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1:24

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河南省;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51―03

投稿日期:2005―03-08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03-JKGHa-014)

作者简介:寇建民(1960-),男,河南开封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为了解河南省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于2003年10月开始对河南省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及亚健康状况。以探讨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对促进知识分子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提高知识分子的健康水平、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为制定知识分子保健措施,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河南省13所各类型高校,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统一专业培训工作人员,以答卷方式进行调查。回收问卷650份,有效问卷602份,有效率为92.62%。年龄30~55岁,男性344人,女性258人。

1.2研究方法根据资料,将“亚健康”状态分为3个阶段:1)轻度亚健康:包括疲乏无力、失眠、情绪不稳等躯体、心理方面的症状;2)亚健康:表现为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及适应能力减退、免疫力下降;3)重度亚健康(即前临床状态):自己有种种患病的感觉,但到医院检查,未查出任何阳性体征和疾病。在本调查中结合河南省知识分子的具体情况,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制定出本调查亚健康的诊断标准,每一项调查都有很有感觉、有一定感觉、没太大感觉、没感觉4种选择,以前两项为标准。

1.3统计方法将统计资料输入数据库,用SpSS10软件包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知识分子人群中完全健康者144人(23.92%),患有某种疾病者36人(5.98%),现正处于亚健康状态者70.10%(422/602)。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中,轻度亚健康状态者110人(26.07%);亚健康状态者245人(58.06%);重度亚健康状态者67人(15.88%)。本次调查河南省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的发病率与广东省大学教师69.18%、武汉高校教师的64.3%的发病率基本相同。这些调查数据说明目前我国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2.2性别 男性组处于亚健康状态者239人,发生率为69.48%(239/344),女性组处于亚健康状态者183人,发生率为70.93%(183/258),女性组比男性组发病率显著升高(p<0.01)见表1。女性组亚健康状态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与女性知识分子在工作事业中要和男性一样负担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要与男性齐头并进,在家庭中还要为家务劳动、子女教育费时、操心,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要遭受事业和家庭上的双重压力,比男性付出双倍的精力和体力,加之自身生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女性组亚健康状态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组。

2.3年龄本调查发现40岁以上人群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多,占到79.21%,其中以46―50组和51―56组两组人数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8.52%和83.52%(表2)。40岁以上人群这一中年群体在事业、家庭中都是中坚力量,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几乎被教学、科研、工作和家务劳动所充斥,无论从精力、体力、财力上都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的减退,使之生理和心理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逐步下降,过重、过强的精神、心理压力会加速、加重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疾病的发生。

2.4 性格本次调查中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不同,性格内向者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76.29%)较高,明显高于性格外向者(67.16%),p<0.01(表3)。这可能是内向性格者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平时与人交流比较少,沉静、孤独、不爱交际、不善言谈,当面对事业、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往往不是通过与人沟通的方式来释放缓解压力,而是把压力强压心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还由于内向性格者不懂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容易受到别人的忽视和误解。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只好将所有的烦恼、忧愁、痛苦压抑在内心深处,独自一个人扛。这样做的后果,又会导致别人更多的误解和忽视,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的人相比较,前者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这也是内向性格者亚健康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3 讨论

3.1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本次调查结果与此相符。说明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高校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已经成为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主力。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人常常有许多不适不快的感觉,具体表现在:1)躯体方面;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早醒,多梦、常做噩梦、经常头痛、头闷胀、头昏,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困乏、特别容易疲劳、稍一活动则气短汗出、肌肉酸困、关节疼痛等症状。2)心理方面;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恐惧不安、莫名其妙地出现心烦意乱,遇事爱生气,易紧张和恐惧等感觉。3)情感方面;表现为冷漠、无望、无助、孤独、空虚、机械、轻率等表现。4)其他方面;心血管方面经常感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消化方面不思饮食、纳呆,视力下降,骨关节方面经常感到腰酸背痛、关节不适或者浑身不舒服,泌尿生殖方面低下或者性要求突然减少、尿急、尿频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大多存在“六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疾病水平的高负荷(体力低下和心理障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也可归纳为“一增三减”:一增是疲劳增加;三减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3.2 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

3.2.1膳食结构不合理调查中发现60%以上的人群平时喜食肉、蛋类食品,35.6%的人群平时几乎不吃水果或蔬菜摄入过少。这种膳食结构因过量的食用三高食品(高脂肪、高蛋白质、高糖食物),造成营养不合理,热量过高,营养素不全,使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液流动缓慢;加之食品中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份偏缺,造成人体某些重要营养素的缺乏以及肥胖症的增多,使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微循环紊乱,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以至引起疾病。

3.2.2 缺乏运动调查结果显示,有34.68%的知识分子不参加体育活动。影响河南省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有;21.4%的知识分子虽然知道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但因缺乏余暇时间无法参加体育锻炼,13.2%的知识分子以周围没有体育设施为理由不参加体育锻炼,还有11.7%的知识分子认为工作重、身心疲劳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其次对体育没有兴趣、不懂锻炼方法,离锻炼场地远、不方便,身体好不用锻炼,家务活较多等等也是影响河南省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表4)。造成这种不良的因素的原因除主观因素如工作任务繁重,个人压力加大,工作后身体疲乏,对体育兴趣不浓,工作之余还要教育辅导子女做家务等等,影响了锻炼情绪以外。

3.2.3心理压力过重中年人在社会的地位、负担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必须一直承受着高压,现代社会高度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各种人事关系,使中年人的心理压力过大。中年知识分子同时在工作、科研、生活方面也存在较大压力,一方面既要承担繁重的工作、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来自工作环境、晋升职称、家庭负担等的压力和影响,诸如晋升职称、教学科研指标的完成、单位上下级关系、家庭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赡养问题,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等,导致身心疲惫负担严重,久而久之就会使身体、心理经常处于疲劳状态,造成躯体、心理健康透支,结果出现亚健康状态。

3.2.4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一些知识分子沾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嗜好,如吸烟、酗酒(表5)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嗜好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干扰机体的生物规律,产生不适感,久而久之会导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从表5可见,吸烟、饮酒的人数在知识分子人群中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对知识分子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是影响知识分子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

3.2.5疲劳过度据调查知识分子中约有68.5%的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h,48.9%的人睡眠时间不超过6h,58%承认睡眠没有规律,50%肯定自己睡眠中有打鼾的症状,33%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很差。还有60.5%的知识分子在寒暑假中还要加班、加点应对各种各样的补习、辅导班得不到休息,59.5%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单位组织的疗养和休养,而生病时有44%的知识分子坚持照常上班。长期的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生活无规律会引起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产生不良的反应,如睡眠质量下降、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紧张性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紧张的心理刺激还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引起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病。

3.2.6工作性质的特点对高校知识分子来讲,这一人群的文化素质较高、学历层次较高、思维能力也较强,但同时也意味着知识分子在工作、学习方面用脑时间的增多和用脑强度的增大,新世纪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知识更新,教育体制改革的岗位竞争,晋升、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变,自身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事业期望值的增高等等,都使教师职业极具挑战性、紧迫性,使许多教师感到压力巨大、精神紧张、夜不能寐。

3.3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1)养成良好的饮食方式;合理膳食,合理的选择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中高脂、高糖、高盐、低膳食纤维的不合理饮食结构,饮用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多食水果和蔬菜,建立科学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2)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要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无规律、不吃早餐、喜食高脂高盐饮食,逆时而作、睡眠不足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不过分疲劳,坚决戒除吸烟的坏习惯,避免酗酒,适量饮用红酒。

3)培养科学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锻炼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

4)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要有乐观豁达的胸怀,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人际关系,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培养健康的体态、心态和情态以及开朗的性格方面,要学会调试自己,不要自寻烦恼、不要过分执著;要面现实,不要想入非非;要学会宽恕和忍让、要顾全大局,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导致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缺乏运动、心理压力较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疲劳过度及知识分子自身工作特点等等。

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工作倦怠调查不同护龄

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很多护士会因为反复坚持一项工作而产生倦怠,而通过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工作压力会给护士带来情感、认知、行为等一系列的危害,尤其是在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需求方面,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导致工作的失误。而这也是影响工作效率、人际交往、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快速发展医疗行业中,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更应该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次调查旨在探讨学历对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及工作倦怠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护士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不同性别、护龄、学历、性格特质、医院性质、科室以及所处的应激状态表现不同程度的倦怠情绪,而这也是此次调查的要点。

