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4:50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篇1

教案与导学案有本质区别。教案是教学中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编写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的讲授方案。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于学生“会学”。从二者的内容指向而言,二者有交叉又有很多的不同。

应该说,在转变传统教与学的陈旧低效方式、倡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理论层面)起到了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的作用,对理科教学起到了很多实际效果。但比较而言,导学案教学的泛化对语文学科而言,却是“鸡肋”。

我们看看如今语文导学案教学的一般程序。

导入新课:课前老师印发给学生本课的导学案,上课老师直接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一般2―3个(有时与后面的教学内容不对等)。

检查课前预习:一般是注音、词语理解等语基知识。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都是教师事先整理好,以静态识记性知识方式陈列。

文本学习:一般是给出教师对文本整合的3-5个思考问题,上课时以提问方式进行逐一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相对区域并概括整合出答案。这一过程以问题的对应理解区域和文体答案的准确与否作为教学重点。

巩固练习:一般是一段几百字文字阅读附加几道阅读题。

作为一种语文导学案教学的范式,一节语文课如果按照上述学案来组织教学,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的是:学生完成了学案,教师也就彻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这就让我们有了困惑:这种机械单一的问答题式、阅读题式的导学案能够适应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吗?

实事求是地说,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一、简单化教学,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语文教学,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系统而相倚的互动。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拥有着相当广泛的知识经验,并将相关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某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文化背景之中,学习知识,习得发展。而导学案教学,是否会让语文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逐渐下降?而且,这样的导学案教学,带来一个怪异现象:不是语文教师也一样可以教语文!

有一节公开课:《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四个问题逐一抛出,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长此以往,有多少语文老师还会去主动深入研究教材,深入备课?长此以往,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需要改革,教学形式需要创新,但如果都去热衷炫目的教学形式,追捧时尚的理念,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那么,语文课会上得越来越好看,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二、公式化教学,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念北平)?写了北平的什么(动中有静,布置匀调,物产丰富,接近自然)?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不言而喻,这种不带任何感彩的简单教学,是一种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这种课较为多见。这种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低位化教学: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没有立体感,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总不免让人担心,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复制的。但现实情况却是,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这种教学,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语文学科,本是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一如沂水春风,弟子各言其志,夫子喟然而叹。而导学案教学基本拒绝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和心理交流,说到底,这成了一种没有感情的教学,成了一种没有共鸣的教学,成了一种典型的机械化教学!

对语文而言,一千个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一千个“庖丁”。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文本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通过解读文本而预设的教学内容。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语文课,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文本的思想高度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要达到高位化的认识要求。

教材解读不够,文本的阅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导学案教学,因其千人一面,机械呆板且程式化,严重削弱了文本的阅读价值!

三、问题化教学,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主要是以写为主,也可以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注重整体感知,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不仅如此,问题化教学还导致了语文的习题化教学和考试化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他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的考试化模式。以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许多问题,课堂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因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会超越各种教辅、教参和网络教案,学生依据教辅基本回答无误。对此,黄厚江老师也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学什么,都紧盯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学科,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现在也只剩下考试。有人公然说:理科教学要习题化,语文教学要理科化。于是,语文教学也就成了做题目。于是,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严重萎缩;语文教学的方式,严重变态。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篇2

关键词:制度个性主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16-02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备课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阵地。高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编排意图、教学策略,又要能从微观角度入手有针对性设计与选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制订详细、全面的能力培养方案,落实具体而庞杂的语音、词汇、短语、句式结构、段落篇章结构等语言、语法基础知识。要想在备课中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兼顾到教学方法与具体语言语法知识点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传统的备课,每个老师要独自备每一本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内容,花费的时间长,所以不可能做到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很精致;同时每位教师能力有差距而且也不够全面,所以备课质量不一定高。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激活教师资源,开掘文本资源,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而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鉴于此,几乎每个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集体备课。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一样,一旦缺乏思考和指导,集体备课活动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就逐渐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一是资源共享,趁机偷懒。省略个体备课,大家分工,主备人在网上收集资料,形成教案与大家共享。二是个人包办,唱独角戏,噤若寒蝉。主备人独自发言,垄断主讲,其他教师默默听讲,“出工不出力”。三是模式复制,如出一辙,毫无个性。教师拿了主备人的教案,依法炮制,“唱同一首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业务管理上普遍存在只重形式,只抓表面,不注重过程、不注重实效的情况。

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从理性角度分析的那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轻松教学”的效果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我们要不要集体备课?我们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如果需要集体备课,那么应该怎样定位?集体备课就限于写出平时上课用的“教案”抑或是“学案”?

生成教学过程观告诉我们,“有备无患”的课堂已经不再可能。教师仅仅凭借课前的一次性备课根本无法高效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没有预期到、无法预期的现象此起彼伏。我们认为,切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就可以较好的满足现代高中英语教学的各种要求。切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就应该是教师间互相交流,互相进步,互相提高;集体备课,就应该是教师间对教材的处理、教法学法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预设与生成的技巧等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最根本的是教师之间要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教学思维的碰撞或者是有教学智慧的共享,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三年以来,作为备课组长的笔者,带领全组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提高集体备课效果做了些探讨和思考,希望促进集体备课健康发展。

1分工落实,彰显个性

明确任务,分工合作,撰写草案,这是集体备课前提。根据个人特长,全组教师在备课组长的协调下,承担集体备课的任务。因此,备课组长应在每学期开学前根据本学期阶段特点和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事先有一定构思,开学后再根据学校安排尽快组织全组教师商量、讨论好本期任务并形成文字安排说明每人一份(文后附一例本备课组集体备课安排表)。这样一来,集体备课时间、地点、备课内容、主备人员、个性修改及教后反思制度化后,每位教师心中都有数都会在集体备课前做很好的准备。

