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趋势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6:35

市场趋势分析报告篇1

行业数据的力量

企业如果想在行业中力争上游,离不开对于行业和市场的精准把握,而一个新兴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于市场变化趋势的预测也需要依托于准确的行业分析。作为重要的经济学分析,市场分析必须依托于准确可靠的数据,以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进而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这一过程也就是数据分析的过程。

虽然企业内部都会建立各方面的数据库,但企业数据并不足以分析预测整个行业的态势,这时候就需要行业数据的支持。行业数据能够帮助企业了解项目产品的市场环境,分析、判断项目投产后所生产的产品在限定时间内是否有市场,分析同类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及竞争对手情况,以及采取怎样的营销战略来实现销售目标并有效预测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整个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而言,市场分析能够体现行业的走势和发展潜力,这些也会深刻影响着资本市场对行业支持的态度和力度。

那些影响宠物行业的数据

中国的宠物行业已走过近20年,近年来更呈现出即将面临巨大变革的快速发展趋势。在这场变革洪流中,企业更需要通过有效的行业数据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进行估测,而不同的产业节点对于行业数据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对于生产商来说,行业总产值、全国宠物数量、全国消费水平、不同品类的销售趋势、用户喜好方面的数据会影响到新产品的定位与研发计划。对于数据的作用,福贝宠物总经理汪迎春表示,“对生产企业来说,全面的行业数据能够帮助经营者准确预测市场趋势。生产企业建厂周期长达几年,如果没有基于数据的正确预测,很可能到工厂投产时就会面临极为尴尬的境地。”而包括商和零售商在内的经销商最关心的数据集中在与消费者相关的一些数据,如国内宠物数量,养宠人地区分布,养宠消费趋势、养宠消费习惯、市场消费力、用户体验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零售商来讲直接影响他们决策在哪里建仓库或是投入更大精力去开拓市场等等;宠物服务机构会更加关心区域性的消费水平,但同时也会关注全国整体的消费趋势,比如养宠人可以接受何种价位的美容服务,或是在寄养方面消费者的需求与意见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市场调查进行量化,产生行业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最终总结出一定的市场趋势和规律,进而指导各个节点的企业和机构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作为行业观察者,宠物行业媒体对行业各个方面的数据都非常渴求,并急需通过这些不断更新的数据总结出行业发展的趋势,或是对行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

由此可见,行业数据对行业中的所有从业者都很重要,所有人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寻觅着这些具有指导价值的数据,但在搜寻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个棘手的境地——中国宠物行业可以搜索到的数据几乎为零。

难觅踪影的行业数据

寻求行业数据的人往往会首先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但在实际搜索国内宠物行业数据过程中,搜索到的信息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分析评论性的文章,这类文章中虽然会包含一些数据,但大多是类似全国某类宠物的数量、行业估计产值等宏观而概括性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情况,无法指导企业对当下业务进行调整或是对未来市场有准确的预测;第二类数据则是由各个商业公司出版的行业市场调查及分析报告,如在中国产业研究网上可以搜索到近10篇以“宠物行业”为关键词的分析报告,而在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上可以通过搜索“狗粮”得到98篇与这一产业相关的商业报告。在这些报告的摘要说明中显示,其主要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信息中心、行业协会、咨询公司问卷调查数据,银行采集数据、税务部门采集数据、证券交易采集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以及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等,调查报告的目录中也显示报告将包含行业整体运行态势分析、重点区域运行情况、行业产销状况监测分析、资产负债状况监测分析、运营状况监测分析、行业成本费用监测分析、行业盈利情况、财务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以及发展潜力分析等多方面的数据分析。但这样一份报告并非免费,其价格往往在8000—10000元不等,并不是能够直接使用参考的公开数据。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些企业也曾经购买过此类商业调查报告,但对于其中的数据统计情况也存有质疑。

除了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搜索相关数据外,其他行业寻找相关数据时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数据库进行搜集。宠物行业目前仍隶属于中国农业部,但在农业部的官方网站上并不能直接搜索到宠物行业的数据,只能在一些与畜牧业相关的文章中有零散的个别宠物企业或宠物食品用品出口方面的数据。此外,在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这类的行业协会网站上也无法查询到公开详实的行业数据。

“行业确实缺乏公开易于查询的数据,”国内某知名宠物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有实力的企业会自己进行市场调查或是聘请调查公司进行调查,企业之间也会彼此交换一些调查数据,但仅限于行业内很小的范围。”同时,这位业内人士也表示,企业的调查限于人力和财力限制,并不能有效反应整体趋势,对于趋势的预测更多地依靠经营者对于行业的经验积累,全国性的数据调查和分析必须依靠行政部门更为强有力的支持。

国外宠物行业协会:数据时代领航人

市场趋势分析报告篇2

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创新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新是逼出来的,是压出来的,是竞争出来的。安安稳稳的时代很少有人花代价创新,所以从客观上来讲,现在这个形势对我们行业转轨、行业升级,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因此,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技术来促进、指导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引导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开发创新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直很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组织力量进行了行业产品开发专项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汇集成《2008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2008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使行业机构对于企业产品开发的指导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开发,从科技的角度解读开发,倡导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理念,提倡建立完善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与流程,从而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新产品市场价值潜力,是纺织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与创新的一本‘工具’书。”杜钰洲会长在读过这本报告后作出这样的评论。

面料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获得市场信息、形成开发思路到进入生产环节,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且每个环节之间有着高度的关联性。而其中最关键的是,纺织企业在制定新产品开发计划时,必须要了解消费市场的需求,结合现阶段纺织技术发展,以自身实际生产设备和技术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设计,才能保证所开发的新产品真正转化为商品。这就要求产品开发人员不仅要关注工艺的实现,更要关注流行趋势信息和目前的市场现状,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有哪些转变,然后结合新原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构思。充分拓宽纺织面料设计师的创新思维,提高企业新产品市场化率是《2008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策划编撰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首先从市场消费的角度预测流行趋势,在全面研究国内外经济环境、成衣市场、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背景下,以生活方式一色彩一服装一织物应用为推导脉络,获得并下个季节的面料设计关键点等潮流动向信息,然后分别针对棉、毛、丝、麻、化纤、针织等产品的开发技术特点人手,通过原料、纱线、花型以及后整理工艺等手段进行产品设计,使其顺应趋势的风格,为纺织技术人员如何使用流行趋势信息提供切实的指导,为流行趋势信息在实际产品的实现上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报告在产品开发分析中还特别注重产业集成创新的趋势,注重相关领域设计元素和技术工艺的相互借鉴,强调毛、棉、麻、丝、针织、印染等产业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彼此合作,形成具有特殊竞争优势的新产品的联合开发体系,最终实现产业的集成创新。

“有调研才有发言权”,市场调研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因此本报告特别针对08春夏成衣市场面料和现阶段纺织产业比较关注的功能性纺织品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通过对市场现状、服装品牌、消费者和采购商以及生产企业进行深入的系统调研,为读者提供第一手分析资料,使面料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及营销人员可以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客户的客户”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从而得到直接的反馈和启示。

市场趋势分析报告篇3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3年

正文

近日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异常活跃,无论是市场人气还是销量,都呈现出旺盛的局面。即便是几个新开的二手车馆,前几个月还无人问津,近两个月的销量却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除此之外,为了增加销售量,部分二手车商利用双节推出大甩卖,销售量暴增。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但是二手车市场却显得异常温暖。观研天下行业分析师指出:北京几大二手车市场最新的统计结果表明,过去的几个月里,二手车委托量及成交量都略有下降。但是随着传统车市淡季的结束,二手车将在金九银十的月份里迎来一个交易小高峰。

销量暴增的主要原因是中秋节三天假期的到来,大家有时间出来逛逛,而且中秋节的甩卖促销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来二手市场看车的人络绎不绝。销量也比平常上升了很多。而现在又快到国庆节了,二手车市的老板们也都纷纷决定要在国庆前夕将降价进行到底,利用薄利多销来刺激消费,从而带动整体利润的上涨。可见随着金九银十的到来,近两个月二手车的交易量还是较为可观的。

另外,国家也将出台相应政策,在2013年10月1日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就将正式实施。从新三包政策的条文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新车还是二手车。只要是在此规定范围内,都适用于新三包政策。市民购买在规定范围内的二手车会比新车节省一部分费用,但同样也会享受到新三包政策的规定,更带动了大家对二手车的信任。并且二手车经销公司也得益于新三包政策,避免承担了很多不应承担的责任,并降低了运作成本,并且还能够避免个别质量较差的车辆流入二手车市场。二手车市的发展定当更加红火。

观研天下在《中国二手车市场产销分析及竞争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9)》中提到:二手车市在传统旺季旺上加旺,二手车市的老板们为“金九银十”的到来,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销量一升再升。再加上国家三包政策的出台,对经销商和市民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二手车市也展现出了新的活力。未来的二手车市场的发展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期待的。

中国二手车市场产销分析及竞争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9)

2011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创出历年新高。2011年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达433万辆,同比增12.47%;累计交易额达2108.8亿元,同比增18.56%。交易额增长快于交易量增长,国内二手车成交单价增长明

