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4:53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序列;道路线形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框架是研究公路景观问题的基石,因此在研究公路景观相关问题之前,必须构建合理而且尽可能完整的理论框架,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公路景观的细节具有重要意义。

1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的基本含义

公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功能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路的需求从运人载物转变到保证安全条件下的出行,而目前正向追求满足设施与自然和谐情况下的乘车舒适方向发展。正是这一功能需求的改变,公路景观设计才日益被重视起来。这里界定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的含义: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是在公路可视范围内,研究公路景观规律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如何保持与自然更好的协调,如何更好的服务用路者,以减少交通事故、增加司乘人员舒适性的理论。

2理论的基本框架

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是以视觉原理、色彩学、美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主体包括公路线形、公路景观的表现手法、景观地域分异规律、公路景观构成、公路景观序列和公路景观评价等内容,其中待研究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有多个,除了公路合理的线形外,其他基本的还有顺直路段(所谓顺直路段指直线路段和平曲线半径大于某临界值后的大半径平曲线路段)单一景观最佳长度、路侧结构物距路边的合理距离、立交桥空间尺度,对于路用绿化植物,例如中央分隔带,植物的高度、冠径、间距等都可以而且需要进一步量化。

3高等级公路景观的涵义和构成

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C.troll将景观定义为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现在一般定义为:景观是指由地貌和各种干扰作用,特别是人为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系统。在认识上人们通过视觉、感觉(知觉)对景观产生印象、生理及心理反映,其形成的综合效应是“舒适性”。不同的建设(建筑)类型对景观的要求或研究有所侧重,道路景观侧重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运动时,视野中的道路及视线所及的空间四维景象。公路景观是道路使用者的视觉所能看到的各种自然景观与公路、交通要素的综合体,是公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和人的视觉、心理感受等形成的综合环境效应,即道路使用者在乘坐交通工具运动过程中对公路及公路环境的印象。

图3-1公路景观包含的内容

4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原则

百科全书对公路景观设计给出的原则是:因地制宜、风格鲜明、环境保护、兼顾效益。

4.1功能性原则

公路首先是供车辆行驶的,进行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始终要把公路的功能性原则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公路的特点,以满足公路的交通功能为首要宗旨。

4.2自然优先原则

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植被、湖泊等,他们对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进行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必须考虑自然景观资源。

4.3可持续原则

景观的可持续性可认为是人——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这种协调性应建立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维系景观生态整合性之上,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粮食、水、健康、房屋和能源;景观生态整合性包括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源。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也要遵循可持续的原则,把道路景观这个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进行多层次设计,使整个道路系统的结构、格局和比例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4.4地域性原则

高等级公路少则几十公里,多则几千公里,故穿越的地区较多,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有不同的结构、格局和生态特征,因此修建高等级公路要统筹规划,分段设计,因地制宜,景观协调,注重特色,尽可能保持特殊地区尤其穿越少数民族地区时,要突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4.5综合性原则

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研究工作,其综合性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分析不是某一学科能解决的,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能完全理解景观内在的复杂关系并作出明智规划决策的。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多学科的专业队伍协同合作进行不懈的努力,这些人员包括道路工作者、景观规划者、景观建筑师、园艺师、地质工作者、生态学者等。其二,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要在分析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的进行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高等级公路的线形与环境的协调

线形与地形配合是公路与环境协调的主要内容。线形与地形配合首先取决于合适的技术标准,从总体上看,公路路线线形的要求是随着公路等级的升高而升高的,一般来讲,公路等级越高几何线形越流畅越美观,而地形特征是影响选择设计速度的主要因素。公路建设要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在所处环境中不但不刺目,不支配环境,而且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与周边的生物共生。公路要有合适的视觉比例,如视野中公路所占比例过大,也必然显得生硬单调。与地形不协调的路线极难形成优美的景观,因此公路与环境协调最重要的工作是抓住地形特征,避免对地形的任意分割,使路线与地形有机结合起来。

6总结

现代的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事物的用途,还要求感受事物的美,这样人们总是尽可能使事物的功能与美融合起来。能吸引人并能给人以乐趣的各种事物与美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创造性的产物,同样交通也不能忽视功能与美的和谐统一。人们进行交通活动时,首先要求的是安全顺利的完成空间位置的变更,同时也要求提供舒适的车内环境和良好的道路视觉环境。这些就是人们对道路美学方面的需求,也是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张阳.公路景观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3-48

[2]张玉芬.道路交通环境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0-26

[3]于胜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与评价.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5

[4]彭巍.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与评价.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硕士论文,1998.5:3-62

[5]黄笑锋.公路绿化与公路交通问题的研究.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0.4:40-54

[6]张秀丽.道路建设与景观协调性研究.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2.5:11-36

[7]尹吉光.高速公路绿化初探.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6

[8]崔文波.高速公路景观研究初探.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6:15-55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篇2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10058)。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密切关联,同时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改革和实施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开设以来就依托我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同时积极引进规划行业人才,进行城乡规划实践课程的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即为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等特点,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综合学生知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技能等,着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联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以规划、园林、建筑和艺术为主,而与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衔接相对较少,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3]但景观设计课程本身是属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知识结构复杂且综合性较强,需要初学者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4]