三年来,我们备课组形成了一种“常规下的主题模式”,这一集体备课方式流程如下:反思上次主题的教学实践同时确定下次集体备课活动主题及主备人——主备形成初步草案——全组讨论改进初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学生情况将初案个性化形成终案——上课实践——反思准备下次集体备课交流。

以“说课”落实和优化备课的内容。主备的任务不是网上收集资料,形成电子教案拼盘式的草案,而是要研读大纲说明和新课标等理论,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要将教学内容深入吃透,要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要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地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在集体备课时主备不是读教案设计,而是要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依据,即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尽可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审视、分析自己将要付诸实施的课堂操作行为。更高的要求是,主备人在说课的一些关键环节要设计若干预案供辅备教师集体讨论、参考和选用,还要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大家讨论时补充、修改,或圈画批注,这一步是非常体现主备人个人素质及个性特点的。同时,辅备教师根据个人的特长,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同一堂课进行备课,即初步完成“确定目标、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资源利用”等方案预设。

针对主备的说课及留下的空白、疑难问题,备课组集体交流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草案的基础上修改设计,形成初案。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所以,集体备课后,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初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学生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地推敲、斟酌形成符合自己学生的终案。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落到实处,注重教师个性,掌握集体备课火候,在二者之间寻求取最佳优化点。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

2研讨常规,聚焦重难点

集体备课既然是教学研讨,就需要有一定的主题。常规教学的集体探讨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是抓住重点难点的主题式集体探讨就更有价值。只有主题明确,教师才不会在研讨活动中为备课而备课或是走走形式。而单个教师的能力有限,尤其是针对高中英语课改后新教材的取舍与组合,几个教师在一起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一些观点或想法得到改进或完善,突出重难点,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结合新课程理念,可组内先布置学习新课标,然后组内各位教师交流自己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点或困惑点,经讨论后每组提炼出教学中存在的具有“共性”或“普遍性”的问题;然后按照“聚焦的问题”形成本组本次的研究主题。聚焦的问题和过程一一记录在案。每个教师、每个组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把想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都要记录在案。主题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于老师群体、学生或老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高中英语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教材教学还有很多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因此集体备课活动一定要主题化要解决实际问题。高一到高三,我们备课组除了每个单元落实主备人以外,还就每个阶段的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重难点根据主动要求、大家推荐或直接安排落实了主备人,辅备教师共同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解决实际问题。三年来,出了六本教材我们还集体讨论了:“如何衔接高初中英语”,“如何调动高一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科学布置英语作业”“如何搞好英语词汇听写”以及根据学生的情况每一阶段完形、阅读、写作等具体的教学问题。效果很明显,轻松的解决了不少教学实际问题。

3反思提炼,聚焦新问题

教学反思是对教师备课和教学工作的一种自我评价,是一个总结经验和教训而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过程。把教学反思纳入集体备课活动中可以让“反思”取得更好的效果,吸取众人的经验教训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指导和理论素养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使教学反思经常化,也可以使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备课质量。要做到集体备课时集体反思就需要记录好教学札记、教后感。做好教学札记,以便查缺补漏,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率。写好教后感,教师可以在总结中,发现自己的教学闪光点和教学缺陷,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炼整理教学反思,撰写教研教学论文。在经常坚持记教学札记和教后感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共性的、有规律的教育教学现象,加以分析和总结,撰写论文。

然而,我们的集体备课恰恰就是缺少这样的反思,也许更确切地说是根本就没有反思。我们的备课是对下个星期要教学的课进行讨论,而对刚刚完成的教学任务丝毫没有涉及。这样我们对存在的问题就一无所知,也就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就没有提高。所以,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前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能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4结语

经过几年的集体备课实践,我们这个英语备课组确实得到了不少收获。但学校如果配有相关的集体备课评价机制和提供集体备课研究指导,效果会更好。学校可以请专家作理论指导;可以请同行佼佼者作讲座;可以评价每位教师的集体备课参与情况,看看该老师能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能否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能否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等。将真正的集体备课进行到底,让我们的教学轻松有效!

参考文献:

[1]杨苗捷.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6.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篇3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法,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Case-studymethod)起源于范例教学模式,属于乔伊斯和韦尔(Joyce&well)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技能和心智,从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倡导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利用真实案例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接受式的理论讲解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抑制。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论文,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或音像,甚至是真人示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生动的案例材料,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模式,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免费论文。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造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学生分析范例”和“学生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能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法》课程应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解,致力于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及素养。

1.在教法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依托于实践研究成果,如果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单纯拘泥于教法理论的讲授,即便教师把教法理论讲授得很深入、全面,活生生的教法也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固定的教材,其基本理论框架大体相同,理论性过强,有效的教学法太少,操作性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反思教育论文,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意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理念的自主构建。应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过程中,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教法理论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英语教学法》“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学科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法》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及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介于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它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达成实践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然而,《英语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灌输教法理论,缺乏情景设置与活动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被动地参与回答,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学生对教法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wallace主张通过“反思模式”中的语言发展、知识学习、实践、反思等阶段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突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中,对教学具体情境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反思能力,进?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转变。学生完成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之后,需要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该理论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后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停留在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ü探索、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Α?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案例背后的教学理论、原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切实地提高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教师呈现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来学习新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1.课前精选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所需要的案例,而且要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很典型,有代表性,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师还需要搜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育论文,设计适合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练习。另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选取能够反映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优秀教学案例,便于学生感受实际教学情境,了解教学的前沿动态。例如,在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之前,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堂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示范课及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探究问题的方法等。

