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十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十篇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8:12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篇1

关键词:体质健康信念;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一、体质健康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任何事情都不会顺利成功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所以要培养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自己,形成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1.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大学生自控能力比较低,容易受周围人的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只顾玩游戏,忽视了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很多大学生现在都是亚健康的状态,体质健康情况日益下降。2.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质健康的意义。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就要有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这些都离不开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有了体质健康的信念才会有坚持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动力,才会让大学生克服种种困难问题,成为一名全面发展人才。

二、体育锻炼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黄金时期,不能因为体质健康拖了后腿,所以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要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体育锻炼,还要从日常做起,根据自己的体能情况,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用体质健康的信念提醒自己,不要轻易放弃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质。

三、体质健康信念

很多大学生因为一时兴起产生了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进行了几天的体育锻炼因为一些原因就慢慢放弃了,很难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培养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有了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慢慢对体育锻炼就有了兴趣,有了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意识到体育锻炼的良好影响,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1.培养体制健康信念。大学生年轻气盛,对体质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体质健康,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更不要说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了。所以我们要改变大学生的这种想法,向他们讲解体育锻炼的好处,说明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直接影响,使其了解其中的利弊,让大学生从心理主动认可接受,从而培养他们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2.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缺乏体育锻炼行为的意向,对体育训练没有兴趣。而一旦大学生有了体质健康信念,就相当于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这样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使自己具备健康的体质。3.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影响。体育锻炼行为意向是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前提,而体质健康的信念是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转变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持,大学生很难长时间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所以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有直接影响,所以要重视培养其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

四、结语

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大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并能长时间坚持下去的信念和动力。所以要重视正确的体质健康锻炼信念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体质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丽娜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祝榕,薛立群.《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运行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闽江学院学报,2002,23(6).

[2]李会增,王向东,王爽,等.对大学生体质和营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2).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篇2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体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近年,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大,清晰地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科学的参考,更成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总结了许多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为今后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以及为维护与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量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些研究较一致地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近年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结果。

李娜(2001)采用筛选了抑郁倾向高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群体运动兴趣小组,有利于改善抑郁状况和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1]。张兰君等(2002)对有强迫症状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处方干预6周后其强迫症状、情绪稳定性均显著改善[2]。曹国民等(2002)让实验组大学生参加了为期6周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后,发现其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5个分量表及消极情绪纷乱总分上均与对照组组有显著差异,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3]。袁玉涛等(2004)的研究指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有9%的人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则为28%[4]。张勇等(2006)调查发现,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5]。沈辉(2008)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团体体育锻炼干预活动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体育锻炼的深入而有所提高[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多文献已较好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本文仅对此作较简单的总结。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6)提升意志力;(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7]。

2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主要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关注了体育锻炼在不同层面上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文希望通过总结这些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为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参考。

2.1锻炼主体因素

影响体育锻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主体因素有许多,本文仅介绍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几个因素,包括锻炼者的性别、锻炼兴趣、锻炼态度和坚持性。

2.1.1性别

许多研究表明,性别是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一个重要主体因素。如贺亮锋(2007)研究表明,各种运动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体育锻炼对pomS的各项指标的影响中,男女生在紧张、愤怒、疲劳和自尊上差异显著[8]。朱伟等(2008)研究发现,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9]。这些提示,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2.1.2锻炼兴趣

锻炼兴趣是影响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潘国斌(2003)探讨了体育活动兴趣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与效应,结果发现对体育有明显兴趣的学生较对照组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负荷效应、身体素质有显著性差异[10]。邱新宇等(2006)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关系,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11]。这提示提高大学生的锻炼兴趣是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

2.1.3锻炼态度与坚持性

刘萍等(2003)指出,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有低的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有中等的显著负相关。体育态度对心理健康总症状、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偏执回归效应显著[12]。邱远(2004)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2.15%;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13]。何仲恺等(2007)通过pomS、SCL-90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考察了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和运动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证明,运动态度在主观幸福感及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而坚持性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不喜欢运动且坚持锻炼组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14]。这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和坚持性也制约着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2.2体育锻炼活动的特征

