会责任有没有可能助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王宁新:我认为,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能起到跨越性作用。但有个前提条件,要看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认知程度,如果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达成一定共识,且企业能够达到相关标准,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属于水到渠成。

换句话说,如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得到大家的认同,他们会积极投入到这个企业中来,包括企业相关供应链的客户。反之,那些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就会被逐步排斥,因此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就会实现大的跨越、发展。

我从2006年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时候,我是在思考中国现实社情民意下,我们的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壮大?最后,我考虑还是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这一点上落实是最好的。

认知水平很关键

《wto经济导刊》: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您如何看待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王宁新:如何让员工真正理解,从用户角度考虑产品需要达到的质量和标准是一个关键问题。刚才我讲了,员工在任何一个岗位,怎样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很关键。企业现在有各种部门,如对外采购部门如何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考虑上下游利益,在维护本企业利益的同时,如何扶持供应商的利益;对于财务部门,我的建议就是,首要考虑的就是外部供应链资金供应的问题。比如付款,很多企业是在贷款,甚至是高价贷款来维持企业生存,你迟付一天他可能损失很多,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现在也存在不太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目标就是既利于供应商的发展又利于公司的发展,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wto经济导刊》:您现在怎么看待员工目前的状况?或者是用多长时间才能达到一个您相对满意的程度?

王宁新:刚才我说过,这是给员工理思路,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灌输。在遇到任何一个管理模式或者是说一种变革的时候,得让人有一种思想准备,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个责任体系分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每个员工都进行对照再结合工作实际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目标是要求两年以内的员工都有所改变,现在起码说,我们的中层干部在履行职责、在与外部部门沟通当中,责任意识增强了许多。

责任竞争力成就未来

《wto经济导刊》:现在还需要做哪些工作去推进社会责任?哪些工作需要做得更细致?

王宁新:关键是我们整体的建设和工作实际结合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真正提升员工思想认识的关键。以物流联网为例,物流应该怎么配合,财务应该如何结合?现在新农村建设,我们应该把这个作为一个责任,帮助政府来完成这样的一项工作,从而尽到培养责任消费市场的能力。

我们现在推行的“平安菏泽”视频监控建设,就是替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社会责任工程。菏泽地处四省八县交界处,且常年有近200万人在外打工,村庄剩余的很多都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社会治安形势复杂,菏泽联通之前试点“平安互助网”,现在是集团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主要是考虑社会效益――如何保障一方平安。

《wto经济导刊》:像“平安互助网”,更多考虑的是从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从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您现在能够预见它的市场潜力吗?

王宁新:现在利用3G技术,我们可以用手机观看任何一个监控点,下一步就能延伸到家庭。如果夫妇都在外面工作,大家一上网,就能直接看到家里的环境和生活情况。换句话说,这也推广了我们的手机业务。只要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自然会使用联通的网络服务,自然就拓展了市场份额。这就是“我为人民服务,人民回报我市场”的道理。

去年12月初,政府组织了一个网站评比。联通马上安排部署,协助政府设计制作网站。菏泽联通帮助政府做了网站,就是在尽企业信息化支撑的社会责任。

《wto经济导刊》:您觉得推进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给企业带来的这种负担、成本或者精力方面的投入,会是什么状况?

王宁新:有责任感的企业家是不会这样讲的,你认为这个东西有用,就不会认为是负担,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不应该计入成本,而应该是投资。在公司内部,我们建设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已经纳入到我们的日常管理,没有增加额外支出。

《wto经济导刊》:对于政府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环境,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王宁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一是准入,要有对应的管理部门。例如,对于网吧介入问题,政府把牌照发下去了,有些公司执行得好,可有些执行得很不好,这需要有公正严明的执法机构,谁执行得好就让谁准入,让有责任的公司进入更多的市场领域。

第二要扶植,扶植真正有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怎么扶植?其实国家有很多政策,要有奖有罚,可以采取退税的方式奖励有责任的企业,奖罚分明激励效果是最好的。

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篇2

一、iSo26000指向着新的时代、新的未来

作为全球范围内首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无疑首先是全球社会责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其主要依据在于:

其一是着眼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社会责任已不再是部分国家或组织推动的所谓先锋运动,或者发展中国家需要了解和检验的新涌现的发展潮流,而是需要每一个国家和组织应当去认真面对的决策基因、发展场景和规则环境,无论你认为它是机遇还是挑战,都将一无例外。

其二是着眼实践,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学习和应用的新的知识体系、新的工具手段;必须理解和运用的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行为规则;必须熟悉和掌握的新的表达方式、新的沟通方式;必须变革和创新的新的决策范式、新的管理模式。

但是,我更希望强调的是,iSo26000的,绝不仅仅是社会责任发展的标志,更是在全球范围内,一个新的时代悄然孕育、或事实上已悄然来临、或借用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说法是一个“已经发生的未来”的重要标志。在此,我为什么强调悄然孕育、悄然来临?是因为我带着很大的遗憾观察到,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四年,iSo26000盛大的全球仪式,显然没有在我国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任何变革,即使是革命,如果没有在中国产生足够的响应,最多也只能称之为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二、iSo26000指向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里说,“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要了解iSo26000指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需要我们深究和了解蕴含在iSo26000中的哲学。了解iSo26000的哲学,根本在于把握它倡导和提出的组织社会责任思想所启示、揭示、展示的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新时代的特征、方向和未来。

(一)社会责任属于每一个组织,社会进步的希望在于每一个组织个体的主动担责。

iSo26000率先系统提出了组织社会责任的概念,认为社会责任指南适用于每一个组织,无论其性质各异、规模大小、或所处何地。组织社会责任概念的聚集,其意义不仅是实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向组织社会责任的转变,而且更是实现了企业界的社会责任、向特定企业的社会责任、特定组织的社会责任的跨越。强调每一个组织的社会责任,反映了新的时代社会进步哲学的重要变化。我们不再想当然地将社会进步的期望,笼统地寄托于某类组织,不论它是企业界、政府、还是nGo等社会组织,或者某个伟大的个体,而是将社会进步的希望放在一个又一个特定组织的努力、创新和变革,以及复杂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

在新的时代,如果主观上忽视或者客观上没有一个又一个组织个体的担责努力,社会的进步将会很难想象,或者说一个又一个领域可能被长久地锁定在某种落后状态中!如果面对各种失败、失灵、失误,每一个组织都选择沉默,“平庸的恶”就会在全社会无限蔓延,我们就会看见“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而“我们当中没有人仅仅是牺牲品,我们也都是它的共谋者”。

社会责任属于每一个组织和个体的哲学,意味着在新的时代中,我们要始终回味并牢记曾经担任过十三年捷克总统的政治思想家哈维尔发人深省的自省和警惕:“我们不能将每件事都归咎于前统治者,不仅是因为这样做不真实,而且也会削弱今天我们每个人所要面对的责任,即主动地、自由地、理性地、迅速地采取行动。让我们不要受此蒙蔽: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国会和总统,都不可能单靠他们的力量获得成功。同样不能指望仅仅是这些人能挽救天下。自由和民主包含参与,因而是所有人的责任。”

(二)社会责任需要每一个组织主动作为,找到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最大化的解决方案,但又要始终警惕“致命的自负”。

iSo26000强调,组织履行社会责任要坚持两大基本实践的同步推进,一是认识社会责任;二是利益相关方的识别和参与。认识社会责任,包括确认由于组织决策和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议题,以及能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议题解决方式。认识社会责任还包括识别组织的利益相关方。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组织宜尊重并考虑受其决策和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认识社会责任要求组织深刻理解三种关系:组织与社会的关系、组织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利益相关方与社会的关系。认识社会责任,最根本的是要求组织找到自身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最大化的解决方案。

在iSo26000的语境中,可持续发展是指事关实现高品质生活、健康、经济繁荣等目标与社会公正的融合,以及维护地球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这些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最广泛社会期望的表达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确保全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性。它不是指任何特定组织的可持续性或持续生存。某个特定组织的可持续性与全社会的可持续性可能一致,也可能并不一致。全社会可持续性的实现,有赖于以整体的方式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问题。简言之,可持续发展要求组织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而不是指自身的可持续性或持续生存。

利益相关方是在组织的任何决策或活动中有一项或多项利益的组织或个人。组织履行社会责任要求组织始终有主动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的意愿。利益相关方参与涉及组织与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对话。利益相关方参与通过为组织提供决策所必须的信息,来帮助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利益相关方的识别和参与,旨在保证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能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最大化的解决方案提出意见、建议和修正。