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设计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掌握了设计必备软件。在大三大四期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景观设计课程考虑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重计算机轻手绘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课堂理论教学+实例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在学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48课时为例,理论讲授占据了40课时,设计实践仅学期末的8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学生更多的获得的是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但因为设计实习安排在学期末,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于陌生,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同时,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含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等多种主题和类型,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选题进行设计实训,很难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2.重室内轻室外

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均以室内为主,对景观案例的赏析、景观美学的体现、景观要素的结合均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获取,但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很难反映实际情况。如对景观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很难获取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景观空间感受;同时对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受。[5]缺乏了实际观察和体会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设计成果,其现实操作性较差,这也就是当前学习过景观设计的学生甚至景观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园就能进行实际景观设计的原因。

3.重计算机轻手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手绘功底普遍较为薄弱,故而在景观设计实训中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图件的绘制。但手绘仍然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手绘表达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向手的延伸,并最终艺术化表达出来的过程。手绘表现是判断把握环境物象的空间、形态、材质、色彩特征的心理体验过程,是感受形态的尺度与比例、材质的特征与表象、色彩的统一与丰富的有效方法,其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掌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能做到缜密的安排。计算机手段固然在很多设计效果图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现力,在手绘仍然是进行景观设计所需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1.教学内容多元化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篇3

本篇文章对生态住宅景观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简述,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入手,分析当前生态住宅领域景观设计的不足。对生态住宅相关理论以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得出生态住宅应该具有健康、美观、高效的特点。从水景、绿化、光环境、声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了生态住宅景观设计的形式。通过文献查阅与资料整理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通过住宅景观的生态化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态意识。

关键词:

生态住宅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34-03

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对于生态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如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各种资源濒临枯竭,绿色植被破坏减少,尤其是近几年日渐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这些问题的加剧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只有相互依存且相互制约才能不断良性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建设中,要约束人类的无度行为,要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如今,我国政府对于改造人居环境质量问题高度重视,大力倡导构建节约型社会,保护有限资源,节能减排,坚持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环境保护部门即将出台的《区域污染防治规划》从2011年一2015年,将重点解决pm2.5等突出大气问题。对于空气污染的治理除了增加绿植覆盖面积,工农业污染源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控制等传统方法以外,还应加大辅助治理方法,如增加分散水域,增加楼顶绿化,实施生态住宅等可持续发展措施。因此,生态住宅景观的应用尤为重要,住宅景观既要做到美观现代,又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生态住宅”理念已经初步被人们广泛接受,生态住宅的设计是对生态学,美学,建筑学等学科的高度融合与创新,在满足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营造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活空间。

本篇文章力求在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的前提下,提出生态住宅的设计理论,并且以此为基础,从生态世界观的角度分析环境艺术设计,通过对美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生态学以及人体工程学理论的研究,协助对生态环境设计进行探索,借此研究来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生态化意识,营造适合人类居住的住宅空间,改善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只局限在传统设计的层面上,应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要努力把生态意识注入到社会审美中。本文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以及美学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在生态住宅领域的理论构架体系,为生态住宅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生态住宅设计的方法做出一点贡献。

生态住宅领域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已经成为当今的设计潮流,应运而生了许多的相关著作和理论成果。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使生态住宅设计在理论基础上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通过资料整理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分别有―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如书籍、学术论文等,第二对一切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如报刊、杂志、图片、新闻以及相关网络信息,第三是对国内外优秀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各种方法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就已经出现了对生态住宅的研究,提出居住环境生态化的理论,逐步将生态学思想应用于景观设计中来。由希腊学者Doxiadis提出的“人类聚居学”概念是将环境与生态学结合的先驱,其理论是生态住宅涉及的雏形和基础。德国1976年由设计师施奈德提出了注重生态效益的居住环境建设理论,着眼于建设生态健康的住宅环境。与此同时,格鲁夫提出了“生态型社区”概念,对当时为了建筑大都市型社会而牺牲自然生态的模式提出质疑与反对。90年代后,由于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学等相关理论的深入,生态景观这一思想在景观设计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学者布列斯托尔发表了《可持续的住宅小区――规划师、设计师和发展商的指南》一书,此书为生态该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美国学者斯坦纳在《生命的景观一一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一书中从生态学角度入手分析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原则。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越发严重,人们意识到了生态破坏造成的危害。维护生态环境成了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应运而生的是许多关于生态设计的理论,例如:由美国规划师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编著的《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约翰.0.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等都在生态住宅景观设计方面给予了许多理论参考。

在我国生态住宅景观的研究相对于欧洲国家较晚,近十几年由于国际化的加深,我国已经逐渐把生态住宅景观设计观念提上日程。进入21世纪,我国受到国际生态思潮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关于生态住宅景观设计的探索与研究。1993年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他认为应该以多种学科相互结合的方法研究生态环境设计,并且强调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生态住宅景观设计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例如由国家建设部颁发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重点与技术导则》俞孔坚发表的《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等。这给我国生态景观的研究提出了技术指导与理论依据,促进了生态景观研究的更深入的发展。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应该先从其概念分析入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肤浅认识上面,要通过外在的装饰推敲其内在的深层内涵和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就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把建筑、园林、雕塑、绘画等结合起来的一门艺术。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功能、绿化、声音、光线、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所以说环境艺术设计学是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具有多样性的综合学科。

生态住宅景观的特征

生态住宅的景观设计是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规划和再造,力求对室内外的环境进行舒适、美观、健康的设计。生态住宅景观除了形式上接近自然景观以外还要从材料、设计的可持续使用性的方面来考虑。例如采用生态材料、利用雨水回收系统、运用太阳能设备等,让人类的生活环境从室内到室外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生态住宅景观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健康