显。2012年上半年,在国内新车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二手车却迎来了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国内二手车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交易量达231.29万辆,相比2011年同期增长18.48%;交易额为1129.18亿元,同比增长28.17%。2012年6月,除华北地区增长5.83%外,其他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占全国交易量比重最大,分别达到11.03万辆和11.20万辆。《商务部关于促进汽车流通业“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二五”期间汽车销量持续增长,2015年二手车交易量将超过1000万辆,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左右。作为第十二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的新增服务板块,品牌二手车展区也将跻身于寸土寸金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为整车主展区的有益补充。可见二手车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一环一直备受瞩目。对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车船税办法,据调查车船税的大幅度调整,对大排量二手车冲击最大,尤其是3.0排量以上的二手车,二手车的交易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预测:2012年二手车交易量将会达到650万辆,增长率约在20%左右,到2016年将达到1000万辆,预计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

观研天下(insight&infoConsultingLtd)发行的报告书《中国二手车市场产销分析及竞争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9)》主要研究二手车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

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调研方式和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有自己独立研发部门。部门成员分别擅长在中国宏观经济、食品、医药、机械、it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采访各行业资深人士,并进行约稿。各行业公开信息: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数据部分来自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中国二手车产品概述第一节二手车产品定义第二节二手车产品特点第三节二手车产品用途分析第四节二手车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章2010-2016年中国二手车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三、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第二节投融资发展环境一、金融开放二、金融财政政策三、金融货币政策四、股权债券融资政策

第三节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一、行业相关政策分析二、国外相关政策标准第四节汽车产业政策一、汽车产业政策解读

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三、汽车产业集群第五节汽车产业趋势一、汽车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二、规模化发展

三、新形势下的汽车产业发展路线第六节汽车产业发展新规划第七节汽车金融一、汽车金融概述

二、汽车金融基本途径三、汽车金融服务发展

四、中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和趋势分析五、中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服务分析第三章二手车行业国外市场发展现状第一节全球二手车市场现状分析第二节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一、韩国二手车市场二、日本二手车市场三、印度二手车市场

第三节欧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一、德国二手车市场二、法国二手车市场三、瑞士、意大利二手车市场第四节美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第五节全球二手车市场发展趋势第四章二手车行业特性分析第一节市场集中度分析第二节二手车行业Swot分析一、二手车行业优势

二、二手车行业劣势三、二手车行业机会四、二手车行业风险

第三节二手车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第五章中国二手车行业供需分析第一节中国二手车市场现状分析第二节中国二手车数量分析第三节中国二手车市场需求分析一、2011年我国二手车市场销量二、2012年上半年我国二手车市场销量三、2012年我国二手车市场销量预测第四节中国二手车消费状况分析一、全国二手车销量红火

二、服务日趋完善,品牌二手车商崛起三、二手车源更充足,车型更丰富第五节中国二手车价格趋势分析第六章中国二手车行业进出口分析第一节2008-2011年二手车行业进口分析第二节2008-2011年二手车行业出口分析

第七章中国二手车行业运行经济指标分析第一节全国二手车行业规模分析第二节中国二手车行业产销分析第三节中国二手车行业盈利能力分析第四节中国二手车行业偿债能力分析第五节中国二手车行业营运能力分析第六节中国汽车产业数据分析第八章国内主要二手车企业分析第一节上海安悦二手车交易市场第二节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一、企业介绍二、企业经营业务

第三节恒发二手车贸易有限公司一、企业介绍

二、企业荣誉及发展情况第四节云南融联二手车交易市场一、企业介绍二、企业经营数据分析第五节兴隆二手车交易公司一、企业介绍二、企业主营业务

第九章二手车行业投资建议分析第一节二手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一、全球二手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二、中国二手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第二节二手车行业投资风险分析一、厂商和经销商合作风险分析二、政策投资风险分析预测第三节二手车行业投资建议

第十章中国二手车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第一节未来二手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一、未来二手车行业发展分析二、二手车市场发展趋势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第二节二手车行业运行状况预测一、二手车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二、二手车行业销售收入预测三、二手车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十一章中国二手车行业投资的建议及观点第一节投资机遇

一、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率对行业的支撑二、企业在危机中的竞争优势

三、欧债危机的影响与分析第二节投资风险一、同业竞争风险二、市场贸易风险三、行业金融信贷市场风险四、产业政策变动的影响第三节行业应对策略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第四节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附录

附录:汽车“十二五”目标图表目录

图表:GDp历史变动轨迹图表: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

图表:进出口贸易历史变动轨迹

图表:2010-2012年上半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走势图表:2011年中国二手车市场盈利能力图表:2011年中国二手车市场偿债能力图表:2011年中国二手车市场运营能力图表:2011年1-12月全国汽车产量图表:2012年1-2月全国汽车产量图表:2012年1-3月全国汽车产量图表:2012年1-4月全国汽车产量图表:2012年1-5月全国汽车产量图表:2012年1-6月全国汽车产量图表:伊朗汽车市场份额示意图图表:二手车市场交易量增长趋势图

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相关问题解答

1、什么是二手车行业调研

二手车行业调研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二手车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市场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二手车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二手车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二手车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二手车行业研究是对一个行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行业演变趋势、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关系等。

关于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调研企业通过自身营销及庞大互联网市场,掌握市场宏观微观经济,为国内外的企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提供专业可靠的市场情报、商业信息、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

2、研究报告使用人群

我公司报告使用者范围较广,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人或团体。3、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内容

观研天下(insight&infoConsultingLtd)发行的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书主要研究二手车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等。

4、调研方式和数据来源

观研天下有自己独立研发部门。部门成员分别擅长在中国宏观经济、食品、医药、机械、it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采访各行业资深人士,并进行约稿。各行业公开信息: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数据部分来自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关于报告调研机构

关于我们(intoduction)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观研天下)

insight&infoConsultingLtd(hereinafterreferredtoasinsight&info)

公司主要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在产业研究、投资分析、市场调研等方面提供专业、权威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

thecompanymainlyprovidesenterprises,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financialinstitutionswithprofessional,authoritativeresearchreport,dataproductandsolutiononindustrialresearch,investmentanalysis,marketsurvey,etc.

核心理念(CoreValues)

持续创新>>企业的发展之源。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精益求精>>企业生存之基。只有精品才能得到市场的最终认可,发展才可持续和谐发展>>企业的文化核心。只有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在发展上形成一致,企业才能展现出生命力。

Continuousinnovation>>DevelopmentresourceoftheCorporation:onlyinnovationenablestheCorporationtosurviveanddevelop.

Refinement>>existencefoundationoftheCorporation:onlyfineproductscanachieveultimateacceptanceofthemarketandfacilitatesustainableevelopmentoftheCorporation.

市场趋势分析报告篇4

卖方研究有价值吗?

学术界投赞成票

作为证券市场的专业研究人员,卖方分析师的主要工作是对上市公司进行跟踪分析、给出盈利预测、撰写研究报告,并对研究覆盖的公司进行评级,最终向所在机构的客户提供投资建议和相应的咨询服务。2006年至今,国内卖方机构数量已从71家增至96家,任职其中的分析师们研究覆盖的上市公司数量从924家增至2050家,涵盖了a股市场一大半的上市公司,他们每年的报告从12620份增至近5万份(表1)。

在这些报告中,点评报告和一般报告最多,分别占总报告数量的60.7%和17.1%,其次是调研报告,占11.6%,数量最少的是深度报告,仅占总数的4%(图1)。从各类报告的月度分布看,一般报告和点评报告多是跟踪报告,更倾向于利用上市公司财报信息,因此在3、4、8月和10月的数量远高于其他月份;而深度报告和调研报告倾向于根据公司经营计划对上市公司全年业绩做预测,并且依赖于实地调研,因此,春节过后的3、4、5月是这两类报告的集中期,随后报告数量逐月下降(图2)。

从统计中还可以看出,卖方机构给出买入和增持评级的报告占比达到86%,显示卖方分析师倾向于评级偏乐观的报告(表2)。事实上,由于卖方分析师特定的业态环境造成的利益冲突约束、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时效性挑战、市场有效程度变化带来的增值空间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卖方研究能否对市场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能否为客户投资带来增量价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术界也不时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梳理近几年国内学界主流杂志针对卖方研究报告的一些代表性文献,可以发现,其研究主题集中于如下几方面:(1)哪些因素影响卖方研究质量?(2)卖方对于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如何?(3)分析师的推荐意见是否能够带来超额收益?(4)卖方研究对于市场的发展是否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体上,这些研究对于卖方研究给出了较为肯定的评价(表3)。

考虑到学术研究视角及分析思路的独特性,我们还可以运用更丰富的市场数据,从投资者认知、投资管理和市场发展角度,在更加贴近市场的层面上分析卖方研究的增量价值及意义。

投资者认知角度:分析师报告

揭示基本面变化,引导市场预期

对于卖方分析师研究价值质疑的焦点之一,是其对上市公司业绩变化的把握能力及判断的独立性。分析师对预测的调整,常常被怀疑主要是根据行情和宏观数据的变化做出的跟随调整,而非独立判断。

