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十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十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5:53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usl1116”为你整理了这篇政协专题调研组关于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政协专题调研组关于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石,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乐清发展未来。近年来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逐渐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8月,由市政协副主席陈亦殊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就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开展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召开多个层面座谈会,实地走访多家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随机选择13家学校发放1738份调查问卷(对象为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收集有效样本1674份),了解相关情况和收集数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要节点。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及社会阅历的增长,青少年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预防和减少。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家校共育、部门协同,推动建立多方面的心理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中小学开设每两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程,组织编写《乐清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活动手册》;确定每年5月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家校心理健康知识座谈会、亲子辅导等活动;投入800余万元,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全覆盖,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和省心理示范点数量居全省前列;积极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培训,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持证人数达10984人,持证率达98.23%,其中a证40人,B证432人。

(二)积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每年开展2次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分类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对心理高危学生予以重点关注与跟踪,部分学校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加强“睡眠管理”,投资2000万元全面推进学校健康午休工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组建心理健康应急援助专家团,其中教育系统心理教师22人,卫生系统心理医生5人;成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妇联小海星心理咨询中心,推出心理热线和面对面服务,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积极加强青少年关爱援助工作。设立25个乡镇(街道)儿童之家,配置儿童主任,引入社工机构开展运营,构建村级关爱服务网络;将儿童福利院改造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对特殊未成年人实施临时监督、心理辅导、法律保护等服务;开通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由12345统一受理来电;发挥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关工委五老骨干、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家庭帮扶救助等活动,着力形成社会各界积极合力关爱的良好格局。

调查显示,目前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整体良好,但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下降趋势。一方面,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从青少年心理就诊人次来看,市人民医院心理科青少年就诊人次每年增幅明显(见下图),且其占心理科门诊总量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分别是9.58%、9.75%、12.13%、14.50%、21.48%,一定程度说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全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筛查结果来看,高危学生人数也在逐渐上升,2018年、2019年、2020年下半年二类学生(严重危机)数量分别是110名、318名、568名;三类学生(重大危机)数量分别是49名、80名、128名。

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多样化、复杂化、低龄化。主要表现有沉迷网络(游戏、抖音)、厌学、自我封闭不与老师同学交流以及绪失控、强迫行为、攻击行为、自伤轻生等,有抑郁症、焦虑症、妄想症、恐怖症、情感倒错等严重心理问题需就医的学生并不罕见。如市人民医院儿科急诊晚上5-8点,很多中小学生因为胸闷、腹痛、头痛前来就诊,但全身检查结果又是好,医生诊断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反射反映;2020年7月到2021年9月累计接诊21例自杀的青少年(割腕及安眠药、抗抑郁等药物滥用中毒),其中严重需住院的12例,年龄集中在12-14周岁。又如2020年下半年筛查出的128名三类心理危机学生中,有过自残行为的22人;有自杀倾向的40人,其中有过自杀行动的7人。此外,近几年几乎每年我市均有发生学生跳楼坠死事件。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素

(一)学业压力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希望得到的心理方面帮助中,有49.28%学生选择了“学习压力”,排在第一;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需求呈上升趋势,高中阶段数据最高。由于应试教育体系没有改变,虽然中小学减负已经实行多年,但效果甚微,还因为考试科目变动,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如某公办初中学生反映,每天早上七点上学,晚上八点半放学,被班主任统一留校到九点半,回家歇口气就继续做作业,有时做到十一点多才能做完,睡眠时间经常不足八小时。某民办初中学生反映,该校实行大小周制度,小周作6休1,大周连续上课多达12天,上课时间长,课程进度快,暑期补课更是惯例,导致长时间不能放松,生活单一无趣,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据某小学学生家长反映,今年“双减”政策后校外学科辅导机构并没有停课,报名的奥数班从以前的周末改到周四晚上,孩子平日学习量反而加重了。同时,父母和教师期望值过高、过于看重考试成绩也是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问题

据调查,将近40%心理高危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源自家庭问题。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如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父母长期在外、家暴等都是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其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市中小学生中有留守儿童将近7000人(民政部门数据是将近3000人)。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主要监护人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平时最关注的是生活保障,对其是否开心很少关心。从某公益组织的调查得知,有15.1%的留守儿童一年都见不到父母,4.3%一年都接不到一次父母电话,超过10%的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重养轻教”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难以得到关注与满足,造成怨恨父母、情绪消极、性格闭锁、人际交往不良,一旦学习成绩下滑,又增加了其在学校里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转型以及多元社交媒体兴起的背景下,网络信息爆炸式传播,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是非观念还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而言,容易被有害信息和不良示范影响而做出不当举动,甚至导致人生观、生命观的扭曲。如许多缺乏自控力的青少年因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小视频而无法自拔,影响日常学习生活。据调查,我市超过70%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超过90%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课余时间更愉快。此外,不同价值体系的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过度竞争、内卷化等社会现象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等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之后一段时间,我市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现象出现大幅增长。调查显示,市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接待青少年数量由疫情前的每天接待2-3名激增到12-15名。

此外,自我认知变化、与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交往关系、师生关系等也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发因素。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心理教育开展不平衡

教育服务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匹配。据了解,很多学校还停留在借助学校德育工作开展零星学生心理教育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不到位,心理健康辅导室作用发挥不明显。如按照有关规定,中小学每班每月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少于2课时,但问卷调查中有22.34%学生选择“没有开设心理课程”,11.89%学生选择“有开设、但实际不开展”,27.66%学生选择“一学期偶尔几次”。心理辅导室应每天开放并安排固定时间,但问卷结果显示,22.58%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心理辅导室”,22.04%学生选择“学校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不多,一周一两次”,3.46%学生选择“学校心理辅导室没有对外开放”。

心理教师专业配置不足。全市中小学校161所,在校学生约18万人,目前仅有54所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共计59名),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职教师忙于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个体辅导的工作任务,兼职教师本身承担学科教学任务,加上缺少系统、持续的专业培训,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难以达不到预期目标。问卷结果显示,15.89%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心理老师”的,28.49%学生“知道学校有心理老师,但是不知道是谁”。调查中,有多位心理老师反映工作压力大、待遇不对等、职称评定处于劣势,造成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

(二)家庭心理教育相对缺失

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未及时转变。很多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出现的种种怪异行为,往往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贴标签,比如说“娇气”“矫情”“偏执”“叛逆”等,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问卷结果显示,19.47%学生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心理有问题,9.38%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无所谓,4.24%学生认为父母根本不关心。有学生反映,跟父母说明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父母不理解,觉得是自己想逃避学习而撒谎。

青少年和家长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紧张的亲子关系会带来孩子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孩子的幸福感。如和其他地区相比,我市中小学学生住校比例高,尤其是中学阶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学生寄宿的占53.7%,高中学生寄宿的占97.25%。这些学生十天半个月可能才会匆匆见一面父母,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孤独寂寞而无人诉说,精神压力无法排解,我们在实地调研某寄宿小学时,发现心理辅导室心愿留言墙上最多的留言是“我想回家”,不禁让人唏嘘。

(三)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有待提升

心理危机识别实时性不高。心理危机会导致个体情绪、认知、行为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危机是可以被识别并预防的。目前,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主要依靠一年2次的心理危机筛查、班主任等老师的日常观察和心理教师的辅导工作,但由于个体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突发性、间歇性等,加上部分学生有意识的回避心态,当前学生心理危机状态识别存在准确性不高、识别时间长、主动识别难等缺陷,与学生心理问题整体的普遍性和多发性不相适应。

心理危机干预实效性不强。问卷结果显示,有心理困惑时向家人和朋友求助是多数学生的选择。调查中有学校反映,部分家长因对心理问题认识不到位,未能及时地把有问题或有需要的学生送到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治疗;少数家长会产生“病耻感”,不愿意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或接受心理咨询服务,个别家长不配合心理辅导甚至主动终止孩子的心理治疗。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上报的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文本中,同个学校的不同学生的主要心理症状、心理评估结论、干预方案雷同甚至一模一样,没有个体情况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一对一”干预模式流于形式。此外,有23.95%学生选择不求助,这意味着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不善于、不乐于主动求助,延误了心理问题的干预及治疗时机。

