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十篇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5:26

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篇1

2018年,在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培养帮助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我逐步完成着从机关干部到乡镇干部,这种角色的转变和适应。在工作中,我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在干中学,在学中悟,迅速成长为一名政治立场日益坚定、理论修养不断提升、工作经验日趋丰富、工作作风更为严谨的党的乡镇干部。岁首年终,我静心回顾一年来的工作生活,收获颇丰,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学习提素质,不断增强工作能力

初到乡镇,我坚持不做旁观者,也不当局外人,而是以正式工作人员的姿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主动地参与到工作中,坚信只有多做,才能多学、多获。为了胜任此项工作,我狠抓理论学习、强化业务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三农”工作、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并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记笔记,写心得,使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努力做到了政治上“强”,业务上“精”,作风上“实”,做好政策宣传员、农业技术员、民情调查员、矛盾调解员、人民服务员。

二、勇于实践,发挥特长,提升实干本领

市直单位的工作性质要求我必须站在比以往更高的高度来审视问题,把握开展农村各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信访维稳、换届选举、安全生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百姓利益无小事”,群众工作是“重不得、轻不得”的,在讲求方式方法和处理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情感的交流。走村串户是乡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无规律,常常是饿了吃不到饭,渴了喝不上水,饱一顿、饿一顿。而且,乡镇的工作繁杂、量大、压力大,涉及方方面面,事事关乎群众切身利益,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使我深刻体会到工作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方法,增强服务全局的意识,注重在平凡中关注细节,在认真中追求高效,在常规中实现创新,确保工作高质高效完成。

三、珍惜机会,严于律已,提升挂职形象

我深知从市直机关到基层挂职锻炼,责任重大,机会宝贵,因此像其他挂职锻炼的青年干部一样,从踏入基层的第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抱着认真学习,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坚定信念,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争取以实际行动,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回报组织的重托。一方面,我通过每周一三五的例会,在会议上认真听取领导的讲话,同事的发言,学习同事的思维方式、决策方式和落实决策的行为方式,并记录在挂职锻炼工作笔记本中。还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锻炼中提高,工作中主动向领导请示汇报,虚心向同事请教咨询,及时反馈领导交办的工作推进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对全镇有了更深的了解,与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学到了先进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一文一书”,对挂职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丰富人生经历,磨练意志品质,提升工作能力。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表现在行动上,工作当中努力做到“真下派、真干事、真投入”。

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篇2

一、严以律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

作为一名刚刚进入组织的新人,我虽满腔热血一身抱负,但依旧感觉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不仅体现在业务上,更表现在思想上。工作过程中碰到了很多领导同事,在和他们的交流学习中,我发现在思想境界方面我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这半年来,我始终坚持主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思想指导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在工作之余,我也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从正式工作第一天以来,我就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时刻以一名党员的应具备的素质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思想境界,坚持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尽职尽责,尽我所能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强化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工作半年来,我清楚的认识到我面对的是乡镇基层工作,因为和以往的工作性质截然不同,相对来说自身缺乏这类工作经验,所以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充实自我,才能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做的更好,才能更好的锻炼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半年来,我始终坚持边工作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都是做着与扶贫相关的工作,从县扶贫办到乡扶贫办,我可以说是了解了扶贫工作各方面都的艰辛和不易。在县扶贫办学习期间,我参与组织过业务培训,也跟随过市领导前往乐平交叉检查工作,这一个月的时间我感受到县扶贫办同事工作的积极性,更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发自内心的希望成为他们那样为扶贫做出贡献的人。在乡扶贫办期间,我跟随乡扶贫办主任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同时积极完成工作,并多次下村上户,和当地群众充分沟通交流,3个月期间遇到省市各类扶贫检查超过5次,平均每个月休息不足4天,但我依旧觉得充实和精神饱满。在这段时间我也遇到很多困难,争取做到多看、多问、多想,主动向领导、同事、群众请教,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怎么工作更学会了怎么与人沟通,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请教,我也在不断成长。

后三个月在县信访局跟班学习,这是跟群众交流的最好的平台,在这里,我知晓到群众各种各样的诉求,根据自身能力也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更多的是在一旁学习局领导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相信通过这段时间在信访局的学习一定能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和群众沟通,更快速的找到问题并解决。

三、努力工作,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半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乡镇现阶段缺少年轻干部,扶贫工作又是重中之重,我被分到扶贫办后一度觉得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自我调整下,逐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并时刻保持高效和保质的工作状态,不能因为图快而出错。半年来我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努力做好服务工作,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我及时调整工作角色,开拓创新,努力学习,贴近群众,积极工作,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认真完成领导安排的各种工作任务。乡里的扶贫工作不是简单的一个工作,它关系到百姓的幸福,关系到群众的生活,关系到人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可度,对我来说扶贫已经不只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份事业,一份责任。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我始终做到严格自律,坚定“为人名服务”的宗旨,不断鞭策自己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

四、半年工作,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半年的工作繁杂且生涩,对于刚刚接触新工作的我来说实属不易,但工作中我同样感触良多,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1、工作虽杂但有秩序。有人民的地方就有困难,有困难的地方就有工作。扶贫工作看似简单,但是牵扯到人民的利益就无小事,坚持共产党人的初衷,虽还未成为一名正式的党员,但是党的思想已经深入我的骨髓,每每看到贫困人员的情况我都倍感心酸,为了他们的更美好的生活,为了更快的完成中国梦,为了更坚实的小康社会,我也会更加努力的完成工作。扶贫工作有很多方面,内容繁杂,不仅涉及到贫困户的生活,还有学习、工作、医疗保障等等。扶贫办的工作就是要将他们都整合起来,更有针对性的去完成扶贫任务,故此必须有秩有序、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完成,让工作落到实处,让政策深入人心。在这里工作虽然繁杂,但是却杂而不乱,用最快捷的方式,最实在的政策完成各项任务,做到了虽杂不乱,虽难不懈。

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篇3

时光荏苒,作为一名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我在基层工作将近五年了。近五年来,本人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心保持一致,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潜心研究、专心工作,在组织的培养下,在领导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在农村基层干部的支持下,我从一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20*年度被评为湛江市优秀团员;20*年度被评为湛江市固本强基工作先进个人、XX区固本强基工程宣传报道工作先进个人、XX镇优秀党务工作者;20*、20*、20*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现将近五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内强素质

古语云:“是非明于学习”。为适应好新环境、新工作,应对好新挑战、新要求,我十分重视学习,并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是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坚定政治立场。理论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指挥棒。作为党的干部,肩负着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应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近五年来,“讲学习”始终摆在我生活和工作的首位。我坚持天天晚上都抽出一个多小时进行理论学习。认真系统地学习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了党的各级会议精神,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新,认真写学习心得和读书笔记,深入理解其中精髓,使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跃一个新的台阶。二是学习政策、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决策、治理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掉队、不落伍,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作为一个基层的工作者,就必须认真学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非凡是有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法律法规,不断用理论和政策武装自己的头脑和指导解决农村和农民存在的问题。如在农村换届选举等工作中,我由于业务知识熟练而成为业务骨干,为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三是积极学习公文写作和新闻写作。基层单位比较缺乏“笔杆子”,从我到单位起,领导便要求我积极加强写作能力。几年来,我在深入学习理解《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的基础上,还不断拓宽学习渠道,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等学习公务文书写作、新闻写作等,不断提升自身写作水平。

