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9:22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植物病原学;植物病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49-02

一、植物病原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植物病原学是农业院校或综合院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与许多课程具有密切联系。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普通真菌学是该课程的基础。但是,其中除了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是各个院校必开课程外,其他课程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甚至未被设置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作为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首先了解,学生是否学习过以上课程及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例如,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是否开设直接影响了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

植物病原学课程,同时也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园艺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课。尤其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病理学,与植物病原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植物病理课程相比,植物病原学课程不是强调植物病原物与植物的互作,也很少涉及到“病害三角”等内容,而是更多地单从植物病原生物自身角度来展开。可以把植物病原学理解为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线虫与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而植物病原物与植物的互作,和其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应用与实践部分,放入到其他课程(如普通植物病理学与农业病理学)中去学习。植物病原学只是为这些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知识基础,帮助学生更加系统深入的掌握生物学知识。不应该把植物病原学看成,与普通病理学和农业病理学等课程的平行课程。

二、植物病原学是否单独设课的分析

一些院校已经把植物病原学作为独立课程进行设课,但一些院校并未将它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设课,而是把植物病原学的知识拆解成两部分内容:微生物基础部分与病原学部分。微生物基础放在微生物学(或农业微生物学)中学习,病原学内容放在普通病理学部分学习,或者都一并放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中学习。

植物保护专业几乎都会把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专业必修课。但是是否开设微生物学(或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或者把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是否作为必修课,不同院校有着不同的设置。

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又未开设植物病原学的院校,或者把这两门课程其中一门或者两门都作为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加重了普通病理学的教学难度,要求普通病理学课程的学时数必须加大,这也给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加大的教学内容,使普通病理学很难在一个学期内,全部完成其教学内容。加大学时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往往导致较差的教学质量。例如,一些学生通过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学习,了解了细菌与真菌引起植物病害症状的不同,但由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课程,却还未能区分真菌与细菌菌落的不同。这显然和课程设置本身不合理有一定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一些院校同时开设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普通植物病理学,但未设置植物学病原学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较未开设微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学)分担了一部分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但是针对性不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量依然庞大,依然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内容。这也是许多院校增设植物病原学课程的重要原因。微生物学,虽然能介绍到一部分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知识,但是并未包含另外两个植物病原物――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知识。而且,植物病原微生物只是微生物中的一小类,很难在微生物学有限的课时内,学到足够的针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知识。例如微生物中的病毒部分,包含了噬菌体、噬真菌体、动物病毒与植物病毒几个部分,又通常把噬菌体和动物病毒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针对植物病原学部分的植物病毒只是作为一少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这对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显然不够的。

如果在植物保护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难以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同时设置成必修课程,建议保留的是植物病原学而不是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这样有助于完成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使其成为专业型人才。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选修课学习,或者放入植物病原学中的微生物基础部分进行学习。当然,在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同时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设置成必修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植物病理学知识。

三、植物病原学的培养目标与内容设置

明晰了上述植物病原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设置植物病原学课程的必要性,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制定植物病原学的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植物病原学的课程目标为:通过植物病原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原微生物(真菌、病毒与细菌)的基础生物学知识,理解植物病原线虫生物学知识,了解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其他植物病理课程打下基础。

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院校,植物病原学中应该抽出足够的学时,介绍微生物学基础,其中重点介绍真菌、病毒与细菌。因为植物保护专业多门课程中涉及到微生物学知识,植物病原学课程应当一定程度上尽量承担传授微生物基础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任务。当然,如果在课程设置时,加开了普通真菌学、植物病毒学或细菌学,那么应当避免在不同课程中,过多的重复讲授相同知识点。

对于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相关课程的院校,植物病原学可以将更多的学时,用在以下知识点的讲授: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鉴定;致病的特殊细胞结构、生理与生化基础;植物病原生物致病性的遗传基础;以及代表性植物病原生物等。

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设置时,还应当注意把重点放在病原生物自身;当涉及到植物病原物与植物互作部分,要更多的从病原生物这个角度入手介绍。为了避免重复,植物病原物与植物互作部分应当更多的交给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及其他课程去介绍。