(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

部分卫生机构心理门诊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市设有心理科的医院只有市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乐清康宁医院3家,医院业务有覆盖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还有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乐清凤凰医院3家,还没有医院设置专门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科。调研发现,部分医院心理就诊环境一般,如市人民医院心理科设有门诊室3间、心理测试室1间、心理咨询室2间,但却位于不同楼层,且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过道边,与静谧性、私密性、温馨性、宣传性的要求相差较远,造成第一观感不佳,加上服务流程模式与其他病科差不多,对本身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来说,就医体验不如人意。此外,目前心理咨询尚未纳入医保范畴,一定程度会影响青少年接受连续、完整的心理治疗服务。

社会心理咨询力量比较薄弱。我市社会心理咨询行业尚处于早期阶段,机构鱼龙混杂。目前有社会心理社团组织2家,心理研究和咨询民非机构7家;有37家登记名称中带“心理”的存续状态的工商个体户和公司,其中有22家心理咨询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以内。从经营范围看,大部分为心理咨询、健康咨询服务,但个别还覆盖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及电子商品销售。调研组在暗访中发现,本地心理咨询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存在入行门槛低、管理模式落后、收费不规范等问题。如大部分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在自有住宅或租赁民房里,硬件条件较差,对外营业时间不固定,一般通过电话咨询预约或熟人介绍,也有在网上开展咨询服务,收费标准一次300-500元不等,服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

(五)政府部门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调研发现,教育部门对学校年度考绩考核总分120分,其中学生德育工作考核分5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个子项目,分值为0.5分,而以学生成绩为主要测评指标的教学质量考核分有35分,因此,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以“升学率”为主,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健部门对全市心理咨询机构缺乏常态化的监督管理,有关科室仅熟悉有业务来往的个别社团和机构,没有全面掌握行业整体情况和个体运营情况,没有有效开展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对行业不规范现象监管缺位。

部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局限于单独零散开展活动。虽然我市2021年6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整体谋划部署,部门没有形成工作合力,效果不佳。如教育、卫健、民政、精神文明、妇联等部门均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但分布松散,资源未进行统筹优化。问卷结果显示,对于教育局心理求助热线、市人民医院公益心理热线、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公益面询、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公益面询等校外社会心理服务途径,有46.95%学生一个都不知道。又如各部门每年开展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活动不少,但社会氛围不够浓厚,所覆盖的学生、家长范围仍然不广。问卷结果显示,仍有11.35%学生不了解心理知识。

四、几点建议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和积极协作,落实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教育宣传、监测识别、咨询诊疗、援助关爱的服务体系,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坚实防护网。

(一)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政策支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和“防为主、防为上”理念,落实好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问题,从人力、财力、物力给予更多支持,合力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如研究调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考核赋分,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中小学生体检,统筹资金优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经费;按照生师比1000:1标准逐步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加大专业心理教师引进力度,定期组织参加专业培训,研究建立工作绩效评估、督导检查和奖惩机制,建设专业能力过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二)确保措施落地让“双减”政策真正发挥效果

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严格贯彻相关政策意见要求,不搞形式主义,努力消除“抢跑文化”“超前教育”等功利现象,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加强师风师德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升教师内在自我效能感和职业价值感,对教师违规校外补课、兼职行为严肃查纠。持续优化“小升初”公民办同招流程,控制好“初升高”普职入学比例,深化探索高中学生多元成才教育模式,减轻教育体制因素对学习压力的影响。同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监,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对违反规定的个人和机构进行及时依法清理整治。

(三)家校协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校、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将积极的心理素质培育和心理问题防治并举,做到心理健康课程开设落实到位,并创设更多学生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心理健康课程和体验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阅读等活动,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经验和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亲子沟通和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构建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四)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

督促引导学校重申家访制度,注重网上家访与入户家访相结合,及时掌握学生家庭及个人状况,逐步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积极运用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特征,准确把握区域学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研究学生家庭风险指数的评估预警,提升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一步发挥好心理辅导室作用,逐步推进心理宣泄室建设,规范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研究制定和执行落地,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各类极端事件。优化转介机制,综合运用家长约谈、医教结合、社区联动等举措,确保高危学生及时得到转介救治。

(五)逐步提高青少年心理咨询治疗服务供给水平

引导卫生医疗机构更多考虑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和接受度,优化心理门诊就医环境,充实心理诊疗力量,提高青少年心理治疗咨询服务的供给水平。支持卫生机构开设青少年就诊绿色通道,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乐清市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推动区域内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等开设心理科,适时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按规定纳入医保范畴。进一步促进医教结合,组织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开展结对指导,更好满足各类学生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加强对全市心理咨询机构的日常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有计划开展行业机构准入评估机制研究,规范和促进心理咨询行业发展,避免有目的不纯、专业不够的机构对青少年造成二次伤害。

(六)合力打造青少年关爱援助共同体

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统筹布局和整体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让青少年的心里洒满阳光。联动开展贫困、留守、单亲、残疾、遭遇欺凌等特殊群体以及新居民子女学生的重点关爱行动,推动建立“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保护重点群体心理健康的责任体系。通过培育孵化社会组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发动社会各方参与等方式,将公益机构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做法,在条件成熟的村社予以复制推广,给更多的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关爱服务。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危险行为;创伤和损伤;物质相关;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R179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5-0628-03

青春期是大部分人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健康危险行为不仅会导致青少年早死、伤残和患病,而且还影响其成年期健康状况,成为导致成人死亡、患病和出现社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固原市10~24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为卫生、教育部门制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于2008年4-5月对固原市大、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固原市16所大中学校中,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抽取重点初中、高中3所,普通初中、高中9所,职业技术学校3所,综合性大学1所,再以班级为单位,在每所中学抽取学生不少于200名;大学兼顾文理专业和年级,抽取学生不少于600名,共调查学生3687名,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650份,有效回收率为98.99%,男女比例为1∶1。其中初中生1226名(男613名,女613名),高中生1212名(男602名,女610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610名(男302名,女308名),大学生602名(男300名,女302名)。

1.2方法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研究方案》确定的统一调查表,结合实际,制定了固原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基本信息表、调查学校抽样框架表和调查班级抽样框架表,进行抽样后调查。调查由教育、卫生部门共同组织,由经过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负责,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时学校教师回避,由学生匿名填写,限时答完,投入密封的袋子内。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饮食相关行为、运动锻炼相关行为、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成瘾行为、易导致意外怀孕和性传播疾病的等。

2结果

2.1故意伤害行为在过去1a中有打架行为报告率初中、高中、职业中学及大学4类学校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0.16,167.51,78.59和29.92,p值均

过去1a中常感到孤独报告率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别学校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1,p

过去1a中有自杀意念报告率初中女生高于男生(χ2=14.95,p

在过去1a中有离家出走意念报告率4类学校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4,p

在过去1a中尝试过离家出走的报告率4类学校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8,p

2.2非故意伤害行为步行乱穿马路和骑车违反交通规则的报告率4类学校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3.38和68.47,p值均

2.3物质成瘾4类学校学生3项吸烟指标报告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78.89,198.82,138.61,133.08,26.35,24.19,6.52,32.87,11.67,17.23,17.85和41.33,p值均

2.4网络、游戏、成瘾过去7d内每天玩游戏超过4h的占5.1%,过去7d内每天上网超过4h的占4.9%,有史的学生占19.1%,4类学校均为男生高于女生。

2.5看过色情书籍、制品及情况23.7%的学生1a内看过色情书籍或音像制品。高中学生比例最高(29.1%),初中学生最低(11.6%),且4类学校均为男生高于女生。有关,初中学生未调查,而高中、职业中学和大学中有4.6%的学生报告有史。

