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调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6:21

青少年调查报告篇1

根据《关于开展“五失”青少年基本情况摸底调查的通知》(__关委发〔2015〕3号)文件精神,乡上成立调查小组,全面摸底了解全乡失学、失业、失亲、失足、失管青少年情况,提高关爱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为青少年做好事、解难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从摸底各村(居)五失青年情况来看,全乡共有“五失”青年9人,其中男青少年5人,女青少年4人,主要分布在__村1人,__村1人,__村3人,__村1人,__居委会3人。据调查了解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青少年自身原因。如__(自身不能站立)和__(聋哑)身体残疾导致失学。第二,监管人原因。如韩宇轩和__父母离异,父母离异后对其子女不管,爷婆无能力管教。又如__父亲残疾,母亲离走、__和__父亲死亡母亲离走,__父亲精神病,母亲出家离走,导致三青年失管。第三,社会原因。如__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患病,爷婆年老多病和残疾等家庭原因,对该青少年失管。

由此可见,出现“五失“青少年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某一种原因造成的。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才能使问题得到切实有效解决。

乡关工委对“五失”青少年高度重视,在思想教育上、生活困难帮扶上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采取各种方式教育,争取财政拨款、社会捐助等方式,给予“五失”青少年最大程度帮助,使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温暖,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一)健全组织,齐抓共管,关爱帮扶“五失”青少年

各村(居)设专职关工小组副主任负责“五失”青少年关爱帮扶工作。针对“五失”人员,乡关工委牵头,由学校、妇联、团委、派出所、司法、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关爱帮扶小组。积极邀请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出山”,加强对“五失”青少年的关爱帮扶。

(二)积极倡导,广掘资源,积极帮扶失学青少年

加强对失学青少年的帮扶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如__由市统战部门负责帮扶,__家修建房屋,乡村通过多渠道争取资金解决修房困难,终建成了楼房。对失去双亲的孤儿,乡政府纳入低保范围,民政困难救助,解决家庭困难。学校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结对关爱方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青少年调查报告篇2

调查全面,学生参与度高

据悉,这次调查方式为问卷式,分别在《课堂内外》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上刊登调查问卷,同时,在课堂内外官方网站设立“2010中国小学生成长状态调查”专区,点击后进入相应的问卷调查栏目。问卷的统计采取随机抽样统计。另外,通过网上调查专区填写问卷的,其调查数据自动进入信息统计库。这部分青少年必须是有上网条件和上网时间。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往往来自城市和城镇,在周末集中上网的比例很高。一些青少年在回寄问卷的时候特别写信说明,家里有电脑可以上网,但因为住校上网受限制,或者上网填写问卷需要注册,不如直接寄信来方便。

2010年青少年成长调查从今年1月开始到9月30日结束,共回收邮寄以及网络有效问卷超过十万分。采样范围包括中国内地所有地区,来自生活于城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问卷占大多数,其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这部分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和自我认知。

网络游戏并不是狼来了

调查结果显示,当今中小学生对于网游的选择上更加趋于理性,每周玩两个小时网游或者基本不玩的小学生占到了64.21%,这一选项在初中是84.30%,高中生则达到了88.37%。

66.67%的小学生、72.36%的初中生和62.06%的高中生认为网络游戏“休闲娱乐,不沉迷就好。”网络游戏在中学的盛行度并不像传说中那么严重。

韩寒不敌郭敬明,鲁迅成为中学生最喜欢的现当代作家

在中学生最喜欢的80后或90后作家中,郭敬明虽然饱受抄袭门、炫富门等种种非议,但仍显示出其强大的人气力量,在初中生中以50.63%的支持率超过了第二名韩寒(43.72%)以及第三名张悦然(10.18%)。在高中阶段,郭敬明仍以43.17%的支持率超过了第二名韩寒(29.36%)以及第三名徐鹏(18.31%)。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90后作家无论影响力与支持率仍旧无法与80后作家们相抗衡。

与80后和90后作家之间的竞争相比,现当代作家之间的选择则显得平和许多,初中阶段的前三名分别为鲁迅(50.75%)、冰心(39.20%)、朱自清(29.40%),高中段的鲁迅仍旧成功成为第一(33.87%)、余秋雨则以21.37%的支持率紧追其次,金庸的排名是第三,支持率为19.19%。

90后消费更显理性,国货整体不如国外品牌

在消费分栏调查中,71.10%的高中生和68.86%得初中生认为质量是第一位的,价格其次,但在外形、款式与功能上,初中生更注重前者,说明针对初中生的产品在外形设计上要更加前卫时尚,满足他们追求“酷”的性格特点。高中生则没有太多区别。

在同时的“2010中国青少年成长状态调查排行榜’可以看出,在消费领域,在休闲衣物、食品等方面,国货整体支持率要高于过国外品牌,出电脑品牌外,绝大多数电子消费类产品均是洋品牌的天下,而国货品牌仍未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多数中学生承认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有消极心理

在关于心理方面的调查中,68.49%的初中生和78.11%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心理比较健康,但有时会有一些消极思想。其中69.75%的初中生和67.84%得高中生认为已普遍出现过焦虑情绪的体验,同时,来自身边人的影响(尖子生、学习竞争、找不到朋友)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很大压力,个别人产生自卑、嫉妒、封闭心理。

面对这种心理焦虑,极少数同学作出的类似离家出走、自杀或犯罪等极端行为,对此,大多数高中生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成绩不好,学习、升学压力太大,其次是心理有障碍,认为是因为家庭不幸、不适应社会、失恋的比例要低于初中生的选择,说明高中生更愿意从当事人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今青少年普遍缺乏专业心理健康老师

青少年调查报告篇3

——当今青少年最崇拜的人

[想法来源]

在今年寒假的一天,我为了查找毛泽东的诗词,便上了一个毛泽东的网站,正当我刚想从那个网上退下来时,我突然发现该网页上的在线人数才两名,也就是说观光此网页的人除了我就有一个人,这让我大吃一惊,这位伟大的中国领袖居然现在却遭到青少年朋友们的如此冷漠(上网的大部分是青少年)。于是我决定要调查一下当今青少年崇拜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调查过程]

我的调查对象的范围是我身边的朋友和一些网上的青少年朋友们。我首先上了一个流行音乐网,这里可是热闹非凡,在线人数多达上千,我随便点击了一个窗口,因为人太多,显示窗口的速度慢得惊人,如果电脑没安装宽带,恐怕看个信息浪费的时间可太多了。

接着我又上了一个周恩来的网站,我点击了一个叫“总理事迹”的窗口。很快的,总理的事迹便映入了我眼帘。这说明了来网站了解周总理的人也很少。这样的结果我也是早就料到了,因为我曾经也问过我的很多朋友们,他们大部分的人都崇拜当今娱乐圈、体育界最红的人:什么影星张柏芝、朱丽亚.罗伯兹,歌星小甜甜.布兰妮、夏齐拉,还有球星贝克.汉姆、劳尔等等,而且有些人当听到你提到毛泽东、周恩来时甚至会以嘲笑的态度回你一句:“你土不土?”惟有一个人回答到:“我崇拜拿破伦.希尔。”这让我感到有一点担忧:“难道我们要因为那些明星的存在而要去嘲笑那些伟大的英雄们吗?”

