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5:20

景观设计调研篇1

1.行业现状

景观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其发展的历史还很短。其专业涉及的内容广泛,主要有空间设计、城市规划、装饰艺术、建筑知识、园林景观、风格流派、中西文化、材料工艺、人体工程、工程管理等,无论在理论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在专业的技术和技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本地区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提高,居住环境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环境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应对这个需求,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单位相继设置了景观设计规划部门,各类景观设计(工程)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房地产商的转型升级,大量吸纳景观艺术设计人才,造成了对景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压力,专业人员需求量的急剧上升,该专业已成为十分热门的专业之一。

2.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旅游及休闲度假产业崛起、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再加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建设对环境建设等配套项目的拉动,中国景观设计产业高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将进人起跑和起飞阶段。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促进了行业岗位细分,技能专精已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样化、职业细分的方向发展。作为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建设景观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正是为了适应这个迫切的需要。

3.岗位设置

景观设计专业从业人员很多,层次不一,文化差异、技术差异、发展空间差异等都很大,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行业内逐步呈现出岗位细分、技能专精的趋势,因此,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样化、职业细分的方向发展。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标准分类、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颁布的执业资格标准及装饰骨干企业岗位设置现状,景观设计专业方向对应的岗位:景观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景观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延伸的企业岗位为方案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设计师、绿化植物设计师、设计监理。景观设计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初始就业岗位主要从事与景观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内外空间环境创造相关的设计人才,基于技术职务之分,培养目标的类型有景观设计员、助理景观设计师、扩初设计员、绿化植物设计员、施工图设计员、效果图绘图员等,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为景观设计师、扩初设计师、绿化植物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设计师、项目负责人、设计总监等。

4.行业人才现状与需求

从业人员结构呈现两头缺现象,其一:一线各专业、各工种经专业教育培养或专业技能培养的高素质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许多企业面临用工荒难题,直接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行和生存。其二:从事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景观设计人才严重短缺,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基本集中在理论层面、方案设计层面,形成重理论、轻实践、轻技术的现状,进入行业企业大多需要短则一年,长则两到三年的培养周期。因此整体行业的人才现状表现为:一方面从业人员队伍庞大,另一方面合格的职业人才一将难求。

二、景观设计专业人才规格与需求调研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景观建筑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景观设计,三是受过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

1.企业急需岗位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主要集中在:景观设计员、助理景观设计师、扩初设计师、助理扩初设计师、

2.企业岗位需求规格

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作协调、沟通能力,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有责任心、上进心、能吃苦耐劳;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服从管理;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能很好地协助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并能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专业:建筑工程或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

3.企业所需人才知识构成

(1)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英语、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计算机艺术设计软件。(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直接性知识:项目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项目设计的理论知识、工能、工艺,流程运作知识、计算机软件知识和互联网知识,数字技术知识、行业法规与企业管理知识。(3)与本专业相关的整体素质与边缘性知识:基本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初步的文学、艺术、设计知识;现代社会、科技、生活艺术的前沿性知识。

4.企业所需人才能力构成

景观设计调研篇2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环境与行为研究教学一、前言

近二十年来,城市建设事业在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景观设计行业以及景观设计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这对于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也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要求。

然而,城市环境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急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如近期盛行的“欧陆风”“草坪热”“广场热”等。这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缺乏地域性和对使用者的关怀。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细致的前期调查研究和策划;设计者与使用者缺乏有效沟通;缺乏相关项目使用后评价体系。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与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有关。行业实践的现状与多年来的专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

因此,当今的景观规划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探讨对于传统景观设计建设的技术与方法,更要面对以集体大众为主体的公共性景观,进行科学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与私密性较强的个体人居而言,人类聚集体现了群体活动及其公共性,探讨人类的各种聚集活动以及由此对于城市景观提出的种种公共性要求,这是景观设计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新重点。

在具体的景观设计教学上应能满足在设计实践出现的这个重要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而运用环境行为研究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此能有很大的帮助。

二、环境行为研究概述

1.环境行为研究的发展

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studies),也称为环境设计研究(environmentaldesignresearch),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把决定因素归结于影响行为的环境,强调“环境――行为”关系进行描述,把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作为整个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研究。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环境行为研究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但重点研究对象是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中国的环境行为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国外的理论与方法则先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并引起专业人士的广泛兴趣与关注。目前,这一领域的内容在我国已成为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应该了解的知识,也已列入建筑学等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把环境行为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2.环境行为研究方法

环境行为研究中调查方法大多以问卷、调查、观察、采访为主。社会学家JohnZeisel在《inquirybyDesign:toolsforenvironment-BehaviorResearch》一书中将环境行为研究的方法归为以下几类:观察实质痕迹;观察环境行为;专题深入访问,系统的提出问题;标准化问卷;文献资料法。

环境行为研究一般是综合使用上述方法来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研究者和设计者应该知道如何组合研究方式。

3.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设计教育实践及其发展

目前我国的景观学还未成体系,相关专业建设尚不规范。很多专业建设的思想仍然局限于“美化”“绿化”方面。在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院校陆续开设了环境心理学的课程。1995年以来,中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将环境心理学的教学纳入专业评估范围之内,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对学生设计思想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一些综合院校及师范院校,也开设了这门课,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然而在景观设计、景观建筑专业,比较缺乏相应的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方面的课程,因此迫切需要此方面教学的研究和应用。

三、在教学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几个阶段学习,贯穿整个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这门专业核心课分为许多专题,其中景观场地规划设计、景观建成环境分析、景观改造设计,这三个专题跟环境行为研究相结合则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1.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场地规划设计教学的应用

场地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入门专题课程。目前业内分段式的工作方式,使得场地的工作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整体性的统筹计划与考虑,缺乏人文关怀,学生只注重形式语言的丰富,而忽略了场地整合性、场地地域性、使用者的各类需求。通过环境行为研究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结合场地设计的一些理论来进行授课,组织学生调研考察,可以令学生更具有宏观思维和理性思维。

(1)行为观察。在课程初始,在进行环境行为研究理论内容授课的同时组织学生到各类公共空间进行行为观察,总结使用者的需求、行为规律,让理论结合实践。

(2)进行场地规划设计。根据行为观察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学生结合场所设计授课的其它内容,对特定的场所进行场地规划设计。

(3)设计后总结。进行了具体的场地规划设计后,组织学生到类似现场进行观察、感悟,通过换位思考,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组织班级教师讲评、学生互评。

2.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建成环境分析教学的应用

在讲授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建成环境分析主题时,可采用讲授、讨论和实例研究结合的形式,运用环境行为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建成环境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于经典案例的理解,更全方位的对于建成环境专业评价,对设计实践有更充分的准备。

(1)经典案例导读。在经典案例的讲授时,例如在开设的中国古典园林课程中,特别注重使用者生活方式和习惯、社会习俗的讲解。

(2)建成环境评价。组织学生到本地已建成的景观,进行环境行为的实地调研,根据各种研究方法来对该环境进行评价。由于该门课是本科生课程,故注重实地观察和数据资料的累积。并可以采用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学研究的兴趣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引发学生对于环境中人的关注。

3.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各项绿地设计教学的应用

在设计课时,可设置实地改造设计练习。运用环境行为研究理论和实地考察,再进行设计工作。这种基于环境行为研究、促进换位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设计课提高了学生设计和研究能力。

(1)原场地行为研究。运用实地行为观察、拍摄照片、行为地图、随机性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原场地使用者需求和行为规律进行总结。

(2)提出不足与改进之处。在进行总结之后,分析该环境原有设计的不足,并结合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所学的其他知识,提出改进方案。

(3)进行更新设计。根据前提的调研结果,进行更新设计,并将新旧方案进行对比,讨论出各项利弊。

四、教学实例运用

这是本科三年级的居住区设计课程作业,布置学生进行居住区绿地更新设计。该班级共19人,专业为艺术设计景观设计方向,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基于环境行为研究、促进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设计课程提高了学生设计和研究能力,其作业中的创造性与真实性也有较好的结合。

1.实例概述。该场地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由三个机关单位的宿舍和三栋商业、机关办公楼所包围的一块绿地,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已使用了十年。四周的住户主要是中青年为主,退休老干部居多。由于该绿地是十年前所设计建造,其道路和植物等各方面的规划设计已渐渐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需要进行一个更新设计。

2.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实地的使用者行为观察、拍摄照片、描绘行为地图、随机性访谈。

3.做分析报告。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和资料,学生在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行为规律,场地的光照、气候等方面进行该场地的全面分析,并进行汇报。以下是一些学生汇报的图片(图1)。

4.进行设计。学生根据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该地进行改造更新设计。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方案(见图2)。