3讨论

凡是给青少年的健康、完好状态乃至对成年后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通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1]。我国“2005年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依据该定义,建立较完整的指标体系[2],该调研获得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的全力支持,每3a定期开展监测。此次监测显示,在过去1a中有打架行为、有出走意念和尝试出走报告率,初中男生最高,主要是初中男生自我意识未完全成熟,容易冲动;过去1a中常感到孤独报告率高中学生最高,这与高中阶段学习负担重、高考压力大有关。自杀起源于心理社会冲突,是有目的、有计划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毁灭,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3];自杀动机复杂,涵盖生物、遗传、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每一自杀行动的背后实际上都有相应心理机制发挥作用[4];自杀现象和“经常/总是”出现心理-情绪问题间存在密切关联,最高者为“伤心绝望”,其次是“孤独感”和“学习压力”,最低是“失眠”[5];本次调查结果,过去1a中有自杀意念报告率初中女生高于男生、试图自杀报告率大学男生高于女生,自杀“意念”、“计划”初中和高中学生报告率较高,这与她们学习成绩距离家长、学校和自己期望值较远,绝望、抑郁、失眠等有关。校医、家长和学校卫生工作者应该构筑三级防治网络,针对普通学生,可以开展以学校为基地的预防教育,包括自杀预防教育、识别高危对象、限制自杀工具和场所、危机应对等,还应根据其身心特点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校医和家长可紧密联系社区心理保健系统,参与二级(针对高危者,如重度青春期抑郁症)、三级(针对自杀未遂者)防治架构工作。

有资料显示,与意外死亡有密切关系的危险行为在青少年中广泛存在,发生率较高。我国近15a青少年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群体伤害死亡率是疾病死亡率的2.5倍,成为首要死因,且持续上升[6]。步行乱穿马路、骑车违反交通规则、到非安全场所游泳4类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学校应该邀请交警、体育和卫生工作者用典型事例、基本技能进行教育,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自我保护。

调查还发现,不同类别的学校、不同性别的学生危险行为发生率不同,在吸烟、饮酒、吸毒、网络成瘾、观看色情书籍及制品、等危险行为中,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1988年北京、沈阳高中生危险行为的性别差异趋势一致[7]。固原市高中、职业中学和大学中有4.6%的学生报告有史,23.7%的学生1a内看过色情书籍或音像制品。虽然低于部分省(区、市)的报告率[8],但伴随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西方文化的渗透,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尤其是人们在性观念、性态度方面的变化,加之青少年“性等待期”延长(性发育明显提前,而结婚年龄却伴随其社会期望值的提升而不断延后)[9]等主、客观因素,将使本市青少年危险发生率增加,必须针对该阶段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有助于她们及早获得科学、正确的性知识,从而对色情读物产生一定免疫力。另外,学生初次吸烟和饮酒年龄小于10岁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说明近年来对青少年禁烟控烟等方面的教育和采取的措施效果不理想,各级教育、卫生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时,应注意性别和年龄差异,根据情况变化和实际效果及时应对,主要通过教育、交流、培训三大支柱的综合运用,提高健康意识[10]。

根据Jessor的问题行为理论,这些看似不同的问题行为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心理社会因素,它是预示和解释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11]。学校卫生工作者应根据健康危险行为及其相应的病因特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树立预防意识。

4参考文献

[1]GRUnBaUmJa,KannL,KinCHenS,etal.Youthriskbehaviorsurvellance:UnitedStates,2001.JSchHealth,2002,72(8):313-329.

[2]季成叶,主编.2005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6.

[3]SHainBn.Suicideandsuicideattemptsinadolescents.pediatrics,2007,120(3):669-676.

[4]moYeRVa.adolescentsuicide:Riskfactorsandpreventionstrategiesforeword.CurrproblpediatradolescHealthCare,2008,38(4):109.

[5]季成叶,陈天娇.中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现状及其与心理-情绪障碍的关联.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12-115.

[6]王超,马迎华.2001年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32(1):47-51.

[7]陈晶琦,杨先根,胡佩谨.北京市高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研究.中国校医,2003,17(3):203-206.

[8]宋逸,季成叶,星一,等.中国大学生现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16-117.

[9]SanteLLiJ,ottma,LYonm,etal.abstineceandabstinenceonlyeducation:areviewofUSpoliciesandprograms.JadolHealth,2006,38(1):72-81.

[10]季成叶,陈天娇,宋逸,等.中国城市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11.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饮食习惯;健康行为;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G479R1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8-0697-03

DietaryBehaviorofmiddleSchoolStudentsinBeijingXichengDistrict/GaoXian,LULi-xin,YanGwen-na,etal.Centerfor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ofBeijingXichengDistrict,Beijing(10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learnprevalencestatusandinfluencingfactorsofBeijingXichengdistrictmiddleschoolstudents'dietarybehavior,inordertotakeeffectivepreventionandintervention.methodsUsingstratifiedclusterrandomsampling,2007middleschoolstudentsinBeijingXichengdistrictweretestedby"health-relatedbehaviorofyoungpeopleinBeijingquestionnaire".ResultsUnhealthydietarybehaviorreportratesofdrinkingdaily,eatingdessertdaily,eatingfriedfooddaily,ofteneatingfastfood,ofteneatingfoodonstreet,monophagiawere17.94%,30.77%,7.08%,7.73%,9.42%,41.49%.Healthydietarybehaviorreportratesofeatingfruitdaily,eatingvegetabledaily,oftenhavingbreakfast,drinkingmilkregularlywere69.90%,85.30%,88.18%,69.48%.Gender,studyphase,academicrecord,mothers'educationlevelandfamilytypewereinfluencingfactorsofdietarybehavior.ConclusionHealtheducationaboutnutritionknowledgeshouldbestrengthenedbasedonstudents'characteristics,healthylifestyleshouldbefosteredtoreduceriskfactorsofdisease.

【Keywords】Foodhabits;Healthbehavior;Comparativestudy;Students

青少年期是从儿童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时期,是日常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良好饮食行为和科学合理营养有助于青少年智力发育和体格生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健康状况,还会对他们成年期产生一些远期不良影响。为研究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学生饮食行为的流行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学生的预防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西城区中学生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开展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西城区中学中抽取5类(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共9所学校59个班级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表2017份,收回有效问卷2007份,有效率为99.50%。其中男生1002人(49.93%),女生1005人(50.07%);初中生、高中生、职高生分别953人(47.48%),855人(42.60%),199人(9.92%)。年龄11~21岁,平均14.95岁。

1.2方法主要依据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的《2008年北京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工作手册》。监测方法采取集体问卷调查方式,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利用上课时间,使用统一指导语,组织学生集体自填问卷,匿名填写,完成的问卷由调查员收集并保管,教师不参加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3月3-14日。

1.2.1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查学生在过去7d里,每天喝饮料:每天至少1次及以上饮用汽水饮料(如可乐、美年达或雪碧);每天吃甜点:每天至少1次及以上吃甜点(包括糖果、巧克力、糕点等);每天吃油炸食品:每天至少1次及以上吃油炸食物(如油条、春卷、炸薯条、炸鸡翅等);经常吃快餐:至少有3d及以上在西式快餐店吃饭(如麦当劳、肯德基、比萨店);经常吃路边摊:至少有3天及以上吃过路边摊(如麻辣烫、烤串等);偏食:讨厌吃某类食物(如某类蔬菜、肉类、水果等)。

1.2.2健康饮食行为调查学生在过去7d里,每天吃水果:每天至少1次及以上吃过新鲜水果(不是罐头水果);每天吃蔬菜:每天至少1次及以上吃过蔬菜;经常吃早餐:至少有5d及以上吃了早餐;经常喝牛奶:至少有5d及以上喝1杯牛奶(或豆浆、酸奶、豆奶)。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软件系统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百分率和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中学生饮食行为总体调查结果调查的2007名学生中,每天喝饮料、每天吃甜点、每天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偏食等非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7.94%,30.77%,7.08%,7.73%,9.42%,41.49%。偏食行为的报告率最高,每天吃油炸食品行为的报告率最低。健康饮食行为中,每天吃水果、每天吃蔬菜、经常吃早餐、经常喝牛奶的调查报告率分别为69.90%,85.30%,88.18%,69.48%,报告率最高的行为是经常吃早餐,最低的是经常喝牛奶。

2.2不同性别学生的饮食行为在非健康饮食行为中,男生偏食报告率为40.22%,女生为42.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1,p=0.281)。女生每天吃甜点报告率为38.09%,高于男生23.39%(χ2=50.645,p=0.00),其余4项行为(每天喝饮料、每天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报告率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57,5.380,4.424,21.870,p值均

2.3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饮食行为学生每天吃甜点报告率分别为初中29.16%、高中32.90%、职高29.29%,每天吃油炸食物行为报告率分别为初中7.35%、高中5.99%、职高1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79,5.553,p值均>0.05)。偏食报告率为高中学生最高45.03%,其余非健康饮食行为(每天喝饮料、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报告率均为职高学生高于初、高中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2.431,6.602,19.497,p值均

