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美食的结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8:22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篇1

关键词:旅游产品;美食体验;产品开发

一、成都饮食文化特色概述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四川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成都极具代表性。成都美食以川菜、特色小吃、火锅、地方名特产为主要代表,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川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以味取胜,其“一味一阁,百菜百味”的特色可谓盘盘菜品是故事,道道佳肴有典故[1]。

二、创意美食体验

巴蜀之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更多的特色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形式,成为推动四川旅游业发展的亮点。

(一)创意美食体验简介

创意美食体验是将旅游项目与地方特色美食体验相结合,学习蕴含丰富文化元素的美食制作技艺。“DiY美食体验”形式为大多游客喜爱,用自己的创意通过自己动手来制作美食。

(二)创意美食体验模式的发展

“DiY美食体验”是一种全新的美食体验模式。DiY最初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欧洲,原本是意指不依赖或聘用专业的工匠,利用适当工具与材料,自己来进行居家住宅的修缮工作,而现在DiY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

(三)创意美食体验模式的发展前景

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要求细腻的情感、专业的技术,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意,这正符合了当下年轻消费者的特点,他们不喜欢被束缚,不拘泥于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在美食制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将创意与美食体验相结合,成为幸福的美食达人[2]。

三、创意美食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一)设计理念

立足四川特色旅游文化,融入创意设计,通过美食体验形式,自我完成制作,是特色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核心理念。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巴蜀文化浓厚,食材丰富,川菜百菜百味。基于特色的地方旅游文化和游客的创意美食体验形式,开发美食旅游产品,不仅能增加游客的主动参与性,还能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主题产品设计思考

1、历史人物文化主题

基于游客创意美食体验的旅游产品设计,需要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展现重要历史人物。如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结合武侯祠景点文化,设计“DiY面塑”美食体验项目。以诸葛亮等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为对象,还原“草船借箭”等历史事件场景。

2、茶文化主题

饮茶习惯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独特的盖碗茶文化,茶盖、茶碗、茶船子,茶馆是感受四川民俗文化的好去处。设计茶文化旅游体验项目,认识盖碗、沏茶、品茶,感受地道的成都茶文化[3]。

3、特色调味品文化主题

川菜注重味型调和,调味品极具特色。如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参观著名豆瓣加工企业,体验制作四川豆瓣;设计四川菜肴味型调和体验项目,游客体验制作红油辣椒、麻辣味复合调味料、鱼香味复合调味料等。

4、素食文化主题

当今,“素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宠爱,在感受了“青羊宫”等文化景点后,可以依托道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设计推出以“素食”为中心的美食体验项目。

参考文献:

[1]匡翼云.符号学视角下的川菜饮食资源与旅游开发[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2):56-59.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篇2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地区差异大,文化吸引力强,其中饮食文化更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少数民族地区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就是以饮食文化为核心,并将其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形成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挖掘其内涵,探究其开发思路。

一、民族饮食文化特性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因特定的地域环境、经济结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文化环境等影响,呈现出民族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多彩、文化烙印深刻的文化特性。饮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族群智慧的体现,它能更深刻地反映少数民族人们对食文化的精神追求。饮食习俗极大地体现了少数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特性,也展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活习惯。民族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它所承载的内涵正是其他人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最佳选择。

我国少数民族因地域环境、气候、人文历史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内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少数民族饮食物质文化多由饭食、酒、茶三种构成,非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方式、饮食习俗、饮食环境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大众饮食文化,也就是汉族饮食文化,最为不同之处在于民族饮食文化中少数民族除了吃饭本身外,还亲身参与歌舞活动中,形成一种自我参与、自我陶醉的文化氛围。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饭食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食材种类、制作方式及饮食习俗等的不同。南方少数民族多以稻米和玉米为主食材料,西北少数民族以小麦为主,东北少数民族以稻米和面食为主。我国少数民族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酿酒品,形成各不相同的民族酒文化。另外,除了各民族酿酒工艺及酒品外,还有风格各异的饮酒习俗。茶文化也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自古就有对野生茶树的驯化和人工种植的经历。另外,无论是位于西南的茶马古道还是西北的丝绸之路,茶都是少数民族商人进行贸易活动的重要商品。我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形成多与地域环境、气候、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

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概念及内涵

(一)概念

目前,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学者们对于民族旅游产品的相关研究较多。罗明义(1999),陶犁(2002),罗永常(2011),徐红罡等(2004)等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旅游产品进行研究。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相关研究。史涛(2012),范娇娇(2010),侯福强(2012),谌世龙(2011)林育彬等(2008)等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总体来说,学者们较少关注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因此,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内容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业深度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旅游产品是旅游者愿意购买的,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包括旅游景观、设施、服务在内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是以民族饮食文化为依托,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使其获得满意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体验,由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民族饮食、服务及设施的产品总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除展示民族文化外,更重要体现出民族饮食中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

(二)内涵

1、民族饮食文化特性和地域性相结合的产物。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首先是文化的产物,民族饮食所孕育的文化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源泉和动力。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一定具有多样的民族饮食文化在其中,其设计开发存在于一定的民族饮食环境中,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产物,还是地域文化的产物。不同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饮食文化,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正是民族地域环境和民族饮食文化的有效结合。

2、民族饮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展现,是旅游产品有形和无形的有机结合。民族饮食文化既有以食物、盛放器皿、设施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民族饮食生产工艺、食用方式、食用礼仪、宗教信仰、享用环境文化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借助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而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是有形的食物等,也可以是无形的产品,包括美食体验、服务、饮食习俗等。

3、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不断丰富。传统的民族饮食文化是以少数民族成员生活客观存在为基础,以传统的饮食构成、方式及习俗等文化形式展现,它与民族地区传统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现代文明和大众文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变迁的加剧是必然的,原生性的民族饮食文化正在社会进程中不断调整适应,并形成“新的原生性民族饮食文化”。例如,通过民族旅游美食节、民族节庆等形式将饮食文化传统与旅游产品结合,形成新的旅游产品类型。

三、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食”是旅游六要素之一,饮食文化是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产品开发来看,民族饮食可以通过对饮食文化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开发旅游产品,使旅游者产生极大吸引力。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品尝民族美食、体验民族饮食文化氛围,才能更加了解和感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且留下深刻印象。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助于民族饮食塑造和提升饮食形象、旅游形象,甚至成为民族饮食名片。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关键在于饮食文化本身,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饮食制作工艺、理念是开发旅游产品的必要条件。

(一)开发民族饮食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饮食文化体现的是民族饮食居民的生活经历及生活方式,它是民族饮食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只有让旅游者感受和体验到这种文化的存在,旅游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才更加深刻,甚至于更加真实。如果说民族歌舞、表演及工艺品等会有迎合旅游者的“嫌疑”,那么民族饮食文化一定是一种实际存在、活态的文化内容。让游客在旅行中品尝民族美食,使民族饮食文化与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完美地结合,也将有助于民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保留和传承,而且为更好地开发民族饮食文化旅游提供可能。

