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院管理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6:19

对于学院管理的建议篇1

目前,我国在高校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1]。对于二级学院来说,如何建立与校一级相对应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发挥二级学院党委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推进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二级学院的有效运行,探索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及文化建设,已成为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方向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和特征

当前,通过召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来部署重大决策的方式已被高校二级学院普遍采用。高校二级学院的领导体制主要以党政共同负责制为主,既强调个别分工,又注重团队合作,通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学院各项重大事宜并作出重要决策[2]。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科学管理的基础,更是实现民主决策的根本保证。大多数高校二级学院所开展的管理实践活动,是目前二级学院较为科学的权力运营机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利于加强二级学院党组织建设,能够更好地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领导班子活力,是实现高校二级学院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对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建设的要求

1.在领导体制上向二级学院下放权力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正在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向学院下放权力,实现学院的权责一致。同时,对已扩大自的学院,学校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进行制约,不断推动二级学院加强科学管理,落实民主决策。

2.在管理体制上要体现党政共同负责制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成为全国大部分高校二级学院的共同选择[3]。党政共同负责制不仅坚持党的领导,保障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而且强调了集体领导和成员分工负责。实行党政共同领导能够保证学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学院的有效实施,与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二级学院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是高校领导管理体制在二级教学单位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基层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

3.在决策机制上要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体现学院集体领导的重要形式,也是二级学院实行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是党政共同负责制在决策机制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基础。在二级学院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能够实现集体领导,有效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实现领导班子统领学院全局工作并决定重大事项。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根本保证。继续完善党政班子议事规则,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需要。

4.在运行机制上坚持民主管理和监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更好地发挥教授治学的决策功能和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这对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寻求既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建设需要,又遵循大学发展内在规律的二级学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运行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及文化建设探索

1.坚持党的政治核心原则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校院级单位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领导本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有效依靠、团结和引导教职工自觉地、积极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二级学院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必须旗帜鲜明地突出党的领导,这是不能动摇的政治立场。党组织同行政人员一起共同决策学院的“三重一大”事项,从制度上保证党政协调融洽,配合默契,党组织主动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有效发挥组织作用。

2.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自党的十召开以来,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需要,对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二级学院应进一步明确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规则,会议议题需经过充分的前期调查研究,参会人员进一步扩大到群众团体组织的负责人,并坚持集体领导,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t,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集中,做出决定。对于党政联席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根据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者提交学院教授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二级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建立二级学院党务公开、院务公开等一系列相关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不断推动二级学院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发展进程。

3.引入团队管理理念和机制

按照团队管理的理念建设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能很好地提升集体领导与集中决策的效能,对班子内各成员进行团队成员管理能有效地激发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设定以建设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为目标,构建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各项业务具体负责人互补的人员结构,明确不同阶段的各项专项工作任务,搭建交流、学习、反馈的各类沟通平台来对学院党政领导团队进行团队管理,来提高党政管理和团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4.形成团队文化建设机制

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文化建设包括建立沟通机制和营造人文氛围。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共同决策机制、政治保障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在管理团队中打造团结奋进、高效务实的团队品牌文化。党政班子成员各有分工,互相结对子,相互沟通、相互提醒。班子成员按各自分工独立开展工作,结对子成员之间互相补位,互相搭台,分工不分家。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既相互监督,又相互支持,对外一个声音,共同营造高效、和谐、团结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清升.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研究――基于运行机制与绩效管理视角[J].江苏高教,2016(4):35-37.

对于学院管理的建议篇2

关键词司法建议价值分析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5.1文献标识码:a

一、司法建议制度存在的价值分析

司法建议制度作为一项本土司法资源,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制度和实践意义。对于司法建议的定义在理论界存在着诸多争论,笔者认为所谓的司法建议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执行过程中,针对有关单位在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人民法院的名义提出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改进管理或者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党纪、政纪责任的建议或意见。

司法建议在现阶段能否称之为一项制度,学界也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司法建议在当前只能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而不能将其视为一种制度,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中国的司法改革的注意力一直都集中在与司法价值实现有关的重大议题,司法建议现象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所谓制度一般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很显然,在国家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5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3条对该项制度作了规定,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于2007年颁布了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在地方层面,也有很多制度尝试,如上海颁布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司法建议工作的若干规定》。因此司法建议绝非一种现象,而是存在于司法实践中的一项制度。

司法建议制度作为一项拓展法院司法职能的制度,有人将其称之为“社会啄木鸟”,可见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司法建议制度的标杆意义。

从我国法治发展的历程来看,我国在整个世界的法律制度供给方面,显得相对不足,相反,我国从清末民初开始大量地借鉴国外尤其是西方法律制度,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当代法学家的注意,他们大声疾呼要关注中国的本土法治资源以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一个民族生活创造它的法制”。司法建议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其产生是符合我国制度要求,我国国家机关之间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进行严格分权制约而是既要有分权、制约,又要相互合作,同时司法机关不仅仅是要裁决案件争议,还要维护国家的法制和秩序。把这项制度发展和完善好,有利于激发挖掘适合自身法治建设需要的司法制度资源的潜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二)司法建议制的司法效益价值。

所谓的司法效益是指司法领域的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司法效益不仅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法院的主要职责是审判和执行,因此法院的主要精力即司法投入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去调查分析案件。其产出是裁判案件,定纷止争。在这个过程中法院与社会有了很广泛的接触,非常了解社会关系的运行状况。法院在裁决案件与争议中发现作为当事人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组织内部存在违法、违纪问题或制度漏洞,向该机关、组织或有权处理相应问题的机关、组织提出,建议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既可使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组织不再花费人力、物力去调查、揭示相应问题,更可以避免因相应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而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因此,司法机关在不增加更多的司法资源情况下,一方面能够定纷止争,另一方面还能防止以后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三)司法建议制度的司法能动价值。

司法一方面应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公正,同时也应亲民为民,使民众对之有亲切感。如果司法过分独善其身,对发现的问题装聋作哑,任其导致对国家、社会的损害,反而会损害其权威。司法独立是现代司法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要求司法机关处于“消极”状态。但是鉴于我国法治发展状况,民众无法理解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消极、中立的关系。法院不以司法权干涉司法职权之外的事情是司法独立的应有之义,但法院对司法权之外的违法违规行为完全保持沉默,则社会群众会对法院的角色定位产生巨大的落差,有损司法的公信力。司法建议的价值正在于它是以柔性的方式缓和这种紧张关系。它没有干涉法院主管范围之外的事情,没有动摇司法独立;同时它以司法建议的形式指出社会上存在的违法行为以及社会管理漏洞,体现了法院司法为民的价值。

(四)司法建议制度的预防矛盾的价值。

司法建议有利于减少或预防社会矛盾和争议,促进社会和谐。法院对于当事人提请其审理的争议和纠纷,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做出判决和裁定,法院判决具有一定的社会警示作用的,但是在现阶段大量的社会矛盾化解都不是依靠判决而是调解。同时对于行政机关轻微的程序违法,法院一般不直接做出判决和裁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法院只有通过司法建议的方式来加大对社会的引导力度,把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司法建议制定存在的问题分析

司法建议存在着如上所述的价值,但是这项制制度产生时间短且无先进经验可供借鉴,因而该项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司法建议制度供给严重不足。

现阶段,我国有关司法建议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有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建议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3条。尽管《通知》对于司法建议适用的范围和对象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是《通知》只能是一份指导性文件。法律规定不完善已经是阻碍司法建议制度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司法建议制度实施不规范。

1、司法建议过于宏观,缺乏可操作性。司法建议是针对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因此,司法建议关键是在于是否可行。有的法院在提司法建议偏重于“加强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等无法操作的内容。