二、端正心态,外树形象

回首几年,我始终安心工作,静心思考,细心调研,平常心对待,树立了良好选调生形象。一是安心基层工作。20*年7月,到市委组织部报到后,按照组织要求,我被分到XX区XX镇人民政府。刚刚走出校门,面对生疏的环境,沉重的工作,深感压力,但组织的期望、领导语重心长的嘱托却又增添我做好工作的动力。“既来之,则安之”,面对十分艰苦和繁琐基层的工作,虽然苦过,虽然累过,但始终影响不了我的工作热情,我总是埋头苦干,安心基层,为基层贡献了应有的力量。二是静心思考。在工作中,我能够保持思考的心态,对于任何事情,非凡是工作的事情,不只凭一股热情干工作,总经过“三思而行”,对于工作经验及时总结,对于缺点及时改正,通过不断的思考和积累,逐步形成务实求真和灵活的工作作风。三是细心调研。基层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在基层近五年,我对基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并能较好在基层开展工作,这得益于细心的观察和调研。要想做好基层的工作的就了解和理解基层。在基层几年里,我经常陪同领导或和同事进行调研,调研涉及我镇经济发展、基层党建、“三农”工作等方方面面,并将调研究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使领导能及时把握信息,作出决策。四是保持平常心。就是在工作中,始终没有因为自己是省委组织部下派的选调生就感觉自己高人一等,始终以一颗“平常心”来融入到团队中,投入到工作中,与领导、同事们的关系融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同时,不管大小事,我也没有因为是选调生或大学生而摆架子,从领导交办的专项任务到收拾办公室等细小的工作,我都热情去完成,从不厚此薄彼,从“不以善小而不为”。经常性的“自律、自省、自知”,努力做到“重实干轻享受、重奉献轻索取”,始终保持端正的心态。

三、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在各项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勤奋、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服从领导分工,不计得失、不挑轻重,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篇4

一、充分认识建立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的重要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是党的十七大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我区各级党(工)委认真履行管党职责,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少数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意识淡薄,履行职责不到位,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立和实行镇(乡)、街道(工)党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有力抓手。

第一,建立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是强化管党意识、落实管党职责的重要举措。组织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述职,有利于准确考核和评价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全面检验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管党职责的情况。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将有效强化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履行“直接责任人”管党职责,真正将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上,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

第二,建立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是保证基层党建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把基层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为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镇(乡)、街道党(工)委是关键,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通过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述职,回顾基层党建工作,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明确思路,完善措施,改进工作,促进基层党建各项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

第三,建立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是总结交流经验,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创新的有效载体。镇(乡)、街道党(工)委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文明和谐新社区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了许多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做法、新经验。实行基层党建工作述职,为各镇(乡)、街道交流工作经验、相互学习借鉴提供了平台,有利于拓宽视野、共同提高,提升全区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二、进一步明确镇(乡)、街道党(工)委抓党建工作的主要职责

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的规定,镇(乡)、街道党(工)委党建工作要着力抓好镇(乡)、街道、村、社区和基层站所党组织建设,明确以下六项工作职责:

(一)制定党建工作责任目标。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根据区委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本镇(乡)街党建工作年度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做到思路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到位、责任落实。

(二)抓好农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以选准书记、配好班子为重点,按照“五个好”的标准建设基层党组织;坚持经常排查和整建“问题”班子,确保及时转化;抓好“公选”干部管理,注意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落实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有关规定,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积极做好农村、社区新经济组织党员发展工作,壮大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扎实开展以“三双”、“四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大力推行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居)务公开,充分发挥村(居)民代表大会和村(居)民大会作用,增强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以基层党支部活动正常化为重点,不断完善支部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开展党员评议活动,推行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务的渠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农村、社区其它组织依法开展自治活动。

(五)落实基层党建常抓不懈工作机制。健全镇(乡)、街道党(工)委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党建工作目标落实情况,党(工)委成员分工负责,确保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到位。重视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善于把好做法、好经验转化为工作制度。

(六)加强党(工)委自身建设。健全和落实组织生活、学习培训等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号召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特别是提高统筹科学发展、管好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努力创建“五个好”镇(乡)、街道党(工)委。

三、党建工作的述职评议与考核

区委每年七、八月份对镇(乡)、街道党建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考核,重点考核镇(乡)、街道党(工)委党建工作六项职责任务完成情况和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管党职责的情况。考核采用自我检查与上级组织考核相结合、领导评议与群众测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一)认真自查总结。镇(乡)、街道党(工)委要对照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全面自查,深入基层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对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对存在问题和不足认真剖析原因,对尚未完成的任务,集中力量抓好落实。在认真自查的基础上,向区委呈报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和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的述职报告。述职报告要以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情况为主线,突出书记的主体责任,避免书记述职变成班子汇报,述职变成“一揽子”工作总结。

(二)搞好述职评议。召开镇(乡)、街道党(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参加述职评议会的人员范围:本镇(乡)、街道党建联系点的区委常委、区纪委、区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辖区基层党组织书记,镇(乡)、街道机关部门、基层站所负责人和辖区区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镇(乡)、街道党(工)委要全面汇报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书记、主管副书记要对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情况进行述职。与会人员要认真负责地对镇(乡)、街道党(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情况和党(工)委书记、主管副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评议。评议要既肯定成绩,又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镇(乡)、街道党(工)委更好地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职责。必要时,区委在下半年召开各镇(乡)、街道党(工)委和大系统党组党建工作汇报会,并进行测评。

(三)开展民主测评。区委组织部在述职评议的基础上,发放民主测评表,对镇(乡)、街道党(工)委和书记、主管副书记抓党建工作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并深入基层单位全面了解镇(乡)、街道党(工)委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实地检查党建工作成效,了解干部群众的意见。根据述职评议、民主测评和实地检查情况,对镇(乡)、街道党(工)委抓党建工作情况和书记、主管副书记履职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综合评定格次。在镇(乡)、街道党(工)委自查总结、述职、评议、民主测评的基础上,区委组织部对镇(乡)、街道党(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和党(工)委书记、主管副书记履行管党职责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按“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评定党建工作格次,考核结果报区委审定,作为评价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政绩和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以适当形式向镇(乡)、街道党(工)委反馈。

党建工作合格的标准是,党(工)委书记履行管党职责到位,基层党建工作任务完成好,绝大多数基层党组织有较强凝聚力、战斗力,辖区稳定;基本合格的标准是,党(工)委书记履行管党职责较好,党建工作目标基本得到落实,辖区基本稳定;不合格的标准是,党(工)委书记履行管党职责不到位,镇(乡)、街道党(工)委凝聚力、战斗力较差,后进基层党组织比例较大,且较长时间没有明显改观,不稳定因素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

五、加强对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领导

建立镇(乡)、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目的在于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逐步形成“抓一把手”和“一把手抓”的浓厚氛围,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一)加强对镇(乡)、街道抓党建述职评议工作的指导,切实抓好整改。区委组织部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镇(乡)、街道党(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和开展述职评议工作的指导,督促指导镇(乡)、街道党(工)委认真落实述职评议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议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内容、时限和责任人,组织力量抓好整改。对述职中发现的新经验、先进典型,要认真总结,积极推广,大力培养和树立基层党建工作先进群体,把成熟的做法及时转化成工作制度。

(二)积极探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方法和途径。各镇(乡)、街道党(工)委要着眼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建设,认真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强化管党意识、履行管党职责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制定实施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的具体办法,使之真正成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要为基层集中精力抓好党建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对遗留问题较多、矛盾复杂、解决难度较大,长期处于后进状态的“问题”班子,镇(乡)、街道党(工)委应如实向区委报告,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要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认真落实相关待遇,充分调动基层干部抓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显著的镇(乡)、街道党(工)委和业绩突出的党(工)委党委书记,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对镇(乡)、街道党(工)委及其成员实行责任追究:

1.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不落实,村、社区党支部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党员队伍涣散,村、社区“两委”班子关系严重不协调等班子问题比例较大的;

2.管理教育不严,村、社区干部贪污挪用公款、严重处事不公,群众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和集体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

3.对宗族派性及黑恶势力干扰甚至把持村(居)务等严重问题,不敢坚持原则、解决问题不力的;

4.基层党建基础工作抓得不紧不实,工作敷衍应付,弄虚作假,“三双”、“四双”活动承诺兑现率达不到90%以上,受到有关方面通报批评的;

5.政治敏锐性不强,矛盾隐患排查不力,发生重大,或故意迟报、虚报甚至隐瞒不报的;

6.民主测评结果较差,并被评定为党建工作不合格的;

