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税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2:51

关于财税的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财务;集中核算;税务;风险

广东电网公司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财务集中核算,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这对提升企业整体会计基础管理水平和财务核算运作效率非常有利。但在现阶段,企业税务管理仅从核算方面实现了集中,缺乏对公司系统及下属单位税务风险的集中监控和有效管理。维持目前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税务管理状态,将使企业税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严控企业税务风险刻不容缓。

一、广东电网公司财务集中核算实施情况

2010年,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提出:积极应对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以战略为龙头,按照“集团化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制度,加强公司的有效管控能力,明晰各层级管理定位和管理关系,提升公司综合效益”的管理定位,开展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推行战略管理。为了逐步构建符合公司整体目标和战略方向的集约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广东电网公司积极探索,于2010年4月开始在地级市供电局实施财务集中核算管理。

(一)会计核算由三级核算体系变为两级核算体系

广东电网公司规范财务组织管理模式,由原来的省、市、县三级会计核算体系压缩为省、市两级会计核算体系,即在一个地级市供电局开设一个会计核算账套,统一会计核算、银行账户开设、资金收付、报表编报、资产价值管理和会计档案管理等以此提升会计基础管理规范化水平和财务核算运作效率。对地级市供电局所辖的直供直管县(区)供电局实行“报账员报账制”或“财务人员派出制”。“报账员报账制”即县(区)供电局设置报账员,报账员负责收集、分类、整理会计核算相关的原始凭证和单据,定期到地级市供电局办理报账手续。“财务人员派出制”即地级市供电局派驻财务人员到县(区)供电局负责分派的财务核算管理工作,远程登录地级市供电局统一核算账套,处理地级市供电局交办的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定期将会计资料等移交地级市供电局统一管理。

(二)税务管理仍实行属地管理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规定,地级市供电局实施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后,仍然需要按照属地原则申报缴纳相关税费。地级市供电局财务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岗,集中处理地级市及下属县级分公司税务管理工作,具体按照“统一核算,属地缴纳”的原则开展。

以云浮供电局为例,相关税费具体申报缴纳方式如下: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方式仍由省公司统一汇算清缴;增值税除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及不含电费基金附加的电费收入销项税的15%结转省公司申报缴纳外,其余在各地方申报缴纳,地级市供电局统一汇总申报增值税,编制《广东电网公司云浮供电局本级及所属下级单位应交增值税分配表》,分配比例和分配金额经税务局确认后,方可按属地扣缴税款;其他如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等地方性相关税费仍按照属地原则向各级税务主管机关申报缴纳。

二、企业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税务风险

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制度,大大提升了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规范化水平和财务核算运作效率。但在目前发展阶段,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税务管理仍然只是侧重于就核算论核算,没有进行有效管理,更不用说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税务筹划。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后,可能会使得整个公司系统的税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一)涉税业务范围扩大,税务风险复杂化

供电企业通常是各地税务机关重点监控的对象,经常性的税务稽查或税务审计成了企业的“家常便饭”,税务检查往往对以前年度涉税业务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常常进行前后追溯延伸检查。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前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仍然存在,无法简单地进行“合并”和“抵消”。财务集中核算后,涉税业务范围扩大了,涉税业务种类增多了,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点也相应增加了,税务风险更加复杂化。

(二)企业办税人员精简,税务管理粗放化

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后,地级市供电局及所属单位只有一个财务核算主体,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却需要面对多个纳税主体。同时,市局财务部只设一个税务管理岗,受现有岗位人数设置的限制,有一部分税务人员被精简,在核算范围和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企业税务人员的核算工作更加繁重,只能更多地侧重于税务核算,甚至疲于应对各项税务检查、审计,税务管理更加粗放。

(三)报账员身兼数职,弱化了税务管理效果

地级市供电局为统一财务管理需要,对所辖直供直管县(区)供电局实行“报账员报账制”,报账员一人往往身兼数职,集出纳、预算、税务、财务管理等诸多职能于一身,直接影响税务管理实施效果。甚至有些报账员没有从事过财税工作,此时,报账员变成了简单的资料传递员及信息者,无法全面、有效传导及执行税务管理政策,大大弱化了县级企业税务管理实施效果。

(四)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税务风险过程控制不足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有些县级单位领导认为没有了财务部及财务人员,则放松了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对税务风险的关注程度就更加少,甚至认为税务工作只是财务部的事情。一旦出现税务问题,往往认为税务人员没有正确计算和缴纳各种税费。另外,企业过分关注事后税务风险控制,发生税务问题后才开始重视,才开始要求“筹划”,税务风险缺乏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尤其没有从源头开始控制。

(五)战略决策权上移,纳税筹划空间进一步缩小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很多战略决策都是由省公司统一下达,下级单位只是被动的执行,更谈不上进行税务筹划,即使进行筹划,其空间也非常有限。比如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年金、商业保险等涉税项目由省公司统一决定,工资总额也由省公司统一控制并根据预算情况分月下达,地市供电局只能被动地按要求执行,财务部税务管理人员无法根据本单位职工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的合理筹划,通常只能在职工薪酬的发放数额及发放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因此,企业纳税筹划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六)纳税环境复杂,税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税企征纳双方永远在进行博弈。目前,企业所处的纳税环境比较复杂,税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税收政策落后于经济发展,企业统一开展的新业务容易成为整个公司系统的税务风险。电网企业作为国有企业,主观上通常不存在偷、漏税意愿,税务稽查补缴的税费很多是因为税务政策不透明而导致的。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组织的对南方电网2005―2007年度的税务稽查中关于企业年金补缴个人所得税问题就是最好的例证。2003年在企业设立年金制度还属于新兴业务,但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实是在2009年税务稽查过程中逐步明确的,且其个人所得税计算规定经过了多次更改和修订。据审计署公布的报告称,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及所属公司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为职工缴纳了19.52亿元企业年金,其补缴的个人所得税达到3.3亿元。税法对于新业务的执行规定不明确使企业存在巨大的税务隐患,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这种风险将扩大成为整个公司系统的风险。

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的税务执法环境更加多样化。随着省公司财务集中核算部署的推进,各地级市所属县级子公司也将纳入财务集中核算范围,一个会计核算主体,多个纳税主体并存。税法的不完善使得税务管理机关更多地运用自由裁量权。在实际中经常出现对同一税务问题不同层级或不同地域的税务机关会给出不同的税务处理观点。面对多样化及不断变化中的税务执法环境,企业税务人员无所适从。

三、企业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防范税务风险的对策

(一)增设税务部,提升税务风险管控能力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009]90号)规定,企业可以参照指引,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根据需要设立企业税务管理部门。

广东电网公司属于大型国有企业,仅在财务部设置税务管理岗,已不能满足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需要。税务管理部门的增设,不仅在于防范税务风险,更重要的还能为企业带来节税收益。一般来说,企业希望税务部门一年节省的税额能够相当于部门运行费用的3倍―5倍,但事实上,该企业税务部门每年节省的税额往往都是该部门运行费用的10倍。

建议在省公司和地级市供电局层面增设税务部,向县级供电企业派出税务管理人员,用于管控企业涉税业务过程中的税务风险,获取纳税筹划利益。鉴于全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依据国家《会计法》及其他各项财经法规,税务管理则依据《税法》等相关税务政策法规,两者不存在矛盾和重复,因此,税务部应与财务部平级设置。

根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规定,税务部按需要设置不同岗位,但不同岗位之间仍然要符合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省公司层面建议考虑设置三大中心:税务政策研究中心、税务筹划中心和税务业务中心;地级市层面可以将税务政策研究中心和税务筹划中心合并成税务政策及税务筹划中心、组建政策及税务筹划中心和税务业务中心(见图1)。

税务政策研究中心的职责:负责收集和研究各地税务机关的相关税务政策、法规,及时传导税务政策,减少由于办税人员理解偏差而产生的税务风险,建立健全电力行业税务政策、法规。尤其对于税法还没有明确的新兴业务及税务争议,及时提请主管税务机关明确、开展纳税维权等。

税务筹划中心的职责:参与本单位战略决策,开展税务筹划;对本企业涉税业务进行审议,评估企业税务风险,监督并审核业务中心纳税核算业务。

税务业务中心职责:负责本企业及管辖范围内的纳税核算业务,即税款计算、申报缴纳及发票管理等工作。

(二)加强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税务管理人才队伍

作为大型电力企业集团,应具备一支高素质税务管理人才队伍。税务管理人员懂税法、能正确计算税额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熟悉整个电力行业发展特征,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精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工程管理、审计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分析方法和信息化工具等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总之,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企业在加强税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对税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培训,并为税务管理人员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应用纳税评估方法,实时监控税务风险

企业可以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建立适合电力企业的税务风险指标测算体系,应用企业纳税评估方法,主动开展自我风险监控。笔者认为可以重点进行指标分析及评价,建议关注以下指标,并注重各指标的配比分析。如:各税目的税负率及税负变动率、营业收入变动率、营业成本变动率、营业费用变动率、固定资产折旧变动率、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率、职工薪酬、福利费变动率等等。

这项工作可以由省公司发起并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适合电力企业的纳税评估指标分析库,由省公司组织定期评估,关注异常指标,根据评估结果对地级市供电局纳税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及时反馈预警信息。建议分级控制如表1。

(四)赋予税务管理人员决策参与权,积极开展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税收政策,合理安排经济业务,使纳税成本最低或税收利益最大的一种事前谋划。例如,企业所得税筹划,广东电网公司每年有大量的研究开发支出,符合条件的企业研究开发支出享有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优惠,这些完全可以通过事前合理筹划充分享受该政策。2010年广东电网公司积极利用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共节约了几百万元企业所得税。又如个人所得税筹划,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执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6号)相关规定,企业发放给职工的年终奖可以按全年12个月分摊找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但根据新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可知,年终奖发放可以进行纳税筹划。笔者曾实际测算过人事部筹划前年终奖发放方案与筹划后的年终奖发放方案之间的纳税差异,结果显示,经过筹划后的方案节约个人所得税近30万元,人均节税约400元。具体操作是避开年终奖纳税临界点,假设根据人事部绩效考核结果,某职工年终奖为20000元,当月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元。筹划前该职工应纳个人所得税为:20000×10%-105+5000×20%-555=2340(元)。筹划后将20000元分拆为年终奖18000元和月度奖2000元,计算个人所得税额为:18000×3%+7000×20%-555=1385(元),筹划后该职工可获取税收节约利益955元。由此可见,简单的税务筹划也可以带来大的税收利益!但必须看到,税务筹划主要是事前筹划,因此开展税务筹划的关键在于赋予企业税务管理人员更多的决策参与权。但从目前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地位和岗位职责来看,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权限仍然局限于事后相关税款的计算缴纳。建议企业领导者从项目立项开始就考虑纳税影响因素,让税务管理人员更多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享有一定的决策权。同时,税务管理人员应主动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只有这样,企业税务筹划目标才能实现。

(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税企关系

电力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供电企业作为国有企业,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偷税、不漏税、不逃税,做诚信纳税人也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供电企业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做诚信纳税的表率,这需要企业主动与税务机关沟通、联系,形成税企良性互动。同时,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争取合法的纳税利益。和谐的税企关系有利于减少税务纠纷及争议,降低纳税成本,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企业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共创和谐税企关系!

【参考文献】

[1]林绥,董娅.国有企业为何对税务风险管理“不太感冒”[n].中国税务报,2010-05-10.