2、司法建议程序过于粗放。在《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司法建议一般应由审判庭或有关职能部门提出,报院长或者分管院长批准同意后,向有关单位送达。实践中往往会遇到重大的建议是否要经过院审委会讨论,还是要上报上级法院并由其作出司法建议。案件经过上诉后维持原判的,此时的司法建议是由一审法院作出还是由二审法院作出。司法建议的作出是否要事先经过必要的调研程序。跨地区的司法建议应制作是否要有特别程序。司法建议能否在作出判决前发往被建议单位。

3、司法建议的内容规定过于简单。司法建议应当针对那些问题作出建议,《通知》只是提出“发现有关单位在工作方法、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及时提出司法建议”。这三方面过于宽泛,并未对在实践当中遇到问题进行类型化;同时只是规定存在“重大问题”才提出司法建议,并不有利于司法建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司法建议制定缺乏充分的“互动”。

法院与被建议单位之间往往是单向的,缺乏充分的“互动”,这主要是体现在:一是回复率低,这主要是因为被建议单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它们认为司法建议主要是针对其错误发出的,如果回复,就意味着自身工作存在失误,因而就产生了抵触情绪。二是回复随意性比较大,有相当部分司法建议的回复都是为了应付法院而做出的,并且回复也是比较笼统和宏观性的。无法取得实际效果。同时在回复的时间上随意性也是比较大的。

三、完善司法建议制度的构想

(一)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上文所述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关于规范司法建议制度的法律规范相对缺乏,无论是法院部门还是被建议单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局面。要解决目前司法建议无可操作性法律可依的状况,加快立法在实务界和理论界都意见都是高度一致。但是究竟是以什么样立法模式,存在着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通过修改民事、行政、刑事三个诉讼法,明确规定司法建议的适用范围、被建议单位的回复(告知法院是否采纳,如不采纳,应说明理由)期限以及对司法建议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应该在三大诉讼法中都明确规定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权。除了在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规定司法建议制度外,也应该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权。有学者认为可以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在该部法律中明确规定法院拥有司法建议权,这样可以避免三大诉讼法中重复规定。笔者认为,赋予人民法院拥有司法建议权并通过修改三大诉讼法来确定其地位。这是因为在三大诉讼法各自管辖对象是各异的,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比较复杂的。在《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加以规定只能是笼统的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还是要通过诉讼程序法来加以细化。

(二)完善工作程序。

在明确法院的司法建议权后,应当制作相应的实施细则,来完善司法建议制度的工作程序。针对上文所述的司法建议形成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司法建工作程序,应当从以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司法建议调研并与被建议单位进行事先的交流与沟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深入的调查后,才能避免发出司法建议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更能提高司法建议的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而通过与被建议单位的充分沟通后,能够取得其理解,也能更能得到其认可。其次,司法建议的制作的规范化。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对司法建议格式做了统一的要求,但是对于司法建议书的具体排版格式没有明确。同时对涉及面大或者非常重大的司法建议应当由承办法官草拟并经过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涉及到跨地区的重大司法建议需要共同的上级法院来作出。最后,应当建立司法建议反馈机制。被建议单位对法院的司法建议往往是采取消极的态度,因此,在未来的立法中应当规定被建议单位及时回复司法建议的义务,对于久拖不决的单位应该给予一定惩处,提高司法建议的社会公信力。

(三)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

一项好的制度需要取得好的社会效果,就必须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笔者认为司法建议制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司法建议公开制度。司法建议是针对有关单位在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是关系到社会民生问题,与广大群众利益休戚相关。把司法建议通过媒体或者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公之于众,一方面对社会是个提醒,预防同类问题再次产生;另一面,对被建议单位也能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对于涉及到社会管理方面的建议,应当建议把司法建议也纳入到对当地政府的社会综合治理考核。目前,我国很多司法建议是针对具有行政管理权的机关团体。把司法建议完成情况作为社会综合治理考核范围,并由社会综治管理机关对被建议单位的落实情况加以监督。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上级法院向本级政府机关提出建议并督促整改。

(作者:浙江省上虞市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安徽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该条第一款第三项: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该条第二款: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还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提出予以纪律处分的司法建议。

参考文献:

[1]彭建新.现象与制度之间--司法建议的发生、价值及制度变化.法治研究,2011(7).

[2]制度释义.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78391.htm,2012-03-12.

[3]杨金志.上海:司法建议成"社会啄木鸟",新华网,news.省略/

legal/2010-01/07/content_12771703.htm,2012-03-12.

[4]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4.

[5]李郁.司法建议该不该上升为强制行为,法制日报,2007-07-15.

[6]刘金妫,司法建议工作中的实证分析与完善,中国审判,2010(56).

[7]姜明安.关于司法建议的认识,人民日报,2007-03-20.

对于学院管理的建议篇3

关键词:高校;二级教代会;民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14-02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了校院二级管理,工作重心的下移,学院的人、财、物等办学自和管理权限不断扩大。因此,必须建全和加强二级教代会制度下的学院民主管理体制,提高学院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1]增强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努力打造“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教代会监督”的二级教代会体制下的民主管理模式。

一、明确功能定位

建立二级教代会制度是加强和改进依法治校、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教职工管理体制之一,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反对“”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按照《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保障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权力,维护广大教职工合法利益的基本形式。然而就目前而言,部分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仍然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教代会只是形式;第二,工会一级组织缺乏“权威性”,只是发福利、组织教职工文体活动等,不能发挥代表教职工权益的作用;第三,教代会代表履职的缺失性,不能正确行使和履行合法权益;第四,在具体制度和程序规范方面仍然存在不平衡现象,导致二级教代会职权难以全面发挥。随着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必须探索和建设一套适合学院特色的二级教代会制度下的管理模式,明确各种职权功能定位,真正落实二级教代会体制下的民主监督与民主管理、瓜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因此要处理好二级教代会制度、教授委员会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三项制度之间的关系。

学术性是现代大学组织的基本属性,而教授委员会是学院学术权力机构。在高校内部的权力运行中,通常形成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存的二元权力结构体系。从我国长期以来的大学内部管理实践看,行政权力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术权力缺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学术权力弱化现象。因此,建立教授委员会制度,提高学术权力的地位,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我国大学管理改革中的应有作用,健全教授委员会制,发挥他们在学术管理与学术决策中的作用,是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的重要体现。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对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发展与完善,在学院管理中应发挥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聚合功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对于整合高校政治资源、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发挥党委和行政两个系统的积极作用,最终落实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也对人才培养和学院的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要进一步理顺党组织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之间的关系,使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能够得到强化,形成院系党政、学术、民主管理相互协同的权力配置机制,真正落实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发挥教职工与专家学者的重要作用。确保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下“四权”统一的工作运行与决策机制。[2]

二、确定组织形式及议事规程

1.教授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及议事规程

(1)教授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设立的宗旨是促进院系的学科建设,规范院系科研和教学工作,促进与保护科学研究的权利和自由。教授委员会的本质是教授治学,充分发挥教授在学院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赋予教授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与审议的权力,紧紧围绕学院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功能,对学科和专业建设、职称评定和教师队伍建设、学术规范和实验室建设等涉及到学术问题的事务进行科学决策,是教授代表参与学院学术管理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教授委员会的主要职权范围是对学术事务进行咨询、评估、审议和决策,包括讨论和审议院系的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生培养方案、教学与科研组织形式及奖励政策、学术资源配置和实验室建设规划,教职工年度工作考核评价的标准和劳务分配方案,以及审议院长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汇报等,此外还要审议和讨论院长或教授委员会主任提请审议的其他重大问题或重要事项。