2.课堂呈现案例,提供探究方法

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然后让学生阅读或是观看案例材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或示范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某种体会和感悟进行思考、分析、争辩和决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层层推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原则免费论文。由于选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复杂,蕴含许多问题,教师必须指定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作有针对性的分析,探寻特定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各种背景因素。所以,教学法教师要具备分析案例的能力,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理论呈现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案例情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小组讨论案例,探究教法理论

案例教学本质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如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小组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组织和引导小组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执教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实际的教学处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案例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用观察、倾听、交流、决定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点评各组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案例蕴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申教法理论的要点与适用性,并安排课后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下教育论文,运用何种教法理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等。

4.小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应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又能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深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首先根据案例设计教学计划,然后合作演练,最后对自身、对同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指导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创新运用所学教法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演练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能够内化所学教法知识,形成教学理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独立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带动英语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案例教学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6).

[3]刑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貉ПJ].2007(4).

[4]雷彩,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教学反思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以及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描述、体会和感悟。儒家弟子以反省作为自我要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强调通过反思来促进自我的发展。

1.在教学中反思什么?

一般而言,反思内容包括:

1.1教学技术,即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教学策略、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如选择了哪些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

1.2教学理念,即反思得以推进所依赖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假定,如教学的人性假定、目的预设、价值观及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等。

1.3教学伦理,即反思直接或间接与教学有关的道德、伦理规范,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有害于学生及其他主体的主体性的彰显,是否符合主体间性原则等。

1.4教学背景,教师要对教学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社会、组织、文化背景等十分敏感并不断进行反思。

2.如何反思?

2.1教师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教学。针对以往进行的每一次教学、每一个细节,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典型性,课堂教学表现是否到位,肯定自己的长处,找出不足。

2.2清理思路,从思想上进行反思。思想因素是决定一次教学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正所谓高瞻远瞩,认识首先要到位,其次再看你的眼光、感悟和教学技术。对教材如何把握、如何寻找新颖独特的视角、恰当的切入点,思想是第一位因素。因此,针对性地从思想上进行综合分析,文本内容选取的如何,视角是否独特,切入点是否最佳,语言是否真正体现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等等。

2.3探究今后如何提高,怎样提高。全面剖析自己的教法及文本选择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后,便可对症下药,在今后创作中达到逐步改进提高的目的。

再者,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还应经常反思一下――我给学生及自己留下些什么可记忆的东西。如果没有,即使课堂气氛极度活跃,那也仅是如温儒敏先生所言,是“目迷五色,一无所获”而已,教师只赚取了一片喧哗的掌声而已,其它则一无所有。

反思应该是周期性的,隔一段时间便需要清理一下自己。如同经常要清扫家居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3.反思的步骤

3.1课前反思――粗线条勾勒

课前反思即教案预设,是粗线条勾勒,过于“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这种设计往往更多地重视是否教得流畅,是否教的漂亮,是否教得成功。而新课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案框得太死,这一要求就不能完成。

3.2课中的反思――相机调控

课中的反思,其实是第二次备课。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以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若是一味地照着教案程序进行,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语文课就会失去其真正的魅力与活力。课前备课只能是预案,而非定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如何调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相机诱导”。即查着时机诱导。这一些“思之而不得”“提问不能答”之处调控,适时的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就完成了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有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即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问题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一个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可以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容易的问题,由浅入深。

3.3课后反思――破解难题

课后反思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课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每堂课后教师都会有些得失,感想和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后的教学后记,能不断破解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能不断解决教学目的和教学行内的矛盾,提升教学的实践合理性,通过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努力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4.如何提高反思效率?

4.1自我反思。如上所言,反思是一个自我总结的过程。需要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4.2更多的阅读各类相关书籍,贴近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经典为提高自我素养作了良好的基奠,知识是财富,人生旅程是财富,教学经验、过程与感悟更是财富。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语文的视觉放开,着眼于语文发展的新成果,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民主教育的教材应从丰富中求精华,教科书以外求课外的东西,并且要从学校以外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求得活的教材。”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当年,陶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一所“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的学校,“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成了晓庄的重要课程。陶先生对此十分赞赏:”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上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我们的课程就会变得象晓庄、象育才那样鲜活多彩,富有生命活力。有了这些书本和生活知识,赏析文本时就很容易欣赏到文本的精华。就教学谈教学,局限在圈子里打转转,不一定就能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法。触类旁通,不断积累的过程,才是不断提高的过程。

4.3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吾师,与其他教师交流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创造优秀的教学方法的好途径。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使你发现自己的不足、是认识自己教学“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你一定会大有裨益。另外,师生间的交流也很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松宽和谐的氛围,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思考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讲、议、辩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反思有益。俗语说:凡事三思而后行。语文教学更需要反思而行,行则再思,思则再行。教师多一些思考,学生就会多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2.张传松,让备课“动”起来,中国教育报,2003-10-11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篇5

关键词:英语教师反思实践干预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03-02

1引言

上个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实践首先兴起于美国,并在世界各国迅速传播,对各国的教育改革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教学反思实践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提出了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方面,对教师的反思实践活动涉及甚少。通过反思干预,不仅有助于教师养成职业思维,缩短职业适应期,并且能够增强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培养其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教师今后的专业教学提升奠定基础。因此,本文提出关于英语教师的反思干预方案,让英语教师能够在工作中进行反思实践,从而达到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2英语教师反思干预途径