组织社会责任两大基本实践所蕴含的哲学,是要求每一个组织都要主动作为,坚持不懈地寻找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最大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又要始终坚持利益相关方的识别和参与,避免“致命的自负”。对于后者,我们需要不断重温哈耶克终其一生不断重述的一个思想主题,“在普遍性规则的引导之下,社会中无数分散个体的互动如何创造了远比任何个人理性所能设计和造就的更伟大的文明成就,而社会互动的后果往往是超出了任何参与者所能预料和掌控的非意图的后果(unintendedconsequences);进而,若想尽可能保证和促进这种自发社会互动的效率,市场社会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三)组织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方参与,需要组织和利益相关方坚守适用的法律和国际行为规范的履责底线。

这是渗透并贯穿iSo26000标准始终的底线哲学。支撑这一底线哲学的背后是特定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无论是组织,还是利益相关方,在提供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最大化的解决方案,以及要求组织做到“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的过程中,极有可能无法达成一致。面对这种不一致,必须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就是坚守适用的法律和国际行为规范。在iSo26000的语境中,国际行为规范,是指源自国际习惯法、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原则、普遍承认或近乎普遍承认的政府间协议的关于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的期望。政府间协议包括条约和公约。尽管国际习惯法、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原则和政府间协议主要针对的是国家,但它们表达了所有组织可追求的目标和原则。国际行为规范会与时俱进。

(四)社会责任的推进有赖于组织自身的道德驱动、利益相关方驱动和对组织履责的社会期望驱动。

在iSo26000的哲学中,组织的履责动力,即组织有意愿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部的驱动力,包括天然的道德动力,以及组织认识到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对组织的益处所产生的内在履责动力;二是组织外部的驱动力,即组织对社会期望的回应。正如iSo26000标准在开篇引言中所指出的,“世界各地的组织及其利益相关方日益认识到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的需求和益处。”

社会责任既是组织应然和自然的道德追求,也是维护组织自身利益的选择。标准在引言中明确提出,组织对社会责任绩效的认知和实际表现会对众多方面产生影响,包括:组织的竞争优势、声誉,吸引和留住诸如员工、用户、投资者、供应商等关键利益相关方的能力,以及更好地处理组织与政府、媒体、社区等更广义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标准在第六章“社会责任核心主题指南”中进一步列出了社会责任对组织的具体益处。包括:促进更加明智的决策,使决策建立在对社会期望、社会责任相关机遇(包括更好的法律风险管理)及对社会不负责任而引发风险的更深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实践;提高组织声誉和公信度;组织运营获得社会许可;促进创新;提升组织竞争力,改善组织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特别是激发员工士气和吸引员工;改善员工的健康和安全状况;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维护公平交易和,增强交易的可靠性和公平性;预防或减少与消费者的冲突。

社会责任是组织回应社会期望的结果。标准指出,从历史上看,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是回应不断提高的社会期望的结果。社会责任内容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社会期望。社会责任主题,从早期的慈善活动,发展至劳工实践、公平运营实践,再到人权、环境、消费者保护及反欺诈和反腐败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期望演变的结果。标准所确定的社会责任主题和议题反映的是当前国际社会对组织社会责任的社会普遍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社会责任问题,以反映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期望。

组织社会责任的内外部驱动力的变化也反映了组织与社会关系的演进状况。iSo26000认为,在当今的全球化和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组织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大,作用越来越明显,承担了很多以往通常由政府所提供的服务,社会期望组织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既要对组织活动的影响负责,还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组织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同时,组织也必须认识到,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利益相关方了解和监督组织决策和活动变得越来越容易,需要组织更好地展现其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

(五)社会责任的落实有赖于组织的全面管理变革,或者说需要组织推进一场静悄悄的管理革命。

iSo26000明确提出了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需要组织实施全面管理变革的行动哲学。回到管理原点,重新定义组织目标,围绕实现“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最大化”的管理目标,重新规划和定义管理任务,培育和提升新的管理能力,运用和把握新的管理规律,通过全面的管理变革实现组织实践社会责任的常态化、长效化,确保始终保持组织决策和活动的透明和道德。

很明显,在iSo26000的哲学中,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并不能依赖于组织中个人的道德驱动。相反的,它认为组织治理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组织治理是组织社会责任的首要主题,“组织治理既是组织开展行动的核心主题,又是组织提高履责能力的具体方法,使组织在其他核心主题方面表现出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仅凭组织中个人的道德约束或追求,永远无法期望能够建立起保障负责任的组织行为的长效机制。建设一个负责任的组织,始终保持组织行为对社会负责任,使得社会责任在组织运营过程中得到全面践行,需要进行管理目标、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决策流程和制度、重新理解管理对象、开发新的管理工具和方式的全面变革,把握新的管理规律,实际上是要求组织开展一场静悄悄的管理革命。

(六)社会责任的实践有赖于为组织有效提供“化难为易、切大为小、致远由近”的操作指南。

iSo26000作为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渗透着作为一项标准所必须采纳的最基本的行动哲学,即提供操作性规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困难的复杂行动转化为简易的行动步骤,将庞大的工作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细致目标。这也是我们平时需要经常重温的老子的智慧与哲学。“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在看到了组织个体理解和把握自身社会责任的巨大困难后,参与制订iSo26000的各位专家积极致力于提供极为具体的工具和方法。比如,组织如何确认其社会责任内容?iSo26000认为,社会责任是组织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内生于组织运行过程,组织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有多少种影响,组织就承担着多少种社会责任。确定社会责任内容的关键是确定组织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如何确定影响?iSo26000作为全球社会责任知识体系的集大成,不但提出了确定影响的深层逻辑、方法论、流程和判断标准,而且更是为每一个组织开发了覆盖7个主题、37个议题、200多个关注点的详尽指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组织确认社会责任内容的巨大困难。

三、iSo26000指向的新时代和我国发展新常态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从社会责任视角把握新常态,归根结底是对人、对环境、对社会发展、对依法治国、对创新发展的更加注重,或者说新常态要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走更加负责任、更加可持续、更具包容性、更注重创新驱动的道路。

从社会责任视角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核心是要求每一个组织在其决策和活动中更加自觉、主动地将人的因素、市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环境的因素、法治的因素、创新的因素纳入其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需要每一个组织自觉考虑、践行和创新社会责任,共同建设责任中国。责任中国,是社会责任视角的中国梦,是社会责任视角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iSo26000所倡导的组织社会责任思想及其蕴含的社会进步哲学,对责任中国建设进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正如伟大的经济学家科斯在其最后一本著作《变革中国》中所强调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由边缘革命推动的。承包制、乡镇企业、个体户和经济特区这些“边缘力量”,它们共同促成了中国的“边缘革命”。我个人坚信,iSo26000的哲学将以想象不到的方式,推动我们将中国社会经济进步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每一个组织及其利益相关方自生自发的互动过程所激发的无尽创新、制度演进和社会资本积累。从消极的一面表达,它可以让我们记住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所反复强调的,“不要忘记在小事上奴役人是最危险的。小事上的服从每天都能看出来,而且每个公民都能感受到。这种服从并不使他们绝望,但处处使他们受限,最终使他们放弃使用自己的意志。它使公民的精神之火渐渐熄灭,心灵之光逐渐暗淡。”从积极的一面倡导,我们亟需认识到,任何商业决策和组织决策都同时必然是关乎人的决策,是社会决策、环境决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每一个组织,特别是每一个企业需要探索超越单纯的商业逻辑、业务逻辑,形成社会价值创造本位的新的商业和组织意识形态、新的商业和组织运营方式、新的商业和组织创新路径、新的企业和组织管理模式。

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篇3

社会给了我们生存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因而我们就有对这个社会所承担的责任。2007年,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我国南方陷入了五十年不遇的冰雪大灾难中,子弟兵不分昼夜的抢修公路、电路设施,电工技术人员攀上几十米高的冰冻电线塔架上抢修电路…….他们说:“这是我们的责任”,多么简单的回答,但却是那么的有力---责任。