(2)教授委员会的议事规程。教授委员会作为以教授代表为主体的民主决策和咨询机构,在职权行使的过程中要依法行政,围绕职权范围内的相关议题开展讨论。因此,教授委员会的职权行使规则最终落在议事规程上。

会议议题主要由有关部门的领导提请教授委员会主任确定,在确定议题时应与同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沟通研究,提出可供备选的议案,提交教授委员会。首先,议题的讨论。教授委员会委员对所议事项要本着实事求是、顾全大局、客观公正和长远发展的原则,发表充分的意见。其次,议题决策的通过。教授委员会实行集体决策票决制,少数服从多数,达到应到会人数一半以上的赞成票,决策方可通过。最后,意见分歧的处理及重议。当议题讨论出现严重分歧时,应暂缓作出决策。要进行深入调查,交换各方意见,在确保能表决成功的基础上再次召开会议。因此,教授委员会主任应在决策前做好沟通工作,了解他们的想法,做必要的思想工作,争取一次会议讨论通过。同级行政负责人须服从教授委员会的决议,这也是对学术权力的尊重。

2.党政联席会议的组织形式及议事规程

(1)党政联席会议的组织形式。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的决策机构,凡涉及二级学院改革发展、人财物的管理、教职工福利等相关内容,具体概括为“三重一大”事项(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都要提请党政联席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集体讨论决策。参加会议的人员由领导班子、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教代会主任等组成。办公室主任作为秘书负责记录。必要时还可以邀请其他人员出席讨论议题。教授委员会决策的议题也要在党政联席会议上通报。

(2)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规程。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由行政办公室负责组织,院长或党委书记主持。实行例会制。原则上每周一次,安排固定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场才能召开,会前发放征集议题,并由议题提出者考虑具体备选方案供会议讨论。最终由院长和党委书记商量确定是否上会讨论,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每个人充分发表意见,充分酝酿后,投票表决或口头表决,最后根据多数人的意见确定结论,力求达到一致通过。如果意见不统一,则暂缓决定,要做好会后沟通工作,待时机成熟后,再研究决定,要严格遵守会议纪律和组织原则。

三、加强议事监督

二级教代会制度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具体要求,是当前高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积极探索二级教代会体制下学院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途径,寻找管理的切入点,完善管理制度的设计,把推进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纳入学院的考评之中。要知群众之想,察群众之情,体群众之意,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更多的教职工参与学院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院的管理真正朝着依法、规范、民主和科学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为二级教代会运行提供政策支撑。担负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任的高校,应着力加强二级教代会基本的规章制度建设,规范教代会的机构设置、组织形式、运作程序和职权范围。对于涉及广大教职工利益的各项方案都要充分考虑和体现教职工的意愿,学院重大发展规划和涉及每个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措施必须经教代会审议,方能通过推行。

其次。要加强民主监督体制建设,大力促进院务公开。要把二级教代会制度作为推进院务公开的有效载体,进一步扩展、拓宽院务公开的渠道和内容。教代会还要承担好院务公开的协调运作、监督与信息反馈工作,保证院务公开操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推动院务公开工作的有序开展。二级教代会会议期间用参会的形式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会后用列席或参加教授委员会会议、党政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议事监督。形式多样,实现全方位的监督。

最后,要完善民主评议制度,推进干部评议的科学化。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是教代会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要合理科学地推进干部评议工作,就必须在依法治院的基础上,吸引更多教职工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教职工民益的发挥。二级教代会应负责组织、动员和指导干部评议工作,在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在监督的基础上推进学院的民主政治建设。

建立二级教代会制度后一定要正确处理教代会制度与院级党政联席会议之间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于党政联席会议的决策应从参政议政和监督的角度展开讨论,并发动职工群众落实党政联席会议的决策,起到沟通和宣传的桥梁作用。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决策与坚持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和监督并不矛盾。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上二级教代会代表要引导广大教职工顾全大局,从整体利益和发展的角度全面正确地对待。

四、健全考核机制

要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作用,就必须有健全的考核机制。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应。考核应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形式上,首先要制度先行,依法行政。建立专门针对高校二级教代会的法律法规或条例规定,因此要出台相关制度或管理办法,保障二级教代会制度更好地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开展二级教代会试点工作的号召,推进二级教代会制度,特制定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代会实施细则(试行)》,成立了安徽师范大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历史上的第一个二级教代会,坚持每年一次教代会年会制,拓宽了民主管理的渠道,促进和谐学院的建设,推动了学院的科学发展。其次要不断规范程序。学院是学校的基层单位,二级教代会与学校教代会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不能全盘照抄学校教代会的议程,要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第二,内容上,首先要加强对代表的培训。主要是提高代表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完成教代会的工作任务。如“可以通过定期学习有关上级文件,领会精神,加强对建立二级教代会必要性的认识;与兄弟单位进行交流,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代表对二级教代会制度具体运作过程的认识。其次要规范议事内容。本年度哪些议题是要教授委员会讨论?哪些议题要党政联席会议决断?哪些议题的讨论是通过教代会代表参加?教代会通过哪些渠道参与了民主监督等等,通过看会议记录,切实了解二级教代会制度是否真正起到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总之,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也必须不断完善,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依法治校的各个环节。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就一定会使二级教代会在民主治院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对于学院管理的建议篇4

关键词: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08-02

二级教代会,是指高校下属的各学院(系、部)级教职工代表大会。随着近年来各高校二级教代会的纷纷建立,二级教代会建设的问题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笔者结合我校刚刚起步的二级教代会建设,就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的必要性及二级教代会建设的基本路径等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的必要性

相较于学校级别的教代会,二级教代会更加贴近于普通教职工,是普通教职工行使民利,参与民主管理,表达利益诉求的基本渠道和直接载体。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是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保障教职工基本权利和顺应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管理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

首先,二级教代会是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学院是大学的基层单位,也是大学实行学院制管理的主体。学院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大学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二级教代会则是体现学院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所以,加强学院的二级教代会建设,建立健全二级教代会制度,是确保最广大的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实现民主管理的根本保证。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在二级教代会(即全院教职工大会)实施细则中明文规定:二级教代会是教职工行使民利、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组织形式,拥有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等,学院行政领导要定期向二级教代会报告工作,听取意见,认真对待学院教代会的有关提案和决议,尊重和支持学院教代会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职权等。二级教代会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赖路径,所以,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二级教代会是体现教职工主体地位,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规定,教职工有权利“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由此可见,学校教代会制度是得到法律确认的,受法律保护的。与学校教代会不同的是,二级教代会为教职工表达意见创造了更为直接的平台和机会,它的建立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对于教职工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认;体现了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新理念、新思路。而且,二级教代会与普通教职工的权益密切相关。参加二级教代会的代表(笔者所在的成都中医药大学,80人以上的学院选举代表参加二级教代会,80人以下的学院二级教代会则成为全院教职工大会)更多的是处于教学、管理、科研的一线工作者,所讨论的问题,诸如职称评审、教职工考核及聘用、工作量计算、评先评优、奖金分配、岗位业绩津贴发放等等,都是普通教职工所关注的问题。因此,二级教代会的建立,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

第三,二级教代会顺应了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管理模式转型的需求。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下属的各个学院规模在不断扩大,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管理权。大多数高校内部逐步实行两级目标管理,实行管理重心下移,校内二级单位的管理权限不断扩大,且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在此情况下,学校教代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基层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相应的二级民主管理制度便应运而生。二级教代会的建立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是教职工参与本学院事务,行使民利的基本渠道,是推进学院科学管理、民主决策,促进二级学院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依法治校工作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级教代会是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和发展教职工民利的重要保障,是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在促进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二级教代会制度已经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建立起来,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建立,使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进一步延伸、完善和加强,推进了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学校二级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对于学校、学院和教职工个人,以及整个学校的民主政治氛围和和谐校园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二级教代会建设的基本路径