2.4不同母亲文化程度学生的饮食行为在非健康饮食行为中,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每天喝饮料(χ2=12.663,p=0.002)和吃路边摊(χ2=8.967,p=0.011)的行为报告率越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饮食行为均随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5不同家庭类型学生的饮食行为重组家庭学生非健康饮食行为(每天喝饮料、每天吃甜点、每天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偏食)报告率高于其他类型家庭的学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03,3.588,1.615,4.830,4.089,4.248,p值均>0.05)。健康饮食行为(每天吃水果、每天吃蔬菜、经常吃早餐、经常喝牛奶)报告率大家庭最高,重组家庭最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高于其他家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719,14.062,20.327,14.324,p值均

2.6不同学习成绩学生的饮食行为不同学习成绩学生每天吃甜点和偏食的行为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1.346,p值均>0.05)。学习成绩越好,每天喝饮料、每天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行为报告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79,7.922,9.306,8.724,p值均

3讨论

3.1学生自身特点对青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从本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饮食行为女生优于男生。由于女生对食物的喜好,每天吃甜点报告率高于男生,与沈蕙等[1]的相关报道结果一致。偏食在非健康饮食行为中的报告率最高41.49%,低于相关报道[2]。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偏食会导致身体营养素的缺乏,减缓生长发育,并容易诱发疾病。除甜点和偏食之外的其他非健康饮食与喝牛奶行为,男生报告率较高,女生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报告率较高。这与男、女生对食物的注重方面不同有关:女生较注意食物的卫生状况与营养成分,个别女生注重保持身材而少吃肉类多吃水果;而男生喜欢获取方便快捷、口感较好的食物,此外,男生平时运动较女生激烈,能量需求增加,并且男生自我控制力较差。

3.2学校学习环境对青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初中生、成绩好的学生饮食行为与其他学生相比更为健康,其可能原因:(1)初中生课业负担较高中生轻,学校在课时安排上能充分保证健康教育课与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的开展。初中生年龄小,其饮食行为也多受家长和教师监督。高中生较初中生经济状况灵活,有更多的自,选择范围多样化,但易受同学、周边环境以及广告宣传的影响。职高学校校内管理较初、高中松散,职高学生对其行为健康程度重视不高,其行为习惯受约束较少。(2)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较听话,对于教师和家长提出的饮食要求能够认真执行,能快速接受健康知识,并体现在其行动上。应针对不同的学校环境的特点,选定不同内容的宣传教育,制订相对应的健康教育策略和干预措施。

3.3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青少年还未独立,生活方面的事情多由母亲主管,母亲在孩子食物选择上起着重要的作用[3]。有研究显示,大多数父母有提示孩子吃他们认为有营养食物的习惯,而且父母的提示对孩子选择食物有较大的影响[4]。母亲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较大,这些影响包括父母的提示和/或教育,父母饮食行为的影响、食物购买和分配的影响、食物非营养目的使用的影响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5]。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了其对健康知识与行为的掌握程度。文化程度高的母亲重视孩子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并能够给予科学的指导。本次调查中,有88.18%学生经常吃早餐,报告率随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上午是学生一日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阶段。已有研究表明,经常不吃早餐将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和健康[6],早餐吃得好的学生明显比不吃早餐和早餐质量不好的学生精力充沛,考虑问题积极,文化课不及格的比例也明显较低[7]。学生的早餐多由父母安排,早餐的品种与质量,会影响学生的早餐食欲和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能满足需要。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家长,尤其是母亲营养知识的培训,向家长宣传学生早餐的重要性,并督促学生早餐吃好吃饱。

此外,家庭结构的构成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学生的饮食行为好于其他类型家庭的学生,与沈蕙等[1]的相关报道一致。稳定和睦的家庭的青少年有父母及长辈的共同关心,能使其有良好的心态,正面积极的对待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国内有人通过家庭干预研究,初步得出家长在限制高危因素的发生和控制肥胖中的积极表率作用,即提倡家庭行为疗法,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参与减肥方案、督促孩子运动、限制孩子进食高能量的食物、家长带头进行体育运动等[8]。因此,要注重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生活习惯影响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建立健康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

目前肥胖学生的报告率正在逐渐升高,肥胖已经成为较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它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营养性疾病,不良的饮食行为和运动行为,将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能量摄人和消耗[9]。非健康饮食行为,例如喝饮料、吃甜点、吃油炸食品、吃快餐等,会摄入过多的能量和脂肪,易堆积于体内,造成肥胖。除对青少年心理与精神会造成影响外,肥胖也是多种成年期疾病的隐患,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奶制品、蔬菜、水果对人体营养需求很重要,奶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质,蔬菜水果中有多种维生素。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健康的行为能够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取,充足的营养不仅能满足体格生长的需求,还能促进大脑发育,从而促进其智力发展。

因此,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要有正确导向,开设健康教育课,向学生和家长宣传《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加强学生保健意识,提高学生和家长对饮食、健康及相关疾病的知晓率,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使其意识到健康行为的重要性,协助学生将健康知识转化为行动。

4参考文献

[1]沈蕙,滕臣刚,李海,等.江苏省青少年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602-603.

[2]朱红艳.张家港市中学生饮食行为与日常锻炼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4-45.

[3]罗海燕,潘小帮,刘辉.南京市中学生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920-921.

[4]马文军,杜琳,林国桢,等.父母及家庭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疾病控制杂志,2001,5(2):125-127.

[5]马冠生.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9,26(4):240-242.

[6]杜琳,邓小冰,倪莉红,等.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饮食行为调查与分析.中国公共卫生,1999,15(8):711.

[7]戴传文,贾晓飞,高小苑,等.深圳市高中学生饮食习惯相关因素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523-4524.

[8]蒋竟雄,夏秀兰,惠京红,等.家庭因素对儿童肥胖治疗的影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7(1):2.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自杀;意念;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B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5-0429-03

influencingFactorstoSuicidalideationamongmiddleSchoolStudents/ZHanGmin,wanGLigui,XinGYanfei.DepartmentofmaternalandChildrenHealth,publicHealthSchooloftongjimedicalColleg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cidenceofsuicidalideation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ndtoprovideevidenceforinterventionmeasures.methodsatotalof1294middleschoolstudentsweredrawnfromfourmiddleschoolsinonecitybyclustersampling.ananonymousselfadministeredquestionnairesurveywasconductedamongthestudents,whichincludedthepartialitemsofUSCDCYouthRiskBehaviorSurveyandmHt(mentalHealthtest).Resultsthetotalprevalencerateofsuicidalideationwas18.39%,andtheprevalenceratewassignificantlyhigherinthefemalethanthemale.thestudentswhoeverhadsuicidalideationhadpoorermentalhealth.multipleregressionanalysisindicatedthattheriskfactorstosuicidalideationwerechronicdiseases,motherbeingscientificandtechnicalworker,liabilityofimpulsion,thedrinkingdaysinthepastmonth,learninganxiety,hoursofplayingelectronicgameinthepastweek,anxietytopeoplewereriskfactorstosuicidalideation.Conclusiontheprevalencerateofsuicidalideationishighamongmiddleschoolstudents.preventivemeasuresshouldbegiventothestudentsaccordingtotheinfluencingfactors.

