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情绪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5:00

心理与情绪的关系篇1

关键词:情绪宣泄 宣泄方式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062-02

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不断呈现出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竞争激烈化、关系复杂化、生活节奏快速化等新的趋势。这些趋势相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与发展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心理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与此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严峻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人们在面对人生固有的烦恼和时代变革带来的种种困惑时,不良的情绪体验油然而生。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健康的情绪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有效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促进心身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而过度的、不适当的情绪可以导致心理活动能够失去平衡,对人的心身健康具有消极的影响。如果对不良情绪不能正确对待,不加以及时调节疏导与释放,就会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继而导致身心疾病,危及人的健康。那么,怎样来排解生活中遇到的不良情绪呢?

宣泄(abreaction),即排解或释放紧张情绪的过程,此种紧张与抑制冲突、记忆或观念有关,常伴有对痛苦经历的回忆。宣泄就是从情绪本身出发,通过减少或排除不良情绪而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情绪宣泄是基于生理需要,对自己情绪释放的适应性表达,包括替代表达和直接表达。替代表达指通过间接表达情绪,使情绪得到释放的一种情绪调节方式。例如,通过倾诉、哭泣等方式宣泄不快的情绪,从而使情绪恢复平静。直接表达指面对激绪的事物,直接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情绪调节方式。现实生活中宣泄的方法很多,人与人因个体差异和所处环境、条件各异,采用宣泄的方式也不同,从小小的一声叹气,到大声痛哭、疾呼、怒吼以及打球、散步、聊天等都可以起到宣泄作用。

本研究从情绪的多种宣泄方式出发,了解居民情绪宣泄方式有何特点?其性别、年龄的差异如何?在实证、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探讨,以便分析情绪的宣泄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居民心理健康自助和教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8年在湖南、广西、上海、山东、甘肃等五省市采取随机拙样的方法,对五个省市的1500人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37份,有效回收率为95.8%。样本的性别构成:男性674人,占总体46.9%1女性759人,占总体52.8%1样本的年龄构成:覆盖各个年龄阶段的居民,最小年龄为9岁,最大年龄为76岁,年龄集中为18岁至27岁;样本的职业构成:学生有977人,占总体68.7%。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SCL-90、社会支持量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正向情绪、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幸福感指数、非理性信念量表、非理性思维方式量表、自行设计的心理问卷调查表,由受过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按照统一指导语,指导被调查者自己独自、无记名填写。对涉及个人隐私或当事人不愿意公开的内容予以严格保密。保证了所填内容的真实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所获得的调查问卷资料,利用统计软件SpSSi1.5进行分析处理,包括频数分析、多因素相关分析。

2、结果

2,1 情绪宣泄方式的特征和差异

统计表明:55.2%的居民选择听音乐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听音乐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尤其是一些旋律优美、恬静的音乐,可以将注意力由原来的负面情绪和思绪中转移到美妙的音乐欣赏中,避免情绪和思绪的继续恶化,使身体从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等高度警戒状态,回复到低度警戒状态。

找人倾诉也是居民选择性较高的一种宣泄方式(47.6%),沙莲香(2002)认为说出来是最好的缓解方式,如果有人可以倾听的话,效果会更好。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找人谈一谈,具有缓和、抚慰、稳定情绪的作用。因此,建立个人支持网络,在需要的时候,有家人、亲戚或者好友可以倾诉,这是很重要的。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做事情、上网聊天、唱歌、写日记等宣泄方式也是选择比较普遍的一些方式。

居民的情绪宣泄方式在性别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跑步和打球等体育运动类的宣泄方式,男女存在显著的差异,p

情绪宣泄方式在年龄上也有差异:不同年龄的居民在听音乐、唱歌等十一项情绪宣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p

2.2 情绪宣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得知在在a=0.05水平上,将情绪宣泄方式作为自变量与心理健康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不同的情绪宣泄方式对居民心理健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的影响,说明情绪宜宣不宜堵,宣泄是处理情绪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情绪宣泄是优化现代居民心态,是居民心理保健的有效方法。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所讨论的关键是从情绪的本身出发,通过宣泄排解不良情绪,能够实现调节人们情绪,保持人们心理健康的目的。宣泄是处理情绪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基础性表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有对情绪适度宣泄后方能较理智、合理的处理情绪。情绪的宣泄方式很多样。按照情绪宣泄方式是否合理的标准,可将情绪的宣泄分为合理宣泄和不合理宣泄。合理的宣泄能够起到调节情绪,维持适当的正性情绪,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而不合理的宣泄只会雪上加霜,因此提倡合理宣泄,反对不合理宣泄。

研究表明,情绪的宣泄方式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即不同的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在进行情绪宣泄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方式不相同的。这说明情绪宣泄的不同方式的功能及使用范围都各不相同。从功能上说,不仅不同的宣泄方法适用不同的情绪,而且不同的方法也往往适用于不同的人或场合,所以人们在选用宣泄方法的时候要因情而异、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从适用的范围来说,有的宣泄方法适用多种情绪,适用范围稍大,如倾诉。而有的宣泄方式适用范围稍小,甚至只适用于某一种情绪。从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居民多选择听音乐和倾诉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说明这两种方式对情绪宣泄的作用较强,而且它适用的范围是最大的,可以说,听音乐和倾诉是首要的、基本的宣泄方法。

通过研究得知,在调查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宣泄方式对居民的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这说明适当的宣泄情绪,对人的精神健康具有保健作用。不同的情绪宣泄途径都能在不同程度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找人倾诉,说出烦恼和苦闷,将情绪通过语言的形式释放出来,具有稳定、缓和情绪的效果。因此,人们应当积极发展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致力于发展、保持和拓展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转移注意力非常有利于改变情绪,如做事情、听音乐或从事体育运动等宣泄方式,是将注意力由原来的负面的情绪和思绪中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可以避免情绪继续恶化,是情绪得到调节的一种先行关注策略。所以,居民应该注意培养自身驾驭情绪的能力,在力不从心之时学会暂时转移注意力。缓解过度和不适当的情绪。但值得注意的是,情绪的宣泄要适度,过度的情绪宣泄,也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居民在对情绪进行宣泄的过程中,要掌握宣泄的度的问题。

心理与情绪的关系篇2

[关键词]1型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家长心理健康;相关性

研究表明,许多慢性疾病儿童的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1型糖尿病这一特殊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其终身性的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家长与患儿共同面对困难,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探讨1型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与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临床工作中在这一领域开展有效地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来自2005年7月~2006年1月间在北京儿童医院糖尿病专业门诊随访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的l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除外其他慢性疾病,共计90例。其中男43例,占47.8%,女47例,占52.2%;年龄8~17岁,平均13.35±2.8岁,患者家长83例,其中男31例,占37.3%,女52例,占62.7%,家长年龄31~57岁,平均40.5±4.8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工具

1.2.1.1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父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族病史,儿童既往疾病史等。

1.2.1.2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是Birmaher于1997年制定的,已修订中国常模,用于儿童青少年(7~16岁)自评焦虑障碍,经检验信度及效度较好。量表共41个条目,由5个因子组成,包括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按0~23级计分,正向计分,得分高于划界分者提示存在焦虑表现。