1研究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本院100名女护士,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45岁,根据情况分组中专、大专、本科等护士状况,每天两检测一次,为期6个月。

1.2护士心理健康测量方法

主要以精神科的心理治疗仪器为检测对象,其实心理健康研究的技术的主要手段是采取临床心理问题真的技术为评定条件,如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Stat)、人体评定量表(Ga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情感衡量等,也可以采取自制经过严格新都和效度相关的检测问题作出报告分析。

2不同程度护理检测研究

2.1护士心理状态明显总体水平不高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因为女护士不同生理状况和年龄差距的变化,只有10人身体无异常,而15人呈现非健康状态,75名护士呈现亚健康状态。长期护士存在超重和慢性疲倦的状态主要是亚健康比例人群,运用SCL一90量表评定后,护士普遍表现异常的因子多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恐怖等,而因为各方面家庭生活原因的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总是牵绊对工作的影响,这和护士接受的教育背景有关,还存在一些人文社会知识的影响,比如说心理学、人际沟通、自我减压等调配能力。

2.2不同护龄心理健康根据年龄表现方式不同

通过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相反是工作年限长、职称水平高、学位水平高的护士自我肯定程度较低,这是因为年龄大的护士工作量也很大,相比较要比年轻的护士承担的多。所以在研究中发现工龄在10~20年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工龄段的护士差,主要存在抑郁、恐惧、焦虑、偏执、强迫症等精神性因子活动性高的检测结果。而根据临床发现,30~39岁年龄段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可能与年长护士技术娴熟,精力充沛,能掌握工作中的疏漏和要领,独立性很强,有较强的自信心。

2.3不同科室级别护士心理呈现的状态不同

通过对特殊科室的护士和普通科室的护士调查研究,发现精神科、急诊、小儿急诊、院前急诊等特殊护理人员,很多明显表现为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状态。比如手术室的护士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普通护理人员,且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外科病房护士;而急诊、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的护士较一般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护士更容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焦虑、强迫、敌对等。对此,针对性解决分析的主要原因其相关性较大的不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的问题,而是管理及人际关系,护理专业价值体现及工作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2.4应激状态下护士针对环境变化和心里社会系统过重所表现不同

有资料显示,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身健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异常。而护士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身健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异常,所以引起的反应是适应或者适应不良。

2.5不同性格的护士心理状态存在明显差异

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性格是决定护士工作职务好坏的条件,而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是一个持久、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和行为方向,不同性格的护士在环境应激中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护士的人格特征会影响护士对压力的感受。a型护士如若出现对工作满意度低、心理健康水平低下,那么可能出现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偏执、焦虑心理状态,通过为期6个月的检测调查分析,在通过精神科的病程分析,其中超过了专业训练对心理的调适作用,其可能起到紧张“增敏”作用,故对紧张较敏感,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帮助护士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而a型人格的人恰好可以成为促进各项事业积极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紧张源作用下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3总结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男护士不断的涌入医疗行业,针对对女护士的调查研究分析,把男女护士的工作进行比较,而调查研究表明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护士。所以以上为期6个月的调查研究,护龄高的护士反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更甚者出现一些消极的人格特质,,这主要和工作任务多、操心劳累、频繁长期一项工作有很大的关系。而针对不同护士心理状态的分析,一般比较压抑的护士更容易出现性格差异因素的影响,所以很多重症科室护士更是频繁状态低下的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的不断改进,而护士分工明确的研究表现,可以考虑设计纵向的研究方案,探讨影响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深层机制。所以针对女护士在临床上不同表现,可以来越多的男护士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未来男护士研究的样本量扩大,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及行为应对方式也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关注与探讨。本次调查的重点是质及精神的奖励对提高一个专业从业人员的自尊及专业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促进护士不断改进和进取心的条件,而适当的休息、娱乐活动、群体交流更能促进护士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华兰[1];冼慕慈[2];覃惠英[2];王妙君[1];王逸如[1];洪静敏[1].肿瘤医院护士疲劳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4.525-527

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中医学;亚健康状态;诊断;预防;治疗;

1关于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按苏联学者Berkman提议,人的一般状态分为健康状态、病理状态及亚健康状态即诱病状态。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

在医学范畴中,人体某一时间的全身机能状况,称即时状态,简称“状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全身各器官组织相互协调和统一的综合表现。“正常人”是一个比较复杂而难以作出确切定义的概念,从“状态”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没有明显的自觉或检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个体就是正常人。而在病理范畴中,状态则指以人体生理机能失调为主,但又常伴见不同程度的全身功能失调状况[1]。当亚健康状态即诱病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转化为疾病。反之,若采取措施,则走向健康。这一认识,使人们把健康与疾病之间理解为一个互为联系的渐进过程,有助于在形成明确的病理改变之前未雨绸缪,作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①是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②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③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④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⑤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

上述方面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物理、化学检查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作出对疾病的诊断。

研究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要课题,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尤其是精神心理医学的临床实际中发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环境污染、激烈竟争等许多与现代文明结伴而来的忧患,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来自社会和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再加上不少人养成吸烟酗酒、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体力劳动、生活不规律、夜生活过度等不良习惯,亚健康状态人群逐渐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程度不同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有着亚健康的体验。亚健康状态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无病,还必须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亚健康状态,实际是一状非健康状态,极可能发展成多种疾病,故研究干预亚健康状态,有助于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研究干预亚健康状态,是实现医学目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

既往认为医学的目的是“治病”,然而严峻的事实告诉人们,全球患病人数日益增长,疾病种类不断增加,人口不断老化,美国的癌症10万人死亡数从3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还以每10年5%~7%的比例攀升。中国现有9000万高血压病人,2000万糖尿病人,600万中风病人;到2000年全球老年人口增加到5.9亿,在我国有将近1.34亿老年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1.7%)。这都使整个医学处于被动应付与困惑之中,即使是发达国家对此巨大的医疗费用的投入也感到不堪重负。这种状况迫使人们对健康观和医学目的进行变革。1997年14国在《医学的目的,确定新的优先战略》声明中所提出的“所谓健康,是安康和心身完整统一的体验,其特点是没有显著的疾病,能让人去寻求她或他的基本目标,并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和履行工作职责。”医学的目的与功能不仅仅是治病,对于人体的“第三状态”的控制,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措施。

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它的提出被誉为是80年代后半期的医学新思维,因此深入研究亚健康状态,将对下个世纪的人类医学作出巨大贡献。

“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贯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治未病,不仅包括了未病先防,也包括了非显性疾病的治疗,注重于“病”的临床前期、先兆症状。中医在诊断学、预防学、治疗学方面显示了整体优势。

2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诊断优势

如前是说,所谓亚健康状态,实际上是指人体生理机能失调的综合表现,是人的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应感觉所反映的种种症状,而运用物理及生化手段往往难以确诊为何种疾病。

人体状态正常与否的第一感受者是病人自身,因此病人患病时的自我感觉症状是诊断疾病状态的最重要依据,而病人表现出来的各种体征,亦是了解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论、方法论,区别于现代医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应状态。中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了解症状、体征、诊断病理状态的最佳方法之一,它能够比较全面而又可靠地了解疾病状态,为进一步分析其病变机理提供客观依据。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在不干扰生命状态的前提下,动态把握各种病理信息,将四诊收集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并判断为“阴虚”、“阳虚”、“气虚”、“湿热”等等。

早期诊断出病理性体质,亦是重要手段。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审查人的神、色、态、脉、舌等体征及性格、饮食、二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出病理体质。如我们既往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依据,运用流行病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痰湿体质作出半定量的积分法诊断标准,为病理性体质的诊断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特异性的病理体质则可从某些特异性的检验指标作出诊断,如易发生i型变态反应的过敏性体质之人血清ige类抗体较正常人明显升高等[2]。

3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优势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以及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从而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未来的医学是预防医学,每一个个体的治疗,无不包含着预防的成分。现代预防医学建立了三级预防的观念,即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二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中医体质学说对亚健康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故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阳虚体质易患伤寒,阴虚体质易患温病”是临床所公认的事实。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特殊体质对某些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本人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op值分别为3.40、5.13、5.75、4.13),均具有显著差别(p值分别是p<0.025,p<0.005,p<0.005,p<0.025)。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一级预防(即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

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的具体办法有普查、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等。中医体质学说为疾病的二级预防提供了简便的筛检措施和确定高危人群的方法。

