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6:52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篇1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减灾是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加强减灾能力建设、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我省社区减灾工作的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推进社区减灾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武汉市青山区、江夏区、江汉区和武昌区,宜昌市伍家岗区、夷陵区和长阳县,孝感市应城市和云梦县、潜江市等10个市(县、区)15个社区进行了调研,并对全省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一、全省社区减灾工作的现状

全省现有社区5550个,其中,城市和乡镇社区3852个,农村社区1698个。自20xx年民政部部署社区减灾工作以来,我省以贯彻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为契机,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载体,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在探索中推进社区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减灾工作机制初步建立。武汉、黄石、宜昌、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通过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减灾工作指挥体系,加强了对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据统计,全省有1990个社区建立了综合减灾机构,占全省社区总数的35?9%。武汉市青山区钢花街,建立了街道、社区、门栋三级防灾减灾工作组织指挥体制,明确了各级防灾减灾工作职责任务;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街胜利四路社区建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物业管理公司责任人、辖区单位领导、社区民警、居民代表为成员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构筑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减灾工作管理体系。

(二)宣传教育活动初显成效。各地在社区减灾工作中,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和宣传对象的广泛性,通过挂横幅、贴标语、办黑板报和宣传栏、发放减灾知识宣传资料和《公众应急救助手册》、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灾害应急演练活动,使社区居民掌握必要的减灾自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据统计,全省有2149个社区设立了防灾减灾宣传橱窗,占38?7%;有2171个社区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占39?1%;有3276个社区印发了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和宣传手册,占59%。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通过制作宣传板报,悬挂警示牌和避灾疏散示意图,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为每户居民配发《应急救助手册》,对孤寡老人、独居老人和残疾人予以重点关心,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有效地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20xx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三)减灾基础设施逐步加强。武汉等大中城市在开展社区减灾活动中,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消防器械,在关键部位设置逃生设备、逃生导向标志,配备简易挖掘工具、急救器材、照明器材和呼救装置;将社区中心休闲广场、绿地、学校操场和其他空地等划定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确保灾害发生后社区居民能安全有序地疏散。据统计,全省有1637个社区划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占29?5%,共设立避难场所2585个。青山区119社区把紧临社区的武钢一小划为应急避难场所,与学校签订协议,设置“防灾减灾避难场地”标识和居民逃生线路,遇有重大灾害或险情,学校迅速打开校门,供社区居民紧急避险。宜昌市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设立了45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519万平方米,按每人5平方米的标准计算,可容纳约104万人避难;按地震裂度达到六度时疏散22万人计算,人均疏散面积约23?6平方米。该市按不同的灾害类型,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合理功能分区,设置了应急避难标识标牌,完善了应急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设立了应急指挥部、住宿、餐饮、物资储备、医疗、临时厕所、广播、安保、消防等区域,一旦灾害发生,灾民能够快速有序地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并得到妥善安置。

(四)应急救助预案逐步建立。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统一部署,各地在社区减灾工作中,比较注重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制定和演练。据统计,全省有3923个社区制定了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占70?7%。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针对工矿社区的实际,制定了消防安全工作方案、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急抢险抢修工作方案,并定期进行了演练。宜昌市万寿桥街道张家店社区针对辖区内排查的6处灾害隐患,在预案中按照灾害类别明确了灾害预警方式、人员转移路线和救助措施等,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武汉市武昌区秦园社区定期组织不同类别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社区8000多居民踊跃参与,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安全感。

(五)减灾志愿活动开始起步。社区志愿者作为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力量,平时协助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遇有灾害时协助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在社区减灾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全省有2582个社区建立有社区志愿队伍,占46?5%,社区志愿者队伍总人数达488252人,其中在中国志愿者协会注册的志愿者达214149人。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根据政治面貌、年龄和技术特长,将50名志愿者分成“两队四组”,即党员先锋队、团员突击队,扶贫帮困组、文化娱乐组、公益事业组、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援助组,充分发挥每一个志愿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在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5132名居民中就有注册志愿者753人,平均100个社区居民就有15个注册志愿者,他们活跃在多个领域,积极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防灾减灾、抢险救灾等活动,“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这个社区蔚然成风。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通过开展社区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了社区的安全与和谐,但是全省社区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全省范围看,城市社区减灾工作比农村社区开展得好;武汉市和宜昌市中心城区由于工作主动、抓得早,减灾工作已纳入当地党委、政府议事日程,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因地制宜划定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减灾工作整体水平较高,其他地区相对滞后。调研组发现,有的社区条件很好,但认识不够,工作力度不够;有的条件相对较差,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是基层预案制定存在空白点。全省29?3%的社区没有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预案内容不科学。有的预案比较陈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有的预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针对性不强;有的预案内容简单,应急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预案演练不够。全省有83%的社区没有对灾害应急预案进行演练,预案的实际作用缺乏实践检验。

(三)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多数社区没有明确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已明确设立的避难场所标识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分区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恩施州共有城乡社区117个,只有11个社区设立了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只有5个社区设立了应急标识和指示牌。二是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缺乏。绝大多数社区没有建立专用的应急物资仓储设施,救灾应急存储物资缺乏。如荆州市498个社区只有14个社区储备有应急物资,只有1个社区与商家签订了应急救助物资购销协议。三是农村社区缺乏必备的防灾减灾设施。农村居民住房防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灾害应急避难场地和应急逃生标志普遍缺失。

(四)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一是多数基层政府和组织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防灾减灾是务虚的工作,没有抓经济、抓发展实在,不愿意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二是大多数社区居民亲身经历的灾害性事件较少,难以形成对灾害的感性认识,有的认为灾害离自己比较远,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有的缺乏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如在发生雷电和爆发山洪时,有些人强行外出或渡河,被雷电击中和被洪水冲走,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如,今年6月19日下午,随州市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两名学生在大树下躲雨,接打手机时遭雷击,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三是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防灾减灾工作需要付出现实成本,而预见的结果在未来不一定存在,付出往往得不到回报,使得社区居民在生活中不重视防灾减灾。一般的居民家庭都没有配备安全绳、急救包、灭火器等自救设备。

