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7:53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篇1

微生物检验培养基质量的好坏、配制使用和保存是否正确等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现就微生物检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方法浅谈如下:

1 培养基的储存

干粉培养基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开瓶后的干粉培养基易吸湿,应注意防潮并在6个月内用完。应定期对储存中的培养基进行常规检查,如容器密闭性复查、首次开封日期、内容物的感官检查,如果培养基发生结块、颜色异常和其他变质迹象就不能再使用。

2 培养基的制备

称量时要用专用的角匙,避免交叉污染。复水时不得用铜锅或铁锅,以防有离子混入培养基中,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含有琼脂粉的培养基,在加热溶解之前可以浸泡数分钟:加热培养基时一定要进行搅拌。为避免烧焦和沸腾溢出,对于少量的培养基最好使用沸水浴进行加热。一般培养基采用湿热灭菌,即高压蒸汽灭菌,通常是121℃15min;含糖或特殊培养基,按照国家标准或生产商提供的说明灭菌。培养基配方要求的pH为灭菌或消毒后的pH值,应在25℃温度下采用精密酸度计进行测量,固体琼脂培养基应以特殊的胶体表面测量电极进行测量。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调整培养基的pH,应用1mol/LnaoH或1mol/LHCL调整,注意不可反复调pH,否则会影响培养基的渗透压。灭菌以后的培养基应该迅速冷却至所需温度并妥善保存。

3 培养基的性能测试

3.1 外观控制:制备好的培养基应有相应的颜色,一般的培养基应澄清、无浑浊、无沉淀。使用前应检查培养基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蒸发/脱水。

3.2 污染控制:从每批制备好的培养基中选取部分进行污染测试(无菌试验),确定无微生物生长方可使用。

3.3 性能测试

3.3.1 测试菌株:选择测试菌株是具有其代表种的稳定特性并能有效证明实验室特定培养基最佳性能的一套菌株,应来自国际/国家标准菌种保藏中心atCC标准菌株,菌株的选择参考卫生行业标准wS/t232-2002《商业性微生物培养基质量检验规程》。

3.3.2 定量测试方法:常用改良miles-misra法。测试菌株、过夜培养物10倍递增稀释;测试平板和参照平板划分为4个区域并标记;从最高稀释度开始,分别滴一滴稀释液于试验平板和对照平板标记好的区域;将稀释液涂满整个1/4区域,37℃培养18h;对易计数的区域计数,按公式计算生长率(生长率=待测培养基平板上得到的菌落总数/参考培养基平板上获得的菌落总数)。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应不低于0.7,选择性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应不低于0.1。

3.3.3 半定量测试方法:常用改进的划线法接种法。平板分aB-CD四区,共划16条线,平行线大概相隔0.5cm,每条有菌落生长的划线记作1分,每个仅一半的线有菌落生长记作0.5分,没有菌落生长或生长量少于划线的一半记作0分,分数加起来得到生长指数G。目标菌在培养基上应呈现典型的生长,而非目标菌的生长应部分或完全被抑制,目标菌的生长指数G大于6时,培养基可接受。

3.3.4 定性测试方法:常用平板接种观察法。用接种环取测试菌培养物,在测试培养基表面划平行直线。按标准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对接种后的平板进行培养,目标菌应呈现良好生长,并有典型的菌落外观、大小和形态,非目标菌应是微弱生长或无生长。

总之,做好微生物检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基础和关键。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篇2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浅谈

目前在实际进行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检验方式就是通过培养基,对于微生物进行相应的培养,等到微生物能够大量的繁殖后进行相应的检验。为了保证到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相关效果,对于培养基的质量实施相应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的使用微生物检验培养基的过程中,往往无法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因此对于微生物检验培养基质量控制措施进行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1对于微生物培养基在进行质量控制的措施

目前在实际的对于微生物培养基在实施质量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需要在进行购置的过程中,可以对于进行检验的各种药品、试剂以及相关的培养基均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质量标准来进行,同时对于生产厂家而言,也需要提供培养基的编号、批号以及名称等,同时对于培养基在使用过程中的储存相关资料、pH值以及产品的有效期限等信息,也需要进行准确的标注[1]。我们可以尽量的选择一些大厂生产的培养基进行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培养基大厂生产的培养基能够较好的保证到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质量标准来进行检验,因此能够较好的保证到对于微生物实施检验过程中的准确程度。同时在进行验收的过程中,需要足以到应该由专人来进行检验以及验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于在实际的进行微生物培养基的使用过程中的相关质量标准可以在一种较高的水平之上,并对于培养基的质量进行检测完成后,若能够符合相关的检测要求,就能够进行使用。

2对于培养基的储存质量控制措施

对于不同种类的培养基,实际上在进行质量控制过程中所需使用的方法,实际上是不同的。对于一些粉末状的培养基,在实际的进行储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出现阳关直射的情况。若培养基没有进行开封,可以保存最长2年的时间,若已经开封,则使用时间为6个月。若在此过程中没有将培养基进行使用完[2],需要放弃培养基采购全新的培养基。同时为了定期的对于培养基进行常规的检验,若在此过程中,检查的是没有开封的培养基,可以对于培养基的生产日期或是开封日期等进行观察,若在此过程中,出现培养基的颜色异常或是出现了诸如结块等情况,需要放弃培养基。

3对于培养基实施制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对于培养基实施制备的过程中,制备培养基使用的水应该使用蒸馏水或是和蒸馏水相同质量的水,以保证对于培养基进行制备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污染等情况,同时也需要避免出现使用离子交换器水的情况。在对于培养基进行称量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在实际的实施称量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使用专用的工具进行称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保证到避免出现污染的情况。由于干粉状态的培养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受潮的情况,因此如果条件能够允许,尽量在干燥的房间中对于培养基进行称取[3]。同时在进行配制的过程中,可以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配制内容方面进行相应得到配制,以保证能够正常的对于培养基进行制备。在制备完成后若需要使用复水的工作,尤其要避免出现使用金属锅具进行复水,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较好的避免出现离子混入培养基中的情况,导致对于微生物的生长不利。同时在此过程中,对于容器的选择方面,大小需要在复水后的培养基实际体积的至少2倍,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较好的避免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4],出现了培养基的溢出的情况,而在对于培养基在实施培养加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不断的进行搅拌,通过搅拌的方法,能够较好的避免出现培养基的溢出或是烧焦的情况。由于烧焦的培养基会产生有毒物质,对于微生物的培养而言,会出现抑制的效果,因此若是在此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培养基的烧焦情况,需要重新的制备培养基,以保证正常的对于培养基进行制备并能够对于微生物的培养较好的进行[5]。在对于培养基实施测定以及灭菌的过程中,我们一般可以选择在121℃的环境之下实施灭菌,同时灭菌的时间一般在15min左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消耗养分能够进行消除,同时对于培养基的酸碱度能够得到相应的保证。在对于pH值实施测定的过程中,常见的测定方法主要是氢氧化钠的测定方法,但需要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渗透压的改变现象。对于已经进行配置完成后的培养基,我们需要进行较好的保存,在此过程中,应该迅速的对于培养基进行冷却的处理,冷却的温度为微生物进行培养过程中的所需温度,在此过程中可以对于培养基实施密封的保存,以保证其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蔡芷荷,吴清平,等.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4):700-701.