人们往往对于担当责任怀有恐惧感,通常愿意对那些运行良好的事情负责,却不情愿对那些出了偏差的事情负责任。有些不负责任的员工在工作出现问题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把问题归罪于外界或者他人,总是寻找各式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比如:工作业绩不理想,那么一定是领导无方、相关部门不配合;领导不喜欢你,一定是他不懂得欣赏你……在很多管理者看来,这些都是无理的一个借口。这些借口并不能掩盖已经出现的问题,这些理由不会减轻你所要担当的责任,更不会让你把责任推掉。

缺乏责任感难免会失职,员工与其为自己的失职找寻借口,倒不如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职。老板会因为你能勇于担当责任而不责难你;相反,敷衍塞责,推诿责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不但不会得到理解,反而会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让领导觉得你不但缺乏责任感,而且还不愿意担当责任。没有谁能做得尽善尽美,但是,如何对待已经出现的问题,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能够勇于担当责任。

千方不要利用各种方法来推卸自己的过错,从而忘却自己应担当的责任。人们习惯于为自己的过失寻找各种借口,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脱惩罚。有些员工总是强调,如果别人没有问题,自己肯定不会有问题,借机把问题引到其他人身上,用以减轻自己对责任的担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承认它们,分析它们,并为此担当起责任。把出现的损失降到最低点。面对错误,更重要的是利用它们,要让人们看到你如何担当责任,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错误总成长,在改正中进步,具有这种态度的员工会被每一个人尊重。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的责任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培养员工的责任感需要明确的岗位职责分配、良好的约束和激励管理机制以及良性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经验、能力、环境等因素犯错误是常见的,我认为一个主动承认错误的员工至少是勇敢的,而且有勇气去面对和改正错误。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人在做错事或遇到外界刺激时,首先会进行自我保护,同时产生负罪感和责任感。如果员工主动认错,至少可以获得别人的谅解和帮助,同时缓解自身压力,对于员工、上级、同事等都非常有益。如果一个员工在责任感上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仅靠机械的架构设置或强制措施的制约,绝不可能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关系到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问题,他对企业运行效率的影响更大。

在营救驻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当时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即在电视里郑重声明:“一切责任在我”。仅仅因为上面那句话,卡特总统的支持率骤然上升了10%以上。做下属的最担心的就是做错事,特别是花了很多精力又出了错,而在这个时候,老板来了句“一切责任在我”,那对这个下属又会是何种心境?卡特总统的例子说明:下属对一个领导的评价,往往决定于他是否有责任感,勇于担当责任不仅使下属有安全感,而且也会使下属进行反思,反思过后会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在大家面前主动道歉,并担当责任。

责任让人坚强,让人勇敢,也让人知道关怀和理解。确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责任,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高尚的体现,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保证。勇于担当责任,才能慎重使用手中权力,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赢得下属的尊敬。事实上,只有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才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而一味推卸责任、争功诿过的人,则会失去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也失去自己的立身之本----信誉和尊严。

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篇4

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指出,为数不少的外资企业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社会责任披露方面非常缺乏,在相关的评分体系中,这些企业大多为0分甚至是负分。

事实是否如此?该如何理解外企社会责任的弱化?

外企社会责任“弱化”争议

曾经有人分析指出,外资企业在华社会责任缺失的行为主要表现在:行贿、非法避税、涉嫌垄断、劳工标准偏低、产品安全不达标,更有甚者,一些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污染。

对于外企在中国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在中国,各方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对其的评价出现了两极化状态,一方认为外企在中国承担责任的表现,堪称是中国本土企业的表率;另一方则认为外企在中国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甚至是“不及格的”。

一位跨国工程设计公司在华分公司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私下对本刊记者称,对于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所在的公司有明确的程序规范。缘于公司是跨国公司在华分公司,相关的体系只能承袭公司总部,诸如年报可能也不会特意针对中国境内的社会责任行动着力笔墨。而相关的社会公益行为,亦需要首先得到公司总部的首肯与制约,但是她也强调,“比如说捐款什么的算不算?前几天我们部门还为贫困地区捐款了。”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胡国财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有完整的内涵,而以某些方面作为依据,去论断外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好与坏,多与寡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在众多研究者看来,对于大多数外企而言,他们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文化,自觉行动,不像中国很多企业仅仅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政治任务。

一名在外企工作的人事经理告诉《中国新时代》,相当多的外资企业,根本就不在意所谓社会责任的宣扬行为。当年汶川地震,她所在的公司短时间内迅速募集了数十万捐款,并自行组织相关救治团队进入震区,而所有一系列过程,仅仅在公司的年报中有寥寥几句表述。并没有像一些国企那样,利用自办内部媒体或国家媒体广泛宣传。

中国社科院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曾不止一次将外企评为低分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跨国公司将慈善捐赠作为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外资企业为中国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履行劳资双方义务,劳资关系和谐稳定程度远超国内企业。

在按期纳税的前提下,大部分在华外企创造了大量税收及出口额度。在华外企亦通过设立公益基金,援建教育发展等行为得到业内多方肯定。

某西班牙知名服装企业在华分公司相关人士对《中国新时代》称,作为纳税大户,公司不断迎来税务人员的各种“检查”与“稽查”,并不间断收到各类所谓的“罚单”,但该公司向来积极主动缴纳相关款项。该人士同时强调,他们也曾多次收到税务人员隐晦的暗示,但公司指示:只要是中国政府要求缴纳的名目,我们都交!但如果需要交给个人(以免除麻烦),“对不起,不可能。”

如果按照相关的标准,那么这家企业的相关指数应该是偏低的,因为从税务的角度看,不断显示的罚单,可能会被解读为企业在相关程序上存在违规行为,不符合践行社会责任的要求。

社会责任以经营为前提

在西方相关研究中,首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对利益相关者的回报。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仅仅是股东的投入和收益行为,其每一步的成长与壮大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其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对社会契约的尊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企业更具有社会性,企业行为及其效果早已辐射社会和利益相关群体,故而,企业也应该积极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社会责任。

但是,缘于企业生产力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单位,尊重企业的营利目的是保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

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认为,利润最大化仅仅是企业目标之一种,除此之外,企业尚应以维护和提升社会公益为其目标;企业法律制度须在企业的利润目标和公益目标两个维度之间维持衡平。在这二元的企业目标中,前者集中体现的是企业及其管理者对股东的义务,后者着重反映的则是企业及其管理者对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义务。

新西兰籍投资经理Criss称,企业原本就是逐利而生,某种程度上,说经济价值是度量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毫不为过。作为股东的人,公司首脑的任务就是为股东赚取最大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理由与授权,可以将股东的资金用于社会责任建设,值得商榷。更何况,如果按照相关要求大量参与社会责任建设,那么企业的主要目的将被置于何地,利润又如何保证?

重要的是,他强调,要求企业承担这些责任,那么政府去做什么呢?

一位外资工程咨询经理亦提出疑问:企业社会行动必然需要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而成本必须获得补偿,那么企业如何来补偿成本?补偿过程中,难道不需要转嫁成本负担么?最终利益受损的又是谁呢?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

诚然,企业除了要为其股东赚取合理利润外,也应为各有关利益群体履行其应负的社会责任。但是从本质上看,作为为利润而营运的经济组织,虽然企业的社会目标有助于企业的经济目标,但它并不能替代企业的经济目标。

社会责任无限扩张之惑

目前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视野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企业管理者在必须担当适当的社会行动职责,并为社会问题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不可否认,很多跨国公司在他们所担当的一些社会问题中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与价值,但并不是每一项社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机会。对于那些不是由企业的影响产生又不能转化为企业机会的社会问题,企业该如何承担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因为企业承担了其他社会责任,而没有完成自己的核心使命,没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提供更多的就业,促进经济增长,那么,外化的社会责任再多也没有意义。

一位知名外企在华部门经理无不苦恼的告诉本刊记者,作为中国公民,她知晓这个国家的相关规则,也遵从相关的社会规则,但当一系列问题需要她以企业部门的名义落实的时候,她发现一切都变了味道。尽管在她的眼中,公司高管们也经常从事一些慈善活动并从中收获快乐,但她更多的观察到,企业所处的社会对这些行为貌似并不领情。

她认为,她的同胞们(至少是一部分同胞们),可能把她所处的公司同化为诸多国内的企业,并进一步以惯性的思维来考量企业的相关行为。

正如业界所称,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可以无限扩展的,而是有限度的,或者说是有其合理底线的。

在某外企驻华公司职员ViVian看来,很多事情本该是政府去办的,为什么要让企业办呢?更奇怪的是,为什么政府不办的事情,如果企业也不去办,民众更多的会去责怪企业而不是政府呢?