在认清了二级教代会的重要意义后,二级教代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各高校二级教代会的建设,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认识力度不够、制度不健全、工作开展流于形式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探究实现二级教代会建设的有效路径。二级教代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处理好其与学院党政这个基本关系,并从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和完善二级教代会的建设。

首先,要处理好二级教代会与学院党政的关系。二级教代会是一个新兴的机构,它与学院(系)原本就存在的党政机构是什么样的关系,二级教代会如何运行、在新的民主管理体系当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代会条例规定:“教代会是党委领导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二级教代会是学校教代会的延伸和扩展,同样受学校党委领导并由学院党委直接领导。二级教代会是学校基层民主化工作的具体体现,是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有效载体。它与学院行政是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监督与被监督、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二级教代会按法律和有关章程的规定参与学院的管理,对各级领导要尊重和信任,要支持和维护其工作,对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敢说敢争,对行政工作要做到参与不干预,监督不越权,注意培养共识,形成合力,共同维护教职工利益,促进学院的良性发展。总之,二级教代会要接受学院党委、行政的领导,同时,学院党委、行政也要大力支持二级教代会,充分尊重其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到党委的政治领导、行政的决策指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三者和谐统一。

其次,加强思想建设,认清二级教代会的重要性。学院党政领导和教职工必须从源头上认识到二级教代会对提升学院管理水平、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校园环境和谐的重要作用。第一,学院党政领导应充分重视。学院党总支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的重大意义,自觉加强对二级教代会工作的领导,每年应至少有一次专题研究二级教代会工作,把学校和学院党政的工作思路通过二级教代会的民主决策,转化为广大教职工的实际行动。学院行政要支持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支持二级教代会四项职权的落实,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自觉接受二级教代会的民主评议和监督,认真落实二级教代会的决议。总之,学院党政领导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政治上领导、经费上支持、时问上保证、行动参与,才能形成二级教代会建设的良好环境。第二,学院教职工应积极参与。二教教代会从本质上说是学院教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一个机构。二级教代会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参与。然而,有些教职工参与意识淡薄,对学院事物漠不关心,对于教代会赋予的权利认识不清,对教代会的作用不抱信心。因此,有必要扩大宣传,统一认识,并加强对教职工主人翁意识与参政议政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职工的民主管理能力。二级教代会的建设,是学院共同的大事,需要党政的充分支持和教职工的积极参与,缺一不可。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二级教代会的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制度不健全,容易导致二级教代会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教职工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不能纳入议程,二级教代会形成的决议贯彻不力,从而挫伤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因此,各高校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二级教代会实施细则或试行办法,用以指导二级教代会工作,规范其运行程序、组织形式以及职权范围,进一步确立二级教代会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做好二级教代会工作的前提。与此同时,要健全二级教代会的具体工作制度,如调查研究制度、咨询与沟通制度、提案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只有这些内部规章制度完善了,才能保证二级教代会真正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运作。同样,教职工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也要有合法的渠道和手段,并在制度上给予保障。这样,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因人因事而弃,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才不会流于形式,二级教代会也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第四,加强组织建设,保障二级教代会工作的开展。许多学校制定的“二级教代会实施细则”中,都明确规定了党组织、行政班子和单位工会在二级教代会中的职责,一般来说,二级教代会的工作格局是党组织领导、行政支持与工会运作。作为二级教代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分工会在认真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检查、督促教代会决议、提案的落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分工会在学院中的地位,加强分工会自身建设,是发挥二级教代会作用的保证。除此之外,应严格代表选举制度,把那些真正有能力又愿意为学院教职工服务的人选举为代表,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代表的培训,培养他们的民主管理意识和能力。从分工会、代表队伍的建设入手,为二级教代会的开展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二级教代会的建设需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学院(系)党政的大力支持及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参与是二级教代会建设的前提,完善的制度、高效有力的组织是二级教代会建设的保障。只有这样,二级教代会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在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等方面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玉华.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刘佰合.高效二级教代会的制度性困局[J].工会论坛,2011,(5).

[3]葛长敏.高校二级教代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

[4]居南生,李永金.大学学院层级教代会建设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3).

[5]余玉仙.论高校二级教代会存在问题及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1).

对于学院管理的建议篇5

发挥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应发挥规划、指导、投入和监督的作用。在规划方面,政府要统筹配置职教资源,包括职业院校布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应承担不同的统筹任务,资源统筹应以市级政府为重点。在指导方面,政府要平衡老百姓对学历教育需求和企业对产业技术人才需求;要办好一些示范性职业院校,以此带动其他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投入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按照《职教法》规定,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费用,对中职全额供养。在监督方面,中央、省、市、县应承担不同的责任,中央一级应通过立法和宏观政策指导,省级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具体制度实施中央政策,县市一级则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对于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举办的职业院校,政府要加强监督和指导。

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出现政出多门、管理多头、统筹困难、资源浪费等现象。为此,建议统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关于统筹管理的层级,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的关键在中央一级,即从国务院、教育部开始到基层,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统筹重心在地市一级,因此,从地市层面统筹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而针对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职与高职分开管理的现状,建议应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中职和高职,目前,湖南省教育厅已经实现中职、高职统一管理。在职业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层面,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建设职业教育品牌与特色;实施职教师资队伍分类管理,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职教师资评审制度;以市地为单位进行专业统筹和学校的布局调整。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大家建议应从招生制度改革、学位体系建立、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招生体制方面,建议削减高考入学比例,试点高职单招,提高中职生进入高职比例,降低普通高中学生进入高职的比例。在学位体系方面,建议打通职业教育通往大学和研究生的通道,增加专业学位、减少科学学位的比例;建议在本科院校中建立专业硕士学位,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这一学位,学制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在学历教育之外建立“现代学徒工制度”,面向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招收没有经过技术培训的产业工人,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对学徒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在课程方面,要统筹设计中职和高职课程,避免学生学习的重复与浪费,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当前职教师资人事管理与普通高中一致,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职教师资的特殊性,不利于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议改革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应建立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请企业技能型人才,送职业学校教师去企业实践;改革职业学校工资管理制度等。为解决技能型人才入编问题,安徽淮北市允许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先入编,进校三年后通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重庆市南岸区也在政策上给予职业学校新任专业技术教师一定的优惠,即可以在聘任后的一定时间内拿到教师资格证书。

对于学院管理的建议篇6

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夯实校级决策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党委作为决策主体的核心领导地位,这是我国高校决策机制中的重要特点。学校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根本制度贯彻于各项决策行为始终,以民主集中制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载体,以协调党政关系为抓手,不断完善校级决策机制,尤其是重大问题的决策体系。

1.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规范学校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

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学校先后并修订了《中共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议事规则》《中共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和《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职能与分工,特别是对议事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会议制度、会议议题范围、会议议题的提出和确定、会议决定事项的督促检查等具体程序和议事规则都作了明确规定,为校级的决策行为提供了全面、规范的制度保障。

2.以协调关系为抓手,推进学校党政分工协作

一是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明确党委是学校全局工作的领导核心,负有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作出决策的重大职责。校长在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工作。同时,强调党委讨论决定学校重大事项时,要事先与校长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充分尊重和支持以校长为首的行政领导班子的工作,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行政上的指挥权。二是协调好党委书记和党委委员的关系。党委书记充分尊重并注重发挥每个党委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大家的意见集中和概括起来;委员们主动参与集体领导和决策,在领导班子中形成了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议事氛围。三是协调好全委会、常委会以及校长办公会的关系。凡是涉及全校改革、发展和建设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关系到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都严格按照程序提交相关会议讨论决定。