[2]周桂桃.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1):26-27.

[3]贾月波.论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4):18-19.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篇3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工艺;工艺优化;培养基;培养条件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Q920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031-02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15

根据已有的相关参考文献可知,微生物发酵影响的因素包括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无机盐,pH值以及温度等,本文对这些影响因素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微生物发酵工艺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发酵生产效率,进而使得发酵生产成本有效降低。针对于此本文探讨了正交试验设计法、响应面设计法以及plackett-Burman设计法等微生物发酵工艺的优化方法。

1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

微生物发酵的培养基在微生物生长或者代谢时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对发酵产物的生物合成效率以及保障产品的质量可谓是意义重大。在微生物发酵中由于菌种和发酵条件的差异以及发酵阶段的不同,所需的培养基成分也有所差异。在通常情况下,碳源、氮源、o机盐以及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的四大营养要素。

1.1发酵培养基碳源和氮源的选择

碳源用于提供微生物能量来源、构建细胞以及形成产物。碳源包括单糖、双糖、多糖、天然复合物、油脂等,比如葡萄糖、蔗糖、淀粉以及豆油等。氮源是微生物蛋白质和其他含氮有机物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氮源也参与形成含氮产物。氮源包括无机氮源以及有机氮源,比如氨盐、硝酸盐、蛋白胨以及豆粉等。需要保持培养基配方中碳/氮源比例均衡,从而保证满足菌体的正常生长,同时提高产物的合成速率。

1.2发酵培养基中无机盐对发酵的影响

无机盐对代谢产物的生成及微生物的正常生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中,磷参与了微生物细胞中核酸等辅酶的构成,是微生物能量代谢、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苏云金芽抱杆菌的发酵产物苏云金素的分子结构中包含磷酸根,所以在其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更多磷酸盐,更有利于产物苏云金素的合成。钙离子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的生理状态,比如说维持细胞的胶体状态、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等。与此同时,在大多数发酵培养基里面,添加适量的CaC03,能够对发酵液含菌量的变化起到相当明显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CaC03的添加对发酵液的pH值具有非常良好的缓冲作用,从而大大改善了菌体的生长环境。镁元素是许多酶的催化剂。锰、锌、铁、钼以及钴等元素是微生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锰离子是枯草芽抱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有很多相关方面的学者及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指出,将适量的mnCl2添加到发酵培养基里面,能够使枯草芽抱杆菌发酵产物抑菌物质活性得以有效地提升。

2培养条件对发酵的影响

2.1种子质量对发酵的影响

微生物发酵中接入的种子质量对菌的生长以及产物的合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种子的质量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其分别为接种量以及接种的种龄。在发酵培养基中接入合适的接种量以及种龄适宜的优质种子液,能够使目标微生物更加迅速地进入到对数生长期,从而使发酵周期大大地减短,进而促使产物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如果种龄过长则会直接导致菌体过早的发生衰退,菌体的生产能力也随之而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种龄过短,则会直接导致菌体生长缓慢,产物合成时间大大推迟。若接种量过小,那么便会使得菌体细胞的生长量变小,从而使得对数生长期的时间、发酵时间有所延长,进而对一些酶及产物的生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接种量过大,那么便会直接加快微生物培养基的消耗速度,促使菌体生长过快,进而使得菌体提前进入到稳定期与衰亡期,对产物的合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2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温度是保证酶活性的重要条件之一。过高的温度环境会对微生物细胞内的酶活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地抑制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并且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在过高的温度环境下极易发生凝固或者变性,最终造成细胞死亡;而过低的温度环境也会对微生物的生长造成较大程度的抑制作用,故在发酵过程中必须保证最为适宜的温度环境。不同微生物菌种的生长温度不同,而生长与产物合成阶段的最适温度也有差异。在发酵温度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他的发酵条件及因素,比如培养基成分、能源消耗、发酵周期和产率水平等,必要时还可以考虑变温培养。

2.3pH值对发酵的影响

最适pH值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不同种类微生物生长以及产物的合成。pH值对微生物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各种酶的生命活力,进而使得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与生长繁殖发生较大的改变;除此之外,pH值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以及细胞结构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pH值会显著地影响培养基中的营养物以及中间代谢产物的解离,进而使微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与吸收发生一定的改变。常亚飞等人在探究苏云金芽抱杆菌的过程中发现其芽抱萌发率在pH值7.0时最高,其芽抱萌发率在pH值过大或者过小时仅为40%,除此之外,若培养基pH值过高或者过低,还会直接影响到毒素产量,甚至有可能导致完全不产生伴胞晶体毒素。

2.4溶氧对发酵的影响

溶氧是好氧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提供足够量的氧才能维持菌的正常生长、代谢。溶氧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影响显著,而且还会对代谢的合成速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氧不足,那么便会造成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有氧氧化过程不能彻底地进行,从而影响发酵液pH值,产生有毒物质,与此同时,还会影响产物合成所需的前体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菌体的生长以及产物的生成。在微生物发酵的过程中,通过调节通气量、搅拌速率、罐压可以有效控制和保证氧的供给。摇瓶发酵可以采取降低装液量、增加转速来有效地增加溶氧量。叶云峰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装液量对枯草芽抱杆菌B47产抗菌物质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菌体生成产物的能力随装液量的减少而大大增多,这充分地说明溶氧对产物合成具有正面的影响。

3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可以从培养基成分比例及培养条件两个方面进行优化。最近几年以来,随着统计学在微生物发酵领域的有效应用,优化方法从单因子设计法逐步发展成为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设计等方法,更加系统高效。愈来愈多的研究人员通过统计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数学模拟与优化,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方案来对优化因子进行科学的筛选,再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达到优化的目的。本文对目前集中比较常用的优化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3.1正交试验设计法

正交试验设计法是利用正交表来分析多因素问题,通过多因素多水平实验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通过直接对比与直观分析来找出最佳的因素水平组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影响微生物发酵的主要因素进行确定。正交试验设计法具有方法简单、效率高以及工作量小等S多显著的优点,所以在对微生物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正交试验设计法是应用得最为普遍的方法。