1.2.1.3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由Birleson制定,已修订中国常模,用于儿童(8~16岁)抑郁的评估。量表共18个条目,按0~23级计分,其中10项为反向计分,得分高于划界分者提示存在抑郁,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1.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心理测量常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精神障碍,心身疾病及健康人群的精神健康的筛查。该量表共90个条目,0~4五级计分,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另有10个条目计为其他,各因子分之和得总分。此量表在本研究中用于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参照中国常模标准,以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视为异常。

1.2.2 研究步骤糖尿病患者来院就诊时,由调查者本人向家长及患儿解释调查方法和目的并发放问卷,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全部问卷,当日收回。所有问卷收回后由心理测量专业员进行计分及计算结果。

1.2.3 分组比较 以SCaReD量表及DSRSC量表均参照中国常模标准,任一量表总分≥划界分者作为情绪障碍组,其余为情绪正常组,分别比较两组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儿童情绪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1.2.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t检验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的比较情绪障碍组共34例,其中男16例(47.1%),女18例(52.9%)。情绪正常组共56例,其中男27例(48.2%),女29例(51.8%),两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11,p>0.05),病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平均病程45.7±4.9、51.75=6.1月,t=0.762,p>0.05)。情绪障碍组平均年龄高于情绪正常组(14.25±2.6、12.8±2.8岁,t=2.468,p=0.016)。

情绪障碍组家长32例,情绪正常组家长51例,两组家长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平均年龄41.35±4.8、40.0±5.1岁,t=1.116,p=0.268),性别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情绪障碍组男12例,女20例,情绪正常组男19例,女32例,x2=0.001,p=0.982)。两组家长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5.928,p=0.052),两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2.662,p=0.264)。

2.2 家长SCL-90量表结果的比较 将两组糖尿病患儿家长SCL-90量表结果进行比较,共检出SCL-90量表阳性25例,其中情绪正常组家长共检出SCL-90阳性10例,检出率19.6%(10/51),情绪障碍组家长检出SCL-90阳性15例,检出率46.9%(15/3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6.946,p=0.008)。将各因子分做t检验,仅有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多个因子分高于情绪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糖尿病儿童情绪障碍组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情绪正常组的家长。

2.3 儿童情绪量表与家长SCL-90量表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儿童焦虑、抑郁的水平分别与家长SCL--90量表总分及多个因子分具有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时,儿童易出现情绪障碍。

3 讨论

研究证明,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一项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研究发现啪,其中1/3患者的母亲,1/6的父亲有抑郁倾向,家长SCL-90量表中敌对因子、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等显著异常。本组研究也发现,糖尿病儿童的情绪状况亦与其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伴有情绪障碍的糖尿病儿童其家长SCL-90量表异常的检出率更高,儿童的焦虑量表分、抑郁量表分分别与家长SCL-90量表的总分及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与抑郁因子、恐怖因子等存在相关关系。

孩子患上糖尿病这一终身性疾病,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都可谓重要的生活事件,在患儿确诊之初家长的应激反应可能更强烈,而此后长久的治疗给家长带来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都是非常巨大的,治疗期间对儿童的饮食管理,担心儿童低血糖反应及酮症酸中毒的出现,对并发症的担心,以及患病将对孩子升学、就业乃至婚姻等方面影响的思想负担更会对糖尿病儿童家长心理健康产生显著而持久的影响。

心理与情绪的关系篇3

【关键词】情绪智力大学生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008-02

情绪智力强调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其具体过程包括四个部分:认知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心理动力;坚强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目前,情绪智力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前沿课程,开发、应用情绪智力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一国内大学生情绪智力研究的整体现状

众多研究发现,国内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在总体上呈现正向趋势,而在其结构内部或各个具体因素上则发展不平衡。张进辅通过对重庆地区801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但其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情绪意识因素的发展高于情绪的行为因素。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人口学的差异研究较多。事实上,在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研究方面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竺培梁与耿亮的研究中发现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显著,而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与专业差异则不显著。张进辅认为大学生情绪智力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一定的专业差异和一定的年级差异。许之屏的研究认为体育专业的男生在情绪评价力、情绪适应力和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但在情绪觉知力和情绪调控力上不如女生;情绪智力方面高年级(三、四年级)明显好于低年级(一、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智力四个主因素和总分明显高于文、理专业大学生,但情绪觉知力显著低于文、理专业大学生。廖晓春在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专科护生得分最高,本科护生次之,中专护生最低(p<0.01)。

二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相关心理属性的研究

1.大学生情绪智力与认知智力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情绪智力对认知的促进作用而进行相关研究,但具体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

竺培梁的研究发现情绪智力与认知智力适度相关,情绪智力对决策具有直接效应,而认知智力则通过情绪智力影响决策。宋广文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情绪与智力的研究成果后指出,情绪与智力是互相依赖、互相整合的关系。智力对情绪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合理控制利用情绪也有利于智力的发挥。郭素然与伍新春的研究认为自我意识在自我对话和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意识包含两个维度即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私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公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私我意识的中介效应大于公我意识的中介效应。

2.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国内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此类研究,诸多证据表明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许之屏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在知觉他人情绪、控制自我情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潘明军认为,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和不平衡性。情绪智力的不同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果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情绪智力高的大学生比情绪智力低的大学生更加幸福和快乐。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也验证了国外以往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其他研究

郭素然、伍新春等人的研究发现情绪智力在很多结构里都表现为中介作用。竺培梁也认为认知智力通过情绪智力对决策产生作用,情绪智力则在认知智力和决策之间充当中介变量的角色。马琳慧通过对340名女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过与未学习过瑜伽课程的群体之间的情绪智力水平差异显著,瑜伽课程对女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有积极影响。姚艳虹与张晶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就业质量正相关;情绪智力与就业机会、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学生表达情绪、调控情绪的能力与就业质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四总结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进行归纳与比较,我们发现对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相关心理属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高校管理者与教育者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广文、刑洪军.“情”与“智”概念的相关研究及思考[J].心理学探新,2007(2)

[2]郭素然、伍新春等.大学生反刍思维对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3)

[3]竺培梁、耿亮.大学生情绪智力、认知智力、人格与决策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7(2)

[4]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5]廖晓春.护理专业学生情绪智力现状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

[6]刘海燕、郭德俊.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4(3)

[7]谢玮、竺培梁.近五年来国内外大学生情绪智力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7(2)

[8]陈权.论情绪智力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及其教育[J].学术探索,2009(4)

[9]马琳慧.女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0(12)

[10]骆素萍、汪玲、王爱娟.情绪创造性研究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1)

[11]姚艳虹、张晶.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6)

[12]潘明军.情绪智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4)

[13]岳红、张剑.情绪智力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06(12)

[14]王旭飞、高岩.情绪智力研究及对当前教育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7(4)

