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1:46

对外贸易的利弊篇1

关键词:自由贸易;贸易保护;利弊;政策选择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争似乎是国际经济学中一个永恒的政策主题,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于蔓延,各国均不同程度的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政策。其实,不管是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它们代表的是不同国家统治阶级或统一国家统治阶级内部集团的利益。因而,两种观点争论的背后,隐藏着不同集团利益之间的斗争。下面,让我们分别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进行分析。

一、自由贸易主义

自由贸易主义是指建立在地域分工、比较利益的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遵循着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教训,主张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反对干涉贸易自由的政府措施。

(一)自由贸易主义理论观点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认为,国际商品交换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成本差异,而引起这种成本差异的因素是不同国家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绝对差异。各国应从事自己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从而使双方在交换中获得绝对利益。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主张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国际贸易,而反对政府干预。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完善和修正了斯密的“绝对利益”假说,提出了商品的成本差异来源于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李嘉图高度推崇自由贸易,建立起了古典经济学的完整大厦,其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作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H-o模型,即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要素方面的优势,生产和出口自己要素禀赋较为丰富的那部分产品,而进口那些要素缺乏的产品。

(二)自由贸易主义的利弊

1.自由贸易的利处

(1)实行自由贸易在理论上可使得贸易双方从贸易中获得利益,从而促进各国乃至整个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自由贸易能够使各国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得自身所稀缺的商品或服务,使得本国可以从贸易创造中获得利益。而一旦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贸易创造所引起的利益增加须抵消因贸易转移所引起的利益减少,从而使福利的增加量减少。

(2)能够使得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行,使得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在国际间实现了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对于贸易各国吸引外资,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2.自由贸易的弊端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并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即自由贸易所产生的利益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以墨西哥为例,在加入naFta后,墨农牧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而且随着农产品关税的进一步解除,这一状况还将继续恶化。自1994年以来,墨西哥农牧业所占GDp的比重已由6.34%降至5.5%。享受高额补贴的美国农产品也大量涌入墨西哥市场。

(2)本国民族工业可能受到冲击,国家经济安全难以保证,幼稚产业和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陷入困境,就业水平受到冲击,国内就业压力加大。

二、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

(一)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观点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重商主义;二是现代观点。

1.基于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主义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基本思想是把货币看成财富的唯一形式,财富的源泉来自流通领域,主要是贱买贵卖;只有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才能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国家应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以保证资金的流入。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欧洲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它追求的目的就是在国内积累货币财富,把贵重金属留在国内,在对外贸易上采取国家干预的强制的保护贸易政策。

2.现代主流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在60年和70年代,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以进口替代为主要内容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把联合国贸发会议而不是把关贸总协定看作其改善国际贸易利益的主要机构。一直到80年代,当国内经济善恶化时,发展中国家政府往往采用价格调整、本币贬值、外汇管制及出口限制措施,在贸易政策上是以进口替代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积极地实施单边的贸易自由化改革,重点是实现由非关税措施向关税措施的转变,关税项目进一步合理化,平均关税降低到一般水平,使国内产业与国际竞争联系起来。内外经济政策的改革使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成为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推动力量。这就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贸易保护主义。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1.贸易保护的利处

(1)能够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贸易保护措施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能对一国的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产生有效保护。

(2)根据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贸易保护主义能够有效的保护一国的幼稚产业,进一步缓解该国的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状况。

2.贸易保护的弊端

(1)与自由贸易相反,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一国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会降低世界的福利。

对外贸易的利弊篇2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中国外贸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进入21世纪,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相互依存。对于经济全球化,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出自各自的利益有许多赞成或批评的意见;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规范和完善还有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也使我国更加充分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种多样的。2000年11月15日,同志在2000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发表演讲,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许多文献指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出口市场更加集中,与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目标相矛盾。(2)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3)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目前,许多人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我国出口、外贸、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然而,事实一定如此吗?

经过加入wto后的这几年的发展,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并非全部都是不利影响。主要有三点原因:(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会,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979-1982年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1997年达到452.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超过英国、法国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中国共吸引3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将使科技人才的全球化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动加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的全球化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使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经济全球化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3)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扩大使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某种程度上可对贸易保护主义起遏制作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贸易秩序。据世贸组织的一些专家估计,世界贸易量每年增长将达到2000亿美元。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在遇到贸易争端时,企业还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公平!合理地解决与其他世贸成员的经贸摩擦。

从上文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多面的,有利也有弊,但是在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的时候,我们尽量将利益调整到最大化同时将弊端降低到最小化,从而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时,我们做出的具体措施如下:(1)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一方面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通过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其升级换代,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来,通过进一步发展来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劳动力优势。(2)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不断促进和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3)将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以贸易为先导,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适用技术通过一定规模的境外投资和境外加工贸易,充分参与世界经济分工,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获取最大规模的比较效益。尤其要重视与世界跨国公司的合作,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很大。这是一个国家的实力所在,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贸易的发展有弊的同时也有利呢?我们有以下的数据支持(这里主要只介绍外贸方面):贸易额增长是对外贸易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二十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324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4.77%,在世界贸易中的位置由第32位跃升为第10位。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服务贸易也有很快增长,1985-98年,服务贸易额以年均19.3%的速度增长,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份额由6.9%上升到13.74%。

所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弊,同时也有利。只要我们通过合适的方法降低风险,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完全可以通过经

济全球化这个契机,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松涛:《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历程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若干思考》.《1999年中国经济年鉴》.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1999年.第828-835页.

对外贸易的利弊篇3

【关键词】外贸政策;出口导向;弊端;进口

一、前言

201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从财税金融支持、巩固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着力优化外贸结构、进一步改善外贸环境等5个方面推出14条政策措施。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政策仍是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旋律,即以出口导向型为主。

近些年来,国际经济趋于全球化;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贸易政策也经历了4个阶段,从最初的国家干预,“闭关锁国”式对外贸易政策;到如今的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努力实现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外贸政策;我国的外贸政策,也在中国特色主义道路上不断摸索着,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进口政策和出口政策,而我国的外贸政策一直遵循“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方针。

“引进来”,就是吸引外国资本来我国进行投资,这样的初衷是为了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带动我国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等的出口,成熟自己国家的幼稚产业。“走出去”,就是为了刺激国家的经济增长,提升自己国家产品的形象,增强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三、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弊端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国土面积辽阔,劳动力低廉,价格优势,以及政策导向,在过去的30多年来,我国的外贸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长期处于外贸顺差地位。可在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已高达39569亿美元,是1978年206亿美元的192倍,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1.9%,在这个高度上,已经没有办法再像之前那样保持高速增L了,再加上近几年宏观环境的变化莫测,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确实遇到了一些难题。

1.外贸顺差的弊端

在之前,我国一直注重并提倡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地位,顺差,即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认为出口的越多,外贸增长越大,我国经济发展就越好。在这种默认下,各地方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甚至不择手段地增加出口,比如恶意价格竞争,各地方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市场混乱、结构失调。

