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3:10

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篇1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湘江流域

矿产资源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应当成为流域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或对象)。湘江流域上游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之乡,生态破坏和水质污染严重,过去一直采用整治的办法,但却一直在“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中徘徊。为了破解这一怪圈,有必要构建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准市场化的经济手段来推进湘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

一、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一)国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澳大利亚是世界最重要的矿产国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在矿业发展过程中未进行同步的生态管理,导致环境与生态恶化,资源效益降低,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入8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资源产业与环境生态进行综合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

美国是最早开始关注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国家,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在进行资源与产业管理时,最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的国家之一。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全国性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法规――《露天采矿管理与(环境)修复法》(简称《修复法》),并确定了美国的生态补偿三大制度,即土地复垦基金制度、矿区复垦许可证制度和保证金制度。

德国和美国的做法相似。对于立法前的历史遗留的生态破坏问题,由政府负责治理。但不同的是,美国以基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而德国主要是通过州际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筹集资金。德国针对历史遗留的矿区环境问题,建立矿山复垦公司专门从事矿山恢复工作,复垦所需要的资金全部来自于横向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基金由两种资金组成:扣除了划归各州的销售税的25%后,余下的75%按各州居民人数直接分配给各州;财政较富裕的州按照统一标准计算拨给穷州的补助金。

(二)国内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实践主要有征收生态补偿税费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两种做法。

1、征收生态补偿税费制度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并经90年代中期改进,对矿产资源开发征收了矿产资源税,用以调节资源开发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从1994年又开征了矿产资源补偿费,目的是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各级地方政府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支持。但从全国整体情况看,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制度仍任重而道远,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存在很多问题:(1)已开始征收生态补偿费的省市地区仍属少数,大部分地区仍依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费征收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2)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不但增加了征收工作的困难,而且在2002年全国整治乱收费过程中,许多地方的生态补偿费征收由于立法依据不足而被取消;(3)各地方的不同部门依据各种不同资源开展生态补偿费征收工作,部门之间由于缺少相互协调,常常出现环境保护立法与资源利用立法的对立分离,针对同一补偿对象产生多种名目的补偿费,进而导致企业负担沉重;(4)征收方式不统一。有的依据矿产售价的百分比提取(如江苏、广西),有的依据开采量征收(如福建、贵州),还有的按项目投资总额或生态破坏的占地面积征收;(5)征收标准不统一,征收的实际数额远远低于土地复垦、地下水治理等生态重建工程费用。

2、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我国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时间较晚,2002年江苏省印发《江苏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露天开采石材石料及其他矿产资源的企业行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3年8月安徽省印发并执行《安徽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新建矿山在办理采矿登记时必须向办理采矿登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现在我国各省市正在实行保证金制度,但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按面积核算和按产量核算。面积核算法中包括一般面积法和分矿种面积法;产量核算法包括价值法和基价法。但是,由于我国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在全国普遍实施,而且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目前我国各省都在探索建立和实施保证金制度,但是对保证金制度却缺乏法律依据,在实施和管理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2)保证金制度缺乏法律支持,对矿山的制约力不够。

二、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一)采矿生态补偿补偿机制的总体构想

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应当有利于从源头抓起,保证被破坏生态环境的及时和完全恢复,并保证受损人群能获得必要的补偿或赔偿,要能保证对采矿环境破坏与恢复实施有效监管。遵循这一总目标或总原则,借鉴美国等国外的先进经验,所构建的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的整体框架应当包括四大方面:一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制度;二是水质污染总量控制制度;三是开矿损害直接补偿制度;四是补偿资金保障制度。其中水质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可并入“排污权多级交易机制”中。因此,以下只就其他三项系统进行叙述。

(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制度

为了极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环境资源破坏、降低生态环境效益损失,必须要求采矿企业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

为确保采矿企业能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应当要求在开发者在取得勘探(采矿)权之前必须提交项目规划。项目规划中必须包括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用以指导采矿企业在采矿的同时完成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不应低于原生态功能,即生态环境恢复应当至少恢复已破坏土地及相关用地的原貌。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应当由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完成,或者经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出具审核鉴证意见书。该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应当为其出具的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的合理性承担连带责任,但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向社会公告相关修正意见的除外。

为确保采矿企业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应当要求在开发者按规定评价环境影响,执行生态环境恢复计划;应当要求为其出具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或者相关审核鉴证意见书的独立专业评估机构指导和监督开发者评价环境影响和执行生态恢复计划;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开发者及相关独立专业机构的监管;还应当设置生态环境恢复与环境影响评价独立认证体制,独立认证机构应当对采矿企业不按照开采计划过度开采或者逃避生态环境恢复责任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但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除外;应当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恢复资金保证制度。

(三)采矿损害直接补偿制度

对于矿区居民和其他企业因矿业活动影响而遭受的直接生产和生活损失、收入减少损失,矿业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应当由采矿企业负责补偿。

对居民、其他企业等明确的主体的补偿,应当由采矿企业与受损者直接谈判和补偿。对不明确主体的补偿,应当由采矿企业向当地政府支付。

采矿企业在开矿开始之前,必须对能合理预计到的开矿将造成的他人损失进行的补偿;在开矿过程中,还必须对超过已补偿金额的损害进行追加补偿。除此外,为了保证补偿不会落空,还应当建立设立补偿保证金和担保。

(四)补偿资金保障制度

充足的资金是保证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开矿损害补偿顺利实施的关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和湖南省的实际,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资金保障机制的设立思路和方法是:对历史已造成的破坏(即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破坏),通过建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的方法,由国家治理;对新造成的破坏,通过设立保证金和担保的方式,促使开发者100%恢复和补偿。

1、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早期的矿山开采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的矿山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历史,难以找到责任人。因此,对于历史造成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矿山环境恢复,必须由政府或者专门的非盈利社会组织通过建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简称“恢复基金”)的方式解决。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1)政府财政支出。具体包括增加废弃矿山年修复的财政拨款,向矿山征收的资源税、耕地占用税、水土保持费等相关资源税费;(2)接受捐赠;(3)其它款项,如矿业企业缴纳的各种处罚费用,部分探(采)矿权价款等,恢复治理基金的利息收益也应完全用于废弃矿山的修复。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废弃矿山已造成破坏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待全部废弃矿山的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全都恢复治理完毕后,将其结余资金建立环境损害社会救助基金。