【Keywords】Suicide;thought;Factor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目前,自杀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我国,15~34岁人群的第1位死因是自杀[1],且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2],而自杀意念往往是自杀行动的先兆[3]。自杀意念指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因此,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对预防自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早期识别有自杀意念的中学生,采取积极干预措施,阻止自杀行为继续发展,降低自杀死亡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某市4所中学(重点和普通中学各2所),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校随机抽取初一至高二年级各2个班共1294名学生,其中男生546名,女生748名;年龄为12~18岁,平均(14.79±1.45)岁。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利用自拟的中学生心理行为问卷对所有对象进行自填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学生的一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类型、本人及父母的健康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对子女的期望等。(2)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参照美国CDC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监测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部分条目,包括吸烟、饮酒、自杀意念、打架等。对“在过去12个月里,你认真考虑过要自杀吗?”做出肯定回答者评定为有自杀意念者。(3)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测评,该测验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编制,适用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验。填写前统一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写要求,为保证回答的真实性,不要求填写真名,并强调对受测者的资料保密,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03%。

1.2.2统计方法资料整理后,用VisualFoxpro6.0建立数据库,双份录入。核对无误后,采用SaS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1294名中学生中,有238名中学生报告有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8.39%。不同人口特征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情况见表1。

2.2自杀意念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根据有无自杀意念,将调查对象分为2组,比较mHt总分和分量表得分。结果显示有自杀意念组的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冲动倾向的得分最高,为(6.68±1.84)分,其次是身体症状,为(6.13±2.01)分;再次为对人焦虑倾向,为(6.11±2.04)分,见表2。

3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自杀意念的有无(有=1,无=0)为因变量,参考相关文献报道,选取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否患慢性病、过去1个月饮酒的天数、过去7d玩电子(包括网络)游戏的时间、认为父母期望过高、与父母的关系、童年期的看护人、父母之间的关系等共8个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p

3.2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单因素分析中遴选出的变量及mHt各分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入选水准为0.15。共筛选出7个变量,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按危险度大小排列依次为:患有慢性病、母亲的职业是“文卫科技”人员(参照组为工人)、冲动倾向、过去1个月饮酒的天数、学习焦虑倾向、过去7d玩电子游戏(包括网络游戏)的时间、对人焦虑倾向。见表4。

3讨论

3.1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8.39%,略低于梁军林[4]等人所报道的调查结果(20.7%),可能与自杀意念的评价方法不同有关。有资料显示,女性产生自杀意念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5],笔者研究结果与此相符。

3.2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3.2.1身心健康状况国内外研究显示,有自杀相关行为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此次调查证实,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其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同时发现,患有慢性病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危险因素。笔者考虑可能与患病青少年受身体状况影响,学习及其他活动的能力较差,常有更多失败的体验,内心脆弱、敏感、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当遭遇意外事件时,更易选择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如自杀。

3.2.2健康危险行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多相互影响,有某种不良行为可增加其他行为的可能性[6],而酒精的使用是男性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7]。笔者研究亦显示,过去1个月饮酒天数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这与上述报道相符;同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出过去7d玩电子游戏(包括网络游戏)的时间也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一方面可能是电子或网络游戏将青少年与外界隔离,内心封闭,局限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不能与家人、朋友进行有益的交流;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弱,刻意模仿游戏的内容。

3.2.3学习压力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其学习密切相关。首先,学习成绩越差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越高,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相符[8];其次,父母的期望过高、有学习焦虑倾向均是有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过去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的“宠儿”。面对残酷的现实,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也不仅仅是上大学,上研究生、出国已成为更多父母厚重的期望,因此,学习成绩是父母最关心的。这些都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旦遭遇意外的学习和生活事件,自杀常成为一种解脱的方式。本研究发现,母亲职业是文、卫、科技人员也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考虑与上述原因有关,因为从事这些职业的女性承受的竞争压力较大,对子女的期望更高。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青少年;吸烟;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1-02

1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现状

1.1少年吸烟的总体状况世界有l1亿人在吸烟,而其中近四成是中国人,以目前中国的烟民发展状况推算,到2050年中国的吸烟人口将达到4.3亿。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目前20岁以下的青少年将有2亿成为烟民,他们中至少有5000万人最终将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2]。据卫生部的《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我国现有13岁至18岁青少年1.3亿,约有1500万名青少年烟民,吸烟率为11.5%,男女生分别为18.4%和3.6%。尝试吸烟的青少年不少于4000万[4-5]。报告表明,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逐年上升,吸烟学生以男生为主。另外,报告也指出,目前我国遭受被动吸烟危害的5岁以下儿童有1.8亿,占受被动吸烟危害总人数的1/3[6]。

1.2青少年初始吸烟的年龄状况研究者对2006年中国国际戒烟竞赛某赛区报名者中随机抽样108名参赛者进行统计发现,报名者吸烟的平均年龄为l8.7岁,其中l8岁之前开始吸烟为57名,为52.8%,15岁之前开始吸烟为28名,为25.9%,lo岁之前开始吸烟为7人,为6.5%,最小的吸烟年龄仅为7岁[7]。吸烟学生初始吸烟行为多发生在12岁之后,在14-16岁时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10.44%),其次学龄前已有相当比例学生开始尝试吸烟(2.8%),其中男生为4.11%,女生为1.39%[8]。

1.3青少年吸烟的性别状况不同性别学生都曾尝试吸烟,目前吸烟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各个年龄段男生初始吸烟率都比同年龄段女生高。23.6%的中学生现在吸烟,其中35.0%的男生吸烟,11.4%的女生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

1.4青少年吸烟强度有研究调查显示,过去30天吸烟天数累计构成比的结果显示,吸烟学生的月吸烟天数呈现两极分化,其中月吸烟天数为1-2d(23.4%)和30d(36.0%)的比例较高,月吸烟3-5d的占10.1%[10]。日吸烟量构成比调查结果显示:71.1%的吸烟学生中将日吸烟量控制在5支以下,其中25.5%的学生每天吸烟量不足1支,日吸烟量超过10支的学生为13.3%[11]。我国青少年吸烟现象近年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逐年上升,有向女生蔓延的态势:我国青少年开始吸烟有低龄化的倾向。200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与199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13岁前吸完一整支烟的比例增加了15%,开始吸烟越来越早。另外,我国青少年遭受二手烟的危害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约占1/2强,其情势不容忽视[7]。

2形成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2.1心理因素有研究对中学生第一次吸烟原因进行分析,中学生第一次吸烟因好奇而导致吸烟的最多,占到13.72%;其次是因为心情不好,占到12.06%,当代青少年学习、就业生存压力大,导致他们不断寻求缓解压力的方式,当然包括以吸烟来缓解紧张、焦急、沮丧的情绪。同伴给烟、无法拒绝同伴要求、感觉更象成年人则分别占5.88%,2.26%和1.02%,青少年往往通过模仿成人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成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感到自己长大成熟了,这种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的需要,使中学生容易沾上吸烟行为[14]。

有调查显示,被问到青少年吸烟的原因时,最常见的字眼是:很酷、很帅、有型、郁闷。一些青少年对吸烟的危害性知之甚少,错误地认为吸烟是潮流[17]。社会上一些大款或自己崇敬的老师手里夹着烟、嘴里喷着烟的样子很酷;有的青少年平时见家长都吸烟,以为味道一定不错,于是也想尝试一下,久而久之便上了瘾:也有的是认识了社会上的一些烟民,别人递烟自己盛情难却,于是便试着吸,继而慢慢就上了瘾;而女青少年吸烟大多数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同学关系不和谐、家里父母吵架或被父母责骂等,因为心情苦闷以吸烟解愁[15]。

2.2社会因素社会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吸烟的风气还很严重,青少年自小就生长在处处有烟的环境中,即使在电影和电视片中,也有吸烟的镜头,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2]。学校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在会吸烟的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地学会了吸烟,另外,在中学里还存在着教师吸烟的影响。烟草价格低、销售的许可和限制比较宽泛,也是造成青少年吸烟的因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对劝阻青少年吸烟和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等有明确规定,但受市场经济多方面因素影响,执行效果非常不好[16]。

2.3家庭因素有关青少年吸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吸烟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许多学生的第一支烟,是从父亲的烟盒中拿的,家长吸烟诱发青少年学生的新奇性,同时为学生获得烟草提供了机会[13]。

3如何有效控制青少年吸烟

3.1重视社会环境遏制烟草广告、提高青少年控烟意识和增强广大烟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三结合”是解决认识和意识问题的首要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我国自1979年开始控烟工作以来,已相继颁布了2o多条有关控烟的法规、条例、通知。但是有些法规还不完善,尤其处罚方面力度不大,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另外一些法律政策执行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不许向未成年人售烟的法律条文,但商家受利益驱动,很少有真正执行的[18]。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就是执法不严的问题,应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限制青少年获得烟草。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要制定监测烟草使用和预防政策,烟草危险警告,禁止烟草广告,帮助戒烟,提高烟草税等。真正形成全社会共管的长效机制和崇尚无烟的社会文化。

