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课教学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8:18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篇1

一、微课视频中加字幕的现状分析

(一)微课视频中加字幕的现状

1.加字幕微课作品的数量统计

通过对浙江、江苏和深圳中小学微课网站中随机抽样30集微课进行观看,对新浪教育网站中20集本科慕课进行观看,未发现作品中有加字幕的情况。但是,在对2013、2014和2015三届的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作品中抽样42集观看后发现,微课视频中加字幕作品为25集。另外,我们承办的2015年山东省级数字媒体技术与微课制作培训班中,参加学习的教师完成的31部微课作品中有11部作品加字幕。

2.加字幕存在的质量缺陷

对加字幕的质量进行分析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1)字幕的字体、颜色不显现,与视频中重点内容的文字表述对比度不足,不易识别,容易产生混淆。

(2)因编辑软件(Camtasiastudio、会声会影等)的字幕功能限制,导致字幕位置安排不适宜,遮挡了视频画面中的内容,影响观看效果。

(3)每次字幕出现的字数太多,使学生难以快速识别和阅读,导致听觉效果受到影响。一般每次出现的字幕文字8~15字比较合适。

(二)加字幕的理由分析

1.受到影视剧的启发和影响

通过与部分制作微课的教师沟通交流发现,多数教师受到电影、电视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电视剧、电影都有字幕。因此,认为在微课视频中加字幕,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发挥作用,能够强化学习效果。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加字幕的方法,对比感到遗憾。

2.多数学生认为加字幕有利于学习

通过对1592名在校生进行微课教学相关的25个问题问卷调查统计发现,有88.94%的学生喜欢有字幕的微课视频,喜欢听课、不喜欢字幕的仅有5.53%[1]。

二、视觉与听觉的关系及应用

(一)人的听觉效果优于视觉

1.人的视觉听觉基本原理

当学生在学习微课视频过程中,画面中呈现出相对复杂、陌生的图像、图片信息时,伴随教师的语言讲授比应用文字表述的教学效果更佳。基于人的视觉听觉基本理论,这是因为人的听觉记忆力优于视觉记忆力所导致的。视网膜工作方式是积累性的,当光量子达到一定数量、感光细胞的兴奋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引起神经节细胞的兴奋而进行视觉记忆。而听觉刺激的换能过程则无需能量积累,不同振动频率的声音刺激能引起不同长度纤毛的摆动,并直接将信号传递至听神经而产生听觉记忆。

2.部分学者研究试验情况

张司邈[2]通过试验研究验证了听觉记忆略优于视觉记忆。聂文英、吴汉荣[3]等人试验研究表明,视觉信息对听觉信息不但具有空间指导性(听觉的空间定位),而且有时间指导性,从而达到信息内环境的稳定性。王淑珍、朱思泉[4]研究认为:视觉与听觉具有交互作用,对来源于时间和空间一致的声音信号与视觉信号,可提高人对物体的分辨能力;而来源于空间和时间分离的两种信号则会降低动物和人对物体的分辨能力。

(二)综合分析与疑惑

1.综合分析结论

对人的听觉视觉原理和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实验结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在微课视频中:

(1)当通过图像、视频表述某一内容时,再配合教师语言讲解,由于视觉听觉的交互作用使其教学效果最佳。

(2)当通过图像、视频表述某一内容时,如果有教师的语言讲解,再加上字幕,就会导致两部分差异性很大的视觉内容同时进入人的视觉系统,一是加大了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量,二是由于对两部分视觉信息的交替观看导致视觉信息的不连续。这样势必影响视觉信息的接受与处理效果,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3)当没有图像表述,只有教师进行语言讲授时,如果加上字幕,则出现视觉听觉同时传递相同信息内容。加字幕后的学习效果没有不加字幕的学习好,其原因有:①这时的视觉内容中不含有空间、时间和形态信息,这种视觉信息不能对听觉产生指导性、交互性作用,只是增加了大脑的信息处理工作量。②听觉记忆优于视觉记忆。③教师语言讲授中伴随情感、语调和肢体语言,使内容更加丰富,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字幕既缺乏图像的形态内容又缺乏语言的情感,导致学生接受和理解较差。

2.产生的疑惑

既然理论研究和试验结果都说明在视频中加字幕不能强化学习效果,为什么目前的很多影视剧中都加字幕呢?为什么多数在校生都喜欢加字幕的微课视频呢?为此,我们针对微课教学情况进行应用性对比试验予以分析和验证。

三、微课中加字幕对比试验分析

(一)试验方案设计

1.微课视频选择设计

选择高职通识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公式与统计函数的应用”、“数据分类汇总”两集微课作为试验,每集微课都制作成加字幕和不加字幕两种版本。这种选择具有以下特点:

(1)普及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几乎所有高职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通识课程,可选择的试验学生不受专业限制。

(2)相对独立性。该课程不受学生中学阶段课程的影响,且选择的两集微课之间不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使试验更具有独立性、可信性和科学性。

(3)难度差异不大。这两集微课的学习难度基本一致,在同一个班级中进行两集微课教学试验,以此避免由于学习难度差异导致的试验结果不可靠、不科学等问题产生。

2.学生的选择与试验方案

选择2014级技工班和2015级高中生源班进行试验,他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基本相同,试验数据更加可靠可信。高中生源2个班级,初中生源技工班2个班级,以便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同一个班级分别学习一集加字幕和另一集不加字幕的微课,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表1微课教学试验方案

3.测试题设计

针对每集微课中的所有教学焦点分别设计了10个进阶式测试题,以检测学生学习微课后的记忆、理解效果。测试题包括4个选择题、4个填空题和2个简答题。在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立刻进行15分钟闭卷测试。

(二)试验实施结果对比分析

1.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测试成绩如表2所示,通过表2初步分析可以看出:

表2测试成绩对比分析表

(1)第二次成绩普遍高于第一次,这是由于进行第二次观看微课及测试过程中,多数学生的重视程度高于第一次,个别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过程中还进行简单记录。

(2)相同内容的有字幕和无字幕微课分别在两个基础基本一样的班级观看测试,其成绩差异性不大,第一次观看测试差异性大于第二次。

(3)第一次测试成绩中施工与计网两个班级平均成绩差5分,有字幕的教学效果好。国贸与计应两个班级平均成绩差4分,无字幕的教学效果好。两组数据的结论正好相反,到底是有字幕教学效果好,还是无字幕的教学效果好呢?

2.单因素方差分析与配对样本t检验

将4个班级的8次测试成绩分为4组,采用先进的SpSS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确定其差异性水平,可以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单因素方差对比分析结果

按照表3的分组对比测试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的sig(双侧)p值分别为0.145、0.408、0.064、0.844,均大于0.05,差异性不显著。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四组对比分析的测试成绩数据的方差齐性的显著性系数都大于0.05,说明每组中的两个班级测试成绩数据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具有可对比性,可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2)4组测试成绩数据的总体对比分析和逐个配对对比分析,得出的差异性p值都大于0.05,说明每组中两个班级的测试成绩之间的差异性都不显著或者说基本没有差异。

3.综合分析结论

通过试验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综合结论:

(1)在教学条件和学生身体正常情况下,微课视频中加字幕和不加字幕对学习效果影响不大,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加字幕。

(2)在试验中,由于我们采取特殊技术方法设计字幕,确保字幕的字体、字号和颜色与背景对比度效果、质量,同时不能遮盖有效画面。如果字幕的制作质量较差,其教学效果就会显著低于不加字幕。

四、几点建议

1.根据调查数据看学生喜欢有字幕的微课,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果要加字幕,就一定要保证字幕在字体、字号、颜色等方面的质量水平。否则,就不要加字幕。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篇2

关键词:微课;河北地方高校;应用;对策

1微课资源在河北地方高校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1.1调查背景

1.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北各大地方高校作为样本学校,范围涉及理工类、人文社会类、医学类及其他。分别对教师和学生发放了纸质问卷,为了使研究对象覆盖的范围更广,还通过专业问卷调查网络平台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全省不同层次的地方高校。