2.外汇储备过多的弊端

我国长期处于外贸顺差地位,由此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过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一个公司的经营有异曲同工之处,其资本负债结构虽有不同考量,但都遵循一个标准,也就是外汇(流动资产)都不宜超过短期负债,这样虽然流动性增强了,但收益却大大降低,会造成资本的大大浪费;同时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国际上一定会呼吁我国人民币尽快升值,可如果这样就会导致我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降低,且国外投资也会大大减少。

3.具体措施的弊端

为了更好地实施我国的外贸政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引进的投资,促进出口产品,比如对于引进的外资给予低廉的租金、良好的位置、优先的通道;比如对出口的企业,实施高额的出口退税制度;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不利于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将最优良的资源占为己有,而其他企业由于无法享受平等的权利,无法持续发展,也无法提升技术,创新产品;接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会失调,众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纷纷转型成出口产品的企业,也增强了内部竞争;此外,由于从国民收入中得到的税收需要补贴这些企业,那么用于民众的比重必然大幅降低,会降低民众的生活水平。

四、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改进建议

1.增加对进口的重视

我国应该认识到进口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进口产品之后,居民消费的选择性变多,也会刺激居民收入结构的改善,消费,也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次,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源、管理手段,通过合作和学习,有利于我国相关产业尽快成熟;再者,增加进口,可能反而会刺激出口,我国企业在学习到国外的优点之后,改善了产品,提升了质量,也会改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从而增加出口。

2.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间,我国产品的形象似乎一直是没有技术含量,虽然出口份额越来越大,可我们掌握的都是产品的初级生产阶段,或者就是单纯的资源输出,而附加值的增加、核心的技术一直掌握在其他国家,这样我们并不能真正地发展经济。我们应该着力于提升自己的技术,增加产品的创新性,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3.针对性、动态性保护

我国对于外商投资,应该注重引进的外资质量,通过针对性的优惠措施,让投资集中到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出口企业,应完善退税政策,针对性进行补偿,且应与宏观环境、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不断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魏浩.我国现行外贸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6):64-67.

[2]王伯仁.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J].科学之友:下,2006(12):111-112.

对外贸易的利弊篇4

关键词:外汇储备;现状分析;利弊;对策建议

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9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在1979年之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来没有超过10亿美元,甚至还出现过负值。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持续增长,贸易高速发展,外汇储备开始迅猛增加。到199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此后上升相对平稳,2001年后,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迅速推动了外汇储备的飙升,到2006年连续三年单年外汇储备增量超过2000亿美元。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加,由零增至2万多亿美元。

1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1.1外贸增速较快,“出口多,进口少”导致贸易顺差不断加剧

与前几年进出口量都巨大的发展格局不同,从2005年开始,“出口多,进口少”已成为外贸运行的主要特征。从进口方面来看,各类产品的国内供应量充足,国际需求疲软;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导致外贸企业减少进口、推迟进口;国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而导致进口率的上升远远超过进口关税的降幅,国内企业削减进口;而日趋明显的进口替代趋势也同样导致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的持续下降。从出口来看,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贸易摩擦风险的存在,很多外贸企业提前出口、加快出口,由此导致大量顺差出现。

1.2大量外资的进入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而在21世纪初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由于中国的经济稳定增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1979—2004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速度超过年均30%,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中是极为罕见的。2005年,我国外资企业发展稳定:外方出资比例持续增长,整体质量明显提高。全国实有外资企业注册资本达8120.3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1.5%。2006年,中国吸引FDi总额达630亿美元,新设立外商企业41485家。

1.3热钱的流入

中国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而资本项目外汇收支则实行严格管理,国际热钱很难通过合法途径进入中国内地。不过在对人民币升值的心理预期持续作用的情况下,大量国际热钱以各种非法的途径进入中国内地套利、套汇。国际热钱流入的渠道主要包括:一是热钱通过贸易渠道进入中国,例如,通过境内的对外贸易企业虚报贸易出口,如提高商品的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二是国外游资通过投资渠道从资本和金融项下进入中国,例如,直接投资是热钱进入中国的一条重要合法途径;三是利用资本项目管理中的漏洞实现人民币的兑换,以外债的名义直接结汇。

2我国保持高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分析

高额外汇储备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良好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运行健康的标志。但巨额外汇储备也蕴涵着风险,过度的外汇储备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我国保持高额外汇储备的有利之处在于:有助于化解经济结构中的不平衡因素,从根本上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发生的可能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增强国际清偿能力,从而维护国际信誉,以吸引外资进入;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稳定人民币汇率;增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我国保持高额外汇储备的弊端在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导致大量“套利性”外汇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基础货币投放和外汇占款增大,制约了货币政策的运用和效应;高额外汇储备并不经济,降低了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内债与外债大幅增加;增大了储备风险;使国家储备资产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失去了国际货币基会组织的优惠贷款。

对外贸易的利弊篇5

关键词:明朝后期;中朝;民间贸易

1中江互市贸易

中江贸易始于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期间。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二月十二日朝鲜向明朝奏请:“自经兵祸,农桑并废,一应官军粮铜及本国经费,十分匾乏。平安一道霜雹为灾,禾谷不登,各处饥民贩救无策。而辽东地方米豆甚贱,合无于中江去处姑开场务通行买卖等因。”明朝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三月同意了朝鲜的请求,“朝鲜原属藩国,有无自当相通。即其城破民残,尚发兵征铜,以恤其患,岂可闭来厉禁,以重其危?彼此贸易,吾人亦有利焉”。显然,朝鲜为了解决战争所需要的军粮并缓解老百姓的饥荒,开市中江。当时朝鲜的大臣柳成龙就说:“时饥荒日甚,饿碑满野,公私蓄积荡然,贩救无策。余请移资辽东,开市中江,以通贸易。中原亦知我国饥甚,奏闻许之”。

然而,当壬辰楼乱结束,朝鲜希望中止中江互市。万历二十八年(1600),朝鲜备边司奏陈:“中江开市,虽出于我国之请,而行之累年,彼此之民,均蒙其利。但其间亦不无奸滥之徒,惹起事端之弊。所当咨请革罢。”这与朝鲜一贯禁止民间贸易的贸易政策是一致的。正如朝鲜自陈“开市之设,盖出于一时救急之权宜,原非久远遵行之成例也”,“盖贸迁有无,商民之小利;玩法惹衅,疆场之大患”。可见,朝鲜始终将政治利益置于经济利益之上。