2、采矿生态环境恢复与补偿保证金

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篇2

【关键词】采矿地;生态恢复;基质改良

随着我国采矿时间的不断增加,采矿带给人类巨大的财富,属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属于重要的基础产业,但是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废渣以及废弃地等问题,总体可归纳成以下五类:(1)生态景观破坏严重;(2)土壤缺乏营养;(3)生物多样性破坏;(4)土壤基质污染;(5)地下水与下游水质遭到影响[1]。采矿地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恢复需要时间是50―100年,恢复速度极为缓慢,尤其是土壤的自然恢复时间更长,是100―10000年,因此,为了提高采矿地的生态环境,加速生态环境的恢复,需利用人工进行修复,以尽快恢复采矿地的生态环境。在采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复杂性进行调查与分析,以获取准确的采矿地生态环境信息,提高采矿地生态恢复的契合度。

一、基质改良实施措施

1、表土覆盖

土壤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与基质的一种载体,因此在土壤恢复中,需要先解决采矿区土壤的恶基质,将其转变为适于植物生长土壤。表土覆盖属于一种有效的措施,也就是回填表土,大量的实践证明,没有进行表土回填的采矿地,其恢复速度受到极大的限制,要想短时间内在不进行表土覆盖的条件下恢复生态是不可能的。表土属于物种生存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种子库,为生物植被的恢复提供可靠的种源,哪怕是通过人工播种,表土所提供的种子库也占到60%,在经过前3年后,植被恢复比例增加到70%[2]。回填表土不仅能够提供种子库,而且也能够保证土壤的质量,为植被的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微生物。在表土覆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比较重视土壤覆盖的深浅,太薄,无法充分发挥土壤回填的作用,太厚,又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回填表土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只要条件允许的话,在采矿前,尽量挖掘表土将其放置一旁,为采矿结束后的表土回填提供方便。

2、生物改良措施

有人指出施肥,在植被生长前期具备较高的有效性,但是等豆科植被形成后,即可停止施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矿区杂草的控制严重影响造林的质量,施不施肥对植被的恢复影响性较小,有的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若是基质中养分不足的话,可利用采矿区中的废物,主要是矿物废渣、余泥[3]中存在高含量的养分,提高废物利用率。采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关键是基质改良,存在的问题均能够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也存在部分处理难度较高的生态恢复情况,主要原因如下:(1)硫铁矿含量较高,造成土壤酸化严重;(2)重金属污染严重;(3)土壤理化性状严重;(4)土壤养分缺乏严重;(5)排水不畅等。

生物改良主要通过在生态环境恢复的极端条件下,利用耐性良好的绿肥作物、菌根真菌、固氮植物、固氮微生物等对采矿地对应的理化性质进行改善。生物固氮的利用,是替代传统中使用的有机肥与化肥。特别是含毒量较少的采矿区中,具备很大的潜力,可选用槐树、红三叶草、桤木、红三叶草、相思等植被。例如澳大利亚在改善草地草类的研究中,通过豆科植物的利用,降低风、水所产生的侵蚀,以有效改善土壤的微生物、化学与物理性质。而俄罗斯生态恢复过程中,将菌根接种技术[4]、微生物肥料应用到真实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二、植被种类与人工播种的选择

1、选择植被种类

采矿地的生态恢复所使用植被一般具备生长速度快、生态功能明显、抗逆性强以及改土效果好等特点,因此树种选择颇受到重视,通常选择豆科植物或是禾草等物种,主要是因为该类植物的生命力较为顽强,且生长速度较快,具备良好的耐瘠性[5]。禾本植物中,工作人员最先选用狗牙根,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不断延长,人们发现其在模拟采矿地中的生态恢复表现不够突出,近年来,百喜草与香草根逐渐应用于采矿地的生态恢复中。而在豆科植物的选择过程中,工作人员注重生长速度较快,且播撒属于非侵入性的豆科类植物。现阶段草本豆科植物、木本豆科植物等在采矿地生态恢复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豆科与非豆科进行间种操作时,其生态恢复效果更为明显。

2、人工播种

若是采矿地面积过大,人们需要选用多层次、多种类植物进行搭配,能够充分体现人工播种所具备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能够提高生态恢复的时间,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虽然回填土在我国采矿地生态恢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土壤中的种子库无法满足植被恢复成当地类型的要求,主要是因为,回填土中存在物种的种类不全,且回填土中种子的发芽率与密度均较低,尤其是堆放时间较长的土壤,其种子发芽率更低;(2)采矿地中的土质极差,水土流失危险系数较高,人工播种后,植被生长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表土,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率[6]。因此在采矿地生态环境恢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选用人工播种,将采矿地当地的种植类型混在一起,撒入土壤中,以提高回填土的发芽率,在改良后基质中也适用。

3、植被恢复的修复作用

采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重要的是植被修复,也就是利用植物净化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与重金属,例如:植物降解、植物固定、植物吸收、植物挥发等,植物根部还可对采矿地中的水体进行清除过滤,有效改良采矿地的基质,提高植物修复的作用。因此工作人员可通过选择具有较强吸收能力与较大生物量的种类,以提高植物吸收所产生的生态恢复作用。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香根草具备以上两种要求,在Cd浓度是0.33mg・kg-1采矿地中种植时,能够吸收的量为218gCd・hm-2[7],因而在采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具有超富集植物的称谓。截止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具备很强吸收能力的植物超过400种,植物所具备的超富集作用主要是其在长时间的环境适应与自然交替中所获取的一种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采矿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在后续采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成本投入也非常大,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探究,以获取效果良好、资金成本投入较低的一种生态恢复技术,以实现采矿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义雄,方祖光.南方高岭土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3,23(4):13-16.

[2]钟均华.紫金山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技术[C].//2012海峡科技专家论坛暨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84-85.

[3]王婧静.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82-8084,8087.

[4]胡振琪,王培俊,李晶等.中国矿山迹地的生态恢复[J].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2,3(4):289-296.

[5]王锐,王世东,陈秋计等.采煤沉陷区土地生态恢复模式研究-以潞安矿区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09,(10):61-63.

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篇3

关键词:露天采矿,污染,环境,对策

abstract:openmininghasgreatcapacityofproduction,laborproductivityhigh,lowcost,andinvestmentadvantagesoffast,openpitminingmineralintheproportionofstatusandimprovecontinuously.Butinanopenpitmineeasytocausethewaterpollution,geologicaldisasters,solidwastepollution,airpollutionandwaterenvironmentpollutiondamage.putforwardspecificstrategies.