关于财税的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信息化税务会计财务会计分离必要性

企业税务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在西方许多国家,企业税务会计早已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税务会计体系,它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并列为企业会计的三大分支。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国家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整,使企业面临着新的税收征管环境,客观上需要实时反映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有效规避、控制涉税风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决定实施税务会计系统。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大连石化)作为中石油下属的地区公司,是这次中石油实施税务会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税务会计系统的特点

所谓企业税务会计,是以税收法律制度为准绳,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纳税人)的各项涉税活动(包括税款的形成和计算、申报纳税和缴纳税款等)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反映和监督的专业会计。它既与财务会计相联系,税务会计的资料一般来源于财务会计在会计账册设置和会计报表的报送方面,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相结合的,又与财务会计相区别,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不符的会计事项,或出于税收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税务会计方法计算、调整,并作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账簿或报告之中。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模式、财务会计方法及税收法律体系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建立企业税务会计已经越来越重要。

中国石油税务会计系统是一套自下而上相互支撑的税务会计体系,即以所得税为主要内容、以FmiS7.0为依托,实时反映税务会计信息,有效规避、控制涉税风险,及时分析、提供税务管理和决策信息,实现税收动态管理、类别管理、个性管理、风险管理、筹划管理、效益管理,提升税务管理服务于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的效力。税务会计系统以全面反映会计准则和税法差异为重点,核算递延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费用,为所得税纳税申报及财务管理提供详实而准确的基础数据,有利于进行分析、预测及筹划管理,防范税务风险。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设置责任中心+会计科目差异调整凭证+所得税会计数据析取,同时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调整的方法,在FmiS7.0下设置“税务调整责任中心”,与股份公司、国际准则调整责任中心平行,用作反映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数据;(2)对税法和会计准则没有差异的经济事项,直接沿用财务会计凭证处理数据;(3)对于存在差异的经济事项,在税务调整责任中心进行凭证处理,运用税务调整科目对标准会计科目进行调整;(4)在FmiS中创建所得税会计体系,定义所得税会计体系与FmiS会计核算体系之间的数据逻辑关系;通过合并的责任中心+所得税会计体系从FmiS账务体系中析取所得税会计数据。在FmiS7.0的会计科目表中增加纳税调整科目,此类科目用作纳税调整凭证的调入方科目(调出方为标准的会计科目)。按照税法口径建立税务科目表及税务科目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建立调整事项列表,按月或按年可根据调整事项,在调整责任中心内,制作调整凭证。建立以下属投资公司(本部、添加剂、星航销售、质检中心)为单位,税法口径下的税务合并虚拟责任中心,用作展示税法口径下的核算数据。建立完整税务会计组织架构,依据大连石化一级核算内的账务数据,实时查询税法口径下的核算数据,提供税务会计系统下核算数据的查询分析及报表编制等功能,并继承了eRp与FmiS融合的成果(详见下图)。

二、企业税务会计的原则

企业税务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必然要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同时,还应遵循税务会计核算的特有原则:

1.遵循税法原则。企业在处理税务会计事务时,必须符合国家的税法规定。当会计一般原则与税法规定不一致时,对不符合税法的会计事项要进行调整,必要时要单独进行核算。

2.灵活操作原则。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活动时,对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企业在日常会计活动中应当正确核算各种应纳税金,做到核算与监督相结合,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税法的行为。

3.确保税收收入原则,即以保证国家税款收入为第一要务合理税负原则。税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是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准确的纳税资料和信息,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

4.程序法优于实体法原则。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是实体问题,履行纳税义务的手段为程序规定,税务会计中应遵循程序规定优于实体问题原则,例如缴纳税款时有疑问,应先完税,再进行申诉;接受税务机关的审计监督原则,税务机关有权监督检查纳税人的税务会计核算,纳税人有义务接受监督等等。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合一的弊端

随着我国税收、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税收制度与企业财会制度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差异,税收制度一直处于会计的从属地位,致使税基遭受侵蚀,使税收工作失去其经济调节杠杆作用的真实含义等。例如:会计收入、费用和所得税应税收入、费用确认和计量存在差异,使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之间产生差异,按照税法的规定会计利润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后,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为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利益分配关系,还必须按税法的规定来确认、计量会计要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企业税务会计,在会计准则与税法不一致时,按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和处理。

在一些地区公司(尤其是多数控股投资子公司)中,企业会计人员兼任企业办税人员,一人肩负多项职能、多个任务,且涉税事宜的办理也仅仅是会计工作的附属内容,会计人员自然没有也不愿花费较多时间、精力对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全面透彻的学习和钻研。企业税务会计人员只对税务部门指示和处理作出被动的接受状态,其在办理涉税事宜时,则难免由于业务而常犯错误和不了解税收政策,使得企业被税务部门治理并遭受不必要损失。

所以说,计税标准与财务制度分离的必然性,决定了企业税务会计从企业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必然性。企业作为独立纳税人,既要依法纳税,又要追求纳税的合法化,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因此建立独立的企业税务会计体系,便顺理成章地提到日程上来了。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1.协调企业财务制度与税收制度差异的需要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企业会计学科范畴,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但随着我国税收、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税收制度与企业财会制度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差异。例如:会计收入、费用和所得税应税收入、费用确认和计量存在差异,使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之间产生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按照税法的规定会计利润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后,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为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利益分配关系,还必须按税法的规定来确认、计量会计要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企业税务会计,在会计准则与税法不一致时,按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和处理。

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税制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税收变动较为频繁,有些企业财务人员由于对税法理解不够,企业出现税款核算不准确的现象时有发生;也有些企业由于对国家税法掌握不够完整而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和加滞纳金的情况经常出现,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一些损失。设立税务会计有专人负责税收工作,经常与税务机关沟通,及时获得税收政策变动信息,就会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从而便于企业正确缴纳税款。

3.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需要

企业作为纳税人应该履行纳税义务,不应该只为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纳税额的最小化,乱挤成本,扩大费用的开支范围、扩大或多报免税产品、转移销售收入、多提专用基金、搞两套账、私设小金库等,更不能搞明拖暗抗、明漏实偷。企业在自身法人地位得到承认的前提下,应合理利用税收政策,积极搞好税收筹划,选择最佳纳税方案,作出符合企业利益的明智财务决策,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从而达到合理节税、减轻自身税负的目的。

4.推行申报纳税制度的需要

企业设立独立的税务会计,配备专业素质较高的人员使之从繁忙的财务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精心钻研税收政策及法规,及时计算缴纳税款,这样可以使企业较好地履行纳税义务。同时由于企业具备全面完整的税务会计资料,税务人员可以从检查大量的财务资料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检查税务会计资料,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把问题查深查透,从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另外,建立企业税务会计,提高了企业纳税资料的准确性,避免税款的错征与漏征,对税务机关的征管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实现全面依法征税。

5.解决税收争议的需要

企业(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对某一纳税事项有时会有两个以上的合理选择,由于征纳双方对税法理解存在差异等原因,税收征管部门往往会选择确保税收收入的方法,企业则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法,这样双方就有可能发生税收争议。虽然可以通过税务行政复议或向法院诉讼来解决税收争议,但程序复杂,耗费精力,且时效性差。建立企业税务会计,由税务会计与税务部门就企业容易发生争议的涉税事宜经双方充分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有利于减少征纳双方的税收争议,使国家税法的立法意志得到充分体现,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四、总结

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实施与完善,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的财务会计逐渐形成稳定、独立的会计学科。与此同时,随着税法、税制的不断完善,建立并发展独立税务会计,有利于扩充和完善我国会计学科体系,推动我国会计理论向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这也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敏.税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5).

[2]张转玲.论我国企业税务会计[J].现代商贸工业,2009(9).

[3]王欣欣.我国企业税务会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7(8).

关于财税的心得体会篇3

汤教授的讲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包括公共财政的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阵容及其实行机制、公共财政框架完善以及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地位等问题。第二,基于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分布实施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的相关问题

汤教授认为尽管公共财政的相关内容存在诸多方面争议,但是总体看,公共财政具有其道理,个人赞同这个提法。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有特定的论述。该论述要求分步实习税制改革,并具体提出了实施分步税制改革的八项具体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包括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国家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整个财政制度。

汤教授认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则,从理论上讲,是以市场失效和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标准。因此,只有那些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和公共财政应当介入。由此,导出公共财政的介入领域范围。

(一)公共财政的特征和应当介入的领域

公共财政的含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新的机制和新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公共财政的基本点包括:(1)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公共财政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营利性的财政;(4)法制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涉足于公共领域。从一般的角度讲,公共领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包括;(1)第一个层次: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与法律、公共工程与支出、公共服务;(2)第二层次:经济的外部性、垄断、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信息不完善等;这两个领域都是公共服务应当介入的领域,也是公共财政应当涉足的领域。(3)从特殊的角度来看,应当联系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看。从市场发育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需要介入的领域更多,某些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无法介入。由经济发展导致的市场失灵领域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三层次。(4)我国特有的国情:地域广阔、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有制经济比重大,改制改组的难度较大,必须政府介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国情构成我国公共财政的第四个层次。(5)另外,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国的公共财政的范围还涉及到宏观调控领域。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和机制

财政的范围由政府的只能决定,同时这两者以一定条件下经济体制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管理职能。基本职能直接配置资源和间接调控私人配置资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稳定经济的能力,维护公平的能力,拉拢经济体制的能力完善经济发展的能力,完善经济体制的能力、法制的能力,对外宣传的能力等八项。政府的这些职能规定着财政职能运行的方向,规范着财政职能的范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的暂行定位,反映在财政领域就是建立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性财政。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职能和稳定社会发展的职能。除了这些传统职能之外,对应政府的职能的转换,财政职能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构建。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至少包括: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的支出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协调机制;实行权责化的政府会计;建立政府管理信息制度。

关于税收和公共财政关系有三种观点。第一,建立和规范以税收收入为主,以辅助化收入为辅的财政体系。税收收入是基本内容,制度化收费处于辅助地位。采购成为新的金融工具。公共财政应当以税收为主要的手段。因此,公共财政改革以税制改革为基础,其中税费改革是关键和难点。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在总体上税收制度应当保持较高中性,它对配置资源非常重要。保持税收的中性要求依法治税。税收制度也成为财政制度的中心。第三,在公共财政下,政府收入来源于社会的公共收入。政府提供的是个人难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无需偿还的财政收入,即税收。税收成为公众取得公共服务的对价。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公共收入的基本甚至唯一的形式。此外,还应当考虑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公共财政的直接来源是公众提供的税金,因此公共财政应当保障纳税人的正当权利。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本身就是公共财政的目的。

二、当前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几个想法

(一)税收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依据

1、应当把中国税制改革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下,放到世界性税制改革背景下分析。

关于世界性税制的改革的理论依据和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世界税制改革有三大理论依据:公平课税论、最优课税论和财政交换论。对于该三项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汤教授认为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后区分性借鉴。

关于公平课税理论。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收益原则和课税能力原则。理想的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宽税基。既要强调横向公平,又要强调纵向公平。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应当以公平税负理论为依据。但存在一定问题。税费加上无法统计的制度外收费大约占30%。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合理的借鉴。

关于比较有分歧的最优课税理论。汤教授应当承认其在世界税制改革中发挥过的重大作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最优课税理论是获得诺贝尔奖两种财政税收理论。其中强调的最优商品课税、最优所得课税、以及最优商品课税和最优所得课税的最优搭配值得我们思考。尽管该理论中的很多假定并不存在或者有一些前提,但是这种思路给我们很大启发。比如,应当注意到产品的需求弹性和税率的关系。对于需求弹性较小的应当征收较高税率。这些思路应当值得我们思考。再如,最低边际税率和最高边际税率都应当低一点,应当选择合理区间,这样一个视角具有其价值意义。应当注意税率的调整和效率的关系。此外,维克里较早提出中性税收的思想,尽可能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汤教授认为,把税收的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等细化一下,可能就推断出最优课税理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一方面导致劳动者的逃税动机,另外这样的边际税率在实际中很少得到运用。因此,最优税收理论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