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篇5

乡镇关工委工作总结【一】

2011年,我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在县关工委的具体指导下,在镇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为载体。强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心理辅导,帮助生产,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狠下功夫。按照强化领导,建设阵地,关爱孩子,发挥余热,促进发展,完善机制,构建和谐,确保稳定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关爱工作,为我乡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初心小编推荐

乡镇的工作总结|乡镇年度的工作总结|乡镇年终的工作总结|乡镇个人的工作总结

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篇6

一、党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对上述职与对下述职相结合。市委组织部每年12月组织乡镇党委书记向市委进行一次专项述职,听取各乡镇党委抓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做法和组织工作整体状态的汇报,并收看各乡镇录制的党建工作影像资料。同时,结合年终考核和领导班子考核,乡镇党委书记还要向农村党组织书记和乡村两级各类代表和委员中的党员述职。既通过对上述职增强基层党委书记的责任意识,又通过对下述职强化对党委书记履行党建责任的监督,促进其认真履行党建“直接责任人”职责。二是会前评议与现场点评相结合。每次党建工作述职前,组织部都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评分卡的方式,深入乡镇村,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对本乡镇党建工作进行评议。市委根据评议结果,结合平时掌握具体情况,对各乡镇党委书记的工作述职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对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其再接再励;对存在不足予以及时指出,并提出改进要求和建议,帮助明确今后工作努力方向。三是培育典型与成果展示相结合。市委组织部深入乡镇和村,采取查阅档案、走访座谈、实地察看等方式,对述职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并积极帮助培养和树立典型,以下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通报、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宣传推广。同时在电视台开辟“党委书记讲党建”专栏,由党建工作开展较好乡镇的党委书记介绍镇党建工作思路、具体措施和经验做法。

二、党建工作联络员制度。体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联动式指导。即县乡两级联动,市委组织部机关工作人员作为县级联络员,每人联系一个乡镇,通过参加党委会议、深入乡村调研、直接参与各项活动等方式,对各乡镇党委的党建工作进行联络指导;乡镇党委为每个村确定一名机关党员干部作为党建联络员,帮助村班子开展党建工作,解决各类问题。二是坚持强制式履责。采取分别签定党建目标责任状的方式,强制党建联络员履行列席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会议、了解掌握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动态、指导乡镇党委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及时发现并反馈苗头性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等五方面职责。三是坚持捆绑式考核。即把乡镇党委党建工作考核与组织部机关干部年度考核捆绑在一起;把村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与乡镇机关干部考核捆绑在一起。对所联系乡镇或村被评为先进党组织的联络员,在年度个人考核评优评先时给予最优先考虑;对所联系的乡镇或村党建工作考核成绩较差的联络员,取消其本年度评优评先资格,以此激发县乡两级联络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党建工作一事一导制度。做到“三个强化”:一是事前强化责任。每开展一项工作,都要在事前明确指出工作承办人,规定其具体工作责任和工作中应当注意的相关事项,从而强化有关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质量。二是事中强化调度。对所布置的工作,都要及时召开调度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部署下步工作;同时实行“督办卡”制度,对动作迟缓、进展较慢的乡镇党委下发党建工作督办卡,明确提出督办事项、工作进度要求和完成时限,并责成乡镇党委按时上报督办结果反馈材料,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三是事后强化考评。每项工作结束后,组织部都要下发工作通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同时对每项工作的完成情况都进行量化赋分,每年底对得分情况进行汇总,作为考核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

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篇7

一、主要工作措施

此次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严肃的政治任务。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乡镇党委换届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这次换届选举,原创:县委认真分析,超前谋划,制定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开展。

㈠吃透政策,加大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换届选举工作环境。

这次乡镇党委换届是“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之年。为此,县委召开专题常委会议,认真研究中央、省州党委关于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文件精神,以及有关“三农”工作的有关政策,分析全县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薄弱环节,强大对乡镇党委换届工作重要意义、目标要求的宣传,围绕换届选举大力开展党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为换届选举做好思想准备。一是召开由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全县副县级以上领导和县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认真传达省、州各级党委关于做好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政策精神,进行思想动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理解乡镇党委换届、正确认识班子的配备和调整、正确对待干部的进退留转、正确把握换届的各个环节,认清形势,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州党委的要求上来,同时,要求各乡镇党委要在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中采取召开党员会议、座谈会等形式,畅谈各级党组织几年来的工作成绩,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沟通思想,消除隔阂,改进不足,使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好当地党委的工作,使宣传工作深入人心。二是通过在云龙电视台、《今日云龙》等县内媒体上开辟专栏的形式,集中宣传报导各乡镇以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乡镇党委、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教育和引导农村广大党员和群众。三是结合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乡镇党员学习篇目中专门增加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等学习内容,并充分利用黑板报、张贴标语及悬挂横幅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增强了广大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乡村广大党员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乡镇党委换届选举是乡镇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形之有效地宣传,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全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积极参与,为开好乡镇党代会,搞好换届选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㈡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确保乡镇党委换届工作顺利开展。

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是做好换届工作的基本条件,为此,县委按照省、州党委的安排,于去年底就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了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做到工作早安排,方案早制定,任务早明确,并下发了《中共云龙县委关于做好2006年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安排部署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一是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副组长,分管组织、纪检工作的副书记和县委组织部长为成员的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领导组,并在县委组织部下设了办公室,同时,组建了十一个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指导组,分别由县委常委和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任组长,一名科级党员领导干部任副组长,抽调县级机关中政治素质好、经验丰富、作风正、党性强、熟悉组织人事工作的党员干部为成员到各乡镇指导工作,各乡镇党委也成立换届工作领导组,明确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二是在各乡镇召开党代会期间,县委领导分片包乡,责任到人到各乡镇把关指导,确保换届工作健康顺利进行。

㈢认真考核,掌握情况,摸清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状况。

为摸清换届前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的基本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配备好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县委于去年12月,组建了9个乡镇乡镇领导班子及成员届末考核工作组,采取民主评议、民主测评、走访当地干部群众等形式,对全县十一个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及成员几年来的履职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考核,找准各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在领导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形成考核汇报材料,为县委配强配好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提供了一手资料。

㈣发扬民主,广泛推荐,认真考察,选好配强乡镇党委领导班子。

县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按照德才兼备标准和“四化”方针选配干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在广泛进行民主推荐、严格考察和充分酝酿、讨论、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各乡镇工作实际,研究提出全县乡镇党委换届人事方案。一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全县十一个乡镇和个县级机关单位广泛开展民主推荐干部工作,真正把那些政治理论素质高、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脱颖而出。二是认真酝酿讨论。按照“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进入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的要求,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等形式,对拟进乡镇党委班子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征求乡镇党委主要领导的意见后,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召开县委书记办公会议对人事方案进行充分酝酿、讨论。三是集体研究确定。为确保人事方案的高质量,县委在充分酝酿、讨论和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反复修改方案,在征求县委委员、候补委员意见后,县委召开常委会议进行票决形成了人事安排方案。整个方案从酝酿到成熟、到讨论通过,均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确保了方案的质量。四是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在班子成员的配备上,保留了政治上强、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的骨干及老同志,坚持把多年来工作突出、德才兼备的乡镇干部选进领导班子,这次拟进入党委班子的名干部都是乡镇全额定向推荐群众公认的干部,新提任拟下派乡镇的干部,也是群众公认、综合素质较好的干部,在人事方案酝酿过程中将不胜任现职,群众意见大,问题多的干部,进行了调整。五是认真选好配强班子。在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选任工作中,对上届党委书记的年龄、文化结构、任职时间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这次乡镇党委换届的具体要求,我们首先对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进行了调整,力求在班子基本稳定、平稳过渡的情况下,努力改善党委书记的整体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使班子配备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换届要求,换届后党委书记的平均年龄为岁,最大年龄岁,最小年龄岁,比上届下降岁;35岁以下的名,占%;36—40岁名,占%;40—45岁的名,占%;男性名,女性名;大学学历名,占%;大专学历名,占%;11名党委书记都对乡镇工作较熟悉,直接从乡镇选拔的名,从县直机关选拔的名。六是严格规定职数。根据州委组织部规定的乡镇党委班子职数配备要求,对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长新、诺邓、旧州、漕涧四个乡镇党委委员配备了9名;对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白石、检槽、团结、关坪、宝丰、表村、民建七个乡镇配备了7名党委委员。