Keywords:openmining,pollution,environm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

(1)水体污染。

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各类废石、废渣、尾矿的堆放也侵占大量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矿山累计占压土地达586万hm2,破坏森林约106万hm2,草地26.3万hm2。山西省大的煤研石山有100多座,占地超过2000hm2,大小建材矿山(点)1.5万余处,取土采石挖沙破坏土地8万hm2。矿山表土剥离通常忽略了对可耕种土壤的保存,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植被破坏后,受风力水力的侵蚀加剧,大片土地出现沙化。此外,矿山选冶排出的酸性废液、洗煤废水污染浸蚀着矿区周围的土地,导致大片农田荒芜损毁。

(2)地质灾害。

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排放的废石(渣)常堆积于山坡或沟谷,在暴雨诱发下极易发生泥石流。抚顺西露天矿曾发生滑坡60余次;白银露天采坑曾发生100万m3的大型滑坡;襄樊万山采石场滑坡造成11人死亡;攀钢石灰石矿发生大滑坡3次,造成设施严重损毁;2003年,铜川矿区因连续降雨诱发大而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94起,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滑坡造成多人死亡。

(3)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风景区附近的露天矿,因采矿对地貌景观的破坏使旅游观光环境极不协调。许多矿山随意倾倒固体排弃物,导致沟壑、河道淤塞,泄洪不畅,水患不断。

(4)对水环境系统的破坏。

采矿废渣、尾矿暴露在大气中,其中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使降水成为酸雨,加上选冶废水的未达标排放,往往造成矿区附近的地表水体遭受污染,甚至无法饮用、灌溉。另外,采场内疏干排水改变了地下水自然流场及补、排条件,打破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均衡转化,常常形成以采区为中心的大而积降落漏斗,造成泉眼干涸、水源枯竭。

(5)大气污染。

露天采场生产因大量使用大型移动式机械设备和大爆破,使矿内空气产生一系列尘毒污染,如爆破和采用柴油机为动力的设备等。常见的污染物质主要有粉尘、有害有毒气体[H2S,So2,C0,no2等]和放射性气溶胶。由于生产工序的不同,产尘量与所用的机械设备类型、生产能力、岩石性质、作业方法及自然条件等许多因素有关。露天开采强度大,机械化程度高,受地面气象条件影响,产生的气体常具突发性,如爆破,不利的气象条件及不良的自然通风方式,甚至可使局部污染扩散全矿,使大气污染。此外,矿区繁忙的交通运输产生的富含重金属物质的废气,矿区冶炼厂、烧结厂、电厂产生的浓烟以及矿区燃煤产生的有害物质,均构成矿区大气的污染。

2对策与建议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矿山环境

目前,业内学者对《矿山环境管理条例》的出台呼声很高。通过法律形式明确界定各主管部门及矿山企业的责权利,依法规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来源、使用管理、以及复垦土地的有偿转让等,建立垂直领导的矿山环境监管体系,减少重复交叉管理。借鉴美国在露天采矿环境保护标准和配套法规制定方面的经验,在我国的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制定中,应从以下4方面予以考虑。

(1)涵盖矿产开发造成生态影响的每个环节和所有受扰地区。

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包含两方面的技术规定:矿产开发过程中采取哪些适当措施、采取的措施达到什么程度,可以将生态影响减轻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矿产开发过程中和采矿结束后对受扰地区采取什么样的生态恢复措施,将其恢复到何种程度。

矿产开发中造成生态影响的环节很多,对露天开采来说,包括剥离、排土、钻孔、爆破、采装、选矿、排尾砂(矸石)、修路、运输、生活办公区建设、电力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建设、排水设施建设等,对所有这些造成生态影响的环节,均应规定减轻生态影响的技术要求。

对破坏后的生态恢复,除采空区、排土场、尾砂库、矸石堆等主要地区外,对开采期间所使用的临时设施,包括道路、排水沟、挡渣墙等,均应作出技术规定。

(2)尽量考虑各种具体情况。

我国矿山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需要考虑多种具体情况来提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适用技术要求。如我国大多数矿区对表土未实行单独剥离,在进行生态恢复时就存在表土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在本系列标准出台前,未对表土实行单独剥离的矿区,可根据剥离物的肥力情况,直接进行植物种植或借土覆盖后种植;而本系列标准出台后,应对表土进行单独剥离、存放和回填。

(3)体现生态恢复的全面性。

为体现生态恢复的全面性,在制定我国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时,应注意以下3点:

①除恢复土壤层和植被外,生态恢复还包括地形和水系格局的恢复;

②生态恢复时应注意与周围土地利用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③废弃地用作建设用地时,也应有生态恢复的要求。

(4)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标准实施。

①完善采矿许可证制度,规定采矿许可证申请书中必须包含满足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方案;

②制定违反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处罚评估方法及相应的检查与处罚执行制度;

③建立与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相挂钩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将按照标准规定的要求完成生态恢复的程度作为确定保证金返还比例的依据。

2.2开展矿山环境调查,建设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通过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建设矿山环境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对矿山环境实行动态监测,即时预报;建立预警机制,促进政府与矿山企业的及时交流与沟通,保障矿山环境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3加快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科研与转化

着重研究矿业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环境变化及防治技术、“二废”处理及综合利用回收技术,先进的采、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矿山环境保护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转化。引进和开发适于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重建新技术,开展示范性工程。实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山。

2.4强化监管,预防和控制矿山环境的恶化

对新建矿山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环境准入制,行政审批,一票否决。在矿山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二同时”制度,即环境保护治理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用,否则不准生产,违者吊销采矿许可证。对生产矿山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矿山开采行为,确保环保投入,达到“二废”的合理排放与潜在隐患的及早防治。对已破坏的环境,应限期恢复治理。严禁在划定的保护区(禁采区)内开矿,尽可能杜绝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开采行为。对污染大、资源浪费严重、安全性差的矿山(点)应尽早予以关闭取缔。

参考文献

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篇4

【关键词】矿山;废弃土地;复垦;生态恢复

矿产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基础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内的生产水平不断上升,企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各个地区的矿山开采强度与范围也随之加大。由于大多数矿山都是进行露天开采,所以就很容易造成土壤的破坏,对于矿山附近的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严重破坏。除此之外,在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还会造成大面积土地的滥用,严重影响着矿山地区的自然生态与景观,对矿山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我国目前有大量的矿山废弃土地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废弃土地再开采之前都是森林和草原。对矿山废弃土地进行复垦与生态恢复建设作为当今对矿区恢复最有效的措施,对改善矿山附近居民生活条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矿山土地的特点

矿山土地遭到废弃的主要原因在遭受长期的矿渣及矿山污染物的作用下已经不能用作耕地。在长期的污染物的影响下,矿山也就失去了适合作物或者其他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即失去了耕地所需的基本条件。因此对矿山废弃地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重建,不然将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例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等。除此之外,矿山废弃土地若是得不到科学性地重建,还很容易引发其他的问题。例如水体污染,水资源减少,矿山废弃物污染环境等,这些严重的后果将直接影响着矿山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对矿山进行合理重建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2.矿区土地生态系统演变阶段及过程