我们从实现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出发,构建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干a模式,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反思干预途径。

2.1分组讨论

一般来说,英语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离不开一个自由民主和谐氛围,也只有建立在一个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不会让英语教师的反思实践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国外很多国家,对教师的反思实践训练活动通常都是通过同事之间建立小组讨论进行。因此,通过分组讨论,能够为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一个放松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在组成的小组中,教师们聚在一起,畅所欲言,相互对彼此的教学活动提出一些批判性的分析,让教师能够认真听取建议和意见,共同探讨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分析解决方案,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1]。

2.2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教学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作为信息时代促进教师反思实践的新型工具,能够真实、完整地记录英语教师日常教学过程,让教师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英语教师反思从结果性转向过程性。具体来说,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教学电子档案主要包含做好英语教师的教学课程记录、教案设计方案、教学日志以及教学录像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选择性记录内容,例如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情况,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情况等。

3英语教师反思干预的内容

3.1反思教学内容

3.1.1教学策略反思实践

教学策略是否恰当运用是英语教师反思的最主要的部分,教师在小组内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其教学策略是否恰当有效,从而及时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具体来说,英语教师反思教学策略主要包含日常教学用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一方面,英语教师对在教学用语的清晰度对教学影响方面进行反思,例如,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对学生的教学指令和教学用语等方面的展示,这是因为,英语不同于我们的母语,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出清晰、准确的教学指令直接决定了整堂课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也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清楚理解。但由于很多年轻的英语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在教学指令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在工作中及时反思改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关联性也是教师反思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之一。有些英语教师虽然在课堂上没有什么活动,但是教学内容设计十分丰富,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相比而言,部分英语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习气氛,但学生一节课下来发现似乎没有学到什么新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关联性也是英语教师需要认真反思的内容[2]。

3.1.2教学效果反思

教学效果是英语教师在反思实践活动中仅次于教学策略的重要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体现出教师应通过何种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不论是在课前的备课还是在课后的总结中,英语教师都应该时刻反思自己,如何为学生上一堂有意义的英语课,让学生真正能够从课堂中汲取营养,要如何恰当设计教学环节以及添加必要的辅助设施来提高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3]。另外,关于学生的时间和经历投入与获得的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英语教师进行反思。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但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校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依然具有很大的学习压力,部分学生由于英语语言基础较差,即使在平时花费较多的时间学习英语,依然没有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如何抓住学生的薄弱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针对自己的短板学习,还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反思。

3.2反思水平

一般来说,教师的反思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再现水平、合理化水平和反思水平。通过对当前英语教师的反思实践情况来看,当前大部分英语教师的反思水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及浅层反思、中层反思及深层反思,其中,浅层的反思也就是再现水平的反思,而深层反思也就是相当于合理化水平的反思[4]。在日常反思实践中,部分英语教师容易出现浅层反思与深层反思混杂的现象,这种将两种反思模式相融合的反思方式我们也叫作中层反思。通过英语教师的反思水平分布情况,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干预情况下灵活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提高英语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3.3反思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从当前英语教师在日常反思实践活动中记录的关于教学反思实践对教师自身专业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来看,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教学反思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二是通过反思干预使教师提高了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三是反思实践促进了学校教学技能的整体进步,四是加深了英语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认同感[5]。

3.3.1教学反思能力

不少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反思实践中反映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例如,通过对教师的反思进行有效干预,使教师的反思深度加强,其反思能力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都被开发,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反思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如此,英语教师的反思能够让教师发现更多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日后的教学中表现更优秀。

3.3.2对教学的认识

英语教师通过与同事在教学方面的交流,加深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我们每一个人看问题都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多听取别的意见和建议利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例如,在一起听了一位英语教师的公开课后,有的教师发现自身在教学策略方面的不足,开始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有的教师反思到自己在教学中忽视的学生的反应情况,在日后的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6]。通过吸收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优势和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自身的思维成长,并通过采用更多方式来设置教学活动,会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部分英语教师能够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思,其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反思水平表现出浅层反思与深层反思融合的特点。但从反思的实践来看,教师反思实践仍然离不开必要的干预模式,从而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加深英语教师对自身教学和教师职业的认识。同时,本文对英语教师反思干预的研究,也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的定律。

参考文献:

[1]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11(05).

[2]吴光辉,周耀威.教研活动呼唤反思性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3]高云庆.试析教学实践的反思性[J].甘肃高师学报,2014(06).

[4]柳夕浪.在“反思性实践”中建构研究型课程[J].教育发展研究,2011(07).

[5]翁秀平.对话:让教师走向“反思性实践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0).

[6]刘玉梅.反思性实践:校长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J].南京理工大w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篇6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对学生来说,犹如姗姗学步的孩子手中的学步车。通过运用导学案,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过程有更深刻的体验,并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所以,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对于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英语课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导学案的定义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由教师个体认真备课积极探讨后提出,并经过教师集体讨论研究制订出来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它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的能力,目的在于增长学生辨析异同、解决疑难和提高技能的才干。其内容涵盖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反思、知识延伸等。从教师的角度讲,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英国著名教育家威廉亚瑟曾说:“平凡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叙述,中等

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而伟大的教师则是启发。”由此可见,启发性教学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二、如何利用导学案有效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重新组织教材,设计合理的自学内容

新课改提出,高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之后,更深层次地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并提高他们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其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在遵循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对高中英语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而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重新组织教材,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自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

学习。

根据本节课要讲的课文内容,在编写导学案时我们可以设计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英语课文,这样更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englisharoundtheworld”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a.Skinming(5分钟时间)

askthestudentstoreadquickly,andgetthemainideaofthetext.

b.Scanning(5分钟时间)

askthestudentstousetheirownwordstosummarizethemainpointsofeachparagraph.

c.Carefulreading

这主要是针对文章具体内容,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并且紧扣文章内容的问题,如:

(1)whatdoyouthinkthatnacythinksJoewantstodo?