五、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1)有助于更好理解经典作品。环境行为研究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深度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令学生从社会学和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更深层次的设计问题。在教学中运用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经典案例,并进一步了解其设计成功的原因,从而获得对景观设计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有了这种全面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学生就可以科学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建成的景观环境,跳出简单的表现形式模仿,根据人文、自然、文化背景进行自己的设计思考,推动景观学向前发展。

(2)有助于全面认识和把握设计前调研工作。设计前调研工作一向都是设计实践中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目前国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项目都缩短了应由的调研时间,而学生在学习设计实践的课程的同时,更好的全面认识和把握设计前工作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设计思维,对于未来的工作将会大大提高效率。

(3)有助于从使用者角度,从社会学方面学习景观设计。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都是注重物质环境设计,对于精神环境方面提及不多,更多的只是简单的从绿化、美化方面出手。而运用了环境行为研究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教学,则更好的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设计,更好的拓展本学科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用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独立学术精神,学以致用,密切联系社会,促进行业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切实改善,取得实践和景观教育的双赢。

2.局限性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运用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首先,是课程开展的时间限制,由于使用者的行为观察需要一个时间长度,若需要全面的考察,则需要四个不同季节、节假日和平时日等不同时段来考察,否则会以偏概全,但学生由于授课时间限制,只能在有限的时段进行考察,这就需要教师授课时借鉴前人研究的内容来更全面的辅助学生思考。其次,学生进行景观设计实践时如果过分依赖环境行为研究的内容,这会带来对其他方面问题的忽略或简化,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设计的方案以偏概全。

六、结语

在当今的景观设计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主题下,让学生掌握从使用者和社会学角度来进行设计实践,全面认识景观并具有自主学习、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开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促进形成适宜我国的景观评价体系,促进行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运用环境行为研究是值得尝试的。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景观设计调研篇3

一、景观设计教学是不是走入了死胡同?

景观设计课始终是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而设计课最核心的环节是对学生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如何提高综合设计的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学的研究重点。从各高校景观设计课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推理式的思维方法来进行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这包括了让学生从场地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并结合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以及对场地独特理解形成的空间概念和形式。不可否认,这种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科学逻辑的分析、判断、评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操作小尺度的设计项目。对于教师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课的前期,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到实地调研并作静态观察和记录,然后写出调研报告,表明对场地日照、风向、景观朝向、植物配置以及使用者活动需求与场地功能空间组织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如例行公事一般到场地上拍照、速写或以文字记录大量资料。结果我们发现,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几乎可以产生同样的场地评估和汇报结果,逐渐地学生对这种调研方式也失去了热情。场地调研使学生的调查和收集信息几乎成为一种仪式化的行为,缺乏想象力的预测甚至使调研陷入收集资料本身。而问题是,许多设计决策看上去与这些庞大的信息并无关系。在概念设计阶段,由于设计过程是推导式的思维模式,致使大部分学生在针对同一场地设计时所做出的功能分析和判断趋于一致,直至最后得出“合理”但却雷同的设计结果。那么做景观设计是否就和做数学题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一样,最终形成“标准”的统一答案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该如何表达呢?当这些被“生产”出来的学生带着统一的思维模式进入到景观设计岗位上,又将对城市发展和景观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质疑的提出直接指向了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确实存在训练思维单一、学生就职后发展潜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保持实践教学这一重点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定位,从而使景观设计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在2009年-2010年笔者有幸到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访问学习,期间参与金特•沃格特教授(professorGüntherVogt)的景观设计课程,通过对其课程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行走感知与理性图形并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新方法的训练,希望能培养学生基于个人感受和经验为依据的空间构想,同时借助推理式的理性分析,共同形成综合的设计概念,进而实现概念向三维空间的转译过程,以期最终提高景观教学的质量。

二、从行走感知到理性图形的方法是什么?

1.基于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教学途径

“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过程是一种以行走为起点,以直觉和印象占主导的特殊感性认知,经过分析评估后对场地所做出的空间转译的全过程,这种方法是源于英国功能学派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创立的田野工作法(Fieldwork),借助人类学的工作方法,景观设计师可以与场地建立一种深刻的对话、理解和沟通,加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并拓宽景观设计的途径。

(1)行走

与场地调研方法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场地相比,以行走为特点对场地的感知可以使学生从“外部的”设计者转换为场地的参与者,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当自己在场地上或行走或停留时的真情实感和场地氛围。它与单一的信息收集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对于场地的感受与观察并非停留在场地现有静态的表象上,而是有更多机会“自由”地去了解场地背后更多的“故事”,有些可能是关于场地中物的痕迹比如一段废弃铁轨及其形成的原因,有些可能是重要事件的发生或一个重要人物的死亡。不同的“行走”都会带来令人兴奋的异样发现。这时,学生对调研的积极性会被重新激发,因为这种行走所带来的发现因循着每个学生对场地不同感受与直觉。当学生步行穿越整个场地时,实际上逐渐将自身所处的空间环境的相对位置映射到内心深处,将自身身体与空间环境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生和即将设计的场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场地行走可以把距离和个人经验添加在学生对这个场地的理解之上。同时,步行者的视野也可以支撑起在景观设计中的各种抉择,成为概念构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穿越一座老煤气厂,或是绕着它徘徊;或目标明确地向前行进,也或只是漫无目的地溜达闲逛。什么样的散步节奏将决定学生在未来设计中有什么样的抉择。因此,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途径,让学生不再是以“坐直升飞机”的角度俯瞰大地所构成的美丽图画,而是以每个学生个人具体感受和体验为依据的空间构想。

(2)解读

在场地行走之后,教师仍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印象”去研究场地不同时期的使用状况或功能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不同时期的照片、图片在这个阶段的研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经过挑选的图片被用来与不同的功能分析图一起讲述一系列关于场地的故事。与场地行走相比,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重复勘察和认真研究来理解场地,它需要面对的是场地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并从中找到记忆的痕迹,当然,此时学生的解读不仅局限于有形物体的研究,还包括那些隐藏在场地背后不可见的方面如一段年代表,因为这些都将可能成为未来设计的创造性的飞跃。

(3)转译

转译是基于学生对场地行走感知与认真分析研究后概念设计结果的转化,也是整个“行走感知”设计过程的难点,在这个阶段,学生个人的观点会越来越影响设计项目的方向,然而无论转译时采取什么样的建立方式,它一定是对场地已有事物或事件做出的反应。以笔者所参与的金特•沃格特教授的“米兰帕克塔里络(praco)城市公园设计”课题为例。在进行场地设计之前,课题组老师便带领学生一起在设计的基地上进行了一次“散步”,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到现场第一时间的感性认知记录下来,用以“绘制”出与拓扑和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相关的“散步节奏”。其中有的设计小组对场地中河道、灌溉与排水系统印象深刻,在随后的设计中这些感知对设计构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于是该小组在对米兰城市供水系统以及对场地农田灌溉给水与排水的历史研究后,选择了水净化系统为主的景观来转译他对场地最初的感性认知。同时,借助nolli-plan分析场地空间使用的质量,对道路与农田的功能划分重新做了优化。不难看出,让学生将感知体现在设计中是富有创造性设计结果的重要环节。

2.从行走感知到理性图形的景观设计教学途径

“理性图形”的景观设计过程在强调对场地现状及使用者行为等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后,由推理式的判断引导思维走向预定的目标来完成设计的过程。这种“调查-分析-设计”的模式,是由19世纪英国规划师盖得斯首次提出并应用于景观设计领域。这种模式对现代景观设计和景观教学途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作用于之后一百多年间的几代景观设计大师,其中包括佐佐木英夫的“研究-分析-综合”的模式和麦克哈格的“千层饼”模式。时至今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景观专业教学仍延续这种理性式的功能分析模式。行走感知和理性图形是从两种不同角度让学生去理解场地,由于角度和价值观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教学中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以行走感知建构的设计途径是“自下而上”的,强调的是对具体场地体验的把握和再现,它的重点是以学生行走作为场地研究的工具。但是,仅凭学生个人感性的直觉,缺乏对场地科学分析的态度,对现状各种限制条件以及对使用者需求和行为的理性分析评判,最终将有可能使学生在设计中失去正确的方向而变得难以把握。理性图形的研究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它的重点在于研究对象,即景观环境中物质形态和空间结构,它要求学生在研究中是客观中立的,通过理性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分类、归纳、提炼,获得诸如场地的比例、尺度、界面的围合度等可量化的数据资料。它的局限性在于仅仅关注景观环境的物质空间结构,并将这种结构视为永恒不变的原型,忽略了导致这种物质空间中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和活动随时间的变迁而产生的变化。