2.2.1体育活动类型

竞技运动与娱乐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邱新宇等(2006)指出,娱乐性、竞争性及类型不确定的三种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他们比较了进行三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11]。

集体运动与个人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不同影响。如何秋华等(2002)的研究表明,采用课余集体体育锻炼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且效果优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15]。邱新宇等(2006)比较了参加集体锻炼、个人锻炼和混合锻炼三种不同锻炼形式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不同形式组学生的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差异非常显著,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11]。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上也有不同表现。如north等(1990)一项关于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均可降低抑郁,但petruzzello等(1991)却提出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这提示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16]。

哪一种活动类型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呢?Berger(1988)提出,有氧运动、封闭式运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运动,更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事实是否真的这样呢?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更清晰的回答。

2.2.2运动量

我国学者蒋碧艳等(1997)发现,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更好地心理健康效应[17]。马嵘等(2007)指出,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18]。朱伟等(2008)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如范军(2008)认为大运动量对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19],但总体上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中等运动量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效益。

运动量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三者的函数,许多研究者单独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标和最大吸氧量来衡量。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运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如李林等(1999)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20]。

(2)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者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应为20-30min,60-90min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如方敏等(2005)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锻炼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应[21]。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坚持运动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3)运动频率。朱淦芳等(2004)的实验表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22]。方敏等(2005)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21]。宋子良(2008)的研究也表明,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23]。

2.2.3体育活动项目

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效益。李宜南(1999)对不会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学生的测试表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卢晓文(2004)将通过SCL-90筛选出4组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大学生按照其喜好,分别安排在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5个选项班中进行一系列锻炼。结果表明,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25]。贺亮锋(2007)的实验表明,不同运动项目对心境的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篮球运动对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排球运动对除紧张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健美操运动对除愤怒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8]。方秀宠等(2008)的研究以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结果表明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其中无痛跑步效果最为显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因此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小结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干预实验.体育学刊,2001,8(4):32-36.

[2]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478-479.

[3]曹国民,曹晖.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131-146.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69-70.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56-58.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35-37+17.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48-52.

[8]贺亮锋.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81-488.

[9]朱伟,李洪强.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127-131.

[10]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44-146.

[11]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122-124.

[12]刘萍,王振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35-636.

[13]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41.

[14]何仲恺,钱铭怡,杨寅等.运动态度和锻炼坚持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科学,2007,27(6):39-44.

[15]何秋华,刘夫力.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体育学刊,2002,9(5):59-61.

[16]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42-47.

[17]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心理科学,1997,20(3):235-238+287.

[18]马嵘,黄春梅.新疆高师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52-55.

[19]范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114-116.

[20]李林,季浏.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体育科技,1999,35(5):25-28.

[21]方敏,孙影.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00-101.

[22]朱淦芳,魏纯镭.体育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4,23(6):57-59.

[23]宋子良.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948-950.

[24]李宜南.游泳、健美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86-89.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篇3

论文摘要:本文选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体育梭炼知行调查问卷》时24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在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显著低于男生,高三学生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镇生源学生;2)有66%的高中生时体育梭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课外的徽炼:3)高中生体育梭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认知高组.运动+认知低组、不运动+认知高组、不运动+认知低组。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十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准备高考的同时,学校和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意给他们创造积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压力。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篇4

关键词:体育锻炼;亚健康;教师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类健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疾病不再是医学研究的唯一,而对人的健康状况的研究已是现代生物、心理及社会医学模式的重点。而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客观上提示了教师在注重群众体育活动的同时,要认清形势,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有关自身健康的理论与实践,为体育锻炼参与健康服务拓展空间的同时,也为体育锻炼如何与医学合理的结合而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健康与否牵系着培养教育学生的质量。这里,针对一些教师身上出现的“亚健康”状态做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一、教师的“亚健康”状态