3.2plackett-Burman设计法

plackett-Burman法主要针对因子数较多且未确定众因子相对于响应变量的显著影响,采用的试验设计方法。能够及时有效地筛选出对试验结果具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在通常情况下,使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开展的n次试验最多能够研究(n-1)个因素,对每个因素取两个水平,通常是设低水平为原始培养条件,高水平为低水平的1.25倍,通过对各个因素两水平的差异与整体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来对因素显著性进行确定。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如果因素水平选取得不合适有可能导致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无效,从而需要重新选取因素来进行再一次的试验;如果plackett-Burman试验的模型有效,那么则可以确定对试验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然后下一步可以通过开展响应面设计等方法来筛选出最优的条件。袁辉林等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方法获得了预期结果。

3.3响应面设计法

响应面设计法主要结合统计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经过试验设计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来拟合函数关系,进而实现优化工艺参数的目的。响应面设计法对变量因素比较多的微生物发酵的参数优化效果是相当良好的,在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准确地确定出最优培养基配方、发酵因素等,从而有效地提高微生物发酵的产量。响应面设计法的适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其在生物学、制药、医学等方面已经获得了非常成熟的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4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生物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微生物发酵技术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发展,除了在农业与工业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外,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更加值得期待。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许多正常生产不能够解决的难题。合理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并对发酵工艺进行持续地优化与改进,可以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发酵工程技术不断前进与健康发展,从而扩大微生物发酵在各领域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芝,郭坚华.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13,(6).

[2]董昌健.对如何推动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的研究[J].

吉林农业,2013,(10).

[3]陈坚,刘立明,堵国成,等.发酵过程优化原理与技

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朱秀清,王玲.微生物发酵高温豆粕菌种筛选及发酵

工艺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4).

[5]罗立新.微生物发酵生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篇4

[关键词]乌芪舒筋通络片;微生物限度;方法学研究;《中国药典》2015年版

[中图分类号]R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6(c)-0093-04

[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amicrobiallimittestmethodofwuqiShujintongluotablets.methodsmethodologyresearchonmicrobiallimittestofwuqiShujintongluotabletswasconductedaccordingtothe"1105,1106,1107"ofChinesepharmacopoeia2015editionwiththefourthpart.Resultsthetotalnumberofaerobicbacteriacouldbetestedbyplatedilutionmethodandmembranefiltrationmethod,thetotalnumberoffungusandyeastscouldbetestedbytheplateroutinemethod,andtherecoverywasbetween0.5and2,escherichiacoli,Salmonella,BilesaltresistantGram-negativebacteriacouldbedetectedthroughcontrolbacteriabydirectinoculationmethod.Conclusionthetotalnumberofaerobicbacteriacanbetestedbyplatedilutionmethod,thetotalnumberoffungusandyeastscanbetestedbyplateroutinemethod,andthecontrolbacteriacanbetestedbydirectinoculationmethod,themethodsusedarefeasible,andeasiertooperate,whicharesuitableforthemicrobiallimittestofwuqiShujintongluotablets.

[Keywords]wuqiShujintongluotablets;microbiallimit;methodologyresearch;Chinesepharmacopoeia2015edition

踯问娼钔络片是根据我院省名中医验方制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补肝肾,通络止痛的作用,由细辛、制川乌、制草乌、桂枝、牛大力、防己、黑老虎、蜈蚣、走马胎、羚羊角骨、牛膝、黄芪、杜仲、续断、甘草等药味组成[1]。该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原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进行方法学验证[2],随着《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实施,新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变化很大,必须重新进行验证。为此,本研究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5、1106、1107”项下方法[3],对该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了再次验证研究,制订了新的切实可行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替代了旧标准,并应用于该制剂的日常检验,使该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提升到新版《中国药典》的水平。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

SZX型超净工作台(上海沪南科学仪器联营厂);BHC-1300Ⅱa/B3型生物洁净安全柜(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YXQwF32-500卧式榘形压力蒸气消毒器(湖南衡阳医疗器械厂);LRH-250a生化培养箱(韶关市泰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mJ-160B-Ⅱ霉菌培养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CX31生物显微镜(奥林巴斯);HtYHomo761匀浆仪(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Ja2003n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JC10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成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南通嘉程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出品)。

1.2样品

乌芪舒筋通络片(肇庆市中医院,批号:15050401;15051102;15052401)。

1.3菌种

实验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4],并采用适宜的保藏方法保存,确保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CmCC(B)63501]、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CmCC(B)10104]、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CmCC(F)98001]、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CmCC(F)98003]、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CmCC(B)4410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paratyphiB)[CmCC(B)50094]。以上菌种均来自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1.4培养基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批号:3105210)、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批号:3105120)、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批号:3105305)、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批号:3105054)、麦康凯液体培养基(批号:3105291)、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批号:3105138)、RV沙门增菌液体培养基(批号:3104847)、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批号:3104852)、三铁塘琼脂培养基(批号:3105052)、肠道菌增菌液体培养基(批号:3105093)、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批号:3104750),均由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使用前先进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并且在有效期内使用,培养基的制备按照标示方法进行。

1.5稀释液、冲洗液

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3105256)、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批号:3105305)、0.9%无菌氯化钠溶液(自制)。

2方法与结果

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5、1106、1107”微生物限度检查法[3]进行验证。

2.1菌液制备

2.1.1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分别接种至100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h;分别取各培养物1ml,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按10倍递增稀释级数制成每毫升含菌数为

2.1.2白色念珠菌

取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100ml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20~25℃培养2~3d,取培养物1ml,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按10倍递增稀释级数制备成每毫升含菌数

2.1.3黑曲霉

取黑曲霉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20~25℃培养5~7d,加入3~5ml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洗脱孢子。再选用适宜的方法将孢子悬液吸至无菌试管内,用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备成每毫升含菌数

2.2供试液的制备

取供试品10g,加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至100ml,用匀浆仪打碎,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量取1∶10的供试液10ml,加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稀释至100ml,混匀,作1∶100的供试液。

2.3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2.3.1平皿常规法

2.3.1.1试验组需氧菌总数计数:取1∶10的供试液5份,每份100ml,分e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试验菌液适量,振摇均匀,使每毫升供试液含菌量≤100cfu。取1ml注入平皿中,平行制备2份,立刻倾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凝固,30~35℃中培养≤3d,计数。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取1∶10的供试液2份,每份100ml,分别加入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试验菌液适量,振摇均匀,使每毫升供试液含菌量≤100cfu。取1ml注入平皿中,平行制备2份,立刻倾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凝固,20~25℃中培养≤5d,计数。

2.3.1.2供试品对照组取1∶10的供试液,以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代替菌液,同试验组操作。

2.3.1.3菌液对照组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代替1∶10的供试液,按试验组项下方法操作,加入试验菌液并进行微生物回收试验。