(二)举办民族美食文化节事活动。通过整合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饮食文化节事活动。节事活动包括美食旅游节、民族饮食烹饪大赛、美食旅游专项产品、茶文化节、民族食品交易会等等。饮食文化节事活动必须注重凸显主题,更可以和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相关联,比如绿色有机农产品,采用工艺精美的传统餐具,展现制作工艺过程等。民族美食节事活动开发更强调游客参与性与体验性。尽管凝视和欣赏能带给游客一定程度的旅游体验,但是参与性旅游体验更能使游客对民族文化形成认同感,从而产生共鸣。像藏族的“雪顿节”等有较强的旅游参与性,也都是较为成功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

(三)建设规模较小或私人专属的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收藏馆。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可以开设在村民家中,也可以另外修建。主要用来展示和介绍民族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展示的实物内容除了饮食文化的食物、酒、茶、原料等,还包括餐具、制作工具、炊具等辅助物品。饮食博物馆中通过解说呈现给旅游者全面的、丰富的、生动的民族饮食文化信息。当然,还可以设计体验场地,让游客实际体验美食制作的全过程,全方位认识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美好的旅游体验。在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里,民族饮食文化不仅是静止橱窗展示艺术,更是立体全方位的艺术展示,从而促使旅游者形成对民族饮食更深更透彻的文化解读。

(四)开发民族美食旅游商品。对部分适宜的民族美食开发为小包装、易携带或者真空的旅游商品,便于旅游者购买携带。例如制作成糖果、糕点、果汁、干货、咸菜、瓶装酒、茶等旅游商品。重视保证适宜的口感,采用先进保鲜技术保鲜,并且重视民族化、特色化和精美化包装,制作成即能自用也能馈赠他人的精美礼品。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提高民族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发民族美食旅游商品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做好前期市场调研。一方面摸清民族地区各种饮食文化的全部信息,建立资料信息库,再进行筛选,将完全不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的饮食文化列出来。另一方面,对旅游者进行调研,研究旅游者需求,并结合经济、社会、政策环境进行分析,摸清和预测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

二是选择适合的民族饮食作为开发对象。将先前市场调研两方面结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民族饮食文化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对象,制定科学的、有层次的开发策略,最后进行市场推广。还可以对某些具有重量级且内容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所在的村落申报原生态民族村寨,建立部级、省级、县级等级层次。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篇3

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一)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二)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1.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2.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3.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4.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地方风味各异。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华饮食就形成了许多各自不同的系。

(二)讲究美感,艺术性强。我国饮食讲究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而且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饿5个方面,美食和美器的统一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见一斑。例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金玉围翠,玉手摘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让人在进食的同时浮想联翩,精神愉悦。

三、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无疑会拉开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线。

(一)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二)突出当地特色。为迎合复杂多变的口味需要,各地纷纷引进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区的口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从而使各大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篇4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蕉城区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8日

一、引言

国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旅游大发展,体验化是其基本取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为物质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同时配合各种相关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视、听、味等感官,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精神诉求,使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目前,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属空白。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为研究案例,结合调研剖析其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唐留雄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2001)中提到旅游者的品味需求可以通过开发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来满足。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2004)一文强调了饮食这一要素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良策。毛震在《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中提议将佛教文化和饮食资源相结合,能够突出当地的独特性,借助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宗教的发展。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2010)一文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认证饮食资源、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以及各界联合开发等措施。

关于饮食文化及资源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英国学者Hobsbawn和Ranger在《theinventionoftradition》(1983)一书中提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衍生出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Boyne和william(2002)通过数据说明旅游饮食在旅游者的花费中占比较大,近40%,旅游地对于旅游饮食应着重发展,旅游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与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了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Getz和Brown(2006)认为美食形象的塑造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高其出游率。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相关研究多着眼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论更具实用性;而国内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在开发方式等实践方面则比较薄弱。

(二)概念界定。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属于人文景观资源这一范畴,涵盖了遗址遗迹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五类旅游类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尚未普及。黄继文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一文中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或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为旅游消费对象的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等相关文化事物的总和。笔者认为,从饮食文化内容和层次上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饮食材料、饮食器具、制作工艺、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等。因此可以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和旅游商品等与饮食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综合。

三、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分类。宁德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是福建省宁德市政府所在地。蕉城区历史悠久,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闽东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饮食资源也比较丰富,为福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还是中国大黄鱼之乡,晚熟龙眼之乡。虽然蕉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饮食资源,但当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结合笔者对宁德市蕉城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当地旅游局的相关资料,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统计。(表1)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为了解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笔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常住地六项;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偏好情况和相关单测评量,分为单选、多选和满意度勾选。性别构成上,男性占45.4%,女性占54.6%,比例较均衡;年龄以18~38岁为主;学历方面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占比47.4%;职业构成上各行各业的比例较均衡;游客客源则主要集中在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蕉城区的饮食特产认知程度。在受访者中,熟知度最高的是黄瓜鱼,其次是肉丸(芋头包),八仙糕位列第三。在喜爱程度上,肉丸(芋头包)的人数最多,有35人,米糖和八仙糕分列第二、第三位。同时,人们虽然品尝过这些特色饮食,但对其典故却了解不多。45.4%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36.7%的人表示知道光饼的典故,知道肉丸(芋头包)的人最少,仅占1.5%。

2、关于美食圈的认知情况(多选)。南门兜知名度最高,67.3%的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里;其次是小东门,占44.4%;霍童古街位列第三;都不知道的有19.4%。表示蕉城区饮食“还不错,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馆不多”这一评价的人数最多,有89人。“没什么特色”的有51人,“一般”的为40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仅有16人。

3、对于就餐环境的考量。受访者在几个选择上更为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可知人们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惠、舒适。当然,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因素。

4、通过对价格的选项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观仍以实惠为主。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制作不同档次的饮食套餐,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外应主打实惠的特色餐饮产品。

5、关于购买旅游商品的类型,78.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便于携带的特色美食产品。由此,在开发此类旅游商品时,应推广具有蕉城特色的美食产品。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前三名分别是:品尝的同时观看或制作美食、参观美食节或传统节庆和参与饮食体验性劳动。吃、玩同步能让游客更感兴趣。

6、单测评量感知评价结果中,“蕉城区饮食”所包含的“地方风味和口感”这一内容的满意度比“相关历史文化”高。可以看出,蕉城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虽然较浓厚,但还无法对群众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在“饮食环境”中,“环境卫生”和“周围街区氛围”这两项的满意度比其他选项高,而人们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略低。在“相关活动”中,满意度较高的为“表演性活动”。(表2)

(四)小结。此调查反映了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和偏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出:游客对当地特色饮食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所蕴含的典故认知情况较低;对于蕉城区的美食节及特色美食等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地方特色不足;在喜欢的饮食类型方面,更青睐于风味小吃;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会更多地考虑一般菜馆和美食街,同时更注重其价格和服务,但蕉城区在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在选择旅游开发内容时,更多受访者选择了美食街和参与性强的活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当地特色美食产品更受欢迎。

四、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宁德市蕉城区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尚浅,对于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较小,社会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首先应该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将蕉城区的烹饪方法、口味特点及饮食传说等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其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饮食景观的开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这一工作可以结合蕉城区的历史街区进行规划,体现特色化和差异性,凸显蕉城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再次,政府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能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最后,对当地特色小吃进行认证,建立“名小吃”标志,塑造品牌效应。