此时正值明神宗派出大量矿监、税使,皆以太监充任,前往地方搜刮钱财,进奉宫廷内库,供其挥霍享用。派往辽东的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协同山海关事、督征福阳店税兼管矿务马市太监高淮。高淮身兼矿监税使于一身,τ诔鲜停罢中江关市的决定甚为不满,他对朝鲜大臣说:“尔国顷日危迫之时,求请开市,到今稍安,则反为禁止,极为未安云云矣。”朝鲜无奈,只能继续在中江开市。高淮移咨朝鲜:“既令开市,则不可不依前收税,以助国家经费。”实际上是为了讨得万历皇帝的欢心而进行的搜刮。万历三十一年(1603),高淮移咨朝鲜,要求中江关市使用银子,朝鲜大臣就议论“高之前后耿耿移碟于我者,只是魂迷于把参与银钱耳”。这是高淮被派往辽东的主要任务。同年十月,高淮就向皇帝的内库进献岁额银七千两。万历三十四(1606)年,高淮又进献人参一百三十五斤。

万历三十六年(1608),高淮因激起兵变被召还。朝鲜趁机再次奏请停罢中江关市,辽东都司移咨朝鲜,认为“立市通商,所以相济,非以相病。中江一镇,虽曰市税,亦寓讥察,其所抽税额,为佐军需计也。而高丽之国,未尝不利,彼其所豁参、貂、磁、铀等货,将博我国财解。而有货有税,内地犹且不免,而况外附之夷乎?”“华夷两利,行之永久可也,奚必轻议革罢哉?”。其实是负责中江关市的抽税官员“利其税不欲罢”。朝鲜备边司也明白指出:“中江通市委官,一年所抽税银,无虑累千两,而私自侵索,纳已之物,亦甚不资,一朝请为革罢,则大利之源见塞,而无所得矣,彼之力辨欲勿罢者,其势固然。”另一部分反对者则是辽东、镇江的大商人,最直接的证据即在中江关市停止四年后,“商民张彦顺等告称,乞要仍开中江市口”。虽然反对的声浪很高,但朝鲜坚持革罢。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明朝同意停止中江关市。

存在中朝边境二十年之久的中江互市宣告结束。它促进了中朝两国的官方与民间的贸易,使边境民间走私贸易得到了短时期的合法化,满足了两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利远远大于弊。它的存在仍然在中朝双方政府的严格监督之下,无法避免被扼杀的结局。

2东江互市贸易

东江贸易主要是中朝商民之间以东江为中介的海上贸易。东江贸易的根本目的是“欲合汉丽之货物,以充军中日用之资”,“招致商贾,以接济粮储”。可见,明朝所发晌银、军粮不足以满足东江的巨大开销,因而除向前来贸易的中朝商人征收税金以外,还向商人借款。明朝户部议处决定:“商人不下五六百人,半在登州,半在海外,约借欠不下五六十万,子母俱失非招商接济之初意。在海外者宜听文龙给与,在登者自应就近取偿,但奸商冒支之弊不可不防,登莱抚臣须取有文龙商货实收,然后给发可也。”皮岛在毛文龙的经营下,“不数年,遂称雄镇”。市肆之间物货充裕,仓库储备也很丰富。崇祯元年(1628),朝鲜遭遇大早,移咨登州军门,要求“请多发米商,前来皮岛等处地方,平价案卖”,可见朝鲜也从东江贸易中获益匪浅。

崇祯二年(1629),袁崇焕督师蓟辽,为了节制毛文龙,“奏设东江铜司于宁远,令东江自觉华岛转铜,禁登莱商舶入海。自是岛中京铜,俱著关宁经略验过始解。朝鲜贡道往宁远,不许过皮岛”。这一举措不仅控制了毛文龙的粮铜供应渠道,而且切断了毛文龙海上贸易的命脉,无异于给毛文龙致命一击。登州禁海,商船畏法不敢前往,以致东江“商贾不通,岛军大饥,取野菜为粮”。后毛文龙为袁崇焕设计杀害,东江贸易如昙花一现,戛然而止。

东江贸易有其历史的特殊性,它远处海外,明廷鞭长莫及,难于有效管理;虽地处朝鲜,但毛文龙为天将,朝鲜无权管理,这就使东江贸易可以自由发展,成为吸引中朝商人的国际海上贸易。它的存在为中朝贸易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渠道,可以说,它是中朝民间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

3民间贸易的非法形式

明后期中朝之间经历了贡道的变迁,因而民间贸易的形式有了新的变化。

万历时,民间贸易仍以边境民间私贸为主要形式。朝鲜政府对此有严格的禁令,“唐人及我国人,亦不许冒禁往来,严其上下疆域”。但防犯愈严,违法者愈多。“自义州至于理山,隔江相望之地。唐人等筑室垦田,八九月黄参探取之节,则乘其月黑人断之时,互骑小船,潜相买卖于隐密之处,弊不可防。”

天启后,由于中朝贡路由登州,山东半岛成为了中朝之间的主要官方通道,两地民间商人借官方频繁的海运之机,积极拓展民间贸易。山东商人自登莱沿海购买丝绸、火药、粮食等物用来换取朝鲜的马匹、木材、人参、药材等物,这种民间贸易的规模和数量都相当大。崇祯十二年(1639),登莱海防厅奏报,登州卫官兵趁巡海之机,在庙岛、陀矶岛、皇城岛,与朝鲜商人徐南阳等联络,“送水护行”,“夹带货物”,并约定货卖后“三七分利”,“事犯海禁”。明后期女真诸部与朝鲜的边境互市贸易,主要体现为茄乙波知堡开市和茂山开市。

中朝民间贸易长期以非法的形式存在,但它以巨大的潜力推动着中朝两国人民的经济交往,促进了彼此的了解,是中朝贸易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它不以中朝封贡关系的兴亡而消亡,反而更加繁荣,并长期存在于中朝两国人民的交往之中。

参考文献

[1]杨昭全,何彤梅著.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姜龙范,刘子敏著.明代中朝关系史[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

[3]朴真ぶ.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4]聂蒲生.中朝边境贸易的历史渊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51-152.

[5]李宁.中国与朝鲜半岛经济关系的历史特征――以民间贸易为视角[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05:13-16.

[6]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J].南开学报,2005,05:75-83.