3.2重视学校环境发挥学校控烟的主战场作用青少年是控烟工作的重点人群,中、小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控烟教育的主场所,富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实施将对全国青少年控烟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控烟工作带来重要影响[19]。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对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要积极创造无烟环境。其次学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烟害,帮助学生戒烟。学校应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规划,普通中小学校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要比较详细地对吸烟的危害作科学说明。教师要明确告诫学生,未成年人吸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吸烟是越轨的第一步,发展下去不但有损健康,而且可能是犯罪的入口处。发现吸烟的中学生,不能简单处罚,重要的是加强个别指导和个别矫正。要查清学生吸烟的原因和经过,了解烟的来源、吸烟的场合和该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对偶尔吸烟者,重在教育引导,注意日常观察,采取具体措施促使他们不再继续抽烟。对吸烟情况比较严重或有吸烟习的中学生,应特别重视,需采取专门的治疗措施进行矫正。再次要突出学生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控烟和创建无烟环境。参与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开展活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控烟活动和创立无烟环境[20]。

3.3重视家庭环境家长吸烟不但危害自己,而且使孩子容易沾上吸烟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研究表明,家长吸烟,孩子吸烟可能性要比不吸烟家庭高2-4倍[21]。家长要逐步做到不吸烟,在此之前可先做到在子女面前少吸烟,进一步要做到家庭中来往客人少吸烟或不吸烟。由于目前青少年吸烟年龄趋低,对于出于好奇心偶尔沾上烟的初中生,家长要严加管教,不能姑息。如发现孩子已有多次吸烟行为,应与学校联系,并对自己子女采取切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办法[22]。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eB/oL].http://moh.gov.en,2008,o6,12.

[2]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病[eB/oL].smg.en,2008,07,20.

[3]郑厚成.现代体育与健康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功焕.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n].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7:121.

[5]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77-83.

[6]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3-264.

[7]梁有华.校园小烟民令人担忧[n].南方日报,2001-07-06.

[8]许小频,郝瑞丰,聂少萍等.广州青少年吸烟现状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12(1):121.

[9]李新建,姚海宏,徐继英.上海市中学生吸烟相关健康知识和态度及与吸烟行为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1):12-15.

[10]陈纯.汕尾市城区青少年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35(5):42-43.

[11]刘明哲.菏泽市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0(1):71-73.

[12]孙纪超,广俊.大众传媒对中学生吸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2):99.

[13]陈秀玲,王卫峰,赵庆法.家长对中学生吸烟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6):22-23.

[14]马杰民,陶沁,宋恒兴.中学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疾病监测,2002,17(2):68-69.

[15]段佳丽,孔祥波,吕若然等.北京市学生吸烟状况抽样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07-308.

[16]刘然祥,耿贯一,阎佩琪等.青少年吸烟对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与预防,1995,6(3):162-165.

[17]徐晓红,戴寿桂.盐城市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调查[J].中国校医,2007,21(2):153-155.

[18]高茗,张金霞,马尔健等.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5年变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43-144.

[19]李爱兰,黄悦勤,王燕玲.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75.

[20]黎江,李新建,彭宁宁.上海市部分城区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05,19(2):l11.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6

【中图分类号】R179G478R512.91

【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4-0380-03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综合预防;学生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传染病。aiDS已广泛分布于全球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控制aiDS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健康教育是预防aiDS的最有效手段[2]。据有关研究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的HiV感染者中50%以上为15~24岁的青少年,而我国HiV感染者中青少年就占了80%[3],且多数生活在云南、四川、广西、新疆等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4]。当今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7~24岁,成为我国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5-6]。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预防aiDS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艾滋病流行的现状及其严峻性

《2007年世界艾滋病报告》[7]指出,截至2007年11月20日,全球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已超过3300万,其中15岁以下人群约为250万。我国卫生部也于2007年11月29日公布《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8],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223501例,其中aiDS病人62838例,死亡报告22205人。2007年,国家卫生部、UnaiDS、wHo联合对我国aiDS疫情进行了新的评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有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约70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05%,其中aiDS病人8.5万,2007年新发HiV感染者5万,因aiDS死亡2万。目前我国的aiDS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呈高流行的态势,性传播与吸毒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有关资料显示[9],我国少数民族HiV感染者所占比例高于汉族的原因: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吸毒有较长的历史背景;二是aiDS高发的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交易的主要通道,比较容易获得;三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特别是缺乏专为少数民族制作的健康教育材料;四是尽管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状况有较大改变,但由于发展不平衡,使部分地区文化、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据文献[10]报道,目前少数民族HiV感染者所占比例仍在明显增加,真实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流行的严峻性。

2大学生群体面临着aiDS风险

大学生由于对性健康知识的缺乏、无保护措施的、开始的低龄化、有增多趋势等问题均可能形成伤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aiDS风险。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感染aiDS。这些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高校卫生防疫部门的高度重视。

2.1大学生缺乏性健康知识高校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在他们中公开谈性和开展全面的性健康教育仍然存在阻力,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性与生殖健康的科学知识、正确态度和相应的防御技能。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学实施以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青春期教育,但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主要是侧重于生理解剖知识教育,缺乏心理、伦理方面的辅导和预防意外妊娠以及生殖保健服务的知识和信息的教育,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忽略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参与性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忽视了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当今青少年性成熟提前、大学生增加以及全球性病、艾滋病严重流行等客观现实下,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知识的缺乏,使青少年特别是使大学生暴露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之中。

2.2民族地区高校与其他高校大学生性观念和性病预防意识上的差距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值青春发育后期,性机能的日益成熟与性冲动的强烈刺激让性成为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桂西北民族地区高校1897名学生性观念与的调查发现,有49.4%的在校大学生正在谈恋爱,27.4%发生过边缘(包括拥抱、接吻、抚),14.5%发生过婚前,初次时使用安全套占9.9%[11]。这一调查结果与柳晓琳等[12]的调查报道较为一致,与徐永芳等[13]的调查结果差距较大,反映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性观念和预防性病、艾滋病意识观念上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差距。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面临着aiDS的风险更加严峻。

2.3大学生普遍缺乏对HiV/aiDS的正确了解在对待aiDS的基本知识方面,很多大学生不够了解。某高校不同学历师生aiDS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发现,19.81%不知道aiDS的三大传播途径,40.01%认为蚊虫叮咬可传播aiDS,38.76%对HiV/aiDS十分恐惧[14]。另一项调查显示,75.5%的医学大学生认为蚊虫叮咬可传播aiDS,25.5%的大学生认为可感染aiDS;48.0%和18.5%的大学生认为可通过注射疫苗和口服预防性药物能预防aiDS;70.8%的学生认为对HiV感染者应集中管理;58.0%的学生担心以后与HiV感染者在一起传染aiDS,部分学生表示不愿意和HiV感染者一起工作学习,同时还有93.3%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进一步获得aiDS相关知识[15]。说明高校学生对aiDS有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对aiDS存在着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加大高校aiDS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力度,是为减少大学生传染aiDS风险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3高校aiDS预防机制

3.1国家政策支持自1985年我国首次报告aiDS病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aiDS的防治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其中对高校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是1998年国务院专门下发的《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16],对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各高校都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规划。2004年国家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17]又进一步强调了各级大中专院校建立健全艾滋病预防机制的重要性。2006年初国务院又重新制定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18],进一步部署各级学校加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指标、行动措施与保障措施,为不断完善高校aiDS预防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3.2建立高校aiDS预防机制一是成立以学校领导为组长、以包括卫生防疫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高校艾滋病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校“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长期规划”,审定学校卫生防疫部门制定的“年度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计划”;二是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计划中,确保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长期科学化、规范化进行;三是加强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持联系,使高校艾滋病预防工作长期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时刻掌握校内艾滋病疫情,严格疫情报告制度。