生态住宅景观顾名思义,既在保证其生态作用的前提下对环境景观进行设计,所以生态住宅又可称之为健康住宅。生态住宅的整体设i+,室内外构造,总体布局,节能措施以及绿化系统都必须体现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化意识,以提升人类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

生态景观要有一定的舒适性,温度、湿度要适宜,要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光照要充足并且要有良好的通风,要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在保障私密性的前提下做到正常的邻里交往等。

第二、美观

生态住宅景观设计更要注重美观性。生态住宅要在外在形式上与自然相互融合,这种融合更要体现在精神层面。要以现代严谨的科技体现生态景观的淳朴自然之美。

第三、高效

生态住宅景观的设计还要注重高效率,高效就是要求能源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对于那些非再生能源。高效,作为生态景观的核心内容体现着生态住宅设计的可持续性原则。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换取更多的环境效益,起到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生态住宅景观的设计方法

生态住宅景观设计中材料的使用应选择消耗资源少,可以持续使用,污染少,效率高的生态材料。要尽量实现材料的可循环使用,并且多用可再生能源,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新能源。

在水的利用方面消耗较大的主要是景观用水,所以,景观用水应该做到多次循环利用。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当今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对于水的处理也显得尤为重要,如雨水收集、污水回收等节水方法可有效减少对水的浪费。

亲水是人类的本性,水景观的营造与应用也使景观更有灵性更加生动,所以为了满足人类的亲水性要求,水景的设置成了造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水景重要但不能盲目,水景的设计还是要因地制宜理性思考,尤其比较干旱地区或受季节气候限定性因素影响较强地区,水景的设计更要精致实用。水景的形式变化多样,如自然式的水景观、旱地喷泉、枯山水景观、旱溪、浅溪等设计形式。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我们可以借助便利的水源引流入内,并运用美学手法再现自然河流景观,这样做景观自然真实,并且流动的水体有自我净化的功能为后期维护带来便利。在水源较少的地方也可以做一些节约型的水景设计,旱地喷泉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水景形式,广场与喷泉相结合使景观的利用价值增高,即具有实用性又不失水景的灵动之美。相对于旱地喷泉,浅溪的设计手法比较优雅安静,模仿自然水体的形式使水感觉更加舒适宁静。相比之下,枯山水的设计手法强调的是意境之美,用沙石做出的人工纹理代表水的流动,让观赏者不见水而感觉到水的流动意境,使景观更加具有诗意,体现了一种悠然的意境美。水景还可以与雕塑、建筑、植物等相结合,枯水期也不失景观美感。(图1)

生态景观中植被的绿化更应注重其生态化,做到多种植被综合设计。尽可能选用本土植物,避免入侵物种,科学高效种植,减少死亡,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提前考虑后期维护,采用易于维护和后期维护污染小所用能源少的植物,多方面因素综合设计。

生态空间绿化应该具备生态环境功能;景观文化功能与休闲活动功能等。应实行立体化概念,合理的立体绿化可以起到保护生态住宅环境生态效益的作用。通过多方位(如地面、墙面、屋顶等)的绿化设计加强绿化率,提高环境质量,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生存。

建筑墙面绿化是对竖向空间进行绿化种植,主要以藤蔓类植物为主。墙面绿化的范围还包括围栏、廊架等。墙面竖向绿化起到降温加湿的作用。与乔木、灌木相结合的竖向绿化还可起到隔绝噪音和紫外线的作用。(图2)

屋顶绿化是新兴起的被广泛认同的绿化之一,屋顶绿化可以在增加整体绿化面积的同时对建筑物起到降温隔热的作用,还可以使建筑物避免直接的阳光照射,保护建筑物主题,使其寿命延长。屋顶绿化的要求相对来说也使比较严格的,需要设计初期对建筑主体的结构、屋顶厚度、建筑的承重、防水、排水等做出分析。屋顶种植的土层相对比较薄,所以在树种的选择上也要选浅根的植物,且耐旱、耐日晒、抗风、抗旱的树种,以乡土品种为佳,多用灌木草本类。(图3)

底层架空式绿化即在建筑底层的架空空间中进行的绿化设计,这种方式可以减轻建筑物底部受潮的情况,对建筑物起到降温的作用,还增加了休息活动空间的面积。但在北方地区却不是很适合这种设计手法,因为北方秋冬季节温度低,建筑底层光照不足,不适合植物存活,所以一般这种设计手法多用于南方地区,且种植的物种多以喜阴耐湿的灌木草本为主。(图4)

除了以上几种设计形式,在绿化设计中还要注重多种类型综合种植,这样的方法更具生态性,且美感也较强,植物的选择上也尽量以本土物种为佳,存活率高,后期易于维护。

健康的光环境是生态小区的重要因素之一,避免光污染的产生就要从最本质的根源入手,在高效运用自然光源的前提下选择用健康生态的光源如LeD灯具、太阳能照明工具等。由于传统光源的应用会对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健康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光环境营造中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避免在宅间景观中使用高反射的材料如玻璃、钢材等。因为反射光强的材料折射的光容易对室内生活的人类造成影响。所以临近住宅的景观照明应选用照度低,折射小的光源材料。或者可以用高大乔木、灌木等进行遮挡,避免阳光和强烈灯光直接入室。声环境的营造在生态小区设计中也尤为重要,除了开发前期的选址以外,后期的防噪也很重要。可以设置隔音屏障,一般以常绿植物为主。另外还可以对小区车辆进行管制,对于景观用设备的噪音可以搭建木屋,种植吸音植物等。