1.1.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1.1.3样本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统计的全面性,本研究选取河北各大地方高校作为样本学校,范围涉及理工类、人文社会类、医学类及其他。

1.2调查数据统计

1.2.1教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①对微课资源了解情况:一点不了解的占3.1%;仅仅听说过的占28.3%;了解一些的占48.2%;了解且使用过的占20.4%。②了解微课资源的途径:82.2%的教师是通过网络了解微课资源的;16.8%的教师是通过朋友或同事推荐了解微课资源的;而通过其他方式知道的很少大概占1%。③微课教学资源的需要程度:认为非常需要的占17.6%;比较需要的占51.1%;不需要的占10.4%;不确定的占20.9%。④使用微课教学资源的目的:教师普遍认为使用微课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73.6%的教师是因为使用微课资源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内容形象生动更容易理解接受。

1.2.2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①对微课资源的基本了解情况:从没有听说过微课的比例为11.6%;仅仅听说过的占25.3%;了解一些的占43.7%;能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的占19.4%。②使用微课资源的目的:认为使用微课资源可以满足随时学习需要的比例为84.0%;认为可以提高学习兴趣的比例为63.8%;认为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比例为68.2%;希望能通过微课获得最前沿的学科知识的比例为73.1%;调查发现仅有36.8%的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微课资源降低学习成本。

1.3调查结果分析

1.3.1微课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65.2%的教师认为目前微课资源太过零散,没有形成专题化是河北地方高校微课资源应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因此,微课资源专题化、课程化、系列化是河北地方高校教师对后续发展微课的呼声。[1]

1.3.2教师对微课资源的认知

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微课核心形式是微视频;70%以上的教师认为10―20分钟的微课时长是比较适合高校教学情况的,但是也有的教学认为微课时长应该与学科性质有关不可一概而论;教师普遍认为微课除了微课相关的微课资源之外,还必须包括教学活动内容。

1.3.3教学支持维度。在“微课可以使学习者碎片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微课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素上,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度都很高;同时“微课由教师和教学专家共同设计开发”和“完善教学对微课的支持”这两个因素学生认同度也很高。

2微课资源在河北地方高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1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微课资源在河北地方高校教学中的使用率较低,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发挥微课的功能和优势。调查显示,35.1%的学生对本学校的微课资源不满意;36.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微课资源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还有54%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微课资源过于零散。

2.1.2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不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河北各地方高校教学中对微课资源的使用率普遍较低,半数以上的教师对现有的微课资源不满意。总的来看,河北地方高校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应用效果不明显,教师不论是在微课的制作还是利用能力方面都较欠缺。

2.1.3各高校之间共享微课资源少

从调查结果看,各高校之间还没有建成统一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彼此难于实现交流与资源共享。微课资源总体上从质和量上都还比较欠缺,因此,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有待提高,教师对微课资源的认识和应用意识也有待加强。

2.2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微课资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2.1建立微课资源共享机制

要促进河北地方高校微课资源建设,首先,要建立我国各高校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确保各高校间微课资源的标准统一及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其次,在统一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微课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水平,逐步建成一批专业精品微课程资源并示范推广,形成微课资源专题化、系列化,促进河北地方高校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2]

2.2.2推广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高校微课报告》指出:“未来,开放的微课也许会成为大学的另外一张名片,甚至为大学赢得更好的生源和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3]所以,河北地方高校的微课建设和微课研究无论是对于高校本身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广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极为迫切。

2.2.3提升教师对微课资源的应用能力

微课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课堂讲授能力,扩充了教学知识量;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力,对微课资源的理解和把控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微课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效果。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河北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总之,目前,河北地方高校如何有效利用微课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提出了挑战;对于学生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有效学习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师生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对微课资源的应用能力,并逐步形成利用微课资源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伟.微课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3]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R].中国高校微课报告,2013:23.

课题项目:

本论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微课在河北地方高校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为:GJXH2015-143研究成果。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篇3

 

本文从微格教学的实践性出发,分析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师范教育生教学技能培养中,最有效的培养模式之一就是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微格教学,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阿伦和他的同事w.伊芙在1963年率先创建的使用现代视听设备,专门训练师范生掌握某种教学技能的一种小规模教学活动。

 

近些年来,我们在针对师范生的微格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把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在目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微格教学实践存在着应用流于形式、形式主义等问题。提升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的实践性,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1微格教学的实践性

 

微格教学是一项目标明确的活动,微格教学的核心部分是组织与实施,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在微格教学中得到运用,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具体实施如下:

 

1.1理论学习

 

微格教学以教师教授的教学理论为基础,教学设计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和训练技能,学会教学评价等相关的理论和实践。

 

1.2训练内容的选定

 

微格教学需要把教学过程分解成多个单独的教学技能:导入、提问、板书、多媒体课件、评价反馈等,每一次上课训练一个技能,或多个技能和综合。

 

1.3教案编写

 

微格教学是“微型课堂”,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参加教学训练的师范生,教案的好坏是评定的重要环节之一。微格教学的教案,由于训练时间有限,一般5-10分钟,需要准确计算时间。

 

1.4实践录像

 

“微型课堂”就是要在模拟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受训学生扮演“教师”,指导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扮演“学生”角色,利用摄、录像设备将教学实训过程记录下来。

 

1.5反馈与评议

 

微格教学设计中重视反馈信息的搜集,指导教师发放量化评议表,分析受训人的教学行为,采用定性和定量,自评和互评的评议手段结合起来,提出改进方法。

 

1.6二次微格教学

 

根据上一步的评议结果,受训者再次备课,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改进教学方案,过程循环进行,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微格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中,微格教学已基本普及了,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过于形式的微格教学实践

 

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微格教学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微格教学应用中存在过于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微格教学实践过于形式。这种“形式问题”大多集中在基础和专业技能实训中,例如,在课堂组织技能实训中,微格教学实践只是让受训学生短时间内过一下讲台,实训成为了一种简单的实践不能达到系统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目的。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形式化的实践造成了恶性循环。

 

2.2信息技术落后,满足不了现代化的教学技能实践

 

微格教学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化设备上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学院中的信息化设备大部分教落后,在训练期间教学设备经常出现技术问题,有时得不到及时修复,在微格教学中无法满足师范生教学需求,使得微格教学的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学院的信息设备不能跟上课程的需要,使得微课教学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

 

2.3评议内容简单,反馈不及时

 

实训时,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的教学评议和反馈是教学技能的培训效果的重要体现,影响着微课教学的质量,是联系师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受训学生通过评议和反馈,可以及时的改进和反思。

 

由于微格教学训练中时间过短、人数过多等诸多因素影响,使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不能及时地传达给受训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师范生没能得到系统的提高,训练效果也不理想,并影响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2.4教学技能整合的不到位

 

微格教学是把教学技能分解成多个部分进行实践,这种微型、分散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是非常有利的。这也容易导致在实训中单项训练过多重视,忽视了整合教学技能,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整体,将会影响微格教学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中的应用价值。

 

3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中对微格教学的建议

 

上述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实践中使用微格教学,为了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微格教学中,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平时实训时要加强对微格教学的理论学习,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理论学习都需要加强。微格教学的理论要系统深入地学习,用微格教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微格教学实践,不能按老经验、旧理论去指导微课实践。

 

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中,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及对实践技能准确形象的表现。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微格教学结合起来,使微格教学变得更易实现、更有效率。在教学反馈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堂反馈能力;加强反馈控制意识,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视形成性测验在反馈控制中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篇4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05—09【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01