关于财政交换论。财政交换论和法制已经宪法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中心问题是如何约束不良政府行为。政府从公民哪里获得财产应当如何限制?汤教授主张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法制,对政府权力实施宪法上的约束。税收设计属于宪法问题,税制改革应当属于立宪性问题。税收法定原则等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主张应当约束预算和平常所讲的政府权利来源于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等理论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权利来源于宪法,立宪原则还涉及到许多公共财政思路:公债、预算、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财政交换理论的核心——贯彻税收法定主义有其道理。

2、关于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汤教授还从经济全球化态势和十六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可以看出我国税制改革的紧迫性。国际层面上的税制改革应当考虑到税收竞争和税收协调问题、居民管辖权原则和来源地管辖权原则问题等。我国进行税制改革过程中应当看到我国税制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不相符合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国税制改革还应当考虑如何按照国际惯例经济贸易区域化、国际税收协调等对国际税收产生影响,并最终如何和国际进行接轨,怎样和国际减税浪潮协调。

另外,汤教授认为现今倡导的税制改革并非新一轮税制改革,而应当是94年税制改革的后续部分。

(二)关于现行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加快增值税暂行试点工作。中央已经在东北八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移试点工作。对当年新增加的机器设备中所包含的税进行试点,范围并不是很大。汤教授认为,不应当因为局部过热而延迟增值税试点工作。目前投资过热有结构性原因。因此,既然主要的行业都已经试点了,其他的行业应当改革。另外,试点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当向全国较快推开。可以借鉴很多国家的做法。采取分步到位办法。其中,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应当进一步降低。

2、关于两法合并问题。两法合并工作已经展开。其中,关于两法的名称,主导意见仍然采用《企业所得税法》的名称,但在条文表达中体现法人所得税的精神。但也有有人提出一步到位,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现行企业所得税界定纳税人的关键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以减少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纳税和征税的成本。其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问题,大体的倾向是在25%左右。

3、加快消费税的调整问题。前段时间,官方对奢侈品征收消费税进行辟谣。汤教授认为,消费税应当加快调整步伐。选择性强是消费税的特征。消费税和现在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应当完善消费税,适当提高消费税基。对于某些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稀却性的,国家垄断性的,资源不再生的,倾向于适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破坏环境等的,也应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小汽车,老百姓都认为高档的消费品等并且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可以适当扩大税基。对于化妆品等应当作出不同的调整。对于某些高消费性行为有人主张开征消费税。在营业税基础上加征消费税。

关于财税的心得体会篇4

汤教授认为尽管公共财政的相关内容存在诸多方面争议,但是总体看,公共财政具有其道理,个人赞同这个提法。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有特定的论述。该论述要求分步实习税制改革,并具体提出了实施分步税制改革的八项具体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包括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国家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整个财政制度。

汤教授认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则,从理论上讲,是以市场失效和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标准。因此,只有那些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和公共财政应当介入。由此,导出公共财政的介入领域范围。

(一)公共财政的特征和应当介入的领域

公共财政的含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新的机制和新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公共财政的基本点包括:(1)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公共财政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营利性的财政;(4)法制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涉足于公共领域。从一般的角度讲,公共领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包括;(1)第一个层次: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与法律、公共工程与支出、公共服务;(2)第二层次:经济的外部性、垄断、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信息不完善等;这两个领域都是公共服务应当介入的领域,也是公共财政应当涉足的领域。(3)从特殊的角度来看,应当联系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看。从市场发育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需要介入的领域更多,某些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无法介入。由经济发展导致的市场失灵领域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三层次。(4)我国特有的国情:地域广阔、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有制经济比重大,改制改组的难度较大,必须政府介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国情构成我国公共财政的第四个层次。(5)另外,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国的公共财政的范围还涉及到宏观调控领域。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和机制

财政的范围由政府的只能决定,同时这两者以一定条件下经济体制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管理职能。基本职能直接配置资源和间接调控私人配置资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稳定经济的能力,维护公平的能力,拉拢经济体制的能力完善经济发展的能力,完善经济体制的能力、法制的能力,对外宣传的能力等八项。政府的这些职能规定着财政职能运行的方向,规范着财政职能的范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的暂行定位,反映在财政领域就是建立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性财政。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职能和稳定社会发展的职能。除了这些传统职能之外,对应政府的职能的转换,财政职能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构建。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至少包括: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的支出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协调机制;实行权责化的政府会计;建立政府管理信息制度。

关于税收和公共财政关系有三种观点。第一,建立和规范以税收收入为主,以辅助化收入为辅的财政体系。税收收入是基本内容,制度化收费处于辅助地位。采购成为新的金融工具。公共财政应当以税收为主要的手段。因此,公共财政改革以税制改革为基础,其中税费改革是关键和难点。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在总体上税收制度应当保持较高中性,它对配置资源非常重要。保持税收的中性要求依法治税。税收制度也成为财政制度的中心。第三,在公共财政下,政府收入来源于社会的公共收入。政府提供的是个人难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无需偿还的财政收入,即税收。税收成为公众取得公共服务的对价。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公共收入的基本甚至唯一的形式。此外,还应当考虑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公共财政的直接来源是公众提供的税金,因此公共财政应当保障纳税人的正当权利。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本身就是公共财政的目的。

二、当前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几个想法

(一)税收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依据

1、应当把中国税制改革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下,放到世界性税制改革背景下分析。

关于世界性税制的改革的理论依据和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世界税制改革有三大理论依据:公平课税论、最优课税论和财政交换论。对于该三项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汤教授认为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后区分性借鉴。

关于公平课税理论。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收益原则和课税能力原则。理想的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宽税基。既要强调横向公平,又要强调纵向公平。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应当以公平税负理论为依据。但存在一定问题。税费加上无法统计的制度外收费大约占30%。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合理的借鉴。

关于比较有分歧的最优课税理论。汤教授应当承认其在世界税制改革中发挥过的重大作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最优课税理论是获得诺贝尔奖两种财政税收理论。其中强调的最优商品课税、最优所得课税、以及最优商品课税和最优所得课税的最优搭配值得我们思考。尽管该理论中的很多假定并不存在或者有一些前提,但是这种思路给我们很大启发。比如,应当注意到产品的需求弹性和税率的关系。对于需求弹性较小的应当征收较高税率。这些思路应当值得我们思考。再如,最低边际税率和最高边际税率都应当低一点,应当选择合理区间,这样一个视角具有其价值意义。应当注意税率的调整和效率的关系。此外,维克里较早提出中性税收的思想,尽可能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汤教授认为,把税收的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等细化一下,可能就推断出最优课税理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一方面导致劳动者的逃税动机,另外这样的边际税率在实际中很少得到运用。因此,最优税收理论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

关于财政交换论。财政交换论和法制已经宪法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中心问题是如何约束不良政府行为。政府从公民哪里获得财产应当如何限制?汤教授主张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法制,对政府权力实施宪法上的约束。税收设计属于宪法问题,税制改革应当属于立宪性问题。税收法定原则等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主张应当约束预算和平常所讲的政府权利来源于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等理论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权利来源于宪法,立宪原则还涉及到许多公共财政思路:公债、预算、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财政交换理论的核心——贯彻税收法定主义有其道理。

2、关于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汤教授还从经济全球化态势和十六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可以看出我国税制改革的紧迫性。国际层面上的税制改革应当考虑到税收竞争和税收协调问题、居民管辖权原则和来源地管辖权原则问题等。我国进行税制改革过程中应当看到我国税制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不相符合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国税制改革还应当考虑如何按照国际惯例经济贸易区域化、国际税收协调等对国际税收产生影响,并最终如何和国际进行接轨,怎样和国际减税浪潮协调。

另外,汤教授认为现今倡导的税制改革并非新一轮税制改革,而应当是94年税制改革的后续部分。

(二)关于现行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加快增值税暂行试点工作。中央已经在东北八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移试点工作。对当年新增加的机器设备中所包含的税进行试点,范围并不是很大。汤教授认为,不应当因为局部过热而延迟增值税试点工作。目前投资过热有结构性原因。因此,既然主要的行业都已经试点了,其他的行业应当改革。另外,试点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当向全国较快推开。可以借鉴很多国家的做法。采取分步到位办法。其中,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应当进一步降低。

2、关于两法合并问题。两法合并工作已经展开。其中,关于两法的名称,主导意见仍然采用《企业所得税法》的名称,但在条文表达中体现法人所得税的精神。但也有有人提出一步到位,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现行企业所得税界定纳税人的关键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以减少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纳税和征税的成本。其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问题,大体的倾向是在25%左右。

3、农业税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现阶段的农业税制改革提出了基本思路。汤教授提出建议,全国范围内是否可以加快在三年内基本上取消或者全部取消农业税?其观点是,按照现有进度,三年内可以完成农业税改革。但是,关键在于配套改革以及农业税改革后续问题。难点在于农业税的配套改革。汤教授的第二个建议是统筹规划,加快配套改革。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国家财政的充裕、农村基层政府的改革和机构的精简是配套改革完善的三个条件。第三,还应当及早研究具体方案,推进制度创新。方案和步骤是在三年内取消农业税、统一研究税制问题、五年之后推进城乡税制的统一。如果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人主张农业商品增值税,或者有选择性的征收所得税,以上设想应当调查确认。农业税制改革解决的两个难题是征收机关和农民打交道和如何进行计税核算和评定。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思路,即不直接对纳税人直接征税;尽量避免农户的经常核算,采用粗线条定下征税的数额和征收土地使用税。

4、加快消费税的调整问题。前段时间,官方对奢侈品征收消费税进行辟谣。汤教授认为,消费税应当加快调整步伐。选择性强是消费税的特征。消费税和现在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应当完善消费税,适当提高消费税基。对于某些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稀却性的,国家垄断性的,资源不再生的,倾向于适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破坏环境等的,也应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小汽车,老百姓都认为高档的消费品等并且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可以适当扩大税基。对于化妆品等应当作出不同的调整。对于某些高消费有人主张开征消费税。在营业税基础上加征消费税。

5、汤教授还对于当前税制改革中的其他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个人所得税改革、物业税和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的开征问题、出口退税问题和税收立法权的下放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税制改革的难点问题。

关于财税的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资金时间价值

一、税收筹划概述

(一)税收筹划的含义

税收筹划亦称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当存在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以税收政策为导向,通过投资、理财、组织、经营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和策划以达到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对税收筹划耳熟能详,而在我国,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

一般而言,纳税筹划应包括一切采用合法和非违法的手段进行的纳税方面的策划和有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安排,主要包括节税筹划、避税筹划、转退筹划和实现涉税零风险。

(二)税收筹划的特点

我认为正确理解税收筹划的概念必须紧紧抓住其以下三个特点:

1.合法性。税收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其首先要符合税法的规定,“筹划”的前提是合法,此外,税收筹划还要符合税法立法的目的。

2.超前性。“筹划”就是事前谋划、安排、设计的意思。税收筹划的前提是将税收作为影响纳税人最终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筹资、投资、经营和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事前的设计、规划和安排。

3.整体性。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是使纳税人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对个人而言,是使个人所得税后利益最大化;对企业而言,是使企业实现交纳各种税金后的价值或财富最大化。总之,税后筹划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少缴纳税金,也不是使某一税种税负或者纳税人的整体税负下降。这是因为税收筹划只是企业整体财务计划的一个有机部分,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计划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作为部分的税收筹划目标必须从属于纳税人整体财务计划目标。

二、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一)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有关财务管理的目标在理论界长期存在争议,存在着若干种不同的观点。但本人认为应该将财务管理的目标表述为以所有者为核心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要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其二,在追加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要兼顾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社会价值创造作出应有的贡献。而税收筹划既是一种事前筹划活动,也是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税收筹划中,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具体的选择和安排。从广义上讲,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这一大类活动里的一项分支活动,其目标是从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考虑我们前面提到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在筹划纳税具体方案时,必须要考虑采取某一税收筹划方案最终能否给企业股东带来绝对的财富并增加社会的价值。