为了考察分析师群体是否有相对独立的把握能力,我们使用盈利调整比率(上调盈利预测的公司数/下调盈利预测的公司数)作为盈利增速变化的变量。从盈利调整比率、盈利调整比率趋势(趋势值为Hp滤波器提取的趋势成分)与沪深300指数走势的相互关系来看,盈利调整比率会领先或同步于市场对企业盈利变化做出判断,这说明分析师整体上不是单纯的市场行情跟随者(图3)。从盈利调整比率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相互关系来看,在周期变化上,企业盈利调整比率是领先于宏观指标(经季度调整后的趋势值,且忽略滞后公布的影响)的,这说明分析师也不是单纯的宏观数据跟随者(图4)。

从分析师盈利预测调整、市场行情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长期变化规律可以看到,分析师群体对企业盈利周期具有相对领先和独立的把握能力,分析师预测总量数据对于宏观基本面及市场行情变化具有较强预示能力。

那么,卖方研究能否促进价值发现?我们通过盈利预测分歧度模型,考察不同卖方机构对于同一家上市公司给出的盈利预测差别与事后股价表现的关系—取过去一个季度内各卖方机构对同一家上市公司下一年度的epS预测,把预测值的标准差与一致预期epS的比值作为个股的因子权数,进行行业中性处理后的值作为个股的多空权重。以这种方式在沪深300股票池中构建的模拟组合,从2007年到2009年获得的年化超额收益率为24%,日均夏普(Sharpe)值为11.31%(表4)。

模型模拟测算结果显示,被卖方研究覆盖的公司中,卖方对其远期业绩分歧度越大的股票,股价未来表现相对越强,挖掘的潜力越高;业绩判断趋同的公司价值已经被充分反映,超额收益趋弱,说明研究促进价值发现。

投资管理角度:

发掘投资机会,拓展投资策略

研究显示,分析师报告对于指导投资管理是有价值的:避免机械套用研报结论,区分报告类型、盈利预测变化和研究团队,有选择地深度使用卖方研究成果,可以发掘更多投资机会、拓展新的投资策略,提高资产管理绩效。

—区分报告类型,分享行业趋势盛宴,捕捉个股短线行情。数据显示,在分析师报告前后一个季度的跨度上,所推荐股票相对市场超额收益均持续为正,而相对行业的超额收益在前和后初期为正,而后持续衰减(图5、6),这说明分析师对于行业板块行情趋势具有一定把握能力,其中,深度及调研报告对于提示行业板块投资机会和刺激个股短期表现效果更加明显,标的股在报告后的短期涨速高于报告前的短期涨速。

—区分预测动态变化,辨别相对强弱,明确多空归类。梳理2005年1月到2012年10月间具有有效分析师预期数据的股票样本(数量在172到865之间),分别按照盈利预期调整幅度和一个月后涨跌幅由高到低排序的秩相关系数(iC)均值为0.04,其中68%的月份为正,这说明,依据分析师盈利预测调整数据可以获取超额收益(图7)。

我们进一步对样本股票做10个组,选取盈利调整幅度最大的组作为多头组合,选取调整幅度最小的组作为空头组合,并模拟测算多空组合净值表现。结果显示,多头组合净值表现显著优于空头组合,多空组合可以获取较稳定的绝对收益,从2005年初初始净值1稳步上升到2012年10月初的2.85(图8)。因此,基于分析师盈利预测调整幅度可以区分股票相对强弱,更好地进行多空归类。

—区分研究团队,评估持续表现,实现稳健制导。优秀分析师团队的荐股能力具有持续性,依据上一年的荐股绩效评估优秀分析师团队,跟踪其上调评级或上调盈利预测的报告、给出买入评级的报告可以获取超额收益。

我们按如下步骤构建模拟策略:(1)在一年结束后,针对每个行业计算每个研究团队在这一年中推荐报告后20个交易日相对于行业的平均超额收益并排序,取前5个研究团队作为“优秀团队”;(2)每个交易日,对每个行业检索前20个交易日内该行业的优秀团队推荐报告的个股;(3)如果一个行业20个交易日内优秀团队没有推荐报告,则复制沪深300在行业中的权重;如果有推荐的个股,则根据这些个股推荐报告篇数加权,总权重为沪深300内该行业的权重;(4)每日更新股票列表。

我们针对上调评级或盈利预测的报告以及买入评级报告的历史测算结果表明:这两个策略表现均显著优于沪深300指数,且由于买入评级报告的数量比上调评级或盈利预测的报告数量多,基于买入评级的策略表现更好。买入评级策略年化收益率为36.1%,平均持股数量为120只,平均持股天数为20天,日均换手率5.2%,最大回撤小于沪深300指数,适合于机构投资者参考(图9)。

市场发展角度:

加快信息传播,提升市场质量

从对市场质量影响的角度来看,卖方研究能够促进信息传播,提升市场效率。

分析2007-2011年年报预增超预期的公司在业绩预告公布前30天到公布后60天的市场相对净值表现(预告日之前的相对净值为该日收盘时买入持有到业绩预告日相对沪深300的净值;预告日之后的相对净值为预告日买入持有到该日收盘时相对沪深300的净值),可以发现:低分析师覆盖度的公司,在业绩预告日之前的超额收益水平低于预增超预期公司总体,而在业绩预告日之后的超额收益水平高于预增超预期公司总体(图10),这说明较高的分析师覆盖促进了信息传播,市场价格更加及时地反映了基本面信息。

正如美国的高等法院和证监会(SeC)所评价的那样:证券分析师能够积极追踪企业信息并形成报告,在投资者和企业之间扮演传递信息的角色。证券分析师对整个市场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搜寻和加工信息的活动显著提高了市场的定价效率,从而增进了所有投资者的利益(Fernadez,2001)。

海外市场经验:

卖方研究相对优于买方研究

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卖方研究遭受质疑,主要源于研究业务中涉及的利益冲突及其导致的研究偏好。引发利益冲突的因素大致有三类:首先,在不考虑投资潜力的情况下,卖方分析师倾向于推荐当前或潜在客户持有的股票;第二,卖方分析师倾向于给出乐观评级;第三,受行业生态制约,由于卖方分析师依靠与上市公司交流来获取信息,导致他们可能不愿给出负面评级的研究报告。相反,资产管理机构的买方分析师不会面临此类利益冲突,这些公司不参与投行和经纪业务,且报告对外保密,因此,理论上,买方研究相比卖方研究可能更客观、有效。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推演的结论,Healy、Chapman、ShanthikumarandYang在《DoBuy-Sideanalystsout-performtheSell-Side?》(卖方研究胜过买方研究吗,2007)一文中将买方公司中仅依赖买方研究报告的投资组合经理的表现与卖方分析师的推荐股票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买方分析师给出的股票投资建议不如卖方分析师乐观,然而,他们也会做出一些更加乐观的中短期盈利预测,基于同一会计年度和同一预测跨度,他们的盈利预测会比卖方分析师的预测高出17%-27%。

而对分析师增值服务能力的检验显示,买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度和推荐股票的表现均不如卖方分析师。对于短期投资,买方分析师的绝对平均预测误差偏离市场一致预期达27%,而卖方分析师仅为6%,且对所有时间跨度的盈利预测都存在着在预测乐观度和准确性方面的明显差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买方分析师推荐股票的回报,显著低于投资卖方分析师给出买入评级的股票。

为了验证结论的稳健性,Healy等人针对1997-2005年间平均每年抽取的31家投资公司和340家基金公司样本进行了更大范围和更持久的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前述结果一致,即使用买方研究的人获得的投资表现不如卖方分析师给出的投资建议表现。这种结果或许是由于诸如卖方研究的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买方分析师考核不涉及同业比较、买方分析师由于更关心从投资研究向投资管理升迁而用心不一等多种因素导致,但至少明确地说明了一点:卖方研究是有增值服务贡献的,且买方研究并不优于卖方研究。

总括上述分析,卖方研究对于证券投资管理和市场建设有显著价值和积极意义。从市场功能来讲,卖方研究是架构于投资机构、上市公司之间的必要信息传导中介,且只有卖方固化细分领域的分工方式使得对固定行业和公司的持续跟踪研究得以实施;从当前上市公司覆盖度来看,只有少数低估值的蓝筹股被充分覆盖,大部分公司尤其是风险偏高的中小公司没有被有效覆盖,这一任务仍然需要卖方主导;而从市场制度建设和市场规律的深度专题研究方面来看,卖方研究更是中流砥柱。这些理论层面推演的任务或功能,或许也从侧面印证了卖方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

市场趋势分析报告篇5

一、会计准则趋同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是逐步发展完善的国际通用会计工具,以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各国融资、资本运作及业务合作。1904年,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最早提出协调国际会计理念。1973年至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制定了40余条国际会计准则和30多个解释性公告,构建了一个相对健全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成立加强了世界各国间会计准则制订的联系,提供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的可能性。对此,各国纷纷响应,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表示支持。欧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支持与国际财务报告标准衔接的国际组织。2001年12月和2002年7月,美国安然和世通等一系列财务丑闻导致了人们对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的怀疑,iaSB和iaSB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从对抗转变为合作,这成为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助推。此外,二十国集团(G20)首脑会议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统一的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使得会计准则的趋同问题得到了高度关注。

