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保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7:29

农村环保工作总结篇1

一、任务完成情况

一农村能源

1农村沼气建设

省政府已是连续二年、市政府已是连续四年把农村沼气建设列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民心工程"依照玉农发46号《市农业局关于下达年农村能源建设计划的通知》今年全市的沼气池建设任务是30000口。截止月日,年。全市共新建沼气池29460口,占计划任务数的98.2%其中达到"三配套"有27799口,占计划任务数的92.66%各县区的完成情况为:澄江完成"三配套"沼气池1553口,占计划任务的103.53%完成5872口,占101.24%完成4014口,占100.35%华宁完成6089口,占99.82%完成1465口,占97.67%易门完成3371口,占84.28%完成1980口,占79.2%完成3011口,占75.28%完成444口,占74%预计到年底,各县区皆能够圆满地完成计划任务。截止年月,全市有8个乡镇,116个村委会,1413个村民小组实现沼气化。截止11月底,市财政共投入沼气建设资金1260万元。

农村沼气建设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机遇,年。今年中央安排10亿元国债资金,启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这个项目涉及全国24个省的540个县。市6个县争取到这一项目,占全省23个县的四分之一多,内容为每个项目县建设3000口"一池三改"沼气池。该项目从11月启动实施,目前,已按规定完成对沼气建设物资的招投标工作。

2山区改灶工作

省能源站下达我市的山区改灶任务为年。截止月日,全市共完成3745眼,占计划任务数187.25%各县区皆超额完成任务。

3太阳能热水器推广

共推广3411户,全年计划数为8000m2截止月日。共计10939m2占计划数136.74%

4沼液浸种

有58450户农户应用了沼液浸种技术,年。推广面积达8948公倾。

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农村面源污染在停顿了1年多后取得了新的进展,年。协力银行贷款的治理工程项目中,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已作为重要治理工程经国家发改委立项,项目总投资为30923.6万元人民币。除此以外,径流区代头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演讲》湖径流区双桥营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演讲》已经市计委批复立项,进入初设阶段,每个村市级投资200万元;水库径流区大矣资村委会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演讲》已通过评审,与《年市"三湖一海"水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治理实施方案》一起被列入市计委年建设计划。

三)农业环保

一是组织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申报工作;二是完成好农业部第一批农业类野生植物维护品种: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地的维护区建设工作;三是农业部农业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工作站的建设工作。此三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如下:今年我市农业环保工作的重点有3个方面。

全市共有3家企业3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1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截止月日。32家企业的49个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家企业取得无公害产地认证,其中年新认证的有23家,已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认证任务(10家)目前,市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的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目前,料理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10家,产品有14个(已全部通过环评)料理无公害认证的企业有10家,产品有11个。市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涉及米、面、油、肉、蛋、菜、果、糖、酱菜等各类产品,总产量达12万吨,总产值达3.5亿元。

根据农业部农办科53号《关于印发<农业野生植物维护工作方案>通知》县普通野生稻列为农业部第一批野生类植物维护品种。依照《野生稻原生境维护示范点项目实施方案》和《野生稻维护项目协调会议纪要》该项目于今年月开始组织实施,2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地维护区建设。年月。项目计划总投资为70万元。目前资金到位35万元,完成的工程项目为核心区土地征用(2.678亩)核心区、缓冲区生物围栏(一层铁丝网,1253米;两层龙舌兰,1907米)维护区大门建设等。

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中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全面开展检测,3农业部农业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工作站建设。建设农业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市农业环保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我站在省农业环境维护监测站的支持下,培训人员2名,经考核合格,取得了省站授予的"市农业环境监测检验测试中心工作站"牌子,并开始着手配备与省农业环境维护监测站大型仪器设备相应的农残分析前处置仪器设备,依托省站强大的仪器,整合资源,为我市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与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二、经验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市党委、政府、业务建设部门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沼气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提出?山区农村沼气化,坝区农村燃气化"农村能源发展方针,计划到年建设30万口沼气池,实现全市宜建池农户沼气化,认识统一、认识到位。思想和行动上让我市的沼气建设步伐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二加大扶持。促发展。今年,市级财政收支紧缺的情况下,市政府将沼气池建设任务增加到30000口,拿出1800万资金,每口补600元,保证我市沼气池建设的进程。市农业局作为沼气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将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局重要工作来抓紧抓落实,积极抓住机遇,争取中央建设项目。全省申报胜利的23个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中,市占了6个,成为首批"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每个项目县取得了300万元的国债建设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市的沼气建设。

三搞好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今年月。计划到年完成30万口沼气池建设,使农村宜建池户全部建池,让三分之二的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沼气。农村沼气池建设中,坚持六个结合:一是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二是与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和旧村改造相结合。三是与改厩、改水、改厨、改厕、农村初级卫生达标相结合。四是与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五是与加快畜牧业发展和适用科技措施推广相结合。六是与"三湖一库"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相结合,达到既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又维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农村文明建设的综合治理目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农村沼气建池方针,集中人、财、物力,以实现沼气化村为目标,逐村逐乡地连片建池,充分发挥沼气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四加强宣传。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沼气建设的氛围,让沼气建设做到家喻户晓。并继续组建沼气建设指导组,协助各县区开展沼气池建设。同时,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共同促进沼气发展。今年我与市妇联和团市委合作,全市各县区各分别建设9个沼气村。市的沼气建设已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注重质量。保证广大农户的利益,弘扬"民心工程"不时完善和规范质量体系建设,一是严格按国标《户用沼气池规范图集》gbt4750和《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范》cbt4752施工,严把建池质量关,并严格按《户用沼气也质量检查验收规范》cbt4751进行试压验收,做到不试压不验收、不产气不交付使用,对因施工质量和物质质量造成的损失,由施工单位承担赔偿,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抓好队伍建设,一方面认真抓好沼气建池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时提高他专业理论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提升他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三是实行沼气建设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今年月起,市农业局制定和下发了"市农业局关于在全市农村沼气建设中推行沼气生产持证上岗制度的通知"全省第一家全面推进持证上岗制度,对沼气建设行为作出强制性规定。四是沼气建设中坚持沼气池、猪厩、厕所、"三位一体"同步建设,做到布局合理,规范规范,达不到"三配套"不予验收。

六强化服务。发挥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为保证已建沼气池正常使用,发挥综合效益,十分注重建池后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是坚持沼气池、畜厩、厕所"三配套"建设,保证沼气池有充足的发酵原料,达到较好的产气效果;同时,严把各类沼气建设物资进货关,沼气建设所需的各类管线、灯具、模具、灶具统一由能源部门组织供应,保证产品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发现质量问题的无条件更换和修理。防止因发酵原料缺乏和建池物资引起的"质量"问题。二是制定了沼气池巡回检查制度,除对一些农户反映的问题安排人员检查外,每年布置1-2名人员对建设规模较大村寨进行巡回探访,解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三是对实现沼气化和沼气普及率较高的村组,把平安使用沼气、沼气池的管理维护、科学养猪、综合利用等实用知识培训到农户,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实现能流物流的良性循环和转换,促进了"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

七以奖代补。为鼓励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分担申报企业的申报负担,由农业局、市产业办代表市政府对14家取得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进行了惩处,每家绿色食品企业奖励5万元,每家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奖励2万元。今年初,农业产业化资金中,预留了55万元资金,继续对取得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的企业进行奖励。该扶持政策极大的鼓舞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的申报积极性,目前为止,市已成为全省申请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最多的地州市。

三、存在问题

一沼气建设工作经费缺乏。每年建设30000万口沼气池。农村能源建设部门任务与责任巨大,随着沼气建设向遥远山区发展,各项支出都在增加,而农村能源部门工作经费没有增加,严重地制约了沼气池的推广工作。今年市县两级为申报农村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付出了较大的人力与财力,项目报下来了但却没有相应的前期工作经费,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农村能源部门的工作,影响了今后的申报积极性。建议市县两级财政追加农村能源建设部门的工作经费,追加国债项目申报的前期工作经费。

二各县区、乡镇、村社发展仍然不平衡。农村沼气建设"民心工程"已连续实施了四年。全市已有8个乡镇、116个村委会实现沼气化,但依然有个别县、乡、村存在认识不到位、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沼气建设启动晚,年底赶任务,工作主动,差别明显。

三沼气池后续管理工作依然滞后。目前。点多面广。市自年市财政停止了沼气池维护经费(0.5元/口)后,由于现有的聘用建池技术人员实行的计件(建池)工资,建池时为降底农户建池成本,也未在建池费用中预留有维护费用,各基层农村能源建设部门缺乏专门的维护经费,要在所有建设区全面开展并做好后续管理维护工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因此,一定水平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的现象。建议市财政每年按全市沼气池保有量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沼气池的后续管理经费。

四平安故事时有发生造成今年出现死亡5人的事故,由于管理、使用、维护的知识和技能不到位。市沼气建设发展至今,已死亡23人。

五沼气综合利用率低。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沼气的生命所在可以有效地延伸沼气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今年底,市沼气池保有量将达到14.5万口,沼气池建设已普及全市各个乡村,但广大建池农户缺乏综合利用方面的知识,沼气综合利用工作发展滞后。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户培训,由农村能源部门组织,对农业生产骨干开展沼液浸种、沼液喂猪、沼液养鱼、沼液叶面施肥、沼液(喷施)防治病虫害、沼气保鲜、沼气保温、沼气灯光诱虫等适用科技的培训。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庭园生态)建设给予扶持。