我为了知道更多青少年的想法,于是自己在网上主持了一次论坛,题目为“你最崇拜的人”,有20多个人参加了我的论坛,他们没有一个人喜欢毛泽东的,更别提周恩来了。各个都为哪个明星发疯,当我问大家为什么不喜欢或崇拜伟大的科学家或英雄郑成功之类的人的时候,他们都非常非常吃惊的问我:“请问您今年高寿?”这个问题跟年龄有什么关系?难道只有老人才能崇拜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们吗?

看来现在的大部分青少年已经把崇拜历史上的伟人只是理解成为“老土”,那我们的父母那一带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问了爸爸。爸爸说当年他非常崇拜才华横溢的文坛巨匠和创造奇迹的伟大科学家,也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有累累业绩。则妈妈说她小时候崇拜雷锋,崇拜他无私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姥姥老爷说,在他们那个年代他们都很崇拜中国大领袖毛泽东毛主席。可是现在除了爸爸,妈妈和姥姥老爷都不崇拜当年他们所崇拜的人,妈妈则是开始崇拜大企业家,姥姥老爷他们现在的人生格言和目的就是:“崇拜自己,爱护身体!”也许,这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融合体。

[调查结果]

从以上的调查中我得知在整个青少年的圈里面,已经是没有多少人再去关注历代伟人了。他们的眼光都集中在了明星们的身上。据我的粗略统计,90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英雄;80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领袖;20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科学家;15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作家。

[调查分析]

这个不完全统计结果让我想到了有一次在新闻上看到的消息:英国的青少年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太不重视,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代伟人,导致他们不会拼写甚至没听说过“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但对“贝克.汉姆”这个名字则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英国宝贵的历史文化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条新闻让我想到如果我们中国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惟恐中国的青少年有一天也会像英国的青少年一样,从来都没听说过“毛泽东”这个名字,则对某某明星的情况了如指掌,那么那时候中国面临的危险那可就太大了。这么大的玩笑我们可开不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也是丢不起的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不要一贯痴迷与明星了!不要把我们的历史遗忘了!

青少年调查报告篇4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大家对电脑、手机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很多小学生由此也荣获“网络高手”称号。但随之而来的是近视的同学越来越多,有的班级已有近半的同学近视;近视同学的年龄也越来越低,一些一、二年级的同学鼻梁上也架起了沉甸甸的眼镜。近视不仅不利于我们学习,还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为此,我做了关于青少年近视率与用眼习惯的调查,希望能引起同学们对保护视力的重视。

二、调查过程

1.查找资料。我在网上查阅到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据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结果表明,我国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5%,初中生为70%,小学生为20%,而2013年,这一数据分别为60.28%、50.3%、27.63%。从小学生到中学生,近视人数逐渐上升,难道近视和年龄有关?我心中产生了疑问。

2.问卷调查。我设计了关于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年级、年龄、视力情况、用眼习惯等调查项目。经统计,我得到以下结论:近视人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逐渐增多,六年级学生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40%。

3.个别谈话调查。我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用眼习惯进行调查。其中,a同学说,他经常上网;B同学说,她喜欢趴在桌子上看书、写字;C同学说,做眼保健操时间他常与同学嬉笑打闹;D同学说他不爱吃西红柿、橘子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三、分析原因

通过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才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如下:

1.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2.看电视时距屏幕过近,时间过长;3.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环境下学习;4.长时间玩电脑;5.不合理饮食;6.不做眼保健操;7.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和适当的室外活动。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同学也认识到书写姿势不正确、光线过强或过弱、长时间用眼等不良的习惯易导致近视,但又不加以改正。医学研究表明,虽然存在遗传因素,但用眼习惯不正确、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干扰等,仍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体会与建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探索万物的工具,更是我们身体不可欠缺的一部分。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为此,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

1.看书时坐姿要端正,读写要做到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2.课间坚持做眼保健操;3.不偏食,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4.定期到眼科门诊检查,听从医师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数加深。

青少年调查报告篇5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做好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工作,省关工委组织调查组从2002年10月下旬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开始,先后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鸡西、绥化等6市,会同市关工委的同志深入到15个区、4县(市)和基层社区、中小学、幼儿园、少年犯管教所等单位,分别召开了有党政领导同志、有关部门及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总的看,所到市、县的关工委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广大青少年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取得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各级党委给以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特困学生。据对2个县、2个街道、3所中学、1所小学校的不完全统计,在校生中有特困生15598名,占在校生总数的9.5%。这些特困生缴纳不起学杂费,买不起学习用品,甚至连吃饭都比较困难。

2、辍学生、流失生。现在中小学生辍学、流失现象值得注意,特别是农村比较严重。据对一个县的调查,在小学阶段辍学、流失的学生占20%,在初中阶段辍学、流失的学生占50%,巩固率仅占一半。有些辍学、流失生流浪街头巷尾,染上不良习惯,甚至走向犯罪,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据齐齐哈尔铁锋区调查,在有劣迹的青少年中,30%是初中没毕业的流失生。牡丹江市少年管教所对20名16岁至17岁劳教人员的分析,有17人是辍学生。

3、初中没考上高中,高中没考上大学的落榜生。2002年,全省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各种大专院校占70%。而初中毕业考上高中的只占39.8%,特别是县里高级中学少,又过于集中,农村初中毕业生能考上高中的数量很少。据对一市一县的调查,市里有42所中学,2001年农

村报考高中的学生1733名,考取448名,占25.8%,县里有18所中学,报考高中的1501名,考取473名,占31%。据省少年犯管教所调查,在近两年关押的少年犯中,初、高中毕业没有升学的就有797名,占全所青少年犯的61.7%。

4、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子女。据对2个区、l个街道、6所中小学校的调查,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子女有3080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5%。其中:父母双亡的孤困少年儿童95名,占3%;父母一方死亡的单亲子女有645名,占21%;父母离异的子女2340名,占76%。这些孩子由于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约束,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人甚至丧失生活和学习的信心,经常出没于网吧和“三厅一室”,在一些有劣迹行为的人影响和教唆下,违法犯罪。