心理与情绪的关系篇4

【关键词】五年制卫生高职学生;负面情绪;情绪管理

五年制卫生高职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敏感期,面临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沮丧、失落、焦虑、空虚、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冲动失控的举动,丧失理性。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本文将对五年制卫生高职学生的负面情绪的特点、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方式,希冀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五年制卫生高职学生的情绪及其特点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由于是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因此,若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则会有兴奋、愉快、满意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正面情绪;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沮丧、愤怒、悲伤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负面情绪。

学生处于学校这个相对比较单纯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固定,交往范围也较窄,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与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因此,一方面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情绪表达会很直接,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掩饰,情绪表达一般会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具有冲动性、直接性的特点。同时,与之前相比,学生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自己的感情、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也逐渐的学着调适自己的情绪,情绪及其表达开始逐渐趋于成熟。

通过心理普测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情绪困扰有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孤僻、焦虑、抑郁、易怒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根据我们对2055名学生的调查,学生认为求学期间最焦虑的问题是“学业问题”的占总人数的51.82%;认为是“就业压力”的占总人数的71.34%;认为是“人际关系问题”的占总人数的15.33%;认为是“情绪低落自己无法调整”的占总人数的14.99%;“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的占到总人数的59.42%;“对自己前途没有信心”的占总人数的56.25%;认为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占总人数的10.36%。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业的规划和对职业的选择,影响到学生今后的生活,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危害

1.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情绪是一种包含生理的心理过程,情绪上的每一次变化都能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激动时会有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变大、胃肠蠕动减弱、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面部潮红等变化。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与情绪有关,“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中,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的紊乱”,如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的人就易患高血压等疾病。我国传统医学也认为情志过极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五脏气机紊乱而生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另外,情绪还与某些疾病的转化有关,正面情绪对某些疾病如癌症的好转有辅助作用,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疾病的恶化。

2.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负面情绪会干扰大脑正常的活动,破坏人的正常判断力,甚至导致各种神经和精神病,据调查,常见的焦虑、抑郁病、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大多数与负面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状态中缺乏良好的调节,就很容易沉浸在过分痛苦、空虚、无聊的状态中不可自拔,为了寻找心理上的寄托,就会在酗酒、吸毒、网络游戏、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中沉沦,“这些事物都让我们的情绪变得冷漠或麻木,在我们低潮时,为我们带来舒服、愉快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另一方面,借着沉溺于这些事务也可以免除忧郁和失落感、寂寞和孤独感,使我们不须面对真实的痛苦,因而也就觉察不到任何与伤害有关的情绪”。用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来逃避痛苦无疑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不但无法根治不愉,而且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3.导致学生学业不良

进入卫生高职学校后,面对教师授课方式、学习环境的改变,学生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问题,如果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是在伴随着消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中产生的,那么学生通常会将之视为一种痛苦、难受的差使和负担,甚至视为对自尊心和安全感的障碍和威胁,因而他们会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至多尽义务式地或应付性地进行一下意志努力。作为卫生高职学生,他们从道理上完全明白学习的目标指向,他们也会为自己的逃课等不良行为而感到后悔,但是一部分同学自制力、意志力差,不能及时调整情绪状态,出现不及格现象,进而通过沉迷网络游戏等进行自我麻痹,从而逃避学习不良给自己情绪带来的不适。

4.造成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社会归属感,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使人从感官上感受到轻松愉快,更是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所不可或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融洽的双方情绪基础之上的;易发怒、缺乏同理心、不能以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看不到他人长处、斤斤计较,而且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很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人充满敌意,长此以往,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冷漠,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更不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精力都浪费在不良情绪的消耗上,也会成为学业进步的绊脚石。

5.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无益的,只要是能在适度的时候及时调整,就会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不能及时调整,则会形成情绪恒常性,即个体从小表现和养成的经常出现的情绪色调。这种经常性往往镶嵌在成长中的人的个性之中,成为一个人个性的情绪特征,情绪特征是构成个性的主要成分,长期稳定的情绪表现,被看作是相应的人格特质,如多疑的、忧郁的、悲观的等,这些以负面情绪占主导的人格特质不仅对身心、学习、工作都是不利的,而且经常以此种心态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五年制卫生高职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往往是经过掩饰、伪装的,这样,就妨碍了我们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情绪,缺少了真正的“症”,也就难以对症下药。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并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才有可能谈管理情绪。卫生高职校的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点和常见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困扰,加强对情绪调适能力较差的同学的关注,做好相关建档管理,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加强对情绪等心理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对自己学习、生活、感情的重要性以及正确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

2.指导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情绪,学习情绪调节的技巧来缓和、转移情绪,从而提高情绪智力。

情绪宣泄:学生的情绪十分丰富,负面的情绪需要及时的释放,如果不及时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最终的爆发,后果会更严重。学生在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情绪宣泄,如选择朋友、老师、心理咨询师、网络等进行倾诉;通过写日记等发泄并整理自己的情绪。

以记录为例,有丰富的经验性证据证明,在悲伤或创伤性事件的情境下,记录情绪反应能对身体健康产生长期有益的影响。在记录情绪反应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冷静下来组织自己混乱的情绪,并结合自己的原有的认知结构,认清事情的本质,并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过激的情绪对身体和人际关系等的伤害。

情绪转移:顾名思义,学生在遭遇负面情绪时,可以选择离开当时的情境,转移注意力,如听听曲调高雅、旋律优美的音乐,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旅游等。

情绪升华: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个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若一味的沉浸于自己弱点,可能会在一些不良行为中寻找安慰,从而导致无法自拔。学生应该扬长避短,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弥补不足,将理想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实现升华。

理智疗法:宣泄和转移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情绪管理的方法,升华也很难认识到情绪的本质,aBC理论则有助于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a是指引发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到的事实;B是我们对a事件所持的观点;C则是B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

3.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稳定学生情绪

习惯了中学紧张生活节奏的卫生高职学生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卫生高职学校生活,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安排课余时间,经常感到郁闷空虚,他们要么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等到毕业时才后悔莫及;要么将自己托付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而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同学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生活变得充实,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4.重视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干预

情绪虽然是对事物的短暂的反应,但若不能及时进行调控,长期积存,容易导致抑郁、焦虑、强迫、自卑等心理问题。学生对单独的心理辅导会比较排斥,而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的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卫生高职校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即“情商”(eQ)。同时,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心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心理与情绪的关系篇5

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过程,是个体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家利珀把情绪定义为“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可以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也曾为情绪概括出一种定义“情绪是对事物的关系或态度的体验”。②积极情绪是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潮背景下提出的,是指个体在自身生理条件的基础上,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积极的、正向的主观体验。认知情绪理论将积极情绪定义为个体在某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或是得到他人正性的评价时所产生的体验。情绪的分立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兴趣、自豪、感激等。③

2积极情绪促进心理发展

2.1积极情绪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Fredrickson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消极情绪是个体在面临外界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会使个体的瞬间思维空间以及认知广度变得狭小。在此基础上,Fredrickson提出了扩展一建设理论,积极情绪,如快乐、兴趣、感激和自豪等,都具有扩展个体瞬间的知行能力、增强个体的个人资源的作用。④woodward等提出任务转换是认知灵活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同时也是认知灵活性中经常被研究的一个成分。任务转换是由一种任务转换为对另一种任务反应,或者由一种反应定向转换为另一种反应定向。⑤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抵制个体在任务选择时的习惯化效应,影响个体的任务转换过程,从而提高个体认知灵活性。杜建政,高妍春⑥研究结果发现积极情绪可以降低错误记忆的产生几率。