第二,挖掘饮食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保持本地饮食的优势,不能只求让游客“吃饱饭”,而应让“吃饭”也变成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故而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本地饮食的特色,以闽东菜为基础,结合蕉城区的山海优势,将蔬果和海产品加以融合;其次,提升饮食的环境,从菜肴制作、服务质量到就餐环境等都要结合旅游体验进行打造;最后,结合当地饮食习俗,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游客一个“我是当地人”的旅游体验。

第三,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其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和服务战,品牌和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宁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餐饮竞争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因此要想赢得市场空间,要树立蕉城区饮食品牌的优势,做好营销工作。目前,蕉城区已经注册的品牌类别包括茶、大黄鱼和晚熟龙眼。这三个类别目前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遍及省内外,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更大,质量更优。除了已有的品牌,对现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开发打造,以文化为名片,塑造更多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第四,提高行业标准。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和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使餐饮业的服务和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在业内有所建树也成为了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包括相关部门、餐饮业和从业者等。

五、结语

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关注受众的喜好,结合实际,加大对当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和特色路线。在宁德市旅游快速发展之际,提升蕉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其客源市场。本文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分析,对有效整合蕉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尚浅、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系统地推进蕉城区饮食与旅游的有序上升和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2]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J].经济视角,2004.2.

[3]毛震.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篇5

[关键词]营养元素美食名片渝派营养川菜餐饮产业

“吃在重庆”,崇尚“吃”文化的巴渝人已经开始了美食名片的打造[1]。从政府到企业;从美食街到火锅城;从去年的“万人火锅宴”,到今年的“百鸡宴”,无不展现了重庆人打造城市美食名片,树立良好重庆形象的决心和激情。然而,如何更加有效的提升重庆美食名片,成为中国最年轻直辖市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重庆美食融入“营养元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和政府导向”的模式,将“营养元素”有机融入到特色餐馆、美食产业和“营销政策”的构想,形成消费者、企业、产业和政府共赢局面和良性机制,从而,提升美食名片,实现餐饮业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国民营养健康素质,展示新重庆城市形象。

一、融入营养元素,提升重庆美食名片的必要性

“民以食为天”,美食不仅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感官享受,而且还要满足人的身心健康需求。简单说来,就是既要“色香味”,又要“营养”。融入“营养元素”,就是在重庆已有的美食名片基础上,融入“谋求养生”的理念,实现消费者、企业、产业以及政府多赢局面,从而,提升美食名片,提高国民营养健康素质,展示“食以养为先”的新重庆城市形象。例如二战后的日本,全面引入“营养元素”,成功提升了日本市民素质,造就了“强国奇迹”。

1.融入“营养元素”是升华美食品质,与国际接轨,展示新重庆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

巴渝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而有活力,然而,人们心目中的重庆菜注重感观,以麻辣著称,是江湖菜。而传统的川菜百菜百味,粤菜等更加注重养生。因此,融入“营养元素”,与国际接轨,让重庆美食得以升华,更精致、更有品味、更有档次,从而提升美食名片,提高市民自我保健意识和文化品味,打造“魅力之都,营养之都”。

2.融入“营养元素”是统筹城乡,优化重庆餐饮产业结构的契机

重庆餐饮总体上比较粗放,部分优秀企业已经进入“大反思,大调整,大突破”的发展阶段,正探索如何加大开拓力度,不断适应和挖掘潜在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融入“营养元素”有利于充分挖掘重庆城乡特色菜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使重庆餐饮向着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8-10]。

3.融入“营养元素”是关注民生,提高国民营养健康素质的客观要求

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形势相当严峻(全国有两亿多人超重,1.6亿人患高血压,1.6亿人血脂异常,4000万人患糖尿病)[3]。并且,随着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将超过对“美味”的需求。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增加健康因素,无疑将大大增加重庆饮食市场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融入营养健康元素,可以提高国民营养健康素质,早日达到“健康小康”目标。

二、在重庆美食中融入“营养元素”的可行性

1.国家机构改革和相关法规为融入“营养元素”提供了国家支持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2008年3月11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公布方案,有助于管理食品营养与安全。

(2)《国民营养条例》:已进入立法程序,草案规定,100人以上的餐饮单位,其菜肴将不再由厨师配置,而是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以保证用膳者营养搭配的合理性。

(3)《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规定了食品营养标签的定义、营养标识等内容。

(4)《食品安全法草案》:已于去年年底通过,强调食品应当符合营养要求,1995年出台的《食品卫生法》也有此规定。

(5)其他相关法规:《2001-2010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等。

2.重庆市政府重视美食名片打造,为融入“营养元素”提供了政府支持

(1)科学部署:早在几年前重庆市政府就提出了打造美食名片的构想,甚至成为中国惟一1个专门出台餐饮发展举措的市(省级)政府。制定了《重庆市餐饮业服务质量规范》;考核50强餐饮企业;主城区规划建设10条美食街,以及中国火锅城和火锅博物馆。

(2)财政支持:近几年财政拨款三千多万元重点培育和支持餐饮品牌企业。

3.重庆餐饮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为融入“营养元素”提供了产业支持

(1)重庆餐饮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2007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现已打造了五条市级美食街。菜品除了火锅、水煮鱼、辣子鸡、小面、麻花、酸辣粉等全国风靡菜品外,继续创新重庆特色菜。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餐饮企业在原有的麻、辣、鲜、嫩、脆、香的美食基础上,加强创新力度和提升品牌文化内涵[7]。

(2)绿色健康餐饮的发展,部分重庆餐饮企业正在自发融入“营养元素”:绿色健康食品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需求,是适应“21世纪是健康产业世纪”的必然选择。介于此,已经有餐饮管理公司请营养专家做营养策划。例如,“全国营养健康型餐饮示范单位”的成功创建,为餐饮绿色健康主题做出了表率。

4.社会相关团体发展和相关培训,为融入“营养元素”提供了人才支持

(1)重庆地区汇聚了较强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术力量:以四所高校(重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第三军医大学营养学教研室、西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食品工程教研室)两个中心(重庆市疾病控制中心和重庆市儿童营养研究中心)为代表。

(2)社会相关团体力量较大:有重庆市营养学会、重庆市预防医学会、重庆市饮食行业协会、重庆市火锅行业协会、重庆市总商会餐饮商会等。例如已经开始了“西部营养健康工程”以及“营养师进家庭”等系列服务;先后举办了三届火锅美食文化节,第三届主题就是“火锅美食・绿色健康・和谐发展”。

(3)人才储备优势:近年来,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中国烹饪协会以及重庆市总商会餐饮商会分别进行了营养师、点菜师、配餐员的职业培训认证工作,已经培养了大批职业大军,同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升级。

5.现代人健康需求和巴渝时尚文化发展,为融入“营养元素”提供了市场基础

(1)现代人健康需求越来越大,重庆营养美食的市场越来越大:权威预测未来几年将在全国范围掀起饮食“营养风暴”,例如“慢食运动”,提倡有个性、营养均衡的传统美食。

(2)重庆人性格乐于“纳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时尚:恰如重庆人对待时装一样,重庆人崇尚吃,更乐意并敢于吃得时尚、吃得营养,而且这种时尚将会影响更多国人。