对外贸易的利弊篇6

一、利弊分析

(一)有利方面

主张从政策上引导企业转做内贸的同志,主要提出了三点的“利”作为论据:

1.避免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2005年7月20日汇改开始人民币进入上升通道,兑美元累计升值20%以上;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但由于同期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导致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货币以及我国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升值。汇率波动使大量外贸出口企业蒙受损失,汇率不稳也使得交易双方预期不明,为防止汇率风险而推迟或减少减小订单,而内销则不用考虑这些问题。

2.减少外部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出口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大,受外部影响也大。本轮经济危机中,由于国际需求下降,特别是占我国出口市场比重60%的主要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我国外贸出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路下滑,在去年11月首次出现负增长以后,1-6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已同比下降21.8%。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上半年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

3.减轻来自国际社会的外部压力。我国贸易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使得近年来贸易摩擦增多,国际压力空前。欧美国家一方面利用“两反一保”和技术壁垒等措施限制我国产品进入其市场,一方面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服务及农产品市场,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继续施压,坚持要求人民币升值。甚至是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快速增长的外贸出口颇有微词。来自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产业和企业已经遭遇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起各类“贸易救济调查”举措,涉及金额达到82.67亿美元。若部分外贸出口转内销则可以减少贸易不平衡,从而减少贸易摩擦,减轻外部压力。

(二)不利方面

从政策上引导企业转做内贸,也必然会面临以下三点“弊”:

1.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将减弱。众所周知,外贸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几年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2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研究,出口每增长1%,可以拉动消费增长0.68%、拉动投资增长0.74%。外贸出口转内销必然会减弱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与我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政策是相违背的。另外,若外贸出口转内销导致外汇储备大幅下降,同样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降低资源利用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分工可以优化全球的资源配置,国际贸易可以增加贸易国的福利,反之,外贸出口转内销将会降低资源的利用价值,使国家福利流失。另外,外贸本身就是对企业竞争力的检验,许多大型跨国企业正是通过外贸的发展才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3.加剧国内市场竞争产生挤出效应。外贸出口转内销必定会增加国内市场供给,若内部需求不能同步扩大,则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产生挤出效应,使得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倒闭,也有可能会导致恶性竞争,影响市场秩序稳定。

(三)综合分析

任何政策选择都会有利有弊,关键是要整体上利大于弊。提倡外贸转内销,有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弊。

一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外贸出口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扩大出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刺激和扩大了国内总需求,同时还大幅增加了国家的外汇储备,进一步深化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国际市场是靠长期开拓发展的,面对一时的困难,放弃市场容易,今后再想重新进入就更加困难。

三是外需与内需、外贸和内贸在实践中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而者都可以促进就业,增加国民收入。内外贸并举,两条腿走路,总要比仅仅依靠内需、一条腿走路要好。

二、供求分析

(一)国内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市场商品供应总量持续增加,已经实现了商品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变,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总体来说,大部分商品供求基本平衡,但有17%的商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只有极少数的商品供不应求。短缺产品主要集中在资源类产品和一些垄断行业,需要通过扩大进口和破除垄断来解决;而在普通工业品生产领域,更多的是出现相对过剩,很多企业出现开工不足。供过于求商品主要集中在电器、体育娱乐用品、五金工具、鞋帽等工业消费品领域;供过于求的生产资料主要集中在汽车、机电产品、建材等领域,而这些产品正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通过出口消化了部分过剩产能。

另外,我们通常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国内市场对货物商品的最终需求,如果外贸出口总额相对于国内市场需求越大,其比值越大,则外贸出口转内销对内贸企业的挤出效应就越大,即可行性越小。

2000年-2007年期间,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国内消费的增长,“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06和2007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甚至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其中2007年出口达到92599.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9210亿元,“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最大值1.04。而08年虽然受出口下滑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但“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达到0.91。

依据2008年的数据,每1%出口转为内销,国内消费需要增长0.91%才能平衡供给,这将给国内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若2009年中国经济不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和国内消费均按2000年-2008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那么2009年出口将达到121163.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780亿元,但据目前来看,1-7月份外贸出口同比下降22%,预计全年下降15%,即预计09年出口84332.66亿元。若要使经济以预期速度增长,外贸出口企业的生产不受影响,则36831.14亿元的外贸出口差额须由国内消费来满足,即09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需增加到154611亿元,比08年增加46123亿元,增长42.51%,这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二)内外贸产品结构不同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不同,各国出口的将是具有比较优势或资源丰富的产品。宏观上,内外贸产品结构对等或相似是外贸出口转内销可行的必要条件。

有关国内贸易的宏观统计数据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主要商品分类销售额”最能反映国内市场的最终需求,而出口产品结构可以直接选取海关统计数据库中SitC分类的数据来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石油及制品类”、“金属材料类”和“食品、饮料、烟酒类”占据国内贸易批发与零售的前三位,总共接近50%。而我国出口商品前三位分别是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如表1所示,出口贸易与国内贸易统计的商品分类标准有着较大的差异,难以进行直接的对比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按照国内贸易统计中的商品分类标准对出口贸易数据进行重新整理。整理后的出口商品首位是“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占34.68%,在国内贸易中仅仅占4%左右,位居第八。国内贸易中占比排在首位的“石油及制品类”,2007年占比21.08%,而在出口贸易中只占1%左右,2007年列出口第8位。国内贸易占比排在第三的“食品、饮料、烟酒类”,2007年比重为12.58%,而在出口贸易中一直在3%左右。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国内贸易与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外贸出口转内销在供给与需求上难以对应,可行性较低。

(三)扩大内需也有很多困难

国家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这是十分正确的,可以说启动内需是大国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基石,应该作为国家长期战略来贯彻执行。但这不等于说就可以忽视外需。一方面扩大内需本身就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另一方内需和外需应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如果通过扩大内需使国内居民消费水平得到提升,使国民收入中投资/消费的比例能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国内市场容量将不可限量,足以容纳外贸转内销的部分。但是,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还处于较低的层次,现在的市场还难以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消费层次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另一方面国民收入中投资/消费的比例变化有其历史、文化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短期内能够改变。

近年来,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态势继续扩大,2007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48.79%,居民消费支出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47%,下降到了2007年的35.45%。

形成这一局面有多重原因,其中有一条是肯定的,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也是抑制消费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仅为3223.85元,而城镇居民为这一数字的3倍,据统计,目前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并不是不舍得消费,而确实是无钱可花。当前国家许多拉动内需的政策都是为了提高居民消费,如:家电下乡政策、购车补贴政策。目前来看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拉动作用有限,也难以持续。

因此,从宏观的供求关系来看,短期内国内需求难以购买外贸出口转内销的供给,外贸转内贸很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

三、实务分析

外贸出口转内销微观上需面对实务上的困难。

外销在多数情况下以“客户+订单+生产”的单一交易方式进行,企业基本上按照客户订单的要求进行打版、生产、交货,其核心能力聚焦在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及重大贸易客户的管理维护上;而内销则是“市场需求+产品组合+渠道网络+品牌打造+团队执行”的系统对抗,将直接面对复杂多变消费群体、消费结构、经销,其核心能力聚焦在产品的适销对路、差异化的产品风格、渠道掌控与品牌提升上,整体对企业来讲是一个多层面、较为精细的系统化操作,迥然不同的操作思路套路对外销转内销企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如表2所示,外贸企业转内销在实践上将遇到了以下几方面困难:

(1)缺少完整的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是国内销售最重要的环节,内销企业一般采用支付“进场费”进入大型零售市场的方式进行销售,也有部分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零售终端,内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外贸企业以往的销售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网站、参加展会等方式接单生产,也许销售部门只有两三个人。外贸企业转内销需要组建一支经验丰富的营销队伍,还需要支付“进场费”等渠道费用,这些都令许多外贸企业望而却步,缺少完整的营销渠道是外贸企业转内销的最大障碍。