存在上述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存在误区。一是在建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等部门存在重抗灾救灾、轻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对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现场处置、善后处理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防灾减灾工作重视不够。灾害发生后,英勇救灾的人可以成为英雄,而平时默默从事防灾减灾工作的人却往往被忽视。二是认为现阶段的中心工作是抓经济建设,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防灾减灾问题就自然会得到解决。三是认为没有把社区减灾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和目标管理范畴,干与不干一个样。四是基层民政部门认为工作多任务重,社区减灾工作一没项目二无资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把社区减灾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

(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不足,是社区减灾工作发展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随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逐步深入和国家综合财力的提升,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越来越重视,救灾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但是减灾工作投入却很少。20xx年底以来,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的措施,投入项目资金达4万亿,但没有社区减灾项目。20xx年,我省共投入救灾资金6?7亿元,投入危房改造资金8310万元,但没有安排社区减灾资金投入。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三年来在社区减灾工作上的投入不到1万元,而且还不是财政投入。

(三)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一是中小学校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我省广大中小学校没有专门的防灾减灾教材,也没有安排专门的课时开展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使得广大中小学生防灾减灾知识得不到普及。二是农村社区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农村社区由于抵御灾害能力低下,灾害对其所造成的破坏性更大,但由于农村社区地处偏远,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往往被忽视。三是宣传教育的经常性不够。防灾减灾要深入人心,就要使宣传教育活动经常化,但现实往往是“活动来了一阵风,活动完了无影踪。”四是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社区减灾宣传教育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结合得不够紧,针对性不强,不注重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教育,使得社区居民参与防灾减灾的热情不是很高。

三、对策与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必须把防灾减灾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把“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完成的八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社区减灾工作,提高城乡社区居民避灾自救能力和基层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湖北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灾发季节强、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省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省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据统计,20xx-20xx年,我省平均每年受灾人口达2253万人、因灾死亡人口113人、伤病人口1?15万人、转移安置灾民3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28千公顷、绝收面积271?59千公顷,倒塌房屋9?74万间、损坏房屋26?6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43?74亿元。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把救灾工作的重心转向救灾减灾并重上来,是国家对自然灾害管理的重大转型,是传统救灾工作的重大变革。20xx年,南方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加强基层减灾工作,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和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要转变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适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安全幸福生活的新期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保障民生出发,切实转变重救灾轻减灾的观念,牢固树立防灾减灾与抗灾救灾同等重要的思想,甚至是防重于救、有备才会无患的思想,努力推进救灾减灾协调并重和可持续发展。要将社区减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综合减灾协调机构,加强对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要加强协调。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承担综合协调职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社区减灾工作的重视;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形成指导和支持社区减灾工作的合力。要通过编制实施“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示范工程”、“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等项目,把社区减灾工作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争取领导的更多重视和财政的更大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减灾工作。三是要加强基层。乡镇(街道)和社区要成立专班,建立健全社区减灾组织网络,建立社区减灾工作责任制,把社区减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要坚持贴近社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

(二)强化宣传教育。一是突出宣传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农村社区要重点开展雷电、大风、冰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范及逃生技能宣传教育;城市社区要重点开展火灾、地震等灾害,生物化学物品和有毒气体泄露、爆炸,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及技能宣传教育。教育部门应把防灾减灾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社区中小学校必须安排专门教材和课时开展减灾教育,让中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技能。二是注重宣传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宣传橱窗,张贴减灾宣传挂图、资料,建立宣传阵地;组织社区居民将减灾知识编成小品、戏剧等,通过社区文艺活动进行表演,寓教于乐;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社区志愿者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志愿者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以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中的典型事件为例,进行案例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增强忧患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自觉配备家庭灭火器、安全绳、应急灯、急救包等必要的防灾减灾设备。三是开展好主题宣传活动。要抓住开展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活动的契机,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细化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实施,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三)完善应急预案。一是要组织社区开展全面细致的灾害隐患排查,准确掌握社区的灾害隐患及灾害发生规律,为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提供依据。二是要结合社区环境、居民特点和现有救灾减灾能力等现状制定预案,明确指挥机构、应急程序、协调联动机制和应急反应、群众转移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职责,把预案制定成社区及居民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行动指南,把预案所规定的工作职责明确到具体单位和个人。三是要针对灾害隐患,积极支持、配合社区,定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查找预案存在不足,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所有城乡社区要完成预案制定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汛期灾害防汛抗旱减灾预案是政府应对突发性汛期灾害的紧急行动方案。

(二)工作原则。根据国家、市、县救灾工作方针,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统一协调、当地参与的原则性,当地村委会制定防汛抗旱减灾预案,共同完成防汛抗旱减灾任务。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汛期洪涝、地灾、雷电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

(四)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实行责任制。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干部职工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因、工作不力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二、灾害预警和灾害报告

(一)灾害预警。汛期值班工作人员要做好信息收集和传达,地质灾害监测点、河道、水库等重点部位要及时监测预报,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及时发出预警。对预测研判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或损失,应及时向分管领导或值班人员汇报,为领导决策和启动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灾情报告。汛期灾害发生后,各村(居)委会必须立即向政府值班室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核实。发生重大灾害时,在向政府报告的同时,立即组织人员抢险救灾,启动辖区内抢险救灾预案。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害后果、救灾工作采取的措施、灾区存在的困难和需求。政府值班室接险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由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根据灾害等级启动防汛抗旱减灾预案。

三、预案启动的条件及程序

(一)预案启动条件

凡遇辖区内局部发生或预测可能发生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等重大自然灾害,或上级政府要求启动防汛抗旱减灾预案,或受灾的村(社区)请求启动防汛抗旱减灾预案支援救援等,应启动应急预案。

(二)预案启动程序

1.根据气象部门降雨预测预警、重点监测部位研判预警,预测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群众生命财产所造成较大危害或损失,或接到辖区内局部发生灾害情况包括,由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根据预警预报,召开预案启动动员会议,发出启动命令,确定启动规模,落实救灾责任。

2.各抢险救灾工作小组、镇级各部门、党员干部接到预案启动命令后,按各自分工迅速开展工作,全力以赴参与抢险救灾工作。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篇3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我局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成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的防灾减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把及时、稳妥地处置好各类突发性、灾害性事件作为全局中心工作抓实、抓紧、抓好,认真应对洪涝、地震、泥石流等灾害以及火灾等事故的发生。落实责任,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机制。同时,为有效防范和应对处置突发性、灾害性事件,确保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修订完善了《石棉县财政局2017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提高了突发性、灾害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科学、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灾害性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