(2)whatdoyouthinkthatJoereallywanttodo?

(3)what’sthecauseofthemisunderstandingbetweenthetwo

people?

经过多次这种方法的尝试,我们发现利用导学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而且也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这就为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建立高效的英语课堂秩序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

2.利用小组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提倡的教育理念是诱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因此,在编写英语导学案时,我们可以尝试把小组式学习的形式编进去,以便使那些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在方法上有所改进,也让他们体验到创新带来的新鲜感,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以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水平的学生状况,研究出合适的分组办法,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重视课堂检测和课后反思

现在,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新课改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测评,并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因为缺乏测评的课堂算不上一个完整的课堂,所以,我们要把测评和课后反思也写入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指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的测试形式,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实现并巩固自己的教学效果。测试的形式可以是书面训练,也可以是口头练习,比如提问,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测试的内容必须与本课重点难点相联系,以便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课后反思可以作为导学案的最后一项内容,要对自己当天上课状态、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抓住了课文重点进行讲解等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身的专业

素养和教学水平。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利用导学案来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并积累经验,也需要学生积极地配合。我们相信,只要课堂引导者不断进行创新和研究,利用导学案一定能使当今的英语教法迈上新台阶,敦促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蓝图早日绘成。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魏万青.高中新课程创新导学案.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文秋芳.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梁承峰,臧学运.在走进高中英语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篇7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53-04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探求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而其中导学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情况的看法,进一步反馈有关信息,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一、调查目的、意义及方法

为了了解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情况的看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在一线的15名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识与态度、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反馈及建议等。该问卷的统计和调查结果为本文分析研究的主要依据。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15份,收回有效问卷13份,问卷回收率87%。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识与态度。从表1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不论教龄的长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基本上都在使用导学案。导学案使用年限最长达5年以上,最少则1年以上。这说明广大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是持认可态度的。表2中对于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否有帮助方面,38%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54%的教师认为有较大帮助,8%的教师认为有一点帮助,认为完全没有帮助的0人。从中可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是有帮助的,也说明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二)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设计。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来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3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参考资料,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网上下载加以修改(77%)、集体备课的结晶(62%)、完全自己原创设计(31%)、编辑成书的“导学案(15%)。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编写导学案能根据学情特点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合,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作用。但原创和编辑成书的导学案所占比例较少。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二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表4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关注的内容,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呈现(85%),构建知识网络(62%),问题探究(54%),课外知识拓展(31%),情景创设(23%),需要重点记忆、背诵的知识(23%),检测或练习(15%),小结、总结(0)。表5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的核心,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问题设计(69%)、学法指导(54%)、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设计(46%)、活动设计(23%)、巩固练习设计(23%)、情景设计(15%)。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都能围绕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拓展训练、情景创设、达标训练等环节设计,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让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三)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表6是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使用频率的调查情况,结果显示,“经常”占54%,位居第一位;“偶尔(主要看是否需要)”占38%,位居第二位;“每节课都使用”占8%,在第三位;“没偶尔(主要看有没有现成的或可以借用的学案)”、“几乎不用”所占比例都为0。这说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和重视。

表7中调查显示“对导学案内容是否根据班级特点进行删减或增加?”这一问题回答,46%的教师“偶尔会,根据学生的需要”,31%的教师“经常会,我的不同班的学生水平差距非常大,导学案只照顾到了中等学生的需要”,23%的教师“会,我会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会,导学案上的内容就是我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有任何增减”所占比例为0。从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能够根据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导学案,并对导学案内容进行取舍。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上,充分彰显教学的个性,依据学情对导学案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

表8对导学案发放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课前发放,给学生足够的预习占92%;刚上课还未讲内容之前和不定期发放分别占8%;上课过程中发放和本节课结束后马上发放下一节课的学案所占比例都为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教师非常注重学生预习自学,课前发放导学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二是导学案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操作平台;三是促进教师的二次备课。

从表9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教师使用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以学案为依据,教师引导,学生自学”高达54%;“自由开放式课堂:围绕学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与讨论,类似‘研讨会’的形式”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解答学生的疑问”,所占比例都是23%;“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案只是教师讲课借助的工具之一”,所占比例为0。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一是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新型课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二是教师除了依托导学案外,还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三是课堂形式更开放,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表10调查结果来看,对“使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提倡采用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上,回答“合作学习”占54%,“探究式学习”占38%,“自主学习”所占比例是15%,“研究性学习”所占比例为0。这表明使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

表11是关于导学案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纸笔测验或书面作业”,所占比例是92%;排在第二位的是“与学生口头交流”,所占比例是8%;排在最后的是“通过调查问卷”和“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所占比例都是0。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检测方式中,教师采用“纸笔测验或书面作业”居多。这样的检测方式,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教师不再给予指导,以此培养学生有效、快速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双重反馈。