2.3.1.4计算各菌株的回收率(R)=(试验组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5-6],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规定,比值R应为0.5≤R≤2[7-9](表1)。

2.3.2平皿稀释法

2.3.2.1试验组需氧菌总数计数:取1∶100的供试液5份,每份100ml,按“2.3.1.1”项下方法操作。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采用平皿常规法R为0.5~2,所以不再进行稀释法研究。

2.3.2.2供试品对照组取1∶100的供试液,以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代替菌液同试验组操作。

2.3.2.3菌液对照组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代替1∶100的供试液,按试验组项下操作方法加入试验菌液并进行微生物回收试验。

2.3.2.4计算按“2.3.1.4”项下公式计算,结果见表2。

2.3.3薄膜过滤法

2.3.3.1试验组取1∶10供试液10ml,滤过,取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200ml,分2次冲洗滤膜,在第2次冲洗中加入相应的菌液适量(含菌量≤100cfu),滤过,取出滤膜,需氧菌检查将膜贴于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中,在30~35℃下培养,≤3d,霉菌和酵母菌检查将膜贴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在20~25℃下培养≤3d。

2.3.3.2供试品对照组取1∶10供试液10ml,以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代替菌液同试验组操作。

2.3.3.3菌液对照组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代替1∶10的供试液,按试验组项下操作方法加入试验菌液,同时进行微生物回收试验。

2.3.3.4计算按“2.3.1.4”项下公式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1~3可知,乌芪舒筋通络片需氧菌总数计数检查采用平皿稀释法、薄膜过滤法,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检查采用平皿常规法、薄膜过滤法,R均在0.5~2内,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微生物学限度检查验证的要求。考虑到实际操作中,平皿常规法、平皿稀释法操作简便,优于操作繁琐的薄膜过滤法,故需氧菌总数计数法可选用培养基稀释法,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检查选用平皿常规法为最佳方法。

2.4控制菌适用性试验

2.4.1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检查验证试验

取1∶10供试液适量,混匀,20~25℃培养2h,作为预培养供试品。取预培养供试品3份,每份10ml,分别加入10ml肠道菌增菌液体培养基,第1份加入1ml缓冲液作为供试品组,第2份加入1ml大肠埃希菌(含菌量≤100cfu/ml)作大肠埃希菌阳性对照组,第3份加入1ml铜绿假单胞菌(含菌量≤100cfu/ml)作为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对照组。另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10ml,加入10ml肠道菌增菌液体培养基及1ml缓冲液,作为阴性对照组。于30~35℃培养24~48h,划线接种到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30~35℃下培养18~24h,观察菌落形态,结果见表4。

2.4.2大肠埃希菌检查验证试验

取1∶10供试液2份,每份10ml,分别加入到100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第1份加入1ml缓冲液,混匀,作为供试品组,第2份加入1ml大肠埃希菌(含菌量≤100cfu/ml),混匀,作阳性对照组;另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110ml,加入1ml缓冲液,作为阴性对照组,均于30~35℃中培养18~24h。

取以上培养物1ml加入到100ml麦康凯液体培养基中,在42~44℃下培养24~48h。然后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在30~35℃下培养18~72h,观察菌落形态,结果见表5。

2.4.3沙门菌检查验证试验

取1∶10供试液2份,每份100ml,第1份加入1ml缓冲液,混匀,作为供试品组,第2份加入1ml沙门菌(含菌量≤100cfu/ml),混匀,作阳性对照组。另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100ml,加入1ml缓冲液,作为阴性对照组,在30~35℃下培B18~24h。然后分别取培养物0.1ml,接种至10mlRV沙门增菌液体培养基中,在30~35℃下培养18~24h,取少量RV沙门增菌液体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的培养基上,在30~35℃下培养18~48h,用接种针挑选疑似菌落,进行斜面和高层穿刺接种于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上,于30~35℃中培养18~24h,观察菌落形态,结果见表6。

由表4~6可知,控制菌检查采用直接接种法,即可达到要求。

3讨论

2015年版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相比[10-11],微生物计数法适用性试验,从对细菌总数作方法适用性检查,变成对需氧菌总数作方法适用性试验,试验菌株3种变为5种;培养基由胰酪大豆胨琼脂替代营养琼脂,用于检查需氧菌,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代替玫瑰红钠培养基,用于检查霉菌与酵母菌,虽然增加了试验的工作量,但却具有良好的广谱性,提高检出率,方法更灵敏[12]。对控制菌的检查,新版删除了大肠菌群的检查,新增了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的检查[13],对含有药材粉末的固体口服给药制剂都必须检查沙门菌,提高了对致病菌控制的要求。

乌芪舒筋通络片处方药味中多种成分含有抗菌活性[14-15],由实验可知,对需氧菌具有抑制作用,故需氧菌总数计数检查时采用常规平皿法回收率较低,需选用平皿稀释法或薄膜过滤法。

在实际工作中,匀浆仪打碎样品时,经常出现泡沫,往往对验证结果造成影响,待泡沫消除后再加入菌种,基本能消除由操作引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震尧,陈金英,姚伟生,等.乌芪舒筋通络片乌头碱限量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药房,2015,26(36):5144-5146.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79-88.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四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40-151.

[4]刘广文,苑艳飞.养肝解毒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验证实验[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3):54-57.

[5]文玉辉,韩珍珍.11种医院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J].临床医药实践,2015,24(10):763-765.

[6]柴海毅.浅析微生物计数方法的回收率[J].医药工程设计,2013,34(1):30-31.

[7]陈志禹,夏佳,席时东.八珍丸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分析与评价[J].药物分析杂志,2016,36(3):418-425.

[8]陈志禹,夏佳,席时东.八珍颗粒《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及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23):4051-4055.

[9]陈志禹,席时东.中国药典2015年版八珍胶囊和八珍片微生物限度检查与探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6,33(5):628-634.

[10]李趣嫦,江艳芳.《中国药典》2010版与201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四种药物检测结果的比较[J].中国药品标准,2015,16(2):86-90.

[11]景荣先,张国林.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洁净环境及计数培养基修订分析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5):184-185.

[12]王洪家.解毒散结颗粒《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J].天津药学,2016,28(4):17-19.

[13]杨晓莉,李辉,马英英,等.《中国药典》2015年版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解读与对策[J].中国药师,2016,19(4):748-752.