六缺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经费。站承担着市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咨询、考查、指导、申报管理、资料初审及采样、送样等工作。此项工作效果显著,企业满意度较高,但我站却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严重地影响了认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四、年工作安排:

一沼气建设。计划任务数30000口。"八个一"工程涉及的116个贫困村建池8500口,一般地区3500口。具体计划见国债项目、"八个一"沼气建设项目实施中,要特别注意补助资金必需足额到位,但禁止出现国债金、"八个一"工程建设资金、市级财政一般补助资金(600元)双重和多重享受的情况发生。

二国债沼气建设项目申报。组织好年三县区的国债沼气建设项目县的申报工作。

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认真做好《径流区澄江代头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径流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和《东风水库径流区大矣资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组织和实施好治理工程。

农村环保工作总结篇2

    一、任务完成情况

   (一)农村能源

   1、农村沼气建设

   2004年,省政府已是连续二年、市政府已是连续四年把农村沼气建设列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民心工程"。按照玉农发〔2004〕46号《玉溪市农业局关于下达2004年农村能源建设计划的通知》,今年全市的沼气池建设任务是30000口。截止11月30日,全市共新建沼气池29460口,占计划任务数的98.2%,其中达到"三配套"的有27799口,占计划任务数的92.66%。各县区的完成情况为:澄江完成"三配套"沼气池1553口,占计划任务的103.53%,新平完成5872口,占101.24%,元江完成4014口,占100.35%,华宁完成6089口,占99.82%,红塔区完成1465口,占97.67%,易门完成3371口,占84.28%,峨山完成1980口,占79.2%,江川完成3011口,占75.28%,通海完成444口,占74%。预计到年底,各县区皆能够圆满地完成计划任务。截止2004年10月,全市有8个乡镇,116个村委会,1413个村民小组实现沼气化。截止11月底,市财政共投入沼气建设资金1260万元。详见附表1。

    2004年,农村沼气建设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机遇,今年中央安排10亿元国债资金,启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这个项目涉及全国24个省的540个县。我市易门、江川、华宁、元江、峨山、新平6个县争取到这一项目,占全省23个县的四分之一多,内容为每个项目县建设3000口"一池三改"沼气池。该项目从11月启动实施,目前,已按规定完成对沼气建设物资的招投标工作。

    2、山区改灶工作

   2004年,省能源站下达我市的山区改灶任务为2000眼,截止10月30日,全市共完成3745眼,占计划任务数187.25%,各县区皆超额完成任务。

    3、太阳能热水器推广

   全年计划数为8000m2,截止10月30日,共推广3411户,共计10939m2,占计划数136.74%。

    4、沼液浸种

   2004年,有58450户农户应用了沼液浸种技术,推广面积达8948公倾。

    (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2004年,农村面源污染在停顿了1年多后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日本协力银行贷款的抚仙湖治理工程项目中,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已作为重要治理工程经国家发改委立项,项目总投资为30923.6万元人民币。除此以外,《抚仙湖径流区澄江代头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星云湖径流区双桥营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市计委批复立项,进入初设阶段,每个村市级投资200万元;《东风水库径流区大矣资村委会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评审,与《2004~2006年玉溪市"三湖一海"水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治理实施方案》一起被列入市计委2005年建设计划。

    (三)农业环保

   今年我市农业环保工作的重点有3个方面,一是组织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申报工作;二是完成好农业部第一批农业类野生植物保护品种:元江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地的保护区建设工作;三是农业部农业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玉溪工作站的建设工作。此三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如下:

   1、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截止11月30日,全市共有3家企业3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32家企业的49个产品取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家企业取得无公害产地认证,其中2004年新认证的有23家,已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认证任务(10家)。目前,玉溪市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的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在办理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10家,产品有14个(已全部通过环评);在办理无公害认证的企业有10家,产品有11个。我市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涉及米、面、油、肉、蛋、菜、果、糖、酱菜等各类产品,总产量达12万吨,总产值达3.5亿元。

   2、元江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地保护区建设。2003年10月,根据农业部农办科〔2003〕53号《关于印发<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方案>的通知》,元江县普通野生稻列为农业部第一批野生类植物保护品种。按照《云南省元江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示范点项目实施方案》和《元江野生稻保护项目协调会议纪要》,该项目于今年4月开始组织实施,项目计划总投资为70万元。目前资金到位35万元,完成的工程项目为核心区土地征用(2.678亩),核心区、缓冲区生物围栏(一层铁丝网,1253米;两层龙舌兰,1907米),保护区大门建设等。

   3、农业部农业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玉溪工作站建设。建设农业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中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全面开展检测,是我市农业环保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我站在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的支持下,培训人员2名,经考核合格,取得了省站授予的"玉溪市农业环境监测检验测试中心(昆明)玉溪工作站"牌子,并开始着手配备与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大型仪器设备相应的农残分析前处理仪器设备,依托省站强大的仪器,整合资源,为我市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与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二、经验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目标明确。玉溪市党委、政府、业务建设部门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沼气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提出?quot;山区农村沼气化,坝区农村燃气化"的农村能源发展方针,计划到2010年建设30万口沼气池,实现全市宜建池农户沼气化,认识统一、认识到位。在思想和行动上让我市的沼气建设步伐始终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加大扶持,争项目、争资金,促发展。今年,在市级财政收支紧缺的情况下,市政府将沼气池建设任务增加到30000口,拿出1800万资金,每口补600元,保障我市沼气池建设的进程。市农业局作为沼气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将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局重要工作来抓紧抓落实,积极抓住机遇,争取中央建设项目。在全省申报成功的23个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中,我市占了6个,易门、江川、华宁、元江、峨山、新平成为首批"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每个项目县取得了300万元的国债建设资金,有力地促进了玉溪市的沼气建设。

   

   (三)搞好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今年3月,我市在对全市农村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玉溪市2004-2010年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其中对沼气池建设作出了详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到2010年完成30万口沼气池建设,使农村宜建池户全部建池,让三分之二的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沼气。在农村沼气池建设中,我们坚持六个结合:一是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二是与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和旧村改造相结合。三是与改厩、改水、改厨、改厕、农村初级卫生达标相结合。四是与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五是与加快畜牧业发展和适用科技措施推广相结合。六是与"三湖一库"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相结合,达到既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又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农村文明建设的综合治理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的农村沼气建池方针,集中人、财、物力,以实现沼气化村为目标,逐村逐乡地连片建池,充分发挥沼气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四)加强宣传,搞好协调。2004年,我们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沼气建设的氛围,让沼气建设做到家喻户晓。并继续组建沼气建设指导组,协助各县区开展沼气池建设。同时,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共同促进沼气发展。今年我们与市妇联和团市委合作,在全市各县区各分别建设9个沼气村。玉溪市的沼气建设已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注重质量,不断规范质量体系建设。为了确保沼气池质量,保障广大农户的利益,弘扬"民心工程",我们不断完善和规范质量体系建设,一是严格按国标《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GB/t4750-2003)和《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范》(CB/t4752-2003)施工,严把建池质量关,并严格按《户用沼气也质量检查验收规范》(CB/t4751-2003)进行试压验收,做到不试压不验收、不产气不交付使用,对因施工质量和物质质量造成的损失,由施工单位承担赔偿,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抓好队伍建设,一方面认真抓好沼气建池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提升他们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三是实行沼气建设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今年2月起,市农业局制定和下发了"玉溪市农业局关于在全市农村沼气建设中推行沼气生产持证上岗制度的通知",在全省第一家全面推进持证上岗制度,对沼气建设行为作出强制性规定。四是在沼气建设中坚持沼气池、猪厩、厕所、"三位一体"同步建设,做到布局合理,标准规范,达不到"三配套"的不予验收。

    (六)强化服务,建管并重,发挥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为保证已建沼气池正常使用,发挥综合效益,我们十分注重建池后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是坚持沼气池、畜厩、厕所"三配套"建设,保证沼气池有充足的发酵原料,达到较好的产气效果;同时,严把各类沼气建设物资进货关,沼气建设所需的各类管线、灯具、模具、灶具统一由能源部门组织供应,保证产品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发现质量问题的无条件更换和修理。避免因发酵原料不足和建池物资引起的"质量"问题。二是制定了沼气池巡回检查制度,除对一些农户反映的问题安排人员检查外,每年安排1-2名人员对建设规模较大村寨进行巡回探访,了解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三是对实现沼气化和沼气普及率较高的村组,把安全使用沼气、沼气池的管理维护、科学养猪、综合利用等实用知识培训到农户,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实现能流物流的良性循环和转换,促进了"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

    (七)以奖代补,鼓励企业认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2003年12月,为鼓励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分担申报企业的申报负担,由农业局、市产业办代表市政府对14家取得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进行了表彰,每家绿色食品企业奖励5万元,每家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奖励2万元。今年初,在农业产业化资金中,预留了55万元资金,继续对取得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的企业进行奖励。该扶持政策极大的鼓舞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的申报积极性,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成为全省申请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最多的地州市。