一引言

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来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就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由此带动了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在全国各地开展。“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便是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和应用一个典型,该活动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以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为宗旨,分为文史、理工、高职高专三大类。截止2013年6月28日,全国参赛高校1600多所,参赛选手12000多名,参赛微课作品总数超过一万件。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具有活动周期较长、参赛选手众多、竞赛形式多样、作品类型丰富、以应用引导建设、示范辐射面广等特点。但具体而言,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如何?高校教师制作微课主要方式有哪些?微课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应用情况如何?参赛教师对大赛机制及活动平台又有什么反馈意见?这些都是本研究予以回应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有关微课的提法,国内外并不统一。如micro-lecture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创,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educause将微课定义为“一节的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在被用作在线、混合或面对面教学的一部分时,这些简短的课程就成为学习活动的点缀,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课程主题的学习。

国内关于微课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的提法,但其涵义不尽相同。刘运华等人在介绍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中提到微型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此外,张静然对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姚正东对微课程的设计做了初步的探讨。

可以看出,由于实践领域和研究背景的不同,不同研究者对微课定义、视频时长、组成资源、表现方式、应用目的等问题的看法尚不一致。本研究将依托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采取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试图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首届高校微课建设与应用现状,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三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版本,同时辅以内容分析法提炼反馈意见。问卷于2013年6月6号,并于2013年7月1日回收,有效样本总数527份,问卷有效率94.11%。

数据分析分为两部分:描述性分析部分描述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交叉性分析部分描述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对微课认识的差异性。

2研究工具

为了解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调查问卷从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即参赛教师对高校微课的认知状况(包含参赛教师对微课的概念、内涵、特点、分类、趋势的理解)、参赛教师微课制作与应用情况、参赛教师对微课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建议(包含微课作品的使用情况、平台功能建议、评价激励机制等)。

3样本分析

参与调查的527名高校教师的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四结果与分析

1高校微课建设的基本情况

(1)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现状

对于微课的概念,参赛教师认可度最高的微课特点依次为主题突出(77.61%),短小精悍(66.41%),以微教学视频为核心(56.93%)等。

在微课资源构成方面,问卷所列举的9种资源形式中,教学视频以84.44%的认可率高居榜首,其次为教学设计(79.51%)、教学课件(74.38%)、教学素材(49.91%)等,从数据可以看出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是微课的核心资源形式,其中教学视频是重中之重。

微课到底多“微”才算恰当呢?调查表明:高校教师普遍趋向于16~20分钟的微课(39.28%),11~15分钟其次(34.54%),21~25分钟(11.39%),6~10分钟(11.01%),25分钟以上(3.61%),1~5分钟(0.19%)。总体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10~20分钟的微课是比较合适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大赛评价机制的导向(参赛通知中微课时长规定)作用,其二是11~20分钟的时间段能让老师讲清讲透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而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保持度也较高。

根据常用的教学方法分类,微课可以分为很多种,调查发现,高校教师目前教学中最迫切需要的微课类型为探究学习类(51.42%)、启发类(46.3%)、演示类(39.47%)、讲授类(39.28%)、自主学习类(37.95%)等。

高校教师对于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持乐观态度。83.87%的参赛教师认为微课在高校将有“较好”或者“很好”的发展前景。大部分教师对微课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参赛教师微课制作现状

随着微课实践的深入,己有研究者归纳出以下四种微课视频的制作方式: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DV或者手机等工具;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Camtasia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三是由软件合成类微课,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二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

调查发现,63.38%的微课制作者选择将这几种方式混合使用,居高校微课制作方式之首,其他制作形式的微课依次为视频拍摄式微课(38.9%)、录屏式微课(28.5%)、动画合成式微课(20.5%),而直接从原有完整视频课例中切片剪辑成微课的方式最少(14%)。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传统的完整视频课例未必适合制作成微课,因为其设计制作的理念和微课的本质特征(短小精悍、高度聚焦、适合学习学习等)不完全符合,因此这种切片式的微课制作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在某程度上可以盘活优化原有的成品视频资源库,但并不受老师的欢迎。

从参赛教师选择微课内容来看,选择以某个教学环节、活动或进程以及教学重难点作为参考内容的比例分别达66.98%和64.9%,其他如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的章节课时内容等比例较小,分别为31.69%和20.11%,这说明参赛教师在选择内容时知识点偏向零散化的特征较明显,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微课制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基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微课制作相对容易,而单元化、体系化的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还不成熟;二是大赛评价机制导向作用:首届大赛规定是以单个知识点的微课作品为主。

微课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9个环节:①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②细化微课知识点;③微课的教学设计;④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⑤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⑥微课视频的拍摄或者录制;⑦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⑧设计制作微课配套资源;⑨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

在以上环节中,参赛教师认为微课制作过程中重要程度最高的环节依次为微课的教学设计(84.63%)、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65.09%)、微课教学活动的实施(53.13%)、制作课件(44.97%)、细化知识点(40.04%)、视频拍摄或录制(33.97%)及后期编辑优化(32.83%)等,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最重视的还是微课的教学设计以及主题的确定等教学层面的内容,而对微课的制作、编辑和美化等技术性环节居其次,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课制作、设计先行”和“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是艺术”的理念。

此外,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实践应用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占53.13%位列第三位),这说明:微课建设的目的是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应用,而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因此,“以用促建、应用引领”微课发展,正是本届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实践证明:微课资源也只有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应用中才能得到进优化、丰富和完善,实现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特别是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微课视频制作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技术和软件工具越来越简单化(特别是可汗式录屏式微课制作工具的出现,微课制作技术与成本大幅降低,教师可以一个承担微课设计者、拍摄者、活动实施者和后期编辑合成者等多种角色和任务),但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却是技术层面的,例如52.18%的教师认为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如片头片尾、画面效果、字幕显示等),48.77%的教师微课视频的拍摄难度大,制作成本较高,而只有32.83%的教师反映微课选题、确定知识点困难,只有13.85%的教师反映尚未掌握教学设计方法。这说明目前微课制作的技术门槛对一线学科教师而言尚高,需要更多专业技术培训支持或者简便易用的工具。

与之对应,教师认为自己微课作品中的不足也主要反映在技术层面上,如视频镜头单一,表现形式不够丰富(52.75%),微课视频画面不够清晰(36.05%),其次才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32.07%),提供的配套资源不够丰富(28.27%),师生互动不够(27.89%),微课教学设计创意不够(27.51%)等,进一步验证了教师需要微课制作技术支持的结论。

(3)参赛教师对微课大赛及平台的建议和期望

在本调查实施之时,全国高校微课参赛作品上传已接近尾声,参赛作品总数接近10000节。面对数量如此众多的微课作品,参赛教师是如何利用的呢?调查显示教师点播/查看自己的微课活动最多,其次为点播/查看别人的微课,评价(含推荐/引用别人的微课),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微课,最后才是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微课,可见参赛教师对微课的应用停留在单纯比赛层面的较多,围绕微课开展的同行交流及教学活动稍少。各项具体的频率指数见表2。

调查发现,对于首届全国微课教学大赛的作用,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是以下几点:有利于同行交流借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6.34%);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79.32%);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展现教师风采(65.46%);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63.38%):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与研究水平(53.51%)。可以看出,以上几点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微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只有26.19%的教师表示赞同。由此看来,本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导向还是偏向于微课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水平方面作用,而对高校微课最直接用户和最庞大的使用群体_大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与课堂教学变革等方面关注度和导向不够。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资源建设方式和教学应用模式,参赛教师普遍期盼建立更完善的立体化激励评价机制体系来宣传推广其理念和实践,如绝大部分(84.63%)的教师希望能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证书奖励,66.98%的教师希望比赛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之一,61.1%的教师希望有奖金奖励,56.55%的教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被推广宣传,48.58%的教师希望得到政策支持和优先立项等。

本次比赛的所有活动和环节都是基于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网站平台进行的,该平台设计理念和技术较为先进,具有参赛选手实名注册、用户管理、作品上载、审核、微课展播、交流评论、专家评审、成绩公布等多重功能。但调查表明,平台还存在:微课太分散,没有形成专题化微课程体系(63.19%),没有提供微课及配套教学资源的下载功能(39.28%),微课分类和检索仍不够便捷(37.95%)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2高校教师对微课认识的差异性分析