生态住宅景观应该注重参与性设计。参与性强的景观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刺激人的感官,让人在享受生态景观的乐趣的同时增强生态意识。参与性景观有很多种,例如具有互动形式的浅溪、喷泉,具有参与性的种植绿化等。参与性景观的应用可以提高人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住宅区景观的多元化。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篇4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实验课程;教学实践

我国开设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院校较少,发展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1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课程脱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需要多种学科大量知识的积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以艺术类院校为例,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审美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但在植物栽培技术和园林建筑方面,基础知识却很少涉及。在艺术院校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只有一门课程涉及植物学,而且还是有关植物形态的课程,对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栽培技术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建筑学方面只有1节选修课有涉及到,没有专门的课程对学生的建筑学基础知识进行培训。不仅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感到吃力,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等开设园林景观设计课程院校的学生,也会受到基础课程脱节的影响,导致学习上困难重重。

1.2教学方法落后

在我国专业院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的教学还是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许多有关实验的课程,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将简单的实验项目作为课后的作业留给学生自行去完成。这也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脱节,理论无法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多学生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中,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由于实验项目多数都是在课后完成,导致学生的试验项目多数都是独立完成,缺乏团队合作,作品的设计质量不佳。

1.3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中,会涉及到很多实践方面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紧迫,教师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讲解也过于简单。学生在实验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基本属于独立完成,而教师也只是对试验项目的设计给予一个分数作为评判标准。学生对于自己设计的作品存在的优缺点都不了解,失去了对未来努力的方向。

2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2.1课程内容的创新

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方面,要在试验项目开始前,详细讲解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引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再以教师的讲解为引导,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理论知识教学的重点内容不是对理论知识量的积累,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项目教学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条件,尽量以小型的设计为主。在进行大型项目设计实践中,最好是教师自身正在进行的真实项目,这种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实际设计的能力。

2.2教学方法的创新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图片往往比文字更具说服力,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在学生面前展现相关图片和知识结构图,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完全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办法是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对实际的工程项目进行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这是将理论结合到实践中的最优选择。如果无法进行现场模拟设计操作,还可以使用相应的软件,设计一个三维立体的施工现场,让学生通过软件模拟施工现场进行设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3采用项目分组制进行教学

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分组法进行实验课程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设计工程项目,并将设计的结果拿到教室进行集体评标,学生既扮演了投标人,又充当了评标专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3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学习才能取得进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不仅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进步,也对今后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相应的资料与依据。

作者:张慧芳单位:石家庄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篇5

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更多精品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一、“三阶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讲授)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二、“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除了偏向生态层面的训练内容外,更高层次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课题,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10公顷以内),但仍然是艺术类景观学生可以驾驭的范畴,所以,可选择一些楼盘或者是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作为作业进行练习。景观设计的最终是为人服务,目的是为享有健康、舒适的生活,在现代飞快的生活节奏中,舒缓疲劳、缓解压力、从网络电子的世界中得以间歇,也是社区类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所在。花园类的设计较私密与内敛一些,而广场、社区和住区一定是人的行为、社会的交流更频繁的景观场合,除了锻炼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超离直白的形态和口号的生态,对人的感官与心理层面的设计考量。此类练习是要求艺术类的学生,对形态直观性整合有所升华,避免从业过程中进入“千城一面”的漩涡,让项目既具有美学意义的外衣,也产生心理学价值的探讨,深层次解决空间中人类行为交往的问题。在社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形态的灵感源于自然,功能上最大限度地反映集约与节能,营造适宜居住的楼盘环境,将休闲主题与浪漫风格相结合,处理区域的文化性问题。再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某市水云湾楼盘景观设计(约6公顷,半虚拟)。难点为建筑偏多、均为高层、无序分布、密度较高,周边环境为生活区、工厂、幼儿园及滨海大道,海洋性气候,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中,为当地的居民设计具有舒适一般性与地域特殊性的楼间隙景观组团,尝试用主题联系破碎的景观用地。

3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艺术试论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更多精品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篇6

【关键词】城市景观;地域性;表达;景观设计

一城市景观地域性表达设计浅谈

地域,即某个地理空间范围。地域具有系统性、人文性与区域性特点。地域不同,其产生出的地域文化也具差异。景观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分,通过观察景观,便能对“某个地理空间范围”有大体的了解,如自然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生活方式等。可以说,景观是地域的外在表现符号,是自然语言与人类精神的空间寄托。城市景观突出显示出自然景观美,将自然景观艺术纳入城市,为居民生活创建愉与舒适感。

城市景观地域性表达设计实践指导理论众多,在不同时期为城市景观设计建言献策,提供者理论性参考,如批判的地域性主义、场所精神、符号学理论以及文脉延续理论等,不同理论有各自的城市景观设计思路。比如,城市文脉延续理论代表书籍《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题》中提出,对于城市中已然内容,不论其内容如何,皆不可破坏,而是要想方设法延续,并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在当今城市大拆大建时期,呈现出的千城一面现象,该理论值得决策者接纳。