3.以“三重一大”为核心,健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

学校注重完善重大问题的决策制度,根据时代特点和新形势,对《北京科技大学党政领导班子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规定》进行了修订,规定了招生录取、基本建设工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重要干部任免、知识产权投资等重要问题必须经党委全会或常委会讨论决定。特别是在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的决策风险评估方面,建立起决策前论证、决策中民主参与以及决策后反馈的贯穿全程的科学决策机制。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在决策重大事项前要求相关单位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决策透明度;决策事项时邀请相关单位负责人、纪委负责人和有关师生参加会议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决策后由督察督办部门负责决议的落实和决策效果的信息反馈。

重视并发挥教授治学的主体地位,创新院级决策机制

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学术事务是高校各项事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高校学术事务和事业单位组成的矩阵结构特点,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重视二级单位的自主决策权,将学术决策权下沉到学院层面,就必须要尊重并发挥教授在学术领域的权威和主体地位,这是实现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两级管理的关键,也是高校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的内在需要。

1.规范党政联席会制度,提高学院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效率

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领导班子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组织实施学校有关决议、研究和决定学院重要工作以及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的会议。会议成员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院长、党委书记、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组成,是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和领导班子集体议事的重要载体。为了规范学校各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决策程序,提高议事决策水平和效率,学校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出台了《北京科技大学进一步推进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导所有学院建立起党政联席制度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规范了学院领导班子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组织实施有关决议、研究和决定学院重要工作的议事规则,明确了包括教学、科研、大额资金使用、重要人事任免和党的建设等事关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和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重要决策,必须经院领导班子集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决议或决定。

2.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知情权和话语权

作为教育教学人员,高校教职工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院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职工行使民利,对本单位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也是学院领导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渠道。学校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学二级教代会实施细则》,13个学院全部建立了二级教代会制度,在同级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双代会”,院长定期向代表大会报告和通报工作,充分保证教职工代表对学院改革方案、发展规划、重要规章制度以及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审议权和对干部的民主评议监督权。

3.试行教授会制度,发挥教授治学理教作用

2008年,学校研究制定了《关于在部分学院试点设立教授会的指导性意见》(校党发〔2008〕11号),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和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试点设立教授会,并逐步在各二级学院推广。教授会以学院为单位组建,由学院教授、研究员等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也吸收部分优秀的中青年副教授参加,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审议、通过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学科与队伍建设规划;审议学院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对学院整体工作提出咨询意见;选举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岗位聘用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机构组成人员;对拟引进的人才进行评价并提出评议意见等,是各学院实行民主管理、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最重要的机制。

由教授会选举产生的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岗位聘用(任)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负责审议本学院的学科设置、重点学科申报材料、科研成果的申报材料和科研成果,制定学位评定工作细则、组织毕业生答辩、审议毕业生学位资格,制定岗位聘任和职称聘任细则、岗位聘任和职称聘任的组织和审议。由以教授为代表的广大教师直接参与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重大事项决策,有效保证了决策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了学院的科学发展。

尊重党政工团学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权利,推进决策民主化

学校历来重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积极发挥党员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党政工团学组织的作用,为广大师生员工搭建起民主监督与管理平台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试行党代表任期制和提案制,开辟扩大党内民主、拓宽党员诉求新渠道

学校党委制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北京科技大学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办法》《中国共产党北京科技大学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工作暂行办法》,按照“党要管党”和“党管大事”的原则,明确提出每件提案由1名代表提出,5名以上代表附议,内容要围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学生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以及其他涉及学校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的重要事项”等方面的问题。以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为例,共收到了39件代表提案,经审查立案17件,22件作为意见和建议转至有关部门处理。党代表提案制度为广大党员开辟了利益需求与意愿表达的顺畅通道,实现了“四个百分百”,即全部提案办结率百分之百,代表对提案办理情况评价满意率百分之百,具体办理过程中承办单位做到百分之百与提案代表见面,办理结果百分之百听取提案代表意见。

2.依靠教职工办学,发挥工会和教代会在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

学校制定了《中共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北京科技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教职工之家”工作考核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保证工会、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中充分发挥作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人事制度改革、教职工岗位聘任等重大事项出台前都要听取教代会意见。5年来,教代会征集教职工提案98件,同意立案93件,提案办理满意率达到95%。工会“教职工之家”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校、院、系三级建家体系,先后有两个学院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4个学院被评为“北京市模范职工之家”,2008年荣获“北京市工会工作成果奖”,2010年荣获北京教育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奖”,并荣获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工会重点工作考核先进单位”。

3.构建团代会、学代会等育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多年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依托团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同时,实现管理育人。团代会召开前,主要委员要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座谈,倾听学生心声,对学生意见进行消化和吸收后,纳入共青团下一阶段工作方针与任务的制定中,同时以团代会工作报告为主体,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接受全校团员青年监督。学代会的学生代表覆盖学校所有班级,主要负责审议和批准学生会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学生会的工作方针与任务;对学校和学生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学生代表大会休会期间,学生委员会负责搜集和答复学生代表提案,定期召集学生代表与学校各有关部门座谈,民主协商、解决提案中突出反映的问题。近5年来,学生代表共提出600余件提案,自习室安装空调、更换校园打卡机、设置自动贩卖机等一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全部予以解决,答复率100%。

4.调动党外人士、派、离退休干部等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学校发展合力

多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派和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坚持党外人士“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和与党外代表人物交朋友的制度,坚持重大决策前向党外人士征求意见,重要会议邀请党外人士代表参加,发挥党外人士在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和协助派加强自身建设,帮助派做好发展新成员的培养考察工作。5年来,协助派发展新成员8名,先后协助九三支社、民盟支部、侨联顺利进行了换届。目前,学校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人。党外处级干部占全校处级干部总数的11.5%,建立了一支36人的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

离退休老同志在职期间长期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学校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宝贵财富。学校不仅通过完善离退休制度、建立医疗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举办老年大学等具体措施解决好离退休同志的政治、生活待遇问题,而且广泛搭建平台,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和经验优势,为学校发展作贡献。通过校领导每月接待老同志,定期通报学校各项事业进展情况;邀请离退休干部代表参加学校党代会、教代会等重大活动,在制订重大决策或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前听取老同志的意见;通过聘请老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学生心理咨询员、党建组织员等途径,引导离退休老同志在助学、助教、助研、助管等方面有所作为,让广大离退休干部一如既往地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对于学院管理的建议篇7

关键词:高职院;工会;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D4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032-02

当前,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正抓住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契机,推动工会工作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这无疑给高职院工会工作如何走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明朗化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思考。现结合自己工会的管理实践,就高职院工会日常工作规范化管理谈点浅见与大家商榷。

一、高职院工会日常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规范化管理成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当务之急。加强工会工作规范化管理也是实现工会工作全面进位升级的重要举措。

我们所讲的高职院工会日常工作规范化管理是指:根据高职院工会的工作任务和性质的要求,合理地依据工会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制定工会日常工作活动主题,以形成统一的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程序体系,并通过对该程序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达到对高职院工会日常工作管理的井然有序,协调高效,形象统一的目的。采用规范化管理,首先可获得最佳秩序,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其次可使工会干部特别是兼职或加入工会干部队伍的新手上路工作有章可循;再就是使管理工作有一个“支点”,日后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还可以不断升级;还能为学院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管理以及采用其他先进的管理方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工会日常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高职院工会日常工作规范化管理,除了制定与教育行业工会配套的各项工作制度及规范健全工会工作档案以外,还必须覆盖到日常工作的各个领域,而规范化的实质是制定和落实工作活动主题。在此笔者将其内容归纳为以下二个大的方面(一手抓着院党政,坚持党的领导;一手抓着教职工,服务普通群众。二手抓二手都要硬,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一)“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是工会日常工作规范化的关键元素