㈤强化指导,规范程序,严格把关,顺利实现组织意图和党员意愿的有机结合。

在换届选举过程中县委要求各乡镇严格遵守选举工作有关规定,规范程序,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步骤不减少,标准不降低。一是由县委组织部草拟下发了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流程图,明确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中应把握的几个重点问题,拟定印发了《关于××乡镇召开第×次党代表大会的请示》、《关于××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换届人事安排问题的请示》等9个指导材料。二是认真履行呈报审批程序,要求各乡镇党委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做好召开党代会和“两委”班子候选人的请示工作,既不能简化,更不允许以其它方式取而代之,保证选举工作的严密性。三是严把党员代表的选举和资格审查关。在代表选举中注重党员代表的性别结构、民族结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使新选代表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能够带领群众勤劳致富,是广大党员群众信赖拥护的先进分子,同时,注重各行各业党员代表的比例,使党员能够广泛代表全体党员的意志,尤其重视一线党员、知识分子、先进模范、乡镇及行政村主要党员领导干部当选为党代表要占有代表总数的一定比例,并在代表资格审查中严格把关,对党性观念不强,对非法宗教活动态度暧昧的党员不准当代表,近三年内受过党纪处分的党员不准当代表,有民族分裂言行的党员不准当代表,预备党员不准当代表。全县共选出乡镇党代会代表名,其中女性代表人,占代表总数的%;一线党员代表人,占代表总数的%,党政领导干部代表(包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人,占代表总数的%,专业技术人员代表人,占代表总数的%,先进劳动模范代表人,占代表总数的%。四是拟定班子人选提前到位,与党员群众早见面,让广大党员群众对人选早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村组密切干群关系。各乡镇党委班子候选人,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深入村组积极开展扶贫帮困,了解群众生活,听取群众意见,努力为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为民大办实事、好事,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同时,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人,对“两委”委员候选人在民主推荐、严格考察、反复酝酿讨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广泛征求各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乡镇党委集体研究,确立了“两委”候选人预备人选,既实现了组织意图和多数党员意愿的有机结合,也保证了提名的候选人德才兼备、群众公认。

二、成效及经验

㈠成效

由于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支持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工作措施得力,使我县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了结构,增强了乡镇党委班子的活力。在这次乡镇党委换届中,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制定的《关于推进干部年轻化工作方案》,充分考虑交流、回避、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工作经历、个人气质及民族成份的合理搭配,把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了乡镇党委领导班子中。换届后,11个乡镇党委班子中,年龄在30以下的有人,占班子总人数的%,31—35岁的有人,占%,36—40岁的有人,占%,41—45岁的有人,占%,46岁以上的有人,占%;具有大学大专学历的有人,占%,高中及中专的有人,占%,初中的有人,占%;妇女人,占%;少数民族人,占%;班子成员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经济管理和农技专业方面的人数明显增多,乡镇党委班子的活力和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执政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选好了班子,营造了良好的用人环境。在这次乡镇党委换届调整配备干部过程中,县委始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真正把一批年富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班子中,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创造了良好的用人舆论氛围。

三是转变了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对党员干部一次党性、党风、党纪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再教育,通过这次换届选举,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受到了洗礼,心灵上得到了净化,理想信念得到了升华,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得到了提高,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密切,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是理清了思路,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通过这次党代会的召开,各乡镇在认真回顾总结过去几年来的工作的同时,找准影响本区发展的制约因素,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理清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和新一届党委班子今后几年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为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的基础。

五是强化了锻炼,促进了干部的全面成长。干部交流轮岗锻炼是促进干部成长的有效途径,在这次乡镇党委换届中,我县把干部交流任职锻炼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大交流力度,全县共名干部进行交流任职,从而使干部的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得到了磨练,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原创:

㈡经验

通过这次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我们从中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是思想统一,领导重视,是做好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的前提。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开展不好,就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为此,县委领导思想高度统一,并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认真研究部署,层层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县委常委和副县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亲自带队指导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从而使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是严格程序,依法办事,是做好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的关键。在换届选举过程中,县委要求各乡镇党委严格按党内法规和程序办事,对每一个程序都严格把关,不能图省事、简单化,要充分体现党代会的严肃性、科学性,保证了换届工作高质量地完成。

三是充分酝酿,集中民智,是做好乡镇党委换届人事安排的核心。在整个换届选举人事安排过程中,县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对“两委”班子候选人反复酝酿,广泛征求意见,集中民意,从而达到把班子选优配强的目的。

四是严肃纪律,强化指导,是做好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保证。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政策性强,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不可预料的问题,为此,县委组建精干的换届指导组对各乡镇党委换届工作进行指导,及时帮助各乡镇解决在换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了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篇8

但是,乡镇财政作为中国各级财政体制中最为基础的一级,其公共财政建立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则缺乏实证研究。

就已有的文献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公共财政建设情况较好,但是中西部地区则是发生了和公共财政原则相比较为严重的“偏离”,甚至干脆就是“吃饭财政”,且债务缠身,陷入困境,根本谈不上公共财政(周飞舟,2002;谭秋成,2002;汪涣生、彭先发,2001)。

那么,在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到底是按照什么原则运行的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乡镇财政在近年来受到关注的第二个原因和“三农”问题中的农民负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造成农民负担屡减不下、越减越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层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直接和分税制改革联系在一起(赵阳和周飞舟,1999;张军,2002;陈锡文,2003)。

总结现有的研究,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困难和严重后果已经显得较为突出,但是这其中对于乡镇财政运作机制的实证研究则显得相对缺乏。换句话说,对乡镇财政困境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不足够,笼统地将其归因于分税制或者经济转型,都不能切实指中乡镇财政运作中的要害。而只是一般性地讲“中央财政喜气洋样,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叫娘”之类的流行语言就更难以说明问题的实质,对于理解乡镇财政的实际状况并无实际的帮助。

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在全国三个县(湖北XY、河南YL、江西tt)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农村基层财政状况调查,积累了大量这个方面的翔实资料和相关数据。本文就是在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的三个方面:收支结构、运转流程和困境成因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讨论,以求读者在读完本文后,能够对乡镇财政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本文分成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支出和收入,看看乡镇财政的收支结构有哪些特点;接下来展示一个乡镇财政的流程图,这个流程图将显示乡镇政府如何捉襟见肘、拆拆补补地过日子;最后一部分探讨乡镇财政何以会落到这个地步。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用一个乡的数据和资料做分析的基础,以图简明清晰,必要的时候结合其他乡的材料作对比和辅证。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结构

乡镇财政的收入规模在地区间差异极大。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个乡镇的财政收入可达几个亿,而西部地区许多乡镇则只有几十万的水平。笔者调查的几个乡镇财政收入维持在几百万元的水平,代表了中部地区一般的乡镇财政收入水平。在这一部分,通过对乡镇财政收入的分析,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乡镇财政收入以什么部分为主?在过去的10年间这种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组成

一般说来,乡镇财政总的收入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即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乡镇统筹收入和部门收费。对于后两个部分,有些地方将其统称为预算外收入,而有些地区则只将收费部分划为预算外收入。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部分做概念上的解释。

(1)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这是由乡财政所在县财政局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正规的税收入帐的资金。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是乡财政的最主要部分;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还包括上级返还和补助收入。

(2)乡镇统筹资金。这是由乡农经站入帐管理的资金收入,又被称为“五项统筹”①。

在多数情况下,统筹款是按人头从乡内农民摊派收取的。在许多乡镇,农民的劳务负担(义务工和积累工)也被换算成钱按人头从每个劳动力收取,所以除了统筹资金,乡农经站还有一笔所谓的“民工建勤”收入。

(3)部门收费。这是乡镇的各个行政或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时的有偿性收费,如土管所向土地开发商收取的服务费;学校向学生收/