2.2积极情绪缓解消极情绪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情绪事件也随之产生,不能及时有效的将情绪事件控制、化解心理冲突,个体就将陷入烦躁、抑郁等精神状态中。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讲,积极情绪是在一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产生的,而消极情绪是在危险的情况下产生,当消极情绪产生时,个体的生理活动水平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如血压、心率、激素水平的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仅仅依靠消极情绪的撤销是不足以恢复的,这时就需要积极情绪的参与。Fredrickson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有效地撤销消极情绪的主观体验并同时缓解消极情绪所产生的各种负面生理唤醒。

2.3积极情绪提高个体适应性、提高主观幸福感

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际适应性、情绪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⑦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在同样的压力事件出现时,适应性良好的个体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克服压力事件,从而不易产生心理问题,相反,适应性较差的个体经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中,最终产生心理问题。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在人际交往、情绪事件、社会适应、学习适应中的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Seligman认为,心理健康的最高标准是幸福。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按照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做出的评价以及主观体验。⑧主观幸福感由两部分组成,即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情感体验。积极情绪既是主观幸福感的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又是主观幸福感的诱发因素。积极情绪可以扩展个体的思维与认知空间,撤销消极情绪体验以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并进一步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个体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

3积极情绪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1积极情绪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基本教育思想,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界定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最早的心理健康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后来也有研究者提出,心理健康就是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心理健康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疾病的缺失”与“拥有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结合的较完全状态,即既包括消除消极心理健康状态,也包括获得积极心理健康状态。⑨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有重要关系。⑩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既起部分中介作用又起调节作用,而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只起一定的调节作用。情绪表达能够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高情绪智力者较能觉察自我的情感,富同情心,具备高度自尊,较能与人和谐相处,对生活较满意,以及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指标,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有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王振勇等也通过实验研究证实通过干预模式培养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压力应对能力,同时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与心理素质培养可以结合起来,共同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3.2教师情绪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学生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众多社会关系中,师生关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情绪具有感染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本身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有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引绪波动的生活事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让自己及时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以稳定的情绪与学生沟通;第二,教师传递积极情绪。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教师是自己的榜样,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否拥有较高水平积极情绪的教师,会影响整班学生的积极情绪水平;最后,教师的情绪表达要对学生足够尊重,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被包容、接纳的心境下培养积极情绪。

3.3学生积极情绪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有着重要意义。古人曾说“在乐中学,事半功倍”,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心理条件,培养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消除厌学心理。前人的研究已经证实,积极情绪可以拓展思维与认知空间,而学生的心理素质中,认知品质是能力成分,元认知、创造性都是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的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监控,将所学新旧知识结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4积极情绪的诱发培养

心理与情绪的关系篇6

关键词:大学生;负面情绪;情绪管理。

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沮丧、失落、焦虑、空虚、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冲动失控的举动,丧失理性,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负面情绪的特点、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方式,希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的情绪及其特点。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做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1]。由于是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因此,若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则会有兴奋、愉快、满意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正面情绪;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沮丧、愤怒、悲伤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负面情绪。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比较单纯的世界里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固定,交往范围较窄,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2],因此,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情绪表达会很直接,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掩饰,情绪表达一般会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具有冲动性、直接性的特点。同时,与之前相比,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自己的感情、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也逐渐的学着调适自己的情绪,情绪及其表达开始逐渐趋于成熟。

通过心理普测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情绪困扰有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孤僻、焦虑、抑郁、易怒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危害。

1.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情绪是一种包含生理的心理过程,情绪上的每一次变化都能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激动时会有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变大、胃肠蠕动减弱、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面部潮红等变化。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与情绪有关,“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中,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的紊乱”[3],如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的人就容易患高血压等疾病。我国传统的中医也认为情志过极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五脏气机紊乱而生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另外,情绪还与某些疾病的转化有关,正面情绪对某些疾病如癌症的好转有辅助作用,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疾病的恶化。

2.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负面情绪会干扰大脑正常的活动,破坏人的正常判断力,甚至导致各种神经和精神病,据调查,常见的而焦虑、抑郁病、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大多数与负面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状态中缺乏良好的调节,就很容易沉浸在过分痛苦、空虚、无聊的状态中不可自拔,为了寻找心理上的寄托,就会在酗酒、吸毒、网络游戏、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中沉沦,“这些事物都让我们的情绪变得冷漠或麻木,在我们低潮时,为我们带来舒服、愉快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另一方面,借着沉溺于这些事务也可以免除忧郁和失落感、寂寞和孤独感,使我们不须面对真实的痛苦,因而也就觉察不到任何与伤害有关的情绪”[4]。用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来逃避痛苦无疑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不但无法根治不愉快感,而且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3.导致大学生学业不良。

进入大学后,面对教师授课方式、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学生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问题,“如果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是在伴随着消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中产生的,那么学生通常会将之视为一种痛苦、难受的差使和负担,甚至视为对自尊心和安全感的障碍和威胁,因而他们会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至多尽义务式地或应付性地进行一下意志努力”[5]。作为大学生,他们从道理上完全明白学习的目标指向,他们也会为自己的逃课等不良行为而感到会后,但是一部分同学自制力、意志力差,不能及时调整情绪状态,出现不及格现象,进而通过沉迷网络游戏等进行自我麻痹,从而逃避学习不良给自己情绪带来的不适。

4.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社会归属感,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使人从感官上感受到轻松愉快,更是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所不可或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融洽的双方情绪基础之上的;易发怒、缺乏同理心、不能以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看不到他人长处、斤斤计较,而且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很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人充满敌意,长此以往,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冷漠,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更不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精力都浪费在不良情绪的消耗上,也会成为学业进步的绊脚石。

5.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无益的,只要是能在适度的时候及时调整,就会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不能及时调整,则会形成情绪恒常性,即“个体从小表现和养成的经常出现的情绪色调。这种经常性往往镶嵌在成长中的人的个性之中,成为一个人个性的情绪特征,情绪特征是构成个性的主要成分”[6],长期稳定的情绪表现,被看做是相应的人格特质,如多疑的、忧郁的、悲观的等,这些以负面情绪占主导的人格特质不仅对身心、学习、工作都是不利的,而且经常以此种心态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往往是经过掩饰、伪装的,这样,就妨碍了我们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情绪,缺少了真正的“症”,也就难以对症下药。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并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才有可能谈管理情绪。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和常见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困扰,加强对情绪调适能力较差的同学的关注,做好相关建档管理,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加强对情绪等心理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对自己学习、生活、感情的重要性以及正确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

2.指导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情绪,学习情绪调节的技巧来缓和、转移情绪,从而提高情绪智力。

情绪宣泄:大学生的情绪十分丰富,负面的情绪需要及时的释放,如果不及时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最终的爆发,后果会更严重。大学生在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情绪宣泄,如选择朋友、老师、咨询专家、网络等进行倾诉;通过写日记等发泄并整理自己的情绪。