1、建立党政工联席制度。

学院党委对工会建设思想上带、工作上带、组织上带,以联席会议为载体,加强党政工各方工作上的沟通,专题研究加强和完善民主管理问题,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党政工联席会议(可邀请职工代表参加)也是在教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为解决临时需要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或审查的某些重要问题,而由院工会委员会召集的会议,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党对工会工作考核。

工会工作已被纳入院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工会不能自说自话,闭门造车,应开门办会!如在深入开展依法建家、先进职工小家、教职工文艺演出等各类活动先进评比时可邀请各分工会分管党总支书记作考核专家或评委。

3、组织好“双代会”。

教(工)代会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行使民利、参与学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院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教代会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方案可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完善代表建议办理的问责制度,把代表建议的办理答复分为“解决采纳”、“正在解决”、“计划解决”、“留作参考”等4项。逐步推进代表建议的公开,公开建议内容,公开建议承办部门、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使代表建议的办理过程置于教职工监督之下。

4、开展“党工杯”系列活动。

为了促进“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深入开展,增进学院党政工干部之间的交流和友谊,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举行“党工杯”系列活动。如由分工会主席与分管党总支书记搭档组队进行扑克牌比赛,切磋牌艺,增进友谊。

5、成立“工会创新工作室”。

建立创新工作室,用创新的思维开展创新的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性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开展工会各项工作内涵及形式上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

(二)各月项目化活动为工会日常工作规范化提供了主题元素

我们将每月的活动固定化,项目化,目的是,通过我们的精心筹划,每月的主题活动鲜明,并且时间较为固定,有利于各项活动的按时推进,有利于各项活动的不断深入,更好地为广大教职工服务。2008年我院工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收到院党委的高度肯定,这离不开我们对日常工作的项目化设计,试举例如下:

每个月的主题活动,由一个分工会承办,其他分工会协办,这就大大调动了分工会的积极性,我们将活动主题化,但是每一年的具体活动又能常办常新。如我院三月“妇女活动”开展的“巾帼建功活动”,每年打造一个载体(连续三年在女教职工中推出“巾帼助困”、“巾帼创新”、“巾帼文明示范岗”),被评为市教育工会工作创新奖。

细节影响成败,规范成就事业。高职院工会日常工作规范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运行于实践工作是为了解决工会工作中存在的“干部基础薄弱、执行能力不强、运转效率不高”的问题,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规范化管理对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工作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使干部职工在规范化管理中找到了各自的定位,逐步实现自我管理,是加快工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聪慧之选。当然规范化管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持续改进、稳步创新。

因此,我们要把这个重要理念始终贯穿于高职院工会日常工作规范化建设之中,突破“路径依赖”,树立创新思维,构建创新机制,保证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以保证工会工作始终追求卓越,永争一流!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07.10.15;

[2]郑又贤.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对构建和谐社会重要作用的若干新思考[J].福建论坛,2006,(2):123-126

[3]黄宝印.美国教育管理的法律基础[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4]张振华.高职院校工会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形式与途径分析[J].工会论坛,2007,(4)

对于学院管理的建议篇8

关键词:院务依法治校校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13

通过对兄弟院校院务公开工作的调研分析,学习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从而进一步思考高校院务公开内容、途径和方法,探讨高校院务公开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推进院系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校的进程。

一、调研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为了促进学校快速和谐向前发展,更好地服务学者、服务学生、服务学院,逐步落实学校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学院更多的管理权限,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和学院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应在各学院建立二级教代会制度和院务公开制度,不断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校进程。

围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拟定了调研提纲。在学校民主建设方面,围绕二级教代会建设情况、校院务公开情况、民主管理情况、教职工维权情况进行调研。采取专访调研、座谈讨论、个案分析、实地考察、学习经验、收集资料等方式进行调研。

从高校办学体制上看,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竟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重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在改革中注意建立健全审议、监督制度,确保改革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意见》精神,要求各高校要实行校院务公开,逐步实现依法治校。

当前应着重调研探讨和实现重点突破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高校内部体制改革条件下加强对教职工思想、工作、权益带来的影响及新特点的调研,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为教职工服务工作有所突破;二是在民主管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方面如何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如何使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的院务公开工作有新的突破。

二、对校院务公开工作的思考

(一)处理好校院务公开与学校管理模式的关系

为了科学地管理好建设好学校,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和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确立了快速和谐发展目标、管理重心下移,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管理权限、办出具有多种特色学院或学科的管理模式。学校根据这样一种管理模式,首先在学院建立二级教代会制度,推行院务公开,在学院、科室实行民主管理,畅通民主管理渠道。其次,在学院建立院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设在党办或院办,纪委、工会和教师代表等有关人员参加。形成学校校务公开、院系院务公开、科室科务公开工作格局,实现三级民主管理。

(二)处理好校院务公开与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院务公开的目的是逐步推进学校依法治校进程、切实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注意把校务公开与学校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学校当前改革发展和规章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院务公开在学校和学院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干部师资队伍建设和聘用考核、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职工福利待遇、学校财务财产管理、教育教学改革、质量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学院要结合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结合学院师生的利益诉求,制定相应的院务公开制度,从而使院务公开工作不仅开展顺利而且推进扎实,并卓有成效。

(三)处理好校院务公开与维护教职工权益的关系

在校院务公开的形式上应采取重大事项坚持教代会审议的基本形式,尊重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学院人、财、物使用情况,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都必须提交二级教代会讨论、审议。教代会后,将这些政策全部登录到校园网上,了解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奖金分配情况等等。对于日常管理中的公开事项我们及时通过校园网公告、公示,让教师们及时了解,并给予一定时间和范围听取意见,从而保证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还应建立院长、书记信箱,对于学院管理中的问题和意见、可以通过校园网向院长、书记信箱等建言、献策,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正确处理院长负责制和院务公开的关系

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赋予了院长一定的权力,从一个学院来看,不能没有院长的集中指挥和决策,推行院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能说削弱了院长的职权,而是支持院长更好地依法行使职权。另一方面,院长负责制,不是院长一个人说了算,而是以院长为主的班子成员的集体领导,且这种集体领导是在接受教代会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下的管理。院务公开则是学院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最有效形式。也就是,院长负责制要顺利实施,就必须全面推进院务公开,取得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更好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推动学院改革和发展。

(五)在院务公开中,处理好重点公开与有效公开的关系

要针对院务公开的重点和难点,不走过场,真正有效地抓院务公开;做到措施得当,周密安排,不搞形式主义。一是围绕学院改革与决策抓公开。使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融为一体,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教职工,有了群众的基础,才有学院的发展。二是围绕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抓公开。如工资奖金、聘任制度、财务收支等,增强学院凝聚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院务公开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相结合,形成民主管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

三、建立院务公开工作机制

1.落实院务公开工作责任制,完善学校党委领导、学院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建立监督、管理、考评于一体的院务公开制度体系,对学校、学院、科室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导、考评、表彰。切实把院务公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一次学校、学院、科室院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

3.加强党内民主集中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学校、学院、科室民主议事决策制度,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坚持并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提高生活会质量,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4.加大对专兼职工会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

对于学院管理的建议篇9

【关键词】 校企合作;现状;机制

现今的中国校企合作现状,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为提出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工作建议,近期对我校的校企合作展开了调查,调查形式主要以填写《校企合作情况调查表》为主。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137个校企合作项目,学校投入资金共328.6万元,其中签订合作协议书的有78个,占57%;合作企业中国有企业9个(占7%),股份制企业21个(占15%),民营企业82个(占60%),其他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25个(占18%);合作专业涉及软件技术等35个专业;合作企业涉及旅游、汽车、法律、商业、建筑、房地产、机械、电子、计算机、通信、金融等多个行业。调查的主要内容有:①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近三届),②企业是否给学生提供补助,③企业是否给学生买保险,④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情况。