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方面,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院校,第一章内容应当首先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当学生有了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储备后,剩下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介绍。第一种,按照植物病原生物逐一介绍。这样的方式,非常适合多个老师进行合作介绍。由于植物病原生物跨了多个生物界级,几个老师根据自身知识背景配合完成,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式。例如,植物线虫学部分,由专门从事线虫学研究的老师传授更好。另外一种安排方式是,将植物病原学知识分为:分类鉴定、特殊细胞结构、致病的生理与生化基础、致病遗传基础、植物病原物的生态、典型植物病原生物等,几个章节;然后,在章节中,再根据不同病原生物进行逐一介绍。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在章节内比较不同病原生物。这种安排,也要求学生有着更加良好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四、植物病原学中的不同植物病原生物

在五个病原生物的介绍中,不应等量设置学时。单从植物病原学角度讲,学时由多至少,应当按照以下的顺序: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病毒、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原线虫,最后少量介绍寄生性种子植物。这样,也与不同病原生物造成植物病害数量和引起的经济损失相符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院校加开了其他课程,来专门学习某一种病原生物,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调节。例如,一些院校加开了普通真菌学课程或植物病毒学,那么植物病原学部分应当在课程中,适当调整内容安排,将学时更多的应用在未独立设置课程的病原生物上和不同植物病原生物的比较上。另外,一些院校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与迎合社会需求,可能开设了线虫学,植物病原学部分应当注意避免重复。

五、其他问题

教材的选用方面,微生物基础部分可以参考微生物学、普通真菌学、植物病毒学等相关书籍;植物病原学部分可以参考《植物病原真菌学》[1]、《植物病原病毒学》[2]、《植物病原细菌学》[3]、《植物病原线虫学》[4],以及其他相关的微生物学和植物病理学书籍。在代表性植物病原物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除了参照病原生物本身的重要性外,应该结合院校的专业特色、地理位置及学生未来去向,选择合适典型病原物进行讲解。另外,在植物病原学具体讲授过程中,应当注意例子的选择和侧重点方面,应当突出“植物病原”与“致病”这两个关键词,包括在植物病原学课程中的微生物基础部分,也应遵从该原则,尽量避免只是简单讲解模式微生物,而忽略了植物病原这个关键词。

六、结语

植物病原学课程,在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植物病原课程的学习,对系统理解与学习植物保护专业中植物病理方向的其他课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植物病原学的特殊性,它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受到了整个专业的其他课程设置情况的影响,同时不同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也会影响它的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谢联辉.植物病原病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微生物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2-02

现代生物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因此21世纪被誉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微生物学已贯穿整个生命科学领域,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理论及其实验课程的基础。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成为该课程所面临的重要的现实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微生物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改革的方式成功的运用到教学中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为培养优秀的服务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1.1选用合适教材

教材是连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是丰富知识理论的载体,一本合适的教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欲望。因此,选择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教材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国内关于微生物教学方面的教材版本繁多,侧重点各有不同。我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经过大量的社会考察调研活动,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选定李丹丹等在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微生物学基础》(第二版),该教材集必备知识、实用讲义、实训预习、实训报告、实训评价为一体,内容新颖,重难点突出,适合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理论教学的要求。

1.2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微生物学是贯穿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因此,如何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同时又可为后续知识学习提供良好的衔接变得尤为重要。我们以系统性、基础性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新进展、新技术和实用性为主体,将内容设计上安排了五大教学模块:预备知识、镜检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岗位应用。五大模块的设计呈逐步深入式,侧重于对技术的掌握,基础知识的运用,为培养技术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具体将五大模块划分为17个项目,包括概述微生物、显微镜观察各类微生物形态、染色制片技术、化学消毒剂、杀菌剂和防腐剂、物理消毒灭菌技术、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人工培养与技术、Gmp中微生物控制岗位、菌种岗位、微生物鉴定岗位、Qa中的菌检岗位、微生物发酵生产岗位、药物体外抗菌岗位、无菌产品生产岗位、免疫制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岗位、血清学检测岗位等。这些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专项人才,使学生可以有侧重点的针对医药企业岗位的需求,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得到有效的保障。实践证明,我们为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以及扬子江药业集团培养了大批一线抗生素药物的生产员工以及微生物鉴定岗位和Qa菌检岗位的人才,为我们不断采用和深化教学内容提供强大的保障。