(四)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效果反馈。从表12调查数据来看,对“你认为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最佳时间是多少?”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4%的教师认为是“30分钟”、38%的教师认为是“20分钟”、8%的教师认为是“10分钟”、认为是“60分钟”所占比例为0。总体而言,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最佳时间是20-30分钟。

表13关于对导学案编制存在不足的调查中,54%的教师认为“导学案占用时间较多”,31%的教师认为“导学案与一般辅导书课前指导类似,重复作业缺乏新意”,23%的教师认为“导学案内容枯燥,结构死板,缺乏吸引力”。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备课组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写要分工合作,编写中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性。

表14可看出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对备课投入精力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的情况,回答“备课量明显加大”的占85%、“备课量减少”的占15%、“备课量几乎不变”所占比例为0。导学案使用对备课投入的精力产生很大影响。

表15是关于“导学案对学生自主及合作能力的帮助程度”这一问题的调查,排在第一位的是“较大”,所占比例是62%;排在第二位的是“很大”,所占比例是23%;排在第三位的是“一般”,所占比例是15%。可见,教师认为使用导学案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及合作能力的帮助程度是较大的。

从表16调查数据来看,对“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回答“编写导学案工作量大”和“导学案的编写缺乏指导”各占54%、回答“学生不感兴趣”和“使用导学案影响教学进度”各占23%、回答“课堂不好组织”所占比例为8%。从中可知,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导学案编写工作量大及缺乏相关的指导。

三、建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较好地使用导学案,发挥导学案本身的价值。导学案设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具有全程性、全时性、全员性特点。导学案只有合理设计和高效使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针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提升业务水平。导学案的编写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教师具有驾驭教材和对学情熟知的能力,也需要教师付出非常艰辛的劳动。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变成学生学习的牵引者。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对待和正确使用导学案,发挥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导学的最佳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1.教师要做好角色的定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案导学模式,教师是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各班学生实际,把握课堂进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探索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授予学习和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在良好、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2.通过校本培训加强学习和自我反思等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操作培训。教师在培训中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充实自我,让自己成为新理念的倡导者,以便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经常化、系统性地反思,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师编写设计导学案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编写设计的导学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教材编排原则和单元教学要求,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环节。导学案在学生讨论环节应该简化问题,力争设计一两个能统领整篇文章的问题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和研讨。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搜集的资料独立完成导学案初稿,进行导学案的创新设计,不能照搬照抄现成的或网上搜集到的导学案。二是备课组长合理分配教师编写导学案课时内容及课时数,备课组集体讨论、修改、定稿。三是导学案编写的容量要适宜,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四是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明确目标,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既让学生得到基本能力训练,又得到深层赏析或个性阅读的探究,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教师使用导学案应加强引导和反馈。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的课堂模式中,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监督者、见证者、合作者、欣赏者。教师使用导学案应加强引导和反馈,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导学案使用中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步骤来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课前由学科组长反馈预习情况,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导学案。

2.课上导学。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差异,吃透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案。其次,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思维来获取知识。

3.导学反馈及课后梳理。首先,导学案中的反馈检测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要认真批改,从批改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地进行辅导。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把使用过的导学案装订成复习资料。最后,教师要适时将学生的导学案收起,了解自己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进行自我反思,及时修改导学案和预案,总结教学方法、思路。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篇8

关键词:教学行动研究英语师范生自我提高和完善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自我反思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行动研究成为国外教育界探究和实践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教师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较为圆满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是一种非常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研究训练的英语师范生的研究方法。国内外多项实验研究表明:职前外语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参与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行动与研究并重,能够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通过自我反思检视、重塑教学信念,提升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英语师范生通过行动研究,可以解决外语教师教育中职前教学信念受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而难以解决的问题,促进英语师范生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增强英语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2]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主张通过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改进工作,将它运用到具体课堂教学的研究之中,形成“教学行动研究”。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并按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其作用在于增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决策、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能力,有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目的是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其结果是教学不断改进,教师由被动教学变为主动追求,由循规蹈矩变为积极创新,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三、教学行动研究与英语师范生的自我提高和完善

为了重塑英语师范生的教师信念,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英语教师,项目组开展了修课与实践两阶段的英语师范生自我反思行动研究,将课程学习与教育见习和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1.修课阶段行动研究

本阶段研究主要以教学设计为载体,项目组以6个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学习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观摩教学、试讲和反思四个步骤,进行教案自我反思行动研究,运用讨论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研究方法,检视我们的教学信念,以调整教案教学设计,改进、提升教学行为。

(1)教学设计。在充分研究高中英语教材,研读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熟练掌握教案撰写程序的基础上,行动小组首先开始教学单元整体教案的设计。教学单元教案要说明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和课时分配。在合作完成教案的同时,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明确自己所要承担的单课教案设计任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案初稿,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授课教师邮箱。

(2)观摩教学。主要观摩学习英语教学视频和优秀中学英语教师示范课。通过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行动小组对照自己设计的教案,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跨个案分析法,分析观摩记录,交流各自的感受,检讨、反省自己的教学信念,理清教学方式。同时,小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模仿教学活动,每位成员轮流试教,成员之间相互观摩、记录,结合授课教师给出的反馈意见,学习别人的优点,改进教案。

(3)试讲。经过前两步的教案反思行动研究,行动小组开展校内见习试讲活动。每个小组都指派有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和中学一线教师作为见习指导老师,负责职前教师的听课、讲课,以及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与评价。英语师范生在广泛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修订教案,进行试讲。