(2)没有自主品牌或品牌无知名度。大部分外贸企业属于来料加工或贴牌生产类型,很少拥有自主品牌,在国外市场生存依靠的是oem,这种模式下企业只需要把产品生产好,市场的风险和残酷的竞争则有品牌商承担。内销企业多数拥有自主品牌,且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品牌进行包装,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知名度低的品牌难以进入较好的商场。大多数外贸企业要想拥有知名品牌非常不易,仅商标的申请程序就大约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而提高品牌知名度更是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外贸企业在国内几乎没有知名度,这使得他们的产品虽然有较好的质量,但难以进入好的商场,销售业绩自然也就不容乐观。

(3)研发能力不高或不符合国内需求。除部分企业采用贴牌生产外,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加上贸易补偿是外贸企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三来一补”式的外销模式大多是客户提品标准,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往往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多年的外贸经验使得外贸企业一般都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和国际市场,按照双方订单上达成的数量和产品规格进行生产,对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和改进都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员,造成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较差,难以针对市场作出产品更新。

(4)订单规模及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在订单规模方面,国内采购的订单金额一般不如国外那么大。外贸订单动辄百万的诱惑使得以前很多外贸企业不愿接受国内小单,因为大订单具有小订单不具备的规模效益,而且小订单让企业挣的也少,但是,小而散却是内销的特点,企业看起来庞大的销售规模都是靠着无数经销商分散的小订单堆积起来的。在运营模式上,外贸采购的订单制,采购商给厂家技术图纸和标准,然后下订单,货到付全款;而内贸采购是实物制,要求厂家先生产出货品,采购员根据厂家的货来决定买多买少,这对厂家而言存在风险和库存问题。

(5)销售结算方式不同,经营风险加大。在预付款上,国内采购商要根据厂家情况,个别交涉,一般货款的结算有一定期限的账期,非食品类商品要实行退换货制等,风险较大。而国外采取的是国际标准的信用证和提前预付定金制度,生产企业风险较小。外贸企业转内销由于结算方式的不同,资金的周转速度减慢,对资金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加。

(6)没有国内售后服务体系。外贸企业一般不用考虑售后服务问题,企业的任务只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期交货,而内贸采购商则会要求制造商投入人员、资金参与促销、广告等,为商品的销售共同出力。

可以看出,外贸和内贸在交易规则等实务操作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面对国内市场的交易规则和制度,外贸企业的内销之路困难重重。

对外贸易的利弊篇7

世贸组织举足轻重

世贸组织(wto)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二战后,为了解决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问题,由美、英、法、中等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30日签署了《关贸总协定临时议定书》,并于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它一直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正式成立,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是当今世界惟一处理国家和地区之间贸易关系的国际组织。世界上负责经济事务的组织很多,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为什么世贸组织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世贸组织的基本职能。

世贸组织有三项职能,其中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制定全球市场经济运作的国际规则,并监督各个成员执行这些规则。世贸组织的另一个职能是组织各成员进行开放市场的谈判,打破贸易壁垒。世贸组织的第三个职能是解决各成员之间的贸易纠纷。如果成员之间发生贸易摩擦,就由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进行仲裁。

世贸组织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即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所谓最惠国待遇,要求国际贸易中,一成员给予另一成员的优惠不低于该成员给予任何其他成员的优惠。所谓国民待遇,要求任何世贸组织成员的商品或服务进入另一成员领土后,应该享受与当地商品或服务相同的待遇。

近20年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贸组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否加入世贸组织,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承担国际责任,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尺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世贸组织142个成员间的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5%,投资额已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量的80%。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就等于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中国“入世”大势所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总揽全局、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充分展示了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勇于面对国际竞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进取精神。

从根本上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邓小平早就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技术、信息、贸易、金融的发展日益超越地域的局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搞市场经济,更不可能置身于国际经济体系之外。过去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比较少,不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不大。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大大增多,如不及早加入,我们会在国际贸易和外交斗争中吃亏。例如,前些年美国国会每年都要讨论表决是否给予我国最惠国待遇,以此作为遏制我国的筹码。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有了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的保证,我国将避免那种带有歧视性的不平等贸易关系带来的损害,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1/5多的人口,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值均居世界第六,吸收外资连续多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14年底外汇储备达到2800多亿美元。没有中国的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不能体现多边贸易体制的普遍性和公正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启动新一轮多边谈判、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将起到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会逐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提供庞大的市场和商机。

机遇难得挑战严峻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加入世贸组织,当然会给我们带来机遇,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具体来讲,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是:第一,将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第二,促进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如农业中的水果、肉类和蔬菜,工业中的一般机电产品、轻工产品、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服务业中的建筑、旅游等,都可能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第三,履行关税减让、市场准入、非歧视原则等承诺,有利于我们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第四,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行事,将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此外,加入世贸组织还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中国消费者在降低关税、开放市场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利于中国企业利用稳定、透明、可预见的多边贸易机制更好地保护和壮大自己,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第一,随着市场准入的扩大、关税的削减和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尤其是粮食和那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将经受严峻考验,如汽车、金融、保险、电信等。第二,我国现行有关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完全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对外经贸管理在观念和体制上存在着许多滞后的地方,政府机关的工作方式也有相当大的不适应,这些都会增加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风险与困难。第三,国内企业普遍对世贸组织规则了解不够,经验不足,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后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的裁决也可能出现对我不利的结果。第四,加入世贸组织也给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严峻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观念大量涌入,西方敌对势力也会乘机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西方腐朽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将对我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防止和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入,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谈判中承诺的只是一种市场准入机会。实际上,是否进口、进口什么和进口多少,要取决于我们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商业条件。我们在某些服务领域允许外资企业从事一定范围的业务是有条件的,允许不等于不要审批,不等于没有管理,外资企业的商业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

总之,对于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得失,我们应该用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既要静态地看,又要动态地看;既要看当前,又要看长远;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总的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是利大于弊。

积极应对兴利除弊

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绝非一首温馨浪漫的田园诗,而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面是利,一面是弊;一面有机遇,一面有风险。利要兴,机遇要抓住;弊要除,风险要化解。

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就要加快推进与加入世贸组织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这是更好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需要,更好地保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抓紧做好清理、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对外贸易的利弊篇8