2.科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1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各学校硬件及软件设施的逐渐完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代高等院校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授课教师通过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将书本上的知识以多种丰富的形式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一种有效地的途径,其优势在于可节省大量板书时间,在有限时间内向学生介绍大量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体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将微观的、描述性的、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在微生物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人类肉眼无法直接可见的微生物世界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利用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接种、纯种分离等实验步骤,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微观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一些抽象微观的结构具体化,复杂生理活动简单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学过的知识形成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此外,多媒体课件可反复回放教学内容,起到加深、巩固、再学习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在制作课件时设置超链接对前后彼此联系的内容进行链接,对一些案例事件和视频进行超链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调动学习的热情。这一优势在“抗生素发酵”这章内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复杂的抗生素发酵以网络途径彼此连接,使学生了解抗生素发酵的过程,链接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掌握每条代谢途径线路的特点及在生产实际中应用,从而为发酵工程在医药企业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大学物理;微课;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9-144-2

0引言

随着社会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微”已应用于各领域,如微电影、微小说、微系统、微信、微话等.在教育教学领域,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亦受到“微时代”的影响,相应出现了微学习、微内容、微课程、微视频等[1]。其中“微课”以其“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2]的特点发展最为迅速。

大学物理作为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所有理、工、医学生的必修课。其覆盖面广,知识信息量大,对学生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训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大学物理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分析“微课”的自身特点,结合各学校开设课程的情况,将“微课”模式和传统大学物理的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大学物理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是一项必要且意义巨大的工作。

1“微课”的特点

“微课”(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

在我国最早引用这个概念的是胡铁生,他将微课定位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与拓展资源。2011年后,国内在微课实践上展开了广泛的尝试和研究。[3]微课的教学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设计、制作成相关教学视频。教师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的环节来设计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活动。在微课中,教师可以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甚至可以增加教学互动和反思,以及学生练习的环节,使教学变得更加有效、丰富。微课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微课首先主题非常突出,有针对性。其次,微课教学情景化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再次,微课传播途径比较广,既可以使用于课堂,也可以用于网上自主学习,学习时间灵活。最后,微课教学有利于教学反馈,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同行专家的相互交流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

2大学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信息量大和学时有限的矛盾

大学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其中还涉及丰富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良好掌握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学生后续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但是就现状而言,许多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物理课程的学时分配。例如目前我校的大学物理分为两类,其中学时最多的为96学时,最少的为48学时。而在仅有的48学时中,教学内容涉及了物理学中的力学、电磁学、光学、量子物理、相对论等多方面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所有知识的体系讲清楚,讲明白,并与此同时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学,这对于高校物理教师来说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这样的状况,在教学中许多教

2.2高中物理模块化选择与大学物理统一授课之间的矛盾

2004年我国在几个省份开始试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版,拉开了高中教学改革的序幕。之后该课程标准推广到全国,并且新课程教材也随之问世。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在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相素养和科学态度。这次的教学改革,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对于物理的知识体系改动较大,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物理学的结构是相对完整的,对于大学物理中设计的电磁学、力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知识都有所涉猎。但是,新课程标准中物理学知识被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力学和电磁学为必修课程,而其他内容改为选修模块,各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特点选修相应版块。

由于不同学校选修的模块不同,造成了不同学生对于不同模块的掌握程度不同,也就是基础不同。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不平衡给大学物理的教学带来了困难。由于高校教师对于高中物理了解匮乏,加之前面阐述的课时的限制,大部分的物理教师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去照顾高中没有选修某部分模块的学生基础薄弱的状况,仍然会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和进度进行教学。这对于许多高中阶段没有选择该内容模块的学生来说,学习跨度太大,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困难和学习效果欠佳。学生在高中阶段适应了教师带着、帮着学习的方式,离开教师的拐杖之后自我的学习能力较差。当他们面对学习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又无法寻求相应引导和帮助,便容易放弃学习。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为基础薄弱同学补充太多知识点,对于高中选修过该模块的学生来说,相当于二次学习,容易造成学生没有兴趣,产生懈怠情绪。