交叉性分析选取了教师基本信息中5个自变量(参赛教师的性别、教龄、专业、技术职称、接触微课时间长短),5个典型因素进行交叉分析,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具体运算值见表3和表4。

(1)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参赛教师自己微课满意度差异性

表3中的数据显示,不同专业、教龄、技术职称、接触微课时间长短与教师对自己的微课满意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的教师对自己的微课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其pearson卡方值为0.045,差异显著。具体来说,相比女教师而言,男教师对自己制作的微课满意度更高一些。

(2)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差异性

由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性别、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教龄的人对微课视频时长看法有显著不同,如表3,p值为0.011,小于0.05,即:教龄越长的人喜欢高校微课视频更长一点。

卡方检验表明参赛教师接触微课时间长短与其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关系重大,如表3,D值为0.002,小于0.01。其中,接触微课时间越长的人倾向于高校微课视频的时长越长。

(3)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在教育教学未来发展前景的态度差异性

表3的数据显示,所有教师,无论性别、专业、教龄、技术职称及接触微课时间长短的教师对微课的态度均是乐观积极的。

(4)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核心组成要素的看法差异性

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微课核心组成要素依次为: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那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这个看法是否存在差异呢?如表4,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发现:

①所有老师对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是微课的核心组成资源的看法是没有争议的;

②然而男女教师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核心组成资源看法不一样,卡方p值为0.019,具体而言女教师更认可教学设计作为微课核心组成资源;

③不同教龄的人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核心组成资源看法差异显著,卡方p值为0.036,教龄越长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多年上课经验丰富,驾轻就熟,无须对微课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而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来说,则认可教学设计作为微课核心组成资源,对微课教学设计非常重视。

(5)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差异性

教师们普遍认为微课比较重要的开发环节依次为:微课教学设计、微课主题的选择、微课的应用实施,那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这个看法是否存在差异呢?如表4,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发现:

①所有教师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最核心开发环节这个看法是一致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②不同专业的教师对微课主题(内容)确定是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卡方值为0.036。文史类教师相比理工和高职高专类的教师更看重微课教学主题的确定;

③不同性别的教师对微课的教学应用实施是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存在异常显著的差异,卡方值是0.000。其中,女教师相对而言更看重微课的教学应用和实施环节。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对高校微课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微课制作水平以及对微课大赛的反馈建议三方面均有了一定认识,下面分别加以总结阐述,并提出建议。

1高校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

(1)高校微课核心是微视频,时长定义受评价导向

此次调查中发现,84.44%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微视频是微课最核心的资源形式,与此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也是必备组件,赞同率均在70%以上。其实在教育领域,也已经有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探索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以及效果,范福兰等人在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显示,70.5%的学生认为交互式微视频资源能够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而文字、音频、图像等资源形式少受青睐,这说明在流媒体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微视频作为一种可用的教学资源形式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调查发现,超过70%的人认为11~20分钟的微课对于高校微课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差异分析显示教龄越长的人、接触微课时间越长的人喜欢微课时长更长一些;此外,胡铁生等面向2013年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的微课视频时长85%分布在10分钟以内,其中75%集中在5~8分钟之间:其高校和中小学微课时长定义如此不同次,除了与二者微课应用对象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因为其大赛的评价导向机制根本不同,导致了对微课不同的时长定义。也有研究者认为不同学科的微课其时长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文科因为其更多的情景导入、涉及面较广而不如理科微课那么简单直接,因而文科微课视频时长平均长于理科微课。

(2)高校微课功能定位偏向于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

调查中有人表示微课不仅要帮助教师专业发展,也应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首届全国微课大赛的作用,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还是偏向微课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对微课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却导向不够,但是不能否认学生才是微课的终端用户。

此外,梁乐明等认为微型课程针对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时间和规模都是微型的,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应该说,在微课的功能定位上,教师专业发展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兼而有之。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先教师后学生”也是一条循序渐进之路,体现着由“建”到“用”的思路转变。

2高校微课制作水平现状

(1)微课制作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技术方面的,如52.18%的教师认为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如片头片尾、字幕等),认为自己微课制作不足也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如镜头切换、后期编辑等。这些数据表明一线教师急需微视频制作技术方面的指导,一方面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培训,能让教师灵活选择、综合使用;另一方面应该使技术门槛尽量降低,选择简便易用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如录屏软件、ppt课件、视频编辑软件,只有降低技术门槛,更多的教师才能自觉地参与到微课的建设中来。此外,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通力合作,从这方面看来,微课也为教育技术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和挑战。

(2)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

本次比赛中,84.63%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整个微课制作环节中最重要,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如视频、课件制作等。在评审过程中,从部分专家的评语中可以看出,也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取向,有些作品教学内容虽好,但是因为技术表现不到位,导致微课作品评分过低。但随着技术培训力度的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教育技术人员的加盟,微课制作将从最开始的注重技术表现逐步过渡到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面。“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却是艺术”,技术只是手段,教学才是本质。从形式到内容,微课的设计制作将逐步深化。

(3)微课制作没有突破传统课程开发模式

在微课视频制作方法上,63.38%的微课制作者会采取“混合式微课”制作方法,采用多种视频技术合成,制作方法上较纯单一拍摄式微课方法有所创新,但是在微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学设计理念上仍然不能脱离传统课堂教学束缚(如相当一部分高校参赛微课仍是片段课、精课品、浓缩课、公开课,只是形式上“微小”了),大部分还是课堂讲授式微课,教学配套资源不齐全,微课视频的交互性不够、系统平台缺乏对学生学习诊断和记录功能。总之,能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先进微课教学设计理念指导微课作品仍然缺乏。

3高校教师对微课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建议

(1)以用促建,微课资源的教学应用实践是根本

当前高校微课的数量相对丰富,但应用还处于浅层次的探索阶段。虽然本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设计论证之初就考虑到微课的教学应用,但由于相关的理论研究、操作模式、应用指导与技术培训等方面仍显不足,高校微课建设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建多用少”的问题。如何突破?首先,将微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校本研修资源,形成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其次,微课程可为创新型教学模式提供资源支持,如颠倒课堂、个体差异学习和自定步调学习等,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最后,微课可作为新型学习理念,积极开展微课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以用促建,以教学需求与应用实践来引领微课建设的有序发展,切忌走上“重建设轻应用无研究”的老路。

(2)微课的后续发展: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

调查显示,63.19%的参赛教师认为目前大赛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微课资源太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的微课程。很多高校教师也期盼能尽快实现高校微课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的导向开发,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精品微课程并示范推广,方便师生系统使用;呼唤微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希望专家给与指导,进行微课的主题研讨;希望大赛能够常态化,重视后续推广与资源的共建共享;资源建设的方式从行政主导逐渐向行业指导转变。

(3)平台需要更强健,技术支持待完善

健全的微课平台是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平台的功能除了满足参赛教师上传、修改、微课作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参赛教师针对微课资源展开的交流、共享、评价、技术培训等需求,应该为参赛教师提供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然而,与可汗学院相比,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平台还太单一,仅是资源提供和展播,并未从学习者角度和学习为中心来设计开发,如诊断功能、交流功能、学习记录功能、虚拟社区功能等缺失,而且目前的微课数量少、没有形成体系、资源的开放力度不够。

(4)参赛教师呼吁大赛评价机制更加多元化

微课作品的评价机制具有导向作用,权威、多元的评价标准正是参赛教师的诉求。教师提出目前的评价标准过于笼统,理工类与文史类、本科与高职高专类的微课不应该使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中网络评价比例占到五分之一,水分较大,有失公平;呼吁首届微课比赛能够提高获奖比例,以示鼓励;评审专家点评公开化,有人建议决赛能现场直播点评;建议奖项设置的更丰富一些,除传统的一、二、三等奖之外,可以设置最佳教学设计奖、最佳技术奖、最佳创意奖等等;也有人质疑评价标准的权威性。此外,现行评价是基于同行和专家的视角,唯独没有学生的评价和体会,这是活动设计的一个明显不足。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篇5