企业管理者在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基础选择筹划方案时,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不能单纯的追求减轻纳税负担,因为税负的降低并部意味着股东财富的增加;第二,不能一味追求减少纳税成本,因为纳税成本的减少可能是以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为代价的,而且增加的其他费用或减少的收入可能会大于减少的纳税成本。

(二)税收筹划受到财务管理对象的影响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活动。资金只有投入使用,并且在企业内部段循环周转,才能产生价值增值,从而使企业发展壮大,这一点与人肌体里得血液是一样的,血液不断流动才能使人保持健康。企业缴纳的各种税金具有强制性,其金额和现金的流出存在一定的刚性,这一点和企业经营性债务本息支付和向投资者分红是不同的,后者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企业如果想要法律承认并且保护其自身应有的权利,遵纪守法是首先需要做到的。就税法而言,企业需要承担其纳税人的义务,向税务机关及时足额地缴纳各种税款。企业的各种税款需要以现金的形式上缴,一旦出现现金短缺无法及时全额缴纳税款的情况,其企业形象、信誉和未来的发展都将受到极大的损害,更有可能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由此可知,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和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税金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税金会形成企业的刚性现金流出,是很难避免的。这就要求企业将税收法规作为纳税筹划的基础,在筹划企业各财务活动中的纳税问题时,首先需要保证资金的周转正常。

(三)税收筹划还受财务管理职能的影响

财务管理职能包括财务规划、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以下重点论述税收筹划对财务规划、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的影响:

首先,对纳税进行事前的规划构成了税收筹划的核心,财务规划是指对特定期间的财务计划、财务预测和财务预算。财务规划同时又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了指导和约束纳税筹划的作用,而作为财务规划有机组成部分的纳税筹划反过来又要为服务于企业的财务目标。因此,在纳税筹划时必须要有战略的高度和整体的意识,不能只关注单一税种税率的高低和税额的多少,而是要着眼于减轻整个企业的税负。如果为了少缴一种税而带来其他税费更大金额的增加,或者某一期间少缴税却带来了其他期间更大金额的税金多缴,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筹划。

其次,税收筹划也是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决策系统是由决策者、决策对象、信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决策的结果这五个基本要素所组成。作为财务决策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筹划对这五要素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它要求企业树立全员参与纳税筹划的观念,不论是董事长还是普通财务人员都要有这一观念;在实施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分配等财务活动时要重视纳税问题;要将纳税信息作为决策的一个依据并予以提供;财务决策常用的各种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和工具在纳税筹划中也同样需要使用;筹划的结果不仅用于指导企业的纳税行为还要用于企业的财务分析。由此可见,财务决策受纳税因素影响,财务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搞好纳税筹划,纳税筹划将有助于企业财务决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最后,离开了控制,税收筹划就成为了空谈,甚至会变成偷税和漏税。财务控制就是对规划和决策的执行进行追踪监督、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样道理,就纳税筹划而言,筹划方案和决策作出后,在具体落实时,切实可行的监控时必不可少的。为了使监控落到实处并实现筹划目标,还需要配套建立分析、考核和奖惩系统。

三、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一)降低税收负担,最小化总成本

纳税筹划产生的初始原因是纳税人追求直接减轻税收负担。不可否认的是,税收筹划的目标之一是直接减轻税收负担。对货币资金的需求贯穿经济组织的整个生产过程,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可以说,企业法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构成企业法人全部需要内容的主干。既然企业法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第一位的,那么企业法人纳税人以及推而广之全部法人纳税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第一位的、首要的。我们知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不仅要求总收入大于总成本,而且要求尽可能扩大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则要求总收益现值与总成本现值之间差额的最大化。无论怎样表述,在纳税人总收益一定的条件下,要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就是要使得总成本最小化。例如:按照现行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应该计入开办费,自正式投产经营开始,按照不少于五年的时间分期摊销并在税前予以抵减;而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一般计入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但与购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有关且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在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虽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以前,应计入购建资产的价值,待办理竣工决算后通过折旧的方式计入费用并在税前扣除。由此可见,同样是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在当期损益中一次性全额扣除,而计入开办费和其他长期资产价值当中的,则要分期摊销,在以后各期损益当中扣除。二者的差别是:一次性全额扣除的财务费用可以获得更多的货币时间价值,从而会减少风险,相对会节约税金。因此,从纳税筹划得角度,应尽可能加大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从而获得税收上的好处,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企业的价值。通过缩短筹建期和资产购建期的做法就可以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实现上述目标,这就是正当的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当中的作用。

(二)实现涉税零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涉税零风险是指纳税人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纳税款及时、足额,不会出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即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风险或风险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可见,税收筹划应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纳税人处于涉税零风险的状态。这是因为:第一,实现涉税零风险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第二,实现涉税零风险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名誉损失;第三,纳税人通过税收筹划,实现涉税零风险,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而且还可以使企业账目更加清楚,使得管理更加有条不紊,更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更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账目不清不利于企业进行各项成本的核算,当然也不利于企业进行各项成本费用的控制,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及管理上的混乱。因此,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实现涉税零风险不应被排除在纳税筹划目标体系之外。

(三)获取尽可能多的资金时间价值

财务管理理论告诉我们资金是存在时间价值的,今天的一元钱比明年的一元钱价值要大。纳税人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延缓税款的缴纳可以增加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也是税收筹划的目标之一。既然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尽量减少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延缓当期的税款缴纳就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虽然这笔税款迟早是要缴纳的,但现在无偿地占用这笔资金就相当于从财政部门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其经济效用是非常大的。

(四)提高自身长远经济利益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良好的企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维护企业形象方面,税收筹划可以提供相应保证。心理学告诉我们,很多企业和个人之所以违犯法律是因为违法的人心理不平衡,他们因某些事情想不开但是又找不到有效的平衡心理的办法。缴纳税款就是一件很容易造成人心理不平衡的事情,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认为自己没有得到纳税上的好处,没有得到一个纳税人应有的权利或者是认为因纳税带来的益处要远小于其承担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违法的偷税、逃税和漏税就成为了一些人和企业平衡心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各国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偷逃税成风的现象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基本建立、法律法规基本健全,现阶段企业如果还要通过偷漏税来获取更大的利益,其结果将是得不偿失的。一方面,日益健全的税收法律法规、日益严密的税收征管和日益加大的执法力度大大降低了偷漏税成功的机率并加大了偷漏税的成本;另一方面,社会日益增强的法律和平等竞争意识使得偷漏税者会因其破坏正当的规则而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谴责,造成名誉扫地,一旦失去信誉企业将无法生存。那么,怎样才能既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又能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呢?答案就是进行纳税筹划。一句话说得好:野蛮者抗税,愚昧者偷税,精明者进行税收筹划。总体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少缴税款并不是目标。如果少缴税款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目标的话,那么企业最好关闭,因为这种情况下基本不需要缴纳税款。总之,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并提高自身长远经济利益,纳税筹划是文明社会下企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中秀.《纳税筹划宝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0-30

[2]韩东平.《纳税筹划理论与实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6-54

[3]刘静.《企业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要》(载《中国经济问题》).北京:2000.第6期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

[5]盖地.《税务会计》(第五版).北京:立信会计出版,2007.50-70

[6]王韬.《企业税收筹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3-98

[7]李剑峰.《财务管理的十大误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80-203

[8]王泽国.《企业如何进行纳税筹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0

关于财税的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国家治理;财税治理;法治原则;模式转换

财政制度安排体现并承载着国家与纳税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等基本关系[3],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以往的财税模式强调财政管理,强调政府对权力、资源和信息的垄断,强调政府对国民的“施舍”与“恩惠”,这是一种财税统制的思路。按照财税治理的思路,财税权力本身是被治理的对象,它追求的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治理策略也从单纯的控制、强制转向法治和公共治理。在这种模式下,财税治理的理念更加先进,财税治理的手段更加丰富,财税治理的主体更加多元,财税治理的目标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

财税治理服从于国家形态,不同的国家形态对财税活动的范围、规模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封建王权国家,财税以统治者巩固权力为中心,附带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权力的民意基础有所扩大,基于“夜警国家”的理念,其财政表现为公共财政,市场机制得到最大程度的尊崇。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财税不再限于组织收入和提供公共产品。为调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除了通过公共投资带动消费、提振经济外,政府不得不加大社会建设,逐渐树立以人为本、公共参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到底是什么?初级阶段的定位又会对其施加何种限制?多种所有制共存如何影响财税安排?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财税如何发挥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如此众多的国家目标同时规定在宪法文本中,其对财税治理会产生何种影响?传统的财税统制与现在的财税治理在理念和方式上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必须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予以考虑。

就价值序列而言,社会主义是国家建设的总纲领,是公有制、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4]但这种共同富裕并不是要求吃“大锅饭”,实行平均主义,而是允许存在一定的差距[4]155。按照这个思路,国家在安排财税制度时,一方面,必须遵循平等原则,消除过度的财富差异,通过公共投资、扶贫计划、对口支援、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鉴于国家尚处于发展阶段,又必须接受收入差距存在的现实。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界定和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无疑也是基于这个现实。

现代法学熊伟:中国国家治理的进路选择:财税治理及其模式转换就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基于社会主义理念,其主调无疑应该是公平。但从现实情况看,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过程。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国库空虚,经济发展成为第一要务,效率成为财税治理的首选价值。与此相适应,行政授权立法盛行,财税决定权事实上集中于政府。时至今日,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却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财税治理的目标必须随之调整。政府更应该通过各种努力实现公平,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同时改善财税治理的方式,引入公共参与和民主协商,奉行法治国家原则,让财税权力回归立法机关,实现财税统制向财税治理的转型。

作为根本大法,宪法应当对公共财产的取得、用益和处分进行严格限制,更加注重私人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强调公共财产的分配正义,保护纳税人的基本权益。税法则要考虑征税客体的“可税性”和“应税性”,考虑征税的目的与方式,恪守税收法定原则,严格限制授权立法,同时遵循信赖利益保护、量能课税、生存权保障等原则,使国家征税权受到合理约束。除了税收,其他财政收入也要坚持法律保留,防止政府借收费、发债充盈国库,规避税收法定原则。更为重要的是,财政支出须高度关注民生福利,均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5]。

从财税统制到财税治理,不仅代表着我国财税政策的模式转换,更昭示着一种理念更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需求,民主和法治将成为财税治理的制度基础,权力本身成为被治理的对象,公众参与、公开透明也将成为财税活动的主色调。借助于国家机构之间财税权力的横向划分,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治化规范,一副全新的财税治理图景呼之欲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虽然这种转型会非常艰难,但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无可回避。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财税治理的目标导向《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财税作为理财治国安邦的大学问,虽然涉及国家与纳税人、中央与地方、立法与行政等多重关系,但归根到底仍在于廓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财税领域,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倘若由私人通过市场提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导致“公地悲剧”[6]。然而,政府本身是复合利益主体,在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时,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兼具“道德人”和“经济人”身份[7]。事实上,政府浪费和滥用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财政支出中的贪污腐败也屡见不鲜。因此,财税治理除了规制偷税漏税、骗取政府补贴外,更要将财税权力纳入治理对象,防止政府不当干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具有信息传递、激励约束、结构优化、促进技术进步和效率等功能,它与财税治理既对立又统一,在配置规模和配置范围方面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8]。鉴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财税治理应当维持中性原则。国家应保证财税与市场的相对分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介入具体的市场投资,从而保障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即便在公有制的中国,由于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财税干预也应该保持高度谨慎。

在国家治理理念的指导下,采纳财税中性原则,不仅具有肯认国家对市民社会和自由经济秩序的宪政价值,使纳税人承担合理的税负,尊重并保障公民财产权,同时也具有抑制国家权力的功效,实现治国理政的理想图景。鉴于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互补[9],财税治理应致力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界定,避免财税活动的越位与缺位,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作用,同时发挥财税在调节经济方面的主导作用[10],实现公共财政。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职能“缺位”和“越位”并存。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化,财税治理必须严格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超越市场利益纷争,平等对待所有的市场主体。不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支出,都应当坚持实质公正与形式公平,避免市场主体凭借公权力寻租,使弱势群体能得到帮助与救济。在民主宪政体制下,公共财政的民主性、法治性、非营利性和社会公正性突出,因而特别强调“民主代议机关主导型”的财政议决机制、“各级政府协商推进型”的政治议决体系以及“政府与人民良性互动型”的财政决议方式,力求所有财政活动都能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归宿[13]。