对教师的“亚健康”状态的提出决非偶然,它是广大医学工作者根据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死因的构成而发生变化所提出的相应观点。由于对健康视角的转变,扩大了医学工作者的视野,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探求围绕生命和健康的有关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模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的观点。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类生理功能低下状态,包括身心轻度失调和潜临床机体状态。凡处于身心轻度失调状态的人群,常常表现出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心情郁闷和烦躁、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现象,且时好时坏,时轻时重,遇有不良刺激时会使机体状态加重;而“潜临床状态”,是亚健康的主体,是指身体出现了与某些疾病相关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发展成为某一类病理损害的极大可能性,或已启动了向某些病理改变的态势。

1、教师应通过坚持体育锻炼而告别“亚健康”状态

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如果教师通过适度而有趣的运动可使其心情舒畅、和谐和愉快,也可以转移不愉快的压力源。在运动后由于肌肉收缩或激素分泌,还可以使人处于更放松的状态。因此,教师告别“亚健康”的最好途径是坚持每天都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2、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教师的心理状态

人的心理活动是生物圈中最高级的心理活动,原因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相对最高。人的任何一个有目的、有社会倾向的活动,都必须以生物功能为基础,由心理活动来调节。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主观行为,就必然产生显著的心理活动,其主要影响表现在可以缓解心理的紧张状态、消除身心上的疲惫、宣泄自身不良情绪的淤积并使之暂时性的遗忘,甚至淡化:在其过程中还可以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排除消极情绪的干扰、或摆脱难以名状的欲望追求和不必要的烦恼,从中可以感悟到人生最大的快乐、生命的意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人际间的交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解除自我幽闭,开阔胸怀,教师通过体育锻炼使其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有研究显示,体育锻炼与人们的精神健康有很大的关系,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降低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焦虑状态。

二、体育锻炼是增进教师身心健康的有效生活方式

1、教师体质的提高是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保证

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首要因素。将体育锻炼贯穿于人的整个生活方式之中,因此教师应通过体育锻炼对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给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肌体和阳光的肤色:同时在身体机能上也增加了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适应力和生理的调节能力,使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保持旺盛的体力、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承受力,从而也可以减少“亚健康”状态的侵袭,改善和消除可能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负面效应。在某些发达的国家,把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是“期望换回最大的经济效益投资”。因此,身心健康和精神快乐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师工作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2、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教师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教师认识自我,还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教育。体育锻炼大多是集体性、竞技性的活动,通过体育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还会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教师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而且也会增加教师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增强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适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体育锻炼能够培养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要适度的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而有选择的进行体育锻炼。但是随着运动量的不断增加,也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不但有助于培养教师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意识,还有助于培养教师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从而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锻炼是教师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体育锻炼能促进教师良好心态的形成,它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健康的心情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脑部放松,从而促进良好心态的形成,可以逐渐树立起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精神,这也是健康人生最难得的。体育锻炼时各种情况下发生的心理变化,对参与运动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我们教师的信条。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保持和增进教师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篇5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1.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3.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1.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2.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言语、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结语

无论是从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还是从国外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心理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2]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篇6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篇7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theconceptandstandardaboutmentalwellness)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theeffectsofmentalwellnessuponphysical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physicalexerciseisusefultointelligence)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physicalexerciseforgood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1)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查看更多>>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physicalexerciseforgood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physicalexercisemakesmeclearer)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physicalexerciseforgoodpublicrelations)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physicalexercisefordecreasemental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

[2]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2010年教育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组2010—2011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音美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九年级组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篇8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快感,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快感,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篇9