三、采用“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和政府导向”模式融入“营养元素”的构想

1.企业主体,融入“三美”,打造渝派营养川菜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餐饮企业是美食名片打造的主体。在学术指导的基础上(避免东施效颦),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避免市场盲目性),在政府和产业支持下,逐步推进,把“营养元素”融入到“三美”即美食、美女、美景,营造健康时尚、高品位的氛围,引导消费者享受营养美食,打造营养特色餐馆。

(1)营养“美食”打造:在原有“色香味”美食优点基础上,自然、和谐的融入“全面、均衡、适量、安全”的合理营养理念[4-6]。

“全面”,有营养素和食物种类两层意思。营养素层面,就是美食提供健康所必需的能量和所有营养素(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因此,食物的采购、储存、烹制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营养素的丢失,尽量减少油炸食品,向消费者提供营养素全面的食物;食物种类层面,就是美食提供人体所需要的五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水果类、鱼禽蛋肉奶、豆类以及油等纯能量食物),因此,可以继续发扬火锅的食物多样化优势,充分挖掘各类地方特色美食,并保持各种菜品、各种饮食类型的协同发展。

“均衡’,指各种营养素之间以及各种食物种类之间的比例平衡:推行套餐制,从而大大减少点菜时间,避免点菜的盲目性;设计特殊生理人群(小孩、孕妇、老年人等)和特殊病理人群(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膳食套餐;需要根据季节以及消费心理变化做及时调整套餐;按照营养均衡吸收原理,调整上菜顺序,比如采纳我国卫生部部长的膳食革命的建议:餐前上水果。

“适量”,指食物的量要适当,符合用餐者的健康需要。推行套餐制时,设计不同人数的套餐,如1人,2~3人,4~5人,6~7人等,每种可以设a/B款(分别为高、低能量套餐),或者a/B/C款(分别为高、中、低能量套餐);菜品营养标识:标出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能量、功效和适宜人群,让消费者对食物有知情权,引导科学点菜;点菜时,经过培训的服务员或者营养师可以根据用餐者的人数、性别、年龄、生理以及病例等个性化特点,提出更加合理更加适量的菜谱建议;结账时,打出消费价格清单时,可以选择打出营养消费清单,即反应本次消费的能量、各种营养素的量及其满足营养健康需求程度,还可以提出一些营养健康的小贴示。

“安全”,即食品安全,主要强调“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管理食品安全,避免“苏丹红”事件、底料掺石蜡、火锅老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如在农村建立生态种植、养殖、原辅材料加工基地;实行分餐制,如火锅一人一锅,既便于定量又卫生清洁,让外地人也敢吃火锅,有助于火锅真正走向世界。

(2)营养“美女”打造:这里的“美女”恰如医院的白衣天使,不仅仅指漂亮的护士,还包括其他医护人员,同样,营养“美女”就是经过营养相关培训的所有餐饮从业人员包括经营者、管理者、厨师、服务员等。例如厨师,可以按照其专业等级通过相应级别的营养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把营养理论应用到食物采购和烹调全过程。服务员也应具备一定的营养素质,能够从营养健康的角度为消费者提出科学建议和解答消费者疑问,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可配备点菜师、营养师,从而可以从源头上实践营养理念。

(3)营养“美景”打造:为消费者营造绿色健康、有档次、有品味的饮食环境,引导消费者轻松、自然的享受营养美食。例如:在餐馆内部(包括厨房、备料间、大厅、包房、过道、内部设施等)以及外部(包括门面、招牌等)环境和谐而自然的融入绿色健康时尚元素,给人以高雅、精致、整洁、有档次、有品味的感觉;在进门处设置营养膳食宝塔以及精美的食物模型,壁画可以选择一些营养健康时尚主题的标语或图画。

2.市场主导,成立重庆市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打造营养美食产业

融入“营养元素”,是一个新的产业策略,也是一种市场行为,需要整合整个餐饮产业及有关学术力量,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分析市场需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策略和措施。因此,需要以市场为主导,把握市场需求,整合社会相关团体成立重庆市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推动营养美食产业发展。

(1)开展营养美食名片研究:研制一套川菜的营养质量管理体系:开发营养美食品种和搭配策略,提升食品的口味和营养品质,提高餐饮科技含量,引入国际美食营养先进理念,进行市场细分、定位和规划,使川菜向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如组织西部,乃至全国性的营养美食发展研讨会,研讨国内外营养美食产业发展状态与趋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

(2)建立严格的“重庆营养美食名片企业”认证体系:科学制定认证标准和技术体系,严格执行,鼓励和引导优秀企业参与,确保品牌质量,以点带面,即“成熟一个,推广一个,成功一个”,培育一批营养美食品牌企业,让重庆餐饮业提档升级,把营养美食文化内涵推广到全国。

(3)开展营养美食培训工作:打造重庆营养美食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的营养师、点菜师、高级餐饮职业经理人,为提升重庆美食名片做人才储备。

(4)多层面、多形式、全方位营养宣教:普及大众营养健康知识,引导消费者树立“过营养生活、做现代健康人”的观念,使追求营养美食真正成为健康生活时尚。运用传媒力量如重庆都市电台节目“好吃狗”,重庆公共农村频道节目“食在重庆”、重庆餐饮报、新女报等,融入更多的营养健康元素;加强对社区人群的营养宣教工作,如开设社区营养讲坛、图书馆系列讲座引入营养专题、营养同伴教育、营养师进家庭等;创建营养美食网站,也可在已有的门户网站上增设营养美食主题版块、论坛栏目和QQ群等,进行广泛网络化营养宣传带动。

3.政府导向,建立规范与扶持体系,实施“营销政策”

(1)成立“重庆营养美食领导小组”,对营养美食名片打造进行指导和规范:建立规范与扶持体系,鼓励和扶持企业把营养元素融入“三美”,打造营养特色餐馆;规范服务市场,引导建立和监督重庆市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对餐饮产业链质量把关,打造营养美食产业,把营养美食名片作为重庆的“民心工程”、“健康工程”和“对外工程”来抓。

(2)利用财政手段,支持营养美食产业和学术研究:设立营养美食基金,也可以把它列入重大决策咨询研究选题或者科委软课题以及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课题等,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支持开展重庆美食调查;美食规划并试点推广。

(3)运用现代传媒力量,“营销”营养美食名片: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力量(如电视、电台、报纸和网络等)以及各种大型活动(如区域合作与交流、世界农业大会、“国家三峡旅游文化节”以及“中国重庆国际餐饮文化节”等),展示营养美食文化内涵,把美食名片“营销”到全国甚至全球,从而,提高国民营养健康素质,提升新重庆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餐饮业发展推进美食之都建设的意见[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06,(18)

[2]我国餐饮业走势继续看好[J].领导决策信息,1999,(09)

[3]王陇德:2005.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中国营养学会.2000.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中国营养学会.2008.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人民出版社