二城市景观设计类别与特点

(一)城市景观设计类别

1.历史角度。不同历史时期,各城市景观必然存在差异,丽江古城、上海弄堂、深圳城市景观,就分别代表了古代、近代以及当代城市景观特点。

2.地理位置角度。城市依托地形、水文而建,在不同经纬必然产生地域性城市景观。如水上城市威尼斯景观、高原城市拉萨景观、山地城市重庆景观、滨水城市连云港景观等。

3.宗教与民族角度。各民族历史发展形式的差异,在民俗风情、民居、生活习俗上形式亦多样化。其所在地域景观民族特色非常浓厚。宗教,如道教、佛教、犹太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其宗教文化集聚区,城市景观宗教性也异常鲜明。如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佛教圣地菩提迦耶、鹿野苑等。

(二)城市景观设计特点

1.功能性。城市景观不仅要具备欣赏功能,还需有实用功能。根据城市景观的差异,其功能各具特色。如广场可供居民运动休闲、活动庆典,园林绿化可观赏,也可净化环境。

2.层次性。指景观的等级差异,有宏观、中观与微观。比如,建筑景观,布局形式为宏观,建筑外型为中观,建筑内部结构为微观。

3.地域性。由于各城市历史文化,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城市间必然存在着景观上的不同。城市景观地域性指的就是景观结构、元素上的差异,并以此凸显出城市整体上的不同。

4.可识别性。即城市景观能被人们所感知。城市中的各景观体现出设计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景观的客体要素为观众带去不同的城市印象。当然,城市景观还存在人工性、复合性、文化性、结构性等诸多特点。

三城市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一)城市景观地域性设计中的自然环境

在城市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去塑造新的人工环境,注重强化自然与城市景观的统一。城市地理位置的差异,自然条件固然千差万别,要想设计出独特的城市景观,设计师就要努力创建出城市文化、自然环境和谐画卷。在当前,城市景观多为对自然绿化与山水的模拟、再造,离开了自然的本性,当然无法媲美纯天然环境。如觅渡桥风景区,走在其中,感觉到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不变的拱桥,是对传统苏州古桥的延续。从远观望,长虹卧波,非常奇特、雄壮。

(二)城市景观地域性设计中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反应出了人们的精神风貌。设计城市景观,就应该表达出地域性人们的精神文化,展现出当地人们的生活风采。重视精神文化设计,需要把握城市历史文化、民俗习惯以及人民情感三个方面,逐一表达。为了与城市历史文化契合,城市景观设计不妨“延续文脉”。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唐文化的营造,正是对“土生土长”的大唐文化的延续。

四城市地域性景观设计应用材料与技术

(一)应用材料

1.传统材料。传统材料在古典园林中较为常见。如以“堆山理水”为指导的古典园林建设,石材必不可少。石材因形态、质地、颜色的差异,有宣石、黄石、昆山石、太湖石等。扬州个园的四座假山,可谓是借助材料的不同而设计出体现季节变换的经典景观。如石笋隐喻春山,太湖石隐喻夏山,黄石隐喻秋山,雪石隐喻冬山。此外,园林景观中,铺地材料也是千变万化,早不同的道路形式上,行为便获得了特殊的感受。如古镇青石路,给行人带来幽静、遐想。

2.现代材料。现代材料为城市地域性景观建设带来了技术支撑。例如,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俞孔坚教授设计出的“红飘带”,成为了公园的标志线,且功能实用。即是科普植物展示栏,又是照明设施、座椅,其材料为玻璃钢,耐腐蚀、硬度强、材质轻,增加了秦皇岛这座“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智慧试点城市”的独特魅力。再如,著名的面包圈公园,玛莎・施瓦茨将现代材料与其独特的设计构思完美融合,地域色彩突出。

3.地方材料。地方性材料是城市景观地域性建设的关键。地方材料可就地取材,成本低,运输方便,效益好。例如,四川隆昌县青石,其抗风化力强、质地细密、节理不发育、硬度高,无辐射,在明清时期用于建造石牌坊。在其现代城市建设中,青石可以说无处不在,被看做为地域性的标志。又如,陕北盛产青色砂岩,绥德、榆林等地就将此用做城市雕塑景观主要材料。

(二)应用技术

首先,传统应用技术。建筑技术、植物技术、理水技术与堆山置石技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传统的造园技术。现代新技术如GiS技术,以邻近网络分析、叠加,虚拟展示、数字模拟景观变化,提高了规划效率,在基础数据分析、评价分析以及模拟预测之后,城市地域性景观设计达到了质的飞跃。其他技术,如音像技术、灯光效果、色彩应用等,也为城市景观添砖加瓦。例如,自贡灯会、哈尔滨冰雕等著名城市景观,正依托于灯光色彩,才能让游人喝彩。

五结语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越来越突出城市的精神文化、自然风貌,即地域性。城市景观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其表达展现出城市的独有魅力。坚持城市的地域性设计,需要满足自然环境的适应、人文精神的宣扬,更需要在材料、技术上下功夫,寻求代表性、特征性区域因素,合理选择设计方法,彰显城市风貌。在我国,当下城市化进程异常迅速,景观设计专业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呈现出一片蓬勃的面貌。每一座城市在为人们提供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便利的同时,伴随着的是大量传统街巷的消失。注重城市景观的设计,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表达方法,更要求从业的设计师从地域性出发,挖掘本土资源,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地域景观设计作品,方能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曹原.对现代城市景观地域性特征的分析与探讨[J].华章,2012,(10):315.