企业需积极突围

慈善活动被许多企业理解为一种社会责任,甚至是最主要的社会责任。国内民众对在华外企也同样报有这样的期待。学界也有论者提出: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盈利之后应主动、直接反馈社会,通过各种慈善捐助活动推动社会向更加安全、公正、文明、高尚、和谐的方向发展。

但是,在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并不能以是否进行慈善行为去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否,如此未免有失偏颇。慈善毕竟不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企业从事慈善事业应取决于自身的经营状况,不能把本该属于政府的责任推给企业。

或称,只强调企业的社会义务,忽视在基本法律之外的企业伦理,或者以社会责任的名义,要求企业超越自身运行,并替政府担责,都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片面理解和误读。

欧盟把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

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二是对人的责任,三是对环境的责任,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

针对社会责任,汇丰银行的相关解释是:企业社会责任是汇丰在中国取得长远成功的关键。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慈善捐款、保护环境或回馈社会,它还意味着在平衡环境、社会和银行业务之间作出正确的决策。汇丰中国贯彻集团的策略,把支持教育、环保和社会发展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此外,汇丰中国还注重消费者教育、员工志愿者活动、道德银行。

一位在某知名外企工作的人员称:对于一个架构完整的企业来说,我们有完善的规章和制度,我们能够保证公司的产品质量。在公司里,员工也能够通过合理的途径正常传递个人诉求,我们对于相关法纪严谨遵守,而且公司审计部对包括产品流程、资金流动、企业社会活动等程序都有严谨的审查,尽管我可能并没有看到完整的所谓社会责任报告,但是如果按照相关的要求,我们已经在尽可能的践行社会责任了。

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篇5

一般认为,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Sheldon,1894—1951)在1924年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英文原概念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中的Corporate来看,指的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因此准确的翻译应是“公司社会责任”,但在中文中一般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

历史地看,欧利文·谢尔顿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针对传统企业责任观点提出的另一种企业责任主张,纯粹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清晰地表明企业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外,还需要履行别的责任,即社会责任。这个“别的责任”不可能是法律早已明确规定的“法律责任”,也不可能是针对股东的“经济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责任。

何为道德契约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道德责任。关于道德责任的理论和论证有多种,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包括鲁卡斯(LucasJ.R)的《责任》;约翰·马丁·费舍(FischerJ.H)和马克·拉扎维(Ravizzam)的《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威廉·史维克(Schweikerw)的《责任与基督教伦理学》;费迪南·斯库曼(SchoemanF)主编的《责任、品格与情感—道德心理学新论》;约尔·范伯格(FeinbergJ)主编的《理性和责任》等。

以上道德责任的学说纷繁复杂,但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对道德责任的论证无非是从义务论、德性论、功利主义或者契约主义4种不同的视角来展开的,托马斯·斯坎伦(Scanlonthomasm.)是当代道德哲学契约主义的代表人物,他1982年发表的《契约主义与功利主义》被视为当代契约主义道德哲学的基石,本文拟以道德责任契约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当然,契约主义并非道德责任的唯一视角,德性论、功利主义作为道德哲学的主要学说仍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然而,具体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契约主义将是唯一正确的视角,换言之,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一种道德契约。

斯坎伦对道德契约论的描述是:在特定环境下,若某一行为的发生不能为普遍行为规范的规则体系所允许,则该行为就是不当的,任何人都不能合理地拒绝该行为规范的规则体系,它是明智的、非强迫的普遍一致协议的基础。这一段晦涩难懂的哲学表述其核心是:任何人都不能合理拒绝的、明智的、非强迫的普遍一致的协议可以作为道德的基础。斯坎伦对上述核心表述中的每一个概念进行了逐个解释:“明智的一致协议”这一理念排出了基于迷信,或者基于行为后果的错误信念的协议;“合理地”这一限制条件的预期力量在于排除那些可能是不合理的拒绝,假定我们的目的就是寻找那些可以作为明智的、非强迫的普遍一致协议之基础的原则的话;作为道德论证之主题假设还应该是非强迫的,这一要求不仅意味着排除了强制,也意味着排除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商谈者被迫接受协议的情况。

与任何一种道德哲学类似,道德契约论也受到了质疑。持批评态度的伦理学家们指责,契约主义或者根本不能提供任何答案,因为它必须以某种既定的契约各方为起点;或者指责,契约主义所提示的答案明显限制过严,因为契约所要求的缔约各方,是能够达成协议和遵守协议的各方。斯坎伦对此进行了论辩,其核心观点是,道德契约并不是一份具体的契约,而是关于原则的契约。因此,道德契约实质上是在某一类原则和其他替代性原则之间进行比对,从而寻找出一类普遍性的原则。

作为道德契约的企业社会责任

从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来看,企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进行商品生产或交换的专门化的组织和单位;从社会生产的层面来说,企业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进行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社会生产组织的一种历史形式,这种组织形式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契约性质的制度安排。

从存在的目的性角度出发,存在可分为“非设定性存在”和“设定性存在”,非设定性存在是指那些自然就存在着的存在,而设定性存在是指具有一定的目的且有着明确社会契约安排的存在。人类自身是一种非设定性存在,而企业由于体现为一系列契约安排,则是一种设定性存在。

与其他道德原则不同,在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中,我们首先应注意到企业或公司本身是按照契约构建起来的人类组织。正因为企业是一种契约性质的设定存在,对于企业的道德责任也应该是一种设定性的。在此前提下,斯坎伦的道德契约论就可以毫无疑问地应用于企业道德责任这一领域。换言之,具体到企业道德责任领域,所有对于道德契约论的指责,如“契约主义或者根本不能提供任何答案,因为它必须以某种既定的契约各方为起点;契约主义所提示的答案明显限制过严,因为契约所要求的缔约各方,是能够达成协议和遵守协议的各方”便不复存在。

基于此,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契约。具体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基础之上,任何人都不能合理拒绝的、明智的、非强迫的普遍一致的道德契约。在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道德契约时,我们尤其应注意,企业社会责任只能是企业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契约,而不是企业与具体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这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合理拒绝的、明智的、非强迫的普遍一致”的含义。

道德契约不得违背企业本质

既然公司制度、有限责任等构成了企业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性契约,那么企业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契约就不能违背上述企业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契约,否则企业便不复存在。作为企业存在的根本性契约,即公司法所规定的基础性内容其理论根源是自由竞争理论,即在自由竞争下每一个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人类自存在以来就一直试图完全地解决生存与温饱问题,这个问题正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在当代世界,与世隔绝的爱斯基摩人、澳大利亚丛林人、印第安人或尼日利亚农民,利用他或他们自己的工具,也许能够生存很长时间,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依赖于其他人或者社会,但他们也许忍受着严重的贫困和饥饿。另一方面,当我们转向发达国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形,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多数享受着安逸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极端依赖于他人和整个社会。因此,海尔布罗纳(HeilbronerR.L)指出,现代社会的富裕不是作为个人而富裕,而是作为一个富裕社会的成员而富裕;而这一富裕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分工合作机制则是保障人与人之间能够紧密合作、整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关键。换言之,这一机制必须保证:组成一个系统,以确保能生产出生存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安排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以进行更多的生产活动。人类迄今已来的社会实践活动证明,自由市场竞争确实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基础性的、相对最优的机制;而企业正是在自由市场竞争这一基础性机制内构建的企业与社会的根本契约。

正因为如此,企业不应承担与根本契约相抵触的道德责任。从这一点出发,只要企业的行为不对其他人造成伤害,企业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反过来说,要求企业承担过于广泛的社会责任,将破坏自由竞争的市场,反而导致社会总福利的下降。

简要言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契约观,企业显然不应将慈善等广泛的社会善行作为企业道德责任的设定性内容。企业不应该成为“善行、情操和理想”的载体。如若如此,则企业本身作为营利性存在都会出现问题,企业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制度安排将面临严重的矛盾和困境。

创新是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

本文的探讨排除了企业的慈善责任。而经济责任是企业对于股东的责任,它的责任相对人是企业的股东,而不是社会,因此经济责任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是社会维持正常秩序的最低限度要求,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消极的”义务,而非“积极的”责任,如果将法律责任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组成部分,意味着一个完全停工、没有任何作为的企业也实现了社会责任,这是十分荒唐的。