2.3学生拓展视野的需求与教学内容陈旧之间的矛盾

相对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改革,大学物理缺乏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陈旧。在大学物理中,力、热、电、光、近代等几部分内容相对独立,教材中各部分缺少关联和交叉,使知识应用叉,不能适应现在知识大融合、学科交叉的现状。并且大学物理理论性较强,大量的数学推导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对于知识在生活、科技前沿中的应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却由于学时问题无法过多涉及。因此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大学物理教材,改革教学模式,增加现代物理学知识,增加各知识模块的交叉,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对物理应用有所了解都是大学物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3“微课”与大学物理相结合的几种类型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真研究了微课与大学物理教学相结合方法,在发挥微课特点的同时,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根据微课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笔者将微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引入类

我们都知道物理学是一种螺旋式学习结构,也就是说学生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所学的物理只在一定程度上会有重复。但是虽然知识具有重复性,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物理的难度要远远高于高中物理,学生需要从具体的、简单的、连续的物理思维转换到抽象的、复杂的、微积分的思维。也就是说学生需要面对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一个困难,甚至有些痛苦的过程。这时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才能跨越这个阶段,尽快使用大学物理的学习。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例如,在“角动量守恒”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微课引入短片,将神舟飞船上“太空陀螺”实验的展示和“常平架回转仪”、“茹科夫斯基转椅”等相关视频,通过精巧的设计制作成微课短片,可以起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3.2知识补充类

笔者对一些大学一年级学学物理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主要问题涉及高中的模块化学习是否对大学物理的学习产生一些影响。大部分学生表示会有一些障碍,比如有些别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可是自己完全没有学过,在学习中对心理的影响非常大,容易急躁。例如力学中的动量,热学中的分子运动理论在大学物理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可有些学生在高中完全没有接触过该模块。教师为了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和教学进度,不可能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过多的介绍。面对这些情况,学生们希望有一定的资源可以提供给他们进行预习和知识补充。因此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和知识基础,制作成相关微课视频放到学习网站上,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补充知识的平台和工具。

3.3知识扩展类

前面提到,由于学时的限制,大学物理课堂上已经删减了许多知识节点。因此更没有过多的课上时间介绍物理学史之类的相关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但是单调的知识点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想和现代视野也不利。

例如,在光学这一章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物理学史的内容,那就是“波动说”和“微粒说”两种观点的辩论。这是一个漫长、波折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体会科学的艰辛非常有意义。首先,牛顿领衔的“微粒说”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后来人们发现的衍射现象,是“波动说”占据了优势。可是,当光电效应现象被发现,人们又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直到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量子说和光子说问世,解释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个争论才算结束。这一过程不仅仅体现了光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科学前进的艰难以及物理学家挑战传统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坚持。所以将该部分内容制作成相关微课视频,上传至大学物理学习网站以方便学生的知识拓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再比如,在相对论一章中有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证明“以太”并不存在的实验介绍。这部分内容与2016年初发现“引力波”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原理非常相像。因此在介绍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础上,适当的介绍引力波的发现原理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为学生的后续自主学习提供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3.4重点类

针对大学物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微课视频的设计、制作,利用视频的优势简练、清晰、生动的讲解知识点。该类微课既可以在课堂上结合传统教学使用,也可以上传至相关网站以便学生复习巩固。例如“角动量守恒定律”是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由于高中物理并没有涉及转动的内容,学生只学习过动量守恒。因此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讲解过程中由于“角动量守恒”在“动量守恒”之后进行学习,因此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推导其内容和形式。这个知识点非常适合制作成微课视频,一方面因为其推导简单,另一方面该知识点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子弹飞行、直升机双螺旋桨设计、常平架回转仪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大量的动画、视频体现,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4结束语