[2]王鑫.城市Ci理论与城市景观地域性创作的共性研究[J].设计,2012,(2):123,122.

[3]施琼.重塑公共视野下的城市景观地域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1).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篇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间环境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对于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但是,当前景观专业教学水平与社会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可将实际项目引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以下目标:其一,通过实际项目使大学生学会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将理论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所学知识的用途,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领会景观设计在特定场景下呈现的艺术魅力。其二,将实际项目引入景观设计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经验性知识。其三,通过具体案例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检验大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性。其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获得实践技能,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高校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交流和合作理念,增强实干信心,提升市场运作能力。

二、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内容

景观设计课程主要讲授的是怎样通过景观介质营造舒适的环境空间,它涉及微观、中观、宏观等层面的场景,适用于城市规划中的各种规划对象。但是景观设计专业在教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模式陈旧、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等。因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1)改变课程教学的模式。在以往的景观设计课堂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传授理论为先;而大学生作为听众被动接受知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为改变这种情况,可将实际项目引入教学,以实训教学为核心,尝试调整师生的角色。即以大学生为课程活动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帮助大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这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汲取知识,也能使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提高学习兴趣。(2)增加课程教学的内容。景观设计课程知识体系庞大,除了城市规划、广场设计、城市设计外,还可以从人文学、艺术美学、建筑学、生态学等方面出发,建立一套适用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教学知识体系,并引入实际项目,如城市夜景灯光照明、某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等,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景观设计内涵。(3)丰富课程教学的方法。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案例式教学法。虽然此教学法能让学生了解很多现实设计中的问题,但他们无法亲身感受项目的实施过程,对案例项目的理解不会太深,记忆和印象也最多停留在教师重点强调的某个部分。因此,将实际项目引入景观设计课程中,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大学生如果在实际项目中遇到问题,还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寻求老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

三、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1)以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语言表达和课件展示等方式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指导原则,以及经典案例的背景分析、设计要素、实施细则等传授给大学生。讲解实际项目时,可带领大学生进行现场踏勘,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全面了解设计过程,掌握相关理论、丰富阅历、开阔眼界。(2)讲授中结合讨论的教学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和协调下,大学生以分组形式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设计案例的创新点展开辩论或讨论。教师从知识体系中总结提炼出讨论的主题,启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这种交流模式,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项目实践。教师应根据已有项目,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让大学生根据所给场地背景、地理位置设计概念性方案。为提高实战效果,还可尝试“竞标”的方式,让大学生以自由组成的团体为单位进行汇报和评比,让他们提前感受社会竞争氛围,从而学习到更多有利于现实社会中设计项目实施的方法。最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对好的设计方案进行奖励,增强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和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实际项目引入景观设计的教学实践,是一次探索性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高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忠峰,李传刚.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08).

[2]周彩玉.园林景观中建筑物、构筑物柔化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篇8

1.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1)过于强调软件操作

高职教育需培育高学术,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固然要重视技能,但技能不单单是软件的操作,因为软件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设计能力、施工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是不同于单纯理论的实际操作。就目前高职景观规划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CaD,pS,SU等软件的实际操作,忽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意识及社会意识。学生们往往软件操作能力很强,但是设计的实际项目缺乏分析,不够合理。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不够系统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交叉性很强,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植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辅助。首先,就课程体系而言,学生除了基本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及CaD,pS,SU等基础软件课程之外,还应了解RS,GiS等信息技术及参数化设计软件课程,景观技术课程,植物搭配课程,景观生态课程等。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涵盖范围较小,内容不够系统。目前的课程内容除了讲解基本原理之外,主要包含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应包含哪些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改进的。比如,将知识模块设置为广场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内容的话,学生掌握起来会更直接,更系统。

2.发展方向

(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的教学内容基本分为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而目前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多分布在建筑设计公司,园林设计公司,以及小型的设计工作室,涉及到的实际项目主要是以以上4个模块为主,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具体岗位。因此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除了讲解以上4个模块的基本原理及相应案例外,还应掌握景观项目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阶段全套图纸设计与文本制作并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具体体现为①景观设计原理部分,学生应掌握4大模块的设计原理;对气候影响,地形改造,土地利用,植物配置,水资源的了解与掌握。②设计前期工作阶段,学生应了解任务书;会实地测量;能够对实地资料与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作出综合分析与评价。③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应会分析并绘制总体平面图及各类分析图,透视效果图等。④扩初设计阶段,学生应会使用CaD表达相关图纸:总平图,道路设计、植物配置、景观节点的平、立(剖)面图等。

(2)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经过基础理论,专业理论,顶岗实习,最后到职场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须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实践,但基础课程是提高职业技能的奠基石,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行业规范的重要体现。其次,专业理论应实行项目化教学。教师必须是有实际项目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在做项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意创新的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再次,顶岗实习环节是强化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习锻炼,了解新锐的设计理念及先进的设计技术,开阔设计视野。