二、组织学习,增强观念

为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特组织全局职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国家其他相关法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在全国防灾减灾周积极开展学习教育、宣传活动,普及应急知识,提高职工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故时自救互救的能力。

同时,普及用火用电安全,树立消防意识,在办公室内不准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和刊物,加强对办公室内用电设备的管理,要求人走断电。爱护楼道消防器材和消防设施,不随意挪动、挪用,各分管领导、各股室(中心)负责人每月对所管辖范围进行一次安全消防检查,发现线路、电器有漏电等消防安全隐患,及时汇报单位领导,及时处理。同时强调车库管理需要加强消防安全意识,将消防安全落实到人。组织全局职工学习消火栓的使用步骤,切实提高全局职工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排查隐患,强化整改

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有效推进灾害隐患的排查治理。集中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隐患排查,重点做好局办公楼和住宅小区水、电、消防、建筑等设施的隐患排查。严禁随意使用配电箱送电接电,严禁在办公室乱拉电线,严禁在办公室、图书室等危险地方抽烟、用明火,严禁在用电设备周围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对排查出的灾害隐患,针对性整治,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根据灾害风险和抵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总结灾害应对的经验教训,切实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确保了机关工作和居民生活的正常开展。

四、开展演练,学用结合

为提高全局职工防灾减灾技能,熟悉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路径,提高全局职工快速反应能力,做到无灾防灾,警钟长鸣。特组织全局职工开展了人员紧急疏散的演练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实战效果。

组织开展人员疏散演练切实牢固树立了职工综合减灾和安全发展理念,提高了职工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

五、我局下一步防灾减灾工作要点

今后,我局防灾减灾工作将持续不断的进行,切实提高职工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提高职工自救互救的技能,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制定预案管理办法,规范预案的编制、修订和执行工作,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制定应急演练指南,定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预案演练,以锻炼队伍,提高应对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处理水平。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篇4

一、建立组织、完善制度

社区成立了以xx书记为组长,xx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其他干部为成员的社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工作制度,明确创建工作程序与职责,并根据本社区特点制定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计划、健全制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室、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地震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规划图。

二、营造地震安全目标任务

1、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1)有一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

针对社区特点,集思广益,把社区人员的聪明才智集中起来,成立一支防震减灾宣传队伍,承担起面向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2)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

依托社区学校,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系列讲座,对社区学校的学生进行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达到宣传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目的。随后,社区利用QQ、显示屏、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居民宣传地震知识,并不断组织辖区居民集中进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学习,开展社区、家庭地震应急模拟演练、熟悉掌握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震时迅速安全避震。

(3)建立固定活动点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地震方面志愿者深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社区居民进行防震避震知识培训。建立社区防震减灾宣传站点,专人负责,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建立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社区社志愿者队伍、应急避险场所、社区、家庭预案、社区居民等内容。

2、社区应急体系建设

社区构建覆盖了各个不同组织的防灾预案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

(1)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制定了社区、家庭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志愿者个人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实现预案的规范化管理,完善邻里救援的社区支持框架体系,建立健全邻里互助网、应急避险通道网、单元地震应急救护网、居委会联络卡。将草根超市等商户吸收为应急避难物资储备库,平时作为经营场所,遇有地震突发事件,可直接调用日常生活必备品。将社区医疗服务站设置为应急医疗救护点。

(2)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根据九圣祠社区实际,制定了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规划设置应急志愿者专用道、应急抢险车辆专用道、应急医疗专用道,应急避险场地。

(3)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篇5

[关键词]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D69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53-02

甘肃省地形狭长,山大沟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干旱、地震、洪涝、沙尘暴、泥石流、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干旱、地震和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率逐年增高,造成损失很大。可以说,在甘肃“无灾不成年”,仅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甘肃省发生各种自然灾害51次。其中洪涝灾害18次,占35%;低温冷冻暴雪灾害12次,占23.5%;山体滑坡等地震灾害7次,占13.7%;冰雹灾害6次,占11.8%;大风沙尘暴灾害5次,占9.8%;重大火灾和地震各一次;以及持续时间极长的旱灾。共造成甘肃省14个市(州)的86个县(区),2428.47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20.72亿元。建立并完善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建设情况

(一)甘肃省建设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伟大实践

甘肃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推进到逐步完善的艰难过程,政府和社会的应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从改革开放至今,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3年是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建设的奠基时期。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甘肃省的自然灾害也日益频繁的发生,针对各种自然灾害逐渐形成了一些应急工作办法,但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表现出明显的经验性和临时性特点,反应机制是典型的“撞击―反应”模式,应急的重心是救灾救援,自然灾害的前期准备与预防预警、后期的恢复重建工作没有受到重视,现代意义的应急机制建设处于空白状态。

第二阶段,2003~2007年是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建设的迅速成形期。2003年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建设也全面提速,走上了快车道。甘肃省根据省情特点,对自然灾害应急机制进行了诸多探索,专门成立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完成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网络,制定出台了《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多个应急预案,并根据甘肃省自然灾害的特点,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专家库和救援流程图,在加强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2008年以后是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建设的发展完善期。按照《甘肃省“十一五”防灾减灾规划》要求,甘肃省强化综合协调和应急指挥职能,建立完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和完善阶段。这期间,甘肃省各种自然灾害的处理,依照既有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建设成就

为进一步规范信息管理,严格落实《国家灾情统计制度》,及时准确上报灾情信息。甘肃省各级民政部门在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上报灾情的同时,及时编发《灾情快报》,对每次灾害过程及时进行汇总,综合分析评估后再行上报。目前,甘肃省所有县以上民政部门全部使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上报灾情,系统使用率为全国第七位。

2010年是甘肃省继“5・12”地震以来又一个重灾年份。冰雪冷冻、沙尘暴、干旱、洪暴、山体滑坡、泥石流、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严重灾情,甘肃省相关部门始终坚持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查灾核灾,及时准确报送灾情信息,迅速启动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及时拨付救灾资金和物资,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活。

按照国家五部委批复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我省民政防灾减灾项目共计475个,总投资11.768亿元,后经民政部同意整合为275个,主要包括救灾应急管理、救灾物资储备、综合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及救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四个方面,分中央、省、市、县四级进行建设。截止2011年4月30日,全省防灾减灾项目已竣工项目62个,占规划项目数的22.5%;已完成主体建设项目8个,占规划项目数的2.9%;已开工项目29个,占10.5%;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的项目54个,占规划项目数的19.6%。