4高校aiDS预防措施

4.1加强aiDS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首先是要加强健康教育师资业务知识的培训,因为教师的性知识、态度、观念和性道德都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目前,许多预防aiDS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不了解aiDS防治的基本知识,难以胜任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有调查显示,84.1%的教师希望在教师培训中学习有关预防aiDS方面的知识,79.3%的教师认为健康教育是目前预防aiDS最有效方法[11]。其次是要组织有关人员和学生代表深入到民族地区高校所在的服务区域,认真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惯,重点探讨全国其他地方少有或桂西北独有的民族(如仫佬族、白裤瑶族、毛南族等)生活习俗与HiV感染的关系,从中寻找民族地区高校预防aiDS的途径和办法,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地区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4.2有计划地举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面向全体师生举办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内容主要包括aiDS在全球及我国的流行现状、趋势及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国家相关预防与控制政策;在高校开展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及可行性探讨;aiDS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对待HiV/aiDS的态度、预防措施等。同时对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相关部门提出要求,将aiDS健康教育与青春期性教育结合起来,把青春期性教育作为aiDS教育的前提,针对在学生中存在的现实性,加强性道德教育,开展安全教育、男性责任感教育、女性自尊自重自爱教育。通过这些讲座以及各种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3发挥大众媒体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大众媒体一直都是在我国青少年中进行aiDS预防宣传教育的主要载体,除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黑版报等传统媒体外,因特网在教育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有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医学卫生书籍、报刊杂志及文艺书籍等,其中医学卫生书籍占50.6%,报刊杂志占28.6%,文艺书籍占10.3%,影视占0.5%[19]。Kate[20]的研究发现,20世纪末在校大学生从因特网上获得性知识的比例已明显升高。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充实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内容,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性知识和预防aiDS知识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另外,通过网络、电视讲座、健康热线、宣传册、宣传报、健康教育处方、世界aiDS日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对大学生预防aiDS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4发挥在校大学生生力军作用由于高校学生生源广泛,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回到家庭所在地开展预防aiDS宣传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这项活动面向基层,走进千家万户,是一种投入小、社会效益大的公益。在大学生中持之以恒地开展aiDS健康教育,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为我国防控aiDS的流行作出积极的贡献。另外,在校内开展探讨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和预防aiDS健康教育活动中,实施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一是学生以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分析案例、解决问题为主线,开展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活动;二是以校团委、学生会牵头,举办与预防aiDS相关的专题班会、专题版报、专题知识竞赛等参与性强的教育形式,既有利于对上述专题讲座知识的巩固,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与增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意识,促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预防aiDS的良好习惯。

4.5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防艾工作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预防aiDS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一个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技能的环境,社会和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学校开展预防aiDS专题教育可以对增强学生的知识、态度等起到显著的作用。有调查显示[21],学生同家长或家庭中其他成员谈过aiDS问题的比例为46.0%,同朋友谈论的比例为48.7%。因此,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同时参与的预防aiDS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6预防aiDS健康教育效果评估可采用双向方式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对每一届大学生进行aiDS相关知识、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对HiV/aiDS的态度、预防知识及性观念等方面的问卷调查,是对高校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学生在预防aiDS知识获取和态度转变等方面的检验,同时也是对整个健康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以及健康教育师资教育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是对高校健康教育模式有效性的检验。因此,健康教育的评价结果,是为进一步修正高校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aiDS预防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综上所述,aiDS的流行特点和易感青少年群体的分布状况,决定了高校控制aiDS流行的关键在于预防。而目前高校在aiDS的三大传播途径中,性接触这一传播途径的预防极为重要。因此,高校构建和完善aiDS预防机制,大力开展预防aiDS健康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5参考文献

[1]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3-327.

[2]汪华,主编.艾滋病防治实用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文献出版社,2004:1-4.

[3]任学锋,余冬宝,主编.艾滋病防治媒体报道参考手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28.

[4]荼高强,徐徐.论艾滋病病人的人权保护.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3):297-298.

[5]王立秋.全球艾滋病流行进展.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3.

[6]李光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6):116-118.

[7]国际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007年世界艾滋病报告.2007-11-2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2007-11-29.

[9]何慧,主编.极乐的暗礁―20世纪无药可救的艾滋病.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10]田应娟.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对艾滋病歧视的调查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173-174.

[11]熊翠欢.河池学院大学生性观念和的调查.中国校医,2008,22(2):193-194.

[12]柳晓琳,王琴.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性病和艾滋病健康教育探讨.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21(5):69-70.

[13]徐永芳,周吉,莫秀娟,等.广西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974-975.

[14]熊翠欢.高校不同学历师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比较.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6:990-992.

[15]高秋菊,薛春洪,刘辉,等.某军医学院学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79-80.

[16]廖文科.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4-5.

[1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意见.2004-5-29.

[18]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06年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99-100.

[19]刘达临,主编.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上海:三联书店,1995.

[20]Katem.themediaisaneffectivewayofimprovingthesexualhealthknowledgeofunmarriedruralChinesemales,2000(eastwestCentreSummerSeminar2000Report).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7

12.[调研报告2]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体制建设的几点思考[书剑][2008年8月14日][5]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体制建设的几点思考经过三个五年的普法教育,我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较明显的增强,许多青少年懂得了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集体及自身的合法权益。然而,近年来由于多方原因,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却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什么在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青少年犯罪却呈大幅上升趋……

13.[调研报告2]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书剑][2008年8月14日][5]【关键词】外来人口青少年犯罪预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到各个城市,外来务工队伍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特殊群体,在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城市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外来务工群体流入城市的规模和范围的扩大,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愈加复杂,如外来人口的安置、用工管理、……

14.[调研报告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书剑][2008年8月14日][15]在新时期,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挽救已经违法犯罪的青少年,预防其它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利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社区是城市管理体制的基础,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和就业的重要场所。社区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立足社区,可以把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和问题家庭青少年等群体管理起……

15.[调研报告2]关注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污染”[书剑][2008年8月14日][8]未成年人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潮假借着“新潮、开放、现代”的外衣沉渣泛起,部分国外敌对势力通过新兴的网络媒介等途径趁势而入,大量反动、迷信、、暴力的文化产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对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

16.[调研报告2]浅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书剑][2008年8月14日][14]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7.[调研报告2]青少年法制教育之我见[书剑][2008年8月14日][17]人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当然青少年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教育,而青少年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成人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若成不了才,德才不兼备,那样的人才不仅不能回报社会,恐怕最终也只能是祸害……

18.[调研报告2]关于推进建邺新城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思考[书剑][2008年8月14日][0]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青少年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既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者。因此,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不仅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新城区法制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大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成为……

19.[调研报告2]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建设的几点思考[书剑][2008年8月12日][5]经过快四个五年的普法教育,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较明显的增强,许多青少年懂得了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集体及自身的合法权益。然而,近年来由于多方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却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当中,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在我们的教育制度本身也存在不少的缺陷。……

20.[调研报告2]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书剑][2008年8月12日][37]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法制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内容。“四五”普法以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青少年法制教育这一重点,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特别是全县在校6万余名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去年全县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人数比前年下降近50%,今年上半年全县……21.[调研报告2]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书剑][2008年8月12日][4]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青少年的生活。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目前全国网吧数量不下于20万家(其中有一半左右为无证黑网吧),我国网民已突破3370万人,而且每年还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年龄在35岁以下青少年占了网民总数的79.95%,中小学生上网比例更是高达81.3%,比成年人高出22个百分点。这足以说明青少年与网络走到了一起,成为……

22.[调研报告2]创新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引导青少年做遵纪守法新人[书剑][2008年8月12日][31]“四五”普法教育开展以来,我们xx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研究探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模式,以创新的精神,抓好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特别是在校的7万余名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出现了逐年明显下降的趋势,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推进了“四五”普法的深入开展。一、创新法制教育的理念,引导青……

23.[调研报告2]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法律素质言[书剑][2008年8月12日][9]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法律素质言

“三五”普法期间,在区普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依法办校,依法治校,认真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在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方面,形成了富有成效的法制教育特色,收到明显的效果,促进了我系统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五年来,全系统在职教职工三千多人,中小学生近四万人,基本达到无犯罪行为发生,无矛盾激化现象,无“”痴迷者和反弹者。四个单位被评为区“三五”普法……

24.[调研报告2]xx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书剑][2008年8月11日][29]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稀饭毒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身心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明辨是非,抵御外界不良侵害的能力较弱;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日益滋生蔓延;家长过分溺爱,教育无方,家族关系不和谐,家庭结构残缺等给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日益上升趋势,……

25.[调研报告2]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犯罪几点思考[书剑][2008年8月11日][2]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二十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年轻一代的素质如何,将决定中华民族新世纪的前途和命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成长都十分关心。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进行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并强调:“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教……

26.[调研报告2]预防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是我们共同的职责[书剑][2008年8月11日][4]青少年违法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已经被人们认为是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针对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势态,我们要做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认识和加强预防和教育工作,这是我们共同的职责。目前,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存在,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保护青少年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犯罪低龄化、团伙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性质严重化的趋势,据对……