5、有严重不良行为和“两放”青少年。据对4个区、2个街道、3所中小学的调查,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劣迹青少年479人。其中,齐齐哈尔铁锋区有246人,占青少年总数的7‰。他们有学不上,有业不就;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小偷小摸,酗酒。另据对3个区、l个县、2个街道的调查,近几年,劳改、劳教的“两放”青少年827人。由于接茬帮教和安置、管理工作跟不上,有些人又重操“旧业”,重新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牡丹江市劳教所分析,在全所552名少年犯中,重新犯罪的就有265名,占48%。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社会上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虽然情况比较复杂,也不是只有以上几种类型。但从总体上来说,他们中90%以上是中小学生,正处于尚未成熟的年龄段,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发展的潜力很大,助其一臂之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成为国家未来的有用之材。就是那些有严重不良行为和“两放”的青少年也是处于教育、挽救、改好率最高时期,只要多给一些爱,多关心、多帮助他们,就能收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效果。因此,切实做好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各级关工委组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做好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工作。

二、从实际出发,扎实有效地做好救助工作

l、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捐资助学。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难而失学,各地都在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保证他们完成学业。大庆市关工委对四县一区一院的536名特困生与市内二级单位结对子进行救助,直至完成学业。绥化市关工委组织企事业单位与特困学生结成助学对子。仅2002年全市共捐资544万元,对28143名大中小学特困生进行了捐助。齐齐哈尔市从上到下形成了4条特困学生资助线:一是政府资助线,三年各级政府累计拨款519万元,及时救助灾区特困生;二是社会资助线,市五大班子领导带头与贫困生结对子帮扶,每人每年400元,社会各界共资助450多万元;三是教育资助线,学校对困难学生免收学杂费,师生开展“大手拉小手”,同学间开展“手拉手”、“二帮一”等救助活动,全市共捐助2千多万元;四是基金资助线,市政府出台了《资助特困初、高中学生资金筹集的使用办法乱设立资助特困学生的专项资金。这些措施有效地资助了特困学生,使他们完成学业。

2、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积极做好辍学生、流失生重返校园工作。一是在群众中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同时依法制定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的有关规定,实行责任制。富裕县从2000年起,乡镇、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制定相关规定,常抓不懈,使辍学流失率由13.6%降到3.5%。二是组织离退休老同志配合学校做好辍学、流失生及其家长的工作,有效地控制辍学生和流失生。绥化市关工委组织“五老”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使157名高中生、4815名初中生、3685名小学生重返校园。三是农村中学增设专业技术课,培养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和劳动者。呼兰县大用镇中学85%以上的毕业生升不了学、学生流失率高达20%。针对就业无技术、致富无门路等问题,进行了学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增设养殖、种植、农机维修、服装、商服等专业课,并备有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使学生既学到了文化课、又学到专业实用技术,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3、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做好落榜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对初中没考上高中、高中没考上大学的落榜生,要从战略高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疏导、教育和管理,使他们健康成长。一是积极办好各种职业学校,吸纳更多未考上高中的“落榜生”入校学习,既能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又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劳动后备军。二是举办各种培训班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哈市动力区两年来通过办技能培训班等形式先后培训了1127人次,其中90%以上找到了工作。三是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做好疏导和管理工作。对那些可以到社会就业的,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找职业、谋生路。

4、家庭、学校和社区紧密结合,做好家庭结构不健全子女的培育。一是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绥化八中有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父母双亡的学生252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9.5%。针对这些学生,学校组织教师和同学把自立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教育贯彻到全部教育活动中,开展了三项工程:(1)承包责任工程。建立学生档案,实行领导承包,列入班主任工作计划,开展爱心、关心、诚心、热心和细心活动,给其体贴和尊重;(2)全面发展工程。根据每个人的特长、爱好,细心发现优点,因材施教,使个性获得充分发挥;(3)心理教育工程。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他们自强自信的心理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二是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做到五个“不得”: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人单独居住;不得迫使其离家出走,放弃监护职责。三个“应当”即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对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的监督制度,对认真履行监护职责、教子有方的典型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履行职责或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依法追究责任,并选择典型公开处理;对经教育仍不改悔的监护人,申请法院判决,强制其履行监护人责任,情节严重恶劣的,撤销其监护人资格,把那些家庭失教的孩子从家庭中剥离出来,为他们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帮助那些不能很好履行监护职责的家庭,抚育孩子健康成长。哈尔滨市香坊区新城街道辖区内有不健全家庭子女126人。街道关工委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走上邪路,对无人管护的孩子聘

请了家长。每次确定家长时,关工委都召开聘请大会,并建立档案,确定专人负责与他们联系;经常走访,帮助家长排忧解难;定期总结,及时表彰,充分调动了家长真诚关爱的积极性,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5、积极开展帮教工作,努力挽救失足劣迹青少年。组织老同志配合公安司法机关,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两放”青少年开展帮教活动,促使他们改过自新,成为社会有用之人。齐齐哈尔市由综治委牵头,司法机关和关工委组织积极配合,建立青少年维权岗342处,对失足劣迹青少年进行法律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学法、懂法、守法。还组成失足劣迹青少年帮教小组4770个,成员12758人,与5020名失足劣迹青少年结成帮教对子。经过耐心细致的帮教工作,全市失足青少年改好率达85%以上。

三、紧紧依靠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充分发挥关工委组织的参谋助手作用

1、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做好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工作,是各级关工委组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

作。县以上关工委要组织力量,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搞好调查研究,摸清本地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具体情况和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提出具体工作方案或工作计划,报请党委、政府批准,按照各有关部门的职能进行分工,明确任务,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总体推进,同心协力做好对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雪中送炭”工作;要经常了解工作开展的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请示汇报,主动配合有关部门抓好落实工作;要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和推广做好需要特别关心青少年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影响和辐射作用,不断推动这项工作向深广发展。

2、加强指导,抓好基层。县以上关工委必须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要指导基层关工委组织配合有关部门对辖区和本单位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起动态管理档案,做到情况明,底数清;要把需要救助的青少年逐人落实到救助单位和救助人身上,明确救助任务和责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成绩显著的要总结经验,给予表扬奖励。要搞好舆论宣传工作,营造一个全社会关爱、教育青少年的浓厚

青少年调查报告篇6

随着新型的泛滥,青少年已经日益明显地成为最容易受这类侵害的高危人群之一。由于年轻人精力充沛:追求新奇、寻找刺激,非常容易受到这类新型的诱惑和俘虏。歌舞厅、迪吧等娱乐场所是青少年群体乐于消费的地方,同时也是新型泛滥的场所。许多青少年处于好奇或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开始接触,毒贩们也常采用各种招数诱惑孩子们吸毒。因此我们需要动员社会的各种资源、采用科学的方式去解决。关注点主要集中于通过培养青少年的品质和精神来预防新型滥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

二、青少年吸食新型的诱因

1、无知和轻信: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吸毒中的情况下吸食。有80%以上是在不知道新型危害

2、贪慕虚荣、赶时髦:错误的人生观导致许多年轻人误将吸毒视为时髦、气派,是高档消费和富有的象征,最终断送了他们本来美好的前程。

3、借助吸毒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一些青少年试图借吸毒逃避现实,寻求解脱。这种不积极的心态,其结局只能是登上“死亡快车”。