    三、存在的问题

   (一)沼气建设工作经费不足。每年建设30000万口沼气池,工作量较大,农村能源建设部门任务与责任巨大,随着沼气建设向边远山区发展,各项支出都在增加,而农村能源部门工作经费没有增加,严重地制约了沼气池的推广工作。今年市县两级为申报农村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付出了较大的人力与财力,项目报下来了,但却没有相应的前期工作经费,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农村能源部门的工作,影响了今后的申报积极性。建议市县两级财政追加农村能源建设部门的工作经费,追加国债项目申报的前期工作经费。

   (二)各县区、乡镇、村社发展仍然不平衡。农村沼气建设"民心工程"已连续实施了四年,累计建池11.5万口,在全市已有8个乡镇、116个村委会实现沼气化,但依然有个别县、乡、村存在认识不到位、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沼气建设启动晚,年底赶任务,工作被动,差距明显。

   (三)沼气池后续管理工作依然滞后。目前,农村沼气建设已深入到广大乡村,点多面广。我市自1997年市财政停止了沼气池维护经费(0.5元/口)后,由于现有的聘用建池技术人员实行的是计件(建池)工资,建池时为降底农户建池成本,也未在建池费用中预留有维护费用,各基层农村能源建设部门缺乏专门的维护经费,要在所有建设区全面开展并做好后续管理维护工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的现象。建议市财政每年按全市沼气池保有量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沼气池的后续管理经费。

   (四)安全故事时有发生

由于管理、使用、维护的知识和技能不到位,造成今年出现死亡5人的事故,玉溪市沼气建设发展至今,已死亡23人。

   (五)沼气综合利用率低。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是沼气的生命所在,可以有效地延伸沼气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到今年底,玉溪市沼气池保有量将达到14.5万口,沼气池建设已遍布全市各个乡村,但广大建池农户缺乏综合利用方面的知识,沼气综合利用工作发展滞后。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户培训,由农村能源部门组织,对农业生产骨干开展沼液浸种、沼液喂猪、沼液养鱼、沼液叶面施肥、沼液(喷施)防治病虫害、沼气保鲜、沼气保温、沼气灯光诱虫等适用科技的培训。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庭园生态)建设给予扶持。

   (六)缺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经费。我站承担着玉溪市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咨询、考查、指导、申报管理、材料初审及采样、送样等工作,办理过程中不向申报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两年来,此项工作成效显著,企业满意度较高,但我站却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严重地影响了认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四、2004年工作安排:

   (一)沼气建设。计划任务数30000口,其中完成2004年国债沼气建设项目18000口,"八个一"工程涉及的116个贫困村建池8500口,一般地区3500口。具体计划见附表2。在国债项目、"八个一"沼气建设项目实施中,要特别注意补助资金必须足额到位,但禁止出现国债资金、"八个一"工程建设资金、市级财政一般补助资金(600元)双重和多重享受的情况发生。

   (二)国债沼气建设项目申报。组织好2005年澄江、红塔区、通海三县区的国债沼气建设项目县的申报工作,力争立项。

   (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认真做好《抚仙湖径流区澄江代头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星云湖径流区双桥营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和《东风水库径流区大矣资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工作,根据项目的批复和要求,组织和实施好治理工程。

   (四)绿色认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组织和完成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申报企业的考察、申报管理、培训和材料组织等工作,严格按照标准把好申报企业整改关和材料的审核关,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2005年的目标为认证20家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

   (五)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按照项目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继续建设和完善元江野生稻原生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地保护和管理运行体系和制度,切实保护好野生稻这一珍稀植物。

   (六)农业部农业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玉溪工作站建设。积极争取资金,按照省站要求改造实验室,配置与省站仪器设备与分析方法对应的前处理仪器设备,尽早开展起农产品农残定量分析工作。

附:1、二00三年沼气池建设进度统计表

农村环保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分析

随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必然要求,农村环境监测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也随之成为新时期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宁夏各级政府特别重视农村环保工作,先后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宁夏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宁夏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说清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一、“十一五”期间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概况

“十一五”期间,宁夏环境保护部门开展了“菜篮子”种植基地和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监测、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调查与评估等工作,不断探索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新方法,积极推进城市与农村环境、工业与农业污染监测并重的新格局,为全区农村环保工作的全面、纵深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十一五”期间,宁夏共创建部级、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98个,其中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41个、生态村45个,部级环境优美乡镇8个、生态村4个,累计建设农村垃圾池3万余个,发放垃圾清运(转运)车500余辆,保护了382处农村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在吴忠市扁担沟镇建成了全区首个省级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并于2011年1月正式上报监测数据,为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宁夏“菜篮子”种植基地和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监测状况

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农业环境污染、确保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宁政发[2001]110号《关于在全区实施“放心食品工程”的意见》和自治区环境保护局2004年《全区“菜篮子”种植基地、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调查监测技术方案和工作安排》,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5]76号《关于继续开展“菜篮子”种植基地、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调查监测的通知》要求,2005~2006年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会同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市环境监测站按照“方案”中的任务分工,开展辖区内放心食品“菜篮子”种植基地和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调查监测工作。

(一)监测范围。

2005~2006年全区共监测银川市昆仑蔬菜种植基地、永宁县望洪镇西和村蔬菜种植基地、贺兰县习岗镇经济桥村种植基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大武口乡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脱水蔬菜种植基地、吴忠市利通区东塔乡白寺滩村蔬菜基地、吴忠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蔬菜种植基地、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马圆村蔬菜基地和中卫市东园乡瑞应村蔬菜基地9个蔬菜基地;污水灌溉种植区监测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渠乡巴浪湖村污灌区和固原市原州区沈家河水库污灌区2个污灌区。

(二)监测项目。

灌溉水监测项目有水温、pH、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氯化物、硫化物、六价铬、总汞、总铅、总镉、总砷,共计11项;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共4项;土壤必测项目pH、镉、汞、铅、砷、铬、铜、锌,乐果、甲胺磷,共计10项;农产品监测项目:镉、铅、总汞、总砷、乐果和甲胺磷,共计6项。

(三)监测结果。

2005~2006年,全区监测“菜篮子”种植基地和污水灌溉区9个,监测面积达10.25km2,其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5]中二级“pH>7.5”段标准;灌溉水质量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6]中“蔬菜”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除部分基地的总悬浮颗粒物略有超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二级标准;各种植基地农产品中各类污染物均符合允许量标准。监测的“菜篮子”种植基地和污水灌溉区环境质量能够保证农产品种植的安全。

三、2009~2010年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状况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联合财政部实施的农村“以奖促治”政策,积极探索中国农村环保新道路,按照环境保护部的统一部署,2009~2010年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的通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站字2009)155号)《关于印发“农村‘以奖促治’村庄专项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宁环办发【2009】132号《关于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示范村环境质量监测的通知》的要求,制定了“2009~2010年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方案”,对全区13个村庄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和土壤环境质量开展了专项监测。

(一)监测范围。

2009~2010年,全区共监测银川市灵武市宁东镇马跑泉村、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茂盛村、银川市永宁县杨和乡钠家户村、石嘴山市平罗县渠口乡分水闸村、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马家湾村、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吴忠市利通区孙家滩生态移民新村、青铜峡市邵岗镇沙湖村、固原市彭阳县王洼镇山庄村、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马元村、固原市西吉县将台乡明台村、中卫市沙坡头区沙坡头村、中宁县恩和乡红梧生态移民幸福1村环境质量状况。

(二)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饮用水源地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表1、表2中的基本项目28项(除CoD以外的项目)。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监测项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3]中23项,见《关于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的通知》(环函[2005]47号),每年开展一次监测。

2.地表水

村庄河流(水库)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表2中的基本项目28项(除CoD以外的项目),每年开展一次监测。

3.空气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共3项。监测频次:每年监测两次,5月份和10月份各一次。手工监测:在5月份和10月份各选连续的5天,每天于10:00时和16:00时进行小时监测。自动监测:在监测月份各连续选5天,每天连续监测。

4.土壤监测

监测项目:土壤pH、镉、汞、砷、铜、铅、铬、锌、镍、硒、钴等元素的全量;机氯农药类:各地根据施用农药种类,监测3-5种主要有机氯农药。监测频次每年开展一次监测。

(三)监测结果及评价。

2009~2010年全区13个村庄布设了具有代表性的72个环境空气、11个地表水、25个饮用水水源地和100个土壤监测点位。“以奖促治”和综合整治试点示范村村庄集中水源地基本能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各村庄地表水监测断面,均为Ⅲ类~Ⅳ类水质,能够满足农田灌溉水质的要求;各村庄环境空气质量,除由于村庄土地、农田劳动扬尘普遍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偏高外,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各监测点位全部达标,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pH>7.5”段标准,污染等级为安全级,属清洁水平。通过评价表明:宁夏“以奖促治”和综合整治试点示范村村庄专项监测表明农村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1]。

四、总论

2009~2010年全区农村环境质量专项监测在环保厅组织下,中心站及5个市监测(中心)站的通力协作和配合下开展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相关村庄本底环境质量资料的收集、现场踏勘调查、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实验室质量保证、数据有效性审核、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培训班、监测结果评价以及报告编制等监测任务。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农村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并为农村环保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农村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建议