【关键词】体育锻炼;职专中学生;不良情绪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随着竞争的加剧,各种有形或无形压力,导致中学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例如社会信息影响、中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学校老师影响、学校环境影响、家庭教育影响,都是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因,而体育锻炼作为消除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备受社会和学校的推崇,如何处理好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于身体锻炼与抑郁关系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了,20世纪初期以来,已有1000多篇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身体锻炼与否与抑郁程度关系显著,即愈有参加体育锻炼,患上抑郁的概率愈低。我国学者何颖等(2003)对身体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抑郁的缓解。本文通过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不良情绪之间关系的问卷调查。探讨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对中学生情绪的影响。提出中学生体育教育资源要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体育学科在塑造中学生健康情绪方面的作用,为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以及情绪健康教育中对中学生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

从福州市区随机抽取3所职专,随机抽取6个班级。作为正式施测的被试。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85份,收回285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实得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为94.7%。具体被试为福州财金校和闽侯职专、闽清职专的高一学生。其中男生占30%,女生占70%。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对随机抽取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所在学校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对随机抽取的班级在上课后10min进行集体无记名方式的问卷填答,即时回收问卷。

(三)测量法

(四)数量统计法

时间、地点、对象、方法、步骤。

运用exce12003、spsswindows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工具

(一)身体锻炼情况调查表

该调查表总共有7道选择题,主要调查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强度、时间、目的、项目、作用认识、次数、及中学对健康问题反映。

(二)中学生体育锻炼诱导情绪问卷

《锻炼诱导情绪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得分范围和意义如下:活力激发分量表:1、6、9题。得分范围是0-15,得分越高,活力或精力就越得到恢复和激发。身心平静分量表:2、5、10题。得分范围是0-15,得高越分,生理上就越疲劳。积极投入分量表:得分范围是0-15,得分越高,对锻炼活就越投入。

(三)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调查表

抑郁自评量表(SDS):该量表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2、3、4四级评分法,指数范围为0.25-1.0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SDS≥51分界定为抑郁,该量表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中学生体育认知情况分析

参与强度百分比参与时间百分比参与目的百分比参与项目百分比

中等出汗64.2%20分钟31%交朋友1.1%球类56.8%

出大汗18.4%40分钟33.2%参加比赛2.1%体操14.2%

不知道11.6%40-60分钟26.38%娱乐消23.7%田径17.4%

没有感觉5.8%一个小时8.9%治疗疾病4.2%其他11.6%

减肥健美21%

促进健康49.5%

表1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强度、时间、目的、项目

锻炼认识百分比参与次数百分比健康问题认知百分比

治疗疾病12.1%0次0补充营养7.4%

使人愉快39.5%1次3.7%参加体育锻炼16.8%

增加交流20.7%2次24.2%改善生活规律31%

无影响11%3次40%去医院20%

浪费时间4.2%4次13.6%改善不良习惯15.8%

容易9.5%5次17.8%其他8.9%

表2中学生体育锻炼认识、参与次数及对健康问题认知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关于参与体育锻炼强度,中等出汗和出大汗总和是82.6%,这说明中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强度基本上达到中等强度以上,只有5.8%学生运动后没有感觉,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其运动强度偏小,选择不知道的占11.6%,这些学生对自身运动强度体验和认识还不够。关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大于20分钟占69%,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是比较合理的,中学生也是比较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参加体育活动是他们的生理需求,关于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从数据可以看出,促进健康、消遣娱乐、减肥健美、是中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大部分中学生也比较认可体育锻炼是可以促进健康的。治疗疾病、交朋友、参加比赛或其他,这些比例相对占得少一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关于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球类占56.8%,远远高于其他项目,其中篮球受nBa影响,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类型的选择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田径受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体操和其他类对学生要求比较高,运动起来有一定风险,所以选择此运动的学生比较少。关于参与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说明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自身健康、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和交往的需求这些心理。少部分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不够和消极的。关于中学生对出现健康问题的反应,选择医院和参加身体锻炼的占36.8%,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在健康出现问题时能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选择补充营养和改善生活规律的各占7.4%和15.8%,其他的占8.9%。这也说明了中学生在现今社会的影响下对身体健康有更多的认识与看法。