微课可以很好地辅助大学物理教学。但是如何选择微课题材、如何设计制作出优良品质的微课、如何把握传统教学和微课的关系等内容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发扬微课的优势,发现微课教学中容易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漫长又需要付出足够耐心的工作,还需要物理工作者进行不懈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微生物生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微生物生理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与发生、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代谢与调控等的作用机理节。微生物生理学是一门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联系紧密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微生物生理学的理论性极强,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微生物生理学发展的速度更是惊人,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层出叠现,这就给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另一个方面由于课程设计的安排,微生物生理学多被列为考查课,故学生不重视。所以如果仍然采用单一的传统的理论模式进行教学,大多数学生感到微生物生理学难学,即使学后也会觉得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提高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验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

一、规划教学内容

在讲授微生物生理学之前,生物技术的同学已经学习了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所以在理论知识上难免有重复。因此,在研究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之后,我们认为在讲授微生物生理学时,最主要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深人地阐明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生化过程。引导学生从微生物代谢和调节的角度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以往一些基础性概念,在微生物生理学课中再讲,不再是重复而是在原基础上进行深化。这样更符合学生的专业要求,有利于知识的延伸,并为学生将来从事微生物学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2]

二、改进教学方法

微生物生理学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相比较而言,它没有生物学的直观,也没有工艺学的趣味。因此,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大量的多媒体手段,把枯燥生板的理论知识变为具体和生动的三位模式,以帮助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知识讲解中,可以利用动画效果,连续地表现每一步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理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核心,课堂上教师注重是对学生的单向传授,无形中学生变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新式的教育模式则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育目标。在微生物生理学中我们将创新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环节中,革创新教学模式―――教与学的角色互换。对于容易理解或已有基础的知识,鼓励学生自学和自行讲解。提前布置好分组和所要讲解的内容,上课时同学以讲授或问答等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其他的同学提出疑问或加以补充,最后教师则提出深层次问题引发讨论,阐明重点和难点,并加以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加强了双向交流,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

四、充实新知识新内容:

微生物生理学设在高年级,除讲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让学生了解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等。不断把新的概念充实到教学中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补充也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部分来补充。课外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不仅能够开拓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不同角度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科素质的提高。微生物生理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发现更是日新月异,只依靠课本的呈现和课堂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教师可以下载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并组织小组讨论,通过翻译对比,与学生一起最先进的实验技术,培养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专业英语的学习。另一方面,推荐适合学生学习的生物网站和刊物,既有新成果的介绍,又有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实验技能的讨论,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4]

五、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应用,在微生物生理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帮助学生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在实际中有所应用。首先,无论教材或课堂讲授,都应该在讲清基本概念同时,尽最联系一些生产实际,阐明理论的实践意义。比如讲代谢调控时,应该对氨基酸、核苷酸发酵生产中如何通过人为控制代谢过程提高产量的方法进行延伸与讨论。其次,应适当地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的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工厂化规模化。

通过初步的创新探索,微生物生理学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并不像以往功利的认为考查课不重要,而是能够自主的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多种方式的教学也使得课堂气氛变的活跃。并且对于微生物生理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既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凡谋,卢长柱,王月飞等.角色互换方法在生理教学中运用与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4):456-457.

[2]张力凡王海娟.微生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11,71:13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中专微生物学教学策略以人为本改革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中的微生物学部分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基础理论学科。熟练地理解微生物学,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医学学科有积极的影响,中专微生物学包括两个方面,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微生物知识的学习,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技能、操作,从而运用理论知识能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微生物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权利给予充分尊重,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微生物教学的活动中来。通过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不断地优化,才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教学,而是教学与育人有效地结合,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结合,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效地结合。

在微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与氛围,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部的身心都在课堂的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紧随教师的教学思路。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中的内容,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要想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结合。多媒体教学减轻了教师在黑板上注明重点的过程,节省了课堂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微生物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用现代微生物的课堂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知识的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使得繁杂的信息具体化,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每个感官,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全心地去体会、去领悟。

(二)启发式教学法

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在微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所学知识记忆的强化,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归类总结教学法

归类总结教学法在微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三、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注重精炼讲解、明确实验目的、清楚实验原理、明确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时刻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出现的问题,对于这些要及时地指导与纠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的流程,让学生明白如若操作程序出现错误,就会直接影响整个实验的成败。

(一)学生操作能力的不断增强

微生物学实验课就是通过实习、示范教育、展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实验技术,掌握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习最基本的操作技术,运用不同的形式来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示教操作一般都是由教师来演示,教师在示教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技能。