矿山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由于受矿山生产性质、年限等多个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对矿山进行开采的过程中,由于对当地的土壤环境造成剧烈破坏,对于一些矿山地区而言,甚至会出现地形和地貌都发生改变的情况,再加上过度地露天开采,使大量的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其次,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矿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随着不断加大力度地开采也呈现出相应的规律性。矿山地区的生态系统演变主要是由以下三个阶段构成。

2.1矿山生态环境退化阶段

在对矿山进行开采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矿山都处于弱生态地区,在该地的土地遭受严重程度地损害时,伴随而来的会是泥石流、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现象,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不断干扰,使矿山地区的生态系统急速退化。在生态系统进行退化的初级阶段,甚至会出现突变情况。在矿山不断进行开采和建设过程中,尽管矿山地区相关部门会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但是对于整个矿山地区而言,由于市场对矿产的需求只增不减,生产水平与开采力度只会不断上升,这些措施依旧阻止不了整个地区呈现出来的退化趋势。伴随着矿山地区以开采工作为主的主要原则,在一定的时间内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会渐渐随其遭受影响。在矿山生态环境退化阶段主要还是人为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

2.2退化生态系统持续阶段

在矿山生态环境开始出现退化阶段的同时,企业对矿山地区的矿产开采工作也在不断继续,随着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了极度退化的趋势。在矿山生态系统持续阶段,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破坏,丧失自我调节功能,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完全进入退化阶段,具有着不可逆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即称其表现为退化生态系统持续阶段。

2.3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阶段

在矿山地区生态系统不断遭受退化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对矿山废弃土地进行复垦与生态恢复。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恢复措施,整个矿山地区的生态系统逐渐出现转好的趋势。例如之前不能用作耕地的土地通过进行复垦开发之后,由于保水和保土等一系列生态措施落实到位,逐渐呈现能够适合植被正常生长的条件,对社会的经济效益逐渐凸显出来。在该阶段,矿山废弃的土地得以复垦,生态开始恢复正常,生态结构所具有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恢复。

3.矿山地区主要问题及迫切性

我国近年来矿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在世界上已经赶超许多国家位列第三,成为了真正的矿业大国。虽然如此,伴随着矿业的发展,在关于矿山土地的复垦与生态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尽管矿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为此环境却遭受了沉重的代价。国家相关部门对矿山废弃土地的复垦工作还是缺乏重视,监管力度不够。对矿山废弃土地进行复垦与生态恢复是一项重大的工作项目,需要专业的技术实施到位和合理科学的人员配置。虽然科研机构对此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但是具体复垦工作还是需要由专门的复垦主管部门对此进行项目实施,但在我国这样的机构还是相对比较缺乏,或者这样的机构的体制还是不够完善,不能有效的解决复垦问题,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矿山废弃土地的复垦与生态恢复工作。

4.复垦与生态恢复

4.1复垦和生态恢复的基本概念

所谓复垦,就是指将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合理整治,使其能够恢复耕地功能;生态恢复是指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结构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重建,让其恢复原有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生态恢复的应用范围较广,例如在目前的农用土地方面,由于农田长期受到农药和化肥的影响而受到伤害,这时,通常采用生态恢复的方式对部分农田进行整治规划。

4.2国内外复垦与生态恢复现状

美国早在1977年就已经颁布了相关法令对露天开采的矿山废弃土地进行复垦与生态恢复,法令中明确规定在开采的同时要进行土地的复垦与生态恢复,并制定较高指标来强制实行。德国在这一方面有着更加充足的经验,尤其是在近年来已经完全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法制,通过对矿山废弃土地的实际研究,对相关复垦及生态恢复工作给出了合理的指导。除此之外,英国和法国等其他一些老牌工业国家也通过制定相应措施对矿山废弃土地进行了很好的改造。

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复垦历史,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复垦条例》等相关法律,各项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地得以完善。目前我国的矿山废弃土地复垦率已经由1980年的百分之一上升到了2005的百分之一十二,现在随着各项体制的不断健全,复垦率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4.3对土地复垦的具体规划

以瓮福磷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为例,首先应该尽量利用好更多的废弃用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其复垦,将其变成可以用耕地;其次,由于地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和二次污染要高度重视,对于这些地区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要保证复垦地区的土地质量在采取相关措施后明显优于复垦之前;除此之外,还要统筹协调,对复垦的规划要做到合理化和经济化,保障效率。

由于复垦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在对其进行生态恢复中要合理地做到因地制宜,追求综合效益。复垦之前,要对复垦地区的土壤、水资源、地貌及其他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考量,从根本上做到适农则农,适林则林,适草则草。

此外,瓮福磷矿废弃土地复垦技术方案中要注重地表剥离土壤的贮存,场地整平和覆土工作。尤其是在进行覆土中要注意在采空区及废石场上覆土时应该要先将场地整平,将土层保持合适的厚度。

5.结语

矿山废弃土地的复垦与生态恢复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是缓解人们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对环境的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复垦历史,但是随着国外的技术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相关的法律形式及复垦与生态恢复模式已经得到完善,我们必须承认与国外一些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不断地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保障资金投入,矿山废弃土地的合理复垦及生态恢复工作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李成玉.关于矿山废弃土地的复垦与生态恢复研究[J].科技风,2014,(7):98-98.

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篇5

关键词:废弃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目标,治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tD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国是矿业大国,有着数千年的采矿历史记录。矿山开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粗放型资源开发,忽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我国遗留下了无数的废弃矿山,引发大量的环境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发改委《“十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列为重点工作。我国在大规模开展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践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当广泛的技术探讨与理论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案例及综述。这些经验及理论成果对于我国今后的治理实践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本文基于这些经验与成果并结合自己参与治理工程设计的体会,系统阐述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目的与原则,以供此类工程设计参考。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所谓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地质环境。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局部环境,包括受采矿活动影响的地下环境、地表环境及地表之上的大气环境

由于部分去矿区采用露天开采,造成地

表植被的大量破坏,形成大量的高陡斜坡。这便很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区。如部分采矿区由于常年开采形成部分直立边坡,高度可达30余米,对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并且在如今耕地面积紧张的时代,也带来了土地的严重浪费。