以记录为例,“有丰富的经验性证据证明,在悲伤或创伤性事件的情境下,记录情绪反应能对身体健康产生长期有益的影响”[7]。在记录情绪反应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冷静下来组织自己混乱的情绪,并结合自己的原有的认知结构,认清事情的本质,并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过激的情绪对身体和人际关系等的伤害。

情绪转移:顾名思义,大学生在遭遇负面情绪时,可以选择离开当时的情境,转移注意力,如听听曲调高雅、旋律优美的音乐,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旅游等。

情绪升华: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个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若一味的沉浸于自己弱点,可能会在一些不良行为中寻找安慰,从而导致无法自拔。大学生应该扬长避短,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弥补不足,将理想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实现升华。

理智疗法:宣泄和转移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情绪管理的方法,升华也很难认识到情绪的本质,aBC理论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a是指引发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到的事实;B是我们对a事件所持的观点。C则是B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发情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

3.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稳定学生情绪。

习惯了高中紧张生活节奏的大学生往往难以短时间适应大学生活,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安排课余时间,经常感到郁闷空虚,他们要么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等到毕业时才后悔莫及;要么将自己托付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创设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而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同学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生活变得充实,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大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4.重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干预。

情绪虽然是对事物的短暂的反应,但若不能及时进行调控,长期积存,容易导致抑郁、焦虑、强迫、自卑等心理问题。学生对单独的心理辅导会比较排斥,而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的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心理与情绪的关系篇7

29情绪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p381

6,情绪调节

心理与情绪的关系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绪理解心理发展

一、3~6岁幼儿情绪理解与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幼儿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心理方面的建设更是需要其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情绪理解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关键部分。从现实角度看,家长给孩子提供更大的平台,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3~6岁幼儿需要对不同情绪进行判定,并作出相应且适当的回应,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孩子的情绪可以表达内心的需求、不满,或者是其他真实的想法,让家长和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或是属于其个性发展的规律,在帮助其成长或是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做到更好地因材施教,挖掘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异于常人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更好地引导他们,让孩子的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和展现出来。其实孩子在表达自己情绪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对他人情绪理解的培养,让幼儿理解他人的高兴、悲伤、愤怒等不同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渐渐从家长或他人的情绪表达过程中明白其他事情的规则,逐渐分辨是非对错,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生活和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懂得理解他人的情绪和心情,并表达自己相应的关心,或在其他情况下运用合适的方式说服别人,帮助别人,所以,只有对情绪理解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融入社会,融入他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对情绪的正确理解无论是对于孩子本身的健康发展还是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是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情绪理解、心理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情绪理解

情绪是人们对于内心需求与事实存在二者关系的本能反应,在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出现兴奋、激动、开心,从而带来正能量的情绪,反之,在内心出现落差时,则会有失落、生气、愤怒等不同程度表现。除了这些基本的情绪表达,还有想要摆脱或逃避的情感体验,类似于恐惧,同时也在努力过程中受到阻碍,最终达不到目的的挫败感等。这些情绪的表达都是了解一个人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媒介,可能由于情绪的变化而出现表情、动作以及其他生理反应的不同,所以,情绪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幼儿观察力的考验。因此,3~6岁幼儿对情绪的理解需要自己对家长或他人的表情、动作和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和捕捉,根据表现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检讨,从而感悟出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心情。情绪理解也是孩子与人友好相处,融入集体,让自己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技能。

2.心理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高质量的生活和高水平的工作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康的心理发展也成为很多家长关注的重点话题。心理发展主要是一个人从婴幼儿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中所处出现的心理变化,随着自己内心承受能力的提高和对客观存在的认识程度加深,人们的心理反映会不断改变不断发展,心理的发展会受到外界因素和其他自身因素的影响,心理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与人文环境、心智成熟度等密切相关,所以,心理发展需要家长的配合,同时也要尽力帮孩子创造完整、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从小成长的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到爱和关怀,从而才能在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用爱和包容的心去解决分歧,接受差异。心理的发展是孩子自身获取技能,真实体验社会生活,适应团体和社会的基础,在积极主动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以“身教重行”的要求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3.情绪理解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在情绪理解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家庭成员对小孩子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表现,这直接影响孩子对情绪表达的理解。比如,家长在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时,可能会对其大吼大叫,所以孩子在自己内心得不到满足时也会哭喊,甚至用更加极端的表达方式来引起家长注意,获取他人的理解,那么,家长的表现让孩子一直认为这样的情绪表达方式是对的,是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的,幼儿情绪理解的培养也是对自身表达方式的反思和检讨,家长的情绪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从另一个方面看,正确的情绪理解方式,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传授给孩子,当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和行为得到肯定和回应时,其内心将会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这时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或理解家长或者他人的情绪,这样的良性培养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在教育阶段的麻烦,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更有信心去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对情绪有正确的处理方式,从而心理健康发展也顺其自然地实现。所以,综上所述,情绪理解和表达与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直接且密切的关系,需要培养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为其心理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3~6的幼儿与父母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这需要父母和老师双方共同努力进行引导。心理教育和情绪的理解控制方法需要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不断进行渗透和引导,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理解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同时,父母更要注意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细节方面或许会效仿或者是掌握错误的方法,俗话说,“三岁看八十”,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正是形成自己价值观和处理方式的重要阶段,家长需要了解情绪理解与孩子日后心理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表达爱的同时,更要指导明确的是非,让孩子的复杂的环境中也能够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具有爱心和耐心,能够更独立、更坚强、更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心理与情绪的关系篇9

【关键词】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语言;心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1/02-0070-05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理论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念、愿望、信念、动机和情绪等)进行归因,并据此预测和解释他人行为的能力。〔1〕情绪理解能力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以及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知。〔2〕随着对心理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对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探讨较多。

已有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心理理论能力与语言能力关系密切,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astington和Jenkins(1999)在一项为期7个月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儿童早期的语言能力可以预测其后期在心理理论测验中的表现,但早期的心理理论能力却不能预测其后期在语言测验中的表现,因此语言是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3〕(2)LanceSlade和tedRuffman(2005)发现,语言和心理理论存在双向关系,二者可以相互预测。〔4〕(3)语言与心理理论关系紧密,但不能确定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二者的相关可能受第三种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发展性的关系。〔5〕(4)也有个别研究发现,语言与心理理论的相关可能是由测验任务造成的,而不是两种能力之间真的存在关联。Hill(2007)利用非言语错误信念理解任务,考察了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较正常儿童弱,在言语错误信念任务上得分较低,但是在非言语的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却很好。〔6〕