!/取的杂费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收入有些是乡政府可以支配使用的,有些是乡政府不能支配的,由部门收取而部门直接使用,属于列收列支的范畴,如卫生院和学校的收费。

那么,这三个部分的比例如何?本文以江西tt县mS镇的情况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2000年mS镇的乡镇收入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占了接近3/4(包括预算内和返还补助),这是税的收入,而费的收入(乡镇统筹收入和部门收费,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非预算收入)超过了1/4.其他几个县的情况也与此接近。由此看来,在不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收入主要是以预算内财政收入为主①。

(二)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的结构

那么预算内财政的收入结构如何?一般而言,乡镇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这样三个部分:农业税收、工商税收和其他收入。农业税收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契税,又称“农业四税”。其中,农业税反映粮食产量增长带来的财政收入,而其他三项则反映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等产业带来的增长;工商税收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类是与当地非农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方税收,包括企业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这类税收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私营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繁荣程度以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另一类是杂税,包括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筵席税;最后一大部分是“其他收入”,包括罚没收入、从非预算收入中调入的收入。此处以2000年tt县mS镇为例分析税收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四税比其他三类税费的总和还要多,所以说与主要依赖工商税收的县级财政不同,乡镇财政主要依靠农业四税。这是不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又一个特点。

(三)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结构的变化

这种严重依赖涉农税收的收入结构并非自来如此,而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下面仍以tt县mS镇的数据为例,来分析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10年来的变化情况。

图1列出了预算内总财政收入和其四类组成部分在1990~2000年11年间的变化情况。

图1显示出,明显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1993年。这一阶段农业税收同企业和个体户税种的总量相当,都是乡镇预算内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一期间总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工商税收的增长,而农业税收几乎没有变化;第二阶段是1994~1996年。

这一阶段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农业税收的高速增长。1993年农业四税共34万元,到1996年迅速增加到106万元,净增72万元,增幅达212%;而在同一时期,总财政收入也由75万元增长到146万元,净增71万元,这期间工商税收总额有所下降,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完全是靠农业税收的增长取得的。

第三个阶段是1997~2000年。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农业税收的增长重新出现一个平台,企业和个体户税种有一定的增长,但是总的财政收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农业税收在第二阶段的增长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是农产品价格在这个阶段有大幅度增长。自1993年到1995年,粮食类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从373.9上升到707(以1978年为100),上升了89%,而同期这个乡镇的农业税从31.1万元上升到56.3万元,上升幅度81%,几乎与农产品上涨价格幅度相同。另一个原因是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的增长速度也很快。在1993到1996年几个年度中,这两种税收分别从2万元和0.8万元增加到7.2万元和16.1万元。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按照税法规定都是应该据实征收,即按照每个农户的实际经济作物产量和生猪出栏头数征收,但是根据这次的调查,这些税收在实际中有些是按人头摊派的。实际上这也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①。从当地的文件中可以得到相应的证实:“……二是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水费存在平均摊派的现象。检查发现,我县仍然有一些乡、村干部迫于税费任务的压力,图省事走捷径,将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水费,按人口或面积分摊到农户。“(中共tt县委办、tt县人民政府办公室:《tt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情况的汇报》,2000年9月)

这种摊派的现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农民的负担。所以可以由此判断,在1993到1996年间,乡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完全是自农业四税而来,而农业四税的增长除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因素的影响外,靠摊派增加的农民负担也是一个重要的财政收入增长因素。

如果观察图1的第三阶段,就会发现,在各类税收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总财政收入还保持高速增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将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这个问题。

二、乡镇财政的支出结构

在论证了案例中乡镇财政的收入主要靠农业税收之后,本节考察乡镇财政的支出。应该说,这是考察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在多大程度上变为公共财政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本节的分析中,将努力把人员工资支出(“吃饭”)和公共品提供、公共建设支出(“办事”支出)区分开来,以考察乡镇财政“公共财政化”的程度如何。

(一)乡镇财政的支出

乡政府的支出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预算内的支出部分。预算内支出部分主要是指乡财政所在年初所做的预算内的支出,主要包括乡所辖各部门的工资开支和少量公用经费。

(2)乡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支出部分。除了预算内的支出,乡政府实际上是将所有可支配的资金汇到一起,放在一个“大盘子”使用的。这个大盘子包括乡统筹资金和可支配的部门收费。按照相应的文件规定,统筹资金以及部门收费都有严格规定的支出用途,如乡统筹必须用于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以及乡村道路修建;部门收费必须用于在本部门中的支出,但是卫生和教育部门的收费除外。所有这些资金虽然在名义上各有归属,实际上是放到乡政府这个“大盘子”里统一使用的。这也正是搞清楚乡财政运转的最为关键的部分。

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在各县各乡都不太一样,仍以tt县mS镇为例,2000年预算内加上非预算支出共341.5万元,其中,预算内财政支出即发工资的部分为257万元(占总支出的75%),而乡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支出即“大盘子”为96.3万元(占总支出的25%)。如此看来,用于“吃饭”的钱占总支出的75%,乡镇财政还有25%的钱可以用来“办事”,还不能算作完完全全的“吃饭财政”。但这只是从帐面划分上算出来的结果,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乡镇财政吃饭的钱根本不够,还必须把一部分“大盘子”里办事的钱用来“吃饭”。

(二)乡镇财政支出中“大盘子”的使用

现在来看乡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是如何使用这些“大盘子”里的资金的。表3作了一个粗略的分类。

乡政府先将可控制的“大盘子”分成两大块,一块用于填补预算内缺口和维持日常运转(54.9万元),另一块用于教育(41万元)。教育的钱主要用于民办教师工资和校建;在第一块中,因为预算内的开支不够发放工资,所以将12.4万元(占非预算支出的13%)调入预算内(a),用于“垫付”预算缺口,以维持预算内的收支平衡;另外,编制外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差额补助单位(教育和卫生部门除外,其差额部分靠自己部门列收列支)的差额工资也要从这一块中出,这些工资额共25.6万元(27%)(B),只剩下16.9万元(18%)(C)去维持日常运转。

换句话说,乡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将“大盘子”中共38万元(a+B)的钱用于填补缺口、发放工资,也就是说,“吃饭”的钱将“办事”的钱挤占掉了38万元。如果我们现在再来算“吃饭”和“办事”财政的比重,这个比就变成了86%:14%,用于发工资的“吃饭”钱占掉了接近90%的乡镇财政总支出。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剩下的14%的“办事”的开支只是维持日常运作,并不是兴办公共事业。具体到mS镇来说,维持日常运作的开支包括人头办公费、招待费、报刊订阅费、车子维护费、水电费等。也就是说,这些“办事”的钱其实只是用来维持乡政府日常运作、用来开门上班的费用,称作“开门费用”更为合适,真正办事要花的钱则没有着落。如果从公共财政的角度上讲,本文分析中的案例谈不上有什么公共财政,因为乡镇财政基本没有公共品建设的开支。但是乡镇财政果真一点事情也不做吗?

(三)公共品建设:“办事”的钱从哪里来?