(一)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无法克服的弊端1.无法触及外贸业务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外贸公司中,对于真实外贸业务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期间有很多可变的因素或突发的情况,这就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外贸业务员,必须要具备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对客户要求和突发事件的把控能力等,而这些作为外贸业务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无法通过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来培养和锻炼的。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能得到全面的激发目前市面上应用较广的国际贸易实训软件都有一个共通的弊端:设计过于机械化、内容过于固定、操作也缺乏灵活性,学生更多的是在老师和软件指导手册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实训的任务,没有一整套真实的外贸业务,上述所列举的实际业务能力都未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校外真实外贸公司顶岗实训的不可操作性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因此,开展校外真实外贸公司的顶岗实训对于弥补这一缺陷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使得校外真实外贸公司顶岗实训的可操作性非常低。1.校外实训公司资源匮乏如果要开展校外真实外贸公司的顶岗实训活动,作为活动的主要承载者———外贸公司,是必不可少的。但实际上,这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训的外贸公司是少之又少。首先,对于外贸公司而言,外贸业务是公司的重要商业机密,公司一般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更不会将核心的业务或重要客户交给学生去处理。其次,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面向的外贸企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种类型的企业根本无法接纳批量的学生实训活动。因此,外贸公司大都不愿意参与。2.“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学生参加校外真实外贸公司的实训需要一个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指导他们,也就是“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人事体制,重学历轻经验,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任教,本身并没有一线企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匮乏,所以在指导学生校外实训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3.学生进行短期的校外实训收益不大高职院校在安排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时,通常将校外实训,即顶岗实习放在大学的最后半年来进行。这么短的时间,对于只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要应付甚至熟练掌握实际外贸业务,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短短的顶岗实习期间,也只能做些复印打杂的工作,真正的收益并不大。

二、引入真实外贸公司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以校办企业的模式进行校内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办企业,顾名思义,就是由各级学校举办的、以便于学生从事就业准备和进行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为目的的企业。以校办企业的模式进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是比较适合国际贸易这一专业的特点的。1.可以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外贸业务操作实训建立由学校独立出资、经营、自主管理的、以进出口业务为主营业务的校办企业,是一条既符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又能符合外贸行业特点、能够形成持续性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道路。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外贸行业的真实业务,了解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以真实的客户业务为课程内容,也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课程实训教学中进行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对客户要求和突发事件的把控能力等实际业务技能的锻炼与培养,真正实现求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2.进行“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建立外贸校办企业,对于“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也是大有帮助的。教师可以轮流在企业中进行挂职培训,在企业的实际业务中提升自己的一线企业工作经验,再将这些经验带到教学中去,实现良性循环。3.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将企业引入学校,让学生与老师“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真实业务环境下的外贸教学实训,直接接触真正的外贸业务案例,使自身的外贸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且也避免了到校外企业实训时遇到的实训时间短、实训无法批量进行等等限制性问题。对于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课堂式教学方式或“仿真模拟”的人机对话式教学方式都是一种革新。但是,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校办企业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弊端,比如产权不清、校企不分;权责不明,管理员缺少风险意识;缺乏长远规划和核心竞争力及资金缺乏等等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目前来讲校办企业运作得比较成功的多是研究型大学的科技性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文科财经类专业如何更好地运作校办企业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因此,在目前看来,以外贸企业校内分公司模式进行校内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的建设显然可行性更高。(二)以外贸企业校内分公司模式进行校内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的建设1.有利于学校避免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无长远规划等问题以外贸企业校内分公司模式进行校内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从法律层面来看,企业的运作与学校在人事和财权上都是相互独立的,这样做可以很好的避免现在高校校办企业所普遍遇到的硬伤,比如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无长远规划、甚至滋生贪腐等问题。2.一种简便易行的合作方式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引入真实外贸公司的教学模式,用这种外贸企业校内分公司的模式是最为简便易行的。因为这种模式下,公司的日常运作与管理与学校的日常运作管理是相互独立的,相互之间要前期投入的人财物不多,简言之,企业与学校之间就是一种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3.一种良性循环的合作方式引入外贸企业校内分公司的教学模式,从学校层面而言,可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课程的学习中真正接触和了解外贸企业真实的业务活动。而从企业层面而言,虽然要将一些企业视之为“商业秘密”的进出口业务拿出来放到课程教学中,一开始企业可能会因为学校的专业教师或学生业务上的不熟练而受到一些业务上的损失,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期,校内企业可以在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中优先物色真正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有一定的从业经验、能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业务人才,并将这些人才纳为己用,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后备。就目前的教育体制而言,这两种模式各有其利弊,但总的来说,第二种模式,即以外贸企业校内分公司模式进行校内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应该更为简易可行。当然,无论是用哪个模式将真实的外贸业务引入课程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引入这两种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外贸易的利弊篇9

人民币升值问题近几年来一直是经济学界的关注的焦点,前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后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2000年~2001年是贬值和升值论战的交汇点,2003年~2004年升值问题则达到了一个受关注的高峰。本文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升值对经济的影响、应对升值的策略思路等方面来展开陈述。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

关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既有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也有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以下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来分析。

1.国内因素

(1)经济基本面因素。在经济基本面角度,人民币升值压力分为短期压力和长期压力。短期压力是内外经济失衡的结果。即取决于市场上外汇的供求关系。具体表现为:①国际收支状况。1999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保持了经常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近年来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度攀升。到2004年底国际收支顺差已超过6000亿美元。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保持了较快增长,2004年吸收外资达到620亿美元。②持有大量外汇储备,会导致本币升值。大量外汇储备即大量顺差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对本币需求量增长。同时,较多的外汇储备表明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货币的能力较强,增强外界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有助于本币升值。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从212亿美元升至2004年年底的6099亿美元。③相对利率。利率作为使用资金的代价,也会影响汇率。当利率较高时,使用本国货币的成本上升,使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供应相对减少;同时,利率较高也表示放弃使用资金的收益上升,将吸收外资内流,使外币供应相对增加。这样,利率的上升将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近几年来,针对世界经济的持续低速增长,各国普遍采取了降息政策,使得我国的相对利率较高。

长期压力是经济长期走强的结果。经济的长期走势是决定人民币汇率最重要的因素,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是实现人民币稳定和升值的基础。1997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超过8%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从发展趋势看,2020年以前仍可望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日本和其他成功实现赶超的国家的经验证明,在一国经济和贸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货币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升值。经过20多年来快速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和GDp已跃升至世界前位,在迅速赶超过程中,人民币升值乃是必然的趋势。

(2)汇率机制因素。目前升值压力来自外汇供给持续大于外汇需求。但是由于现行的汇率制度的限制,我国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供给和需求,而是由政府控制或规定的“供给”和“需求”。如按照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企业外汇收入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支出则需凭有效票据到银行购汇,而外国投资者投资的外汇也“卖给”中央银行,以换取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在中国国内使用。这种制度使国内对外汇的需求十分有限,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压力。因而升值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对外汇市场的过分管制。

(3)对外经济政策因素。我国长期实行的贸易与外资政策也是造成升值的重要压力来源。包括:鼓励出口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导向;扭曲的引资政策:贸易上奖出限入、资金上宽进严出的政策等;从而造成了外汇的供大于求。政策因素所导致的升值压力最后仍然会在经济基本面因素中反映出来。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升值趋势具有内生性,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生成的。