[6]葛可佑总.2004.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王宏:对重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8]吴清泉:浅论新经济形势下重庆产业结构的调整[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篇6

关键词:饮食;美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57-02

引言

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一体的综合社会文化活动。饮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因素,可以满足旅游者对物质、文化、生理等多重需求。在旅游活动中,饮食活动所占的消费比例也在逐年的增高,在国际旅游消费六大因素中,仅次于购物,占第二位,而在国内消费中,更是占据榜首的位置[1];据美国汽车学会的统计结果表明,美国餐饮业中利润的一半是来源于旅游者。同时,饮食能够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进而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2];因此,对旅游目的地而言,饮食的好坏对整个旅游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休闲为特征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出现,体验式旅游式正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趋势。特殊兴趣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方兴未艾。这是一种相对于大众旅游的小众旅游市场,美食旅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食旅游是自21世纪在国外兴起的一种特殊兴趣旅游。美食旅游的出现,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花在烹饪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日常的就餐因此变得简单快速。外出就餐、参观美食等逐渐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活动。美食旅游的方式有:利用空闲时间到旅游目的地著名餐厅用餐,参观当地的食品市场;参观当地的烹饪学校,进行美食体验;参观当地的特色食品制作工厂或手工作坊。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美食体验的乐趣。由此可见,不管是在旅游中的饮食或者是以美食为主题的旅游,饮食对旅游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相辅相成的。

国外对美食与旅游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早,特别是对美食旅游而言,注重美食对旅游的功能、运用和开发等,比较系统,特别是对葡萄酒旅游的研究。相比于国内,对饮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饮食的开发、综合比较研究。但在饮食对旅游的功能、系统性方面则有一定的缺失。美食的实践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很多的城市都有美食一条街,各地争相举办美食节,争创美食城市等。由此可见,人们对饮食对旅游的重要性方面有很好的认识,因此如何发掘、整合美食,发展美食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是现在与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美食与旅游资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饮食大国,世界三大烹饪中心之一,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地的经济、自然气候、饮食文化、生活习俗差异较大,形成了中国丰富的美食资源,各地的美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美食以及与美食相关的饮食文化、礼仪结合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是丰富的旅游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物产的差异,我们有公认的四大菜系,鲁菜是北方菜系的代表,体现着黄河中下游的饮食特色,也是孔子儒家文化思想的体现,菜肴的整体表现大气;川菜体现着长江中上游的饮食特色和巴蜀文化,注重味道的运用,用平凡的原料创造出味道独特的菜肴,将辣椒和花椒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淮扬菜体现着长江中下游的饮食特色和江南文化,精巧细腻,注重本味;粤菜体现着珠江流域的饮食特色和南粤文化,用料广博,口味清淡,善于吸收新鲜事物。这些菜系的美食品种繁多,制作方法各有特色。如果再细分,还会有菜系、十大菜系的说法,这些都说明我们饮食在资源上的丰富性。

由于宗教影响,我们还有清真和素食两个主要的饮食流派,清真菜是伊斯兰文明的集中体现,而素食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清真菜肴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有着集中的体现,在其他地方,人们也比较容易接触到。在现在的寺院中,我们还能品尝到很多有特色的素食菜肴。

由于历史因素,中国有一类集大成的菜肴系统,如集满汉美髓的满汉全席,集孔府历代菜肴精髓的孔府菜,清代集各地精髓的官府菜等等。

由于民族因素,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物产、文化不同,形成的中国各类丰富多彩的名族菜肴,这类菜肴的原料、制作方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现阶段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由于文化因素,我们的饮食文化的基础是讲究医食同源、天人合一。因此,我们有比较好的饮食养生菜肴,这些菜肴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食疗、食补的作用,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认同,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跟美食相关的酒文化、茶文化,与饮食相辅相成。

由此可见,美食以及美食所代表的饮食文化,在中国是相当丰富,同时也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各地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也在打造着跟美食相关的的旅游资源,如广州、成都、上海、南宁等地举办的国际美食节、江苏盱眙国际龙虾节、青岛啤酒节等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了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二、饮食现状与改进

中国的饮食,在各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这些年,饮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地饮食相互融合,新式美食不断涌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弊端。

饮食与文化的结合不足,我们有很多的饮食文化,但在菜肴的表现上,则表现比较单一,往往只是以单一的菜肴形式来表现,对旅游者而言,只是一个菜品的呈现,缺少整体形象和过程的展示。一些人文旅游景点,美食与菜肴往往缺乏关联。很多的人文故事可以用饮食来做一个体现,提升饮食的旅游文化品牌。

饮食的监控体系不足,现在的饮食市场,掺假、以次充好现象严重,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整个饮食体系中,存在着使用劣质原料、乱用食品添加剂甚至工业用添加剂的问题,也存在着整个食品流通体系责任不清,来源不明的问题。必需加强监控,从农田到餐桌,形成有效的安全体系,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人追查制度,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美食可以放心食用,提高旅游过程的满意度。

品牌营销不足,品牌意识不强,饮食在旅游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未来的旅游中,可以通过整体营销、重点推荐、建立网站等营销手段增加美食品牌的影响力度,是美食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一个品牌之一,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认知度。

饮食体系不够完善。现在的餐饮市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市场流行的美食,往往都是采用蒸、过油、炖等方法制作的菜肴,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快速,可以提高上菜的速度。各地美食存在着许多菜品雷同现象,一个好的菜肴出现,马上就会出现大家都来仿制的现象,而且马上又会出现新的菜品,如此反复,缺少沉淀,制作不出经典美食。而中餐有十多种烹饪方法,很多的技术失传了。应该沉下心来,用心研制出经典菜肴,提高菜肴内在技术含量。这样市场有快速的菜品,也有放下速度,制作的经典菜品,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现在的饮食市场,纯粹以原料和装修来决定菜品的价格。

结束语

旅游市场的竞争,是全方位的,需要认识到饮食在旅游竞争中的重要性,通过加强认识,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体系,与旅游目的地文化充分融合,挖掘传统美食,创造新的经典美食,提高美食与旅游的结合度,加强旅游市场的品牌竞争意识,提高旅游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篇7

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发展草原旅游经济,迅速脱贫致富的有利因素。蒙古民族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内蒙古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下,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饮食文化。为传承草原文明,真正展示草原文化精髓,我们有必要向草原文化更深层次挖掘,有必要开发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产品。

一、蒙古民族饮食文化及其特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蒙古族也不例外,但是要说到蒙古族饮食就会联想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大错特错了。蒙古族的食品构成,与游牧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夏食酪浆酸乳,冬食牛羊肉”。这基本上概括了蒙古族饮食文化的特色。“食其肉、饮其酪、衣其皮”是古代中原人对游牧生活的蒙古人的概括。在蒙古高原特定的自然环境里,长期从事狩猎和游牧经济的过程中,蒙古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与技能创造了丰富的独特的食品和饮品,从而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蒙古民族的传统食品根据不同的材料来源被分为:白食、红食、紫食、青食;蒙古民族的传统饮品分为:茶、奶、汤、酒四个大类。蒙古民族的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和世界饮食文化的瑰宝。古老的民族文化,给蒙古族饮食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饮食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蒙古饮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饮食、餐具、食俗、礼仪、环境、服装、歌舞、工艺品、专用语言等众多内容,是蒙古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蒙餐是绿色食品,蒙餐是营养食品,蒙餐是保健食品。蒙餐是内蒙古餐饮业的优势和突破口,最能体现我区民族特点及地区特点的饮食,也应该是我区最高档次的招待饮食。