(3)积极推进师资建设

培养高技能学生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专业,推进师资建设包含两方面含义:首先,在校教师需走出去,一是到企业中,接受锻炼,了解最现实的行业需求;二是参加相关培训,接触新观点,新理念。比如,自去年起,景观行业兴起了一股“海绵城市”的建设高潮,“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被应用到很多景观设计中。可是什么叫“海绵城市”?它是如何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该用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流程及技术是什么?对于教师来讲,如果没在企业中接触实际项目或参加相关专题培训,很难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带给学生。其次,尽可能聘请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企业员工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熟悉各种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方法,他们会用实际工作的角度给学生讲解现实而直观的实际案例。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法、案例讨论法、参观考察、点评作业等方法。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应用时要协调统一,灵活运用。比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可能对单一的讲授法不敢兴趣,因此可以将案例讨论法作为知识传达的重要方式,对某个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讨论,会比讲授法的效果更好。除此之外,应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形成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讨论方案,学习软件的灵活运用等;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将某些设计理念及原理告知学生,并让其学会使用。

结语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现代园林景观;本土化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意识受到越来越多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国内的一些景观设计师开始大肆地宣扬、追捧、模仿西方国家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式,使得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本土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严重工业化、同质化的园林景观开始普遍出现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导致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进入瓶颈阶段,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但是,本土化是世界各地园林景观设计通行且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现代化与本土化同步发展,在延续传统园林景观观赏性的同时,全面考虑其“景境”特质,重新进行合理的定位,在符合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保持、延续和凸显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做到二者的统筹兼顾,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的园林景观。

1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困境

1.1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

中国园林几千年来一直在延续传统,不断地自我更新与发展,取得了许许多多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风景园林引入了很多欧美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技术,这无疑对中国风景园林的思想解放、拓展创新产生了重要、积极和广泛的影响[1]。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城市公园建设都起步较晚,在面对西方文化思想意识的强烈冲击下,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由于缺乏自身特点而发展缓慢,且方向不明,逐渐消失殆尽。为了迎合国家、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树立国家、城市的现代化形象,改变国家、城市的景观面貌,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们一度把适用于某些发达国家、地区的理念或技术当作普适的、先进前沿的创新理论,膜拜式地把国际化当作未来方向,逐渐形成了崇西抑中的趋势,导致西方各种主义思想在中国逐渐泛滥。他们热衷于追求西方稀奇的形式,大力效仿西方景观设计案例,很少有设计师真正关注中国园林的本土性以及园林景观中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园林景观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与符号阶段,并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辨析,所以经常盲目地将西方国家的设计思想及方法技术照搬到中国,如大树移植、大广场、大草坪、大花海、大景观等大尺度造景比比皆是,这些设计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复制品,毫无中国特色可言。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导致传统园林大国失去了学术自信,本土化园林景观被全面冲击、改造和替代,园林景观作品缺乏“原创性”。

1.2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的错位

中国传统园林地理位置独特、功能较为单一,且多为观赏性景观,其服务对象大多为宫廷贵族、文人志士或者社会中极少数的人,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现代园林景观却是普遍存在于城市之中,全面开放,服务于群体大众的,二者有许多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开始意识到了本土化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进行本土化设计。但由于行业和市场繁荣与乱象并存,许多设计师往往不加思考直接照搬传统园林或成功案例的模式,以期降低项目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他们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考虑场地所处的位置,不考虑场地周边环境,不考虑场地服务对象,统统把它们做成传统园林的形式,直接模仿传统园林中元素、材料、色彩、结构、布局等具象的表层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堆砌,使得园林景观有形无神。一时间,全国各地到处都是仿古亭廊、小桥流水,传统园林中的置石被到处滥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过于无原则地仿古和拼贴,不仅影响了城市景观,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一种浪费。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只是对传统园林的模仿与复制,缺乏鲜明特色和深远意境,无法完全融入到现代生活与社会环境之中,不能称之为现代园林景观。传统与现代的错位,使现代园林景观缺乏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导致景观审美杂乱。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在地化属性的、自然与人文兼容的,不存在可以普适于全球的设计理念、方法与技术,任何新理念、新方法都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融合以后,才能接地气、可操作,只有传承和创新,才是生存之道。上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忽视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忽略了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其结果必然是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设计出来的作品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可以满足心理需求的园林景观,无法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文化。