XX年10月23日,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一行10人赴xx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围绕学校新校区单体设计和专业建设进行学习,通过三天的现场观看和交流讨论,对新校区单体设计有了一些浅薄的体会,对专业建设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会计部xx主任就财经系的设计与建设做了相关汇报:

单体设计方面:

1、同一专业的教学区和实训区相对独立,但两区相距不能太远,以免学生上课和实训路途较远。

2、教室以50座为主,但每一个系要配套有几间120座的大教室或阶梯教室,供某些公共课程上大课。

3、每间实训室要留有余地,建议其面积建议为一个半教室的面积,方便理实一体化教学,靠走廊的墙面建议设计为通透玻璃窗,比较美观。

4、每层楼都需设置一个教室休息室,位置尽量僻静点。

5、教学区和实训区建议事先要考虑好电路、插口、网线等,避免使用的不方便和不美观。

6、建议楼栋之间相互连接,并多设计一些花园景观。

7、教学区和实训区的走廊建议宽敞一些,方便学生流动。

8、建议系部的行政办公区最好与教学实训区分开,每一个系部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最好能考虑会客区,每一个系部要考虑一个小型会议室。

专业建设方面:

1、为了提高技能大赛的成绩,是否可以效仿xx旅游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一年级结束时,经过挑选组建“精英班”,该班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技能大赛的项目为主,该班任课老师即为指导老师,在正常教学时间进行技能训练,课时报酬为正常课时报酬,这样训练氛围浓,强度大,效果好,避免了教师要牺牲休息时间进行训练,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也解决了教师训练津贴较低的问题。

2、建议选派优秀技能指导教师到江浙一带会计专业办得出色的学校跟班进修,专门学习专业建设和技能训练。

3、建议在新校区建设时建立一个会计历史法规博物馆,将会计枯燥的专业理论和法律法规的教学,转换为历史故事进行陈列,随时供学生学习查阅,改革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

XX年12月8日至XX年12月15日,李xx和熊xx等6人于赴xx市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再度学习,其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师资队伍建设:

1、重视教科研.从最初的学校培养方式转化为教师自主发展方式,鼓励教师提升学历(攻读博士学位学校提供学费补贴),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项目,审批通过的教科研项目经费由教科研项目负责人全权处理,在经费使用上有自主权,形成人人积极参与教科研的良好氛围。

2、教师绩效与工作任务挂钩:教师每年年初填写工作任务等级单(包括全年预计授课时数,数,技能指导及预计获得奖项,预计参与科研项目数等),年末对照任务等级单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等级单核实工作成绩进行绩效分配(平时只发80%)。

实习实训:将教学与实习实训分离,采用实训周形式组织实训,会计电算化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统一规定在实训机房授课,每学期专业课安排一周时间组织集中实训,由实训教师根据授课进程单实施实训周教学工作。

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指导与工作任务单及职称评定挂钩,每位教师每年参与竞赛指导,每个项目指导老师不超过两人,由教师选取竞赛项目(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用友杯操作竞赛、电子沙盘赛及其他各种与会计相关行业竞赛等等),再由教师挑选学生自主组织指导教学工作,学院不参与课程开设及授课内容指定,但是学院严格要求带队教师必须是滚动式(即以老带新),要求所有教师对竞赛要求各项目进行全面指导;

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委员会不流于形式,成员涵盖行业专家,企业行家,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一次,实行调研、座谈、修订、审核、实施五步制,审核签字工作由行业专家和企业行家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实现紧密衔接,每个任课教师期初必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指定自己的“三件套”(教学计划,电子教材,课件或者讲义),每节课必须带足“三件套”上课;

专业建设: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去年开始由原来的由二级学院分割各系,再由系分专业的树形专业建设结构转型为按照某个核心专业吸附相近专业的放射性专业群结构转化,实行群内资源共建共享。

校企合作:就会计与经贸学院而言还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校企深度合作(xx市职工大学却提供了相对好一些的校企合作模式拍摄有相关图片和视屏资料)

二、联组活动东道主持,我校教师勇创佳绩

XX年10月,受xx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委托,我校作为“xx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会计电算化操作及说课比赛”的东道主持方,以会计教学部牵头向各兄弟学校了关于举行xx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会计电算化操作及说课比赛的通知,制定了联组活动工作方案,公布了XXxx市会计电算化说课及操作比赛活动流程。此外还周全设计了“中职财经商贸联组活动开幕式议程”、“说课及操作比赛报到登记表”、“说课及操作比赛报到登记表”、“说课比赛抽签登记表”、“操作比赛抽签登记表”、“操作及说课比赛成绩汇总表”等附件。

“操作”与“说课”两个赛项,比拼的不仅仅是参赛老师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与熟练操作技巧,还包括说课课件的创新设计与精美制作以及参赛老师对说课内容、设计意图的清晰表述。此次前来参赛的教师选手分别为xx县职业中专的xx老师,xx职业中专的孙xx老师,xx职业中专的龚xx老师,xx财经学校的刘xx老师,xx职业中专的熊xx老师,临xx职业中专的xx老师,xx职业中专的向xx老师。在经过紧张的上午3小时操作比赛及下午10分钟的说课比赛角逐,我校参赛选手刘xx老师平日里虚心学习与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教学部指导老师共同研讨,在说课课件设计上大胆创新使用微课教学视频,借助“学习金字塔”认识成果的理论支撑教学设计,“说课比赛”遥遥领先勇夺第一名。在电算会计操作比赛中,刘xx老师熟练操作,又快又准,优势明显,获得了操作比赛的第二名,最终以“说课与操作全能一等奖”的好成绩回报学校、成就自己。

三、课堂翻转如火如荼——微视频设计大赛如期举行

XX年11月,根据我校的微视频设计大赛通知,会计教学部共上交了9个微视频作品:(全校共收集43个作品)

校园网公布了“xx财经学校首届微课教学视频制作比赛评分标准”,拟对43幅作品按20%、30%、50%的比例评出一等奖8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22个,比赛结果拭目以待。随着此次微视频比赛帷幕的拉开,我校翻转课堂的第一步已稳稳迈出。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慕课”初探,大开眼界

XX年11月21日,会计教学部彭xx、陆xx、邱xx、林x四位老师参加了北京xx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课程服务与spoc教学平台建设应用研讨会”,会中主要由超星代表介绍了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及其应用,由复旦大学蒋xx教授分享了“建慕课,做翻转课堂,体验全新的大学教学”,蒋教授的激情分享让我们真正了解到“慕课”的含义及其在各大专院校目前的开发及应用的火热程度。

“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英文缩写“mooc”的音译,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送到世界各个角落。“慕课”包括的教学资源有:教学大纲、作业、讲义、题库、课件、教学录像、微课视频等。虽然,“慕课”的开发及应用现今只在全国各大专院校盛行,受网络环境与学生认知素养的限制,但作为中职学校,大胆尝试选择性学科的开发应用、走在最新技术的最前沿也未尝不可。

2、团队力量,公开展现

公开课一——点钞能手现课堂

XX年10月31日,会计教学部王xx老师在电会142班为大家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手持式多指多张点钞法”技能公开课。

“学生点钞达人”精彩视频的导入,紧扣学生急切动手点钞的心弦;一“夹”、二“弯”、三“点”的视频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模拟分步操作;争先恐后的模拟点钞大赛,技能代表队点钞能手的精彩参与,为本堂操作技能课再次增添高潮,就连在场的听课老师们也情不自禁地拿起点钞券认真学习起来,整个课堂气氛完全活起来了。三段直观有效的微课视频恰到好处的前后播放,完全转变了课堂上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式兴趣学习,实现了操作技能课上真正的“课堂翻转”。