三、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财税治理的基本进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其中市场失灵由公共财政来解决,民主法治则用于防范政府失灵。我国《宪法》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在财税领域,财政民主要求重大财政事项必须经由人民同意和决定,或者由代议制机关制定法律予以规范,这是人民主权理论在财税领域的具体体现。

倘若财税治理不以民主为基础,而以政府独裁或专制为前提,纳税人的权益将无法得到有效维护,财税将沦为政府统治人民的工具[14]。比如,在封建君主制时期,君王掌握财政大权,社会公众仅作为被统治对象,很难参与财政的决策与监督,财政民主无从谈起。在计划经济的集权时代,财政由国家统收统支,国家意志取代公众意志,财税权力高度集中于政府。由于不是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社会公众无法参与财政的收入、支出与管理。特别是受公有制经济制度的影响,国有企业利润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以财产私有为前提的税收无足轻重。这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财税的民主基础被侵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中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顶层制度仍应以保护私人财产权为核心。在这种背景下,税收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私有财产的牺牲也成为常态。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公众必然希望参与财政决策,防止政府滥权敛财,并限定财政支出的方向,为财政民主化提供必要条件。就中国的现状而言,无论是财政民主还是政治民主,都应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直接选举、专职代表和公开竞选的方式,强化人民与其代表的联系。如果人民无法选举出真正代表其利益的代表,或者人民代表无法充分行使其职权,表面的民主往往掩藏着实质专制。

当然,在现代社会中,民主不仅仅限于选举。随着公共行政的广泛推行,信息公开、公开征求意见、听证、恳谈等,都是扩大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也是实现权力回归社会的重要形式。以我国财税立法为例,不管是法律、行政法规还是部门规章,草案在提交审议前都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05年9月,针对《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提高,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举行过立法听证会。至于预算公开、项目公示、专家论证等,更成为当前财政程序的常态。网络媒体和信息平台的大量出现,也突破了政府单向管制的模式,让社会舆论在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尽管如此,还是无法替代制度化的代议制民主,以及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财税法治。如果受现实条件的限制,民主进程暂时无法大踏步推进,至少可以在法治国家的旗帜下,将财税治理建立在法治轨道上。

法治与人治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可预测性,可以为社会提供稳定可靠的行为准则。例如,法律保留原则要求,凡属涉及生命、自由和财产的事项,只能由法律加以规定;法律优位原则要求,法律体系内部的效力必须统一;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要求,政府对人民做出不利的行为时,要事先告知、说明理由和听取申辩;平等原则要求,相同情况相同处理,不同情况不同处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所谓“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这个笼子就是法律。如果说现代社会还需要国王,这个国王也就是法律。我国是传统集权型国家,权力观念根深蒂固,财税法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未得到重视。截至目前,财税法律寥寥无几,在收入领域只有《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车船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支出领域也只有《预算法》和《审计法》,其余大部分是行政法规,甚至只是规范性文件。在法治国家,财税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这里的“法”不能仅仅是一般的规范性文件,而应该是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因此,财税法治首先要落实财政法定,强化立法机关的权威,规范授权立法,提升立法层次[15]。此外,必须重视财税权力的配置,尽早制定财政基本法,配之以财政收支划分法、财政转移支付法等法律,切实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为此,有必要改变对财税法的定位,使其脱离宏观调控法的窠臼,建构公共财产法的宏大视野。例如,税收优惠历来被视为政策工具,很容易逃离法律的约束,导致税收优惠过于泛滥。有鉴于此,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评判税收优惠的基准,遵循正当程序和实质正义,实现应有的目标取向[16]。

可以想像,在一个长期习惯于权力至上、单向统治的国度,基于民主和法治维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何等艰难!尽管执政党确认财税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要求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也被提升为治国方略,但在财税实践中,要让民主成为一种常态、让法治成为一种习惯,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和磨合。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和官员都需要学习和适应,国家则需要加强制度建设。秉持民主法治原则,财税权的横向和纵向分配是国家治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四、财税治理的横向进路:国家机构间财税权力配置的规范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理应成为财税权力横向配置的中心,承担立法、决策和监督职能。就立法而言,按照《立法法》第8条的规定,财税方面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就决策而言,所有重大财税活动都必须由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或者由政府决定后报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就监督而言,人民代表大会就专门财税事项享有调查权、问询权,人民代表享有质询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撤销违法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人大常委会可以撤销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要言之,财政民主是国家权力正当运作的基础,在财税治理中要推进财政的民主化,实现权利与权力的互动与制衡。

相对于立法机关,政府理论上只是一个行政机构,负责执行法律和立法机关的决议。现实中的情况正如我们所担忧的,政府在财税问题方面实际上拥有最终决定权,人大的立法权或审批权流于形式。为改变这种情况,《预算法》2014年8月31日被修改,对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增加了诸多细致性规定。不过这种修改仅限于技术层面,作用应该非常有限。问题的核心在于,国家在进行顶层设计时,是否真正愿意让人大成为权力中心。如果拥有足够的政治权威,敢于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政府没有理由不“俯首称臣”。

在横向财税治理关系中,还有两个重要议题值得关注:一是宪法监督机制,二是司法审查职能。《立法法》第78条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是,由于我国没有违宪审查制度,财税方面即使出现宪法争议也投诉无门。如此,《宪法》成了纯粹的“政治宣言”,无法发挥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宪法监督与实施机制,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希望借此重树宪法权威。此外,更应发挥司法审查职能,开放行政诉讼空间,鼓励法院通过审判监督政府。事实上,除了对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通过行政诉讼法,法院对财税规范性文件也具有审查职能。现在需要做的,更主要是改革司法体制,摆脱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司法的监督职能。

当然,横向的财税治理不限于立法、行政与司法,政府内部的权力分配与制衡也很重要。例如,为了防止政出多门,有必要让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政府收支,并设立国库,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为保障公款安全,国库与财政应适度分立,因此,我国央行经理国库,有其合理性。至于税务机关是否独立于财政部门,从效率的角度并不见得必要,只要赋予税务机关独立的执法资格即可。目前国税和地税系统分设,成本高昂、浪费严重。事实上,国库管理早就可以实现税款分流,无论是国税局地方税,还是地税局中央税,都不存在混淆入库级次的问题。基于大部制改革的设想,财政、国税、地税合并应该是大势所趋。值得一提的还有审计机关的定位。目前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领导,服务于政府内部审计。从改善财税治理的角度看,审计机关应该直接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同时接受政府和立法机关的委托,审计公共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绩效。这种安排有利于强化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兼顾权力机关和政府的工作需要,提升财税治理的效率。

我国没有实行普遍的地方自治,仅有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两种类型,中央政府事实上决定着财权和财力的配置,在制度上地方对中央财政权缺乏行之有效的制衡。然而,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各地不一,居民的需求偏好和能享受到的公共物品存在显著差异,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提供公共物品已不合时宜。相对而言,地方政府更了解本辖区内居民的偏好,更能代表本地区居民的利益。倘若由中央政府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可能造成地区居民偏好与实际受益之间的差异,产生跨地区外部效应[27]。

第一,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必须立法,以保证其稳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防止中央随意调整。如果《宪法》暂时不可能对财政分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作出规定,不妨考虑制定单独的《财政法》,作为财政领域的法律通则,另外再制定专门的《财政收支划分法》和《财政转移支付法》,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权限[29]。

第二,中央对地方财政的干预必须于法有据,凡属于地方财政自主权范围内的事项,除非出于重大公共利益,中央政府不得干预,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非法干预可以拒绝。为了解决央地之间的自治争议,可以考虑建立准司法机构,如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委员会,或者建立专门的行政法院,允许地方政府投诉或起诉。

关于财税的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税收宪政;制度;契约;税权;财政民主

一、税收与宪政的联动

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标志,从静态意义上,宪政是一整套制度安排。其基本要素是民主、法治、****。从动态意义上,宪政是一种运行过程,通过对权力的配置和运行来保障国民的权利和自由。从根本上说,宪政的目标不在于对国家权力的分配与制约,而是通过对权力的分配与制约,实现维护和发展人的权利和自由这一核心价值与最终目标。

从税收与国家的内在联系看,首先,从一般意义上说,税收对现代国家起到支撑性的作用。在封建时代,国家社会职能并不发达,当时财政支出范围相对狭窄,且国家拥有相当一部分官产作为其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的意义并不凸显。而在现代国家,国家是无产者,其履行公共职能所需要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税收,于是国家就成为租税国家。在租税国家,国家经由税收权力的行使,将公民的部分财产权转换成公法上的财政收入,税收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经济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通过税收,国家才得以正常运转。其次,税收是现代国家履行公共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干预调控很大程度是通过财政政策实现的,而税收则是最为常用而有效的财政政策工具,可以对产业结构、消费取向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再次,税收是国家调节社会分配的有效手段。国家通过税收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税收政策来实现社会公平,从而使国家成为社会财富分配关系中最有影响力的主体。税收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决定了税收与宪法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它必然成为作为现代国家合法性基础的宪法所规范的重要领域,这也使得宪法成为了国家税权合法性直接来源。

从税收与宪政的历史联系看,西方宪政历史表明,正是由于税收与国家有着极其紧密的内在联系,对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使之成为利益斗争的矛盾焦点,无论是实质上还是形式上都在人类社会由****政治向宪法政治的历史性变革中起到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与查理一世为了筹备军费,增加税收而召开的“三级会议”紧密相连;而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直接诱因,同样是1789年5月路易十六由于财政困难意欲增加税收而召开的“三级会议”。之后从英国的“国民同意”到美国的“无代议士不纳税”,到法国制定的《****宣言》,再到当今大多数国家宪法中确立的税收法定原则,都表明宪政精神向税收领域的渗透,税收问题的规定是国家宪政演进的极为重要一环,可以说,是税收问题开启了宪政的进程。近代宪政运动在确立民主与法治成果的同时,也解决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正义性问题,为税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提供了逻辑实证,从而促进税收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国民纳税意识从自发抗税到自觉纳税的更新,从实体和程序上构建了国家与人民在税收关系中的和谐互动关系。由此可见,税收与宪政运动的历史契合是税收宪政得以实施的历史基础。

从权力与权利的联系看,税收与宪政的逻辑关系表明了国家公共权力与个****利之间这一最基本关系。税收是国家一切公共权力运行的物质基础,因此,从经济基础的视角可以推导出一切公共权力来源于税收并从属于税收的结论,税收的合法性在国家权力及其运行中的合法性同样具有基础决定地位,这就为现代国家宪法政治提供了理性说明的宪政理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反比关系,国家权力的扩大意味着公民权利的让渡,在经济领域这一关系表现为私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对立,国家财政权是国家最基本的权力,如同私人财产权是个人最基本权利一样,两者均应受到保障。然而国家财政收入有赖于个人财产的转移,即使个人的财产权利受到减少。现代国家系租税国家,出于对自己利益的需求,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必然运用其手中权力谋取收入最大化,使税收权力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社会福利国家的兴起,税收不仅仅是维持国家权力运作的基础保障,也是国家干预经济和进行再分配的手段,税收对市场经济及纳税人的影响也变得更为广泛和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对国家税权加以控制,具有强制实行力的国家权力将会使国家税权异化为公权力侵害纳税人财产权的工具。公民个****利是国家权力源泉,也是国家权力配置和运作的目的和界限,换句话说,国家权力的配置和运作,只有为了保障主体权利的实现,协调权利之间的冲突,制止权利之间的