为了进一步推进甘肃省防灾减灾社区建设,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甘肃省以举办“防灾减灾日”活动为契机,以社区为平台,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区活动。目前,甘肃省共有59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二、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不同部门的协调欠佳,联动机制欠缺

省内各厅局例如民政厅、水利厅、地震局各自制定专项预案,发生自然灾害时,按照专项预案处理,但是专项预案和全省总体预案执行上协调得不好。例如,有些厅局各自成立指挥中心,各部门和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上报和指令下传比较畅通,其他相关部门起配合作用,但是平级的部门之间相互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机制缺乏,一旦自然灾害爆发,各个部门往往是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将各个相关部门组织起来共同行动、共同面对自然灾害的协调机构。①

(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投入不足

甘肃省南北差距万千,干旱、地震、洪涝、沙尘暴、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甘肃省经济条件落后,各地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县乡基本无防灾减灾设施设备,救灾手段相对较为落后,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很大阻碍。

(三)应急预案不健全,操作性不强

目前,全省各级应急预案的建设是初具规模的,但真正面对自然灾害却发挥不出作用或作用不大。这是因为在预案的编制过程中结合甘肃省特殊地理条件的实际还不够,没有具体落实,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没有相应的预案的演结,预案的操作性不强是问题所在。

(四)信息流通不对称,网络不健全

在自然灾害面前,信息的流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甘肃省目前的应急处置过程中,信息流通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一是各个应急信息系统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连,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二是自然灾害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漏报、缓报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自然灾害的综合评估和预警方面缺乏信息的平台和分析。②

(五)民众危机意识淡薄

在危机意识建设过程中,甘肃省出现了一种重政府应急能力建设、轻全民危机教育和培养的倾向,③这就导致民众危机意识比较薄弱,自救意识和应对能力较差。目前,甘肃省的公民素质教育体系、危机意识和实际应对能力的训练都十分匮乏,更无从谈及紧急状态下的心理防范、法律救助和心理援助。

三、完善甘肃省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应急组织体系,统一指挥,科学决策

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和《甘肃省“十一五”防减减灾规划》要求,甘肃省应着力推进省、市(州)、县(市、区)减灾和救灾应急协调指挥机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机构和减灾救灾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强化综合协调和应急指挥职能,建立完善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灾情评估、款物调拨等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全省14个市(州)成立减灾委员会领导机构,86个县(市、区)都建立减灾综合协调机构。

(二)加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投入,整合资源

面对甘肃省现实,要研究形成主要依靠国家、省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金融界、企业界和社会各界共担风险、共同应对的新的投入机制,逐步增加各项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在尚未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县和较为分散的乡镇建设救灾物资库,同时,给县乡配备必要的救灾设备,以全面提高基层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三)全面构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结合甘肃省各类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立足“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和人群,制定出台一些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在总体设计上加大应急反应、应急响应的措施和办法,把应急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装备,以及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和部门资源共享等,上升到法规层面。

(四)建立自然灾害信息咨询和沟通机制

甘肃省要建立一个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体系,构筑一个完整的应急通讯、信息传输网络,利用专业人员对省内各种自然灾害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并针对具体情况,设计方案和处理程序;对自然灾害处理的过程进行各方面的监督;评估和总结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处理自然灾害的经验等。这样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公众就可以及时了解各方面的防范措施,及时进行自救,政府也可以及时地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自然灾害影响的扩大。④

(五)强化自然灾害危机意识

甘肃省相关部门要加强自然灾害危机意识教育,树立强烈的自然灾害危机意识。甘肃省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运用各种手段来宣传自然灾害危机意识的相关知识。结合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相关部门精心筹划各类防灾减灾活动,有效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避灾知识和技能,真正从基础做起,加强居民的自然灾害危机意识。⑤

[注释]

①杜娅萍:《中国突发共公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浅析》,《中国市场》,2010年第52期。

②曾平辉、王海军:公共危机下政府应急机制的缺失及对策探析,《惠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篇6

一、总则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开展全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地震应急能力,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防震减灾事业与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

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统一领导,县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实施。

二、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一)县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小组由县委宣传部、县抗震救灾办公室、广电局、新闻中心、气象局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县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任组长,县抗震救灾办公室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应急宣传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

(二)县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

1、在临震应急期间,组织和开展抗震救灾应急对策的强化宣传。

2、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下迅速向社会公告震情及其发展趋势;公布灾情;组织开展救灾宣传。

3、在发生重大地震谣传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制止和平息地震谣传,消除地震谣传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县委宣传部负责抗震救灾应急宣传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并会同县抗震救灾办公室对宣传口径统一把关。

(四)县抗震救灾办公室负责提供震情及震后趋势信息,并负责提供震情及震后趋势文稿。

(五)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等新闻单位应明确专门记者,并认真做好抗震救灾应急宣传所需物资器材的储备工作,确保在任何状态下宣传渠道的畅通和宣传机器的正常运行。

(六)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准确地按县委宣传部、县抗震救灾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将防震减灾有关法规,抗震救灾应急防御知识和当地政府的应急救灾对策,向社会公众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

三、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预案启动条件和宣传内容

(一)抗震救灾应急宣传是带有动员性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本预案在具有下列两条件之一启动即进入应急宣传期,在撤销地震预(警)报时即退出应急宣传期,转入正常宣传。

1、省人民政府已关于我县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

2、已发生对我县社会产生影响的地震事件和重大地震谣传。

(二)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应突出以下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省防震减灾条例

3、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国务院令98第255号)

4、政府地震应急部署、紧急救援与防止次生灾害措施;地震防御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

四、抗震救灾应急宣传的原则和媒体

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坚持以下原则:1、党委和政府领导的原则;2、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3、统一口径的原则;4、内紧外松的原则。

宣传媒体:县广播电视台、政府网站及政府印发的有关通报。

五、临震应急宣传工作措施

(一)突出宣传重点。在接到省人民政府的破坏性地震短临预报或紧急情况下,市、县人民政府48小时以内的临震警报后,各宣传媒体要突出宣传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内容。