蒙餐的发展是蒙古族饮食文化传统的延续,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体。蒙古族饮食文化传统中的强调生理健康与精神健康的统一,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共融,凸现人性的美与善以及人们享受生活美的意蕴与意味,对当今我区及全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饮食文化在草原旅游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蒙古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草原文化的蓬勃兴起而大放异彩。1978年起步的内蒙古旅游业,从一开始就将内蒙古的地域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到内蒙古的旅游业当中,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育,一步步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人们公认的高附加值产业。

旅游业是个消耗产业,它的直接投入未必就能够马上体现在回报上,往往是经过旅游者对当地的切身感受和当地政府部门对旅游事业的重视和开发,经过时间的考证,经过媒介的宣传,经过口碑的传赞,逐渐得到回报。这种回报,是一种良性的闭合曲线回报,旅游产业拉动人气的增长,拉动其他产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其他产业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也会补给旅游产业,从而完成闭合供应链。

目前,内蒙古各地以蒙餐为主的餐饮文化场所逐渐增多,市场是由需求造就的,蒙餐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配合草原旅游的发展,在满足游客的口味需求上不断创新,挖掘新的蒙餐菜品,在推动内蒙古草原旅游事业的发展中,蒙古族饮食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为把家乡建设成民族文化大区,为传承草原文明,真正展示草原文化精髓,我们有必要向草原文化更深层次挖掘,有必要开发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产品。

三、开发利用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构想

现代蒙古族饮食适应时空概念的变化,在继承传统蒙古族饮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有了较大发展与变化,所以,蒙古族饮食亟待提升理念,注重餐品制作的同时,强化礼仪形式。

(一)、开发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建议

1、蒙古族饮食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

蒙古族饮食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行业协会的规范,专家学者的指导以及众多民族餐饮企业的参与。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在开发中从资金投入、资源挖掘、人才培养、科学规划、保护开发等方面需要担当主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职责,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化韵味

中国饮食文化总体呈现出以下美学特征: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器皿美、环境美等。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双休日的实行和假日的延长,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机会增多,消费增加,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内蒙古必须要加强饮食文化的开发、整理、革新,这看发展草原旅游乃至整个内蒙古旅游业的重要环节。

3、把民族饮食文化与草原旅游优化组合

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时,首先应该挑选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最具有声望的资源,然后加以优化组合,对于菜肴的合理搭配、文化内涵的联系做出评价,结合旅游者的心理因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的开展,适时有目标性的推广,以举办佳肴品尝游、药膳保健游、民族风味美食节等多种方式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活动。以其达到蒙古民族饮食文化与草原旅游的完美结合。

4、挖掘和开发古今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篇8

【女】:各位来宾,

【男】: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女】:大家

【合】:晚上好!

【男】: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女】:火红的五月春意盎然,奔放的五月五彩斑斓

【男】:四海才俊赴庐州展中华文化;

【女】:五湖学子聚工大秀华夏美食。

【男】:仓廪足而知禀赋,衣食足而知荣辱

【女】:自古以来,饮食文化就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世代相传。

【男】: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女】: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享誉全球。

【男】:在这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之乐,在这百花争艳竞相怒放之时;

【女】:我们喜迎,合肥工业大学校园美食文化节“弘扬民族文化,倡导健康饮食”厨艺大赛。

【男】:今天,出席我们本届校园美食文化节“弘扬民族文化,倡导健康饮食”厨艺大赛的领导和嘉宾有:(主持人轮流介绍主席台上的领导)

【女】: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到场的嘉宾。

【男】:此次活动由合肥工业大学学生会生活部,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办,对象面向我校所有同学。

【女】:我们本着“和谐美食,健康饮食”的理念,将饮食文化知识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力争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传承文化,品味食尚”的浪潮,

【男】:我们希望将“健康与文化”带进校园、带进生活、带到大家的身边,实现“健康与你我同行”的目标。

【女】:在此,我们还要感谢恒安集团对我们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男】:下面我宣布:“弘扬民族文化,倡导健康饮食”,合肥工业大学校园美食文化节厨艺大赛

【合】:现在开始!

参赛选手入场,做自我介绍,发表决胜宣言(5分钟)

主持人介绍比赛规则:每组参赛队由三人组成,参赛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弄出两份,一份参赛作品交由评委老师打分,另一份留在台上,由大众评委品尝,每一位大众评委手中有三个樱桃,将将樱桃投给自己喜欢的选手,每票1分;最后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最好是规定炒菜)(3分钟)

介绍结束后由工作人员将参赛选手领到后台,第一组开始比赛

欣赏扇子舞表演(5分钟)

歌曲表演(3分钟)

热场游戏,(主持人串词的同时,工作人员将道具搬上台)游戏规则:

【男】:看完了精彩的表演,让我们来放松一下,玩一个小游戏吧。

【女】:好呀好呀,赶快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比赛规则吧

【男】:好,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水果。我们将在现场抽取4名观众,随机组队来参加我们的比赛。

【女】:在这里我们准备了几个个封闭的箱子,每个箱子放一种水果,两人分工,一个队友摸水果,然后比划,并描述,不能说出和水果同音的字;

【男】:另一个队友猜是什么,如果猜对将水果拿出,以最快的速度吃掉,猜不中或猜错pass,限时两分钟,猜的多者获胜。

【女】:抽中者不但可以做大众评委,还可以获得由恒安集团提供的精美礼品。

开始游戏

工作人员将桌子抬上来,参赛选手呈现参赛作品,由工作人员端给评委品尝打分,台上每位参赛选手介绍自己的作品,同时大众评委品尝(6分钟)

主持人串词,大众评委在场上进行投票,台下同时计分(5分钟)

结束后,选手下台等待结果,第二组比赛开始(工作人员将桌子道具撤下台)

唱歌节目(3分钟)

调酒师表演(5分钟)

热场游戏(工作人员将道具在台上摆好),游戏规则:(游戏再讨论下)

【男】:欣赏完精彩的表演,又到了我们的游戏时间了。

【女】:太好了,下面我们又要玩什么呢?

【男】:下面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汤勺传球。我们将在现场抽取10名观众,随机组成2队来参加我们的比赛。

【女】:比赛中每个人嘴里叼根汤勺,传递5个乒乓球。

【男】:传完后最后一个人继续完成任务,最后那个人要顶着一根棍子转十圈,最后拿飞镖射五个气球,时间最少的队获胜

【女】:获胜的队伍将获得由恒安集团提供的精美礼品。

游戏开始

工作人员将桌子抬上来,参赛选手呈现参赛作品,由工作人员端给评委品尝打分,台上每位参赛选手介绍自己的作品,同时大众评委品尝(5分钟)

主持人串词,大众评委在场上进行投票,台下同时计分(结束后撤道具和桌子)(5分钟)

歌曲表演(台下工作人员统计分数,评出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交给主持人)(5分钟)

所有参赛选手上台,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颁奖嘉宾进行颁奖,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有一份精美的鼓励奖(10分钟)

【男】:短短个小时的比赛已经结束了,相信通过这次比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对中华美食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女】: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因美食而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因有你的祝福而更加和谐,健康.