一、调查数据

1、从各学院、部开展校企合作数量及合作专业统计分析

表一

全校已有35个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比例为81.4%,其中国家骨干校建设的5个重点专业及省示范校建设的3个重点专业都已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对于校企合作协议书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种现象:有些项目已有实质合作内容,但一直没签订协议书;有些项目已签订协议书,但一直没有实质性合作内容;有些协议书已经过期,现在仍在合作。

2、按合作内容①②③④统计分析

表二

在合作内容①中,按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数从多到少依次为经管学院、建工学院、机电学院、计算机学院、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体育教研部。

合作内容②中,按平均金额(元/月/人)从多到少依次为计算机学院、机电学院、建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广州学院、经管学院、人文学院、体育教研部。

合作内容③中,按企业参与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机电学院、建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经管学院、计算机学院、体育教研部、人文学院、广州学院。

合作内容④中,按企业接收学生就业总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机电学院、建工学院、计算机学院、经管学院、外国语学院、广州学院、人文学院、体育教研部。

在合作内容①②③④做的较好的合作企业有珠海信诚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珠海葆力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珠海金辉礼饰纪念品有限公司、广州达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方软件园、广州豪森威市场研究公司、新邦物流有限公司、珠海市煜晨商贸有限公司、珠海伊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珠海三松电子有限公司。

二、调查分析

1、各学院、部对《校企合作情况调查表》填写内容不清晰,很难从直观上掌握我校校企合作整体状况。

2、校企合作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企业参与度不高,绝大多数校企合作项目缺乏实质性内容。

3、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缺乏安全保障措施,企业给学生购买保险率极低。

4、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行业,这些行业一次性可提供很多岗位,而对学生专业能力要求不高。

5、校企合作大多数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

6、合作企业极少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或讲座,合作层面比较肤浅。

三、对策及建议

1、校企合作是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建议各学院、部派专人管理校企合作工作,按要求规范对协议书的管理,严格落实协议书中的有关条款。

2、按规范管理好每一个校企合作项目,根据合作专业成立项目组。如合作专业在一个学院,项目组长、成员由学院委派,合作专业在两个学院以上,项目组长、成员则由校企合作处协调安排。

3、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校方要有长期有效支持政策和长效合作机制。

4、不断提升教学及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学生第三年顶岗实习工作,派出指导老师,加强顶岗学生的监管力度。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面向企业的培养,严格教师下企业锻炼或给企业培训员工制度。

6、不断加强与企业联系与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教材及开展技术创新等活动。

7、制定激励奖励政策,由校企合作处每年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合作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对优秀项目和个人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对于学院管理的建议篇10

一、检察建议的行政监督职能正当性分析

检察机关是否享有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权一直备受争议,而这直接决定了检察建议的行政监督职能的正当性与否。对此,笔者拟从法律和现实论述其行政监督职能的正当性。

(一)法律依据

检察机关运用检察建议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是具有宪法和法律上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9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也就是说,宪法为检察院行使其法律监督职能提供了根本上的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也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意味着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定监督机关有权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检察官法》第33条规定:“提出检察建议或者对检察工作提出改革建议被采纳,效果显著地应当给予奖励。”从这一规定中,可以得知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行使其法律监督权的方式之一。除了以上法律之外,最高人民检察院也通过颁布一系列的司法解释来阐述其检察建议监督职能的正当性。1992年最高检在《关于加强贪污贿赂犯罪预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各地检察机关要“结合办案,提出针对性的检察建议,帮助发案单位总结经验教训,堵塞漏洞,改善管理,加强防范,特别要采取措施推动在执法部门和直接掌握人、财、物的岗位,建立有效的防范贪污贿赂等范围的约束机制。”[1]2011年最高检印发了《人民检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试行>》,该规定中对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形式、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重点指出检察建议是人民检察院建议有关单位完善制度、加强制约和监督、完善社会管理和减少违法犯罪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人民检察院践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突出表现。

(二)现实依据

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而“依法治国的核心、重心和难点是依法行政”。[3]行政权由于其自身的主动性和扩张性而在国家权力运行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活跃,因此它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国家的法治建设。行政权的滥用不仅仅会侵犯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会滋生各种腐败,更为严重点甚至会妨碍法治国家的建设。因此,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体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4]在整个监督体系中,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定监督机关。由于检察机关的专业性、独立性和针对性,它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发挥着无可置疑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检察院可以针对人民法院发出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出检察建议,维护司法公正。另一方面,检察院也可以针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制度漏洞等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行政。因此,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行使其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也是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补充。

二、检察建议的行政监督职能的实践探索

自《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试行规定》《刑事诉讼法》(2012修订)《民事诉讼法》(2015修订)中对检察建议作出相关规定后,各级检察机关对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适用原则、提出程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检察建议被广泛运用于行政监督中。通过对检察建议的行政监督状况的梳理分析发现不足,进而提出优化检察建议的措施。

(一)检察建议对行政监督实施现状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深化,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不断强化,检察机关运用检察建议来完善单位制度、加强其内部的制约和监督,防止和减少违法行为的比例日益扩大,其的检察建议的数量逐年递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检察建议根据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1)再审检察建议;(2)管理制度检察建议;(3)民生保障检察建议;(4)申诉检察建议;(5)工作改进检察建议。检察机关广泛运用检察建议参与社会管理,其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针对诉讼活动中的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同时也对行政机关在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侵犯公民利益等违法、犯罪行为以及行政机关自身的体制漏洞进行规制。同时,检察建议的工作成效明显,对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强化对行政机关的监督、维护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实际来看,检察建议的回复率较高。根据上海市检察院的统计,2011年共制发检察建议1029份,收到回复894份,回复率达到86.9%。[5]可见,行政机关对检察建议的接受度日益提高,大多行政机关在接收检察建议后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其内部的管理、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检察建议对行政监督的不足

尽管检察建议在实践中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检察建议赖以存在的观念成因、体制成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行政监督职能的发挥[6],因此,检察建议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缺乏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作为检察机关实行其检察职能的根本依据,却丝毫没有提及检察建议制度。而《刑事诉讼法》中对检察建议仅进行原则上的规定,内容宽泛空洞。尽管最高检出台了《检察建议试行规定》等司法解释,对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程序和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司法解释不等同于法规不能赋予检察建议以法律上的效力。由于缺乏上位法,因而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关于检察建议的规定不同致使检察建议的法律依据、范围大小以及侧重点各异。有的地方人大根据最高检的《检察建议试行规定》检察建议的实施办法,而有的地方则是根据本地检察院的规范性文件实行检察建议;有的机关的检察建议侧重对公益行政行为的监督,有的直接处理相对人的申诉等。当上述的检察建议进行碰撞时,应优先选择哪种检察建议?理论依据是什么?其纠正方式又是什么?诸类的问题层出不穷。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乏统一的法律指导。其次,内容格式不规范。一方面,检察建议的内容直接影响其被采纳与否。实际中,有的检察建议往往只是针对一个事实作出简单地说明而并未明确指出问题所在,有的检察建议虽然指出了问题但是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抑或有的检察建议只点明问题所在但是囿于自身缺乏专业性而未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些不足都会大大弱化检察建议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检察建议的格式不统一会限制其严肃性和规范性。有的检察院通过检察建议书对行政执法机关进行监督,有的检察院则是发行检察建议书、纠正通知书来纠正行政执法机关的行为。此外,有的检察建议上没有回复期限的规定,有的检察建议的发行单位落款为检察院的内设部门等。检察建议的形式不统一也成为制约其权威性的重大阻碍。最后,配套机制不完善。第一,反馈机制的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行政执法机关可能会采纳与自身有利的检察建议,而对那些不利于自身的检察建议往往不予理睬。根据调查表明,那些被回复的检察建议中,行政执法机关仅仅只是回复了该检察建议并未真正采取措施去改进。因为检察建议仅仅是种“建议”,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力,所以行政执法机关实际实施与否并不影响其权力。此外,检察建议的发出方也并未对被建议单位的整改措施进行追踪调查,致使检察建议往往只限于文字表面而未产生任何实际效果。第二,救济机制的缺乏。行政机关由于其管理范围的广泛和专业性往往会导致检察机关针对其行为提出的检察建议存在错误,而在现行的规定中并未对检察机关的错误检察建议的处理作出具体的规定。