(一)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专项经费投入需要加大,监测能力亟待提升。

“十一五”的五年间宁夏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民生也获得了很大的改善,宁夏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各市监测站土壤分析测试能力尚达不到要求,加之农村环境监测点多面广,开展监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农村环境质量自动化程度较低,在“十二五”期间逐渐实现环境空气自动化监测,全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能力亟待提升。

(二)“十二五期间”国家政策支持,着重抓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和保护工作。

2010年宁夏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到2012年,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将投入10亿元,对我区沿黄区域、生态移民和南部山区黄河支流三个重点示范区集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

2006年~2010年开展了宁夏城镇、乡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首次全面调查了宁夏城市、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水质状况、污染状况及环境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整理了全区饮用水水源地的空间信息资料,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制作完成了饮用水水源地图集。报告对宁夏城市、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的环境管理对策措施具体,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及饮用水的环境管理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三)“十二五”期间建立相应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保障农村环境质量科学系统的开展工作。

“十一五期间”宁夏承担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的子课题“农田减氮控磷与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第3专题“规模化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农田安全利用技术”研究监测工作,重点以黄河上游灌区农业退水污染控制体系为基础,针对灌区规模化养殖废水污染对农田退水影响的突出问题,以规模化养殖废水处理与安全利用为重点,开展技术攻关及削减污染负荷工程示范项目研究,以期通过减少规模化养殖废水中CoD、氮、磷等污染物对灌区农田退水水质的影响,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机制,提升黄河上游宁夏灌区退水污染控制科技水平,为推进灌区农田清洁生产和减少规模化养殖废水在灌区农田退水中的污染负荷提供科技支撑。

宁夏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开展统筹城乡环境监测工作试点,不断扩大监测范围,初步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网络体系和预警体系,逐步摸清农村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状况,掌握潜在的环境风险,定期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初步形成我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更好的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20092XZ07212-004-03)

[参考文献]

[1]孔令彬、任学蓉等.2009年宁夏环境质量报告书[R].宁夏环境保护厅.2010.5:115-121.

[2]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002.6.

[3]GB/t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1994.10.

[4]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6.10.

[5]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96.3.

农村环保工作总结篇4

内容提要:我国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农业环境日益恶化,不仅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成农业建设和农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针对当前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情况,加强农业环境政策法律建设,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深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进农业建设。

我国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表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加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理,如何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是关系到农业能否持续发展重要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应针对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加强我国农业环境政策法律建设,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深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经营人员和农民群众等广大公众环保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环境保护是我国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很重要的领域,也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农业环境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的发展的后劲。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质量退化,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给食品安全构成隐患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及其他农业化学物质,以及工厂企业“三废”超标排放,导致我国1.5亿亩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呈现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复杂情况,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欠收和有毒物超标的情况屡有发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1995~1999年黑龙江、江苏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发生药害2000多起,药害面积达200多万亩,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

工业和生活污染导致的环境酸化问题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环境。酸雨(pH<5.6)从1985年的约175万km2扩大到1993年的280万km2,受重酸雨(pH<4.5)影响的区域由1986年重庆和贵阳等局部地区至1993年扩大到南方广大地区。环境酸化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如森林、草地的衰亡,土壤酸化板结,农作物减产等。

农膜污染的面积也逐年扩大,1995年已达到64913万公顷,农膜年均残留率约20%,平均每公顷达60公斤。

2、农村水源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农业生产以及畜禽养殖导致的水源污染日趋严重,难以有效控制,造成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使之失去生产和生活的使用价值,水源污染还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食品污染。

农村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全国1995年是1978年的4倍。2003年的每亩化肥投入量从1980年的每亩12.3斤(折吨量)提高到43.1斤,比1980年高出348%。而且,目前盲目偏施化学氮肥,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现象比较严重,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我国农村养殖业排污量剧增,目前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湖北省每年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约2亿吨,其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是工业和生活污水的5倍以上。

农作物秸秆污染。我国每年秸秆产生量约6.5亿吨。由于缺乏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秸秆的经济实用技术,且产业化水平不高、出路不畅,造成秸秆的大量焚烧和废弃。不仅浪费了生物资源和能源,而且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水体,给居民生活和交通安全带来重大影响。湖北省每年产生约3000万吨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不到40%,很多都直接焚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水土流失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使4540万hm2耕地受损,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4.3%。水土流失从黄土高原向其他地区如我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扩展,使我国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从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在南方省区的丘陵与山地(母岩以花岗岩、砂岩、砂页岩、红色粘土及碳酸盐岩类为主),以水蚀形成的劣地及石质坡地为标志的土质与石质荒漠化土地,呈小面积斑点状分布的型式,当地群众常以“红色沙漠”、“白沙岗”、“石漠”等名词以形容其土地退化。其侵蚀方式以面蚀及沟蚀为主,在花岗岩地区还有水蚀与重力侵蚀共同作用的崩岗侵蚀,在碳酸盐岩类地区溶蚀是主要的侵蚀方式。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生存环境恶化,威胁农民健康

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农村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城市工业的转移,导致近郊污染加重;村镇及工业建设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使得农民生活条件雪上加霜;小作坊式工厂工作环境恶劣且缺少防护措施,严重损害职工身体健康。

据2005年做的典型调查,9省三县74个村105项做了调查,其中40%村庄没有集中供水,6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40%的村庄雨天出行难,晴天是车拉人,雨天是人拉车,90%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90%的垃圾是随处丢放(访谈者认为:“显然这样一种人居环境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

5、农村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纠纷增多,环境污染引起的矛盾激化

尤其是工厂企业的“三废”排放和污染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日趋增多,农民往往难以寻求法律途径,而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而且,有关环境纠纷往往涉及者众多,处理困难,例如屏南榕屏化工厂造成屏南县溪坪村环境污染,1700多村民身心健康、财产损害严重,事件、纠纷与诉讼历时十多年难以解决,等等。

(二)造成农业环境问题的原因

农村环境问题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仅为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提供了外在条件,而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及其他有关社会经济因素,才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

面广量大的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以及日益增加的畜禽养殖业排泄物所带来的污染。化肥、农药及其他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有见效快、效果高、面广等特点保证了作物的增产丰收,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工费用,因此,使用种类日益繁多、范围日益扩大、用量增加。但是,由于低效率的或不合理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

乡镇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安置富余劳动力,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乡镇企业在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生产技术、方式和生产工艺落后,许多采用土法生产,生产能力低下,设备陈旧,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跑、冒、滴、漏”严重,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浪费大,“三废”污染严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近忧和远患。乡镇工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已接近或超过50%,已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一个突出问题。另外,由于受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国家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小”和“新六小”企业还有反弹现象。

3、农村的贫困伴随着落后的生活方式

不少贫困的农村地区都缺少燃料,由于没柴烧,不少地区挖草根、剥树皮、折树枝甚至乱砍滥伐,在一些地区,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部分地区覆盖率不足5%,甚至在1%左右。由于粮食与燃料的压力,贫困地区人民居住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商品经济难以发展,为了生存不得不以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靠山吃山”,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传统生活习惯的改变,农村生活废物的种类、数量都不断增长,包括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等许多难以降解的物质,但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生活废物的收集处理设施远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农村既没有垃圾存放点,也没有处理场所,农村生活废弃物随意排放,最终成了污染源,严重地污染了水源和土地,有些农村“脏、乱、差”现象突出。

4、工业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城市生活污染的转移

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在农村,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农田、侵占河道、随处焚烧等现象屡见不鲜。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但是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工业固体废物(很多是危险废物)长年堆积,而固体废物处置标准不高,管理不严,不少工业固体废物仅仅做到简单堆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贮存状态,不符合安全处置标准,2002年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仅为24.2%,1996年到2002年危险废物累计贮存量达到2633.9万吨。由此而污染的农田已达100万亩,加重了耕地矛盾的突出。

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重开发利用,轻生态保护,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少数地方农村的小矿点林立,有的甚至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废渣石乱倒乱弃,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突出表现为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方式导致资源的浪费、植被生态破坏、地层塌陷和水土流失。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万吨煤塌陷率就在1000m2~3000m2间,平均塌陷率为2000m2。

5、环境保护机制与制度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城市,而极少关注农村,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律存在严重问题,使得环境保护工作在农村缺乏有效的机制与制度保证。

(1)在农村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发展观。广大农村的基层领导和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温饱奔小康的同时,往往忽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受到的宣传教育的机会较少,缺乏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同时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和权利意识。

由于贫困和发展落后,使得农村地区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大,贫困率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良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加上机构能力比城市地区薄弱,严重制约农村地区的发展,而长时期的不良土地利用方法和不正确的发展战略,最终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又加重了贫困。

(2)落后的农村环境,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环境差距不断加大,这是现实制带来的,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不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更为突出,其实质在于城乡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特定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和作用,是农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

由于长期的城乡分割,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大量人口被滞留在农村,从而加剧了农村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很多农村居民无论从绝对意义上,还是从相对意义上,都还处于贫困状态,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改善生活的压力,从而无力顾及污染控制;在二元社会结构的作用下,农村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农业是主要产业,相当多的人是以农业为生的。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增加了面源污染的控制难度;面对差距悬殊的二元社会结构,农村中的精英分子竭尽所能流向城市,从而导致农村中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掌握环境知识的能力较弱,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这是农村面源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