相互侵犯,维护和促进权利平衡,才是合法的和正当的。依照此逻辑,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国家税权的配置和行使必须体现纳税****利本位的宪政精神。有鉴于此,唯有将国家税权纳入到宪法的有效控制下,在经济层面将对国家税权的制约与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并列为宪法的重心,才能在国家公共权力与个****利间达成有效的平衡。

由此可见,税收与宪政是紧密相连的,税收问题本身包含了许多宪政因素,纳税****利的保障则是税收宪政制度的核心价值和追求。按照日本学者北野弘久的说法,租税国家的宪法政治基础可以归结为如何征税,以及如何对征收的税款加以使用。宪政制度在税收领域中的衍生产生了税收宪政,所谓税收宪政,就是以宪法来控制和限制国家税收权力,保障人民财产和自由权利,实现税收正义的一种社会治理机制。

二、制度供给与税权约束

近代西方宪政制度的发展史是一部有关限制和规范国家税权的历史,这是一个制度演进和创新的过程,反映了作为制度供给者的国家与作为制度需求者的纳税人之间在宪政供求博弈中的互动。在****国家中,国家拥有较多的产业,这些产业成为财政收入的来源。而当时财政支出范围相对狭窄,政府的财政主要依赖其自身的财产收入,这样的政府无需征得被统治者的同意便可随意使用其财富,人民无权影响其公共财政。而随着战争等原因,仅凭国家财产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国家权力的运作,政府只有靠大量征税获得收入,此种征税并不是依靠政府的财产收人,而是建立在纳税人的基础上,由此延伸出的问题就是,税收直接减少了纳税人的财产,征税权如果无限扩张不加以限制,必将会严重损害纳税人的财产,从而会遭到纳税人的强烈反抗。随着税收越来越多地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撑,纳税人财产遭受任意侵犯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大,纳税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对控制政府征税权

力的愿望也越来越强。正是纳税人控制政府征税权力的愿望,引发了对近代宪政制度的需求。正如达尔所指出,“统治者需要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这一理念,一开始是作为一个征税问题的主张而提出的,这一主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关一切法律问题上的主张。”通过税收革命形成了“国民同意”、“无代议士不纳税”等控权原则,产生了纳税人代表审议政府的征税权力和开支等相应的权力和制度,这种经由立法控制而达到限制政府税权的机制,孳生了近代西方宪政制度,国家税权因而受到人民控制,这标志着****国家向宪政国家迈了一大步。

税收宪政制度的供给主要来自于政府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愿望。西方国家在税收宪政主义制度化的实践尝试中,发现了税收宪政制度化的潜在可观的利润,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愿意使其征税权力受到纳税人的限制。此种妥协的动机主要来自于其对财政收益的渴求。因为税收的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远远优于掠夺性和随机性所得到的财政收益。这就诱导着统治者为获取稳定的税收而愿意让其征税权力受纳税人的监管和限制,通过保障纳税人的财产和收益及其稳定,来获得较为稳定的税收收入。长期来看,宪政制度远比****制度更为稳定和可预见,个人的权利更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在宪政制度下政府更能持续性和稳定性的获取税收收入。当然,这种愿意接受限制也不是理所当然的,只有社会中政治主导力量倾向于纳税人时,在权衡利益后政府才会作出适度让步,税收宪政制度的杼性也才体现在国家税收关系中,那就是政府的税收权力得以限制,接受纳税人的监督,承认和保障私人财产权,税收宪政制度从而得以进一步形成。诸如通过代议制,纳税人拥有了一种控制和监督政府征税活动的权力,使税权得以约束,从而代替不受约束的对私人财产和收益进行的掠夺。这样,整个社会政治制度就渐渐地演变成为政府公权力受到约束,人民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宪政制度。

总体而言,正是由于纳税人制度需求和政府的制度供求因种种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产生了西方的税收宪政。当然,制度的变迁并非仅基于人性的因素就可以自然演进的。综观西方宪政历史,革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即是说,制度的变迁还要取决于是否有足够推动制度变迁社会基础。根据有关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市民社会形成是能够独立的足以与国家政治权力抗衡的社会基础,因此,市民社会是极其关键的推动制度变迁的社会力量。有学者认为,实现宪政制度是偶然的,政治上有足够挑战君主权力、有效制约君主政权的社会中间阶层力量才是关键。宪政制度建立以后,仍然存在着保障宪政的问题,即确保政府征税的权力能够受到纳税人的约束而不被政府滥用。

三、社会契约与税收民主

税收宪政的契约理论涉及税收本质的探究。简约地说,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契约安排。税收宪政是对传统税收理论的否定,其核心就是在税收领域体现主权在民思想,合理定位政府和纳税人关系。国家与国民之间契约的体现就是宪法,宪政的实施正是

纳税人与国家之间基于契约平等的体现。社会契约思想是西方宪政的最重要的思想渊源,西方宪政基本上就是在社会契约学说中找到制度设计的理论,宪政正是社会契约思想付诸实践的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首先,宪法作为人民总契约形式的最高法,宣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公民,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授权与委托。其次,宪法为政府权力运行规定了道德基础,即权力的运行是为了促进公民的权利与公共利益。最后,宪法规定了行政权力运行的界限,这个界限就是公民的权利。宪法是关于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如何配置、如何相互制衡的契约,体现的是人民主权思想。路易斯-亨金就曾这样对宪法作出定义:“宪法是人民为了建立新政府而达成的契约,也是人民与即将成立的政府(即作为统治机关的国家)间所达成的契约。人民根据所规定的形式同意接受统治,并且受制于该宪法所规定的条款;政府保证尊重那些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公民以契约形式来确定与政府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税收是社会契约得以存在和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纽带,也是宪政得以存在和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纽带。税收的缴纳正是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为目标并且建立在纳税人同意的基础之上的。依据社会契约理论,国家征税的基础是以人民同意为前提条件,这也是征税的合法性所在,“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绝不应该对人民财产征税。”人民同意的制度是议会政治。在以代议民主制为标志的宪政框架中,宪政原则就体现在国民、代议机关对政府征税权力的控制。建立在社会契约思想基础之上的宪法逻辑是国家权力与人民权利依据契约进行的交易,而这种契约的缔结是以人民的权利为本位,缔结的过程要求对人民的私权与国家的公权力以平等对待,正如洛克激情地写道:“同一个不能主宰自己生命的人怎能订立什么契约呢?他能履行什么条件呢?如果他一旦被许可主宰自己的生命,他的主人的****的、专断的权力也就不再存在。凡能主宰自己和自己生命的人也享有设法保护生命的权利;所以,一经订立契约,奴役就立刻终止。”

社会契约在税收领域体现出的契约精神,决定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平等性,平等性也是实现税收正义的基础,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和权利的保障。这种平等的契约精神要求抛弃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收行政关系的简单描述,以及认为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由于社会地位与法律地位的区别而处于非对等地位的错误观念,树立起纳税人并非是单纯义务主体的契约观念,通过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契约的宪法来构建体现契约精神的税收宪政法律关系,以协调国民的私权与国家公权力的平衡并最终促进国民私权的发展。

四、公共产品与税收属性

自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公共产品概念以来,用公共产品理论来解释税收存在的必要性就成为一种重要税权分析理论。萨缪尔森的定义是,所谓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消费这样的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三个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作为个体的私人是没有能力提供的,只能由国家提供,提供公共产品成为国家得以存在的使命和原因之一。而国家为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庞大的资金,特别是随着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失灵现象的加剧,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市场化和对价化。国家为纠正外溢性、克服自然垄断、规范管理市场、公平社会分配和稳定宏观经济等所提供的服务,就其本身来说也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职能越强,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越广,国家需要的资金也就越大,由于国家本身是非赢利,本身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只有通过税收的手段来筹集提供公共产品所必需的资金,这就成为税收的重要机能。对此,哈耶克曾说过:“我们认为,在发达社会中,政府应当运用它所享有的经由征税而筹集资金的权力,并由此而为人们提供市场因种种缘故而不能提供或不能充分提供的一系列服务”。这样一来,纳税人的纳税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对待给付,也就是说,国家向社会和国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建立在税收关系的基础上。

公共产品理论推进了以税收为根基的民主认识,以维克塞尔、格伦采尔以及林达尔为代表的“新利益说”学派即认为,国家满足公共需要就是满足每个人共同的私人欲望,个人纳税就像为满足私人欲望而购物所支付的价款一样,税收不过是人们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而支付的价格费用。“税无非就是为满足这种公共需求的资金”。“主权者向人民征收的税不过是公家给予保卫平民各安生业的带甲者的薪饷”。税收的价格属性的揭示,使得税收征纳双方存在着根本上的契约平等关系成为必然的逻辑结论。国民为了享用公共产品而向政府缴纳税收,政府收取税收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对国民而言,税收意味着牺牲自己部分财产给国家,但获得的是公共产品的享用及其相应的权利,如国家税权的监督和税款使用权。而对国家而言,税收意味着一种财产权的获得,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财产的分配,但同时也承担

了随之而来的义务,即必须为国民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作为税收契约的法律制定,是国民同意且支付的公共产品的价格的确定,是国家税权的获得和承认。在税收契约中,纳税人要求的对待给付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纳税人有权决定税收的取得与支出,即有权决定公共产品提供的品种与数量。而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征收和使用税收收入上也必须考虑国民的利益。

五、财政民主与税收监督

宪法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长期的约束力,公共选择学派的杰出代表布坎南和塔洛克认为,宪法是一系列规则,嗣后的行动都在这一系列的规则范围内进行。宪法条款的作用在于为政府的征税权和支出权划出界限,这种界限是通过对税收权力机关包括立法机关的约束来确定的,如此才能有效保护私人产权,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布坎南指出:“我们对决策过程的分析揭示出,有些规则会允许群体中的一些成员利用其结构而获得有差异的好处。然而,恰恰是对于国家可以被运用于这样的目的的认识,促使理性的个人对政治的运用施加宪法性的限制。如果不是由于对各种政治过程都有可能被用于剥削目的的理由和充分担忧,那么各种宪法制约就没有多少意义,且其效用还会更少。”为此,应实行公共财政制度的宪法约束。这种对公共财政制度的宪法约束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确定一个宪法规则,这个规则必须反映和表达全体公民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信奉的规则规定的各项条款,在某种意义上可能被看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个规则对政治家和政府官员是高高在上的,能够在税收水平下降的情况下,遏制对已经增长起来的公共支出的持续需求。其次是重新确立财政帐户,通过有效地控制公共开支,实现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

关于财税的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财税文化,文化建设,价值,精神

 

财税文化是从事财税工作的干部职工在财税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逐步发展形成的以价值取向、财税精神和理念、职业操守及行为准则等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财税工作特色的思想体系,它是指导财税系统思想建设、业务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各级财税部门共同认可、共同遵守、共同维护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财富。在新时期、新阶段,大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共财政相适应的财税文化,对于带好队伍,凝聚人心,树立财税干部良好精神风貌,推动财税事业持续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财税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由于财税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财税工作面临的任务日趋繁重,财税管理越来越严格和规范,特别是管户多、工作量大与人员不足、责任加重的矛盾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有的干部职工一时难以适应,反映在具体工作中,表现为缺乏动力、缺乏激情、缺乏创新。为此,财税部门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始注重文化构建。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构建财税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1对财税文化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财税干部,对财税文化的概念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是财税文化。有的认为财税文化就是做做思想政治工作,或者就是举办演讲、各类展览等活动的综合;有的认为要开展财税文化建设,却没有实际行动;还有的认为现在讲财税文化有点遥远,为时过早。实际上,财税文化既不同于财税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不是简单的搞搞文体活动。财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新的管理思想,文化管理是世界管理的大趋势。财税文化是随着财税的诞生而诞生,是随着我们的财税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搞财税文化建设活动要做的就是要将我们的文化进行总结、发扬和创新,能够使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更加的浓厚,得到更大的发展。