(二)国家战略发展与国际展望

2014年由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正式开启,这一战略将推进我国发展多边跨境贸易,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2016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人民币作为世界货币的重要一步。而会计准则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游戏规则,必然将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作出适当调整。

(三)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

我国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显著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93.3亿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39530.33亿美元,增加了近135倍。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对中国执行了反倾销措施,限制中国商品在欧美市场份额。因此,为了保障跨国?Q易顺利进行,实现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必然之路。

二、会计准则国家趋同形式

(一)趋同模式

趋同模式,在国际颁布的财务报告中,并非是将其直接的收录为会计准则中。每一个国家若是选择趋同模式,在已有的专责制定中,进行保留,通过趋同模式,将财务报告,重新制定规划,创新,使原有的会计准则内容,更为具体,严格。这样一来,与国家发展相适用,与国家准则相符合。

(二)趋同认可模式

趋同认可,国家要能够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国家发展相呼应。另一方面,趋同认可模式,可以对该国的会计准则,实行保留,但具有局限性,笔者所说的局限性,指的是:国家要根据自身发展状态,进行仔细研究后,才可以。

(三)认可模式

所谓的“认可模式”,其实是指:把国家财务报告,深入研究,对其内容进行选定,作为国家内的会计准则发展的过程。当认可模式有效时,其国家相关部门,拥有对国家报告,进行修订的权利。目前,欧盟和澳大利亚是国家认可模式的代表。

(四)直接应用模式

当国家决定选择直接应用模式时,就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内容。其现有的权利,不应进行保留。另一方面,直接应用模式,当国家进行财务报告过程中,无需审核,可以直接采用,凸显便捷条件。

但根据现阶段国家的发展情况和选择情况看,趋同和认可模式,是国家常用模式。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家趋同策略

(一)选择对商品市场有推动性的趋同准则

随着世界经济体制的深化,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市场发展进步举世瞩目。但当下,其发展时期,处于停滞时期,令人担忧,所以,在进行选择上,我国要选择能够推动商品市场发展的准则。另一方面,在选择时,要对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实行全面分析、研究,学习对我国有帮助的方法,在对国家会计准则进行规划时,要全方位,多样化的进行。当规划后,并生效,与别国进行对照,从中分析我国的发展形势,找出其存在的不足,进行解决。同时,想要打破停滞环境,我国的市场,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进而迈向更高的层次。

(二)选择与母语相符合的趋同准则

汉字文化,在世界语言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汉语,是中国的语言代表。但在会计国家趋同中,一些法律格式和我国的语言格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造成国家趋同策略与我国相关语言相冲突。比如:国际规则中规定,当国外税法研究后,创建在相关基础之上,列出了一些所得税的案例。可是,在我国,税法的规定与其存在不同,所以,如果我国采用直接策略,就会出现与语言、习惯障碍的问题,不符合我国的税法规定,就会使会计员在工作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所以,要选择与母语相符合的趋同准则。

(三)选择与我国法律相适应的准则

在我国,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相关会计准则、制度等内容,因此,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会计制度,是统一的。国务院财政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公布,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会计制度。在趋同策略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改变,那么,国家的会计法,则得不到法律的赞同,因而,我国的会计法则没有任何实效性,以致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任何效应。所以,在国际化趋同准则中,要选择与我国法律相适应的准则,以帮助企业能够长久的发展,但在统计会计内容中,记录、计量制度要和国家内容相符合。

(四)选择符合财务报告的趋同准则

财务报告,较为繁琐、多变。在国际财务报告内容上,要对其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其中包括:保险、合同、资金收支、租赁等准则。并且国际财务报告,与美国的相关准则较为适应。另一方面,欧盟在金融准则中,没有对其进行认同,所以,现阶段,国家财务报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稳定,而我国在选择符合财务报告准则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国家准则的大?h境,选择符合财务报告的趋同准则,以推动我国发展。以使未来当国际按报告出现转变时,我国市场也依然能够顺应形势变化而调整,防止因出现问题,对我国发展造成阻碍。

在进行国际趋同分析时,中国社会要根据自身发展国情,综合性的选择趋同方法,使会计准则更为标准化、合理化,与国家发展相适应。

市场趋势分析报告篇6

证券违法犯罪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违法犯罪主体带来巨额回报,正因如此,很多市场主体明知存在极大的风险,仍然通过各种手段实施犯罪行为获取暴利。由于证券违法犯罪行为会严重阻碍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因而无论是在成熟的证券市场还是在新兴发展的证券市场,证券违法犯罪都是证券监管部门致力打击的对象。虽然各国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监管部门努力提高自己的监管水平,但任何证券市场都没有完全杜绝证券违法犯罪行为,对内幕交易的监管还被认为是一场至今“没有取得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证券法》和《刑法》都对证券违法犯罪作了比较全面的界定,相应地也给出了处罚措施,以中国证监会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然而中国证券市场建立至今才十多个年头,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还没有达到完备的水平,而且证券违法犯罪行为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因此,证券违法犯罪行为在中国证券市场很常见。从证监会公布的处罚公告的次数来看(见图1),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违法犯罪案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在1997年后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证券监管部门、证券市场操作人士和学术理论界都意识到证券违法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关于证券违法犯罪的研究成果也很多,这些成果为我们认识了解证券违法犯罪提供了基础:杨志华(1995)通过对证券违法犯罪类型的剖析,对相应的犯罪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了合理的界定;刘宪权(1998)从危害证券管理制度的角度研究了证券违法犯罪行为,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证券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源,指出证券违法犯罪是构成证券市场风险的重要因素;李越(1999)通过各国资本市场制度和秩序的比较分析,指出了中国资本市场秩序混乱、证券违法犯罪盛行的制度因素;赵锡军(2000)运用公共利益论、俘虏论、监管经济学对证券违法犯罪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证券监管的必要性,提出了监管的原则和目标;潘英丽(2000)指出证券违法犯罪对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如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损害投资者利益,加大贫富差距,破坏社会稳定等;熊鹰(1998)通过对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所采用的不同手法的分析,将市场“庄家”(操纵者)分为长庄、短庄、凶庄、善庄、恶庄等,指出不同的市场操纵者在证券市场中各自的特征;王菲萍(1998)通过各国制度比较,对内幕交易所导致的投资者的损失如何补偿进行了探索;王铁军(2001)通过对“庄家”行为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分析,提出对证券市场制度进行革命性的改革才是“治庄之本”。这些研究对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中国证券监督部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也是本文研究的基础。

实证分析

本文对中国证监会已处罚的证券违法案件运用统计分组的分析方法,希望通过数据特征来探索证券违法犯罪中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证券违法犯罪主体(证券发行人、中介机构、证券经营管理机构和投资者)的分布情况;证券违法犯罪行为所依附的载体(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分布情况;证券违法犯罪发生的环节分布(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不同的违法犯罪主体依托的载体是否存在不同特征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分析探讨将使我们对中国证券市场中证券违法犯罪的特征、内在结构有更深刻的认识。希望本文的结论能为证券监管部门找到监管的重点和突破口提供一些建议。

文章中的样本来源于1994年1月到2000年12月证监会披露的对证券违法犯罪的226个处罚公告(期货市场案件除外)。由于在证监会的一个处罚公告中可能包含了多个违法犯罪行为,例如2000年证监罚字2号文中中国信达信托投资公司广州天河证券交易营业部的违规行为有:以个人名义从事自营和挪用客户保证金。在进行统计时,我们是以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次数为标准而统计公告的处罚个数,那么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统计的次数为2,因此本文的样本个数是346而不是226。应该说我们选择的样本包括了证监会已查处的所有案件,不存在抽样问题,因而不存在抽样误差。本文的结论也是基于这346个样本,由于在不同的时期证监会的监管力度和监管水平不一样,可能造成不同时期的样本之间缺乏比较的依据,这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科学的做法应该将监管力度和监管水平差异这一因素消除,然而监管力度和监管水平的差异无法考证,即使可以考证也无法将它们量化,在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时,我们假定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和监管水平是一样的。不可否认,对各类证券违法犯罪监管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证监会监管的结果——处罚公告也可能与证券市场中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这也会影响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就这一问题本文在后面会进一步讨论。

一、对证券违法犯罪的简单分组分析

1.从证券违法犯罪的方式分析

如果我们将这346个违法犯罪行为按其犯罪方式归类(见图2),就会发现它们有一定的同质性,主要的犯罪方式有透支挪用、法人投资者(主要是券商)以个人名义炒股、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披露虚假财务报表、“三类”企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违规炒股(1999年,证监会公布允许“三类”企业合法进入股市的规定,“三类”企业入市已不属于违法行为)、市场操纵、欺诈发行、内幕交易、虚假消息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资金透支挪移的违法案件,包括券商向投资者透支,券商挪用投资者的保证金,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等,占32.9%;第二位的是法人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的名义开户炒股,而且券商以个人账户进行自营业务为主,占19.1%;第三位是中介机构提供的虚假证明,包括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律师出具不真实的法律意见书,资产评估师出具虚假的资产评估报告等,占10.7%;与中介机构提供的虚假证明相关的披露虚假财务报告所占比重也较大,为8.4%,排在第四位。以上四类案件发生的比重较大,都超过了10%或接近10%,应该是证券违法犯罪监管的重点。其他的违法犯罪行为所占的比重都较小,是否加大监管力度要依监管部门的投入而定。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逐年考察各类证券违法犯罪方式所占比重的前三位(见表1),可以看出在1997年以前证券违法犯罪中欺诈发行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与当时证券市场发行中“规模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有关。当时对企业而言重要的是能得到发行指标,如果达不到上市的标准,只能通过各种虚假手段完成上市,出现多起欺诈发行案也不足为怪。而1997年证监会大力清查进入股市的违规资金,结果使得三类企业违规炒股的发案比重上升到第二位。1998年以后证券违法犯罪所占的比重的前三位与通过总体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表1:1994—2000年各类证券违法犯罪所占比重的前三位一览表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第1位欺诈发行(66.7%)欺诈发行(100%)透支挪用(35.7%)透支挪用(27.3%)透支挪移(23.8%)透支挪移(26.9%)透支挪移(43.0%)