(二)学生分析能力的不断提高

针对某一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进行科学、综合地分析。在此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三)对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亲自参与科研课题与课题的设计,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科研思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流能力等等都有所提高,对学生在科研工作科研素质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满足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四、总结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对微生物教学进行仔细、认真地研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微生物教学计划进行修改与调整。

【参考文献】

[1]陶俊峰.对医学中微生物学"三大"教学策略的探讨[J].中外医疗,2009,28(27):126-126.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用微生物学习能力项目操作能力探讨

现代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训企业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行了新型的课改教学,使之更适合企业的需要。

在课改教学中,药用微生物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完这门课后,学生在理论水平上,和项目实践操作技术上都达到中级技工对药用微生物技术的要求标准,成为一名合格的药物检验工,为企业所需。

根据课改教学的目标、要求,我们拟定了一套培养学生适应并掌握课改教材,掌握项目引领目标的新型教学手段,掌握项目实训操作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下面就是我们总结的课改教学方法,供大家讨论。

一、选用合适的实用的课改教材

现在各种版本、各个出版社的药用微生物的课改教材,种类繁多,各有其特点,我校是高职院校,在选用教材时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来选定教材,合适的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帮助。在选用教材时,我们认为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选用的教材涵盖的理论基础知识要广、泛而简单明了,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易学易懂,总结性,归纳性,针对性较强的教材。

2.选用的教材,每章节前面都应有本节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同学在学习这节内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一般了解、理解的概念及内容,要了解的应用性、拓展性的知识,这样的教材使学生对本节的重点,要掌握的概念、结构、特点、应用性知识一目了然,增加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性,针对性,减少以往在学习过程中学完一节、一章后不知道要掌握什么内容的盲目性。

3.选用的教材,在每学完一节后,有目标检测题,题的形式多样,可以有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问答题,前三项题型都是比较细致。我们应而泛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同学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如概念、特点、区别等,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强化,而问答题,可以在学完一章内容后,选择性地做,可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特别强调对理论知识要精挑细选,不同的专业,对微生物这门课的需求不一样,要尽量选择和专业相关连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于生物制药专业,主要是普通细菌、病原性细菌、霉菌、放线菌和药用真菌形态、结构、特点、应用知识的学习,并了解细菌,病毒的致病性、干扰素、抗体、免疫疫苗等相关医学知识。我们还根据高职生的学习能力,理解水平,专业特点和综合素质能力的特点,选择一些拓展性强、应用性强,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技术在生物高新技术中的应用。如柠檬酸,谷氨酸的生产原理,基因工作的基本操作步骤,原理及其特点,基因工程药品,转基因食品,糖尿病、痛风、高脂症、脂肪肝的病理及症状,微生物在有机废水处理,探矿、探油方面的应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点,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的掌握和理解,拓展了其知识面,提高了其理论知识方面的素质,做到了有的放矢,将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课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拓展了相关连的应用性知识。

三、项目操作技能的培训

药用微生物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训结合紧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重视项目操作技术的培训,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学好这门课,我们认为可从下列两方面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

(一)平时实验实训

在平时的实验实训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验中发现,学生在很多操作重点和细节上,不能完全领会老师的示范操作,步骤混乱,操作不得要领,不注意操作步骤的严谨性,不在乎安全性,导致实验结果失败的情况常有发生,而且不会分析失败的原因。因此,我们在课改教学中采用下列较为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1.实验前播放相关实验视频,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用的材料、仪器、正确的操作步骤、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再简短讲解实验的原理、目的、材料、操作要领、要点。教师自己再实操一遍实验中的重点步骤,如接种、移液的方法,高温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步骤,等等,使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重点有深入而客观的认识,操作起来更加容易。

3.学生边自己动手,教师在旁边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状态,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4.结果分析。在学生做完每个实验后,要求其书写实验报告,报告要切合实际,要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结果有失败,要对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以避免下次的错误,使学生对实验及操作程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专题实验培训周

在平时实验实训后,还要专门用一周来培训学生在应用性方面的操作技能,培训的内容是:①药品或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②药品、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③空气、水中微生物种类的测定。