[14]黄英.清热安宫丸等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J].中国药业,2013,22(24):38-40.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篇5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的重要学生活动。该课题中包括了培养基配制,微生物接种,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以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这部分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对实验充满兴趣,但按照教材实验设计及顺序安排实验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菌种的来源及保存,无菌条件等)。因此,笔者设计此实验,希望通过此实验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操作。

2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

按照教材方法与步骤配置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并将实验所需的培养皿以及配置好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3培养手指上的微生物菌落并计数

3.1倒平板

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将每个培养皿底部用记号笔均分为两份。一侧用未清洗过的手指均匀涂抹培养基表面;另一侧用洗手液或者香皂清洗过的手指均匀涂抹培养基表面(需要标注区分两侧)。实验操作时,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探究不同品牌洗手液的抑菌效果;另一组学生探究不同品牌香皂的抑菌效果。

3.2培养

在28℃的条件下,培养微生物48h后(若环境温度较低,需要延长培养时间),观察培养基表面的菌落的种类和数量,如图1所示。

3.3统计菌落数

设计表格统计菌落数,见表1。

4分离培养手指上的微生物

在培养基上不同形态的菌落中分别取菌种,然后用划线法接种到培养皿中进行单独培养。将各培养皿标记后置于培养箱中培养48h,观察菌落的形态及颜色。

5观察抑菌圈比较抑菌效果

5.1制备洗手液和香皂溶液和滤纸片

称取等量洗手液与香皂分别与等量的蒸馏水混合后搅拌溶解备用。将滤纸剪成半径为6mm的小圆片,将滤纸片与制备的溶液充分混合后靠在小烧杯壁,一段时间后待用。

5.2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抑菌圈

用涂布法分别将分离培养的各种微生物接种至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将含有香皂和洗手液的滤纸片用灼烧灭菌的镊子分别贴在涂布接种微生物的培养基的表面,相互间隔一定的距离,置于室内倒置培养。

5.3观察并测量抑菌圈大小

28℃条件下培养48h后(若环境温度较低,需要延长培养时间),观察是否有抑菌圈的出现,并测量抑菌圈大小,如图2所示。

6教学结果与反思

实验中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不同的菌落形态,根据菌落形态的不同可以判断出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同时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及体表均有微生物存在。通过统计洗手前后培养基表面的菌落数量,可以发现洗手后培养基上微生物菌落数量确实少于洗手前。为了防止“病从口入”,勤洗手很重要。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微生物培养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也能体验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篇6

abstract:thispaperconductedaninnovationalreformresearchandconstructedscientificteachingsystemofveterinarymicrobiologyexperimentfromtheaspectsofthesystemofteachingcontentofveterinarymicrobiologyexperiment,teachingmethodandteachingsecurity,aroundthepracticeskilltrainingof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ytraining,theabilityofbeginning,experimentalcomprehensive,independentthinkingandclinicalapplicationetc.Basedonsomeproblemsthattheteachingmethodofveterinarymicrobiologyexperimentwasinflexibleandsingle,whichseparatedfromactualworkingprocedureofveterinaryclinicandwasnotconducivetotherealizationoftrainingtargetofappliedtalents.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Keywords:veterinarymicrobiologyexperiment;systemofexperimentalteaching;construct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58-02

0引言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课程又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1]。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广泛渗透其它专业课程,对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控制动物传染性疫病工作能力的综合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学内容完全依附于理论课,教学方法刻板单一,脱离了兽医临床的实际工作程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本研究拟从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估体系等方面入手,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动手能力、实验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临床应用能力等实践技能的训练,进行创新改革研究,构建科学的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

1确立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指导思想

基于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确立使学生得到微生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动手能力、实验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临床应用能力等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利用这些技能解决兽医临床出现的问题作为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2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1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

2.1.1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整合传统的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项目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的,设置的实验项目具有局限性、孤立性和单一性,并且与其他专业课程实验项目有重复,这样实验项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兽医临床综合应用能力无疑是无益的,并且可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系统综合分析思维的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及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删去单纯验证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例如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和细胞大小的测定实验项目、消毒和灭菌实验项目等。将一些孤立性的实验项目整合,例如将消毒和灭菌实验项目整合到培养基的制备及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和灭菌等实验项目中,不单独设置实验项目。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平板划线技术)与细菌菌落特征观察实验项目整合为细菌的分离培养和菌落特征观察,将细菌的简单染色和复染色技术整合为细菌的形态学观察,将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与细菌的纯培养技术实验项目整合为细菌的形态学观察及纯培养技术。要求学生对可疑菌落的细菌形态染色特征进行观察,同时对该菌落进行纯培养,以求获得可疑菌落的纯培养物,纯培养物的成功获得为后续的实验项目顺利开展打下基础。通过对实验内容合理的删减和整合,使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系统、完整和科学。

2.1.2调整实验顺序,注重实验项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实验教学最总目标是教给学生一种连续的微生物技术方法和手段,以便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据此,对实验项目开课顺序进行了调整,强调实验过程的整体性、系统性。调整顺序为:①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和灭菌;②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③细菌的分离培养(四种未知病原菌)与细菌菌落特征观察;④细菌的形态学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和纯培养技术;⑤细菌的生化实验;⑥细菌的药敏试验;7)动物实验法。通过调整,把一些孤立分散的实验项目有机整合成连续、系统、完整的组合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尽量符合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的实际程序,模拟了现场工作中实验室诊断程序,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工作有程序的良好习惯。

2.2实验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2.1以学生为本,构建能力开发型教学模式从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地实施、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及按研究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等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为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情境与途径,突出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布置实验教学课题方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制定详细实验方案,教师启发分析评价,引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内容。每个实验小组选出代表组成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同学自行为本小组同学准备实验材料(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实验所需材料的消毒和灭菌、玻璃器皿的洗涤、带菌材料的处理等)。课堂教学时,向实验小组内每个同学提供不同实验对象(病原菌种类),确保实验小组内所有同学的实验步骤在大体相同前提下略有不同,致使小组内每个同学实验结果各不相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并注意与小组内其它同学实验结果相比较,充分讨论分析,严格依据实验结果按照研究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对不规范的操作加以纠正,注重审阅学生实验报告的结果和分析,以便更好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情况。发现的问题可通过课前讨论,集中进行点评和指导,为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情境与途径,突出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