第2位内幕交易(16.7%)——虚假证明(28.5%)违规炒股(22.7%)个人帐户炒股(20%)个人帐户炒股(16%)个人帐户炒股(25%)

第3位透支挪用(16.7%)——欺诈发行(14.3%)市场操纵(22.7%)虚假证明(12.5%)虚假证明(14.9%)虚假证明(8.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2.从证券违法犯罪的主体分析

无论是何种违法犯罪总存在当事人,而当事人包括主体和客体,客体就是违法犯罪的受害者,在证券违法犯罪中往往是投资者;主体就是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当事人,在证券违法犯罪中可以是证券发行人、中介机构、证券经营管理机构和投资者四类。证券发行人实施的违法犯罪包括欺诈发行、披露虚假财务报表等;中介机构实施的违法犯罪有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中介机构泄露内幕消息等;证券经营管理机构实施的违法犯罪包括向客户透支、挪用客户保证金、用个人账户进行自营、销毁交易记录、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等;投资者实施的违法犯罪有利用内幕交易、操纵证券价格等。按违法犯罪的主体进行分类,样本的分布情况见图3。

从上面的分布状况可以明显看出,在证券违法犯罪中最常见的违法犯罪主体是证券经营管理机构,在所有违法犯罪行为中比重为61.3%,超过了半数;其次是证券发行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比重为17.6%;第三位是投资者的违法犯罪行为,比重为13.6%;而中介机构的违法犯罪行为所占比重很小,仅为7.5%。这四个违法犯罪主体在当年所有的违法犯罪中所占的比重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见图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从图中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证券经营机构违法犯罪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发行人违法犯罪的比重在逐年下降。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证券经营管理机构不仅在违法犯罪中所占的比重大,而且比重还有上升的趋势,可见证券经营管理机构应该成为证券监管中的重中之中。

3.从证券违法犯罪发生的市场环节分析

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是证券市场的两个主要环节,而证券违法犯罪行为无非是发生在这两个环节中的一个,从证券违法犯罪行为在这两个环节的分布(如图5a)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5B)来看,证券交易市场的违法犯罪不仅所占比例非常大(81%),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该项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而证券发行市场违法犯罪除了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所占的比重较大外,其后年份该项比重一直都不大。可见对证券监督部门而言,现阶段对证券交易市场的监管比对证券发行市场的监管更为紧迫。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4.从证券违法犯罪的载体分析

在证券市场上,违法犯罪行为的实施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证券市场中的两个基本要素——资金和信息就是证券违法犯罪的主要载体。证券违法犯罪主体往往拥有资金、信息优势,他们通过滥用这些资源优势来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如内幕交易、欺诈发行、披露虚假财务报表、传播虚假信息、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更改交易记录等都是通过信息的滥用或信息操纵的手段来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市场操纵、透资交易、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资金进入股市等都是利用资金实力或直接盗用证券交易资金的证券犯罪行为。这两类犯罪的总体分布情况从图6可以看出:以资金为载体的违法犯罪的比重为45.4%,以信息为载体的违法犯罪比重为34.1%,但两者的差异不算太大,可见在证券市场上虽然资金要素重要,但信息要素同样重要,对市场的监管两者都不能忽视。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二、对证券违法犯罪的复合分组分析

仔细观察前面对证券违法犯罪的分析,会发现证券违法犯罪在交易环节、主体证券经营机构、载体资金优势三者的比重都有增长的趋势,而且交易市场比重的变化趋势与证券经营机构比重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为了考察证券违法犯罪发生的环节、违法犯罪的主体、依附的载体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下面将证券违法犯罪进行复合分组分析,每次从犯罪发生的环节、违法犯罪的主体、依附的载体这三个标志中选出两个进行分析。

1.按违法犯罪发生的环节、违法犯罪的主体两个标志进行复合分组分析(见表2)

表2:违法犯罪发生的环节和违法犯罪的主体分布情况

发行人证券经营机构中介机构投资者小计

交易市场36196741280

发行市场251619666

合计61212264734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从表2可以看出,在交易市场中的主要违法犯罪主体是证券经营机构,所占比重为70.0%,其次是投资者(14.6%)和发行人(12.9%);而在发行市场中主要的违法犯罪主体是发行人,所占比重为37.9%,其次是中介机构(28.8%)和证券经营机构(24.2%)。从违法犯罪主体来看,证券经营机构92.5%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发生在交易市场;投资者87.3%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发生在交易市场;发行人在两个市场环节比重相当,发行市场为41.0%,交易市场为59.0%;中介机构的违法犯罪行为则有73.1%发生在发行市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交易市场的主要违法犯罪主体是证券经营机构,同时证券经营机构的违法犯罪也主要集中在交易市场中;发行市场中的主要违法犯罪主体是发行人,但发行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并不集中在发行市场,而是在交易、发行两个市场相当;投资者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集中在交易市场;中介机构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集中在发行市场。

2.按证券违法犯罪发生的环节、依附的载体进行复合分组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证券违法犯罪行为在证券发行市场中86.3%以信息为载体,在交易市场中52.9%以资金为载体;依靠信息优势的违法犯罪行为94.3%都发生交易市场,而依靠信息优势的犯罪行为在两个市场中分布比较均衡。

3.按证券违法犯罪主体、依附的载体进行复合分组分析(见表4)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发行人的违法犯罪行为86.9%依托信息优势实施;中介机构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部是依托信息优势实施;证券经营机构的违法犯罪行为54.7%靠资金优势实施,只有11.8%以信息为载体;投资者的违法犯罪行为70.2%以资金优势实施。在靠信息优势违法犯罪的主体中发行人占44.9%,中介机构、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依次是21.2%、20.0%、11.9%;靠资金优势的违法犯罪案件中,以证券经营机构为主体的比重最大,为73.8%,投资者所占比重为21.0%,中介机构和发行人几乎为0。

几点思考和建议

市场趋势分析报告篇7

报业广告经营的细化有其深层的社会背景和来自市场竞争的直接原因。一方面,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商品经济和产业革命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些传统行业退出历史舞台,一些新兴行业开始出现,广告主市场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之中,而且很多行业都越来越重视在本领域内的精耕细作。另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份报纸不仅要面对同城报纸的竞争,还要面对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竞争;同时,广告主在媒体、广告公司、广告主三者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确,广告客户更加理性地对待广告投放,在这种状况下,报纸就不仅要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读者市场,更要抓准自己的目标广告市场。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市场当中,广告市场的容量是相对固定的,没有哪家媒体可以通吃所有的广告,只能争取它应得的那部分。因此,报业广告经营的细化势在必行。

一、报业广告经营细化的内涵分析

在市场营销学的定义中,市场细分是指“根据一定的特征变量将一个较大的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小市场的过程”。然后根据这些若干特征市场,确定其中一个市场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开发出能够满足其市场需求的产品,就是目标市场策略。对于报业来说,所谓广告经营的细化,就是要细分广告主行业,找到与自身定位相吻合的广告市场,形成品类全面又重点突出的广告结构,实现差异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

具体来说,广告经营细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广告主行业的品类应当稳健全面。这是因为广告经济是一种“寄生”经济,报纸的广告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广告构成过于单一或过于集中,就会因为一两个行业的政策变动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受到很大的影响。2005年,国家对房地产、医药等行业进行了空前力度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这些行业的广告投放大为削减,而有些报纸的房地产份额竟占到其广告总收入的50%以上,具有相当大的经营风险。第二,广告结构要做到平衡中重点突出、差异明显。2004年报刊广告刊登的主要行业依次为房地产、医疗服务机构、机动车、通讯、药品、计算机、保健食品、家电、旅游餐饮休闲、化妆及卫生用品。面对如此众多的广告行业,各家报纸并不能一家通吃,而是应当根据自身定位,在具备稳定全面的广告品类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一些行业,形成有特色的或相对于他报具备优势的广告品类。第三,细化经营要密切关注广告主行业的变化趋势和营销动向,并分别实施相关措施吸引广告投放。“像房地产、传媒、娱乐业和it通讯业属于价值流入阶段,制药、食品、汽车、空调、航空等属于价值稳定阶段,彩电、纺织属于价值流出阶段。”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投资、理财需求不断攀升,银行、保险业广告主无疑将加大信息量高、保存期较长的报纸广告投放,尤其是拥有巨大的市民阶层读者群的都市报广告投放。而随着消费者由“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的转变,旅游、休闲、餐饮等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此,广告经营必须密切重视行业更替和行业动态,争取新兴行业、巩固稳定行业、维持衰退行业。如果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变化,其广告经营同样存在风险。第四,广告经营的细化最终体现在对行业客户的专业化服务上。如果仅仅追求广告结构的全面或是重点突出,那还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细化。细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行业客户的投放需求,增加报纸的广告收入。在形成了良好的广告结构之后,应把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作为广告经营的第一要务。