2.国际因素

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近期更大的升值压力却是来自国际社会。2002年,日本等国开始在国际上散布“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并逐渐升级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到2005年,日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基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其逻辑起点是“世界工厂论”,再演化出“出口问题”,又引申出“输出通货紧缩论”,这三种论调是一脉相承的,都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出口的迅速增长对其他国家构成了威胁。

人民币事实上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也造成了升值压力。2002年以来,美国推行弱势美元政策,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大幅贬值。由于人民币实行事实上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贬值,因而引起有关国家的不满,升值压力骤升。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压力分为近期升值压力和长期升值趋势。近几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和利用FDi规模及外汇储备的大幅上升、国际社会的炒作和施压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从而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近期压力,其背后深层原因则是国内有关经济政策、体制,以及国际社会的施压共同造成。另一方面,就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而言,我国目前相对稳健的经济基本面状况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是其内在动力,因而人民币升值压力具有内生性,人民币将面临长期升值趋势。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负面影响

(1)引发中国经济泡沫,最终导致长期经济衰退。如果人民币升值,最担心的是重复日本的老路。1985年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经济的三步曲是:先是出现经济泡沫,股票、房地产价格大幅度飙升;然后是泡沫破灭,股价等大幅下跌,最后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如果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将会引发国际投机资金的涌入和国内投机资金的出现,导致中国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急剧增长,引发通货膨胀。通胀压力将逐步转移到资产上(如房地产、股票等),形成资产“泡沫”,当经济泡沫破灭之时,也就是中国经济转入长期衰退之时。

(2)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导致失业增加、通货紧缩加剧。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将极大削弱,首先受到打击的是出口企业,进而影响非出口企业。2004年,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70%。表明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同时,中国赚取的只是加工部分的加工费。在价值链中,加工产业的利润只有5%。升值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有可能是生死攸关的。

(3)加大外商投资成本,严重影响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升值会提高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成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资接受国。同时,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依赖和对外贸的依赖是相关联的。从2001年到2003年中国进出口额从5000亿美元跨越了8000亿美元台阶,增加了3416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增加了2132亿,占了增长总额的62%。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密不可分。因此直接投资的减少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除了以上三种最重要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升值还会带来财政赤字增加、迫使国内企业向国外转移、投机性资本带来的金融风险等负面影响。

2.正面影响

升值的正面影响,简单的说,就是人民币资产增值,国际购买力增加,有利于外贸进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降低国外资源的采购成本,使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人民币升值使我国从能源、原材料进口中得益,如铁矿石、石油等紧缺资源。

(2)有利于企业提高长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利用进口品成本降低的有利时机,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设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贬值虽有利于促进出口,但只是暂时的竞争力,而只有产品、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竞争力才是长久的。

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说,升值使外资的投资成本增加,但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的受影响程度远小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也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鼓励外资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使中国摆脱“世界工厂”形象。

(3)有利于减轻偿债负担。人民币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带来几十亿美元的外汇盈余。加之我国中长期负债高达80%以上,目前又已进入偿债高峰期,适度升值对于缓解当前的偿债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4)有助于国际金融资本对人民币的投资。人民币升值,会使人民币成为人们的财富借以保值升值的购买对象,人民币在国际上将产生“黄金效应”。人民币将具有变相的举债功能,即我们只要多支付人人都愿意持有的人民币,就能够获得自身所需的经济资源,其实这相当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上不付利息的债券。增强了本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除以上好处外,升值还能对本国居民产生积极影响、使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增加国家税收收入等。

3.对人民币升值利弊的评价

对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进行综合权衡,仍然要按短期与中长期分别考虑。

从短期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鼓励出口与外商投资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使我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较高,人民币升值确实会在短期内带来出口减少、失业增加、通货紧缩加剧等恶果。虽然升值会增加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给中国的外贸进口带来好处,但目前中国的出口依存度高于进口依存度。也就是说,从眼前可以量化的指标来看,中国从人民币升值中得到的好处少于升值带来的损失。即从短期看,升值是弊大于利的。

从长期看,企业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国际购买力增加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长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汇率改革将促使出口企业转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技术水平,改变世界工厂形象。同时将引导一部分资源流向非贸易部门。也会促使企业投资的项目更关注国内市场,更多地通过提高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减少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使中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因此,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是利大于弊的。

四、针对人民币升值的思考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如何才能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对策,充分利用升值的正面影响,克服升值的负面影响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

1.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采取措施缓解升值压力

针对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有来自国内的经济基本面、政策面,以及来自国际的升值压力,首先应该采取措施缓解升值压力,减轻升值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来自国内的压力主要是由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造成的,缓解升值压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不合理的出口依赖型和投资依赖型的经济增长结构,实施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2)改变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是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粗放式贸易发展战略。这种贸易增长方式扭曲了国内资源配置,成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3)调整外资政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制订了“以市场换技术”的鼓励外资的战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现在看来,市场换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回来。同时,在各种优惠政策下,我国利用FDi规模逐渐增大,成为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在外资政策上也应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对于国际压力,可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使世界各国能够理解中国维持人民币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了解实际上中国的进口速度快于出口速度;第三,减少出口退税抵消部分间接贬值影响;第四,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如上下各浮动三个百分点;第五,针对已经出现的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报复措施制订预案谨慎应对,有备无患。

2.在汇率机制方面: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

一方面,中国目前政府干预过多的汇率机制也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从经济基本面角度看,长期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人民币必然会呈现长期升值的趋势。同时,从长期看,升值会促进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所以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更多体现出的是升值趋势,而不是升值压力。因此,长期来说不是缓解升值压力的问题,而是要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汇率制度,使汇率能够真实反映外汇供求状况。

建立符合国情的、有效的汇率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完善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减少央行在市场上的干预频率,代以其他经济手段调整汇率水平;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建立银行、企业间外汇市场,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2)推进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兑换改革。使人民币最终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这与人民币非自由兑换的现状极不相称。因此需要提高经常项目的可兑换程度,增加经常项目外汇支出使用额度;同时,慎重、有序地推进资本项下的可兑换进程。(3)加强外汇风险管理,大力发展人民币衍生金融产品的市场建设,也是完善的外汇市场所必不可少的。

3.对于外贸企业:采取措施化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

中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凭借其低价优势,人民币升值无疑削弱了低价优势,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应对人民币升值,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改善产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可采取以下措施:(1)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我国出口企业往往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升值后,降价空间非常有限,无法消化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应当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从而有较大能力承受升值影响。当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需要长期的努力。(2)加速产品换代,走差异化道路。我国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能依靠价格竞争。面对升值压力,价格优势也不成为优势。因此需要注重产品差异化与品牌化战略,寻找新的竞争点。(3)利用升值有利进口不利出口的特性或针对不同国家升值幅度不同的特性,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进出口比重、调整进出口国家与地区的手段来化解升值造成的损失。当然,这仍然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需要企业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夏建伟刘爱文:《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调整》,华东经济管理,2006.4