1.2对财税文化的培育不深入

现在,财税机关已经认识到财税文化的作用,也想建设良好的财税文化,但还只是停留在局部。真正作为财税文化的主体的广大财税干部,虽然时刻在财税文化的空气中呼吸,但许多人还不知道财税文化的存在。有的则把财税文化片面地理解为穿制服,或是搞点财税形象宣传。未深入了解、宣传财税文化,也未将财税机关的共同价值观、财税组织精神、财税组织宗旨、财税系统行风、财税职业道德等用财税文化这根针穿起来,使这种文化没有得到大力的培植,以至于财税文化的特色不够鲜明。

1.3发挥财税干部的主体作用不显著

财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财税干部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广大财税干部的主动性、创造性。但目前财税文化建设远远未能发挥出全体财税干部的主体作用。财税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如果只是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做,只能与财税文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论文参考。

2.加强财税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财税文化建设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它贯穿和发展于队伍建设、财税工作的全过程,更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2.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财税队伍在政治上合格可靠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建设财税文化的首要任务。论文参考。要提高财税干部的思想素养,必须从抓学习教育入手,把提高财税干部思想道德修养摆在重要的位置,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宗旨信念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财税干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坚持共产党的绝对领导,着力加强财税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财税干部队伍在政治上合格。

2.2建章立制,持之以恒

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它需要一个逐步培育、积累和积淀的过程。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各级财税部门要成立财税文化建设领导机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具体。要确定牵头部门和工作机构,负责计划制定、日常组织、监督落实等工作。各部门要协调配合,狠抓落实,形成上下齐抓,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相应配套措施。要根据财税文化建设的特点、要求和规律,制定相应的计划、措施、制度等,使财税文化建设有计划可循,有制度可依,有措施可用。形成各具特色、所有部门积极参与的财税文化建设氛围,并将此贯穿于财税工作各个环节之中。三是加强目标考核。因此,各级财税机关要将财税文化建设摆在与开展经济工作同样重要的位置,要用抓开展经济工作的力度来抓财税文化建设,要用考核其他财税工作的力度来考核财税文化建设,使财税文化建设成为财税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3实事求是,讲求方法

在财税文化功能定位时,要考虑财税部门自身的性质、行业的特点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一是制定明确有力的目标。目标就是方向,总体上,加强财税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财税部门“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理念,倡导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财税干部职业道德规范,达到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敬业精神、构建和谐环境的目标,推动财税事业健康发展。实践中,要根据现有水平,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财税文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并对这一目标进行分解落实。二是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财税文化建设不仅是“一把手”工程,不仅是各级领导的事,更是一项群众性活动。群众的广泛参与是财税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和意义所在。缺少了这个“源泉”,财税文化建设就失去基础,就会失去推进的动力,难以进一步深入。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探索。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从近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离开创新就不可能发展。创新不是一时一地的事,而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事;不是一个领域的事,而是所有领域的事。创新财税文化建设,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推陈出新并重,继承发扬并进,决不能墨守成规、顽固不化,必须顺应经济建设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必须在巩固和传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变革创新。

2.4营造文化氛围,满足财税文化建设的精神需要

财税文化需要有多种载体形式加以表现、升华和融合。论文参考。一是要塑造形象。优化办公环境,工作、生活区域要整洁卫生,票据、纳税资料、器材、交通工具、文件档案放置有序;营造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建立形象窗、荣誉室、阅览室、财税文化运动娱乐中心等设施、场地;广泛开展具有财税干部职业特点的书法、摄影、美术、歌咏、读书演讲等文体活动。组织举办系列讲座,以鲜活的实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财税工作、财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开阔大家的视野。以新闻传媒为载体,开辟财税干部宣传阵地,提高财税干部的气质品位,陶冶财税干部的高尚情操。二是要增强内动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财税干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财税干部,以高尚的精神塑造财税干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财税干部。要广泛开展融汇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娱乐性等特点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深化树立、弘扬紧跟时代步伐的财税干部模范,发现、宣传财税干部队伍中闪光点。

【参考文献】

[1]谢旭人.加强税务文化建设,促进税收事业发展.中国税务,2005(12).

[2]邓泽文.论税务文化的构建.厦门大学,2007(05).

[3]周维平.税务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扬州税务学院学报,2007(01).

[4]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财政地税系统开展财税文化建设的意见.20

关于财税的心得体会篇9

【摘要】地方税体系是指由地方税收制度结构、地方税收管理权限以及相应的地方组织机构与运行保障机制所构成的税收分配运行系统。地方税体系的健全是未来财税领域重要的改革内容。本文分析研究了当前地方税体系现状,提出了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税体系;地方税制;主体税种

【作者简介】李昳,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

一、地方税体系概述

地方税体系就是指由地方税收制度结构、地方税收管理权限以及相应的地方组织机构与运行保障机制所构成的税收分配运行系统。一般来说,地方税体系就是地方税收分配运行的系统,属于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范畴,主要包括在各级政府间事权支出范围划分确定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权,设置地方税收制度的结构,确定地方税收规模与比重,也包含采用先进的征收管理手段,合理设置地方税收组织机构与加强税务人员业务培训等基本内容。其中,以事权、支出范围与财权划分作为主要内容的分税制是地方税体系存在的前提与基础,由税源分散、功能各异的各个地方税种所构成的税收制度结构是地方税体系的主要内容,而科学先进的税收征管制度也是地方税体系落到实处的必要保证之一。

二、地方税体系现状及问题

自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保持明显上升势头,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不断上升,地方收入也在持续增加。据财政部数据显示,1994~2000年,地方收入增幅达89%。但同时也出现了“财权重心上移、管理权重心下移”的现象,基层财政困难日益凸显,虽然中央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方面的矛盾,但并未根本解决。另外,这几年在资源制约条件下,不动产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有关的对“土地财政”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很多讨论认为由于分税制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才使得地方政府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办企业、搞建设项目、抬高地价以增加土地批租收入等短期行为上。造成体制方面不顺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基本事实是我国地方税体系改革滞后,没有形成真正的分税制。

(一)税收立法权过于集中,不利于地方行使职能

目前,我国在地方税体系建设上缺乏基本依据和规范,在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地方税种开征及调节范围等重大问题上没有做出权威、具体的规定。例如,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问题,目前世界上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有房地产税或类似税种,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对房产、土地不分设税种,房地不分割,统一征收房地产税或财产税。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税作为地方税,地方政府或议会都有确定税率和计税依据等方面的自主权。

另外,从统计数据看,我国2001~2006年地方政府预算收入占全国各级政府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5.1%~47.7%,而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69.5%~75.3%。这种比例的失衡,也揭示了地方政府税权与事权的不平衡。

(二)地方税收收入规模较小,与地方财政支出需要有差距

自我国税制改革以来,除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几个共享性质的税种以外,大部分地方税种收入规模小、税源分散、征收难度大。这种格局的突出表现为地方税收收入占整体税收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均偏低。据统计数据显示,1995~2006年全国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3.1%~38.8%,远远低于国际70%~80%的标准水平。而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又承担了大量的发展重任,比如辖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让地方政府“心有余而财不足”。由此看出,地方税收收入规模偏小,造成财力匮乏,难以保证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需要。

(三)地方税制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影响力的主体税种

据统计显示,1996~2004年,我国地方与中央共享的税收收入所占比重每年均在75%以上,地方税收入所占比重每年均在26%以下。而在这些属于地方税体系的10余个税种中,收入规模能达到百亿元的仅有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房产税。从目前税制结构看,在地方税种收入中,共享税占比过大,地方税占比过小,这种情况限制了地方税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发挥。可以说,现行地方税体系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有效的主体税种。这种现象会造成地方税收收入不稳定,规模难增长,进而诱发各种各样的地方费,最终导致削弱地方政府自主调控经济的能力。

三、健全地方税体系的建议

从我国地方税改革方向上看,我们应把握世界税制改革与发展趋势,借鉴各国税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兼顾税收效率与税收公平的原则,科学选择地方税主体税种,构建主辅税种合理配置、收入调节功能互相协同的地方税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地方税体系公平、科学、法制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科学的税制环境。

(一)税权划分法制化,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地方税种设置权力

从西方各国的情况来看,以法律的形式将中央与地方的税权划分确定下来是一种普遍做法。按照公共产品受惠效用的外溢性理论划分,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几个地区共同受惠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有关地区联合提供。西方财政在各级政府之间将收入与支出都加以明确划分,保证各级政府都有独立的收入和支出,法律为各级政府财政活动范围提供了基本准则和依据,从而避免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讨价还价、互相扯皮的现象。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税权的纵向划分应遵循中央有选择性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的原则,配以转移支付等相应的财政补助制度,建立各自相对独立的税收体系。在税权划分法制化环境下,形成以中央集权为约束、地方政府积极履行职责、各级政府达到公平和规范的良性局面。而科学划分地方各级税收,选择和确立地方税主体税种,是构建地方税收体系的关键。

(二)巩固和完善营业税主体地位,加强地方税的配置作用

以营业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营业税税基坚实,税源丰富,增长潜力大,能够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地方营业税占地方税收入的42%,2008年该税种所占地方税收入的比重达到了55.7%,同时营业税税收范围覆盖了整个第三产业。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壮大,营业税可为政府收入持续增长提供可靠保证。二是营业税属于服务业税,便于地方征管,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适合作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营业税作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调节目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既兼顾了中央政府调控全国经济的目标,也不会抢了中央税源而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三是从营业税的税基特点看,它的坚实度和广度,仍然为地方政府对配置资源及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势必成为引导地方资源配置的主体税种,地方税体系以营业税为主、财产税等为辅的构建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将会长期存在。营业税的改革,主要是扩大征收范围和调整税率差异,以区别产业和行业。

(三)改革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发挥分配调节功能

财产税的税基具有不可移动性、地域性和普遍性,是理想的地方税税基。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已超过50%。因此,对辖区内的财产课税,极大地体现了负税与受益对等的原则,企业和居民理应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另外,鉴于财产税税基的非流动性和直接性等特点,其税收收入稳定可靠、不易波动且便于地方监控和征管,能有效弥补营业税的功能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个人收入项目、规模变化很大,也使得个人所得税在公平效益上被大打折扣。本着重视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原则,个税改革的中心应该是调整所得税征收范围和税率,修订扣除标准,建立按个人实际情况分类,工薪、劳务、奖金等“打包”相结合的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度。通过调整征收范围,使个税的征收与现实生活更贴近;通过调整税率,解决个税存在的“逆调节”问题。

(四)改革资源税和环境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资源税改革和完善的重点,在于扩大征收范围,强化收入功能,兼顾级差调节。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征税范围仅限于矿产品和盐等,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的促进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因此应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增加资源税的税目。资源税改革不仅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企业成本,而且在稳定资源省份财政收入,体现税源和税收一致性,发挥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地方社会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在提升政府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企业纳税责任意识,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征收环境税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而不是为了增加税收或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其本意是从源头上遏制污染源的产生,同时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可考虑建立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对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以充分发挥税收对环保的促进作用,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让更多消费者承担应有的公民责任。

(五)改革城建税,体现国家发展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

目前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一种附加征收税种,凡缴纳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均为纳税义务人,而且市区、县城、乡镇税负不一。应改革和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一是改变城建税附征性质,改变税种名称,设置为独立税种,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改名为城乡建设税,这样更能反映其征收对象、范围和税款的用途,以体现国家大力发展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方针。二是扩大征收范围。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享受公共设施、社会公益服务并有生产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不分内外资企业,都是城建税纳税人,均应缴纳。三是修改计税依据,按照城建设施收益与税收负担相一致的原则,将纳税人销售(营业)收入作为城建税的计税依据。四是科学设定税率。中央可设置幅度比例税率,设置最高限和最低限,可参照现行城建税实际税负,保持持平或略有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斌.关于我国地方税体系存在依据的论辩[J].税务研究,2006,(5).