(二)坚持内外有别,适时、适当、适量作好应急宣传。县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小组应根据震情发展趋势决定宣传报道的统一口径,迅速开展应急宣传工作,及时有关信息、准确报道防震抗震救灾活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居住环境,高效、积极、慎重地做好应急宣传工作。凡涉及震情和震情趋势的文稿,必须经县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小组负责人审阅后才可。

(三)大力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引导社会公众以正确的态度和信心,消除各种恐慌心理。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本预案迅速在当地开展应急宣传工作,稳定社会秩序,积极宣传人民政府实施防、抗、救活动的应急对策。

六、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行动方案

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合作,积极协助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稳定民心,迅速恢复社会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根据震情、灾情决定救灾宣传报道的统一口径,并在规定媒体上进行宣传,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抗震救灾的方针、政策,政府救灾应急措施及群众自救互救知识,协助政府实施有效救灾指挥。

(二)及时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的慰问和关怀;宣传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及先进事迹,鼓舞人们振奋精神、增强战胜震灾的勇气和信心。

七、平息“地震谣传”的宣传教育工作

(一)无论何种原因、产生于何时何地的地震谣传,只要对本行政区内的正常生产秩序、生活秩序、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县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小组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迅速加以平息,防止造成更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二)县委宣传部和县抗震防灾办公室要密切关注社会形势,及时掌握社会动态,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实施行之有效的避谣措施。

(三)各成员单位要随时收集信息,利用现代化的大众传媒,进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地震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地震谣传,保障社会生活正常有序。

八、奖励和处罚

(一)在实施地震应急、救灾和平息地震谣传的行动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尤其上级机关、所在单位或负责地震管理工作的部门予以表彰或奖励。

(二)对于违反国家有关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规定及本预案的行为,由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九、其他

本预案由县抗震救灾应急宣传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本预案专业术语解释:

1、地震应急——是指为应付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和震后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

2、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

3、地震次生灾害——地震造成工程结构和自然环境破坏后而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活区的破坏。

4、抗震救灾应急宣传——指带有动员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主要在政府短临预报意见的地区和发生中、强地震的地区进行。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篇7

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总体发展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各地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开展程度不一,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主要表现在:①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社区灾害风险管理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较落后;②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减灾能力建设依然十分薄弱。

2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首先,表现在社区居民还未真正参与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如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制等活动很少吸收当地居民参与;社区民居参与群测群防、疏散演练的积极性不高,减灾的责任感不强,需要落实经费补助。其次,当前我国主要致力于减灾救灾的民间组织发展缓慢。究其原因:①自身內部制度不完善,如财务、监督和培训制度[35];②有利于民间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民间组织面临体制约束、社会资源不足、社会资本匮乏、制度性支持缺乏和公益捐赠不足等局面[35-36]。此外,企业支持社区减灾工作存在问题和局限。中小学在社区减灾能力建设中的作用也发挥不够。

3缺乏有效的社区减灾综合协调机制

从当前中国的现实看,社区减灾工作基本都是依托社区村(居)委会来组织落实,社区干部基本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社区干部缺乏防灾减灾知识,临灾应急处置的专业水平不足,难以有效地承担起社区减灾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一方面,社区减灾还没有列入部分村(居)委会重要日程;另一方面,社区村(居)委会对增加社区社会资本(社区网络)的重视不够,社区成员间信任度不高等。这些都不利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难以形成政府、组织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和配合。社区缺乏有效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对防灾减灾效果有很大影响。例如,群测群防在具体操作层面运行难度较大,存在组织、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点建设运行不规范、信息报送不畅通、重监测轻预防、经费不足等问题[30]。徐玖平等[24,26]研究了nGo参与灾后援助联动和重建的综合集成模式,对nGo开展社区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但在当前社区减灾工作中,企业、nGo、政府、专家及社区民众之间怎么有效协调有待进一步探索。

4社区缺乏有效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近年来我国“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大多数社区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有的社区预案只是模仿上级部门的预案内容,应急预案没有充分体现社区的特殊性、资源的整合、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等[37]。防灾规划、应急预案的编制大多靠政府完成,公众参与度不高,且大多数预案没有经过演练和实践的考验,公众对防灾规划和预案的知晓率较低。pearce[38]认为公众参与社区灾害管理规划是可持续减灾的重要保证。Brenda等[39]认为制定社区灾害管理规划必须了解其中高危人群的社会和经济现实,要充分重视弱势群体的作用。

5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部分政府和社区公众对灾害风险存在侥幸心理,对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缺乏制度化保障[40],尤其在中小学校、农村社区和企业施工单位,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缺乏长期性。由于防灾教育的不足,公众灾害防范意识普遍薄弱,自我安全防护知识匮乏、参与减灾的主动性不高,即便是城市社区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社区应急文化体系[41],如上海市有近91.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缺乏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技能,希望更多地了解、掌握”[42]。灾害风险意识不足一方面导致人们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如砍柴取薪、滥垦土地、随意建房、施工、开矿等,为安全隐患埋下伏笔;另一方面导致灾害应急能力不强,如2012年“6•28”宁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共造成白鹤滩水电站施工人员20人失踪,20人遇难[43]。从近年来的灾情统计看,工矿企业发生群死群伤的概率较多。印度尼西亚政府在反思印度洋海啸的教训后指出,最大的教训是没有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和缺乏对居民的灾害教育培训[12]。Srinivasa&nakagawa[44]认为人们应树立危机意识,以印度洋海啸为契机,学会更好地为未来的灾难做准备。因此应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6社区防灾减灾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由于缺乏有效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社区防灾减灾资源缺乏有效地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灾害预警预报精度不高;②缺乏统一的应急队伍,参与社区防灾减灾的志愿者呈老龄化;③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管理及维护权责不明;④减灾资金有限且有限的减灾资金没有得到有效使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垂直层级分配资金,社区层面资金往往不足[45]。设立社区防灾减灾的专项资金,并纳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是可持续减灾的重要保证[46]。然而,当前中央财政并没有明确支持社区减灾工作的经费预算,地方政府对社区减灾的投入也受制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此外,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滞后,造成融资渠道不畅[47],从而加重了政府应对灾害的财政负担,在片面政绩观驱使下当地政府很难保证将有限资金用于灾前防御,这个问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此外,由于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各涉灾部门资金分散使用且不注重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减灾效果不显著。