这三门实训项目是在有基本的微生物操作技能后才能开展的拓展性、应用性的综合大实验,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作为准则,可以帮助同学提高创新思维,提高综合技能素质,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度,达到学生考核中级药物检验工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教学和实验手段,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实操水平都大大提高了,既掌握了重点要求的理论基础知识内容,又了解了拓展性的应用性知识,还初步学会了对问题的研究,项目实验实训的操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独立思考力得到了加强。在劳动局组织的技工证考核中同学们达到了98%的合格证。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同学、企业的好评,就业率大大增加了,符合了社会、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药用微生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2]微生物.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32-02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是高职院校生物食品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融基础微生物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于一体的课程。2010年,我院生物类专业实现了大类招生,统一了生物类各专业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同时面向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制药三大专业的全体学生,旨在为学生对农产品、食品及药品检测等后续课程的学习,考取食品、药品检验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为从事食品药品生产、检验等岗位工作及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该课程现有的教材体系都是按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编排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加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离,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操作技能不强,职业素质不高。因此,如何使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社会的职业需求建立起有机联系,开展与实际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行动导向的课程项目化教学,就成为该门课程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笔者拟主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从《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设计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以期使所培养的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操作技能,为将来从事微生物检测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将整体化的职业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培养体系。根据毕业生反馈和企业调研等方式对微生物检测岗位进行分析,确定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明确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以行动导向完成课程内容的整体项目化设计。

在具体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原则和要求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教材《微生物学》的章节界限,整合实用性教学内容,将技能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组成教学单元,将需要的每部分理论知识点和技能加以组合,以微生物培养和检验技能为主线,将《微生物学》学科体系的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的各项操作任务之中,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实训项目。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技巧与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参照食品、药品检验工等职业资格要求和学生将来从事食品药品生产、检验等岗位工作的行业规范标准要求,实现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具体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如表1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以具体的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整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观念,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职业岗位(群)技能。结合认知规律,每个教学项目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项目的安排要具有代表性、覆盖性、典型性。第一个项目主要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后面三个项目主要根据企业微生物检验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以某一类食品为项目载体,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常检微生物的检验技术,熟悉相关标准,具备良好的微生物检验技能和职业素质。具体的教学项目设计如表2所示。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一体化教学,以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积极推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对原有教材体系中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摒弃,探索项目课程设计教案,以能力训练方式将要用到的学科理论知识融入学习项目中,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测岗位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通过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生实训环节,培养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处理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每个项目均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教学实施,具体如表3所示。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微生物检测岗位的职能要求选择和设计教学实训项目,对传统教学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割裂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微生物培养特性需要连续几天才能完成某个微生物指标的检验,这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注意根据课程的要求安排教学进程。另外,因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操作指导上不能同时兼顾所有的学生,因此,需要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所培养的学生能正确掌握微生物的操作技能和检验技术。

参考文献:

[1]包永华,叶素丹.高职《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5):35-36.

[2]陈珊.高职《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5):81-81.

[3]秦春娥,杨辉德.高职微生物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3):27-28.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物制品经营等工作岗位,能解决生物制品生产实践、经营中遇到的一般专业问题,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插进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重专业技能”的原则,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课程设置及结构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及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中职物理微视频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28-0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网络资源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利用手段被重复的使用。为了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令物理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化,微课视频资源的利用也渐渐进行了扩展。

一、微视频资源在中职物理的应用基础

1.微视频资源的内涵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手段在物理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是一种特殊的应用形式。它主要是以教师辅助为手段,以教学材料为主要基础的视频。微视频在制作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则,它的制作时间在60秒到20分钟之间。视频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其内容的涵盖方面确是非常多的。微课视频可以以“小电影”的制作方式来体现,也可以以“短片”的形式来体现。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它都要围绕着“物理课本”的这个主题,以课程资源作为主要依托。最重要的是,微课资源的结构相对完整,信息也比较全面,非常适合物理课程的教授规则。另外,微视频和当前社会中的微课非常相似,它是微型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物理教学体系中非常关键的部分。