3矿山治理原则

3.1加强立法工作

在矿区治理这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始终走在前列。欧美国家通进行过广泛而有力立法工作迫使矿山开发责任人必须进行矿山的恢复与治理。发达国家对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是监督管理体制的选择都已经比较完善[2]。比如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露天采矿管理与土地复垦法》以规范采矿业和解决矿山开采后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法律规定露天矿山生产者在颁发采矿许可证之前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保证金,该保证金可确保是该地区环境恢复到《露天采矿管理与土地复垦法》所规定的标准。之后陆续多个国家先后采取立法手段加强了以行政手段强制性规定了开发者对环境的补偿措施。

总而言之,西方发达国家对矿山环境的治理主要推行的手段是政府管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污染者付费,得益者补偿,主要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调节和保护矿山生态环境[3]。

3.2因地制宜辅助自然

如今发达国家如美国,在矿区治理方面要求很严格,强调恢复前的地质地貌。即开发前世农田,治理后也要是农田。开发前世森林,治理后也要恢复成森林。对比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很难做到如同美国那样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条件来看,矿区治理还是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矿区治理要统筹到整个地区规划中进行。治理的目的不仅要满足环境要求,也要满足区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要求。比较适当的做法是辅助自然,因地制宜,宜绿则绿、宜用则用、宜耕则耕、宜景则景。特别是不应盲目追求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做到宜露则露[4]。如对于高陡宕面的绿化,主要进行上攀下悬的绿化处理,绿色中透露出高大的岩体,也能显示自然之美[5]

3.3动态设计、适时调整

现实当中的矿山由于露天开采成大量的无规则的高陡边坡,地质环境复杂。而现在的设计方法死板,很难满足现场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设计思路,新的方法。然而,局部细节多为施工的难点,有的甚至关系到整个治理工程的成败。所以,施工难以完全按照设计文件操作,有必要引入动态设计与施工的理念。也就是说在施工过程不断地把施工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传递到设计人员手中。设计人员再根据现场的资料及时修改设计文件,使之满足现场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设计与施工的关系,经常保持各方面的沟通很有必要。此外,生态恢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动态过程,调整设计方案也是正常的;特别是在矿山废弃地修复的中后期阶段,要适时根据修复效果进行重建方案的调整。

4结论

矿山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由于我国在这方面发展比较滞后,虽然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矿区的恢复性治理。但毕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理论与实践不足,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标准体系。关键是做出正确的设计与适当治理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徐友宁.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J].西北地质,2005,38(4):108-112

[2]阎敬.冶金矿山土地复垦综述[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99(3)

[3]李君浒,董永观,张琴丽.论述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2008,(3):123128

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篇6

1.1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分析

矿区规划实施后,由于矿区项目占地、采煤沉陷、露天矿开采挖损、排土场占压、矿区开发后形成积水区的影响,矿区内土地利用格局会发生一定变化。通过遥感解译与影响预测分析,近期开发后矿区内天然牧草地面积明显减少。矿区开发后交通运输用地的面积也明显增加,另外矿区内由于沉陷破坏以及村庄搬迁,旱地和住宅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1.2土壤沙化与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矿区建设近期,露天矿开采后表层土剥离,没有植被覆盖,成为土地沙化的极敏感因子,矿区沙漠化程度会由轻度敏感向高度敏感转化。根据预测,矿区开发近期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增加,中度侵蚀和强烈侵蚀面积将分别增加8.14km2(4.36%)和49.78km2(11.04%)。因此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地表的及时恢复,不然就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发生土壤沙化。矿区建设远期,采用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后,矿区内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矿区沙漠化程度会由高度敏感向中度敏感转变,区域土壤侵蚀强度有所降低,矿区内中度侵蚀和强烈侵蚀的面积将有所减少。

2生态治理措施

根据矿区地面总布局及其生态影响特点,伊敏矿区生态综合整治划分为5个分区: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地表沉陷治理区、露天矿排土场恢复重建区、露天矿最终采坑治理区。

2.1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矿区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包括井工矿和露天矿的工业场地和相关辅助附属企业等以及工业场地外扩100m的影响范围。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生态整治措施如下:在工业场地内布设截水沟、急流槽、挡土墙等工程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生产安全;工业场地内采用乔灌草立体植被配置模式,并因地制宜选用当地适生植物种进行园区绿化,保证园区绿化系数达到20%以上;工业场地建设期间施工区域采用编织袋挡墙、临时排水沟、防尘网等临时防护措施,周边开挖的边坡上布设草方格边坡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产生;对与工业场地周围区域内破坏的植被进行人工补植、撒播草籽等措施进行自然恢复,维持草地生产力。

2.2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矿区的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主要包括矿区公路和铁路及其外扩50m的影响区域。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具体生态整治措施包括:道路建设期间在施工区域布设临时排水沟、编织袋挡土墙和防尘网进行临时防护;严格控制道路建设影响范围,减少建设期间对周围草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对受破坏植被进行人工补植、撒播草籽等措施进行自然恢复;③在道路两侧分别营造防护林,防护林带可采用乔灌混交林,乔木布设3行,灌木在林下分散种植,禁止引入外来树种。

2.3地表沉陷治理区治理措施

2.3.1沉陷破坏的治理

沉陷区可能出现塌陷、裂缝等现象,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地表沉陷区生态整治措施具体如下。(1)沉陷区草地治理。首先对裂缝进行充填,并对局部土地进行平整处理。土地整理后,采用人工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草地改良,对矿区内破坏的植被进行自然恢复。另外对沉陷区草场进行封育,尤其在复垦恢复过渡阶段,尽快恢复植被覆盖度,防止草地退化和沙化。(2)沉陷区耕地治理。首先对裂缝进行充填,并对局部土地进行平整处理。土地整理后先利用豆科绿肥改良土壤,采用人工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草地改良,经过2~3年的自然恢复果后,再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在进行土壤改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封育,尽快恢复植被覆盖度,保证土壤改良的效果。

2.3.2积水区的治理

根据预测,地表沉陷区内可能形成积水区,积水区治理措施如下。(1)永久积水区的治理。永久积水区的形成,减少了植被面积,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对于永久积水区的整治仅考虑积水维护和管理,增加一定的排灌设施即可。(2)季节性积水区的治理。永久积水周边100m范围内形成季节性积水区,该区域内的植被类型将发生演替,原来的针茅、羊草草原植被演替为比较耐盐碱或喜湿的植被,如碱蓬、碱蒿、芦苇、拂子茅等。遵循自然修复的生态学原理,对退化和盐碱化土地进行围栏封育,禁止牧民进入封育区放牧。对于盐碱化严重的区域可以采用浅(深)翻土和施加土壤改良剂等方法实现土地的恢复。