2.2.2采用启发式、渐进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采用环环相扣式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良好的启发式教学开端对于学生顺利完成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具有重要作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可以从教师提出的对感染动物的某一未知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并要求筛选到有效抗生素对症治疗课题开始,学生讨论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分析评价,引出课堂教学内容。由于设置的实验内容是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并与学生今后工作应对技能相联系,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顺着教师问题的启发,开展一系列的实验项目,每一实验项目的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下一个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项目解决了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设置的问题,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完整、系统,教给学生一种连续的微生物技术方法和手段。具体操作为:课前教师可将未知病原菌编号,并向学生告知每个编号的未知病原菌引起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要求同学通过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病原菌的分离,确定微生物大致的种类和筛选到有效的抗生素对症治疗。由于设置的实验内容是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并与学生今后工作应对技能相联系,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会顺着教师问题的启发,开展一系列的实验项目来完成课题。首先学生将完成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包装和灭菌》实验项目,用自己处理并灭菌的玻璃器皿进行下一实验项目《培养基的制备(血平板的制备)和分装》;用自己配置的培养基进行下一实验项目《细菌的分离培养和菌落特征观察》;对分离培养所见的可疑菌落进行下一个实验项目《细菌的形态学鉴定和纯培养》;获得的病原菌纯培养物可进行下一个实验项目《细菌的生化鉴定实验》,同时可进行《细菌药敏实验》项目,筛选有效的抗生素对症治疗;也可将病原菌纯培养物进行下一个实验项目《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项目中可同时进行接种和采血技术的实验。整个实践教学采取“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讨论―教师启发点评―引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课题相关实验项目函盖《兽医微生物学》重要基本实验,并且实验项目间环环相扣,与兽医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组成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加之每个学生待鉴定的病原微生种类不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2.3实验教学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改变传统实验测评体系,建立基本操作技能为考核重点的科学新型实验测评平台。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微生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利用这些技能解决兽医临床出现的问题。传统实验测评体系仅针对单一孤立的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笔试,考核结果不能很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水平。研究尝试将考核内容整合为对微生物实验常用玻璃器皿的处理技术、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技术、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平板划线分离法)、无菌操作技术、细菌抹片的制备和染色技术、动物接种和采血技术等几个重要技能的测评[3]。采用学生随机抽签方式,现场让学生公开操作并回答教师问题,教师当场打分和点评。教师可根据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操作的熟练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验报告书写等方面综合给出学生考试成绩。这种测评方式能使学生将已作过的实验再重复操作或观察一次,加深实验内容的理解,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实验教学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3.1修定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大纲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涵盖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能较密切地联系临床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实验技术为主线,精选兽医微生物学实验项目。

3.2建设实验教材实验教材是指导学生上好实验课的重要工具。教材应在原则上与理论教材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和整合,注重实验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尽量符合临床检验实际和科学研究的实际程序,突出对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的训练。

3.3建设“双师型“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必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体系。这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为此,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各种类型的生产实践横向课题项目的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引进“双师型”教师,或外聘具有实验经验的业界行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璇,轩小燕.浅谈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课改进[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6.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篇7

关键词:纤维机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目前,我国纺织品检测涉及微生物的标准主要有:《羽绒羽毛检验方法》(GB/t10288―2003)?《抗菌针织品》(FZ/t73023―2006)?《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GB18383―2007)?《地毯抗微生物活性测定》(GB/t23164―2008)?《抗菌毛巾》(FZ/t62015―2009)等?检测的产品涵盖羽绒羽毛及其制品填充物?抗菌针织品?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地毯?抗菌毛巾等?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主要包括:嗜温性需氧菌?粪便链球菌?还原亚硫酸盐梭状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作为纤检机构,应具备上述诸多标准的检测能力,最根本的是需形成科学?安全?高效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

1、培养基

应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适合试验范围的培养基(试剂)质量控制程序?培养基是指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形式的,含天然或合成成分,用于保证微生物繁殖或保持其活力的物质?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1.1购买

购买培养基时,要选择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市场信誉度高的产品,选择有质量保证能力和服务保证能力的企业?购买的数量要有计划,应控制在一年内使用完毕,尽可能买小包装的产品?

1.2接收

接收培养基时,供应商需提供的文件有:培养基?独立成分?添加成分的名称及产品编号;批号;培养基使用前的pH值;储藏信息和有效期;技能评价和所使用的测试菌株;技术数据清单;质控证书;必要的危害数据?实验室收到培养基后,需检查?记录以下项目:培养基的名称?批号?数量;接收日期;首次开封日期;有效期;包装及其完整性;内容物的感官检查?

对于关键性的培养基,必须采取技术性验收,主要包括物理指标控制(pH值?琼脂层的厚度?色泽?透明度和是否存在肉眼可见的杂质?凝胶稳定性?黏稠度和湿度)和微生物指标控制(污染测试?生长率测试?选择性测试?特异性测试)?发现下述情况的培养基应拒收:超过保质期;发生结块?颜色异常?脱水?有微生物生长和其他变质迹象?

1.3保存和使用

应严格按照供应商提供的储存条件?有效期和使用方法进行培6养基的保存和使用?通常情况下,基础培养基在4℃冰箱中保存应不超过3个月,或在室温(20℃)下保存不超过1个月?

1.4制备记录

对各种培养基(试剂)的制备过程需有相应记录,其内容包括:培养基的名称和类型;配置日期和配置人员的标识;培养基的体积;分装的体积;成分?每种成分物质的含量?制造商?批号;最初pH值和最终pH值;无菌措施?

2、菌种

应建立所有菌种或标本的收集?接种传代?确认试验?贮藏的质量控制程序?

2.1收集

标准菌种或标本需从认可的菌种保藏中心[如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mCC)]或经iSo9001认证的商业机构[如美国细菌收集和分型中心(atCC)]处获得?接收菌种时,需记录菌种的名称?来源?接收日期等信息?

2.2接种传代

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称之为接种,方法主要有斜面接种?液体接种等?接种传代时需记录菌种名称?接种日期?接种数量?支取数量?传代序数?废弃处理等信息?所有标准培养物从储备菌株传代培养次数不得超过5次,除非标准方法中要求并规定,或实验室能够提供文件化证据证明其相关特性没有改变?工作菌株不能传代,不可替代标准菌株?标准菌株的商业派生菌株仅可用作工作菌株?

2.3确认试验

为保证试验质量,需对标准储备菌株进行确认试验?确认试验主要包括菌种纯化和生理生化鉴定(革兰氏染色?糖类发酵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需记录好菌种纯化方式及各试验的结果等信息?

2.4贮藏

目前,贮藏方法主要有斜面贮藏?半固体穿刺贮藏?石蜡油封存?沙土管贮藏等?其中,冷冻干燥贮藏比较常见?实验员需记录贮藏方法?贮藏条件?有效期等信息?贮藏时,对于购买的标准菌株,要以原始的包装形式进行贮藏,复苏和使用应按照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进行?

冷冻菌种在-70℃以下可无限期存放,在-50~-70℃可存放一年,但此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菌株?

3、废弃物处理

对于微生物实验室涉及到的弃置的培养基及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废弃物,都应采用安全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处理?可参考的方法有:-使用适当浓度的自配或商业液体消毒剂(次氯酸盐?乙醇?甲醛?戊二醛?碘载体等)处理一定时间,或121℃高压灭菌至少30min?-记录并保留废弃物处理的记录,包括废弃物名称?处理原因?处理方式?处理日期?处理人等?