在排除以上各项责任之后,本文提出: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创新而不是慈善”包含了社会对于企业最大的期许:赫伯特·博耶(HerbertBoyer)不满足在大学实验室里合成基因,于是顶着学术界的非难,投身商业,大规模生产合成人工激素;塞勒斯·麦考米克(CyrusHallmcCormick)不仅是发明收割机的农民,也是为此而融资的第一人,因此成千上万的农民才用得起此项发明;被严重忽视的无线电天才埃德温·阿姆斯特朗(edwinHowardarmstrong)在看到美国无线电公司为了确保在调幅收音机市场上的收入而搁置他发明的调频收音机后,便毅然独自挺进市场;艾伦·罗森塔尔(alanRosenthal)没有发明胸罩,甚至也不是她创意推出媚登峰品牌“我曾梦想”的推广活动,但是她把所有一切整合进产品市场,之后她丈夫的发明才得以影响无数女性。正如《美国创新史》指出的那样,人们常说科学家探索发现,发明家寻求解决方法,我们再加上一句,创新者不择手段地为某项解决方法谋求大众化应用,而企业则成为科学技术大众化应用的平台。iBm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作为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公司,不是因为它有多少慈善捐款,而是因为它们伟大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生活。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唯一职能,如果没有创新,资本主义经济就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发展,而企业则是企业家创新的载体。iBm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应该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而为所有企业所效仿。

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篇6

一、复习目标:

1、帮助学生理顺基本知识结构和重要知识点。

2、使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3、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的问题。

4、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复习重点:

第一课好习惯受用一生

习惯对人的影响及培养好习惯的意义。受益一生的三个好习惯。劳动的意义。如何培养好习惯。

第二课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意义。学会生活自理主要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如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面对同样的生活,人们的态度是不同的。懂得保持乐观心态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持乐观心态度。目标的重要性及如何确定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课优良的意志品质

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和不良意志品质特征。青少年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

第四课人不能选择父母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不应该挑剔父母。每一个生命的辉煌都源之于自身的努力和追求。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角度认识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懂得孝敬父母长辈的要求和表达方式。懂得我们虽然没经济能力赡养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尊敬、关爱父母长辈。

第五课与父母平等沟通

代沟的含义。代沟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如何跨越代沟。沟通是跨越代沟是最好方式。逆反心理的表现和危害性,如何克服逆反心理。自觉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有话好好说的理由。谅解父母的过失及虚心听从父母劝告的理由。做到有话好好说的要求和策略。

第六课换个眼光看老师

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使命。教师的工作特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意义。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技巧(策略)。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为什么要尊敬我们的老师。现代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七课行为与后果

生活中人们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在法律上人的行为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为什么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怎样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八课有肩就得挑担子

怎样理解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长大与成人的区别。对国家、对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意义。承担社会角色,社会职业就必须承担责任的依据。责任的来源。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从法律上讲,一个人从14岁起,就开始负担起更多的法律责任。责任有大有小,对学生来讲,努力学习,善待家人,保护环境等也是承担责任的体现。

第九课承诺的分量

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承诺。承诺可以分为口头承诺和书面承诺。承诺,给别人的是一份期待,给自己的是一份义务。一旦承诺,就意味着一种责任。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政府的相关承诺。(内容,作用)既然作出了承诺,就要兑现承诺。兑现承诺远比作出承诺重要得多,也要困难得多。信守承诺会获得回报(即信守承诺的意义)承诺时,量力而行。承诺后,尽力而为。

第十课对自己的一生负责

对责任的理解。我们的每一种行为,实际上都可能意味着一种责任。

勇敢承担责任,要做到临阵不乱,理智面对;勇敢地承担责任,要做到临危不惧。承担责任的作用。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复习方法和措施:

1、主要是以课本为主,结合平时所做的练习,针对平时易错和多错题纠正错误,夯实基础,理清知识结构和知识点。

2、巩固知识点,主要是以讲义为主,练、讲结合,纠错提高。进一步明确答题规范,培养审题能力,提高解题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整理好一份简单有效的复习提纲,提高复习效果。争取优分率为38%左右,及格率为90%左右。

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篇7

关键词:企业理论;经济力理论;社会力理论;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33-02

出于企业或公司如何获得达到利益最大化核心能力的论说,可以将整个企业发展理论中支持企业发展的能力大致分为两种:经济力和社会力。即使用纯经济因素解释企业发展模型的理论可以归于经济力理论范畴,而使用除经济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对企业发展模型作出分析的理论可以归入社会力理论范畴。经济力理论向社会力理论的转向现实的是企业发展策略的根本转变。

一、企业理论中经济力理论及其局限

(一)经济力理论

所谓经济力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或公司如何提高自身的赢利能力,诸如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垄断优势对外投资、通过对外投资获取高额利润和竞争地位等等。该理论的前提是把企业定位为“经济公民”的身份,这是一切经济力理论研究的大背景。这个理论的另一个暗含条件是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润为根本目标的,企业的责任在于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要素的投入,绩效来源于经济资源产出的效率。这一点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体现得很有代表性。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无论是“主流学派”还是“非主流学派”、无论是人们所总结的“个论”还是“通论”,对其行为的解释从没走出过企业“经济利益”的地域,始终在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原因、动机、目的寻找经济利益的源泉,始终围绕“培育、利用优势,尤其是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利润”这一教条来探索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来源以及如何利用,进而解释跨国公司行为,所以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本质上属于经济力理论。

(二)经济力理论的局限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不但是经济利益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各种利益的交集。特别是跨国公司这样的庞然大物对此体会应该更加深刻。难道跨国公司存在的价值就是创造经济利益?难道“企业的职责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回答这个问题似乎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实际上作为社会细胞,企业同样是社会关系的显现,回答以上问题恰恰是回到了经济学研究的本源。除了科斯从交易费用角度解释了“企业的性质”,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角度解释对企业的性质作出解释?毕竟,企业的本源不但具有经济性也具有社会性。这就意味着企业不仅是“经济公民”,还“社会公民”。

理论的发展总是意味着实际情况已经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诸如:跨国并购浪潮与国际战略联盟、RD的国际化、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柔性化、网络化等等;跨国公司目标向多元化发展,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重视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强烈关注跨国公司社会伦理形象。而且,在所有变化中,都贯彻一个理念,那就是“人性化、人文化”。这一系列新变化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解释,尤其是当今跨国公司把社会责任作为实现其目标体系的重要途径,强烈地追求社会伦理形象,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更是无法合理解释。社会力理论的诞生为跨国公司理论开辟了崭新天地,为合理解释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追求伦理形象找到了理论依据。

二、企业理论中社会力理论的发展

社会力理论是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所谓社会力理论,就是研究企业在新的企业使命和多元目标体系下,赢得社会尊重和赞誉的能力,与社会协调一致、与环境相容共生的能力,并解释跨国公司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新的经营战略与行为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任务是应用道德哲学的基本方法、探索跨国公司实现目标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运行机制,并合理解释跨国公司行为和价值观的新变化。社会力理论的产生不仅是跨国公司理论的必然演进,更是跨国公司实践的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标志着其已经完成了“经济公民”向“社会公民”的转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经济力(垄断优势、技术、资源、内部化力量等等)的有限性,制约了跨国公司原有经营战略的实施,使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力已经不能构成全球化经营的动力系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迫动性引发跨国公司战略的新变化,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动力源——社会力。把承担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作为培育社会力的核心,并形成跨国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为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证依据。

随着价值观的转变,跨国公司的目标也不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了,而是向多元发展,形成了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多元目标体系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更关注人性化、人权、公平,还有与社会和谐。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已经无法合理解释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和全球化经营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和树立伦理形象的新变化。

三、社会力理论的一般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社会力理论的提出,使跨国公司理论向前进了一大步,为跨国公司如何获得更具适应性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而社会力理论的研究框架也能够为企业理论发展更加一般性的社会力理论提供帮助。虽然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中已经为社会力构成设计了大致的框架,但其设计源泉其实来自于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因此社会力理论的发展还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

虽然从起源到今天,历经“数个世纪”,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还在讨论之中没有统一的答案,自然相应的内涵也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1924年歇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这种崭新的思想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出现三种相互联系的观念对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提出挑战: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这三种观念开始扩大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大了,包括雇员福利(抚恤金和保险计划)、安全、医疗保健和退休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20世纪60年代环保主义蓬勃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心由赞助行为、提高产品安全度等类似事宜,转向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20世纪70年代,消费者权益运动风云迭起,企业社会责任又加入了新的内容。