2.4露天矿排土场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2.4.1表层土保护措施

保护好露天矿表层土是生态复垦和区域生态重建的关键。表层土应采取的保护措施如下:在露天矿工业场地、排土场和采掘场等项工程剥离表土前,首先对区域内第四系表土层进行单独剥离、单独堆存;表层土堆放处周围边界布置排水沟或防护堤,采用密目网覆盖堆体,并在堆体周边用填土草袋围挡作临时挡护;待表层土完成堆存任务后,随煤矿开发排土场平台达到设计标高并稳定时,即可用堆放的表土进行生态恢复,因此表土层剥离随煤矿开发一直在进行,而用于生态恢复的表层土也一直在进行,当表层土恢复回填为原地貌后,首先进行水平犁沟整地,将土层翻松,然后进行草地的恢复工作;建设单位根据施工计划编制表层土保护方案,提出详细表层土的剥离方法、堆积布置、堆积方法、回填方法和步骤、实施计划的具体安排等内容,在施工时,应派专人进行监督指挥。

2.4.2排土场的复垦原则

合理安排岩土排弃顺序,禁止将钙积层等障碍层次排弃于表层;表土剥离0~0.3m,原剥离表层黑钙土直接铺覆于前面结束整地的排土场;粉煤灰禁止排在排土场顶部和底部,需排在排土场中部。复垦利用类型应与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重塑的地形适宜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和旅游业的规划,平台应尽量平坦宽阔,禁止形成局部凸起或凹陷,以免地块破碎。

2.4.3排土场适生植物种的选择

选择适生植物是露天矿排土场植被重建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伊敏露天煤矿已复垦排土场、霍林河露天矿及内蒙古环科院在阿尔善油田的研究成果,露天矿进行以草本为主的土地复垦方式,植被重建的适生种包括:沙棘、柠条、胡枝子、羊草、披肩草、紫花苜蓿。

2.4.5排土场边坡植被重建方案

排土场排土结束形成永久稳定边坡后,经削坡、修整、覆土后,实施植物防护措施,覆土厚30cm,覆土来源于采掘场表层剥离土。为防治排土场边坡风蚀、水蚀和固土保水,种草前采取榆树网格进行防护,形式为2m×4m矩形网格,沿等高线平行布设,设计每个网格间距为0.5m,榆树插条间距<10cm,每一网格120条。排土场边坡植物网格设置后在其网格内种草,排土场平台经平整、覆土后种草,采用羊草、披碱草(按1∶1比例)混播方式。

2.4.6排土场道路设计

内排土场最终平台面积较大,为便于后期管护必须修建田间道路。田间道路由南北方向与东西方向共同构成网状结构。东西方向道路为主道,宽度4m,每km2布置2~3km;南北方向为支路,宽度2m,每km2布置5km。路基为25cm厚的碎石,路面为20cm厚的沙砾石路面。3.4.7植被后期养护(1)植被在重建的初期相对脆弱,需要人工对其进行管护,以保证植被的健康成长。对于复垦前几年的植被要采用围栏,严禁牲畜的践踏、啃食。灌木复垦在3~5年后要采取平茬或间伐。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植被管护要达到6年。(2)通过分析项目区的气象灾害因子等影响生态重建的因素,排土场重建植被的抚育重点是苗木防冻,其防治措施主要是在适合季节种植,争取在入冬之前培育为壮苗。针对部分抗冻能力较弱的苗木通过采取以下方式,使其安全越冬:针对小灌木类,对苗木进行轻度修剪;清除杂草,浅翻土地,给苗木根基部培土或培土墩,浇透防冻水。(3)水是决定林草生长状况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土地复垦过程中的灌溉需要,可增加流动洒水车,以便在灌溉更全面,从而提高牧草的成活率。灌溉在早上进行,中午灌水容易引起草坪以及林木的灼伤,而晚上进行易造成林草染病。(4)排土场由于土层较薄,且复垦初期养分贫瘠,必须进行土壤改良与培肥。对于土壤条件较差的地段,为满足前期植物生长,必须以化学肥料为启动;土壤条件好的内排土场,采用生物复垦工艺,种植豆科牧草压青,施入粉煤灰、有机肥料、化肥、微生物活性剂等迅速提高土壤肥力,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满足矿区人民生活需求。另外,放牧家畜的粪便也可起到鳞甲循环作用。对于矿区内污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污泥,采取堆肥发酵的方式,作为土壤改良与培肥的有机肥料。(5)病虫害防治是林草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林草生长季节尤为重要。主要采取药物防治,根据不同的草种在不同的生长期,根据病虫害种类的生长发育期选用不同的药物,使用不同的浓度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2.5露天矿最终采坑治理措施

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篇7

关键词:矿山,开采,环境,影响,措施

分类号:p618.41

1.矿产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

1.1水资源受到污染

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水主要有矿井水、洗矿废水、矿区的生活污水等。受煤矿开采自身特点的影响,矿区污水排放量大,全国每年因为开采矿产所排放的废水占工业废水总量的11.4%,比重很大。同时开采矿产资源所产生的废水成分比较复杂,含有大量的煤粉等悬浮物、BoD、CoD、石油类的污染物、重金属以及放射性物质,矿区的生活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有机物,这些物质造成的危害大,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并且,这些物质成分复杂,危害大,这些都对环境的造成了严重污染,并且这些物质很难分解,持续时间长,危害影响时间久。

1.2对土地资源的危害

在矿产的开采过程中,混入矿产中的岩石、露天开采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的岩石比较多,这些固体废弃物含碳量低,利用率低,并且在采矿过程中产生量大,容易在矿区周围的地表等地方大量堆积。全国累计堆有矿山废弃岩石1500多座,总积存量约为45亿吨,占地l-3平方米以上,而且每年约以1亿吨的速度递增,不断增长的废弃岩土危害很大,对于矿区的生态环境影响严重。

1.3大气污染

在矿山开采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比如瓦斯、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以及煤尘等,这些有害气体不仅对施工的矿工的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如果这些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对矿区附近的居民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其中二氧化碳、硫化氢的化合物还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1.4造成矿区生物的多样性损失

在矿区采矿过程中,由于废渣的大量排放,堆积在表面,植被被破坏,土壤退化,这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很严重的。由于矿区周边环境的破坏,矿区的植物、动物生存都有一定的影响,矿区往往寸草不生,很少有生物生存,导致生态系统非常单一,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采矿施工会产生大量的噪声污染,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伤害都很严重。采矿破坏大量的地表植被,同时地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会压埋植被,造成树木倾斜。采矿破坏大量植被,导致食草动物失去食物来源,数量减少,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另一方面,嗓声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使得动物生活环境恶化,引起动物的大量迁徙,导致数量减少,危害生态平衡。同时,在矿区受损的生化系统要恢复起来是极其缓慢的,据推测约50~100年,所以矿区开采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往往是不可挽回的。