本报告不打算详细探讨乡镇财政的负债问题,但是由于乡镇财政基本全部用于“吃饭”,要办事和进行公共建设,除了从农民手里收钱之外,就要举债。所以本节简要描述一下乡政府的债务情况。在此仍以tt县mS镇为例。

mS镇政府自1995年以来开始欠下债务,1997年后更是频频举债,到2000年共欠下债务221.3万元,表4列出了其债务的明细情况。

镇政府借款的债主包括金融机构、上级财政部门、私人老板和专款,可谓五花八门,但是借款用途则明显大部分都是为了经济建设,办厂、建房的欠款共192.2万元,占借款总数的87%.根据访谈材料得知,这些建设大都是“跟着风向走”①,经济效益差,社会效益也不显着。

其中,只有建设农贸市场、学校建房、办公用房和扶助贫困地区借款等几项算得上公共品建设的内容,约占债务总额的43.1%.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的两笔债务是“借款过年”和“垫付税费”用的,这说明了乡镇财政已经开始沦落到“吃饭”也要靠借款的地步,但愿这在全国不是普遍现象。

(四)乡镇财政的运转流程:层层挤占

乡镇财政支出的这种运作结果,就形成了预算内资金对非预算资金、工资支出对公共支出的挤占现象。这里用两个挤占来加以概括:一是预算内的工资支出“挤占”了非预算收入。

在2000年,乡政府用12.4万元填补了预算内支出的缺口;我们可以称之为“跨预算挤占”;二是非预算中的编制外和差额补助工资部分入不敷出,“挤占”了统筹经费。这个挤占达25.6万元。由于是挤占部分和被挤占的部分都是非预算收入,所以我们姑且称之为“非预算挤占”。

笔者用一个流程图(图2)将mS镇的财政运转展示出来,图中清楚地表明乡镇财政在实际运作中“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乡镇财政的现状:(1)乡镇财政是地地道道的“吃饭”财政,如果要细分一下,政府总支出中有80%~90%的钱是发工资的“吃饭费”和10%~20%的“开门费”。(2)

要维持“吃饭”和开门也并不简单,乡镇政府需要用心良苦地将非预算财政的一部分调入预算内,又必须寻求另外的资金去填补非预算财政支出的缺口,简而言之,就是预算内挤占预算外,工资支出挤占乡镇统筹支出,而统筹和公共建设的支出便形成农民负担和债务。

(3)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财政主要依赖农业四税,而90年代后期,乡镇财政的缺口就主要靠借债和“空转”来真真假假的填补了。(4)挤占的结果就乡镇财政所能够提供的一点公共品建设都要靠借债来进行。

三、乡镇财政困境的成因

(一)支出方面:财政供养人口过多、机构臃肿

虽然中央屡屡强调精简机构,但政策到基层执行起来,往往是减了机构不减人,庙少了和尚照旧多。以河南许昌YL县为例:在1996年,YL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数总共为487个,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数为6130人;到2001年,机构总数减少到158个,但是编制数却增加到7108人。机构确实精简了,但是“吃饭”的人却增加了。这种县乡机构改革说到底只不过是将人员负担“从扁担的一端挪到了另一端”,工资开支不减反增。

从上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乡镇政府对于上级施加的财政压力(例如紧缩人员工资预算)实际上有灵活的资金调配手段(以上分析的“挤占”)来缓解。这些手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高额的工资支出和臃肿的“财政供养”群体。另外,由于工资支出预算由上级部门制定,乡镇财政也没有任何减低这部分预算的积极性,精减人员实际上意味着放弃这部分预算拨款。下面将调查的三个乡镇(江西tt县mS、河南YLmF、Dm)工资支出的比重(平均数)用图3列出来以备参考。

从图3可以看出,工资支出的比重在1993年到1994年有一个比较迅速的增长,由1992年的75%增长到1994年的85%以上。可见减不下来的人头费开支确实是乡镇财政面临的一大问题。但是,这些工资开支的增长是否是因为农村开展“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使教师队伍增大、教师开支增加导致的呢?因为在乡镇财政的人头费中,教师工资是最为庞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就来看这些减不下来的人头费是否都是给教师发的工资。

图4列出的是教师工资在总的工资支出中的比重,同样是三个乡镇的平均数。图4和图3作为对比,结论就清清楚楚了。教师工资支出的比重并没有随总工资支出的比重而上升,反而有轻微的下降。这个现象说明,乡镇政府中除教师之外的人员工资开支的确自1994年以来就存在着一定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超过了教师工资的增长速度。经过笔者对这三个乡镇的工资开支增长速度的计算,结果是: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1.6%;工资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4.6%;其中教师工资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0.9%.由此可见,不断增加的工资支出即人头费开支的确是乡镇财政的一个包袱,而教师的工资开支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增长速度并不快。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头费的快速增长呢?换句话说,乡镇财政之所以惨淡经营至此,就是因为不停地增长“财政供养人口”所致呢?

现在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些草率,因为财政供养人口的主体仍然是乡村教师,他们的工资开支就占了工资总额的60%~70%,而他们的工资增长并不快。除教师之外其他供养人口的工资增长虽然较快,但是其比重较小,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所以,人员过多、机构臃肿是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但很难断定这是最主要的和唯一的原因。

(二)收入方面:税源分析

本文在分析乡镇财政的收入构成时,指出了乡镇财政收入在过去的10年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靠工商税收,第二阶段靠农业税,第三阶段也就是最近5年收入增长来源不明确。没有税收来源而总收入却依然在帐面上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是因为将非预算的收入调入充当正常的财政收入,也就是本文前面分析

过的挤占行为。但是挤占总要有东西可“挤”

才行,没有可“挤”的收入来源,那么这个部分最终就是一笔空帐。

笔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层层挤占的最终后果就是乡镇财政的“空转”,并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所谓“空转”,就是将一笔不属于财政收入的资金(许多情况下是乡镇统筹收入或者干脆就是借款)归入正规的财政收入帐户,然后再设立一些支出项目将这些资金提出;然后再纳入收入帐户,再支出,同一笔资金循环往复,魔术般地将收入和支出总量增大①。一般来说,“空转”的总量就是被“挤占”掉的资金数量。另外一个弥补“挤占”资金的办法就是征“探头税”。所谓“探头税”,就是向尚未开张的商业机构征收营业税,属于“寅吃卯粮”的做法。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乡镇之一———mS镇也不得不靠这些办法实现财政收入的增长,在2000年度,乡财政所就征了15万元的“探头税”以弥补缺口。这些“虚”的收入自1996年来就开始存在,以后逐年增多。将这些水份“挤掉”之后,重新计算这个乡镇在过去11年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得出图5.

可见在过去10年间乡镇财政的增长呈现一个“阶梯形”的状态,在第三个阶段,实际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用于地方财政的稳定税源,农业税收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都不足以作为地方财政的税源支柱。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wto,农民增收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尤其是乡镇财政要维持正常运转,必然要从其他税收尤其是工商业税收上取得收入。

在中西部地区,工商类税收的增长是缓慢的,至少比总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速度慢得多。

以mS镇为例,1990年到2000年,工商业税收增长了130%,但同期总财政收入增长了257%,两者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3%和25.7%,后者正好是前者的近两倍。那么工商税收的增长速度为何相对较慢呢?

这主要和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城镇经济进入国有经济向股份制和民营经济改制的时期,县乡两级的国有和集体工商企业纷纷改制。地方政府对于改制后的企业的征税成本急剧上升,同时有些地区也从长远考虑,不想对新成长的民营经济征收太高的税收以出现“杀鸡取卵”的后果。根据目前的分税体制,国税受影响较小,因为只要企业没有倒闭,国税是基本得到保证的。但县乡两级政府支配的地方税收则大受其苦(详细的分析参见赵阳和周飞舟,1999)。县级政府在税源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下移”到乡镇财政,这在缓解了本级财政压力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乡镇财政的困难。要考察这类情况,就要考察县乡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即基层政府的财政体制。

(三)财政体制和县乡关系

与“分税制”改革配套的重要措施是加大不同地区间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对不发达地区作出补偿。但是转移支付的措施因为各种原因至今也没有得到完善,到2000年,转移支付的总量只占非常小的份额(张立承,2003)。

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的滞后,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间的财政状况的差距。按照分税制的税收返还标准,发达地区得到了较多的返还收入,而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由于返还收入较少而变得比较困难。在这些不发达地区,省级政府通过制定与其所辖市县的财政体制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困难下移,这就出现了许多讨论财政体制的文献中所说的“收入上收”和“支出下移”的效应。乡镇财政因为位于整个国家财政体制的最底一层,无法再将支出责任“下移”而变成了税制改革后果的最终一级承受者。下面仍然以乡镇财政的具体材料来看财政体制的连锁效应。

仍以江西为例,随着分税制在中央和省级之间展开,tt县的县级和乡级财政之间也进行了改革,但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县乡之间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分税制,而是采用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的分税制和以前的“财政包干”制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型”的财政体制。