4、交友不慎:许多年轻人染毒是来自周围的不良影响,坚决拒绝这种不良影响是唯一的选择。

5、赌气或逆反心理:“你不让,我偏要试试”的逆反心理,不服气、不甘心、不认同的较劲心理,在许多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你说可怕,我就不怕;你说难戒,我就吸一个给你看,正是这种逆反心理,促使一些年轻人自己跳进了火坑。

6、追求刺激和享乐。

7、受毒贩引诱。

三、如何防范青少年吸食

1、学校如何防范新型

(1)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新型预防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渠道与方式,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氯胺酮等新型的特点和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2)讲解有关正确对待青春期、提高自尊心、调节情绪、面对压力、对待挫折等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学生不借毒解闷、借毒消愁。

(3)针对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是新型传播高危点的事实,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拒绝进入歌舞厅等娱乐场所,远离吸毒人群,引导学生自觉抵御新型的诱惑。

(4)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禁毒活动,如“不让进校园”、“禁毒志愿者行动”等等。

2、家庭如何教育子女不沾染新型

(1)经常耐心听取子女的意见,和孩子交知心朋友,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随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家长要掌握了解新型的危害和禁毒知识,成为子女拒绝的教师。

(3)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更要做榜样,首先不沾染。

(4)尽量少让孩子去治安复杂场所。

(5)教育孩子慎交朋友。

(6)教育孩子从小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礼物。

(7)发现孩子性格和行为有异常表现,应引起警惕。

3、青少年“自卫防毒”术

不要进入治安复杂的场所

有警觉戒备意识,对诱惑提高警惕,采取坚决拒绝的态度,不轻信谎言。如:不轻易和陌生人搭讪,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香烟和饮料;出入娱乐场所,尽量少喝里面提供的饮料,不随便离开座位,离开座位时最好有人看守饮料、食物等。不要盲目攀比,盲目追求时尚。

青少年调查报告篇7

一、基本情况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2、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特征: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尽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中,我们重视了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分类分层教育,使工作质量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党对青少年工作的新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表面性。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往往过多注重表面形式,停留在知识性的课堂传授层面,广大青少年为学习而学习,更多地停留在入耳层面,没有很好地入脑、入心,也没有很好地将思想道德认知同工作、生活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之传统的教育手段过多地注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缺乏创造思维和强有力的生命力,结果导致工作拓展难度增大。

2、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养成的被动性。思想道德习惯养成的形式、内容趋向组织化、行政化、单一化、运动化,不少道德行为规范还没有成为青少年持之以恒的工作、生活原则。故在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调动广大青少年主动参与践行的积极性上还不够。

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调动的行政性。青少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运用行政动员方式过多,工作对象的覆盖面还不够,尤其在青工、闲散青少年以及普通青少年群体中缺乏鼓动性和活跃性,只能借助组织行为去调动部分群体,存在着目标群体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均衡性,且缺乏对目标群体的分层分类指导,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

4、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整合的简单性。应该说,全区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还是很多,但横向与横向之间、横向与纵向之间、条块之间缺乏沟通和资源共享。即便整合,也是活动硬件设施考虑较高,软件方面考虑较少,在工作中借力不够。同时,团干部的社会拓展能力也需提高。

四、思考与对策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青年群体分化的多层次性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已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共青团组织要以改进求加强,以创新促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渗透力、覆盖面和有效性,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深化。

1、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主要表现:

(一)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阶段。学校是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阶段,人的道德养成关键是要从小就要打好基础,掌握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小打好道德认知基础。同时,通过建立青少年需求反馈系统、信息系统和重点样本调查反馈系统,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的新趋势。

(二)适应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特点的教育内容是关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道德养成需求,提供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通过开展思想道德现象大讨论、征集道德文明警语等形式,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开放性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阵地是依托。网络和社区已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次调查中有72%的青少年有过上网经历,同时也有83%的青少年表示目前我区的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短缺或对其功能设置和管理不太满意。我们要借助社区青少年学校、青山共青团网站等载体,以多种传播方式激活青少年的认知模式,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并通过体验活动等,加大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开发利用,在社区中建立分散多样、就近就便的活动中心,吸引青少年经常参与,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科学性。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社会迅速转型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视野开阔,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迫切需要转变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认真分析把握新时期青少年思想发展变化规律,要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实现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实现从青少年被动接受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上自主型转变,减少行政化动员,把真实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

3、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不同的青少年群体有不同生存状态和发展的要求。在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我们要对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职业青年和学生青少年等等群体差异有更深入的研究,兼顾两头,突出中间,体现层次性,在注重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形成不同的侧重点,让不同层次的青年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目标。如对青年党员、团干部、优秀青年等先进分子,要强调三观,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观念;对广大普通青少年群体,要以三德为基本要求,倡导与现代化文明社会相匹配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情操。以此,逐步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青少年调查报告篇8

【Keywords】Henanprovince;teenagers;lifesafetyeducation

一、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意义

1.调查的背景

200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更新了关于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统计数据,这年全国中小学共发生安全事故、事件110起,其中学生死亡188人,1266人受到伤害,其中溺水死亡人数排在第一位,占总死亡人数的43.59%;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紧随其后,占总死亡人数的30.26%。在校外发生的溺水和交通事故成为造成中小学安全事故致死的两个最大的杀手。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2015年1月1日官方消息,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2人受伤。一个个“1”“2”开头的年龄,让人揪心。原本是对人生充满无限希望和憧憬的年轻人,却在2014年的最后一夜骤然逝去,等等类似的新闻我们已经屡见不鲜,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1〕

此次事件遇难的大多数是年轻人。针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接班人在他们的成才之路上就夭折了,这对于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将是不可挽回的灾难。看到上述中大量的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就仅仅是一些新闻、故事而已,但是在我们看来那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了,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痛心。

2.调查的意义

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继承者和建设者,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决定了国家与民族的兴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环境纷繁复杂,会给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带来不小的挑战。〔2〕如果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疏导,那必然会导致青少年生理、心理、道德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开展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能够从各方面完善青少年自身,正确认识生命的含义和存在的价值,还能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人格,培养坚强、勇敢的品格,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本次调查在于了解我国青少年安全教育的现状,从中得知当前学校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进程。我国的大多数青少年都是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的,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他们日常安全进行管理,对他们的安全负责任。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得到有用的信息,引起家长、学校领导、管理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安全的重视,保卫我们祖国的花朵能够茁壮地成长。

(二)调查的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计划生育国策更加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国民的少生、优生、优育意识在逐渐加强,这就致使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更加优秀,对于他们的期望已经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候。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总人口达到9413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92%,所以对于全国来说河南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所以我们科研小组经研究决定把河南省作为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地。河南省区域内总共有十七个地级市和一个省直辖市,共计中小学学校314265所,为了此次调查能尽可能地接近现实,涉及的范围尽可能全面以及在我们这个科研小组能够承担能力所达范围之内,我们选择了全省156所中小学学生作为我们这次调查的样本,占到全省中小学学校总数的0.5%。