景观设计调研篇4

关键词:景观偏好;在甬大学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年来大学生成为外出旅游的一个特殊群体。宁波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如溪口雪窦山、天一阁等。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在宁波读书的大学生成为研究的样本,通过调查分析找到在甬大学生对宁波地区旅游景观的偏好。

一、景观偏好

在景观偏好的研究方面,不论是从专家模式、体验模式、心理物理模式以及认知模式等不同评估角度探讨景观偏好,基本上仍是以景观知觉为基础理论,讨论景观、人及二者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的结果。景观偏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偏好形成的过程是首先是由景观知觉,其次是景观感知、景观认知、景观评价,最后产生景观偏好。

二、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方面共设计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在甬大学生社会学人口统计信息,如性别、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生活地背景个人信息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选取的5种类型旅游景观偏好的调查,每种类型的旅游景观分别对应喜欢程度、引起喜欢的视觉原因、引起喜欢的心理原因及引起喜欢心理满足感原因这4个问题;第三部分是调查在甬大学生对旅游景观的总体评价。

(二)问卷调查的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方式是直接到宁波地区高校校园内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调查发生在2012年9月到2012年12月内。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12份,共回收问卷398份,回收率为96.6%。其中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3.92%。

三、结果分析

(一)不同人口学特征在甬大学生旅游景观偏好

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统计因素中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对所采集数据进行p值为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将所得到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看出性别对景观偏好的影响表现在不同性别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景观偏好没有显著的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景观没有显著性影响;专业特征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景观这些景观都有显著的影响;生活背景经历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景观的偏好有显著影响。

(二)旅游景观因素影响旅游景观偏好分析

通过对所采集数据进行p值为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将所得到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可以看出,形态、结构、色彩和总体特征这四项旅游景观基本因素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的景观偏好都具有显著影响;旅游景观整体因素中的视觉上的美感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的景观偏好都具有显著影响;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和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历史文化感对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的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心情愉悦感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和生物景观的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旅游景观隐藏因素中的心理满足感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和生物景观的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生命的感悟对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的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放松身心对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景观的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他项对这五处景观的景观偏好都没有显著影响。

(三)不同人口学特征因素对景观总体评价的影响

从对所采集数据进行p值为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将所得到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可以看出,不同人口学特征中性别、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及生活经历都对景观总体评价的影响不显著。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不难发现,社会学人口统计因素对在甬大学生对宁波地区旅游景观偏好存在影响,不同性别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景观偏好没有显著的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景观没有显著性影响;专业特征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景观这些景观都有显著的影响;生活背景经历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景观的偏好有显著影响。旅游景观自身的因素同样在甬大学生对宁波地区旅游景观偏好存在影响,旅游景观整体因素中的视觉上的美感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的景观偏好都具有显著影响;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和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历史文化感对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的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心情愉悦感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和生物景观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旅游景观隐藏因素中的心理满足感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和生物景观的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生命的感悟对遗址遗迹及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的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放松身心对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景观的景观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他项对这五处景观的景观偏好都没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吴翠艳.区域旅游景观偏好研究――以沈阳为研究区域[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7,2-4.

[2]方海川.景观及旅游景观特征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103-104.

[3]代琦.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概念及方法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04,12-13.

[4]秦瑞英.基于旅游景观认知结构的城市旅游区景观空间配置研究――以西安旅游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8,1(99):88-91.

景观设计调研篇5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t.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Law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L.olmsted.Jr.和a.a.Sharcliff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Sturgispray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俞孔坚摄;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吉庆萍摄)。

2.5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and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代表人物及思潮

景观设计调研篇6

----aCaseStudyofQuanshanCampusofXuzhounormalUniversity

XiongXiaohua

SchoolofUrbanandResourcesenvironment,Yanchengteacher'sUniversity,YanchengJiangsu224051

abstract:thisarticleusesquestionnairesurveytogettheuser’soverallimpressionofthecampusgreenlandscapefromtwoways,oneisthefirstimpressionofthecampusgreenspacelandscape,andtheotheristhedetailedanalysisofthecampusgreenlandscape.Generalizetheuser’ssatisfactionofstudyareaonthegreenlandscapeinordertodeterminethegreenlandscapeofthestudyareameetstheuserrequirements.

Keywords:greenspacelandscape;satisfaction;campus

摘要: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校园绿地景观的初步和详细分析两方面的调查获得校园绿地景观在使用者主观的总体印象,概括出研究区使用者对绿地景观的满意度,从而判断研究区的绿地景观是否满足了使用者的要求。

关键词:绿地景观;满意度;高校校园

从大学校园的社会构成来说,校园是由学生、教职工及其他相关人员所组成,其中以学生为主,是校园活动人群的主体,校园绿地景观规划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来进行[3]。绿地景观属于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校园绿景观地规划时要满足学生独立意识的需要、对交往的需要和审美意识的需要,这些需求都可以归纳为校园绿地景观满意度的内容。

1绿地景观满意度及其研究方法

对于绿地景观有多种理解,可以将其定义为在研究区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研究区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其系统内的建筑小品、水体等[1]。满意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使用者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使用者对某种事物的事前期望与实际感受后所得到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2]。通过对校园绿地景观满意度调查可以了解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对于满意度数据的获取主要以现场调研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3]。

本文的绿地景观满意度内容为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校园绿地景观使用情况(使用频率、使用季节、使用目的等)、对绿地景观的要求、对目前绿地景观满意和不满意处及对今后发展需要改进的要求几方面的调查获得校园绿地景观在使用者主观的总体印象,分析研究区的绿地景观是否满足了使用者的要求,从而概括出研究区使用者对绿地景观的满意度。

2调查实施及统计

2.1调查问卷的设计

对于一所高校的校园绿地景观是否满足了学生的要求,是判断该高校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之一[4]。本文选择泉山校区作为研究区,泉山校区地势西高东低,西北部地势最高,占地约68hm2,,设置有15个院系,在校学生约2万多人,绿地面积为275434.52m2,绿地率为41.34%。

问卷调查以大学校内活动的人群为调查对象,其中以学生为调查的主要对象。调查目的在于调分析校园内活动人群(主要是学生)对校园景观的满意程度。问卷内容包括:使用者特性。主要指性别、文化程度、院系、在校时间等;关于校园绿地景观的提问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方面是对校园绿地景观的总体印象调查。主要是调查使用者对研究区绿地景观的第一印像与感觉,如绿化丰富度、安静度、遮荫状况、私密性等;另一个方面是关于对校园绿地的详细调查。即对研究区校园绿地景观的细节进行调查,如绿地中的休息设施、使用者对绿地的使用情况等多方面内容。

2.2调查的实施和统计

在初步了解校园绿地空间的环境特征和学生行为活动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出《徐州师范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满意度调查问卷(试用)》,先进行进行试验性调查。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和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修改,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随后进行正式调查,调查地点为徐州师范大学泉山校区,调查者在大学校园内选取人群较为聚集的地点(如宿舍、教室、图书馆等),向校园中进行不同活动的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当场填写回收,部分问卷派发到班级填写。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82份,占91%,无效问卷18份,占9%,问卷统计分校区进行百分比统计,对各项结果进行分析。

3调查结果分析

3.1校园绿地景观整体印象分析

问卷从校园绿地景观的功能和特点出发,结合两个校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绿化丰富度、安静度、遮荫、富有生气、景观优美、季节特色、私密性、布置合理性、便捷性、管理完善度、环境精致和印象深刻12个指标,调查两个校区的总体印象。通过问卷统计与分析得出:

泉山校区的使用者对本校区的整体印象是基本满意。近60%的使用者认为校园绿地的绿化程度高,超过40%是使用者认为校园绿地景观的景观优美,具有季节特色,但仍需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使用者对本校区校园绿地景观的私密性、安静度、遮荫、管理完善度这几个指标的满意度比较差;遮荫度不好是大多新建校区的通病,随着树木的成长,这一指标也将逐渐提高;对于其它指标大多使用者持中立态度。

3.2校园绿地景观详细分析

问卷从调查对象的心里和需求角度出发并结合两个校区的实际情况,设计17个问题,对校园绿地景观满意度的详细情况进行调查,通过问卷统计与分析得出:

(1)对于校园绿地景观的校园特色这一问题,该校区的使用者都认为本校区的校园绿地没有特色,只是较为简单的绿化景观。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使用者对校园绿地景观的使用率较低(见表1)。