(4)反思。教案反思活动以同伴互助、教师评价为主。先由试讲教师分别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小组成员根据收集的资料和数据,互相提出建言与评论,见习指导老师逐一点评,提出评价及改进意见,以达到共同反省,澄清教学信念,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进一步完善教案的目的,并为实施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实践阶段行动研究

实践阶段行动研究接着第一阶段开始,为期10周,其中教育见习2周,教育实习8周。在中学特级、高级英语教师及项目组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英语师范生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具体实施。

(1)观摩教学。教育见习期间,英语师范生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课堂,系统地观摩实习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运用观察法、教师日志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和讨论等教育研究手段,全面了解教师准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以及实习班级学生的现状和学习状况,并对照自己的修课阶段的教案设计,反思和检视自己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制订计划。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分析自己发现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提出解决预案,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最终方案,拟订初步行动计划,运用行动计划统管行动研究全过程。行动计划包括五个部分:①我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一个问题;②我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我在教学中实施这个办法;④我调查、收集、分析数据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⑤我在评估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并准备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

(3)实施行动。这是整个研究的关键。依照行动计划,英语师范生登上讲台,开始“行动”,并依据课堂上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学生的反应,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收集每一步行动后学生的反应和满意度,以及指导老师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否则做出调整或修改。

(4)反思与总结。每次行动结束后,实习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讨论、研究。首先由上课教师对行动的开展和完成情况进行反省、交流,说出个人的心得与想法,分享教学经验;其次,小组其他成员依据观察和记录的详尽数据资料对教学者的教学进行反馈,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后,每个英语师范生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与总结,形成行动研究报告。

实践阶段行动研究对英语师范生教学信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实习教学的经验让原本的信念受到挑战,使其更清楚了解先前信念,在实践中反思更促进信念的重建,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英语师范生的自我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2]

四、结语

在教学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直接经验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英语师范生的教学、研究、反省与教学策略发展,通过研究,不断检视并重新建构教学信念,解决了外语教师教育中英语师范生教学信念难以改变,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脱节,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进而增强了英语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了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澳]伯恩斯.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乔明文.教育实习中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高英语师范生从教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篇9

[关键词]档案袋;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价模式;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148-02

一、前言

档案袋,作为一种新型收集工具,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所有相关资料的有意识、有目的、系统性的汇总。所谓学习档案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活动、从事学习内容的材料的累积,为如实反映且全面记录学生成长发展史提供证据性材料。

二、英语写作现状

(一)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传统写作理论指导下的教师往往采用“展示模版-学生操练-教师批改”的机械“三步曲”完成写作教学。或者,通过“布置任务――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班级点评”的“四重奏”完成写作教学。简而言之,传统意义的英语写作只是简单刻板的重复和低效笼统的点评。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暴露出词汇贫乏、语法薄弱、知识面狭窄等诸多问题,而且对于写作主题的深度挖掘、内容的广泛拓展以及写作技巧的熟练运用了解甚少,以上种种均导致写作水平的停滞不前。

(二)英语写作评价现状令人堪忧。多数教师以期末考试的限时写作(一般为半小时120-150词)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作出最终评判;鉴于单次限时写作存在信度及效度上的局限性,少数教师选取学生整学期所完成习作的分数平均值,结合一定权重的期末单次作文成绩,最终形成其作文总评分。相比前者,后者的主观性及随意性大大降低,然而对于彻底消除终结性评价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仍显力不从心,势必造成无法科学衡量学生在学习投入、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及策略、学习效果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同时缺乏对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发展和合作学习等诸多能力的体现。

三、档案袋评价

(一)档案袋评价的内涵

档案袋评价也叫做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档案评价等。它能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的发展和进步,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能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调整教学内容、方法。这种评价实现了单纯地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的转变,而能否及如何在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价中有效运用档案袋评价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二)档案袋评价的特定内涵

本研究采用个体追踪研究方法收集所需材料。本文中档案袋评价指综合评价所汇集学生阶段性习作、自评材料、互评材料、师评材料、参加写作竞赛或测试的佐证材料等一切相关资料,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及方法、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多样化的过程性评价,具有评价内容多方位、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四、档案袋评价在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价中的实践探索

档案袋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形式,其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轨迹、才智的发展、进步的过程等。那么,能否及如何有效地将档案袋评价手段引入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价中呢?针对研究问题,笔者已进行如下实践探索。

(一)自我剖析与评价。自我剖析是学生自我意识和认识水平的体现。自我剖析是为了了解自身优缺点而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制定相应对策。对自身现阶段写作习惯、写作水平、写作兴趣等进行自我剖析将为日后调整提供借鉴。自我评价是帮助自身作出正确努力方向的条件,要求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和批判,它要求有一个标准的衡量尺度对其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或者对已有的行为表现作出简要的评述。

(二)熟知标准。教师指导学生熟悉大学英语作文评价标准,同时了解部分高分技巧及常见错误。教师也可参照大学英语作文评分标准,根据写作内容和文体的不同确定评价的侧重点,重新制定评分标准,力求标准细化,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制定评分标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三)自评:自评体现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积极参与评阅活动,在此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学活动的推动者、课堂秩序的维护者等多重角色作用,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自评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体现,对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自我评价培养了主动精神和反思能力,充分激发了其潜能和主体意识,激发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是通过鼓励学生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实现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四)互评:自评完成后,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作文初稿由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依据评价标准作出评价,确保每次互评评阅人均为不同成员。互评内容既包括互评所花时间、互评分数(十五分制)及互评评语,还包括互评中所发现或识别、修改或订正的问题,并将评阅人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评价留在原稿稿中,同时将互评所有内容汇总至互评信息表,连同原稿一并存入学习档案袋。