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展望

根据国内外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针对目前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需要加强的方面。

1促进社区灾害管理立法

我国针对社区层面没有出台相应的减灾法规,因而社区很难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未来我国应在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区减灾的法规建设,在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层面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的相关条款,如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的减灾职责和协调机制,合理分担各地及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比例,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规范等,并实现“预防文化”宣传教育的制度化。

2建立社会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

关注社区的潜力和需求是社会恢复和灾害管理的重要原则[48]。应充分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关注点、经济状况,社区的资源状况与社会背景,效益与效率等原则,探讨各利益群体的参与激励机制。主要考虑的内容有:制订扶持政策,建立伙伴合作机制,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宽松的活动平台,针对不同需求开展有效的培训等。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挑战之一是保持社区层面防灾减灾的持久化[49]。因此,如何建立长效的社会参与激励机制,营造全民自觉参与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文化氛围,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

3健全参与式社区减灾机制

加强各利益相关者在灾害风险管理各个阶段的协调性和参与性尤为重要[49]。我国社区减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参与式社区减灾机制,确保社区减灾工作高效实施。今后应该探索的内容主要有:建立社区减灾委员会,健全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协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模式,建立健全社区资金优化、信息共享(如预警预报等方面)、风险分担(如灾害保险)、人才培养、应急保障、群测群防、绩效评估、监督反馈(监控灾害防治工程、建筑施工及应急预案执行等工作)等减灾机制,保障社区减灾工作有效实施。

4加强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

在了解社区灾害应急能力的基本状况和综合水平基础上,通过宣传、培训、教育、演练等方式,提高公众灾害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50]。“你准备好了吗———市民灾害准备指南”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对社区居民进行灾害教育的范本[51]。该指南为家庭提供了如何针对各种灾害的具体指导,实践意义很强。我国的《震后贫困村恢复重建过程中环境风险规避指南》[52],在指导人们识别和减少环境风险上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尚未在社区普及,且该指南对使用人员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做好推广工作,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广大社区实际,针对不同灾种设计编制通俗易懂又具体翔实的实手册和挂图[53]。同时,还需要鼓励人们广泛参与社区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重视全民尤其中小学的防灾减灾教育,加强社区应急物资储备、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交通、通讯以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等,树立预防文化观念,以提高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5加强社区灾害资源化利用

自然灾害如果合理调控,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资源。如九寨沟昔日的一系列堰塞湖经自然保存,成了今日著名的海子风景区,同时增强了河谷岸坡稳定性,大大减少新的崩塌滑坡的发生[54]。加强社区灾害资源化利用,把防治灾害与脱贫工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实现减灾与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篇8

一、地震应急机构组成及职责

街道民政办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在区民政局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协调本系统的防震减灾工作和平时应急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道应急救灾救济办公室,负责处理领导小组防震减灾的日常工作,指导本系统各单位制定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协调、检查、督促应急预案的准备落实情况等。

进入地震应急期,街道民政办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区民政系统的地震应急工作,并在区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做好震区灾民应急救助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7个应急工作组,各组按区局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部署共同开展工作。

(一)街道民政办抗震救灾指挥部:

总指挥:街道办事处主任

副总指挥:街道办事处分管民政副主任

成员:有关科室人员、社区主任。主要职责:接受和迅速执行上级领导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组织实施本预案,各项抢险救灾命令、指示、通知等;确定重点救灾地点、范围,部署指挥抗震救灾专业队伍,实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统计灾害损失,及时上报灾情;组织协调各类灾民生活必需品调配供应;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组织和指导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发放救灾款物,保证灾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二)指挥部办公室组成及职责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街道民政办办公室。

主任:民政办主任

副主任:街道各部门相关人员

主要职责:传达落实指挥部的命令和决策,组织协调各社区的救灾工作;及时收集汇总、上报灾情及抢险救灾、复核情况;审核地震新闻宣传内容;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件的起草、印发、存档各种资料的收集汇总工作,负责震情公布。组织召开新闻会;负责承办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和对外接待工作。

(三)应急工作组及主要职责

1、抢险救灾组

街道应急办公室牵头,遵照上级和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组织协调街道、各社区的抢险救灾工作。要求各单位组织抢险队伍,配备一定的抢险救灾工具,及时抢救被压埋老年服务机构,协助社区进行工程抢险。

2、物资保障组

街道党政办负责救助物品的筹集、储备、管理和发放。充分利用好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中心和各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接收站点,通过接收捐赠、上级调拨、集中采购等手段,筹备好灾民基本生活必需的物资,确保震区群众得到及时的物品救助。

3、资金保障组

财政所负责紧急筹集、管理应急救助资金,协调社区做好社会捐赠救灾资金和上级下拨资金的接收、管理,在救灾救济办公室配合下做好资金的分配、下拨。

4、查灾核灾组

街道民政办负责配合区民政局对地震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进行勘察、核实,并及时统计上报。

5、抗震捐赠组

民政办牵头,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组织和指导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

6、巡视组

由街道综治办负责受灾辖区各单位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单位正常管理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的发生和扩大蔓延。

7、宣传报道组

街道党政办牵头,主要负责按照规定进行应急宣传,及时向各单位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报道抗震救灾先进事迹,组织平息和澄清地震谣言。

二、平时应急准备方案

(一)加强对街道辖区单位有关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避震应急演习,排查建筑安全隐患,规划避震疏散场地及各种管线的维护,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街道财政所设立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储备金,进行专户管理,当年核销,不做结转累计,本预案启动时可以迅速启用该项资金,用于紧急采购救灾帐篷、衣被、应急食品、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救助物资,确保灾民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紧急救助。

(三)尽快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站。发挥救助站的应急物资储备和经常性社会捐助物资的接收、存放和管理以及防灾、减灾宣传等多方面作用,为我区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三、临震应急行动方案

接到区了民政局地震临震预报后,街道民政办根据地震预报的地点、震级大小,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一)街道民政办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召开指挥部成员、各组负责人紧急会议,研究布置应急准备工作,确定应急措施,实施应急值班制度,对各单位防震减灾领导机构提出要求。

(二)各单位要组织人员,昼夜值班,密切监视地震动态;加强震情监视,及时核实并上报异常;随时与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地震部门联系,收集掌握和汇报震情动态。