[2]陈恩富祝富强:《正确认识和应对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经贸探索,2004.3

[3]耿选珍李亮贾林蓉:《浅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西昌学院学报,2005.12

[4]张杰:《对本次人民币升值的几点思考》,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

[5]崔思思:《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理论界,2006.2

[6]黄其畅:《浅谈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及我国的汇率政策》,金融经济

对外贸易的利弊篇10

[关键词]影视服务贸易;文化贸易;壁垒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98

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文化例外”这个词,在当时进行相关贸易总协定谈判过程中,法国人提出文化贸易有其自身特殊性,所以文化贸易和其他贸易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我们也应该将其进行区别对待,所以也就有人随之相应说在文化领域不能使用wto贸易自由原则,因此,就确定了文化例外六条标准,而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本国文化不受到他国文化的冲击,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国之间的文化贸易壁垒也因为文化例外条款的确定慢慢地开始形成。[1]

1影视服务贸易中的文化贸易壁垒的成因分析

11日益凸显的文化安全认知

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中,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过去相比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在此背景下,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渗透的同时,一国文化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由此,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便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尤其是在文化贸易的过程中,进口国总不免需要考虑本国的文化和文化安全问题。由此,文化安全认知变成为了促成各国文化贸易中贸易壁垒形成的首要原因。从理论上说,文化安全认知这一问题并非只是现代社会所需面对的。实际上,只要是存在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又有着各相异文化之间的文化交往,那么就会产生文化安全问题。但是在过去,因为受限于地理环境和沟通技术等原因,各相异文化往往于其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中各自发展,文化实体之间鲜少发生联系,因此文化安全的问题在过去并不十分凸显。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增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海外市场急剧扩张,由此便带来了其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广泛传播。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降低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成本,同时也为获得他国的文化产品提供了一个简便快捷的通道。因此,文化安全才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时代性问题,文化安全“作为文化保护主义的一种积极表现形式,它在国家间关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而这种文化安全认知在影视服务贸易领域表现得尤为强烈。

12各国对市场独占和利润独享的追求

文化产品或服务因其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特性而有别于其他普通商品,消费者在购买文化产品或服务时,其原始动因也往往来源于该产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特殊文化因素。但不可否定的是,该用于贸易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有着典型的经济属性,即从本质上看其首先是一件商品。贸易往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和扩大市场占用率,文化贸易亦不例外,因此,各国对于市场独占和利益独享的追求成为了文化贸易壁垒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文化贸易,其本质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将本国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服务用以进行贸易往来从而换取经济利益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作为各国贸易往来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文化贸易的最终目的便是获取经济利益。而这种具有特殊文化因素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润则是十分惊人的。[2]在其利润构成中,某一特定文化产品的直接收入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后续的相关文化商品或服务则有着很大的利润开发空间。同时如此巨大的利润和回报,往往是其他普通的商品贸易所无法比拟的,这一现象电影产业中尤为明显。例如,美国电影产业的总收益中有20%来自银幕营销,剩下的80%则来源于之后电影产品的后续开发,即电影相关主题产品的营销,如玩具、游戏、旅游和主题公园等。可见,文化贸易壁垒将是各国竞争电影市场以追求经济利益的必然结果。

2影视服务贸易中文化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21关税壁垒

关税是指一国海关对进出其边境的货物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进口关税属于关税种类中的一种,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本国相同或者是类似产业。但是在电影市场中,进口关税在抑制外国影片竞争力的同时,却也有着扭曲本国电影市场机制、降低文化资源配置效率等弊端。因此一国政府在选择以进口关税形式来设置文化贸易壁垒时往往会面临着经济与文化上的二难选择:关税壁垒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国产影片免受外来影片冲击,但与此同时却不得不以牺牲本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此外,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成立的初衷便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等方式,消除差别待遇,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因此传统关税壁垒的保护作用对于保护本国文化安全的作用便日渐削弱。同时对外国的影视文化产品征税势必会引起本国相关产品出口减少,影视产品贸易条件恶化,有时甚至会导致对方的贸易报复,从而抵消本国关税的壁垒作用。由此看来,关税壁垒有着其不可弥补的弊端。

22国产内容配额

相较于其他贸易壁垒,国产内容配额在保护本国文化安全方面可以算是采用率较高的一种文化贸易壁垒。国产内容配额能够有效地规避上文所述的关税壁垒所带来的经济和文化上的二难选择,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国产内容配额仍有其无法规避的弊端。举个例子,对于一档表现本国文化艺术的影视作品来说,如果其是由外国艺术家制作完成的,那么就算它其余任何方面都符合国产影视节目的要求,也仍将被视为外国影视作品。反之,如果是一档表现国外文化内容的影视作品,如果其在本国境内取景拍摄,同时雇佣本国演员,那么即便该片演员在影片中所用语言的外语,按照国产内容配额的规定,其也仍将被视为国产影片。由此可见,单凭国产内容配额的僵化标准,是难以有效判断一部影视作品的归属问题,换言之,即国产内容配额的限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有效规避,从而使得该文化贸易壁垒的实行与其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3]此外,国产内容配额属于数量限制的范畴,而Gatt的原则之一就是禁止一般数量限制,因而将国产内容配额作为文化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以保证一国文化安全也并非长远之计。

23补贴

对于电影电视等视听产品,由于其具有不同于一般贸易商品的独特性,因此相比较于国产内容配额,似乎补贴这种贸易壁垒形式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成效可以立竿见影,但相比较于其他文化贸易壁垒的种种弊端,似乎更契合影视服务贸易的补贴依然有着其不容忽视的硬伤。以中国为例,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已经数年,在文化产业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电影产业更是如此,但“按票房比例予以返还专项资金等形式的资金补贴”却也只能是权益之计。“影院从2016年开始放映的国产影片票房达到票房总收入的50%以上,将返还100%电影专项基金;达到45%~50%的,返还80%;全年国产片票房不到45%,但与上一年国产片票房相比有增长的,也返还50%”。分析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资金补贴的返还比例是以院线票房作为其划分及衡量标准,这种政策上的唯票房论倾向很容易让电影制作和发行方在电影表现形式和演员阵容上加大投资力度以赚取更高票房,但却因此忽略了电影的核心内容,导致更多“叫座不叫好”等商业片的出现,既不利于国内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也为外国占据国内市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机会,从而与文化保护的初衷相违背。

3结论

综上所述,影视服务贸易中的文化壁垒成因主要是因为日益凸显的文化安全认知以及各国对市场独占和利润独享的追求所造成的,而本文也主要对其表现形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参考文献:

[1]余雄飞影视服务贸易及文化贸易壁垒[J].法制与社会,2009,17(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