二、报业广告经营细化的适应性分析

广告经营细化只是报业经营反映出来的特征,而要真正将细化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广告种类以及广告表现形式、广告经营的方式、广告经营的手段、广告部门的架构等方面对这一经营趋势作出应对和调整。

(一)报纸广告种类的适应

根据报纸广告种类的划分,可将报纸广告分为工商广告、专栏广告和分类广告。但从以前这些广告类别在报纸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工商广告因为版面大、规格高、价格昂贵,在报纸广告收入中占有绝对比重,专栏广告其次,而分类广告则因为价格低廉所占比例最低。如今,各大报纸的分类广告及专栏广告份额有所提升,这正是因为广告经营适应了社会分工细化的趋势,不断增加这两个广告种类的广告内容,满足了社会上多行业多层次的信息需求所致。以国内广告经营收入占据前列的《广州日报》为例,1999年分类广告收入超过2亿元,约占其广告收入的21.4%;2002年分类广告收入1.181亿元,占报纸广告收入的7.84%。在分类广告内容的设置上,《广州日报》分类广告内容的增加撤并同社会分工的细化趋势相匹配,如2003年,逢周日出版四个全版的专页,命名为《周日新天地》,开辟了饮食、物流、宠物、白领俱乐部、育儿等多个专栏。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了不同的行业类别,而这些广告内容的增加正迎合了其发展的需要。

(二)报纸广告表现形式的适应

以往报纸广告的表现形式无非是整版、半版、报眼、通栏、报眉广告等,其形式较为单一。随着广告主行业的广告投放更具个性化,更注重广告效果,报纸媒体也在努力地开发广告品种,适应这种细化的趋势。其中,较为明显的是这些年软文的大量出现以及异形广告的多样出新。从笔者的研究来看,软文更易受到医药保健品类及家电等行业的青睐,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详细介绍保健品的成分作用、通讯产品的功能、家用电器的普及知识等,因为单一的产品或企业广告已不能满足其深度诉求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具备理性说服特征的软文就日益被众多行业的广告主所采用。再就异形广告来看,它指的是不同于报纸常规广告尺寸和形状的其他所有广告形式,包括天地版、孤岛版、连版广告、中位广告、底纹广告、出位广告、L形广告等。随着报纸向“厚报”发展,广告版面不断增加,报纸广告的环境噪声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整版半版广告并不一定能带来广告效果的最大化,而如果运用得当又形式新颖,异形广告就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异形广告的大量运用,是大量行业的广告主追求广告效果、精细化投放的结果,也是报纸争取行业客户的广告投放、提升广告收入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另外,还有诸如广告杂志、特刊等其他广告运载形式,都有力地拉动了行业广告的投放,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广告表现形式将会越来越多。

(三)报纸广告经营方式的适应

现今的媒体市场已经告别了过去坐在家里就会有广告客户排队上门刊登广告的历史,大多数报纸广告的经营方式采用的是双轨制:一方面组建自己的业务部,组织业务人员拉广告;一方面向广告公司授权,推行广告。当然也有许多报纸将原有的广告部门分离出去改造成独立的广告公司,它除了本报的广告业务以外,也承接其他媒体广告的业务。虽然实行广告是广告行业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但笔者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只要能适应报纸自身发展的需要,能够给广告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就是好的广告经营方式。就广告来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属下媒体包括《广州日报》均实行全面广告制,将广告业务分行业进行招标,即便是集团自办的广告公司,也只能和所有其他专业广告公司一样,凭业务能力集团各报的广告业务。通过制,广告部人员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广告制作及广告创意的水平也因为有专业广告公司的介入得到提升。因此,总的说来,不论是实行业务员拉广告的制度,还是全面实行制度,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细分的要求,更好地服务行业客户。

(四)多种广告经营手段的适应

很多行业的广告主已不单满足于在报纸版面上投放广告,而是试图通过整合营销来推广企业及其产品。研究发现:体育赞助、大型路演、歌舞晚会、终端促销、公益支持等线下广告得到了广告主较为广泛的应用。线下广告是线上广告(即媒体广告)以外的所有广告形式,相对于报纸等媒体广告,它更注重现场沟通、注重互动,最终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提示品牌差异的目的。因而,报纸媒体应当利用自身的权威公信力和影响力,开发多种广告资源,适应行业营销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许多报纸都日益注重活动营销,举办房地产、汽车、旅游、通讯电子等热门行业的大型展会和征集抽奖评选活动、娱乐演出活动、产业高峰论坛等等。另外,有些报纸还利用其发行渠道帮助企业促销与派送产品,从而开辟出一些极少投放报纸媒体的行业广告。总的来看,这些经营措施成为了版面广告之外的第二战场,成为报纸经营收入新的增长点。

(五)报社广告组织架构的适应

报纸广告经营行业的细分,必须从广告部门的架构上得到支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组织结构的设计还是组织结构的变更,都要与组织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外部环境因素可作用于组织,对其管理活动及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事实上也是如此,与行业变化更替相对应的是,报纸广告部门的架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羊城晚报》2000年成立羊城晚报广告公司,又在2003年组建了房地产管理中心、专栏管理中心、行业管理中心、运营媒介中心和市场拓展中心,五大中心按行业分设了各个职能部门,并设置部门经理统筹规划,分工明确。从这些报纸广告部门的历史变革可以看出,报纸广告经营正是适应了社会行业分工的发展,一步步细化;而这些部门的设立,将更好地指导报纸经营的方向,起到平衡客户资源,又对重点客户予以深度服务的目的。社会分工的趋势依然存在,报纸广告部门的架构也会随之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市场趋势分析报告篇8

1.从证券违法犯罪的方式分析

如果我们将这346个违法犯罪行为按其犯罪方式归类(见图2),就会发现它们有一定的同质性,主要的犯罪方式有透支挪用、法人投资者(主要是券商)以个人名义炒股、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披露虚假财务报表、“三类”企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违规炒股(1999年,证监会公布允许“三类”企业合法进入股市的规定,“三类”企业入市已不属于违法行为)、市场操纵、欺诈发行、内幕交易、虚假消息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资金透支挪移的违法案件,包括券商向投资者透支,券商挪用投资者的保证金,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等,占32.9%;第二位的是法人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的名义开户炒股,而且券商以个人账户进行自营业务为主,占19.1%;第三位是中介机构提供的虚假证明,包括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律师出具不真实的法律意见书,资产评估师出具虚假的资产评估报告等,占10.7%;与中介机构提供的虚假证明相关的披露虚假财务报告所占比重也较大,为8.4%,排在第四位。以上四类案件发生的比重较大,都超过了10%或接近10%,应该是证券违法犯罪监管的重点。其他的违法犯罪行为所占的比重都较小,是否加大监管力度要依监管部门的投入而定。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逐年考察各类证券违法犯罪方式所占比重的前三位(见表1),可以看出在1997年以前证券违法犯罪中欺诈发行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与当时证券市场发行中“规模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有关。当时对企业而言重要的是能得到发行指标,如果达不到上市的标准,只能通过各种虚假手段完成上市,出现多起欺诈发行案也不足为怪。而1997年证监会大力清查进入股市的违规资金,结果使得三类企业违规炒股的发案比重上升到第二位。1998年以后证券违法犯罪所占的比重的前三位与通过总体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2.从证券违法犯罪的主体分析

无论是何种违法犯罪总存在当事人,而当事人包括主体和客体,客体就是违法犯罪的受害者,在证券违法犯罪中往往是投资者;主体就是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当事人,在证券违法犯罪中可以是证券发行人、中介机构、证券经营管理机构和投资者四类。证券发行人实施的违法犯罪包括欺诈发行、披露虚假财务报表等;中介机构实施的违法犯罪有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中介机构泄露内幕消息等;证券经营管理机构实施的违法犯罪包括向客户透支、挪用客户保证金、用个人账户进行自营、销毁交易记录、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等;投资者实施的违法犯罪有利用内幕交易、操纵证券价格等。按违法犯罪的主体进行分类,样本的分布情况见图3。

从上面的分布状况可以明显看出,在证券违法犯罪中最常见的违法犯罪主体是证券经营管理机构,在所有违法犯罪行为中比重为61.3%,超过了半数;其次是证券发行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比重为17.6%;第三位是投资者的违法犯罪行为,比重为13.6%;而中介机构的违法犯罪行为所占比重很小,仅为7.5%。这四个违法犯罪主体在当年所有的违法犯罪中所占的比重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见图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从图中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证券经营机构违法犯罪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发行人违法犯罪的比重在逐年下降。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证券经营管理机构不仅在违法犯罪中所占的比重大,而且比重还有上升的趋势,可见证券经营管理机构应该成为证券监管中的重中之中。