希望从这次调查中能够得到有价值的数据,来反映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发展的状况,以此来客观映射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状况。希望我们所做的努力能够引起国家、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共鸣,群策群力,为我们的下一代保驾护航。

(三)问卷的设计思路及内容

1.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的问卷分为两类,分别是教师卷和学生卷。由于学生和教师在学校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认知能力的差别很大,对于事物看法存在明显的差距,于是就设计了学生卷和教师卷,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校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状况。

学生卷又分为两种,小学生卷和中学生卷。由于小学生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小学生生长发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直观、形象事物比较敏感;而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机能正在趋于完善,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对于问题能够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2.问卷的内容

⑴学生问卷分为小学生问卷和中学生问卷

对于被调查者是否了解生命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是否接受过安全模拟训练;交通安全;关于自然灾害、家庭安全、火灾、溺水、网络安全一些相关知识;对于学生遇到紧急情况的避险能力的了解,希望获取安全教育知识、技能的途径,对于体育课承担生命安全教育的看法。

⑵教师问卷

教师的问卷包括教师的部分信息;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了解;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希望哪一门课程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关于建立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议。

(四)调查依托单位、调查对象

1.调查依托单位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研究中心”

2.调查对象

经过实地的调查,最终得到高中49所、初中52所、小学51所,共计152所中、小学的问卷,共计有效学生问卷8747份,有效教师问卷1007份。本次调查就以这些问卷的填写者为对象。

(五)调查过程安排

(六)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

经过与河南省教育厅的多次沟通,受到省厅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支持与各种资源,保证我们这次调查顺利圆满地完成。本次调查的问卷是我们全体研究小组成员实地到学校,进办公室、进班级,教师们、学生们即时完成,完成之后全部及时回收的。共计发放学生问卷10640份,在除去信息不完整、学生对待问卷态度不端正、问卷填写不完全等问卷之后,回收有效问卷8747份,总回收率达到82.2%;教师问卷1200份,除去一些信息不完全的问卷之后,回收有效问卷1007份,回收率达到83.9%。学生问卷中小学问卷发放3570份,有效回收2961份,回收率为82.9%;初中问卷发放3640份,有效回收3008份,回收率为82.6%;高中问卷发放3430份,有效回收2778份,回收率为81.0%。总体上达到了有效问卷的标准。

(七)调查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的相关著作论文等文献,各位专家学者的优秀文献成果对本人的论文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2.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由我们研究小组自行设计,主要采用客观选择题为主,以多选题、单选题为题型,对全省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到各学校班级内进行调查,并回收。

3.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生命安全教育问卷的数据进行分类、分项统计,并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分析。

二、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涵盖了河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关于自然灾害、家庭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火灾等的一些相关安全知识以及紧急补救措施;中小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希冀;体育课对于传授生命安全逃生能力的优势;中小学学生对于学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些建议等。

三、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1.生命安全教育的涵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学生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顾名思义,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有关生命和安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对人们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安全意识与能力的锻炼,对自身生命安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尊重他人的生命安全,切实做到保护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过程。〔3〕

2.我国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目前所取得成绩

⑴河南省绝大多数教师、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有所了解。本次调查涉及中小学生及教师共计9754人,涉及全省每个地市,基本上能够代表全省的情况(如表1)。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表2),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教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了解的百分比分别为96.6%、96.4%、94.15%、94.84%,都超过了九成,基本上可以说是人人皆知,证明我省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还是比较关注的,效果显而易见〔4〕。

⑵我省应对生命危险进行专门的模拟训练开展情况良好,学生们在校都有过参加模拟训练的经历(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来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过模拟训练,对于模拟训练有一定的了解,当他(她)们遇到类似的危险情况时,他(她)们就知道应该如何从容地面对。有过训练的学生势必会比没有参加过训练的学生在面对危险时更加镇定、思维清晰,行动直接有效,确保青少年生命的安全保障。

⑶青少年对于安全常识掌握较好,能够正确指导行为,达到自救效果。

图2是当迎面遇到灯光非常耀眼的汽车情况时,骑车的学生们都知道选择下车靠边避让,只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的选项。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灯光刺眼而发生的交通事故。〔5〕

表3是当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奔向空旷地带;镇定,不慌张;有秩序地向安全地带撤离这三个选项基本上都是百分之三十,只有百分之三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带点值钱的东西,这道题的正确选项和学生们的选择比重较大的一致。选择这三个选项可以最大限度地拯救生命,看来学生们的关于地震的自救认知是正确的。〔6〕

3.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还存在的问题

⑴中小学学校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缺乏,课程内容归属不明确(图3、4、5)。

通过表6可以看出来一学期开设一次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所占的比例最大,这样的情况对于青少年所面临的危险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青少年所面临的危险是方方面面的,只有多频次、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希望每周能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课,学生也愿意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意识到目前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他们对于生命安全知识、技能的需求。

通过图4、图5的对比可以看出一致性就是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教授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换句话说他们接受知识都是部分的、片面的、孤立的,没有成系统的,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⑵中小学生应急自救技能的缺失,生命安全教育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问卷中有一题,遭遇火灾时,不正确的脱身方法有哪些,选项分别有当处于烟火中,烟太浓,卧地爬行,并用湿毛巾蒙着口鼻;遇山林火灾时,朝下风方向跑;山林火灾时,朝上风方向跑;当楼房发生火灾时,若火势不大,可用湿棉被、毯子等披在身上从火中冲出去。这道题初中生有47.56%、高中生有49.30%的同学选择了山林火灾时,朝上风向跑这个选项,可见学生们对于山林火灾的逃生知识是欠缺的,从这道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来有将近一半的青少年对于应对森林大火这种突发安全事件的自救技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有效地挽救生命。

⑶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之中没有一门课程可以提供专门的、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与技能。从表4中可以看出来学生们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的设置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过很大一方面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可以开设。实际情况也是思想品德课程很大一部分讲述了安全知识,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思想品德已经不能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教授了,思想品德课有它本身的内容需要教授;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课,而生命安全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传授一些实践操作技能的,所以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一些纯理论课恐怕不能系统、有效地传授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从表4中看出体育课的期望占比在增大,也许体育课在和其他理论课相比中有一定的优势。〔7〕

四、针对目前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议把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纳入青少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

体育与健康课和其他的课程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地强化生命安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的生命安全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8〕

2.体育教师的身份更适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在安全教育方面,体育教师在其学习生涯中学习过诸如生理学、运动损伤与预防、运动营养学、运动康复学等课程,以及伤口处理、心肺复苏等安全教育相关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具备从事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方面,由于生命安全教育中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这一特点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活动性特征相吻合,体育教师都是具有一项或者几项运动技能的专门人才,常年的训练让体育教师对于身体训练有一定的了解和领悟,这要比其他课程的教师在传授逃生技能,自救、救他技能中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可以更快地理解并在更短的时间内习得某一个动作,这也许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保命的动作,由这样的教师来承担救生技能的传授,无疑是十分理想的〔9〕。