(3)农村与乡镇建设缺乏环保意识,规划布局不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致使环境综合质量低。农村与乡镇在发展中,土地规划使用中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不充分,没有合理处理好工业区、居民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形成工业区、自然保护区和居民区混杂的局面,致使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造成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有的农业与农村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农业用地、农民建房用地随意性大,农业废弃物随意排放,常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局面。并且,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

(4)农村环境管理缺乏有效的综合管理机制和制度,环境监督管理、保障体系不健全。对于量小、面广、变化快、差异性大的农村环境污染源,我国环境法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机制和制度。而且,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牵涉的部门多,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按照现行的分部门监管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综合管理系统。同时,农村的环境保障体系仍比较薄弱,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能力建设不足,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人员队伍、执法手段、资金都很缺乏,而由于农村地大面广,环境污染与破坏行为发生在广泛地区,发现困难,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有关职能部门在监管或执法时往往力不从心。同时在农村也缺乏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机制、途径与基础。因此,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困难。

(5)农村环保执法的监督机制需要建立。随着环境执法的发展,监督机制显得更加重要,它是保证环境执法依法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环境执法责任机制、执法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还十分不足,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缺乏制度性保障。

二、我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规定

(一)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表现形式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所组成。主要包括:

1、宪法。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第二十六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九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第十条)。

2、法律。我国《环境保护法》(1989)对保护农村环境保护作了基本的规定;《农业法》(2001)对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作了专章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矿产资源法》(1996)等环境资源法律也对农村环境保护作了规定。

3、行政法规。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土地复垦规定》(1988)、《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等。

4、地方法规。例如《湖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3年2月13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1993年2月25日公布施行)等。

5、部委规章。例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等。

6、地方政府规章。例如,《湖北省农产品基地环境管理办法》(湖北省政府人民政府令第180号,1999年9月1日施行)等。

7、其他政策法律规范性文件。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等。

(二)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律的主要内容

1、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规定

《农业法》(2001)规定,发展农业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定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规定,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发展县域经济要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编制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这项涉及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准备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与生产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2、防治农业环境污染的规定

《环境保护法》(1979)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农业法》(2001)规定,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保养耕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机肥料,采用先进技术,保护和提高地力,防止农用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水污染防治法》(1996)规定,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应当保证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进行灌溉,应当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第三十七条)。使用农药,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运输、存贮农药和处置过期失效农药,必须加强管理,防止造成水污染(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农业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第三十九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将农村固体废物防治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关注保护与改善农村环境。1995制定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使用农用薄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农用薄膜对环境的污染。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增加了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要求,规定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首次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管理范围,强化了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规定,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第四十九条)。既将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问题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避免出现法律调整空白;又可以考虑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法律控制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条件,通过授权立法方式交由各地自行规定。

3、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的规定

《土地管理法》(2004修正)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规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十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下列原则编制:(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二)提高土地利用率;(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五)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第十九条)。《土地管理法》规定对耕地实行严格保护,《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三、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政策法律思考

近年来,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做出了“要启动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指示;曾培炎副总理2005年4月提出,要统筹城乡环保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国务院在最近发出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国家近年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今后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将有几项重大举措:第一,启动农村小康建设环保行动计划。用5至10年时间,使农村现在的水源地、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一些重要环境问题要有比较大的改善。第二,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大力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从而使当前农村环境条件和社会基础比较好的一些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可协调发展。第三,结合我国当前“菜篮子”基地的建设,加大对“菜篮子”基地建设的环境管理,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好环境方面的有关工作。第四,加强有关法制法规的建设,特别是针对当前规模化养殖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今年要在立法方面加强工作。旨在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江苏省、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成都市、湖南省常德市、安徽省绩溪县等已不同程度开展了示范试点工作。

为了促进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应根据农业和农村的特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村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认识,依法加强领导和监督管理,制定和落实计划

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要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认识,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将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纳入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范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与生产环境。

各级政府应当按照环境保护法和农业法的规定,把农业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落实环境保护资金,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液、废渣、粉尘、恶臭气体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各级环境保护和农业管理部门,应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将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纳入管理工作的内容,指导和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以及示范和推广工作。强化各项农业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

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建立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系统,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规划、有重点、分期分批帮助农村建立垃圾存放池、公共排水道、生态厕所等,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指标纳入领导年度目标考核中去。

(二)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对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二是以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打造各种循环经济链条,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应大力扶持建设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推广养殖场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粪便还田;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行“猪—沼—果(草、渔)”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目前,在农村污染中,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较为严重,可以说养殖污染已是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对此,各地都在积极寻求对策,在国内也已有不少“变废为宝”的办法,如用畜禽的粪便生产沼气,制成有机肥,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综合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的林农牧复合经营工作等。

(三)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规定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应将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的制订、修订纳入立法规划。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与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农村环境保护与管理管理的实际需要,对《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关于进行修订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定进行修订,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同时,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发展,组织制定和修订地方农业环境标准。加强农药、化肥、农用薄膜、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的环境无害利用的规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订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环境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特别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和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制度、强制淘汰工艺设备制度、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禁限制度等,有效预防和控制固体废物等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对违反该法的各种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对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抓住重点,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环境管理

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要紧紧抓住土壤污染工作,严格执行相关环境:(1)申报登记,明了情况。要加强土壤污染源的申报登记与调查工作,摸清农村土壤污染物的产生来源情况,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污染者依法提出监督管理要求。(2)规范颁证,严格监督。从事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经营许可;对违法经营者,要依法严肃查处。(3)制定预案,防范事故。应当抓紧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备案;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的,应当立即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环保部门应当及时报告人民政府,由政府采取防止或者减轻危害的强制应急措施。(4)严格控制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要按照法律规定严格控制危险废物、城市垃圾、工业废物的污染;对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应依法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

(五)建设机构和队伍,提高监督管理能力,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环保部门根据本地区农村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与管理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网络,同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环境管理人员,加快农村环境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农村环保工作总结篇5

一、管理体制

全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行政村(社区)全面负责辖区内公路、河道及村庄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镇相关部门各负其职,齐心协力,共同抓好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规划、指导、督查和落实工作,管理经费由行政村(社区)自行承担,镇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适当奖励。

二、管理职责

镇人民政府负责区域内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领导,精心实施,形成“有制度、有人抓、有投入、有考核”的工作机制,保障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成立领导小组,健全“一把手”负责制,制订目标,明确分工,落实资金,扎口统一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并对所辖范围内的公路、河道、村庄卫生保洁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的三支保洁队伍(农村河道保洁队伍、公路及沿线保洁队伍和村庄卫生保洁队伍),合理协调好三支专业队伍的责职范围,按规定要求配备配足专职保洁队伍,确保人员落实到位,经常组织开展督查活动,并做好台帐记录。

各行政村(社区)具体负责区域内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按照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要求,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班子,明确领导分工,落实长效管理经费;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则和奖惩措施,确保工作落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添置垃圾箱(桶)、垃圾清运车、垃圾收集房等卫生基础设施。

三、管理标准

具体见《大云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考核细则》(附后)。

四、检查考核和奖惩办法

1、检查考核对象:各行政村(社区)。

2、检查考核内容和标准:

(1)检查考核内容:各行政村(社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机制落实情况和长效保洁现场成效。主要分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保洁设施和保洁队伍、日常保洁成效和长效管理四个方面。

(2)检查考核标准:大云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考评细则(详见附件1)。

3、检查考核方法和程序

检查考核采取平时督查考核和年终考评方式,重点检查长效保洁现场综合效果,考核结果列入各行政村(社区)年度村庄整治工作考核内容。

(1)平时督查考核

实行季度督查制度,即每季度镇考核组对各行政村(社区)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进行督查考核。镇考核组随机抽查各行政村(社区)2至3个自然村,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反馈有关村(社区),对每个村(社区)对照考评细则进行评议,每季考核情况汇总后反馈各村(社区)。对长效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村(社区),提出整改意见,整改期限为十天,对需要整改的村(社区)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回访巡查,如没有按要求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力的,将下发“督查整改通知书”。

季度督查时将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每年组织一次由各行政村(社区)分管领导或相关具体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互查。各行政村(社区)要建立对村(社区)保洁员工作的考核机制,做到上下联动,确保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年终考评

(1)各行政村(社区)在自查基础上,于每年12月5日之前向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请(详见附件2),要求镇组织考核验收。同时上报各行政村(社区)年度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总结。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照“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考评细则”,将对行政村(社区)考核分在70分以上行政村(社区),向县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县考核。

(2)考核验收的几个环节。对村(社区)的年终考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听”,即听取村(社区)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情况介绍;“看”,即一方面查看有关台帐资料,另一方面重点现场踏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成效;“议”,即镇考核组对检查验收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议;“评”,即镇考核组按要求综合考评,汇总考核分。

五、考核奖励标准

根据县村庄整治长效管理办法,由县财政按在册农村人口每人每年给予补助,经济薄弱村每人补助5元,其他村(社区)补助3元,镇(街道)按1︰1配套补助。镇对村(社区)以奖代补资金=通过县级考核的村(社区)总人口×(5元/人或3元/人)×(村(社区)县级考核分/100)。农村河道保洁、道路绿化、生态建设、生活污水治理等仍按原来标准补助。以奖代补资金主要用于村(社区)级的环境卫生日常维护费。