表1校园绿地景观使用频率

tab.3Frequencyofuseofcampusgreenspacelandscape

经常有时很少

泉山校区6.59%43.41%50%

(2)对不同季节学生在绿地空间中进行户外活动频率做了比较,调查结果为,冬季学生户外活动的频率最低,春、秋季是最受欢迎的户外活动季节。这应该是受徐州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室外日晒比较严重的气候特点的影响,如果绿地的遮荫状况欠佳或者缺乏适宜的遮阳设施,室外同样不宜久留。

(3)通过对研究区校园绿地景观的使用情况的分析,使用者选择在绿地空间中最常进行的户外活动主要是:散步聊天、顺路方便的穿行、享受阳光和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因此,我们在做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中应该考虑到这几个因素,使校园绿地景观更适应使用者的要求。

(4)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区的使用者一致偏爱于有休息座椅的绿地、可以享受阳光的草坪、有小径穿行的校园绿地和遮荫良好的道路绿地四种景观类型,其中最钟爱于有休息座椅的绿地,选择比率达到64.29%,其次分别为有小径穿行的校园绿地、可以享受阳光的草坪、有水景观的水边绿地、遮荫良好的道路绿地、造型精致、景色优美、花卉丰富的绿地、安静和私密性好的绿地以及体育活动的运动场绿地。

使用者选择这些绿地景观的原因主要是安静、有舒适的座椅、绿树成荫和美观。其中安静为选择绿地景观类型最主要的原因,有70.88%的使用者会优先选择安静的绿地景观。

(5)问卷为调查使用者校园绿地景观的一些细节的满意度而设置了相应的问题。根据问卷统计结果,有超过50%的使用者认为绿地中铺设的道路不方便,从而抄近路穿越校园绿地;关于校园绿地中的休息设施的设置,调查结果显示,使用者对于本校区的休息设施普遍不满,不满率均超过70%,希望增加相应休息设施。

4结论

(1)通过对校区的校园绿地景观总体印象调查结果发现,使用者对于多数指标持中立的态度,认为校园绿地景观绿化丰富度高,比较具有生机和一定的季节特色,但同时对本校区校园绿地景观的私密性、安静度、遮荫、管理完善度这几个指标的满意度较低,希望在这几方面能够得到改善。

(2)通过对校区的校园绿地景观的详细调查数据的分析,使用者认为本校区的校园绿地景观缺少校园特色,秋冬季节校园中常绿植被不是特别丰富;使用者对校园绿地景观的便捷度满意度较低,认为绿地中的道路布置不是很合理;被调查者对于绿地景观中的休息设施满意度都较差,认为应该增加绿地景观中的休息设施。

(3)使用者都集中在春季和秋季使用绿地景观,使用者使用选择在绿地景观中进行的活动主要包括:散步聊天、穿行、享受阳光、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等。调查发现虽然校园绿地景观类型是比较多的,但实际被学生利用的却比较少,使用者都认为本校区的绿地景观实用较差。概括来讲,校区的校园绿地景观使用率都偏低。

原因是多方面的:校区的绿地景观主要集中在教学区内;校园内的绿地景观多以观赏性草坪为主的较多,处于一种“只可远观”的状态,学生无法进入其中;绿地景观中缺少相应的休息附属设施等。这些都需要在后期规划中调整。

参考文献

[1]张锁成.河北农业大学校园绿化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2][美]理查德•p多尔贝.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魏婷婷.呼和浩特地区大学校园绿地现状分析与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景观设计调研篇7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综合评价;技术框架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085-02

0引言

水是景观设计中一个充满灵性的要素,城市中水体不论是自然水体还是人工水体,不但在生态功能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更是为人们营造了美的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扩展了城市的休闲空间。

1构建城市滨水景观综合分析的框架必要性

城市滨水景观系指以区域的自然资源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为载体,在水系沿线以自然的形式、人工布置的形式或由二者结合的形式所形成的,由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市民、水岸、绿化、建筑、文化等要素综合组成的滨水空间实体艺术景观。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滨水景观使用功能的要求及生态审美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绿地加铺装的设计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并且近年来城市水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城市水资源紧张、城市水污染现象严重、洪涝灾害、滨水区域安全事故频发等,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也为设计者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和改善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使之发挥更大的功能和效益,需要对现已建成的城市滨水景观进行全方面的研究、评价及总结,从中找出症结所在,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现存的问题,在以后的设计中加以充分考虑。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更有必要在滨水景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变化。

传统的城市滨水景观分析主要基于影像分析、使用情况分析等简单的方法,在具体的运用中存在着忽视景观观赏者和使用者主观感受、对城市景观的整体提升分析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构建一套综合评价技术,在原有的分析和评价方法上,进一步纳入景观客体和使用者的评价,综合提高完善现有的分析框架。

2使用poe后评估的概述

使用后评估(postoccupancyevaluation),原本是用来对建筑环境的一种研究方法。由1960年开始发展先由社会学家从社会、心理和行为科学的对美国许多监狱及医院进行观察研究,发用者与实质环境场所之间的关系,确实会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及心理状况造成影响。使用后评估模式的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含了社会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等各项学科领域。再根据前人的相究可以发现,使用后评估的相关研究从原建筑环境评估,慢慢发展到公共空间、公地、建筑住宅、工厂园区、校园空间、城道等方面评估。

poe后评估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是指在规划设计项目建成若干时间后,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通过行为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所得到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与原初设计目标作比较,发现设计中的问题,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他们对目标项目的评判,最后得到使用后评价分析报告。

在使用传统的评价分析体系上,poe后评估能综合分析景观对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构建定性定量的分析体系。poe后评估自20世纪60年代被欧美学者应用于对学生宿舍学校医院进行的小范围个案评价以来,已扩展到居民住宅政府建筑各种公共建筑和城市游憩空间的使用状况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建筑功能物理性能生理性能等硬性物理指标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使用者心理感受等柔性心理指标两部分。

我国的poe研究是随着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展开的,多是借鉴国外poe理论对建筑室内空间进行的个案研究,虽然poe方法在西方应用范围已扩大到城市广场、公园、街边绿地、校园等各类公共空间,但在我国设计实践中却少有运用,适合于城市滨水景观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方法更为鲜见。为此,构建基于poe后评估的城市滨水景观分析框架,对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基于poe后评估的城市滨水景观分析框架

基于poe后评估的城市滨水景观评价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以poe后评估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及数据收集,对滨水景观的类型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实际的问卷调查得到公众对滨水景观类型的喜好,滨水景观各项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估及滨水景观总体满意度的评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公众对城市滨水景观总体的评价;利用方差分析得出不同人群对城市滨水景观评价结果的差异。最后,整理数据并加以分析,得出最终结论。使用poe后评估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评价。(见图1)

4城市滨水景观综合分析框架的主要特点

①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使得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评价全面、系统。使用后评估的评价研究的过程中,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问法、行为观察法、参与性观察、量表法、影像分析法、文档资料分析法等;数据分析主要涉及到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方差分析法等,在此过程中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避免了对城市滨水景观评价的片面性,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及系统性。

②公众参与性强,确保了数据的客观公正性。问卷调查环节主要可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网络随机调查问卷;另外一种是实地随机与被调查者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通过多途径的调查,扩大了公众的参与力度,可以确保所得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③引入现代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在综合分析体系中,CaD、arcgis、arcview、arcmap等图形图像分析软件工具,SpSS、excel等数据统计处理软件,综合问卷分析等现代新技术的应用为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评价提供了良好技术手段支撑。

5城市滨水景观综合分析框架的使用前景

当前,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等越来越注重景观观赏者和使用者的感受,景观构筑不仅需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使用者“乐在其中”。本文提出的城市滨水景观综合分析框架有助于通过分析评价者对于城市滨水景观的功能、兴奋点、主观满意度,构建提升城市滨水景观综合评价的使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景观的亲和性、观赏性、使用性、主观赞誉评价。是对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有力补充和重要反馈手段,一种值得推广的评价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子墨.基于poe评价方法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大连开发区世纪广场与体育公园为例[D].沈阳建筑大学,2011,2.

[2]黄国平,马廷,李念.城市水系景观评价的迷糊数学方法[J].中国园林,2002.

[3]李冬环,黄智,姚成望等.从土地的景观适应性看城市滨河区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以珠江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丛,2004,24.

[4]吴文生.中国城市滨水景观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4.