虽然不同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相应的理论认知也存在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看作是企业高层作为企业相关者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企业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其中相关的信托受托人实际上指的是公司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和广大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者。而利他行为则是指企业为社会公众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但自己并不直接从中获取经济上的好处。

(二)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传承自国外的相关研究,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需要和面对国际贸易的压力下必然出现的结果。与国外一样,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国内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各有看法,其内涵远未统一。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国主动应对的最好选择,也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中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明显不足。其表现为:一是研究成果少而且观点片面。从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来看,迄今为止,对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研究成果不够深入,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中,全面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二是缺少创新性研究。目前国内翻译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原著较多,而国内原著很多都是借鉴或直接引用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科研成果,针对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很零碎,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与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明显不同。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总结

企业角色从“经济公民”转向“社会公民”;企业理论也从经济力理论发展到社会力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正在逐渐掌握更具加适合发展的能力,并通过将社会责任整合入企业战略的形式,在制度上保证了更加有效地将社会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借此发展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但企业理论的这一新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供给企业更强的理论指导,关键在于建立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与企业绩效紧密相联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而这又依赖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竞争的最高境界将是标准和制度的竞争,强化社会责任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要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内容来规划。要把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变成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而且要争取这种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邓修权,夏国平.企业能力理论及其形成背景分析[C].全国第七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

[3]卢让林,李子奈.企业理论的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4]吕中楼.企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4,(7).

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篇8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述评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演化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成本理论,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其主要标志就是在纺织业、动力机械和冶金等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腾飞,也加速了市场的扩大和城市化进程。

当工业革命兴起之初,新生的资本家和经营者对尚无经验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潜在的社会危害,并没有充分认识和相应对策。对在工业生产的成本中,所费于社会的代价,资本家既无意识,也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仅有少数观察力敏锐,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开始提出企业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

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末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各国经济普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发生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与此同时成本管理论文,人类对自然无穷无尽的索取而不考虑对自然的补偿,使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更为复杂,自然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接连不断的悲剧的发生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保护政策,社会经济制度,政治体制以及国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要求企业约束自身行为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试图将其造成的社会损失进行计量并转化为企业成本的内容,归由企业承担使社会成本得到补偿。

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这个词组是1924年由美国人谢尔顿提出来的,指企业不能仅仅以获取利润为唯一目的,还应照顾到包括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社区、环境、社会弱势群体及整个社会的利益。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所属的国际会计报告准则专家小组于1982年在《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中,对社会责任的披露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建议。

根据社会责任报告在线收录网站CorporateRegister的数据,截止2008年9月28日,该网站已收录全球4609家公司18299份社会责任报告。目前,我国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主要是进入500强的大企业,包括国家电网、华能集团、南方电网、南方航空、中石化、中石油、中国银行、中移动、中远集团、中钢集团、中化集团、中国平安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加入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列中。

二、中西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理论评述

根据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所做的实证分析显示,企业重视社会责任,并把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业绩,因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关注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如果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则利益相关者就会将隐性的要求转化为显性的,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上升,因此,只有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有正确的理解,才能够健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工业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高,企业社会成本问题也就越突出,因而,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理论是历史的必然。

从人们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关注到推动企业社会成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成本管理论文,许多中外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对社会成本理论作了积极的探索。

在西方经济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籍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弟提出的“社会成本”概念,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莫里斯?克拉克的“社会成本簿记”和“社会价值”理论,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C?庇古的“外部效应”思想,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奠基者阿弗里德?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性”理论,还有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w?卡普的“社会损失”理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罗那德?哈理?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以及美国会计学会关于“社会成本”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我国的许多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对社会成本理论也做了许多探索,主要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社会生产费用”论,以许毅、王振之为代表的“社会平均成本”论,以陈今池、刘凤歧为代表的“社会代价”论,还有吴水澎教授的“企业对社会的任何成本”论,谢志华教授的“企业非自愿性支出和耗费”论以及有关学者的社会成本是“国民经济成本”说等等。

在上述的西方“社会成本”理论中,克拉克的“社会成本簿记”和“社会价值”观念,可以说是早期较为完整地研究社会成本的学术成果;庇古的“外部效应”思想为研究社会成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马歇尔首次提出“外部经济性”的观念,使经济学从单纯分析单个企业组织经济行为,扩展到对单个企业组织经济行为所引发的社会经济效应影响作用的关注;卡普的“社会损失”思想试图用实物和价值指标对环境污染作为“社会损失”即社会成本的实例进行了他的计量研究。而科斯所说的社会成本是私人成本与交易成本的总和,他认为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私人成本就会等于社会成本,社会成本的意义在于揭示交易成本的存在,其社会成本的含义一方面包含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又包含交易成本。

我国关于“社会成本”的诸多认识中,最有代表性的其实就是“社会平均成本论”和“社会代价论”两种不同的社会成本观念,尽管二者差异悬殊但彼此并不矛盾,都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概括和描述,都反映了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对社会经济资源耗费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也应提高的要求。他们涉及不同的研究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社会经济资源耗费水平和状况,从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二者不存在取代和替代的关系,而是要以某种形式把二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成本管理论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资源耗费,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益。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从萌芽到发展,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角度进行的理解。有些是按照政治经济学中的再生产理论去理解社会成本的内容;而有些则是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浪费去理解;还有的则是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理解社会成本。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一部分人是站在国民经济的角度看待社会成本,另一些人则是站在企业角度去看待社会成本。由于人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有较大的差异。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理论的发展告诉我们,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往往是以高昂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人口基数大,年龄结构正趋于老化,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生态资源破坏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政策的失误以及社会利益集团的内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的矛盾,加剧了社会经济资源耗费与补偿的失衡。同时,特大矿难、黑砖窑、三鹿奶粉等社会责任事件引起了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关注。严峻的形势告戒我们,忽视从整个社会去研究资源的耗费与补偿,忽视社会成本的存在,最终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企业付出应尽的社会责任成本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投资。只有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才能准确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从而,为企业更加健康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有价值的定量信息。

三、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实践意义述评

从近年来的一些调查显示:①大多数企业提供的责任竞争力实践表现而言,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②企业提供的责任竞争力所体现出的社会效益非常显著;③企业能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④责任竞争力实践所体现或带来的经济效益排在第五位,比较靠后,还有待提高。同时也发现:①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的同时,能较好地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和利益;②实践意识比较高,但系统性、战略性、自觉的实施还显不足;③有较好的兼顾履行责任和提升竞争力的关系;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表现较弱,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更差;⑤企业在遵纪守法和对股东的基本责任的履行状况较好,但道德和自愿性责任的履行状况有待加强。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实践意义在于:

1.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理论研究源于其社会实践,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2004年上半年,我国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目前,我国企业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内容、范围、作用和如何实施等方面还处在学习、消化、探索的初级阶段,相当多的企业甚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会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下降,把追求利润当作企业的惟一目的,根本不愿或者只是被动地去承担其社会责任。笔者认为成本管理论文,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从客观角度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其发展的需要,因为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各界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它需要有雇员、供应商、销售商、社区以及政府的支持,也就是说企业发展的资源是社会给予的,企业也有义务回报社会。当然,承担社会责任,企业会付出一定的短期成本,但从长期看,企业通过向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证明自己能够在经营活动中把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为企业带来社会公众的认同,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好的企业声誉带来好的财务绩效,从而促进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2.可提升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按照成本层次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应该属于宏观成本范畴,在分析成本对象的范围时,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比传统微观成本层次的摘要求相适应。一般来说,人们把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分为八类:①保护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了改善环境、恢复环境的数量或质量而发生的各种支出;②自然资源成本。是指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因其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而向资源所有者支付的资源使用费。换言之,是企业因开采和使用稀缺的自然资源,应足额支付维持自然资源再生费用的成本;③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企业为发展人力资源所发生的耗费与支出。包括对员工的招募录用费用、劳动报酬、集体福利、教育培训支出、职工社会统筹保障金等;④消费者责任成本;⑤社区公益和慈善成本。是指企业为社区及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所发生的各项耗费和支出;⑥其他责任成本,如节能产品的研发费用等,也包括企业对政府、股东、供应商、债权人以及顾客等承担的责任成本;⑦土地使用成本。这是对企业因使用土地而应支付的成本,特别应包括企业因过度使用土地而使土地退化、质量下降计量的成本;⑧外部不经济成本。是指一个公司或企业从事谋利经营活动而消耗的并未记入自身成本费用中的社会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企业应充分计量这种消极外部效应,并加以内部成本化。