目前,大多数关于心理理论与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语言与错误信念理解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些研究者考察了语言与情绪理解的关系。tager-Flusberg和Sullivan(2000)研究发现,面部表情识别任务与语言能力无显著相关,但在他们设计的测验任务中仅仅采用了高兴和愤怒两种最基本的表情。〔7〕隋晓爽和苏彦捷(2003)扩展了该任务,增加了悲哀和恐惧两种表情,发现面部表情识别任务与语言能力显著相关。〔8〕李佳和苏彦捷(2005)将面部表情识别与情绪观点采择合并为基本情绪理解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情绪理解能力与语言能力显著相关。〔9〕分析面部表情识别任务和情绪观点采择任务,研究者发现面部表情识别任务是无情景信息的,也就是说可以仅仅根据所呈现的照片上的表情线索来判断情绪,而情绪观点采择任务是有情景信息的,儿童需要根据情景线索(如小强的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大蛋糕)来推断故事中人物的情绪状态。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三种不同的情绪任务(表情命名、表情再认和情绪观点采择)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探讨2~5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及不同的情绪理解任务与语言能力的相关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望京分园的8个班级(托、小、中、大各2个班)中随机抽取2岁、3岁、4岁和5岁儿童共143名,所有被试都完成了本研究的测验任务。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

(二)材料

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材料均来自李佳和苏彦捷(2005)的研究设计。〔9〕实验材料为:4幅面部表情图片,分别表现高兴、难过、生气、害怕4种表情;8个情绪观点采择故事图片,其中故事一至故事四每个故事1幅图片,故事五至故事八每个故事2幅图片;皮博迪“图画―词汇”测验(ppVt-R)材料。〔10〕

(三)实验程序

实验采取个别施测法,在安静明亮的房间里进行,主试是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实验前,主试先与他将要施测的那个班的儿童一起做游戏,以相互熟悉。为控制任务顺序效应,施测时对任务顺序和问题顺序进行拉丁方设计,在被试间加以平衡。

情绪理解任务包括三项。任务一:情绪命名。向儿童呈现4种情绪(高兴、难过、生气、害怕)的图片,让其对各种情绪进行命名。每种图片呈现两次,图片呈现按随机顺序,以避免顺序效应。儿童如果能正确命名,计1分,错误则计0分,满分为8分。任务二:情绪再认。同时向儿童呈现4种情绪图片,主试随机说出一种情绪,要求儿童指出相应图片,每种情绪提问两次。儿童如能正确指认,计1分,错误则计0分,满分为8分。任务三:情绪观点采择。主要测查儿童对特定情景信息与情绪之间联系的理解水平。主试先向儿童呈现一幅图片,图片中主人公的性别、年龄与儿童一致,但无面部表情,然后主试把图片放在儿童面前,并向儿童讲述情景故事。讲故事时,主试尽量保持中性的表情、平和的语气和中等的语速,不作任何提示,要求儿童根据情景信息判断主人公的情绪状态。儿童如果能正确说出情绪的名称,计1分,错误则计0分,满分为8分。

儿童语言能力测验选用皮博迪“图画―词汇”测验(ppVt-R)材料。被试从4个图形中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选择正确计1分,错误则计0分,得分范围是0~175分。如果儿童在连续的8道题中出现6次错误,即终止测验。

三、研究结果

(一)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

儿童在情绪理解任务和语言任务中得分的平均值、标准差见表2。

以年龄、性别、情绪理解任务为自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主效应、情绪理解任务主效应及年龄与情绪理解任务的交互作用均显著;性别主效应、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性别与情绪理解任务的交互作用及性别、年龄、情绪理解任务三者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年龄与情绪理解任务的交互作用如图1所示。

对年龄和情绪理解任务间的交互作用作简单效应分析。(1)以年龄为自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情绪理解任务上年龄差异均显著。分别对年龄主效应作事后检验(Scheffé)发现:在表情命名任务上,2岁组与5岁组差异显著,其他年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在表情再认任务上,2岁组与3岁组、4岁组、5岁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岁组与4岁组、5岁组以及4岁组与5岁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情绪观点采择任务上,2岁组与3岁组、4岁组、5岁组以及3岁组与4岁组、5岁组之间差异均显著,4岁组与5岁组无显著差异。(2)以情绪理解任务为自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年龄组的儿童在三种情绪理解任务中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对情绪理解任务类型效应作事后检验(Bonferroni)发现:对于2岁组儿童,表情命名得分和表情再认得分显著高于情绪观点采择得分,表情命名得分与表情再认得分无显著差异;对于3岁组儿童,表情再认得分显著高于表情命名得分和情绪观点采择得分,而表情命名得分与情绪观点采择得分无显著差异;对于4岁组和5岁组儿童,表情再认得分显著高于表情命名得分,情绪观点采择得分与表情命名得分及表情再认得分无显著差异。

各年龄组儿童通过表情命名、表情再认和情绪观点采择任务的人数与百分比见表3。通过某项任务是指正确回答每一项任务中所有的问题,即达到满分(8分)。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通过情绪理解各任务的比率逐渐提高。对四个年龄组儿童通过情绪理解任务的比率进行差异检验,其结果与前面的方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在表情命名任务上,2岁组与4岁组、5岁组有显著差异,3岁组与4岁组、5岁组有显著差异,2岁组与3岁组、4岁组与5岁组均无显著差异。在表情再认任务上,只有2岁组与5岁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在情绪观点采择任务上,2岁组与4岁组、5岁组有显著差异,3岁组与4岁组、5岁组有显著差异,4岁组与5岁组也有显著差异,而2岁组与3岁组无显著差异(p>0.05)。

(二)儿童的语言发展

以年龄和性别为自变量,以语言测验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语言任务中,年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不显著,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事后检验(Scheffé)发现,任意两个年龄组间的语言测验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儿童语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

(三)儿童情绪理解与语言的关系

儿童在三种情绪理解任务中的表现与他们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存在显著相关(表情命名:r=0.329,p

四、讨论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在2~5岁间,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3~4岁是

儿童获得表情再认和表情命名能力的关键年龄,而4~5岁是儿童情绪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另外,对2~5岁儿童而言,表情再认任务最容易,其次是表情命名任务,情绪观点采择最困难。情绪理解能力与语言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在控制年龄因素后,二者的相关仍然显著。

(一)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及三种情绪理解任务间的比较

有研究者认为,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是分不同层次的,〔11〕主要包括:表情识别、愿望情绪理解、信念情绪理解及冲突情绪理解。

本研究同时考察了儿童在表情命名、表情再认和情绪观点采择任务上的表现,发现儿童在不同层次任务上的发展各有特点。研究中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两种统计方法得到的关于儿童情绪理解发展趋势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方差分析的数据是儿童在各项任务上的得分,而卡方检验则是统计儿童在各项任务上的通过率,儿童只有答对一项任务中的所有题目才算通过,这样卡方检验的数据相对来说更严格,因此得出了更大的年龄组间差异。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一致表明,儿童在2~3岁开始发展表情命名能力,到4~5岁时,该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就表情再认能力而言,儿童2岁时就有了一定的表情再认能力,到了3~4岁已基本具备表情再认能力。从情绪观点采择任务可以看出,3~4岁儿童的情绪情景识别能力在快速发展,而且每一个年龄段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5岁时儿童基本上已能对特定情景中主人公的情绪进行识别或推断。这些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即3岁儿童已经能根据表情线索和情景线索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4~5岁则是儿童情绪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12〕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学前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本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在表情识别方面,儿童再认表情的能力优于命名表情的能力,这也和已有研究结果〔13〕一致。儿童在2岁时,这两种能力基本上不存在差异,都尚未得到发展。但2岁以后,这两种能力的差异就达到了显著水平,儿童再认表情的能力发展相对较快。到了5岁,这两种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儿童已能通过成人的情绪表现推测他们的内部心理状态。与表情识别相比,情绪观点采择更难。牟丽霞和陈永胜(2006)考察了在简单面部表情识别任务、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任务、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任务和冲突情绪理解任务中儿童在情绪理解方面的表现,发现了其中的差异性:儿童最先掌握表情识别任务,然后才是其他情绪理解任务。〔14〕