景观设计调研篇8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12)08-0039-0008

一、前 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使用过程中总是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造和完善,但改造设计并非随心所欲,景观改造设计中进行有效成本控制是实现经济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方法多采用定性描述,如调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一旦涉及成本控制,必须数量化,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就成为必要,然而规划设计中定量分析缺乏相应理论与方法指导,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的定量科学研究方法。

当前规划设计研究方法运用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较多,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日本建筑学会《针对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1998年)提出访问类、观察类、捕捉意识类、实验类和资料调查类等5类研究方法;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方法和实践》(2005年)提出层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景观设计成本控制借用相关领域研究方法进行定性描述的较多,一般集中于局部景观要素、或者是对比分析、或者是某种技术等手段方法,如Jimenamartignoni《论低成本理念的设计典范——阿根廷Complejotronador居住区设计》(2008年)从地下停车场及地面绿化、基础设施、雨水收集、植物选择等方面考虑节省成本;徐晞在《关于中美两国之景观规划设计的比较》(2008年)中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公园入口、山径园路、校园住区广场和绿化植栽四种景观局部空间设计与建设管理类型等所包含的低成本设计思想;斯蒂芬·莱曼在《可持续的城市生长》(2009年)中阐述城市景观设计应充分运用科学技术降低景观建设成本;戴维·埃利斯在《以可持续设计营造景观特征》(2009年)中提倡“以垃圾塑造景观”的低成本景观设计方法;王芳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2010年)中从设计角度进行景观成本控制分析。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景观成本描述性分析,如曹文波、刘紫薇等在《景观设计中的目标成本管理研究》(2008年)中针对目标成本探讨关于目标成本的制定与分析考评方法。林小玲在《昆明城市居住区植物使用成本控制研究》(2008年)中主要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分析植物使用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

本文选用调查问卷法、多重比较法和线性规划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设计景观改造成本控制的模型。该模型的核心研究思路是:通过调查问卷法分析使用者景观感知,获得基础数据;运用多重比较法进行比较检定,选择景观变量因子;通过线性规划法进行定量化分析,以目标值和制约条件获得最适解(见表1)。

1.通过实地调研确定现状存在问题及有可能需要进行改造的景观元素;

2.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景观使用者对景观改造的意见;

3.运用多重比较法判定需要进行改造的景观元素;

4.对目标改造景观进行功能分区的划定;

5.确定需要改造的景观元素的市场造价;

6.运用线性规划法获得满足低成本景观改造的最适解;

7.分析满足最适解的景观调整方案,并利用方案指导景观改造设计。

三、模型应用——以西湖公园为例

(一)西湖公园概况

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泉州市新十八景之一“西湖烟霞”。西湖公园以水上古典园林风格设计和建设,占地面积约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2.28ha,陆地面积17.72ha,绿化面积19ha,全园共种植绿化植物达200多种,主要景点有风起筝飞、刺桐双塔、古城揽胜、清源晚钟、远峰近月、双岛鹭鸣和玉桥荷色(见图1)。

(二)西湖公园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西湖公园现状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考察,以及与西湖公园游客和管理者访谈,西湖公园景观现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功能主题不明确

除入口广场和李贽纪念广场外,其他区域没有明显的活动主题和活动设施,也缺乏对不同年龄层游客提供相应的活动设施和场地,造成局部活动混乱,导致公园管理难度增加。

(2)道路系统不完善

首先,道路系统不循环,公园道路只有沿湖主道路、环园主道路,以及局部围绕主题景点的次级道路,且沿湖道路与环公园道路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缺少汀步、园径与游步道的连接,使得游客游园时不得不走回头路或者绕行,或者干脆践踏草地;其次亲水道路的缺失,公园内水域面积较大,但几乎没有亲水道路,未满足人对水体景观的参与性和亲水性。

(3)硬质景观尺度过大

无论是入口广场,或是入口建筑物都给人大而空感觉,竖向立面设计不丰富,平面设计缺乏软质景观穿插。

(4)植物配置不合理

公园植物景观整体上做到了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但是局部地段大面积密植树林,而有的地方寸草不生,未做到植物合理配置应有的疏密有致,同时缺乏丰富的林缘线景观变化;主干道也缺乏行道树遮阴,环公园道路周围主要栽植灌木类,在南方炎热夏季未满足遮阴庇护功能,这降低了公园和园林设施的利用率。

2.西湖公园景观改造的必要性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确定是否有必要对西湖公园进行景观调整和改造。笔者发放问卷历时两天,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回收率85.8%,发放对象为西湖公园游客,发放地点为西湖公园各个景点和功能分区。

根据问卷调查内容显示,游客对现阶段西湖公园的景观满意度低,满意和基本满意现阶段西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数为129个,仅占到总人数的33.1%。另外,认为西湖公园很有必要和有必要进行景观改造的游客人数为290名,占到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75.1%。因此,西湖公园有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3.西湖公园景观改造的可行性

西湖公园自1999年6月破土动工至今,一直在陆续地进行新建和改造工程,从西湖公园管理处得知,西湖公园正在积极筹划景观进一步调整与改造的工作,并具备相应资金支持。

(三)模型应用

1.确定西湖公园可能需要改造的景观元素

基于调研实践和统计数据,依据西湖公园景观现状存在问题,暂定可能需要调整和改造的景观要素为:(1)广场;(2)景观设施;(3)树木栽植量;(4)园路;(5)水面;(6)花坛;(7)草坪;(8)入口;(9)座椅;(10)果皮箱;(11)公厕。

2.利用问卷调查收集游客意见

在本文发放的问卷调查中,问卷调查对象认为西湖公园很有必要或有必要进行改造的共290名游客,这290名游客对各项景观要素按增加、维持现状、减少3方面进行再选择,调查结果见表2。

3.运用多重比较法判定需要改造的景观要素

被调查的使用者对公园内构成要素分别作出各自的选择。为做出正确判断,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存在组间差异(即差异不是因为统计误差引起,即具有统计学意义,表中以表示)的只有广场、园路、水面、草坪4种要素,而对于其他的景观要素,其中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无意义的(表中用表示)。也就是说可以认为这种差异“不存在”。经过多重比较鉴定,根据使用者要求判断西湖公园内11项要素中除了广场、园路、水面、草坪4种要素外,其他要素均维持现状。结合现场实地调研及公园管理者访谈,以及咨询相关专家建议,其结果与使用者的需求基本一致。因此,对广场、园路、水面、草坪进行针对性分析。

4.确定改造地段的功能分区

(1)改造区域的确定

西湖公园沿湖区域中被完全开发利用的区域是北入口与南入口划线为界的西部,其余部分处于待开发状态或者不经常被游客利用。西湖公园除沿湖区域外分为4个岛3片水域,其中鹭岛、花果岛是为鸟类保留的自然栖息地,不接待参观游客;桃花岛现处于开发修建状态,所以被游客大量使用的仅为中心岛。并且,三片水域中仅有西南水域开发水上游乐活动项目。依据现有状况,本文中研究改造地段定为图2中的部分区域。

(2)功能分区的确定

在改造区域中,依据主入口划分与景点区分,将改造区域再细分为a、B、C、D四个区(见图2),a区包括北大门入口与西北沿湖区域;B区包括西大门入口与西段沿湖区域;C区包括西南段沿湖区域与部分水域;D区包括中心岛,南大门入口,南段沿湖区域及剩余水域。其中,C、D区域水域的划分以公园西南角顶点与二十一孔桥东端的连线为分界线。这样分区使得各分区面积不会相差太大,便于统计各分区中的各项景观要素面积,各分区有其重点景点,游客利用率不会相差过大。

5.确定所选景观要素的市场价格

价格确定主要是为成本控制模型提供决定系数。这里价格是各景观元素修建和养护的造价。同一景观元素由于型号材质不同,本身材料价格变化幅度就很大,所以价格参考改造区域内原本各景观要素造价来确定,利用资料查询和市场调查方法来获得价格数据。

(1)广场造价确定:研究区域中的广场铺装使用材料均为花岗岩,根据当地石材市场价格调查,将广场造价定为150元/m2。

(2)园路造价确定:园路在研究区域中大致分为两种铺设类型,即花岗岩内嵌福建红砖(胭脂砖)和花岗岩中间嵌盲道,两侧为透水砖。园路主要按以上两种园路的造价定价,假设两种类型的园路各占一半,依照以上材质组合,以及考虑有一半园路具有沿湖护栏,确定市场造价为200元/m2。

(3)水体造价的确定:通常水景造价在景观造价中的价格最为昂贵,但是西湖公园情况有所不同,其水体为自然水体,造价费用主要体现在驳岸与池底的建造以及日常养护管理方面,依照西北洋防洪排涝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水面单位价格定为45元/m2。

(4)草地造价的确定:西湖公园中草皮有马尼拉和中华结缕草两种,这两种的市场均价均为3元/m2,栽植养护按粗放式管理为主,养护费用定在7元/m2,所以草地价格定为10元/m2。