(五)师评:师评侧重两方面内容:教师围绕作文互评环节所作的观察记录和针对学生作文进行的专业评阅。观察记录重点展示学生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及互评环节所体现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等;专业评阅主要以朋友式的交流方式,探讨学生作品立意的新颖、思想的深度、结构的清晰、表达的独特。师评评语不涉及分数的局限,在确保反馈信息明晰度的前提下,兼顾肯定评语和否定评语,既打消学生过分关注分数的顾虑,也帮助作者及同伴客观且深刻地看待作品。

之后,参考作文评价标准及高分技巧,综合互评及师评修改意见,习作原作者对原稿进行修改形成修改稿或定稿。

(六)收集过程材料。材料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意识、有组织、系统性的行为。分类整理如下:其一,自我剖析材料;其二,写作材料,包括写作前、中、后的作品原稿、修改稿及定稿,体现写作学习的真实性和动态性;其三,写作自评材料、互评材料及师评材料;其四,课堂练习、笔记和课外练习、反思笔记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及思考过程的材料;其五,参与写作项目竞赛活动,写作测试成绩等。

五、基于档案袋的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价模式的可行性

通过上述关于档案袋评价的实践探索,我们不难发现:档案袋评价一定程度避免终结性评价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通过科学衡量学生在学习投入、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及策略、学习效果等诸多方面的表现,使评价方法转向更强调过程化的新型的评价模式,同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科学地实施档案袋评价,一定程度上帮助部分学生实现学习风格逐渐由教师主导型向自我主导型转变。因此,可将基于档案袋的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价模式的可行性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学习过程

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沿用“三步曲”或“四重奏”,其评价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而档案袋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评价交织进行,通过教学环节和评价平台,既反映学习主体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又体现学生成长的过程和学习目标的制定。

(二)以作品为载体,彰显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

自评、互评和师评均以作品不同阶段的形式为载体,作品中承载着作者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体现了评阅者的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更凸显了教师的权威指导、反馈策略的运用水平。以上环节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教学链,追求人本教育理念,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理解,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的和谐互动。

(三)以合作为形式,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互动”的原则

从初期创作到中期修改直至后期定稿,学生在内容确定、主题升华、技巧运用、意见采纳、潜能挖掘等诸多环节发挥相对自主性。评阅环节,学生相互合作,品鉴亮点,分析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一改以往被动接受教师评价的局面,发挥主人翁意识,发扬合作精神,借助自评和互评提升思维的全面性、辩证性和灵活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合作性。

(四)以反思为目标,培养反思型学习者

反思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辅助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学生的反思笔记和教师的观察记录均囊括在档案袋中,学生结合其中材料对自身学习活动全过程进行反向思考,通过回顾和重复学习过程,探究该过程中的方法、策略等,修正错误并调整心态,通过强化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使学习逐步成为探究性、研究,自我反思能力得到相应提高的同时,真正成为反思型学习者。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高效;改变

在全面推行现代化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使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学会主动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也是一个学者。高效课堂教学表现为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节奏紧密,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体验中思维能力得到长足发展。高效课堂让学校的课程不再被视为静止的“跑道”,而被视为“人生的阅历”。那么,如何创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学案”代替“教案”

学案也叫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习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地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小学语文课堂的学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储备和具体课文的特点,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突出学生阅读、认知和感悟的学习重点,让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智慧用在学案的设计与编写上,而不要用在课堂教学的讲解和分析上。

二、“学课”代替“讲课”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高效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和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语文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依据导学案,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来展开学习,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来阅读文本。一、二年级学生可要求用指读的方法来认识课文、阅读课文以至体会和感悟课文,就是让学生用食指指着文本,一个字一个字往下读,做到不漏字、不加字、不唱读、不默读。中、高年级学生可遵循个体认读以入情、个性阅读以悟情、互相诵读以抒情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让思维变得越来越清晰,情感越来越细腻,对原作的掌握越来越深入。正是这个自主学习者进行着朗读作品、理解作品、复制作品的循环往复,也只有这种朗读,学生才能真正把握住语言文字的命脉,同时朗读者的鉴赏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

三、“学生展示”代替“教师分析”

魏书生说得好:“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满堂证明、反复讲,然后逐段逐篇的分析、总结、概括,甚至抄写“标准答案”。这样也就让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感悟就是学生的收获。而在高效语文课堂上,“学生展示”可以代替“教师分析”。学生阅读认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提问(包括不断地自我提问)、质疑、讨论的快乐情境经历,只有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班组内对学习成果的不断展示,也就形成了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争执以及进一步认识,只在这样,学习者才能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才能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予以解决。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积累了与同伴交流的“财富”,才有与别人合作交流欲望,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活泼生动和开放有效。

四、“学生反馈”代替“教师总结”

一堂语文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状况主要通过学生个体在学习小组内的反馈、小组向班级的反馈来评定和处理。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组内将个体学习的结果(主要指学习遇到的困难)梳理成条,向班组提交。此时,教师要注意收集各小组反馈的信息,在全班展开问题解读。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师要根据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点拨的过程也是由学生自主参与,力求教师的概括简洁、形象、生动,到位不越位,给学生留有消化和思考的空间。

五、“课外阅读”代替“抄写练习”

语文学科教学中,对课外作业的安排布置上,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中仅扣于课本的字词句段的机械抄写练习,把课

外作业应着力引向广阔的一面——大量的阅读。课外阅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