(二)体育锻炼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类别活力激发

分量表身心平静

分量表生量疲惫

分量表积极役入

分量表

女生8.68.57.37.6

男生8.98.26.98.2

总体8.758.357.17.9

表3中学生体育锻炼诱导情绪不同量表评定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男生总体平均值比女生高,但是总体来说是正常的。可以看出中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活力或精力的恢复和激发也是可以接受的,身心平静、生理疲劳状况和对锻炼活动投入,都趋于一个较好的状态。说明大部分中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有一个良好心理状态。

(三)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学生抑郁程度

一周次数012345

X047.640.639.839.739.5

表4中学生一周锻炼频率与抑郁自评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2和表4可以看出一周参加体育锻炼一次抑郁自评量表(SDS)值平均得分47.6,两次至五次的SDS值平均得分是39.93。可以得出参加一次和参加两次以上平均得分差7.67分。由此可以推出有参加体育锻炼和基本上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学生SDS值存在一次差别。在对一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进行分析,他们的SDS值分别是47.6、40.7、39.8、39.7、39.5,参加一次的平均值最高,一周参加五次平均值最低,其他平均值比较接近。斯凯福(Scherf,1987)等人的研究表明,乐观与低水平抑郁有关,有乐观倾向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有悲观倾向的大学生多。

(四)适中体育锻炼能促进中学生的良好情绪状态

类别中等出汗出大汗不知道没有感觉

X38.639.544.347.2

表5中学生体育锻炼强度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5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体育锻炼中有感觉,中等出汗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根据数据统计这些中学生SDS值是38.6,出大汗的SDS值的(X)是39.5,选择不知道的同学的SDS值是44.3,没有感觉的同学的SDS值是(X)47.2,根据表1和表2数据分析,在运动中出大汗和中等出汗的同学,他们在一周中运动次数最多,他们的SDS值(X)比较低。选择不知道和没有感觉的同学一周运动次数比较少,他们的SDS值(X)比较高。说明一定运动强度对不良情绪是有积极影响的。尽管关于锻炼强度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效应的研究目前还有争议,但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取得较积极的锻炼心理效应。例如,伯格(Berger,1992)等人发现,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每次活动20-60有助于情绪的改善。斯特波等人(Stepoe&Cox,1988)也研究发现,适中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锻炼后的情绪状态。

(五)适中锻炼时间有助改善中学生的情绪

类别20分钟40分钟40-60分钟一个小时

X43.241.539.541

表6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锻炼时间在20分钟至40分钟的比较多,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或以上的相对较少。但是40-60分钟SDS值的(X)最低,其他都比较接近。根据数字分析选择锻炼40-60分钟的比较多,这说明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对个体不良情绪有较大帮助,能够更好提高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伯格(Berger,1992)的研究发现,锻炼者每次进行20-6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六)体育锻炼对情绪产生一定影响

类别交朋友参加比赛娱乐消遣治疗疾病减肥健美促进健康

X43.842.839.842.742.339.5

表7中学生体育锻炼目的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促进健康、消遣娱乐、减肥健美、是中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大部分中学生比较认可体育锻炼是可以促进健康的。治疗疾病、交朋友、参加比赛或其他,这些比例都较少,但这也能说明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从数据分析显示,选择促进健康和消遣娱乐的中学生,他们锻炼次数也是最多的SDS值的(X)最低。选择其他的中学生锻炼次数相对就比较少,说明中学生体育锻炼目的多样性,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特点。体育锻炼若是以增加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消遣娱乐和消除烦恼为目的的其对不良情绪影响最为突出。

(七)团体运动和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更能促进中学生积极运动

类别球类体操田径其他

X39.542.340.145.2

表8中学生体育锻炼项目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比较

从表1可以看选择球类最多,这些中学生SDS值的(X)是39.5。体操、田径和其他分别占42.3、40.1、45.2选择球类明显比选择其他的低,根据数据分析看出球类的锻炼次数和强度都比其他多,球类是一项团体运动,田径比体操和其他项目运动次数和强度要大,说明团体运动和一定的运动强度都能更好地促进人体心理健康。