4、设施与人员

微生物实验室的布局以区域尽头为宜,以减少潜在的对样本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对无菌条件要求的工作区域,应予以明确标识,并能有效地控制?监测和记录?实验室内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应有明显的标识,目的是与非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加以区别?微生物检测所涉及的常规的仪器设备的情节?维护,应做好相应的记录?无菌室空气灭菌效果应至少每月检验一次,方法可参考沉降法,同时做好记录?

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纤检机构开展纺织品微生物检测的最大瓶颈,应加大对此类人才的引进与储备?由于微生物检测的菌种多为致病菌,因此从事检测的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的资质?对新进员工应进行相应的检测技能的培训,结束后需进行确认,以保证其具备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测技能,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并开展针对所有级别检测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1].微生物降解转化块根块茎加工残渣获取膳食纤维技术[Z].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

[2]李美霞.微生物亲和型炭纤维制备及其效果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2010.

[3]勇强,余世袁,黄晶,王,徐勇.一种微生物酶法生产纤维低聚糖新工艺[Z].Cn101693910a:2010.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篇8

关键词:显色培养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和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与微生物密切相关,微生物可造成食品环境的污染,因此,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已经成为检测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工具。微生物传统的检测方法耗时长,操作步骤繁琐,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食品、环境卫生、医药等领域检测的需要。研究各种新型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的效率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措施[1]。本文就显色培养基在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沙门氏菌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弧菌显色培养基、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等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总结。显色培养基的原理是通过在培养基上加入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的底物,底物是由发色基团和微生物可代谢物质组成,为无色,但在特异性酶作用下游离出发色基团并显示一定颜色,直接观察菌落颜色,对菌种做出鉴定,减少了对菌株进行纯培养和进一步生化鉴定的步骤[2]。

1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应用显色培养基快速检测的近况

1.1显色培养基在大肠杆菌应用的研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大肠杆菌具有β-D-葡萄糖苷酸酶(β-D-Gud),利用β-葡萄糖醛酸酶分解底物,使色源游离出来显色而区分大肠杆菌和其它的细菌。沙门菌、志贺氏菌和耶尔森氏菌不能产生β-D-Gud,因此可以利用β-D-Gud底物有效检测大肠杆菌。底物被β-D-Gud水解后产生显色物质使菌落呈现特殊的蓝色或黄色。显色酶的底物通常是苯酚的衍生物,如有o(p)-硝基酚、p-硝基苯酚、羟基吲哚、5-溴-4-氯-3-吲哚、5-溴-6-氯-3-吲哚、6-氯-3-吲哚、n-甲基吲哚、5-碘-3-吲哚等的化合物[3]。

1.2显色培养基在沙门氏菌应用的研究沙门氏菌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它能够产生辛酯酶,除沙雷氏菌属外,其它各属细菌不具备这一功能,因此可以鉴别沙门氏菌属和其它肠菌科细菌。根据这一原理,以丙烯乙二醇和5-溴-4-氯-3-吲哚-B-D半乳糖吡喃糖苷酸(X-GaL)为底物来检测沙门氏菌,沙门氏菌能水解乙二醇产酸,但不能水解X-GaL,在培养基上产生特殊的红色菌落。这种显色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高的特点,操作步骤较为简单、检测效率高[4]。

1.3显色培养基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应用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源性致病菌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是以Dna酶和凝固酶作为标记物,以甲苯胺蓝、甲基绿、丫啶橙和5-溴-4-氯-3-吲哚-胸苷-3-磷酸等为显色底物,根据菌落的颜色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绿色菌落,且其周围培养基为黄色。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能够较好的消除假阳性。

1.4显色培养基在弧菌应用的研究弧菌广泛存在于水产品中,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是食品安全卫生的重点控制病原菌[5]。其步骤是取样品液加入SCpB肉汤或碱性蛋白胨水中,37℃增菌培养18~24h,分离,用接种环取1环增菌液,划线接种到副溶血性弧菌显色培养基上,划2个平板。弧菌显色培养基有蛋白胨、酵母膏粉、蔗糖、氯化钠、抑制剂、琼脂和混合色素。结果溶血性弧菌显蓝色至蓝绿色,霍乱弧菌和其它弧菌显无色,其它细菌显黄色或无色且菌落很小。弧菌培养基具有特异性高的优点,有效的克服假阴性结果,是一种很理想的快速检测培养基。

1.5显色培养基在李斯特菌应用的研究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存在于肉类、禽类、乳制品等食品中。李斯特菌能够使新生儿患脑膜炎,成人患败血症等,是食品微生物的常检项目之一[6]。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的原理是利用β-D-葡萄糖苷酶和pi-pLC酶,加入相应的底物,放入培养基中,利用酶对底物的分解,产生荧光物质或显色物质。实验室显示,单增李斯特氏菌显蓝色,菌落周围有透明环。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具有快速定性鉴定和菌落数目的快速定量的优点。另一种pi-pLC酶的底物是5-溴-4-氯-3-吲哚-肌醇-1-磷酸盐,致病的李斯特菌以此为底物设计显色培养基,结果培养基上呈现出绿色的菌落,无致病性李斯特菌为白色菌落。

2显色培养基优点与缺点

显色培养基是检测微生物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其是根据菌落的颜色对菌种做出鉴定。显色培养基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特异性高、灵敏性高、耗时短、人力物力投入少的优点。国外对于显色培养基的研究较早,1974年法国CHRomagar公司就开始研究显色培养基的开发,目前已经研究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和弧菌等各种微生物的显色培养基[7]。后来,瑞士Biosynth公司、英国oxiod公司、德国merck公司等也相继研究出一系列显色培养基。

显色培养基虽然比传统的检测方法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运用显色培养基检测混合感染的微生物时,结果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这就降低目标微生物的检出率和显色培养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②在某些显色培养基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菌种,其菌落呈现出类似的颜色,或者是同一种微生物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观察菌落形态、显微检查才能对菌株作初步鉴定,这就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而且延长了实验的时间。③显色培养基中加入抑制杂菌生长的物质,同时高浓度时会抑制目标菌的生长。④显色培养基在涂板后,由于不同时间孵育出的菌落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需要检测人员把握好时间,才可提高阳性菌的检出率。

3讨论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穷出不断,各种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事假屡见不鲜,因此各地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随之微生物检测的技术也逐步的完善。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繁琐、耗时长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食品微生物的检测[8]。目前,国内外已经不断的研究检测的技术和改进检测的方法,研究新型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是当前食品检测的趋势。本文就显色培养基在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总结。研究显示,显色培养基将成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但目前我国显色培养基的条件还不够完善,研究内容比较单一,有待于完善。现在我国市场上食品、医药卫生行业所用的显色培养基大部分都是国外的产品。为了提高国内微生物检测的技术水平,我国需要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解决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检测同时打破国外垄断市场的局面。

综上所述,目前显色培养基在也存在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等问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显色培养基进行改造或开发新的显色培养基。我国显色培养基的研究开发应在国外的研究基础了进一步研究,寻找成本较低、使用方便、灵敏高效的显色培养基成品。

参考文献:

[1]徐潇,林兰,崔生辉,等.食品中致病菌常用检测技术分析[J].中国药事,2012,26(2):185-190.