根据现行的成本会计制度,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在计算其产品成本时也是相对独立的,一般都以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作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一套相对成熟和完整的成本核算理论,得到比较明确客观的成本计量结果。但是成本管理论文,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仅仅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工具,将很难对以上的一个或多个成本做出系统的分析和计算,这往往源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特殊性。即:社会性、间接性、模糊性和滞后性。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性质决定了其计量形式的多样性,只能应用一些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估算,尽量做到相对准确。另外,除了可用货币反映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成本和效益外,还可用实物指标和指数,甚至用文字来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可以借鉴国内外会计机构的经验,采用调查分析法、替代品评价法、支出成本法、设计新型成本信息系统等方法。

3.可加大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与效用关系问题上,美国著名的“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认为:如果企业能够用他们选择核心业务那样的方法和框架来分析CSR的机会,他们就会发现CSR并不简单意味着成本、约束或者是慈善活动的需要,而是企业实现创新和提高竞争优势的潜在机会。当企业在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同时已经促进了社会的价值,它会因此获得更好的竞争地位。

提升企业竞争力,有很多途径。但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无疑是一条捷径。因为提倡社会责任不仅仅能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更能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具体可在提升财务业绩方面,降低运营成本方面,提高效率方面,提高销售量和顾客忠诚度方面以及降低监管力度和市场壁垒方面都会给企业尤其的跨国公司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将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作为研究课题的专家学者较多,研究内容五花八门,但焦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试图回答:如何从现有的财务报告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如何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的经营绩效如何影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如何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如何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效益如何量化,等等。

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有以下三方面:

1.关于企业多元化成本的准确计量问题。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成本,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生产应结合使用各种方法,比如成本管理论文,当社会责任成本无法直接决定时,可以通过估计替代品来确定;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发生的实际支出,如购买环保设备,可按历史成本计价;有些社会责任成本可以根据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成本来进行估计,如废水对河流造成的污染,可通过估算恢复污染之前的状况至少需要多少治理费用来确定。

2.关于企业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问题。计算外部不经济成本并将其内部化是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较好做法,在计量社会责任成本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外部不经济成本。从经济学分析可知,企业的经济行为可产生两类成本费用:一类是企业自己承担的成本,表现为企业产品成本、营业成本等;另一类是不由企业而由社会承担的企业外部成本。一般而言,企业的成本都是在微观范围内进行最优化选择而付出的代价,但它的活动常常超过自己的财产权力界限,从而发生了一些由社会和他人承担的成本和费用,这就形成了外部性问题。社会责任成本理论的建立就是要求在政府干预等手段下解决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问题。

3.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与效用评估的关联体系问题。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收益两方面决定。若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所付出的成本大于由此所带来的收益,企业就不会很情愿、很主动地去承担社会责任;反之,企业就会很乐意、很热情地去履行社会责任。但是如何科学评估企业在付出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后所带来的效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对企业取证调查的基础上,将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与效用评估的关联体系作进一步的量化考察,将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红霞.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支出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京).2008(6).

2.池祥麟、林怡君.企业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关联性之分析——以道琼StoXX永续性指数为例.ntpu.edu.tw/coop/teacher/hlchih/data/CSR_CFp_link.pdf.

3.任迎伟、陈煦江.解析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光明日报(理论版).2008-06-25.

4.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会计研究,2007(2).

5.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06(2).

6.刘俊海.2006.对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的点评,csrnall.com/.

7.abbott,w.F.andmonsen,R.J.1979.onthemeasurement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self-reporteddisclosuresasamethodofmeasuringcorporatesocialinvolvement.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Vol.22no.3:501~515.

8.Benston,G.J.1982,accountingandcorporateaccountability,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Vol.7no.2:87~105.

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篇9

关键词:行动者;广义对称性;转译;能动性;责任

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78-02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是以真实的、社会中的科学,以拥有不同社会利益、社会属性的科学家对科学知识形成的影响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的,并以其提出的“强纲领四信条”而闻名。到了拉图尔等人这里,科学知识社会学就发生了一些转向,虽然其前期的思想深受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影响甚至被认为是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公开信奉者,但在后期,拉图尔的科学研究已经转向了行动者网络理论,虽然同科学知识社会学一样同属于建构论的范畴,但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于科学技术活动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

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技术科学”是异质行动者通过转译、联结形成行动者网络而建构出来的动态过程,这其中涉及异质行动者、转译、行动者网络,以及核心主张广义对称性等。弄清楚这些关键点,我们可以对行动者网络理论有一个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关于行动者责任的问题。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要点简述

(一)一种关系唯物主义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简称ant)框架最初是由卡龙(michelCallon)和拉图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是在批判爱丁堡学派强纲领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基本观点,在拉图尔以实验室为基础构造出来的科学技术场中,“关系”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在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中,行动者网络理论超越了传统科学哲学的自然决定论,也不同于强纲领的社会决定论,它是在这样一种“关系网络”――异质行动者通过联结、转译等活动而构建的“行动者网络”――中探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的建构过程。

行动者网络理论打破了传统科学哲学中自然与社会、主体与客体间的二元对立状态,对称性地对待自然和社会,把人类力量和非人类力量(如自然、物质仪器、技术等)视为平等的具有同样建构能力的要素,而科学知识就是在各方力量的生成、消退、转移、变化的博弈过程中产生的[1],科学技术建构过程也是通过“把物质行动和力量转换成不同的形式而运作的”[2]。这其中的不管人类、非人类要素,还是虽肉眼看不到但却实际发挥作用的关系网都具有可操作的物质性,也就是说它不仅是唯物主义的,另外也是基于一种关系本体论,即建立在“关系物质性”[2]之上的。此外,拉图尔从完全动态的实践过程去刻画科学,重点关注进行中的科学,即科学建构的过程和轨迹,全面考察科学生产中的各方力量,而非孤立地考察只有结果的静态科学黑箱,这又体现了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二)行动者的广义对称性

广义对称性原则是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完全对称地处理自然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等等这些二分事物。以往,人们把研究对象要么定位于自然,要么定位于社会,相对应地产生了所谓的自然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这两种观点都是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要么把科学完全排斥在社会之外,认为科学真理由自然决定,要么把社会利益因素凌驾于科学之上。而在拉图尔看来,“现实的研究对象总是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的‘杂交物’”[3],行动者网络理论打破了自然―社会的传统二分法,描绘了一张人和非人行动者共同建构和演进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人和非人行动者同等重要,人并没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下的那种特权,行动者可以是任何异质性的东西。这就超越了传统科学哲学的不对称分析以及SSK强纲领的对称分析,形成了自己的广义对称分析[4]。这种广义对称性“从根本上反对行动者内在存在着强弱之分,只承认行动者所形成的联盟的强弱”[5],因此,任何现代性霸权思想、知识的等级观念在这里毫无意义。

(三)转译、联结下的行动者网络

拉图尔曾这样阐述过“转译”的本质,“如果一个信息被传播了,那就意味着它被转译了。”“我用转译表示的意思是,它是由事实建构者给出的、关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他们所吸收的人的兴趣的解释”[5],也就是在理解各个行动者利益的基础上进行转译,通过成功的转译,不同的行动者被联结起来,原来处于各自网络中的行动者组合成新的网络,相互协作以达成新网络所要求的共识和目标。

转译使行动者运转起来,开始互动、联结、变化,我们就可以跟随行动者来展开网络、构建网络,还可以看见科学被建构的脉络。而联结则是行动者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重要策略,之前已经提过,行动者本身并无强弱之分,有强弱的只是行动者所结成的联盟,有着同样目标的两组行动者网络可能因为联结对象的实力和数量的不同而有强弱之分,所以成功的转译加上强大而更能发挥效用的联结才能形成一个成功的行动者网络。