3.从证券违法犯罪发生的市场环节分析

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是证券市场的两个主要环节,而证券违法犯罪行为无非是发生在这两个环节中的一个,从证券违法犯罪行为在这两个环节的分布(如图5a)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5B)来看,证券交易市场的违法犯罪不仅所占比例非常大(81%),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该项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而证券发行市场违法犯罪除了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所占的比重较大外,其后年份该项比重一直都不大。可见对证券监督部门而言,现阶段对证券交易市场的监管比对证券发行市场的监管更为紧迫。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4.从证券违法犯罪的载体分析

在证券市场上,违法犯罪行为的实施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证券市场中的两个基本要素——资金和信息就是证券违法犯罪的主要载体。证券违法犯罪主体往往拥有资金、信息优势,他们通过滥用这些资源优势来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如内幕交易、欺诈发行、披露虚假财务报表、传播虚假信息、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更改交易记录等都是通过信息的滥用或信息操纵的手段来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市场操纵、透资交易、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资金进入股市等都是利用资金实力或直接盗用证券交易资金的证券犯罪行为。这两类犯罪的总体分布情况从图6可以看出:以资金为载体的违法犯罪的比重为45.4%,以信息为载体的违法犯罪比重为34.1%,但两者的差异不算太大,可见在证券市场上虽然资金要素重要,但信息要素同样重要,对市场的监管两者都不能忽视。版权所有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整理

二、对证券违法犯罪的复合分组分析

仔细观察前面对证券违法犯罪的分析,会发现证券违法犯罪在交易环节、主体证券经营机构、载体资金优势三者的比重都有增长的趋势,而且交易市场比重的变化趋势与证券经营机构比重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为了考察证券违法犯罪发生的环节、违法犯罪的主体、依附的载体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下面将证券违法犯罪进行复合分组分析,每次从犯罪发生的环节、违法犯罪的主体、依附的载体这三个标志中选出两个进行分析。

1.按违法犯罪发生的环节、违法犯罪的主体两个标志进行复合分组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交易市场中的主要违法犯罪主体是证券经营机构,所占比重为70.0%,其次是投资者(14.6%)和发行人(12.9%);而在发行市场中主要的违法犯罪主体是发行人,所占比重为37.9%,其次是中介机构(28.8%)和证券经营机构(24.2%)。从违法犯罪主体来看,证券经营机构92.5%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发生在交易市场;投资者87.3%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发生在交易市场;发行人在两个市场环节比重相当,发行市场为41.0%,交易市场为59.0%;中介机构的违法犯罪行为则有73.1%发生在发行市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交易市场的主要违法犯罪主体是证券经营机构,同时证券经营机构的违法犯罪也主要集中在交易市场中;发行市场中的主要违法犯罪主体是发行人,但发行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并不集中在发行市场,而是在交易、发行两个市场相当;投资者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集中在交易市场;中介机构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集中在发行市场。

2.按证券违法犯罪发生的环节、依附的载体进行复合分组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证券违法犯罪行为在证券发行市场中86.3%以信息为载体,在交易市场中52.9%以资金为载体;依靠信息优势的违法犯罪行为94.3%都发生交易市场,而依靠信息优势的犯罪行为在两个市场中分布比较均衡。

3.按证券违法犯罪主体、依附的载体进行复合分组分析(见表4)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发行人的违法犯罪行为86.9%依托信息优势实施;中介机构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部是依托信息优势实施;证券经营机构的违法犯罪行为54.7%靠资金优势实施,只有11.8%以信息为载体;投资者的违法犯罪行为70.2%以资金优势实施。在靠信息优势违法犯罪的主体中发行人占44.9%,中介机构、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依次是21.2%、20.0%、11.9%;靠资金优势的违法犯罪案件中,以证券经营机构为主体的比重最大,为73.8%,投资者所占比重为21.0%,中介机构和发行人几乎为0。

几点思考和建议

市场趋势分析报告篇9

【关键词】预测财务报告;Swot分析;优势;劣势

前言

预测财务报表为投资者、债权人、内部管理人员及政府等有关方面提供反映未来财务状况及发展前景的有用信息,包含对财务事项预测的陈述,如利润、收入;每股盈利、资本费用和股利;公司管理者对未来运营的计划和目标的陈述;对未来经济表现的陈述。

目前,我国对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主要在《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准则》、《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等规章中。如前者规定:“如果发行人或其财务顾问或其承销商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数据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及其所发行的股票作出正确的判断,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未来期间的盈利状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则发行人可在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盈利预测的数据。”后者提到:“原则上不要求上市公司编制新年度的利润预测。但公司若在年度报告中提供新一年度利润预测的,该利润预测必须经过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发表意见”。

从以前证监会要求初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公司的盈利预测,由独立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对股票上市公司编报的盈利进行审核鉴证,并将此作为审核上市的指标之一,到目前的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预测财务报告的态度已经由开始的强制性向目前的自愿性转变。这种转变增加了各个企业对预测财务报告选择的灵活性。

作为管理学中评价企业发展环境的一种经典方法,Swot分析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和各个层次。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en(威胁)四个单词的首写字母。本文尝试将Swot分析运用到企业预测财务报告,以便管理者更加清晰地看到预测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出理性决策。

一、预测财务报告Swot分析的实质

在Swot分析中,优势与劣势侧重内部条件分析,机会与威胁重于外部环境的分析,两者的综合结果便构成了对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竞争地位的判断。一个成功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预测财务报告的优势,最有效地抓住环境中的机会,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还必须能克服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给企业带来的劣势,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和威胁。因此,衡量企业编制的预测财务报告是否合理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准则是:它能否充分发挥优势,能否及时抓住机会,能否很好地克服劣势,能否有效回避风险。

对于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而言,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都是相对的概念。其中优势可以理解为与没有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具有的优越性;劣势即指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机会和威胁则是指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所处的环境中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一种变动趋势,如果这种趋势对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有利,且该企业能够抓住的话,则该企业的战略和地位会得到改善,此时就是一种机会;反之则存在被其它企业替代的趋势,便属于一种威胁。

笔者所提到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都是相对的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提供或者不提供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所共有的优势或者劣势不能作为笔者所提到的优势或劣势;二是环境中出现的变化趋势对一部分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来说是机会,也有可能对另一部分企业是威胁;三是环境新趋势本身是在变化的,在一个阶段中表现的是机会,也有可能在另一个阶段中表现出是威胁;四是机会和威胁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对于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所执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而言的,当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作出调整时,就有可能使这种外部变化趋势的性质向相反的方向变动。

二、预测财务报告Swot分析的内容

(一)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优势(strengths)

1.可以降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增加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预测财务报告是面向未来的,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具有前瞻性。这也更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对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的要求,使其作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对于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公司,披露预测财务报告通过传递信号来与那些较差的企业区别开来,达到在资本市场上吸引更多的投资,促使股票价格的上涨。对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公司,披露预测财务报告有利于企业顺利筹集资金,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对于当年盈利状况不佳甚至亏损的公司,通过预测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可以展现其对未来的良好预期,这样有利于企业挽回投资者的信心,或者为了纠正有关中介机构对他们的不合理预测,避免股票价格下跌。

2.有利于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预测财务报告表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经营状况,往往代表了企业管理当局当前的决心和未来行动的方向,也相当于企业对信息使用者的一种承诺,预期能否达到既定的预测财务报表所示的各项数据,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信任。再者,企业一旦公布预测财务报告,就意味着一定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为之不懈奋斗,直至最后实现,否则就容易产生法律纠纷,增加很多的额外成本。所以预测财务报告也给管理层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管理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所公布的预测财务报告的目标。

3.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快企业的资金融通。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完善,信息反馈的可信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传统的财务报告仅仅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所包含的信息很不全面,企业据此所作出的决策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投资者采取观望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根据企业提供的全面、质量较高的预测财务报告来进行决策,投资风险会降低,有利于投资者迅速、高效地作出决策,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提高企业资金融通速度。

(二)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弱势(weaknesses)

1.预测性财务报告的编制会加大企业相关成本。预测财务报告的编制与传统的财务报表相比更为复杂和困难,需要收集和加工大量的信息。信息也是经济市场的一种资源,企业要获取这种资源当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预测财务报告的复杂性也要求有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工作人员参与,同时也会增加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成本。企业对信息披露会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当确定性费用不断增加,而效益增加的比例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时,企业就会缩减其成本支出,从而又会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2.企业管理层基于预测财务报告的压力可能会选择短期效益的项目。预测财务报告的预测期限一般是一年,通常是今年预测下一年的财务报告数据。由于预测期间的限制和管理层为了避免发生信任危机和法律诉讼,管理层会采取谨慎的投资态度。他们会规避风险,选择投资期限比较短,一两年之内能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很有可能会把一些长远的有发展潜力的投资项目否决掉,这种短视行为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预测性财务报告的披露会向其它企业传递信号。企业提供预测财务报告会使企业处于一个动态博弈的情景之中。在动态博弈中,行动有先后次序,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动获得有关后者偏好、战略空间等方面的信息,修正自己的判断。企业提供的预测财务报告会向其他企业传递出自己经营战略、生产计划等很多的信息,其它的企业会根据这些信息修正对编制预测财务报告企业的判断并调整自己的相关策略,这会使得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企业希望通过预测财务报告向投资者和其他企业起到证明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很好这样的信息传递功能,它必须为此付出足够的成本;否则,所有其它类型的企业都会模仿。(三)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政府对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支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微观主体,所提供的及时、充分、有效的预测财务报告信息,不仅方便投资人的决策,也有利于国家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确保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加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政府站在国家经济发展长远和全局的角度,还是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可靠的预测财务报告,以便政府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