[2]李升.地方税体系:理论依据、现状分析、完善思路[J].财贸经济,2012,(6).

[3]王韬.中国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构想[J].经济与管理,2011,(3).

[4]金哲.中国现行地方税体系评析[J].经济与管理,2010,(11).

[5]朱云飞,赵宁.加快构建我国地方税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财会研究,2013,(5).

[6]王波冰,涂龙力.新形势下构建地方税体系的基本思路[J].税收经济研究,2013,(5).

[7]周敏,孙岩,王冰.关于建立我国地方税主体税种的再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8]侯杰.从公共服务谈分税制改革[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

[9]周国川.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地方税体系[J].税务研究,2004,(5).

关于财税的心得体会篇10

诸如此类的学习能再多一些,涉及的面,涉及的人能在深入一些,类似的学习时间再长一些,毕竟这种高质量的学习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的,我更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财务会计选修课心得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财务会计选修课心得总结一

我和财务科的主办会计孙xx,科长朱xx三人,来到位于上海青浦区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参加了由公司组织的宁沪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班,进行了为期四天的业务知识培训。本次培训时间虽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随学的内容却是极具系统,四天的课件安排涵盖了经济,金融,财务,内控,还有沟通能力与影响力技术,可以说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既有政策法规和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又有工作实践和案例的深入探索;既有新信息、新知识的大量提供,同时又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新经验、新启示。

     记忆犹新的是主讲会计准则的刘凤委教授、在讲具体案例分析时,突出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精心制作课件,尽可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知识,帮助我们理解与实际运用。还有主讲国际经济的刘敏博士,将当今国际间的金融形式分析的全面透彻;还有讲内控与风险管理的袁敏教授,用生动的实例加上幽默诙谐的语言,将我带入了一个我原本不熟悉,如今却深度迷恋的内控世界,他们将知识融会贯通,强调理论性与规范性;将案例分析注重启发性与互动性,感谢他们四天来带给我的震撼与沉醉。这次培训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学无止尽”,人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强大,同样的,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进取,才能求得发展。

四天的学习中,我是获益匪浅,记得教我们内控的袁敏老师说的一句话,给我的影响极深,他说,“我们要跳出会计看会计”,也就是说,不要总局限于自己所学的那点东西,要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来看,你会发现原来不一样。就说我自己吧,说实话,刚开始第一天拿到资料,一看目录吓一大跳啊,“金融市场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沟通与影响力技术”“企业会计准则热点问题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否太高了,他们都是由学院一流的博士来讲课啊,这些我们都用的上吗?一系列的问号在我脑中闪过,带着疑问,也带着期盼,我仔细听了每堂课,并精心记下了每堂课的笔记,通过学习,让我这个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的人,现如今也能对美国,希腊,日本,中国的经济状况做一个极其简单的小概述了,也明白了在没有强权,互相对等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建立信任关系,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学习,使我对于原先存在于新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新会计准则等方面的一些模糊概念变得日益清晰、通过学习还让我明白了财务控制、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意义。

四天的学习是伴着笑声,伴着愉悦的,四天的学习是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四天的学习还是带着嘱托与期望的,四天的学习更多的是责任是寄托,如今短短的四天已过,我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即将新的征程,在此衷心感谢学院的老师,感谢公司的领导,还有我们的朱科,奕华姐,感谢你们给我的帮助,这四天的学海生涯将会是我以后的工作动力,也是我人生记忆中最难忘的篇章,我将本着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的原则,坚守操守!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公司以后能多多支持我们会计的培训工作,诸如此类的学习能再多一些,涉及的面,涉及的人能在深入一些,类似的学习时间再长一些,毕竟这种高质量的学习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的,我更是!

财务会计选修课心得总结二

经过在恒企近四个月的学习,我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离开学校十多年,如今又重捧起书本,感受颇深。虽然以前的工作也算是会计岗位,但对会计专业方面的知识是知之甚少,会计职能不清晰,基础科目借贷方向搞不懂,财经法规的一些规定和要求更是一无所知。通过几个月学习,对“会计”这门职业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自己以后职业的发展方向。

我始终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事在人为”。学习期间,我坚持提前预习,不缺课,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详细的讲课,尽量在课堂上把书本上的要点掌握,课后再做做题、翻翻书复习复习。要求把知识原理消化理解透,学会举一反三,只有理解透了才会记得牢,也只有理解透了才算真的掌握了。我的决窍没有别的,就是看书——练习——再看书——再练习……以看书为主,练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有针对性地看书,掌握知识点。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多看书,考试总是不会完全脱离书本知识的。

学习了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后,我的感觉用受益匪浅这个词来概括是毫不夸张的。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也是心里有“数”。我明白了会计的概念和职能,知道了会计的要素和会计科目,懂得了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法原理,学会了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账务处理。

至于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从一开始,我们就体会到了学习的艰辛,可在艰辛的同时,也磨练着我们的意志。同学们都说财经法规难,法规上的知识就像一些法律条文,生硬枯燥无味,而且又很绕,感觉有点不着边际,很“飘”,这类课程看书、听课都想打瞌睡。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好好看书,而且必须看书、记要点,光记住了不行,还要会灵活运用,所以必须要求把书上的知识理解透彻,这又需要多看书、多记多背。我在看不进书的时候从不强迫自己去看,那样只会浪费时间。在精神状态不错的时候去看,而且时间不要太久,那样会事半功倍。每天记一点点,哪怕一天只记一个知识点,几个月下来,要记的也差不多都记住了。

电算化重点是实际操作,操作熟练没问题的话,考试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分析自己三科分数,虽然在意料之中过了,但如果在考前复习时再努力一点相信会考得更好。因为之前是本着过了就oK,所以有点满足了,复习也就放松了一点,如果因为这种轻敌心态而挂了,我会后悔莫及。我们应该努力、尽心地去做事。

“天道酬勤”,付出与回报总是成正比的。

努力吧,加油!相信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财务会计选修课心得总结三

今年选修了税务会计这门课,除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外,我在网上还粗略的看过其他的关于税务会计的一些知识。以下是我对税务会计的一些心得体会,基本认识和感想。

税务的种类五花八门,计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而我学习了税务会计的一个最大感受就是我们每天的.各项生活都与税务相联系。每个人都在不停的缴纳各种税,尤其要指出的是这是在不知不觉中的。因为我国的消费品的价格中已经包含了税费,没有单独列出来。我认为大多数税务都可以转嫁到最后一环节由消费者承受。最后最大的得益人绝对不是普通老百姓。以前曾听说过这么一个理论,说一件衣服的价格到最后卖到消费者手里时,其中一半都是税费,随着生产加工中税务层层累计,只是累坏了消费者。物价这么高,也没见到有什么减税的政策,不知道税务方面有什么想法啊,估计是避免谈论吧。

税务会计是进行税务筹划、税金核算和纳税申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的确认、成本费用的计算、经营成果的确定、税额的计算、税款解缴、罚金缴纳和税收减免等业务的会计处理,主要是帮助企业核定应缴税款的。会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税务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税务会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关于缴纳税务的会计工作。

“唯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美国人用来强调税收重要性的一句常用语。美国经济发达,各方面的经济制度都比较完善,仍然强调税收的重要性就表民了税收的不可避免。学习研究税收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也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税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记录、计算、汇总,并编制出纳税申报表;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控制、检查,并对违法委为加以纠正和制裁。这种反映和监督,只能在作为纳税人的企业单位里进行,并由纳税人的会计人员去实施。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税收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税收法律体系。计划经济时代税收被严重削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逐渐认识到依法治税的重要性,增强了税收的强制性,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在税收领域逐渐消失。只有在严格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国民研究税收才有意义,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税收方面的课程也才有必要。

与财务会计相对,以税法法律制度为准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税务与会计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税务会计的特点包括法律性、广泛性、统一性、独立性。法律性表现为税务会计要严格按照税收法规和会计法规的规定核算和监督税款的形成、缴纳等行为;广泛性表现为税务会计适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统一性表现为不同的纳税人所执行的税务会计是相同的;独立性表现为其会计处理方法与财务会计有着不同,例如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视同销售收入的认定等等。

税务会计的目标,即纳税人通过税务会计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求得到准确、及时的纳税信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企业资产所有者和债权人要求得到税务资金运转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税务管理部门要求了解纳税人的税收计缴情况,以进行监督调控,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

税务会计的任务。税务会计的任务是双方面的,既要以税法为标准,促使纳税人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又要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保护纳税人的合法利益。具体包括:按照国家税法规定核算纳税人各税种的税款;正确编制、报送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进行纳税人税务活动的分析,保证正确执行税法,维护企业的利益。

税务会计的作用。有利于纳税人贯彻税法,保证财政收入,发挥税法作用;督促纳税人认真履行义务;促进企业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等等。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包括营业收入、经营成本费用、营业利润、应税所得、税款申报与缴纳等等。税务会计的原则。依法原则,即依照税法进行会计处理;确保税收收入原则,即以保证国家税款收入为第一要务;税法中的程序规定优于实体问题的原则,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是实体问题,履行纳税义务的手段为程序规定,税务会计中应遵循程序规定优于实体问题原则,例如缴纳税款时有疑问,应先完税,再进行申诉;接受税务机关的审计监督原则,税务机关有权监督检查纳税人的税务会计核算,纳税人有义务接受监督。税务会计操作程序。通过财务会计现有的会计科目,对企业所涉及到的各个税种进行反映和监督,正确计算企业应交的各种税金,其核算的数额通过财务会计的科目,最终反映到财务报表和各税种的申报表中;设置“税务调整”账目调整应税所得,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核算内容计入该账目,该账目只是作为备查账目,不必登录在财务会计账簿中,在纳税时统一调整。

目的。税务会计以税收法律制度为准绳,为国家征税服务。财务会计在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本的需要。依据。税务会计以税收法规为依据,对财务会计的数据需作必要的调整,而财务会计以会计准则为处理依据。范围。税务会计按税法规定的要求,有选择地对相关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反映的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概况。财务会计则要对每一笔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反映整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情况。

构成一个税种的主要因素有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缴纳方法、减税、免税及违章处理等。不同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人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一个税种的主要标志,也往往是税种名称的由来。同时,每个税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其存在依赖于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为了支付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费用,就由他所统治的人民来缴纳。不过很显然这类保护费是最昂贵也是最保险的。交了费用,承认你是我的人,你的生命,财产等等都受我保护。国家保证你的权利同时还赋予你义务。好比在我的地盘就要听我的游戏规则,别闹事,这样才便于我领导其他缴纳税金的人,维护各项经济生活的有序进行。

从另一方面来说,税收也可以起到宏观调控,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的作用。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对海外投资就有诸多的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政策是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比如,免除其应缴的全部或部分税款,或者按照其缴纳税款的一定比例给予返还等,从而减轻其税收负担。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利用税收调节经济的具体手段,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扶持某些特殊地区、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个人来说那点税收可能还不在意,但是对企业等来说,一个百分比下来就决定他们是多交几个零还是少交几个零的事。事关重要不得不谨慎对之。

近几年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同时对会计人才的税务知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许多单位在招聘会计时首先提的问题就是是否懂税收,很显然企业需求的是精通税收实践的会计人才。

作为一个金融学院的学生,我认为会计是一门专业化高,对实践要求高的一个专业。而对于金融来说,会计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尤其是税务这么一个很敏感的领域,就算是作为普通人也应该学习。首先要做到缴纳税款,不能和国家对着干。其次,当熟练的时候,或许可以利用税务会计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避税。

将来的将来或许我也会从事会计这个行业,工作中的一个内容恐怕就是去当地的税务局去缴纳税款然后做账。或许我会从事金融类的事务,税永远是个不能忽视的话题,而今天的一切就是为了明日而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