农村环保工作总结篇6

鉴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有限性及自身具备的良好环境条件,农村环境容量相比生产力.f,’J速发展的城市存在一定富余,农村以此为发展契机却在扮演着城市环境污染的消纳方,追求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由此带来的农村环境问题甚至环境危机没有相适的法律规制及执法监督程序,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重,生活污染治理基础薄弱,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①

1.农业面源污染依托农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农产品的产量需求。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大棚农业的普及逐渐成为提高土地产生率和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严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年的农药消耗量累计达50万至60万吨,使用农药的面积总和在2.8亿h时以上,总量中约有80%的农药直接进人农村环境循环系统。国而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经居世界首位。由此可见,化肥、农药和地膜农业已成为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2.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业的污染

近10年来,畜牧养殖业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规模化的畜牧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村的畜牧、家禽养殖业排放出的粪便、污水都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人河内。助日速了我国水体的富营养化,大气的恶臭污染等等。20(洲)年我国畜牧粪便产生量达到19亿吨,是当年我国工业废弃物产生的2.4倍。目前,规模化养殖业还在不断发展,而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农村和城镇居民生活环境的破坏在加剧。

3.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

多年来,农村生活垃圾应如何处理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常见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数量庞大,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垃圾量为0.86千克,而全国农村累计一年的生活垃圾量近3亿吨。其次,垃圾处理不集中,极大部分的农村都未建立垃圾集中理系统,仍旧是简单的露天堆放扩压第三,城市生活垃圾下乡,决策者过于考虑市发展的需要,将大部分城市垃圾直接运往农村进行简单填埋。农村生活垃的不科学处理不仅占用农村土地资,还超负使用农村环境容量加剧了农环境污染。

4.城市向农村转嫁的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化学需氧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乡镇业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1%、%和89%,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⑥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己达0.1亿公,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巧%的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产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中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取缔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或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而农村则相对忽视,农村环境执法的薄弱也为生产者获取高额利润提供了广阔空间,大批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将更加严重。对于复杂的农村环境问题,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有体制方面、有经济发展方面、也有历史方面等等,从实践中看,农村环境执法的不足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

二、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从执法依据和执法能力角度剖析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是自然的一员,人享受、使用自然环境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勺‘大农村的自然环境在未过度开发前侧重体现的是环境的生态价值,欠发达的生产力在一定时间内维续着农村良好的环境,但是生产力与环境保护之间不成应然的反比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必然引起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而维系农村环境与农村发展的农村环境执法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以上农村环境问题接踵而来。卜)执法依据的不完善:以何执法从我国已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看,农村环境执法陷人了执法依据寻找无门的困境护哺的法律法规在对农村环境进行规定时多以城市发展水平作为参照标准,没有考虑农村自身的状况和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立法上忽视了环境对发展所产生的负作用,立法中的环境治理体现的仍然是一种末端控制管理的思想,执法依据的不完善增加了农村环境执法的难度,使得农村环境执法步履维艰。

1.基本法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拥有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地位,其立法原则及立法指导思想影响着环境保护制度在实践中实施的效力。该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政府应当确保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和任务,而对于农村规划和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却未有具体规定,显然,城市环境保护在基本法中是一项应实现的目标和任务,而农村环境问题不在基本法关注焦点之内。在落实农村环境执法时只能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规定,农村环境执法在基本法中无明文执法依据,不利于具体执法工作的实施和展开,导致农村环境执法陷人执法无力的窘境。

2.单行法在海洋、森林、草原、水及污染防治方面,我国相应制定了各种单行法进行管理控制和保护,这些单行法中少有涉及农村在相关方面的具体规定,而森林和水多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着森林的覆盖与水质。《水污染防治法》等。村污水的无序排放、禽畜养殖、化肥农药的使用等仅仅是原则上的规定,在农村环境执法中不具有操作性。在发展规划问题上,国家专f,刁定了《城市规划法》并对城币规划中的环境问题给予具体规定;而农村建设中则是空白,我国正在如火如茶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更需要相应的规划法为农村环境执法提供执法保障。而单行法中在农村环境问题规定上的缺失导致农村环境执法的不全面。

3.条例、管理办法上文第一部分列举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每个环境问题在与之相关的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中虽有相应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因内容的遗漏或不全面致使管理条例和办法在农村环境执法上不能作为环境执法依据的支撑点。如我国的《农药管理条例》和《化肥管理条例》针对的是生产环节中农药、化肥的质量问题,未将作为消费者的农业生产者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纳人管理规范之列。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利益,农户只求产量的增加而不将农村环境作为制约因素一味扩大使用化肥、农药,管理条例对此没有相关的约束条款,导致农村环境执法无法可依。再如我国现行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因没有考虑农户的承担能力在农村缺乏可行性,农村环境执法部门鉴于民生的背景之下对农村畜禽养殖业肆意排放行为执法不能。

4.相关环境保护制度在借鉴国外环保制度成功经验的前提下我国设计并已实施了环评、“三同时”与公众参与等环保制度。但是在农村实践中,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却存在先天的不足或者相配套的细化措施的不足。如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发展大多是以中小规模的企业或者家庭企业为主,而我国现行的影响评价几乎未对区域或者流域的环境影响评价作出规定。环评在制度设计上对农村发展规划与农村环境问题间的关系未或极少纳人规范范围,导致农村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环境容量超负荷使用基础之上而无法将一系列农村环境问题规制到环境执法之中。直言农村的实际情况,如果对某一农村地区需建设的项目进行单独环评,结果可能是批准建设,但倘若将某一农村地区的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评价迭加起来,其结果或许是不被批准。

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农村环境执法的拷问农村环境执法是环保执法体系的基础,是落实各项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重要手段。在依法治国的今天,环境执法保护农村环境问题是最有效的途径,然而,但随着环境保护的逐步深入,环境执法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农村执法机构设置缺乏在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体制中,农村环保工作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县级环境管理部门,在县级以下的乡镇一般不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由派出人员负责当地的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或者由有关政府部门兼管,或者处于无人管理之境地。。‘以赣州市为例,环境保护机构也仅仅设置在县级,乡镇根本不存在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执法人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将环保职能归入到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对面源广、分布散、隐蔽性强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环境执法机构的常常是无能为力。

2.农村环境执法人素质不高在基层的环境执法人员队伍主要还是以县一级的事业编制人员为主,他们基本都是从排污收费的队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收费为主要职责。组建环境执法队伍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缺乏环境法律专业知识或者不懂环境保护的知识、环境执法的实践。因此,在环境执法时往往不能履行法定的职责。而执法不当、执法有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避免纠纷,基层环境执法更过的是不作为。

3.农村环境执法的监督体制不健全首先,除了省、市一级环保部门设置法制管理机构或者专职人员外,绝大多数县级环保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制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这就难以正常开展对日常环境执法活动的指导和监督,造成了基层环境执法监督工作的一大漏洞。。其次,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对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不清。环境污染具有公共性和潜伏性等特点,农民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使农村环境执法失去了群众基础,农民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力度不够,削弱了环境执法的效果。

三、加强农村环境执法的措施

(一)完善执法依据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必须以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执法依据为基础。需要构建一个体系比较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结合农村环保本身所具有的特点,针对农村实际问题,解决农村具体问题。。主要则应该从环境保护基本法入手,依次清理和完善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农村环境条例、管理办法等,形成整个农村环境执法依据协调统一化,使得农村环境执法可以有法可依,提高执法能力。

1.单独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对《环境保护法》进行完善,增加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使其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农村区域一体化”的环境资源保护基本法,从而对农村环境保护发挥统领作用。同时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责、组织人员、执法手段等等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

2.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立法进程,完善涉及农村单行法对于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单项法,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要立足于农村环境的需求,考虑建立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独立的单行法,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应包括:防治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防治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村土壤污染;保护农村饮用水源;防治工业企业污染特别是乡镇企业污染等等。。其次,实现环境保护单行法的前向一体化,企业在面对生产成本、质量安全问题时,可以通过对生产者的收购、建设新的生产链来实现企业的前向一体化。而对于农村环境保护,我们的单行法也可以借鉴,如我国已经树立了农村安全用水规划,应该在《水污染防治法》等单项法中需要将相关饮水安全政策上升为法律。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禽畜养殖、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影响到饮水安全的具体处罚标准、处罚手段、处罚程序,环境执法部门可以依据具体是实施标准规范执法,做到执法有依。

3.结合农村问题实际情况,补充农村条例、管理办法有关农村的条例、管理办法要切实和有关法律紧密配合形成有力的保障体系。对于农村环境执法的有效、高效有推动作用。如针对农村畜牧养殖的执法,由于农户养殖对环境污染分散广、数量多,农村的畜牧养殖的污染是农村环境立法的一个盲点,从而制约了农村环境执法。而农村的条例、管理办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应该在相关的规章中在明确界定“养殖专业户”、“养殖小区”、“散养户”等概念。其次,应该明确农村畜牧养殖排放分类标准的制度,需要在宏观上考虑农村地区环境容量,使得农村畜牧执法可以从宏观总体去人手,通过控制总量来控制畜牧养殖污染。