筛检是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检查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是早期发现病人的一种方法。通过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评定,可以将人群中健康人与可疑患病或患病的人区别开来,即正常体质者为筛检阴性,病理体质者为筛检阳性。对于具有病理体质而未发病的人可以通过改善体质进行病因预防,对于已患病者则予以相应的治疗。70年代,王琦等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体质调查,提出7种临床体质分型的设计,除一型为正常体质外,其余六型均为病理性体质,经20余年的临床运用,证明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规范性,可以用来指导筛检工作。痰湿体质课题组还通过1036例肥胖人的调研制定了痰湿体质的定量判断记分法,积分>9分者判定为痰湿体质。这使得判定特殊体质的筛检方法变得更迅速,并更具客观性。

病理性体质对疾病具有内在倾向性,这为确定疾病的高危人群提供了方向。“肥胖人痰湿型体质的变异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的研究表明,体质存在变异,痰湿型体质定量判断记分法则基本上反映了痰湿型体质的变异程度。通过对247例肥胖人调查发现痰湿型体质的变异呈尖峭峰的对称分布,冠心病的发病率在一定范围内与痰湿型体质的得分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病理性体质变异分布的研究以及病理性体质的变异与相关发病率关系的确立,使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确定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以进行重点预防。

4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优势

西方医学的总特征,注重于生物结构上的一个个具体的异常(病),采取的也主要是生物的、理化的手段,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修复这种异常(治愈疾病)。并以线性方程的思想,着重于针对病因或对证治疗,在生物性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疾病谱的改变和病种的不可抑制使全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不断进化,并使其总目标及主导思想和具体思路被迫作出某些调整或优化,从而发生了医学观、医学模式、医学目的等变革。中医学主要着眼于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型(体质)与病理反应状态(证型),这正是中医学的特点和对人体生命的独特见解,它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并使之恢复正常的协调的生理状态,通过调整以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康复力。中医在治疗上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及“因时因人因地宜”等治则;方药上有理气活血、滋阴温阳等,主要是针对不同反应状态,建立起相应的方药理论。

人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心理状态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病理性体质(非正常体质)包括普通病理体质,如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等,及特异性病理体质,如过敏性体质、分泌型lga缺陷体质等。病理性体质之人,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未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病理性体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物质基础,具有发生其相关疾病的倾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疾病发生后的发展与转归。因此我们可以从研究病理性体质入手,对亚健康状态作出诊断与治疗。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具有可变性,方剂是改善体质的重要手段,现代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已初步验证了“体质可调性”的设想。钱氏应用王琦拟制的轻健胶囊对38例单纯性肥胖患者进行了临床用药观察,发现轻健胶囊有非常显著改善痰湿及兼瘀体质的作用。动物药理实验表明轻健胶囊可促使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纠正了现代研究所揭示的痰湿型体质在物质代谢方面所表现的某些异常特征。中医学在对人体非健康状态的调治中,借助纯自然的方药或非药物自然疗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优势在于调整不良状态,改善及优化体质,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准。

亚健康状态常表现为心身异常症候的特点,中医学心主神明理论、形神合一理论、藏象五志理论、七情理论、三因理论、气质类型理论等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养生、心理护理及食疗、针灸、气功、导引、音乐疗法等多种方法,并创用了数以千计的方药,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造的成果,是调治修复亚健康状态的理论宝库。

5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保健品开发的优势

根据人体亚健康状态的理论,保健食品一般指两类:一类是以健康人为对象,以增进人体健康和各项体能为目的的保健食品;另一类是主要供健康异常或健康受高危险因素影响的人使用、以防治为目的的保健食品。如此分类具有实际意义,保健食品的作用恰恰是在食品与药物之间作用于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病理之间以协助人体向健康状态发展。

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4

共生现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理论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可以发现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模式经历了偏利和间歇共生状态、偏利与连续共生状态、非对称互惠与间歇共生状态、非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状态和对称互惠与间歇共生状态的发展过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现状是非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状态和对称互惠与间歇共生状态并存的共生状态,但最终会走向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状态。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生关系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学界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也提出过许多观点,如替代论、排斥论、独立论[1]、平行论[2]、整合论等。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管理机制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拟从共生理论视角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为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基础

1.共生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首次提出共生概念,他认为“共生即不同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这一定义由于过于宽泛而导致许多争议。1970年,美国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Lynnmargulis)提出了内共生假说(endosymbiotictheory),并系统地阐述了共生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推动了共生理论的发展和普及,对共生现象的研究也迅速地由生物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1998年,我国学者袁纯清对共生理论作了系统研究与阐释,提出了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系统及其基本状态、共生的基本原理等观点。2000年,吴飞驰对共生理念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共生具有本源性、普遍性、自组织性、层次性、共进性、开放性和互主体性等特征。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共生理论的思想,拓宽了共生理论的应用,同时也是我们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生关系的理论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本质。

对共生现象的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在人类社会,共生关系会因共生事物的不同而更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共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资源的交互利用达到共存、共进和创新的效果。共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其最低层次是共同生存,中间层次是共同进化发展,最高层次是创新,即新生命的诞生或新功能的生发和新能量的产生。三个层次并非孤立存在,它可以是共生事物不同阶段的状态,也可以是共生事物的变化态势和共时性状态。共生关系的过程在于共生关系主体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有效产生、交换和配置,共生关系的价值在于共生关系主体的共同适应、激发、进化、发展,通过共生过程达到各共生关系主体生存能力增强、功能日臻完善、效益提高的效果。[3]在人类社会,共生既有自发的自组织状态,同时也可以是自觉构建的关系形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发展体现了由自发产生到自觉建构的过程。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并从90年代中期被正式纳入德育的范畴予以重视和开展教育活动。从此,心理健康教育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联,构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经过20余年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越来越明显,其共生的本质就是通过在物质、信息与能量的全方位交互作用,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形式上,都按照一定的模式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并在不断发展中协同共进,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解析框架。

根据袁纯清的共生系统理论,我们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关系的分析框架。有两个维度:一是纵向维度,从发展过程分析不同时期的共生模式;二是从横向维度,分析目前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共生现状。共生系统是指由共生单元按某种共生模式构成的共生关系的集合。就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共生系统的状态是由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的组合决定的。前者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后者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下面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系统的基本状态。表中所示的6种状态显示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共生模式和状态,其中“偏利与间歇共生”模式代表低水平的共生状态,“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模式代表高水平的共生状态。由“偏利与间歇共生”模式向“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模式发展,代表着共生系统的优化方向。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的纵向发展而言,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共生状态,但只要能够达到连续的“对称互惠共生”,就意味着达到最优化的共生状态。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比较来说,不同学校可能存在不同的共生模式,也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共生状态,表现出共生的差异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进程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是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从低层次共生到高层次共生状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1.第一阶段:

偏利与间歇共生状态。偏利共生是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既无利也无害的关系状态,偏利共生关系可以产生新能量,但新能量只为某一共生单元所得;间歇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按某种时间间隔具有多次相互作用和共生单元只在少数方面发生作用,它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征。偏利与间歇共生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最初阶段(约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萌发期)的共生状态。其表征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独立形态,它完全“淹没”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所产生的能量也被思想政治教育所掩盖,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特点。主要表现为:没有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教师只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根据教学需要补充性地融入一些心理学元素,如讲述道德、爱情、交往内容时可能涉及到道德心理、恋爱心理和交往心理等内容;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基本上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开展工作,可能偶尔有辅导员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基于自己的知识基础运用到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方法等。在偏利与间歇共生状态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只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形式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2.第二阶段:

偏利与连续共生状态。连续共生模式是指在一个封闭时空内共生单元具有连续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单元在多方面发生作用。连续共生状态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征。偏利与连续共生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阶段(约1994年到2000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期)的共生状态。这时,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没有获得独立的形态,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增加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要求。标志性的文件是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5年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两个文件都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把完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优良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具体的德育目标之一。正是这两个文件,奠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从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没有改变。但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缺乏明确思路,对把心理健康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缺乏明确内容和整体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还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其落实情况有赖于相关领导与教师是否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及其重视程度。但已有一些高校教师自发地以选修课形式不定期开设心理类课程或讲座,少数有条件的高校开始设置心理咨询室。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独立形态,这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偏利与连续的共生状态,且连续共生水平较低。

3.第三阶段:

非对称互惠与间歇共生状态。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是指共生主体存在着非对称性依赖和互利,仍然是一方强大一方弱小,但弱小方也已经呈现出独立的力量。非对称互惠与间歇共生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第三阶段(从2001年到2004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初建期)的共生状态。自从上述两个文件颁布后,各高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国高校的开展情况仍然很不平衡,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开展工作也不力。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于2001年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确定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并对师资建设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后,许多高校开始按照文件的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工作。一是重视课程的开设。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独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相关的选修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二是设置专门心理咨询机构。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室),由兼职教师(极少有专职)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和保障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依然不平衡。一些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且基础较好的高校,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较好发展,课程与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管理也比较规范有序。但更多的高校因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而无法开出专门课程,心理咨询工作也大都是由非专业的兼职人员担任,缺乏专业性。而一些条件较差和领导重视不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上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因此,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属于非对称互惠与间歇共生状态,即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确定,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和讲座)和工作(心理咨询)出现于高校,但其作为学科来说还相当弱小,专业性和独立性不强,无论从业务上,还是从管理上或是经费投入上,都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框架中属于相对弱势与被忽视的部分,因此也更多地体现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与补充。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各种原因而处于时好时坏的状态。

4.第四阶段:

非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状态。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其中把“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予以强调。2005年,教育部等联合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文件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强调“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特别提出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强调“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工作机制上,明确了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的职责,提出“教育部成立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咨询与指导”。随着教育部等主管部门的一再强调,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首先,2004年的“马家爵事件”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不仅工作基础好的学校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条件不成熟的高校也在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这一阶段,高校纷纷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开展课程教学、主题活动和心理咨询等工作,并纷纷建立起具有多部门联动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密切监控心理问题严重或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随着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在提高,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心理培训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在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设进入了正常轨道,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校得到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主张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已逐步成为学界的共识。特别是教育部的几个文件颁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常态化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地位的凸显和独立性的增强,使得其育人功能得到提升,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属于非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状态,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5.第五阶段:

对称互惠与间歇共生状态。2011年,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教育部根据中发〔2004〕16号和教社政〔2005〕1号文件精神,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建设都提出了具体的或量化的要求,并强调落实。特别提出“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学校应有机构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具体组织协调开展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内容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越来越成熟的方案与模式,有了越来越明确的内容和规范要求,也有了越来越具备完善功能的独立形态。这一文件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标准化建设阶段,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由非对称互惠向对称互惠方向发展。但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标准化的建设,以及由非对称互惠向对称互惠发展,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作为独立形态发挥其独特功能,但是从共生的视角,能够达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称互惠状态的高校并不多,总体上仍然还没有超出非对称互惠状态。或者说,两者的对称互惠仍处于间歇共生状态。因此可以说,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现状是非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状态和对称互惠与间歇共生状态并存的共生状态。判断这一共生状态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很大好转,但还相当薄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在教师队伍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仍然很少,更多的是来自思政师资队伍和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师的兼职教师。根据笔者2014年对某省区61所(总数76所)高校的调查,有49.2%的高校有2名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34.4%的高校仅有1名,16.4%的高校没有配备专职教师;有27.9%的高校有10名以上的兼职教师,36.1%的高校有6~10名兼职教师。由此可见,许多高校在人员配备上仍是相当薄弱,根据每校至少2名专职教师的建设标准,达标的仅为一半高校。兼职教师仍然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有力补充。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方面,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要对那些心理问题不严重但又受到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虽然高校于2005年重新实施专职辅导员制度,并于2014年提出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可从各高校辅导员招考和入职情况看,具有心理学科知识的人并不多,在后续的培训中也缺乏完整性的知识体系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方法训练,而对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更是少有进行,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队伍素质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在物质条件上有很大改进,但仍显不足。在教育部等行政部门的日益重视和再三强调下,各高校也纷纷开始以《基本建设标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场地建设、购买各种设备、加强师资引进与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建设的快车道。但也要看到,与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组织支撑、稳定的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充足的经费投入、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设备条件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哪些方面看都显不足,仍处于需要大力发展阶段。三是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得到健全,但需协调优化。教育部的基本建设标准的出台,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和优化,一些有专门机构的高校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一些工作滞后的高校则纷纷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有这些机构大都以挂靠或半独立的方式由学工部门或思政单位担任,这是目前看到的最能发挥综合效能的模式。但也有一些高校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虽然也有机构,但管理上还处于沟通不良的混乱状态,各项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管理上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协调。四是共生环境已经基本具备,微观环境还有待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各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大环境等。从目前情况看,社会大环境越来越能够接纳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对心理求助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部及各省区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并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设标准,不仅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也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学校层面的建设也在全面开展但仍然不平衡,一些高校已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称互惠共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而更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弱小,建设力度还需加大,两者的协同需要进一步优化。基于以上情况,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状态和对称互惠与间歇共生状态并存的共生现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存在,但当非对称互惠状态逐步减少,对称互惠状态由间歇逐步增多并成为常态,一种全新的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状态就会出现。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趋向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的发展目标。

袁纯清认为,对称互惠共生是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进化的根本法则。所有共生系统中对称性互惠共生系统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稳定的系统,任何具有对称性互惠共生特征的系统在同种共生模式中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我们认为,对称互惠共生是指共生的主体在共生系统中实现了平等均衡的资源交换和利益共享,并通过共生系统获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对称”并非“对等”或“等量”,而是共生双方都有适合于对方的资源输出,同时也能从对方获得自己无法生成的资源,它是互利互惠的,但并非等量交换那么简单。互利互惠的前提首先是共生双方具有独立主体和形态,没有独立就不可能有能量或资源的输出;其次是独立的双方也有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外部的支持与补充。如果自身能够完全解决面临的问题,共生就没有必要,或者只能是偏利共生的供方(生物界中的宿主),难以实现公平有效的互惠共生。由此观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首先,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完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哪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的内容,也对解决问题乏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功能使两者的共生成为必要与可能;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独立的力量,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对称互惠的共生关系,才能完整地通过发挥自己的特殊效用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即通过互惠共生发挥出理想的育人效应,其共生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因此,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生的发展目标就是由非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状态或者对称互惠与间歇共生状态,向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状态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达到对称互惠与连续共生状态,进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称互惠共生。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称互惠的共生状态是一种功能充分发挥、效能充分体现和效益足够优化的理想状态,但它并非是一种达到后的静止状态,对称互惠的共生本身也不是一种有止境的状态,它可能永远都处在循环的变化发展中。那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称互惠与连续的共生状态是怎样的呢?本文提出如下的看法。一是共生认知上,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已形成共识。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关系的必要性,特别是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及塑造完整人格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两者各有相互不可替代的功能,它们可以建立互惠共生关系,并在互惠共生中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二是组织管理上,形成完善高效的良性运行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稳定而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专门人员负责相应的管理工作,能协调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使它们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又能发挥协同作用,保证效能最大化。三是教育教学上,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有独立的课程和课程群,但两者在内涵上又紧密关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实现知识结构的互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通过对主题活动的价值引导发挥思想政治的导向功能,共同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心灵成长。四是工作方法上,既有相似共融又具有独特性。辅导员不仅要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学习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能在具体工作之中融会贯通地应用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来圆满解决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问题。在心理咨询中,虽然强调价值中立,但也会有价值引导和价值干预,这就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关联的部分。它以更为学生接受的方式,在对学生个体的工作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五是资源共享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交互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资源保障等方面有同等的待遇,能满足工作需要,并能高效发挥作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实际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包括物质条件与师资条件,尤其是辅导员队伍,他们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他们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使用的主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任何单一方面都难以完成全面育人的目标,只有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完成共同的育人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便成为必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有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当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对称互惠与连续的共生状态时,便能产生最大的共生能量和达到最好的共生效果。而要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对称互惠与连续的共生状态,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共生单元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忠发.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2]何慧星,张澜,张爱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机理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2011,(3).