(八)正确认识体育锻炼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锻炼参与程度

类别锻炼容易浪费时间无影响增加交流愉快治疗疾病

X43.246.54539.839.240

表9中学生体育锻炼作用认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选择的是愉快、增加交流、治疗疾病。他们SDS值的(X)分别是39。2、39.8、40,少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选择的是锻炼容易、无影响、浪费时间,他们SDS值的(X)分别是43.2、45、46.5。根据数据分析对体育锻炼作用认识是愉快、增加交流、治疗疾病的学生锻炼次数比较多,他们的(SDS)的(X)比较低,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锻炼容易、无影响、浪费时间的学生锻炼次数也比较少,他们的(SDS)的(X)比较高。这表明如果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这对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类别补充营养参加体育

锻炼改善生活

规律去医院改善不良

习惯其他

X44.239.639.539.841.845.2

表10中学生对健康问题反映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X)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健康问题的反应选择改善生活规律、去医院、参加体育锻炼和改善不良习惯的,他们的(SDS)的(X)分别是39.5、39.8、39.6、41.8。选择补充营养和其他是44.2和45.2,根据数据分析学生对健康问题反应选择改善生活规律、去医院、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不良习惯他们的锻炼次数和锻炼强度都比较大,他们的(SDS)的(X)比较低,选择补充营养和其他的学生他们的锻炼次数和锻炼强度比较小,他们的(SDS)的(X)比较高。中学生对健康有更加科学的认识,处理健康问题更加多样化,不再认为去医院是唯一的解决方法,说明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中学生的重视。根据凯恩(Kyan,1983)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抑郁症。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和有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锻炼可以消除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对一些不良情绪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意识,参与身体锻炼的时间,每周锻炼的频率,喜欢的锻炼类型以及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通过不同方法和不同教学手段,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规律发展,进一步消除中学生不良情绪。

(二)对体育锻炼作用正确认识能更好促进中学生情绪状态健康

体育锻炼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我们应该更注重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科学指导,使中学体育教育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结合,发挥体育学科在塑造中学生健康情绪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作松.锻炼心理学: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林恩・克拉克著,姚梅林,庞晖,姚枫林译.救助情绪:处理常情绪问题实用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宁波: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刘迎泽编著.情绪心理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5]张力为,毛志雄主编.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好处篇10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7-000-01

摘要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长期以来人们把身心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被长期忽视。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小视,2000年诸杰等人对2086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6.99%的大学生心理反应不正常。毕秀淑等人在2003年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得出: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比较严重的,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在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问题上,处于接触社会临界点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地被发现,这些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希望能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使自己能真正肩负起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

当今社会,人们受到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急剧变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压力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刺激,破坏心理平衡。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的动态变化阶段,他们常出现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如孤独感与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波动与理智的冲突;美好愿望与当前现实的冲突等。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如常见的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等。

造成心理疾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呵护溺爱,或家庭环境不和谐、教育方法不得当等,是造成不良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在当今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要不可抗拒地面对各种竞争,加上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学生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及经济来源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常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第三,是因为部分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疏导,导致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保健知识的匮乏,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快感。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可以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释放体能、展示自我、重塑人格。体会默契协作的团队精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会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方式。如在积极热烈的节奏中练习健美操、街舞等,这有利于消除烦恼、缓解压力、调整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在球类和游戏运动中,大声的呼唤、喝彩、助威,适当的身体接触碰撞,合理的推拉等,都是转移不良情绪的好方法;精彩的进球、精妙的战术、良好的配合,都会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同学的赞许、教师的鼓励,都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释放,良好情绪得到补充。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三)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体育锻炼对提高自尊的作用是明显的,这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让体型更加健美,提高人的自信,让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都将提高人的自尊。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