(三)各单位要对责任区内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贮存设施进行检查,针对安全隐患采取紧急防范、防护措施。

(四)督促、检查和落实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资金、食品、医药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五)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各单位都要组织做好房屋检查及危房抢修、加固等各项抗震准备工作。

(六)街道民政办赴地震灾区查核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社居委开展救灾工作。

(七)根据情况,请上级领导赴灾区察看、指导。

(八)向区民政局报告,请求上级民政部门派工作组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四、震后应急行动方案

地震发生后由街道应急办及民政办抗震救灾指挥部配合上级政府实施抗震救灾工作。

(一)各社居委迅速向街道民政办报告震情,房屋损坏及人员伤亡情况,组织院民及员工迅速撤离住所,到室外空旷带集结。

(二)迅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救护工作,建立现场医疗救护站,搭建好手术帐篷、手术床、担架、照明等准备工作,开展自救互救。

(三)各社居委通讯、水、电维修人员要按分工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讯、供水、供电设施。

(四)根据灾区需求或区领导指示,请求区财政局下拨救灾应急款物。

(五)动态掌握灾情发展变化情况和救灾工作情况,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区民政局报送信息。

(六)督促受灾社区管理好转移安置的灾民和落实救灾应急的各项措施。及时动员和组织灾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处所,抢救伤病员,安抚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事宜;救济受灾群众和安顿无家可归者,帮助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确保受灾群众有食、有衣、有住、有病能医,防止疫病流行;加强灾民安置点治安管理,保护国家和群众的财产,维护灾区稳定;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开展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工作。

五、附则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篇9

兴宾区主要活动分工方案

 

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围绕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特制定我区主要活动分工方案如下:

一、开展一批防灾减灾宣教活动

根据行业灾害事故风险水平和抵御灾害综合能力,围绕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创新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形式,按照“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面向社会公众普及洪涝、台风、地震、风雹、地质、森林火灾、生物、生态环境等各类灾害以及生产安全、火灾、燃气泄漏等事故的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分头落实)。

向社会公众有序开放消防训练基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设立专区开展防灾减灾公众体验活动(区应急局、消防救援大队、气象局等负责落实)。

充分发挥“全国防灾减灾日”公益短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扩大宣传活动覆盖范围,提高宣传教育实际效果。(区委宣传部,区应急局等负责落实)。

二、开展一批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各有关部门针对本行业各类易发灾害事故可能带来的威胁,组织专业队伍,引导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等参与,重点针对社区、学校、医院、敬老院、福利院、建筑工地、火车站、城镇燃气、城市地下管网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事故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灾害事故隐患,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加大各方面投入,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事故风险,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提供有力保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分头落实)。

三、开展一批应急预案演练活动

根据自身职责,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注重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重点针对城市内涝、地质灾害、台风、地震等灾害以及生产安全、火灾、燃气泄漏等事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灾害事故预警、应急指挥、人员疏散和搜救、群众生活救助、伤员救治、物资调运、信息共享、社会力量参与等演练活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教育体育局、兴宾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局、应急局、消防救援大队等负责落实)。

四、开展一批防灾减灾新闻宣传报道活动

组织区融媒体中心,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对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以及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防灾减灾经验做法等进行集中报道,营造防灾减灾良好舆论氛围(区委宣传部负责落实)。

以上各项活动,请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组织协调,逐项抓好落实。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篇10

灾难是可怕的,但是却并不是不可防范的。只要我们学习好防灾减灾的知识,对灾害有了足够的了解,我们就能限度的减少灾害的带来的危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社区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计划范文一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心手相牵,团结一致,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自救互救潜力!让我们远离灾害,共建和-谐!

一年来,西虹社区在雅山片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辖区各单位、各居民住宅小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用心配合下,结合社区实际状况,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必须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西虹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富有成效

(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王祝勇为第一职责人,负责社区开展各种防灾减灾的领导、指导工作;二是建立社区自然灾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牵头,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调处理各种灾害发生事件;三是组织社区救援志愿者队伍30人;

(二)、加强制度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为确保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社区着手制定了各种制度,明确职责。

1、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职责;

2、社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演练预案;

3、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海报,社区充分发挥教育场所作用开展讲座、知识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透过广泛宣传活动,使综合防灾减灾知识进家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大大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四)加强应急演练,做好防灾减灾基础保障

今年来,我社区用心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预案,举办消防安全讲座一次,实地演练一次,有50余人参加。防汛部门组织应急救援队多次在八尺江水面开展救援演练。

(五)社区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成效

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团结奋战,紧密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二、立足长远,进一步提升我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潜力和水平

(一)立足长远,加快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长与短,紧与松、急与缓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潜力的实际举措。

(二)加强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五)加大防灾减灾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社区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计划范文二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在痛定思痛之后怎样在大灾大难之际提高群众的自我救护意识和技能,成为当务之急。尤其在灾难中,普通老百姓的自我救护意识和能力比较弱,造成的伤亡比较高,所以怎样有效提高辖区居民防灾救护知识,帮助居民克服灾难来临之际的心理恐慌,提高生存率,成为我们面对和思索的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市“减灾进社区”的指示精神,加快防灾减灾进社区步伐,坚持为民分忧、为民谋利的原则,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了一定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曙光防灾减灾中心座落在青洋花苑北侧的曙光综合服务中心内,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社区高度重视防灾建造工作,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宁同志为组长的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并设立信息员,转移疏散引导员,应急抢险队员,医疗救助人员,疏散志愿者,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措施,进一步规范灾害应急行为,提高灾时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好灾民的吃、穿、住、医及灾后重建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和谐。

二、宣传工作到位,群众知晓率提高

为提高居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区制定减灾教育工作计划,开展了形势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把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作为“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日”,在社区开展减灾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答题,增强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强化宣传力度。

三、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提高灾害应对力

为增强社区居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居民应急避险能力,广泛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进一步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我社区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一)、潞城小学学生参观曙光村委防灾减灾中心

3月20日下午,潞城小学的200名小学生来到曙光村委防灾减灾中心进行参观。首先讲解员给同学们介绍了曙光村委防灾减灾中心,并对避难场所和避难物资作了详细介绍,通过墙上的展板使同学们对避难措施有了更深的了解,如:如何应对火灾、当地震来临应该怎么办、如何应对雷电的袭击等。随后,给同学们观看了宣传影片,观看的同时大家都很认真地做笔记。最后,同学们玩了消防小游戏。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和安全自救能力。