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5

亚健康状态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全新概念。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亚健康的康复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治“未病”及辨证论治思想,恰好适宜作为亚健康状态临床防治、调理的指导思想。

有人报道现在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眼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受惊吓等状态;而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有时还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其实,这就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状

中国的亚健康人群已超过7亿,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其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据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民亚健康率为75.31%,上海为73.49%,广东为73.41%……一项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早逝现象正在加剧,中年知识分子60%~70%处于亚健康状态。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另据最新统计,近年城乡居民前四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全国每年死亡人口中就有70%以上死于非传染病,这些疾病大部分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但由于全民健康教育不够,大众预防意识不强,没有在亚健康阶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才导致了严重的疾患。由亚健康发展引起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多发生于35~45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近几年来在下岗职工中也不少见。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亚健康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亚健康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症状、评估标准及亚健康状态的生理生化检测等均已进一步明确。何谓亚健康?1984年,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从健康定义可以看出,除健康和疾病之外,人类还有一种状态是虚弱现象,即是亚健康。一般认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身体症状:头昏,目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纳呆,腹胀,嗳气,腹泻,便秘,腰背酸痛,失眠,多梦,月经紊乱,痛经等。

心理症状:焦虑,烦躁,易怒,恐慌,紧张、过度敏感或情绪低落,抑郁,冷漠,失望,孤独,记忆力减退,睡眠差等。

道德思想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偏差、偏激思想;内心深处产生不安、沮丧和自我评价降低甚至自卑等情绪。

社会表现:家庭不和睦,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困难、效率底下,难以承担社会责任。

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基本理论

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6

【摘要】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因其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有的时代性,被称为“世纪病”[1],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潜病状态”等的称谓。亚健康在现代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健康状态是许多种证候的综合表现。祖国医学从《内经》即建立了治未病的重要理念,对亚健康研究具有深刻影响。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体质筛检、情志疗法、针灸、推拿及食疗等中医手段对亚健康状态的养生调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应用概况中药调理生活方式情志疗法针灸推拿养生调治

1影响因素

翻阅古代医籍,中医虽然没有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却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亚健康和疾病都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1.1心理失衡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社会的竞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心理冲突,若不能妥善解决,便会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许多研究表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复杂的各种关系,使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也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1.2现代人的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结构(膏梁厚味)往往营养配给不均衡,且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缺,造成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缺乏和营养失衡,肥胖症增多,机体的代谢功能出现紊乱。

1.3环境恶化,中医学早就提出“天人相应”学说,十分重视生活环境对健康长寿的影响。现代工业的污染、车辆增多、人口增长、装修的污染,噪音干扰,空调的使用,使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使人烦躁、心情郁闷。

1.4节律紊乱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运动规律即“生物钟”,它维持着生命运动过程、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若“以妄为常,以酒为浆,醉以入房,昼夜颠倒,饥饱失常,逆时而作,放纵生活”,就会破坏这种节律,影响正常的机体运行。

1.5动静失度肢体及脏器组织的活动应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生命在于运动,亦需要静养,它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强身健体要具有针对性,每个人在不同时期,身体的客观情况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如果锻炼不当,也会损坏人体健康。

1.6乱用药品乱用药物只会对机体产生危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稍感疲劳,就大量滥用补药,稍有小恙,就大量服用抗菌素,人为地造成机体功能失调。

1.7七情内伤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人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衰,心理失衡,外伤劳损、过度等都可成为脏器功能失调的诱发原因和过度状态,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防治亚健康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养生调治方法

亚健康状态表现的主要症状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失于平衡而出现的,因此主要从平衡阴阳及调理脏腑为出发点。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整体治疗和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更具特色。

1.1整体观对亚健康调治的指导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情志活动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药擅长调节人体机能状态以维护内外环境及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以往中医证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中医药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起作用。

2.2辨证论治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中医治病,既着眼于“病”的异同,更着眼于“证”的区别。“证”是一种状态,有轻度心身失调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前的潜临床亚健康状态,又有疾病恢复期的后临床亚健康状态[2]。亚健康状态可以是许多种证候的表现,其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型概括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8种。

1.3中药调理法关于中药调理亚健康的临床报导很多,且疗效都很明显。如叶子[3]用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反应,治疗后理化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温茂兴[4]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具有亚健康疲劳典型表现的66名患者。服药平均40d后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虚烦失眠、胃纳不佳等典型症状明显改善。赵永华等[5]运用颐年降压饮治疗亚健康(早期原发性高血压病)效果明显。

1.4非药物疗法①病理性体质的筛检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王琦[6]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亚健康病因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②情志疗法中医的情志疗法在医史上不乏记载。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能导致气机紊乱,而“百病皆生于气”,所以情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不但说明了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还明确指出了心理调整的关键是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移情疗法、易性疗法、以情胜情疗法和情境疗法等[7]。

③针灸疗法关于针灸调理亚健康行之有效的报导也较多。如安丽萍等[8]采用毫针、七星针及耳穴压丸的组合针法应用于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200例,并与自我保健按摩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组80例进行同期对比观察。其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其毫针针刺主穴为腹三针(中脘、天枢、气海)、体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头三针(本神、百会、安眠穴),梅花针取华佗夹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叩刺,耳穴取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双侧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贴附按压。结果在规定疗程中,200例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达100%。周震等[9]应用贺氏“强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亚健康状态6例,以达祛瘀生新,补虚泻实的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石学敏[10]针刺治疗亚急性原发高血压病,原则:活血散风,平肝降逆。取穴: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人迎施用捻转补法,合谷,太冲,施用捻转泻法,曲池,足三里,施用捻转补法。结果,证实了针刺治疗本病具有效果迅捷、稳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吴焕林等[11]针刺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方法:针刺双侧太冲穴,每日一次,连续七日为一个疗程。手法以泻法为主。治疗结果显示:针刺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具有良好的及时效应。

④推拿疗法推拿是疗效确切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方法,其在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康复治疗中效果尤为明显。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经络系统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从而消除亚健康患者的种种不适症状[12]。如黄铁银等[13]运用一指禅推法、揉、抹、按、捏、擦、滚、拿、搓等9种手法,分别在卧位、俯卧位、正坐位对以容易疲乏、食少、纳呆和睡眠欠佳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患者60例进行全身推拿调理,收到良好疗效。谢慧君等[14]则提出了应该采用辨证论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来调治亚健康状态。⑤体育疗法传统的体育疗法如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这些方法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等功效。正如《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⑥其他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中医自古就强调食疗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李爽姿等[15]认为中医“寓治于食”的食疗养生营养方法对保健强身、促进亚健康态向健康态转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此外,临床报导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措施还有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综上所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疗效标准将更加客观化、其辨证体系将更加完整规范。可以预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3结语

总之,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生老病死,虽然不可抗拒,但我们应该主动地适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时应养身健体,在欲病时早期防治,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亚健康状态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较为普遍的亚健康状态亟待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心身医学及其纯自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在诊断、预防、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对未来世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张路星,朱耀平.解读亚健康[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457

[2]王艳君,胡朝阳.从亚健康看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趋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1-4.

[3]叶子.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医,2004,36(7):62.

[4]温茂兴.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13(1):31-32.

[5]赵永华等.颐年降压饮治疗早期原发高血压患者4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09,9,798.

[6]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7]张孝娟,严灿,高敏.中医药与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的调节[J].中医杂志,2002,43(9):647-648.

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亚健康;健康体检;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3-0061-02

doi:10.14033/ki.cfmr.2015.03.033

亚健康状态又称为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低质的健康状态,这种低质状态虽然还是健康状态、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但是如不加以调节或治疗,则有可能发展为疾病,因此亚健康对人的健康已经构成危险。目前,关于亚健康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危险因素与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中医诊断与干预方法研究等方面,而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在亚健康的监控与判定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要想发现亚健康,健康体检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因为它可以通过发现受检者检验值微小的变化,从而做出临床判断,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防治[1]。司徒志强等[2]研究发现,心电图表现可以较为敏感的反映人的亚健康状态。笔者亦通过对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心电图作为一种简便、无创、廉价、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可以作为亚健康的初筛方法推广应用。现将之总结与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亚健康状态判断标准及《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的亚健康状态筛选流程,从2013年7月-2013年9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的1056人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亚健康人群共216例,并同时从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人群83例,将他们的一般资料及心电图结果纳入统计分析。两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亚健康状态的判断标准

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拟定亚健康状态的判断标准:(1)反复出现(持续3个月以上)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2)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所偏离但不符合临床疾病诊断;(3)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4)尽管有非重大器质性疾病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减退无因果联系。

1.3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1)年龄25~45岁,性别不限;(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1.3.2排除标准(1)处于围绝经期女性;(2)有吸烟及嗜酒史者;(3)检查前1周内有服用各种药物者;(4)检查前1d内有饮用咖啡、浓茶及情绪激动者;(5)专业运动员。