2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出路

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性和现代园林景观的特点决定了仅靠传统的设计元素和手法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园林景观的需求,简单地使用现代材料技术去模仿照搬传统园林的形式,事实证明是不成功的。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开始高度重视地方民俗特色、历史文脉等,并且力图实现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强化现代园林景观的意义。部分学者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已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冯纪忠先生在《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一文中,通过梳理将园林发展分为形、情、理、神、意5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孟兆祯先生在《园衍》一书中强调,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科学创新,并对此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王澍等通过设计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并借助现代化手法进行表达。随着时间的发展,“景境”一词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发展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丰富了现代化设计的文化内涵。“景”与“境”合成为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刘熙的《释名》中,常被用于文学、美学、影视学等领域。近年来,在风景园林学中也开始频繁出现。如张亚文先生在《景观欣赏》中写道:点景主要是用一语一词来刻画出景观的特征和景境。张家骥先生的《中国造园艺术史》和王其钧先生的《图说中国古典园林史》中,都有关于“艮岳景境”的描述。较早提出中国园林“景境美”的,有王玉晶等编著《园林美学》,以及曹林娣教授的《东方园林审美论》[2]。郭明友先生在《论“景境”———关于中国园林审美理论元概念的思考》一文中,定义了“景境”一词的概念。所谓“景境”,就是园林实景与情感理想交融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境界,其中“景”是园林审美的物质基础,具有真实可视性,“境”是情感理想融渗于实景后形成情景交融的整体审美效果[2]。纵观古今中外园林的发展历程,不断变化的元素、材料、结构、色彩、形式等表层特征都是难以传承和发展的,原封不动地传承那些具象的表层特征,只能称为仿古,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园林景观,我们应该抛开传统园林的表面,深入挖掘其文化精髓。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其成功之处是在于它创造了什么样的景境,要想找到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合适的出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学会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景境特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首先应确定场地定位。站在时间轴的延长线之上,尊重并挖掘设计场地的历史文脉,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提炼出该场地的主要特征,同时融于地理、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全要素系统之中,尊重场域环境的内在肌理与规律,从而直接通过构建园林实景的物质形态来表达主题思想,使园林景观具有“故事性”,能够传递易于游人理解的意境。其次,注重人文精神,因地制宜地营造特有的人文景观。这并不是指要采用历史典故、名人传记或者文物古迹等方式方法来营造各种人工化场景或设施,而是以场地自然空间为基础,以人文情怀审视人地关系,既爱护这片土地,也关切其中人的需求。结合当地人文景观的形成过程,利用合适的材料、技术等,营造与自然空间相协调的人文空间,以及满足游人观赏和游憩等各种需求的人工设施,将情感理想融入园林实景中,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第三,体现现代化的景境。中国传统造园中景境的体现更多的是在于花木寄情、状物比兴所产生的象征寓意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超脱隐逸、淡泊名利的审美情趣,难以契合现代人简洁、明快、开朗、大方的审美情趣。现代园林景观所承载的主流情感,不再是古代文人孤高独乐的清居思想,而是现代社会积极向上的的公德和价值观等时代精神,因此造景形式不必依样拟古,材料和工艺也必须遵时合宜[2]。设计者应该全面认知中国园林历史,重树民族文化自信,继承传统智慧,直面现实的需求和问题,在进行现代园林的景境设计时,应该走出传统园林的束缚,更精确地表现现代的审美情趣,深刻揭示现代社会、人对生活环境的本质要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不应该再盲目照搬西方园林景观,更不应该再局限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固有观念之中,而应该从中走出来,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需求等,以现代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完美融合。只要园林设计尊重了场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脉,不同分区的景境之间有内在呼应、过渡自然,工程实现上符合视觉、生态、功能、可持续等相关要求,风景园林就可以成为意蕴丰富的经典之作[2]。

3结语

从古至今,园林景观与人类的生活一直都是息息相关的,它产生于人类的需求,也服务于人类的需求。每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世界园林之母,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意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对它进行重新诠释。“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的错位,盲目地“崇洋”与一味地“固步自封”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的是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艺术精华,提升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杨锐.论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与中国性[J].中国园林,2018,34(01):63-64.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篇10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我们只能“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绝不能以偏概全,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此外,随着现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论,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2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3注重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4注重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5注重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6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首先,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不是光靠风景园林师就能够解决的,园林景观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呼吁政府、公众的关注生态环境,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姿态;其次,风景园林师提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学家、环保组织提出的生态理念还有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关注的内容虽有着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根本上却具有不同的层面,否则社会就不需要风景园林行业了;最后,如若完全从生态原理出发,设计师往往会陷于极端而难以被社会接纳。

法国风景园林师并没有天天把“生态”挂在嘴边,呼喊各种“生态”口号,而是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园林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因此,荒地、原野、废墟、渗水、再生、节能、野生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

7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园林景观设计实际上反映出设计者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通过设计手段加以表现。在各种园林景观形式中,自然始终是设计的源泉。风景园林师对自然的认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处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是其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8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又是统筹和综合的技艺,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园林景观设计。因此,就某一个项目而言,我们可以重点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但是就整体而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特性并不可取。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变动的社会,单一性的景观设计趋向是难以为继的。现在这种不分场地、不分环境的强调绿廊、湿地的做法,实际是对生态学的误解,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也造成园林景观的单一性和趋同性,最终必将像国际建筑那样遭到抛弃。

9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启示

近10年来,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面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全面入侵与占领,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加深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认识,营造既符合“全球一体化”趋势、又具有本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避免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完全丧失自我,以致被世界文化所淘汰,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大量的园林景观建设项目和低劣的设计施工水准,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整体行业欣欣向荣,设计作品却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反对各种形式的断章取义、惟我所用。因此,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1规范行业管理,完善竞争机制

只有在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会有好的从业人员和好的作品出现。在国外严肃的设计师看来,中国还没有形成出“作品”、出“精品”的氛围;在国内设计师眼中,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混乱无序的市场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走规范化、市场化之路,完善竞争机制,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2深入理论研究,反对形式主义

应加强对东、西方园林景观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理念,力求抓住园林景观本质性的内容,反对各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抄袭和形式主义风气。当中国人还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时,外国同行则将其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和实质。我们的园林设计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风格”、“风情”等等。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

3借鉴西方方法,研究本土问题

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首先要了解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适用的范围、场所。不能盲目照搬,表面化地将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都弄到自己的花园里来。我们应注重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借此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要注重在观念上的学习和研究,反对粗浅的模仿和抄袭。

4提倡未雨绸缪,杜绝急功近利

尽管目前我们的园林景观市场表面上看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但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的园林景观行业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哪些东西?现在看来,留下来更多的是遗憾,是若干年后人们不齿于面对的园林景观垃圾,是对园林景观资源与文化的糟蹋和破坏。如此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下去,中国的园林景观行业将走向没落,甚至遭到全人类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