6.运用线性规划法确定公园景观改造的最适成本

本文研究景观改造主要体现在广场、园路、水面、草地四种元素面积大小上的调整。经过分析,由于总面积的值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下限值为现在四种元素面积之和,上限值为四种元素面积之和再加上其他备用地的面积)。这四种要素之间成一定的对应关系,一种元素面积的上升或下降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元素面积的改变。因此,改造景观总成本的确定就是依靠这四种元素各自占到的面积及其造价来确定。为求出经济成本最低的最优解值,可利用线性规划法进行分析。

(1)线性规划法的标准模型:

目标函数f=c■X■+c■X■+c■X■+……+c■X■

最大值maxf;最小值minf

制约条件:∑a■X■≤(=、≥)b■(i=1,2,……,m);X■≥0(j=1,2,……,n)

1)决定变数(Xj)(决定变数指各景观要素的面积量)

广场——X■、园路——X■、水面——X■、草坪——X■

2)决定变数系数(a■)

设改造区域内分区a、B、C、D中四种要素面积各自所占百分率为决定变数系数。

3)限定量(b■)

设四种要素各自的总面积和在各分区中所占的面积的百分率为限定量(见表4)。

4)决定系数(cn)

设四要素的造价为决定系数(要素数量和单价见表5)。

5)目标函数

设目标函数最适值的必要条件为造价,并取它的最小值,表示为:

minf=c■X■+c■X■+c■X■+……+c■X■

表6中制约式i为现状的制约条件(2-1式、2-2式),其下限量为现在四种景观要素面积的总和,因为不能让原有景观用地变成闲置用地,所以改造后面积不能小于现有面积。其上限值为现有四种景观要素面积总和再加上备用地面积,因为改造过程中可把所有备用地都充分进行利用。

制约式ii为分区a、B、C、D的制约条件(2-3式~2-6式);4式分别有两种选择的可能,即≥或≤。限定广场、园路、水面、草坪四要素在各个分区中所占面积的比例不变,在总体改造区域中,四项要素各自总面积可以通过改造使其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等于原有面积。

制约式iii为各景观要素面积的制约式(2-7式~2-11式)。按照调查问卷的结果来限定。即表示广场需要减小面积,水面需要减小面积,园路需要增加面积,草地需要增加面积。

用重复顺列(n=nr),可以得知有16种组合的存在(见表7,表7中表示有解,表示无解)计算结果中满足所有制约条件的可能解有10个(见表8)。

(2)计算结果分析

排除不适解:由于西湖公园作为满足大众休闲需求的公园,必然需要广场这一景观元素为游客的休闲、集会活动提供场地,所以在解值中X1为0的解予以排除,故排除解03、解04、解05、解07、解08、解13。

选择最适解:比较解01、解02、解06和解14,目标函数值最小的是解01。所以选定解01为最优解。

此时,改造区域内最小目标值为13129244元,(目标值即翻新改造后四种景观要素的造价总和)。满足最小目标值的改造方法为广场面积比现有面积减少25480m2,园路面积保持不变,水面面积比现有面积减少12704m2,草坪面积比现有面积增加44494m2(见表9)。总面积比现有面积扩大6311m2,既改造中利用所有备用地。

7.西湖公园改造措施

西湖公园进行景观改造,可依据上述结论实现低成本改造设计。

(1)广场改造

现状西大门入口广场和北大门入口广场都比较空旷,景观丰富度低,而两广场都作为承接大型活动和重大节日聚会集散地的功能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按照成本控制结论,改造过程中广场面积应该比现有面积要缩小25480m2,这意味着西大门入口广场或北大门入口广场其中一个应该完全撤除,仅保留入口,大而空的硬质铺地改造为绿地软质景观。绿地中也可以点缀几个小广场,在小广场上安放健身娱乐设施并且穿插一些绿色元素,或者修建树阵广场营造安静休息区。这样改造既可以使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又能解决人对现状硬质景观尺度不满的问题。

(2)园路改造

现状部分地段存在园路缺失现象,在成本控制结论中显示,园路不增加时成本最低,所以道路系统需要在总面积不改变情况下进行调整,取消不必要的道路,主要用来增加沿湖主路与环园主路之间的连接路。形式可以采用相对低价且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碎石汀步或卵石步道。另外,由于环园主路现状使用率较低,而且宽度为3m,显得较宽,所以建议部分环园路可以在两侧利用卵石堆砌各修建半米宽的健康步道,中间2m保持原有形式,这样在尽量节省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园路景观的趣味性,提高园路利用率。

(3)水域改造

大部分游客都认为现状水域面积过大并且缺少亲水景观设施,按照成本控制结论,水面面积应调整到比现有面积缩小12704m2,这一调整保证了总体防洪水域大于80ha的限制条件,是可行的。在改造过程中,可在利用原有游船码头基础上扩建亲水木平台,修建亲水木栈道,这样既能扩大滨水活动场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过大造成的空旷感,同时节省填湖造陆的费用。

(4)绿地改造

改造区域内存在主要问题是现状绿化量不足,硬质景观中缺乏软质景观穿插,植物配置不合理等,按照成本控制结论,草坪面积应比现有面积增加44494m2,这些绿地的增加主要是为软化硬质景观。按照通常公园草坪与灌木种植比例为7∶3的规律(草坪铺设一般为10元/m2,而灌木往往高达100元/m2),应该减少成本高又不能发挥实用功效大面积造型灌木带的应用。同时入口广场增加绿化,主道路两侧尽量种植具有遮阴效果的乔木,并充分利用节点景观树。

三、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任何模型的实际运用总有一定条件的适用性,总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也是如此。

(一)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优点及适用性

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以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与实践分析为依托,运用调查问卷法、多重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其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此模型将方法探讨及操作过程进行了详解分析,各过程及步骤都较为直观明了,具有较好的参考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适用于城市人工景观,例如城市休闲公园,城市居住区公园,城市居住小区游园,游乐公园等人工建造痕迹明显的公园。因为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是从景观元素数量上的调整来进行最适成本分析。而对于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由于无法任意对自然景观元素的面积进行增减调整,所以不适用本文研究的成本控制模型。

(二)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在应用中的局限性

景观设计调研篇9

[关键词]水上乐园,景观设,以人文本,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U41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43-01

1.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息息相关的行业,对调整产业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株洲而言,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株洲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得天独厚,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景点的开发已初具规模,且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也为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分析株洲市区主要的旅游资源我们会发现,目前市区的旅游景点各具特色,可有些景点资源优势并没有最大化,且整体而言,项目多为静态游览空间,对于动态体验空间的打造相对匮乏,资源组合有待调整。

株洲市区主要有五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景点都有其发展优势。该项目重点选择石峰区和荷塘区,通过分析两个区域的现状,论证大型生态水上娱乐园建设的必要性。在株洲石峰区主要有石峰公园、文化园、神龙公园。其中石峰公园以人文景观为主,特色的娱乐项目主要有:春花、月季、国庆、秋展及书画鸟展,主要也是突出文化特点,极具人文艺术内涵是株洲极富雅趣、翰墨飘香的人文景区。神农公园是以炎帝文化为特色的综合性公园。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园林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取得了艺术上的高度协调。综上所述,石峰区的休闲旅游多以文化为主导,休闲旅游观光的形式被动,缺乏动态体验娱乐项目,该区对于水景的开发利用水平还比较落后。文化园水域用来饲养金鱼,为水生植物提供培育场地,水塘静谧,观赏性不足。神农公园的划船的娱乐项目缺乏创意,经过时代的洗淘以不能调到其游人的积极性。在石峰公园和文化园内需要营造静谧雅致的文化环境,所以激情飞扬的水上娱乐项目不一定适合,而神农公园,作为综合性的公园,加强景区娱乐、休闲设施的建设将有利于吸引游客并为公园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在荷塘区建设水上公园有一定的必要性。

2.研究内容

2.1研究主要内容

研究设计应做到符合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水上乐园,做到水上乐园景观为整个乐园设计增加独特性,增加水上了乐园的不可替代性。尊重自然环境,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重建,做到生态友好,符合绿色设计的原则,水的循环处理等问题的研究。水上乐园景观设计要满足多种需求,景观设计具有消费吸引力,迎合多种消费需要。在整体设计上不仅仅只是研究水上乐园的主体项目还需对周围原有环境进行有机改造,研究如何使环境服务于整体乐园氛围环境。

2.2基本思路

(1)尊重自然历史及现状,再造生态自然区域,促进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的丰富性。综合提升整体环境质量,确立具有现代与中式为特色的主题和风格,建立别具一格的场所感和标志性。