1.4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在检查前安静休息3min以上,取平卧位,全身放松,采用12导光电心电图机(日本光电eCG-1350p型)连续描记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检查,纸速25mm/s,增益1mV/cm。确保所记录基线平稳、无干扰、图像清晰,诊断标准以中国心电学会、中国心律学会推荐的《心电图标准化和解析的建议与临床应用国际指南2009》[3]为标准,由专业人员进行记录和判断结果。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亚健康人群组心电图结果中存在有窦性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心电图改变。健康人群组与亚健康人群组异常心电图出现率分别为13.25%与26.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从医学角度来看,人的生理状态大致可以分为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是指既非疾病又非健康的中间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游离状态。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有可能向疾病转化,在这一中间状态中,可能会有这些疾病的早期表现或先兆症状,但这些早期表现及先兆症状往往被人忽视,因此有必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让科学的检测与评估技术成为健康、亚健康与疾病评估的基础[4]。对于无明显疾病症状的亚健康状态常常被人忽视,这恰恰是很危险的,如老年无症状的心律失常,因为得不到自己与医生的重视,因此其危害更大[5]。

亚健康作为一个当代医学的新概念,对医学尤其是保健医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6]。随着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正越来越大[7]。尤其是公务员,近年来,他们已经成为亚健康的高发职业人群[8]。既往医学界关注更多的是对疾病的研究,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对于健康的重视,亚健康问题正成为现代医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亚健康的产生最主要是社会心理应激原引起的应激情绪反应,主要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适度的紧张与焦虑可以提高警惕人的警觉水平,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如果过度的、长时间的紧张与焦虑以及精神长期或反复处于紧张状态,则会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功能的持续亢进,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亚健康虽然不属器质性病变,但长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导致亚健康逐渐演变为各种恶性肿瘤和慢性心血管疾病。

在亚健康的诊断上,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国内主要有临床症状诊断及量表诊断法[9]。在亚健康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所提供的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10]。亚健康的成因有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上述因素均可导致心电图异常的发生[11]。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肌激动的电学活动,心肌的功能活动由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调节,迷走神经具有抑制作用,交感神经具有兴奋作用,这种拮抗性能可以灵敏地调节心脏的活动以维持其稳态和适应机体的需要。心电图的改变一般认为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可能涉及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以及全身代谢的影响、药物的作用等。而亚健康的产生最主要是社会心理应激所产生,长期社会心理应激以及睡眠节律的失调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紊乱,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各种心律失常、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电图异常改变。心电图检查有异常发现者的人群当中,当然有部分属于心电图的正常变异者,但仍然存在部分非正常变异者,这些非正常变异者此时并非健康状态,而是亚健康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处于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有必要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所发现的心电图异常有助于心脏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12]。心电图在亚健康人群中伴有正常范围改变或轻度异常改变均能演变为心血管事件危险因子,是器质性疾病的前兆[13]。但是,如要充分发挥心电图检查在亚健康监测中的诊断作用,单靠一次心电图检查是远远不够的。心电图某些波或波段的异常改变,有可能预示患有某种疾患,但也有可能是正常变异[14]。例如,右束支在解剖学上细而长,易发生阻滞,其临床意义应视心脏其他方面情况而定,如出现在健康临床上无明显心脏病者常无重要意义,对既往心电图正常突然发生的右束支阻滞则应考虑病理意义[15]。加之心电图记录的只是心肌激动的电学活动,心电图检测技术本身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还受到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影响。此外,心电图结果与年龄因素也有关,譬如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受检者年龄的增加,心电图阳性发生率亦随之增加,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与增龄呈现正相关[14]。因此,建议定期复查,建立心电图检查档案,对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动态分析其心电图变化与演变,并密切结合其它检查与临床资料如年龄与性别等等,如此才能得出有利于健康评估与健康管理的正确解释。

参考文献

[1]杨菊.2640例老年人体检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64-65.

[2]司徒志强,王明飞.人群亚健康状态与心电图关系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30(9):1507-1508.

[3]中国心电学会,中国心律学会,译.心电图标准化和解析的建议与临床应用国际指南2009[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4.

[4]刘贵杰.亚健康测量技术与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92.

[5]季敏娜.老年健康体检无症状心律失常综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2):51-53.

[6]王俊,郭雯,王景芳.亚健康与21世纪医学[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1):106-108.

[7]张国方,罗美香,林燕.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95-97.

[8]辜洁妮,朱惠莲,许斌,等.广州市越秀区部分公务员亚健康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5(2):124-127.

[9]刘键,李锋.躯体亚健康的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2):222-224.

[10]周辉,项平,曾强,等.亚健康状态的现代化评估[J].北京中医药,2009,28(11):852-855.

[11]孙雪梅,马直勉,张卉.某高校2629例教工体检心电图结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5):527-528.

[12]肖炉芳,孙钰,林振中.健康人异常心电图的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1):88-90.

[13]刘景霞,孙晓宁.亚健康人群中的111例心电图特征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3):239-240.

[14]韩玉芬,庞素念.不同年龄段健康体检心电图对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2(4):550-551.

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8

所谓亚健康状态,通俗的说,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体质与心理失衡状态。一般来说,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科学认识亚健康,有必要分清亚健康与相关医学问题的区别:

一是亚健康不同于亚临床:尽管亚健康与上游的健康状态和下游的疾病状态有部分重叠,但区分也是明显的。亚临床是有主观检查证据而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如当前常见的中老年人亚临床颈动脉硬化,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较明显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甚至有斑块形成,而无临床表现;而亚健康状态者具有头痛、头晕和胸闷不适主诉,但血管心脏超声及心电图检查都未发现异常。

二是亚健康不等于慢性疲劳综合征(CFS)。首先CFS具有国际统一标准,亚健康至今没有;其次CFS在18岁以上成人发生率仅为0.004%,而亚健康则为70%,两者间悬殊甚大;再者国内描述的亚健康状态多数通过积极干预恢复健康,CFS则仅有30%可以恢复健康状态。

三是界定亚健康还应注意同临床功能性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及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相区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亚健康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判断标准,中、西医对亚健康的理解和界定范围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均是今后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现代人亚健康

根源一:前列腺无菌性炎症及前列腺肥大所产生的并发症

这相当于中医肾虚、命门火衰的症候群,是男性亚健康及早衰的原因之一。人体也像机器一样,你只懂使用,不注意保养,就容易出毛病。人们通常对于躯体劳累,会以休息、旅游、娱乐,甚至沐足、放松按摩等方式来调节,但前列腺的劳损如何去保护?

解决之道:已婚男性每次性生活后,因前列腺充血,自我恢复缓慢,这体现在体表小腹肌约在脐下三寸至四寸,即关元穴到中极穴周围挛缩,触之有气块,这时如果在此处轻轻按摩,将有利于前列腺充血的自我恢复。每次事后坚持小腹肌的穴位按摩,必能有助防止前列腺无菌性炎和前列腺肥大的发生。

根源二:尾椎急慢性损伤

这是导致女性亚健康状态和早衰的一个主要病因。

尾骨为人类进化后的“尾巴”所残留的部分,表面上看很不起眼,但内藏玄机。从神经解剖来说,尾骨前面有奇神经节贴附,尾骨急慢性损伤刺激了奇神经节,反射性引起内脏功能的紊乱;以中医经络学说解释,尾闾骨端下有督脉起点穴――长强穴。督脉为阳经之海。督脉之源头损伤受阻,扰乱体内经脉相互制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杂病丛生。尾椎骨损伤后逐渐出现症状,通常有:头晕目眩,心烦胸闷,下腰部酸困,慢性泄泻,眼睛干涩,眼袋突起,脸色苍黄,中午昏昏欲睡而不能人睡,额部皱纹增多,脸上长黄褐斑。

解决之道:此类症侯群常见于中年女性,多方治疗效果差时配合尾椎按摩手法,可修复阳经脉头的损伤,调整神经节的反射,有效遏止亚健康状态的进展,可以起到一定的美容效果,也增强了青春活力。

根源三:骨盆结构损伤、错位

这种损伤破坏躯体生物力学平衡,使内腔位置倾斜,功能紊乱而致亚健康。骨盆上接躯干、头颈部,下连双下肢,为承上启下的枢纽,将两侧的骶髂关节连线和两肩关节的肩峰连线作为底线和上线,脊柱视为直线,可看出,躯干类似一个“工”字形结构,胸腔及腹腔里的器官被悬吊在上面,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发挥作用。由于骨盆损伤错位,造成脊柱侧弯以后,“工”字形结构不同程度倾斜,被悬吊着的器官长时间受不正常的静力牵拉,耐力较差的器官因“筋疲力尽”而出现毛病。左侧骨盆移位致使交感神经紧张,影响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右侧骨盆移位使副交感神经紧张,引起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易患妇科杂症等。