(二)防灾减灾系万家,和谐社区靠大家

5月12日上午,曙光社区举办了防灾减灾有奖知识问答活动,有五十多名居民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开始,由潞城小学的志愿者向社区居民介绍曙光社区防灾减灾中心的情况,接着观看了一段防灾减灾宣传视频,目的在于强化居民防灾减灾能力,观看过程中大家都非常认真,不时有声音传出:“原来安全用电要这样”等等。随后活动进入了高潮,在知识问答环节,大家都积极参与,经过激烈的抢答,大家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胜利果实。最后,为了了解大家对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给大家做了问卷调查。此次活动反响热烈,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总之,社区的减灾防灾活动,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防灾减灾系万家,和谐社区靠大家”为工作计划,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有效地改进了防灾减灾管理机制,并使社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维护社区安全稳定,达到了活动的目的,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社区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进一步做好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社区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计划范文三

为打造社区减灾平台,构建各谐美好社区。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活动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工作,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良好的社区学习氛围。我社区通过展板、宣传栏等形式面向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老人和少年儿童开展火灾自救知识宣传。针对居民开展关于地震等灾难的相关知识宣传。

通过宣传,使居民不断增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动员广大居民相信科学,不听信谣传,当好联络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形成全社区广泛参与的群防体系。

二、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为引起社区全体居民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居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结合本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和我社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防应急疏散实施方案,细致安排部署活动的实施步骤和操作办法;假定演练背景,根据活动总体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社区及辖区单位在活动中的具体职责。

我社区高度重视此次演练活动,预设一幢楼内发生险情,演练开始:报警器响起、社区居民安全有序进行紧急疏散转移。演练总体情况良好,群众顺利转移、疏散,但是也体现出一些具体问题,如有些居民忘记在疏散过程中用毛巾捂住口鼻。

三、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防灾减灾工作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民生工作,必须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我社区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了对居民的防火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形成全体居民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另外我社区通过加强责任制建设,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建设,为防灾减灾工作打好基础。

四、存在问题

此次综合减灾创建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不强。通过宣传接触,我们发现有些居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都有待大幅度提升。

2、防灾减灾活动欠缺,训练时间不足,对居民的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五、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针对特别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高老人、儿童及青年群体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其防灾减灾能力。

2、增强防灾减灾活动数量。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等活动,增加防灾减灾技能培训的次数,使居民得到切实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社区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计划范文四

一、规划背景

(一)当前形式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日益聚集,城市社区已成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最集中、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社区防震减灾工作也更为重要。

(二)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洪山社区积极推进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建立了由社区书记(主任)为组长、各楼楼长为成员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较完善的日常宣传方案、社区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震后自救互救方案、震后生活安置方案等,每年按计划组织各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不少6次,使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过去的努力为社区防震减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们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各应急预案实战性较差,社区防震减灾及避险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社区志愿者队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等。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形式的日益复杂,对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逐步完善社区防震减灾体系,提高社区预防、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综合素质,

预防和减轻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损失,确保社区安全、文明、和谐、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利用3-5年时间,把洪山社区建成一个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齐全完备,应对各类灾害风险的监控、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措施完善,具有成熟社区地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较强的安全、文明、和谐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社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区“三网一员”建设和规范设置社区地震宏观观测点(员),使社区对辖区地震宏观前兆及其它自然灾害前兆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准确反馈,做到不漏、不慢、不虚。

(二)全面提升社区地震安全能力

进一步健全社区地震应急指挥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更新制度。建立完善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队伍,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开展生命线紧急处置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充分利用社区课堂、老年文艺队、社区志愿者队载体,通过举办专家讲座、编排文艺节目、发放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坚持志愿者队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扩大防震减灾受教育人群,提高全社区防震减灾意识和灾害救助能力。

四、重点项目

(一)完善避险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规划完善各类应急救援通道和群众疏散通道,使社区居民在遇险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到达避难场所,获得救助。

(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区“三网一员”网络建设,根据社区学校实际,建立学生地震业余观测兴趣小组。组织社区养宠物的居民建立动物宏观观测点。建立完善地震安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做到遇险能够快速查阅。

(三)开展社区隐患排查

通过居民自查、志愿队帮查等形式对辖区住户进行逐一排查,必要是可协调区地震局聘请专家制作评价报告,以最大限度排除安全隐患。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制定年度防震减灾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各种5.12、7.28等特殊纪念日多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五、保障措施

(一)积极与市地震局沟通,制定志愿者队定期培训计划,使志愿者队员成为防灾、减灾、救灾内行人,使志愿者队真正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专业救援

社区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计划范文五

为贯彻落实国家减灾规划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灾害能力,有效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普及科学救灾知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使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迈向规划化、制度化、迅速化,促进社区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根据本社区实际,特制如下订防灾减灾社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统筹考虑各类灾害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整合各种社区应急资源,发动社区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建立一支防灾队伍,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社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及工作目标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防范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前提。长城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围绕“防灾减灾宣传、普及减灾知识和争创减灾示范社区”三方面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通过组织培训、召开座谈会、播放专题片、文艺表演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社区各界支持参与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制订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减灾教育计划,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减灾教育活动;组织居民观看预防灾害电教影片,参加自救呼救、医疗救护知识培训班等。

同时在社区宣传教育场所,居民楼道等地,居委会经常张贴减灾宣传材料等。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社区居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及必要的应对灾害的救灾技术。

三、计划安排

为提高自然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规范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如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健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通过进一步组织领导,把综合减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的重要工作内容,统一规划、全面部署,进一步夯实社区综合减灾的工作基础。

二是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预案。把社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和完善工作作为重点来抓,针对社区灾害隐患,制定细化的应急预案,把组织居民开展演练经常化,让每个社区居民都明确灾前、灾中、灾后的各个进程和环节中应该做什么、怎么样做和如何避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生命及财产的损失。

三是努力完善社区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平时参加减灾宣传教育,遇有灾害事件时及时报告,并协助社区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使其成为社区灾害预警、救助、服务的主力军。

四是继续开展好社区的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围绕社区灾害隐患和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现状,健全减灾宣传工作机制,注重实效,开展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减灾知识普及活动,切实提高社区居民减灾知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