二、行动者的能动性及其责任

(一)关于行动者的能动性问题

在分析行动者承载的责任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关于行动者的能动性问题,以便更好地说明行动者责任。拉图尔强调行动者网络中的人和非人行动者是完全对称的,具有同等的建构作用,人作为行动者是有能动性的,那么这种能动性如何对称地分布到非人行动者身上呢?人类具有能动性容易理解,那作为非人行动者的能动性该如何理解呢?针对这一问题,众多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种认为拉图尔提出的agent有“人”之意,用于说明非人行动者是如何表达自身意愿的,并认为人代表人和代表物没有太大区别,在这两种场合都替不能说话的人和物说话[3]。比如巴斯德作为微生物和炭疽疫苗的代言人,用微生物向世人做出了炭疽病的解释,又用疫苗成功演示了对炭疽病的抵抗,从而达到他的目的;而对于人的,在一个行动者网络中不可能所有的人类行动者都面向大众来游说、演讲,总会有相当部分行动者在幕后专心研究,此时,就需要派出人来代表他们的利益发言。

另一种则认为,拉图尔这里讲的能动性并不代表行动者主动进行某种活动,能动性并不等同于“主动性”,行动者是在他物的驱使下被动行动的,这里是将支配行动者行动的能力视为能动性[6]。比如一部电话,它在响之前没有多大意义,但当它响起来时,不管人们选择接听还是不接听,都是电话对相关人产生的影响,此时,它支配着人们的行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能动性的表现。

当然,拉图尔强调非人行动者的能动性是为了让人们关注科学活动中在“起作用”的非人行动者,同时也没有忽略人类行动者的能动性,只是要实现“人的去中心化”[6],实现真正的对称性。他认为不管在哪种状态下,非人行动者和人类行动者的能动性都是交互作用、互生共现的。

(二)行动者的责任

对行动者的能动性问题有所认识有助于帮助我们分析接下来的行动者责任。我们知道行动者网络理论里的行动者是异质性的,有人和非人之分,既然二者的能动性是对称的,那他(它)们在活动中的责任分配是否也该是对称的?再者,作为人类行动者自身的责任又该如何定位和追踪?

一般我们认为,责任必然是由更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来承担,作为物的东西本身不具有能动性,其最终结果的利益性也是由人的使用和操作决定。而放在行动者网络中的行动者身上,行动者的能动性是对称的,那么面对责任是否也是对称分布在人和非人行动者身上呢?有学者认为,在行动者网络中,由于行动者是处于动态过程之中,责任的认定会变得模糊,责任的追究也因此变得困难,并认为在科学技术形成中,包括在使用、改进环节中,如果出现问题甚至事故,“仅仅把责任归咎于出现问题的作为物的行动者显然是不够的”,应该进一步追究转译这个“物”的行动者的责任[7],也就是说物和人都应承担责任,只是责任的认定是比较困难和模糊。比如城市垃圾问题,垃圾客观上给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作为物的行动者确实应该承担破坏生态环境的责任,但实际情况是,垃圾是人制造的,我们很难把责任归咎为垃圾,认为物和人应该承担同等的责任,责任的根本还是应该向主动的拥有选择权的人追问,也就是向肆意制造垃圾而且无法合理处理垃圾的人类追问,但如果这样,人和非人具有对称的能动性、同样的建构作用的观点似乎无法成立,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广义对称性原则也很值得商榷。但如果我们把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视为支配、迫使人类采取措施的力量,那么垃圾作为行动者客观上也实现了自身的责任,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这样,关于物的能动性问题似乎就能说得通。还是我们上文强调的,这里的“能动性”并不等同于“主动性”,而是支配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能力。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或其他社会活动中赋予行动者诸多的选择空间、机遇甚至权力,其实大多的选择机会、权力还是落到了人类行动者身上,所以,抛开对物的责任问题的考察,对人类行动者责任的考察似乎更有意义。当出现问题时,追究某一行动者的责任时也应考量其转译者的责任,对个人研究者而言如此,对于作为组织或团体的研究者而言也是如此。比如科研活动中的政府、企业,它们是行动者网络中的重要行动者也是转译者,手中掌握着经费、立项审批权、技术设备等重要资源,面对诸如科研腐败、学术不端的行为时,面对某些科技成果带给环境和人类的负效应时,除了追问直接责任人外,作为出现问题的人或组织的转译者(如政府、企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进行转译、联结活动时,在建构行动者网络的动态过程中,个人或组织,不管是转译者或是被转译者都应该承担起应有责任。

三、结语

行动者网络理论告诉我们科学及社会活动是由异质行动者组成的行动者网络建构出来的,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行动者,包括人和非人之间、人和人之间、非人和非人之间,构成了一张无缝的网,他(它)们就在这个网络中互动、交流,任何一个行动者的缺失都会导致网络无法正常运转。在网络运转过程中,在行动者转译他人、他物或被他人、他物转译的过程中,行动者获得选择的机会和权力的同时也应承担自身的责任。当然,这个责任更多的还是作为人的行动者的责任,关注人类行动者的道德和责任,对于解决当今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缓解科技异化现象等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风.相对主义与实在论之间:拉图尔的关系主义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2(1):18.

[2]瑟乔・西斯蒙多.科学技术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86,89.

[3]王一鸣,曾国屏.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技术预见模型演进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9):157.

[4]郭明哲.行动者网络理论――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哲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87.

[5]左璜,黄甫全.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奠基事物为本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5):21,22.

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篇10

职之所在,责有攸归。媒体的本质决定了媒体本身必须为全社会承担责任,提供服务,这也是媒体的生存法则。媒体只有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其应有的各项社会功能,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率先提出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美国编辑人协会制订的《报业信条》中,“责任”被列在第一条,指出:“报纸有争取读者吸引读者的权利,然而这种权利,必以为公众利益考虑为范围。若报纸利用读者的爱戴,实施自私自利的企图,谋求不正当的目的,实在有负于这种崇高的信任。”日本新闻协会制订的《新闻伦理纲领》中,也把“自由”与“责任”合在一起作为“纲领”的第一条,规定,“表现自由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报纸拥有报道、评论的完全自由。在行使这种权利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肩负的重要责任,不得有害于公共利益。”

新闻界历来强调传媒的责任意识,将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1999年12月由中国报业协会通过的《中国报业自律公约》,在自律条款的第一条中就规定:“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新闻活动管理法规,忠实履行报纸的社会责任,不以任何有损于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格调低下的或未经核实的报道内容作为报纸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传播界对传媒的社会责任问题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社会责任原则也成为各国传播界认可的基本行为规范。虽然在对社会责任原则的理解和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区别和差异,但媒体责任的核心内容则几乎得到了一致的认同,这包括真实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新闻监督、公共文化构建等。面对“全民记者”时代全新的社会环境与受众格局,如何更好地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需要媒体从业人员有清醒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与完善。

及时报道新闻,显然已不能满足“全民记者”时代受众的需求。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成为一桩重大新闻的报道者、见证人,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将报道新闻视为第一责任应该重新定位,而深入解释新闻应成为当今媒体更重要的职责。因为解释在很多时候可以确立价值和规则,因此解释就显得比一般的信息更有影响力。在信息化的今天,谁能够解释世界谁就能够影响世界,谁能够解释趋势谁就能够影响趋势。

“全民记者”时代是公民意识、监督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因此,媒体的舆论监督应更理性、应有力。今天,人们关于公共利益的表达更为便利与直接,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公共话语空间和舆论监督力量,这倒逼媒体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担当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一个网帖让“天价烟局长”周久耕锒铛入狱,一个网帖让武汉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中造假公职人员被查处,一个网帖捅破了河北邯郸“特权车”这个久治不愈的脓包……这些典型的案例,成为媒体提升与增强舆论监督功能的经典案例。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媒体与网民、专业记者与业余记者的良性互动,已越来越成为媒体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

在“全民记者”时代,媒体在价值取向上应有更自觉的人文关怀。正如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安迪·沃霍尔曾经预言的:“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在“全民记者”时代,各种吸引眼球的话题与炒作层出不穷,而激烈的竞争常常使得一些媒体跟随甚至迎合受众的喜好,忘却了媒体构建公共文化上的担当与责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整合功能。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塑造了公共文化,也影响着公众的价值观。而令人担心的是媒体在传播信息、设置议题中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更多地偏向于对强势人物的关注、对消费至上话题的热衷,而缺乏对于公共利益的探讨、对于弱势群众的人文关怀。

媒体作为社会进程的记录者,理应更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各阶层的人的生存状态,树立把社会中尤其是底层人群的生存、发展、变化,当做观察和报道重点的价值取向。因为,只有当这些人群的生存状况逐步改善时,社会才能更和谐、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