解决之道:骨盆移位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懒于运动,长期不正确坐姿,髋、膝、踝等关节反复损伤久治不愈者,因走路跛行,间接撞击腰髋部,更易造成骨盆移位。妇女怀孕分娩,也是躯体生物力学失衡的诱因。因此,加强腰髋关节的运动,增强腹肌的练习很重要。

根源四:血管无菌性炎症

日本著名医学家春山茂雄指出:一切老化都是从血管开始的。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痛、动脉硬化,最后都能引起血管堵塞。人体中有些较大动脉所分布的节段,腹股沟处的股动脉。这些部位较少有肌肉等结缔组织的覆盖和保护,是机体防御中的薄弱环节。外伤、不正确姿势长时间牵拉、冷热空气侵袭,都容易造成浅动脉段及周围结缔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如颈动脉炎,能引起眩晕、头痛出汗、恶心作呕、步履不稳、走路倾斜、或伴有咽痛、咽痒、干咳、耳痛、头皮发麻、颈肩处的肌肉酸痛等症状。

解决之道:以上症状的病因难以通过化验查出,使用抗炎镇痛药、营养神经药,甚至大量抗菌素疗效不显著,针对性按摩和理疗却有较好的效果。可以看出,血管无菌性炎症是一种被忽视了的典型亚健康病原。据传,法国有位70多岁女演员,看起来只有50岁左右的样子,人们请教她保健秘诀,她说,每天多次按摩喉结两旁的颈动脉搏动处,手法要轻,持之以恒,可起到增强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大脑缺血的作用。经验值得借鉴。笔者认为,再配合两手虚拳扣打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效果更佳。

根源五:腹部脂肪过多

腹腔盛装着人体生殖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两大系统中的重要器官。腹部过多的脂肪像一座山,挤压腹腔内各器官的正常活动空间,有的甚至往上撑顶压缩胸腔体积,影响心脏的跳动和肺的呼吸。大腹便便者,大多行动迟缓,懒于运动,身体沉重,动辄气喘乏力,心跳加快。

解决之道:造成腹部鼓起、体态肥硕的原因,除了有些遗传因素外,更多的是缺少一定运动量的健身活动,不注意饮食调节,作息的生物钟错乱。所以重要的是有针对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另外,笔者发现,不少的“大肚腩”者,腹部并没有多少脂肪,仅仅是胀气而已,颈背肌酸痛乏力,胸椎后关节错位,脊柱轴线偏歪,致使背部前倾,腹肌随之下坠。此外,因消化不良的顽固性便秘、矢气等,都可使腹部膨胀。治好颈胸椎和胃肠毛病,许多的“大肚腩”也就自然瘪下去。

亚健康如何界定

亚健康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这么说健康概念的范围有多大,亚健康的涵盖范围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症谱涉及领域有多宽,亚健康谱的涉及范围就有多宽。概括我们中心近年采的研究成果和多数专家的研讨意见,亚健康的分类和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

康可划分为:(1)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2)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4)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2.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1)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2)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3)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4)某些病原携带状态:如乙肝病原携带者、结核菌携带者、某些病毒携带者等;(5)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脂、血压、心率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铁等偏低状态等;(6)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3.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

我国约有60%(约7亿)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尽管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过度疲劳仍是首要原因。

据报载,亚健康状态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亚健康状态为60-70%,过度疲劳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大敌。前不久公布了一项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城市对2000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其中60%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现象;经常腰酸背痛者为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了58%;脾气暴躁或焦虑者为48%。不仅中年人如此,大中院校学生也都存在过劳现象,尤其是科研工作者更面临着过度疲劳的严重威胁。有关资料表明,最近5年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134人谢世,平均年龄仅仅为53.2岁。国务院体改办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指出,我国肩负重任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左右。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过度疲劳已日益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日本每年有10000多人因过度疲劳猝死。据美国卫生部门调查发现,美国至少有400万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在1995年一年内,日本著名精工公司、川崎制铁公司和全日本航空公司等12家大公司的总经理相继去世,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

以前,亚健康主要针对中、老年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物质生活的丰厚以及情感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亚健康状态已困扰着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年龄的男女老幼,尤其是当代都市中人,长期夜生活的颠倒,以车代步,缺少锻炼,饮食肥甘厚味……造成营养失调,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不足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等导致心理紧张焦虑,这是造成亚健康状态的重要诱因。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查不出任何疾病,心理和社会相适应的完美状态。由此可见,没有疾病的虚弱就是亚健康状态。

专家们将亚健康人的表现分为“紧张型”与“放任型”两种。

“紧张型”的人只要稍有身体不适,就赶紧往医院跑,开很多药存放家中,甚至连可动可不动的手术也“一刀了之”。

“放任型”的人则与此相反,他们常常为了学习、工作而“透支”生命,尽管十分疲劳,但仍然咬牙支撑着。这种人精神虽然可嘉,但却不尽科学,如果病倒,治疗需要加倍的时间和经费。如神经衰弱、衰老、胃肠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重病及慢性病的恢复期、疲劳综合征等,均属于亚健康之列。

亚健康状态产生原因十分复杂,过度疲劳是首要因素;其次是人体的自然老化;重大疾病的前期,人体的组织器官虽然没有出现器质性或占位性病变,但在功能上已经发生了障碍;另外就是人体的特定的时期内处于亚健康状态。有关专家提出,对于大量存在的亚健康者,我们应当积极推行新的医疗模式。从现在的医院诊治模式转变为医院、社区、家庭与个人相结合;从单纯生理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三结合;从单纯中医、西医诊断、中医用药,转变为以中医药为主导,中西医相结合的传统、现代和自然疗法相结合。

第一种医疗模式,是鉴于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必然的影响,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在临床中,在进行生理治疗外,还需采用包括暗示、生物反馈、心静放松、慰藉与思想疏导在内的各种心理和社会进行综合治疗。

第二种医疗模式,即医疗保健向医院、社区、家庭与个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充分运用数字化的现代信息网络,以及其它的当代通讯高科技,使人们在社会和冢庭直接与医疗中心沟通。建立远程诊疗远程干预、远程咨询和远程医疗。即病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处理问题的办法。

第三种医疗模式,是大力开展中西结合,利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独特优势,进行因人、因地、因时辨证论证。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面对大量存在的亚健康者,1999年,卫生部就将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状态列入“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重大技术和关键问题”之一。

预防医学养生保健专家们除了劝诫人们重视亚健康,走出亚健康的同时,还开出了一份“健康处方”。

均衡营养:脂肪类食物不可多食亦不可不食,因为脂肪类营养是大脑运转必需的,缺乏脂类将影响思维。维生素要多吃,因为当人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时,体内消耗的维生素C将显著增加。

保障睡眠:睡眠应占人类生活的1/3,它能增强人的免疫力,以抵御邪气。

心情宽松:人在社会生存,难免有很多烦恼,要想应付各种挑战,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调节维持心理平衡。

晒太阳提神:在上午兜照半小时对经常萎靡、有忧郁倾向的人很有效。

了解生理周期:每个人的生理周期都不一样,找出自己精力变化曲线,然后合理安排每日活动。

劳逸结合,张驰有度:不能一直处于高强度、快节奏无规律的生活中。

静坐放松:每天抽出一段时间静坐,可以调整全身的脏腑和气血的运行。

每周远离喧嚣的城市一次:郊外空气中负离子浓度较高,能调节神经系统。

午后打盹半小时以调节放松和恢复精力。

亚健康五大危害:

1.亚健康是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状态,大多数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均是从亚健康人群转入的。2.亚健康状态明显影响工作效能和生活、学习质量,甚至危及特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如高空作业人员和竞技体育人员等。3.心理亚健康极易导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杀和家庭伤害。4.多数亚健康状态与生物钟紊乱构成因果关系,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5.严重亚健康可明显影响健康寿命,甚至造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残。

针对亚健康的成因和危害,必须强化自我防护,牢记预防亚健康的“十字方针”:

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体育锻炼;亚健康;教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类健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疾病不再是医学研究的唯一,而对人的健康状况的研究已是现代生物、心理及社会医学模式的重点。而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客观上提示了教师在注重群众体育活动的同时,要认清形势,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有关自身健康的理论与实践,为体育锻炼参与健康服务拓展空间的同时,也为体育锻炼如何与医学合理的结合而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健康与否牵系着培养教育学生的质量。这里,针对一些教师身上出现的“亚健康”状态做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一、教师的“亚健康”状态

对教师的“亚健康”状态的提出决非偶然,它是广大医学工作者根据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死因的构成而发生变化所提出的相应观点。由于对健康视角的转变,扩大了医学工作者的视野,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探求围绕生命和健康的有关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模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的观点。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类生理功能低下状态,包括身心轻度失调和潜临床机体状态。凡处于身心轻度失调状态的人群,常常表现出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心情郁闷和烦躁、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现象,且时好时坏,时轻时重,遇有不良刺激时会使机体状态加重;而“潜临床状态”,是亚健康的主体,是指身体出现了与某些疾病相关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发展成为某一类病理损害的极大可能性,或已启动了向某些病理改变的态势。

1、教师应通过坚持体育锻炼而告别“亚健康”状态

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如果教师通过适度而有趣的运动可使其心情舒畅、和谐和愉快,也可以转移不愉快的压力源。在运动后由于肌肉收缩或激素分泌,还可以使人处于更放松的状态。因此,教师告别“亚健康”的最好途径是坚持每天都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2、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教师的心理状态

人的心理活动是生物圈中最高级的心理活动,原因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相对最高。人的任何一个有目的、有社会倾向的活动,都必须以生物功能为基础,由心理活动来调节。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主观行为,就必然产生显著的心理活动,其主要影响表现在可以缓解心理的紧张状态、消除身心上的疲惫、宣泄自身不良情绪的淤积并使之暂时性的遗忘,甚至淡化:在其过程中还可以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排除消极情绪的干扰、或摆脱难以名状的欲望追求和不必要的烦恼,从中可以感悟到人生最大的快乐、生命的意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人际间的交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解除自我幽闭,开阔胸怀,教师通过体育锻炼使其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有研究显示,体育锻炼与人们的精神健康有很大的关系,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降低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焦虑状态。

二、体育锻炼是增进教师身心健康的有效生活方式

1、教师体质的提高是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保证

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首要因素。将体育锻炼贯穿于人的整个生活方式之中,因此教师应通过体育锻炼对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给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肌体和阳光的肤色:同时在身体机能上也增加了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适应力和生理的调节能力,使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保持旺盛的体力、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承受力,从而也可以减少“亚健康”状态的侵袭,改善和消除可能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负面效应。在某些发达的国家,把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是“期望换回最大的经济效益投资”。因此,身心健康和精神快乐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师工作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2、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教师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教师认识自我,还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教育。体育锻炼大多是集体性、竞技性的活动,通过体育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还会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教师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而且也会增加教师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增强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适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体育锻炼能够培养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要适度的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而有选择的进行体育锻炼。但是随着运动量的不断增加,也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不但有助于培养教师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意识,还有助于培养教师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从而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锻炼是教师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体育锻炼能促进教师良好心态的形成,它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健康的心情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脑部放松,从而促进良好心态的形成,可以逐渐树立起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精神,这也是健康人生最难得的。体育锻炼时各种情况下发生的心理变化,对参与运动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我们教师的信条。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保持和增进教师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

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10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的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无疾病或不虚弱。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十项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繁重的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敢承担责任,不挑剔要做的工作;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⑤能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还有一个标准是“五快”:①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②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③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④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⑤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中医对于中年人的健康标准①眼有神:目光炯炯,无呆滞的感觉,说明精气旺盛,脏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跃。②声息和:声如洪钟,呼吸从容不迫,心平气和,反映出肺脏功能良好。③前门松指小便通畅,说明泌尿、生殖系统大体无恙。④后门紧:大便每日一次,有规律,无腹痛、腹泻之虑,说明消化功能健旺。⑤形不丰:体型匀称,不过胖。⑥牙齿坚反映肾精充足。⑦腰腿灵:表现肌肉、骨骼和四肢关节有力、灵活。⑨脉形小:每分钟心跳次数保持在正常范围(60~100次/分),说明心脏和循环系统良好。⑨饮食稳:饮食坚持定时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饱食滥饮,无烟酒嗜好,注意饮食卫生。⑩起居准:能按时起床和入睡,睡眠质量好。

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是从健康到疾病的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准备阶段,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我国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各国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约占15%,患有各种疾病者也约占15%,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大约占65%。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有多达70%的人属于亚健康状态。发生年龄主要分布在35~60岁之间,以中年知识分子和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人士、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居多。

以身体结构和系统划分亚健康状态: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人会较早地出现“一增三减”(即疲劳增加,活力、适应性和反应能力减退)现象,并有向“六高一低”(即心理和体力高负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稠度、高血糖、高体重和免疫能力下降)发展的趋势。

亚健康状态可出现多种不适症状:①躯体不适综合征:有不适感觉,但物理检查与实验数据均正常。②亚临床状态综合征:有某些疾病临床表现,是一种倾向性的潜伏前期表现。③原因不明综合征:此类症状不具有病理意义,也查不出具体原因,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等。④病原体携带状态综合征:为病原体携带者,他们躯体功能正常,心理、社会适应状态正常。病原体检查结果异常,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结核菌携带者等。⑤检验值处临界状态:某些临床检查的实验值处于高、低限值状态,如血糖、血压值的偏高值状态和血钙、血铁等实验值偏低值状态等。⑥躯体健康处于高致病性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异常血脂、血糖和高血压等。

亚健康也有分类

功能失调型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或排除疾病来源因素的组织器官功能不良状态,或体力疲劳、身体虚弱、周身不适、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

精神与心理型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环境污染型亚健康状态

受污染的周围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引起,突出表现为空气、水源、土壤、电磁、语言和行为污染等。以及社会适应性不良的影响,表现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人际关系难以协调,角色错位、环境不适应等。

生活方式型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多由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如不良的饮食、运动与生活习惯等。

测一测你是不是也健康状态

对照下列症状的描述,如果符合自己则记括号内的分数。1.早上起床时,有持续的头发掉落。(记5分)2.感到情绪有些抑郁,会对着窗外的天空发呆。(记3分)3.昨天想好的某件事,今天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而且近一段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记10分)4.上班的途中,害怕走进办公室,觉得工作令人厌倦。(记5分)5.不想面对同事和上司,有一种自闭症式的渴望。(记5分)6.工作效率下降,上司已明显表达了对你不满。(记5分)7.每天工作一小时后,感到身体倦怠,胸闷气短。(记10分)8.工作情绪始终无法高涨,最令自己不解的是,无名火很大,但又没有精力发作。(记5分)9.一日三餐进食甚少,排除天气因素,即使口味非常适合自己,近来也经常味同嚼蜡。(记5分)10.盼望早早地逃离办公室,为的是能够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记5分)11.对城市污染、噪声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清幽、宁静的山水,以便休息身心。(记5分)12.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朋友聚会,有种强打精神、勉强应酬的感觉。(记2分)13.夜里常常失眠,即使睡着了,也老是在做梦的状态中,睡眠质量很糟糕。(记10分)14.体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早上起来,发现眼眶深陷,下巴突出。(记10分)15.感觉免疫力在下降,经常感冒。(记5分)16.性能力下降,妻子(或丈夫)对你明显地表示了性要求,但你却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没有什么欲望。对方甚至怀疑你有外遇了。(记10分)

测试结果

如果累积总分超过30分,就表明您的健康已敲响警钟;如果总分超过50分,就应好好地反思您的生活状态,加强锻炼和营养搭配等;如果累积总分超过80分,请赶紧去医院找医生,并需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

病源因素型亚健康状态

有明确的可追溯疾病起源史,如家族先天性心脏病史和家族高血压史等。

道德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与攀比心理过甚等。

什么原因导致亚健康

长期紧张工作和过度的压力

可引发急慢性应激,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引发脑应激疲劳、认知功能明显下降,破坏正常的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摄入高盐、高脂和高热量食物,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大量吸烟和酗酒、久坐不运动,起居没有良好的习惯是造成亚健康的最常见原因。

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

如水源和空气污染,噪声、微波、电磁波及其他化学、物理因素污染,环境污染导致食物的污染,这些都是防不胜防的健康隐性杀手。

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刺激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突然、不良的精神、心理刺激往往是引发心理亚健康和躯体亚健康的重要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