三、检察建议的行政监督职能的完善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检察建议在对行政行为监督的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分别是法律依据的不统一、内容格式的不统一和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完善检察建议的行政监督职能。

(一)适用范围的明确

尽管检察机关是我国法定的法律监督机关,然而因体制、国情等因素致使检察机关在实际中独立行使法律监督职能时受诸多限制。同时,因缺乏专门的上位法规定致使检察机关在适用检察建议时存在诸多不足,如随意性强、范围不统一等。因此,明确检查建议的法律依据和适用范围是完善检查建议的行政监督职能的必要途径。首先,应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或出台专门的法律赋予检察建议法律效力。目前,《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没有任何条文对检查建议作出规定且也没有任何专门的法律涉及检查建议,这不仅给检察机关运用检察建议带来了困难同时也降低了检察建议的严肃性。因此,应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增订有关检察建议的条文,保证各地区的检察机关在适用检察建议时有法可依。同时,还应出台专门的法律对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程序、主体、格式等各个方面作出详细规定,确保检察建议从调查环节到制发环节再到实施环节均有序进行。其次,应明确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保证行政行为不因地区差异而享有不同对待。参考诸多学者的观点及《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笔者认为检察建议应对以下四种行政行为进行重点监督:(1)行政主体存在的执法不当、违法行政或管理、制度中存在犯罪隐患的;(2)行业主管部门或主管机关存在的违法行为或管理、制度中存在犯罪隐患的;(3)行业主管部门或主管机关对本行业或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的;(4)具体的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和执法不严以及具体的管理、制度漏洞。同时,在检察建议时,要注意以下四个“不”:(1)检察建议的内容要与法律监督的本质相一致,要切实可行不可脱离实际,更重要的是不能干涉被建议单位的正常活动。(2)检察建议不适用于抽象行政行为。(3)检察建议不适用于无职务犯罪的党委、政府和人大。(4)检察建议不能用于协同同其他单位的日常行政安排。[7]

(二)规范性的统一

检察建议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关系被采纳与否,因此检察建议的规范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试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检察建议必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起因;(2)问题;(3)意见;(4)法律依据;(5)回复时间。然而,这条规定仅仅只是对检察建议的内容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缺乏后续的详细阐述。在此,笔者拟对此展开讨论。第一,问题的来源或建议的起因。任何一个检查建议都是针对某一具体行为或现象提出的,检察机关应对现行或行为的发生原因、特点和规律进行具体分析使被建议者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应当消除的隐患及违法现象。检察机关在检察建议中应指明被建议者存在的问题确保他们能及时准确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具体的解决措施。这部分内容是检察建议的重点内容,因此对该部分内容的阐述要具体明确,不能因理解不同而产生歧义。在该部分中,检察机关还应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提出的措施应可行性高、针对性强、操作性强且具有可推广性,同时提出的措施应属于法律法规范围内且不干涉被建议者的正常管理活动。另外,针对某些高度专业性的建议事项,检察机关应在详细了解后或聘请相应专家后再提出建议确保检察建议的实效性。第四,提出建议的法律依据。在检察建议中,应明确载明该建议的法律依据。在法院的判决书中,对行为人所作出的处理意见均标明其法律依据以凸显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检察机关应仿照法院的判决书,在检察建议中明确写明其建议的法律依据,确保被建议者真正认可检察建议进而实施该建议。最后,应注明回复日期等其他事项。检查建议的发出目的在于帮助被建议者停止违法不当的行为、完善管理制度,而及时的回复有利于增强检察建议的效力,提高社会对检察建议的认可,深化检察建议的影响,因此被建议者的及时回复能快速推动检察建议的实施。另一方面,《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试行规定》第7条第1款规定应当采取统一的格式制发检察建议,但是并没有规定到底应采取何种格式。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召集专家,协商制作示范文书,并将该文书推广至各个地区,要求各地检查机关均按此格式检察建议。同时召开检察建议的学习会议,针对检察建议的文章结构、文字表达、逻辑论述等进行指导以提高检察建议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三)配套措施的完善

配套措施的完善与否与检察建议的实施有着紧密联系。完善的配套措施有利于增强检察建议的实践性、保障检察建议能有效实施;相反,残缺的配套措施不利于检察建议的后续跟进、降低检察建议的有效性和威信。目前,检察建议的实施主要存在两个大问题,分别是回馈的落后和救济制度的缺乏。对此,应完善检察建议的反馈机制、增加检察建议的救济途径。

首先,检察建议的反馈机制应从回复和实施追踪入手。一方面,应建立回复制度。当被建议者收到检察建议后,应在规定的日期内回复,回复内容应包括改进进展、改进时间、改进主管人、改进效果。对于积极改进且效果卓越的被建议者,检察机关可以建议其主管机关给予行政表扬。对于不采纳不回复的被建议者,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对检察建议书的内容有异议,被建议者可与检察机关协商消除异议;对检察建议不重视的,检察机关可要求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批评;对无当理由不回复检察建议的,检察机关可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请求其协助执行。另一方面,应当建立追踪制度。在被建议者采纳建议后,检察机关应要求这些整改机关对其改进进程及时报告,必要情况下也可对机关的改进情况进行调查。对于那些已经取得卓越成效的建议应分析其是否能广泛应用相类似的问题,并总结成功经验;对于那些成效不明显的建议,检察机关应具体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改进建议。

其次,应建立纠正机制和复议机制。检察机关在检察建议后经调查或被建议者申诉过程中发现其的检察建议存在问题,可直接撤回或变更。若问题直接影响整个建议的实施,应及时追回检察建议;若问题不大,可直接变更检察建议。为了确保检察建议的撤回权、变更权不被滥用,撤回、变更检察建议都应先报告检察委员会,经批准通过后方可撤回或变更。当然,如果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发出的检察建议有异议,可直接纠正也可要求撤回。除了检察机关本身的纠正机制外,也应赋予被建议者对检察建议申请复议的权利。当被建议者对检察建议有异议时,可向检察机关提出书面复议。在复议的过程中,应说明异议的理由和依据。若检察机关同意其异议理由,可直接撤回该检察建议。若不同意,被建议者应执行检察建议。当然,被建议者也可向上一级检察机关提出复核,最终由上一级检察机关和其主管部门一致作出决定。

参考文献:

[1]陈国庆.<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实行)>解读[J].人民检察,2010(1):75-76.

[2]肖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形成和发展[J].求是,2007(8):31-33.

[3]郑传坤,刘群英,行政公诉初探[J].现代法学,1994(6):81-85.

[4]应松年.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3):60-68.

[5]潘文婕.检察建议制度之运行现状及完善对策[J].上海法学研究,2013(6):54-57.

[6]张卫平.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54-255.