4.深化环境保护制度首先,延伸环境保护制度的范围,将农村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环境保护制度中。如在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上确定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能够解决宏观控制和防治污染破坏,总体上把握环境质量,结合具有专业性强、针对性强的单项影响评价,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共同对于农村环境把好进入关。其次,切实深化环境保护制度的农村实践反馈,如将“三同时”制度在实践中引人农村环境保护,切实考虑农村环境的对污染物的承载力和承载强度。同时与环境影响评价相互协调,对克服污染企业的转移农村将起到一定扭转作用。

(二)强化农村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的措施

在强化依法行政的今天,如何加大农村环境执法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笔者根据在农村环境工作的实际经情况,在上文中对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剖析,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以推进县级环保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

1.转变农村环境执法体制首先,环境执法向农村地区延伸,要建立辐射到乡一级或者村一级的环境保护执法体制。其次,考虑执法人员编制增设和农村环境监测设备配置的问题,可以在村民小组设立环境保护联络员。落实省以下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借鉴国土资源部门的管理模式,适当将环保管理权限上收,可以强化环保管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⑩再者,针对县级环保行政部门加大设立专项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用于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农村环境保护设备资金的投人,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正常运转。

2.改革农村环境执法人员结构在农村环境执法中推行弹性的人事管理,以合同制为基础的人事聘用制度来打破公务员的终身制,推动按需要的人才和技术为导向来签订人事,可以利用一些优惠的政策来吸引有知识和技术的大学生来农村辅助农村环境执法。通过外部的竞争来为农村环境执法带来需要的先进的环境知识和技术、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激活组织内部的竞争力等等,培养农村环境执法组织的组织文化,鼓励能够积极创新、秉公执法。

3.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监督体制首先建立环境执法检查的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机制,将执法的信息可以以公告栏的形式公布。借鉴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可以在村一级中设立环境执法协调员,他们直接由县一级环境部门直接领导。其次,建立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制度,将相关环境执法状况作为考核村长、镇长和环保机关政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广泛普及和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知识,在农村环境执法监督体制中明确公众参与监督环境执法的方式、程序和维护权利的救济措施。3.结合农村问题实际情况,补充农村条例、管理办法有关农村的条例、管理办法要切实和有关法律紧密配合形成有力的保障体系。对于农村环境执法的有效、高效有推动作用。如针对农村畜牧养殖的执法,由于农户养殖对环境污染分散广、数量多,农村的畜牧养殖的污染是农村环境立法的一个盲点,从而制约了农村环境执法。而农村的条例、管理办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应该在相关的规章中在明确界定“养殖专业户”、“养殖小区”、“散养户”等概念。其次,应该明确农村畜牧养殖排放分类标准的制度,需要在宏观上考虑农村地区环境容量,使得农村畜牧执法可以从宏观总体去人手,通过控制总量来控制畜牧养殖污染。

4.深化环境保护制度

首先,延伸环境保护制度的范围,将农村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环境保护制度中。如在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上确定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能够解决宏观控制和防治污染破坏,总体上把握环境质量,结合具有专业性强、针对性强的单项影响评价,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共同对于农村环境把好进入关。其次,切实深化环境保护制度的农村实践反馈,如将“三同时”制度在实践中引人农村环境保护,切实考虑农村环境的对污染物的承载力和承载强度。同时与环境影响评价相互协调,对克服污染企业的转移农村将起到一定扭转作用。

强化农村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的措施在强化依法行政的今天,如何加大农村环境执法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笔者根据在农村环境工作的实际经情况,在上文中对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剖析,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以推进县级环保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

1.转变农村环境执法体制首先,环境执法向农村地区延伸,要建立辐射到乡一级或者村一级的环境保护执法体制。其次,考虑执法人员编制增设和农村环境监测设备配置的问题,可以在村民小组设立环境保护联络员。落实省以下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借鉴国土资源部门的管理模式,适当将环保管理权限上收,可以强化环保管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⑩再者,针对县级环保行政部门加大设立专项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用于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农村环境保护设备资金的投人,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正常运转。

农村环保工作总结篇7

一、工作目标

在城乡环境同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保洁机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素质。重点抓好乡镇(街道)政府、交通干线沿线、城乡结合部村庄的“五化”工作,全面实施好卫生村创建工程,力争两年内创建几个省级卫生村。到2015年80%的行政村达到“三无三有”(即无垃圾、无黄土、无废弃杂房、有绿色照明、有良好秩序、有长效机制)目标。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协调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农村环境整治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二)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农村“五化”工程,合理布局农村环卫、路灯、健身、休闲、娱乐等设施(场所)及产业布局、社会服务。坚持因地制宜,对示范村、路边村、中心村、边远村制定不同标准,实行分类指导,确保可视范围内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三)坚持村级为主、分级负责原则。各村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宣传发动、措施保障、组织实施和督促指导。村、组两级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四)坚持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原则。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利用重点区域的突破和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树立一批农村环境整治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三、工作任务

按照“洁净家园、美丽乡村”的要求,大力实施“五化”工程,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一)净化工程。继续开展“农村大清洁”主题活动,彻底清除乡镇(街道)、村庄和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垃圾,实现“五个没有”(即房前屋后没有零星垃圾、集镇(墟场)和村内没有散放垃圾、公路沿线没有散落垃圾、河库塘渠没有漂浮垃圾、田间地头没有有害垃圾)。以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源化、城乡一体化为重点,建立完善“三分四模”(即分类保洁、分类减量、分类处理和“户集、户处理”、“户集、村处理”、“户集、村收、乡处理”、“户集、村收、乡运、市处理”模式)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因地制宜为农户配备“三池三桶”(即沤肥池、沼气池、田间生产垃圾收集池,可回收垃圾桶、不可回收垃圾桶、有害物质垃圾桶),行政村配备“一池一车”(垃圾池、垃圾清运车),规划建设一批乡、村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场。按居住人口2‰-3‰的比例配置保洁人员,对公共区域保洁做到“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标、定酬”。强化农贸市场的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处理、摊位分区规范设置,减少露天集市和地面摆摊市场,加快提升农贸市场规范化水平。加强废品回收利用。加快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全面落实农户包庭院整洁、包经营田土垃圾收集处理、包垃圾分类减量的家庭“三包”责任制,大力开展农户卫生评比活动。认真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综合整治。

(二)绿化工程。积极引导村民开展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四旁”植树活动,做到无黄土、无较大面积的空坪隙地。乡镇街道两侧要种植成行胸径5厘米以上的乔木,建设累计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游园或者公共绿地,对集市和单位庭院进行绿化,并做好日常管护。交通干线两侧行政村村组公路两侧要种植成行胸径3厘米以上的乔木,每个行政村建设累计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游园或者公共绿地。

(三)美化工程。加强“空心村”治理和危房改造,对违章建设、废弃厂棚、杂房、烤房、空心房、露天厕所等建筑物一律拆除,复耕复绿。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施工”的要求,对交通干线、重点景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整旧如新。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要进行适度加固、整修,保留原有风貌,修旧如旧。

(四)亮化工程。深入开展“亮丽”行动,在人口集中的农村重点区域安装路灯,点亮农村夜晚,方便村民出行,逐步实现“村村亮路灯,主路必有灯”的目标。2014年,完成乡镇(街道)政府、交通干线沿线村庄主要道路路灯安装工程。2015年,完成村内公共区域的路灯安装工程。

(五)序化工程。加大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力度,村庄布局规划中确定保留的村庄要完成“五图一书”(村庄规划图、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图、村民住宅设计图集、规划说明书)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2013年完成乡镇政府、重点景区所在地和交通干线沿线村庄及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2014年底完成所有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严格执行村庄规划,杜绝房屋选址散乱、违章修建、风格迥异的现象,切实解决“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问题。加强农村秩序管理,彻底清理乱搭乱建、乱停乱摆的现象。

四、保障措施

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任务繁重,工作艰巨。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2月,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城乡环境同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城乡环境同治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督查、考核工作。有关单位参与,乡镇(街道)、行政村共同推进。各村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民生工程来抓。要按照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方法,逐级建立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政策、金、人员等方面予以保障。

农村环保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农村环境现状分析防治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实现小康社会为统领,以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为出发点,进一步做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农村环境保护调研,摸清农村环境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进行了对策性思考。

一、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下游,全境东西最长约57公里,南北最宽约37公里,总面积1142.65平方公里。地处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区南岗山南北方向纵贯全境。地貌类型分为低山区、丘陵区、河谷平原区。图们市辖区内有4个镇,分别为凉水镇、石岘镇、月晴镇、长安镇。全市总人口12.6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农村人均纯收入7017元;农业总产值25914元。

二一一年图们市环境质量基本良好。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保持良好,水体污染主要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基本达到其功能区水质要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较好。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1.饮用水安全

饮用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到饮用水安全问题,保障饮用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首要任务。虽然对农村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但是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4、7月份图们市质控中心对乡镇饮用水监测结果看,氨氮等大部分指标都达到标准,但是粪大肠菌群,达不到标准。这主要是由于有的水源地周边有民房,有的毗邻公路,有的管理不善造成的。

2.农村工业污染防治

图们市农村工业企业不多,但这些企业治理设施不完善,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入环境中,对农村环境带来污染。特别是石岘地区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较严重,重点工业企业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处于镇内区域内。该企业所排放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对石岘镇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大。