(二)儿童情绪理解与语言的关系

以前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心理理论能力与语言能力之间关系密切。本研究同样发现了二者的相关性。Bosacki和moore(2004)采用情绪观点采择和情绪原因解释任务考察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发现情绪理解能力与语言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15〕Cutting和Dunn(1999)研究发现,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的个体差异与语言的个体差异存在相关,语言在错误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的回归方程中贡献很大。〔16〕pons和Rosnay(2003)的研究同样也发现语言对于解释情绪理解上的个体差异有重要作用。〔17〕莫书亮和苏彦捷(2005)的研究表明,特定的句法提示可以提高儿童在错误信念理解任务中的成绩,一些语言能力如词汇知识、理解技巧、语用技巧等可以预测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18〕

在控制了年龄因素的影响后,情绪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有所减小,但仍然显著,说明二者存在着本质上的相关。张旭(2006)在有关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语言能力之间关系的纵向研究中发现,超常语言能力组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好于普通语言能力组儿童,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和一般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19〕Cutting和Dunn(1999)、隋晓爽和苏彦捷(2003)、李佳和苏彦捷(2005)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控制了年龄因素后,语言与情绪理解任务之间的相关仍显著。〔20-22〕尽管各研究者测验儿童语言能力时设计的任务不同:Cutting和Dunn设计的任务比较全面,把语言能力分四个方面来分析;隋晓爽和苏彦捷采用中国“韦氏智力量表”的语言分量表测验儿童的表达性语言能力;李佳和苏彦捷分别考察了儿童的接受性语言能力和表达性语言能力;本研究则采用皮博迪“图画―词汇”测验考察儿童的接受性语言能力;但研究结果均一致表明情绪理解能力与语言能力存在显著关联。tager-Flusberg和Sullivan认为心理理论包括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两个成分,并提出社会认知成分与语言能力密切相关,而社会知觉成分与语言能力无关。〔23〕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社会知觉成分包括不同的发展水平,其复杂程度会影响它与语言能力之间的相关。〔24〕本研究采用三种不同复杂程度的情绪理解(社会知觉成分)任务,同时考察了儿童在三种不同任务上的表现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发现各项任务都与语言能力显著相关,说明任务的复杂性并不会影响情绪理解能力与语言能力之间的相关。

参考文献:

〔1〕王异芳,苏彦捷.从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看孤独症〔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5):737-742.

〔2〕iZaRDCe,HaRRiSpL.emotionaldevelopmentanddevelopmentalpsychopathology〔m〕//DCoHen.Developmentalpsychopathology:Volumei,theoryandmethod.newYork:wiley,1995:467-503.

〔3〕JanetwiLDeaStinGton,JenniFeRmJenKinS.alongitudinalstudyoftherelationbetweenlanguageandtheory-of-minddevelopment〔J〕.Developmentpsychology,1999,35(5):1311-1320.

〔4〕LanCeSLaDe,teDRUFFman.Howlanguagedoes(anddoesnot)relatetotheoryofmind:alongitudinalstudyofsyntax,semantics,workingmemoryandfalsebelief〔J〕.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5,(23):117-141.

〔5〕莫书亮,苏彦捷.心理理论和语言能力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85-91.

〔6〕LiViaCoLLe,SimonBaRon-CoHen,JaCQUeLineHiLL.Dochildrenwithautismhaveatheoryofmind:anon-verbaltestofautismvs.specificlanguageimpairment〔J〕.JautismDevDisord,2007,(37):716-723.

〔7〕〔23〕taGeR-FLUSBeRGH,SULLiVanK.acomponentialviewoftheoryofmind:evidencefromwilliamssyndrome〔J〕.Cognition,2000,76(1):59-90.

〔8〕〔20〕隋晓爽,苏彦捷.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与语言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3,26(5):930-931.

〔9〕〔21〕〔24〕李佳,苏彦捷.纳西族和汉族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5,28(5):1131-1134.

〔10〕桑标,缪小春.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修订版(ppVt-R)上海市区试用常模的修订〔J〕.心理科学,1991,14(5):20-25.

〔11〕李佳,苏彦捷.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37-44.

〔12〕陈,李红.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7-13.

〔13〕徐琴美,何洁.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223-228.

〔14〕牟丽霞,陈永胜.任务、年龄和性别对幼儿情绪理解成绩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6,26(2):75-77.

〔15〕SanDRaLeanneBoSaCKi,CHRiSmooRe.preschoolers’understandingofsimpleandcomplexemotions:Linkswithgenderandlanguage〔J〕.SexRoles,2004,50:659-675.

〔16〕〔22〕aLeXanDRaLCUttinG,JUDYDUnm.theoryofmind,emotionunderstanding,language,andfamilybackground:individualdifferencesandinterrelations〔J〕.ChildDevelopment,1999,70(4):853-865.

〔17〕ponSF,LawSonJ,HaRRiSpL,etal.individualdifferencesinchildren’semotionunderstanding:effectsofageandlanguage〔J〕.ScandinavianJournalofpsychology,2003,(44):347-353.

〔18〕莫书亮,苏彦捷,张亚旭.特定句法提示对3~4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1):104-110.

〔19〕张旭.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与语言关系的纵向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5):71-76.

Developmentof2-5-Year-oldChildren’semotionUnderstanding

anditsRelationwithLinguisticability

wangYifang,HeQuzhi

(Departmentofpsychology,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

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

SuYanjie

(Departmentofpsychology,Beij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

心理与情绪的关系篇10

关键词 公务员;情绪管理;调适

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简单来讲,情绪就是个体受到刺激所产生的激动状况。这种激动状况个体可以自我觉察,且对生理、心理具有干扰作用。人类的情绪表现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我国的心理学家则把情绪分为18类。即: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愁、忿急、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抚爱、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事实上,人类情绪的种类是很难穷尽的,但从其对人产生的影响效果来看,基本上可以将情绪划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两大类。其中,正面情绪指爱、感激、希望等;负面情绪指恐惧、仇恨、抑郁和脾气暴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以及所从事的工作均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正面情绪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克服人际冲突、克制人生贪欲,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坦然地面对人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之中。

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是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中坚力量。特殊的工作性质与所处环境,对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个性修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给他们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阻力时,更容易产生痛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实际上,当前我国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有调查数据表明,公务员私下里常有诸如“清贫”、“有想法实现不了”、“没劲”、“想应酬,又烦应酬”等抱怨,折射出我国公务员队伍存在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心理问题。公务员不良情绪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公务员个人的身体健康和政治进步,也会影响到政府管理的效率和社会公共管理的公正性,影响到整个政府系统的工作效能和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认真探究公务员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帮助公务员增强对心理疾病的免疫与调试能力,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务员情绪对其个人及工作的影响