2.基于微视频资源的学习理论

微学习的理论主要是将整个学习系统分为不同的模块,它值得主要要素分别是“微学习”、“微内容”、“微环境”四个方面。微视频资源的学习模式离不开网络信息系统的结合,它的受众对象是所有人,它能够做到课内、课外随时的学习。也就是说,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很大的灵活调整性。可视频资源将整个学习结构用零散的小模块进行拼接,使学习者从传统过程中的被动消化到主动接受,完善了知识的获取途径。

二、中职物理教学中微课视频资源的应用案例

1.微视频资源教学视频模式初探

微视频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设置结构。它不仅能够在几十秒或十几分钟内使学生把物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的突破,也将知识的覆盖范围扩大,并且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将主要内容的涵盖点进行扩充。以物理知识中的“加速度”为例[1],探究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以及速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物理知识结构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制作微课视频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微课视频内容:视频的内容主要是三名同学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比赛,而同时一辆汽车与两个推动力摩托也从相对静止到慢慢加速。由此微视频中,学生们可以看出,汽车与推动力摩托之间的加速速率不同,通过视频直观展现出不同人与不同车辆之间的速度变化规律。学生可以由视频得出,两个车辆的类型不同,但是它们都在同一时间、从同一位置上出发,开始摩托领先,但在2分30秒处,汽车超越了摩托车。这种微视频资源可以使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物体速度的变化,如果教师靠图文结合、语言描述,效果远比不上直观印象易于接受、记忆深刻。微视频能够帮助学生们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为加速度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2]。

2.微视频教学资源探究重力

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性质与万有引力相同,但重力本质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在这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重力的基本定义、大小以及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明白产生重力的原因及与万有引力的区别。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有了基本认识,但并不知道重力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力。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地面,对于远离地面的情况是没有直观感受的,而且失重状态是课堂实验无法模拟的。所以教师进行制作微课视频,以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为例,为学生们播放他在太空中失重的状态,再给学生们观看一些宇航员在太空舱进行集合训练的场景。通过这些视频,让学生们真接看到失重究竟是怎样的状态。通过把地面上的情况与宇航员在太空船中情况的对比,让学生们比较容易理解重力的概念[3]。

3.微视频教学资源探究弹力的意义

弹力是物理课程中的关键部分之一,教师在这节课中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弹力产生的的原因,知道物体微小的形变就会产生弹力,从而认识到弹力广泛的存在。而物体微小的形变是很难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实验间接证明,这类实验现象的结果不容易观察,所以将实验录成微视频,既方便学生观看结果,又大量的节约了课堂有效时间。微视频中录制两个实验:一是证明桌面能发生形变,光束通过两个平面镜两次反射放大反射角度,看到光斑移动。二是证明玻璃瓶能发生形变,在玻璃瓶中装满带有颜色的液体,在瓶塞上插入细玻璃管并使其中进入一段液体,用手触挤压玻璃瓶,会看见液柱上升。通过这样的微视频引入了弹力的概念。如果课堂实验这种微小的形变,后排的学生很难看到,如果利用微视频播放教师亲自做的实验,更能增加实验的可信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尝试,使弹力的知识掌握的更加充实[4]。

4.微视频教学资源探究超重与失重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学习了牛二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包括两个个知识点:一是超重与失重概念的提出及其解释,二是完全失重现象。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完全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在生活中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到超重与失重就是在电梯里,在上升和下降时身体是能清楚感受到的,但是只有感觉没有定量的分析,所以教师的微视频如下设计:在电梯里面放上一台称,称中放上物品。通过视频记录下静止时、匀速上下时和升、降的启动和制动时的数据,让学生亲眼看到示数的变化,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且可以利用橡皮筋系重物,亲身体验到二者是怎样的规则进行变化的[5]。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微视频资源在中职物理课程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并且它适用于物理课程的讲授。不可否认的是,“微”时代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不仅是在教学方面还是人们的生活方面。新教育形式下,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够促进中职物理课程的发展,为我国人才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孔繁成.微视频资源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新校园(中旬),2015,12:35.

[2]王世科.微视频资源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物理,2016,07:9.

[3]胡归.微视频资源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物理,2016,1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