3.建立以体育课程为依托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以体育课程为依托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在我国中小学开展的生命安全教育课时数要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应该增加课时数以保证效果。建议平均每学期小学应不低于12课时,初中不低于10课时,高中不低于8课时,并将课时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成为体育课程等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每学期的安全教育课时中应保证70%左右的自救自护技能的传授和逃生的实践演练活动。使安全教育日常化,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体育各个年级教学内容,编写进体育与健康教材,保证课程教学时数。扩充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在体育课中不同层次的需要。

青少年调查报告篇9

一、基本情况

1、总体规模。目前全省团属县级以上青少年活动阵地共24处,其中省属1处,大企业所属5处,市级所属11处,县级所属7处。现固定资产总额2.23亿元(扣除土地资产),占地面积共计3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共计15.8万平方米,教学培训面积共计12.1万平方米。

2、经费状况。全省团属青少年活动阵地属全额事业单位有14处,占总数56%;差额事业单位有7处,占总数28%;自收自支单位有4处,占总数16%。全省年财政拨款总额1157万元,年度财政拨款由4万元至335万元不等。全省活动阵地年收入总额2772万元。全省活动阵地年度一般支出总额3689万元,其中年度工资支出1868万元,设备及管理支出865万元,活动及培训支出956万元。全省年度资金节余总额仅有240万元。

3、职员结构。全省活动阵地系统职工总数1643人。其中外聘职工832人,占总数50.6%;后勤人员267人,占总数16.3%;正式职工811人,占总数49.4%。正式职工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总数30.7%;专科文化程度占总数49.5%;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占总数19.8%。

4、基本项目。教学培训项目有舞蹈、美术、乐器、声乐、趣味数学、健身、书法、武术、棋类、微机、英语、球类等30余种。活动项目有少儿艺术团、夏令营、卡拉oK大赛、青少年文化广场演出、少儿英语、少年军校、小红花文学院、少年科学院等50余种。

5、教育对象。活动开展中,年参加人数48万人。年培训人数13.2万人,其中学龄前儿童占29.5%,小学生占47.8%,中学生占12.9%,其他青年(中学生除外,14—35周岁)占9.8%。

二、主要特点

1、筹资多渠道。阵地要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广大校外教育工作者面向市场,充分发挥组织、人才和联络优势,积极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加大活动阵地的建设力度。

2、改革全方位。阵地要发展,改革是保证。各活动阵地大胆创新,稳中求进,积极改革。全员聘任,理顺了关系;评聘分离,实现了动态管理;竞标承包,增强了事业心;竞争上岗,实现了任人唯贤。通过改革,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坚定了信心,细化了管理,提高了水平,为实现大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3、坚持安全第一。阵地要发展,安全是前提。全省活动阵地始终坚持了“安全第一”的思想。通过对安全设施建设的定期排查,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安全隐患;通过安全知识的普及,提高了安全技能;通过安全责任制的建立,强化了防范意识。绝大多数活动阵地切实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4、“三个效益”有机统一。活动阵地发展中,“三个效益”实现了科学结合。人才效益是前提,社会效益是基础,经济效益是保证。全省活动阵地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团队、面向青少年的服务方向。以广泛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思想素养;以形式新颖的“千宫百万”行动的深入实施,促进了广大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养成;以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每年全省各活动阵地开办的各类培训、活动达一万个期次,参与的青少年60余万人。活动阵地已发展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窗口,思想品德教育的基地,校外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

三、存在问题

1、活动阵地发展很不平衡。问卷统计表明,82%的家长认为现有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太少,77.8%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参加由青少年活动阵地组织的夏令营、少年军校等活动。从我省现状看,目前全省现有的团属活动阵地,无论从数量、布局、规模乃至功能、设备等方面都不能满足我省3600万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我省的滨州、东营、日照、菏泽、莱芜、聊城等六个地级市,青少年总数占全省青少年人数的25%以上,但至今没有一处专门的青少年活动阵地。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社会筹措渠道有限,财政支持不多,严重制约事业发展。多数活动阵地项目建设都是靠自身的力量,对于那些前景好、投资较大的项目,显得力不从心。部分活动阵地发展初期,因基建或设施购置背上债务,造成设施不配套,运转困难。部分活动阵地,由于投入不足,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设备老化,阵地本身特有的资源、文化教育软硬件配套匮乏,在教育、引导、服务、凝聚青少年方面捉襟见肘。此种状况长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活动阵地长远、健康发展。

3、出租、挪用、挤占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从检查调研情况看,每所活动阵地基本都有计算机学校,却没有用于经营网吧,仅作学习培训,更没有经营“三厅”(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现象。但有近四分之一活动阵地存有出租、挪用、挤占活动场所等现象。部分活动阵地因债务、纠纷等原因被有关单位部分或全部挤占。

4、安全隐患令人担忧。部分老宫,由于设计、改造以及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原因,相应的消防通道不顺畅,消防配置少,电源线路存有严重老化现象。部分新建宫,建设时期,由于资金、土地等原因,尚无消防安全合格证、建筑质量合格证等相关证件。部分阵地由于面临改扩建,思想松懈,安全管理受到影响。部分阵地使用一些易燃、易爆设备,有隐患。

四、建议对策

1、理顺体制,加大投入。

(1)理顺财政支持体制。建议省政府将每年福利公益金中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基地)建设资金的管理单位转到团省委,这样将更好地发挥团省委教育、引导、服务青少年的职能作用,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团省委下设的省青少年宫协会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2)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应进一步加大活动阵地建设的财政支持资金投入,坚持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集中力量、注重布局的原则。

(3)充分发挥省宫协作用。要本着建立权威型、开放式、专业化协会的目标,全面加强省宫协自身建设。要切实发挥省宫协的指导、协调、组织和服务的职能作用,要依托协会,加大交流力度,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工作研讨、业务考核、资格认证等活动。要充分发挥协会的整体网络优势,进一步整合省内资源,吸收更多的属于其它部门管理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参加,以更好的沟通、融合,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要抓好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课程体系、机制建设、管理模式以及有市场潜力的相关课题研究,进而构建完备课题研究体系。

2、立足长远,统筹规划。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是一项战略任务。青少年活动阵地是培养造就“四有新人”的重要阵地,是共青团实践“三个代表”、服务青少年的重要载体。省委、省政府应将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其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以及省关工委有关领导可以在适当时机,对全省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专题视察。可以以省委名义召开一次全省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具体研究部署活动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应该制定《山东省青少年活动阵地发展纲要》,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可以成立全省青少年活动阵地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宫协,省宫协会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纲要》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