(2)引入社会建设、运营管理,公园集合文化、体验、休闲、商业、娱乐等多重功能,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周边地块规划主要确定为商业金融、居住及行政办公用地,公园的存在,为改善区域环境、服务市民休闲活动需求提供良好的条件。

2.3研究方法

(1)实践例证法:通过实践案例来证明自己阐述的观点,以使其具有说服力。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东湖公园进行实地的勘察,拍摄现场照片并走访群众,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对调查研究的资料加以分析研究,对案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总结,使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2.4主要观点

以人文、人本、生态作为公园提质改造的主题,重塑特色鲜明新型城市公园。综合提升整体环境质量,确立具有现代与中式为特色的主题和风格,建立别具一格的场所感和标志性。尊重自然历史及现状,再造生态自然区域,促进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的丰富性。引入社会建设、运营管理,公园集合文化、体验、休闲、商业、娱乐等多重功能,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打造本项目在株洲市区公园体系中的“独特性”和“核心竞争力”。

3.预期价值及成果

3.1理论创新程度

(1)在学术思想方面的特色和创新:以人文、人本、生态作为学术思想的切入点,以人为本,生态为本成为此次项目最主要的主题,相比较一些大规模不重生态的项目显得尤为新型。

(2)在学科交叉的特色和创新:水上乐园的景观研究,不仅仅只包括水上乐园设计本身,还与消费心理学,生态学有所交叉,在水循环处理方面需要与整个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么,学科交叉将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3.2实际应用价值

现有公园整体环境一般,景观品质不高;公园景观设施欠缺,同时存在破损现象;活动功能较为单一,切混杂有临时商业摊档,影响景观形象;软景绿量偏低,绿化效果缺失。此外岸线蜿蜒,水景空间变化较为丰富但植被长势较为一般。现状景观及功能设施较少,泳池废弃,木栈道稍显破旧。

设计以水上运动为主题的水上乐园,将文化教育元素增加其中,整体提升其科普教育功能,设计植物教育景观,如:故事植物区等,在岸线蜿蜒处,设计很多的水生及开花植物将其打造为山野湿地公园;再加其游乐设施将其打造为水上游乐公园。以人文、人本、生态作为公园体质改造的主题,重塑特色鲜明新型城市公园。

3.3生态功能

3.3.1直接功能

(1)物质生产功能:公园内的湿地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可为周边居民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2)供水蓄水功能:东湖公园具有强大的蓄水和补水功能,在洪水期可以储蓄大量的洪水,在干旱季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3)休闲旅游功能:东湖公园具有的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方面功能。

3.3.2间接功能

(1)气候调节功能:东湖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生命代谢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调节空气中的氧气含量。(2)污染净化功能:东湖公园的湿地对污水中的许多污染物明显的净化作用。当园周围的工业污染物、生活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

本次方案设计秉承“环境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以生态为出发点,将东湖公园开发和生态湿地保护考虑进城市生活的版图,最大限度的赋予人文及公益价值,促进城市发展和生活品质升级,并为周边创造出健康的生活体验,成为城市的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彭统乾,甘泉.基于VRp的虚拟水上乐园设计[J].家庭自动化,2015(3):201-203.

[2]韩明新,徐琳,王震.大型室内水上乐园冬季热湿环境姆治.暖通空调[J],2013(7):48-51.

[3]陆善忠.水上乐园的水处理设计[J].给水排水,1998(3):26-31.

景观设计调研篇10

关键词:广州开发区;城市道路;植物;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S6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65-06

收稿日期:2017-03-14

修回日期:2017-03-30

abstract:withtheimageofthecityandthepeople’saestheticlevelofasubstantialincrease,cityroadplantlandscapeformsbecomeincreasinglydiverse.thisarticleinvestigatesthecityroadplantanditsapplicationindevelopmentdistrictandHuangpudistrictofGuangzhoubydividingtheroadplantlandscapesinto5categorieswhichareDividinggreenbeltsplantlandscape,avenuegreenbeltplantlandscape,trafficislandlandscapeplants,Roadsidegreenbeltlandscapeplants,Slopegreenbeltlandscapeplantsrepectivelyinordertoachievetheresearchobjectiveforthefirsttime.Byanalysingtheadvantagesanddrawbacksofthoselandscapes,theconstructionofmodernurbanroadlandscapescanbeoptimizedbyinvestingreasonablelevelofmanagementandmaintenance,selectingplantingandseedlingproperly,introducingandpromotingthehighlevelroadlandscapeplantsandimprovingandinnovatingtheplanningconcept.

Keywords:GuangzhouDevelopmentDistrict;CityRoad;plants;analysis

引言

城市道路植物景^是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石,是人们对城市整体植物景观的第一印象,也是城市形象的直观展现。随着城市形象定位与人们审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城市道路植物景观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作为研究对象,实地考察并记录其植物的种类、生长状况、种植方式和布置特点,分类分析并探讨其景观特色、物种多样性及植物景观营造的优劣,以期为其他地区和城市在营造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植物群落景观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1研究方法

1.1调查地选择

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作为研究地,一是其在广州“南拓、东进、北优、西联、中调”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具有明显的定位优势;二是相对广州其它行政区而言,其规划理念较为前沿、整体城市建设力度较大、道路规划布局明晰,具有代表性的同时又便于梳理和勘察;三是从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生长周期规律看,其主要植物素材正处于生长的上升期和稳定期,相对更具研究价值。

本调查涵盖研究地全部道路类型,共68条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表1)。

1.2研究方法

2014年7~9月,调查记录城市道路绿化类型、植物品种、植物配植方式等内容,然后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道路植物应用现状

调查共记录研究地道路景观植物118种,隶47科91属,其中苏木科最多(11属12种),其次为夹竹桃科(7属9种),桑科(1属6种)和禾本科(3属6种)并列第3位(表2)。乔木(含乔木状草本)45种,占38.1%;灌木31种,占26.3%;地被植物42种,占35.6%。常绿植物97种,占82.2%;落叶植物21种,占17.8%。外来植物61种,占51.7%;乡土植物57种,占48.3%。

研究地出现频率较高的植物有榕树Ficusmicrocarpa、糖胶树alstoniascholaris、非洲楝Khayasenegalensis、黄槐Sennasurattensis、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speciosa等乔木,夹竹桃neriumoleander、朱槿Hibiscusrosa-sinensis、黄金榕(灌木球)Ficusmicrocarpa‘GoldenLeaves’、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红花木(灌木球)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等灌木,黄金榕、红花木、鹅掌藤Scheffleraarboricola、台湾草Zoysiatenuifolia等地被植物。可见黄金榕和红花木不论作为灌木还是地被使用均受青睐。运用较为广泛的植物品种与《广州开发区、萝岗区道路绿化设计指导意见》[1]建议种植的植物品种高度一致,而意见未提及的植物品种虽然也有运用,但是范围较窄、数量较少。

2.2黄埔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本文依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3],将研究地道路绿地依照绿地类型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交通岛绿地、路侧绿带以及边坡绿带5类植物景观。

2.2.1分车绿带植物景观

调查地分车绿带以中央分车绿带为主,植物景观根据道路设计时速来决定标准段长度,一般控制在200m以上,布置以“精品段――^渡段――标准主段――过渡段――精品段”的形式为主,简洁、大气、明快。

开泰大道的一处中央分车绿带(图1)植物景观,整体构图比例和谐、饱满、结构稳定以及绿量充足,符合专业的审美需求。植物配植品种适宜,风格简洁大气。因为行道树绿带种植常绿的榕树,因此中央分车绿带选择落叶大乔木凤凰木Delonixregia作为骨干树种,增加了整体季相变化的表现力,加之黄花鸡蛋花plumeriarubra’acutifolia’、海桐pittosporumtobira、{杜鹃Bougainvilleaglabra等几种开花植物的搭配,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观赏效果。

2.2.2行道树绿带植物景观

行道树绿带分为“树带式”和“树池式”2种。为确保遮荫效果,通常选用常绿乔木为骨干树种。

九龙大道的一处行道树绿带(图2)植物景观,其绿化带相对较宽,具有充足的植物布置空间。在植物选择上,设计中运用的黄槐、糖胶树、紫薇、红花木、尖叶木樨榄oleaferruginea、斑叶鹅掌藤Scheffleraarboricola‘Variegata’、马尼拉草Zoysiamatrella等乔灌地被植物,形成了黄、绿、红、白等色彩的自然式复层搭配关系。在空间组团关系上,主体前景组团以绿色背景树作为高低错落的映衬,而中央分车绿化带也运用黄槐形成呼应,共同营造出新颖、怡人的景观效果。