公开课二——源于生活的凭证认知

XX年12月9日,会计教学部林x老师带着电会144班的学生及老师们认知了会计学上所讲的“原始凭证”,真正让大家明白了生活中眼见为实的单据并非全都是原始凭证。

一开始,林老师就以本班学生的生活照片为引子导出“证明”一词,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又为接下来知识重点的学习埋下伏笔。学生上台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原始单据,正式拉开了本堂课序幕,几段微课视频的播放改变了传统理论知识讲解的枯燥,从原始凭证的判断标准到分类,从学生的初步认识到老师恰当点拨,再到清晰认知“原始凭证”,整堂课以“证明”“原始单据”“原始凭证”为主线,清晰明了,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公开课三——实训课的教、学、做合一

XX年12月19日第五节课,会计部尹xx老师在会计实训机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账簿查询》实训课。

尹老师通过课前下发任务单、微课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课前预习并完成任务单中给定的任务;课中通过布置任务、观看微课视频、小组交流、分组操作、学生示范、分享、互评和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控制系统,将本堂课的内容安排得井井有条,全班90%以上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既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又巩固理论知识的良好效果。

本堂课充分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微课将教学内容碎片化处理,可供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反复观看,弥补课堂一次性教学的不足;使用教材、课件、任务单、视频等多元化信息传递渠道,将“教、学、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可作为实训课教学借鉴。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篇6

白居易《长恨歌》出现在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该教材作为作为单元赏析示例出现,文后有赏析文章,便于同学们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高二的学生,学生有了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也更乐意展示自我。

我在班里提出课堂微课的要求。以自愿的原则,学生可围绕白居易《长恨歌》的某个点进行阅读和研究,确定好主题,向老师提出口头申请,老师根据学生描述,确定该选题是否具有课堂展示价值。有几位同学的选题,内容新颖,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将他们选为展示课题:《的写作背景及叙事情节》、《之“恨”》、《主题――“爱情说”》、《看安意如的作品中如何解读李杨爱情》、《从李杨爱情看爱情故事里的物是人人非》、《文w作品中如何写美人》、《从看唐代的头饰》。

学生平常课业繁重,住校期间也不太方便查阅资料,安排两周时间来备课。并召开微课教员小会议,提出备课要求。要求做到微课内容能够展示教学重点,内容详实,资料使用合理,考虑同学们的学习实际,环节设置清楚、灵活,能使听课者从中有较多收获。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可参考的资料;并积极鼓励大家认真准备,展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能力。在上课前三天,各位微课承担者向我提交教案和ppt等资料,我和他们每人交流了备课内容,给出了修改的建议。

上课的时间选定在联排的两节课上,共计80分钟。除我之外,另有两位语文组老师慕名来听课。整堂课,课堂容量大,内容各异,讲法各有千秋,讲课者准备非常充分,所以课堂张弛有度,讲授和互动结合,关键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微课结束了,比任何时候都听讲认真的同学们给讲课这报以热烈的掌声。关于这次微课展示,我称其为“《长恨歌》盛宴”,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微课做了最精心的准备,我表扬了a同学讲解时的自信和大方,B同学的内容主题突出和语言优美,C同学的资料翔实和板书考究;D同学的课堂氛围融洽;e同学的功底扎实;F同学的视角独特;G同学的内容新颖。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了几位同学的某些不足,以期他们以后改正。并赠送每人一个小礼物,表示感谢。

学生的微课让我看到了学生创设课堂的极大潜力,听课的老师们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学生微课绝不是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教。老师的主动性体现在“隐”但绝不是“退”。创设有利的学生微课环境,才能达到微课的良好效果。下列问题是该课型设计时的关键:

一、教学内容选择必须慎重

教材内容选择是否恰当是该课型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篇目都适合学生微课的课型。教师要考虑文本内容,文体、题材、年代等各种因素,量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的细读和把握程度,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等。一堂微课成功的前提是,课堂内容所围绕的教材是否合宜。王荣生教授曾说过,合宜是一堂好课的标准。关于此类课型的尝试,也许教师会有满心期待但却最终失败的结果,进行反思时,首要的还是要思考,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匹配。

二、督导学生备课

学生微课不是为了解放老师,也不是专为那些想更省心省事教学的老师们提供的方法。老师的“退”和“隐”是成就这类课堂的又一充要条件,老师要从课堂里的掌控者,讲台的独霸者,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幕后导演”。教师要合理的建议学生选题,听取学生对于课堂程序的设计,控制教学内容的总量,建议和帮助学生搜集资料,对课堂内容的难以程度做出判断,跟进学生备课的进度,修改学生微课教案和ppt,鼓励讲课学生充满信心,做好班级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内容的动员工作。

三、课堂安排要精心合理

该课实施的时间一定要认真考虑,鉴于学生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没有教师强的原因,时机是否合适对于课堂实施成功与否也很重要。尽量在一段比较安定的教学阶段展开,避开考试前后,避开学生大型活动前后,避开各种干扰课堂教学实践的因素。建议尽量安排在两节联排的时间,教学内容可以完整呈现。

讲课者的排序也是门艺术。细节也得追求到极致。考虑到讲课者的各种因素,综合衡量,尽量安排出合理的顺序。

四、指导和点评到位

学生微课一定是热闹的课堂,组织好学生听课,很有必要。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篇7

关键词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30-02

managementofDigitizedmicroteachingLab//Laiting

abstractthedigitizedmicroteachinglabscientificallymanagementistheimportantguaranteeoftheteachingcarrieson.weanalyzedthesituationofdigitizedmicroteachinglabmanagement,andmadeanumberofsuggestionsaboutit.

Keywordsdigitization;microteachinglab;management

author’saddressHanshanteacher’sCollege,Chaozhou,Guangdong,China521041

数字化微格实验室承担着实验教学、录制精品课程、会议直播等任务,并且随着其进一步普及,其还将承担越来越繁重的任务。因此,为使其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获得较好的效益,必须做好其管理工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现状

1.1管理制度不完善

不少高校的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比较匮乏,仅有《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虽然其涉及任课教师、管理员职责、学生管理、实验室卫生多项管理内容,但是这些管理制度的内容并没有细化,造成它在操作上弹性较大,实验室管理有些地方无章可循。一部分高校虽增设了《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但也不全面,对于设备维护等细节问题都未涉及。有的高校把《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划分为几部条例,但这些条例对不少细节问题都未涉及。也正是这些相关的管理制度不详细或匮乏,导致部分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已经严重影响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管理质量。

1.2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设备使用生疏,给管理工作造成困难

此类课程一般由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他们大部分年纪较大,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开展教学不熟悉,因而对使用实验室的设备比较生疏。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微格教学训练以前从未接触过实验室内的大部分设备,因而他们对使用实验室设备十分生疏。也正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设备使用生疏,造成实验开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失误,这给实验室管理工作造成困难。

1.3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量大

1)做好拍摄安排与准备工作。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作为全校的公共实验教学等工作平台,如何安排具有不同拍摄要求的众多实验任务,需要管理人员做好拍摄安排与准备工作。

2)实验开展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不少高校的微格教学实验室仅有一名专职管理人员,他必须承担常规的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有的还需承担录制精品课程、会议直播等其他相关管理工作。另外,随着实验室功能的拓展和开放制度的引进,实验室管理人员还将承担越来越繁重的管理任务。

3)做好设备和软件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为了使实验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做好设备和软件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及时为出故障的仪器设备做登记,并及时排除简单的故障;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复杂故障通常得联系相关仪器设备企业方能排除,管理员应注意跟进其排除故障的进度,以便做好维护管理工作。

2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对策

2.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为了做好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设立《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作为实验室管理制度总则;在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管理方面的制度,可以分别制定《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微格教学实验室任课教师工作职责》;学生管理规定方面的制度,可以制定《微格教学实验室学生守则》和《微格教学实验室学生违纪处罚条例》;在设备维护管理方面的制度,我们可以制定《微格教学实验室设备检修制度》;在安全卫生管理方面的制度,可以制定《微格教学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通过建立上述规章制度,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就有章可循了,它使教师、学生、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这也有助于实验室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2对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