与分税制要求大力度的配套转移支付的特点相比,这种体制对转移支付的要求比较小,但与“财政包干”制相比,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的乡镇不利。换句话说,在这种财政体制下,增收速度缓慢的乡镇受到了较大的压力。

就mS镇而言,改革以前在“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体制下,一直是一个财政上解乡镇。

在改革之后,由于其税种结构的原因,被定为体制补助乡镇,这主要是因为税收中被划为国税的部分比重较其他乡镇大的缘故。新体制使mS镇在改革之初得到了较多的补助收入,但是在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的情况下,mS镇面临的体制压力越来越大。

图6显示,1995年mS镇得到了29万元的体制补助收入,占其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8%,但是在新体制下,体制补助收入迅速下降,而财政收入要保持连年增长,到1999年,mS镇要向县财政上解5万元了。毫无疑问,这个图显示出mS镇的“日子”在1996年以后还是变得越来越难过。结合前面讨论的两个原因———“吃饭”财政和税源枯竭,财政体制的这种“收入上移”的效应无疑是严重的。为什么?下面我们将这三个原因结合在一起总结一下。

从支出上说,以工资支出为主的“吃饭”财政具有很强的刚性特点,即不能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从收入上来说,主要依靠农业税收以及“挤占”、“借款”的手段取得收入无疑是非常不稳定的,上一年的收入增长不能保证下一个财政年度取得同样的增长。但是收入的增长却往往使得工资支出得到立竿见影的增长。这种收入和支出结构的特点使乡镇财政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状况。借此人们可以理解为何乡镇干部一年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农民收取上缴税费,说得极端一些,这是一个乡镇干部靠从农民手里收钱给自己发工资的财政体制。

这种尴尬的状况本来有待于靠县乡间稳定、可靠的财政关系加以缓解和弥补缺口,因为在不发达地区,人们无法期望这些乡镇在短期内有繁荣的工商业和由此带来的稳定税收。但是人们在个案中看到,乡镇财政恰恰是在困难的时候得不到财政体制的转移支付,这无疑是乡镇财政处于危险边缘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一级独立财政核算单位,本来应当担负起发展地方经济、处理公共事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但是从以上分析的乡镇财政的运转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乡镇财政主要依靠作为地方税收主体的农业税收,所以使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发展非农经济尤其是地方工商业的动力有所减弱。实际上,在大部分中西部的传统农区,人们也不能期望地方的非农产业能够支撑一个乡镇政府和教育的巨大开支。

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对提供公共品服务、建立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经常是有心无力。实际上,这些地方的乡镇政府和干部一年中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是两项:一项是计划生育,另一项就是收钱给自己发工资。收钱给自己发工资一旦成为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非常容易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和影响地方的社会稳定。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农村的不稳定现象都或多或少地与此有关。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思:为何本来就是要维持基层社会稳定的地方部门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所以从乡镇财政的现状来看,乡财政不但没有在基层公共财政建设和财政分权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反而因为“挤占”和加重负担、负债等现象而造成一些经济问题和社会不稳定现象的产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改革财政体制入手,这也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弱化乡财政职能甚至取消乡财政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从公共财政的理论角度出发,乡财政无疑又是公共财政建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层单位,取消乡财政必然会给以后中国基层政府的公共品建设带来高昂的监督和信息成本,所以从对乡镇财政的现状和未来两方面考虑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是有困难的。

本文的看法是,只要从公共财政建设的角度和乡镇财政现存的问题出发,有效地改革现行的基层财政体制还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人员工资“挤占”公共财政的现象根源,还是通过乡镇财政发放的工资数额过于庞大。实际上,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乡村教师的工资开支。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讲,这部分开支应该从更

高级别的财政支出才更为合理。人员工资总量越小,“挤占”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对于乡镇财政管辖内的公共建设开支,应该建立明确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基层财政的公共建设开支大部分实际上都属于非预算或预算外开支,而上级财政对预算外开支的监管非常薄弱,这就使这部分资金或被挤占、或被滥用,根本无法进行实际的公共品建设。

再次,从整个财政体制上讲,应该尽快建立起地区间有效公平的转移支付制度,这是保证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公共财政建设的基础。

注释:

①有关公共财政的原则以及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因为相关文献中论述甚详,本文不再赘述,可以参见谭秋成(2002),王卫星(2000),tiebout(1956)和费雪(2000)。

①五项统筹因为从农民头上摊派收取,所以被视为农民负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五项分别是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以及乡村道路修建。

①乡级财政收入以预算内收入为主在全国并非是一种唯一不变的情况,在我们调查过的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预算外的收入超过了预算内而成为乡镇政府的主要可支配收入。

①在全国许多地区,农业特产税都存在着平均分摊的现象,包括按照原有基数加成分摊和按人口、田亩平均分摊以及按照山林、水塘面积分摊等各种形式(尹洪波,1997)。

①1995年,mS镇为了发展适应全国的形势,开始办乡镇企业。先从乡镇中领工资的政府人员、教师和医生入股集资20万元,又向县财政局借款30万元,办起了"泰路塑胶有限公司".企业办起后刚还清职工集资的股本之后就倒闭了。欠县财政局的30万就这样"挂"了起来。

1997年,tt县在县政府的倡导下,在县城的东南侧兴建了一个新的经济开发区以招商引资。

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篇9

(一)关于乡镇街道工会自身建设

1.乡镇街道工会机构情况。目前,全省共有乡镇2019个,街道393个,两者合计共2412个,全部建立了工会组织。乡镇街道工会组织形式共有三种,即乡镇街道工会联合会、乡镇街道工会工作委员会和乡镇街道工会委员会,分别有1523个、879个和10个,所占比例分别为63.1%、36.4%和0.5%。省内尚没有乡镇街道总工会。

2.乡镇街道工会主席配备情况。当前,全省2412个乡镇街道工会,共有2016个按同级党政副职级干部配备了工会主席,占83.6%。其中,由党委副书记兼任的有792人,占39.3%;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的有212人,占10.5%;由其他乡镇街道领导担任的有1012人,占50.2%。全省尚有396个乡镇街道工会没有按同级党政副职级干部配备工会主席,占全部乡镇街道数的16.4%。对198个乡镇街道工会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乡镇街道工会主席的平均年龄40.3岁;具有大学文化的115人,占58%,有大专文化的59人,占30%,有中专文化的24人,占12%。

3.乡镇街道工会干部队伍情况。全省乡镇街道工会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5285人,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工会2.2人;共有专职工作人员741人,仅为全部工作人员的14%;共聘用工作人员513人,占全部工作人员的9.7%。

4.乡镇街道工会会员发展情况。全省乡镇街道共有职工214.8万人,其中农民工120.3万人;共有基层工会23306个,所属会员180.8万人,职工入会率84.2%,会员中农民工87.6万人,占全部会员数的48.4%。

5.乡镇街道工会所属基层工会建设情况。截至今年年底,乡镇街道工会所属的23306个基层工会中,获得各级模范职工之家称号的共315个,占全部基层数的1.4%。其中,县级192个,市级115个,省级8个。

此外,对198个乡镇街道的问卷调查显示,有10个乡镇街道工会尚无办公场地,有7个单位尚无工会的牌子。

(二)关于乡镇街道工会工作

近几年来,乡镇街道工会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工会组建。接受问卷调查的198个乡镇街道工会,2009年共组建基层工会2185个,比上年增长10.3%;发展会员83114人,比上年增长4.8%;发展农民工会员46716人,占当年新发展会员数的56.2%。二是维权工作。一方面,狠抓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签订工作。接受问卷调查的198个乡镇街道工会,有137546名职工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占全部职工总数的66.7%,其中,2009年签订的64212人,占全部签订数的46.7%;有2790个基层工会与单位行政签订了集体合同,占全部基层数的60.4%。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侵权个案的职工权益维护工作。2009年,198个乡镇街道工会共进行个案维权862起。三是扶贫帮困。198个乡镇街道工会2009年共向16129名困难职工送慰问金193.7万元,大米229万斤,衣服3万多件。四是开展文娱体育活动。