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3.1畜禽养殖业

2011年图们市市规模化养殖场共有21家。2011年全市畜禽养殖排放CoD总量为1352吨、氨氮排放量为39吨。目前我市尚未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农村畜禽养殖大多为分散性,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

3.2农田废弃物污染治理

据调查图们市各种农作物秸秆主要有稻草、麦秸、玉米秆等。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秸秆一部分用来作牲畜饲料,大部分用于烧柴,对农村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2011年图们市农膜使用量为107吨,农膜回收率很低。残留农膜极难降解,降解过程中还溶出有毒物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下降。

4.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图们市市农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防,致使溪流、河道、池塘水环境功能下降。大多数镇虽然建有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设施,但是还不能做到统一处置,管理措施不够完善,个别村存在垃圾乱倒的现象,导致农村生活环境受到污染。

4个镇医院和26个卫生所,所产生的医疗垃圾没有统一处理,以焚烧的方式自行处理,自行处理率100%。

5.生态保护

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市在农村生态保护工作中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图们市市已创建部级优美乡镇1个(凉水镇)。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1.主要问题

1.1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保护措施和符合要求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1.2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严峻。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乱倒现象严重,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环境污染。

1.3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污染。目前,我市尚未规划集中养殖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1.4乡村工业企业污染呈加重趋势。由于工业企业有从城区向乡村转移的趋向,造成乡村污染呈加重态势。

1.5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1.6使用农膜,造成白色污染。

1.7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2.薄弱环节

2.1农村环境监管极度薄弱。农村环保机构缺失,开展农村环保工作基础条件差,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使农村环保工作和污染防治困难重重。

2.2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治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治污设施。

2.3法制建设滞后。针对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养殖业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

四、对策与建议

1.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当前要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生态保护。

1.1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方面,做到城乡统筹规划,严格农业建设项目和畜禽养殖项目的审批,设立镇乡环境保护监督所,规范工业企业管理,加大对农村违法排污企业的执法力度。在饮用水划定范围,禁止审批新设排污口的项目。农业基地建设、畜禽养殖发展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1.2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政策上扶大控小,扶持规模养殖场,控制小规模养殖。加强对各村镇畜禽养殖场(小区)的技术指导,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包括建设雨污分离污水收集系统,采用干清粪方式收集分辨,污水厌氧处理,沼液经生化处理或多级氧化塘处理后农业利用或达标排放,粪渣和沼渣通过堆肥发酵制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1.3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建设。

1.4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1.5抓好乡镇工业污染源治理。

2.建议

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能力。

2.2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保障能力。

农村环保工作总结篇9

1.村镇居民生活垃圾排放随意,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全域城市化的加快,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呈爆发式增长,与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问题的矛盾成为影响农村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这个矛盾不仅困扰着农民的日常生活,也是危害农村生态环境的一大顽疾。为了加强垃圾管理,政府在周边农村建立了一些垃圾处理场和填埋场。但垃圾处理场在焚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恶英等有害气体,有的垃圾填埋场虽经政府治理,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垃圾臭味弥散,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含有塑料包装的食品、生活用品及大量化肥农药,对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目前,在农村生活用品中,使用含有塑料包装的食品袋司空见惯。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家用地膜使用规模也越来越大,农用地膜一般采用聚乙烯吹塑而成,使用后很难回收,有近一半残留在土壤中,长期不能降解,污染了土壤,破坏了土质结构,影响了农业生产,同时也造成景观污染,形成“白色垃圾”污染环境。

3.农业化肥的使用和畜牧业快速发展,成为影响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目前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了土壤中化学化需氧量(CoD)和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总量,成为影响土壤的重要因素。据分析,约70%的化肥流失或残存在地壤和农产品中,并最终进入水体。这些污染物有的直接排放到季节性河流中,有的随雨水冲涮到河流,造成水体污染。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渗入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畜禽粪便发酵后会产生大量nH3、H2S、粪臭素、CH4、Co2等有害气体,污染了周围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人体健康。另外,农业和生活中未经处理的废水随意排放,对农作物安全和农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4.涉农区市县的财力有限,难以支付相关的配套资金

虽然近年来,各部门都在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但相对广阔的农村地区,依然有杯水车薪之感。如,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营管理模式仍采取的是设施运行、维护费用主要由乡镇、村承担,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的重负。而从农民群众中收取污水处理费用,从现阶段看也不太现实。因此,建设资金总量有限,运行费用无法保证,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首要问题。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对策建议

针对大连全域城市化中农村环境与生态面临的具体问题,未来大连市生态环境保护应本着对环境的损伤要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限度为基本准则,坚持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模式,统筹治理农村环境,实施环境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提升农村环境与生态治理水平。主要治理对策如下:

1.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各区(市)县应在城镇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专项规划指导下,综合考虑区域性平衡,合理确定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尤其是垃圾处理要综合考虑对相邻区域的辐射作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城乡污染治理的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保障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可由各级政府牵头,建设、环保、水利、卫生、教育相关部门协助,制定相应的整治和维护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落实。强化督查制度,定期督查,综合评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加强监测和监管,制定农村环境保护应急预案,对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加大依法处置力度。构建工农业污染防治并重,从规划、治理到考核的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实现城乡环保机构一体化、城乡环保设施一体化、城乡环保队伍一体化、城乡环境监管一体化,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带动生态型城镇的建设。一是积极实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项目等项目,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对于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限制其发展;二是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停,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三是严格控制重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坚决堵住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渠道,不仅在城区周边、公路两侧不能上污染项目,即使在偏远农村也绝对不能上有任何污染的项目,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向农村扩散。生态农业发展一是依靠科技,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带动生态农业迅速和良性发展;二是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生态农业发展活力;三是通过龙头带动,整合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发展空间。就农村生态化建设而言,大连市重点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和农村沼气工程,农业节水和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彰显成效,但在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调整,畜禽集中养殖、设施农业发展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3.强化政府对农村环境治理的作用,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

一是要不断优化政府的行政手段,做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增强规划及政策的约束力,加强检查和监督力度;二是要应加大政府经济手段的使用力度,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强化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污染惩治力度。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是实现农村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通过政策补偿、资金补偿、实物补偿和智力补偿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养殖场环保审批制度、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三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制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4.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是解决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是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借助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等形式广泛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通过广泛开展各类环保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妇女以及儿童等人群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典型的力量带动广大群众投身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来;三是通过采取农村环境治理现场交流会、典型观摩会、总结评比等形式,营造氛围,并使环境治理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四是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村庄整治试点进行跟踪报道,促进整体发展。

5.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

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打捆”,实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与基本农田改造项目相结合,与农村新能源开发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整合项目、聚集资金、集中成片、整体推进,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改变传统的发展思想,确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加强生态城镇建设,加大财政专项投资补助,其中对于经济不发达但地处重点保护区域的乡镇可适当提高市财政补助比例。要努力争取国家和省里的补贴资金,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6.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

农村环保工作总结篇10

论文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作用

1.水土保持的意义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主要是通过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以及生活措施四大措施的实施,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达到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山青水秀,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实现林茂粮丰人富的目的。

2.六枝特区水土流失现状

全特区土地总面积1792.1km2,辖19个乡,220个行政村,总人口72.36万人。六枝特区为岩溶山区,岩溶面积达1380.16km2,而且分布连片占总土地面积的77%,涉及19个乡镇。目前,六枝特区石漠化面积已达777.1km2,占总土地面积的43.4%,占全特区岩溶面积的56.3%,占全省石漠化总面积的2.35%(高出全省平均值0.53个百分点),是贵州省石漠化重灾区之一。

3. 水土流失的危害

3.1 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3.2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

3.3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

3.4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4.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六枝特区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由于这种地貌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非农业用地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6年,全区耕地面积38.6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59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优为重要。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来,六枝特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7732.66公顷,环保论文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林3665.69公顷,经济林120公顷,果木林1855.07公顷,植物篱242.87公顷,封禁治理9897.3公顷;耕作8390.21公顷。工程措施:坡改梯1727.35公顷,谷坊19座,水池315口,井下、灌排水渠81233米,沉沙池230个。

通过在水土流失地区实施植物措施,迅速提高植物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和人居环境,同时立足于当地自然条件,发展适合于当地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生产习惯的经济作物,使农民人均收入提高。

通过在水土流失地区实施工程措施,将坡耕地改造成为水平梯田,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拦蓄径流,防止冲刷,控制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农民劳作强度,同时达到增产粮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通过在水土流失地区实施农业措施,改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措施,为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在水土流失地区实施生活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节约能源,使生态环境良好循环。

5. 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体系,是我们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应始终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发展农村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具体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1)加强领导,做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

(2)加大《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水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巩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

(3)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保障机制,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投资;

(4)做好规划,稳步推进,充分发挥水保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工作职能。发挥水保工作综合性、基础性、科学性的作用,实行山、水、田,林、草、路、村、庭(院)、井、产业(业)“十位一体”综合治理;

(5)总结经验,更新观念,开拓思想,强化服务,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推进人居环境建设,扎实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6.结束语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农村建设可有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根本改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协调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彻底改变改变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水土自然和生态环境,消除和避免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建设等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走生产发展、生活定神、生态良好、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新农村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郭迁辅,段巧甫,《湖南省“长治”工程的新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