为了使任课教师和学生熟悉实验室的设备使用,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有必要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对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设备基本构造、设备基本操作流程、常见设备使用误区、如何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实验训练。通过这些培训使他们熟悉设备的基本操作,以便减少他们在实验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操作失误,从而降低管理员管理工作的难度。

2.3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了应对拍摄安排与准备、实验过程中的管理、设备与软件日常维护管理等各种工作,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工作效率。

1)注意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在知识更新换代的今天,实验室管理人员更应该注意学习教育技术、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更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质量。另外,管理人员还应该注意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以便提高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2)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内安装的摄像头以及录播系统可以对实验室情况进行监控,通过这些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对实验室的情况进行监控,及时了解实验室的情况。借助这些先进技术进行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3)与同行进行定期交流,了解其优秀管理经验。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定期与本校或其他学校的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其他同行的管理经验,从而可以取长补短,进而提高其管理效率。

4)与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学生定期交流管理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期与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其管理工作的建议,并及时根据他们的建议改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效率。

3结束语

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然而,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效果。因此,如何高效管理数字化微格实验室对于管理人员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高效管理呢?这就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管理研究进展,善于总结管理经验,方能管理好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

参考文献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篇8

[关键词]微视频设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105

前几天,我被学校派出参加我区组织的教学微视频大赛评选工作。在两天之内,我观看了很多教师制作的教学微视频,学习了很多学科微视频制作技巧,同时也看到许多教师在微视频制作中存在的问题。现总结如下,希望对广大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一、微视频播放速度快,导致“有速无效”

对于学生来说,用于翻转课堂的视频内容毕竟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学生对于所学内容需要有一个思考和接纳的过程。有的学科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为了达到“时长不宜超过10分钟、视频时间短”这一特点,在录制或剪辑微视频时,将中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全部剪去,还有的数学老师在讲解计算步骤时,采用幻灯片的整体组合飞入或者是分步骤飞入的方式板书。许多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总是一闪而过,作为评委,我听到的只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了一些数字、字母,根本没有思考时间,也就无法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没有在头脑中总结与整理思路的时间。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学生就更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学习效果甚微。

建议: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不仅要备重点和难点,而且要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微视频制作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建议老师在制作微视频时,使用mimic无线书写板边讲边写,该板的优点是像在白纸上写字一样清晰、整齐、正规。如果学校没有配备书写板,也可以采用显示器屏幕彩色画笔(pointofix)边讲边写,该方式的缺点是鼠标不易控制,书写不方便,写出的字体不规范。这样制作出的微视频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既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又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微视频设计重、难点不突出,导致“冗长无效”

优秀的教学微视频是针对学科教学中某个新授的教学重点或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进行的10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视频的设计应该生动、新颖、核心、精炼。既要简明扼要地讲授核心知识点,又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但是有的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搬到视频中,成为教材内容的复制品。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学生学习针对性差,注意力涣散,教学效果不明显。

建议:在制作微视频时,教师应该先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备课程目标,找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与本组教师展开讨论,找出突破重点和难点的简单、有趣且有效的内容设计与活动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微视频设计没有针对性的练习,导致“有头无尾”

既然微视频设计是围绕某个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的视频教学活动,在视频的结尾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练习。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准确检查学习效果,检验对知识理解程度的真实参照,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途径。所以,较高质量的微视频必须要有较高质量的练习做基础。如果教师制作的微视频只有重、难点的讲解过程,而没有相关练习,就不应当算作是一节完整的微视频。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篇9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幕课和微课程的流行,引起了教育界的持续、热烈的谈论,本文在分析微课程产生原因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职;微课程;设计

2014年,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6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正式向社会公开。紧随其后,在6月23日至24日,期待已久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同一天,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门联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称《规划》)。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扩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我国经济面临结构型调整的背景下,作为直接为实体经济服务和提供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关于专业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教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不可避免。微课程兴起对传统课堂的冲击,引发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诸多思考,值得研究。

1微课程的起源及发展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近几年来,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时,教育的“微”时代也即将来临。而开启教育“微”时代的正是“微课程”。在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还有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可汗学院”、“teD”等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免费的学习资源。

国内对微课程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随后的20年中主要聚焦于微型课程概念和教学组织和设计的关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微型课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应用和教学模式构建等。而微型学习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研究主要主要集中在对概念的研究和应用设计上。相对于微型课程和微型学习的研究,微课程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启动的,主要是关于概念、教学模式和制作方法的研究。国内微课程的实践较为成熟的是佛山微课网、华南师大“凤凰微课”和国家开放大学5分钟课程等网站。

总之,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主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在线课程出现并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国外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引入,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微课程作为一种短小精彩的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和拥有感,其开放性、趣味性、互动性及持续的开发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满足了在线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2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现状分析

微课程是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上的一种新颖的形式,对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课程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其体现为:

2.1创新“教学”方式

微课程通常以网络学习资源的形式出现,其短小、精致、灵活的特点,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对教师而言,大量重复、枯燥的课程教授可由微课程取而代之,教师可把主要精力用于课程的设计、与学生互动、批改课业等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大家可以在最愿意学的时间、合适的地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定制学习内容:必学+选学)进行学习,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改善了学习效果;对于学习过程而言,微课程更接近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丰富了教学形式。

2.2丰富教学资源

与传统的教材、教案、ppt、讲课视频相比,微课程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它以微视频为核心,体现了一个教学环节的全过程,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教案、课件、练习、测试、讨论、点评等必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化、信息化、开放性、情景化的动态教学应用环境,因此它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课程改革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教学资源。

2.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转变教学理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把课教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把知识和技能学好;②提升专业能力、完善课程设计,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职责的对接,教学方法与学生兴趣的吻合;③掌握必要的微课程制作技术,如,视频拍摄、视频处理、格式转换、字幕同步等,让微课程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

在促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微课程的设计和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

(1)设计能力不足

无论是在主流的微课程网站上,还是各种微课程比赛中,“重形式轻设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老师都把微课程制作的重点放在视频拍摄、配音、效果渲染等表现形式上,而对于微课程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属性的重视不足,在结构的完整性、实用性、与岗位职责的匹配性,以及练习、互动、共同学习等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

(2)制作技术粗糙

微课程的制作对教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对微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设计合理、制作精良的微课程作者绝大部分都是计算机、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科专业、年纪较大的教师在微课程制作方面技术粗糙、形式呆板,有的甚至仅仅是45分钟课堂教学视频的剪辑,这样的微课程在引导学习自主学习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3)微课程平台建设滞后

微课程的应用离不开网络平台支持,国内外很多知名慕课网站动辄都是上千万美元的投入,还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管理课程平台,国内很多院校都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现实是,学校在微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么借助不专业的校园网站,要么利用共享的精品课程网站或者其他商业网站,导致对微课程的建设、管理、维护处处受到限制,不利于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普及,对于在线课程考试、微课程学分置换等教学改革更加难以实现。

3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升级转型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其相对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为微课程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结合作者十多年来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对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教学提几点建议:

3.1加强微课程的研究和设计

微课程在形式上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应具有相应的课程标准。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高职院校微课程的设计既要兼顾课程的整体性,还要凸显高职课程与岗位职责对接的特色,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丰富的信息,这就需要对微课程设计的理论、策略、方法、流程、技术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可以推广的标准。

微课程设计是微课程应用的起点和基础,除对微课程本身进行研究外,还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微课程设计的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的能力。

3.2组建专业的微课程制作和管理团队

微课程的制作不仅需要教师懂专业,还要熟练掌握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微课程制作技术和一定的网络课程管理能力,这对于本来就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科研压力、企业实践要求的高职教师而言,困难重重。因此,高职院校至少应该在学校层面组建专业的微课程制作团队和管理团队,不仅可以提高微课程制作效率和水平,还可以加快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普及。