1.5矿区自然灾害增多

在矿区的开采过程中,开采单位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经常易发生泥石流和矿区沙漠化的灾害。首先,由于采矿对于原本地形地貌有一定的破坏,废弃的石渣多,这些废弃的岩土在原有地形被改变,土壤承受能力低的情况下极易演变成泥石流,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一些沟道和坡地环境中,密度虽然小,但是发生的频率高,对矿区人员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对环境的破坏加剧。同时,矿区开采造成地表的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矿区土地的肥力下降,长期受到自然风化等作用趋向沙漠化,对于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

2.1建立矿山环境保护机制

政府重视是实现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关键。为此,要切实加强政府对地质环境的管理,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矿业经济发展同地质环境保护相结合,真正把矿山地质环境当作“事关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认真抓好。

2.2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涉及面逛、专业性强,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强化执法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保护、依法治理,努力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同时,要建立一支素质高、纪律严明的管理队伍,切实履行政府监督职能,坚持对违法开采、破坏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的土程项目进行依法干预、否决和惩处,以实现有效保护、改善地质环境。

2.3强化对矿山采矿活动的全程管理

首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在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同时,必须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把好采矿准入关。其次,在矿山开发过程中,规范采矿行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检查;严格按照经审查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土程,加强采矿过程中的地质环境监测、预报工作;加强闭坑矿山的审查和管理,矿山闭坑时要对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进行验收。第三,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创新,鼓励研发、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土作的质量和效果,规范技术标准和技术行为。

2.4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体系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的必要条件。对有矿权责任人的矿区,落实矿山企业责任,强化资金使用与管理;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落实情祝予以返还和奖惩,以经济手段保护地质环境,确保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应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在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切实用到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程上来,严禁资金挪用,杜绝浪费。

2.5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预测及信息化技术研究

矿山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双重属性。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风险性强的工作,必须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研究,遵循客观规律,用科学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土作。要围绕矿区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治理难点,与科研单位或有关院校联合攻关,降低防灾、减灾成本和资金投入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矿山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灾情传递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矿区地质环境空间数字采集设施和信息系统网络,利用先进的遥感、全球定位、卫星通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高地质防治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

2.6注重综合治理提高综合效益

地质环境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综合采取行政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统筹规划,统观全局,统一行动,实现地质环境保护与灾害防御效益最大化。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矿产开采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矿产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矿产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然后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规范矿山开采,只有这样,才能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保护环境。与此同时,政府与企业需要共同努力,不断促进矿产开采朝着绿色、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华;;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研究[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2]贾瑞生;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篇8

关键词:废弃矿山植被;治理;对策

1治理原则

1.1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

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干预重建被破坏的植被,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最终形成一个能适应自然环境、自我维持稳定植物群落。因此,在恢复治理过程中必须突出以稳定山体、消除安全隐患、保持水土、快速绿化为目的的生态建设,把恢复矿区自然植被作为树种选择的首要依据。

1.2坚持先进技术与实用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废弃矿区局部地形变化剧烈,生态环境恶劣,缺土少水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因此人工恢复植被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为确保治理效果,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1.3坚持项目建设与后期管理并重的原则

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是造福于民的长期工程,不仅在项目建设中要着重抓好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而且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认真抓好项目建成以后的养护管理,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地发挥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2矿山植被恢复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筹规划

矿山植被恢复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土、安监、水利、林业生态等行业,涉及国家、集体、矿山、个人4个方面的利益,因此实施矿山植被恢复工程之前,必须以一个行政区域或一个大中型矿山企业为中心,进行统筹规划,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起草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实施方案与技术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矿山植被恢复工程结束后,还要进行检查和验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矿山植被恢复工程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发挥出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应有的功能与效益。

2.2缺乏主动性

有的企业为了降低矿山植被恢复工程费用,不是积极主动的搞好矿山植被恢复工作,只是在应该绿化的地块零星栽植了部分苗木,以应对检查;有的甚至拖延,导致矿山植被恢复工程进展缓慢。

2.3方法单一

矿山植被恢复工程主要采用了剥岩废料异地填埋造田绿化法和尾矿库直接绿化法两种方法,由于废料台太高太陡且多为石块,缺乏适宜林木生长的土壤,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植被恢复技术,因此废料台的植被恢复工作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未能大范围实施,成为矿山植被恢复工程的难点,同时也缺少科技含量高的植被恢复方法。

2.4植被恢复应用的树种不够丰富

就麦格乡现有矿山植被恢复应用的绿化树种看,主要有刺槐、柳杉、冻青树、颠杨、柏木等,多数属于本地乡土树种,适宜麦格乡立地条件的外地树种应用很少,绿化树种不够丰富,不符合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同时也缺乏景观效应。

3解决的对策

3.1统筹规划

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工作范围广、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建议以乡镇政府或大中型矿山企业为牵头单位,聘请矿山、国土、林业等行业专家进行统筹规划,编制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实施方案,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实施过程中,各村企要切实遵照执行,职能部门要同步做好跟踪管理及监督检查工作,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实施企业切忌各自为政、凌乱分散。

3.2行政干预做好服务

本着“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由国土部门按照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收取矿山植被恢复工程保证金,以提高企业搞好矿山植被恢复工程的积极性,企业按照规划设计完成植被恢复任务且通过验收合格后如数退还,否则由国土部门负责组织招标,由专业园林施工单位完成应由企业完成的矿山植被恢复任务,所需费用从企业缴纳的矿山植被恢复工程保证金中列支。在矿山植被恢复工程过程中,国土、工业、农业、林业等职能部门要及时做好服务工作,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3.3突出物种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把乡土树种用于矿山植被恢复工程,效果良好,如果能够再引进如金银草之类的外地品种并且适宜本地立地条件的树种,将极大地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并且增加景观效应。

3.4造林与管护并重

一是各矿山企业必须统筹规划,严格区分排放区和治理区,严禁在已造林绿化的治理区排沙、排岩、排土,防止二次破坏;二是要设专人进行封闭式管护,防止人畜危害,要加强林木的抚育工作,对新栽苗木及未成林,要及时做好补栽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并视旱情及时浇水保墒,促进苗木的正常生长。

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篇9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

在次重点防治区,对露天形成的采坑进行回填、复垦,对1号废矿石堆积体进行护坡,修建挡土墙。在一般防治区,加大保护力度,尽量维持现状,最大限度降低对植被的破坏和影响,从而将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