[2]高路,何聪芬,李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32(2):51-55,71.

[3]廖茂彬,陈向标,赖明河,等.食品中菌落总数的国标法测定注意事项及微生物快速测试卡法检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7):16-18.

[4]吴清平,韦献虎,张菊梅,等.吲哚酚显色底物的合成及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印刷版),2013,76(7):580-589.

[5]张宾,邓尚贵,林慧敏,等.水产品病原微生物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6):581-586.

[6]张淑红,吴清平,张菊梅,等.显色培养基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1):43-45.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篇9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

中图分类号:[Q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0-34-1

在近年来的微生物发酵历程中,农业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农业中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发酵,能够收集菌体或者相关的代谢产物,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除此之外,微生物的发酵应用还在农业防病方面有显著的成效。微生物发酵对于生产而言有很好的增产作用,但是不同的微生物有自身的菌种特性,因此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发酵条件,其中包括pH值、温度、溶氧量等,都属于微生物发酵条件的重要内容。发酵工艺的优化能够提高发酵生产的效率,并且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将微生物发酵发展成高效、节资的产业。

1微生物发酵影响因素的分析

培养基对于发酵而言,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微生物在进行代谢产物合成或者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所需的能量。培养基的主要成分直接影响了菌体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并且对生物的合成效率以及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在微生物发酵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微生物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以及发酵工艺都有明显的差异。培养基的主要材料是氮源、碳源、微量元素和无机盐,这四种材料的选用直接影响到培养基的质量。

除了碳源以外,无机盐对培养基而言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发酵过程中,无机盐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并且对代谢产物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很多金属离子在浓度较低时能够对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有积极的影响,但是浓度过高则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在无机盐当中,磷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所需的重要元素,参与了微生物很多重要的生长活动,例如磷脂、核酸、辅酶的构成,都需要磷元素的加入。磷在微生物的代谢和调节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引导微生物进行正常的生长和代谢。正二价的钙离子参与的是细胞生理状态的调节,并且能够增加发酵的菌量,提高微生物发酵的效率。

除此之外,培养基还需要其他的构成成分,通过这些成分对微生物发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培养基对微生物发酵的效果。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安排必须要满足相应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为其产物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营养,并且还要保证物理性状适合微生物发酵的进行。在材料的选用上还需要考虑到价格因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用较为便宜的原料,并且原料的来源必须充足,以便微生物发酵工程的长期发展。

2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的方法

在如今的微生物发酵中,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开始关注发酵工艺的优化问题,如何有效的开展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条件的实验成为目前关注度最高的话题。该方面工艺的提高能够高效、系统的获得所需的微生物产物,将微生物发酵的效率进行显著的提高,并且在成本上还能够做到有效的控制。经过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目前使用效果较好的优化方法主要是正交试验设计法、响应面设计法、plackett-Burman设计法。

正交试验设计法是一种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是通过正交表来进行多因素问题的分析,在研究得出结论以后可以通过直观分析或者是直接对比来确定微生物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该设计法在使用中具有工作量小、方法简单、效果好、效率高等特点,因此正交试验设计法是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的最常用方法。正交试验设计法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并且在其他科研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设计法曾被多名生物学家进行实际的优化应用,例如利用正交设计法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液体发酵进行优化,从而使发酵后杆菌的产量大大提高。

响应面设计法是一种统计方法,主要结合数学建模、统计分析、实验技术等方法经过试验设计进行数据的分析,并且通过多元二次回归方程进行函数关系的拟合,从而将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该方法对于变量因素较多的微生物发酵有很好的参数优化效果,能够将各方面所需材料、发酵因素等进行准确的定量,从而保证微生物催化的顺利进行。响应面设计法的适用面较广,目前除了微生物发酵领域以外还遍布于生物学、医学、制药等多个方面,成为使用最广的微生物发酵优化工艺。

微生物发酵工艺对生物技术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该技术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微生物发酵能够解决很多正常生产无法解决的问题。合理的运用微生物发酵并且不断进行工艺的优化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推动发酵工程技术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在技术纯熟以后还可以广泛运用于医药、卫生、工业等多个领域,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

[1]候美玲,辛媛媛,郝志敏,董金皋.玉米内生细菌YY1菌株高产抗菌物质的发酵条件优化[J].玉米科学,2012(03).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篇10

例1(2009年安徽理综卷)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解析: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进行计数,求其平均值,再通过计算得出土壤中细菌总数。

点拨:配置培养基时,要用无菌水,不能用自来水,以防止杂菌污染,同时防止自来水中的其他物质影响培养基的成分。

二、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例2(2009年宁夏理综卷)(1)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和渗透压等条件。由于该细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变异类型容易选择、______、______等优点,因此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2)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______(消毒、灭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______;静止空气中的细菌可用紫外线杀灭,其原因是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______。

(3)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______。

(4)通常,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______。

(5)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

(6)若用大肠杆菌进行实验,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______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解析:(1)大肠杆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变异类型容易选择、易培养、生活周期短等优点,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条件。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要进行灭菌。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对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消毒。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损伤Dna的结构。

(3)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应保证样品稀释的比例适合。

(4)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鉴定。

(5)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6)因为有的大肠杆菌会释放一种强烈的毒素,并可能导致肠管出现严重症状,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点拨:注意区分消毒和灭菌,不能把消毒和灭菌的概念混淆。消毒一般只是消灭体表大部分微生物,而灭菌是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及其孢子等。

三、综合考查微生物的应用

例3(2007年宁夏理综卷)某小组同学为了调查湖水中细菌的污染情况而进行了实验。实验包括制备培养基、灭菌、接种及培养、菌落观察计数。请回答与此实验相关的问题。

(1)培养基中含有蛋白胨、淀粉分别为细菌培养提供了______和______。除此之外,培养基还必须含有的基本成分是______和______。

(2)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应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3)为了尽快观察到细菌培养的实验结果,应将接种了湖水样品的平板置于______中培养,培养的温度设定在37℃。要使该实验所得结果可靠,还应该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______作为对照进行实验。

(4)培养20小时后,观察到平板上有形态和颜色不同的菌落,这说明湖水样品中有______种细菌。一般说来,菌落总数越多,湖水遭受细菌污染的程度越______。

(5)如果提高培养基中naCl的浓度,可以用于筛选耐______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