2.2.3交通岛绿地植物景观

交通岛作为各路相交处的节点,分为可进入式(一般为渠化岛)和不可进入式(一般为中心环岛)2种。可进入式交通岛是人行与车行的交汇点,需要确保行车视线通透,在满足人车交汇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强行车的导向性。不可进入式交通岛是车行的交汇点,以考虑车行的导向性为主,通常采用点缀艺术雕塑、树丛、孤植特色树和花灌木来强化景观效果。

香雪大道的一处交通岛绿地(图3)植物景观,以原场地内的一组香樟Cinnamomumcamphora作为核心营造景观组团,实质上是在道路建设成本、景观美学、生态保护等方面寻求了一个平衡点,在设计中很好的满足了交通功能,同时又在立意上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达到了多赢的效果。空间关系上以香樟为竖向空间与平面空间的双重核心,与组团中的其他乔灌木,乃至两侧的行道树绿带及前后位置的中央分车绿带,均构成稳定的三角形态关系,在不同角度的各个观赏面,形成了舒适的视觉观感。在植物配植上,乔灌地被的基本层次关系非常明确,香樟组团体量较大,因此乔木层又穿插了落叶小乔木鸡冠刺桐erythrinacrista-galli作为与灌木层的过渡,香樟四季常绿,而鸡冠刺桐夏季开花、冬季落叶,二者从体量形态到季相变化都存在明显对比,加之美花红千层Callistemoncitrinus‘Splendens’、灰莉Fagraeaceilanica、龙船花ixorachinensis、皇帝菊melampodiumdivaricatum等植物的运用,使得整体景观具有鲜明的观赏特性。

2.2.4路侧绿带植物景观

路侧绿带植物景观主要受众是行人,单位长度内变化较少的大尺度景观利于引导行人快速通过,而单位长度内变化较多的小尺度景观则利于吸引行人驻足观赏。

永顺大道的一处路侧绿带(图4)植物景观紧邻某在售楼盘,因此在植物配植风格、空间组合形式、品种选择等方面更接近居住区景观模式。该景观尺度较小,单位长度内的植物形态相对多样,色彩变化对比明显。例如灌木层中塔形的红车Syzygiumhancei、球形的银叶金合欢acaciapodalyriifolia与高桩的朱槿,三者形态各异又各具特色。从空间布置上看,除乔木、灌木与地被的主要分层外,还包括各层次内部的相对变化。例如地被层中高度的对比:翠芦莉Ruelliabrittoniana>黄金榕>台湾草,形成逐层递减的关系。该景观的植物品种总数和观花植物种类并不是同类植物景观中最多的,说明优秀的植物景观在这方面并非以量多取胜,而是搭配合理。

2.2.5边坡绿带植物景观

边坡分为山体边坡和路侧边坡2类。山体边坡绿带重在梳理山体地形地貌,衔接原有绿化景观,而路侧边坡则更重视增加道路绿视率。

开泰大道的一处边坡绿带(图5)植物景观运用的植物较少,但是在品种选择与空间布置上展现出较高的水准。其特点是层次分明、开合有序、虚实结合、色彩协调。加之置石的画龙点睛,丰富了构景元素的同时还增添了韵味。

3结论与讨论

3.1黄埔区城市道路植物应用特点

相对越秀、天河等中心城区而言,黄埔区总体绿化范围相对较大、绿地类型丰富,而同等级道路包含了种类更多、体量更大以及布置形式更丰富的道路绿地类型。在区域整体景观风格和效果统一的前提下,不同道路的植物景观统一中又兼有变化,形成一路一景、季相鲜明、色彩丰富及协调统一的特色。

3.2存在问题

3.2.1植物种类多样性仍有提高空间

广州市园林植物共有232科1031属2078种,其中乔木类622种,占30%;灌木类485种,占23%;藤本植物121种,占6%;草本植物786种,占38%[4]。本研究地道路景观植物与全市的植物相比,乔灌草各类型占总数的比例十分接近,但种类总数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指导意见的规束,另一方面归结于设计单位对既定成功模式的不断套用而缺乏创新。另外由于能够大批量使用的苗木种类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植物种类多样性的表现。

3.2.2植物搭配欠合理

研究地部分路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植物搭配不合理、种植过稀疏或过稠密等现象,导致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不足,观感与观赏品质剧降。

如在永顺大道某路段中央分车绿化带(图6)种植黄花鸡蛋花作为中层小乔木,但由于标准段过长以及尺度失调,使得整体效果表现出单调乏味,并带来强烈的视觉疲劳感和压迫感,弄巧成拙。而在九龙大道南段的部分路段中央分车绿化带(图7~8),由于缺乏对植物本身自然生长特性的考量,使得该段植物景观或过分稀疏或过分稠密。植物的生长空间过于狭小,种间竞争将导致生境恶劣,使得苗木生长状况不容乐观。事实证明,规划设计是构建优良植物景观的基础,而园林施工是实现设计意图的关键,同时也是二次设计和完善设计的过程,不可否认设计与施工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轻一不可。

3.2.3管理养护投入力度不平衡

管理养护不力会导致植物景观效果差,而当区域性的管养力度不平衡,会造成强烈的观赏差异对比,无法满足生态功能和行人审美的需求。研究地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基本表现为:从整体布局看,西部片区优于东部片区;从区域功能划分看,行政、办公和居住区优于工业区。这是城市绿化普遍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区别仅在于程度的轻重。

3.3建议

3.3.1规划理念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伴随着道路交通功能的不断优化,为了满足群众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道路植物景观的形式和功能均在不断完善与创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未知新问题的出现,这种完善与创新需要不断地持续下去。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政策推手和方案决策者,需要把握方向、吸取意见、积极沟通,相关科研单位在寻求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以人为本,通过有效合作最终达到完善创新的目的。

3.3.2适当引进推广优秀道路景观植物

华南地区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优势,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繁多,在一些公园、居住区等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中,运用的植物种类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充实。相比之下,道路植物景观受到场地环境、苗木数量、建设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植物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便如此,新兴优秀道路景观植物的优化与推广也应受到足够重视,突出特色,敢于创新和尝试。如天泰二路运用了广州市道路景观中鲜见的常绿乔木火烧花mayodendronigneum作为行道树,这种尝试是大胆的,但效果斐然。火烧花形态相对优美,多季开花,观赏性强,具有很好的园林应用价值。

一些造型优美、观赏价值高、价格较高的园林植物,通过增加培育数量等方法降低综合造价后,运用到道路植物景观建设中,也不失为一种推广思路和应用趋势。另外,已经广泛应用的植物,其变种和新品种也应积极投入试用。

3.3.3合理配植与苗木优选

园林是一门时间和空间交织的艺术。不同的受众经过同一组道路植物景观的时间也不相同:机动车较快,非机动车适中,行人较慢。经过的速度不同,景观感受也不同。从空间角度看,需要考虑人视范围内的立面效果,为了展示城市整体环境形象,还需要考虑俯视的平面效果乃至三维立体效果。这样的要求是对设计和施工的共同考验。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与施工时,空间尺度把握、物种选择、层次搭配、苗木选拔、合理栽植等要素显得非常重要。

人类对美的追求与生俱来,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逐渐被大众认可和推崇,本地大众审美的期待与追求是“四季有景、全年有花”,将其与生态兼顾、城市气质等因素的完美结合,需要园林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

3.3.4合理投入管理养护力量

避免“高标准规划、设计、施工,低标准养护”的现象。一些区段高标准规划、设计和施工,而竣工后却由于地处偏僻使用率不高等,采取低标准养护的对策,使得景观效果大打折扣。

建议适时性养护,避免过时补救性养护的现象。植物生长具有一定规律,存在一定的适宜修剪期,适时修剪除了可以有效避免植物过早老化退化外,还可以有效延长最佳观赏期。一些如黄金榕等的灌木,当放任生长到一定时间再修剪时,往往会出现脱脚等现象,而此时已经很难恢复最佳景观效果了。

建议从设计角度进行管理养护。优秀园林景观的营造应依赖于合理的规划、设计、施工与养护四个环节。合理规划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优秀的设计应依据植物生长的一般规律预留其生长空间,专业的施工应根据场地现状对设计缺陷及时反馈修正。即便如此,不可否认当工程竣工移交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会发现一些欠妥之处,这时就需要管理养护环节对不利景观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避免恶性的种内种间竞争,维护景观的整体和谐。

注:本文图表均为作者自摄自制。

参考文献:

[1]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广州开发区、萝岗区道路绿化设计指导意见[Z].广州: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局,2010.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S].北京: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1998:5.

[3]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S].北京: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2:5.

[4]红锋,周劲松,邢福武.广州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评价[J].中国园林,2012,28(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