【男】:同学们让我们传承文化,品味食尚。

【女】:合肥工业大学校园美食文化节“弘扬民族文化,倡导健康饮食”厨艺大赛。

【合】:到此结束

【男】:感谢各位嘉宾的莅临

【女】:感谢各位同学的观看

【男】:感谢各兄弟学院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女】:感谢恒安集团为本次活动提供赞助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篇9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中国人的友情往往在觥筹交错的饮食中得以倾诉,因而中国菜有着独特的中国味。这种中国味蕴含了中国的人文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等等,方方面面体现着中国的特性。

中国菜是人们根据饮食生活习惯而总结形成的,有一定规律性,具备两大特点:1 是代表着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传承,不同的菜肴不仅体现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特产,也表达了不同的人情风俗,也就是代表着人的感情和思想,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2中国菜是建立在中国人饮食发展规律上的,以主食、副食之分为基础,以人们日常生活所总结出来的规律为营养导向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一、中国菜的历史渊源

中国菜的形成最初是建立在人类学会用火开始,熟食的出现也说明了中国菜的雏形已经形成,但那时不能划分中国菜的派系。中国菜的派系之分应从有“帝”的出现开始,皇帝的饮食与贵族以及平民的饮食相区分。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寺庙的出现素斋的形成又多了新的饮食风格。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饮食的需求也逐渐被列入到社会科学之中来,全国各地饮食协会纷纷创建,中国菜的发展也到了百花竞放的时代。菜系、风味体系以及派系学说也众说纷纭,乃至哪个省的菜发展快就倡导自己是主流的派系。我认为中国菜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应分为:1 京都菜流派,它包括京城的皇帝以及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府第菜肴、旧时开明皇帝常把御厨赏给皇亲国戚,也常设宴款待文武百官,在众多书籍中皆有记载,如满汉全席等。这些都能证明皇宫菜肴也有流向官门府第的事实,因此京都流派涵盖着皇帝、达官贵族等富有群体的日常饮食生活,它代表着那个时期饮食发展的最高水平,有着传统的历史文化底蕴。2 地方菜流派,它是根据地方物产以及气候、人文习俗、日常生活习惯而形成的地方菜特色,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底蕴,涵盖着少数民族、自治区、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地方菜特点。3 宗教菜流派,它包括所有相关的饮食特色,有着一定局限性。如以斋饭素食为主的饮食,寺庙的菜等,它有着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中国菜的形成与发展体现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菜特色文化。

二、中国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味也就是中国菜的味道,它体现了中国地理范围内中国人的饮食口味,区别于世界各国的饮食口味。中国味的最初体现在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以火烹调原料本身以外的味道,这种“火烹”调味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了人们最基本的健康保证,因为用火导热可以给原料杀菌“消毒”去除异味,也可产生香美可口的味感。但这个时期并不能说明中国味已经形成,仅证明中国味已经产生。在“水烹”调味型时期,人们通过火与水的烹调应用,再通过日常生活认识以及积累,已能区分原料所产生的不同味感。到“水烹”调味型时期的后期人们在通过水的烹调应用中逐渐发现了水质中所含的盐分,而盐与蛋白质、氨基酸结合可产生氨基酸钠,从而产生更加鲜美的味道。盐和胃酸结合又能加速肉类的消化吸收,调解人体的体液渗透压,对人类体质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说调味盐的形成促使人们对原料的复合味加强了认识,也为人们利用复合味奠定了基础。调味盐的出现也同时表明中国味已经形成。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调味品得到很大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在追求健康长寿的同时已不单单满足于调味与原料合成所带来的味内滋补了,更加注重味外美所带来的享受。这种味外之美不是品尝之味,而是“心理味觉”,这种味觉较为广泛,有美名、美器的美景,以及饮食情趣、饮食气氛、饮食礼仪等等,中国人把这两种味觉进行了结合,进而创造了中国菜特有的中国味。这种中国味也同样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延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味的独特魅力。

三、中国菜・中国味的内涵

(一)中国菜的内涵

中国菜见证了中国人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菜也历经了中国的历史和自然文化的变迁,中国菜带着中国特有的韵味茁壮成长,并且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其突出了三特点:1 原料取用的独特性。中国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拥有独特的丰富物产,给中国菜造就了特有的丰富烹饪原料。中国菜的烹饪取用原料较为丰富约有1万多种,较常用的也有3000多种,位居世界之首。原料取用也合理,同一种原料根据不同的部位或不同的用途,分档取料或分别加以利用,进而形成了中国菜特有的原料取用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如:有关动物内脏不少国家因肮脏而不加食用或者因胆固醇高而抛弃,在中国却将这些内脏进行精细加工制作成美味佳肴,如“溜肥肠”、“葱爆猪肝”、“桂花肚”等,而且根据医学食补“以脏补脏”获得了极佳的养生效果。中国的特殊物产通过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又开发出了中国独特的烹饪原料,如豆腐及其他豆制品,还有火腿、干贝、霉干菜、腐乳、风鸡、板鸭、酱类等。中国菜的原料取用另一特点就是分以类化,主料、配料、调料、佐料为基础,更是以调和味繁多而著称世界。2烹技精湛。中国菜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积累并创造出了大量的工艺技术。①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可以运用最基本的刀法将原料切成丝、片、块、条、段、球、末、丁、米等;②还可以动用不同的花刀将原料改成、珊瑚、荔枝、麦穗等:③原料的性质,将原料先制成茸,再用模刀压制成不同的模型,如蝴蝶、金鱼、鹿、飞鸟等,还根据不同的刀刻艺术把原料雕琢成、龙、凤、孔雀等;④烹调技法多样,凉菜技法有卤、酱、拌、炝、腌、渍、糟、醉、琉璃等,面点技法有搓、擀、按、包、卷、捏、褶、叠、摊、钳花以及通过蒸、炸、煎、煮、烤、烙等。热菜技法更是繁多,有几十种之多,熘、炸、煎、炒、烧、烤、煨、炖、蒸、煮、熏、娴、、扒、烩、氽、焙、熬、涮、烫、煲、爆、烹、煸、蹋、贴、拔丝等且每一种技法又包含几十种或十几种细分的技法。3 善于用火。中国菜善于用火,这在世界上是被公认的,在中国史书记载用火的记录也颇多,如“鼎中之变、精妙微纤……”“……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等等,早在春秋时就有精确的记载,到唐代又提出了“物无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这些都充分证明中国菜在用火烹调的独到观点,近年来中国菜新采取的控温诱导烹饪原料的营养被人体吸收与利用,更加给中国菜善于用火烹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 风味多样。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物产也因地理位置、气候以及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