工程措施主要对矿区内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修复,并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使其达到不再破坏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目的。植物措施主要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靠植物措施来实现,植树绿化。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摘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政策法规,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和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对石佛堡铁矿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关键词:石佛堡铁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境,达到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篇10

关键词:矿山废弃地;现状;分析;治理;对策

1矿产资源及开采现状

彰武县现有矿山总数165座,总面积为589ha。其中,既涉及林地又涉及非林地的矿山数为46座,面积196ha,占矿山总面积的33.3%;不涉及林地矿山数119座,面积393ha,66.7占%。闭坑矿119座,生产矿46座。很多矿山因多年不规范的随处乱挖乱开作业,形成了支离破碎的开采面,地表原生土层完全消失,植被亦完全破坏,地表岩石。

2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存在的问题

划分植被恢复立地类型,不单纯是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特征对其进行相似性的归类,更是研究植物与土壤环境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讲,在非极端立地条件下,如果没有人为干扰,植被在废弃地上是可以自然恢复的,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且有可能植物种单一,群落极不稳定。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所面临的主要生态学问题有以下几点。

2.1土壤结构不良,保水保肥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基质原始结构被采矿作业破坏,变得过于疏松或坚实。一方面采矿地的表土会被清除或挖走,而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矿渣和心土,加上汽车和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使得暴露在外的往往是坚硬、板结的基质。另一方面采矿后的尾矿砂等废弃物粒径通常为几百及至几千毫米,短期内自然风化粉碎困难,松散堆积,空隙大,持水能力差。这两种结构均使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到生物肥力水平。

2.2土壤极端,pH值强酸或强碱性

大多数植物适宜生长在中性土壤环境中。当土壤pH值超过7-8.5时呈强碱性,植物将枯萎;当土壤pH值低于4.0时,呈强酸性,对植物的生长有抵制作用。相当一部分矿山废弃地呈高度酸化的特征,普遍含有各种类型的金属硫化物,接触空气氧化后形成硫酸并使基质严重酸化,严重时pH值可降低到2。强酸性土壤可引起微量元素的缺失,并使大量金属离子和有毒盐进入土壤溶液中,破坏微生物环境,从而阻碍了根的呼吸作用和对矿物盐及水分的吸收。

2.3养分贫瘠

矿山废弃地的基质一般都缺少n、p、K和有机质,养分不平衡。有研究表明金属废弃地基质中尤其以有机质、n和p最为缺乏。

3废弃地治理模式

3.1矿山边坡治理

坡度大、稳定性差的边坡要进行降坡处理,平均坡度小于35°。依据边坡高度、形态、岩土结构等进行大平台形削坡、小平台阶梯状削坡、折线削坡、直线削坡。削坡后边坡稳定,满足进行植被恢复的需要,岩质边坡高度大于15m,土质边坡高度大于10m的应进行削坡开级。

处理后的边坡具备必要的加固措施,使其达到稳定状态。对于易造成小范围塌方的边坡,削坡后低处应修筑挡土墙支挡。对于现场条件不允许、大规模削坡工程易造成二次生态破坏或大角度稳定岩质坡面,进行局部削坡或不进行削坡处理。可采取人工种植乔、灌树木与挂网喷播、藤蔓植物攀爬、高大乔木遮挡等特殊绿化方式,栽植山楂、樟子松、油松、侧柏等,株行距1.5m×2m。

3.2矿山采坑底治理

由于治理区由高低不平、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强风化岩、土石堆、凹坑和余坡组成,客土前需要采用推土机对风化岩体进行破碎,而后采用推土机对采坑底进行填土、整形、压实。因现状土石堆地形较稳定,故平整时对其进行全面的整平,削坡较高土石堆、填补低洼坑穴,但总体地势保持不变。土地平整需考虑排水工程要求,使平整后的台面略向一侧倾斜,便于排水。

3.3采场治理

拆除临时性或不再使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对场地采用填土、挖高填低方法进行土地平整、场地平整后,平均坡度小于25°。凹坑、沉陷、塌陷场地地面标高高于地下水位的,充分利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矿废渣、废石、弃土等堆积土石或其它较高处挖出的土方,将治理区域填平后进行植被恢复治理;深度大于3m、地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且不具备回填土源条件或有景观要求的凹坑、沉陷、塌陷场地,可将水面改造成水塘、景观池、蓄水池,在周边场地进行植被恢复治理。

3.4客土工程

根据现场实际调查情况,治理区采坑底大部分区域岩体、岩石风化成的较坚硬,坑穴栽植乔木将不利于乔木根系的深扎和横向扩展,久之形成“小老树”而导致栽植树木死亡。当土壤厚度及理化指标无法满足植物正常生长需要时,须对治理地块采取客土措施,营造适宜植被生长的土壤条件。客土土壤pH值在5.5-8.5范围内,含盐量小于0.3%,土壤的其他理化指标达到植物正常生长所需标准。

治理采用整体客土和穴内客土相结合的方式。整体客土标准,露天采矿场、废石场客土沉实后不低于0.5m;尾矿库、贮灰场、贮泥场客土沉实后不低于0.3m;受有毒有害重金属、放射性污染的土地,须对场地进行防渗、防污染等特殊处置,客土沉实后不低于1m。

在治理场地内,以种植穴客土为主,辅以穴间客土的方式,种植穴规格不小于0.5m×0.5m×0.5m,穴内全部客土,穴间客土厚度沉实后不低于0.2m。客土大部分为生土,需对客土进行土壤改良,需要在客土时加入鸡粪肥充分拌合,混合均匀。

3.5种植工程

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是解决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综合治理的最佳途径,而植被恢复是生态恢复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对其进行植被恢复时树种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植被恢复成功的关键。一般而言,适应性强、抗逆性好、耐瘠薄、速生是树种选择的首要条件,同时还要把握“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尽可能选择乡土树种。如豆科植物由于其特有的固n作用,能较快地适应和改良严酷的立地条件,被认为是废弃地造林的先锋物种。刺槐、合欢、锦鸡儿、胡枝子、沙打旺等均被广泛应用。其他树种如小叶杨、旱柳、樟子松、白榆、山皂角、沙棘、胡枝子、紫穗槐、云杉、侧柏等大多被用于废弃地复垦。所以,矿山绿化中合理选择造林模式,把握技术要点非常重要。

3.6排水、灌溉

治理地块设置排水系统,在进行大平台或阶梯形削坡工程中,土质边坡和坡下有耕地、建筑物的,要求台阶的台面微向内倾斜,沿内侧边线设置排水沟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