(三)关于乡镇街道工会经费

从长沙、湘潭、邵阳、岳阳、常德、怀化、娄底和湘西8个市州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8个市州的1537个乡镇街道工会经费共计797万元,平均每个单位5185元。街道工会的经费情况好于乡镇,274个街道工会平均有经费9056元,1263个乡镇工会平均只有经费4345元,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另外,乡镇街道工会经费受地区经济的影响,存在区域不平衡性,经济发达的地区比经济落后地区要好。长沙市的165个乡镇街道工会,2009年平均有经费23260元,是8个市州平均水平的4.5倍。怀化、湘西的情况最差,两市州的494个乡镇街道工会2009年平均只有经费1487元。乡镇街道工会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上级工会下拨经费,约占27%;二是同级行政拨款,约占42%;三是本级收入,约占2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街道工会定位模糊。全总规定乡镇街道工会是一个介于地方工会与基层工会之间的工会组织。既可履行地方工会的职责,如组建工会、代表下级工会等;也可履行基层工会的职责,如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建立区域性职代会等。但具体操作时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一些地方没有为其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导致其开展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街道工会履行基层工会职责的法律依据不充分,导致其作用难以发挥。

2.工作人员缺乏。一是兼职人员偏多,全省70%以上的乡镇街道工会的工作人员是兼职的。二是部分专职工作人员素质偏低,不能胜任工会工作。

3.经费不足。一是无规范、稳定的经费来源。在现行的工会体制中,乡镇街道工会是一个特殊的层级,既不属于基层工会,也不属于一级地方工会,基层工会60%的留成经费和地方工会40%的分成部分,乡镇街道工会都不能分享。目前,乡镇街道工会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同级政府补助拨款和上级工会下拨经费,而《工会法》和相关政策对这方面的规定又过于原则和笼统,因此,经费来源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既不规范,也不稳定。二是可用经费严重不足。我省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以外,大多数乡镇街道财政只有“吃饭”的钱,而没有办事的钱。除少数财力稍好点的乡镇街道财政能给工会补助一点经费外,许多乡镇街道本身不具备这种财力,向工会补助拨款只能是一种侈谈。县级工会因自身经费有限,向乡镇街道工会下拨工作经费也只能是象征性的。

三、几点建议

1.明确职责,进一步规范乡镇街道工会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总《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工会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工会工作的职责,结合各地实际,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工会规范化建设。建议全总在修改《中国工会章程》和提请全国人大修改《工会法》时,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工会的法律地位,将乡镇街道工会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乡镇基层个人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乡镇干部工作动力体制机制【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出现个别基层干部主动请辞个案,引来不少媒体的关注甚至炒作。但从目前来看,基层干部主动离职现象并不普遍,基层干部队伍动力不足才是必须密切关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不过,基层干部包括城乡社区干部、乡镇(街道)干部、县(市、区)直属机关干部等多个群体,工作动力不足成因复杂,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在此,应重点关注乡镇街道干部工作动力不足问题,从以下方面入手破解这一难题。

切实改善工作条件,进一步强化心理稳定支点

乡镇机关设施老旧、环境较差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个别乡镇干部“吃饭没着落,睡觉没地方,锻炼没去处”等问题比较突出,“早出晚归”赶车现象比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干部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加×怂们的漂泊感,降低了他们的心理稳定感。

心态安稳是激发动力的前提。加强乡镇工作环境设施建设,提高乡镇干部心理安稳程度,是破解乡镇干部工作动力不足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湖南省在这方面就率先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该省自2010年以来启动了乡镇机关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室“五小”设施建设工程。积极打造让乡镇干部“环境舒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工作顺心、学得开心”的新型乡镇机关,有利于提高乡镇干部的生活品质,提升乡镇干部的精气神,增强乡镇干部的心理稳定感。

合理增加工资补贴,进一步强化职业体面支点

尽管近年来对各地公务员工资待遇有所调整,但个别地区乡镇干部工资收入总体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调研了解到,青海等地的情况较好,科级干部每月工资收入基本能在地级市购买一平方米的房子,但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在内的中部地区,科级干部每月工资收入只能在县城购买一平方米的房子,而东南沿海地区科级干部每月工资收入却与住房价格不成正比。可以说,个别地区乡镇干部工资收入总体偏低,会让乡镇干部面临着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

管理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高薪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养廉,但增加薪酬能够有效提升职业的体面感,进而一定程度上激发职员的工作动力。破解乡镇干部动力不足难题,势必也要在这一方面动动脑筋。而且,在各项收费管理日趋规范,财政、纪律全面从严,公职人员灰色收入少了甚至没有了,且物价指数逐年攀升的背景下,增加乡镇干部工资收入问题应当尽早纳入议程。不过,怎样的薪酬结构算是科学的、多高的薪酬才能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社会的承受区间是多少等相关问题,是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在这点上,青海省的乡镇工作岗位补助制度,浙江省根据工作难度系数(乡镇工作难度系数大于县级和市级的)计发奖金的措施,以及新加坡动态调整公务员工资的做法等,都可以纳入研究范畴。

有效拓宽晋升渠道,进一步强化职业发展支点

乡镇干部在我国干部群体中数量最多、级别最低、头顶“天花板”的感觉最突出。“无论你怎么努力,到头来最多也只是个科级干部”的常见心理和实际情况是消解乡镇干部工作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职级并行制度的逐步推行,青海、安徽等地乡镇干部“天花板”的困局有所突破,一些符合条件的副科级、正科级干部享受到了正科级、副处级干部的相应待遇,这让大多数乡镇干部看到希望。

为进一步激发乡镇干部工作动力,当前有必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一,全面推行职级并行制度,使之常态化,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订和调整具体条款。其二,尽早出台刚性制度,让乡镇工作经历成为晋升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的原则性条件,确保从乡镇(街道)成长起来的干部在县(市、区)领导班子中占据一定席位。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变得日益重要的背景下,这项制度建设尤其值得重视。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的是:不断规范选人用人工作,坚决杜绝选人不准、用人不公问题,让乡镇干部在公平公正环境下健康成长起来。

扎实抓好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素能支点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乡镇干部普遍感到变化太大,有的甚至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所措”。业务能力难以胜任新的工作要求,也是诱使工作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调研了解到,绝大多数乡镇干部(尤其是无职干部)自完成公务员入职培训之后就基本没有任何培训机会,绝大多数乡镇干部只能在实际的“摸爬滚打”中完成自我成长。这种环境不利于乡镇干部全面快速地成长起来。为此,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扎实抓好乡镇干部(也包括其他基层干部)的在职教育培训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方针政策和基层工作实务三个层次的教育,全面改善他们的素能结构,有效缓解素能有限导致动力不足的局面。所幸一些地方政府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一些实质性探索。除了基层党校的常规安排之外,四川省成都市先后创办了成都村政学院、成都城市社区学院和成都社会组织学院。最近,河南省临颖县基层干部学院揭牌成立,云南省等在这方面也有所行动。中央有关部门应及时关注这些探索,及时总结办学经验,为在全国范围内制度化推进乡镇干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好准备。

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制度权威和信任支点

乡镇干部工作环境差、工资收入低、晋升空间小,劳动强度高、工作压力大,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近两三年来,个别乡镇干部怠政、懒政、不作为的情况有所增多,委屈、纠结情绪比较普遍?少数乡镇干部反映,这与体制机制不完善有关。例如,“按照既定的执法权限配置规定,乡镇基本没有什么执法权力,但遵照属地管理原则,作为属地主管的乡镇却承担了问责责任”。这种“权责不对称”降低了乡镇干部对制度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消解了乡镇干部的工作动力。

总之,惟有全面、系统、制度化地推进这五项工作,乡镇干部动力不足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同时务必注意和强调的是,以上五策均属“善养工程”,启动和实施“善养工程”,并不意味着要放松全面从严治党,叫停强力反腐倡廉,相反,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义无反顾地推进反腐倡廉。因为,“善养”与“严管”相辅相成、并驾齐驱,才是有效的吏治改革之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