公务员的情绪对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将直接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与政府管理工作的效能,其影响作用表现如下:

(一)情绪对公务员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现代生理医学、心理医学研究成果均表明。情绪及情绪调节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情绪会使人自我感觉良好、精神振奋、心态平静舒畅、身体机能协调。整个身心处于良好状态;消极的情绪则容易引起心身疾患,尤其是长期的紧张焦虑会导致心脏病、消化系统溃疡、结肠炎、偏头痛等严重的生理疾病,以及焦虑症、情感症之类的心理疾病。因此,公务员有效地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略、促进身体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二)情绪对公务员具有激励调控作用。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一般地说,积极的情绪对心理活动起协调和组织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对心理活动起破坏和瓦解的作用。在同样的工作中,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公务员提高工作效率,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一个公务员如对社会公共事务及政府内部事物的管理抱有满腔热情,就能在工作中克服困难,做好本职工作,从而提升政府的绩效;消极的情绪则起干扰作用,当公务员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中,有时会不冷静的思考,容易做出不成熟的事。很多资料证明,公务员的情绪不同。作出决策的效果是不同的。

(三)情绪对公务员协调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情绪在人际关系中起着信号、表达和感染作用,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绪是一把“双刃剑”,情绪的高低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亲疏与稳定。对自我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控,对他人情绪的觉察和把握,有助于公务员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来说表现如下:

1、交流沟通作用。情绪的人际交流功能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包括手势表情)和语调表情来实现的,这些表情动作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相互了解、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的目的。

2、感染传递作用,公务员的情绪会对同事及领导的情绪产生影响,感染传递给同事与领导,引起他们情绪的相应反应。

二、公务员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

公共组织是人才荟萃之地,身处这个特定环境之中的公务员,由于工作负荷、职业发展、人际关系、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比其他行业的同岗位者更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情绪不稳定,有时气愤、消沉、冷漠,有时自负、自卑,有时烦恼、忧愁、多疑、忌妒等。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客观环境的作用与个体自身方面的影响。

(一)客观环境因素。

1、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是工作的单调性、重复性以及超负荷性等。我国相当一部分公务员由于工作本身缺乏挑战性、变异性、自主性与有意义,再加上工作过于重复,而且超负荷加班等。而无法在工作中肯定自我,形成挫折感或厌烦感,最后发生情绪退缩以及生理异常症状等现象;二是工作竞争上的压力。随着公务员改革的深入,竞争上岗、选任制和聘任制、问责制等措施的实施加大了公务员的竞争,并对公务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公务员队伍呈金字塔结构,越往上职位越少,不少公务员都担心自己的前途,这种晋升的压力使公务员长期处于焦虑中。三是国家公务员相对其他行业来讲,综合素质比较高,其心理活动也要比一般人员更加丰富和复杂。特别是处于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对自己的要求要比一般人更高,同时也受到社会更高的期望,而他们又往往难以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负性情绪难以排解。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悲观、焦虑、抑郁、孤独、恐惧等消极情绪及行为紊乱等。

2、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中国人历来重视熟人关系的搭建和沟通。这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人际关系的处理成为工作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一点在政府部门中尤为突出。社会关系的维系,与所谓方方面面的沟通、协调和应酬,尤其在部门利益分配、分工合作、职位升迁阶段,为了让利益天平倾向自己,很多公务员不得不掩藏真实的自我,戴上职业的面具,甚至形成恶性人际关系等,这种人际重负使得公务员长期处于心理疲劳甚至心理恐慌状态,负面情绪也难以排解。

3、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是公务员产生不良心理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受我国几千年封建官场等级观念的制约,国家公务员队伍中思想感情的正常沟通与交流相对缺少。中国自古以来“以忍为善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形成了中国人自我封闭的性格。同时“面子问题”使得同一单位或部门的同事,也多是采取“远交近闭”的策略。这种传统的官场文化严重制约了公务员队伍中思想感情的正常沟通与交流。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公务员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另一方面,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和“官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公务员把行政级别看作最重要的价值标准,以追求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行政权力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但是一旦看到自己昔日的同学、小时的玩伴经商或从事其他职业发了财,或有较大的影响力,一部分公务员就会出现社会认知的偏差和心理天平的倾斜,从而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情绪。

(二)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是生理状况与心理因素,公务员工作的紧张性、快节奏和高压力,对公务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公务员的生理和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若不加以调整。就会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调甚至引起疾病。个体的生理状况会对公务员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人情绪的发生离不开生理反应,身体某一器官的损伤或机能障碍,会间接或直接地引起相应的情绪波动。当公务员生病或体力不佳时,会烦躁疲倦、情绪低落。但是,各级组织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公务员的心理保健,公务员自身也缺乏相应自我认识、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缺乏积极的寻求帮助的内在渴求,也常常把心情不好、情绪不高、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不健康混淆不清,所以就干脆听之任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公务员情绪管理的对策

解决公务员负面心理情绪问题,需要公务员个体、社会以及组织多管齐下,在当前条件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提高公务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公务员减压的关键还在于自我的心理调适。而且,导致负面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就是个人对外在环境的信息判断和主观评价,因而公务员更应该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重视个人心理资本的管理及心理休闲,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进行自我减压。要正确认识现实与自我关系,保持开放心态,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增强自我效能感、心理免疫力,掌握自我减压和心理调节的技巧和方法。特别是面对困难和逆境,要着眼未来,关注全局,以积极的情绪体验生活乐趣和化解矛盾冲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并选择适当的时机求助心理专家调适。及时有效地求助心理专家,有助于及时摆脱某种负面情绪的“网结”,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

(二)形成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风格。政府管理必须努力使工作安排的性质与个人能力的发挥相一致,把德才兼备的人用在适合和关键的位置上,实现人岗匹配,促进行政效能最优化。要建立公务员岗位职务说明制度,形成不同岗位和级别的公务员心理素质要求的指标体系。通过规范的心理素质考核,及时发现公务员队伍中已经(或潜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员,及时安排其休息或进行心理援助,防止因过度疲劳和压力所致的工作厌烦情绪;要重视公务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善于引导下属公务员发泄情绪,使其心理压力获得缓冲,感受到人性化的组织领导方式,从而产生心理安全感。)

(三)重视公务员的情绪教育和人际交往训练。在公务员培训中,各级党校、行政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讲座》以及《管理心理学》等讲座,将心理科学运用到行政工作的全过程。有条件的机关可以设置公务员心理健康辅导机构或心理健康辅导员,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为公务员提供心理支持;同时,要对公务员的情绪加以科学引导,教育公务员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情绪,还要能识别他人的情绪,帮助他们训练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参与技巧、激励技巧、表扬技巧和批评技巧,并通过行政管理过程中公务员之间情绪的交流、传统和互动,创造一个精神愉快、关系和谐、宽松平等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