27.[调研报告2]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之我见[书剑][2008年8月11日][5]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之我见一.法律意识的内涵。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法律意识属于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识也属于法律……

28.[调研报告2]与时俱时创新进取不断推进我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书剑][2008年8月11日][2]我区打破思想定式,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积极进行创新思维,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发挥有关部门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不同阶段开展具有特色的连续性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使我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保障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持续发展加强对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构建法制教育工作机构是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8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开题报告的质量写得好与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

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

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

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

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

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

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课题名称: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一、立论依据

研究意义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智能正常发挥的保证。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文献综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小学生的天生素质如何发展,有赖于他的周围环境,而其心理怎样发展,则取决于他的生活过程。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遗传、营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的自我强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自杀呈现低龄化趋势。应试教育与学习压力的超负荷造成少儿身心的亚健康。心理疾患的高发是造成自杀行为的低龄化的重要原因。我国未成年人在情感、人格、人性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普遍存在的校园欺侮现象也是造成少儿自杀的原因之一。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着重要关联。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减负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有效防治自杀的重要途径。

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与目标取向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国内比较常见的提法还有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等。这类提法含义基本一致,即离不开心理二字,最终还在于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一类提法比较普遍,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这类提法沿用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术语,但含义十分广泛,在学校也多指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我们沿用心理咨询这个术语,从心理咨询自身的发展来看,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编辑的《心理学百科全书》(1984年)认为,心理咨询应遵循两种定义模式,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指出咨询心理要始终遵循着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咨询对象(不是患者)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它试图帮助咨询对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扫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高平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影响三方面分析得出: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依据,环境影响是条件。要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必须从改善外部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各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就安康的实质;认识到了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适应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行为和人格偏离四大类,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应当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生物的、环境的、教育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

1、通过研究,全面了解小学生心理状况,获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个案,探索出适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4社会环境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心理测试法、经验总结法、成果分析法。

三、论文大纲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3)心理因素等。

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2)家庭氛围;(3)家庭关系;(4)教养方式;(5)家长的榜样;(6)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3、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1)校风与班风;(2)学校环境;(3)教学内容和方法;(4)教师素质;(5)师生关系。

4、社会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2)大众传媒;(3)社区环境。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4(6):70-72.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9

【关键词】国民体质指数,变化趋势;疾病预防;肥胖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中国肥胖的发生率正迅速上升,根据医学专家的研究,肥胖者受慢性疾病的威胁更大,因此肥胖者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超重和肥胖因患病人数巨大及其对健康的广泛影响,已成为全中国所关注的最主要卫生问题之一。国民体质指数作为判断超重或肥胖指标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国民体质指数指通过国民体质监测,所取得国民总体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资料,进行无量纲处理后得到的反映国民体质综合状况的指数。了解中国国民体质指数水平的变化,对于及时掌握超重及患病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数据,《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又称《中国健康调查》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关于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它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年精诚合作的巅峰之作。《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无可辩驳地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膳食来防治心脏病、癌症和其他疾病。这本书不仅适用于经济发达国家,也是那些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导致饮食习惯发生巨变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选图书。因此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可作为本研究强有力的数据基础,了解近十年中我国国民的体质指数和超重肥胖状况,研究中国国民体质指数长期变化趋势及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南北居住地区分布一致,构成了条件的基本平衡,国民体质指数变化趋势为在这近十年中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区的调查对象均因年分得增加呈增长趋势,其中,男性和女性均有所增长,我国成人国民体质指数水平变化趋势具有性别差异,男性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女性,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显示各年龄组成年女性体质指数高于同年龄组男性,但2000年青壮年男女之间体质指数水平已经趋于一致,低体重率有所下降,而超重肥胖率却呈上升趋势,从2000―2009年成人超重肥胖率由31.3%上升到39.6%且高年龄组超重肥胖率明显低于低年龄组,国内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我国的青少年肥胖发展速度比欧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还要快。儿童青少年期体重超重和肥胖最严重的后果是到成年期的延续,发生于6~11岁和12~17岁的肥胖,分别有约55%和75%将持续到成年,而延续到成年的肥胖又与心血管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相互影响,从而加剧其发生与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的现状及流行趋势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青壮年肥胖已成为不可被忽视的严峻卫生安全问题。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和贵州9省区的18―60岁的成年人。

1.2方法:抽样方法:采用多层、多阶段、整群及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每个省抽取两个城市和四个县,在每个城市中抽取两个城市居委会和两个郊区居委会,在每个县当中抽取两个村居委会,在抽取的所有居委会中随机抽取20个居民户,将户内的每个成人家庭成员均作为调查对象,每轮调查都追踪相同调查户和户内成员。

1.3调查方法:采用追溯法:利用相关的资料连接查找到一些需要的资料并加以利用。采用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1.4相关定义: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指定的判断标准。判断标准为中国人虽属亚洲人种,但体重指数的正常范围上限却应比亚洲标准低些,在具体运用体重指数判断胖与不胖时应区别对待。体型小决定了体重指数的正常上限要低些,专家们认为,我国人正常体重指数上限不应大于22.6应比欧美的24.9和亚洲的22.9还低。中国人体重指数的最佳值应该是20-22,国民体质指数大于22.6为超重,体质指数大于30为肥胖。

1.5统计分析:从五次调查进行比较描述成年人体质指数及超重肥胖率的历年状况和变化趋势。

2结果

本研究显示,我国成人肥胖水平逐年升高低体重率不断降低,超重肥胖率迅速增长,我国成人健康体质指数水平有性别差异,明显男高于女。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国民健康体质指数水平变化,比如:膳食结构的改变,油炸不健康食物的增多,国民运动量的减少都是造成超重或肥胖的原因。

3讨论

超重和肥胖是万病之源并非夸张,俗话讲:一肥生百病,肥胖可损害心血管,造成高血压,冠心病,肥胖可损害消化系统造成胆石症,脂肪肝,肥胖可损害呼吸系统造成肺活量下降,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可损害肌肉骨骼,造成骨关节炎,肥胖可损害代谢及内分泌系统,造成糖尿病,高血脂,痛风,肥胖可损害生殖系统造成减退月经不调,肥胖不仅带来诸多疾病,还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目前肥胖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健康问题。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现有预防措施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广泛宣传肥胖症的有关科普知识,尤其是肥胖对人体的危害,使人们懂得婴儿期、孕期及各个年龄阶段的预防知识。期待我国能尽快制定出有效措施对肥胖的预防和治疗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杜树发、翟凤英、葛可佑等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布状况

[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10

   近日河北某医院向社会抛出一份关于青少年性行为的调查报告,媒体惊呼这份调查报告令人触目惊心,形容青少年跨越性爱防线已成“洪水猛兽”。其实关于青少年性行为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也许医院对青少年性行为状况所作的调查,比社会上其他部门所做的调查更有说服力,所以再次引起媒体的注意。

   笔者看了这份调查报告后,形成这样一个印象,就是成人对青少年性行为的严重程度感到吃惊,对青少年的“性解放”感到忧虑,但对如何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缺少有效对策。笔者认为,对青少年的性问题,光有吃惊和忧虑是不够的,单纯进行责怪和限制也是无济于事的,根本办法还是进行疏导,而成人在引导青少年性行为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成人要承认青少年性需求。从生理学的角度讲,青少年发育到一定程度产生性需求是正常现象,如果没有性需求,只有性冷淡,则可能是一种病态。面对青少年正常的生理反应,有许多家长、教师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愿意从正面与青少年进行交流。有的中学在讲生物课的时候,把人体生理卫生部分交给学生自学,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反应,做出一些越轨行为,成人不应该过多地责怪他们,而应该首先检讨自己。成人要让青少年知道,性需求是健康的、积极的,但同时也是可控的,打消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建立起青少年对性需求的自我防线。

   其次,成人应转移青少年性注意。不难想象,如果青少年有了性需求之后,整天捉摸这件事,达到朝思暮想的程度,当具备条件时,不发生越轨行为就怪了。成人防止或减少青少年性行为的最好办法,就是转移青少年对性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把兴趣转移到学习和文体活动等方面来,而不是单纯地进行限制。青少年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存在逆反心理,成人对青少年性行为的强烈反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当前,要特别预防网络、游戏等对青少年的色情诱惑,努力杜绝对青少年的性刺激,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没有性污染的小环境。在这方面,成人应当肩负起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