同,也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口味。又由于中国的物产较为丰富,中国菜又有着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体现,由此看来中国有几十个省级市,50多个民族再加上宗教形成的饮食特色等具体有多少种口味,谁也无法说出具体数字,因此中国菜在世界上的公认度是当之无愧的。5 中国式的膳食结构。中国的饮食体制结构是中国人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经实践经验证明的结果,它有着中国自然的科学性,遵循着中国人的饮食规律性,它主要是以主食为主,副食为辅,它的营养导向是中国人历经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为基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6 善于兼融。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南北气候不一,各地的饮食口味不一样,中国人在相互交流中利用智慧把各地的风味特色相互融合或形成地域型风味或集合型风味,也从而造就了中国菜特有的风味体系。

(二)中国味的内涵

中国味是中国人造就的独特“味”文化,它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它涵盖了两大“味觉”。

1 菜肴之美味

中国菜以善于调味且味多而著称世界,中国有句俗语“唱戏的腔,厨师的汤。”而汤是菜肴之味的最佳体现,中国人也是从汤汁中找出了五味调和的神韵,也创造了味的神奇变化,菜肴之美味的显现也是代表着民族特色和时代美食科学一定时期的体现。中国的饮食调味历经了数千年经验积累,古籍的记录也较多,《本味篇》等元清皆有书记载。这些都说明了中国饮食中对味的探索由来已久。对味的经验积累与总结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中国把味分为两种层次,一种是以基本味为基础的,这种味有香、鲜、酸、甜、苦、辣、成、涩八种,它包括了中国烹饪原料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出的最基本的味觉;另外一种是通过对基本的研究而调和出多种复合味道,这种味道有数百种之多,单凉菜常用的就有20种之多“红油味、蒜汤味、怪味、芥末味、椒盐味、酸辣味、五香味、糖醋味、香糟味、葱油味、姜汁味、陈皮味、椒麻味、麻辣味、白油味、酱香味、麻酱味、甜香味、糟香味、果味、全味、卤汁味”等,热案常用的也有几十种“酥香味、花香味、柠檬味、菌香味、咸鲜味、成辣味、酸辣味、酸甜味、咸甜味、香甜味、香咸味、香辣味、酒香味、糟溜味、三合油味、椒麻味、香料味、鲜香味、怪味、涮锅味、卤香味、酱香味、臭味、鱼香味、海鲜味”等。由此看来中国人对味的研究已日渐完善,这些都表明了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崇尚与追求。

2 味外之美“味”

中国人对味外之美“味”的追求,表明了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中国人把这种味觉一般不称作心理味觉,而称味外之味,这种味觉包含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一般分有以下几点①饮食情趣,就是制作菜肴所采取的艺术造型以及相关饮食过程中采用的环境搭配,有意地创造良好就餐气氛,进而烘托菜肴,使人们于就餐中更好得到饮食的艺术享受。②饮食气氛。是中国人在就餐过程中,为满足心理的需要而特意创造的气氛。③饮食习礼,是中国人长期在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礼节、风俗以及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饮食风格,如红、白宴席,还有商务宴请等,再之还有表现中国人节日习俗的腊八宴、赏月宴、“三十”合家团圆宴、长寿宴等等。④特色文化品味,这是中国人根据社会文化延伸出来的饮食文化,它隐含着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爱好及品味,如皇宫文化、官府文化、书法文化、伟人文化、竹文化等等与饮食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四、中国菜・中国味的时代延伸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篇10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探究性学习 学习小组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任务设置

Unit3Healthyeating整个单元围绕健康饮食这一主线。话题反映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向学生渗透人文理念和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熏陶”要求,非常有现实教育意义,教师利用素材不但可以传授英语知识,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的方式将美食的概念做一个延伸,寻找自己的家乡九江地区各地的美食及其文化,发掘旅游资源,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以下是笔者们给学生的小组学习任务:

task:Gettoknowmoreaboutthespecialfoodofourhometown.

Yourjobistomakea5-minutepresentationtothewholeclass(supposetheyarenewcomerswhoknowlittleaboutJiujiangfood),withthehelpofcomputerifyouwant.

everygroupmembershouldplayaroleinthepresentation.anyform(explanation/play/interview…)isacceptable.

2实施步骤

(1)成立小组,引导合作。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保证了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根据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城区以外的其他县区的实际情况,可由各组员提议并向其他组员介绍自己熟悉的某个美食或地区风味小吃,最后综合各自意见来决定。一旦选定内容,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其中,或查找相关的历史材料,或筹划本组的调研活动及介绍形式,对活动内容以及自己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2)探究规划,明确任务。在学生行动前,笔者给他们提了一些建议,让他们想想要向别人介绍某一个特色菜肴,要向对方提供什么样的信息,需要询问他人些什么问题。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应包括somephotostoshowthedish;theingredients,theoriginortalesaboutit;howtocookit,etc.

由于介绍本地美食的外语资料如凤毛麟角,同学们找到的文字资料就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另外还有如拍照、扫描图片资料、设计展示形式、对话台词、制作电脑软件(主要是powerpoint)等。这需要各组员各展所长,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

(3)收集资料,综合信息。资料收集和是贯穿小组学习始终的,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在准备阶段进行,也可在活动之间运用,也可能在合作之后需要收集,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和创新。

(4)探究学习,展示成果。这是整个活动的最后形成和展示阶段,每人要各司其职,他们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选择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自己小组的考察成果。各小组在合作筹备、策划之后,根据已有的材料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角色分配的小品表演,或用声情并茂的介绍想来客推荐九江特色美食,或扮演大厨尝试美食烹饪,或扮演前来九江旅游的客人品尝采购九江特色美食,活跃了整个活动的气氛……每个小组都做到图文并茂,让观众直观地感受、领略到所介绍美食的诱人之处,介绍历史传统美食时有的同学还附上了动人的民间传说。

通过屏幕上令人目不暇接的图片展示,观众们可以看到让人垂涎欲滴的各具特色的九江美食,有闻名遐迩的庐山三石、九江茶饼、湖口酒糟鱼等,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成的醉石春酒、红米碱水粑、小乔炖白鸭及鄱阳流浪鸡等,也有颇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如都昌的南峰豆参、武宁的八宝什锦汤、永修的东坡肘子、修水的哨子等。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家乡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九江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这样在进行英语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很好地渗入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5)总结成效,合理评价。活动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探究笔记,及时记载探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因此学习评价也以自笔者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只要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都应该得到掌声与肯定。学生只要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满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同时互评也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

笔者在展示课结束后,学生写活动总结前,给他们分析了在他们的presentation中存在的问题。如有的小组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组织的材料缺乏逻辑性,对九江美食的介绍中有太多专业名词未能得到较好的翻译和体现,有的小组只是展示了图片却没作任何解释,让观众一头雾水,不知展示的美食是为何物,也有展示的美食本身就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但却缺乏深入挖掘和阐述等问题都影响了小组成果展示的最终效果,这些都要提醒学生今后注意改进和提高。

3探究性学习的作用以及效果

(1)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交流合作中提升自我。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2)有利于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化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有利于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探究性学习加强了英语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和教学内容、语言、氛围、目的、活动方式及评价等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为那些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建立自信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合作共同完成任务。(4)通过学生对自己生长地的特色美食的调查研究来锻炼他们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具有用英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