3、围绕大局,拓展服务。

要在党政关注、青少年急需、活动阵地能为的结合点上寻求工作的突破口和生长点,逐步形成新的名牌服务项目。要适应青少年多层次、多元化求知与发展的需求,拓展新的服务领域。要加大服务青年的力度。针对不同青年群体如下岗青年、外来务工青年、在职青年、待业青年等不同的特点,有重点的开展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生活服务、素质拓展等项目。要深入基层,走进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不断扩大活动空间,延伸活动手臂,创新服务方式。

青少年调查报告篇10

【关键词】自杀未遂;意念;心理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B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11-0997-05

自杀是指有自我意识,自行采取的导致自己死亡的行为[1]。自杀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很多国家,自杀已成为居民前10位死因之一。一项来自安徽合肥地区的监测资料表明,中学生近1年的自杀意念报告率由1998年的15.3%增加到2003年的27.7%[2]。比照国际标准,我国已成为继日本、韩国等之后的又一高自杀率亚洲国家。据报道自杀已经成为我国继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15~34岁死亡人群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3]。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发生情况的调查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以便为青少年自杀风险评估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继续发展、降低青少年自杀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蚌埠地区抽取2所大学,4所城市中学(其中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学1所,中等的2所,较差的1所),3所农村中学(按教学质量好、中、差各抽取1所),所抽取的7所中学中6所为完全中学,1所为职业中学。中学按每年级抽取2~4个班,大学按不同专业每年级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抽取学生7315名,回收有效问卷7104份。其中初中生1919名,高中生1865名,大学生3320名;男生3533名,女生3571名。年龄12~22岁。

1.2调查内容

1.2.1自杀意念的评定自杀意念指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对1年内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发生自杀意念频率、自杀计划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自杀意念强烈时的想死程度进行分析。

1.2.2自杀未遂的评定自杀未遂是指各种有意威胁和/或残害自己的生命,但未导致死亡的行为。

1.2.3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学习阶段、家庭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

1.2.4亚健康状况的评定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定青少年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4]。躯体亚健康有32条评价项目,只要有1条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即为符合躯体亚健康状态者;心理亚健康有39条评价项目。以某项目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即界定为具有该亚健康相关症状。计算研究对象亚健康症状数。

1.2.5抑郁与焦虑状况的评定[5]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SDS),按1~4分的4级评分方法评价青少年的抑郁状况,抑郁量表总评分≥41分为抑郁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对青少年焦虑状况进行评价,焦虑量表总分≥40界定为焦虑症状。

1.2.6述情障碍的评定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5],根据述情障碍分值,按四分位数法分4个等级对各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

1.3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首先对课题组成员和各调查中学分管领导、所调查班级班主任、校医和/或体育老师以及大学所抽班级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再由班主任协助调查组成员到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问卷。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内统一发放、集中填写、当场收回。

1.4统计学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13.0(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SpSS13.0)录入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在参加调查的7104名学生中,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共有2017名,报告率为28.4%(2017/7104);报告自杀未遂的学生有198名,报告率为2.8%(198/7104)。

2.1.1自杀意念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在2017名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中,其中在调查时1年(12个月)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学生有732名(36.3%),调查时1年前就有的有1285名(63.7%)。对调查时1年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732名学生根据产生自杀念头最强烈的那一次的意念频率、当时自杀计划的设置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想死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意念频率63.0%为一闪而过,39.3%有自杀计划,8.5%有自杀准备,24.3%的学生想死程度大于50%。

2.1.2自杀未遂对198名自杀未遂者的自杀次数、最近一次发生的时间、自杀结局和自杀实施时的想死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8%的自杀未遂的学生报告≥2次,最近一次发生在1年内的占50%,自杀结局中达40.1%的不是本人放弃,30.3%的在当时自杀时的想死程度超过50%。

2.2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分别对学习阶段、性别、户籍、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否为单亲家庭、是否为独生子女7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进行χ2检验。见表1。

2.2.2躯体亚健康状况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有躯体亚健康症状的2694名学生中,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7.8%(1017/2694),高于无躯体亚健康状态的自杀意念报告率22.7%(1000/4410),(χ2=186.929,p=0.000)。按躯体健康条目多少为自变量X,自杀意念报告率为应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31.527+2.235X,说明随着躯体亚健康条目的增加,自杀意念报告率逐渐升高(F=53.092,p=0.000)。

根据有无躯体亚健康将7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发现躯体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4.5%(121/2694)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7%(77/4410)(χ2=46.523,p=0.000)。

2.2.3心理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心理亚健康量表有50条心理、社会、活力等不适的症状,根据个人近3个月来对每条症状的实际感受划分6种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的一种情况,只要有1条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就定义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结果发现有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1297名,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9.9%(1297/3233),高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3881名)的自杀意念报告率18.8%(730/3881)(χ2=393.035,p=0.000)。按心理亚健康条目多少为自变量X,自杀意念报告率为应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28.651+1.757X,说明随着心理亚健康条目的增加自杀意念报告率逐渐升高(F=128.618,p=0.000)。

根据有无心理亚健康将7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显示心理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为4.5%,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3%(χ2=66.133,p=0.000)。

2.2.4抑郁状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抑郁评定量表采用1~4分4等级评分方法,对个人20条的得分进行累加,凡总分≥41分,即认定为处于抑郁状态。对有、无抑郁状态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抑郁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抑郁状态学生(χ2=105.234,p=0.000;χ2=129.905,p=0.000)。见表2。

2.2.5焦虑状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焦虑评定方法同抑郁。对有、无焦虑状态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焦虑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焦虑状态学生(χ2=121.51,p=0.000;χ2=122.05,p=0.000)。见表3。

2.2.6述情障碍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目前,国内对述情障碍的评价方法还没有统一标准,本研究根据述情障碍得分,计算四分位数,将得分在第0~25百分位数计为1级,将得分在第26~50百分位数计为2级,将得分在第51~75分百分位数计为3级,将得分在第76百分位数以上计为4级,对不同级别述情障碍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报告率随着述情障碍级别的增加而升高(χ2=394.335,p=0.000;χ2=69.929,p=0.000)。见表4。

2.3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1自杀意念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5。

以自杀意念为应变量(0=无,1=有),将性别(男=1,女=2)、学习阶段(初中=1,高中=2,大学=3)、父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母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躯体亚健康条数(0条阳性项=1,1~3条阳性项目=2,4~6条阳性项目=3,7~9条阳性项目=4,≥10条阳性项目=5)、心理亚健康条数(赋值方法与躯体亚健康同)、抑郁分数(<40分=1,≥40=2)、焦虑分数(赋值方法与抑郁同)和述情障碍分数(赋值与等级相同)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习阶段、心理亚健康、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自述障碍6个变量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与单因素相比,剔除了母亲文化程度和躯体亚健康2个变量。见表5。