3.3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除了学历教育之外,还承担了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责任,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的、共享的教育资源,应该充分拓展其应用领域和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要求,设计针对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岗位晋级考核等方面的微课程;还可以借助微课程向公众传授科普知识和生活常识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将对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2]李巧芳、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单元整体复习;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0-0055-04

什么是微课程教学法

微课程教学法(theteaching-methodonmicro-Courses)是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开创的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在中国本土创新与实践的产物。它是指在“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微课程教学法认为,以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微课等)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大模块构成的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可以划分为课前、课内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由此构成其关于翻转课堂的框架。它把传统课堂的“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了“学习知识在课外(家里),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课堂。

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单元整体复习中的实践

笔者以《译林》英语6BUnit4Roadsafety单元整体复习为例,探索了微课程教学法的“三大模块”在课前、课内两个学习阶段中的实践运用。

1.教材分析

《g林》英语6BUnit4以Roadsafety为话题,引出了一些交通规则和若干安全知识,旨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过马路的习惯。其中,Storytime板块着重讲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在斑马线上和无斑马线上如何安全过马路,二是在马路上禁止玩耍,注意安全。Cartoon板块中的相关知识点也涉及了交通安全的知识。

目前,“输入少”“使用少”是导致小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挖掘教材的思点,有机整合了该单元各板块的内容,拓展不安全过马路的三个现象,利用再构文本,增大了学生语言的输入量,为学生提供了“多使用”英语的机会。

2.达成目标

微课程教学法指出,达成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来阐述,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它在翻转课堂中起着引领方向的作用,是顺利实现翻转课堂的关键。无论是课前自主学习还是课内学习,达成目标的设置均需富有梯度,每个达成目标,应配以相应具体的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鼓励他们“跳一跳”,摘到更大的“果实”。

(1)课前自主学习达成目标

①通过观看图片、跟读录音,掌握footbridge,rail,climbovertherail,usethefootbridgetocrosstheroad,crossbetweenparkedcars,lookbothwaysbeforecrossing等单词和词组的读音与含义。

②通过阅读短文、查阅字典、图文匹配,掌握dangerous,hit,falldown,gethurt,crosswiththegreenman等单词和词组的读音与含义,并能熟练朗读短文。

③通过看图与思考问题,尝试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回答。

(2)课堂教学达成目标

①通过协作探究,把握文本内涵,熟悉文本篇章结构。

②通过合作讨论,将文本内容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转述表演。

③通过看图写作,能从问题、后果、建议三方面考虑,进行三段式写作,发出倡议,提示他人注意马路安全。

3.课前学习阶段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自主学习任务单”和“配套学习资源(微课等)”这两个模块,均需利用任务驱动、目标引领,为学生提供课前自主学习的支架,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为参与课内学习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的质量决定着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必须详细具体,突出指导性,兼顾可操作性,其中,“任务设计”是自主学习任务单里的点睛之作,为了引领学生在课前做简单的知识记忆、理解和初步运用,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和目的性,以便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成既定目标,从而为顺利“翻转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

(2)微课视频制作

本课,笔者录制的微课视频简单明了,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快进、倒退、暂停,以达到个性化的学习,从而达成自主学习目标。其包含了以下三部分内容。

①板块一:Look,listenandlearn。

先展示学生熟悉的文中图片,逐步过渡到需要学生掌握的拓展内容的图片,引导学生跟读,掌握读音,并了解含义,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一。(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旧知复习,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让学生产生“我能行”的主观意愿,顺利进行新知的迁移学习)

②板块二:Readandmatch。

呈现根据本单元内容再构的三篇短文及三幅图片,提示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含义,进行图文匹配,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二。继而,利用求学网等方式,掌握短文中的生词含义及读音。(设计意图:小学英语单元整体复习,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加大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基于学情和原有教材,进行文本再构,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让学生匹配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进而为课堂的进阶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③板块三:thinkandsay。

出示不安全过马路的三种常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尝试回答,为课堂上的写作表达做好铺垫。(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导向,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课堂中的Judgeandsay环节无缝对接)4.课内学习阶段

本课,笔者采用“课堂检测―进阶学习―协作探究―成果展示”四步教学法,借助课堂学习任务单及问题导向,促使学生内化课前掌握知识,开展协作学习,碰撞智慧,拓展能力,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就感,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课堂检测

通过Quickrespond游戏,让学生快速读出英文,并说出中文,检测学生在微视频中所学的单词及词组的掌握情况。出示教师在微视频中提供的再构文本及图片,检测图文匹配后,通过pK游戏,由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朗读,予以评比,检测学生对短文的朗读情况。通过Judgeandsay游戏,吸引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作出判断:Right,拍拍手,说出安全过马路的规则;wrong,大声说Stop,给出建议Youmustn’t…。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迅速激活思维,直击本单元的目标语言(如图1)。此环节,激趣省时,顺利迈出了实现高效翻转课堂的第一步。

(2)进阶学习

通过Readandthink环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分小组阅读文本并讨论问题:每段描写了什么内容?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理解,碰撞思维,促进学生整体理解文本内容,建构篇章结构,为后续顺利展开写作活动做好支撑(如图2)。通过askandanswer环节,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问答文本的中心内容:whataretheproblems(问题)?whataretheconsequences(后果)?whatareyoursuggestions(建议)?促使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逐步内化所学的语言知识,为下一步的口语实践做好铺垫。

(3)协作探究

通过actandsay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将文本模式转化为对话模式,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语言操练的时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语言知识的内化,促进他们的语言思维。从课堂表现看,由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迁移到了课前,课堂内可释放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交际,学生在同伴的协作下,大多完成了两幅图片的情境扮演。为了创新,学生不仅加入了动作,还用到了一些短文外的单词和句型,甚至有学生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里找寻灵感,力求表演惟妙惟肖,无形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图3)。

(4)成果展示

在前面的进阶学习中,学生梳理了文本脉络,归纳了写作要点,培养了谋篇布局的能力,克服了“不知如何”的难题。因此,在Chooseandwrite环节,笔者提供了一些直观图片,帮助学生克服“写什么”的难题。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图片,根据三段式结构(问题、后果、建议),写倡议书。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修改。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课后,将倡议书制作成海报,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如上页图4)。

实践反思

1.采用微课程教学法,更能提高复习课效率

微课程教学法把学习活动划分为课前学习活动和课内教学活动两个阶段,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扩大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使得具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单元整体进行再构的文本使用成为可能,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课前,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在家自主学习,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活动已经没有了“教”的必要,因此教师就可以释放大量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课堂上,利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通过小组协作探究、成果展示,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出量,能极大地提高单元整体复习的效率。

2.采用微课程教学法,让教师更显自由从容

微课程教学法“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模块的“四步法”彻底解放了教师,它操作简约,让教师易学、易发挥。课堂上,将关注的重点由自身转移到学生,教师只需当好“导演”,随机应变,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随时给予点拨与指导。

3.采用微课程教学法,更能彰显英语学科特色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教语言知识,留给学生应用语言知识的时间却很少,英语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特点没有充分凸显。另外,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各级教育研究部门逐渐把小学英语写作教学推上重要地位。实践证明,“四步法”中的协作探究、成果展示环节,加大了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但激活了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而且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进一步彰显了英语学科特色。

4.采用微课程教学法,更能优化评价方式

英语新课标指出:“课堂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强调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使评价在培养学生自信和保护学生自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往往采取分组竞争、比赛评星的方式。这样的评价缺乏学生的参与,不但流于形式,而且教师疲于评价,容易出错。实践证明,采用微课程教学法后,师生有了相对充足的时间,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能够做到有机融合,充分凸显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源动力。

结语

微课程教学法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微课等)、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大模块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课前学习阶段与课内学习阶段的划分,成功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有效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的来袭,微课程教学法的崛起,呼唤善于组织课堂互动学习、善于进行问题引导的智慧型教师。相信,随着对微课程教学法的不断深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定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