2.有些国家运用预测性财务信息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预测性信息制度,特别是美国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已形成了一个以“安全港规则”和“预先警示原则”为主要特点,以“自愿披露”为主要精神的较为完备的、高效的信息披露体系。这为我国预测财务报告的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为我国预测性财务报告的披露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都最终会导致我国预测财务报告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3.电子通信及计算机运用等高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效应。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科技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更。一场以电子通信及计算机运用等高科技和信息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经济时代正在全球兴起。高科技和信息产业发展能改善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硬件环境,这样的硬件环境能改善企业编制和披露财务报告的方式。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带动财务预测软件的开发,这样预测所需的时间就会大大地缩短,也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

1.预测性财务报告规范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制度规范主要零星散布在《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之中,显得分散而不成体系。有些文件虽然或明或暗地涉及到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相关问题,但含糊不清,起不到真正的规范作用。规范的内容也仅局限于公司上市时的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和审核,而且也没有有关盈利预测信息生成的财务会计制度与之配套。由于我国相关的财务制度如《企业财务通则》等没有对预测财务报告进行明确规范,一般企业也无财务预测的要求,证监会对预测性报告的规定无论是从原则体系上还是从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上都不完善。编与不编、如何编企业都有决定权。

2.预测财务报告存在很大的系统风险。预测性信息的特点是陈述者往往缺乏现有数据或者客观事实能证实其陈述的客观公允性,主要基于估计和评价。预测性财务信息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其他有关信息的披露,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决策和评价的有用性,但未来的环境各事项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变动、产业结构和技术特征的变动,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业前景、细分市场、竞争地位、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且这些系统风险企业又不能通过投资来进行分散,因而会给企业预测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带来很大的风险。如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对企业盈利性、流通性等产生的影响。

三、结语

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预测财务报告是未来财务报告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从预测财务报告的Swot分析中,我们看到预测财务报告也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报告方式,它也会给企业带来劣势和威胁。因此,企业在编制和披露预测财务报告时应充分发挥预测财务报告的优势,及时抓住环境所赋予的机会,很好地克服劣势,有效回避风险。

【参考文献】

[1]高国平.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中外比较及其启示[J].审计与理财,2005,(S1).

[2]张德容,周清明.对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思考[J].商业经济及管理,2005,(4).

[3]williama·Sherdern,预测业神话[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邓青.浅议预测性财务报告[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8).

[5]于丽英,袁世杰.试论预测性财务报表及其编制[J].科技与产业,2006,(6).

市场趋势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策略研究

在世界市场中,会计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会计国际化发展有了显著的成就,一些国家开始进入国家化会计趋势中。现如今,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要对会计趋同,进行仔细研究,以为我国发展奠定基础。

一、会计准则国家趋同形式

(一)趋同模式

趋同模式,在国际颁布的财务报告中,并非是将其直接的收录为会计准则中。每一个国家若是选择趋同模式,在已有的专责制定中,进行保留,通过趋同模式,将财务报告,重新制定规划,创新,使原有的会计准则内容,更为具体,严格。这样一来,与国家发展相适用,与国家准则相符合。

(二)认可模式

所谓的“认可模式”,其实是指:把国家财务报告,深入研究,对其内容进行选定,作为国家内的会计准则发展的过程。当认可模式有效时,其国家相关部门,拥有对国家报告,进行修订的权利。目前,欧盟和澳大利亚是国家认可模式的代表。

(三)趋同认可模式

趋同认可,国家要能够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国家发展相呼应。另一方面,趋同认可模式,可以对该国的会计准则,实行保留,但具有局限性,笔者所说的局限性,指的是:国家要根据自身发展状态,进行仔细研究后,才可以。

(四)直接应用模式

当国家决定选择直接应用模式时,就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内容。其现有的权利,不应进行保留。另一方面,直接应用模式,当国家进行财务报告过程中,无需审核,可以直接采用,凸显便捷条件。

但根据现阶段国家的发展情况和选择情况看,趋同和认可模式,是国家常用模式。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家趋同策略

(一)选择对商品市场有推动性的趋同准则

随着世界经济体制的深化,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市场发展进步举世瞩目。但当下,其发展时期,处于停滞时期,令人担忧,所以,在进行选择上,我国要选择能够推动商品市场发展的准则。另一方面,在选择时,要对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实行全面分析、研究,学习对我国有帮助的方法,在对国家会计准则进行规划时,要全方位,多样化的进行。当规划后,并生效,与别国进行对照,从中分析我国的发展形势,找出其存在的不足,进行解决。同时,想要打破停滞环境,我国的市场,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进而迈向更高的层次。

(二)选择与我国法律相适应的准则

在我,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相关会计准则、制度等内容,因此,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会计制度,是统一的。国务院财政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公布,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会计制度。在趋同策略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改变,那么,国家的会计法,则得不到法律的赞同,因而,我国的会计法则没有任何实效性,以致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任何效应。所以,在国际化趋同准则中,要选择与我国法律相适应的准则,以帮助企业能够长久的发展,但在统计会计内容中,记录、计量制度要和国家内容相符合。

(三)选择与母语相符合的趋同准则

汉字文化,在世界语言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汉语,是中国的语言代表。但在会计国家趋同中,一些法律格式和我国的语言格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造成国家趋同策略与我国相关语言相冲突。比如:国际规则中规定,当国外税法研究后,创建在相关基础之上,列出了一些所得税的案例。可是,在我国,税法的规定与其存在不同,所以,如果我国采用直接策略,就会出现于语言、习惯障碍的问题,不符合我国的税法规定,就会使会计员在工作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所以,要选择与母语相符合的趋同准则。

(四)选择符合财务报告的趋同准则

财务报告,较为繁琐、多变。在国际财务报告内容上,要对其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其中包括:保险、合同、资金收支、租赁等准则。并且国际财务报告,与美国的相关准则较为适应。另一方面,欧盟在金融准则中,没有对其进行认同,所以,现阶段,国家财务报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稳定,而我国在选择符合财务报告准则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国家准则的大环境,选择符合财务报告的趋同准则,以推动我国发展。以使未来当国际按报告出现转变时,我国市场也依然能够顺应形势变化而调整,防止因出现问题,对我国发展造成阻碍。

在进行国国际趋同分析时,中国社会要根据自身发展国情,综合性的选择趋同方法,使会计准则更为标准化、合理化,与国家发展相适应。

三、国际趋同策略计划

根据国外的国际趋同经验,综合分析,站在客观的角度而言,我国的会计准则,并不能完全采用国际趋同策略,将国际财务报告作为依据,多数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少部分坚持我国原有的会计制度、准则中的诠释和引导,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想要实现趋同策略,就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其计划要包含:我国的会计怎样与国际化接轨?加快国家进度的动力是什么?怎样将中国的国情需要凸显出来?如何在国际准则中,占有一定的权利,创造经济价值?

会计准则,是与社会会计相呼应的,若是会计国际化能够象征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相聚集,那么,就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而言,在较短的时间内,并不能担当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工作,合作预期,只是我国所反映的特殊状况,以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会计处理工作。在多数状态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要以美国、欧盟为象征,规划国际准则。会计准则的变化,是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财务会计标准构起的,我国的制度变化成本,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较低,但在改革过程中,与国外市场的要求,更为符合。若是在制度变化的过程中,未能缩减我国的市场交易成本,足以说明我国企业未能参照国家制度的变化,进而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当前形势下,一些部门未能完全适应国家会计准则,所以,要通过实际国情,对其进行引导。对这些部门进行培训、引导,以使他们能够掌握相关国际准则的内容,比如:权益易、控制、公允价值等。然后,对国家化准则进行深入研究,对比与中国发展情况,所出现的问题,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沟通,这样一来,使之能够充分掌握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和会计处理内容,进而实现相关理念,同时增强会计准则的应用能力,提高报告质量。

会计准则作为公共性质的产品,若是优秀的会计准则,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比如:推动资本流通,促进投资商跨境投资等,所以,一些专家认为:一些挂国家进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是想利用其互联网效应。会计准则的权利取得,不仅要依靠社会部门,也需要企业的参与,因为,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成本的变化,所以,也要呼吁企业为了自身的效益,提高参与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会计准则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进行自主选择的同时,代表着企业要公开披露选择。本文主要对趋同策略进了分析,中国的企业特点是:对统一的会计准则较为适应,因此,提高人员能力,倡导对问题大胆提出,提高与监管部门的参与性,与市场发展要求相符合,这样才能更利于我国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形成。

参考文献:

[1]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

[2]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商业会计,2011

[3]罗悦.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风起云涌――以美国、日本、印度为例[J].商业会计,2011

[4]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1

[5]盖地,罗斌元.会计确认的再认识及应用――基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认知论释义[J].会计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