2.3.2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自杀未遂为应变量(0=无,1=有),将性别、学习阶段、躯体亚健康分数、心理亚健康分数、抑郁分数、焦虑分数和自述障碍分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的赋值方法与自杀意念相同。结果显示,性别、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和焦虑状态、自述障碍均是自杀未遂产生的影响因素。见表6。

3讨论

3.1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报告率偏高本调查结果显示,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8.4%,高于国内一些地区的报道[6-7],与冯珊珊[8]报道的广州市结果(33.2%)接近。结果高于国内某些地区的原因可能为:一是调查时间不同的结果。本调查时间为2007年12月份,而文献[6-7]调查时间为2003年和2004年,时间相差较长,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竞争日益增强有关;而冯珊珊报道的广州市的调查时间为2007年4月,与本调查时间接近,因而结果也较为接近。二是调查对象虽然都是青少年学生,但不同学习阶段的人群比例不同可能对结果也有影响。本调查样本中初中生占27.0%、高中生占26.3%、大学生占46.7%,而文献[6-8]调查对象中主要是中小学生,而大学生占的比例较小,由于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不同,所以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影响。

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可从其计划、准备和意念等级来反映,严重自杀意念者只占小部分,且自杀意念越严重,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越大。turvey[9]报道,有过1次或2次自杀意念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危险性是没有自杀意念者的2.4倍;有过多次自杀意念者,发生自杀未遂危险性是没有自杀意念者的13.7倍。本次调查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8%,其中32.8%的人自杀次数≥2次。重复自杀未遂也是自杀死亡重要的预测因素。有学者报道,曾有过非致死性自杀未遂的人,10%~15%最终自杀死亡[10]。wHo多中心青少年研究显示:重复自杀未遂后一年是成功自杀最强的预示因素[11]。Cedereke等[12]于2005年提出:在1年的随访中,早期(即前一次自杀未遂后0~1个月)重复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关注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已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3.2女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性在自杀行为的性别差异上,国内其他城市的调查结果提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的发生则大多为男生高于女生[13-14]。国外的研究则显示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均高于男生,而自杀死亡的发生率低于男生[15]。本次调查女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报告率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女性对压力的感知强,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想法有关。

3.3学习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发生有显著影响本调查显示高中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而自杀未遂报告率初、高中生均高于大学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心理日趋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另外,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其学习密切相关。有调查显示,学习成绩越差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越高[1]。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面临中考和高考的考验,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在我国,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因此高考不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学生家长和老师都高度重视,从而给高中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旦遭遇意外的学习和生活事件,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导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大学生经历过了高考,初中生距离高考的时间较长,学习压力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却小得多,因而高中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

3.4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国内外研究显示,有自杀相关行为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国外研究表明,50%以上的自杀死亡者是抑郁症患者,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死亡[16]。对自己通常有较多否定评价的人,相对会产生较多的抑郁情绪。此次调查证实,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其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抑郁与焦虑程度都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可能与这些青少年受身体健康状况影响,学习及其他活动的能力较差,常有更多失败的体验,内心脆弱、敏感、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当遭遇意外事件时,更易选择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如自杀。

3.5述情障碍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重要因子述情障碍(alexitymia)又译作“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即自身情绪调节障碍,其特征包括情绪体验受限或减退、情绪表达能力障碍、想象力下降、不能主动感受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对他人的情绪识别困难[17]。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心身疾病等一些躯体疾病中伴有述情障碍症状较多[18],在正常人群中也发现约有10%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不善于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内心情绪感受[19]。述情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20],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可为一种人格特征,也可为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时较常见到的心理特点,或为其继发症状。述情障碍患者不能区分焦虑与抑郁,不能区分兴奋与疲劳,不能区分生气与饥饿[21]。不能准确地描述感受妨碍了患者情绪压力的释放[22]。相反,这些压力存在于体内,最终表现为躯体的疾病。内部的痛苦通过躯体的疼痛或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述情障碍患者由于缺乏识别、表述情绪的能力,所以在应激情境和人际关系中常出现情绪失调,及情绪的困感。这样的失调进一步改变通过认知来处理情绪的能力[23]。本调查结果显示述情障碍是学生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可能与有述情障碍对学生产生上述身心影响有关,也可能是述情障碍本身可以加重学生躯体和心理亚健康有关。

(致谢:本课题得到了蚌埠市教育局、怀远县教育局以及调查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4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2]taoFB,Gaom,SUpY,etal.trendsofHealth-riskBehaviorsandtheirRiskorprotectiveFactorsonadolescentStudentsinHefei,anhuiprovince,China,1998-2003:StudyonpublicHealthinasia.Rintonpress,2005:180-189.

[3]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陶芳标,胡传来,孙业桓,等.我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09-314.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8,378-381.

[6]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1):32-37.

[7]张敏,王礼桂,邢艳菲.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29-431.

[8]冯珊珊,张雪琴.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14-416.

[9]tURVeYC,StRomQUiSta,KeLLYK.Financiallossandsuicidalideationinaruralcommunitysample.actapsychiatrScand,2002,106(5):373-380.

[10]pHiLLipSmR,YanGGH,ZHanGYp,etal.RiskfactorsforsuicideinChina:anationalcase-controlpsychologicalautopsystudy.Lancet,2002,360∶1728-1736.

[11]worldHealthorganization.theworldhealthreport1999.Geneva:wHo,1999:104-109.

[12]CeDeReKm,oJeHaGena.predictionofrepeatedparasuiciedafter1-12months.europeanpsychiatry,2005,20:101-109.

[13]高茗,徐放,沈庆凤,等.合肥市中学生情绪障碍及伤害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43-244.

[14]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等.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47-248.

[15]GoULDmS,GReenBeRGt,VeLtinGDm,etal.Youthsuicideriskandpreventiveinterventions:areviewofthepast10years.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3,42(4):386-405.

[16]CHaRLeSLr,Joanneer,RiCHaRDC,etal.Somedifferencesbetweenmenandwomenwhocommitsuicide.amJpsych,1988,145(6):718-722.

[17]SaLminenJK,SaaRiJaRViS,aaReLae,etal.twodecadesofalexithymia.JpsychosomRes,1995,39(7):803-807.

[18]BLiLeYpe,HenRYJD.alexithyria,somatizationandnegativeaffectinacommunitysample.psychiatryRes,2007,150(1):13-20.

[19]JoUKamaam,taaniLaa,miettUnenJ,etal.epidemiologyofalexithymiaamongadolescents.JpsychosomRes,2007,63(4):373-376.

[20]woUtam,aLemanCa,BennonDB,etal.nowordsforfeelings:alexithymiainschizophreniapatientsandfirst-degererelatives.Comprpsychiatry,2007,48(l):27-33.

[21]mCDoUGaLLJ.thertresofthebody:apsychoanalyticalapproachtopsychosomaticillness.London:FreeassociationBooks,1989.

[22]maRtinJB,piHLRo.thestress-alexithymiahypothesis:theorticalandempiricalconsiderations.psychotherpsychosom,1985,43:16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